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大學生睡眠質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睡眠質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睡眠質量

第1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體育鍛煉;睡眠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040-03

大學生面臨來自于學習、就業、家庭、社會變遷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期的情緒緊張、心理負荷過重造成大學生睡眠質量逐漸下降。倪杰等的研究發現,38.6%的大學生存在睡眠障礙,主要表現在日間功能障礙和入睡時間延長;王連發等的研究發現,失眠的大學生群體幾個明顯的特征:睡眠質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應對和調節機制是大學生失眠的主要問題;潘敬菊等調查發現:大學生中38.3%睡眠時間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學生PSQI平均得分4.89±2.39分,11.4%的大學生睡眠質量較差;Chien-MingYang等對臺灣1922名大學新生的調查表明44.0%的學生經歷了睡眠相關問題,如睡眠不足、失眠等;Veldi等調查的413名醫學生顯示29%的學生睡眠質量極好,40%睡眠質量好,24%睡眠質量中等,6%睡眠質量差,1%睡眠質量極差,睡眠質量與學習成績、娛樂活動、生活環境等有關。對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睡眠及生活質量的研究顯示,失眠可影響身體的舒適、情緒或精神狀態以及家庭、學業和社會的關系,因而影響了學生的生活質量;系統的人類睡眠剝奪實驗揭示:睡眠剝奪會引起一些心理學的變化,認知減退和行為錯誤,然而在有些研究中,在36-40小時睡眠剝奪之前,認知性能測試的結果不一致[7]。研究發現,睡眠不僅可以使個體的精神和體力得到恢復,而且與個體的情緒、記憶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同時,睡眠問題也會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發生。可見,大學生睡眠問題不容樂觀,并且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基于這樣的現狀,本研究隨機調查了200名贛南師范學院在校本科生的睡眠質量與健康狀況,比較睡眠障礙大學生與睡眠正常大學生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并分析了睡眠與健康之間的相關性,為大學生身心健康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贛南師范學院11個學院的200名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專著、論文等文獻,了解我國及全國其它高校關于學生睡眠質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為論文設計、調研和撰寫研究報告奠定基礎。

(2)訪談法

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就影響贛南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訪談部分在校學生及老師,獲得第一手資料。

(3)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制訂問卷(問卷見附件)從贛南師范學院11個學院中隨機選取200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180份,回收率90%,剔除無效問卷 11份,有效問卷共 169份,其中文旅學院43份,物電學院43份,政法學院42份,外國語學院4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84.5%。

(4)數理統計法

數據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

二、睡眠質量的重要性

1、睡眠質量差導致的相關問題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睡眠調查結果,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為38.2%,高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失眠發生率。全球睡眠調查表明,45.4%的中國人有失眠問題;45.2的車禍與失眠不足有關;50%工傷事故與睡眠不足有關;慢性失眠者發生事故的風險率是正常人的4.5倍。失眠癥是一種未被廣泛認知的疾病。

2、睡眠質量的重要體現

俗話說:“健康是福,睡眠是金,真正的健康是從睡眠開始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標準時間一般為7-8小時,保持者壽命長,睡眠時間減少壽命也縮短(但個體差異很大)。一個人不吃飯可以活20天,但必須喝水;不喝水,可以活7天;但是不睡覺,只能活5天,足以說明睡眠比喝水吃飯還重要。

3、良好的睡眠質量是工作生活和學習的前提保障

人們經常把睡眠問題與年長者聯系在一起,但睡眠問題向青年群體蔓延卻是不爭的事實。各種調查表明,在校大學生經常性的作息不規律和失眠導致體質變差,容易感冒,有時還會頭暈、耳鳴。睡眠不足和其他睡眠障礙對于身體的危害早已不是新聞。城市亞健康人口增多、白領電腦工程精英猝死、疲勞駕駛引發的車禍等事件不斷證明著睡眠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眾問題。高校學生的這種生活習慣短期內可能影響不大,但若持續時間長了,會對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人們的睡眠節律可能會被打破。這對人的機體免疫力和器官都會造成危害,帶來免疫力和康復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加重其他疾病或誘發原有疾病的發作。此外,還有可能會導致神經衰弱、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后果。

三、贛南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睡眠質量現狀

1、贛南師范學院在校學生睡眠時間

表1:在校學生入睡時間 N=169(人)

睡覺時間 頻率 有效百分比 累計百分比

20: 00—22;00 9 5.3 5.3

第2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睡眠質量關系的研究,發現兩者存在一定聯系,而這樣的聯系可能是通過某種中介變量起到的,而這樣對于中介變量還在探討之中。

關鍵詞:人際關系;睡眠質量;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4)02-0000-01

睡眠是恢復精力的過程,人類的一生中約有近1/3 的時間在睡覺。睡眠是人類的基本行為,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睡眠問題已成為當前困擾人們的突出問題之一。

1大學生睡眠質量

1.1大學生睡眠質量概況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正處在成長的重要時期,同時面臨來自學習、就業、家庭、社會變遷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期的緊張、焦慮造成大學生睡眠質量逐漸下降。

1.2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因素

影響大學生睡眠的因素有很多:①性別,劉賢臣等(1997)對大學生焦慮、抑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男女有睡眠質量的人數分別為 18.1%和 13.03%,男生顯著多于女生;[1]②焦慮、抑郁等情

緒與心理因素,心理健康與睡眠呈正相關,劉建安等(2004)對臨床醫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發現,癥狀自評量表(SCL-90)得分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得分顯著正相關,且SCL-90 總

均分能獨立預測 PSQI 得分。即說明心理越健康,睡眠質量越高。[2]③ 人格傾向因素,個性深刻影響心理健康,繼而影響睡眠質量。劉建安等研究發現 PSQI 總均分與艾森克個性問卷(EPQ)中 E 量

表得分顯著負相關,即外向傾向越明顯,睡眠質量越高;與 N 量表得分顯著正相關,即情緒越穩定,睡眠質量越高;④考試、就業等生活壓力事件,生活應激事件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進而影響睡眠質

量。劉建安等(2004)研究發現,生活事件中,學習壓力事件對PSQI具有獨立預測作用,說明學習壓力越大,睡眠質量越低。[3]

1.3睡眠不足對大學生的影響與危害

對于大學生的睡眠及生活質量的研究顯示可影響身體的舒適、情緒或精神狀態以及家庭、學業和社會的關系,因而影響了學生的生活質量。失眠長期睡眠質量不好可能影響大學生身體、情緒和精神狀態

以及家庭、學業和社會關系等。

2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睡眠質量

2.1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概況

上海《文匯報》報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殺事件中,人際關系緊張的占27.8%,人際關系緊張已取代戀愛失敗成為上海高校自殺事件的最主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給宿舍人際關系下一個明確的

操作性定義,莊國波和唐平秋(1999)認為:宿舍人際關系是宿舍成員在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結成的以精神關系為主要內容,以語言、思想、知識、情感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結成的關系。[4]楊榮(2005

)指出:宿舍人際關系是指學生在校期間與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動中形成的心理關系。本研究比較認同楊榮的定義,將宿舍人際關系定義為:學生在校期間與室友通過交往互動而形成的一種直接的心理

聯系。[5]

2.2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因素

以往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都對宿舍人際關系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毛小玲等(2005)認為在宿舍人際關系性別比較中,男女生存在一定差異。女生在人際沖突和擾他性

