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最大化服務:物流系統的建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客戶和自身企業業務發展提供服務和便利性,那就要保證物流系統可以提供的服務要最大化。
最小化成本:花費最小的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服務,是每個系統規劃都想盡力達成的目標。以小博大,物流系統規劃設計也應該落實這個目標。
最大競爭優勢:物流系統規劃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同行的競爭壓力,現在由于業務的調整發展,很多企業都出現了同質化的競爭,如何在與同行的競爭中保持優勢,也是需要考慮物流系統規劃的因素。
最小的資產配置:物流系統規劃設計時,就要盡可能地使物流系統的相關資產達到最小化,因為過多的資產配置會浪費物流系統的資源,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費用和支出。
關鍵詞:農村配網;規劃設計;重視;問題
一、引言
農村配電網是保持農村供電的基本基礎,與農村發展,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逐步成為農村發展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配電系統是確保輸電系統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確保現代化進程順利實施的基本措施,是農村電網配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農村配電網絡負荷也在持續地增加,為保證電網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用電的質量,必須及時改造配電網。
二、農村配網規劃設計的現狀分析
配電系統是保證輸電系統順利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確保現代化進程順利實施的基本措施,是農村電網配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我國農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電子進程加快,電力消耗不斷增加,發展潛力巨大。隨著農村用電消費的不斷增加,農村電網規劃和設計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農村配電網規劃設計的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沒有進行重點的規劃設計。需要注意農村配電網絡規劃設計的問題和現狀,設計時間和花費較大,設計方案沒有較高的實用性,設計操作和設計方案與實際環境存在一些問題沖突,不能很好地吻合,農村分銷網絡的規劃設計和質量低下,導致對于改善農村分銷網絡的進度依然緩慢。傳統網絡為主要供電系統,在此過程中,供電質量和供電效率不能提高,資源在傳輸過程和生產過程中的利用率小,能量損失是一個大的問題,不能保證傳輸的安全性,對于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是極其的不利。對農村配網規劃設計現狀做出分析,對研究農村配網規劃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和重要問題奠定了基礎和方向。
三、農村配網規劃設計中應重視的問題
(一)規劃設計從實際出發。農村配電網的規劃設計要想保證設計質量,需要注意問題的實際性,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具體操作是在農村配電網的設計規劃過程中調查傳統農村配網情況,確定要改進的部分,并確定可以保留的部分。調查農村的地形和地勢,調查氣候和天氣的變化情況,保證對傳統電網的優化設計具有可靠的基礎。對于農村電力需求和電網發展的目標做進一步確定,收集的數據信息,通過使用計算機進行處理,保存并應用于相應的程序。計算機的存儲數據,作為農村信息網絡規劃設計的基礎,可以保證農村配網規劃和當地氣候的協調,使用計算機程序做出相應的設計方案,模擬農村配網運行、網絡規劃和模擬實施,將會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對農村配網的規劃設計進行進一步調整,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以落實設計方案的實施。注意農村配電網規劃設計的實踐原則,確保農村配電網建設期的成本規劃設計和預算范圍,建設農村配電網系統可以滿足預期運行的要求,促進農村的進一步發展。(二)設計系統化。從整體設計出發,從全局出發,確保農村配電網規劃設計可以運行,協調配合,保證整個網絡的順利運行,從而可以將整體農村配送的質量提升至更高的水平,使傳輸容量最大化,減少電能傳遞過程中的傳輸損耗,同時電力運行的安全性也得以增強。具體操作是利用無人機等現有技術獲取整個農村的地貌圖,并將傳統農村配電網設計,做出相應的比較,結合農村地區的變化,如地形變化,以及不同區域居民人數的變化,結合綜合信息,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確保區域電網的一致性,同時刪減掉多出的部分,整體優化網格線,確保科學性,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電網的運行壽命,降低電網運行過程中發生故障的可能性,降低電力系統的維護負擔,確保農村電網運行的穩定,為農村的穩定發展提供有效的前進動力。(三)合理選擇電網設施。選擇農村電網的配電設施,即電路,電纜,塔架,變壓器,防雷裝置,電力設施的選擇應滿足電力的需求,設計過程需要確定,包括材料、粗細、型號,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選擇設施后,進一步確定設施的定位和設施的安裝位置,確保設施能夠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同時確保使用設施的數量、采購成本和質量能夠實現最佳的解決方案,需要在農村配網的方案設計過程中,開發一套最佳設施采購計劃和安裝計劃。(四)負荷預測方法。負荷預測是配網規劃設計工作的必要前提,負荷預測的質量將直接決定整個配電網設計工作的好壞,因此負荷預測方法已成為配電設計的基礎技術。在目前的發展階段,負荷預測已經更加成熟,廣泛使用各種負荷預測方法,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具體選擇什么樣的負荷預測方法,需要以實際需要作為參考。但一些設計師經常忽略配網的實際檢驗工作,只有個人經驗判斷和選擇預測方法,往往使采用的預測方法越來越偏離實際的需求,不能很好地發揮其預測的效果。配網規劃設計的負荷預測的原理是使用基于過去的負荷數值進行計算,并采用科學計算方法計算電力負荷的未來值,但由于電力負荷的變化程度較大,計算結果難以達到標準參考值的水平。(五)電網網架設計方法。網架設計是確保了配網規劃和設計工作的技術基礎,直接關系到電網的結構框架,不僅影響自身供電的質量,并且影響著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投資規劃。電網網架設計需要考慮各種影響因素,這給實際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目前的電網設計方法主要是基于現有條件的設計,結合設計師的工作經驗,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通過使用各種專業的計算手段來獲取網格設計的具體數據。整個過程的計算非常復雜,如果設計者出現了計算問題,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錯誤。
四、結語
