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部門學期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生會體育部期末總結范文一
“感受精彩世界,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恰如其分的詮釋了體育部的職能與初衷,體育部存在的意義 便在于喚醒同學們的體育鍛煉意識,在學習之余,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為學習和以后的工作打 下良好的基礎。基于此目的,本部門組織了許多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在活躍我院體育氛圍的同時,也選 拔出不少優秀的運動健兒參加校級比賽。體育部本著“務實、高效”的原則,在各個部門的協助下,在土木系籃 球賽和足球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活躍了我院的體育運動氛圍,增強了班級的 凝聚力,同時也得到了廣大同學的認可與肯定。
一、工作原則 以"為學生服務"為宗旨,團結一心 務實高效 積極創新。
二、工作效果
1、完善體育部內部機構。統一思想,加強團結,形成有效分工,責任到人,使體育部充滿活力和激情。
2、有效開展常規工作,努力發掘體育人才,有效組織活動,使我系在院體育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
3、擴大影響,激發同學們的最大熱情和參與度,豐富內外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4、加強為同學服務精神,使我系體育部成為受院內外同學歡迎的工作部門之一。
三、工作簡報
⑴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第十一屆運動會 :比賽時間:xx 年 11月 4日--xx 年 11 月 6日 , 比賽地點:安交院北校區, 比賽結果:土木系團體第一名
⑵土木系“新生杯”籃球賽 比賽時間:xx 年 11 月10 日--xx 年 12 月 2 日, 比賽地點:安交院北區大籃球 場,比賽結果:造價二班冠軍,港口班亞軍,高管班季軍 ⑶土木系“新生杯”足球賽 ,比賽時間:xx年12 月 5 日--xx 年12 月 18 日 ,比賽地點:安交院北區操場, 比賽結果:冠軍檢測專業,亞軍港口專業,
(4)土木系學生會“和諧杯”部門籃球賽, 比賽時間:xx年 12 月 6日--xx 年12 月 12 日 ,比賽地點:安交院北區大籃球場, 比賽結果:體育部冠軍,治保部亞軍。
四、工作缺陷
1、受制于學校活動,學院活動稀少。 從我部的工作任務來看,主要是組織學校和土木系的一些體育活動。對于 10級新 生來講,參加一些社團活動,對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是一個很好的推動;09 及08級學長學業繁重,即將面臨畢業工作,也希望團 隊合作,而體育活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工作計劃中也提到組織更多比賽,但由于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原 因沒能實現,最重要的原因是我院的人較少,組織比賽參加者較少而且積極性不是很好,但這并不是不組織比賽的借口,這就 給我們體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活動應該多樣化,有所創新,在一個較短的時間里,達到組織比賽的目 的等,就像我們的運動會,可能比賽兩三天就進行完了,但同學們為了參加比賽可能提前一個星期或是一個 月來鍛煉,實際上它更好的吻合了我們組織比賽的初衷——讓同學們鍛煉身體。
2、工作機制不夠健全。 所有的部門情況是相同的,部長不可能牽頭所有的工作,其他成員也會獨立的負責活動,這既是總體 安排,又是在鍛煉后者。是部長學長間隔的詢問工作進展,還是我們大一干事及時地去匯報工作?在這方面,體育部做 得不夠好。
學生會體育部期末總結范文二
時光飛逝,轉眼一個學期即將結束,院學生會的工作馬上就要全面結束了,讓我們不得不嘆息時間的無情,美好的時光在稍不留意間就悄悄溜走,在這一學期中我們學院學生會各部門都開展了各種活動,我們大學部在這一學期中也開展了各種活動和工作,下面我就本部門本學期開展的活動和工作進行簡單的總結。希望可以總結出我們工作中的優點和弊端,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首先,我們學院大學部開展了納新工作,這次的納新有很多的大一新生報名,通過初試和復試,選出了九位相對優秀的干事,為大學部吸收了新鮮的血液,更有利于大學部的發展。而我也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融入了體育部這個大家庭。緊接著,我們體育部各方面的工作就逐漸展開了……
不久后,我們迎來了第一個“挑戰”——“新生杯”籃球賽。我們負責去各班宣傳和發報名表。作為大一新生,初來乍到的,這的確是一個挑戰。我們只好硬著頭皮去宣傳。總算,第一份工作做了下來。雖然最后我們學院的球隊都沒有出線,但是畢竟,大家都爭取過,都拼過,而且我們也學到了很多,這就夠了。
