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講解古詩不能像講解古文那樣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關鍵,用心咀嚼,以點帶面,總體把握詩歌的內容及情感。
1.抓住詩眼巧引導
詩眼,也就是詩歌中集中流露和具體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詞或語句,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老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別時人’之‘別時情’?讓我們一起來細品。”
2.抓住妙語悟詩情
詩歌中的妙語包括詩句中精美的詞語、富有表現力的字以及詩中的名句。有些詩歌沒有詩眼,此時就應抓住詩中的妙語,對這些妙語仔細品味,一樣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詩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濺淚”“鳥驚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悅鳥性”“空人心”,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子規啼”“愁心”等。這些詞語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教學中可啟發學生深入體會。
二、旁征博引,巧妙開拓
就詩論詩,往往還不夠。這時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聯類比照,以詩教詩
聯類比照就是把相同類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輔助此來講,達到以詩教詩的目的。如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就可以把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聯系起來講。三首詩的基調都是思念傷別,但因人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個“意”把千言萬語都包容在內,用一個“同”寓意一切盡在不言中,深切地表達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詩人用想象的筆調浪漫地表達出了思友之情;岑參是把送別的情融在寫邊地之景中。這樣講,不僅使學生對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理解更透徹,而且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2.滲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詩歌中有不少名句內涵豐富,含義深邃,是作者彼時彼地對實際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啟迪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與現實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定向延伸,將現實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去探究這些句子,從而靈活掌握和運用這些名句,達到古為今用、拓寬視野的目的。
由于古詩文和現代文的差距較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作為教師,更應善于運用引導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古詩文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所以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引導入文”這個教學初始環節是學生與文本溝通的橋梁,是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文學習的過渡和準備。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充分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內動力,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文本。
以《〈詩經〉兩首》的教學為例。這兩首意蘊豐富的詩歌,出自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接受起來有一段心理距離,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賞析呢?筆者在課堂上一邊播放音樂一邊這樣引入:“同學們,當你將與朋友分離時,腦海中是否會悄然憶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場景?當你看到電視中兵戈相接,尸橫遍野的畫面時,心中是否涌起‘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的豪情?古典詩歌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介入我們的生活,帶給我們無限的美感。今天,就讓《〈詩經〉兩首》再次進入我們渴求美的心靈。”這兩組情境都曾經出現在學生的學習中,他們具有一定的感受,再引入對《〈詩經〉兩首》的品讀,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就顯得比較自然。
二、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疑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陶行知的話強調了“問”的必要性,問是有技巧的。教師的課堂提問,就是在學生與教學文本、語言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走向語文素養與語文智慧的殿堂。
為降低學生解讀古詩文的難度,筆者在施教中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筆者以“詩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奇’”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陷入”詩人創造的“奇”境之中,深入詩歌,賞析八月飄雪奇、梨花比喻奇、白雪入戶奇、生活苦寒奇、沙塞夸張奇、樂器餞宴奇、戰旗凍結奇、路轉峰回奇等妙境。接著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猜想此時岑參在想些什么”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奇”境之中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大膽發表見解。學生回答“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為其山路綿延無盡而發愁”“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啊”……學生在對“奇”字的感受之中完全投入在悠悠不盡的意境中,充滿奇情妙思。
三、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恰當地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活動,構建古詩文這種學習課堂模型“任務自學討論”,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拓展他們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
以《天凈沙?秋思》的教學為例,筆者先布置任務:體會作品雖用物象構成,但形式和內容都令讀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意境,領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筆者利用電腦顯示詩中的景物圖片,并播放二胡樂曲《望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暢談自己體驗過的郊外景色。接著讓學生自學:學生身處憂傷的音樂中聯系離家軍訓想家的心情,感受曲中的物象,筆者強調此時是游子身處其境。然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作者面對此景的情境和內心的活動等。最后引導學生進入“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愁緒中,完成學生景與情的交融。課后,學生寫下對此小調想象的情景和感受。這樣教學的效果當然會比“滿堂灌”要理想。只有這樣,教師的教才能過渡到不教。
四、聯想想象,引導學生拓展探究
