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燕的教案范文

海燕的教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燕的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燕的教案

第1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大陸地區和臺灣省的市場經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相應地,在稅收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對海峽兩岸在稅收管理體制、納稅申報制度、稅務制度、稅務處罰制度、稅務教育制度及納稅人服務制度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找出海峽兩岸在稅收管理制度方面的具體差異并進行總結,對于不斷完善我國大陸地區的稅收管理制度進而提高稅收管理水平,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稅收管理是一國籌集財政收入的根本保證,由于其涉及經濟學(財政學、稅收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領域,各國政府以及學術界都非常重視如何改革和完善本國的稅收管理制度。以往,在稅收管理制度的比較研究中,我國的理論界主要將目光關注于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而對我國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臺灣地區則關注有限。為此,筆者將對我國海峽兩岸的稅收管理制度進行簡要比較并進行總結,為不斷完善我國大陸地區的稅收管理制度提供思路參考。

    1稅收管理體制的比較

    稅收管理體制是稅收管理制度的核心問題,其實質上就是解決中央與地方在稅收管理權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關系。稅收管理體制如果不完善,稅收管理制度就難以完善。

    從實踐來看,我國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在稅收管理體制的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臺灣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稅收管理權限高度集中于臺灣省政府,而市、縣政府的稅收管理權限非常有限。這種高度統一的稅收管理體制顯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后來經過多次改革和調整(主要于1951年、1967年和1992年進行),使得臺灣省的市、縣政府逐漸具有一定的稅收管理權限,擁有一定稅種的征管權和收入權,但是比較有限。目前,凡收入彈性大和征收范圍廣的稅種,比如所得稅、關稅、貨物稅、礦區稅和證券交易稅等均為臺灣省政府掌握,其取得的稅收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六成,而市、縣地方政府僅為四成。由于稅收管理權限被臺灣省政府較多掌握,基層政府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進一步下放稅收管理權限的呼聲一直存在。

    我國大陸地區的稅收管理體制在建國初期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后來經過幾次下放和集中,反復多次,但總體還是以集權為主要特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適應經濟改革需要,中央開始較大幅度下放稅收管理權(主要收入分享權),直至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1994年進行的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雖然擁有了幾個地方稅種的征管權,但是主要稅種的收入基本由中央分享。由于地方稅種收入相對較少,難以滿足大多數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職能的需要,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稅外收費”的問題比較嚴重??梢?大陸地區1994年開始實施的分稅制,其結果使中央集中了大部分的稅收財力,在增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政府的正常運轉。所以,目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時期,應該按照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國大陸地區的稅收管理體制。

    由上可見,大陸地區和臺灣省的稅收管理體制改革就總體方向而言是一致的,都是逐步向基層政府“放權讓利”,以不斷完善“分稅制”(其實這也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典型的做法)。不過,從改革的實踐來看,大陸地區和臺灣省的分稅制改革還都不徹底,稅收管理權限都過多集中于高層政府,基層政府履行職能的財力還難以得到有效保證,這顯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進一步下放稅收管理權,就成為今后海峽兩岸稅收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個共性問題。

    2納稅申報制度的比較

    納稅申報制度是稅收管理制度的起始環節。我國臺灣省的納稅申報制度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對所得稅收實行“藍色申報”制度。所得稅收的征管比較復雜,難度相對較大,因此如何有效預防所得稅收的偷逃稅問題,也是現代稅收管理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臺灣省在所得稅方面實行“藍色申報”制度,通過將納稅人分類管理,較好地激勵和約束了納稅人依法納稅。

    臺灣地區的稅收管理制度規定,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相當于我國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以及個人所得稅中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等),凡能夠按照會計制度和稅收管理制度的規定,有健全的財務制度(設置專門財務部門、人員,據實登記賬簿、保留憑證等),并且能夠依法申報納稅的,可以申請使用“藍色申報表”。使用藍色申報表的納稅人,在申報納稅時可以享受很多便利和優惠。比如簡化審核程序、允許延期申報、延長虧損抵補、提高業務招待費列支標準等??梢?使用藍色報表進行納稅申報的納稅人,可以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和優惠。對于稅務機關而言,也可以減輕對這部分納稅人報稅資料的審核與稽查壓力,從而將稽查的主要精力轉向使用其他報表的納稅人??梢?“藍色申報”制度對于提高我國臺灣地區的稅收征管水平有著重要作用。

    我國大陸地區從2001年開始,借鑒臺灣省等地的經驗,開始對納稅人試行“A、B、C、D”評級和分類管理制度,就是將納稅人按照納稅信用程度從高到低劃分為4個等級,A、B級的納稅人可以享受較多稅收優惠,而C、D級納稅人將是稅務機關稽查的重點。這一稅收管理制度對于預防偷逃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不過,由于經驗不足,現行的納稅人分類評級制度還難以做到像我國臺灣地區那樣完善,特別是對納稅人等級的評定工作,目前主要由基層稅務機關進行,有的稅務機關在評定時甚至存在“矮子中選高個子”的問題,這顯然不利于這一制度的有效實施。基于此,可以借鑒臺灣省的“藍色申報”制度,將納稅人的信用評定工作進行科學量化和動態跟蹤調整,并與具體重點稅種(比如先從所得稅開始)的征管相聯系,從而讓這一制度對納稅人真正起到激勵和約束作用。

    3稅務制度的比較 稅務是指稅務人(稅務師及其事務所)在法定范圍內,受納稅人或其他單位委托代為辦理各項涉稅事宜的總稱。建立和健全稅務制度對降低征稅成本、提高征稅效率以及維護征納雙方的合法稅收權益,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臺灣地區的稅務制度建立較早,至今已有40余年的歷史。目前從業的稅務人員有5萬余人,遍及整個臺灣地區,臺灣地區稅務人的主要任務有:接受委托,納稅申報事宜;建制建賬,包括記賬、撰寫涉稅文書等;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事宜;協助政府開展稅務教育;接受稅務咨詢;進行稅收籌劃以及其他維護征納雙方合法權益的事宜。為保證稅務制度的全面實施,臺灣地區有關部門對稅務人賦予了較多的權利和義務,并且在有的稅法中規定,納稅人需委托有執業資格的稅務師辦理相關涉稅事宜。由于制度較為完備再加上稅務市場發育健全,臺灣的稅務已經成為稅收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力量。

    我國大陸地區的稅務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區的稅務機關借鑒國際上的做法,在征管領域對稅務進行了有益探索。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稅務初具規模,國家稅務總局曾一度要把稅務全面引入稅收征管流程,后來由于“非中介”、“強制”等問題比較嚴重,使得稅務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為此,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又進行了稅務行業的清理整頓,要求稅務機構徹底與隸屬單位在編制、人員、財務、職能和名稱等方面徹底脫鉤,改制為由注冊稅務師作為出資主體的有限責任制或合伙制的稅務師事務所,以還原其“獨立中介”的市場地位。截止到2003年2月底,全國有稅務機構(稅務師事務所)2307個,其中有限責任所1909個,合伙所398個。從業人員近5萬人,其中注冊稅務師有1.4萬人。不難看出,相對于我國大陸地區的市場經濟總量及發展態勢,現有的稅務規模明顯偏弱。

