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雪公主復仇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民俗性 動畫產業 中國動畫
民俗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古老傳統文化,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經由歷史積淀而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取向。動畫是當今全球化文化景觀中最活躍的文化形式之一,風靡于世界各地。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無法免疫于動畫的魔力。
縱觀世界各國動畫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部好的動畫片,通常都是一定的民俗性和時代感結合的產物,而且往往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帶給觀眾不同尋常的真切感受,給人以深遠的回味和思考。
首先,民俗是動畫題材取之不竭的源泉。無論是原始的神話傳說,還是民間故事。都是動畫樂于表現的題材。民俗化題材在世界各國動畫中均有體現,中國的《寶蓮燈》來自于我國古老的民間傳說“沉香救母”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來自于我國新疆地區的民間故事:日本的《貓的報恩》、《桃太郎的故事》都來自于日本的民間傳說故事:美國的《花木蘭》來自于中國民間故事花木蘭“替父從軍”,《埃及王子》則是以《圣經》中“出埃及記”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來的。
其次,動畫中的民間資源體現了集體審美取向。任何民族的文藝,都是該民族審美經驗、審美判斷、審美理想等精神形態的具體體現。根據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前代文人創造的文藝作品,都是遠古神話原型――民俗文藝的古老樣式之一,只是一種模擬和置換的變化。“優秀作品脫離傳統是不敢想象的,而這種傳統是一種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構建的原型,上掛下連,不斷在文藝創作中延伸。”文藝審美決不是藝術創作者的個人行為。藝術創作者與群眾生活在共同的風俗習慣的環境中,接受的民俗模式也是相同的,從而導致了審美意識和趣味的一致性,動畫有意識和無意識地使用民間資源,更容易讓觀眾接受。比如,中國人喜好紅色,紅色代表喜慶:而日本人喜好白、青,在他們的思想中黑、赤是惡的象征,這在動畫片中均有體現。例如,中國動畫《大鬧天宮》就以紅色為主基調,而日本動畫《機器貓》則以藍色為主基調。又如,中國人感情內斂而含蓄:美國人感情外露而奔放。在中國動畫《寶蓮燈》中親情、友情、愛情就表現得平實而含蓄,在美國動畫《人猿泰山》中的情感元素就表現得比較開放而外露。
再次,民俗資源也是動畫表現的內容。各國都有其民間信仰,有些動畫并不直接取材于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但是他們利用了民間信仰中神靈的原型意象。滲透到無意識的層面進行動畫創作,無論對創作者還是欣賞者都是樂于接受的。例如,宮崎峻的《千與千尋》、《龍貓》、《魔女宅急便》等并沒有直接取材于民間故事,而是利用了民間信仰中的一些資源,重新構建了反映現實的故事。又如夢工廠的《怪物是瑞克》,雖然是一部顛覆童話的動畫,但是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狼外婆都是民間故事中的意象,經過重新演繹,確實給了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國的動畫發展曾經有過一段值得驕傲的輝煌時期,而在當今,日、美等國動畫片充斥我國動畫市場,國產動畫片似乎愈發顯得有些底氣不足。當然,中國動畫的低迷是眾多的癥結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很大一個問題就是對動畫民俗性的把握不夠精準、嫻熟和深入,使得動畫本身缺乏人文底蘊和思想深度,導致了動畫始終只是小孩子的娛樂節目,無法真正上升為一種老少咸宜、內涵深厚的藝術形式。本文試圖通過民俗和動畫結合的視角,來分析和探討優秀的動畫應該如何恰當地把握和充分地展現民俗性特征,讓民俗性來為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而出謀劃策。
一、中外動畫產業的民俗性比較
