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錢塘湖春行原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原文:
《錢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3、翻譯: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燦爛文化,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對于學生道德修養的提高以及審美和品位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重視到古典詩詞內在的價值意義,只是單純達到一個背誦的目的,使古典詩詞的學習變得乏味,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以至于無法有效的學習。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缺乏興趣
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學生之所以對學習不感興趣,是因為他沒有感覺到學習是如何的有意思,不知道前人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議,很多學生會覺得古詩詞沒有意思,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根本就用不到。在上課的時候教師也只是聽寫、背誦,非常的枯燥、乏味,沒有一點樂趣。而且大多數還脫離了生活,使學生對古代的人和事沒有一點好奇心,沒有一點想要了解古代傳統文化的欲望。從中學生對于古典詩詞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教學內容豐富,但是教師的教學質量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全沒有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對待古典詩詞采取一種比較漠不關心的態度,只是把教師交給的任務完成,沒有體會學習古典詩詞的樂趣所在,只是一味地為了應付考試甚至是應付教師,完全沒有受到古典詩詞歌賦的美的熏陶,忽略了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意義,沒有從中提高自己的一些內在的美以及內在的一些素養。
2.只注重理論分析,沒有注重審美
對于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教師在教學模式上沒有進行良好的改革以及完善,教學模式很單一,主要還是以講解和分析文章主旨為主,沒有凸顯出學生在整個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整學期下來對古典詩詞的分析和理解都采用比較單一的模式進行理論上的分析,一般都是先介紹作者以及本篇詩詞的寫作背景之后,開始對詩詞進行朗讀然后讓學生自己讀幾遍,再對古詩詞進行一下翻譯以及語法的講解。沒有讓學生感受到一首詩一曲詞的優美意境和潛在的獨有的靈氣。因為模式的單一化,使學生早已了解課堂上的教學順序,以至于對教學的內容也失去了興趣。而對于古典詩詞的講解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對于古典文化的學習,而一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太過于強調語法,強調考試中會出現的重點,以練習代替閱讀,只是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以及默寫,來記住教師總結出來的東西,沒有加入自己的想法與情感,使得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去鑒賞詩詞歌賦,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對古典詩詞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在古詩詞的學習上沒有較高的效率。
3.教師自身缺乏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及素養
教師如果沒有專業的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的話,直接會影響教學的質量。由于教師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以及情感意識,只是單純地對文章的分析以及總結使得學生沒有參與進去,使學生沒有進行任何的思考,還停留在聽、寫、背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沒有將學生的思維帶出來,完全的扼殺在搖籃里。由于教師自身對美以及詩詞欣賞上的不完善,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出詩詞的內涵,沒有描繪出作者當時在寫下這首詩詞時的內心感受,一節課下來疲憊不堪,沒有什么收獲。有些教師只是借鑒其他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教的知識,本身都沒有理解古典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在涵養,沒有通過后天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有的教師甚至在教課之前沒有進行很好的備課,以至于在上課的時候只是通過教科書以及輔助資料對課本進行機械性的解釋以及朗讀,沒有將自己融入到教學中去,正是因為教師缺乏基本的教學素養以導致課堂喪失了靈氣和詩意,使得學生在審美意識以及品位的培養上沒有有效的提高,這無疑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對學習失去興趣。比如說第三單元的《錢塘湖春行》中有這樣一句話: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是一幅美的不得了的初春圖啊,可是很多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只是將原文進行了一下簡單的閱讀以及翻譯,完全沒有引領學生進入錢塘湖的春景里,沒有引領學生體會到春的味道。
二、改善古典詩詞的教學方法
