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功能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就藝術設計這一創造性的活動而非名稱來說,它是伴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和器物文化的出現而出現的。它實際上就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⑴所以,雖然藝術設計在20世紀以前沒有能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沒能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出現,但是其上述的一些特點卻能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被體現和發揮得淋漓盡致。按照以往的社會發展來看,人們擁有關于衣、食、住、行、樂的各種造物所包含的形式及功能基本能達到相互統一。然而,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地到來,隨著科技進步引發的又一次工業革命地出現,藝術設計所應囊括的各種價值及功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某些偏差和遺漏。至少就現階段而言,藝術設計所要體現的慰藉功能沒有完全得以實現。這是始料未及的。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現在,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新階段,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各類產品都得到極大地豐富,而作為弱小個體的“人”由于被分布在一個節奏飛快、人造物充斥周圍的環境中,其心理及生理則難免會出現種種不適。這時,屬于上層建筑文化領域的藝術設計應該分擔起緩減這一壓力的重責。而本文試圖將現代社會發展的影響與藝術設計相聯系,談點有關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
一
丹納很早就在《藝術哲學》一書中闡述過藝術作品須臾不可與環境分離這一觀點。同樣的道理,在談及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之前,我們應該先分析藝術設計正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以及這種環境對藝術設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畢竟,藝術設計是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的,它應該對社會生活作出反映,同時還要反作用于社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學技術跳躍發展的時期。所謂“跳躍發展”是因為當今人類進步呈現出連鎖式的階段性飛躍。由于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始終獲取直接經驗,只能借助于紛繁復雜的各類知識、信息及技術等間接經驗,才能進行再加工再創造。所以,當一件新的造物出現以后,以該造物為基礎的其他產品會應運而生,從而使這個世界以比以往快幾十甚至幾百倍的速度迅猛發展。人們最熟悉的例子便是建立在大科學和大科技基礎之上的計算機的發明及應用。它標志了又一輪科技革命地到來,并始終以其獨特地生產方式不斷地為現代社會注入發展的活力。而設計的本質是“為人造物的藝術”⑵,它在這種“跳躍發展”中更能體現自己的優越性,不僅可以借助科技成果豐富自己的素材及制作手段,而且還反作用于科技,為其提供具有藝術特征的產品。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科學和技術對生產方式的改變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日益與藝術設計相聯系,與其共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同時,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研制開發及應用為藝術在形式及內容的多樣性上提供了可能因素。“僅以現代家具為例,就有單元系統家具、塑膠吹氣家具、紙板家具、聚脂家具和超高堆積家具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⑶此外,科學技術對思維方式的改變產生了新的設計理念及思維,使藝術設計呈現多元趨勢。特別是后工業時代的波普藝術、歐普藝術、幻覺藝術、偶發藝術等等都對現代生活觀念及設計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因為如此,藝術設計在這個時代更能體現風格化創作傾向,同時其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程度也伴隨著科技進步而更為加深。
二
但是,科學技術一直被譽為一把“雙刃劍”,它既造福了人類,變革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全球性問題、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布熱津斯基說過:“世界正在形成一個‘技術電子’的社會:一個在文化、心理、社會和經濟多方面都按照技術和電子學,特別是計算機和通訊來塑造的社會。”⑷所以,如果科技的負面影響波及到整個社會的時候,其產生的破壞力是相當驚人的。一直困擾人類的能源短缺、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口膨脹、糧食匱乏等問題就是最好的證明。
藝術設計在這種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就現狀而言,很多藝術設計作品給人的印象多是局促、不安、焦躁、機器味過重、多種類設計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溝通。尤其是電腦藝術興起以來,人們更加依賴計算機這種工具,想方設法擺脫傳統思維方式和傳統手工工藝的設計,制作。盡管在一定時期內計算機與網絡藝術創造出了巨大的價值,開拓了多種新的設計領域,但是機器痕跡過于明顯的問題一直是電腦與網絡藝術揮之不去的陰影。
與藝術設計領域一樣,其他藝術創造領域也在不同程度上被這個尖銳的問題困擾著。就拿音樂創作來說,計算機技術賦予其自身主題和風格以過分的焦灼和狂亂。使人與人之間好像產生了機器零件相互摩擦碰撞的特殊感受。例如,西方社會在80~9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電子舞曲--Techno,它的誕生使一種動作狂亂、奔放不羈的新舞蹈“銳舞”(Rave)變成人們發泄焦慮不安的渠道。“Techno音樂、晝夜狂舞的Rave舞蹈以及舞場上廣泛使用的,給人帶來的,是被一些英國作家稱為‘集體腦休克’和‘借助化學手段對黑夜無感知’。”⑸但是,無論在哪種形式下的藝術創造領域,這種發泄終歸不是一種健康的方式,它那種特有的畸形的性格可能會最終沒落社會文化藝術。人類自身已在這個社會下承受了太多的壓力,社會進步的步伐邁得越大,走得越快,人們內心的局促、不安、恐慌及壓抑的感覺就越強烈。如果再對其精神世界給予缺乏人情味的沖擊和刺激的話,人類心理和生理狀態必然會相應地產生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變化。
雖然,20世紀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科技的影響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變革,但是文化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卻表現為時不時地利用可能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甚至落后的意識形態阻礙著經濟基礎的長遠發展。因此,縮小到藝術設計領域中看,人們正需要一種全新的觀念來尋求一種解放自己心靈使身心壓力得以緩減的有效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將健康的思維方式投入到正常的物質生產實踐中去。這時,設計藝術慰藉功能就應該被立即提上議事日程。
三
就字面理解,慰藉有撫慰,安慰的含義。功能則是指事物應發揮的作用。但是,要想在較深層面上去了解其含義,先從藝術設計的目的性方面著手分析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藝術設計發展到今天,大概不會有很多人否認其明確的目的性。“不過,這種目的有雙重本質:既是具體功利的,又是社會的”。⑹根據設計的本質可以推導出藝術設計是一種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的活動,是一種具有藝術質的造物行為。因此,它所具有的社會目的性是通過作為“人類與世界調解的工具”⑺這一面貌展現的,它具有多種的復合價值。既然是調解工具,藝術設計在滿足功利目的的同時應更多地關注如何實現社會價值。換句話說,藝術設計不僅是通過造物和實現物品的實用性來服務于人類群體,還必須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一類人的情感,并非只就是設計者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則是體現社會價值的一種載體,肩負起就設計領域來說應該具有的撫慰、安慰作用。一方面,人們在享受藝術設計成果時凈化解放了心靈;減輕了身心壓力;撫慰了焦躁的情緒;舒緩了疲憊的感、知覺。另一方面,藝術設計為達到這一目的(內容)而采用了適應人類心理及生理的功能外在手段(形式)。因此,慰藉功能實際上是內容與形式在為達到統一過程中而努力具備的一種合目的性的理性因素,它的任務是在快節奏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環節中調節人際關系,引導豎立較為正確的生活消費觀念,舒展和升華人類靈魂,使人們在體驗物質生產發展成果的同時更加重視精神文化領域的同步發展,逐漸達到人類全面發展,從而既體現人的自我價值,又服務于社會,改善社會發展所具備的綜合素質。