    2000年初,國家稅務總局下發《關于在稅收工作中發揮注冊稅務師作用的通知》,要求各級稅務機關可以根據當地稅務開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發揮注冊稅務師作用的具體辦法。對一些政策性強、技術難度高、涉稅事項較為復雜、納稅人自己做起來有困難的納稅事項,堅持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建議納稅人委托稅務,以保證國家稅收政策正確執行,提高納稅申報質量。但是,由于我國大陸地區的稅務發展時間還不長,納稅人還沒有“付費”委托稅務師辦理涉稅事宜的習慣,再加上相關扶持制度不完善,使得稅務市場發育嚴重滯后,很多稅務機構長期處于業務不足的尷尬境地?;诖?可以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稅務制度經驗,不斷完備旨在促進稅務行業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逐步培育稅務的需求市場,進而促使稅務在稅收管理工作中的效用最大化。

第2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關鍵詞 先正達“金三角”方案;水稻病蟲害;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1;S48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5-0137-02

雙峰縣地處湘中丘陵地區,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大縣,已連續7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雙峰縣水稻單產高,但病蟲害發生危害也嚴重,常年中等偏重或大發生的病蟲有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為驗證瑞士先正達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方案——福戈+愛苗+頂峰(簡稱“金三角”方案)在雙峰縣的應用效果,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和經驗,于2012年6—10月在雙季晚稻田開展了先正達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田間示范,現將示范情況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示范田選擇在雙峰縣永豐鎮茅坪村,地勢平坦,雙季晚稻區,耕作水平高。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管水。底肥施尿素225 kg/hm2+45%氮磷鉀復合肥375 kg/hm2,追肥施尿素150 kg/hm2。水稻品種為豐源優299,6月21日播種,7月22日移栽,密度20 cm×23 cm,9月4日始穗,9月9日齊穗,10月18日成熟收割。

1.2 供試藥劑

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即福戈),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即愛苗),50%吡蚜酮(即頂峰),48%毒死蜱,1.8%阿維菌素,25%噻嗪酮,80%敵敵畏,5%井岡霉素。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即福戈)+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即愛苗)+50%吡蚜酮(即頂峰)組合方案(簡稱“金三角”方案),即: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白背飛虱,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防治紋枯病、稻曲病,50%吡蚜酮防治稻飛虱(A);常規用藥,48%毒死蜱、1.8%阿維菌素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25%噻嗪酮、80%敵敵畏防治稻飛虱,5%井岡霉素防治紋枯病和稻曲?。˙);后期用48%毒死蜱、80%敵敵畏防治稻飛虱作對照(CK)。其中,處理A與處理B面積均為667 m2,空白對照區面積為333 m2。不設重復。

1.4 施藥時間與方法

第1次施藥,8月13日,分蘗末期,處理A用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180 g/hm2+50%吡蚜酮150 g/hm2噴霧;處理B用48%毒死碑1 200 mL/hm2、25%噻嗪酮750 g/hm2噴霧;CK不施藥。噴液量450 kg/hm2。

第2次施藥,9月2日,孕穗末期,處理A用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180 g/hm2+50%吡蚜酮300 g/hm2+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300 mL/hm2噴霧;處理B用48%毒死蜱1 200 mL/hm2、1.8%阿維菌素750 mL+25%噻嗪酮900 g/hm2、20%井岡霉素750 g/hm2噴霧;CK不施藥。藥液用量675 kg/hm2。

第3次施藥,9月13日,齊穗后4 d,處理A用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300 mL/hm2;處理B用48%毒死蜱1 200 mL/hm2、1.8%阿維菌素750 mL/hm2、5%井岡霉素750 g/hm2噴霧;CK不施藥。藥液用量675 kg/hm2。

第4次施藥,9月29日,乳熟期,處理B、CK均用48%毒死蜱1 350 mL/hm2+80%敵敵畏2 700 mL/hm2噴霧。藥液用量1 350 kg/hm2。

以上4次施藥均采用山東衛士牌WS-16型手動噴霧器彎嘴噴頭噴細霧。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1.5.1 藥效調查。每次藥后調查1次主要病蟲害的防效,按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進行。

1.5.2 二化螟防效調查。平行跳躍式取樣,每小區調查50叢稻,統計枯心株數、蟲傷株數或白穗株數。

螟害率(枯心白穗)(%)=100×螟害(枯心白穗)數

÷調查總數

保苗效果(%)=100×(對照區螟害率-處理區螟害率)

÷對照區螟害率

1.5.3 稻縱卷葉螟防效調查。每小區5點取樣共查50叢稻,統計卷葉率,與對照區卷葉率比較,計算相對防效,同時調查卷葉內有蟲率[1-6]。

卷葉率(%)=(調查卷葉數/調查總葉數)×100

保苗效果(%)=100×(對照區藥后卷葉率

-藥劑區藥后卷葉率)

÷對照區藥后卷葉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水稻二化螟的防效

第1次施藥后15 d,處理A的枯心率為0.31%,處理B枯心率為1.16%,CK枯心率為5.62%;處理A、處理B的保苗效果分別為94.5%、79.4%。

第2次施藥后15 d,處理A的螟害率為0.33%,處理B螟害率為1.87%,CK螟害率為8.54%;處理A、處理B保苗效果分別為96.1%、78.1%(表1)。

2.2 對水稻縱卷葉螟的防效

第1次施藥后15 d,處理A的卷葉率為0.32%,處理B卷葉率為0.83%,CK卷葉率為7.14%。處理A、處理B的保葉效果分別為95.6%、88.4%。

第2次施藥后15 d,處理A的卷葉率為0.27%,處理B卷葉率為1.02%,CK卷葉率為5.68%,處理A、處理B的保葉效果分別為95.2%、82.0%(表2)。

2.3 安全性評價

每次施藥后3~5 d觀察,各處理均無任何藥害,而處理A蜘蛛數量多于處理B。

2.4 經濟效益評價

處理A防治稻飛虱、二化螟、縱卷葉螟、紋枯病單次用藥均為2次,比處理B減少用藥2次,降低用藥人工成本300元/hm2,2個藥劑處理全季農藥成本相當,而處理A比處理B平均增產1 020 kg/hm2,按100 kg稻谷2.62元/kg計,處理A較處理B增收節支近3 000元/hm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分蘗盛期或分蘗末期,用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福戈)120~180 g/hm2+50%吡蚜酮(頂峰)150 g/hm2對水450 kg噴細霧;在水稻孕穗期或孕穗末期,用20%氯蟲苯甲酰胺+20%噻蟲嗪180 g/hm2+50%吡蚜酮300 g/hm2+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愛苗)225~300 mL/hm2對水675 kg噴細霧,防治水稻縱卷葉螟、二化螟效果好,持效期長、安全、環保。雖單次用藥成本偏高,但能很好控制各種病蟲危害,增產效果顯著,經濟效益明顯,值得大力推廣。

4 參考文獻

[1] 李保同,裴春梅.66%氟蟲酰胺·氟蟲腈WG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效果[J].農藥,2009(6):448-449.

[2] 李書林,湯和平.高效低毒及生物農藥防治水稻主要病蟲的藥效[J].江蘇農業科學,2003(2):34-37.

[3] 王曉麗,張柏香.65%病蟲全克可濕粉防治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田間藥效試驗[J].農業與技術,2002,22(6):64-68.

[4] 謝桂華,劉福海.40%吡殺靈WP防治水稻病蟲藥效試驗[J].江蘇農藥,2001(2):34-35.

