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母親河的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目標1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2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提高朗誦詩歌的能力
3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
教學重點及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贊頌黃河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內涵。
師來導學我來學
資料文獻:
我的預習提綱(可不要忘了欣賞我的書上筆記哦)
一:基礎常識積累:
1、字詞(除課后讀寫機課下注釋外)我還發現
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發yuán()wǎn轉()
哺育()澎湃()濁流()劈成()氣魄()臂膀()
2、關于作者
二、結構內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復述)
三、思想主題感悟(我最想說的話)
四、寫作特色欣賞評點(可在書上做批注)
1、本文在寫作上最值得我欣賞和借鑒的地方
2、我也懷疑權威,大膽指出不足
五、預習小結。
我給自己的預習評價()
2、課文必讀匯報,我讀一遍需()分鐘
3、對不起,我還有問題。
【課堂研討,合作展示】
一、導語設計(導入方式自由)
二、檢查預習,公布小組得分明確本課目標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介紹本課梗概
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贊頌的?
二)、四邊互動或分組完成
找出你認為描寫精彩的語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黃河,在歌頌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找出你體會較深的句子,你覺得這些句子表現了黃河的什么特點?
2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作者描繪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歌頌它偉大堅強的精神,是要表達什么情感?
3“黃河”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與黃河有關的詩,你知道哪些贊頌黃河的詩歌?請至少寫出三句
4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搖籃。詩中說“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發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你能夠從歷史中擷取一朵小花來解釋它嗎?請用一段文字表達出來。
四、質疑釋疑
五、學結,鞏固練習
六、自測評估當堂檢測(15分鐘)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1)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2)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2現代文閱讀《坐看黃河》
許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歲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卻都已是過去。上一輩尚在感嘆那些小去的孤帆遠影,排天的浪花已濺濕我們的青春衣衫。
坐看黃河,看天上來的水,奔騰到海不復還。
這個世界平靜的東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肅穆;云飄逸吧,又顯輕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種沉重的流動,賦江山以活潑,給地球以血性,也讓一種種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個個時代有了波瀾壯闊的象征。
坐看黃河,我們無法無動于衷。
這是一條曾讓風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這是一條當同名樂章響起就會沖濕海外游子眼眶的母親河,這是一條淹沒過許多家園和夢想也滋潤了許多沃野和希望的歲月河,這是一條負載厚重的泥沙也負載粗獷的船工號子的生活河。
我們已靜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與她同行。
我們在岸邊看河,河在歷史里看我們。
1、選文的第二段寫道“上一輩尚在感嘆那些小去的孤帆遠影,排天的浪花已濺濕我們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2、本文主要寫“黃河”,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關鍵詞:《詩經》;教學困境;教學突圍
一、大學語文中《詩經》教學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學生對《詩經》缺乏熱情,興趣索然。顧頡剛曾總結過《詩經》遭逢的四項厄運:其一,因戰國詩失其樂,后人強把《詩經》亂講到歷史上。其二,刪《詩》之說起,使《詩經》與孔子發生關系,成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漢人把三百五篇當作諫書。其四,宋人謂詩宜刪,很多好詩險些失傳。顧氏所說的這幾重厄運從某個角度而言,恰恰證明了《詩經》的備受矚目。然而,當下《詩經》卻新遭遇了顧氏沒有料到的一重厄運,即當下民眾,甚至大學生普遍對《詩經》敬而遠之,有一種隔膜與疏離,更遑論品鑒欣賞。筆者在執教大學語文的過程中發現,若論古詩詞,大學生普遍偏愛唐詩宋詞,而對《詩經》興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學生認為唐詩宋詞海納百川,通俗易懂,婉轉動聽,韻味無窮。反觀《詩經》就顯得晦澀難懂,質樸無華,味同嚼蠟。