藝術設計的目的性決定著其功能性,但這些目的歸根結底還源于人類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既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所以功能的概念也應該是多層次的。設計者的職責便是將人們朦朧的需求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功能目標。在當今時展中,人類物質需求雖然復雜并且繁多,但對這種要求的功能性滿足相對容易實現,且較直觀,甚至具有可視性,易于衡量。然而那種在局促焦躁環境中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卻不是很直觀的,可具體操作的。滿足這種需求就要以一種包含在設計作品中的氣質或魅力為載體的慰藉功能來實現。誠如李澤厚先生曾經說過:“……吃、穿、用等物質需要都有一定限度,比較起來容易滿足。但精神的追求卻不是這樣,它常常是無限的,不好解決,難以滿足。”⑻所以,藝術設計才必須在造物的同時考慮到其產品的精神含量。當藝術設計所體現的精神氣質或魅力在目標市場的精神追求中尋求到共鳴時,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就得到了實現。這其實遵循了格式塔心理學派所提出的“異質同構”原則。也就是說,當藝術設計作品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中所定位的目標群體的心理感受能在該或該類藝術設計作品中得到肯定的釋放的時候,或者說,藝術設計作品使目標群體在心理和情感上獲得一種最簡單,最規范和最對稱結構的時候,藝術設計才慰藉了目標市場,從而使其在精神上感到滿足。說到底,這是一種心理平衡。人類由于前述的各種原因,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或多或少失去了一種內心的平衡機制,而藝術設計則可借助多種手段來平衡人們的內心機制,使其在精神上感到舒適。如果從這個角度上講,藝術設計慰藉功能還是從屬于功能實用性的,是其實用功能在精神方面的體現,即因為它可以滿足人類精神需求,所以應該是有用的。
不過,藝術設計的這種慰藉功能最終還必須通過物質手段表現出來。這里就涉及到表現方式的多元化。正如李澤厚先生認為的那樣:“真理是一個由許多方面構成的整體。因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徑、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⑼從這層意義上說,慰藉功能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這也進一步豐滿了藝術設計作品,從多種角度改善其質量提高數量,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的需求。此外,馬斯洛曾經把人的基本需求分為五種:生理的,安全的,愛的,尊重的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設計的慰藉功能則可通過各種物質手段,根據這五種需求由淺入深地逐一實現,體現不同階段功能目標。而在這層意義上,慰藉的對象不同,被要求的內容不同,最終導致其表現方式的不同,這也從某種意義上規定了慰藉功能的多樣形式。
然而,強調多樣性不等于孤立統一性。在保證表達方式由多種語匯構成的同時,還應該將設計作品的品格統一到對目標人群進行心靈安慰及教化這一主旨上來。任何設計都不能以犧牲這一原則為代價來獲得諂媚于多樣性的途徑。如果舍本逐末,脫離其慰藉功能宗旨抽象地談論多樣性,那么結果只能使設計作品得不到共鳴,實現不了其社會價值,而僅僅成為設計者孤芳自賞的個性表現品。
綜上所述,藝術設計在現代社會中應該找到合理解決科技發展與文化心理之間矛盾的方法,實現自己多種價值結構,服務社會。然而,目前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還未能得以充分體現,這不能不說是藝術設計要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之一。因為,為了實現慰藉功能就必須先了解社會問題,研究造型心理、色彩心理、人體工學等等各類復雜學科。只有從這些方面入手才有可能在一般意義上體現藝術設計對目標市場的撫慰效用。如果要更深地把握慰藉功能的實質的話,還應該研究歷史、哲學、民族民俗學等等。這些學科從某種意義上更能讓人們在作品中得到共鳴,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簡單性研究活動,而是幾代人共同努力,不斷摸索的長期過程。所以,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所牽涉的問題是很廣泛的,它不是單靠一兩句話就能完全解釋清楚的。但是有一條原則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應該注重“以人為本”,而此處說的“人”并非指單個的人,而是整個人類群體。只有堅持這一理念,藝術設計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就能起到調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作用,在社會實踐中創造更大的價值,從真正意義上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
-----------------------------
參考文獻:
⑴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13頁.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⑵諸葛鎧.圖案設計原理[M],65頁.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⑶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M],535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⑷金元浦,王軍,邢建昌.美學與藝術鑒賞[M],505頁.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⑸金元浦,王軍,邢建昌.美學與藝術鑒賞[M],520頁.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⑹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3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⑺〔美〕約翰•拉塞爾.現代藝術的意義[M],400頁.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⑻李澤厚.美學四講[M],46頁.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⑼李澤厚.美學四講[M],20頁.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TheDevelopmentoftheModernSocietyandtheSolacefulFunctioninDesignArt
HANChao
(ArtDept.,SuzhouUniv.,Suzhou232001,China)
直接蒸氨工藝為:剩余氨水與蒸氨廢水換熱至70-80℃后,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進入蒸氨塔中上部,蒸氨塔底通入直接蒸汽,從塔頂蒸出的氨蒸汽經冷凝冷卻后進入脫硫或者硫銨工序。塔底部排出的廢水,在與剩余氨水換熱后送往生化處理設施處理。因為此工藝簡單,所以直接蒸氨工藝得到了各國的廣泛采用;比如德國伍德、美國凱撒、日本新日鐵等都采用此工藝。
2蒸氨及節能改造的意義
蒸氨的原料剩余氨水是一種成分復雜、濃度高、毒性大、難降解的工業廢水,也是焦化廠的主要排放污水;主要成份有NH3、H2S、HCN、銨鹽等。因剩余氨水中的氨氮和COD等污染物濃度較高,若直接進行處理,細菌將難以消化;所以在處理前,會采用蒸氨工藝回收大部分氨及其他污染物,再送至生化處理設施。
3各種焦化蒸氨節能技術介紹
一般的焦化蒸氨節能工藝有:蒸汽加熱廢水、管式爐加熱廢水和導熱油加熱廢水三種工藝。這些工藝雖然比直接蒸氨工藝復雜,但是節省了直接蒸汽所消耗的水,降低了蒸氨廢水排放量。比較適合水資源短缺的地區。下面介紹幾種最新的焦化蒸氨節能工藝
3.1負壓蒸氨節能工藝
為了節能也開發了負壓蒸氨工藝,蒸氨塔內形成高負壓采用循環氨水或初冷器的熱水加熱,或低負壓采用煤氣、蒸汽、導熱油間接加熱。該工藝是在氨分縮器上安裝一套負壓抽真空裝置,采用較低負壓80KPa,蒸氨塔底溫度降低到80℃,仍然需要蒸汽、煤氣、導熱油等加熱。該工藝在濟鋼應用。
3.2引射熱泵蒸氨節能工藝
引射熱泵蒸氨工藝是一種對直接蒸汽蒸氨氨工藝的改進。區別在于:出蒸氨后進入閃蒸罐的廢水,因直接蒸汽在引射熱泵中通過拉瓦爾噴咀時,產生的真空而閃蒸一部分,將蒸氨廢水中的熱量進行了有效的利用。直接蒸汽與閃蒸的蒸汽混合通入塔底中與進塔的剩余氨水接觸,將其中的氨蒸發出來。此工藝中直接蒸汽不是直接進入塔底中進行蒸氨,而是先進入引射熱泵內,將蒸氨廢水中的產生的蒸汽混合載進入蒸氨塔。該工藝在上海寶鋼化工、沙鋼焦化、柳州鋼鐵等均得到了應用,而且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3.3吸收式熱泵蒸氨節能工藝
通過使用吸收式熱泵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溫氨氣和水蒸氣中的混合物中熱量,用來加熱熱水,使熱水的溫度高于100℃,再將這些溫度高于100℃的熱水送入再沸器,通過換熱產出蒸汽,通入蒸氨塔,以此來降低導熱油的耗量,從而降低能耗,除此用于為高溫氨氣和水蒸氣中混合物降溫的冷卻水量也大大減小。
3.4煙道氣蒸氨節能工藝
蒸氨塔底一部分廢水通過循環泵進入換熱器被煙道氣循環加熱后返回蒸氨塔釜;另外一部分廢水從塔底用泵抽出與剩余氨水換熱后,送至生化處理設施。蒸氨塔頂的氨汽經冷凝冷卻后進入氨水罐。氨水罐與真空泵連通。河北建龍采用了此工藝。
4各種蒸氨節能工藝的比較
直接蒸氨工藝的流程短,設備較少,固定資產投資小,但是產生廢水量大,而且相應的廢水處理設施也增大,由此也帶來了運行費用的增加。一般的蒸氨節能工藝雖然節約了蒸汽能耗但是工藝流程長,設備多,固定資產投資多;所以這些工藝很難進行大范圍的推廣。負壓蒸氨現場的氨氣污染雖顯著下降,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顯著;但流程復雜,對設備的材質要求高,蒸氨塔直徑較大,塔頂氨氣溫度低,氨氣管道容易堵塞。引射熱泵和吸收式熱泵蒸氨節能工藝對蒸氨塔的設備材質要求低,固定資產投資少。引射熱泵蒸氨節能工藝充分利用了蒸氨廢水閃蒸出蒸汽的熱量;此工藝若采用中壓蒸汽能節約直接蒸汽20%。吸收式熱泵蒸氨工藝通過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溫氨汽中混合物中的熱量,用來加熱熱水,再送入再沸器加熱蒸氨廢水,該工藝雖流程復雜,固定資產投資較高,但熱利用率能夠達到50%左右。煙道氣蒸氨節能工藝使實現了蒸氨過程中蒸汽的零消耗。處理廢水量減少25%。但是需要施工的管線較長,煙道氣換熱器的材質要求高。而且此工藝跨越了煉焦和化產兩個系統不利于管理。
5結語
