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陰陽五行學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祖國醫藥學的起源,是與我國勞動人民於期的物資生產活動以及同疾病作斗爭的實踐分不開的。2000多年前,古人通過對天體,星球,四時氣候寒暖變化的觀察,聯系人體生理,病理變化,運用“取類比象”的方法,將人體與自然相關聯和對應,從而得出了一整套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模型。
陰陽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的概念,陰陽二氣相互結合交感而產生萬物,整個世界在矛盾中發生變化。如:以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來概括事物的屬性;以動為陽,靜為陰;陽化氣,陰生形來說明事物的運動變化等。古人將陰陽的概念,引用于醫學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相應的醫學含義,如腑為陽,臟為陰;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這些簡單的“類比”,從自然現象直觀,籠統的觀察到人體生理,病理聯系,即是“樸素”,“自然”的“升華”,它絕非僅僅是對原始的自然描述,而是上升為具有特定所指的醫學含義。醫學陰陽學說,在疾病的治療上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使人體的陰陽達到相對平衡,即“陰平陽秘”,才能“精神乃治”,人體的各種機能活動正常協調。如臨床所見,腎陽虛為腎陽虛衰,陰寒內盛的病變。主要證候為形寒,怕冷,腰疼,腰膝酸冷,精神不振,陽痿不舉,女子宮寒不孕,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方選桂附八味丸或右歸丸,這種辯證施治的分析方法,正是對陰陽學說的具體應用,“陽不足者,溫之以氣”,針對病變的根本,“因發之受”,使陽氣得旺,與腎陰相協調,達到抽象平衡。因此醫學之陰陽學說,體現了辯證思維的思想,它并不是直觀籠統的,而是充滿了科學抽象,即從大量自然現象中,從“感性中的具體”,抽象出陰陽的普遍聯系和本質屬性;成為“抽象的規定”,然后變成“思維中的具體”,把陰陽的本質關系作為一個整體,應用到醫療實踐中去,從而更具體的,深入的,把握人體生理,病理和辯證論治規律。
五行,始見于《尚書·洪范》,“初一曰五行”,把五行看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在哲學問題上,承認物質的第一性。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屬性的物質,古人用以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和起源,五行所代表的事物群中,都具有“縱,橫,縱橫交錯方面的關系,祖國醫學應用五行學說,是根據人與自然的緊密關系,以“取類比象”的方法,把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歸屬于五行之中,借以闡述人體的臟腑組織間的復雜聯系以及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聯。利用五行的特性,如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墻,可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功能,木有升發特性,故以肝屬“木”;如心陽有溫煦作用,火有陽熱特性,故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 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 故以脾為“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特性,故以肺屬“金”;腎主水,藏精,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五行學說,就是應用了這些豐富的聯想和推理,聯系臨床實踐的觀察,將本來僅僅是對自然描述的概念恰當地應用到了醫學領域,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的觀察是確實有效的,從而形成了醫學范圍的“五行學說”。如臨床常見的肝氣郁滯證,系肝之本臟病變,癥見情志抑郁,易怒,胸悶而善太息,胸脅乳房脹痛,痛經,月經不調諸證。但肝木克伐脾土,則出現脘悶納呆,嘔吐腹痛,便溏,諸脾虛氣陷之證,在治療上應疏肝健脾,處方可選用逍遙散之輩,這種辯證施治的方法,是對五行學說的具體應用,肝病累及脾土,不但從肝論治,而應肝脾同治,雙關齊下,方能兩全齊美。治療任何疾病,都應考慮到與它相生相克的其他臟器的病變,“母病治子”,“子病治母”,或“母子同治”,這些治療原則都是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由此看出:陰陽五行學說的產生和發展,并不是局限于原始的,自然的五行學說,而是在此基礎上的一個很大突飛,是由自然現象向人體醫學的大飛躍,說明“五行”學說,雖然是由原始淳樸的唯物辯證法產生的,但已遠遠高出于此,是具有自身獨立完整理論體系的中醫辯證法。
中醫學辨證法的顯著特征,就是具有深厚的醫療實踐基礎,是經過千百年實踐檢驗的,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臨床行之有效的一套理論體系,它按照醫學自身的特點,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豐富和發展。
因此認為,中醫學的指導思想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它起源于古代樸素,自發的唯物辯證法,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特殊形態的中醫理論體系,這就是中醫學辨證法。
陰陽五行學說,是自古發展的一種哲學思想,歷來為我國古代科學所運用,同時也為古代醫學所運用。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陰陽的概念,當時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為基礎,乾為天,坤為地,實際上就是陰陽的概念。《周易·系辭下》中說:“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周易·系辭上》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謂陰陽,是人們把復雜的萬事萬物概括為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內經》吸取了《周易》有關陰陽理論的精華,并把這種陰陽辨證哲學思想應用于指導醫學實踐,成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陰陽離合i論〉、七篇大論等,對陰陽理論都有精辟論述。其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庇终f:“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陰陽離合論》還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這些論述,都概括了陰陽之間的關系,并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物產生和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同樣,人的生理和病理變化也不例外,都有陰陽一說。比如,人體背為陽,腹為陰;體表屬陽,內臟屬陰。同是內臟,又有陰陽之別,如六腑屬陽、五臟屬陰。同時,《素問。陰陽離合論》還以“陽予之正,陰為之生”來說陰陽是根本陽是主導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陰陽之間的主導關系,也說明了陰陽絕非一成不變的概念。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庇秩纭端貑枴汴庩枒蟠笳摗匪f:“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這些論述都說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兩個方面是相對平衡的,身體處于正常狀態;一旦陰陽失去平衡,人體就會生病。因此,中醫理論強調治病就是調節陰陽,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綜上所述,可見《內經》和《周易》的陰陽學說完全是一脈相承,而《內經》的陰陽學說比《周易》的陰陽學說更具體,更有實踐指導意義,也就是說,《內經》的陰陽學說既繼承了《周易》的辯證哲理思想,又發展了它認識事物的對立統一觀念。
五行的概念原始于《尚書·洪范>。該書在談到洪范九疇時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變)。土爰稼檣,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梢姡逍芯褪俏宸N基本物質,并認為客觀世界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組成,并各有屬性和功能,是客觀存在,一點也不神秘。但是,陰陽和五行,開始并無聯系。戰國后期,鄒衍首先將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妒酚洝っ献悠埱淞袀鳌分杏涊d:“鄒衍乃深觀陰陽消息……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逼渲屑日勱庩枺终勎宓拢宓戮褪侵傅奈逍??!吨芤住芳{入了先秦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的精髓,并被《內經》系統地引入了醫學領域,成為中醫學分析人的生理和病理及進行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五行學說所以引入醫學,不僅在于這五種物質本身,主要還在于它們的不同屬性和相生相克的關系。古人說為,客觀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并且水能使草木生長,叫做水生木;木能燃燒,故曰木生火;草木燃燒的灰燼可以化為泥土,因而稱火生土;土中可以埋藏金石及各種礦物質,故曰土生金;金屬又可以熔化為液體故曰金生水。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叫做相生。但又認為,水能滅火,稱為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屬,故曰火克金;金石可制成刀斧砍伐木,叫做金克木;樹木長入泥土吸取營養物質,或用木梨翻地,所以叫木克土;土又可以筑堤堵水,故曰土克水。這種相互制約的關系叫做相克。《內經H己載,世間各種事物,包括四季氣候變化,人的生理和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狀態,都可以拿五行相配。以四季而論,為了和五行相配,便從夏季分出一個長夏,于是春為木、夏為火、長夏為土、秋為金、冬為水。以五臟相配,則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以五志相配,則木主怒,火主喜,土主思,金主悲,水主恐。以五味相配,則木味酸、火味苦、土味甘、金味辛、水味咸。如此類推,還有很多。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內經》認為人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承之”,都是說明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功能要維持平衡;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過?!翱簞t害,承乃制”,“害則敗死,生化大病”等論述也是講的五行生克理論,為了防止某一臟器功能太過,就得有所“承”,也就是有所制約,否則便會生病。陰陽五行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內經》把陰陽五行相提并論,用來說明人體臟腑各器官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相依,互有聯系。這種整體觀念和《周易》認為人和天地自然成為一個整體是完全一致的。