所以,對于《詩經》的學習,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并沒有達到心靈上的審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內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復。在中學語文《詩經》學習中,學生永遠記住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經典詩句。然而,當他們學完了大學語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誦的還是這幾句詩,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就筆者手頭近年來的十多種《大學語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沒有收錄《詩經》。這些教材的編撰者其實很多就是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同仁,他們對《詩經》的“一刀切”態度折射出《詩經》在教學上的尷尬處境。即使是收錄了《詩經》的大學語文教材其所選篇目也和中學語文教材區別不大,基本集中在《關雎》、《蒹葭》、《氓》、《采薇》這幾篇,更多的是一種低水平重復,雖然偶有教材增選了《鹿鳴》、《何草不黃》。由于中學時代面臨的升學壓力,中學生對《詩經》的認識即使沒有上升到審美體悟,至少也達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學階段,老師們失去了升學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沒有《詩經》,老師理所當然可以不講授。即使教材選錄了《詩經》,如果老師對《詩經》的教學沒有突圍,那么學生對《詩經》的認識與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喪失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更容易形成一種固化印象,以為中學所學的篇目就代表了《詩經》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師師資不一,認知不足。歌德說:“鑒賞能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鑒賞最好作品才能培養成功的。”[1]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經典固然沒錯,但《詩經》的經典篇章絕對不是囿于有限的幾篇。在大學里,大學語文這門課程長期作為入職不久的年輕老師們的過渡期選擇。所以,部分老師的工作目標并沒有定位在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上。有的老師既沒有通讀《詩經》,又沒有想到要在《詩經》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師對《詩經》都有所拒斥,認為不教或少教一首《詩經》沒有任何影響。試想,連教師都無法體悟《詩經》之美,那他如何點燃學生心里的火種呢?所以,教師姑且教著,學生姑且學著。
二、大學語文中《詩經》教學的突圍
葉燮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2]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唐詩宋詞都洋溢著詩意的光輝,充盈著靈動的情韻。然而,在朱光潛先生看來:“若論情趣,中國詩最艷麗的似無過于《國風》。”[3]那么,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圍,讓大學生領略到《詩經》的“艷麗”呢?突圍第一步:勾連古今,點燃興趣。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認知本身是一種最令人驚訝、詫異和感到神奇的過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興趣。”[4]這些話意味著興趣是植根于人內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致,也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熱愛腦力勞動的學生。所以,提升學生對《詩經》的興趣是教學的突破口。《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像一個萬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華夏兒女的喜怒哀樂。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古與今不僅只是時間上的縱向關聯,還是橫向層面的互為觀照。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勾連古今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興趣。針對大學生感興趣的當代生活,教師可以拋出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聯系時下火爆的相親節目,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時節,男女相親的場景是怎樣的呢?時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嗎?針對旅游熱,可以提問: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樣的情景?在《詩經》中我們向學生展開一幅流動的生活畫卷,其中有先民們勞作的場景,有小兒女的閨房私語,有能者多勞的抱怨等。當這些鮮活的問題以群組形式拋出的時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他們對《詩經》的熱情。由此,可以傳遞出一個理念:盡管時代不同,人情物理卻相同。歷史是真實存在過的生活,只不過《詩經》中的人們已經先替我們活過一遍了。所以,講授《詩經》時不能只就詩論詩,要讓學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與當下的生命發生鮮活的關聯,無關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詩歌。