第3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

摘 要:刑事和解是我國的基層檢察機關在司法刑事領域的一項獨特的創新。刑事和解在我國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點到面的蓬勃興起,至今仍舊方興未艾。雖然刑事和解在我國檢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也在被害人與加害人的和解過程中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我國對刑事和解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還沒有進行統一界定。究其原因,各地的司法實踐不盡相同,各當事人的經濟狀況也有所不一。筆者通過對青海省某市交通肇事案件后的刑事和解進行調研,在分析整合數據的基礎上,形成本篇論文,以期對中國今后的司法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 :交通肇事;刑事和解;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1-0060-03

一、交通肇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對交通肇事作了詳細規定: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筆者認為,交通肇事案件之所以能夠適用刑事和解的原因在于,交通肇事案件在肇事者的責任刑事上屬于過失犯罪,加上肇事者本人的主觀惡性較小,通過非刑罰化或刑罰輕緩化的處理方式有利于促使其悔過。同時,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因犯罪行為而受到重大損失,處理該類案件更應注重對被害人的賠償。此外,一般來說,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肇事者一般具備良好的經濟條件,加之與被害人本身不存在其他方面的沖突,沒有宿怨的基礎之上更容易通過溝通達成經濟上的和解。

筆者通過對青海省某市交通肇事案件的調研中,問及交通肇事案件是否親眼所見,民眾對這一話題的回答中,數據顯示偶爾見到以及未曾見到的比例相當,而經常見到的比例較高,這也是筆者研究這一課題的原因所在。附表1[1]:

數據表明:筆者進行的調研地區,由于地形、海拔等各種原因,交通肇事案件屢見不鮮。

對青海省某檢察院的調研數據如下:2011年受理交通肇事案件共34件34人,起訴27件27人,和解后不起訴7件7人,和解適用率為20%;2012年該院受理交通肇事案件22件22人,起訴18件18人,和解后不起訴4件4人,和解適用率為18%;2013年,該院受理交通肇事案件32起32人,起訴24件24人,和解后不起訴8件8人,和解適用率為25%。

二、刑事和解

由于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國的誕生時間不長,目前實踐中,主要是各地區在自主性、探索性、創造性的構建由檢察機關或者第三方參與人、加害人與被害人多方參與的刑事案件的處理方式。實際上,刑事和解的運用對構建和諧社會以及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都有著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刑事和解,又可稱為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和解,事實上刑事和解就是作為一種寬緩化的刑事政策在處理刑事案件中加害人與被害人的矛盾。理論上刑事和解通常是指在犯罪行為發生后,經由辦案機關或者其他機關等第三方的幫助下,加害人和被害人本著平等、自愿的意思表示,直接面對面的進行商談、對話、協商,進而通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取得寬恕與諒解等方式達成的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和解,從而達到恢復被犯罪所破壞的社會關系的目的,構建和諧社會[2]。

筆者在對青海省某市的調研中,對刑事和解的態度,一般民眾對“刑事和解”的認知度不是很高,附表2。

數據表明:民眾中對“刑事和解”存在誤解的不在少數。

筆者認為,實踐中的“刑事和解”盡管在名稱上被稱之為“刑事和解”,但是實際上“和解”的并非是刑事部分,而是在當事人對民事部分達成的和解,并且當事人針對刑事部分如何處理可以發表意見,由辦案機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案件作出相應的處理。因為所謂的“刑罰權”是國家規定的權利,不允許當事人私自變通與更改。而在“刑事和解”案件中,雙方當事人也只能處分民事權利,對于公訴部分的是否起訴,還要檢察機關通過對全案進行審查的基礎上作出是否對加害人進行追訴的決定。

筆者在在調研中發現,有民眾觀點認為,刑事和解僅僅在經濟上給予賠償就使得檢察機關終止對加害人的追訴或者免除了刑罰,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拿錢買刑”?!澳缅X買刑”是金錢與刑罰的交易;實際上刑事和解和“拿錢買刑”是兩個問題。從交通肇事后的刑事和解實踐看,和解中的賠償問題僅僅是民事部分的問題,之所以不追訴或免除處罰,是因為肇事者本人的悔罪情況良好且對社會的危險性小,不能與“用錢買刑”畫等號。即便是在符合“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這一程度的嚴重犯罪中,雙方當事人依然只能是對民事賠償部分達成協議,肇事者的認罪悔過以及在量刑階段的從輕處罰,也主要是司法機關在考慮其悔過情節、主觀惡性以及人身危險性情況,而絕對不是金錢與刑事處罰的交易。

筆者在針對司法工作人員的問卷中,回答也不盡一致,附表3:

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司法工作人員中,有84.6%的被調查人員認為,刑事和解需要有相對明確的案件事實和基礎。筆者認為:適用交通肇事案件后能夠適用刑事和解的條件應當包括:(1)案件事實清楚,即肇事者對所肇事的行為供認不諱,并且有其他證據對肇事者的言詞證據進行佐證。(2)肇事者真心悔過,并且已經取得被害人的諒解與寬恕。(3)被害人向檢察院遞交了希望不予追求肇事者刑事責任或者是希望對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書面申請。此舉是為了真正做到被害人對肇事者進行寬恕,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4)肇事者與加害人進行的和解,必須基于平等、自愿的基礎之上。如果存在欺騙、欺詐等情形的,檢察機關應停止刑事和解的處理決定,轉為正常的公訴程序。符合上述條件,可以達到和解的良好效果。

針對刑事和解案件的主持者,筆者在對司法機關的調研中發現,絕大部分的刑事和解是在偵查階段有公安機關或者在審查起訴階段由檢察院進行的“和解”。問卷調查結果也表明,大多數人基于對公權力的信任,更傾向于由辦案機關來進行“刑事和解”。附表4:

數據表明:在調研中,大多數人所傾向的由辦案人員來主持“刑事和解”,從側面也反映出辦案人員在刑事和解中存在的優勢。這一調查結果也表明,相當比例的民眾在刑事和解方面對辦案機關較為依賴。

在刑事和解案件中,被害人履行義務的方式除了賠禮道歉以外,最主要的還是一次性的經濟賠償。筆者在針對青海省某市的調研中,在問及“對交通肇事后進行一次性經濟賠償的看法”時,有47%的人認為,交通肇事后進行刑事和解能夠幫助被害人獲得物質賠償,另外也能夠給予加害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是較好的處理交通肇事案件的方式;另外也有14.4%的人會認為給予交通肇事案件后刑事和解是對有錢人逃脫刑罰處罰的一種方式,給人以“花錢買刑”的印象;另有36.3%的民眾認為,刑事和解既能夠幫助被害人獲得賠償,也可能會放縱罪犯??梢娙杂薪霐档拿癖妼Α敖煌ㄕ厥掳讣笮淌潞徒狻北в须[患。另外在調研過程中,有部分民眾也表示,加害人的經濟情況也會導致社會不公。附表5:

據顯示:交通肇事案件后刑事和解可能會因為肇事者的經濟狀況不同,而導致社會的不公的人員占整個調查人員的80%。另外,筆者認為,過多的關注肇事者承擔經濟賠償責任,對被害人而言可能會產生社會輿論的壓力,對推進刑事和解,構建和諧社會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這會是制約我國刑事和解發展的瓶頸。

在對肇事者履行義務的方式中,調查數據顯示,應當建立多元化的刑事和解機制。附表6:

數據顯示:民眾期待交通肇事案件后進行刑事和解過程中中肇事者履行義務方式能夠多元化,同時民眾對“如果肇事者無法進行一次性的經濟賠償,刑事和解也很難繼續”表示了擔憂。