宋代學者陸九淵提出的“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指的就是要仔細地讀,反復吟誦和體會,才能引起聯想和想象,增加讀書的興味。詩歌凝練傳神,意境高遠,其豐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與詩作中的形象融為一體,猶如隱含在布局外的“棋意”,可意會而難言傳。教師就要善于設計一個有利于學生“頓悟”的情境與過程,引導他們在賞析中主動聯想想象,將詩中的“形象”化為心中的“意象”,正確領悟詩歌的意境和深入拓展探究文本,促使學生完成思維的質的飛躍。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筆者問:“由‘千樹萬樹梨花開’‘風掣紅旗凍不翻’你們聯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春》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把樹枝都壓得彎下了腰,就像大雪壓在樹枝上的景象。”“‘風掣紅旗凍不翻’是‘萬白之中一點紅’,帳外那以白雪為背景的鮮紅一點,更與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調的畫面上的一點暖色、一股溫情,也使畫面更加靈動。”……筆者說:“看來同學們學散文深入,理解很好;看雪景投入,聯想很美;畫圖畫出色,描繪很棒。其實‘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詩人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差不多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造境堪稱奇絕,是詠雪之千古名句。‘凍不翻’大家想象一下那是怎樣的一種寒冷,南方人聞所未聞!所謂東北人冬天出門尿尿要帶一根棍子,是夸張嗎?其實是襯托出天氣的寒冷。‘紅’字能反襯出白雪皚皚的景象。”
五、比較鑒別,引導學生融會貫通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是多作比較、多歸納。”這強調要讓學生學會比較的閱讀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將內容或形式有可比性的兩個文本或一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使學生能準確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其中景物描寫、表現手法及蘊涵的思想內容等的異同。教師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比較鑒別,總結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以防混淆,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
在初三文言文總復習階段,筆者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鑒別的方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古文復習的效率。以“比較《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和《三峽》中對猿聲描寫的作用”為例,筆者引導學生把景物回歸原文,聯系景物所在的大環境及作者當時的心境,一邊聽取播放的猿聲,一邊感受猿聲的情境,從而理解《與朱元思書》的猿聲是與眾物齊鳴的聲音,突出富春江兩岸充滿熱鬧和生機的特征;《答謝中書書》的猿聲生動形象地寫出早晚之景的魅力,展示我們祖國河山的秀麗風光;《三峽》的猿聲是悲涼的,突出三峽山高嶺連的特點,渲染秋天蕭瑟的氣氛。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拓展,歸納文言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先是景物自身具有的特征,然后是渲染出當時的氛圍,而且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環境中有各自的特征和作用。
六、有意示錯,引導學生優化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貝恩布說:“差錯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能原諒的。沒有大量錯誤作為臺階就不能攀登上正確結果的寶座。”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啟迪學生思維,巧妙地運用示錯―糾錯―醒悟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錯誤中尋找疑點,在誤中思,在思中悟。
以《愚公移山》的教學為例,筆者有意示錯地講解這段文本:“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一定是哭鬧著去完成這么艱辛的任務的。就像現在的你們,哪里會做這樣的苦差事呢?”筆者停頓了下來,學生剛開始還沒反應過來,但是看完文本,一部分學生稍一思索,便七嘴八舌地答“他是自愿愉快地參加的”“他是主動開心地參加的”“他媽媽是支持孩子去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因為學生總喜歡找教師的錯誤。“你們是怎么知道的?”“‘跳往助之’就是蹦蹦跳跳地去幫助移山。”筆者滿意地表揚了學生,學生都樂了,然后順勢引導:“這是細節描寫,側面烘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在不容學生忽略的地方特意設“陷阱”,有意示錯,以引起學生的好勝心,還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以上六點引導方法的嘗試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筆者曾做了一項統計,自己的教學班初一入學時有80%以上的學生害怕古詩文學習,經過兩年的教學,只有15%左右的學生還害怕,另外古詩文的得分率也比原來入學時高出20%以上。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所有的教師要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是引路人,是引導學生尋路探奇的向導,是引導學生長風破浪的舵手;學生是主人,時而在迷途內峰回路轉,時而在迷津里柳暗花明,時而在疑惑中豁然開朗。教師那滿含激情、繪聲繪色的引導,使學生消除跋涉時的勞累;那言簡意賅、說理透徹的點撥,使學生在路途上披荊斬棘,徜徉在語文學習的海洋中。
參考文獻
[1]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蔡偉,紀勇.語文案例教學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多媒體應用;情景;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9-004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古代詩文閱讀第四學段規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關于“古詩文教學”在“評價建議”部分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積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寶庫。古詩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中考改革不斷變化,古詩文內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中的比例不斷提高,成為中考復習的重頭戲。然而,由于古詩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無論在表達形式上還是在內容涵義上,都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且大段大段的背誦,也儼然成為學生的重大負擔,以至于學生一聽到文言文就厭煩,更談不上什么學習興趣了。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為古詩文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創設適宜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響。”多媒體的使用,就是為了創造這種情景,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一)采用啟發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小石潭記》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學習了“記”這種文體知識,學習本文的生字讀音后,進行了朗讀,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學習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讓學生對本文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這五個問題。(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有怎樣的特點?(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樣,無論在整體認識上,還是在作者的感情處理上,學生們都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在用的時候隨時調取。