文藝的民俗化是衡量作品藝術是否成熟的重要尺度。文藝作品的生命力,往往取決于作品的民族化程度,而民族化的形成,一般離不開對民俗形象的分析和描寫。民俗不是自然形成的,它包含著一定的主觀人為因素,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某種生活特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時時刻刻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生活。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人民,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心態感受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文藝作品處理這些關系,就往往會出現不同,會直接和民族化的根基相聯系。因此,一個國家的民族特色,是由風俗習慣為主的民俗來維系的。各國的動畫片也是一種文藝形式,具有各國的民族特色,也與各國的民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1、中國:題材的本土化與風格的民族化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從歷史到現實,從傳說到文學作品,其中有很多值得表現的題材。從直接的方面看,中國動畫片的故事內容往往樂于從中國的本土文學中取材。如取材于《西游記》的動畫片就有《金猴降妖》、《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則是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一段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寶蓮燈》取材于民間故事“沉香救母”……這些故事,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觀念搭建內容架構,刻畫人物性格,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張揚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從間接的方面看,中國動畫片的在類型元素、人物塑造等方面,無不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民俗,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感。
動畫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其美術設計是關系作品風格的主要創作環節。中國在多年的動畫片創作中,無論是古典文學題材,還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原創作品。都力主追求富有中國氣質的色彩、線條表現方式。例如,《哪咤鬧海》中,人物設計參考了敦煌、永樂宮的壁畫和民間版畫,吸取了其中有用的素材,采用裝飾風格,簡練的線條,配以民間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彩,通過對傳統的提煉加工,塑造了鮮明的民族色彩形象。特別是主人公哪咤,以紅色為主調的色彩搭配、民俗化的發型服飾、簡練線條勾勒出的人物外形,尤其是那雙烏黑圓亮的大眼睛。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這就是“中國的動畫片”。
2、日本:外顯的民俗化與內蘊的民族化
民俗之美的自然展示,是日本動畫風格之所以明顯的重要標志。漫天飛舞的櫻花、女兒節的木偶娃娃、男孩節的鯉魚旗等畫面都傳達出濃郁的日本氣息。即使是很小的細節,日本的動畫片也能將其民俗文化的一面傳達出來。比如《灌籃高手》里拉拉隊員的頭巾,《聰明的一休》里的祈晴娃娃,《平成貍貓合戰》里貍貓會戰時鼓舞士氣用的扇子等等,無不體現著日本的民俗文化。又如,《聰 明的一休》、《平成貍貓合戰》中關于日本的寺廟、古代慶祝儀式的表現,以及《千與千尋》中“洗浴文化”等日本民族文化帶來神秘的美感,都是日本動畫將民俗內容外顯化的突出例子,“民俗之美”強化了日本動畫的風格。
正如《菊與刀》一書中描述的那樣:“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這種矛盾。”大和民族是一個善于模仿和學習的民族,因此,日本文化的理論體系中借鑒轉化的成分很多,但往往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這就造成了日本人民族性格上的矛盾。《千與千尋》就恰到好處的表現了日本文化中的這種矛盾之美,原本膽小懦弱的千尋,為了拯救自己的父母,一起回到現實世界去,可說是歷盡千辛萬苦,并最終成長為堅強勇敢而信念執著的女孩,這個簡單的故事通過動畫的表現將日本的民族性敘述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3、美國:民俗的世界化與精神的美國化
對外來文化的改編早就成為美國動畫一貫的傳統,《白雪公主》改編自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獅子王》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戲劇《王子復仇記》,《埃及王子》改編自《圣經》中摩西的故事……美國動畫在改編他國的童話、神話、傳說的故事中,也將他國的民俗帶入了本國的動畫片中。以《怪物史瑞克》為例,從內容上看。《怪物史瑞克》的故事原型和其中的眾多童話形象均來自于歐洲的童話故事:從人物上看,《怪物史瑞克》中也有借鑒中國文化的部分,主人公費歐娜公主的形象就具有東方化的特點,特別是她在遭遇強盜時所使用的那一身功夫,很明顯是來自于中國武術。