突圍第二步:縱橫交錯,拓展內容。雖然大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詩經》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師可以靈活變通。誠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優秀的老師不應該被教材所拘束,而應該以例子為出發點輻射開來,以點帶面,縱橫交錯。由于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情感豐富,因此我們可以以《詩經》中的愛情婚姻題材為例。首先,我們可以在《詩經》內部構筑經緯網絡。在《詩經》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車》、《桃夭》和《氓》這幾首詩串聯起來,因為它們從時間上線性講述了先民的求愛、相親、約會、結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戀圖,這種縱向組合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先民婚戀生活的系統了解,讓他們在詩歌學習中得到文化的涵養。同時,我們可以取這條縱線上的任何一點進行橫向的觀照。同樣都是青年男女約會的詩歌,我們以《有女同車》為基點,四面輻射開來,將《將仲子》、《靜女》、《溱洧》構成一組同心圓。雖然這四首詩主旨都是約會,但是情趣各異。既有約會時飛一般的快樂心情,又有瞻前顧后的憂慮;既有約會的俏皮活潑,又有私訂終身的大膽。在這樣的縱橫拓展中,既注重了《詩經》中詩歌的獨立性,又關注了詩歌間的關聯性,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感染力必將大大增強。此外,我們還可以以《詩經》為原點走出去,構筑《詩經》教學的外部網絡。仍然以愛情婚姻為題材,我們選擇《伯兮》。《伯兮》被譽為“閨怨詩之祖”。我們以《伯兮》為首,串聯起《行行重行行》、《閨怨》、《錯誤》等古今閨怨詩,讓學生既看到了思婦的不修邊幅,又看到了思婦的自我勸勉;既體味了思婦的幽恨,又品讀了思婦的悵惘。通過這種串聯,學生真正理解了《詩經》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的意義,也看到了詩歌自身在發展歷程中的繼承與發展。《詩經》作為中國詩歌的母親河,其源頭價值不可忽視,在這條縱向教學的網絡中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提高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找到詩歌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其熔鑄一爐。突圍第三步:凝神關照,返諸本體。詩歌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一種直抵人心靈的審美教育,在于感發人的生命。在影視媒體、自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視覺沖擊、碎片化閱讀掃蕩了文字語言的內在魅力,一些大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鈍化了,沒法真正體味詩詞的美好意蘊。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是因為人不能悟是我們的心死了,我們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質的、死板的東西塞滿了。因此,我們都沒有一個空靈的心靈接受宇宙萬物如此美好的種種生命的跡象。”[5]大學生在閱讀《詩經》的篇章時,首先要清空心靈\凝神關照。所謂“凝神關照”就是指你在讀詩歌時“讓它籠罩住你的意識全部,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6]。比如,讀《有女同車》時,讀者不能生發出這是一輛四匹馬拉的車之類的聯想,因為這些聯想一旦產生,你就進入了另一個非詩意的現實世界,這就妨害了作品的詩意。聯想必須產生在凝神關照之后。當你凝神關照\細思玩味之余,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此時你的眼前猶如霞光萬道,心曠神怡,終有所悟。所以,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減少主觀介入,留下更大空間讓學生體悟。木心先生說:“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個個都愛,該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來就不可愛了。”[7]這句話道出了當代大學生欣賞詩歌的一個普遍問題,即沒法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品鑒詩歌。如今大學生身處信息爆炸、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往往沒法理解《詩經》中蘊含的時代內容與文化價值體系。
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觀特別提出了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此種觀點認為文學從屬于一個大的文化網絡。其中,文化人類學的代表格爾茲認為文學就是文化的某些方面。對文學而言,文化不是其外部或背景,而是文本的一種形式。文化是擴展了的文本,文本是壓縮了的文化。這種觀點無疑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學生在漫長的歷史敘述中追根溯源,更有針對性地閱讀文本。所以,在《詩經》教學中,教師應當向學生傳遞一種文學歷史觀,教會學生在歷史文化的宏觀參照下把握《詩經》,體味原汁原味的詩歌美,就不難理解前文所說的同題材的詩歌為何各有不同的審美內涵。除了文字語言、藝術手法上的不同外,巨大的時代背景、文化體系所賦予的詩歌的面貌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講授《詩經》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到歷史大環境中,暫時拋卻現代人的身份,這樣才能真正返諸詩歌本體,把握詩歌的真實的美。《詩經》猶如一塊璞玉,在大學語文《詩經》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當下生活,努力提升學生興趣,引領學生回歸《詩經》的本真,使《詩經》的溫潤光澤盡皆呈現,讓學生真正妙悟《詩經》的大千世界與詩情畫意。
