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議論文結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因而,一般來說,對于考場議論文,“觀點+材料=作文的失敗”。比如下面這個議論段:
貧困也是一筆財富(論點)
“自古才子出寒門?!彼抉R光出身貧寒;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幼時連稠一點的粥都難以喝到;明代龍圖大學士宋濂家中一貧如洗。荷蘭畫家凡·高也曾窮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恐艿芙訚?;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經是個流浪兒;居里夫人剛滿十歲就外出打工……可見貧困也是一筆財富。
該段文字觀點明確,論據豐富,但論點和論據之間互相脫離,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的橋梁,論點還是論點,論據還是論據。論據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論點孤立無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據。這種“不講道理”的議論文,論點無論怎樣正確,也不足以服人;論據無論怎樣充足,也不過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屬于明顯的“觀點+論據”格局。寫這類格局的議論文的同學有一個通病——不懂或不會分析論證。譬如要寫提倡創新精神,則馬上就“A有創新精神,B有創新精神,C有創新精神,所以我們要有創新精神”。
一個標準的議論語段,應該包含如下五種功能不同的句子:觀點句+闡釋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結論句。比如:
知識就是力量。(觀點句)它首先是一種難以量化的、偉大的精神智慧,當然更可轉化為具體的、可見的、巨大的物質力量。(闡釋句)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憑什么?知識,以及知識帶來的預見性。史蒂芬·霍金,被盧伽雷氏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輪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動”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這并不影響他能夠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后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享有國際聲譽的偉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識——關于宇宙奧秘:天體物理、時空本質的最新知識,最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見,知識能夠改變世界,知識能夠決定命運,知識能夠給人自由。(結論句)
那如何才能保證每一議論語段的標準化?可以嘗試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并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例如:
靠奮斗沖破“埋沒”的壓力(論點)。
古今中外,許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過“埋沒”的命運。愛因斯坦就曾被埋沒在一個專利局中,充當小職員的平凡角色。但他沒有灰心,抓緊一切機會進行研究,終于開創了物理學的新天地。華羅庚曾“埋沒”在小店鋪里,但他沒有消沉,每天在做好營業工作后,抓緊一分一秒的時間,晝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學,潛心鉆研數學,終成著名的數學家。
為什么他們沒有因“埋沒”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樹?因為他們不甘心忍受被“埋沒”的命運。不管在怎樣不利的情況下,他們始終沒有喪失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他們堅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馬,終有奮蹄騰飛的日子。因此,他們在“埋沒”的情況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奮斗,終于沖破“埋沒”,脫穎而出。(方法:自問自答)
假設分析法——運用假設推理對所列舉的論據進行分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襯。比如《六國論》里的“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設分析。我想提醒同學們的是,對語段進行假設分析時,如果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應從反面來假設分析;如果舉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應從正面來假設分析。我們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堅強”為話題的滿分作文片段里“假設分析法”的運用:
人生如畫,濃墨潑灑,淡泊與濃烈交相輝映;人生如歌,高低迷離,嘈雜與清脆皆成曲調;人生如酒,婉轉悠長,熱烈與緩淡亦沉醉。拔開藍絲絨的烏云,一定是一片湛藍無邊的蒼穹;追尋流水的蹤跡,一定是清如許的源頭?;蛟S途中誘惑滿目,或許路上艱難險阻,但有一個信念支撐著我們:堅強!
若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就不會有出身貧寒的洪戰輝“背著妹妹上學”的壯舉;若沒有一顆堅強的心,就不會有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奏出偉大的《命運交響曲》。這是一種怎樣的信念?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支撐?……
辯證分析法——在講道理、作分析時,要能圍繞自己的觀點,從客觀對象的實際出發,全盤考慮,合理分析、論證。只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拋棄個人的私心雜念,所講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準確、透徹。倘若不從全局出發,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視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講的道理就很難服人。
除了上述幾種常用方法,還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說法、意義分析法等,當然,大家還可以綜合運用其他的分析說理方法。
如果各語段落實了“標準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結構,那么,這樣的議論文想不得高分都難。在這里我給大家提供一種經典的“六段綜合式結構”,即“第一段,開宗明義,提出論點; 第二段,詳例剖析,敘議結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氣勢;第四段,正反對比,凸現中心;第五段,辨證分析,立論周全;第六段,聯系實際,升華主題”。具體說來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興。總之,三句話即直奔主題,切忌故弄玄虛,彎七繞八,拖泥帶水。
第二段,事實勝于雄辯,一個精當的事實論據,往往能夠有力地證明論點。但是千萬不要忘記議論文的體裁特點,敘事不要過于詳盡。舉例時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結構,即首尾是議論評價性文字,中間是高度概括性的敘述(一般不超過120字)。
第三段,如果說詳例是點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鋪展。點面結合能夠形成立體感,略例以三四個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則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詳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礎上,再從反面切入,正反結合,對比鮮明,從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時想不到合適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沒有……”等假設句式把主要例子變成對比材料。
一、總分結構
不管是先總后分,還是先分后總,這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結構。分述部分應圍繞總述的中心進行,總述部分應是分的總綱或水到渠成的總結。下文為學生習作。
去留肝膽兩昆侖