關鍵字:山地別墅 ;規劃設計;設計原則;設計方法Abstract: China's mountainous area occupies a land area of 2/3, the number of mountain towns also accounted for 1/2 of the total number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refore, the mountain build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mountain is endowed by nature, an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untainous villa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 mountain environment correctl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ountain villa design principles, the design solution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mountain villa;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method
中圖分類號:S75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山地別墅起源于山地建筑,是建筑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設計過程中結合山地的地貌特征,并按照坡度的差異進行建筑布局,達到錯落有致、跌宕起伏的效果,并且將建筑環境和山地的自然景觀環境相協調。山地別墅就是依靠山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優勢發展起來,因此在山地別墅設計時也需要盡最大限度的凸顯山地的景觀,達到視野開闊、處處有景的效果。
一 山地別墅規劃設計的原則
山地別墅的規劃設計所追求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其施工選址一般都會選在空氣含氧量充足、植物茂密且視野開闊的地區,在設計時也打破了傳統別墅設計的局限,看淡樓間距的約束,將更多的生態元素融入到別墅設計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山地別墅的生態效應,在設計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別墅設計要和山地自然地形相協調
山地的地形復雜多變,崎嶇不平,存在著大面積的陡坡地帶,可用于別墅建筑的面積很小,這就需要在實際的設計中要弄清楚建筑用地的空間面積和結構形態,駕馭好施工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在把握好別墅建筑和施工地基矛盾的基礎上努力的做到設計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并且要最大限度的做到山地傳統建筑依山附崖且占天不占地的原則。
(二)別墅設計要和山地風景相融合
山地別墅力求打造的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宜居環境,且山地別墅所處的環境具有豐富的空間形態和變化多端的風景風情,因此說其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堅持設計理念和風景環境相融合的原則。設計中對于景觀的展現要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使得山地別墅的設計能夠為居住者提供優美的居住環境,同時要將山地別墅設計為獨具特色的風景線。根據山地地勢形態因山就勢就行布局,將山地風景融合進設計中,從景觀和景點多方面形成視覺上的沖擊力,體現出積極的風景融合意義。
(三)別墅設計要凸顯使用功能
山地別墅和其他住宅區一樣,都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因此在設計時要盡量的凸顯別墅的使用功能。但是由于山地別墅的特殊功能要求和特殊的使用需求,使得其在設計時要和普通的住宅有所不同,無論從室內的結構設計還是室外的環境設計,山地別墅都需要結合地形情況,在設計時不能夠按照普通住宅設計標準進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山地的生態系統豐富多樣,但是也極為脆弱,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正確的選址和生態的設計凸顯別墅的功能,而不能夠以犧牲山地自然環境為代價。
二 山地別墅規劃設計的方法
山地別墅的設計要從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出發,要充分的結合山地的地形和地貌,遵循恰當的原則,講究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法。上文中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對山地別墅進行規劃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下面本文就對具體的設計方法進行論述。
(一)山地別墅和山地景觀相結合的設計方法
山地別墅和普通住宅的一個區別就是山地別墅是一種風景建筑,其對于景觀的觀賞以及戶外活動的要求較高,且要和山地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經常要采用各種設計手法實現山地別墅和山地景觀的完美結合,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設計方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可以采用借景的手法。借景手法主要是對山地遠景自然風光的合理利用。山地具有垂直性,這使得別墅的視覺范圍寬廣許多,能夠觀賞到很遠之外的景觀,因此設計時要充分合理的利用這一條件。在設計時選用借景的手法,這就需要在別墅選址時就要重點考慮位置因素,需要選擇最適宜觀賞景觀的地點,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豐富的構圖因素融進設計理念中,創造各種條件,將山地美景融進建筑設計中。
其次可采用造景的手法。人為景觀融入到自然景觀中,能夠創造出風格迥異的山地別墅風景,即造景設計方法的采用,能夠為別墅空間增加層次感和空間情趣,也能夠成為自然環境和山地別墅中間的一個過渡地帶,使得人為與自然能夠真正的實現統一。在人為造景的過程中,設計者需要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巧妙的運用自然因素,達到自然與認為的相互融合,使人為造景穿插滲透在自然景觀中。
最后要合理的運用自然景觀。大自然賦予山地 各種形態的自然景觀,設計者在別墅設計時需要靈活的運用這些景觀,尤其是對建筑物周邊的景觀要合理利用。例如山地地貌構成要素中的頑石、水體以及古樹等,都是別墅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自然寶貴資源,要是建筑中的各種因素都能夠融為一體,盡顯自然之美。
(二)山地別墅與山地地形相結合的設計方法
山地別墅設計與地形地貌的結合需要從可行性和環保的角度出發,在利用地形時盡量做到以實用為主,使設計方案更好的與地形環境相融合。山地別墅和地形相結合的設計方法主要有幾下幾種。
首先是架空的設計方法。選用該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山地坡地的原有地貌狀況,實現坡地的自然延伸直到別墅的底部,這樣能夠充分的實現別墅和自然環境的融合。架空的形式有很多種,如全部架空,即別墅可以架空在不同的平面之上,也可以架空在一個平面上;再如極端架空,即外觀呈“樹形”的架空方式;還有局部的架空,也就是架空走廊、平臺或者陽臺,其他部位不架空。