在賠償數額方面,如何確定經濟賠償的數額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有觀點認為,賠償屬于民事權益的處分。肇事者與被害人之間基于自愿的原則,在不違背法律和侵犯他人利益的基礎上,賠償數額的多少由當事人進行協商,公權力不應干預。另外,筆者在青海省某市對司法工作人員進行的調研中發現,不適當的賠償數額也很難被認同。附表7:

數據顯示:在參與調研的司法工作人員人員中,相當一部分的人員主張,由于犯罪行為而導致的賠償數額應當在肇事者與被害人協商的基礎之上,由辦案機關對該協議的公平性、合理性進行審查,而不是完全由當事人決定。

另外,在針對司法工作人員的問卷調查中,問及“刑事和解在哪一個階段適用最合適?,有49.6%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審查起訴階段更為合適,有34%的人則認為應該在偵查階段就介入刑事和解。另外,司法機關是否有必要干預刑事和解的經濟賠償數額來回應以錢買刑、漫天要價的質疑,實踐中發展出一種為賠償設立上限的做法?這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在被調查的司法工作人員中有78%的人認為,應當設立這種上線以回應“用錢買刑”的擔憂。筆者則認為這是對當事人行使自己的權利,并進行理性選擇的不信任。因為當事人對賠償不滿意,完全有權利回歸到傳統訴訟程序。為賠償設定上限的做法也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每個交通肇事案件的具體情況不一,導致上限數額難以確定。

三、交通肇事后進行刑事和解的意義

筆者通過對青海省某市交通肇事案件后刑事和解的調查研究以及對數據的整理分析,發現,其在以下幾方面存在積極的效果:

(一)能夠促進社會關系的恢復與化解社會矛盾

從理論上講,刑事和解由于采取加害人與被害人對話、溝通和協商的方式,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有較為關注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有利于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3]。進行刑事和解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緩解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刑事和解的關注點不在于要判肇事者承擔較為嚴苛的刑事責任,而是著眼于緩解和恢復被犯罪行為所破壞的社會關系。刑事和解的實施相當程度上能夠突進肇事者和被害人之間達成諒解,使肇事者與被害人之間從之前的“水火不相容”狀態轉換為“謙和禮讓”狀態上來。因此,刑事和解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它的寬緩、和平理念在構建和諧社會層面上無疑是一種進步。

(二)能夠進一步保障被害人權利

筆者在調研過程中,也對展開刑事和解工作的司法工作做了訪問,該工作人員也表示,通過對輕微刑事案件進行和解以后,被害人的權利在經濟獲賠的數額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方面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該工作人員指出刑事和解在被害人權益保障方面的積極效果,可以從以下說那個方面對交通肇事案件后刑事和解的積極作用進行評價:1.被害人能否及時有效的獲得經濟賠償情況;2.被害人達成和解以后對社會的不滿與抱怨是否明顯減少;3.肇事者在與被害人之間達成和解協議之后,對肇事者犯罪影響以及社會罪惡感是否消減。

參考文獻:

(1)李寧.西寧市交通肇事后被害人研究[J].法制博覽,2014(6).

(2)宋英輝.刑事和解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第4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一、勤讀書――厚實自己的文化底蘊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蔽艺J為這話對于教學同樣適用,那就是: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教師讀書一要博覽群書,開拓視野,二要廣泛閱讀教學專業書籍,如教育教學論著、雜志、名師經驗介紹等,而且要做到著作要通讀,雜志要精讀。教師只有書讀得扎實,從學習中汲取營養,才能活得真實,教得厚實。

名師無不愛好學習,善于實踐,以行動推進教學改革。他們反復學習當前教育領域內前沿性的東西和教育教學中實用的知識,如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認知協調理論及元認知理論等,使之內化為自己的理念,從而指導教學實踐,然后經過長期地實踐與感悟,創新出許多有效的教學方法。浙年名師盛新鳳酷愛讀書,遍讀了中外教育名著,并結合語文教學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三美教學模式”,作為詩意語文理念發展了語文教學理論,成為語文教學園地的一朵奇葩。回想我們自己,讀了幾本教學專著?研讀過幾篇教學文章?教師一般認為,讀書就是讀課本、查教參、搬教案,教材、教參、名師教案就是自己學習的全部,教學論著那是教育家的事。這樣把讀書蘊藏的精神功能削減為實用價值,以浮躁、功利的態度讀書,哪會有成長起來之時?原地踏步,走的再多也不成路??!雖然我們的使命不是原創教育理論,但我們的教學實踐卻時時需要先進教育理論來指導。因而,我們要養成博覽群書的習慣,培養良好的教育理論素養,成為先進教育理論的跟蹤者、解讀者、傳播者和向實踐行為轉化的演繹者。

二、善反思――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葉瀾教授說,教師要達到“通達灑脫”的境界,不僅要靠理論實踐的積累,還需要對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批判性的反思。名師深知,不能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知識傳授者,這樣不利于提高教師專業文化,只會使自己淪為只會“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的教書匠?;谶@種認識,他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強化問題意識、反思意識,深入到教育思想、教育價值和教師態度等層面上,把反思看成是對教師全部生活方式的審視。通過反思,把自身的經歷、經驗、實踐轉變成自身成長和發展的新起點,形成更為豐富的教育智慧。他們還用筆記錄校園生活、教育事件、教學實踐的成功與失敗,讓記錄成為反思的延伸,提升自己,啟迪他人。湖北教師陳海燕伴隨著教學的風風雨雨,筆耕不輟,用心寫出了教學系列文章、班級管理系列故事,下鄉支教時又留下了一連串的“支教手記”等,在反思與記錄中積淀教學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升華教育情感。回首我們的實踐歷程,有過多少反思?留下了幾多文字?我們大多把反思看成是自我封閉的思考,把記錄當成是額外的負擔,把身邊的教育故事當成課后的談資,卻無心記下那靈光一現的精彩瞬間。沒有反思哪來課堂的靈性、大氣與開放?學名師就要善于學習借鑒他們的反思理念,以學生的視角、同伴的視角、超越自我的視角反思自己的教學,在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三、敢創新――培植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學需要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而且要結合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突破和創新。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在教學或處理教育事件時,常常會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并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風格。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執教童話《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文中的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過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說雜草這句話時,氣力十足,聲音宏亮。于老師幽默地說:“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闭f完朝那位小朋友做了噴灑動作,全班學生都哈哈大笑。小朋友再讀這句話時,果然耷拉著腦袋,真的有氣無力了。于老師表揚說:“你讀懂了。”孩子也開心地笑了。千人千面,每個教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在學習名師的過程中,不能執迷于“一招一式”的模仿,更不能削足適履,迷失自我,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培植自己的亮點,要有超越名師,超越自我的勇氣和信心,深入鉆研,實現教學上由“膽大妄為”向“膽大敢為”再到“膽大有為”的質的飛躍。

四、事業理念――成就名師的力量源泉

德藝雙馨的戲劇界藝術大師常香玉說過:“戲比天大。”在名師眼里,就是“教”比天大。他們把教書育人當成一項崇高的事業,而不是職業。事業的理念使他們淡泊名利,執著追求。李衛東老師在極其簡陋的學校里遍讀中外教育專著;王菘舟老師在破舊的古屋里聽著雨聲和蛙聲,磨課《只有一個地球》,四易其版;竇桂梅老師兩年內完成了三部教育著作。而我們把教育當成職業,對工作少有激情的投入卻有過多的抱怨。我們看到的只是名師的課堂上那魚水親和的場景,行云流水的教程,卻沒有看到名師課堂背后長期積累、反復歷練、不斷反思、不斷超越自我的煎熬與磨練,而這也正是我們同名師有差距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追求名師首先要擁有對教育事業執著的情懷,把事業融入自己的生命,以事業的理想支撐自己的教學成長生涯。

幾番思索,幾番收獲,名師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帆風順的。用“復制”加“粘貼”的方式學習名師是膚淺和幼稚的。我們既要用外在的眼睛看現象――產生對名師的向往,更要以內在的眼睛看真諦――找準追求名師的方向。以事業的理念投入教育教學,博覽群書,勤于反思,敢于創新,反復錘煉、打磨自己,這就是成為名師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海燕.教育敘事伴我行[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9).