作者:李偉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唐元棣.簡明美學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225.
[2]葉燮.原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56.[3]
[6]朱光潛.詩論[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68,48.
[4][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72.
關于長江的電影,之前第六代章明、賈樟柯等都有,其中三峽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而三峽在《長江圖》中也有涉及。在楊超看來,《長江圖》關注的并不是三峽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意義,在他的故事里面,三峽對長江的變化是,使得長江變成一個沒有魔幻的河流:“在三峽工程之前,長江是魔幻之河,一對情侶能以這么奇特、浪漫的方式見面,跨越時空;但是一到三峽之后魔幻屬性就沒有了,它徹底把長江魔幻和審美屬性取消掉了。三峽工程在這部電影里面就是這個含義,它是對魔幻之河的一次改變。等到過了大壩之后,男孩再找到女孩,天地都變了,河流都變了,等到水庫的盡頭處,長江又恢復自然景觀的時候,女孩又再次出現,所以電影其實在以一種很恢弘的視角在寫長江的改變和變遷。”
9月6日,《長江圖》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內影城巨幕廳舉辦首映,呼朋引伴招引了大半個北京城有頭臉的文藝青年在附近出沒。走紅毯前,在廠內著名的文青集散地老故事餐廳扒幾口飯,身旁的人們大都在饒有興趣地談論電影的種種,比如臺灣攝影大師李屏賓的掌鏡,比如左小祖咒新鮮出爐的主題歌……這部電影最大的話題還是由膠片拍攝而鋪展開來的化不開的詩情畫意:“我厭惡堅硬高聳的信仰,山清水秀的長江,和確定無疑的愛情。”“我詛咒我走過的路,我讀過的書,我獻媚人的表演,我離開獨行之道那一刻的軟弱。”“兩岸的城市都已背信棄義,我不會上岸,加入他們的萬家燈火。”類似這樣短促、鏗鏘的詩句,幾乎出現在電影關涉上海、江陰、三峽等每一座沿江城市的畫面當中。
與編劇和導演一身二任者楊超聊天,他承認這些詩句都是自己寫的,“由于劇情設置在80年代,這些詩歌必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特色。”他很干脆地說,自己就是模仿了北島“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類似的語式和句法。
就像電影發生在1989年那個冬天,很多人至今在悵惘、懷戀那個逝去的詩歌時代。楊超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中年,這從他日常盤起的辮子和前胸后背寫有種種宣言的文化衫便可見一斑。他自嘲自己是羞赧的大叔,當年和徐皓峰同班同學就讀中戲導演專業,表演課上,徐皓峰上去就跟說相聲似的,咣咣咣幾句話能把全班逗得前仰后合。可他上去就不行,憋得臉紅脖子粗常常說不出一句詞兒,“說到底,那時還是克服不了小鎮文學青年那點自卑。”之于大部分河南人而言,更愿意講黃河是自己的母親河,但作為信陽人的楊超并不愿意掩飾自己固有的分離主義“傾向”,“信陽在傳統上是河南的城市,但是在氣候和風俗上接近武漢。”這似乎造就了他對長江遠勝于黃河的熱愛。2005年拍完《旅程》之后他就有了想拍長江的念頭,于是做了一次采風,花四五天時間坐著客輪沿江走了一趟,拍了一大段具有水墨氣質的長江影像,“我當時就決定要用哥特音樂來配電影的畫面, 后來選擇的是一首德國的曲子,《恒沉睡》作為配樂。”
電影曲曲折折從籌備到上映儼然要走過一個輪回十二載,楊超說自己早已將生命熔鑄其間:“我不需要十億人口都欣賞,九億八也行,一億八也行,一千八百萬也行,我覺得八十萬認可我和九億八認可我之間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是我自己的選擇。這個想法是從我開始看到好電影的時候就篤定下來的。一個人選擇一條道路走下去是因為他真正認可了這個道路意味著什么,我曾被好電影感動過,現在、未來我也會去拍這樣的電影。”他告訴記者。
Q&A
Q=《北京青年》周刊A=楊超
Q:電影前期宣傳上一直在強調“最后一部膠片”電影,最終成本在多少?
A:目前來看,我們應該是最后一部膠片電影。實際拍攝過程中耗用膠片數量其實不算多,16萬尺?20多萬尺?總之片比很低的。這其中的原因,一個是賓哥(李屏賓)掌鏡很有準兒,另一個我們不是很有錢的組,花這么多錢拍這樣一部文藝片,本身就是很瘋狂的一件事。這片子連宣發總共花了3000萬吧。
Q:談談此次拍攝的緣起和經過吧。
A:我們是2012年1月3號開始拍攝。2005年有一個想法,2008年開始寫劇本,寫了三年,2010年融資,2011年是正式籌資,2012年拍了兩個月,拍了80%內容就沒錢了、停機了,劇組也解散了,等到2013年11月,我們才拿到第二筆錢,再拍后面20%的內容,才算拍完。總共我們拍攝的時間是70天左右,中間隔了一年半,加一塊是兩年,剩下兩年去剪輯。大家可能以為我們拍了四年,其實沒有,拍了四年大家會瘋掉的。
Q:從你當年的處女作《旅程》起,電影中就對女性形象有思索與關注,此次安陸的形象氣質也很獨特,她有很多身份,讓人一時莫衷一是。
A:《長江圖》里的女主角是中國電影里沒有出現過的一個嶄新的角色,她既是一個流浪者也是一個修行者。她在愛情、修行上,對自己的質疑上,一直在徘徊猶豫,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把自己心靈的安定、信仰、終極追求這些精神的追求看的無比重要的,用身體去諍道的人,其實以前沒有出現過這種形象。
為什么她顯得有點像人又像鬼,神秘莫測的?其實是電影的結構決定的,觀眾透過男主角的視角,逆著男主角的時間、跳躍著去看一個女人在長江邊顛沛流離的方式。觀眾是不可能看到全貌的,會覺得搞不清楚,但這是電影視角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她的神秘感、魔幻性就來自于這里。劇本設定是一個真實的人,只不過追求一個虛幻的事情,我們正常人覺得不重要的東西,她覺得很重要。 《長江圖》講述了發生在長江上兩個時空交錯的魔幻愛情故事,男主角秦昊表示這是他從影以來拍得最苦的一部戲,不管是從精神上還是從身體上,都備受摧殘
Q:截止目前票房不到300萬,這達到你的預期了嗎?