整體觀是系統論的核心,系統論是把握整體和部份動態關系的理論。中醫學的整體觀強調人和自然、社會為三維統一體并把這種統一的整體視為一個系統。因此,在重視人體自身統一的同時,更重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而《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完整的系統模式。其中六十四卦每一爻的變化都影響著六十四卦,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即任何一個局部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變化,足以說明該系統的完整性和嚴密性。同時,這種系統模式又體現在對人、自然和社會的三維一體的認識上,這和中醫學的人和自然、社會的三維醫學理論完全吻合。
在《周易》中,整體觀的基礎是圓道,所謂圓道,是指宇宙存在著圓的運動規律。《周易》六十四卦是一個大圓,每一卦六爻是一個小圓,一切都充滿著圓的循環。《易·系辭》所言“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又曰,“往來不窮,謂之道?!边@些論述都說明《周易》的圓道是一種動態的循環,宇宙萬物在進行著周期性往復,也說明人和自然、社會這個系統不僅是一個整體,而且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整體并在動態變化中得到調整和新的平衡。中醫學陰陽五行理論正是源于這種圓道思想,強調陰陽互輔、五行生克制約??梢姡嗅t學理論的形式和發展,也是一種圓道現象的理論升華。
《周易》的整體觀和圓道運動規律,其實質就是對立統一或平衡統一觀的體現。太極圖是一個典型的陰陽平衡對立統一的縮影,它不僅表現了事物的整體性和運動性,陰陽消長盛衰是均衡的、對稱的并且是相互補充的。中醫理論強調人體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和《周易》的陰陽平衡觀是完全一致的。此外,《周易》還提出“中和”觀,以此達到平衡?!秲冉洝窂娬{陰陽和調,正是受《周易》“中和”觀的影響。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些論述說明陰陽和調則治,陰陽不和則亂。和即平衡之意。糾正不和的方法是調和,SP“以平為期”。和法是中醫治療八法中的應用最廣的治療大法,如和解表里,調和營衛,調和肝脾等都屬于和的范疇。此外,調整陰陽,糾其偏衰,補偏救弊,適其寒溫以及和調氣血等亦屬于調和的治理方法。調和的目的就是平衡陰陽,而陰陽之道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靈魂,可見醫理源于《易》理是必然的結論。
《周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其豐富的內涵和唯物辯證思想理深意宏,它的思維模式和原理直接影響著我國各種學科的發展,中醫學更不例外??梢哉f,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等各種學說無一例外,都是源于《周易》的基本原理,故有“醫源于易”之說,也可以看出它們的相通之處。
《周易》以一陰一陽之為道,體現了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成為易學的基本哲學原理?!吨芤住は缔o上》中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辈⒁源藖碚J識客觀世界,把天地、日月、晝夜和明暗等都用陰陽來概括,還提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其剛柔乃陰陽之義,說明陰陽是一切變化的根本?!秶Z·周語上》中記載了伯陽對地震的解釋,就是應用陰陽轉化的道理,他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睆闹锌梢钥闯觯吨芤住氛J為陰陽二氣的變化是宇宙運動的基本規律,同時還強調“交感”是變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如“天地交而萬物通,”而“天地不交萬物不興”,以及“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的思想靈魂。這些思想都說明了陰陽相易而化生萬物,并指出“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天地之交感而來,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交而萬物興”,強調通過變易交感而求新生和新興。
《內經》論述的基本原理,完全接受了《周易》的哲學思想,也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是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并以此來指導醫學實踐。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逼渲卸俭w現了陰陽互相依存的規律。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納入陰陽對立統一的世界,并使這種哲學觀點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礎。
關鍵詞: 內經 針灸處方 腧穴配伍 處方學
《內經》是對中醫古代文獻的第一次總結,以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涵蓋了中醫學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內經》也詳細論述了各種針灸理論,以及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等理論為基礎的針灸處方學的理論,從而使得針灸俞穴配伍已經具備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為后世針灸處方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內經》中對許多的常見病都已有了具體而明確的針灸治療的處方和治療方案,值得我們大力研究和探討。
1 陰陽學說在針灸處方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構成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可指導辨證與治療。一般講,病在表,屬熱、屬實者為陽;病在里,屬寒、屬虛者為陰,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另臟腑間,臟為陰,腑為陽;背為陽,腹為陰等。陰陽在針灸臨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小吧圃\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保持相對平衡。如果平衡遭到破壞,就出現偏盛偏衰的病理,故“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靈樞·根結》)。針刺治病的關鍵就是調節陰陽,使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故調陰陽是針灸治病的基本法則。《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指出針灸處方配穴,必須根據陰陽的不同病證進行配伍。對于何為陰病,何為陽病。《內經》中指出“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樣《內經》就有了對陰病陽病的處方配伍原則“病在陰之陰者,取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靈樞·壽夭剛柔篇》)。這是因為腧穴所屬經脈和所在的部位不同,腧穴的療效具有相對特異性,所以不同的病癥應采取不同的腧穴進行治療。臨床具體應用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和“以左刺右,以右刺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不同刺法?!鹅`樞·終始》指出“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由此可見在《內經》中已有通過診脈口與人迎二脈了解人體陰陽平衡的情況。對于出現了陰陽不平衡,可通過脈口與人迎的脈象來選穴進行調整人體陰陽的治療。這一配穴的方法在《內經》中已作了詳細的歸納。如診人迎可知何條陽經的病變,診脈口可知何條陰經的病變。并根據此來確定取穴治療的經穴,陽經有病采用瀉陽補陰配伍法,陰經有病采用瀉陰補陽配伍法。具體內容如下:瀉陽補陰配伍法。先診人迎,由人迎的脈動來進行診斷和決定配穴。人迎一盛——病足少陽,取穴: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人迎一盛而燥——病手少陽,取穴:手少陽、手厥陰。人迎二盛——病足太陽,取穴: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人迎二盛而燥——病手太陽,取穴:手太陽、手少陰。人迎三盛——病足陽明,取穴:瀉足太陽補足太陰。人迎三盛而燥——病手陽明,取穴:手陽明、手太陰。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外格溢陽。瀉陰補陽配伍法。先診脈口,由脈口的脈動來進行診斷和決定配穴。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取穴: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取穴:手厥陰、手少陽。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取穴:瀉足少陰補足太陽。脈口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取穴:手少陰、手太陽。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取穴:瀉足太陰補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取穴:手太陰、手陽明。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內關。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關格。
2 五行學說在針灸處方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的引入對整個醫學的臨床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它第一次把人體的各個部分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使人們從整體上觀察人的生理與病理及與自然界的關系,從而建立一個醫學上的整體觀?!端貑枴に疅嵫ㄕ摗愤\用五行學說提出了四季用穴的一些規律和方法,并對用穴進行了分析和解釋。“春取絡脈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薄跋娜∈⒔浄蛛怼薄跋恼呋鹗贾危臍馐奸L,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于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秋取經俞”“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薄岸【畼s“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陽氣。故曰:冬取井榮7,春不鼽衄,此之謂也?!币娪凇鹅`樞》經脈篇、禁服篇的虛補實瀉的治療原則,然后在《難經·六十六難》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就是用五行生克理論加以解釋的,即根據五行學說“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的理論。
子母補瀉在針灸治療上的運用,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根據本經井、滎、輸、經、合的五行關系進行補瀉,例如肺經氣虛,取本經的輸穴太淵,因太淵穴屬土,土為金之母,即“虛則補其母”,若肺經氣實取本經合穴尺澤,因尺澤穴屬水,水為金之子,即“實則瀉子”。其二是根據十二經所屬臟腑的五行關系進行補瀉。若肺經氣虛,按虛者補母法,肺金之母為脾土,當取足太陰脾經穴位,或取脾經的輸穴太白(屬土)。若肺經氣實,按實者瀉子法,取腎經合穴陰谷(屬水)治療。