【關鍵詞】蘇州古典園林;園林藝術;審美性;當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區的文人私家園林最為集中,這些物質富足且有文化素養的士階層營建私家宅園,是他們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釋道的思想及傳統藝術的影響,園中反映出中國文人的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境界,凝聚了中國文人和匠師的藝術智慧。
一、蘇州古典園林的傳統審美性及傳統文化功能
私家園林中遺存數量最多、藝術性最高的蘇州,在社會條件上,歷代富庶、未受戰亂。從唐宋以來是絲織品、各種美術工藝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舉登第者最多。自然條件上,蘇州的地理位置決定其隨處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當地產石。[2]在如此條件下營造出的蘇州古典園林有其獨到的藝術風格,即文人山水園是山池、建筑、園藝、雕刻、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成為一種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種文化藝術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間。蘇州古典園林的私人性和選址于市井之中,決定了它在功能上與私人居住緊密相連,其傳統文化功能集中在園主個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質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園,園中會集中體現主人的審美情趣,它是園主在長期生活中培養形成并始終遵從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的統一體。在審美方式上,中國傳統美學的三大范式“比德”“緣情”和“暢神”[3]中,前兩者是物我的往來:“比德”所獲得的美感是在人與物之間道德的比附中實現的,是道德感的滿足。園主在園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尋找“德”的品質,不同于道德教訓,是在對“物”的發現中得到快樂,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園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邊上梧竹構景,梧桐被視為圣潔之樹,竹子有高潔之意;獅子里雙香仙館的“雙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些植物都是用于園主自我勉勵與標榜。“緣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觸之下發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搖蕩性情”的人與物的相互活動,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就體現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園林布局構成可行、可居、可觀、可游的整體空間。園景空間環環相扣、庭院布局層層疊疊,屋宇山池花木互為借景,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和無窮的景趣變化。“暢神”則是天人之間的往來,是中國傳統審美中的最高追求。園主幽坐園林,伏筆詩畫、斟茶鳴琴、觀山景流水,人與外物的對立感弱化后,那種雖居市井,卻獲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與超越感。
二、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現代性
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表述過“在人類生活中, 較少的東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礎上, 較多的東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慣例的基礎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 每個時代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 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上文簡試析過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傳統審美性是以園主的趣味為立足點,使園主在生活和休憩過程中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時代不同,今天的蘇州園林已不再作為私家宅園由個人把玩,而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游覽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審美主體就由園主個人變為大眾消費群體。參觀者的審美活動由體驗性、自律性擴展出了消費性與泛娛樂化。
蘇州古典園林在營造時傾注了園主的主觀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時園林的呈現也是客觀藝術規律性的反映,對于藝術的共同感,在園林之中,一個合格的游賞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觸動的,但感受的強度則與游賞者對自然和生活的不同體驗、文化素養、審美能力以及對園林藝術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所以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能忽視這種審美的無功利性,從而提高實踐藝術審美的自覺性與體驗性。當代,作為旅游形式的蘇州園林實地游賞或是通過現代傳播的書刊、圖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蘇州古典園林的風光。這一變革為傳統審美活動增添了消費性和泛娛樂化的變革。現代旅游是商業行為,那么對于游賞者就是消費行為。消費和娛樂有本質上的聯系。由于當代消費群體的旅游目的大眾化與多樣化,對于蘇州古典園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讀體現為世俗化,重視感官放松的視聽愉悅,或休閑放松與陶冶情操交織于一體。
從本質上看,當代人對于蘇州園林的審美活動在于它是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整體生活態度與生活觀念的培養, 進而造就一種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審美特征廣泛地滲透到園林游賞之中, 可以使游賞過程更具有藝術性, 增強在其中培養性情、志趣、休閑的功能。
三、蘇州古典園林藝術的文化功能之當代轉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蘇州古典園林藝術,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審美本質和時代特征所決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特征變化會引起文化功能與以往相比有所發展。
“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蘇州古典園林作為藝術品,它的審美功能不會褪色。蘇州古典園林的審美功能上文已詳,在此就不做贅述。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審美功能滲透在以下將詳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滲透于游園賞景之中,同時此功能會通過園林的圖像、影視及書刊傳播得到更好的發揮。蘇州古典園林藝術與園主生活狀態密切相關,不論是游賞者的實地體驗還是通過媒體形式體驗,蘇州園林所體現的文人人生態度和生活志趣會給文化主體(當代游賞者)提供行為模式上的參考,這為當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蘇州古典園林有休閑功能。林諾斯基在《文化論》一書中認為,藝術的首要功能是滿足人們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滿足于社會組織、科學技術發展、禮儀、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對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園林藝術既能滿足當代人消費娛樂和豐富閑暇生活的低層次需求, 也能滿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審美素養全面提升的高層次需求。最后,蘇州古典園林有符號功能。蘇州古典園林藝術有著明顯的時代性、地域性特征。當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實體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號。正如臺灣社會學家龍冠海所揭示的“ 一個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類皮膚的顏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現象所表明的更為有意義和合乎科學。它供給研究社會的人作為辨別各民族的一個根據, 比地域與政治的疆界及所謂民族特征更為合乎現實”。作為有形的文化實體,亭臺竹草、墨香詩畫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別是明清時期士大夫的文化標記, 象征著江浙的文明和繁榮。營建私家宅園這種于市井中的獨與天地相往來的處世態度與生活情趣作為無形的文化無處不在地起著確定人群類型、文明程度的符號象征功能。這些文化符號都會形象的在中外游園者的頭腦中形成文化印象。
【參考文獻】
[1]陳從周.園林談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