上得分略低于男生,在人際和諧和親融性上略高于男生;[6]楊榮 (2005)的研究表明:男生中表現較多的一些不良行為或衛生習慣對男生的宿舍人際交往影響較大;另外“性格內向”、“害羞”、“擅

用他人物品”等因素對男生的影響也較女生大。[5]陳青萍(2002)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宿舍生活心理適應有年級差異,一年級問題最多,二、三年級次之,四年級最少;[7]許傳新(2005)的研究表明,來自

城市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要好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最高的是自評經濟狀況處于中等水平的大學生,其次是自評經濟狀況處于中上等的大學生,而自評經濟狀況處于下等的大學生宿舍

人際關系質量最低。[8]

3 中介變量的研究

3.1中介變量的提出

Ahlfeldt 等認為,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行為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業績效,甚至有利于促進學風的形成。[10]目前關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已經非常多,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隨之衍生出了學

習投入這一概念。

3.2中間變量:學習投入

Kuh 等認為,學習投入指“學生在教育目標活動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及在支配有效的教育實踐中付出的努力”;方來壇,時勘等(2008)將學習投入做如下定義:學習投入是一種與學習、科研和就業

相關的、持久的、積極的、完滿的情感和認知的心理狀態。[9]學習投入作為學生學習心理積極面的重要指標,它能夠反映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樂觀主義、抗逆力、意義感和創造

力等積極的品質,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成熟和發展,為其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張信勇等(2008)參照 Schaufeli關于投入的定義,將學習投入定義為“當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對學習的一種持續

的、充滿積極情感的狀態時,即是學習投入”。[10]根據以上對學習投入的各種定義,筆者將學習投入定義為:學習投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持久的、積極樂觀的、有自律性的、充滿情感和專

注的、自我肯定和認同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主要以住校為主,寢室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睡眠質量的高低。馬洪林(2005)在對 1128 名以學生睡眠狀況進行調查發現36.61%的學生認為寢室不安靜,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睡眠。[11]另外,由于

大學生日間學習生活壓力大、大學集體宿舍部分同學喜歡夜聊,也導致了睡眠質量低下(白瑞等,2006 年);[12]張娟研究發現人際關系、身體狀況與睡眠質量有負相關,不良習慣與睡眠質量有正相關

。[13]

4未來研究方向希冀

由總結可以發現,以往研究大多針對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影響,沒有具體到宿舍人際關系,而有關學習投入對睡眠質量的影響研究少之又少,所以之后的研究便可以就以此為切入點。考查大學

生睡眠質量情況及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和學習投入對睡眠質量的影響,以及學習投入在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和睡眠質量間的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賢臣,唐茂芹,胡蕾.大學生焦慮、抑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1.

[2]劉賢臣,唐茂琴,胡蕾.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6(28):2.

[3]劉建安.臨床醫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4(30):1.

[4]莊國波.高校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1):6.

[5]楊榮.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調查――以池州師范專科學校為分析案[J].池州師專學報,2005(19):6.

[6]毛小玲.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特點[J].心理衛生雜志,2005(19):7.

[7]陳青萍.大學生宿舍生活心理適應障礙及其干預措施[J].中國學校衛生,2002(23):5.

[8]許傳新.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5(4):1.

[9]方來壇,時勘,張風華.中文版學習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6.

[10]張信勇,卞小華,徐光興.高中生的學習投入及其與應激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1.

[11]馬洪林.1128 名醫學生睡眠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5(22):6.

第3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睡眠質量;睡眠質量指數;干預

Investigation on Sleep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Fuzhou District and its Intervention. Jiang Huaibin, Lin Liangzhang, Zha o Chunme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3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leep state of college stedents of com 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Fuzhou distrct. Methods 328 students wer e evaluated by PSQI. Results ①Mean of total score of sleep quali ty is 5.51 and standard deviation is2.28. There are 22.9% students have sleep problem. ②The factor of gender has i nfluence on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sleep dysfunction and overall sleep qualit y. ③Various levels of sleep quality exist in different grades. ④Whether owningcomputer has influence on dysfunction. Conclusion We should pa y attention to the sleep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in Fuzhou district and aim at problems to intensify the education health.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leep quality; PSQI; Intervention

睡眠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生理和心理現象,人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 睡眠質量與人的精力和學習、工作效率密切相關[1]。對睡眠剝奪的研究發現,隨 著睡眠剝 奪時間的延長,被試的緊張、焦慮、困惑、迷茫、疲憊和惰性等消極情緒在不斷增長,積極 情緒在降低,同時免疫功能減退,工作能力下降,并伴隨有神經功能的障礙[2]。 近幾年,大學生睡眠質量的問題也引起了國內外一些研究者的關注。然而,國內有關大學生 睡眠質量的研究大多選擇醫學院的學生作為被試,由于這類高校的大學生具有醫學專業的背 景,因此其睡眠狀況并不能代表普通大學生的情況[3-7]。因此,本研究選取普通 高校大學生作為被 試,在了解基本睡眠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探討改善睡眠質量的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福州大學和閩江學院在校學生,發放問卷350份并收回有效問卷328份 。

1.2 工具 采用Buysse博士所編由劉賢臣等譯制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SQI)作為評價睡眠質量 的工具[8]。該問卷由18個自評條目構成,分為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 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應用和日間功能障礙7個成分。每個成分按0~3分共4級 評分,累積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

2 結果和分析

2.1 大學生總體睡眠狀況 大學生睡眠質量總分為5.51±2.28。以PSQI分大于等于8作為判 斷睡眠質量問題的標準,結果75人(22.9%)PSQI分≥8,表明他們睡眠狀況不佳;另外253 人睡眠情況良好。PSQI各成分得分大于等于2,表示在該成分上的質量較差或很差,91人(2 7.8%)認為睡眠質量存在問題;102人(30.1%)入睡時間大于30分鐘;22人(6.7%)睡 眠時間少于6小時;8人(2.4%)睡 眠效率不高;36人(11%)出現睡眠障礙;3人(0.9%)服用過睡眠藥物;171人(52.2%)偶 爾或有時出現精力不足、困倦等日間功能障礙,見表1。

2.2 不同性別大學生睡眠狀況的比較 表2顯示,男生PSQI平均得分為4.99±2.50,女生為 5.82±2.88。在主觀睡眠質量(t=-2.53,P

2.3 不同年級大學生睡眠狀況的比較 見表3。

表3顯示,年級因素對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和睡眠障礙均有影響。通過事后多重比較,大一 學生的入睡時間0.71±0.89與大二1.13±0.97、大三1.19±0.89、大四學生1.27±1. 00相比,明顯較短。大一0.91±0.51和大二學生1.02±0.65的睡眠時間也比大三0.70 ±0.59和大四學生0.63±0.49長。大一學生0.76±0.53比大二1.03±0.53和大四學生 1.00±0.60較少存在睡眠障礙。大一學生剛入學,主要學習公 共課和基礎課,學習任務比較輕松,還未考慮將來的工作問題,思想負擔輕,入睡容易。大 三和大四學生面臨是繼續升學還是就業的問題,易出現睡眠障礙。