3 經絡學說在針灸處方中的應用
【關鍵詞】陰陽;五行;中醫基礎;美容
進入21世紀,人民對美的追求越來越熱衷,尤其是以自然療法為核心的中醫美容,也備受關注。中醫是一門系統科學,要完美地演繹中醫,科學地進行美容,必須了解中醫理論根基——陰陽五行學說。本文將探討陰陽五行學說對中醫美容的指導意義。
1陰陽學說的內涵
陰陽是自然界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關聯而性質相反的兩種事物或現象,又可用以說明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陰陽的概念,來源于對自然現象的長期觀察,是對錯綜復雜的變化萬千的各種自然現象進行抽象,以陰陽來概括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兩種物質現象及其態勢。如上下、寒熱、動靜、雌雄等等。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興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屬于陰。如以人體氣血而言,氣具有推動、溫煦作用而主動,故屬陽;血具有滋潤、濡養作用而主靜,故屬陰。因此,陰陽是指相對立事物的相對屬性,而不是固定于某一具體事物。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陰陽學說作為一種方法論滲透到醫學領域,與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逐漸與中醫學的具體內容融為一體,形成了中醫學的陰陽學說。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與醫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用陰陽的概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并指導臨床實踐的一種基本理論。它作為中醫學所特有的論理方法,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認識和實踐活動[1]。
2陰陽與和美
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指導著美容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
2.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從性別來講,男為陽,女為陰。自古以來,中醫審美強調“陽剛陰柔”。這點從古代的許多古畫、雕塑和文學作品中可以得到充分佐證。這也是我們中醫美容實踐的最為基本的出發點。
2.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于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形體容貌美的產生,中醫學也是用陰陽學說來加以概括說明的。陰陽學說之所以可以用來解釋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是由于人體內對立著的陰陽雙方,本來就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并在不斷地相互消長和相互轉化的運動中,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古人描述為“中和之美”。例如,以人體內的功能活動與組織結構等物質基礎相對而言,前者屬陽,后者屬陰,因而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陰陽之間關系的具體體現。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臟腑、經絡、氣血等物質基礎,就無以產生人體的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促進著物質的新陳代謝,這就是體內陰陽消長轉化的過程。于是,在一定的限度內,物質與功能,即陰與陽,處于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相互轉化的一體中,并從總體上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2.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內的陰陽必須處于平衡協調狀態,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因而機體陰陽雙方的平衡協調是健康的標志,而陰陽失去平衡協調,則標志著機體處于疾病狀態。人體容貌的異常,疾病的發生及其發展變化,皮表影響容貌疾病的發生,均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包括對病邪的抵抗能力、對外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損傷組織的修復能力,也包括了對肌膚皮表的榮養和再生修復能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如外感六及內傷七情等。正氣和邪氣均可以陰陽來區分其屬性,疾病的過程,多為邪正斗爭的過程,其結果則引起體的陰陽消長失調即陰陽偏盛或偏衰。
舉例子說,人的肌膚也分陰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受到過敏反應的困擾,在使用化妝品之前,要進行一下測試,看看你的皮膚是否能夠承受這種植物。通過調節陰陽,我們能夠對皮膚問題對癥下藥。
按“美容時鐘”護膚:從30歲起骨膠原纖維開始發生變化,它逐漸轉變成不可溶的骨膠原。有很少的水可以在其中存儲,皮膚看起來明顯衰老,從而產生了皺紋,整個皮膚將過渡到一種比較干燥的狀態,“陰”性的皮膚轉變成“陽”性的皮膚。至少從這時起,人們就必須對其皮膚進行保養了,從而減緩衰老的速度。這個“美容時鐘”是有周期性的,它顯示的就是女性的月經周期。在月經來臨的時候,女性的皮膚轉向較“陰”性的皮膚。此時的化妝要做相應的調整,最好使用“陽”性的化妝品。在排卵期的時候,她的皮膚變成了極陽的皮膚,此時必須用“陰”性化妝品來進行調和。如果你注意到了美容的周期變化,你就能消除皮膚的壓力,使你青春永駐了[2]。
一天的化妝也可以被劃分為“陰”、“陽”兩個時段?!瓣枴毙詴r段是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八點,“陰”性時段是從晚上十八點持續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里要強調夜晚的化妝。睡覺時皮膚將自行修復,處于非常放松的狀態,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正確地使用潤膚霜和潤膚露。夜晚的化妝當然是一律的“陰”性化妝品,但是不能過油。潤膚水也應屬于“陰”性的,應該涂抹一種非常濕潤的、易于吸收的潤膚霜,在你睡覺的時候,它會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早上“陽”性作用變得明顯。你需要一種“陽”性的化妝品,或者帶有“陽”性作用的一種“陰”性化妝品。白天的作用將加強潤膚霜的效果,自然的陰陽力量足以能改善你的膚質。
3五行學說的內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類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物質,“行”是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不息,變化不止。
五行的最初涵義,是指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所習見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本身,后經歷代思想家將這五種物質的特性進行抽象,形成理性概念,將這種理性概念作為推演絡繹各種事物的基本依據,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來闡釋各種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從而形成了五行學說。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已不再特指五種自然物,而是指這五種物質的性質和作用,因而宇宙中的萬物也可以這五種物質的性質和作用作為分類依據而分別歸屬到五行之中,從而構成五行系統。
4五行的多元生命觀與美容探索
五行學說,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內涵、特性、生克規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相互聯系和運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五行學說不僅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所生成,事物可以根據不同性質和作用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構成五大系統,而且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五行的生克運動中維持著系統內部和系統之間的相對穩定。
五行學說作為古代哲學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被引用于中醫學中,與醫學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運動規律來闡釋人體的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聯系,并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的一種中醫學的獨特理論。尤其是中醫美容實踐中,五行歸類、臟腑相關理論的應用,更有重要價值。
《內經》將人的面相、體型歸納為木、火、土、金、水5種類型:
(1)木型:足厥陰為肝經,屬木,肝經氣血旺盛,也是稟受木氣最全的人。特點是:皮膚為青色,體長挺直、腰細而圓滿、手指纖長多紋。木形之人其氣宜青,如果帶有少許火色(青中泛有紅光),為木紅通明之象。
(2)火型:手少陰為心經,屬火,其氣盛之人為火型。特點是:皮膚色紅,齒根寬廣,顏面瘦小,面色紅潤。火形之人忌肉肥氣靜,若色帶玄(色現微黑)為水來克火。因該類型之人上半身魁梧、肌肉比較結實、靜脈容易曲張、不僅面部,有時背部也易滋生暗瘡,臉部潮紅、微血管破裂、皮膚油膩。
(3)土型:足太陰為脾經,屬土,其色黃,稟受足太陰脾氣經氣血最全的人。特點為:皮膚呈黃色,面圓形,頭大,肩背部豐滿而健美,腹部寬大,下肢自大腦到足脛部都生得強壯結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各部均勻對稱。
(4)金型:肺為手太陰之經,屬金而色白。稟受手太陰肺經氣最全的人,特點為:面方耳正、眉目清秀、手端小而方,腰腹圓正,氣白氣清為正。然氣清色冷,故宜微火(潤之中略帶紅潤之色),為寒金逢火煉,乃是最佳之色。
(5)水型:腎為足少陰經,屬水而色黑。稟受足少陰腎氣最全之人特點為:皮膚色黑,骨正肉實,色黑帶潤,腹臂指掌肥圓,但古人以為水形之人不宜氣粗色暗、骨肉虛浮,不宜皮白如粉,更忌枯黃,因為這是土重傷水。因體內水重,所以很容易出現下半身肥胖、水腫、靜脈曲張、四肢冰冷,臉色暗沉和下頜部暗瘡等癥狀。
“五”這個數字在中醫里可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以至于在中醫看來,世間萬物都可以用“五”來劃分: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五行的每一行代表一種功能屬性,五行平衡才能維持人體的生存和發展。我們以肝病美容和飲食保健問題為例來說明五行與美容的重要關系。
人身體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著“肝、心、脾、肺、腎”五臟,它們之中有一種呈虛弱狀態,就會引發身體的連鎖反應,牽一發而動全身,皮膚自然也會變差。在中醫學里,“肝、心、脾、肺、腎”這五臟狀態的細小變動,直接影響皮膚,即使再好的護膚品,也無法改變身體內部的病癥,所以中醫美容很講究內調和外治相結合,找回肌膚的平衡狀態。