>> iPad中文網站等 中文網站無障礙評價模型探析 海外中文網站生存狀況調查 中文網站中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相關信息的質量評估 淺析境外體育中文網站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海外學人在中文網站的言論特點研究 值得關注的十大智能硬件中文網站 財經中文網站 “人氣基因”與競爭力趨勢 論中文網站整體藝術設計的評價原則 美國新開通中文網站 彰顯“中國熱” 朱穌典在音樂出版與音樂教育上的成就述評 垮掉的中文網絡 第27屆國際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述評 論音樂教育中文化素質的必要性 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任重道遠 談音樂教育 淺談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研究 音樂教育簡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版權所有人:廣東邁達威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學素質教育基地)。是否收費:否。主要板塊:音樂藝術、音樂要素、音樂欣賞、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音樂的社會功能等。適用對象:音樂教育工作者、中學生、音樂愛好者。適用范圍:中學音樂備課文字資料、圖片資料、音像資料的查詢與下載。網站特色:該網站是暨南大學素質教育基地——廣東邁達威科技有限公司根據普通高中教科書《音樂》(全一冊)開發與建設的。從橫向分類來看,網站內容包括音樂藝術、音樂要素、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音樂的社會功能。從縱向結構來看,網站內容包括單元、州別、中國分類、外國流派、人物、作品。可以說該網站是一本全面的網上高中音樂教科書。該網站圖文并茂、音像兼備,是高中音樂教師、學生及其他音樂教育工作者和音樂學習者可以利用的音樂資源網站。
四、音樂教育研究型網站
(一)中國奧爾夫音樂教育網
網絡實名:中國奧爾夫音樂教育網,網址:http://
版權所有人:中國音協奧爾夫專業委員會。是否收費:否。主要板塊:關于奧爾夫、奧爾夫動態、會刊、招生訊息、李妲娜文集、劉沛文集、論文集萃、譯文天地、教材教具、奧爾夫中國認證、奧爾夫之家等。適用對象:音樂教育工作者、音樂教育研究人員。適用范圍: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相關研究資料查詢和下載。網站特色:該網站是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創辦的奧爾夫音樂教育專門網站。該網站為音樂教師和音樂教育研究人員提供奧爾夫音樂教育的體系概念、最新動態、委員會會刊、教學案例、培訓信息、專家文集、論文集萃、譯文薈萃、教材教具等資料,還提供奧爾夫音樂教育中國認證和奧爾夫專業委員會會員注冊等服務。該網站是一個由音樂教育專業機構創辦、以奧爾夫音樂教育為主題、以學術資源和服務為內容、以音樂教育工作者為對象的音樂教育研究型網站。
(二)郭聲健藝術教育網
網絡實名:郭聲健藝術教育網,網址:http://sj—
版權所有人:郭聲健。是否收費:否。主要板塊:藝教動態、課題研究、論文寫作、學位論文、論文集萃、教學點評、教案精選、藝術啟蒙、新書推薦、投稿專線等。適用對象:音樂教育工作者、音樂教育研究人員。適用范圍:音樂教育課題研究方法學習,音樂教育論文寫作及音樂教育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的學習和參考,音樂教育論文瀏覽,音樂教案交流與研究,音樂啟蒙教育研究資料瀏覽,音樂教育新書查詢等。網站特色:該網站由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聲健主辦,是一個以音樂教育研究者為主要對象的音樂教育研究型網站。該網站的資源主要有:音樂教育課題申報與研制指導、音樂教育論文寫作指導與范例、音樂教育學位論文寫作指導、音樂教學個案點評與教案精選、音樂啟蒙教育研究成果資料、音樂教育新書推薦等。該網站為音樂教育研究人員提供了從課題研究、論文寫作到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系列相關資源,其音樂教育專家主辦的背景也為其資源的科學性、客觀性、專業性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哈睿.論音樂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建設[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2)
[2]倪軍.網絡環境下高等音樂院校文獻資源的共建與共享[J].音樂探索,2006(1)
關鍵詞:藝術類考生,考試信息系統
1.前言
隨著藝術類院校的擴招以及更多人對藝術的興趣,報考藝術專業的人也急劇增加,如何合理管理,開發一套完善的網絡招生考試信息系統,方便藝術類考生的報考和錄取院校以及政府的管理成為勢在必行的任務。
2.系統功能設置
通過考察分析2008年藝術類考生,如影視類、播音主持類、編導類等的考試信息系統的建立,我們可知藝術類考生考試信息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功能。
2.1 基本代碼維護
報名系統中應該包含考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報專業一欄信息的填寫。考生基本信息要填寫的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藝考證號、文理類型、高考所在地、專業考試地、通訊地址等信息,還要填上自己報考的哪個院校的那個專業。眾多考生的信息集合起來是龐雜的,但因這些信息是可以公用的。因此,計算機考試信息系統進行了代碼管理,將信息轉化為數據,加快了整理的速度。
2.2 考生基本信息輸入
2.2.1導入
導入,是系統設計的一個接口,里面存儲的信息準確,且具有權威,主要來源于各省的高考藝術類報名信息總結出的一個表格里,包括考生的所有信息,尤其是準考證信息,它是考生報名的憑據。導入接口的設計有利于避免考生信息的重復收集,從而可以加快整理時間,減少失誤。而且,系統還對導入設計了錯誤提示,如果輸入信息不正確,系統會跳出提示框提示錯誤。
2.2.2 手工錄入
對于個別出現特殊情況的人員,沒有登錄系統填寫考生基本信息的,也還有挽救的措施,那就是系統設置了手工錄入,可對單個考生信息進行手工錄入或刪除。
2.2.3 考生專業信息錄入
這是系統功能的主要部分,當考生基本信息錄入完畢之后,系統能自動生成每個考生的準考證號以及考點安排。論文大全。一個考生還可以報考多個專業,這時,系統也會在數據庫中設置相關聯系,與考生信息密切聯系,生成出不同的準考證和不同的考場安排。如果考生在網上報名時,不慎填錯了信息,而后也還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修改,只要考生輸入正確的準考證號。同時,系統在打印準考證的時候,因為和Excel 設置了接口,所以考生的基本信息被自動錄入Excel,并打印出來,考生可以再次檢查一下自己錄入的信息可否有誤,如果有誤,就及時進行修改,而且,準考證是考生錄入基本信息,生成準考證號之后,也生成出準考證,考生直接打印即可,就免去了排隊等候的麻煩,也大大節約了考生報名的時間。
2.2.4專業考場安排設置
在準考證中顯示出的準考證號、考試時間、考試地點等信息,對于考生來說很重要,關于專業考場安排的設置,系統進行了專門的程序設置,首先,依照先來后到的原則,系統進行了分段安排,其次,還要考慮同一考場的考生不能是同一專業的,每個考生的左右前后也不能是跟自己同樣專業的。因此,系統采用延續間隔時間的分配原則。同時也要考慮到考生考試的時間要距離考生報名的時間有一段延續時間,以方便考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這一環節系統設置的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整個系統的成敗。
2.2.5 考生成績錄入及錄取
考試結束之后,系統還設置了考生初試、復試成績的錄入這一功能,如果考生要查詢自己的初試、復試成績,只要輸入準考證,系統就會自動輸出考生個人的考試成績。論文大全。
3. 數據庫結構設置
除了系統功能的設置之外,藝術類考生考試信息系統還設置了代碼表、考生基本信
息表、考生報考專業信息表等6張數據庫表。
1·代碼表
列名類型長度約束備 注
一、相關背景與主體內容
本次大會的主辦方ICMA是一個由涉及計算機音樂技術、創意和展演的機構或個人所構建而成的國際組織,它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計算機音樂專業團體,為作曲家、學者、計算機軟硬件開發者以及關注音樂與技術相融合的音樂家提供各種服務。每年,ICMA都會舉行一系列的學術活動,其中包括舉行一年一度的ICMC國際計算機音樂會議、出版作品及文獻專著、資助研究項目、管理會員資料、頒發ICMA年度獎項、建立相關作品與文獻的數據庫以及維護與更新其網站信息等等。作為協會最重要的學術活動,自1974年舉辦至今的ICMC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的業界精英匯聚一堂,交流最新的創作及科研成果,并探討計算機音樂領域的最新動態。
本次大會的承辦方是坐落于丹頓的北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簡稱UNT)。UNT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綜合性大學之一,早在1981年,第七屆ICMC年會就曾在這里舉行。雖然當時只舉行了6場音樂會和一場約翰?凱奇的專題講座,但其對于20世紀計算機音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UNT目前擁有全美辦學規模最大的音樂學院,在校生超過一千五百人,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設施及師資隊伍,在作曲、音樂學及爵士樂等學科領域都頗有建樹。UNT下屬的“音樂與媒介實驗中心”(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usic & Intermedia,簡稱CEMI)成立于1963年,多年來致力于電子音樂、實驗影像、造型藝術以及實驗戲劇等藝術門類的創作與研究,是享譽世界的實驗藝術機構。
本次大會參會總人數超過三百人,共收到來自全球48個國家的,超過300個科研機構的學術論文及電子音樂作品共計772部,其中“獨奏樂器+電子音樂”作品207部,“聲學電子音樂”作品227部,論文338篇,最終入選的作品和論文于會議期間的31場音樂會及23場論文宣講會上公開展示。此外,會議期間還安排了Miller Puckette{1}的“Pure Date “vanilla”0.46的新特征”、Jonty Harrison{2}的“聲音擴散技術的講解與演示”以及Carla Scaletti{3}的“Kyma 7的新特點”等三場講座,并舉辦由上述三人主持的工作坊。
大會所提交的論文主要致力于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在過去的一百年間計算機音樂的實踐與研究所面臨的挑戰是否有所改變?
