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誠信政治論文范文

誠信政治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誠信政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誠信政治論文

第1篇:誠信政治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政治課教學策略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21世紀的主人,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做出應有的思考和總結,尤其是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領導者,引路者,都應積極應對。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如何才能有效促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呢?以下是我在這一方面的淺談:

一、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

1、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政治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今天,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倡導下,現代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和諧課堂”為目標,教材、教學條件等物的因素被歸置回本來的位置——即教師和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運用對象,“圍繞著目標的達成,學生是直接的決定性因素,教師是非直接的、非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優化課堂結構,必須充分利用教學條件和教材,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

2、有效整合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鼓勵者、促進者、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情境設計和模擬以及“活動化”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感受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用處,從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強化學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此,我介紹兩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之進行強化的學法指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種是基于“知識框架”的學習法。“知識框架”法需要明確四大基本原則:第一,主題在中央;第二,每個分主題都有一個主要的分支:第三,每個概念用一個詞來表達;第四,如果可能的話,給每個畫幅畫。有一句名詩是這樣寫的:“領新標異二月花,刪繁就簡三秋樹”。我對“知識框架”法的要求就是這樣:一是知識重構,二是簡潔明了。

另一種是“點線面一體化”的分解綜合學習法。點,即是知識要點、知識基本點:面,即是知識網絡、知識“大廈”;線,即是點與面之間知識的內在聯系。

(3)指導學生掌握思維規律,培養創新能力。

第一,注重對書本知識、人生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觀察。

第二,注重對書本知識、人生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反思。

二、養成分析綜合、辯證思考、合作交流的學風和習慣

哲學政治探究性教學圍繞目標與情境,以“探究共享”為價值理念,注重思考、表達和交流,形成正確的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此,教師應該多采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等適宜探究的教學法。

1、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以問題探究為主要線索和鏈條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學方法。實施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注重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關注問題、引發問題、探討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生成新問題的問題探究中生成教學過程。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也稱為“情景教學法”,是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內課外相結合,圍繞實際案例進行探究共享,綜合運用自學、討論、啟發、講授和談話等手段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與方法,活躍學生的辯證思維,養成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學風和習慣。實施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重在組織、堅持和有效的教學評價,所以教師要成為教學的“組織者”。

3、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劃分成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帶著一定的任務去發現、探討和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對任務進行反恩。實施基于任務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形成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對建構學習、探究教學策略進行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背景下“問題、探究、實踐”教學模式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借助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課程資源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與實踐。在這個教學模式中要以人為本,互動合作,實踐創新,使師生雙方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充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發展,從而達到探究性教學的“整合效應”與“和諧價值”。:

第2篇:誠信政治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提問藝術”的運用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問題教學為切入點,以創新思維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本文擬通過結合平時教學實踐,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反思,借鑒早期新課改實驗學校成功的教學經驗,對“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淺見。

一、“提問藝術”的重要性

問題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于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可見,這種“問題教學法”具有三大鮮明而獨特的基本教學特征: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問題為主線組織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WWW.133229.cOM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必須重視“問題的設置”,通過運用“問題教學法”和“提問藝術”指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從而實現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新課改理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提問藝術”的運用中應該遵循的原則

(一)有效性原則

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針對性,問題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和開放性。有效性提問方式多種多樣,如檢查式、固設懸念式、拋磚引玉式、引導式、創設情境式、反問式、擴展式、層遞式、聯想啟智式。有效性提問能使學生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適度性原則

提問的適度性大致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問題難度要適度,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應注意在不同的環節上設置問題的難度要有所差別,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而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提問應注意設置問題的梯度,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提問時機要適度。教師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知識點的適當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多用疏導性、鋪墊性提問,注意知識的梳理性,因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每一框都有它的邏輯思路。再次,問題數量要適度,提問要適量,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因此,教師要抓住知識關鍵點、學生的興趣點,注重突破重點難點,擊破考點疑點,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繞彎子,堅決克服“問題戰”“滿堂問”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就是說提問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即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多向后進生提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多向尖子生提一些發展思維的問題,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四)鼓勵性評價原則

鼓勵,在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對一個學生的積極成長,有著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師鼓勵要以愛護學生為出發點、實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心靈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對那種“你真棒”“你太聰明了”之類的廉價而空泛的表揚并不領情,他們更想要的是充滿真誠的、藝術化的鼓勵。

(五)生活性原則

教學提問要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生活,新課程教學要求教育要貼近現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導人,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國際爆炸新聞烘托,領悟生活,進人社會,感受現實,引發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心靈震撼。