其次是局部挖填土方的設計方法。該方法需要根據地形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當地形坡度不大且布局較為緊湊的時候,可以使用該方法,將高坡的地方挖出填入到低坡的地方,使別墅的基地成為平整地塊,地面則呈梯田狀。而當山地的坡度較大時采用該方法,就需要在高低坡之間建立起擋土墻,減少土方的挖填量。該設計方法最好是在地形坡度交換的山地進行,這樣能夠保證穩定性,減少對環境的改變情況。
再次是懸挑的設計方法。該方法的廣泛使用得益于其能夠在有限的空間或者是陡峭的坡地上為別墅爭取到更多的地面以上的空間,為別墅的設計提供更為充足的發揮空間。在設計中使用該方法,經常能夠創造出奇險的效果,更加突出山地的特征,不僅能夠更富山地別墅的外觀形態,還能夠增進人與自然的親近感,更突出了山地別墅與山地地形相融合的特色。懸挑的設計形態也多種多樣,如房間局部的懸挑、陽臺的懸挑以及房間整體的懸挑等,其中還有一種較為極端的懸挑,即整個建筑從懸崖上挑出,采用這種設計方法需要設計者事先做好各種調查準備,確保山地別墅的安全,這樣才能夠突出別墅奇險的效果。
最后是自由延伸設計法。該方法最大限度的尊重山地起伏的地形,可在設計中將別墅劃分為若干個較小的空間,使其能夠順應地形的起伏變化,各個空間可以由延伸的階梯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種化零為整的設計手法能夠使別墅更好的和山地環境相融合,達到和諧統一。
結束語:隨著人們生態觀念的逐漸加強,對建筑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山地別墅這一新的建筑形態逐漸發展。山地別墅追求的就是一種接近自然的美感,力求做到居住環境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本文就從山地別墅規劃設計的原則出發,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簡單論述,再此基礎上指出了山地別墅的設計方法。山地別墅的設計需要設計者具有獨創的思維,能夠和自然完美融合,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對今后山地別墅的規劃設計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魯忠良 淺談山地別墅的規劃設計 山西建筑,2009年第13期
[2] 丁恒 山地別墅區規劃設計探討 中國房地產業,2012年第7期
[3] 章敏 對山地別墅設計與實踐的探討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年第12期
關鍵詞:保障房容積率 綠地率 配套設施 混居模式 日照停車位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為了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國家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住有所居”的目標,2011年提出未來五年我國將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使保障性住房覆蓋面積達到20%左右。保障房的選址及規劃是保證中低收入家庭生活質量的主導因素,保障房不能僅僅是小套型的房子,更重要的是一套生活解決方案——這才是“保障”之要義。本文就保障房社區規劃中容積率、綠地率、配套設施、混居模式、日照、停車位等問題進行淺議。
一.混居配建還是集中建設
無論從吸引社會力量參建保障房方面考慮,還是從城市公共資源有效分配方面考慮,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已成為許多城市積極探索的模式。然而在建筑設計界看來,配建這一生產方式的改變必然帶來不同收入人群的混居生活方式,從城市規劃學方面考慮,應該提倡“混居型”的居住模式,一是創造和諧社會氛圍,避免讓低收入家庭被再度邊緣化;二是公平有效地分配城市公共服務資源;三是高低收入家庭混居在一起,可以形成新的社區格局,提高社會效能。規劃設計中應注重保障房不宜集中規模建造,提倡“大混合,小分割”的概念,保障房不適合大量集中建設,可以在一個社區規劃幾棟相對獨立的保障房。堅決反對做成小混合,即一棟商品房中有部分是保障房,這太不符合人們的居住習慣。建議可以在100戶至300戶之間為一個單位,并優先考慮城市公共服務配套成熟的地段,這既能實現相對獨立,也能與城市共融生存。
二.配套設施不應該成為短板
如果保障房僅僅解決了居所的問題,卻因為位置偏遠造成了交通、購物、教育、醫療等生活方面的不便,則反而給低收入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以上這幾點便關系到保障房的配套設施問題,保障房由于其居住人口更為密集,加上居住者收入相對較低,決定了需要更為完善的社區及城市公共配套服務。目前許多保障房項目的社區配套本身就不夠齊全,不足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甚至給生活造成負擔,這無疑喪失了其保障的根本含義,光給一個孤立的住宅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為了降低被保障家庭的生活成本必須要配套足夠的公共交通、購物商業、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建議按照千人指標計算配套設施的標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保證配套設施的齊備和完善。
三.日照標準的控制
能否在保障房設計當中,為保證功能性和集約性,適當犧牲日照標準,是廣大設計師的困惑。有些設計人員認為不銷售產權的租賃保障房從使用屬性而言相當于旅館建筑,居住者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可以分地域,分保障房類型適當放寬日照標準,以滿足住宅的功能性和集約性設計要求。但作者認為雖然租賃型保障房的住戶流動性大,但保障家庭中也有老人和兒童,住戶是動態變化的,不能因某些一些人群的特殊情況而犧牲另一批人的生活質量。無論是商品房還是保障房,所居住的都是人,必須享受同等的住房品質,不能違背人的基本需要。
四.容積率過高并不劃算
出于對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考慮,以高容積率換取更多的房源,成為各地建設保障房的普遍做法,一些地方,保障房小區的容積率甚至達到5以上,這只為滿足硬性指標,它將帶來居住質量下降、運營成本增加、安全風險加大三大隱患。許多保障房項目將建筑做成高層,但為了避免達到超高層標準,將高度恰恰控制在100米。把高層做到極致,實際上對居住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過高的人口密度居住者的舒適度很難保證,如果不能與商品房統一標準,很容易產生市政、交通等更多的社會問題;對于后期運營費用太高,包括電梯運行、自來水輸送、供配電等市政配套;安全隱患過大,特別是對于高層消防方面,我國缺乏成熟的經驗。那怎樣的容積率才是合理范圍?在建筑設計當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需要在建造運營成本和居住品質上達到一個平衡。應該根據每個城市的土地資源、氣候環境、居住習慣、經濟實力等綜合考慮,一般情況下,保障房項目的容積率不要超過3.5比較合適。
五.綠地率應該更高些。
綠地率是保證居住環境質量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照國家現行住宅建設規范,綠地率的底線為30%,目前并不是所有保障房項目都能夠在綠地率數據上達標。與忽視綠地率、甚至人為降低綠地率相反,作者認為保障房恰恰應該更加重視綠地率的問題,甚至要比商品房提出更高的標準。因為保障房套型相對較小,即便是同樣的容積率,其小區人口總量也要大大超過一般的商品房小區,因此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反而更高。同時建議保障房應該盡量選址在城市綠化帶或者城市花園旁邊,充分利用城市資源,彌補保障房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六.停車位布置問題