[2]譚仁杰.做研究型教師[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第5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關鍵詞:作品;作品載體;權利沖突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2

一、作品和載體的關系

(一)兩個世界

作品是著作權法的客體。我國《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有形形式”把作品是通過有形載體表現信息內容的含義高度的概括了出來。由此,也明確了作品和載體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客觀世界。“作品”是以語言文字、符號等形式所反映出的智力創作成果。屬于客觀精神世界,抽象的停留在人的大腦中,別人無法感知?!拜d體”是傳遞信息的介質,屬于客觀物質世界。信息要被人所感知,必須借助載體呈現出來,否則它只是一種停留在大腦中的虛無的抽象物。作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但作品并不是載體。作品的信息是形式,涉及到著作權;而作品的載體是有形(形體),涉及到所有權。作品和載體分屬于精神和物質兩個世界。

(二)依附和獨立

作品具有依附性,必須“棲身”于物質載體。雖然作品載體的范圍不斷擴大,但作品依附載體之上的寄生關系始終未變。從古代的結繩甲骨、陶瓷銅器、竹簡布帛,到“印刷時代”的油墨紙張和“電子時代”的唱片、膠片、光盤乃至“數字時代”的電子脈沖,作品的載體從有體物發展到數字時代的無體物(電子脈沖)。作品從依存于有形的物質載體轉變到開始依存于無形的電子脈沖,然而,作品依附載體的性質沒有變。載體不管是有形的物質載體還是無形的電子脈沖,它們都屬于客觀物質世界,也就是說,盡管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作品載體形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載體屬于客觀物質世界而獨立存在,作品依附于載體但屬于客觀精神世界。作品與載體的二元區分仍然存在,傳統著作權法制存在的基礎也就仍然堅實。

(三)作品、媒介和載體

通常人們比較關注作品和載體的關系,認為作品通過載體表現出來,但是載體只是一個平臺,信息要外化到載體上,還需要中間的媒介。媒介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傳情達意的物質工具,如刀、筆、器械等;第二種為傳情達意的符號,例如口述作品的語言,文學作品的文字,繪畫的線條和色彩,音樂作品的記號等。媒介既不同于載體,也不同于作品。媒介指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如果它只是將精神的作品和物質的作品加以連接,媒介就停留在物質世界里,如前一種媒介隨作品創作完成而與作品脫離干系,并不具有著作權法上的任何意義。如果媒介參與到作品的創作中,被作者選擇和組合,則媒介就演變為作品。如后一種媒介,即語言、文字、線條、色彩等符號,這種媒介在著作權法中具有重要意義,是著作權保護的對象。因此媒介介于作品和載體之間,它既可能屬于客觀物質世界,也可能屬于客觀知識世界。如果某人將獨創性的文字、聲音、色彩、線條組合原封不動地予以復制,此時并不是侵犯作者文字、語言、色彩、線條等“載體”的權利,而是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1]

二、著作權與物權沖突的解決

性質沖突。著作權與物權的沖突由來已久,早期是關于性質沖突,現在是關于權利沖突。作品涉及著作權,載體涉及所有權,但著作權沒有獨立之前,人們對于依存于載體之上的作品的性質感到迷惑不解,不知道對同時含有精神內容和物質內容的混合物該怎么定性。康德認為物權與著作權相互矛盾,他曾經指出:“一本書 ,從一個角度看,是一種外在(或有形)的工藝產品,它能夠為任何一個可以合理地占有一冊此書的人所仿制,于是,根據物權他有仿制此書之權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一本書并不僅僅是外在物,而是出版人對公眾的講話,他受該書作者的委托,是唯一有權公開這樣做的人,這就構成一種對人權?!盵2]哲學家黑格爾把它歸入到“物”。但同時也感到簡單歸納成“物”依然不那么有說服力,他說:“如果把這類技能、知識和能力都稱作物,我們不免有所躊躇,因為一方面關于諸如此類的占有固然可以像物那樣進行交易并締結契約,但是另一方面他是內部的精神的東西,所以理智對于它的法律上的性質可以感到困惑”。兩位哲學家的困惑在于沒有認識到作品已不同于傳統的物權,而是有著獨特性質的新的財產權。隨著知識產權成為財產權大家庭中的新成員,作品及載體的性質已很明確,作品涉及著作權,載體涉及物權。作品通過載體表現,但作品并非載體。

權利沖突。當作品在理論上獨立成為一種新型財產權享有著作權時,其依附載體的特性并沒有改變,尤其在作品載體具有唯一性或作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最初的原始載體上時著作權與物權的矛盾就出現了。美術作品、建筑作品、文字作品都曾經發生過兩種權利的沖突。如何處理也形成的不同的觀點。

1.一般情況讓位與物權。當著作權人與物權人不能彼此達成一致時,著作權會因物權的對抗而無法實現?;谖餀嗳藢ψ髌份d體為事實上的管領、占有和控制,而著作權人對作品為法律上的擬制控制,所以,當著作權與物權發生沖突時,著作權通常應讓位于物權。美國《著作權法》第120條(b)項規定:“體現建筑作品的建筑物的所有人可以不經該建筑作品的版權所有人或作者的同意而改動或授權他人改動建筑物、毀壞或授權他人毀壞建筑物?!痹谀承r候,法律甚至允許物權人基于其對載體的支配而享有部分著作權權能,比如,我國《著作權法》第18條即賦予作品原件所有人享有作品的展覽權。

2.特殊情況讓位與著作權。本著公平公正的法律原則進行平衡,特殊情況可作出偏向于著作權人的處理。以全國首例教案著作權糾紛案為例。高某上交給學校48本教案,但最終只拿回了4本,其余被學校銷毀或被當做廢品處理掉。高某訴至法院要求學校返還教案并賠償損失。 [3]高某的著作權獲得保護但遺憾的是四次所有權主張均告失敗,理由是該教案本是學校辦公用品,發給教師備課使用并無轉移所有權之意,其性質上系學校所有。此案顯然是作品和載體權利沖突的典型事例,載體所有權歸學校,而教案內容是作品屬于高某。然而此處作品載體具有唯一性,當學校行使所有權銷毀后不可避免的滅失了作品信息,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然而作者雖享有著作權,但載體為學校所有,教師主張著作權受制于學校的所有權。所以,本案主張著作權有法可依,主張所有權似乎于法無據。但聽任學校主張所有權著作權則的不到保護。如果法律能事先對這類沖突作出有利于作者的規定,那么作品載體所有人就不會輕率毀損載體,而且也完全符合我國民法關于所有權的規定。