五行的“木”對應肝,又對應青色,面色發青、有斑點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體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臉上才“不干凈”。 斑、痘都與木相關。膚色有些泛青,顴骨長斑,容易發痘痘,甚至眉間或太陽穴青筋暴露,是肝臟虛弱的表現。 在五行中,木對應肝。工作辛苦時首先要維護的就是肝。臉色發青、有色斑、易長痘,很可能肝臟虛弱。因為肝臟負責排毒,重新凈化靜脈血液,一旦排毒和凈化功能無法正常進行,皮膚就會呈現青色,長出色斑和痘痘。 在調理方面,應該多吃多吃黃綠色食物 青色食物如菠菜、蛤蜊、豬肝等含有大量的葉綠素、維生素及纖維素,能協助器官加速排出體內的毒素。 所以說:掌控五行才能掌控美麗[3]。
參考文獻
[1]魏睦新,王鋼. 《美容中醫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第一版 北京)P 14-15
在中國,上至國家機關政府部門的興典,下到平民百姓的.婚嫁新居等喜慶活動,都要認真嚴格地挑選一個吉日良辰,舉行儀式。并且,在生活的實踐中,許多例子印證了:所用的日子佳,就一切平安,辦事順利,如有神助;日子欠佳的,特別是四柱里顯示出有刑、沖、克、害的信息的,那就會產生反作用,出現了或大或小的不愉快的事情。這表明顯,六十甲子表能教我們趨利避害。難怪以六十甲子表為基礎組合起來的四柱預測學很有市場,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了
六十甲子花,自商朝,開始有了文字的記載。成為當時的一種歷法——農歷。從六十甲子表中的天干和地支所含的信息,我們就看到六十甲子花是從陰陽五行的理論發展而來的。陰陽五行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和基礎核心。陰陽五行時空的變化規律就是六十甲子花。所以,對六十甲子花這種文化現象,我們要解放思想,不要因為有幾個南郭先生,打著算命的旗號去騙人的錢財,而在文化的認識和管理上,簡單的把它斥之為封建迷信,將其封存于冷宮。我們要把六十甲子花視為中華文化之瑰寶,正之與冠,并深入探索其科學規律,為人類造福。
筆者是易學之愛好者,曾運用陰陽五行的理論,在中醫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上,寫成論文《破解精神憂郁癥的密碼》,文章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了精神病的病因、病理,找到了一條科學的系統的根治方法。填補了醫學上該項的空白。在此,再接再勵,運用陰陽五行的理論,探索六十甲子花的由來,解開六十甲子花的秘密。
天地炎黃,宇宙洪荒。古之先人,要生存、發展,首先一定要觀察這個宇宙,認識好這個世界,才能及時地、準確的反映天地的各種變化,利用好自然條件,為人類服務。古人看星星、看月亮,是只能站在地球上以某一個點為中心,憑肉眼去觀察的,并靠一代代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積累起經驗的。古人把“地球作為宇宙之中心”來觀察天地,我們用現在科學的眼光去鑒評之,或者古人有點井中之蛙。但,由于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也只能如此??墒?,退一步來說,世界無限大,星辰無數多,宇宙之中心于何處?是不能確定的。既然中心無法確定,也就“處處非中心”了。即是說中心不是絕對的。那么,我們可以任何一個點作為“中心”去觀察,從某一側面去反映出關于宇宙變化發展規律所顯示的現象。這樣,又形成了“無處不為中心”的相對論學說了。深入的探索,解剖,商朝時已形成并記錄下來的六十甲子花,閃耀出著先人高深的哲學眼光。其中所運用到的運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系統論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相對論的觀點、不的不令我佩服的其理論思維的嚴密系統和博大精深。
(一)宇宙統一為太極。
宇宙是什么?古人是怎樣認識天地的呢
首先,應該從空間上去考察。憑肉眼,古人看到的宇宙是空間無窮大,星辰無數多,客觀事物千千萬萬。為什么所有的天體都很有秩序的自行其道,而不互相碰撞、同歸于盡?于是,古人就想到了一點:原來宇宙并非客觀事物的簡單的相加、堆積,而是由處于普遍聯系著的一切宇宙星辰所構成的很有秩序的運動著的系統之中,是天地的一體化。大系統包括小系統,最大的系統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從空間上就表達了無限廣、無窮大、無數多、包羅了一切的意思。這一切又因為普遍聯系而很有秩序地運動著。宇宙就大一統、一體化,形成一個極,是最大的極限也。
其次,從時間上去考察。誰都不知道宇宙星辰什么時候有的,宇宙怎樣產生出來的。所以,就認為宇宙自古就有,從來就存在的。而且,是永遠不滅的,從過去到現在直到未來,天不老、地也不老。這稱之為“太”。表示出最古老、最永恒的意思。
綜上所述,最古老、最永恒的;又一體化、最大的極限,當然就稱之為 “太極”了。用“太極”這個概念說明宇宙統一的關系,顯然是哲學的聯系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
(二) 太極分兩儀:陰陽。
太極是一個系統、整體,永恒的,不滅的。為什么?原因是宇宙的星辰是處于普遍聯系之中。為什么萬千星辰能處于一種聯系著的很有秩序的運動著的系統之中?根本原因在于有陰陽這兩種特性。什么叫陰陽呢?陰陽就是既相區別、相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轉化,雙方不可分割的意思。
從空間上去看,宇宙星辰有上有下、有高有低;位置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方向有東南西北。還有事物的屬性諸如長與短、冷與熱、快與慢等。,這些關系都叫陰陽。陰陽關系是對立的,一邊為陽、另一邊是陰;雙方又是統一的,兩個對立面互相依存、共處一個統一體,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從時間上來看,一年有春夏秋冬的不同,一天有白天與黑夜的區別,白天有上午與下午的先與后。這說明了時間也是以陰陽的對立和統一的關系而存在著。
宇宙的空間也好,客觀事物的特性也好,時間的先后也一樣,都具有陰陽的性質。今天,我們用哲學的眼光來分析之,就是矛盾的觀點。無論宇宙的星辰有多少,怎樣聯系著,又都各守本分,共同維護太極的統一體,這才是宇宙不滅、宇宙真正成太極的根本原因。我們人類社會能長久發展下去,同樣是因為陰陽的關系而存在。因性別上,有男有女,才代代相傳;因地位上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有上級和下級,社會才穩定,才連成一體。這其中的陰陽關系的道理,完全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矛盾的觀點。
(三)陰陽衍生了五行。
陰陽是對立的,但雙方又是統一的。對立面互相依存、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相互轉化的途經其實是通過五行的衍生、又達成系統的循環來實現的。
古人觀天地,看星辰無數多、星際無窮盡、空間無限大,顯現了千千萬萬種不同性質的陰陽交織著。眾多的陰陽,如何分門別類,按屬性來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并又找到層次之間的內在的聯系和相互關系,以論證宇宙世界的一體化,系統化?
古人把眼光投向了廣闊無限的宇宙空間……..
白天是太陽高照,晚上是星月閃爍,沒有光的地方,就一片黑暗。為什么我們能看到世界?因為宇宙星辰,會發出光,所以,我們才看得見。光的本性是什么?古人把草木點起了火,火很亮?;鹫彰髁怂闹?,眼睛就看得見,這太陽、星月之光跟草木之火一樣存在有共同的東西,能使眼睛看得見。那么,就把光之本性定為“火”。太陽光猛烈,叫陽火,星月光柔和,叫陰火。
無論太陽或星月每天都圍繞著地球轉(其實是地球本身的自轉),發出光和熱。白日是太陽的“光之火”,晚上是星月的“光之火”。陰陽火互相交織著。當然,古人還認識到雷電之火,樹木燃燒之火。眾多陽之火、陰之火的作用,每年每月每天、每時每分沒秒,都使地球獲得火的能量?!肮庵稹鄙钊氲叵?,歷經千萬年的積累,地質就發生了變化。
為什么地球上有火山的爆發?這主要是與太陽之火有關。其次,與雷電之火等也有關系。這些陽之火在地表被吸收,就往地心不斷的累積,地心就被火所熔化了,變成了液態。盡管地殼很厚,還是沒辦法把火氣包緊,地核之火沖破了巖層的薄弱處,就噴出來了?;鹕骄褪沁@樣形成的。如果不是因為有星月的溫柔之陰火,每天都來克制、中和陽之火,以化解其熱量;還有天空中出現烏云蔽日之大雨傾盆,去滅陽火之性,恐怕不用到現在,地球的樹木早已曬死了,河流干枯了,泥土燒焦了。地球就不存在了。
但這種情況不會出現的。因為宇宙是陰陽的統一體,星月之光帶來了清涼,會讓陽之火得到制約、緩解,泥土就得到調節,休養生息,進行陰陽交換。太陽和星月不斷的輪流值班,土性隨之不斷的發生陰陽的轉變,陽土和陰土就被催生出來了。這說明了土性是因火性之陰陽關系而轉變得來的。以上所分析的是陰陽火衍生陰陽土的過程,叫火能生土也。
火衍生了土,土分陽土和陰土,即戊土和己土。我們就看到了有巖石和一般的泥土。陰土中又分陰、陽,即己土又有黃泥和莊稼之土區別;陽之中有陰、陽,即戊土又有巖石和泥砂。這是一種辯證法,土性可分陰、陽;再于陰中又有陰、陽;陽之中有陰、陽。總之,是萬物不離陰陽,萬物之變不離陰陽之變。陰之變、陽之變,亦都要按陰陽之變來變。這就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之最核心的方法論,是我們理解陰陽五行學說的萬能鑰匙。我跟學生講陰陽五行的理論,有的就是沒法理解,入不了門。究其根本是還沒有深刻的領會到陰陽互變關系的精髓,總把陰陽對立起來,只想到一層的陰陽關系,而不能理解到陰性之中有陰陽、陽性之中也有陰陽這種關系的奇妙變化啊。
陽土和陰土變出來以后,有了戊土和己土。戊之土巖石和泥沙,又因眾多陽之火,陰之火的作用,歷經地質千萬年的變化,就有生長出礦物質的功效。金屬之陰陽,鋼鐵銅等陽性之金元素,金銀玉等陰性之金元素就被生出來了。這叫土生金也。
金屬藏于土中,積小成多,會形成一條條金礦之脈。金的力量強大了,就有了生水的功效。我們就發現水從山間的巖層底下冒出來了,成為源頭。水流啊流,眾小溪又匯成了大河。這謂之金生水也。
水不斷的流,水到之處,被花草樹木所吸,泥土上的植物就生長起來了。這是水生木也?;ú輼淠緯窀闪耍c上火,紅彤彤的就燃燒起來了,是木能生火也。火燒完了,木碳最后又歸于土。
以上是陰陽衍生了五行的一個系統的循環過程。由火能生土、到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這個系統的生成不斷的循環下去,周而復始。我們弄明白了五行能互生、轉化,一行可生另一行,就搞清楚了天不老、地不滅的內因。按陰陽之法則,存在有相生的,也必然有相克的。怎樣相克相制?其克制關系是火能克金、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這說明了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講求生克制化關系的。這樣才保持一定的“度”,的平衡,是質與量的辯證一致。
以上的分析,我們才明白了宇宙真正的內力來源于陰陽自身這種關系的互變。陰陽之變,又通過五行的衍生和克制來達成,各方此起彼落、此長彼消,總是維持平衡發展的。陰陽衍生了五行,五行的相生與相克關系又說明了萬物都統一于陰陽關系的統籌中,是萬變不離其中。這是天地變化的陰陽五行規律。規律不變,宇宙永存。對陰陽五行之規律,我可用一個圖表來概括:
(四) 陰陽五行之運動變化規律是六十甲子花
天地之變我們知道了是客觀事物在變,這是空間之變;空間什么時侯在變,來顯現出空間的屬性?這又是一個關于時間的問題,所以宇宙的變化可以用時空的關系去概括。
(1)陰陽五行之運動變化反映了空間的運動變化。
宇宙空間的運動變化其根本原因歸之于陰陽五行的衍生和克制這種關系的運動。五行按陰陽分化為十天干,其次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這樣我們就得出了一個推論:十天干的衍生變化實質上是反映了空間的運動變化。
(2)陰陽五行之運動變化又反映了時間的運動變化。
陰陽五行之運動變化使空間不斷的運動變化。首先的動力來自于天上的陰陽之火。因為天之屬性為火,靠火的推動力量,才開啟五行的衍生。
太陽光之火叫陽火,星月光之火叫陰火。每天東方紅,太陽升,紅日直升到頭頂正中,然后,向西而降,走向了地球的背面。太陽西下之時,星月再現,依然顯示了自東向西的運動軌跡。太陽,星月圍繞地球的輪流照射,在空間上首先是陰陽之火的變化,我們才知道什么是白天和黑夜;陰陽再推動其他五行的變化,我們又區別出白天里有上午和下午,還有一天十二個時辰達成時間的系統的循環。同樣的道理,一年里的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個月的不同,也是因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有遠近之分,用相對論的觀點看,因地球受太陽的直照因距離有遠近,出現東南西北不同的角度變化,才造成四季、月份等時間的變化不同。那么我們就又得出了一個推論:時間的運動推移變化,實質上又是十天干的衍生變化所造成的。
