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眾籌考察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于環保工作,他們有著什么樣的體會?對于如何做好的環保工作,他們又有哪些經驗與心得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本刊記者近日采訪了廣東省第六批隊隊員、廣東省環境保護廳輻射處調研員李亞南。
問:三年前,您開始參加環保工作,如今又成為新一輪的干部。在您看來,怎樣做才能完成此次的任務?
答:作為廣東省派往林芝環保部門任職的新一輪干部,要很好地完成任務,既存壓力,又具機遇。
壓力是林芝環保局才成立幾年,基礎薄弱,受重視程度不高,資金人員缺乏,工作開展難度大;機遇是本人長期在省直機關工作,來到基層,角色從決策為主轉變為執行為主,可以換位思考,鍛煉自己。
面對諸多不利條件,我認為應該貫徹落實書記提出的“深化工作內涵,拓寬工作領域”指示精神,在工作中要立足崗位、創造機會,全心投入工作,而不是“等、靠、要”。沒有人才就“借”,通過“傳幫帶”實現“造血功能”;沒有資金就“籌”,通過廣東省環保廳以及相關單位贊助,靠“三寸之舌”謀求有限支援;沒有項目就“找”,通過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將工作納入國家和地方工作計劃,積極協調,通過實施“計劃外項目”強基礎。
只有準確定位,找準突破口,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針對有重點地開展工作,扎實推動新一輪的環保工作,從而實現林芝環保工作走在全區前列的遠大目標。
問:在很多人看來,的環境本身已經很好了,根本不需要搞環保。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答:來前,就有人跟我提過類似的問題。來了之后,我發現盡管林芝環境問題不是很突出,也不是經濟的主要內容;雖與民生有一定聯系,但地位不甚重要。然而,環境不僅是達賴集團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還是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可持續發展與長治久安的重要問題。
另外,通過深入調查,我發現前幾批對口省對環保的專門投入非常少,林芝環保工作其實大有可為:一是環境保護局成立不久,基礎相對薄弱;二是地委行署提出的“五個林芝”之一的生態林芝口號剛剛提出,村鎮人居環境建設處于攻堅階段;三是國家配備了環境監測儀器設備但沒有開展工作,自動監測系統基本空白;四是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遠未深入人心,抓住林芝環境保護的中心工作就容易出成績。因此,以林芝生態地區創建為抓手,以環境監測和宣傳為手段,以粵藏環保交流為紐帶的環保思想在本人心中形成。
問:環保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您認為的環保工作又該從何入手呢?
答:地域遼闊、山川壯美、資源豐富。只要對良好的生態環境進行大力宣傳,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廣大環保人的努力,改善局部環境,對民族團結、人民安康、生態良好必然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所以在分管環境監測站的時候,我就抓住時機,擴大監測隊伍,動員各方力量對林芝的水、氣、聲等生態環境進行全方位監測和摸底調查,兩年主筆編寫近10萬字的環境監測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報上級有關部門;通過現場調研,認真分析林芝環境保護存在問題,寫出近萬字的林芝環境保護調研報告,并編寫近10余篇的簡訊紀錄工作的進展情況,在《廣東工作簡報》上發表;在《環境》雜志、《日報》、《中新網》等媒體刊物上發表自然環境紀實、環境監測工作、手記等文章,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編寫工作隊工作制度,做到人手一份,確保工作有章可循。
同時,我還主動參與林芝環保局開展的世界“六五”環境日宣傳活動,出資4萬多元親自編寫印制《環境保護法規匯編》500多冊,發給各級環保人員,普及法律知識,大力宣傳林芝環保工作。
問:經過這幾年的建設,林芝的環保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答:應該說,這幾年,林芝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得到了全面強化:首先,我們摸清了林芝各縣環境因子底數,監測站從入藏時的2人發展到如今的10余人(含外借人員),完成首座跨國界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建設和近三年環境監測工作,對全地區空氣、水質和聲環境進行全面監測,及時掌握其發展趨勢。其次,在地區環保局的積極支持下,我們利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機會,主動向地委行署申請資金徹底改造林芝地區環境監測站實驗室;通過編制林芝地區水環境功能區和八一鎮噪聲功能區劃分方案進一步摸清環境因子底數。
具體來講,首先是制定了林芝的環保工作計劃,明確了工作目標。從2010年入藏起,本人主筆起草林芝地區環境保護局“十二五”對口需求,林芝地區環境監測工作實施方案(2011-2013),同時每年要求監測站做好年度計劃,督促抓好落實,確保三年環境監測工作落到實處。林芝地區作為第一個計量認證的地級環境監測站,基礎非常薄弱。針對薄弱環節,兩年來我們動員全站力量并請求廣東支援,組織有關材料,千方百計配合林芝地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通過計量認證年度監督考核工作。
其次是加大對基層環保隊伍的業務培訓力度,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業務技能,實現“造血功能”,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2010年9月,本人牽頭組織林芝環保局有關人員赴廣東學習考察,撰寫學習考察報告;兩年多來,成功組織4期環保業務培訓班。此外,通過邀請國家、廣東省以及深圳市等環保專家教授現場授課輔導,對林芝生態地區創建、環境影響評價、醫療廢物處理和環境監測及其內部管理等進行系統培訓,全林芝7縣環境保護局近150多人參加了培訓,效果良好。同時,充分利用國家環保部培訓的機會,兩年多外派近10余人次參加其組織的環境監測培訓班。
另外,本人進藏前,林芝的環境監測工作基本未開展。所以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我連續三年組織林芝地區環境監測站,并借調自治區環境監測站、各地區環境監測站、廣東和福建監測技術人員以及四川金核環保公司技術人員對林芝各縣、鄉、村以及各河流水源地進行監測,取得了第一手較全面的環境監測數據,對全林芝地區6縣39個鄉鎮240個村、5條主要河流、12個水源地、更張村垃圾場以及工布江達礦山等重點源進行了監測,獲取4249個數據,編制技術報告和工作報告。
2011年初,本人參加全國跨國界河流水質自動監測工作會議,承擔首座跨國界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建設任務。在建設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努力,最終保證了監測站的建成投入試運行。最近,我們又把握林芝創衛機會,經地委行署批準,林芝環境保護局又將與四川大學簽訂183萬元的合同,對林芝地區水環境功能和八一鎮噪聲功能區進行劃分,并投入240余萬對林芝地區環境監測實驗室進行徹底改造。目前本人已邀請廣州科雅實驗室設備公司完成工程概算和設計圖的編制,親自組織有關人員幫助四川大學編制完成環境功能區的劃分方案和經費預算。通過協調廣東省環科院,完成八一鎮福清河、濕地公園和垃圾轉運站的環評報告編寫和報批工作,并做好魯朗國際小鎮的污水處理系統規劃設計。三年來,通過借助外援幫扶林芝監測站人員;通過實驗室改造提升監測站硬件設施水平;通過與科研院所承擔課題,編制環境功能區規劃和實施環評監測,爭取資金、人才和技術支持,使林芝環境監測工作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巨大轉變,得到了自治區環保廳的高度肯定。
問:作為一個工作的過來人,您對這項工作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答:工作可以說是意志的考驗、能力的檢閱和融合的表現。
首先,高寒缺氧,條件艱苦。一方面要克服高寒缺氧身體不適等壓力,另一方面要找項目、籌資金、積極落實分管工作,并要做出出色成績,必須忍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痛苦,包括身體、家庭等。在條件較差或不具備的情況下,只有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依賴省和上級單位,創造條件,妥善處理好各種關系,依靠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迎難而上,才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