“新生杯”籃球賽結束后,就要準備運動會的事兒了。同樣,這也需要我們去宣傳報名,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們就不再那么拘謹了。因為學院報名的人數很多,但運動會限定的名額又有限,所以我們又開展了運動員的選拔工作。之后就是忙著運動員陪練的事兒了。運動會的時候,每個學院在運動會入場時都需要一個方陣,而我又是方陣的一員,所以,每天還必須抽出兩個小時去訓練方陣。期間,我還參加了定向比賽。在這同時,又進行了“新生杯”排球賽,從運動員的選拔、訓練到比賽,又是一段忙碌的時間。而我又是男子排球隊的領隊,要安排和通知隊員訓練,而且每場比賽都必須到場。有時候實在抽不了身,就只能請同學幫忙。在這方面,我們體育部的柳靜同學幫了很大的忙,我真的非常感謝她。更加令人激動的是,雖然困難重重,不過經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取得了“新生杯”排球賽的冠軍,我為我們的運動員驕傲。
而后,期待已久的大學第一次運動會來了。因為我們平時方陣訓練的很多,所以我們學院進場的總體效果還是不錯的。開幕式后,我們就忙著陪運動員去檢錄,讓他們能及時的到達比賽場地參加比賽,為學院,同時也為自己爭取榮譽。經過這次運動會,我看到了一個團結向上的公管,哪里有我們的運動員,哪里就有我們公管的吶喊聲。最后,我們取得了女子組第四名的好成績。不過,這次運動會也讓我看到了一些不足之處,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有一點慌亂。不過有了這次經驗,我相信,下次我們一定會準備的更加充分,進展也將更加順利。
運動會后,為增進各部門間的聯系,我們與生活部進行了聯誼活動,在我們享受快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增強了部門間的友誼,也為以后各部門開展活動奠定了基礎。
然后,我們就著手組織“公管杯”的各項賽事和“女生杯”籃球賽了。我負責的是“女生杯”籃球賽。同時兼任“女生杯”籃球賽啦啦隊隊長以及做好必要的后勤工作。在開展公“公管杯”各項賽事時,我也有到場幫忙,擔任裁判的工作。但是,由于甲流的原因,“公管杯”籃球賽不得不推遲到下學期。
摘要:如何進一步推進我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改革,更有效地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作用,這是今后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破解的問題。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遴選作為一次成功的遴選,教師和學生在遴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參與,很好地體現了美國一流大學共同治理的精神。本文對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遴選過程中六個主要環節進行了回顧,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今后我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校長遴選;麻省理工學院;世界一流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9.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4)01-0063-06
基金項目:2011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進程中的大學校長管理專業化研究”,項目編號:11JZD042;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一級學科基地)招標課題“美國研究型大學校長的素質與遴選”,項目編號:ZJJYX201204;上海市2012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暨教育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教師評議會制度對上海高校的啟示研究”,項目編號:A1208。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簡介:熊萬曦(1983-),男,江西贛州人,教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講師,從事教育管理與比較教育研究;上海,20006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要“完善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教育部在2011年12月啟動了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直屬高校校長的試點工作。公選辦公室在借鑒了境外部分大學遴選校長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校實際以及校長崗位要求研究制定了公開選拔試點的流程,同時在方式方法上進行了諸多探索創新。在肯定當前取得成績的同時,從國際比較的視角來考察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遴選機制,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存在的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作為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其校長遴選無論在程序上還是細節上都值得關注。本文借鑒其2004年的遴選過程為例加以探討。