2.計算機音樂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最終入選的90篇論文被分為25個單元進行宣講,其選題范圍之廣幾乎涵蓋了當前計算機音樂所涉及的全部范疇,“互動”“即興創作”“新音樂表達方式”等相關主題成為本屆大會的熱門選題,這也充分體現出當下國際計算機音樂發展的前沿趨勢。大會所采用的論文展示的方式多種多樣,充分考慮到了不同論文選題的適用性。表1反映出各單元所包含的選題分布情況。
表1 論文展示內容概覽
作品展示方面,31場音樂會可謂異彩紛呈,無論在題材內容、創意性、體裁形式,還是在音響設計、多媒交互以及舞臺效果等多個方面都力求完美。大會邀請了芝加哥Ensemble Dal Niente樂團以及UNT下屬的Nova樂團擔綱現場表演,其演奏水準堪稱國際一流。
表2 音樂會作品概覽
表2直觀地反映出了本屆大會在作品創作方面的多樣性特點,入選作品充分運用了當下最前沿的各項技術,將音樂與科技有機地結合,并以“聲音藝術”為原點整合多種藝術媒介形成豐富多彩的多元化藝術表現,綜合體現了計算機音樂所特有的學科特點。大會最終評選出了四部年度優秀作品:
最佳美洲作品:《消亡的城市》(視頻與5.1環繞聲結合作品),Phillip Sink。
最佳亞洲作品:《17種變化與背離》(立體聲幻聽電子音樂作品),Yu-Chung Tseng。
最佳歐洲作品:《倒帶-特殊手法》(5.1環繞聲幻聽電子音樂作品),Diana Salazar。
最佳學生作品:《如何表現恐龍的語言――求愛》(恐龍頭骨仿真樂器與大號), Courtney Brown。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會有6位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入圍,其中包括王馳的《魔術手指》(為Kyma和Leap Motion而作)、王熙皓的《玄武》(為中國傳統打擊樂器與電子音樂而作)、馮金碩的《三位民間歌手的舞蹈》(雙聲道幻聽電子音樂以及董曉嬌的《涓流》)、(為小提琴與5.1環繞立體聲電子音樂而作)等。這些作品巧妙地將中國的文化理念和哲學思維融匯其中,集技術性、創意性與人文關懷于一身,受到了與會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二、專業而高效的會務組織
大會前期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主要依靠網站開展。網站的功能全面而強大,其相關信息包括會議日程、藝術家簡介、會議版塊、作品與論文提交、場地與交通、注冊與繳費等等,不僅能夠使與會者清晰地了解會議的各項議程,也能實現與會議生活相關的諸如酒店預訂、交通引導以及旅游信息查詢等功能。由于網站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此現場的報到流程顯得簡潔而高效。工作人員在核對完個人信息后即發放個人專屬的會務資料,其中包括大會秩序冊、作品專輯、電子版論文集、代表證以及筆記本等日常會務用品。此外,工作坊、招待晚宴以及紙質版論文集為自選項,可另行支付費用,這充分體現了ICMC一貫以來的開放而務實的辦會理念。
與國內大型會議不同,ICMC的開幕式流程極為簡單。沒有鮮花,沒有橫幅,甚至沒有臺上的嘉賓席,只有門口的引導牌“聊以慰藉”。在大會執行主席Panayiotis Kokoras以略帶希臘口音的英語介紹完本次會議的概況之后,大會音樂總監 Jon Nelson、學術委員會主任Richard Dudas以及技術總監 Andrew May分別做了簡短的發言,隨后便引導與會代表出席開幕式音樂會。可能是源于美國人一貫簡約務實的做事風格,對于耗時七天,參會人數超過三百人的國際會議來說,這樣的開幕式確實有些“簡陋”。
針對本屆會議各個版塊的特點,UNT為大會提供了11個不同功能的會場。由于所提供的音樂廳與劇院平時都承擔著大量的展演任務,因此其日常管理與系統構建具有高度的完備性。本屆大會專門用于作品展示的場地包括用于音樂會的Paul Voertman Concert Hall、Lyric Theater、Merrill Ellis Intermedia Theater、Sky Theater、Library Mall、Rubber Gloves,以及用于聲音裝置展示的UNT on the Square、Music Commons、MPAC Grand Lobby。除Rubber Gloves為雙聲道立體聲以外,其他的音樂會場地都配備了多聲道環繞聲系統,其還音制式包括5.1聲道、8聲道以及24聲道等。場地內雖然沒有進行復雜的聲學裝修,但建筑本身的結構十分有利于聲音的傳播與擴散,因此整體的音響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布置了24聲道的Lyric Theater在頻響分布、聲場解析度、動態對比度以及整體平衡性方面都表現的極為出色。
各聲音裝置作品則充分利用了展出場地的空間結構特點,穿插于展覽空間進行布展。這些作品將人的行為活動、自然環境、視覺體驗以及網絡等要素與電子音樂相結合,以聲音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社會以及人文環境的關懷與思考,其在作品創意、形式感、聲音效果以及交互體驗等各方面都可圈可點,為本屆會議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緊湊的日程安排與悠閑的會議氛圍
雖然整個會議的周期長達七天,但由于入選的論文與作品較多,主辦方還是部分采用了多會場并行的方式,這就需要與會者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取舍。由于UNT校園占地面積很大,會場之間的距離較遠,加之大部分日程從早晨9點一直排到半夜12點,因此想要全程參會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主辦方為此安排了專車用于學校和酒店之間的接送,以減少代表們的體力消耗,而出人意料的是,專車竟然用的是中小學的校車,這讓來自歐美國家的代表們驚喜不已。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夠重溫一下兒時的美好時光,這也許會成為他們日后對本屆會議最深刻的記憶。
褪去了略顯晦澀的學術外衣,晚上22∶30開始的酒吧電子音樂專場才是真正釋放心靈的時段。不再有音樂會的正襟危坐和噤聲不語,取而代之的是新老朋友之間的相互鼓勵與擊節叫好。這里能看到最前沿的交互技術手段如何作用于商業音樂,在Gametrak、Wacom、Wii、D-Box等設備的協助下,音樂家們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表達著對音樂的獨特理解,也將計算機音樂的實用性與多樣性特點發揮的淋漓精致。
組委會還在每天上午十點半和下午三點半都安排了半個小時的茶歇時間,這也成為了代表們近距離交流的最佳時機。一杯咖啡,一塊甜點,老友相聚和新友相識,在安逸悠閑的氛圍下互通有無,學術研討也變得輕松而愜意了。代表們討論的主題大多是會議內容的延伸,包括入選論文及作品的答疑、研究課題的進展狀況以及所屬機構的相互介紹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與融合在這里自然匯聚,形成了溫暖而寬松的和諧氣氛。代表們還會充分利用音樂會之后的短暫間隙進行研討和答疑,大部分作者都會以開放而友善的姿態回應他人對作品的關注,并且以溫和而謙遜的態度對所提的問題一一作答,只是有些時候由于提問者較多,而作者們又習慣于不緊不慢地娓娓道來,因此等待是常有的,但結果卻總是令人滿意的。如筆者在看完第20場音樂會后,對其中的交互電子音樂作品《圖像的生存》產生了的濃厚的興趣,從而試圖咨詢關于如何利用無線傳感及壓力感應等技術實現實時交互控制。雖然排隊等候了許久,但最終還是獲得了作者Butch Rovan極為詳盡的解答并獲得了其個人主頁及作品主頁等重要信息。
正是因為擁有這樣一批具有平等開放的學術姿態,并能夠堅持個性、理想與信念的作曲家,計算機音樂逐漸成為了近年來發展迅猛的藝術形態之一,這也與ICMC不斷審視過去、現在并放眼未來的學術精神不謀而合。
結 語
作為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音樂憑借其將科技與藝術兼容并蓄的獨特氣質,吸引了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們,從而建立起了以音樂與科技為原點,融合多種藝術門類的跨界式發展格局。作為全世界范圍內計算機音樂領域規模最大的年度盛會,ICMC每年將該領域最前沿的創作與科研成果匯集呈現,也為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們的交流與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它是當代音樂科技研究成果的階段性回顧與總結,也是未來音樂發展前景的風向標。我國計算機音樂的發展正處于快速上升期,建議各高校及研究機構在立足于科研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如國際計算機音樂多學科研究學術研討會、紐約城市電子音樂節以及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等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活動,一方面將有利于拓寬視野,了解國際前沿的學術動態,同時也能夠增進不同文化間的交叉融合,從而形成有效的國際合作。
參考文獻
[1] Emmerson, S. Computers and live electronic music: some solutions, many problems[J]. Proc. ICMC.1991.
[2] Rowe, R. 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 Machine Listening and Composing[J].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3.
[3] C. Lippe & M. Puckette. Musical Performance Using the IRCAM Works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1991.
[4] 謝力榮、莊曜《新技術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創作及現象分析》[J],《黃鐘》2012年第3期。
[5] 楊健《包羅萬象的音樂雅集―表演研究網絡第二屆國際會議側記》[J],《人民音樂》2013年第6期。
[6] 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7] 第41屆國際計算機音樂會議網站http://icmc2015.unt.edu。
[8] 北德克薩斯大學音樂學院網站https://composition.music.unt.edu。
{1} Miller Puckette,數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Max MSP和Pure Data的創始人。 Max MSP和Pure Data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實時計算機音樂軟件平臺,在全世界范圍內大量用于電子音樂和多媒體藝術的教學。
{2} Jonty Harrison,電子音樂作曲家,伯明翰大學作曲與電子音樂教授,大不列顛藝術委員會音樂顧問,曾任Sonic Arts Network聲音藝術網絡協會主席。
{3} Carla Scaletti,實驗音樂作曲家,Kyma程序語言設計師,Symbolic Sound Corporation創始人。Kyma是目前功能最為強大的聲音設計軟件平臺。