三、“提問藝術”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創建活躍的答問氛圍

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共鳴。良好的課堂答問氛圍意味著教師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感悟。課堂提問貼近生活,有利于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積極回答教師們的提問。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一次體驗勝過十次說教”,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說的: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國古代哲人所說:實踐出真知。體驗性學習使學生重新體會到學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體驗性學習使教學效果因體驗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盡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問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必須關注教學中學生不斷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創新,及時關注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借題發揮做“文章”,調整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要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當前在判斷是否是有效教學時,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僅僅考慮教學是否完成預定的目標,而應在此基礎上更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教學看成是一個一個活的、流動的進程,一個充滿著人的情感、有著審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

(三)用啟發提問實現“撐桿跳”

孔子的“不憤發不啟,不徘不發”告訴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性,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實踐瓤一在上個學期必修4第七課第二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中,先是提出問題:“田忌是怎樣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贏得比賽的最終勝利?”然后層層誘導啟發學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馬的比賽結果,而是統籌全局”、“注重整體目標根據對方的部署,調整馬匹的出場次序”、“通過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統結構出現優化調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必須做到三點: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三個和尚沒水喝”與“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不同結果,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強化。

(四)“金口”少開,把課堂提問權力還給學生教師要學會反主為客,答疑解惑,調節學生“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將教師提問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問為主,使學生敢問、善問,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應注意的問題

(一)強化問題意識

英國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指出:“教育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創新始于問題,提出新問題,或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導致新的問題發現與突破。所以強化教師新的問題意識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成功問題教學法的前提條件。教師要保護、引導并激發學生對新情況、新變化的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要容忍學生對既有的、權威的觀點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由質疑進而求異,由繼承然后創新。

首先,教師必須科學地設計問題,使學生發揮智力因素,以帶動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如果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低,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備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高,即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當然,問題性水平高也必須有一個限度,否則,學生的思維難以啟動跳躍,到頭來徒勞無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堅決避免“果子”掛得太高或太低,或學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減少“無用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適時轉到以學生發現問題為主的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覺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李政道博士曾經說過:“最重要的是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就是他提出問題的水平,問題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景,鼓勵提問,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內驅力,調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助于學生擺脫接受知識時思維的羞澀與定勢,在探究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效提問,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不斷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加工、組合,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且讓學生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于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于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是一個需要經過反復訓練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為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教師應該事先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為了“提問”而提問,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認真對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尋求最佳解決途徑。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可分為三類:第一類,與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的問題,教師要用婉轉的語言告知學生,因為與上課內容聯系不緊密,建議在課外幫助他解決;第二類,與教學內容有關,但沒有切中要害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請同學幫助解答;第三類,與教學內容關系密切,能打開學生思路的問題,教師要著重對提問的學生加以鼓勵,甚至可以把問題公布出來,讓全班同學共享,作為學習的重點。

(二)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習心理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是感覺一思維一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二是感受、情緒一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感情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稱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而教學實踐也證明: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也是和他們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價值以及體現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的發言權,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人到學生中去,為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創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表達欲望。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所說:“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同時,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獨到之處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三)二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3篇:誠信政治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士人”;士而入仕;政治觀;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2)03-0181-005

“新士人”是指在明末清初這一動蕩不安、戰亂頻仍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在清朝初年入仕清廷,在政治立場上傾向于清朝統治者的第一批士人群體。他們入仕于清廷政府,成為“一批本質上有別于遺民士人的新士人”[1],是開啟清初盛世氣象的“有清一代”典型。在明末清初充滿國仇族恨的社會氛圍下,由明入清的士人的政治處境比較尷尬,因此他們或不問世事、安貧守節,或屈于形勢與異族統治者妥協周旋。“新士人”卻沒有一身事二主的顧慮,出仕行仁且較少受到輿論非議,在為清廷服務的同時始終能保持平和自然、榮辱不驚的心境。

一、 出仕而行仁——“新士人”群體形成的

政治背景及其特點

如果將清朝初期的士人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明末清初的遺民群落,曾活躍于明朝政治文化領域,受明朝知遇之恩并對其懷有深厚感情,以黃宗羲、顧炎武等為代表;二是叛節“貳臣”,一身而仕兩朝,既未做到對前朝盡忠,又為新朝所猜忌,因此為世人所詬病,在忠清與復明的兩難中徘徊,以錢謙益等為代表;三是國朝“新士人”群體,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文人,以南施北宋等“燕臺七子”為代表,他們反映了文人事功心態的回歸;四是“盛世文人”,出生于清初時期的清朝寵兒,已融入清初盛世氣象,代表了甚至是推動了清朝政治文化新風貌的確立,以王士禛、沈德潛為代表。

