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一下冊英語學習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詞匯 讀音 語境 聯想
詞匯作為語言的建筑材料,在各類各級語言教學中都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詞匯教學的重要性當然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因為它是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內容,其方法是否得當,實效是否理想,直接關系到后續的高中英語乃至大學英語學習水平。本文根據筆者近幾年來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的體會,試就這個問題提出幾點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把好讀音關
目前,城市小學生一般都學過英語,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的英語語音基礎參差不齊,可以說,達到基本要求的學生為數不多。在進入初中學習以后,這方面的問題就突顯在英語教師面前。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既不能性急煩躁,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應高度重視,積極應對。首先是要從調查入手,做到心中有數。筆者的做法是,利用初一上學期前3-4周的英語課堂通過提問、朗讀和小測驗等方式進行語音摸底,對于全班帶共性的問題都一一記錄在案,對于個別學生的弱點也都分別予以記載。這樣做有利于在教學中強化針對性,幫助學生盡快糾正讀音,提高整體語音水平。其次是要有足夠的耐心,靈活尋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做這方面的功課。再次要讓學生摒棄用漢字標注讀音的不良習慣。最后,要適時引導學生逐步學習。
二、將詞匯的認知融入閱讀過程
西方一些語言學家早就對語境(context)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詞義的選擇和確定取決于該詞所處的上下文,也就是說詞匯的含義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下才能確切具體。因此,我們不要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單詞和詞義,而要引導他們結合課文和相關閱讀材料去認知詞匯的含義及其用法。九年級教材Unit 1里的learning strategy告誡學生確定詞義要與context(語境)相匹配,緊接著在Unit 2里的learning strategy更是明確地告知學生要利用context來學習新的詞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提前在初二年級講解了context的相關知識,并加以具體運用。例如,make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除了“做”、“制造”外,詞典里還列出了許多詞義,必須根據語境或上下文才能確定它所表示的含義。在八年級下冊Unit 8的3篇短文里,make (made)共出現了7次。筆者通過啟發性提問,幫助學生分析不同的上下文關系。他們很快明白了,其中只有兩處make (made)在文中表示“做”的含義,即:made her a ... house, making a meal。其余5處則分別表示“成為”(最好的寵物)、“使”(高興、感興趣)、“取得”(進步)和“交”(朋友)等。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make一詞的認知水平提高了。在教學中筆者經常不直接給出某些生詞的詞義,也不要求學生預習生詞或查閱詞匯表,而是啟發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去理解生詞的含義及其用法。不少學生逐步提高了這方面的能力,在一些考試和競賽中顯現出了優勢。
三、讓詞匯在學生手中“活”出來、“動”起來
陸國強在《現代英語詞匯學》一書中指出:“詞的聯想與搭配對英語學習來說十分重要,有助于擴大詞匯量,并豐富表現力。”對此,筆者在英語學習與教學過程中體會頗深。學生能正確地拼讀單詞,并能充分地發揮聯想,擴大詞匯的圈子,那么詞匯就在他手中“活”起來了;如果學生能在掌握詞性和詞義的基礎上進而正確搭配,并連詞成句,把句子說出來或寫出來,那么詞匯就在他手中“動”起來了。通過這種“活”與“動”,學生的詞匯知識鞏固了,詞匯量增加了,運用能力提高了。
基于這種認知,筆者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內外開展詞匯聯想和運用方面的練習。例如,在七年級下冊Unit 8里出現了一些表示食物的詞匯,在學練了這些詞匯后,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肉類、主食、蔬菜、水果和其他等分門別類總結歸納他們所知道的所有食物詞匯。由于這個練習必須獨立完成,課堂上一下子就像考試一樣安靜。結果有幾個學生當堂寫出了40多個食物詞匯,而且分類正確。緊接著,下一次課堂上,學生運用“Do you like ... ?”“What’s your favourite ...?” 和“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等句型進行pairwork。學生對此興趣盎然,他們成對交換問答,氣氛十分活躍。又如,上文提到的make一詞可以和許多名詞搭配構成各自的含義。該單元的練習中用到了comment, suggestion, summary和statement等,make可以和它們連用表示相關的動詞含義。于是,筆者要求學生就地取材一一造出相應的句子并說出來。這樣的練習無疑豐富了學生的英語表現力。
四、結束語
從把好讀音關入手,引導學生結合閱讀過程認知詞匯,進而擴大到詞匯的聯想與運用,這樣的詞匯教學法可以從音、形、義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對英語詞匯的觀察力、理解力和記憶力,讓學生學會自主拼讀、領悟和記憶英語詞匯,最終達到正確運用英語詞匯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一、渲染氣氛,引發興趣
農村初一學生剛接觸英語時,好奇心其實挺強的,求新求異的欲望也很高。因此,教學中我針對學生這一心理,充分發揮這一時期的優勢,因勢利導,制造懸念,層層推進。
英語教學需要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才能有安全感,才能積極參與學習,思維才能活躍。我常常面帶微笑走進教室,真誠地向學生問候,當學生都到齊時說:Very good, everyone is here. Nobody is absent. 如果有學生生病不在教室時,我則不無遺憾地說:I’m sorry to hear that. 我常用鼓勵的眼光要求學生try one’s best,當他們成功時,贊許地說:Thank you. Good boy/girl. 學生在老師贊許的目光中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懷著輕松的心情投入學習,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