美國動畫片雖然常常改編自他國的文學作品,但是其中蘊含了美國式的文化品格――幽默情結與自由精神。美國動畫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濃厚的幽默感。無論是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鴨》,還是后來的《玩具總動員》,直至今年的《汽車總動員》,無論是取材于經典童話的《愛麗絲漫游仙境》,還是后現代文本《怪物史瑞克》,都能博得觀眾的輕松一笑。而像《獅子王》、《花木蘭》一類相對嚴肅的動畫片,最終結局也是皆大歡喜的輕喜劇。美國的動畫片注重娛樂性,美國式的幽默就直接通過動畫片視覺和聽覺的感官享受來實現。美國式的幽默背后蘊涵著美國式的自由精神,其積極樂觀的自由精神在米老鼠、大力水手身上就體現得很充分。
二、模式與規律:提升民俗性在動畫產業中的運用
所謂成也民俗、敗也民俗,中外獲得成功的動畫片,或多或少都源于對民俗性正確把握,而那些失敗的動畫片。往往不能正確地把握本民族的民俗性,或者將本民族的民俗性片面化和狹隘化。日、美動畫片的成功在于,其動畫蘊涵著深刻的民俗性文化精神,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格。中國早期動畫的藝術魅力與其濃郁的民俗色彩是分不開的。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大眾的民俗審美趣味和審美心理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當代中國動畫片,鮮有將民俗性和動畫結合得十分完美的作品問世。缺乏創造力的造型,缺乏想象力的情節以及缺乏打動觀眾的文化內涵,中國動畫正在逐漸失去市場。以《寶蓮燈》為例,“沉香救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選擇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作為題材制作動畫片,將故事本身的傳奇色彩和民俗特性用動畫片來表現。主題蘊含顯明而穩妥,較易獲得中國觀眾的認同感。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人物造型卻有日本動畫中人物唯美造型的影子:而在情節上,又有美國動畫“娛樂性”為主的幽默風格,特別是那只小猴子,在形式和故事串聯上,讓人馬上聯想到的是《花木蘭》中木須龍的翻版。又以《我為歌狂》為例,整部作品,除了人物名字以及在背景中時隱時現的“華南中學”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詞來表明故事發生在中國外,就與中國沒有太大的聯系了。動畫片的人物造型,他們的衣著、動作、語言以及故事的矛盾沖突與日本的青春偶像動畫片如出一轍,觀賞時的審美體驗猶如在看日本動畫片。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往往會把它和《灌籃高手》聯系起來。2006年,我國推出首部數字三維動畫《魔比斯環》。其國際化的制作理念確實值得提倡,但是影片中第四空間、古老咒語、魔法水晶等諸多過于“西化”的因素也確實很難讓人將其定位于一部“中國制造”的動畫片。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失落的中國動畫在不斷地探索中尋找到的出路之一。但是,這種抑或學習他國的成功之處而舍棄自己的長處,抑或將民俗性任意拼湊,抑或片面地抽取本民族民俗性的一部分來進行動畫的改革和創新,其實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一個國家動畫片的民俗性總要通過一定外顯的方式表現出來,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動畫片確實是打上了這個國家的烙印,體現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內涵。但是通過外顯的方式表達民俗性的時候,要巧妙而充分地將民俗性深刻的思想內涵表達出來。不能僅僅追求民俗性表達形式的羅列。宮崎俊的動畫片中有很多關于日本民俗文化的寫照。如《平成貍貓合站》中的貍貓以迷幻色彩的作法游行,是一次日本民俗的絕佳表演:又如,《千與千尋》中的“油屋”充分展示了日本的洗浴文化:再如《龍貓》里表現了日本鄉村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對日本民俗的外顯式描述。但是,宮崎峻的動畫之所以引起世人的矚目,最重要的是。他掌握了這些民俗經天長地久而扎根的日本的民族性,以及對日本文化內涵的忠實寫照。日本文化人類學家將早期日本的文化形態歸納為森林思想(梅原猛提出)或者“照葉樹林文化論”(中尾佐助提出)。森林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是賴以生存的家園。日本民族的森林思想在現代都市里缺失了,人們缺少了文化歸屬感。這種積淀在民族集體無意識里的原初態的文化內容,在現代動畫里卻得以展開。“森林”始終是宮崎駿動畫中最核心的意象。《風之谷》中的“腐海”是一個不斷凈化著被產業文明污染了的環境的巨大的凈化系統,它的底部是再生了的清新、茂盛的森林:《天空之城》里懸浮在空中的古城掩映在茂密的綠林中。象征著人類業已失去的樂園《幽靈公主》則直接描述人與森林之神的沖突。宮崎駿通過動畫去展開他關于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思考,展現日本民族中對森林的永恒依賴和渴望。