2.4 不同專業大學生睡眠狀況的比較 見表4。文科學生0.94±0.55比理工科學生0.78 ±0.63表現出更多的睡眠障礙(t=2.25,P<0.05),而且入睡時 間更長。一方面,由于 學科性質,文科學生偏向思考人生,理科學生偏向實際動手,文科學生會將問題留在睡覺前 繼續思考從而延長了入睡時間。另一方面,這也與目前文科學生就業形勢有關,文科生較理 科生更難找工作,也造成了文科生的壓力更大。產生睡眠障礙。

2.5 電腦的擁有對大學生睡眠狀況的影響 擁有電腦的大學生0.75±0.58比沒有的學生 0.93±0.57更少出現睡眠障礙(P<0.05)。有電腦的同學使用完電腦后身 心比較疲憊 ,常常是較快進入睡眠狀態,從而較少出現睡眠障礙;另外,在同一宿舍,有電腦的同學在 夜晚使用電腦時,可能會影響沒有電腦同學的睡眠。此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表是自評量 表,從而使沒有電腦的同學對自己的睡眠情況自評分數更低。

3 建議與對策從調查結果來看,福州綜合大學本科生總體睡眠狀況較好,但有部分學生出現不同類型和程 度的睡眠問題。新形勢下,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在校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加,競爭也日趨激 烈,大學生面臨考研、就業、戀愛、經濟緊張等方面問題,對來自生理、心理、生活、社會 的各種刺激與壓力。很容易出現心理波動而引起睡眠問題。所以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睡眠 咨詢是當務之急。其次,學校也有責任加強管理,為保證大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可以對作 息時間作適當的調整,規范晚上就寢時間,建立規律睡眠,加強就寢紀律,改善就寢環境, 改善學校的硬件,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最后,大學生本身也應建立科學健康 的生活方式,學會調適,加強自身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科學合理 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生活規律,從而提高自身的睡眠質量。

4 參考文獻

[1]孫玉蘭,陳祥明.睡眠質量的衡量標準.中國社區醫師,2002,14(1):15-16

[2]蘭勝作.睡眠與失眠.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孟昭瑛.醫學生睡眠質量與焦慮抑郁情緒關系的調查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7,15(10):868-870

[4]王小丹,高允鎖,郭敏.551名醫學本科生睡眠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健康心 理學雜志,2007,15(9):771-773

[5]吳文貴,姚艷.衛校學生睡眠狀況調查與相關因素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 (2):123-125

[6]陳悅姝.本科護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護理學報,2007,14(3):80-83

[7]白克鎮,李經倫,陳德宇.醫學生睡眠狀況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6): 452

第4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應對方式;睡眠質量;人格;應激;壓力

一、相關概念

1.應對方式的界定

應對是當今心理健康領域一個重要的概念,具體是指當個體面對挫折或困境時,為減輕負面的影響而做出相應的認知或行為上的努力的過程,它是個體的穩定因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應對方式則是指人們對付內外環境壓力及情緒困擾時所采用的方法或策略。

Lazarus和Folkman將應對方式分為問題應對趨向和情緒應對趨向。 而我國心理學專家黃希庭將中學生的應對方式劃分為6個因子,分別為:問題解決、忍耐、退避、求助、發泄和幻想。

2.睡眠功能、睡眠質量的界定

關于睡眠功能存在不同的解釋,功能恢復理論認為,睡眠的目的就是讓中樞神經系統得到充分的休息,從而使機體獲得很好的功能恢復。生態學理論認為,睡眠是一種保護性的抑制,動物睡眠的目的就是減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傷害。從現有資料來看,衡量睡眠質量的衡量不光是從睡眠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睡眠的深度。

二、初中生應對方式相關研究

應對屬于應激的范疇,而應激本身是情緒狀態中的一種,雖然情緒具有暫時性和情境性,然而不同類型的個體都會有自身的一套相對固定的應對方式。當前青少年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也是從這些著眼點入手的。

其中,呂杰、夏盟、桑青松運用《卡特爾16PF人格問卷》及《人格成熟測驗》中有關挫折情境的項目向蕪湖市隨機抽取的200名初中生施測,分析結果得出:穩定型、恃強型、敢為型、實驗型的學生在挫折應對的內外表現上都呈正相關,這類學生能客觀、積極地看待挫折,從而保持情緒和行為的穩定;敏感型、懷疑型、憂慮型和緊張型在此項指標上呈負相關,他們遇到困境時多采用消極方式應對。

張濤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法抽取三所學校從初一到高三的學生,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為測量工具,探討中學生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經過數據統計得出,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就越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反之則相反。從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來看,積極的應對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而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得分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 在問題解決的同時還可以舒緩壓力,而消極的因對方式不僅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還會對個體情緒產生不良的影響。

朱衛紅、黃希庭選取云南曲靖市五所中學的初中生,采用黃希庭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評定問卷》,研究不同家庭類型和家庭支持方式對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影響。結果表明,處在單親家庭中的初中生,其應對方式相對于完整家庭的初中生而言,更傾向于幻想和發泄;重組家庭中的初中生發泄、幻想、忍耐顯著高于完整家庭高中生。處于高支持家庭的初中生在積極地應對方式如問題解決、求助的運用上顯著高于低支持家庭的學生。

三、青少年睡眠質量的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睡眠的研究基本上是以20以上的青中老年為研究對象的,16歲以下的少年睡眠的相關研究較少。盡管如此,中學生的失眠狀況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睡眠質量是考評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Sachneider&Helmert(1987)采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試》和《狀態特質焦慮問卷》調查顯示,失眠者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睡眠正常者。

王世方、自孝海等采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對422名大中學生進行睡眠總體情況的測評,結果得出初中生的學習壓力、心理負擔相對較輕,故而較少出向睡眠障礙。

有關研究指出,睡眠質量也與人格特質有關,穩定性、興奮性、敢為性、自制性的人格所屬個體,睡眠質量也相對較好;懷疑性、憂慮性、緊張性人格所屬的個體,睡眠質量相對較差(王欣,2001)。[17]而內向性格的學生睡眠障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外向性格的學生(楊艷杰,2000)。A型人格的個體在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的總分上都高于B型人格個體(王玲,2002)。

高莉采用自編的《大學生睡眠質量與心身健康狀況調查表》抽取統一地區五所大學的學生,研究大學生心身健康狀況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施測結果得出:睡眠質量好的個體注意力、體力、精力、思維狀況顯著高于睡眠質量較差的個體,但是在記憶力與成績因子上,二者并無顯著差異。

黃崗采用《大學生壓力量表》《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和《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對重慶市兩所大學的學生施測分析大學生睡眠質量、壓力、時間管理傾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測量數據得出:時間管理傾向的總分與睡眠質量呈顯著負相關,時間管理得好的學生,睡眠質量也相對較高。由于時間的緊迫感是壓力源之一,能夠較好地管理時間也就意味著增加了自身應對壓力的信心,并將此項壓力歸因為可控變量,從而減少由焦慮帶來的睡眠障礙。

四、應對方式與睡眠關系的研究

Shevyhealey在關于失眠者的研究中發現,失眠者在失眠開始的一年內比睡眠正常者經歷更多生活應激事件。并且在失眠發生的同時,他們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滿意度降低,繼而面臨其他的健康問題。他認為,這些不利因素會導致失眠者將壓力內化。雖然應激事件可能會引起失眠,但對應及時間的不良應對方式直接造成了睡眠的障礙。