感動于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大義凜然;感動于林則徐“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一身正氣。他們因面對利益的抉擇名垂千古,他們因稟承的堅定信念留史丹青,那就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提出觀點)
“國家”,如此神圣的兩個字眼,讓無數忠臣義士畢生頂禮膜拜。國家利益是比個人生命還要重要的重量。國家安危是一條條信念,一句句諾言之間的點滴丈量。(總的議論)
多少熱血男兒為國不惜馬革裹尸。“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袁崇煥以國家利益為重!……
多少巾幗女子為國不惜一切。那句“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北蝗艘髡b,還記得那個越國女子嗎?……(分別論述)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樣的絕響依舊時刻在我們胸中回蕩。潺潺國之大義,綿綿情之深長,這樣的旋律寫滿了古人的堅定,匯滿了今人的誓言。時時提醒我們以國家利益為重,國家利益重于泰山!(總結)
這是學生議論文寫作中最頻繁使用的結構形式,收放自如,便于充實論據,也能做到論點鮮明突出。
二、并列式結構
這種結構是把文章分成若干部分,從若干方面入手,不分主次,并列地敘述事件,說明事物,或以幾個并列的層次來論證中心論點。常常是正文中分論點并列出現,呈三國鼎立的形式。如有的學生用并列式結構,在正文中詳寫了三個例子:
1.“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p>
――荊軻
2.“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p>
――文天祥
3.“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p>
――林則徐
此種結構形式需要對主題有縱深的分析,將其條分縷析為幾種類型或者幾個方面、角度等,需要作者具有稍好的事理分析能力。
三、遞進式結構
各部分之間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通常的思路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文為學生習作。
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
因為無數水滴的凝聚,才形成了廣闊的海洋,正是因為海洋,一滴水才不會干涸;因為無數小草的凝聚,才形成了廣袤的草原,正是因為草原,一棵小草才能夠“春風吹又生”;同樣的道理,正是無數的個人利益才組成了共有的國家利益,因為國家利益的存在個人利益才有了更好的保障。因此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并不矛盾,而是統一存在,相輔相成的。(提出論點)
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產生沖突時,我們以國家利益為先?!?/p>
以國家利益為先,也要兼顧個人利益。 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三個層次層層深入)
個人利益組成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存在才能更好的保障個人利益,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既要維護國家利益又要維護個人利益,使兩者相輔相成。(總結)
遞進式結構能使文章嚴謹細密,說服力強,但要求作者具有較強的邏輯推演能力。
四、對照式結構
把兩個事物進行對比,從而突出說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下文為學生習作。
舍魚而取熊掌
國家為根,個人為葉。根為一切能源之本,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穩,葉才能繁茂。……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提出論點,闡釋道理)
憂國家之百姓。大禹治水。
憂國家之戰亂。辛棄疾。
憂國家之權力。岳飛。(正面論證)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國家利益為重。秦檜就是以個人利益為先的賣國求榮的小人。……(反面論證)
可見,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以國家利益為重。……(對比后,重申觀點,體現觀點的正確性。)
“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個人利益我所欲也,國家利益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個人而取國家者也。(結束)
關鍵詞金融發展貿易結構高級生產要素金融效率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呈現出強勁趨勢,既使國際貿易環境出現各種不利的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及貿易上所獲取的利益都出乎經濟預言的料想之外,似乎中國對外貿易在現時代的“無約束”發展超脫了現存貿易理論的普遍解釋范圍,抑或是否中國所表現出來的貿易現象成為貿易理論界中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課題。其實則不然,中國的對外貿易在改革的進程中,一直堅持自我為中心的貿易方針,即以自我所擁有的貿易上的比較優勢——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為主導,大力開展出口導向型貿易,以此來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興起。同時以這些新興產業為依托,更深層次地改良優勢產業,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其次,多年來的貿易成果積累了充盈的資本,為產業進行結構升級和優化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無論是從產品規模和質量上,都隨著貿易成果擴大而增強,延續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而且也在產品的國際信譽市場上異軍突起,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擴充提供了保證。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國開放貿易在以勞動力成本為依托的貿易商品延續了幾十年,固然已取得不菲的經濟效益,從長遠看整體國家貿易商品結構也出現了嚴重傾斜,沒有形成一個立體層次的貿易結構,即在高、中、低貿易層次中沒有形成一個均衡的結構。而高、中層次的貿易商品在信息和科技為當今經濟發展動力的局面中,往往成為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因此,穩妥而快速地推動我國貿易結構優化是關乎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長期以來,國家金融體系一直在開放的貿易環境下遵循著計劃經濟時的經營體制,在對國有的金融界進行大幅度的整合之后,我國的金融業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經營市場。本文就是從當前我國金融體系改革中,以金融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討論如何借助于金融層面的經濟發展力量來優化我國對外貿易結構。
1貿易結構優化概述
從貿易理論來分,大致可分為靜態貿易結構優化理論和動態貿易結構優化理論。
靜態貿易結構優化理論中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理論:一是以大衛·李嘉圖和赫克歇爾-俄林為代表的古典貿易理論。其代表觀點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而導致價格差的原因則歸結于勞動生產率或技術差異;而赫克歇爾-俄林則是從生產要素的價格差異來討論國際貿易起因,進而指出生產要素的豐裕和稀缺程度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差,從而致使商品的國際價格差異。二是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該理論的構建框架為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不完全競爭三大分析要素上。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追求產品規模的經濟效應和產品差異上的消費效應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又一動因。新貿易理論是在突破古典貿易理論假設前提下對國際貿易理論的補充。但這兩種理論的出發點都只強調了現存的資源,是在資源總量恒定不變的前提下對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的理論探討,是一個靜態過程。