就本案而言,此教案本已非彼教案本,高某對該教案本通過添附形成新物,由此獲得新物的原始所有權。根據民法理論和我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通過添附可以取得所有權。添附分附和、混合和加工。“附和”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分離,若分離會毀損該物或花費很大。它包括動產與動產、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教案本由載體(空白教案本)和信息(教案內容)組成。其中載體為動產,信息是非物質的智力成果而不是物,所以教案本不是附和物?!盎旌稀笔侵竷蓚€或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動產相互混雜,不能識別。根據教案本的特點,它也不是混合物?!凹庸ぁ笔侵冈谒酥锷细郊幼约河袃r值的勞動,使之成為新的財產。在空白教案本上高某付出了有價值的智力勞動,作品和載體都是財產,所以教案本屬于加工形成的新財產。我國雖然對加工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但司法實踐的一般做法是,加工物的所有權原則上歸原物所有人,并給加工人以補償。但是當加工增加的價值大于材料的價值時,加工物可以歸加工人所有,但應當給原物所有人以補償。教案本中的信息是智力成果,其價值遠遠大于空白教案本的價值,所以,加工產生的新財產歸著作權人有法理依據。本案完全可以依據民法原理,在處理所有權和物權沖突時,本著法律公平公正的原則將權利讓與著作權。法律既然特殊情況下允許物權人基于其對載體的支配而享有部分著作權權能。那么,在特殊情況下法律也可以比照《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將作品載體的所有權賦予著作權人。在所有權歸著作權人后,對原所有人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6條的規定給予原所有人一定的物質補償。概括而言,當載體的價值遠遠大于作品價值時,沖突解決時可傾向于所有人。而當作品的價值遠遠大于載體價值時,解決沖突應傾向于著作權人。

參考文獻:

[1]楊述興.論作品與載體的關系[J].知識產權,2012(06).

[2]康德.沈叔平,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商務印書館,1991:113-114.

第6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關鍵詞:深入鉆研;理解文本;恰當方法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熟悉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想表達什么觀點,抒發什么感情,講清什么道理,教師對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才能再給學生講解。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才能把文章講清楚,講透徹,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最近筆者聽了一些年輕教師講課,對講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產生一些看法,寫出來與老師們探討。

一、深入文本才能理解文意

筆者聽過一位教師講高爾基的《海燕》這篇課文,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海燕的形象有所了解,首先出示海燕的圖片,然后介紹作者、寫作背景、象征手法,學生讀課文后,教師提問學生暴風雨的三個場景,讓學生找了找課文中描寫暴風雨的句子,總結出海燕象征革命戰士,其他的海鳥及烏云閃電分別象征了什么,就這樣課就結束了。筆者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沒有講到海燕的形象,這篇文章就是寫海燕,賞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海燕在暴風雨中搏擊,高傲地飛翔,它蔑視一切黑暗勢力,體現了革命者的戰斗精神。暴風雨是展現海燕形象的背景,也就是說海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表現出了戰斗精神,講課沒有把握住重點,這節課還缺乏教師和學生有激情的朗讀,整堂課上得平淡,毫無生氣。

嚴春友的《敬畏自然》這篇課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一位老師在講這篇課文時,放了幾張風景圖片,講了文章的觀點,講了每段的段意,就完成了教學,沒有深入文本,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意,體味作品的內涵。學生對文章內容沒有理解,也難以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筆者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環保知識,教師在講課時應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結合現實生活來理解文本。以此來體會作者深邃的憂患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教學中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吃透文本,課文看上兩遍,再熟悉一下教案就上課了,對課文沒有完整的把握,沒自己的理解,結果是講課重點講不到,或者是只講表面上的東西,不能深入理解文本,難以把一些正確的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達不到教學目的。

二、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高爾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永久的生命力。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根據《海燕》的本身特點和語文課的要求,“讀”歷來就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教師首先范讀,用贊揚而激烈的語氣,營造出一種激昂熱烈的課堂氣氛,教師的范讀會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朗讀后讓學生說出從課文的朗讀中讀到了什么,總結出海燕高傲、勇敢、敏感的特點。再從暴風雨的三個場景中,體會海燕英勇無畏、愈戰愈勇的英姿,把握環境逐次變化對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讓學生分小組讀三個場景,注意語氣、重音、停頓,體會情感上的變化和語氣、節奏的變化。最后一段是全文,全文最強音,宜在分組演讀后全班合讀,收到震撼人心、擲地有聲的效果。

通過朗讀,學生對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整體的印象,再深入課文,引導比較賞析,比較海燕與海鷗、海鴨、企鵝面對暴風雨的不同表現,挖掘海燕形象設置的典型意義,體會本文的象征手法內涵。在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后,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培養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敬畏自然》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的觀點,首先要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教學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采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如講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作者用“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少之又少。還有如:“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該句運用了比喻,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點明人類無節制地開采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的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危及人類自身。讓學生聯系這幾年由于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的平衡,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一些事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入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觀點。然后對課文進行總結,作者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茖W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懼,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學完這篇課文后學生的認識會有所提高,由此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

三、適度使用課件

現在的教學都在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使用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和直觀,學生借助課件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但使用不當,則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位老師在講《敬畏自然》這篇課文,導入新課時放了幾張風光片,湖光山色、紅葉飄落的畫面非常漂亮,學生也在感嘆。接下來是教師介紹作者,學生讀課文,念生字,整體感知。讓人感覺教師放風光片的目的,只是看自然界的美麗?筆者認為這里缺少一種對比,缺少自然界被人類破壞的景象,缺少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沙塵暴、洪水泛濫、干旱及地震后的慘象圖片。假如再向學生展示這樣的圖片,學生會懂得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使用的后果是什么,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這樣教學效果會更明顯些。再往下講課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形象、深刻。

還有一位老師在講冰心的《談生命》這篇課文時,只是把課文里的一些詞語摘出來打在屏幕上,讓學生根據這些詞語思考,這些描寫一江春水的詞語和對一棵小樹描寫的詞語表現了生命歷程和階段。沒有引導學生很好地看課文,賞析課文語言的內涵。這篇文章應讓學生體會文中優美形象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鮮活形象,揣摩文中蘊涵的哲理。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對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鑒這種人生態度,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老師要引導學生去讀課文,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探討 “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分別經歷了哪幾個生命歷程或哪幾個生命狀態,暗示了怎樣的人生歷程、人生態度。回答作者對生命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什么,宣示怎樣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就是:人生要有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僅僅根據課件上的一些詞語來理解問題,會使學生感覺太抽象了。

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很大的。用得恰當會使課堂生輝,但用多了會影響學生的形象性思維,用少了會使人感覺講課內容不完整,課件沒有很好地展現講課內容,所以要根據課文的講解需要,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對課文還要有教師的講解,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學會聯想、想象。

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也是應當結合自己講課的需要,現在網上的課件很多,下載一個課件是很容易的,但不能直接引用,因為每個人講課的思路是不同的,別人在制作每一張課件時要講的內容我們是不了解的。如一位教師在講《敬畏自然》這篇課文時借用了別人的課件,課件的內容從圖片到生字,到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很完整。整體感知提了三個問題,課文內容基本都涵蓋了,回答好了這些問題整個課文就都理解了。但這三個問題要深入學習課文后,才能回答。由于教師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特別是對一些哲理性的句子沒有講解,沒有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理解,所以都回答不上來。學生對課文沒有完整的印象,沒有在課文中吸收到有益的知識。所以課件要圍繞講課內容和需要而做,能為自己所用,才能使多媒體課件用得恰到好處。

第7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關鍵詞:教學競賽;青年教師;高等院校

2001年和2005年,教育部接連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兩個文件,提出要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大力加強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規模持續發展的同時,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此,自2003年以來,教育部開始分步逐漸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教學競賽作為質量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多次參加教學競賽的體會,對高校教學競賽產生的背景、教學競賽的意義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高校教學競賽的背景及必要性