在當前的保障房安居工程當中,包括產權可銷售的限價房及經濟適用房,一方面由于針對人群覆蓋了城市中等收入人群,另一方面被保障家庭的收入存在動態增長的可能,因此提前設計停車位便成為規劃設計當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由于地下停車位的建造成本過高,一些保障房項目在樓與樓之間塞滿了停車位,擠占了居民的活動空間、綠地面積,這樣的設計非常的不合理。但是地下停車位的開發,可以節省地上空間,讓容積率本來就偏高的保障房社區獲得更高質量的社區環境。
關鍵詞:動物園規劃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生態娛樂以人為本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Zoo
――Handan City Zoo Landscape Planning
Student majoring in Landscape Ddsign Li Yuanyuan Gao qunfen
Tutor Zhang Baoju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andan City, the idea of the zoo and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tatus quo and create a living environment for animals, people around the theme of integration in nature to creat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animals, the atmosphere, combined with green , water features, architectural pieces,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visual effects and landscape, the environment is conducive to people, people and animals, human and natural communication.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自然保護和生態平衡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重視,動物園在宣傳和保護瀕危動物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活動,每個動物園都制定了本園的教育計劃,決定自己的目標和任務。
1.項目概述、目標與策略
1.1.背景
邯鄲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曾是趙國國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且資源、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雄厚,是中原經濟技術協作區的中心城市。市區內的大型綜合公園――叢臺公園內有多處歷史人文景觀和遺跡,但公園內原有動物區與公園合為一體,動物種類稀少,占地面積小,無法形成動物、自然、人和諧相處的狀態,同時又影響了公園內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武靈王叢臺的環境效應。為此,市委市政府立項搬遷叢臺公園動物區,建設獨立的“邯鄲市動物園”。
1.2現狀
邯鄲市動物園位于邯鄲市西北部的城鄉結合區,北臨蘇黃路,東到中華大街,南至永康路,西靠建華街。東為夢湖風景區,西南部是著名黃梁夢呂仙祠。整個園區位置交通便利,并與夢湖風景區和呂仙祠歷史人文景觀區相呼應,形成觀賞游玩的一個焦點。
1.3.設計目標
結合現狀的自然條件,圍繞人與自然相融合的主題,創造適合動物生存,易于游客觀賞的集休閑、娛樂、科研、教育、動物保護于一體的生態型、景觀型的動物園。1.4.規劃原則遵循人、自然、動物相和諧的原則;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原則;生態與景觀相兼顧的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2.設計說明
2.1.設計手法采用變化多樣,收放有致,人性化和普適性的設計手法。2.2.設計布局2.2.1.主要景觀結構 寬廣的湖面是園區的中心,湖口處飛流直下的瀑布為園區自然布景的視覺中心,與其相對的湖畔所對應設置的觀景燈塔更是成為整個園區的景觀制高點,其它功能區圍攏在湖面周圍,并通過主干道和次干道連接,形成兩軸一環線景線結構。(1)南北景觀軸――進化軸: 動物醫院――北次入口一線是一條主景觀軸,以軸線中部的兩棲館區為起始點,向北逐步進入至食肉動物――大型猛獸區;向南逐步進入至食草動物――偶蹄動物半放養區。(2)東西景觀軸――文化軸: 主入口――西次入口一線是另一條景觀主軸,軸線經過主入口科普長廊、湖濱棧橋及中心白鴿廣場區等景點,在此軸線上設置了豐富的科普文化項目,多元化地展示人、動物、自然這一文化母題。(3)沿湖景觀環線――靜態觀賞環線: 園區的濱湖主干道形成一條景觀環線,圍繞湖面締造綠色廊道。2.2.2.功能分區
(1)展館區:由形式多樣的動物籠舍組成,圈養食肉猛獸和大中型食草動物,同時包含對鳥類和爬行動物的保護性展出場館。(2)兒童游樂區:由器械游樂場、糖果屋休閑吧、戲水池、植物迷宮、淘氣王國攀爬城堡以及動物幼兒園組成。
(3)湖面及水禽半放養區:湖面及水禽區作為與主入口相對應的區域,以平靜如鏡的大水面和自由自在游弋的水禽吸引游人視線,由小湖面向大湖面飛流直下的瀑布更是整個景區的視覺焦點。
(4)偶蹄類動物半放養區:羊、鹿等偶蹄動物性情溫順,疏林草地、淺淺的池塘,是它們美好的家園。
(5)入口廣場及科普區:進入入口廣場,園區景點盡收眼底,并同瀑布、猴山隔湖相望,遙相呼應。科普長廊設立在通往湖岸的主干道上,以動物園簡介、動物科普知識和適合兒童認知、學習的簡單圖片為內容。
(6)獼猴半放養區:模仿猴類的原生環境半放養它們,以人工石塑山體作為猴類的棲息之所。(7)中心白鴿廣場:位于西次入口,以大草坪為主,穿插放射性的園路,成群白鴿飛翔于碧空。
3.綠化設計3.1.喬木密林區:動物園四面臨路,種植喬木密林進行遮擋,如國槐、合歡、毛楊等,以減少城市噪音和熱鬧街景對動物的干擾,形成相對安靜封閉的空間。3.2.喬灌林區:園區內主要車行道兩側種植喬灌木,如白臘、五角楓、紫薇、等,對各景區進行分隔。 3.3.草坪區:動物園西次入口白鴿廣場區以大面積草坪為主基調,孤植景觀樹,如雪松、馬褂木。3.4.特色植物區:在主入口的南側,種植棕櫚、木瓜、紅楓等特色植物。3.5.濱水景觀區:湖面的東側,有野餐休憩地和濱水步道,多為變葉樹種,如黃櫨等,富于季相變化。3.6.疏林草地區:在偶蹄動物半放養區和猴山、大型食草動物區,以疏林草地為主,種植合歡、元寶楓、欒樹等,營造適合動物生存的生態環境。3.7.水生植物區:湖面的水禽放養區,種植蘆葦、荷花、香蒲等水生植物.3.8.針葉林區:園區內的大型猛獸區,以種植常綠針葉樹木為主,如白皮松、油松等。3.9.廣場綠化區:在入口廣場適當種植植物模紋和時令花卉,創造整潔優美、清新自然的環境。3.10.濱水景觀道:沿湖景觀環線兩側,栽植柳樹和碧桃,展現垂柳依依、湖光粼粼的自然宜人景色。
關鍵詞 :煤礦 總圖設計 環境保護 布局
1、煤礦總圖設計的內容
煤礦總圖設計,涉及的面廣,需要研究、協調的問題多,需要將從井下開采到地面生產、管理的全部生產過程串聯起來予以考慮。因此,做好煤礦總圖設計,除了要研究生產與使用的功能關系,建設與自然條件的關系之外,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場外與場內的關系、人流與物流的關系、近期與遠期的關系,這些都是總圖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內容。
2、總圖設計任務的演進