因為:第一,從遴選的程序上來看,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遴選成功地吸納了眾多利益相關群體的參與,與當下國內校長選拔過程中的“擴大民主”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第二,從遴選的結果來看,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遴選出的校長霍克菲爾德(Susan Hockfield)符合我們了解世界一流大學成功大學校長遴選的需要。霍克菲爾德就職以來“全方位地領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重大改革,這些努力增強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實力并進一步擴大了其在全球的影響。”[1] 可以說,她的工作成績有目共睹。因此,選擇麻省理工學院 2004年的校長遴選能夠比較好地反映出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遴選的慣例。
一、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遴選的過程
2003年12月5日,擔任了14年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韋斯特(Charles Vest)因為年齡原因提出了辭職。韋斯特希望董事會能在次年秋季開學前找到新任校長的合適人選。[2]董事會立即開始了新任校長的遴選。此次校長遴選主要包括遴選程序的設計、遴選委員會的組建、校內外各個群體的意見的征詢、對進入面試的候選人的篩選、面試與共識達成等步驟。
(一)遴選程序的設計
董事會主席米德(Dana Mead)將校長遴選的重任交給了董事會副主席錢皮(James Champy)。與其他的董事相比,錢皮投入了大量個人時間用于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內外事務,同時他還是著名的管理大師,曾在上世紀90年代的企業界掀起“流程再造”的風暴。[3]因此,對麻省理工學院來說,錢皮應該是校長遴選設計的不二人選。
錢皮首先拜訪了麻省理工學院上一次(1990年)校長遴選委員會主席梭羅(Robert Solow)。據梭羅介紹,那次校長遴選出現過重大意外,遴選委員會已經公開宣布的最終候選人,來自校內的諾貝爾獎得主夏普(Philip Sharp)教授在舉行就職典禮前突然改變主意,不愿擔任校長[4]。突然的變故使得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非常被動,被迫重新組織遴選,最終聘請了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大學教務長韋斯特(Charles Vest)。因此,梭羅的建議是校長遴選不是在公布最終候選人之后結束,而是在最終候選人正式就職之后才算結束。梭羅同時還提醒,1990年校長遴選沒有過多的征求校內各個群體的意見,教師和學生對此頗有微詞。
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遴選的流程是由錢皮本人親自設計的,他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特點,對遴選的過程做了很大的改進。錢皮說:“麻省理工學院是工程師的搖籃,工程師都是喜歡自己設計流程,所以我相信我們能把遴選做好。”[5]2004年校長遴選采取雙層委員會的結構,大幅度吸收教師參與校長的遴選。校長遴選由董事組成的“校長遴選董事委員會”(Corporation Committee on the Presidency,簡稱CCOP)負責,它將與由教師組成的“校長遴選教師咨詢委員會”(Faculty Advisory Committee to the Corporation on the Presidential Search,簡稱FAC)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校長遴選這一重要使命。錢皮大膽地提議,兩個委員會同時同步共同開展工作,允許教師充分參與,但如果教師與董事最終出現分歧,教師應該懂得校長遴選是董事會的職責,教師委員會應該尊重董事委員會的決定。
此次遴選的另一個亮點是遴選委員會前所未有地鼓勵學生的參與,參與的方式更是打破過去邀請一到兩位學生代表加入遴選委員會的慣例,成立由20位學生代表組成的“校長遴選學生咨詢委員會”(Student Advisory Group,簡稱SAG),向董事會傳遞學生對校長遴選的看法。
熊萬曦:世界一流大學校長遴選過程研究(二)遴選委員會的組建
遴選委員會的構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對最終候選人的偏好,同時這一構成也直接影響到各個利益相關群體對遴選委員會合法性的認同。
從2003年12月中旬起,董事會主席米德給全體教師發郵件號召大家參與遴選。米德在郵件里寫道:“成為教師遴選委員會委員的標準是,懂得校長遴選的重要性、具有開放的心態和愿意花時間投入”[6]。全校有200多位教師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報名參加教師遴選委員會。米德要求“全體教師大會”主席(Chair of the MIT Faculty)博拉斯(Rafael Bras)負責決定教師遴選委員會人員構成。眾所周知,教師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很難管理,在美國有一個詞形容教師管理叫“牧貓”(herding cats)。要領導好教師咨詢委員會,必須要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擔任領導。為此,博拉斯推薦諾貝爾獎得主弗里德曼(Jerome Friedman)出任“校長遴選教師咨詢委員會”主席,教師遴選委員會17人中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四位校級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的五大學部均有教師代表參與,其中還包括了兩位女教師。