A:其實《長江圖》是一個特別瘋狂的電影,對觀眾提出的要求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確實是需要有很充分的準備才能去看清楚的電影。觀眾必須抱著一個開放的形態去看,如果你抱著看一個類型片的心態去看《長江圖》的話,難免會失望,因為它不是一個類型片,如果你抱著一個看普通文藝片的標準去看,你也會覺得非常的震驚,因為它也不是一個普通的文藝片。
我認為電影分三類,類型電影、文藝電影、藝術電影。
關鍵詞:聲樂中師生;音樂表現;藝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3-0179-02
聲樂是一門綜合藝術,它的特點是通過美妙的聲音和清晰的語言表達歌唱者的真情實感。確實,一首歌曲唱得好壞,除了聲音條件和演唱方法外,主要的是音樂表現。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些學生自然條件非常好,經過長時間的正規訓練后,成績卻很平平。而有些聲音條件、演唱方法不是很突出演唱方法的學生,卻能以良好的音樂表現取得優異成績,這就是音樂表現在臨場表演的不同結果。
怎樣才能有良好的音樂表現呢?中師聲樂大綱對音樂表現的一項闡釋為:為了較好地表現歌曲情感,音高、節奏準確,要準確地運用普通話或原文演唱中外歌曲,演唱完整。這里包括四點要求,其中最核心的要求和最能體現學生演唱水平的,是“較好的表現歌曲情感”,即要有情感表現力。人類先學會說話,為了表達更深厚的情感才開始唱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歌聲之所以為人傾倒,除了歌唱者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術外,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歌聲能生動地表達歌曲內容和真實情感,即有良好的音樂表現,可引起聽眾內心情感上的共鳴,給予聽眾美的享受和情緒感染。可見,音樂情感表現于聲樂藝術中的重要性。正如《詩經》中所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因此,向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是聲樂教學中的核心任務,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很好地表現歌曲情感,提高情感表現力呢?結合本人多年從事中師聲樂教學的體會,以強化學生音樂情感表現為主要目的,針對表演中出現缺乏情感表現力的現象,分析情感表現力缺乏的產生原因,研究如何在聲樂教學中訓練歌唱技巧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力。
一、學生缺乏情感表現力的原因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生缺乏情感表現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注重技巧,忽視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2.學生對作品缺乏理解,包括作品的時代背景、主題、風格、思想感情等。例如,有的學生在演唱外文歌曲時,不在原文詞義上下功夫,照貓畫虎,辭不達意,只重視原文拼音發聲的準確性,不懂原文詞義,如何能準確地表達感情呢?
3.對音樂情感的表達方式,缺乏了解運用。
4.缺乏藝術實踐。
5.綜合藝術修養不足,缺乏藝術想象力。
二、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表現力
(一)技巧與情感表現并重,平時教學中滲透情感表現力的培養
教師應讓技術訓練、音樂感覺、音樂表現力等綜合體,依靠練聲曲進行。例如,音階的上下轉換和跑動要富有流動感,唱得舒展而自如的是連貫性樂句,唱得華麗而富有活力的是跳躍性樂句。對快的練聲曲,要想象是快樂、激動的情感抒發;慢的,則是哀傷、沉重的情感表達。應要求學生感覺每個樂句、每個母音的流動都有潛臺詞,每首練聲曲都要讓學生賦予一定的含義,然后積極地表現。例如,練聲曲《1 3 5 ||》用母音“啊”演唱時,可以想象是向媽媽表達愛意“我愛你”,唱起來就會不只是干巴巴的聲音,而是有感而發的樂音。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發聲必有情的習慣。還可以拿歌曲中的旋律作為練聲曲,在練聲中養成分析作品的良好習慣,細心感受,把每條練聲曲或作品都唱得準確,完美而有感情,認識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與情感的完美結合,從技能訓練上升到有意識的歌唱需要,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思想內容和情感,為情感表現鋪墊
1.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例如,歌曲《黃河頌》是在表現作曲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所以要深刻地領會作品思想內容,必須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點。《黃河頌》的時代背景是:全面爆發以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困難的時刻,中華兒女不屈不饒,誓死保衛祖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悲壯歷史時刻,作者以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寫下《黃河大合唱》。《黃河頌》是其中的一個樂章,通過歌頌母親河,激勵中華兒女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了解這些背景,歌唱時才能聲音洪亮,氣息穩健,激情澎湃。