“新士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生于前明萬歷、天啟年間,青少年之際遭逢鼎革,然后在清初通過科舉而入仕” [1]。從政治地位上來講,他們一般處于統治階級中層,雖未能入主中樞內閣,但卻是為政一方的大吏,對地方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態完全不同于明末遺民,也不同于叛節文人,他們有著積極的事功心,沒有贖罪的包袱,在他們身上,儒家積極入仕的理想重新抬頭。“新士人”群體的出現標志著清朝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建立根基,滿族統治者與漢族文人間的磨合初見成效,清朝的存在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同。可以說,“新士人”是應運而生的,是清初政治穩定的體現,也是清朝盛世氣象的先兆。“新士人”的逐漸成長反映了反清復明理念的漸漸淡化,同時又開啟了清朝盛世文人政治觀念、文學思想的先聲,其承前啟后作用應當為研究者們所重視。如果我們忽略了“新士人”這一群體的存在意義,那么從明末至清初這一階段的文學審美、文學評論觀念的轉變將失去了銜接。

(一)平和中允的政治價值觀

“新士人”與遺民年齡相差無幾,大致生于17世紀20年代前后,如遺民代表顧炎武(1613-1682)、黃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吳嘉紀(1618-1684)、方以智(1611-1671)、錢澄之(1612-1693)、歸莊(1613-1673)、侯方域(1618-1654),與“燕臺七子”中的施閏章(1618-1683)、宋琬(1614-1673)、嚴沆(1617-1678)、丁澎(1622-1686)等年齡相仿。二者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是個體所處的政治環境、教育背景及個人遭際不同造成的,正如《明清易代后詩歌思想的繼續發展》一文所言:“這是一代充滿矛盾的士人。他們之不同于遺民士人,是因為他們雖生前明,但年紀尚小,使他們對前明并無甚深之眷念。他們又不同于純粹由清廷培養出來的國朝詩人,因為他們畢竟生于前明,又身歷易代,對前明還有一種內心深處的認同。”[1]

“新士人”體現出的“矛盾”是一種表面現象,實際上,相較于遺民士人和叛節“貳臣”,“新士人”們的政治抉擇較為自由,不用背負前朝恩寵的包袱,也無需承受道德譴責,在兩朝更替之際,“新士人”才能保持平和中允的心態,在作品里歌頌抗清義士的堅貞不屈,在生活上與遺民們融洽相處,同時又身處統治階級陣營,對新朝一統氣象進行謳歌。需要指出的是,“新士人”對前明的認同僅僅是對前明文化的認同,歌頌的不是義士們反清復明的行動,而是其執著的精神、高尚的節操。這種“認同”是對社會多種意識形態的包容和并蓄,客觀上促使了兩朝的更替更加迅速和渾融,在本質上與清朝最高統治者的主張保持了一致。如《清史稿》記載湯斌曾向順治請旨:“順治元、二年間,前明諸臣有抗節不屈、臨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書”,受到了馮銓、金之俊的彈劾,然而順治卻“特召至南苑慰諭之”。這件事典型地表現了清朝皇帝的態度。因此身世清白的“新士人”在政治上更為自由,他們與遺民們交往密切,與清朝盛世文人也相處和諧,就像承接明末清初文化的一座橋梁,既逐漸淡化了遺民們凄怨悲壯的哀鴻之音,同時又開啟了盛世文人壯懷逸飛的盛世情懷。以清初循吏施閏章為例,其《學余堂集》中有大量歌頌前明義士的文學作品,如歌頌抗清義士方虎鄰的《方虎鄰傳》、紀念前明大司馬李邦華的《重建永豐陸侯祠堂記》,這些題材的作品甚至被收錄進《四庫全書》,得到了當朝統治者的默許和認可。此外,施閏章的授業恩師為著名遺民沈壽民,施閏章與名噪一時的遺民方以智關系密切,與明末第一遺民邢孟貞相知相交,然而這一切并不影響他的政治立場,施閏章自始至終都是清朝統治的忠實擁護者,并最終入祀于名宦祠中,得到清政府的肯定和嘉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理论片小说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不卡 |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91会所洗浴女技师按摩 | 国产精品黄页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 国产精品合集久久久久青苹果 | 大片国产片日本观看免费视频 | 曰本一区|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 久久草在线视频 | 午夜精品亚洲 |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韩国欧洲一级毛片免费 | 农村寡妇一级毛片免费看视频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 | 亚洲欧美18v中文字幕高清 |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 久久99亚洲精品久久99 |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 综合色久七七综合七七蜜芽 | 综合久久精品 | 特级毛片全部免费播放器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中文 | 欧美三级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一及 片日本 |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 成年人毛片视频 | 另类亚洲视频 | 久久久免费观成人影院 | 美国免费三片在线观看 |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 插美女网站| 大片国产片日本观看免费视频 | 成人男男黄网色视频免费 | 欧美一级xxxx俄罗斯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