其次,我們也不能過于強調民俗性。民俗性說到底是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是自然而然寫就的一部文化史。所以在動畫片創作時,無論什么動畫片都不能往上硬套民俗性。有時候,民俗性并不需要我們刻意強調,否則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要用自然而然的手法來緩慢地釋放民族根基中的民俗性。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根基并不深厚。但是他們就很會利用他國的神話、傳說、故事結合本國的幽默和傳統,為美國文化服務。從而創造了動畫片的一個又一個 奇跡。日本也是一個很善于借鑒學習的民族。《七龍珠》中的小孫悟空取自于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但小孫悟空已沒有了原著那沉重嚴肅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而是一個任性、活潑、淘氣的當代兒童形象,他除了有一根尾巴和一根金箍棒外與孫悟空并無任何聯系《圣斗士星矢》的主要人物都來自于古臘希神話:智慧女神雅典娜、海王波賽東、冥王哈迪斯等等,但是它又不局限于古希臘神話。還融入了歐洲中世紀文化:教皇、圣衣、圣斗士……并自己創造了一系列的神,如星矢、紫龍、冰河等。其故事情節與希臘神話完全無關,但是作者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將該片打造成為一部洋溢著現代精神的神話故事。日本有很多這樣的動畫片,它們或僅采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或僅采用了原著的人物造型。或僅保留了原著人物的名字,但在故事情節、思想內容、審美特征等方面,表征的都是當代觀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
三、缺失與找尋:再創中國動畫的民俗性神話
早期“中國學派”鮮明的民俗風格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動畫從神話、傳說中選取題材,向繪畫、工藝、戲曲等民間藝術汲取營養,兩者相得益彰,從而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界。至1986年止,有29部動畫片在國內獲獎37次,31部動畫片在各種國際電影節上獲獎46次,國外輿論界贊揚中國動畫“已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但是,當今的中國動畫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到市場、體制、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這里,單就從民俗性方面來進行論述。
1、民俗性的轉化提升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無論做什么。往往更多地強調的是我們的歷史感。我們的動畫片更加愿意從民族、民間傳統的藝術樣式中找尋可以表達的形式,更加愿意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的戲曲故事、神話傳說中找尋主題。當然,歷史感和民族感本身并沒有缺陷,但是傳統觀念和文化風俗已經變遷,民俗也是不斷演化的過程,也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加入更多新的元素。所以,其實并不是要舍棄我們的歷史感,也不是要放棄我們的民俗性。中國的動畫片還是可以從古典文化中吸取養分,但關鍵是我們不應該被這種歷史感和民俗性所束縛,而是應該在歷史感和民俗性中注入現代精神,使之獲得新的生命力。
2、民俗性的靈活運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所扎根的傳統文化土壤發生了變化。信息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文化教育的短缺,使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和傳統藝術形式感到生疏。他們可能覺得娓娓道來的皮影戲往往不如3D電腦動畫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帶來的強大沖擊。所以,在某些富于時代精神的題材方面,我們也許并不應該過分強調一定要具有中華民族的民俗性和民族性,而應該適當更新觀念,以時代感來強調民俗性,而不是將民俗僅僅理解為狹隘的古老的傳統文化。
3、民俗性的內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