全書以此為線索,遴選出三位年齡相當、履歷相近、樂風相映,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國際音樂舞臺上各執牛耳、獨具,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獨具特色的漢文化,尤其是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作曲家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跨時空、多維度的文化比較和深層的音樂創作思想研究。這三位作曲家分別是創造了“主要音技法”的德籍韓裔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1917―1995)、自稱為“藍領”的旅歐日裔作曲家武滿徹(Toru Takemitsu,1930―1996)和“中美音樂文化交流的使者――”美籍華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1923―)。這部中央音樂學院博士論文系列作曲理論編的首部作品已于2013年10月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該書作者寶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博士,師從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亞洲愛樂國際樂團駐團作曲。
從結構上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對中日韓三國的歷史淵源及文化互動進行鳥瞰;分析比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觀念和藝術理念;對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藝術哲學觀和音樂美學觀而產生的不同的音響觀念進行綜合闡釋。最后,作者就具體作品分析過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氣息與創作手段的內在聯系作進一步的理論及理念的總結概述,進而得出結論及其展望。
筆者認為,該書的“創新”與“獨特”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創新之處――
“311定理”在音樂分析當中的創造性運用
作者根據俄國畫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繪畫理論――點?線?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為:3+1=1)進行“三點一線一面”的分析。即:個人、祖國、西方(三點);音響觀(一線);作品風格(一面)。此舉不同于一些常見的音樂作品分析理論范式(如“結構――功能理論”、“接受美學”、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產生作品的客觀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種具體的音樂技術分析方法。于潤洋先生曾提倡音樂理論研究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他說:“堅實的理論修養和淵博的歷史知識是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的兩塊基石,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會對現實有一個真正清醒的認識和評價。”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從作曲家相關的歷史、文化、社會事實出發,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別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體到某一部作品,進行譬如音樂結構分析、音高結構分析、音響形態分析等技術層面上的分析,并重點論述了對作曲家“獨門絕技”,比如對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響”的觀察,還有對武滿徹“音色音樂”與“點描配器”的整體觀察。
獨特的視角之一――
對文化與藝術關系的高度重視
1969年,英國著名音樂學家約翰?布萊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長文《人類經驗中的音樂價值》中,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樂評價思路。他認為,音樂的價值必須在其所存在的語境(context)中考察:“音樂應該作為社會或個體的產品來研究”。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可謂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與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當中。作者對中日韓歷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對當下音樂創作領域內頗為復雜的民族性與西方現代性的主客體關系的再認識,以及對如何以西方現代作曲技術反映本區域或本地區的民族文化精神,進而通過研究東亞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樂歷程以及獨有的美學構架,從而梳理出具有現實意義與應用意義的理論手段。
當我們面對一棵大樹的時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葉,而很少看到樹之“根”,以及它所在環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氣,所以就不可能理解這棵“樹”(作曲家)為什么長出來的是這樣的“枝葉”(作品),而不是別的樣子。比如,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那是因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從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東西。該書認為我們在評價一個作曲家的作品時,不僅是要看其表象,還要追其本質,還要回頭去追溯這個作曲家為什么是這樣;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處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觀,所有這些都可能決定“作品”這個結果。
另外,本書從實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術,具有正本清源的價值,而不是按常規的做法,單純地將其歸納成某一種技術公式。從技術本身來講,理論家習慣把它歸納成一種公式,這樣也許便于教學與傳播,但試問這些大師中有多少是帶著這樣一種公式去創作的呢?也許他們只有一種開放的精神和躁動的心靈,從而導致他們產生一種創作的沖動。這種沖動促使他找到一種表現方式,而這種方式與其他公式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武滿徹的技術分析就很難歸納,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畫家對于油彩的駕馭都是由形象思維決定的,而不是說遵從了某種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曲》與北歐的冷空氣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說,對藝術家的具體探討一定要與文化結合起來進行,剝離了文化,便成了無源之水。
獨特的視角之二――
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書
與一些非作曲專業人士的“隔靴搔癢”的作品分析而言,本書不尋常之處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書,顯然這樣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個別地方綜合類院校作品分析領域里存在一種“一犬吠影,眾犬吠聲”的現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脫離了音樂本質,成為一種“玄學”,甚至一部“科幻劇”。因為缺乏專業的工具,分析的層面只能停留在華麗辭藻的堆砌上,始終不能深入挖掘,讀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門道。沒有與之匹配的鑰匙怎么打得開這把鎖呢?作曲是一門學問,不懂技術如同沒有鑰匙,所以打不開“這把鎖”。我們不能把畢加索的“胡來”不能等同于一個普通人的涂鴉。
音樂評價者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認知能力、經驗知識和評價標準的制約。②作曲家本身積累的豐富的聽覺經驗、良好的作曲技術,以及個人的音樂、非音樂知識為其在做音樂評價與分析的時候,提供了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者在書中對三位作曲家音樂風格做出了精準的概括:玉樹臨風――踔厲亂畫――好好做自己,精煉地點出了他們的“形神”所在。
關于“玉樹臨風”的尹伊桑的研究論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內樂中的運用》③、《浸染則會東方文化觀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簡評尹伊桑的創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聲手法(上)――〈大提琴協奏曲〉1976簡析》④等十幾篇,這些論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體系為研究對象。
與其他兩位相比,國內對武滿徹的研究相對活躍一些,相關論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對作曲家早、中、晚期音樂創作的研究⑤,還有一些對其生平和傳統文化元素對其作品影響的研究⑥;對某一部具體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對武滿徹和聲技法的研究⑧,對電影配樂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為20世紀美籍法人作曲大師埃德加德?瓦雷茲的摯友,在其逝世后成為他音樂財產的管理人和權威解釋者,美籍華人周文中為中國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國事業發展的空間,并為中美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⑩關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論文也有十幾篇,對作曲家音樂風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論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樂》{11};《西器中韻 和而不同――周文中〈漁歌〉的音色移植與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對古琴曲〈漁歌〉移植的藝術觀念》{13}等。而近年來把東亞三國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韓裔學者劉貞銀(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寶玉正是基于對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別選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滿徹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進行了音樂結構分析、音高結構分析和音響形態分析。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樂為音響載體,雖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樂隊規模略有變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樂編制為主體來幻化東方之聲。這是作者選取分析對象的共性。
獨特的視角之三――
對“現代性”與“民族性”的獨到見解