Charles的研究發現,失眠者與睡眠正常者面對的生活應激事件并無顯著差異,只不過失眠者體驗到的壓力顯著高于睡眠正常者,因而選擇情感取向應對策略而不是正面地解決問題。個體的應對方式是調節睡眠的重要因素,而訓練對應激事件的積極的認知和應對是治療失眠的良策。

第5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梅州市某高職院校醫學生為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抽取被試,共發放問卷550份,有效問卷517份,回收率為94%。其中男生148人,女生369人,一年級297人,二年級220人,臨床專業86人,藥學專業102人,護理專業175人,醫檢專業70人,醫影專業84人。年齡在18~25歲之間,平均(21.11±1.07)歲。

1.2研究方法

采取國內劉賢臣等譯制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作為評價睡眠質量的工具,該量表可劃分為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藥物應用、日間功能障礙七個成份,每個成份按0~3分排列為:較好、一般、較差、嚴重四個等級,累積各成份得分為PSQI總分,總分范圍在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該量表在國內已經多次應用,經檢測具有較好的信、效度。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按照統一的指導語到各班級進行團體調查。

1.3統計分析

運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

2.1醫學生總體睡眠狀況

由表1可見,學生的睡眠情況不容樂觀,睡眠狀況差的前三位因子是: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分別占總人數的:46.7%、37.7%、22.5%。

2.2不同性別、年級醫學大學生睡眠質量的比較

由表2可見,PSQI總分無性別差異。但在睡眠時間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

2.3不同專業醫學大學生睡眠質量的比較由表3可見,各個專業在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催眠藥物上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睡眠是一種心理生理現象,睡眠活動的變化及規律與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是反映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睡眠質量差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日間功能,還同許多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

調查結果顯示: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分別有46.7%、37.7%、22.5%達到差以上,說明睡眠時間較短,入睡時間較長,睡眠質量欠佳,高職醫學院校學生存在較嚴重的睡眠質量問題。

均值比較顯示:總體睡眠狀況無性別差異,但男生的睡眠時間較女生短。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更多男生或許沉迷于網絡游戲,通宵達旦地“戰爭”,并且第二天必須按時上課,這就使男生的睡眠時間有所減少。

PSQI總分在年級上存在差異,大二的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得分,說明大二醫學生的睡眠狀況要比大一差。原因分析如下:大一新生的任務主要是適應大學生活,學校設置的課程也以基礎課程、人文課程為主,所以學生的注意力基本放在擴展人際圈,競選干部,熟悉環境等方面,生活充實而輕松。進入大二之后,作為職校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學業驟然加重,多以專業課和技術操作為主;舍友之間摩擦漸顯,開始出現矛盾;即將面臨實習情緒不穩……以上一系列問題累積在一起,導致大二學生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并且直接影響睡眠質量。

PSQI總分在專業上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存在于醫檢專業和護理專業之間,醫檢專業的睡眠狀況顯著差于護理專業。原因分析如下:其一,在梅州高職醫學院校,護理專業要比醫檢專業好就業,因為本地醫學院的學生大多留市內工作,而梅州地處偏遠,發展水平有限,各醫院醫檢科所需的工作人員較少,進而導致醫檢專業學生就業緊張,前景迷茫的心理,影響睡眠質量。其二,這可能與取樣有關,醫檢專業人數過少,且男生居多,護理專業以女生居多,這一定程度上會對統計結果產生影響。

4總結

梅州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睡眠狀況不容樂觀,大二學生的睡眠狀況比大一學生差,男生的睡眠時間顯著少于女生的睡眠時間,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方面應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和睡眠教育相關講座,幫助有睡眠障礙的學生改善睡眠狀況。

參考文獻:

[1]Medeiros ALD, Lima PF, Araujo JF,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leep-wake cyc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edical stu-dents, Biological Rhythm Research,2001,32(2):263-270.

[2]王金權,姚應水,艾東.醫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1):73-75.

第6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 入睡和睡眠障礙;耳穴貼壓;治療結果;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244.1 R 338.63 R 1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6-0568-01

失眠癥是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是病人對睡眠質量不滿意的一種主觀體驗。大學生群體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繁重的學習任務,加上考級、考研等,失眠更是頻繁發生。有學者對廣州市7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睡眠質量調查顯示,28.6%的大學生存在睡眠質量問題[1]。筆者于2005年3月-2008年3月運用耳穴壓丸治療大學生失眠癥,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26例患者均為因失眠而就診的某校大學生,隨機分為耳穴壓丸組和藥物組。耳壓組68例,其中男生10例,女生58例;年齡最大26歲,最小19歲,平均22.5歲;病程最長0.5 a,最短10 d,平均36 d。藥物組58例,其中男生8例,女生50例;年齡最大25歲,最小19歲,平均22歲;病程最長0.5 a,最短11 d,平均38 d。2組間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2] (1)有失眠的典型癥狀:入睡困難,時常覺醒,睡而不穩或醒后不能再入睡;晨醒過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 h。(2)有反復發作史。

1.2.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即耳穴壓丸組。主穴取神門、心、腎、神經衰弱點、睡眠深沉點。每次主穴必取,配穴辨證施用:頭暈頭痛加枕、肝;月經不調加內分泌、子宮、脾;尿赤便干加三焦、大腸、小腸。操作時患者端坐,耳廓常規消毒,取0.6 cm×0.6 cm大小的醫用膠布,中間粘貼上含66 Gs的醫用磁珠,貼壓在選好的穴位上。囑患者用手自行按壓,刺激強度以局部感酸脹、麻痛、灼熱、發紅為度。每日按壓2~3次,中午、晚上睡前必按。每次每穴按壓1~2 min,每次貼壓一側耳廓,兩耳交替使用,每3 d換貼1次,3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2)藥物組。給予口服舒樂安定片(臨汾寶珠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片1 mg),每晚睡前1~2片。每服用7 d后停2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2.3 療效標準[2] 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6~7 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增加不到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改善或反而加重。

2 結果

2.1 療效 由表1可見,2組治療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z=-2.251,P=0.024)。

2.2 不良反應 耳壓組無一例出現不良反應;藥物組有5例自訴出現白天困倦、無精打采、影響學習的狀況。

3 討論

失眠,中醫稱“不寐”、“不得臥”,乃由于思慮憂郁,勞逸不節引起氣血失調,陰陽失交,臟腑功能失常,“心主血脈,主神志”,血不榮心,心不主神,神不守舍所致。古人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因此,按壓心、腎、神門等耳部的穴位,能疏通經脈,交通心腎調五臟,養血安神促睡眠,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耳醫學研究證明,耳廓與神經系統有密切的聯系。腦干網狀結構是耳針作用的高級神經部位[3],網狀結構通過其“非特異性上行激活系統”參與調節人體的睡眠與覺醒。顯微觀察顯示,耳廓的表皮乃至軟骨膜中,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和分布著各種神經感受器、叢狀感覺神經末梢。耳穴壓丸通過磁珠所產生的磁力線以及一定的壓力,刺激神經衰弱點、睡眠深沉點、神門、心、腎等特定的穴位所出現的“得氣”沖動,能夠興奮相應的神經感受器和感覺神經末梢。這些感受器和感覺神經末梢接收并向上傳遞沖動從而調節大腦皮層的功能,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性的睡眠節律,達到治病的目的。

長期失眠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身心健康,影響人際關系,甚至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失眠還因其高發病率、鎮靜安眠類藥副作用大而成為全世界最關注的難治性疾病之一[4]。世界衛生組織從2001年起,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睡眠日”。筆者采用耳穴壓丸法治療大學生失眠癥,療效明顯優于藥物組。耳穴壓丸取材無毒,非藥物、非侵入性,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經濟的“綠色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4 參考文獻

[1] 石文娟,馬紹斌,范存欣,等.廣州大學生睡眠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6):470-47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1993.