在高校中,教學競賽(或稱為教學比賽、講課比賽等)存在已久,是教師們交流切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技巧的重要舞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穩步增加,因此,高校師資力量急需加強。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引進了大量的青年教師,補充教師隊伍。截止到2013年8月,40歲以下專職教師已經占到所有教師的60%。這些青年教師往往具有高學歷,科研能力很強,專業科班隊伍出身,但這也決定了他們缺乏師范院校畢業生所經過的專業訓練,缺乏系統的上課基本鍛煉,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嚴重不足,往往只是經過新進教師崗前培訓,就直接進入課堂教學,這勢必會造成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時期的教學競賽,尤其是青年教師教學競賽,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基本功,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目前各種教學競賽層出不窮,教學競賽有逐步細化的趨勢[1]。從所有學科教師一起參加教學競賽,發展到分工、理、文學科的教學競賽,甚至是單學科的教學競賽。筆者于2015年8月份參加了由教育部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分委員會組織的第一屆全國高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從單純的課堂教學競賽形式發展到多種單項競賽形式,包括課件制作、雙語教學等等。教學競賽又從年齡結構上分為不同的層次,以筆者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學為例,根據年齡和職稱,校級教學競賽分為“越琦杯”、“力行杯”和“希望杯”。從高校內部的青年教學競賽來說,目前全國至少有75%以上的高校開展了教學競賽或類似的活動。各種級別的教學競賽開展得如火如荼,不但有學校組織的,現在學院級別的也組織了教學競賽。我校組織的教學競賽也舉辦了有十屆之久?,F在省級的,甚至是國家級的也開始開展。2012年,由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活動在天津大學舉行。2014年,第二屆比賽在湖北舉行。

二、高校教學競賽的意義

1.提高青年教師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

在當前對高校的評價機制中,科研在提升學校知名度、排名等方面,比教學更有效果。依靠教授的學術聲譽、科研水平來提高大學知名度的傳統途徑,被世界各地普遍認同和接受。雖然教學活動也可以提高學校聲望,但在短期內,提升力相對有限。在這樣的大學評價背景下,大學管理者自然而然地會更加重視科研工作,口頭上雖宣稱重視教學工作、以教學工作為第一,但評職稱和年終考核時卻又以科研成果為主。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精力有限的青年教師只能把更多精力放到科研工作上去。因此,高校開展教學競賽,實際上是向教師們重申了教學的中心地位,宣示了學校對教學工作的重視態度,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年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現代教學方法的熱情,使廣大青年教師端正態度,充分認識到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培養青年教師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態度[2]

2.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有些青年教師工作以后雖然很想把教學質量很快地提升上去,想在教學上很快做出成績,但由于缺乏培訓、幫助和指導,而往往難以很快實現。教師教學競賽為這些青年教師提供了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很好機會[3]。“不想當軍官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為了在就競賽中取得好成績,每名參賽的教師在賽前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熟悉教學課程,吃透教學內容。(1)寫教案。在教學競賽中,由于比賽時間的限制,常規的課堂教案可能不適合,這就需要重新組織教案,重新設計教案的內容,選題的好壞對于比賽的成功很重要。(2)查閱資料。教案是骨架,教學內容就是血肉,只有有了具體的教學內容,這門課才是生動的。教師必須要查閱大量資料,才能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3)做課件PPT。精美生動、簡潔明了、邏輯清楚的PPT,可以顯著提高一門課的教學效果。通過精心準備課件,可以提高教師的做PPT的水平。(4)設計講稿。講稿要為內容服務。字字斟酌,需要講的每一句話都在講稿上設計好,必要的一句話不能少,不必要的一個字也不會出現。同時要求教師要講普通話,這勢必大大提高教師的演講和普通話水平。(5)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就要求有適合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參賽教師必須根據所講的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甚至要創新教學方法。(6)設計書寫板書。板書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對于一些理科專業來說更是不可或缺。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技能,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在信息化教學的今天,板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學競賽還可以鍛煉教師與學生溝通互動的能力,甚至還可以提高教師控制課堂時間的能力。因此,參加教學競賽對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PPT制作、教案編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

3.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

(1)教學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競賽本就是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交流。高校中的教學競賽,每個參賽老師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所選課程涵蓋面比較廣,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教學競賽提供了一個學習他人的公共平臺,不但促進了參賽人員的之間的互相學習,也有利于比賽觀摩人員的揣摩和吸收,從而提高全校整體教學水平。(2)正式比賽時,廣大評委老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的現場點評或者書面評語都將反饋給參賽教師,可以有效幫助參賽教師發現其存在的問題,找出改進的途徑。(3)參賽教師在正式參加學校比賽前,往往要在所在院系、教研室經過多次試講甚至是選拔。所在院系的老教師定將傾囊相授多年來所積攢的寶貴經驗,從而起到教學“傳幫帶”的作用。

三、高校教學競賽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中的教學競賽只憑20~30分鐘的競賽內容,還不能完全反映參賽教師的真實教學水平。教學競賽內容往往帶有一定的“表演”成分,教學競賽的內容是精雕細琢的,并且是經過多次演練的。有的教師為了比賽,設計了精彩的、容易講授的內容,但是該內容與課程大綱并不相符合,只是為了迎合評委們的“口味”而設置。因此,有必要加強參賽教師的平時聽課,也作為考核打分。這樣,有助于評委了解到一個真實參賽選手的水平,也有助于參賽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程。教學競賽的經驗和成果目前還不能得到廣泛的推廣。比賽前夕,很多學校和學院都非常重視此項工作,會組織大量的練習。但是比賽過后,往往僅是對獲獎教師發文表彰了事,缺乏后續的競賽成果推廣活動。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廣大參賽選手進行座談交流,充分交流參賽經驗。同時在比賽過程中,教務部門也應該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的積極性,去觀摩比賽。對參賽教師要求撰寫心得體會,有關部門總結之后予以發文推廣。有關部門可以將獲獎教師的錄像視頻放在網站上供全校教師下載觀看學習。

四、結論

提高高等學校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非常必要。教學競賽可以提高青年教師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使其充分認識到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培養青年教師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態度。教學競賽可以促進參賽教師們之間、同系同行業教師之間以及老教師和新教師之間的教學經驗交流。同時,教學競賽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PPT制作、教案編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但當前高校教學競賽制度以及在競賽后的經驗推廣方面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解決。

參考文獻:

[1]姚琳.高校教學競賽的理論與實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3):74-77.

[2]熊匡漢.高校教學競賽的意義與品牌示范效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4):90-91.

