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民族法案例教學問題解決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民族法案例教學的作用與民族法案例教學現狀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國民族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不足,剖析了問題產生的現實和歷史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革和加強民族法案例教學,進一步提升民族法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建議。
案例教學是一種綜合型的教學方法,它強調教師在精心選擇并具體描述案例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這種教學方法具有真實性、實踐性、啟發性,能夠使學生進入情景,全面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最早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蘭德爾教授在法學教育中系統運用。其后逐漸推廣開來,成為法學教育的一種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教學法。民族法學教育最根本的特點在于其應該是一種職業訓練,因此,在民族法學教學中應通過案例分析來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能。我國的民族法學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近些年,民族法學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毋庸諱言,在民族法學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直以來民族法學的課程教學往往只注重理論講解,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民族法案例教學不足、案例教學質量不高、案例民族性不夠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這導致民族法學生的民族法律專業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普遍不足。這已成為業內共識。民族法案例教學匱乏,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民族法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法學部門法相比,無疑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因此在理論積累、案例系統的收集整理、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和推廣等方面都欠缺歷史的積淀和經驗的積累。二是目前國內民族法學本科教學使用的教材比較老舊,特別是民族法案例缺乏是民族法教材普遍的硬傷。三是民族法學教育的師資力量和水平不足。如前所述,由于民族法學是一門新興的法學部門,致使民族法學方面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缺乏,現有的高校從事民族法教學的教師,大多并非民族法科班出身,而是其他部門法轉向過來的,在民族法理論儲備上相對較弱,在民族法的社會實踐上更是缺乏,因此,在民族案例的收集和編撰上都處于初步嘗試階段。四是缺乏全國層面的民族法案例庫的統籌建設。民族法學案例教學的基礎是擁有大量真實、典型的案例使民族法案例教學可資利用。與傳統的民商法、刑法、刑訴法等部門法相比,民族法更具有中國自身的特色,難以借鑒或照搬國外的相關案例,亟需符合中國民族文化、民族歷史和民族法律政策的民族法案例。但目前階段,單靠各民族高校自身有限的師資和科研力量很難完成相應任務,因此需要頂層設計、統籌計劃、組織力量和經費來加強民族案例的采寫、編撰。五是對加強民族法案例教學對提高民族法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民族高校培養的對象大部分來自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畢業后多數學生回到民族地區工作,其中很多人從事民族地方的立法、監察、檢察、司法、公安行政、教育等實務工作,他們不僅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更應當掌握甚至能夠熟練運用民族法律法規,合法合規妥善處理各種實際法律問題、社會問題與民族矛盾。這對民族法的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現實是我們目前的民族法教育質量和水平還遠遠達不到民族地區對人才的這種要求。
二、解決民族高校民族法案例教學問題的途徑
(一)充分認識加強民族法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民族院校作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所隸屬的高等學校,其辦學宗旨就是重點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民族工作服務,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法治的發展服務,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領導干部以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各類專門人才[2]。民族法學課程,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樹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法律觀,掌握民族法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培養學生具有研究古今中外民族法制經驗教訓的分析能力,以達到在社會實踐中能獨立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的目的。[3]就民族高校民族法教育具體的培養目標來說,首先是培養民族地區的公檢法司律司法人才,其次是培養行政、公共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管理人才。這樣一個培養目標,要求我們在民族高校的民族法教學中不僅要講理論,更應當有針對性地講授民族地方的具體、真實、典型的各類型司法案例包括民族習慣法案例,這樣有助于民族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法律規范如何在民族地區具體運用的方法、條件、要求、程序,提升其分析、解決民族地區實際法制問題能力。
(二)建立支持教師開發民族法案例的激勵機制解決民族法案例特別是民族性案例嚴重匱乏的當務之急首先是需要動員和激勵現各民族高校中民族法教學老師投入到民族法案例的收集、整理、編撰中,這是加強和改善民族法案例教學問題的現實可行路徑。但采寫民族法案例特別是高質量的民族法民族性案例,需要民族法教師多次到民族地區實地調研,時間、精力、經費上耗費都比較大,故需要從上到下,如國家民委高教司、教育部和各民族高校采取一定措施,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如將民族法案例采寫納入科研評價體系,將案例教學納入教學評價體系,或者通過研究立項、專項經費支持的方式來推進民族法案例的采寫、編撰、運用工作[1]。
(三)建立民族高校與民族地區公檢法司機關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法律規范也在不斷完善或變更,因此,民族法案例也具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國外案例庫案例的壽命大約是2到3年。要保障民族法案例與時俱進、持續不斷的活力,需要建立獲取民族法案源的長效機制,民族高校可考慮與民族地區公檢法司機關建立一種更廣闊范圍內的資源共享、互助合作長期合作機制。比如民族地區的公檢法司機關可以建立為民族高校民族法的教學科研合作基地和學生實習實踐基地;民族高校可以通過科研項目合作、學術支持、專家顧問咨詢、法制講座等多種方式與民族地區公檢法司機關合作,同時,還可以聘請民族地區公檢法司機關具有長期民族地區法制實務工作經驗和一定理論素養的負責人或專業人員到民族高校法學院擔任導師等職務,通過上述方式建立長期互惠合作機制,使民族法案例來源的可持續性得到保障。
(四)建立民族高校共享的民族法案例資源庫目前,民族法案例十分匱乏,已有的案例大多已經“老化”,而且質量參差不齊。各民族高校民族法的教學、科研力量差異又較大。為盡快從整體上提升我國民族法案例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可參照我國MBA案例本土化案例庫的建設經驗,民族院校可在國家民委高教司或國家民族法學會的統一協調下,分工合作,建立共同的民族法案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減少開發成本。
(五)建立民族法案例規范和民族法案例入庫標準與審查制度為保證民族法案例的質量,可借鑒MBA案例庫的做法,民族高校在建立民族法案例庫中,可按照案例的不同類別,分別建立相應的案例規范標準。同時,建立案例入庫標準及專家盲審與專家會評相結合的審查制度,使入庫案例質量得到保證。
(六)突出民族性案例,加快民族法新教材的編撰在國家層面應將民族法新的教材的編寫或改編提上重要日程并組織專家盡快實施新教材的編撰。在新的民族法教材中加強案例的民族性、典型性、時代性、實踐性。
(七)加強民族法案例教學師資培訓總體來看,目前各民族高校民族法教學教師的案例教學技能培訓要么闕如,要么各自為陣,缺乏系統性、連續性和計劃性。因此,可由國家民委高教司或國家民族法學會制定全國民族法案例教學教師培訓計劃和培訓方案,有計劃、有系統地通過網絡或現場教學實訓等多種方式加強民族法案例教學的師資培訓,并在此基礎上加強案例教學的交流,提升民族法案例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乜標,任志敏.MBA本土化案例開發途徑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10):141-143.
[2]刀波.淺談民族院校的任務、培養目標和辦學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01(2):9-13.
[3]吳宗金.民族法學研究與民族法學教學問題[A].吳大華.民族法學講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315).
作者:趙松 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