現在,我們把年份里時間的變化,歸之于地球的公轉;一天里時間的變化,歸之于地球的自轉。我們更加清楚了時間的確是由宇宙空間的運動而變化而得來的。
由陰陽五行之運動,十天干的變化決定和產生了十二地支,反過來,十二地支的變化又反映了十天干的變化。我們經常會看一看時鐘,大概的應知道太陽位于什么地方了。
為什么天干有十個,而地支卻是有十二個呢?沒有一一對應顯示呢。這是否意味著宇宙空間的運動與時間的運動不合拍、不一致?非也。其中的原因是土性的變化的問題。
從每一天來看太陽、星月圍繞著地球輪流的旋轉,(其實是地球本身的自轉)因為地球是圓的球體,那么,天上的陽之火或陰之火對地球的照射,就有正面和反面的不同。一面為燥,另一面必為濕。據此推論,戊、己這兩種土也就跟著發生潮燥的變化:是辰與戍,丑與未。這就形成四時土的轉變了。這兩個轉變只是戊、己土因有濕燥引起的變化,并沒有說明火生土這一環。為什么要這樣變?因為其他四行的生成、轉變都必須以土為依托才得以實現,才通過、延續下去。這樣,時辰的變化,就因土性的潮燥之變,使到地支有十二個,這比天干多了兩個。這是中宮土顯示時間的運動變化推移最為奧妙的地方。對這一點理解透了,也就攻克了六十甲子花關于空間的運動與時間的運動變化關系的難點了。
同樣道理,一年里的春夏秋冬四季,是由于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有遠近之分,陽之火對地球泥土的照射因距離不同,(其實是地球的公轉造成的)就出現了四季土有寒濕暑燥的區別。土也要隨著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的變化而發生轉變,才能為其他四行的衍生、轉變作為依托來引路搭橋啊。
據此,我們就考究土的寒濕暑燥,得出了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 申、酉、亥、戍。這十二地支的名稱,是根據
十二種動物 鼠?;⑼谬埳唏R羊猴雞狗豬的活動規律而總結出來的。這是一種天象啊。
(3)時空變化的規律就是六十甲子花
天上的一對陰陽衍生了五行。陰陽五行化為十干,十干的變化又決定了時間的生成,形成了十二地支的系統循環。反過來,時間的十二地支的系統又反映了陰陽五行系統的衍生變化。這是空間和時間變化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天上的一對陰陽循環變化一次,空間變化和時間的變化,就要跟著做出相應一次循環的變化。這就要求陰陽五行這個衍生的系統,要在時間的十二地支的系統循環中去不斷的衍生,讓每一個天干,在每一個對應的相同的陰陽屬性的地支里都去衍生變化一次,才能說明天干在不同的時間變化出不同的個性。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啊。按此推理,我們可用排列組合的方法,把陰陽五行的十天干的系統和時間十二地支的系統進行排列組合,用天干對地支,按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從第一位對起第一組是甲子,第二組是乙丑,…….一直對到尾,是最后一位天干對上最后一位地支的組合:癸亥。一共有六十對。這就是六十甲子花 。
由此可見,天上一對陰陽組合一次就變化出六十對的甲子花。按時間的比例算,即是說在天上過一年,等于在地上活了六十歲。六十年時空一次的大循環,年年花開花落,天天日出日落。歲月的淪回,所以人的青春也隨著光陰消逝,人之生命力經一次大循環后就開始衰落了,所以,從體力和腦力上去衡量,則要退休了。
六十甲子花是按時空變化的規律推算出來的。相對于陰陽來說六十甲子花是個別、特殊性,陰陽是一般、共性。相對于萬物來說,每一個客觀事物是個別、特殊性,六十甲子花又是一般、共性了。
在我們中國很流行四柱預測學,又叫八字。其實,四柱八字,只給出了你的大致的命局,因為有四同的人不止一個,有的多達幾十人。而每個人都有他的特殊性啊。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大師級的預測學家或有經驗的老相士還要去了解那人的出生地,準確的反映出當時當地的寒暑濕燥;定準其第一用神、第二用神……其次,還要詢問其現在的住所,所走的方向,工作或經營的行業,并綜合面相、掌紋去分析。才真正斷個十不離八、九。
所以說,能真正學會,并用好六十甲子花的人并沒有幾個。江湖術士很多是一知半解的,因為你不懂,,你又很想知道。被他添油加醋,之呼者也一哄,就信以為真的。你的心急了,錢財也被騙走了。
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概念,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相生相克思想的優勝逆轉。陰陽五行管理其實是所有管理的根本,如何運用好陰陽五行管理,是一個企業及優秀企業家把握的方向,也是做大做強企業的本能要求。
管理的核心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如何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其二是如何對員工的行為進行有效的規范與約束,所以管理工作實質上是激勵與約束問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的基本內核是,陰陽強調對立統一,五行強調相生相克。陰陽對立統一是一種和諧狀態,相生相克的思想應用到管理工作中,相生就是相互激勵與支持,相克就是相互監督與約束。所以,理解了陰陽五行思想的本質就掌握了現代管理的要領。
一、陰陽五行概述
陰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思想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本思維范式。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宇宙的法則,自然的規律。天道陰與陽,地道柔與剛,人道仁與義,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是中國人認識與解釋世界的基本方法論。中國人從來重視和諧,追求和諧,和諧就是陰陽、剛柔、仁義的對立與統一。和諧包含了自然的和諧、人類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天地人三才和諧的系統觀在今天看來具有普適性。
陰陽思想還說明了事物屬性的兩面性,即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的統一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方面說明了相互對立事物的統一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同一事物內部對立著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無形的、明亮的、興奮的都屬于陽性;相對靜止的、內斂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于陰。
在陰陽思想的基礎上,演化出的五行原理,是中國在世界觀與方法論上的一大進步與深化。所謂五行就是通過取象與類比、歸納的方法,把物質世界的構成要素分為五類,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五種元素之間的關系是既相生又相克的關系,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形成了個相互克制的系統;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的關系也產生了滋生與扶持的循環系統。
五行之間的關系除了相生與相克外,還有反生為克、泄多為克和反克三種。
反生為克的邏輯是,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塞;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泄多為克: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滅;土能生金,金多土虛。
反克: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蕩;水能克火,火烈水干;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五行中的每一種元素也具有不同的屬性,《尚書洪范》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五行學說是按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歸類的,歸類方法一是按取象比類法,“取象”是從事物的形態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質的特征;“比類”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基準,與某種事物的征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的歸屬。二是推演歸納法,根據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歸納其它相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屬性。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彼^“法”就是效法、遵循,“道”就是法則、規律。道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由無極衍化陰陽、四象、五行、八卦等,萬事萬物皆有陰陽和五行。人也有陰陽與五行,如男人屬陽,女人屬陰,人的五行有內五行與外五行之分等。五行還對應人類文化與社會倫理道德,如仁、義、理、智、信等。
二、陰陽五行組織原理
應用陰陽五行思想進行管理要把握兩點,其一,陰陽的本質是對立統一,互動和諧;其二,五行的實質是相互激勵與約束。
陰陽的對立統一、互動和諧構成了道,道法自然就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作,這是構建組織機構的基本原則。從現代組織理論角度看,正式組織結構一般都是金字塔式的縱向模式構成,如直線式組織結構、直線職能式結構(圖2)、事業部制組織結構(圖3)、矩陣式組織結構等。
從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如何對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進行監督與約束呢?現代公司制組織結構通過成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形式來進行權力的制衡與約束。
《周易?系辭傳上》指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成大業。”下面的太極八卦相生圖與公司組織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見圖4)。
太極相當于公司的董事長,兩儀則是助手,四象是公司的中層管理者,八卦則是基層管理者,這儼然就是一個標準的公司組織結構模型圖。從權力制衡與約束看,組織結構盡管是自上而下的,但對權力的約束既有平行的制衡,也有自下而上的監督,使高層的管理者不敢懈怠和瀆職。
從五行角度分析公司組織結構,關鍵是在組織內部形成相互激勵與約束的機制。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職能與職責不同而已。相當于公司的職能部門是平行的關系,各部門的分工與職能職責各不一樣。從五行原理看,一方面,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相生”,即相互支持、促進、激勵、服務等,如生產部、市場部、財務部等部門之間要相互提供信息和服務。另一方面,部門之間也存在相互監督與約束,如財務部要對公司的生產成本、營銷費用、收益等進行預算約束與使用監督,生產部要對營銷部采購的原材料、半成品進行監督,市場部則要對生產部生產的產品通過市場來檢驗,審計部門要對財務部的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等。
根據陰陽五行管理原理,陰陽重視的是高層的權力約束與制衡,以防止權力的濫用,五行則是部門之間、以及管理過程的激勵與約束。
三、陰陽五行決策原理