校長遴選董事委員會的成員由米德和錢皮兩人確定。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由75名董事構成,每年全體董事開4次會,每次4個小時,對于學校的重大問題進行表決。而董事會中核心的機構是常務委員會,由9名資深董事構成,每個月要開一整天的會。董事遴選委員會共14人,包括了校友、來自不同行業的董事。[7]2004年1月7日,董事會主席米德正式宣布了兩個遴選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兩個委員會共有31人,從遴選委員會的構成來看,這是一份相當令人信服的名單。
(三)校內外各個群體的意見的征詢
從2004年2月起,遴選委員會開始與校內外各個利益相關群體會面,先后聽取了教師、學生、專職研究人員、行政人員、后勤人員等各個群體對此次校長遴選的意見和建議。從林肯實驗室到校內的每一個系,從“全體教師大會”到“后勤教輔人員委員會”(Working Group on Support Staff Issues),遴選委員會的委員都一一會晤。錢皮本人還拜會了一些著名大學的校長和基金會的主席,請他們為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遴選出主意。遴選委員會主要圍繞:“麻省理工學院在未來十年里將面臨哪些挑戰?新任校長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才能帶領麻省理工學院迎接這些挑戰?您對候選人有什么樣的看法?您認為誰應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新任校長?”等問題征求意見。
學生雖然沒有作為成員直接參與遴選委員會,但是他們對遴選還是有非常大得貢獻。“學生咨詢委員會”分別在2月12日和2月18日舉行了兩次面向全體學生的公開論壇,征求他們對校長遴選的看法。“學生咨詢委員會”將這些意見匯總,于3月4日向校長遴選委員會進行匯報。“學生咨詢委員會”對數據和信息的分析十分到位,在3月18日他們向遴選委員會遞交了長達18頁的正式報告,經過遴選委員會同意,在承諾保密的前提下,學生咨詢委員會附上了由學生提名的五位校長候選人。[8]
在收集各方意見的同時,遴選委員會內部對兩個方面的問題達成了共識。[5]
第一,候選人不限于是否與麻省理工學院有直接的聯系。過去麻省理工學院一直有由校內人士出任校長的傳統,遴選委員會這次態度是否明確,希望找到最適合的人選,不管他/她現在在哪里工作。第二,候選人的個人背景不限,可以是科學家、工程師,也可以是經濟學家,還可以是人文學者。遴選委員會的諾貝爾獎得主認為,這個人不一定要是科學家,但是懂得一個大型研究型大學是如何運作。
校長遴選無疑是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熱點的問題之一。校內最具有影響力的報紙《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對話》(MIT Tech Talk)對此也有很多的關注。該報開辟專欄,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如對新任校長的履歷重要還是個人的品格重要?[9]教師、學生、校友積極回應,《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對話》刊登對立的觀點,增強遴選委員會對此問題的認識。
與其他大學相比,麻省理工學院在此次遴選中,遴選委員會沒有花太多時間和獵頭公司一起擬定校長的職位描述和素質要求,并到各大報紙雜志刊登招聘廣告。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科隆布蘭德(Kirk Kolenbrander)對此的解釋是:[10]
麻省理工學院是一所頂尖的大學,曝光率很高。當韋斯特校長宣布要離任時,就已經是一條很重大的新聞。全球學術界都很清楚,麻省理工學院在遴選校長。
在整個遴選過程中,只有1個人主動投遞簡歷,其他候選人均是由遴選委員會主動聯系游說他們參與遴選。對于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來說,遴選委員會工作的側重點不一樣。”
有些大學在校長遴選過程中,遴選委員會和獵頭公司花很多精力用于校長職位的描述和能力素質要求的制定。據錢皮介紹,當時遴選委員會聽取了韋斯特校長的建議,“不要花很多時間去很細致的描述你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人,因為最終你是無法找到一個完全符合這些條件的人。”[5]
遴選委員會把從各方收集地信息匯總,這一過程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可以說,麻省理工學院各個群體都得到了比較充分地參與。從不同的渠道收集來的候選人名單超過了100人。
(四)進入面試的候選人的篩選
遴選委員會聘請了著名的獵頭公司斯賓沙管理顧問公司(Spencer Stuart & Associates)參與遴選,但錢皮認為:[5]
獵頭公司的任務不是去幫我們確認誰是合適的人選,而是幫助遴選委員會收集這100個人的信息,尤其是一些遴選委員會不太理解的外部候選人的信息。獵頭公司的另一個作用是看看是否遺漏到一些遴選委員會應該考慮的人選,尤其是婦女和少數族裔。