地面布置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促使總圖設計逐漸從礦井工業場地總平面設計為主,擴大到協調礦區地面總體布置改革;從以煤礦企業總平面設計為主,擴大到以煤為資源的各種企業工業場地總平面設計;從單一的礦井工人村規劃轉向聯合居住區和煤礦中心城鎮的布局與規劃;從以解決生產技術和功能要求為主,擴大到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做到煤礦企業、居住區與環境美化設計。
2.1 協調礦區地面總體布置改革
長期以來,由于生產工藝和管理體制的落后,造成礦井工業場地內建設項目繁多,占地面積大、功能龐雜,這給做好工業場地總平面設計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當前的總圖設計需要結合當地地形、地物、氣象、水文、工程地質和礦井開拓、生產工藝、對外運輸的要求,綜合考慮各建筑物和公用設施等在場區內的平面和豎向布置,協調地面與井下、場區與場外、以及各建筑物之間的關系,在防火、衛生、安全等方面達到有關規范要求,構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完善的建筑群體。
2.2 重視工程項目環境和企業形象設計
以往總圖設計中主要考慮的是滿足生產功能要求,較少考慮滿足從事生產人員的精神生活要求,而忽視企業的環境和形象設計。隨著時代的進步,廣大煤礦職工同所有各行各業職工一樣,不但要求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來更好地滿足他們從事物質生產的功能要求。同時要求有良好地生產和生活環境以及美好的企業形象。并且生產、建設單位和領導部門在審查一個工業場地總平面布置和居住區規劃時,不止著眼于能否滿足生產和居住要求,而更加看重建筑群體面貌、空間組合以及環境設計,來評價設計和規劃的形象是否符合和反映出現代化煤礦的要求。
因此,總圖設計人員在適用、經濟的前提下,應注意提升企業形象,滿足生產人員精神生活要求,結合當地環境、風土人情設計出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并重、各具特色的建設項目,為構建現代化煤礦打下基礎。
2.3 居住區的聯合布局
過去由于生產效率低,管理方式落后,交通工具短缺,其企業職工一般是就近居住,較多地規劃為本礦服務的工人村,其人口規模小,設施水平低,規劃設計內容比較簡單。新的設計采用適當的交通方式和交通時間盡可能聯合布置煤礦居住區,使其有一定的人口規模,具有一套完善的公用基礎設施,在礦區中形成煤礦中心城鎮,以滿足人們的現代生活要求。
3.煤礦總圖設計要點分析
3.1 設計原則
3.1.1 經濟效益為核心
在建設成本上,準確估計煤礦礦產的總價值與投入,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因地制宜,要求在總圖設計上,協調好生活區、生產區和輔助生產區,規避潛在的風險和成本,使煤礦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3.1.2 生態保護為原則
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啟示我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方式來贏得經濟利益,對自然環境造成深重的災難,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是對子孫后代不負責任的表現。黨的十提出我國的經濟建設要注重生態保護,讓煤礦開采工作降低能耗,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從優選開采方式,合理進行場區規劃出發,做好總圖設計。
3.1.3 安全生產為重點
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都是為了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開展的,當前我國的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在粉塵、毒氣和噪聲等環境下工作的員工容易出現多種職業病,危害人的身體健康,違背我國小康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理念,在總圖設計中,要以安全生產為第一要務,充分考慮在煤礦生產過程中防火、衛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1.4 處理好近中遠期的生產關系
對于產量大,經濟效益好的地區,可以逐步建設類似油田生活區等來實現生活成本的降低,并且也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對于小產量的露天煤礦而言,就不必要進行長遠的規劃,通過短期大量開采,完成直接經濟效益。總之,要處理好近期中期遠期的生產關系,尤其是在總圖設計時,要考慮設備安裝、拆卸、擴建等因素,防止二次設計和搬遷。
3.2 設計要點
3.2.1 場地布置需緊湊
確定煤礦建設項目用地,應在滿足工程建設、運輸生產、生產安全等要求前提下,綜合考慮土地資源、資金、環境等技術經濟條件,本著節約集約用地原則,進行優化配置和科學利用。應盡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和經濟效益高的土地。
3.2.2 區域板塊精細化設計
由于煤礦場地布置的緊湊性,導致了每個區塊需要進行精細化的設計,建筑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空間的利用程度和自然風向的考究等,讓每個區塊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員和物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提高效率。
3.2.3 加強生態保護措施
礦場中的污水凈化與循環處理,注重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對噪聲的控制和隔離,通過個體防護和采用植物屏障來減少影響,煤矸石、鍋爐灰渣、生活垃圾等需要專門處理,不可以隨意丟棄在大自然當中。四川某礦山建設之初甲方就將物資轉運站建在一處平緩山谷中,雖然前期表面上看是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進度,但由于是建在風口上,在使用過程中飽受其害。
本著以減少生態破壞為主,以修復生態為輔的原則,盡量減少對自然植被的破壞,使其自然生態環境不予過度惡化,道路的選線除了滿足煤礦和材料的運輸要求外,還要通過調查分析、權衡利弊確定合理的路線方案,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結束語
我國煤礦現代化的進程在全國來看是不平衡的,落后與先進的生產方式會在相當長時期中同時并存。因此,我們總圖設計人員的任務也只能是逐步轉變。一方面要繼續積極搞好現有任務,另一方面要系統掌握和鉆研有關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城鄉規劃、建筑構圖、建筑空間組合等基礎理論以及其發展動向,在轉變過程中有所預見、有所準備,以使我們能夠比較自覺地以理論指導設計,提高優化設計方案的自覺性,更好地適應煤礦現代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軍鋒.高海拔高寒地區礦山總圖設計探析[J].中國礦山工程,2010(06).
[2]邵桂元.礦山總圖運輸設計淺論[J].化工礦物與加工,2011(10).
[3]黃維佳.福建中小型煤礦工業場地總圖布置節約用地探討[J].能源與環境,2009(03).
[4]張彤華.淺談納佐煤礦總圖運輸設計中的場地選擇[J].煤炭工程.2009(04).
關鍵詞:公園綠地;規劃設計;原則;合理性;設計措施
公園綠地是公園規劃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綠地規劃設計的好,既能夠帶來視覺享受,也能夠凈化空氣,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力求公園綠地的設計達到科學性和合理性,滿足最終的設計效果。下面本文就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原則