1.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興趣愛好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沒有興趣何談學習,沒有興趣怎么去理解去發現古典詩詞中所存在的美。只是將教學大綱里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會導致學生對古典詩詞失去興趣,對于古典詩詞的學習從心理上開始排斥。在教學之前可以放一些與本節課相關的視頻或者是音樂來帶領學生進入作者寫作以及作者描述的一個環境中,只有使學生領略到本節課的與眾不同之后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與相關知識的結合使得學生在學習本篇詩詞的過程中還復習到以前的知識或者是了解到沒有學習到的知識,使他們在課后會主動地查找相關的資料。比如在講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里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于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不禁讓人聯想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勾起對農村風味以及勞動生產的回憶,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孟浩然被農莊的生活美景深深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這樣的結合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又學到了其他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也可以適當的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方式讓學生帶著一種輕松的心態去接受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通過多媒體以及其他的一些游戲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說在講解《觀滄海》的時候,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一些關于曹操的圖片還有經典的電視劇視頻來對曹操進行一下簡單的認識,之后再對文章進行系統的分析,期間教師可以適當的通過語言以及肢體動作來表達對詩文的感受,具體的感受需要教師對古詩的充分理解。
2.培養學生的朗誦技巧
只有培養了學生的朗讀的能力后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詩詞中詩人所投入的豐富的思想情感,才能體會到古典詩詞的音韻美,一定要把朗讀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方法,古詩詞的朗讀不但要有感情還要有節奏,可以根據相關的錄音進行一下練習,之后教師示范,然后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要向學生傳授技巧,例如說,在講解《天凈沙·秋思》這首詞的時候,我會先介紹一下文章的思想以及詞人所蘊含的情感后再給學生放一段本首詞的音頻,讓學生先跟著音頻中的語音語調進行模仿與朗讀,然后自己再做一下示范,可以讓其他學生指出哪里與音頻不符,之后讓學生朗讀,讓其他學生指出其不足之處,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整首詞的熟悉程度,還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的語感。在《天凈沙·秋思》的講解中我會讓學生注意,平仄上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讓學生能夠在朗讀的過程中通過景物的并置,組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荒涼的背景以及哀愁的情調,讓學生體會到游子思念故鄉,不愿漂泊的凄涼之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古詩詞的韻味。古詩詞主要講的是韻律,在朗讀時一定要注意停連,語調以及節奏還有重音,對于作者要強調的地方一般要重讀,像《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亡國恨”表示對統治者的不滿所以一定要重讀,還有“隔江猶唱花”“猶唱”也表示作者的不滿所以要重讀。前面的兩句主要是介紹一下秦淮河上的狀況,語氣要輕緩,平靜略帶傷感,對于表明文章思想的后兩句就需要語音堅實有力而且激昂凝重些。在朗讀此篇古詩的時候要注意:“寒水”、“秦淮”、“不知”、“猶唱”需要連讀。大多數此類古詩一般都可以采用這種朗讀方法。
3.聯系生活,用情欣賞
在古詩詞的講解中,主要注重的應該是一個“情”字,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毫無用處,也不能在實踐中應用。由此可見,只有使古詩詞的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才能使學生明白古詩詞的重要性。比如說在《錢塘湖春行》的講解中,我會通過把文章中的主人翁換成學生來講解。還記得春游的時候嗎?那時候陽光明媚,春意正濃,放眼望去,只見春水蕩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聽聽鳥兒清脆的聲音,聽它們在說什么,我們再看看樹上的黃鸝,他們是不是怕搶不到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而在打架.......只有將古詩詞轉換成現實生活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融入到詩詞的意境中去,才能加深對古詩詞的感悟。對于一些情景比較明顯的古詩詞來說,我覺得可以直接將其情景再現,通過對原文的了解將其改成一個話劇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去體會感受詩人當時的情感。比如說在學習《過故人莊》的時候,我會將原文改成小劇本的形式,然后找幾個學生分別飾演農莊的主人以及作者,將古詩帶到現實生活中來,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還可以增加一定的知識內涵,對古詩詞的欣賞和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三、總結
第一部分 積累與運用(1~6題 20分)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3分)
頭暈目眩() 瞬()間
騷()擾 猝()然長逝
玷()污 犬吠()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3分)
zhù()立 洗zhuó()
zǔ()咒duò()落
夢mèi() qī()息
3.按課文原文填空。(4分)
(1)夏蚊成雷,_________。
(2)________,江春入舊年。
(3)稻花香里說豐年,_______。
(4)最愛湖東行不足,_______。
4.根據要求填寫詩句。(6分)
(1)《觀滄海》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想象的豐富奇特,他收天地于胸中,觀宇宙之變化,胸襟闊大,氣吞山河。最能表現這一特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錢塘湖春行》中借鶯燕的活動來傳達春天來臨的消息并表達自己喜悅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從積累的古詩詞中寫出一個與“思鄉”有關的完整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對母愛、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頌。(2分)
6.仿照下面的句式,選擇恰當的內容,寫出一個句子。(2分)