從動態貿易結構優化理論分析:一是動態比較優勢理論。通過專業化學習、投資創新等后天因素人為地創造出來,強調的是規模報酬遞增,不完全競爭,技術創新。該理論的兩大支撐是技術和資本,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手段,加快產品中生產要素的轉換比率,同時把技術作為比較優勢的內生變量,強調“干中學”的經濟效應。通過“干中學”以及技術創新鞏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差異,資本的作用在于技術創新和產品生命周期成長和成熟兩個階段,是產品生產在生產要素中的突出因素。因此,在這兩個階段由于技術外溢資本的作用尤為重要。二是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波特認為比較優勢可以人為地有意識地選擇策略來配置稀缺資源,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波特的競爭理論中,有四個基本的要素:生產要素、需求結構、相關與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和競爭程度。波特將生產要素細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疽刂傅氖遣恍枰ㄙM太大代價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級要素則需要通過長期投資或培育才能夠創造出來的要素。他認為高級要素最為重要,它們是取得高級國際分工層次的關鍵,一國基本要素的不足可以通過高級要素獲得補償,但是在高級要素上處于劣勢則無法用其他方式有效彌補。競爭優勢注重企業的非價格競爭和創新競爭,關注要素的質量和產品的需求情況,主動地創造比較優勢,在改善貿易結構中,高級要素的決定作用越來越明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把貿易結構優化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貿易動力主要由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來決定,在這個階段貿易結構主要是表現為具有比較優勢行業的貿易發展。第二階段中推動貿易發展的動力主要是比較優勢的動態階段,即以規模經濟效應實現貿易結構優化,通過技術外溢和“干中學”效應帶來貿易部門的制度創新,使得比較優勢建立在高級要素稟賦的基礎上,從而上升到后天稟賦層次。第三階段,競爭優勢成為推動貿易結構優化的主要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層次上: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創新優勢。此階段以吸收貿易發展帶來的先進技術,逐漸發展成為規模和技術優勢為特征。而在這三個階段的進化過程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生產要素的高級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優化貿易結構上的兩個關鍵。在當今經濟發展的秉性中,這兩個因素無不與高投入的資本量相關。我國的對外貿易要保持持續的發展,就需要結合當前金融發展的大前提,繼續保持在自我特有貿易低層次上的優勢,同時也要借助于金融促進的力量來構建我國中高層次的貿易體系。
2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中的貿易結構優化
在世界經濟越來越趨于一體化的時候,一國的對外貿易規模幾乎可以代表該國參與全球經濟程度的高低。因此經濟增長中貿易結構的取向和相關調整都對經濟增長率和其發展的持續性至關重要。2006年,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在多年中的貿易策略無疑是成功的,同時在貿易成果展現的主要方面外匯規模的龐大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中國金融體系是長期滯后于快速增長的貿易發展勢頭。特別是加入WTO后金融將面臨整體開放的形勢和國內對金融促進貿易發展不利的雙重壓力下,中國金融的發展應更有效地對抗外來金融的競爭以及促進國家貿易在結構上的優化,為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貿易進程的良性延續提供恒久的動力推動環境。
首先,從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理論聯系來看貿易優化的問題,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Patrick把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分成兩類,主張金融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的叫做供給主導,主張金融發展只是經濟增長對金融服務需求的被動反映稱為需求遵從。無論是供給主導還是需求遵從的觀點,都明確地指出金融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隨著交易成本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研究成果的引入,打破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技術進步是保持經濟增長的唯一影響因素的觀點,而把金融發展和技術進步聯系起來;同時也對金融系統的基本功能在對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析中重新界定,并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即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Levine,1997),金融市場通過增加專業化和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Smith,1997)。以上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存在顯著正相關,即擁有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經濟增長也較快。筆者在貿易結構優化概述中已經得出技術進步和生產要素的高級化是改善一國對外貿易結構的關鍵,而這兩者在現代經濟中無不與資本量投入的多少相聯系。生產要素的高級化我們已經指出了是要需要大量長期的資金投入才可以獲得的,而技術與資本的關系在貿易結構優化中的關系可以用希克斯的技術進步理論中與資本的聯系獲得。??怂箤⒓夹g進步分為中性、勞動節約型和資本節約型三種。中性技術進步指的是勞動和資本的生產效率同比例增加,其后果是生產原有產量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和資本;勞動節約型技術進步指的是生產中的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大于勞動的生產效率的增加,結果是達到原有的產量可使用較少單位的勞動和資本,但資本/勞動比例上升;資本節約型技術進步指的是勞動要素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大于資本的生產效率的增加,導致生產原有產量現在只需要較少的勞動和資本,但此時勞動/資本比例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在以生產要素投入比例來衡量貿易結構時,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在貿易結構優化過程中,資本投入量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尤以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所發揮的效率對改變生產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及貿易結構的高級進程是資本是否起作用的標準。因此,在金融發展中提高資本在貿易商品生產中的生產效率是替代貿易結構優化中有關金融各方面相關問題的一個核要議題。
我國的金融發展是立足于金融業在混業經營上的趨同,而金融業借助于混業經營的方式來發展,其本身就是追求在經濟增長中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效率從區分上可以從金融的生產性效率和目的性效率來看,生產性效率簡單來看就是企業從金融發展中可以獲得得益于金融效率提高所帶來的收益,目的性效率則是指金融業因為效率的提升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這些內在的關系為對外貿易在金融發展的推動下,如何借助于金融資本在企業生產中的運用來通過技術或者是生產要素高級化的實現來優化該國的貿易結構提供了方法。
