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素養教育案例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數字時代的媒介素養似乎改變了傳統媒介賦予受眾的功能。在今天的中國,自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的普及將人們帶入移動媒體時代,“低頭族”大行其道,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在媒介上流逝。根據CTR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調查顯示,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機,23%的人生活必需品中沒有手機會心慌,似乎在今天,更加證實了麥克盧漢于1964年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手機成為人體器官的延伸,成為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認,移動互聯網讓媒介、內容、傳播和消費變得隨時隨地。然而媒介也不知不覺地侵入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的生存模式、時間以及注意力都被支配和操控著,我們的價值標準被建構,娛樂天性被把控,消費取向甚至價值觀都被駕馭。這并非極端的“媒介批評”理論,當2011年日本地震以及福島核電站泄漏引發中國的搶鹽事件,銅須門事件、溫州街頭飛踹老人事件等引起的人肉搜索網絡暴力,2015年春節微信搖一搖搶紅包等網絡事件發生時,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參與其中。我們在享受移動媒體所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手機首先是一種工具,當傳統的通訊工具被媒介化以后,它幾乎移植過來了所有的媒介“原罪”——傳播的“原罪”——功利目的下的議程設置:真實與虛擬并存的“框架”,數字時代網絡語境下的亂象迷離更加容易混淆視聽令人迷亂,而在此刻,我們更加需要媒介素養。“素養”(Literacy)是一種“有知”的狀態和能力,媒介素養則可以被籠統地看成是公眾使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媒介內容的能力。然而,不同人立足于不同的媒介觀,或者說,你認為媒介是什么、你所觀察到的媒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你對于媒介的期許如何,你就會對于媒介素養有何種理解。西方的媒介素養教育在一開始以媒介內容文本作為分析重點甚至是唯一的對象,至于媒介文本在制作、傳播和消費的過程以及社會情境,媒介形式對于內容表達的影響,基本不在其視野之內,并且注重價值批判,好與壞、對與錯仍是其基本思路,教師們總是試圖給學生或者讓他們自己去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則因此養成對老師的依賴,以老師的評判標準為標準,而失去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放棄自己的獨立思維和主動參與。直到電視的出現,才為媒介教育新的變化提供了機會和可能。而現如今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拓寬了媒介素養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公眾批判性思維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媒介教育中,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評價好壞,不在于給學生們具體的評價標準,而在于增加學生對媒介的理解——媒介是如何運作的,如何組織的,它們如何產生意義,如何再現“現實”,誰又將接受這種對現實的再現?除了符號學、意識形態學以及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之外,媒介的商業化問題也是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的功利主義與消費主義,使得“批判”解讀媒介文化尤為重要。但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絕不是抵制和抗拒媒介文化,而是要培養對不同的媒介文化的理解,且努力培養學生對于媒介文化的“批判”能力,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個人對媒介識讀和使用的能力。所以,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不是幫助人們成為媒介產品的接受者和消費者,而更應該是幫助他們成為具有民主意識的公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媒介素養是一種擴展民主的方式。
二、案例教學在媒介素養教育中的實際應用
以案例結合的靈活授課方式應該成為媒介素養教學的主要方式,從認識媒介、了解媒介到接近和使用媒介,最后利用批判性思維這一主要的思維工具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教學大綱中應體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的方式,主要分為幾個主要篇章,包括:從不同學理觀點下透視大眾傳播媒體和傳播新科技;從媒體產業運營的角度講解媒體產業結構,了解媒體工作者的事務;解讀媒介訊息,從新聞、廣告、綜藝節目以及電視劇的角度透視媒體;從金錢、權力的角度再現媒體建構;了解閱聽人的傳播權的掌握以及媒體的賦權行動。其中,媒介素養的核心概念應體現:第一,所有媒體訊息都是被建構的,或稱之為再現。我們所接觸的一切電視節目、電視劇、電影以及新聞節目都是經過媒體工作者設計安排之后呈現出來的。在媒體訊息的生產和傳送過程中,受到專業人員的價值觀、社會制度、經濟因素以及政治權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接觸媒介中解構或者說還原它們的內涵是必要的過程。第二,媒體建構真實。我們置身于媒體環境之中,卻對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渾然不覺,也正因為媒體悄然的影響力難以察覺,我們才更需要注意并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第三,媒介提供的信息包含了商業的因素。媒體在制作信息以及運作的過程中無不受到所有權的影響與控制。在媒介素養教育中應重在喚起大眾以理性的視角看待媒介信息,了解媒體經營者盤算如何從媒介制作以及傳播中獲利,應了解這與傳播的內容、技術以及運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第四,媒介訊息包含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新聞以及電視節目都是經過策劃和設計安排形成的產物,它在制作的過程中必然體現制作者及傳播者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各種傳媒產物都包含了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比如在報道姚貝娜死亡這一事件中,一篇名為《記者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的稿子被各大媒體和網友瘋狂轉發,一時間引發了大眾的熱議,但仔細分析這篇文章不難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多半摻雜了對記者這一群體惡意攻擊的價值觀念,在文章中記者這一群體被扣上了誅心之論,若媒介素養水平較低的人,很容易受到文章中對記者群體的刻板成見影響,從而形成不良的印象,甚至很多受眾在主動參與評論的過程中會陷入惡意攻擊的漩渦中。所以,受眾閱聽人應多關注媒介產品表象之下的本質,主動運用批判性思維,形成自我判斷,不被媒介中可能隱藏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所操控。第五,媒介訊息中具有社會和政治意涵。媒體對政治與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以政治選舉為例,媒介是政治人物選舉時可以利用的很好的工具,媒介中對政治人物競選活動的報道往往與政治權利、金錢等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三、結語
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它打破了過往的陳舊和權威。理論上講,新媒體極大地賦予了個體平等和自由的權利。通過互聯網,每個人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為自己的發展謀求福利和創造價值。然而,從當今中國網民的實踐來看,“賦權”并不等于“賦能”,即使個體被賦予權利,他也不一定有能力進行正確地使用,甚至對自己的權利不知曉。缺乏媒介素養的一類人實實在在地被媒介操控著言論、行動甚至思維。他們變得沖動、急躁甚至暴戾多數情況都是拜網絡所賜。這樣的一群烏合之眾,在反日游行中、在霧霾之中,也在你我之中。所以此刻,媒介素養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李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