因此,獵頭公司在此次遴選中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輔助遴選委員會的研究機構,這也就不難理解,在所能涉及的公開報道中,很少提及參與此次遴選的獵頭公司的情況。在獵頭公司的幫助下,遴選委員會根據候選人的資質和經歷,很快把100位候選人篩選到16位進入面試的候選人。在錢皮看來,這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真正比較有挑戰的是面試。
(五)面試
要想對眾多候選人進行高質量的面試,并據此做出合理的判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參加面試的候選人大多數有著不俗的工作經歷,都算是職場上的成功人士,遴選委員會如何在短時間內對候選人做到盡可能深入的了解至關重要。
錢皮以遴選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給每一個候選人打了電話。這16個候選人中,除了一個已經剛剛接受別的大學新的職位,有15個人同意與遴選委員會見面。錢皮在訪談別強調:“能進入大名單的候選人一定是非常有名望的成功人士,你要想得到他們的重視,必須由主席親自給候選人打電話。”[5]
所有的面試都在校外秘密地進行。在校內面試很容易被走漏消息,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將極大地影響到候選人現有的工作。麻省理工學院安排了三個秘密面試場所,兩個設在酒店,一個設在機場。同時,遴選委員會盡可能地為候選人安排好交通和住宿。后來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霍克菲爾德之前是耶魯大學的教務長,在面試時,遴選委員會安排了專車到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所在地紐黑文接送。
遴選委員會設計了面試提問的提綱,每次面試由不同的教師和董事參與,討論的話題包括:您是如何看待研究型大學的未來?像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大學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在您自己所在的大學面對什么樣的挑戰,您是如何應對的?請列舉你在工作中最成功的三件事,同時也列舉工作中自己感到不成功的三件事,并詳細介紹這些事情等。錢皮說:“當你問一些大的問題時,你可以看出候選人的思維,你可以做出判斷,這個人是否具備做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能力。”[5]對于一些來自大家都比較熟悉大學的候選人,遴選委員會也會提出一些與該大學直接相關的問題。錢皮說:[5]
有一位候選人來自與麻省理工學院齊名的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l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有一個傳統,歷史上很少招收少數族裔學生,數據相對驚人,我們想知道為什么?因為麻省理工學院非常重視開放、多樣的學生群體,同為世界著名學府的加州理工為什么會長期以來一直招收很少的少數族裔學生,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候選人非常坦誠,給我們分析了這個問題,我們學到了很多。
面試是由遴選委員會的部分教師和董事共同完成,持續了兩個小時。面試結束之后,參與面試的教師和董事馬上會向全體委員會介紹他們是怎么看待這個候選人。遴選委員會內部的氛圍會就非常重要,這必須是一個讓人說話放心的環境。錢皮說:[5]
教師有時候對一些候選人表示反對,尤其是該候選人來自于麻省理工學院內部,教師仍然有勇氣說這個人我覺得不適合。當然,教師通常都很謹慎,尤其是在一些公開的場合。有些時候,教師會打電話告訴我,這些話我不能當著大家的面說,但是我想讓你知道。我會仔細傾聽,同時我也會就這些意見與教師委員會主席進行溝通。遴選委員會內部還是非常透明的。
遴選委員會所有會議都是教師和董事一起參加,教師和董事是平等的,教師可以大膽發言。但錢皮在訪談中也提到:[5]
有時部分董事對教師過于追求細節而進行無休止的討論感到不滿,董事覺得以這樣的方式工作無法按時完成遴選。這個時候教師委員會主席弗里德曼會做出適當提醒,弗里德曼是諾貝爾獎得主,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有相當的威望,他的提醒對于會議的有效進行非常有幫助。
(六)共識達成
隨著面試的深入,遴選委員會確定了兩位候選人。在這個關鍵時刻,遴選委員會請來了學生委員會的代表,讓學生代表與候選人進行單獨見面,一方面考查候選人與學生的溝通能力,其次表示了對學生參與的尊重。
在遴選委員會將結果上報董事會的前一天,錢皮大膽提議全體委員投票表決最終候選人。很多教師代表提出了反對,最后采用匿名投票的辦法對兩位候選人進行了排序。遴選委員會中包括了很多資深董事,在8月26日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的全體會議,順利通過推選霍克菲爾德為麻省理工學院第16任校長。而霍克菲爾德在12月正式上任就職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 143年歷史上的首位女校長。[11]
二、對中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改革的啟示