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要在一定的原則基礎上進行,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滿足公眾對于公園綠化的要求。具體說來,必須要堅持以下原則。
1.1 要在系統性的原則下進行設計。
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牽涉到很多內容,具有一定的繁雜性,并且綠地規劃設計是一項有層次且多目標的工作,因此說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公園周圍的環境以及該地區的整體環境特征等,全面系統的進行設計,充分體現出公園綠地設計的統一性和協調性,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公園綠地景觀效益的完美融合。
1.2 要堅持可操作性的原則。
無論綠地規劃設計的如何完美,設計方案一定要切實可行,這才是最為基礎的工作。設計時要從實際出發,增強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既要簡單明了,具有綠化和美觀的效果,又需要達到最好的價值效果。在堅持可操作性的基礎上,還需要增強設計方案的可預見性,要實現動態設計,反應公園小環境和去與偶大環境系統的動態變化。
1.3 要堅持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簡言之就是既要突出公園綠地的功能,又要達到經濟高效的原則,實現公園綠地系統的循環與再生,在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公園綠地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2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合理性要求
公園綠地存在于城市的大環境下,其規劃設計自然也和城市的整體綠化規劃有密切的關聯,這就需要公園綠地在規劃設計的時候要滿足一定的合理性要求。
2.1 公園綠地要滿足生物的豐度指數,即在設計的時候要確保綠地中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通常來講,植物的種類是表現一地區生態性的基本指標,因此說,合理的搭配植物種類,滿足多樣性的需求,這是設計合理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豐度不僅是指植物,還需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積,因此在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中,還需要搭配恰當的水域面積,創建一個綠化且生態的區域小環境。
2.2 公園綠地規劃設計要和城市的風向相匹配
城市風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重要因素,因此說,公園的綠地規劃設計要和風向相匹配,這樣對更好的緩解熱島效應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尤其注意的是,在綠化地區設計時,尤其是帶狀綠色區域,要和夏季風的方向相一致,而在冬季,垂直冬季風的帶狀綠地,能夠減緩風速,改善局部小氣候,對于整體大氣候的改善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2.3 合理性的要求還需要和文化相連接
文化是一地區的特色,在公園綠地設計的過程中,也需要傳承這一文化氣息,可以將城市的代表性植物作為設計的首選,搭配其他反應城市特色的建筑,使公園綠地能夠彰顯文化氣息。
3 優化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措施
要想進一步完善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使其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就需要優化設計手段,從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環境進行整體的規劃。
3.1 需要以設計立意取勝
公園是公共場所,是要滿足公眾的需求的,公園綠地的設計更需要具有吸引力,抓住公眾,因此,公園綠地設計的立意就是要以公眾和綠色為主題。從公眾的角度來講,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滿足公眾對于公園某種功能的需求。公眾的欣賞水平、教育背景以及愛好各不相同,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于公園的欣賞角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說在公園綠地的設計中,就需要滿足不同層次差別的人的多重需求,并根據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區域環境來確定公園綠地設計的立意,進而確定好公園的功能分區和相應的綠地設計形式,達到動靜結合、分區合理、功能凸顯的綠色設計效果。
3.2 需要公園綠地設計要和交通設計協調發展
公園內的大部分面積都是被綠色植被所覆蓋,或是草地,或是樹叢,或者是小面積的水域和建筑,這種綠色自然的形式,將公眾的活動范圍局限在公園中的廣場和園路之中,很難近距離的接觸到綠色的自然氣息,從一定程度上將,公園綠地的設計也就喪失了設計的初衷。為了合理解決這一問題,在公園綠地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多開辟一些小路,給公眾充分接近自然的機會,也避免一些游人因為自身原因而踐踏草坪、破壞公園設計美感的行為發生。
3.3 要合理配置公園綠地植被
通常情況下,公園中的園林植物較多,但是并不是多有的公園區域都適合園林植物的種植,不同的功能區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所以說要優化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方法,需要分析不同區域,合理的配置好喬木與灌木、常綠與落葉植物的比例,并且合理的應用地被植物以及草本花卉,使得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既顯層次,又表現出和諧統一的美感。植被是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中的關鍵因素,植物的選擇要謹慎合理。以區域植被來講,其能夠適應公園的環境,也能夠給公眾帶來親近感,但是也會缺乏一定的新意,所以在配置時還需要在不同的空間搭配其他植物,既有特色,又不是穩重。同時,在配置的過程中,還需要合理的運用灌木、喬木以及地被植物,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植物群落,形成層次清晰、結構明確的公園綠地設計空間,這樣及提升了公園的整體綠化率,也會有小的改善小環境的生態效益。
4 結束語
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設計和城市綠化設計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公眾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勢在必行。本文就以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為突破口進行分析,在指出設計原則、合理性要求的基礎上論述了三點優化公園綠地規劃設計的措施,希望能夠對今后公園綠地設計有所幫助,更好的促進公園綠地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薇.淺談街心公園綠地系統設計[J].科技風,2011(07).