我國金融的發展在促進貿易結構優化的過程中將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首先,借助于整體金融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即可以在混業經營方式下多渠道地獲得風險資金從而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為企業在生產轉型過程中提供金融支持;其次,金融發展中體現出的金融產品功能,可以幫企業以多樣化方式來應付對外貿易經營中的風險,規避全球經濟負面作用下的貿易風險,改善企業對外經營中的貿易環境,營造企業以技術運用為主體的貿易氣氛,為企業進行改良式的貿易運作奠定基礎;第三,可以合理和充分地利用金融發展帶來的機遇實現企業技術創新。無論是技術引進還是合資生產,都會對中國這樣一個成熟的貿易大國的相關產業產生激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技術創新,從另一方面來增加我國貿易商品的技術標準。而更為重要的是以此形成我國貿易發展的新格局,為長遠的貿易結構優化和貿易利益獲取建立起有生命力的貿易單元;第四,金融效率在金融發展中的提升不僅可以使得企業在生產中獲得放大性的效應,而且也為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本在生產要素中的比例,促使企業在擴大再生產中為了追求貿易利率而加大對資本的投入量,優化國家貿易結構創造基礎;最后,金融發展對貿易結構良性促進作用反過來又會降低金融系統的風險,尤其在開放的經濟和對外貿易中,兩者在發展的過程是相互促進的。正如我國多年來貿易成果同樣也為國家的匯率和金融安全提供了保障。
3結論
金融和對外貿易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兩個方面。對外貿易是積聚金融成果的方式,而金融是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保障層面。我國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要在金融發展的推動下不僅只能停留在低附加值產品和加工貿易上,還要在高速發展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上迎頭趕上。以我國的金融發展為契機,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為目的,以金融效率提升為方式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升級。同時也要注意到金融發展不利方面,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同樣與資本一樣具有放大性和巨大的破壞性,要在兩者的互動過程中關注金融風險的擴散以及給對外貿易行業帶來的各種風險,積極地防御風險,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為貿易結構優化提供有利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德權,梁艷.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國外研究綜述[J].財經問題研究,2005(3)
2彭磊.貿易結構優化三階段論及我國所處階段的實證檢驗[J].國際貿易探索,2004(3)
[關鍵詞]生活陶藝;裝飾特征;成型;燒制
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器具藝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傳統陶藝逐漸發生分野,一部分實用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產業化,轉變為批量生產的現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傳統陶藝則放棄了實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上,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現代陶藝。陶瓷藝術原本是生活的藝術,它曾經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先前傳統陶瓷的人性與個性喪失殆盡。而另一方面,走向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術館之中,人與陶藝之間被一層透明的玻璃隔絕了。生活陶藝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既有現代陶藝的材質語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時生活陶藝還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藝是現代陶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藝從精神向實用功能、從精英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作為實用器皿,生活陶藝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生活陶藝還有鮮明的裝飾特征。本文將從生活陶藝的成型與燒成兩方面探討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
1裝飾與成型的整合——結構即裝飾
“裝飾”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解釋,作為動詞使用的“裝飾”被解釋為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從這種解釋里我們可以體味到裝飾的兩個關鍵詞:附屬性和表面性,即裝飾附屬于造型主體表面。在先秦時代的論著中,裝飾即“飾”,飾如同“偽”,偽又與“文”同。我們所熟知的孔子所謂“文質彬彬”,既強調重質不能輕文,追求文與質的辯證統一。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b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蘇珊·朗格強調裝飾的適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與質的和諧統一是一致的,從“適宜”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裝飾是適宜于它所裝飾的東西,裝飾仍然是附屬性的。
傳統意義上的裝飾多是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紋飾,在傳統陶藝中裝飾的附屬性和表面性表現的十分充分。傳統陶瓷裝飾手法可以繪、刻、堆、釉來概括?!袄L”是指彩繪,在坯體和胎體上以描畫的形式進行裝飾,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翱獭迸c“堆”的裝飾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興盛之前,“刻”是指在坯體上以刻劃花、剔花、鏤空(玲瓏)、半刀泥等手法進行的裝飾,還包括在已經燒成的胎體上進行刻畫——刻瓷。堆是指在坯體上的堆塑裝飾。釉是指顏色釉裝飾。這四種裝飾形式有共同的特點,它必定是以坯體或胎體為裝飾載體,以陶瓷裝飾材料在載體上刻畫一定的裝飾內容,從而對造型主體進行錦上添花的修飾。紋樣、紋飾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屬物,造型是裝飾的載體。因此傳統陶藝的裝飾與造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傳統陶瓷的發展演變中制陶先民強調造型與裝飾的諧調性,而造型與裝飾之間卻鮮有滲透。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在裝飾紋樣和形式上的變化,因此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屬物,它的變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層。
從傳統陶藝到生活陶藝,實用的本質沒變,但其裝飾卻由表面走向結構。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來說生活陶藝具有較強的手工性,這主要是因為生活陶藝吸收了純審美的現代陶藝的造型、裝飾、燒成語言。與傳統陶藝的嚴謹、唯美不同,現代陶藝把陶藝本體語言的造型能力極大地釋放出來。陶藝的泥料與釉料自身具有的豐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記錄陶藝家創作的每一個痕跡,泥料的質感,受力所產生的形變、裂隙,泥料與釉料的結合所產生的層次感都成為陶藝最樸實材質美的表現?,F代陶藝本體語言的豐富性,使得陶藝藝術魅力的顯現并不過于依賴造型形式,陶藝與雕塑的區別也在于此。生活陶藝的設計比較注重對這種材質美的保留與表達。與傳統陶藝相比較,生活陶藝的裝飾少了對造型的表面修飾,多了對陶藝材質美的顯現,裝飾多融合于陶藝的成型過程之中,融合于結構之中。在傳統陶藝中,造型與裝飾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域,而在生活陶藝中這兩者卻走向統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裝飾意味,裝飾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結構的一部分,從裝飾的角度來看則是裝飾的結構化。“篩光”為一組燈具,這種被稱之為“新薄胎”的陶瓷設計,因胎體近似普通白紙的厚度,使它具備極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鑲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疊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有規律的疊影造型,疊影即是其裝飾內容。