[3] 黃麗春.耳穴診斷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315.

第7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高職生;睡眠時間;睡眠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4-0028-03

睡眠是大學生保持充足的學習精力、促進身體健康成長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生理需求。但是,專家研究發現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轉變,人們的睡眠時間出現日益減少的趨勢。高職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培養的學術型人才,他們既要掌握一定的大學理論知識,又要具備某種專業技能。健康良好的睡眠是促進高職生完成繁重的理論學習任務和技能訓練項目的重要保障,是提升高職生學習效率和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一、高職生睡眠健康的調查設計和分析方法

為更好地了解當前高職生的睡眠狀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為高職院校有效地加強大學生睡眠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本文對江蘇省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進行了樣本抽樣,進行了睡眠健康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為匿名性問卷,問卷內容包括高職學生的基本信息、睡眠時間、睡眠滿意度、睡眠影響因素、睡眠健康意識、睡前習慣、睡眠管理建議等內容。通過高職生對問卷問題的回應來分析當前高職生的睡眠狀況和造成睡眠問題的原因。本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江蘇省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中對應抽取了300名作為調查對象,每個年級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共收回300份,問卷填寫有效率為100%。其中,男生256人(占85.3%),女生有44人(占14.7%)。年齡從17歲到26歲不等,平均年齡為21.15歲。

問卷整理與分析是高職生睡眠狀況信息獲取的關鍵步驟。通過對全部睡眠問卷進行邏輯檢查和幅度核查之后,除發現一些學生附有強烈感慨留言的特殊問卷之外,沒有發現無效問卷,說明本次睡眠問卷的取樣具有較高的成功率。然后把每一份睡眠問卷整理編號并輸入SPSS20.0統計軟件,針對該睡眠問卷SPSS20.0文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數據表明,高職生睡眠狀況具有明顯的特征,這些睡眠問題與相關影響因素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性。

二、高職生的睡眠健康問題與表現特征

通過對高職生睡眠狀況問卷的整理、統計與分析,發現高職生在睡眠健康方面表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高職生睡眠滿意率不高

睡眠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精力、身心情緒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記憶力、注意力和判斷力。如果睡眠質量不好或睡眠不足,難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焦慮、恐懼甚至抑郁的心理,從而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在“你認為自己每天的睡眠時間充足嗎?”問題中,僅有11.3%的學生感到充足,感覺“一般”的學生有29.0%,回答“有點不足”“非常不足”學生占59.6%。數據說明多于半數的學生對于自身的睡眠時間持不滿意態度。睡眠時間與學習效率是否具有直接的關系,這一問題在本次調查中得到了學生們的有效回應。在“你認為睡眠不足會影響學習嗎?”的問題中,有50.3%的同學認為“非常影響”,33.3%的同學認為“有點影響”,認為“一般”“不影響”的同學僅占16.3%。說明大學生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睡眠時間是影響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高職生睡眠時間差異較大

睡眠是人類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生命體的免疫系統調整、精神恢復和神經細胞整合所必需的過程。據西方有關睡眠時間和疾病關系研究的顯示,18歲以上的居民(含18歲)每天睡眠的時間少于8小時為“睡眠時間不足”,每天的睡眠時間在9小時及以上的為“睡眠時間過多”。接受調查的300名高職生的睡眠時間顯示,每天晚上睡眠時間差異較大,睡眠區間在4-11小時之間。睡眠時間為8小時的大學生僅占23.7%,睡眠時間少于8小時的大學生占62.3%,睡眠時間多于9小時的大學生占13.9%。數據顯示,76.2%的高職生的睡眠不是過多就是過少,睡眠時間相差較大。

(三)影響高職生睡眠時間的因素較多

通常認為,影響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的因素有原發性睡眠障礙、心理社會因素、機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等因素。本次調查針對大學生睡眠時間的影響因素,結合高職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問卷列舉了學習任務、個人事務、身體狀況、心理壓力、宿舍伙伴影響、宿舍外環境六個方面的影響因素。調查顯示,在“如果你感覺睡眠不足,你認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問題回答時,有40.7%的同學認為是“個人事務較多”,35.6%的同學認為是“心理壓力大易失眠”,31.9%的同學認為是“宿舍外環境嘈雜”,29.5%的同學認為是“學習任務太多太重”,23.7%的同學認為是“宿舍伙伴的影響”,7.8%的同學認為是“自己身體狀況不好”。在造成大學生睡眠不足的多種因素中,顯然占77.8%的影響因素(如個人事務多、心理壓力大、宿舍外環境嘈雜、宿舍伙伴的影響)是可控的,是能夠通過有效的個人管理和學校管理來改善的。

(四)高職大學生睡眠健康意識比較薄弱

高職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不僅面臨著繁重的理論學習任務,還要在有限范圍內加強技能職業訓練,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和緊張的集體學習環境極容易影響到他們的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因此,具有良好的睡眠健康意識和知識對高職生來說非常重要。然而數據顯示,在“你了解睡眠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嗎?”問題中,回答“非常了解”的同學僅占14.7%,有64.5%的同學回答“有點了解”,還有20.7%的同學回答“不了解”。科學研究發現,“人體通過睡眠可使疲勞的神經細胞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體力得到恢復”,如果一個人睡眠不足或質量不好,難免會出現頭暈眼花、思維下降、情緒煩躁、乏力心慌和食欲不好等現象。因此,高職生只有充分到認識睡眠健康的重要意義,才能有效管理個人事務和社會活動,創造有利于睡眠的條件和環境。

(五)高職生睡眠管理的認識差異較大

為了進一步促進高職生睡眠質量和時間的提升,從而給同學們創造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了解大學生自身對于睡眠管理的認識及其相關途徑,能夠有效地為大學生睡眠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數據顯示,針對“你認為自己需要哪些方式能夠更好提高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問題,52.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做好規劃”是關鍵環節;47.1%的同學認為“需要更好的睡眠環境”,顯然此處的睡眠環境既包括宿舍內的人文環境,也包括宿舍外的社會環境;認為需要“別人監督提醒”和“醫生給予建議”的回答明顯偏少,僅占受訪者的9.9%;然而,在半開放式答案選項“其它”中,18.0%的被調查學生填寫了“取消早操”,2.7%的被調查學生填寫了“取消晚自習”。表明了雖然一些同學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睡眠管理問題,但他們卻表達了對于睡眠現狀不滿的非理性情緒和急躁心情。

三、高職生睡眠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職生睡眠問題的產生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密切相關,也與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競爭壓力緊密相連。只有清楚地認識高職生睡眠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加強睡眠管理促進高職生的學習進步和健康成長。