[2] 陶沛東.淺談城市公園綠地設計原則與目前存在的問題[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22).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規劃設計
1 基本的概念
1.1濕地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
1.2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即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是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濕地公園是指:保持該濕地區域獨特的近自然景觀特征,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突出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三大特點,集濕地生態保護、生態觀光休閑、生態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態型主題公園。
1.3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讓社會民眾親近、感受、體驗自然,融合自然、景觀、園林的綠色空間,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根據園林學的研究內容和層次,濕地公園包括濕地造園(濕地公園)、濕地綠化、濕地景觀3個層次和內容。
濕地造園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手法基礎上,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兼顧生態和景觀的一種造園方式,是傳統園林內容的拓展。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以景觀(視覺美感)設計為主,再現自然山水,可以說,它們只是濕地造園的一部分。濕地綠化是指運用園林學、園林樹木學等學科為基礎,對濕地環境進行保護、修復等一系列的活動。濕地景觀是由濕地人類文化圈和濕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濕地風景名勝區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指濕地自然性較強、科學價值較高其核心區通常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的區域。
2 濕地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內容
2.1濕地生態公園總體規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周邊環境、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用地的現狀,確定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規劃游覽方式、游覽路線和科普、游覽活動內容,確定管理、服務和科學工作設施規模等內容。提出濕地保護與功能的恢復和增強、科研工作與科普教育、濕地管理與機構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對于有可能對濕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干擾的、甚至破壞的建設項目,應提交濕地環境影響專題分析報告;對于新建設的項目也要以保護濕地為前提,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2規劃功能分區與基本保護要求
濕地生態公園一般應包括重點保護區(核心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等區域。
2.2.1重點保護區(核心區)
針對重要濕地,或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域,應設置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應針對珍惜物種的繁殖地及活動區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應設立臨時性的禁入區。此外,要充分考慮生物的生息空間及活動范圍,應在重點保護區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場所。重點保護區內只允許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可根據需要設置一些小型設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遷徙通道。本區內所有人工設施應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
2.2.2濕地展示區
在重點保護區建立濕地展示區,本區的重點是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以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對于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形態相對缺失的區域,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工作。
2.2.3游覽活動區
利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
可劃為游覽活動區,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覽活動。游覽活動區內可以規劃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安排適度的游憩設施,設計應以避免游覽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為原則。同時,應加強對游人的安全保護工作,防止意外發生。
2.2.4管理服務區
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置管理服務區。其目的是對濕地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對游人進行濕地游覽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項的宣講:對游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3 濕地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原則
濕地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
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連貫性。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對生境的改變應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提高城市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造成災害。保持城市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避難場所,避免人工設施的大范圍覆蓋,確保濕地的透水性,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
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與資源的穩定性。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環境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合理利用的原則。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活動。
協調建設原則。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建筑風格應與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征;公園建設優先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
