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傷感愛情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意象的古典美
《斷章》中出現了古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如橋、樓、月等。這些意象融合了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造就出優美的意境,呈現古典美。
1.橋美
《斷章》中的橋是小橋,架于涓涓細流之上,只容二、三人通過的小橋合乎該詩的邏輯推理,因為能讓樓上看風景的人注意到“你”,足見你與橋的比例適中,在橋上能突顯你的存在,所以橋的規模不能大,“小”橋最宜。而且原本是“你”遠眺的一個憑借的“橋”又成為了樓上人看的風景,由主動變為被動,帶有一絲幽怨氣。詩中的這座小橋既立在深邃的古典詩韻長河中,又嵌在樓上之人的心中。
2.樓美
古詩詞中的“樓”多是愁思的寄托處,比如:“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無言獨上西樓”等。無論是失意才子還是落魄君主,他們心中的不快都要依托小樓來抒解,使小樓浸染憂愁之氣。本詩中的“樓”為看風景的人欣賞“你”提供了一個場所,這種情愫與古詩詞中多愁善感的“樓”的意蘊一脈相承。3.月美
本詩用“明月”裝飾窗子,勾勒出一幅柔美的月照小窗圖。月又給人無盡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代詩人凝望明月,暢想著人與宇宙的關系。同樣,小窗內的“你”仰望月亮也會有豐富的想象與思考。灑滿大地的月光帶著絲絲冷意,有種凄美感。古詩有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作中的月亮通常與思鄉、孤獨、離別聯系起來,成為凄美的月亮。本詩“人生是別人的風景和裝飾”的表達略顯傷感,詩中的月亮也含有古典意象的凄冷意蘊。簡言之,《斷章》中的明月是集陰柔、理性和凄冷于一體的美麗意象。
二、多解的主題
詩歌雖短,解讀卻多,包括“主智說”“愛情說”和“熱愛生活說”等。
1.主智說
以往很多評論者都將《斷章》界定為哲理詩。哲理詩與主智詩還是有區別的:哲理詩以詩象寓理,所寓之哲理為詩本體,詩歌則成為超越的對象和舍棄的形式;主智詩立足“智性”世界,智性既是詩歌表現的對象,也是詩歌本體。哲理詩中的哲理是外在和抽象的;主智詩中的智性是具體可感的。《斷章》采擷了“看”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將智性思考穿透于象征性意象中,在智性的探求中獲得詩美,提煉詩情。因此,我認為將《斷章》歸于主智詩更切近于這首詩的本位。
相對關聯說。
這一說法應是最接近詩人創作原義的。卞之琳在《關于〈色目集〉》中稱:“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其實也包括前一句,’都傳達出了“相對”這一智性思考:在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相互關聯的。第一節中,“你”由看風景的主體完成了向樓上“看風景人”的風景這一客體的轉換;第二節中,“你”是被明月裝飾窗子的客體完成了向裝飾“別人”的夢的主體存在的轉換。《斷章》在主客置的兩次互換中一一“看”與“被看”、“被裝飾”與“裝飾”的轉換,充分體現出了詩人對“相對”這一命題所做的智性思考的深入性。
“裝飾”悲哀說。
李健吾認為《斷章》“寓有無限的悲哀”,全詩著重在“裝飾”二字,他在《色目集――卞之琳先生》中如此說:“還有比這再悲哀的,我們詩人對于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心如此,生活中各個存在只是互相陪襯、互相“裝飾”的關系,這樣詩中顯然就傳達出了一種無限而又無奈的悲哀情懷。詩人阿垅在《人生與詩》中評價說:“多絕望的詩!多絕望的哲學!”甚至稱《斷章》為“嬰粟花”,顯然,他認為《斷章》中所傳達的悲哀程度遠勝于李健吾所認為的。
2.愛情說
將《斷章》作為一首愛情詩來解讀也是非常多的。秀實即認為《斷章》“無疑是一首極之卓越的情詩”;陳遠征認定“這首詩是一首情詩,或者說是想寫的一首情詩中的片段”。愛情說中主要有兩種觀點。
兩相思慕說。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如果你看的“風景”即是“樓上人”,在明月照窗之時,如果進入了“別人的夢”的“你”也正夢著別人,那么都將對方當作風景來欣賞的、都進入了對方的夢的“你”和“樓上人”顯然是兩相思慕、互相愛戀的。
單戀說。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如果“你”是無意的,且所看的風景并非是“樓上人”;“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相較于你的無意,“樓上人”卻是有心。“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再一次于無意之中闖入了“別人的夢”中。這正是“‘人’對‘情’的無奈,及‘情’對‘人’的捉弄”。
關鍵詞:形式美 語言美 音樂美 意境美 情感美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就是五顏六色,沉淀著,招搖著,渲染著,一首詞,就是一支曲,纏綿著,飄浮著,縈繞著。一首令,就是一支蕭,陶醉著,期待著,飛翔著。膾炙人口的詩篇佳句,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走進古詩詞,如同漫步于古詩苑中,體會著中華詩文的燦爛輝煌,含英咀華,如同接受著一次次美的洗禮,使心靈凈化;走進古詩詞,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能夠熏陶情操,增長知識,發展智力;走進古詩詞,還可以更深地感受文學形象,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一,形式美
詩詞之美首先美在形式,我國古典詩詞特點是語言精練、詞句優美,韻體和諧,句式整齊,節奏性強,易讀易記。“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短短幾行就能生動地表達出深厚的情感,而且含蘊無窮,意味深長,百讀不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抑揚頓挫的韻律仿佛駿馬在草原上漫步,加上整齊的句式,更便于記憶和傳誦,因而雖流傳千古而不衰。
二、語言美