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成功遴選的經驗對我國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改革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借鑒意義。
(一)把大學校長選拔作為一個為新任校長建立合法認同的過程
美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設計背后的理念是把校長遴選作為新任校長建立自身合法認同的過程,在遴選期間就為新任校長的職位過渡奠定了基礎。通過對大學使命在新時期的審思和對新任校長能力素質要求的討論,一方面對大學到底需要一位什么樣的校長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同時,依照這個方向所遴選出來的校長也更容易被校內外群體所接受,這為新任校長的領導交接鋪平了道路。相比之下,國內不少大學的校長都是直接從校外或者政府部門調任,這很難讓教師心悅誠服,因此,我們需要在理念上重新思考國內校長選拔的制度設計。
(二)鼓勵多元參與,尤其是教師的實質性參與
美國校長遴選制度保障了大學最直接利益相關者對校長遴選的參與,這樣的參與是與美國大學共同治理(shared governance)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國內的大學校長選拔制度改革也開始關注到了這一方面,例如教育部在“直屬高校校長選拔試點”中引入了面試環節,強調組織職位所在學校教師干部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并進行民意測驗。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突破了過去被任命校長的個人信息只是在原單位進行公示的慣例,本校教師和學生沒有太多參與的尷尬。但如何從制度上保障教師和學生實質性的參與,尤其是在當前大學行政化傾向嚴重的情況下,如何在遴選委員會中營造出平等的氛圍,保障遴選委員會中沒有行政級別的教師和學生敢于發言,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逐步將中國大學現有的校長選拔過渡到校長遴選
美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設計秉持了工商業界用人模式,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最適合大學發展的校長人選。對于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來說,這個人選應該是其他一些關鍵崗位(great job)上做出突出貢獻的重要人物(great person)。校長遴選的過程不是等候選人主動來投遞簡歷,因為這樣選擇的面很小;而是由遴選委員會、教師、學生、校友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推薦,匯集了眾人的智慧,去發現優秀的人選,這個人可能是其他大學的現職高層行政人員。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遴選只有一位候選人是主動投遞簡歷的事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對國內最頂尖的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來說,遴選委員會不應等著候選人主動來報名,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去發現和游說在其他職位上優秀的人員參與遴選。
(四)在選拔流程中放寬報名時間
2011年12月,教育部決定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2所直屬高校校長,候選人可以通過個人自薦或組織推薦的形式在網上進行報名。在9天的報名時間中僅有20人報名,13人符合報名條件,可供選擇的人選非常有限。教育部在2012年3月總結此次試點工作時也承認“報名人員的總體質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12]
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校長遴選前期征集候選人大概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約有100位候選人參與。充足的候選人參與是遴選成功的保障。遴選委員會還規定只要遴選沒有結束,就可以有新的候選人參與,這給了遴選委員會很大的選擇空間。因此,建議國內下一步改革需要放寬報名時間。
(五)從分層的角度重新設計校長選拔制度
從麻省理工學院2004校長遴選的案例來看,最頂尖的大學與排名在20位之后的大學在校長遴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如不做過多的宣傳,淡化獵頭公司的作用,對于校長的素質要求沒有硬性的規定等。這一點從哈佛大學2006年校長遴選中也可以看出,哈佛大學當時甚至沒有聘請獵頭公司。[13]
從2011年教育部對公開選拔直屬高校校長試點的范圍來看,仍然可以做進一步地分層處理。在對985高校中最頂尖的大學,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這一類學校在選拔制度的設計需要考慮其獨特性。
校長遴選(presidential search)和領導交接(leadership transition)是美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領域。對中國教育研究界來說,同樣也呼喚著在這一領域誕生更多優秀的研究指導實踐。