(二)采用畫面沖擊法,創設藝術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視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多媒體呈現畫面: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通過見到的景物展開聯想,由異鄉人的“嘆”聯想到他的鄉愁。又如教學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寫景的七言律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難體味到多少美感。教學這首詩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凝神聽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課文朗讀,接著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畫面: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再讓學生隨伴著音樂朗讀課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興趣濃厚,加深了對課文的感知,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用“聲”的力量,拉近師生的距離,產生心靈的共鳴
筆者認為,無“聲”不成課。沒有了聲音,整個課堂就會失去活力,不能滋潤學生的心靈,不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聲的利用,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
(一)指導朗讀,充分體現語言的規范性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旋律優美的音樂配上名家的朗讀,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運用多媒體中的音響功能,讓學生靜心地聆聽了一遍課文錄音。在傾聽中,讓學生感受朗誦的節奏,了解文本朗誦的語音語調,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課前的標準范讀,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配樂,使學生身臨其境體驗音樂與古詩的美感
在教古詩詞時,根據詩詞的內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調的音樂教朗讀,能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悅。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時,為了使學生領悟到這首民歌的大意,領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風光,我一邊播放《草原牧歌》改編的輕音樂,在銀幕上播放綠草如茵、牛羊滿地的草原風光幻燈片,一邊讓學生和著音樂充滿感情地朗讀。如在教學《詩經?蒹葭》這首詩時,我采用了電視連續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來導入課文,并和學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調來吟唱《蒹葭》的詩句。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也可用此方法,這首詞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歌聲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圍之中,進入對詞的學習,不必老師多費口舌,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首詞,并對它產生由衷的喜愛之情。
(三)音樂搭橋,體會意境,訓練審美
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形象、聲音、色彩、動感性等特點,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多媒體技術成了實現語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我就從網上下載沙漠冬季風光圖片來表現“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圖掃描進課件來表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妙景觀,再配上豪放、粗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學生馬上能體會到作者那豪邁粗獷的胸懷和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現其中的意境美。《飲酒》一詩給學生描繪了一幅恬淡、幽靜然而卻充滿生機的田園采菊圖,學生對采菊一事容易理解,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對詩人當時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閑適的意境,那么我們就可以播放一些輕松、活潑、抒情的音樂,將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旋律,再加以適當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披文入境,很受到詩人的那種閑適之情。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防止走馬觀花
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可以大幅度增加課堂的容量。在每次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教師都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教學課件。雖然這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這樣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既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所學文言文的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語言的精美,促進詞匯的積累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材料,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利用大屏幕,教師將本課涉及到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重點實詞、重點虛詞等用法,以圖表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給學生以整體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釋文言文的句意,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
學習文言文難點是字詞句的翻譯,以前無論是教師一字一句的講解,還是采取讓學生先預習翻譯,教師再講解方法,都沒有多好的效果,學生一看到這部分知識就愁眉苦臉,差一點的學生甚至完全放棄,原因是知識點太多,內容太乏味。怎樣解決這一難題?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重點字詞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學習意思,一行寫文言文的原文,對應著在下一行寫翻譯,并對重點詞語進行注釋、標注,用不同顏色標示出來。一節課不要求內容太多,學生也愿意學,愿意記憶。利用大屏幕,可以將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寫出來,一字一句地去解釋,讓學生反復理解,反復背誦。如講陶淵明的《飲酒》時,我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打出,寫上名句賞析,又將這句話的意思寫出來,并且出示這句話的內在含義,進行解釋,重點體會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