古典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是最美的語言。詩詞語言是精練的,王安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個“綠”字呈現出一片春天;詩詞語言是含蓄的,辛棄疾的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作者在賞心亭上,不時地看自己的佩刀,拍打欄桿,他自己不說,但他那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寞卻讓我們感同身受;詩歌語言是形象的,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愁,是個概念辭,無法定量。但在詩人的眼中,愁卻能催人生長白發,愁就像三千丈的白發那么長。詩詞的語言是生動的,賈島“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詩詞語言是空靈的,杜甫的“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以有形表現無形,有限表現無限,瞬間表現永恒,語不接而意接;詩詞的語言是傳神的, 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 一“破”字,寫出明月沖破云層的動感。字面上看似寫月動,實際上是寫云飄,再仔細一捉摸,又是寫風:風吹云浮,云移月露。
三、音樂美。
《詩經》三百篇,其中《風》是各國的地方樂歌,《雅》是周朝京畿一帶的樂歌,《頌》是專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曲,都能夠演唱。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就是專用的合樂歌詞,唐詩宋詞就發展到了以曲譜為依據進行歌詞創作。元明以后的散曲和劇曲更加發展了唱詞的創作形式,“元曲四大家”,其實就是四大戲曲家,作品中音樂的成分不亞于文學的成分。從詩詞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看,詩詞與音樂密不可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長短快慢的節律,強弱變化的節拍,強弱周期性地運動變化讀來有一種勻稱整齊之美。再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一首語言優美自然,聲韻和諧流蕩的絕唱。我國的古典詩詞中,音樂與文學高度完美結合的精品不勝枚舉。將音樂美與文學藝術美緊密結合,將無比生動的音樂形象、變化多端的音樂情節,極其細致地描摹出來,從而把讀者帶入“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美妙境界。
四、意境美
意境是指客觀事物與詩詞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諧統一,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既不同于真實生活,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 白居易《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 把楊貴妃比做一朵帶著春雨的梨花,使高雅的玉容變成絕俗的梨花,滿面的淚水化成了寂寞的春雨,凄冷中糅合了清艷,卓越的風姿中夾帶著傷感,嫵媚中吐露出芳潔。這是詩詞以物擬人的造境之美。再如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表面上看是在詠歌洞庭湖的闊大氣象。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真正的目的并非在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垂青援引,因為通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已將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薦的意圖含蓄道出。這是詩詞含蓄的意境美。詩詞的意境還有多種,“聯想性意境”“ 感悟性意境”“ 實感性意境”等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五、情感美
詩詞的本質是抒情的,所謂“詩言志”、“詞緣情”。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自古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李白的《靜夜思》和孟郊的《游子吟》何以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深愛人們喜愛?就是因為李白抒發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懷鄉之情和孟郊抒發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思念慈母的游子情懷積淀了人類的普遍情感。在我國古代數量繁富的詩歌遺產中,愛情詩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漢樂府詩歌《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讀了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直爽、活潑而深情的女子活脫脫地站在我們面前。她對愛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純潔熱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飾。這種純屬真情的自然流露,讓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是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的結晶,品讀古詩詞可以使學生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從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進而增強學生對文化遺產的繼承,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思想激情;情感體驗;內心世界
Abstract:Rationalized pass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character in the prose po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 Yangchaodong's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Yangchaodong's prose poem. In order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Yangchaodong's inner world. The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Yangchaodong’s distinctiv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alistic life.