19世紀后半葉興起的歐洲民族樂派是歐洲音樂浪漫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它為音樂的浪漫主義運動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氣。20世紀初,西方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曾對亞洲的傳統音樂發生強烈影響。東亞三國迅速接受了西方音樂,但西方元素和傳統元素基本處于并置狀態,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尋求著民族文化身份。20世紀下半葉,西方現代音樂技法和觀念的傳入使亞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資源,在探索本民族現代新音樂的征程中更進了一步。可見,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帶來的是各國文化對“現代性”和“民族性”的雙重訴求。
人們通常認為:只有抵抗西方現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盤接受現代性的話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寶玉并不認同這個觀念,而是通過對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與分析,并結合文史資料的閱讀,從而找到與西方現代性相承因的東亞現代性,以及東亞現代性與東亞古代文明融合的歷史淵源關系,進而提出并證實:現代文明是一個經起源、融合、發展,變異為相互關聯的一個綜合系統。并在結論中膽識、有主見地提出:
“問題的關鍵仍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和膽識直面處于‘主場’的西方,而不是‘避實就虛’地繞過西方;有無自信通過西方音樂技術理論進入本民族傳統進行國際化的文化梳理及藝術改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穿過西方現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傳統,而后再將經過整合后的、具有‘普世’價值的音樂作品帶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樂舞臺。”
結 語
音樂分析的途徑是多樣的,該書既有對作品的形態分析,如對音高、節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結合了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方法。無論何種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樂,并發現其隱含的價值。最后,筆者想借用標題“歲月的凝聚 時空的潤融”來結束本文: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對歲月沉淀之物的凝聚與表達,同時經過了時間、空間的潤色、交融。讀完此書,也許我們能更理解書中“所謂作曲家的音響觀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哲學觀和音樂美學觀而形成的”這句話了,而作者提及的東亞裔作曲家對東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構”態度值得世人參考借鑒,令人不禁頓悟:原來我們懷揣的“東方藝術及藝術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寶!
①于潤洋《肖邦音樂的民族內容――紀念波蘭杰出音樂家肖邦誕生一百七十周年》,《音樂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楊《有限的相對主義――論音樂的價值、質量及其評價》,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博士論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內樂中的運用》,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5月,碩士論文。
④羅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聲手法(上)――〈大提琴協奏曲〉1976簡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32―43頁。
⑤相關論文主要有[日]渡邊未帆《1950年代的武滿徹――從五聲音階到意識流》,周耘譯?熏2007年第2期;許志斌《論武滿徹中期創作》,《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頁等。
⑥相關論文主要有許志斌《論武滿徹作品中節奏及實踐過程特征》,《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頁;許志斌《論武滿徹作品中音響的“空間構型”及其“時間塑形”功能》,《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頁;郭元、郭藝《“樹的鏡、草原的鏡”映射下的日本當代音樂》,《音樂創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頁等。
⑦相關論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亞地坪線〉的音樂結構――兼論音色在現代音樂中的表現和結構力作用》, 第15―21頁;馬莉《試論長笛作品〈voice〉的現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楊一博《東西交融的夢――武滿徹作品“吾聽水夢”的創作研究》,中央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4月等。
⑧相關論文主要有許志斌《武滿徹〈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組織特征》,《音樂藝術》2003年第2期,第91―95頁;王馨密《武滿徹〈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5月;魏揚《武滿徹〈詩篇幻想曲〉和聲排列的三維構架》,《音樂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頁;陳默默《談武滿徹作品〈雨樹素描〉的和聲技法及和聲語言特征》,《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第123―125頁等。
⑨劉嫣《武滿徹電影配樂的理論研究――以電影〈怪談〉和〈亂〉為例》,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等。
{10}孫鏗亮《中美音樂文化交流的使者》,《音樂美學》第59―62頁。同類論文還有陳鋼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記周文中教授與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樂》,朱建翻譯,《藝苑》音樂版1996年第2期,第54頁―59頁。
{12}侯太勇《西器中韻 和而不同――周文中〈漁歌〉的音色移植與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樂府新聲》2012年第1期,第84―89頁。
{13}鄒昊《周文中對古琴曲〈漁歌〉移植的藝術觀念》,《音樂創作》2013年第2期,第109―111頁。
【關鍵詞】軍隊音樂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G420
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新形勢下,更好的認識和分析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現狀,可以進一步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發揮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
一、 國外研究現狀
據查閱的文獻資料,外國還沒有對于此類課題的相關研究,但對于音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還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紀,雅典學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論崇高》中就曾指出:"音樂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夠表達強烈的情感"。古希臘學者則認為音樂可以讓人勇敢、積極而謙和,令人輕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國家的音樂教育者都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社會的發展進步"。20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紐因則提倡用來提高兒童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指出:"只要孩子們獲得更多的藝術教育,整個社會的犯罪現象就會減少"。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響青年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著重要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對于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義。"
對于外軍來說,關于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暫時還沒有涉及,但對于軍隊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則可以查閱到相關的一些資料,在此簡單做以介紹,以達到借鑒思考之目的。
美軍主要通過牧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掌握官兵的思想動態,"他們的文化娛樂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宣傳本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宣傳軍人的道德行為、部隊的歷史傳統與,組織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和體育比賽,其主要活動方式是:電影、電視、演出、舞會、音樂會、電臺、廣播、報刊、圖書、展覽等。"[1]日軍也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和傳播媒介,將教育內容通過電影、電視、報刊或編成文藝節目進行宣傳教育,以吸引廣大官兵的興趣。有的部隊還通過舉辦歌曲會、音樂會、歌謠大會等形式進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娛樂之中。"[2]蘇軍則主要是在基層部隊和軍隊院校設立俱樂部,俱樂部負責成員的主要職責為:"對部隊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形勢宣傳教育,培養軍人的美學情趣,宣傳優秀的現代和古代文學藝術作品,發展各種形式的軍人業余創作,組織合唱隊、樂隊、戲劇隊、舞蹈隊、造型藝術小組、攝影組、文學組、體育組等。"[3]
從以上資料顯示,從本質上看,外軍都將軍隊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樂文化),作為對官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具體詳實的對于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論述、著作和成果還比較缺乏,沒有一個比較完善和系統的體系。