(一)“工學結合”模式下繁重學習壓力是睡眠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

“工學結合”模式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最普遍的形式。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前兩年的理論學習階段,同時進行項目實習、企業實習或“校中廠”實習,第三年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在第五個學期進行到企業的頂崗實習,最后一個學期回到學校進行畢業設計。?實習時間的比例在各個高職學院從1/3到2/3不等。由此,高職院校學生不得不花費約一半的時間學習和掌握一般高專學院學生三年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將另一半時間完成“入門一入行一入職”的職業實習訓練過程。所以,在承擔如此強大的學習任務情況下,多數高職生對于自己的睡眠狀況很不滿意是情理之中的。而且,在年級與睡眠狀況相關性分析上,高職生的年級與睡眠不足狀況呈現顯著負相關關系,即隨著高職學生的年級越高,睡眠不足的現象越嚴重,這基本上是因為高年級的實習環節和任務越來越多造成的。

(二)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是高職生睡眠健康問題的又一因素

“心理壓力大易失眠”“學習任務太多太重”是高職生在調查中反映的造成睡眠不足的一些直接原因。這些心理壓力、學業負擔的形成無疑與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息息相關。2015年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史上最難就業季”,嚴峻的就業形勢投射到高職院校之中,加大課業任務、加強技能訓練以提升高職生就業競爭力成為了一些高職院校的常規之舉。高職生在面臨課業上越來越多的壓力同時,還要經受就業形勢越來越危機的精神壓力,加之一些高校缺乏有效地就業指導和心理危機干預,這些心理壓力而形成的睡眠障礙或睡眠問題也自然隨之產生。本次調查中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回答“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是心理壓力大造成的嗎?”問題時,男生有35.5%的回答“是”,女生回答“是”的僅有31.8%,男生比女生超出3.7個百分點。一方面可能是高職生中的男生在面臨未來就業、生活、住房等方面比女生的心理壓力更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新生代的女生在克服心理壓力方面的能力相對于男生來說越來越強。

(三)自控力與時間管理能力差是高職生睡眠健康問題的關鍵因素

目前的高職生是90后的新生代一族,生活上的衣食無憂造成了一些大學生貪玩、浮躁和自控力差等一些不良習慣。在“如果你就寢比較晚的話,你經常在干什么?”的問題調查中,53.0%的高職學生回答在“玩手機”,回答“看書學習”的僅占23.7%。“手機控”成為了現代人對于手機形成的一種依賴性綜合癥。智能手機的上網、聊天、視頻、打游戲、微信、微博等功能使得不少大學生沉浸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們的睡眠時間。“個人事務較多”是調查中高職學生反映的造成睡眠不足的集中性原因,同時,學生們還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做好規劃”是更好提高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的最有用的方式,另外,多數同學認為自己對于“睡眠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是有點了解的。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職生雖然對于睡眠問題的影響因素和睡眠管理的方法有較為理性的認識,然而并沒有切實地安排好個人的學習、生活和休息的節奏,從而造成了睡眠不足的不滿意狀態,反映出新生代的大學生在自控力和時間管理能力上需要進一步提升。

第8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 倒班;醫務人員;睡眠質量;日間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8-0135-02

近年來,倒班工作給作業人員可能帶來的身心健康損害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本研究對廣州市番禺區倒班工作的醫務人員、正常日班醫務人員、普通健康人群進行調查研究,比較三者睡眠質量、疲勞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的差異,以期為完善醫務人員工時制度及疾病防治干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1年4月~2012年4月選取以下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①倒班工作醫務人員:納入倒班醫務工作者共151名,年齡(36.6±8.1)歲;②全白班醫務人員:共納入122名,年齡(37.6±9.2)歲;③普通健康人群:共納入127名,年齡(39.4±10.7)歲。

1.2 研究工具與程序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PSQI)用于受試者主觀評定其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采用多維疲勞問卷(MFI)評估受試者日間疲勞程度,采用工作能力問卷(WAI)評估受試者的工作能力,采用90項癥狀清單(SCL-90)測評受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調查受試者的生活質量[1-3]。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行多個樣本均數的完全隨機設計單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1份,其中有效問卷382份。

2.1 睡眠質量

倒班組睡眠質量評分高于全白班組與普通人群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全白班組與普通人群組無明顯差異(P > 0.05)。睡眠質量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見表1。

2.2 日間功能

倒班組疲勞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均高于全白班組與普通人群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全白班組與普通人群組無明顯差異(P > 0.05)。疲勞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狀況得分越高,質量越差。見表1.

2.3 生活質量

倒班組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總的生活質量和總的健康狀況得分低于全白班組與普通人群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全白班組與普通人群組無明顯差異(P > 0.05)。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總的生活質量和總的健康狀況得分越低,質量越差。見表1。

3 討論

倒班是指作業人員的工作時間被安排在通常是睡眠的時間,在形式上有固定夜班和輪班兩種。倒班使得作業人員改變自己正常的作息,干擾其生物節律、社會活動和家庭生活,給作業人員身心健康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因醫療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醫務人員必須承擔倒班工作。近年來,倒班工作對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影響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和調查研究,但有關輪班制對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多見于國外報道。目前臨床護士普遍存在不愿值夜班的問題,輪值夜班已成為主要的職業壓力源,也是臨床護士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4]。

本研究結果顯示倒班組睡眠質量、疲勞程度、工作能力、心理健康狀況、生活質量、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總的生活質量和總的健康狀況均較全白班組及普通健康人群差,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分析原因如下:人的睡眠受自我平衡和晝夜節律兩種機制的調節,但醫院的護理工作卻具有晝夜連續的特點,目前醫院的排班方式主要是三班輪換制(白班、前夜、后夜)、兩班輪換制(12 h輪班制)和專職夜班,這種輪班工作制需要護士不斷改變工作時間,常常要求在休息日和夜間工作,容易引起晝夜節律紊亂,導致護士睡眠剝奪。醫生每隔幾天值一次夜班,每次夜班均超過24 h,特別是外科醫生,值班同時必須完成急診手術,引起晝夜節律紊亂,睡眠入睡困難。而且醫生多數情況下是單獨值班,尤其在搶救危重患者或出現突發性事件時,缺少群體支持,其身心處于更為緊張的應激狀態,導致醫生在工作期間反應慢,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使醫生差錯事故的發生幾率增大[5]。

睡眠質量影響個體的高智力思考、精細操作能力、注意力、記憶力,低睡眠質量對醫護人員的學習工作效率非常不利。醫護人員應關注自己的睡眠質量,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工作效率。醫院也應開展心理輔導以及睡眠衛生指導,提高醫護人員的睡眠質量。

[參考文獻]

[1] 俞愛玲. 海南省大學生自我健康評估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0):1203-1205.

[2] 林榮茂,嚴由偉,唐向東. 近15年中國青少年學生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調查結果的元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11):839-844.

[3] 李東芳,鄭全慶. 女醫學生睡眠狀況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4):1780-1781.

[4] 張詠梅,江智霞,王連紅,等. 護理輪班導致睡眠剝奪對人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11,25(1):259-260.