關鍵詞:風景園林;植物造景;現代園林;景觀;應用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城市的發展,人們對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喚綠色,熱愛大自然,在城市建設中更加重視園林綠地的發展。植物造景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的作用通過植物造景滿足人們對美好環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一、植物造景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植物造景是利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 并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 供人們觀賞。植物造景不僅能令人賞心悅目, 還可以進行意境的創作。目前園林景觀中的植物造景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運用比例失衡
植物造景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對于這一點是公認而沒有異議的。然而在現實應用中,往往重假山、雕塑、噴泉、廣場等園林建筑,而輕視植物配置。這在園林建設投資的比例及設計中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有人認為中國傳統的植物造景是寫意自然山水,山水便是園林的骨架,挖湖堆山理所當然,而植物只是毛發,用量都很少。其實,僅依靠我國原有傳統的古典園林,已滿足不了當前游人觀賞及改善環境生態效應的需求。因此在現代園林建設中已有不少有識之士呼吁要重視植物景觀,解決應用上比例失調的問題。
1.2 植物種類匱乏
近年來不少地方園林單位積極營造森林公園,有的已開始嘗試植物群落設計。相應的部門也紛紛成立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區。另一方面園林工作者與環保工作者相互協作對植物抗污、吸毒及改善環境的功能作了大量的研究。但與國外園林水平相比,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具體為植物造景上的植物種類貧乏。如國外公園中觀賞植物種類近千種,而我國廣州地區也僅用了300多種;杭州、上海200余種;北京100余種;蘭州不足百種,這與我資源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
1.3 缺少科學性
現代園林景觀中,植物造景的科學性相差很遠,不能滿足于現有傳統的植物種類及配植方式。另外,忽視植物生態習性的科學性,由此而引起的問題也屢見不鮮。如在公園中盲目引用外來樹種,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這種盲目種植,缺乏科學性的植物造景勢必會給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帶來不足,我們應向其他學科學習借鑒,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學性。
二、植物造景在現代園林中應用原則
2.1 符合園林綠地的性質和功能要求
園林樹木具有美化環境,改善防護及經濟生產三方面功能,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時,應根據城市性質或綠地類型明確樹木要發揮的主要功能,做到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同性質的城市選擇不同的樹種,體現不同的園林功能。如以工業為主的城市,植物造景時,就應先充分考慮到樹種的防護功能;而在一些風景旅游城市,樹木的綠化美化功能就應得到最好的體現。此外,街頭綠地與住宅綠地,校園綠地與城市廣場綠地,不同的綠地形式選擇不同的植物造景。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創造出千變萬化,豐富多彩又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的植物景觀。
2.2 根據園林植物生態要求,處理好種間關系
任何植物生長發育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同樣,環境中所包含的各種因素對于植物的生存有著直接或間接影響。園林植物生長的好壞與后期管理固然重要,栽植前生態環境的預測,樹種之間的搭配卻直接關系到樹木的成活與否。所以我們園林建設中,必須掌握好各種樹木的生態習性,培育和栽培好不同生態類型植物品種。
三、植物造景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的造景方式
3.1 孤植
孤植是利用樹冠、樹型特別優美的喬木樹種,單獨種植形成一個空間或圖面的主要景物的配置形式。孤植造景是園林構圖藝術上的需要, 孤植樹可作為園林局部空曠地段的主景, 同時具有遮蔭功能所以要選用體型高大、枝葉茂密、樹冠開展、姿態優美的樹種。如蘇鐵、銀杏懸鈴木、白皮松、元寶楓雞爪槭槐樹等也可作為孤植樹。
2.2 對植
對植是指用兩株或兩叢相同或相似的樹,按照一定的軸線關系,作相互對稱或均衡的種植方式,這種造景方式主要用于強調公園、建筑、道路、廣場的入口, 同時具有結合蔽蔭給人提供休息的作用。在園林空間構圖上, 對植是作為配景使用的, 用它來襯托整齊、嚴謹或肅穆的氣氛。對植可分為規則式對植和自然式對植兩種基本形式。常用懸鈴木側柏雪松銀杏等。
3.3 列植
列植也稱行列栽植。指喬木或灌木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排的種植形式。列植形成的景觀比較單純、整齊,列植可以是單行,又可以是多行,這種造景方式常見于行道樹和綠籬的種植。行列栽植宜選用樹冠體形比較整齊的樹種,如圓形、卵圓形、倒卵形、橢圓形、塔形、圓柱形等。常用的樹種有楸樹西府海棠銀杏等。
四、植物造景在現代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特點
植物造景作為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具有一定的特點,不僅要表現出貼近自然,崇尚生活的現代都市需求,也要具有美感和實用性,符合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求。
4.1自然性、生活性、科學性、藝術性相結合
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早已厭倦高樓林立,滿目水泥的景觀,大家向往綠色,渴望自然。因此,在綠地建設中,植物造景就應當充滿生活氣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同時,完美的植物景觀也應注意科學性、藝術性的結合,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在實際造景創作中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例如邯鄲市的叢臺公園集廣場、園林于一體,既符合自植物景觀的美學要求,又體現了現代園林所需的娛樂、休閑氣息,做到二者的完美結合。
4.2特色鮮明,層次豐富
特色鮮明的園林景觀能增強自身的活力和藝術感染力,要表現這樣的景觀,必須有文化做基礎,尤其是地方文化,在設計時應充分利用植物的地域性特點,從根本上增強現代園林的生命力。同時,傳統造景與現代景觀相結合,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設計時可以吸取我國古代園林的精華和現代西方園林的新思想、新技術,結合我們目前的城市建設,有選擇地加以利用,用眾家之長創造現代園林豐富的綠色景觀。另外優美的景觀還要有豐富的層次,喬木、灌木、綠地、花卉合理搭配,以滿足人們不同視角的需要。
五、應用中的解決措施
5.1 要應用比例得當
其實植物造景在現代園林應該占主導地位,應該多考慮植物大量配植,發揮植物生態效益, 體現當代建筑景觀效果以植物造景為主體, 可以減少塵埃, 凈化空氣,吸收噪音, 美化園林環境,也可以用植物來襯托園林中的山水假山等。
5.2 要符合科學性和協調性
在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過程中,要解決科學性和協調性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設要有一個全局的思維方法,在園林植物造景設計之前就應該對各個類型的景觀進行規劃和預見,特別是要綜合考慮植物景觀的建造功能、環境功能和觀賞功能,不能僅僅苛求植物景觀的觀賞功能。
結語
本文認為,現代園林景觀中的植物造景必須立足現狀,了解自身存在的優勢和缺點,針對物造景在現在園林中的應用原則,進行討論分析;并且根據植物造景在園林景觀的造景方式,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解決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瞿易.論園林中的植物造景[M].中國園林,1997.
[2] 胡旭明.園林綠化植物配置探討論[D].山西林業,2008.
[3] 田嘩林,劉克旺.論我國園林植物造景[M].湖南林業科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