現代決策理論認為,決策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而作出決定,是在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優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決策是現代管理的中心,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西蒙教授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科學決策是在掌握充分的信息資料,選擇有效的決策方法的基礎上作出的。因此,決策是一個發現或提出問題,收集信息資料,確定目標,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
根據陰陽五行原理進行決策,要把握陰陽的本質是平衡、和諧、對立統一。因此,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研究,掌握市場供求關系等信息資料是非常重要的。如進行市場決策就要了解市場供求關系,供求關系就是對立統一的陰陽體。如果不了解市場需求而作出盲目擴大規模的決定,必將導致供給大于需求,產品積壓或只有降價銷售。
在人事決策上,不僅要考慮陰陽的平衡與和諧,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性別平衡,還要重視個性之間的激勵與互補。如木型人與水型人的互補性,金型人與木型人的約束性等。
四、陰陽五行控制原理
監督與控制是管理的重要內容,包括對人、財、物、時間、信息,以及管理全過程的生產、營銷、物流等的監督與控制。有效的控制需要確定控制目標、控制方法、偏差糾正、總結調整等??刂频姆椒ㄒ话阌惺虑翱刂啤⑹轮锌刂婆c事后控制等。
根據陰陽五行原理,一個和諧的組織實質上是要使組織的內部與外部環境之間達到動態平衡,所以,太極是最完美的宇宙動態平衡模型。太極包含著兩儀,兩儀就是陰陽,陰陽是兩種相反的力量,當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達到勢均力敵時就實現了平衡,在經濟學上稱為均衡。單純的陰或陽都是不平衡或不和諧的,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天地配以陰陽。監督與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組織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當我們采取某項措施時,就要考慮到相反的制衡力量對其行為的影響,并且要建立起對組織及成員活動全過程的監督、控制與約束機制。
五行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是相生,另一方面是相克,從管理學角度理解,相生就是相互之間的激勵、幫扶、服務、促進,相克則是監督、制衡、控制、約束等。從這個意義上講,相生與相克都是管理過程的基本原則。五行的相克關系更多的體現在管理過程中的監督、控制與約束,無論是生產過程的程序控制還是質量控制等都是環環相扣,既相互促進互為因果,又互相監督制衡,形成生克制化的循環系統。要實現有效的監督、控制與約束系統,首先在組織機構設置上就要有制衡力量的存在,使權力的應用在有效的監督與約束框架內。對于過程的控制則是動態的,要根據行為的過程,依據控制的標準、原則與方法實行動態管理,適時監控。高層的控制是權力的制衡,過程的控制是五行的相互約束與監督。
五、陰陽五行系統管理原理
中國人歷來重視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易經》思想中有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等,這些觀念實質上都是系統思維的產物?!吨芤?系辭傳上》指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以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闭f明宇宙是一個循環不已的大系統,系統之間的任何變化都會產生連鎖反應。如履霜,堅冰至。
應用陰陽五行思想進行管理,首先必須要明確管理的目標是追求和諧,適應環境的變化,以達到盛德大業的道德愿景。所以管理者就要循道,即遵循天、地、人三才之道,讓自然、社會、人類和諧一致。所以《周易?系辭傳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p>
根據陰陽五行系統思想,太極是最和諧的宇宙模型,同時也是最完美的組織結構,太極、兩儀、四象、五行、八卦構成了組織的系統結構,這一思想與現代系統論及系統管理學派的觀點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其一,陰陽五行組織系統具有動態平衡的特點。陰陽是兩種性質相反并互為約束的力量,在交互作用中達到均衡。
其二,陰陽五行系統是由不同的五個子系統構成的。五個子系統分別是金、木、水、火、土系統,各子系統的特征與屬性各不相同,子系統之間既相互激勵、扶持、服務與促進,同時又相互監督、制衡與約束。
其三,陰陽五行系統是開放性系統,不僅能夠與外部系統進行能量交換,還能進行物質交換。
其四,陰陽五行系統具有自組織系統特點,能夠進行自我修正與自我完善。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功能確保了系統能夠修復、自我校正,相互促進,相互激勵與約束。
五行相生是相互激勵與支持、幫扶,相克是相約束與制衡、監督。
六、陰陽五行管理哲學原理
陰陽五行管理哲學追求的是和諧之道,即由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構成。從哲學角度理解仁、義、禮、智、信,就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其一,仁,仁者愛人,是陰陽五行管理哲學的人性本原。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成才的機會與平臺。
以陰陽五行思想進行管理,就是要使組織內部形成融洽和諧的氛圍,尤其是管理者要有仁愛之心,多為他人著想,多關心多幫助別人。管理者要有惻隱之心,博愛仁慈,厚德載物,自覺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其二,義,即忠義尊賢。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以公平、正義、適宜為原則,進德修業。為人正派,愛憎分明。管理者要見利思義,以義統利,無義之利不取。
其三,禮,即禮和,敬人即為禮。禮是人際關系的基本行為規范,謙和端莊,敬人為禮。禮的核心是敬,目的是實現仁,做義的劑。在組織中形成尊重個性、人格、選擇、情感、隱私、權利的文化氛圍與價值理念,使群體成員間工作、生活在舒服、舒心、舒暢的環境里。
其四,智,即睿智?!爸恰奔础爸?指認知、求知,知識與智慧。說明知識與智慧很重要,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知者不惑?!惫芾碚咭朴跇嫿▽W習型團隊,崇尚知識,追求真理,明辨是非。
其五,信,即誠實守信。一諾千金為信,君子以誠為貴。信守承諾,言行一致,尊重事實,忠于職守,厚道立世。誠實守信是做人做事之根,安身立命之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薄懊駸o信不立。”所以,誠實守信是做人之本,興業之道,治世之法。
七、陰陽五行管理與行業選擇
五行還代表不同的時間與方位,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五行屬性,經營管理者的五行屬性與經營管理五行屬性要一致,才能夠獲得相扶相幫的效果。以下是五行行業分類。
其一,五行屬金的行業。與金屬之工具或材料有關的行業,堅硬的事業,決斷事業,主導別人的事業,皆屬金。如:武術家、民意代表、五金業、挖掘業、采礦業、汽車業、交通業、金融業、股票業、期貨業、電器業、計算機硬件、計算機零件、科學界、珠寶業、伐木業、工具機械業、刀劍制造業等。
其二,五行屬木的行業。如文化界、文藝界、文具用品業、文化用品業、文人、教師、教育用品業、書店、出版業、印刷業、公共事務業、司法界、治安警界、政治界、眾議員、花卉業、植物栽種業、生物工程業、木材、木器業、室內設計、設計師、繪圖員、家具業、裝修業、紙業、竹業、種植業、樹苗業、藥物業、醫院、醫療業、學校、培育人才業、布業、宗教用品店、香料店、宗教業、素菜館、商務中心等。
其三,五行屬水的行業。帶流動性、連續性、漂流不定性、奔波性、易生變化性、液體性、音響性、清潔性等皆屬水。如:航海業、船員、漁民、靠海為生者、漁業、水產業、水利業、飲用水業、水庫業、水上活動業、探水業、打水業、潔凈水業、清潔業、游泳池、湖塘業、池塘養殖業、浴池業、冷凍食品業、搬遷業、運輸業、特技表演業、運動員、導游業、旅游業、玩具業、交向樂隊、聲樂業、魔術業、馬戲團、偵探、旅店、酒店、水果業、釣具業、滅火器具業等。
其四,五行屬火的行業。帶光、帶熱、含爆發性、加工性、勞力性、易燃性等皆屬火。如:手工藝、人身裝飾、照明業、光學業、燃油業、熱飲類、食品、食品加工、機械加工、制造業、評論家、心理學家、演說家、修理業、燒磚瓦業、瓷器業、雜貨店、歌星、明星、演藝界、消防器材、礦物提煉、電器、電子業、網絡通訊業、手機業、廚子等。
關鍵詞:氣象;氣象因隸;病因;辨證;時間醫學
氣象即天氣現象,氣象因素即影響天氣變化的因素。由于氣象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變化,所以氣象因素包括時間與空間兩方面,也就是說不同年度、季節、時辰、不同地點有不同的氣象特點。由于氣象變化時刻影響著物候的消長過程,所以,氣象又稱為“氣候”。中國古代醫家在儒道文化的影響下,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時偕行”的思想指導下,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運動變化之中,人生于天地氣變之中,自然界的氣候環境無不時刻影響著人體的生命活動。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闭J為人體生命隨天地間氣機的運動變化而形成,隨四時氣機的運動變化而運行,生命從始到終是以時間為本的活動過程,強調“時間”與“過程”,沒有時間也就無所謂生命,只有形體,沒有生命體的運動變化也就是生命的終結,所以,中醫學研究生命活動也著重于時間方面。中醫學中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等基本名詞和理論都是從時間角度來描述人體及大自然運動變化的狀態的。陰陽是氣運行的兩種狀態,陰氣與陽氣運動的過程又分為五行,五行在天應五運四時、在地應六氣五方,在人體應五臟六腑,陰氣與陽氣的運行變化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分為三陰三陽,中醫學應用以上基本理論辨析人體生命過程的不同狀態。生命狀態用病性、病位來描述,病性由人體氣、血、津、精的量(虛、實)與質(寒、熱、溫、涼、氣滯、血瘀、水濕、痰毒阻滯)決定,病位有上下、表里、臟腑、經絡等不同表述方法。中醫治療病證的手段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調治生命狀態的方法,一切蘊涵時間過程的有形或無形的存在都可以作為治療病證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有形的動、植物、礦石等,無形的語言(如布道及心理疏導)、針灸、按摩、引導、氣功等,后者沒有實體形態而只有無形的調氣過程。中醫學從時間角度認識生命的生理、病理狀態,強調人體生命貴在“動態平衡”,如環無端,所以中醫學是一門時間醫學,其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也是用來調節生命的時間狀態的。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不能分離,中醫學理論把人與自然界氣機運動變化過程用同一名詞和概念來描述,所以辨人體的證離不開分析自然界氣的變化(氣象),同一疾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其證候不同就是因為氣象隨時問、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所致,所以氣象及氣象因素(時間、地點)與中醫時間醫學關系密切。下面我們從不同層次探討氣象及氣象因素與中醫時間醫學的關系。
1 氣象陰陽五行學說與中醫時間醫學