第9篇:大學生睡眠質量范文

關鍵詞教育時間管理現狀建議

AbstractThepaperreviewedthepresentsituationof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imemanagementinChinaeducationandpersonality,ego,anxiety,academicachievement,sleepandsoon;pointedouttheweaklinkinthepresentsituation;andgavetheesuggestionsonthestudydirectionforthefutureinChinaeducation.first,bringingup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houldstickouttwoperpects.second,increasingstudynumbersandhandstoeducate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third,trainingcollage\middlestudents’timemanagementtohelpthemimprovestudyeffeciency,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educationtimemanagementpresentsituationsuggestion

一、前言

時間管理(TimeManagement)是為了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對時間進行合理的計劃和控制、有效安排與運用的管理過程[1]。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陸續編制了有關時間管理量表,如1990年Macan編制的時間管理行為量表(TimeManagementBehaviorScale簡稱TMBS)[2];1991年Britton和Tesser編制的時間管理量表(TimeManagementQuestionnaire簡稱TMQ)[3]等,使越來越多的時間管理研究反映在教育領域當中,例如,Moore&Price1994[4]發現時間管理與學業表現或成績之間呈正相關。但更多的是從時間拖拉或拖延(Procrastination)來探討時間管理對學業成績的影響,Caroline1995[5]等人認為拖延是時間管理差的一種表現,Dianne1997[6]提出長期的拖延會使學業成績較低;LaurelA等1998[7]指出:缺乏時間管理會造成拖延而使學習時間減少,結果造成考試成績差;TODD等(2002)[98]的研究:增加學業努力的時間會改善學業表現。Weinsteinden[9]等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進行的一套時間管理訓練的結果表明:通過訓練不少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時間管理的行為習慣,學業成績也提高了。

我國學者對時間心理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黃希庭等人就時間管理與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2001年黃希庭提出了時間管理傾向(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TMD)概念[10],他認為,時間管理傾向是個體在對待時間功能和價值上、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它是一種人格特征并具有多維度多層次。2001年黃希庭、張志杰編制了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dolescenceTimeManagementDispositionScale,簡稱ATMD)[11],提出時間價值感、時間效能感和時間監控觀三個維度。時間價值感是個體對時間的功能和價值的穩定的態度和觀念,包括對個人駕馭時間具有動力或導向作用,是個體時間管理的基礎;時間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反映個體對時間管理的信念,以及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估計,它是制約時間監控的一個重要因素;時間監控觀是個體利用和運籌的能力和觀念。并認為,這三個維度分別是自我價值觀、自我監控和自我效能在個體時間運用上的心理及行為特征的體現。

時間管理可以幫助人們提高時間利用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對青少年學生而言,善于駕馭時間意味著出色快捷地完成學習任務,有時間進行自我提高,生活方式豐富多彩[12]。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包括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我們認為,將時間管理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維度,對現階段改善并減少青少年學生靠拼時間換成績的時間總量,為學生爭取更多的合理發展空間,促進青少年全面康成長,進而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我國教育領域中時間管理研究現狀的綜述,探討當前研究中的不足,力圖加強科學、有效的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整體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2、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時間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時間管理與人格、自我。個體對時間的態度、計劃和利用等認知特點帶有一種人格傾向。梅傳強1991[13]發現A型人格與B型人格在時間緊迫感有很大的差異。狄敏、張鋒等人[14.15]通過對大中學生時間管理與人格關系的調查證明了人格是影響時間管理的因素。調查表明,A型人格比B型人格具有較高的時間管理傾向。A型人格與時間管理傾向及三個維度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觀、時間效能感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時間監控觀和TH之間因子除外)。

張志杰等人[14-18]研究表明,時間管理傾向與自我價值感呈顯著正相關,進行回歸分析發現,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對總體自我價值感和一般價值感具有間接預測作用;自我價值感抽象程度降低,時間管理傾向對自我價值感的影響也就越大。因此,善于駕馭時間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古玉等人的研究表明:善于管理時間的大中學生有較強的自尊心,較高的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較高。古玉2004[18]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愛情關系、社會交互作用、交談方面的自信均與時間監控觀與時間效能感顯著相關;黎兵2004[17]提出時間監控觀對外表自信有一致性;張志杰2004[19]研究指出,自尊高的學生其自控感也高,時間監控的想法也越強烈,對時間利用的評價也越高,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滿意;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張志杰[20]發現時間效能感在時間監控行為和自尊、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時間監控行為既可通過時間管理來影響自尊,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也可直接影響自我效能和學習滿意度。

(二)時間管理與焦慮、抑郁、壓力、心理控制源。有學者對時間管理與個體情緒表現與壓力、心理控制等因素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如秦啟文等人對時間管理傾向與生活質量關系進行的調查[21]表明,時間管理效能對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牟麗霞等人在一項高師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指出,高、低水平時間管理在焦慮水平與心理健康的軀體化、抑郁這兩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22];任澤范等人2006[23]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焦慮呈顯著負相關,時間效能感對焦慮有直接預測作用;另外,時間管理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在大學生主觀壓力與抑郁關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鄧凌等人2005[24]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抑郁存在顯著負相關,主觀壓力與抑郁呈正相關。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和主觀時間壓力對抑郁有一定的預測作用。由此可見,時間管理傾向對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善于管理時間的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不善于管理時間的。

心理控制源是指人們對行為或事件結果的一般看法,這一連續譜的一極是內控性的,另一極則是外控性的[25]。控制源作為一種心理變量,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它會影響到個體對待時間的態度和時間管理的行為。張永紅2003[26]對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研究表明,大中學生的心理控制源與時間管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張志杰等人在2004年一項研究中探討了大學生內外控的心理表征及性別差異,得出外控傾向的人常常表現出抑郁、焦慮和對生活壓力顯得無能為力,隨著年齡的增加,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我監控感結論[20];張鋒等人的研究[15]表明,心理控制源還存在以自我價值感為中介變量對時間管理傾向的顯著間接效應。這些研究均表明了心理控制源對個體時間管理的影響具有間接的效應。

(三)時間管理與學生學業成績、成就動機。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涉及時間管理與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人們更多地認識到時間管理可能是影響學業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此領域人們主要從時間管理傾向、時間監控、時間效能感等方面進行研究:張志杰、房安榮、阮昆良等[16、27、28]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表明,中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取得的不同學業成績有一定的關系,即學業成績高的學生與學業成績低的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黎兵2004[17]指出,時間監控觀對學業成績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時間價值感和時間效能感分別通過自我效能感和學習歸因的作用間接影響學業成績;曹立人等人2004[29]對123名高中生問卷調查表明,時間效能感與學業成績呈顯著正相關,時間管理傾向對于學業成績的回歸效應存在顯著學科差異;鄧凌2005[30]研究發現,優秀生的時間管理水平高于后進生,前者呈起伏發展,而后者的發展呈逐漸下降趨勢。從以上研究中可以認為,時間管理與學業成績的關系呈正相關,即善于管理時間的學生學習成績均高于管理時間差的學生學業成績。所以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技能應是改善學習成績的一條有效途徑。

另外,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可能是影響其成就動機的一個重要因素。鐘慧、任澤范等[23、31]研究表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顯著相關,其中與追求成功動機顯著正相關,與避免失敗動機成負相關。時間管理傾向對追求成功和成就動機有直接的預測作用,時間效能感對避免失敗動機和成就動機有直接預測作用。時間價值感和時間監控觀對成就動機有間接效應,善于管理時間的學生成就動機強,而成就動機得分高的人會取得優良的成績。