這種材質和手法還被運用于咖啡的設計中(圖2),同樣的疊影效果隱現于杯體之上,不同的是,在燈具上有規律的疊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則成為隨意,無規律可循的。這兩種效果都是坯體成型所造就的藝術效果,燈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規律可尋,而杯子則是采用了制作燈具的泥片下腳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隨意的、偶然的造型,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疊影效果更加的隨意、自然天成。陶藝泥性的一大特點在于它的隨意性、隨機性,傳統生活陶藝的造型是中規中距的,講究對稱、均齊之美。生活陶藝則注重泥性的發揮,但這些因素也具有裝飾意義。造型與裝飾合而為一,難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種傳統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將泥槳注滿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槳變干而緊貼于模具內表的時候再將多余的泥槳倒出,完成注漿工序。北歐陶瓷設計師的作品《茶葉篩》(圖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這個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這種傳統的注漿工藝,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點,采用甩漿的方式,將泥槳拋灑于模具內,待泥漿具有一定硬度時,將坯體取出,這種潑灑泥槳的成型方式能夠創造出一種類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難理解,拋灑的泥漿構成的點、線、面結構,既是篩的結構,同時也是篩的裝飾,泥槳的潑灑兼有成型和裝飾的作用。生活陶藝拋棄傳統陶藝的表面裝飾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創造了生活陶藝“無裝飾的裝飾”的新結構,并使裝飾更深刻地進入了結構層面,豐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藝裝飾的存在方式和意義。
生活陶藝裝飾的結構化并非孤立的現象,早在設計的現代主義階段,設計界曾經有反裝飾思潮,今天看來所謂的反裝飾設計其實就是裝飾的結構化。反裝飾運動中最為著名的設計師是奧地利建筑家阿道夫·盧斯。盧斯主張建筑以實用為主,崇尚簡潔而抽象的造型。盧斯認為建筑“不是依靠裝飾而是以形體自身之美為美”,甚至認為“裝飾是罪惡”。盧斯反對裝飾,雖然從表面看來建筑強調實用,外部完全沒有裝飾,但是他強調了建筑物的比例,強凋墻面和窗子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建筑的窗子、線腳等細節依然是構成整個建筑之美的裝飾元素?!艾F代建筑、設計等實用藝術對裝飾的背離,實質是這一藝術內部的一種變革與調整,是自身整體的一種自我適應、更新與發展。自我的調整與變革,最終不是排除裝飾,而是通過否定的方式找到更合理、更具時代性、更具結構意義的裝飾與形式?!?/p>
2燒成與裝飾的融合——燒成即裝飾
生活陶藝的最終完成離不開窯火的燒煉,火無疑是生活陶藝最本質的藝術語言?;鹪谔账囍械淖饔檬且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今天,關于陶器的發明,有學者認為是古人用火燒結了覆在籃子表面的泥土,從而成功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人造物的發明。盡管這是一個特例,但它卻明確反映了火在最初的陶藝中的作用,火僅是使泥土凝結以便于儲存水或食物的一種媒介。但是,窯火之于生活陶藝,不僅僅是媒介,同時更重要的是一種裝飾手段。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窯火對陶器的裝飾效果。平地堆燒和坑燒是最原始的燒成方法之一,因其燒成溫度低,溫度極不均勻,所以堆燒而成的陶瓷表面呈現氧化與還原氣氛的不確定性在器物表面形成或青或紅的斑駁火痕,古人這種下意識的陶器燒成手法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陶藝家呈現遠古情懷的一種重要手段。如果說堆燒和坑燒的表面肌理是古人下意識所為的話,那么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黑陶的發明則說明古人在用火裝飾陶藝上已經由自發轉向了自覺。龍山人利用封窯和滲碳技術將粗獷陶器修飾成黑亮如漆的黑陶,封窯和滲碳是古人在對火的作用認識上的一大提升,此時的燒成已經與裝飾融合在一起。不過在傳統陶藝發展過程中,燒成的裝飾性并未獲得較大的發展,因為傳統陶藝的裝飾是以釉為主體的,釉本身是對陶藝最好的一種裝飾,在釉發明后的兩千年多里,中國傳統陶藝的裝飾是圍繞釉裝飾展開的。對材料本身語言表達能力的發掘是現代藝術的一大特征,生活陶藝同現代陶藝一樣,都比較注重泥料和窯火裝飾潛力的發掘。在國外,眾多陶藝家熱衷于探討窯火在陶藝留下的痕跡與肌理,并使之成為生活陶藝裝飾重要內容。美國陶藝家杰米·克拉克最喜歡的燒成方式是在地上挖一個坑,用木材、木屑和紙進行“坑燒”,整個過程沒有火焰,長時間的還原燒成,燃燒中的碳素滲入坯體中,使他的作品厚重與沉著。他同時采用涂抹泥槳的技巧,在第一次素燒之后,用細泥漿涂抹在坯體表面,再經第二次、第三次燒成,涂抹在作品上的泥漿結成片狀,并且每次燒成都會掉落一些,泥片在坯體表面使火燒的痕跡產生出豐富的層次與色彩,妙不可言。(圖4)柴燒是生活陶藝常用的手法,柴燒與一般窯的差別在于火焰和灰燼可直接竄入窯室內,落灰與高溫融熔狀態下的坯體自然反應產生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柴燒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不同,在同一件作品上有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使它散發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這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生活陶藝創作中常用的燒成方式還有鹽燒、蘇打燒、樂燒、熏燒等方式。這些燒成方式所呈現的陶藝作品雖然風格鮮明、效果迥異,但在總體上可以將其歸結為自然肌理一類。每一種燒成方式都可以在作品表面形成一種極富個性的燒成肌理裝飾語言,不僅如此,這類燒成方式的藝術魅力還在于燒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因此以燒成進行裝飾的生活陶藝其作品的效果是唯一的、不可復制的。原始性的燒成手法往往呈現出粗獷、質樸、變幻莫測的藝術效果,這種粗獷、率真、自然天成的偶發肌理恰恰符合了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爱斒止I和民間藝術被現代物質文明蕩滌一空之后,面對著高科技的機器產品,又感到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產生一種文化‘復歸’的念頭。因為田園詩般的生活雖然不會再來,但是那些蘊涵著純真感情的質樸藝術品,卻是暖人心脾的,永遠也不會過時。”生活陶藝天然不假修飾,不矯揉造作,帶有強烈的泥土氣和不同程度的原始稚拙的屬性,正是今天人們漸漸失去而又想拼命追回的一種樸實的品質和原始的情感,這也許就是生活陶藝燒成肌理的魅力所在。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作為一門個別學科,既有與其他科學知識體系相同之點,又有自身質的規定性。
就人類的科學知識體系來說,“一般都由經驗要素、理論要素和結構要素構成”[②],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知識體系也離不開這三個要素。作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經驗要素,主要是文學工作者通過審美體驗而得到的關于一切文學現象的經驗材料,它構成本學科的基石。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要素則產生于對經驗材料的抽象,它表現為本學科的特定概念和范疇,構成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體系。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結構要素則是作為方法論的原則從文藝學知識整體性中升華出來的,用以揭示文藝學的內容、屬性和規律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知識體系的結構要素就是方法論。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結構要素與理論要素和經驗要素不同,它不是明顯存在,而是蘊含在其他要素之中。從形式上看,它不是形,不實在,似乎無法抽象出來,構成獨立的研究對象。其實在考察了文藝學研究的歷史之后,人們會驚奇地發現:文藝學流派林立,學說繁雜,分支眾多。這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各流派方法論的不同。柏拉圖以“直觀的甚至神秘的哲學思辨方法”開創了哲學美學(其中也包括文藝學)。亞里士多德以自然科學方法、社會科學方法、演繹法建立了自己的美學體系,影響了西歐文壇兩千多年。19世紀泰納以社會學方法建立了實證主義社會學流派。19世紀末葉德國美學家費希納運用心理學實驗方法創立了實驗美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西方出現的精神分析、語義分析美學、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等,無不與它們的世界觀、方法論和邏輯起點有關??梢?,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方法論的確立,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學派的崛起”。[③]