例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播下一粒種子,便種下一份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閱讀理解(7~23題 5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18分)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衛靈公》)
7.《論語》是記錄________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2分)
8.將文中空缺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活中我們既要從正面學習,也要善于從反面借鑒,這正如上文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出自本文的成語很多,請至少寫出兩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7分)
山永遠在
李國文
①一群人穿著鮮艷的登山服,在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間艱難地行進著。很少見到這樣大規模的探險隊伍,后來聽解說,知道是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盲人們,希望實現登山的夢想,正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攀登。那真是一次悲壯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過每一分鐘,完全以生命為代價。任何人看到這個畫面。都不由得肅然起敬。
②盲人們每三個人結成一組,一個仍殘存些許視力的盲人走在前面,兩個全盲的走在后邊,他們三人通過手里握著的長木棒,聯結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腳和手,實實在在地感受這座大山。
③安第斯山脈平均海拔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七千米,對正常的登山運動員來說,也是一次體能的極限考驗。雖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便在可以使用驢子馱物的山路上,盲人們也是步履維艱,行進緩慢。那么,他們要想攀上最高峰,該是比登天還要難的事情了。
④據電視臺的報道,這支盲人登山隊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經有好幾位上了歲數的盲人,在風雪彌漫的夜間宿營后,一覺睡去,再也醒不過來,將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組織者便決定后撤,將登山計劃放到未來更合適的時候,做更充分的準備以后再進行。一些走得興起的盲人隊員,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們還是想開了。無論如何,他們開始了行程,盡管離峰巔還遠,但是,終究邁出了第一步,是結結實實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紙面上的計劃化為現實的一步。他們對記者說:“山永遠在,我們還會來的。”
⑤這實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對于未來,有目標和沒有目標,是很不一樣的。有了一個奮斗方向,我們努力追求了,結果也許離那個目標尚遠,但我們畢竟邁出了第一步。“山永遠在”這句話很重要。有這句話,意味著還有登攀;沒有這句話,也就等于說放棄、終止,也就不會再有奮斗、爭取了。
13.本文記敘的內容是什么?這個故事給你什么啟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①段畫線的句子中“這個畫面”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③段從哪些方面表現了盲人們登山的艱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永遠在”這句話很重要,你怎樣理解?(用原文的話來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第⑤段畫線句子的含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結合本文,談談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5分)
樹 葉
①一場風雨過后,街旁的樹下就落了一層葉子。
②這是故鄉的初秋,葉子也該是這些早熟的葉子,從湛藍曠遠的天空悠然飄落,百轉千回之后遺落于地,并沒有什么生命遺失的痙攣和苦痛的掙扎,一如它們生時的超脫、瀟灑和平靜。這是秋葉生命的涅磐(佛教用語,指超脫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以此稱高僧逝世――編者注)。
③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們附著于樹,是為了豐富母體,輝煌母體,并不是做寄生蟲,一味索取,不知奉獻。而它們成熟后離開母體也只在于一種使命的完成。
④用不著唱贊歌。只需那一場風一場雨,秋葉便可如風雨飄飄落下。
⑤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開序幕,把廣闊的天地做背景,把生命飛旋成這大舞臺上最真實的道具。
⑥樹葉可為演員,一個人卻并非戲子,再好的戲劇于他們也只是戲劇。然而他們還是被這壯觀的落葉場面吸引了。他們觀摩著這大自然最好的舞劇,感到身心俱清俱純。
⑦一個遠來的游子,被這舞劇所表演出的熱愛生命的主題而深深感動。他拾起一片落葉久久看著,看著,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紅得透明的秋葉點燃,發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燒聲。
⑧游子于寂寞無聲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楊瀟瀟的原野上越來越小,最后,終于也走成一枚秋葉,鑲在了故鄉初秋的風景里。
19.第②段畫線句“它們成熟后離開母體也只在于一種使命的完成”,“使命”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這是秋葉生命的涅檠”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為什么人們看到“壯觀的落葉場面”會感到“身心俱清俱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⑦段畫線句“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紅得透明的秋葉點燃,發出了噼噼啪啪的燃燒聲”的含義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何理解結尾“終于也走成一枚秋葉,鑲在了故鄉初秋的風景里”這句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寫作(50分)
24.親愛的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這個鄉村、城市、祖國乃至世界,一定有許多使你感動或令你自豪的人、事、情、景、物……請你先從下面兩個作文題中選出其中一個,再選擇一個合適的詞語(如文學、親情、生命、寬容、理解,又如母親、班級、祖國、長城、成功等),填入所選題目的橫線上,完成題目,然后作文。