(四)時間管理與睡眠。有少量的研究涉及到時間管理與大學生睡眠質量的關系。楊勛等人[32]在一項對高校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睡眠質量的相關研究中指出,時間效能感對睡眠質量有明顯的預測作用;時間管理傾向和睡眠質量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睡眠質量和時間管理均無性別差異;時間管理傾向高分組在睡眠質量上得分低于低分組,且差異顯著。該研究單一,從被試的主觀評估,探討時間管理和睡眠質量的關系,初步證實時間管理傾向是影響大學生睡眠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此類研究量少,故今后類似研究應增加考察變量,即進一步探討主觀睡眠質量和客觀睡眠質量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準確地揭示個體時間管理與睡眠之間的關系。

三、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范圍與研究樣本有待擴展。目前我國教育領域的時間管理研究,在研究范圍、研究樣本方面不夠廣泛。就研究范圍看,大多為小范圍、小樣本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對象大多局限于城市大、中學生,未見有涉及對小學生、教師及教育管理者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的較為單一,必然限制了研究內容的范圍,也難以在研究內容上取得突破。

(二)研究數量與質量有待于提高。雖然我國近年來對時間管理的研究呈上升趨勢,但應該看到,與國外的研究相比,無論是總體研究數量還是分支研究的數量均有限。尤其在對時間管理傾向與自尊、自我效能、睡眠等方面的研究嚴重不足。這一現狀顯然與當前人們對時間管理的意義認識及教育的實踐需求不相符合。研究數量的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發展。目前的研究多為靜態的水平調查,將時間管理技能應用于教學情景中的實驗研究尚不多見。

(三)研究方法有待豐富。國外學者對時間管理的研究多采用交叉、綜合性方法進行,即較多采用實驗或準實驗的方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相比之下,我國已有的研究大多數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橫斷性調查,較為單一,基本上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且多為單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不夠,缺乏對各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分析,更缺乏跨年級、夸性別、跨地區的比較性的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更準確的了解與時間管理傾向相關的影響因素,難以揭示時間管理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過程中的形成機制,以及時間效能感與自我價值感之間的復雜關系。

四、建議

(一)注重多維度、多方法豐富時間管理的研究。擴大研究數量、增加研究維度,能使我們更準確的了解時間管理和某些變量之間的關系,幫助我們找到時間管理傾向在健康心理形成過程中的形成機制,達到彰顯時間管理意義的目的。更加現實化,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更可行的證據。因此,嘗試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進行研究或與現有的研究作比較研究,發現并了解更大范圍、更多樣群體的時間管理傾向,找出他們之間的差別,以便進行更有針對性,更個性化的時間管理傾向教育,幫助人們更有效的管理時間,從而獲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注重時間管理在教育領域的訓練與應用。當前教學情景中,將時間管理訓練應用到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研究比較少見。國內袁湄[33]從理論角度分析了中學生進行時間管理行為訓練具有可行性。今后在研究中,應努力探索時間管理訓練策略,如心理輔導、體育活動等,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格、自我、心理健康和學業成績。尤其在教育實踐中對承受巨大學習、升學壓力的初三、高三學生進行合理時間管理的訓練,幫助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身心健康的積極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注重對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人格特征的培養。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開展對學生進行時間管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人格特征,一方面要注重對目標設置、計劃安排等時間管理行為技能的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更要注意學生的自我評價和體驗,即形成學生對時間的自我控制感;另一方面注重個體時間效能感在時間管理傾向的培養和訓練中的重要作用,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對管理時間行為的樂趣和成功感,加強培養學生控制和支配時間的自信心,進而逐步完善青少年健康的人格特征,為迎接祖國的建設挑戰服務。

參考文獻

1.支富華,楊志江,樊琪.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探析.寧波大學學報,2002;24(4):10-13

2.BrittonBK,TesserA.Effects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grade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1;83(3):405-410

3.MacanTH,ShahaniC,DipboyeRLetal.Collegestudents’timemanagement:correlationwithacademicperformanceandstress.JournalofEducationPsychology,1990;182(4):760-768

4.MoorePC.Theinfluence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andperceptionsonacademicperformanc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4;55(7-B):3051/PriceDC.Therelationshipofself-management,time-management,andpersonalitymeasurementstoacademicperformance.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1996;57(7-A):2860

5.CarolineSenecal,RichardKoestiner.Self-RegulationandAcademicProcrastination.The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95;135(5):607-619

6.DianneMTiceandRoyFBaumeister.LongitudinalStudyofProcrastination,performance,stressandHealth:TheCostsandBenefitofDawdling,1997;8(6):454-458

7.LaurelA.Haycock,PatriciaMcCarthy,andCarolL.Skay.ProcrastinationinCollegestudents:TheRoleofself-EfficacyandAnxiety.JournalofCounseling&Development,1998;76:317-323

8.TODDJackson,KarenE,Weiss,Jesse,Lundquist,andDeniseHooPer.TheImpactofHopeProcrastination,AndsocialActivityonAcademicPerformanceofMidwesternCollegeStudents,2002;124(2):310-322

9.Weinsteinden.Theinfluenceoftimemanagementpracticesoncollegestudents’academicachievement.TheJournalofsocialBehavior&Personality,2004;15(5):3-13

10.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J].心理科學,2001;24(5):516-518

11.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12.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09-110

13.梅傳強.A型和B型行為類型大學生的時間認知特點的研究.心理科學,1991;13(4):52-53

14.狄敏,黃希庭,張永紅.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和A型人格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54-1559

15.張鋒,畢重增,陳本友.自我價值感,心理控制源和A型人格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31(6):106-109

16.張志杰,黃希庭,等.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學,2001;24(6):649-653

17.黎兵,揚嘉樂.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自我效能感,學習歸因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心理學探新,2004;24(4):67-7121

18.古玉,譚小宏.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自信的相關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30(4):51-53

19.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自尊,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中介作用分析.心理科學,2005;28(3):566-568

20.張志杰,黃希庭,崔麗弦.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遞增效度的分析.西南師范大學報,2004;30(4):42-45

21.秦啟文,張志杰.時間管理傾向與生活質量關系的調查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22(4):55-59

22.牟麗霞,王麗.浙江省高師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61-63

23.任澤港,柳春香,何克,范向陽.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焦慮的關系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1:125-129

24.鄧凌,陳本友.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主觀時間壓力與抑郁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0):659-662

25.RotterJB.Generalizedexpectanciesforinternalversusexternalcontrolof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Monograohs,1966.80

26.張永紅.大學生心理控制源和時間管理傾向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26(3):568-569

27.房安榮.學困生與學優生學習時間管理能力的對比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4:45-49

28.阮昆良,鄧凌.學業成績高低分中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特點的研究.青少年健康,60-64

29.曹立人,曹曉華.高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認知方式,元擔憂水平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人類工效學,2004;1(3):13-15

30.鄧凌.中學優生與后進生時間管理傾向的比較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190-192

31.鐘慧.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747-7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午夜 | 在线观看国产日本 | 久草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综合色圆 | 欧美亚洲另类久久综合 | 手机看成人免费大片 | 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成人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视频毛片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生 | 国产亚洲精品影达达兔 | 久久久精品2018免费观看 | 碰碰碰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 欧美色xxxx | 99亚洲自拍 | 免费人成观看在线网 |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 日韩黄色在线 |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 | 久久国内精品 | 3级毛片|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亚州三级视频 |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手机在线观看 | 一级片免费观看 | 欧美人与zoxxxx另类9 | 一a一片一级一片啪啪 | 欧美最黄视频 | 精品久久在线 | 欧美国产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三级大全 |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老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