致謝:筆者在波士頓訪學期間,有幸得到了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副主席錢皮、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科隆布蘭德、波士頓大學校長(原麻省理工學院教務長)布朗(Robert Brown)的巨大幫助,得以將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的校長遴選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Nickerson,N. Susan Hockfield to step down[EB/OL].MIT news.(2012-02-16)[2012-09-28].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2/hockfield-0216.html.
[2]MIT News office. Charles Vest to step down from MIT presidency[EB/OL].MIT news.(2003-12-05)[2012-09-29].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3/cmv.html.
[3]錢皮是公認的研究業務重組、組織變革和企業復興等管理問題的世界權威。1993年,他與哈默(Michael Hammer)合著的《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迄今為止已經售出200萬冊。錢皮目前擔任佩羅系統顧問公司的董事長,同時兼任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副主席、美國公共電視臺商務頻道主持人、《福布斯》雜志專欄作者。
[4]Radin,C. Sharp Jolts MIT,Rejects top post [N].Boston Global,1990-02-21(1).
[5]本文多處引用了筆者對錢皮的訪談,訪談時間為2010年11月1日,訪談持續了一個半小時,錢皮詳細地介紹了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遴選的全部過程。訪談地點在位于波士頓市中心的錢皮辦公室。
[6]Brehm,D. Vest urges faculty to remember service aspect of presidency. [EB/OL].MIT news. (2003-12-22)[2010-09-20].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3/facmeet?vest.html.
[7]MIT News office.Presidential search gets under way as panels’ members named [EB/OL].MIT news. (2004-01-14)[2010-09-20].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4/search-0114.html.
[8]Student Advisory Group to the Corporation Committee on the Presidency. The Student Perspective on the MIT Presidenc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Qualities and Priorities,and Nominations for the next MIT President[EB/OL].MIT news. (2004-03-18)[2010-08-22]. http://web.mit.edu/activities/gsc/programs/presidential_search/SAG?CCOP_Public_Report.pdf.
[9]MIT News office. What specific qualities should we be looking for in MIT’s 16th president?[EB/OL].MIT news. (2004-03-19)[2010-10-27].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4/viewpoint-0519.html.
[10]出自于筆者對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科隆布蘭德的訪談,科隆布蘭德同時擔任董事會秘書,他曾全程負責2004年校長遴選的所有行政事務。訪談時間為2010年11月7日,地點在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辦公室。
[11]MIT News office. Dr. Susan Hockfield selected 16th president[EB/OL].MIT news. (2004-08-260[2010-10-28].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04/president?announcement.html.
[12]教育部.教育部就公開選拔直屬高校校長、總會計師答問[EB/OL].中國中央政府部門網站. (2012-03-25)[2012-05-28].http://gov.cn/gzdt/2012-03/25/content_2099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