題目(1)____讓我感動 (2)___讓我自豪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問題 策略
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心智快速發展時期,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容易被調動起積極性來,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心理特質,有效的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間的雙向溝通與交流。但是語文課堂提問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整體教學效果。下面,我根據實踐經驗,提出一些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一些比較典型問題。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變成了一種單向活動
課堂提問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向學生提問;二是學生向教師提問,它是一種雙向的教學活動。但是,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教師把預設好的問題一股腦的拋給學生。原本應該是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儼然變成了教師單向的灌輸式提問,學生被動的回答,失去了師生互相提問的雙向問答形式。
(二)提問缺乏針對性
這里所說的提問缺乏針對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層次性,無法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這種課堂提問的方式,只會形成一種好學生會學的更好,成績稍差的學生越無法參與回答問題的局面,那么這樣課堂提問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二是所提問題不能針對教學內容提出。教師所提問題脫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教學實際。《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教師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再造想象感悟詩歌意境”。也就是說教師想要強調的是讓學生運用“想象”的方式去學習和感悟詩歌意境,但是課堂上的提問一直在圍繞著詩歌的翻譯進行,學生沒能通過教師的提問,運用想象的方式學習詩歌的內容,又何談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境呢?這與課前的教學目標不符,這樣的提問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三)提問多且雜,缺乏邏輯性
初中語文教材中通常會選入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例如演講稿,散文等等。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段落較多,內容比較豐富的文本,通常情況下會提出許多問題,讓學生從文本的各個細節入手,深入的去解讀文本內容。于是課堂提問便會形成這樣的一種局面: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例,教師針對其中一段內容提問“黑人生活在怎樣生活環境中?”學生運用原文的話回答。緊接著教師馬上問,剛剛這段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然后又提問學生黑人為什么會身處這樣的環境。教師針對短短的一段內容連續拋出了三個問題,但是提出這三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呢?這些問題既有理解性問題,又有關于寫作手法的問題,教師到底想讓學生把握怎樣的內容呢?這種缺乏邏輯性的提問是很多老師在課堂提問中會出現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在這些多且雜的提問中偏離了文章的主旨。
二、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針對上述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易出現的問題,結合實踐,我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師生之間雙向互動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關于課堂提問教師更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權利,形成一種雙向活動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學生劃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在預習新課的同時要提出問題,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有歧義或者是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提前設定好問題分給各個小組,大家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如有疑問,可以再重新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擔任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向教師提問、學生間互相提問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也可以在課前準備好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在大家討論過后來檢驗一下學生是否真的在剛剛的互動提問中學到了知識。這種課堂提問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課堂提問變成一種單向活動的形式,保證了師生間的充分交流。
(二)結合學情、教學目標提出問題
教師必須要照顧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分層次的設定問題。教師可以把一些字詞的讀音、寫法等問題,交給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對應的,把一些難理解的需要學生自己去總結的問題交給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實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同時,教師的提問一定要圍繞著課前所設定的教學目標進行,不能脫離教學內容本身。
(三)分類別、精而簡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