Key words:rationalized;passionemotional;experienceinner world
“散文詩是以抒情見長的文體。‘為情而造文’,可謂是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征之一。這也就是說,作者胸中有了一種強烈的感情觸動,才去創作散文詩的。為此,散文詩的取材立意有其特殊的規律。它不必從人物出發,也不必拘泥于情節的發展,有所感才是取材立意的出發點,而思想激情正是創作散文詩的靈魂。可以說沒有思想激情也就沒有散文詩。”[1](P235)這段關于散文詩藝術特征的論述,把“思想激情”作為散文詩創作的靈魂,可謂是切中肯絮的批語。在整體閱讀楊朝東先生的散文詩時,我的腦海里面閃過的便是“沒有思想激情也就沒有散文詩”這個精辟的論斷。事實上,“思想激情”正是支撐他進行愛情散文詩創作的內在要素和不竭動力。
一、獨特的思想激情表達
正是憑著這種飽滿的、充沛的思想激情,楊朝東先生有意識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構筑起了個人的“文學領地”。那些瑰麗而優美的幻想、浪漫的情懷,以及富于表現力的藝術形式,不僅透露出他厚重的生活閱歷和生命體驗,而且飽含著作者極富個性特征的主觀色彩。其間,不僅流露出作者對美好愛情的傾訴與詠嘆,同時也寄寓了作者對有情世間的一種洞見、一種觀察。《石戀》《誰的流水》《想你在春天》《遙望與抒情》等散文詩組章都是以刻寫人類真摯美好的感情作為出發點,作者試圖通過描摹和贊美自然景物時,傳遞出了內心中的一種意愿與夢想,從而表達其對現實人生的獨特感悟與思考。在他的筆下,對自然的詩意描摹其實浸潤著他對美好情感的那種刻骨銘心的詩性體驗:
……把我粉碎吧!躺在城市的邊緣,我已聞到了食味飄飄的香甜;把我粉碎吧!我飄飛的身影,已站成了大街小巷一尊一尊的石林,我粉碎的美麗,已在混凝土的結構中,一點一點站成了高樓大廈,刺破白云。
你來吧!月光掛在你的窗前,已被風雨浸泡長大。你來吧,我們一起站在月光下,慢慢去暢飲愛的情話。
就這樣,讓酒和詩歌結伴,讓破碎的石頭和柔軟的愛情,在暗夜的纏綿中,擦出火花一串。就這樣站在暗夜,誰會看見月光、風光、火光與石頭會同時燦爛?
你來吧,在石頭的根部,有一條愛的小溪不知為誰歌唱?……(《石戀》)
全詩處處含情,層層遞進而又回環往復。紛繁的意象、情感的流變、思想的激情,再加上那種一詠三嘆的節奏感,處處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氣息。《石戀》的每一章節,都鐫刻在作者的心底,這是對美好愛情矢志不渝的追逐。白云、月光、酒、石頭、小溪這些駁雜的意象,一經詩人的點染,便被賦予了一種主觀的情感體驗,進而擁有了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在我看來,楊朝東先生之所以反復抒寫其對美好情感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其實完全可以看作是對日常平庸生活的一種拒絕、一種反叛,甚至是一種挑戰。這種拒絕日常平庸生活的方式無疑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疏離,從迷于表面的詩意洞穿了生活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生活在別處”的生活方式與生命選擇,目的是為自身尋找一方可以安生立命的凈土。這種有意識地與現實社會保持距離,進而把精神的目光投向高遠的天空的選擇,是需要背負著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的。換言之,“生活在別處”的選擇就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泅渡或者救贖,它讓我們卑微的生活變得高貴起來,它讓我們平庸的生活處處映射出詩意的陽光。那濃烈而炙熱的情感,深沉的思緒和悲憫的情懷,不僅挖掘出了自然景物內在的詩意,而且涌動著生命的激情。從這個角度上說,楊朝東先生在自我的文學領地里,建構了一個詩意棲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游牧之地。
二、豐富細膩的情感抒發
在《春天的情事》一詩中,作者試圖將溫柔細膩的筆觸深入到人類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以愛情的名義審視生活:
……你在海邊,讀著滴入海心的月,就像讀著憂傷一串,破碎的夢里,愛,找到了昨日回家的方向。
哦,憂傷就是這樣的美嗎?雪花一樣飄來,冷了思念,化了情懷。你在冷冷的黑夜,學會守護心的疼痛,學會了痛苦要用痛苦來打磨苦難的愛。
心,才會慢慢平靜,水,才會潺潺而來!