為什么方法論能夠成為流派的標志?這是因為結構要素是一定文藝學流派的敘述原則,是文藝學內容各子系統和要素之間聯系的方式。當代科學表明,系統是要素與要素之間關系的集合,確定一個系統的質由要素和要素連接的方式——結構所決定。因此結構要素就能確定流派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識體系的結構要素雖不具形,只要有客觀性,有獨立的價值,我們就能夠運用科學的抽象方法將它抽象出來,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與文藝學的其他門類,如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并列。因此,文藝學的結構要素——方法完全能夠成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對象。
二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內容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內容包括本學科的指導思想,研究對象,學科地位,學科根據,各層次研究方法的特征、功能、價值以及它們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問題。
三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指導思想
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指導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哲學世界觀,為文藝學研究方法論提供原則、出發點和理論基礎,集中表現在本體論問題上。車爾尼雪夫斯基早就指出:“美學觀念上的不同,只是整個思想方法的哲學基礎不同的結果?!盵④]哲學基礎決定文學觀念,文學觀念又制約和影響研究方法。歷史上各文藝學流派所采用的方法,無不與其奉行的哲學有關。泰納的社會歷史方法出自實證主義;風靡一時的接受美學,其思想淵源是現代闡釋學,其理論動力導源于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18和19世紀發展起來的歷史歸納法,與舊唯物主義機械論有關;現象描述法是18世紀經驗主義哲學的產物;精神分析法導源于弗洛伊德心理學,直接與非理性哲學相聯系,如此等等,都說明了方法論與哲學世界觀的密切聯系。因此我們在探尋方法的時候,切記一切研究方法手段、認識工具都是從“研究文學本體的成功經驗中歸納總結出來的,那種拘泥于封閉的先驗框架里作抽象思辨而產生的方法”,是沒有活力的。
我們說哲學的世界觀指導和制約研究方法,并不等于代替具體學科的研究方法?!拔乃噷W這門科學的方法論同一般的科學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不同的地方,不僅在于它把初始的哲學原則具體化了,而且[⑤]在于它包括了特殊的方法”。[⑥]文藝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個別學科,有適應自己對象特點的個別學科的研究方法,還有從其他學科移植過來的研究方法,這些都是辯證唯物主義所代替不了的。
四文藝學研究方法論的分類
文藝學方法論是“諸種研究方法的手段的學說化的理論”,它本身就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系統。面對如此眾多的研究方法,如何確定它們的層次地位,這涉及到分類標準問題。到目前為止,分類標準不一,有的則從歷史角度,有的從功能價值角度,有的從適應的普遍性范圍及程度的角度。從功能價值與適應范圍及程度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4個層次:
(一)哲學方法
哲學方法處于方法論系統的最高層次,它適應一切科學,“表現為一種思維定勢和原則,對文藝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有規定作用”。[⑦]車爾尼雪夫斯基早就指出:“美學觀念上的不同,只是整個思想方法的哲學基礎不同的結果。”[⑧]哲學基礎決定文學觀念,文學觀念又制約和影響研究方法。歷史上形成的各種方法都與其奉行的哲學有關。比如泰納的社會歷史方法之于實證主義哲學;接受美學之于現代闡釋學、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歷史歸納之于機械唯物主義;現象描述法之于18世紀的經驗主義哲學;精神分析方法之于非理性哲學等等,都被某種哲學所設定,都與其相應的哲學遙相呼應。但是方法論有其相對獨立性,并不與哲學等同劃一。哲學對方法論的作用只表現為一種指導和制約的作用,絕不能取而代之,它必須通過個別學科的研究方法加以具體化,才能夠與各研究方法同文共軌、同條共貫、行之有效。錢學森同志曾對哲學、一般方法、各門學科的具體方法之間的關系做過精辟的分析。他認為,哲學要指導各門學科,但這種指導既不是取而代之,又不是風馬牛不相及,而是通過一般研究方法這個中介起作用。比如哲學通過自然辯證法去指導、聯系自然科學;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指導聯系社會科學;通過數學哲學指導聯系數學科學;通過系統論方法去指導聯系系統科學;通過認識論去指導聯系思維科學;通過人天觀去指導聯系人體科學;通過軍事哲學去指導聯系軍事科學;通過美學去指導聯系文藝理論;通過社會論去指導和聯系行為科學。一般研究方法“可以使低層次的具體科學方法論得到拓展、深化和提高,進一步密切相互之間更廣闊、更多方面的聯系,又有可能使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方法論充實、豐富和發展”[⑨]。同時保證了哲學方法論指導作用的正確實施。
總之,各種研究方法離不開特定的哲學原則的指導與制約,又不能為它所代替。正確的哲學原則確保各種方法的先進性、合理性,先進的科學方法又可以深化、豐富一定的哲學。我們切不可將哲學方法與其他方法對立起來。其實,任何“對立”的做法在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二)一般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是能為多種學科所采用,處于中介環節的研究方法。它處于方法論系統的第二層次,主要包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邏輯思維方法。
(三)特殊研究方法
特殊研究方法亦稱具體方法。它是某一學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或者是某一學科從某種角度的研究方法。特殊方法取決于該門學科對象的特殊性,表現為“對文學的切入視角,一般都成為特定的文學流派”[⑩]。特殊研究方法包括:運用于美學的美學方法;由文學心理學派生的文藝心理學方法;由文學信息屬性衍生出來的符號學方法、語義學方法;由文藝價值分化出來的藝術價值方法;由讀者所決定的接受美學方法等等。
(四)具體的研究手段
具體的研究手段嚴格說不屬于方法,而是組織加工材料的科學方式、技術措施,是屬于方法論的工藝部分,或者是科學本身的研究手段。具體的研究手段能為不同方法論的流派共同運用。比如定量和定性、觀察和實驗、調查、統計、模式化、比較法等等。
上述劃分是就整個方法論的結構體系而言。文藝學的方法論體系的劃分在參照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又有其獨特性。
文藝學研究方法與文藝研究的對象有緊密的關系,特定的研究對象要求特定的研究方法。從文藝學研究的歷史看,流派林立、方法紛呈,似乎無跡可跡,但用美國學者M·H艾布拉姆斯的“作品、藝術家、宇宙、讀者”四要素論來衡量,發現各種方法的產生都與研究對象的轉移有關。而對象的轉移,無論是按照下列哪種模式,如艾布拉姆斯的模式,劉若愚的模式,或葉維廉的圖式(圖缺),都無法超出“作品、作家、讀者和宇宙”四個重心。所以以作家為重心的研究,就誕生諸如傳記研究方法、各種文藝心理學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榮格的原型研究方法等);以作品為本體的研究,就產生了諸如符號學方法、形式主義方法、新批評方法、結構主義方法、敘述學方法、現象學方法等等;以讀者為研究重心相應出現了文藝現象學方法、文藝闡釋學方法、接受美學方法等等;以宇宙和社會為中心的研究形成了社會歷史方法、社會學方法、新歷史主義方法、解構主義文化美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等。
文藝研究方法本身多姿多彩、豐富多樣,像天上的星河燦爛,但又都遵循宇宙原動力,星羅棋布,各在其位,各行其職。文藝學研究方法隨文學藝術大系統中子系統的不斷被發現、被認識,必將呈現出一幅立體多樣、變化無窮的動態發展景觀。