二、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關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規模。2007年,由陳萬柏、張耀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文化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載體,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面。發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夠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文化建設中去,通過文化建設過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關于"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還不多,專門研究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經出版的書籍尚且沒有。在中國知網上搜索關鍵詞為"音樂+文化"的相關文章有998篇,但搜索關鍵詞為"音樂+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關文章僅有6篇。
再細化到"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來說更是鳳毛麟角,嚴格意義上專門研究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書籍尚且沒有,涉及到"軍隊文化"和"軍隊音樂文化"的書目前僅有一本,即由何靜、秦宗倉、張軍等主編的藍天出版社出版的《軍隊文化導論》,其中第三章為"軍隊音樂文化"。目前在中國知網上搜索關鍵詞為"軍隊+音樂+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關文章為0篇。
總的來看,關于文化、音樂文化、各種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關研究很多,這些研究成果既為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縱深推進奠定了一定基礎、提供了重要平臺,也為將來的研究提供了較大空間。但是涉及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專著還沒有,博士或碩士學位論文、期刊論文也基本沒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幾篇碩士論文,比如我校2009級畢業研究生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軍旅文藝作品在部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的陳肖東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論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學的孫小川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軍營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邊大學的李洋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論軍營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陳惠斌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論軍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藝術滲透》,因此,在這一領域,還有大量的理論和應用問題亟需進一步探討,研究空間較大,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和創新性。
三、發展趨勢
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與軍隊音樂文化關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構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和微觀環境,又以其核心價值意識內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層,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在軍營環境中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目前軍隊理論界關于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頗豐,比較全面,但系統地研究軍隊音樂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還不多見,真正深入研究該問題的學術成果更少。因此,從音樂文化的角度探索軍隊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無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廣闊深遠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當今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因此,深入的、專門研究作為先進軍隊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軍隊音樂文化,充分發揮其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專業性、開創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剛,翟吉華,花永慶.外軍政治工作概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國防大學訓練部.軍隊政治工作理論學習指南[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橋.當代國外社會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參考文獻
[1]劉剛,翟吉華,花永慶.外軍政治工作概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國防大學訓練部.軍隊政治工作理論學習指南[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73-74
一、語言亮點的有序模仿
實踐證明,寫作教學要充分發揮模仿的有效性,讓學生從模仿中開始,從簡仿到繁仿,由仿辭、仿形到仿神、仿意。無論是哪種仿寫,我都要求學生仿中有變,仿中有新,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寫出真實感受。而且這種以仿帶寫、以仿促寫的方法,可以推動學生向完全獨立性的作文過渡,能促使模仿的東西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能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優秀作品的共性與個性,掌握寫作技法。
筆者認為,積極提倡模仿、借鑒范文亮點,培養良好語感,不失為作文教學的有效舉措。下面筆者就幾個語言亮點來談談實踐操作和體會。
(一)妙用動詞,形象準確
前蘇聯作家阿?托爾斯泰曾經指出:語言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的,大凡運動的東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要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動詞詞匯,讓動詞給我們的文章造型。
1、賞析動詞。教師在講解范文時,要對范文的動詞進行認真的賞析,通過賞析,讓學生抓住所描寫的動作的特征,從而體會動詞的妙處。
2、連詞成段。在經過對一系列動詞的賞析之后,接著進行把動詞連詞成段的寫作練習,即要求學生運用給定的動詞連詞成段。
3、扣題寫話。在經過以上兩個環節后,學生對動詞的造態功能已有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讓學生進行寫話訓練,即不規定動詞,但要求能連用幾個動詞,扣題寫一段話。
(二)、妙用擬聲,生動傳神
在句子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擬聲詞,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的特點、人物的心情、動作的狀態,使讀者產生聯想,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感受擬聲詞。欣賞短文,體會擬聲詞的妙用。讓學生朗讀感受擬聲詞妙處,感覺到了大自然各種聲音的美妙,同時也引起了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從而感受到生活的美,激發起他們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的感情。
2、尋找擬聲詞。在完成第一個環節后,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來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擬聲詞。
3、用詞寫話。在上述兩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情景進行擬聲詞寫話訓練。
(三)描摹色彩,筆下生花
生活離不開色彩,色彩為生活增添無限美麗,更為許多學生的寫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在習作時我們可以這樣訓練:
1、賞讀語句。讓學生賞讀一些帶有色彩的句子,體悟這些語句的表達效果。
2、欣賞亮點。即讓學生欣賞中考滿分作文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3、色彩描寫。即讓學生有意識地開展色彩描寫。
怎樣才能輔導好學生作文的色彩描寫呢?一要指導學生對事物認真觀察;二要指導學生平時注意積累表現色彩的詞語;三要指導學生在作文時畫龍點睛地巧妙運用。
當然,語言亮點的模仿,除了以上列舉的幾種之外,還有妙用古詩詞、排比比喻修辭模仿、幽默造趣等多種形式的模仿,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片段模仿時,可以靈活處理,隨機進行。做到不拘一時,不拘一格。
二、篇章形式的有序模仿
一般而言,初中作文的常見結構模式有總分式、分總式、并列式、層進式、對比式等幾種,對于篇章形式的有序模仿應注意結合文體特點,學生寫作的原有風格去進行,不可一刀切。下面就議論文的寫作指導作為例子加以闡述。
初三的作文指導,議論文是新接觸的體裁,在指導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時,我重點安排學生對并列式和對比式的結構模式的模仿,并列式的議論文寫作按“3×3”的格式進行模仿,具體地說,就是提出三個并列的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單獨為一段,每段再按照“提出分論點、列舉事例來論證分論點、道理論證分論點”三個層次進行論證,對比式的議論文寫作模式按“3×2”的格式進行模仿,就是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單獨為一段,每段再按照“提出分論點、列舉正(或反)面事例來論證分論點、道理論證分論點”三個層次進行論證,這樣,學生在初學時有本可依,動筆時思路清晰,能迅速成文。
三、不拘一格,漸成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