古人把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氣候分為陰陽兩個方面的氣化?!秲冉洝贩治隽藭円菇惶?、四時變更的陰陽消長過程,認為:一日十二時辰中的子、午、卯、酉四個時辰,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分(春分、秋分)與二至(冬至、夏至)四個節氣,是陰陽交替的樞機。子午與二至正是陰陽轉折時期,卯酉與二分則是陰陽平衡之際。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是隨著陰陽消長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皮膚腠理的開合,脈象的變化(春浮、夏洪、秋毛、冬石);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也隨著陰陽消長存在有規律的漲退,經穴也相應地出現定期的開合。在攝生方面,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人體的病理變化也無不受到陰陽消長的影響?!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認為,因晝夜陰陽交替,疾病也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在陰陽變化之際,陽盛的病能冬不能夏,陰盛的病能夏不能冬。年老、體弱、虛衰者,每當二分、二至之時。即不能適應而發病或加重病情,甚或導致死亡。在治療上強調“必先發氣,毋伐天和”,即是要注意陰陽氣化、四時節氣的特點,用藥要遵循“四時藥法”。所以,從陰陽氣化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活動,并據此指導治療、預防,這是祖國醫學整體論的核心內容。
2 氣象五運六氣與中醫時間醫學
五運六氣理論是中醫運氣學說的核心,它是古代醫家結合醫學探討氣象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在當時歷法、天文、氣候物候等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支架,用以說明氣候運動的一個基本規律一動態平衡。五運是探討不同年度不同的氣象特征及不同季節氣象變化規律的,六氣是從我國的氣候區劃、氣候特征來研究氣旋活動的規律問題。古人的氣候區劃,還是從五方的觀念來的,所以才有東方生風、南方生熱、中央生濕、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之說,把風與熱、濕、燥、寒相提并論,便知其所說的風不是風向的風,而是代表
氣候溫和之意。故《素問?五運行大論》在發揮“東方生風”的具體內容時便說:“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氣為柔,其性為喧,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政為散,其令宣發?!笨偟膩碚f,無非是一種春風溫和的氣象,因此可以說“東方生風”,就是東方生溫,這樣,東方溫,南方熱,中央濕,西方燥,北方寒,是對氣候的5種劃分。由于東、南、西、北、中不同區劃有不同的氣候特征,所以各區的溫度、濕度、氣壓不同。五行之火分為君、相之火,六氣之熱相當于君火,六氣之火相當于相火,君火屬陰,相火屬陽,在六氣則為熱屬陰,火屬陽。風、熱、濕、火、燥、寒六氣之化,復用三陰三陽以識別,風化為厥陰,熱化為少陰,濕化為太陰,火化為少陽,燥化為陽明,寒化為太陽。以六氣之化為本,三陰三陽之辨為標。這六種具有不同特征的氣候,時至而氣至,便為宇宙間的六元正氣,如果化非其時,便為邪氣,也就是氣候學所謂的災害性天氣。《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謂:“非其時則邪,當其位則正”,就是這個道理。中醫學即運用陰陽五行及五運六氣理論及其術語來辨析和描述自然界的氣象特點與人體的氣機狀態(氣、血、津、精的虛實及運行狀況),從時間與空間的氣候變化角度。探討人體生理、病理活動及治療問題的。
四時、六氣、二十四節氣乃一年中氣候變遷的“常律”。但是,人們發現各年氣候并非簡單的重復,四時、二十四節氣雖有固定的日期,但四時氣候是常中有變、變中有常。時令氣候有太過不及之變,即使同一節氣,各年之間氣溫有高低,雨水量有多少。從整個年運來說,各年也不盡相同。由于“歲化”的影響,各年的作物成熟有早遲、多少,色、味有厚薄之分。運氣學說把十天干配陰陽五行,根據天干的不同推算不同年度的中運(大運)。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根據天干的陰陽屬性,中運有太過與不及之分。一年之中,分為五季,以五行屬性來表達不同季節的氣候特點,有常(主運,每年各季特點不點,從大寒日起,等分為五季,分別配以木、火、土、金、水),有變(客運,即以中運為初運,分五季(五步)運行,依相生的關系類推其他四季的氣候特點)。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類型,分屬一年
六個階段(每氣60日有余)。
3 氣象天人相應與中醫時間醫學
古人通過對自然界氣象的長期觀察,得出天地氣溫(陽氣、陰氣)差異的規律,這種規律蘊于太極圖中(見圖1)。
太極圖中外圓代表天陽(氣)――春、夏、秋、冬四季的變軌跡;內里的“S”形曲線則為天陽作用于地,天地相交之后地陽(氣)的變化軌跡。中也描述了這種地之陽(氣)的變化規律。說:“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倍烈魂柹?,指冬至開始白日漸長,指天陽,冬至后四十五日,陽氣微上指我們感覺的大地氣溫變化,盡管冬至以后天陽漸旺,但大地上的氣溫仍在下降,直到立春氣溫最低,陰氣最盛之后陽氣才微上。夏至日最長,夏至后日漸短,但我們感覺到的氣溫(地陽)仍在繼續上升,立秋時陽氣達到最盛,陰氣才開始微上(見圖2)。現代氣象學資料(根據北京市氣象局提供的資料)也表明,氣溫最低的時間不在冬至(12月21/22日),而在立春前后(1-2月份),氣溫最高的時間不在夏至(6月21/22日),而在立秋前后(7―8月份)?,F代光學理表明:在太陽熱輻射的條件下,一份陽光產生一份熱,一份陽暗對應一份寒。一年之中,冬至日最短,陽光最少,陰寒最極,故氣溫最低;同樣。夏至日最長,陽光最盛,應最熱,但這指的是天之陽氣,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地之陽氣,因為大地有吸熱和散熱的過程,冬至之前,白日漸短,大地積寒,至冬至白晝最短,冬至一陽生,日漸長,但大地仍處于積寒過程,到之后約45天(間隔3個節氣)左右才積寒至極。我們感受到的氣溫(地之陽氣的表現)最低;夏至之前,白日漸長,大地積熱,至夏至白晝最長,夏至一陰生,日漸知,但大地仍處于積熱過程。到之后約45天左右才積熱至極,我們感受到的氣溫最高。北京市氣象局提供的資料也表明,地溫最高月份在7―8月份,地溫最低月份在1―2月份,與我們感受到的氣溫一致。我們把人感受到的地面溫度變化一地阻變化曲線和所觀察到的白晝的長短及日光照射量多少的天陽變化曲線描繪如圖2。
一年之中天陽與地陽的變化存在45天的差異,一天當中也存在類似的變化差異。
一天之中,天陽變化和人體感受到的地陽變化有一個半時辰的差異,人身之陽主要隨所感受到的陽氣的變化而變化,故寅到辰時,地中陽氣初生,此時,人體少陽之氣最旺;巳到未時,天陽最旺而地中陽氣急劇上升,但尚未達到極點,在人合太陽之氣,太陽之氣隨天陽而旺于此時;申到戌時,天之阻氣衰減而地中陽氣到最極點,在人則應于陽明,故陽明之氣隨地中附氣的旺盛而旺盛于此時;亥到丑時,陽氣斂藏,天之陽氣衰減到最低,而地之陽氣尚未降到最低,在人應于太朗;子到寅時,地之陽氣衰減到極點,在人應于少陰;丑到卯時。兩陰交盡,地之陽氣開始回升,在人體應于產厥陰。
資料顯示,人體所能感受到的地之陽氣的變化曲線與現代氣象學氣溫檢測結果一致,也就是說,一天之中,氣溫最低的時問不在夜里12時左右(屬太陰所主時間段),而在日出前后,在夏季為5時左右,春、秋為6時左右,冬季為7時左右(屬厥陰所主時間段),一天之中,氣溫最高的時間不在中午12時左右(屬太陽所主時間段),而在下午15-16時(屬陽明所主時間段)。
所以,不論是在一年中,還是在一天中,均存在與人體相應的節律變化,即少陽一太陽一陽明一厥陰一太陰一太陰六經(三陰三陽)經氣旺盛的時間隨人體陰陽節律變化而變化。一年或一天的氣象變化與人體氣機變化相應。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其氣象情況不同,故時間與人體的節律變化同樣有其相對應的方位?,F將人體與時間、空間的對應關系總結如表1。
這種天人相應規律反映在臨床病證中,應用于臨床因、機、癥、治、防諸過程中?!秱摗妨洸∮鈺r、欲劇時的時間節律思想即淵于此。
4 氣象因素與中醫辨證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關鍵詞: 哲學原理;中醫現代化;探討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時代的興起,人類思想觀念的更新,現代人類受諸多因素的干擾,出現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自身的健康似乎是為藥是治,甚至有些業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棄了中醫的理論,而跟著感覺走去了,實際上是違背了中醫的內涵,違背了中醫的特點―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也就是違背了科學。
1中醫科學原理
中醫作為一門學科,它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理論體系受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陰陽五行是物質的,是中醫的基礎,它把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精、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機能,用陰陽屬性來概括,用五行來歸類,并利用陰陽矛盾的相互制約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規律,采用自然界的藥物來糾正人體陰陽這一對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陰陽學說陰陽對立觀念思想的起源,是來自男女不同性別這一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陰陽思想的產生和流傳在傳說中比較早遠。陰陽的本體含義不僅是物質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萬物剛柔動靜運動變化現象性質功能屬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學思想觀念中,陰陽是引起事物發生變革,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的無形機能和物質勢力。陰陽的無形有功的陰陽勢能效應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場、磁力場的勢能效應一樣,雖然不具有實物性,但卻具有被人感知的勢能效應。陰陽的對立統一,是維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斷平衡發展,產生積極成果的根本保證。在這廣泛原則的基礎上,中醫學建立了以陰陽學說為指導思想的中醫學理論。
1.2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勢能性質分類規定,對天地萬物進行總體歸納的一種系統的歸納方法。它把世界萬物一系列特有的歸納概念,通過系統的邏輯論證,將世界上千差萬別,形殊類異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屬性,分門別類梳出條理,分類標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屬性及五行物質勢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質和相互間的生克制化聯系,指導人們用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深入認識自然界各類物質勢能和人體生理機能在維持整體動態平衡的關系中,各個系統環節生克制化發生和發展的基本趨勢,解決矛盾時,針對矛盾的主要性質“對癥下藥”,用鑰鎖關系找到正確處理矛盾的方法。中醫學理論的科學原理,是把陰陽氣血津液,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風寒署濕燥火,寒熱溫涼,升降沉浮辯證的高度統一。
2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研究,就是以中醫整體觀將相互關聯的、現代生物醫學對物質的單一的、靜態的認識,用世界公認的“系統論”的動態觀、層次觀,使之整體綜合化,再加以整體“八綱”認別,就成了中醫核心理論總率下的中醫現代化了。