[①]陳晉:《文藝學方法的一些基本問題辨析》,《語文導報》,1985
[②]李武:《社會學的方法論與社會學的發展》,《新華文摘》,1985年第3期
[③]陸海林:《方法論放談》,《文藝理論研究》第7卷,第44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④][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上卷,第167頁,三聯書店,1958
[⑤][蘇]布什明:《文學的方法論問題》,《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⑥][蘇]布什明:《文學的方法論問題》,《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第2期
[⑦]陳晉:《文藝學方法的一些基本問題辨析》,《語文導報》,1985
[⑧]《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上卷,第167頁,三聯書店,1958
關鍵詞:貿易依存度結構出口進口
盡管有關我國貿易依存度高低的爭論不絕于耳,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沒有明顯證據顯示什么樣的貿易依存度是“理想”的。因此,不能僅從量上考察貿易依存度,而應進一步分析貿易依存度的結構。
我國貿易依存度結構的特點
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對外貿易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00年后這種趨勢更為明顯。1990年我國貿易依存度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達到61%,2007年則接近70%。不斷上升的貿易依存度反映了對外貿易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貿易結構看,我國的貿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點:
(一)對重要產品的進口依存度較高
入世后,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原材料、中間產品、能源及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較快,尤其是對戰略性資源的進口依存度不斷上升。我國進口依存度高的產品主要集中于兩大類: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據趙瑾2005年對我國各種戰略性資源進口依存度的測算,2003年,原油、鐵礦石、氧化鋁的進口依存度分別是35%、36%、47%;鎳、天然橡膠的依存度則高達55%以上。2007年我國鐵礦砂及其精礦的進口額達到337.88億美元,與2003年相比增長596%;原油進口額達到797.73億美元,增長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級產品,如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油等進口額增長均超過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術產品。如我國一般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為52.87%,中檔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進口依存度超過60%,大型和高精度儀器儀表的進口依存度幾乎是100%。再如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的進口額,從2003年的114.1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億美元,增幅達96%。
能源、礦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戰略物資進口依存度過高,易使一國的經濟命脈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業壟斷地位的出口商對資源進行控制或出口國政府出于戰略考慮對產品出口設置障礙,則會給我國帶來潛在的風險。同時,由于這些產品需求價格彈性小,一旦大量進口,就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將惡化我國的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較高
盡管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有了改善,但從總體上說,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主要出口產品。定義某類產品出口依存度為該類產品的出口額與GDP的比重。按傳統SITC分類,將0、6、8類產品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1、2、3、4類產品歸為資源密集型產品,5、7類產品歸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得到這三類產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別是17%、1%、20%。需要說明的是,從表面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上這些產品不都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產品。美國普查局將高技術產品分為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光電技術、信息與通訊、電子電機、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術、武器、核技術10類。顯然,據此標準,第5類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在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更多地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根據我國商務部最新標準,即將高新技術分為計算機、通訊技術、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材料技術、其他技術10類,2005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183.7億美元,出口依存度應為10%,比傳統方法計算的18%明顯要低。這就是說,我國事實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計算的數據要低得多,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計算的數據要高得多。
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依存度高,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來自廉價的勞動力而不是資本和技術要素。這種競爭力格局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惡化了貿易條件,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也使我國貿易發展面臨著其他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低層次競爭局面。(三)服務貿易依存度低于貨物貿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出口額和進口額已分別由1982年的18.7億美元和24.8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744億美元和838億美元。但與貨物貿易比,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很低。定義服務貿易依存度為一國服務貿易額與該國服務業產出的比重。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依存度僅為20%。同時,由于服務貿易包含的范圍極廣,需要進一步細分。2005年服務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及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依存度較高的集中在運輸、旅游、其他商業服務三類,其他九類出口依存度都很低。這說明我國服務業出口以傳統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知識與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宣傳、金融服務、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等出口比重極低。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保險服務、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等項目上,2006年此三項逆差占服務貿易總逆差的323%。