哦,憂傷就是這樣的愁么?愁絲裊繞愁節,愁悶點燃愁思。點點滴滴,傷了我的心,痛了你的懷。
在這月明的夜晚,誰會告訴你什么?夜,已經很深了,月,已經睡著,只有星星,還在同草們聊著情話。
我來了,憂傷還在星空里徘徊,流水還在流水中哀嘆。我不知,你的憂傷,要憂傷到何時,才能停此一切傷感?愛的夢里,誰能找出答案?……(《春天的情事》)
情感作為人類最為隱秘幽微的心靈體驗和精神體驗,以一種無形的方式存在于人類的內心世界。這組詩所表現出的滿腔愁緒,像悠悠的流水一樣綿遠悠長。這種浪漫而又唯美、沉靜而又憂傷的文學表達,是從骨子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迸發出來的,無矯揉造作的成分。這首詩所營造出的那種酣暢綿密的詩歌圖景,充滿了對現世的幸福生活的憧憬。這種“以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寫作其實是繼承古典詩詞寫作的余。值得注意的是,楊朝東先生的詩歌敘述,不僅受益于古典文學的滋養與熏陶,更重要的是其作品無論從手法上,還是表現形式上都延續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抒情文學的傳統。換言之,他的寫作無疑是對20世紀80年代文學最美好的致敬和懷念。那種溫婉輕捷、低吟淺唱的情感抒發,是對愛情世界進行本真的、全息式的掃描。這樣的寫作,不僅深刻地揭示了愛情世界的豐富性和神秘性,而且有意無意地承擔了對愛情本身這一宏闊意象的修復。實際上,在一個靈魂缺席和精神淪喪的時代里,對美好愛情的憧憬與向往或許僅僅存留在那些古老而又憂傷的神話或異域的傳說中。“愛情”這一美好意象漸漸褪去了那層神圣的光環,不再被懸置在人類精神生活的頭頂,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正因如此,楊朝東先生以愛情為題材寫下的這些或悲傷或激越的詩歌作品,本身就是對愛情最大的尊重和珍視。質言之,他的寫作已不僅僅停留在抒發個人的文學趣味或情感體驗,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對人間真情的吶喊與哀婉。
……其實,年輕的時候,誰懂愛情?
當我們踏入不惑之年,懷想愛情,愛呀,早以遠去,我們只能品味,過去的那一往情深,那一簾幽夢。
仿佛世界停止了轉動,仿佛陽光只能在夢中溫暖,仿佛過去的一切,都在想你的夢里,一一浮現。
春天,無語;花朵,凋零。面對這一切,你總是默默的、默默的,不動嘴唇。我說,春天來了,你說一句溫馨的話吧?你想了好久,終于說了句,“愛一個人,不能把他放在口上,要把他存放在心里”。我終于明白了,你對愛的理解很深,深得讓我看不見底,就像我看不見你飄飛的長發。……(《想你在春天》)
《想你在春天》@組詩是一個長者以一種回望的姿態深味年輕時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以一種閱盡苦難人生的口吻道出對幸福的理解。這種極富個性的生活感受與生命體驗,飽含著作者的主觀情感色彩,其中所含蘊的為文觀念,與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大抵是相同的。正如洪斌所指出的那樣:“散文詩的感人詩情正是從富有個性的生活感受中生發出來的。假如沒有作者富有個性的生活感受,也就不會有散文詩感人的詩情,也就寫不出優美動人的散文詩,而只能寫那種“為文而造情”的無病之作罷了。”[1](P235)
正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樣,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愛情,表達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那種情感的共通性,即便歷經歲月的流變和更迭,也不會有絲毫的褪色。愛情之所以是文學永恒的主題,其意義正在于此。對愛情的吟詠,古往今來,不管是哲學家還是詩人,都在以其最為至誠的表達涵詠其對愛的理解。愛情迄今仍然被作家們樂此不疲的抒寫,不僅表明了愛情對于生命抑或人生的巨大誘惑,同時也印證了“獨特生活感受的感情是散文詩創作的命脈,也是散文詩藝術感染力的內在要素”。[1](P235)
三、結 語
從這個意義上說,楊朝東先生的詩歌寫作,忠實于自我的內心,植根于對人類美好情感的描摹和抒寫。事實上,他常常從愛情入筆,以其似水的柔情把自己對現實人生的理解深深地寄予在對美好的情感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之中,表達出了一種令人感同身受的愛情經驗。在他看來:無論現實與理想存在著多大的落差與對比,但真、善、美將永遠存在,美好動人的愛情仍然是人類對自我最好的精神撫慰。因此,即便在某些詩歌中,那種憂傷的情緒不時在主宰著他,甚至一度讓他陷入無邊的彷徨之中,但由于詩人本身這種高潔的人格取向,對真與善、愛與美的這種精神向往很快就會將那種憂郁的情迅速緒驅逐出去,取而代之是一種達觀的、向上的精神狀態。從他全部的愛情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富于浪漫主義精神情調的詩人,愛情在他筆下,有時是虛寫,有時是實寫,有時是能指,有時是所指。以詩歌的名義,楊朝東不僅是對自己多愁善感的心靈世界作了一次最為溫情的撫慰,同時也是對其個人的精神世界作了一次深深的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