二、精心備課,增強興趣
對英語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我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提高。其次,增加教學環節中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有助于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為此,我從以下方面做起:
1、注重導入,做好“熱身運動”。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剛開始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大都還在課外,能否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課堂 ,進入學習學習狀態,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在教學中我常用 warming up exercises,在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創設各種愉快的情景,與學生互動起來。如在教學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Why do you like koalas?的內容時,我做了一些創新,讓學生之間扮演動物,進行“動物”與“動物”之間的交談,學生感到耳目一新,興趣盎然,在“動物園”里暢所欲言。又比如在教學有關圣誕節的內容時,課前我請幾個學生把教室布置一下,黑板上畫上圣誕樹,營造出圣誕節的氣氛,我則戴著圣誕帽向學生打招呼:“Hello, boys and girls!”學生回答:“Hello, Mr. Lan!”我則大笑:“No, I’m not Mr. Lan! I’m Father Christmas! Here’s the presents for you!”然后贈送一些小禮物給學生們,課堂氣氛很快活躍起來,師生以最佳狀態開完了一個妙趣橫生的Christmas Party,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設計及組織英語游戲。英語游戲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形式,有利于引導學生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帶領學生進行自主且有意義的學習。當然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設計英語游戲時應注意把握好游戲的思想性、目的性、全面性和自主性。
三、設疑質疑,培養興趣
古人云:“讀書無疑需教有疑。”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往往是從疑開始的,故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疑質疑,以疑激思,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講究啟發的藝術,要善于向學生提問。“問”的藝術是啟發的關鍵,提問必須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注意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設計問題既要考慮已知和未知的關系,又要考慮兩者的主次輕重;既要注意問題的角度,還要注意培養提問習慣和能力,引導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多提問、善提問。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質疑提問,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使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一員。這樣既能避免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又能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適度調劑學生大腦的興奮,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開展積極的思維。
四、改進教法,保持興趣
新課改要求英語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用英語的能力放在首位。而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模仿性強,對具體形象的內容比較容易接受,但他們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較弱,如果改進教學方法,就能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把生動的直觀形象與抽象的思維結合起來,從而促進他們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
1、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掛圖、簡筆畫、電視、錄像、幻燈片及其他電教手段來激發和保持學生興趣,使他們觸景生情,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
2、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選用一些英語幽默或笑話穿插講解。或者利用英語教材中的小故事,穿插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運用這些相關的英語知識,同樣能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可以運用“口訣、順口溜”幫助學習闖過記憶關,從而提高和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輕松愉快的學習,不僅要求課堂氣氛歡快、學生的發言活躍,還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做到積極主動。有的英語知識的重難點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不需要學生太多的理解,只需要學生記住,對于這部分內容,就可以編成順口溜記憶。比如在教學be動詞的用法時,我就編了段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我(I)”用am,“你(you)”用are,“is”用在“他(he)、她(she)、它(it)”,復數人稱(we/you/they)都用are. 這樣學生記得牢,還提高和保持了學習英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