第8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一、追求個性化的教材處理

對教材的處理應該因時、因地、因文、因人而異。這個“異”就是教師個性的體現。那種將教參的提示、名師的教案簡單地演變成自己的教案的做法并無個性而言。對教材的處理,我們應在遵循課堂教學總原則的前提下,對教材作帶有教師本人鮮明個性色彩的自我體驗與變角解讀,并苦苦尋覓“教”與“學”的恰當“聯絡點”,同時應在靈活學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從而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備課不是“復制”和“粘貼”,而是應充分發揮教師個性的創造能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用自己的個性去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處處是創造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例如,我在設計《紫藤蘿瀑布》教案時,試從迅速接近教學目標出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將教材處理成“中間人手,突破首尾”的兩段式。具體操作為:先引領學生集中研讀2-7自然段,學習作者是如何寫景的。然后引導學生抓住第7段的最后一句“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加以理解和領悟。在理解和領悟這句話的基礎上,我又設置了如下的問題:課文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結尾又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的通過該問題的設置,引領學生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情感,領悟作者在寫景時流露出的對“生的喜悅”的追求。通過這樣的教材處理,師生的感情融為一體,真正感悟到作者當時的感情:生命的永恒,在人生的征途上應不斷進取。實踐證明,這種迅速接近教學目標的教材處理,收到的教學效果是十分顯著的。一堂課結束。關于紫藤蘿十年間的巨大變化給予作者深刻的人生啟示,學生了然于胸。

教材處理的個性化還應符合學生認知的實際水平。在設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時,我抓住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詳盡講解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使學生能從課文語言表達中體會寫景的方法。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且也會使學生很容易學會遷移。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建立在老師對教材個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個性化探索熱情而把握個性化作品內容及感悟的閱讀過程。因此,我們應時刻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要敢于否定、敢于挑戰、敢于創新,提出來自己對教材處理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健全學生的人格。

二、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要新穎,富有個性,就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只能根據所教的課文,所面對學生來安排。對幾“環節”幾“步驟”等條條框框,如不假思索地“拿來”,那必然會束縛了自己的思想,套住了學生的手腳。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思路,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抒真實的情,讓語文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不少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能首先讀出閱讀教材的個性,進而根據教材個性,并結合學生個性,個性化地設計教學思路。如在教學《背影》時,有的老師采用“內容呈現(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設置問題情境(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提出問題)——交流對話(師生、生師、生生圍繞話題進行討論)——鏈接生活(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請學生談閱讀體驗”;有的老師則采用賞析的方法,引領學生體會出質樸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深深的人情美;有的老師則從引領學生學習本文“平中見奇”的定作手法設計教學思路;也有的老師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告訴學生如何更好的和父母進行溝通方面來進行設計教學思路。而我在設計《背影》時,能根據《背影》和學生有一定的生活距離,要讓現在的學生理解封建時代成年男子深厚的愛子之情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現狀,從標題“背影”人手,抓住文中四處“背影”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父親買橘子時背影的刻畫描摹,再通過引領學生反復朗讀、品味,使學生理解和領悟“父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父親”的愛的體恤,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特別是在教學中,我留下了空白,設計了這樣一道思考題:這是一個多么____的“背影”,不信你看: 轉貼于

當聽到學生“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感動的背影”“這是一個多么至真至至誠的背影等時及引用的課文有關的語句時,我感到學生正沿著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在自由馳騁,他們有了自己心中的“背影”,他們對廣西的理解已經變得深刻、豐富而立體起來了。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的法子就是學的法子?!币虼?,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不必拘泥于“情境創設”“整體感知”“自主探究”“拓展延伸”這四部曲,而應該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上做文章,牢牢把握語文教學的底線——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思(思維)、想(想象和聯想)能力,立足于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和文化的熏陶,思路應是千姿百態的,有創造性的。同時,我們還應找準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個教學思路的“突破口”。

三、運用個性化的教學語言

語文教學是語言的藝術。學生總是喜歡聽有個性的語文教師的課。因為善于誦讀的,那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引領學生走進課文;善于表述的,那生動、精彩的描繪,將學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我們應學會運用生動的形象的個性化語言來打動學生,在教學中,我能注意通過生動、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我能注意講究語言節奏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豐富變化,并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能與作者的情感想溝通,隨時讓學生進入教學的意境中去。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發展情感,進行個性化解讀課文。

要做到能運用個性化的教學語言,我們應牢記于漪老師的話:“教學語言要做到生動形象,除了知識修養、語言技巧外同學必須傾注充沛、真摯的感情,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對所教學科,所教對象傾注滿腔熱情,教學語言才能顯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笨傊?,運用個性化的教學語言,將教學的情 四、營造個性化的教學氛圍

個性化的語文教師成功之路,在于營造個性化的教學氛圍。這種教學氛圍的營造取決于語文教師鮮明的個性和教材不同的特點。個性從不相同,因而課堂教學氛圍的個性也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我們應力求營造民主、平等、合作、競爭、創新的課堂氛圍。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首先有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討論:例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討論:‘兩個人都不生,加起來卻是整個世界’。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感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各抒己見,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內涵;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說說自己童年時代的樂趣是什么;在教學《海燕》時,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朗讀競賽,要求學生能讀出海燕在暴風雨中的自信與勇敢,比一比,賽一賽,哪個小組能達到要求;在教學《變色龍》時,我組織學生辯論奧楚蔑洛夫個性特征到底是“變”還是“不變”,在其中,學生有充分表達自己獨到見解的自由,即使學生的見解過于偏激甚至近乎荒謬,我也不輕易否定,而是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感悟。

其次,有的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的表現力,營造了強烈的個性化的教學氛圍,交語文課堂教學引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再次,有的是將“活動”引進課堂,如采用“茶館”“書場”式等教學方式,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營造教學氛圍,促進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互動,讓語文課堂教學氛圍鮮活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個性、張揚個性,發展創新能力。

第9篇:海燕的教案范文

1.去粗取精,突出重點

生物教學案例首先要突出主題,教師在編寫案例時,需要將實例進行適當的加工,圍繞教學目標,將案例中與教學無關的部分剔除,使之簡化與細化,有針對性地選擇最能反映主題的特定的內容,使之與教學要求相符合,并把其中關鍵性的細節描述清楚,突出重點.例如,在編寫“胰島素的調節作用”這一課的案例時,由于相關案例眾多,就需要教師圍繞胰島素的調節作用這個重點將案例素材進行簡化與細化.

2.合理整合,提高效率

不同的案例有其側重點,因此,在生物案例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各種零散的案例進行合理的整合,使之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例如,在學習“環境污染與保護”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環境污染的現狀的實例與各種保護環境措施的實例進行整合,使學生對全球環境污染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了解生活中各種保護環境的方法,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二、案例教學的實施

1.展示案例,提出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紙質、口頭敘述、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各種案例,在展示的案例之后,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的方法與技巧,讓學生調動多個感覺器官來閱讀案例,在學生閱讀了案例之后,教師從中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自己從中提出問題或者教師通過自己的問題引出學生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生物知識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針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2.分析、討論生物案例

教師在給出生物案例之后,要引導學生對案例所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通過本案例,我們還可以聯想到哪些類似的生物知識,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選取其中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下面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鼓勵那些不積極參與或者不敢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還可以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個人分析,先讓學生做好個人準備,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個人分析,個人分析的方式最好是在容易的案例中進行,對于較難的案例分析,最好是小組合作探究買也可以是個人準備,然后再在小組中交流,盡量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通過小組的一起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漸找到分析案例的規律與方法,也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總結和評價案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国产精选在线播放 |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 高清精品女厕在线观看 | 青青热久久综合网伊人 | 免费aⅴ片 |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视频欧美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 欧美特黄一区二区三区 |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 亚洲精品15p| 国内自拍欧美 | 日韩美女大全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丝袜网站在线看 | 国产高清在线看 | 日韩三级黄色片 | 国产高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久精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99 |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福利精品在线观看 | 暖暖免费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视频 | 一级做a级爰片性色毛片视频 | 成人www| 特黄特色一级特色大片中文 |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特黄一级一片免费 | 成年人看的毛片 | 亚洲观看视频 | 国产理论视频在线观看 | 三级国产精品 |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播放二级 |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网址 | 久久精品视频3 | 欧美精选欧美极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