2.深刻地理解歌詞內容。歌詞是歌曲內容的具體體現,學生通過深刻地理解歌詞內容,將歌曲音樂形象與歌詞文學形象構成一幅生動的“音樂畫面”,達到聯想歌詞中的意境效果,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地投入其中,達到入戲與忘我的境界,強化情感表現。特別是外文歌曲,一定要對照中文,把每句意思弄清楚,否則自己都不知所云,如何談情感表現?還可讓學生通過提高語音位置,加強語氣、語調以及咬字、吐字的積極狀態朗誦歌詞,要求學生在練習中強調帶上感情和良好的呼吸支持,將朗誦時的生理感覺再現于歌唱狀態中。學生通過練習,既可加深理解歌詞的意義,又可找到好的聲音感覺。歌曲的音樂表現,不能光憑聲音技巧,必須深刻地理解歌詞內容,使自己完全進入歌曲境界,真正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
(三)掌握聲樂藝術情感表達方式,提高情感表現力
有的學生,不論什么歌曲,總是一個速度,一種力度、音色,聽起來猶如喝白開水,平淡無味。要知道歌曲也是音樂語言,和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都是音樂語言要素。通過各種要素,表現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美。考生作為歌唱者演唱歌曲,屬于二度創作,可以在速度、力度、音色上等進行藝術處理,第一是音樂速度。
音樂表現的方法,第一是速度。它來源生活,如人的對話速度一般平緩,說明環境優雅心境平和。如果說話速度很快,說明緊張激動。所以,為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音樂一定要準確地表達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例如,《牧歌》(蒙古民歌)是一首描繪遼闊寧靜草原風光的歌曲,演唱者要表現出草原那種一望無際、寬廣深遠的詩情畫意。同時,為表現它的意境,作曲家標出Poco Adagio(最慢的柔版)的速度術語。這里用中速或快速演唱,肯定是不合適的。
第二,力度的處理。力度是強弱的程度。音的強弱變化,在藝術上有很強的表現力。不同的力度表現不同的意境和人的不同情感,表現強大力量、強烈感情、高大形象等內容時,應采用強的力度來表現。如果表現細膩與深沉的感情、形容嬌小的形象時,則采用弱的聲音力度來表現。當然,同一首歌曲的力度也應根據音樂歌詞內容規定的情境來變化處理。例如,《祖國頌》這首氣勢宏偉的歌曲,不能用一樣強的力度從頭到尾來演唱,不僅演唱者吃力,而且也缺少音樂情感表現的對比和變化,不能生動地表現歌曲意境和情感。
第三,音色的色彩。通過音色的對比和變化,可以豐富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人類的語音音色受感情支配:音色明亮時,高興;音色暗淡時,悲哀;音色嘈雜粗糙時,憤怒;音色尖銳干澀時,緊張。所以,歌唱者一定要對歌唱音色進行恰如其分的處理,充分利用歌唱音色表達情感的這一特性,使歌唱富于藝術的感染力。總之,速度、力度、音色明暗等變化,都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這是使音樂形象和人物感情更加突出的方法。因此,歌唱時要注意歌譜中的各種力度、速度記號和表情記號,根據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再藝術創造。
(四)加強藝術實踐,穩定情感表現力
不斷地藝術實踐,是完善情感表現能力的基礎。成功的表演者是在反復不斷的實踐中,鍛煉成長起來的。教師應多創設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積累演唱經驗,增強心理素質,才能在演唱中盡情地表現歌曲情感。例如,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供一個經常在眾人面前公開演唱的機會,組織學生聽課,上小組課,尤其是針對那些不善于表現的學生,要讓他們在同學面前演唱,互相傾聽,互相鼓勵,這會使他們的意志得到鍛煉,養成自信的歌唱心理,從而更好地表現歌曲。也可運用演出、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或者與其他班級進行聯合考試,有條件的還可變換考試場地。例如,空間大小不同的,共鳴效果不同的,努力使學生習慣各種場合、環境的演唱。實踐證明,多次表演、排練和模擬考場的經歷,是鍛煉學生心理和歌曲情感表現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他們在實踐中不斷自我調節,改善心理狀態。隨著不斷積累演出經驗,提高表演技巧和藝術修養,學生的演唱越來越投入,能更好地表現歌曲情感。
(五)功夫在詩外――提高個人綜合藝術修養是提高音樂表現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