2.1 中醫現代化研究指導方向離不開中醫的“整體觀念”我們用諸如哲學、邏輯學、唯物論、信息學等科學的觀點研究現代化的中醫,將“中醫現代化”方向路線選擇為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念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首先,人體自身是一個閉合的完整的體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遵循中醫的整體觀,是中醫現代化研究在人體生理和病理方面體現人體的一致性的體現。中醫的的整體觀體現在中醫的現代研究方面具體方略是“四診八綱”,“四診八綱”是我國中醫最早的核心理論基礎,現代醫學的一切檢查、監測方法和器械都是望、聞、問、切四診的延伸。而人體疾病的病證概括又離不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中醫現代化革新,也無不遵循中醫或者祖國醫學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我們知道哲學中的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所以歷代許多醫家絞盡腦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質組成的,但由于當時自然科學條件的限制,顯微鏡都沒有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質基礎發展中醫藥之路。從唯物論、系統論、物質基礎理論來研究,這些理論研究認為:人的任何系統、器官、分子、細胞、基因、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整體和單一物質基礎是不可分離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物質單一基礎,沒有整體,它是極不完善的,就像現代生物醫學,對許多多發病、綜合癥、復合病癥、器質性病變不能治療。整體觀不但具備了系統論的動態性、層次性,整體性三性,還具有“系統論”沒有的“四診八綱”;只有增加了這四個字,中醫才能順利的走向現代化。反之,如果整體不知是什么物質組成的,整體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邏輯,我們必須知道整體是由那些物質組成,相互缺一不可。從邏輯學、唯物論,整體全息觀、天人合一觀,系統論說,整體與物質基礎是相輔相成。
(西北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筑也深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傳統宮殿建筑的代表--故宮,陰陽五行思想深入其中。以《周易》思想為根基,追蹤故宮建筑中所深寓的哲學意蘊,探究中國傳統建筑的思想根源和卓異品貌,對當前中國建筑文化的守護和發展來說,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易學,陰陽;故宮
中圖分類號:B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085-02
中國哲學,源遠流長。縱觀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先秦百家之學、秦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這樣幾大階段。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的發端,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公元前11世紀的殷周之際,《周易》古經成型,《周易》古經中出現了中國哲學所特有的陰陽觀念和變易觀念,對后世哲學與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中國哲學的基礎是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結晶,歷朝歷代對它遵循不悖,宮殿建筑是最典型、最集中地代表。中國傳統建筑蘊含著最豐富的哲學理念,要領會它的豐富內涵,必須首先分析其哲學基礎。
一
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是天人之學,也是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征。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天人關系,實則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易學最早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中蘊含著對宇宙人生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吨芤住肥亲钅荏w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系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兑拙暋で彾取分姓f:“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鼻?、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辯證法的基礎。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國傳統建筑——故宮,其發展也受到易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故宮,也稱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全部宮殿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從建筑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辦理政務,舉行朝會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內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內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帝后居住的地方,這組宮殿的兩側有居住用的東西六宮和寧壽宮、慈寧宮等;以及分布在內廷各處的四座御花園。宮城內還有禁軍的值房和一些服務性建筑以及太監、宮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宮城正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在御路兩側建有朝房。朝房外,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宮城北部的景山則是附屬于宮殿的另一組建筑群。
二
故宮的建筑基本上是附會《禮記》《考工記》及封建傳統的立志來規劃的,為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利,顯示莊重威嚴的氣概,采用了突出中軸線,主要建筑由南北縱深發展,次要建筑則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兩側的手法。故宮這樣的布局是與陰陽宇宙觀密切相關的。過景運門、乾清門、隆宗門的一條東西中軸線講宮城分為前后陰陽兩區,外朝為陽,內廷為陰。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氣勢雄偉,體現陽剛之美;內廷建筑布局嚴謹,內檐裝修纖巧精美,體現陰柔之美。外朝前三殿在陽區,最前端是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在外朝中是“陽中之陽(太陽)”。保和殿位于前三殿最后,是“陽中之陰(少陰)”,太和殿與保和殿中間是中和殿,“中和”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陰陽之和,故稱“中和”,是“中陽(陽明)”?!墩撜Z·學而》:“禮之用,和為貴”。三大殿名稱中均有“和”字,是為體現天地陰陽和諧,萬物有序,國泰民安。
內廷宮寢為陰區,乾清宮、交泰殿及坤寧宮為后三宮。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寧兩宮法相天地,“天地定位”前者為“陰中之陽(厥陽)”,后者為“陽中之陰(太陰)”,兩宮之間的交泰殿,是“中陰(少陰)”,體現天地交泰,陰陽平和。乾清、坤寧兩宮名源自《周易》乾、坤二卦。按乾坤卦的解釋,“乾”是天的代表,《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薄断髠鳌氛f“天行??;君子以自強不息”。“坤”是地的代表,《彖傳》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薄断髠鳌氛f“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扒濉?、“坤寧”可寓意為天地清寧,天下太平。交泰殿名稱出自泰卦,泰卦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上坤下,乾內坤外。《彖傳》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共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象傳》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古人說,天地不變而萬物不生,天地交泰可使四時運轉,萬物滋生。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之道即陰陽之道,天地交泰,陰陽和合,萬物有序寓意其中。
故宮在色彩應用上,它反映了五行學說的思想。宮墻,殿柱等屬喜慶之物用紅色,在五行體系中,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色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蕦m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東方木綠,屬春,是皇子居所?;食潜辈康奶煲婚T,墻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平民建筑中的門戶、立柱等也用黑,其又為“恐",象征著對君主的誠惶誠恐。單體建筑中,也因性質的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藏書的文淵閣,用黑墻、黑瓦,黑為水,可克火,利于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內,上層為通問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不易加木。明清北京帝都,可以說是完全在風水理論指導下規劃建設的。都邑的選址,既是與中國風水大勢相合相順;全城布局取象于天、地、人三才齊備;一條貫穿南北,統領全城的“中軸線”。使明清北京城成為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都城之一。城市形制的確立,不光要靠已有的規定,更需要結合都城的客觀需要。從都城的位置幾經遷移,以及明清北京城城墻的平面形狀均為不完全的圓形,中軸線東移近200多米,可見一斑。
三
中國古代建筑布局規劃的理念、方法始終受到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及其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明清故宮的規劃建設,是奉承了“法自然,尚和諧”的規劃理念,及《周易》《尚書》《禮記》《考工記》《孫子》《大學中庸》等古代著名典籍的深刻影響。宮殿營造所堅守的中軸線便是“天人合一,象天設都”這一理念高度抽象表達的方式,在建筑空間布局規劃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梁海明譯注.易經[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澤[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8.
(5)程建軍.中國古代建筑與周易哲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