一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決定于該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猛,已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日益成為決定一國貿易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低下使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貿易依存度較高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工貿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別定義加工貿易依存度和一般貿易依存度為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及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貿易依存度,詳見表2。
由表2可見,目前我國較高的貿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貿易形成的。加工貿易成為我國的主要貿易方式,這符合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目標。但對我國來說,即便出口產品已從傳統的紡織品轉為機械、電子等制成品,企業并沒有因此而獲得核心技術,大多數企業承接的加工貿易仍屬勞動密集型產品,從加工貿易中獲利的主要也還是勞動力報酬。
從現實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格局已發生了所謂的“貿易順差國際轉移”現象,即貿易順差大、依存度高,在貿易過程中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貿易利益,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下。據計算,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15%-20%之間,拉動GDP增長在1.5%-2%之間。不僅如此,高貿易依存度還為他國利用,成為西方國家向我國施加貿易壓力的籌碼。
(五)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市場依存度較高
目前,與我國有經濟貿易往來的國家有220多個,但我國進出口市場集中于少數國家。定義某市場依存度為一國對其某一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額與該國GDP的比重。從出口來說,2007年我國對歐洲、美國、日本、東盟、韓國的出口占我國總出口的60%,對以上國家(地區)的市場依存度分別為7.6%、7.2%、3.2%、2.9%、1.7%。再從進口來說,2007年我國從日本、歐盟、東盟、韓國、美國的進口占總進口的73.6%,對以上國家(地區)的進口市場依存度分別為5.3%、3.9%、3.1%、2.9%、2.7%??梢姡覈M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高度依賴直接導致出口企業間惡性競爭,相互殺價,不僅限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而且極易在主要貿易伙伴國內部形成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環境。
結論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 鋼結構設計;問題;建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author of the work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mainly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steel structure in the choice of the form of structure, section design, the support design, node desig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steel structure design; Problem; sugges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幾年隨著建筑物越來越向著大跨度、大空間方向發展,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已不能完全滿足建筑結構的多樣化,鋼結構彌補了混凝土結構的種種不足之處,且受到廣泛的重視。與混凝土結構相比,鋼結構一般具有如下的特點:
1) 結構構件自重輕。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要30% ~ 50% ,結構構件自重輕,因此相應的基礎、地基處理費用也較低。此外,在相同地震烈度下結構的地震反應較小。2) 結構布置靈活。鋼材結構組織均勻,而且強度、彈性模量高,可采用大開間布置,使建筑平面能夠合理分隔,靈活方便。如單層工業廠房,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由于受屋面板、墻板尺寸的限制,柱距多為 6 m,而鋼結構的圍護體系可采用金屬壓型板,所以柱網不受模數限制,柱距大小主要根據使用要求和經濟合理的原則考慮。3) 施工周期短。鋼結構的主要構件和配件多為工廠制作,易于保證質量,除基礎施工外,基本沒有濕作業; 構件之間的連接多采用高強度螺栓連接,安裝迅速,施工周期短。4) 經濟效益高。鋼結構構件采用先進自動化設備制造,運輸方便,因此工程周期短,資金回報快,投資效益相對較高。5) 由于鋼材本身的材質問題,鋼結構耐候性、耐火性、耐腐蝕性,還存在著一些缺陷。6) 構件及結構的穩定性是鋼結構的突出問題。鋼結構的構件截面相對較小,造成了結構容易失穩。因此我們在鋼結構設計和施工時,應采取相應的提高穩定的措施。
1 結構布置
鋼結構的結構體系包括框架結構、框架—支撐結構、筒體結構、平面桁架結構、網架( 殼) 結構、索膜結構、輕鋼結構、塔桅結構等。選擇結構體系時,應考慮它們不同的特點,如在輕型鋼結構工業廠房中,當有較大懸掛荷載時,可考慮放棄門式剛架結構而采用網架結構; 建筑設計允許的情況下,可在框架中布置支撐來提高結構剛度,一般能取得比簡單的剛性連接節點框架更好的經濟性; 對屋面覆蓋跨度較大的建筑,可選擇懸索或索膜結構體系,其構件以受拉為主; 高層鋼結構設計中,常采用鋼—混凝土組合結構,來彌補鋼結構本身的缺陷,提高結構性能。
結構的布置應根據結構體系的特征、建筑物荷載分布的情況及性質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說來,結構布置應剛度均勻,力學模型清晰,使荷載以最直接的路徑傳遞到基礎。此外,結構布置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多變。如框架結構中次梁的布置,一般為減小截面而沿短向布置次梁,但會使主梁截面加大,因此減小了樓層凈高。為避免這一問題,可根據需要調整其荷載傳遞方向,以滿足不同的設計要求。應特別注意的是結構的抗側應有多道防線,如有框架—支撐結構體系,框架柱至少應能單獨承受 1/4 的總側向荷載。
2 截面設計
構件截面設計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結構的安全性,工程的造價及施工是否方便。結構形式確定后,可根據經驗對構件截面作初步估算。主要包括梁、柱和支撐等構件截面形狀與尺寸的假設,一般鋼梁可選擇槽鋼、軋制或焊接 H 型鋼截面等。根據荷載與支座情況,其截面高度通常在跨度的 1/20 ~1/50 之間選擇。翼緣寬度根據梁間側向支撐的間距按我國現行鋼結構規范限值確定,盡量回避鋼梁整體穩定的計算。確定了截面高度和翼緣寬度后,其板件厚度可按規范中局部穩定的構造來初步確定。柱截面根據長細比來估計,通常 50≤λ≤80,然后考慮不同的受力情況,選擇鋼管或 H 型鋼等截面形式。
在進行鋼結構設計時,應在確保結構安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使結構用鋼量最省、造價最低。因此,如何選擇合理截面的桿件,使其在滿足強度、剛度、穩定性等要求的前提下,用鋼量最小就是優化設計的最終目標。
在進行截面優化時,必須綜合考慮以下幾點: 1) 構件強度、穩定驗算。截面尺寸的優化必須滿足強度、穩定性的要求,從而滿足結構設計的安全性要求。2) 剛度要求。截面尺寸在優化時,結構的整體剛度必須滿足有關規范規定的變形控制要求,即橫梁的最大撓度、柱頂的最大水平位移、吊車軌頂處柱的最大水平位移必須滿足有關規范規定的變形限值。3) 構造要求。優化截面尺寸必須滿足有關規范的構造要求及使用要求。如柱翼緣的寬厚比、腹板的高厚比等截面尺寸都必須滿足有關規定。4) 制作、安裝控制條件。優化構件截面尺寸必須滿足常規的制作、安裝要求。
3 支撐設計
在鋼結構中通常利用支撐提高結構或構件的穩定性。合理布置支撐體系可有效優化主要承重構件內力分布情況,可有效改善整體剛度分布,加強結構薄弱環節,使結構整體共同抵御水平荷載,尤其是地震作用。支撐體系的設計一般遵從以下原則:
1) 明確、合理地傳遞縱向荷載。2) 保證結構體系平面外的穩定,對結構和構件的整體穩定提供側向支點。3) 結構安裝方便。4) 滿足必要的強度、剛度要求,具有可靠的連接。
柱間支撐通常采用十字交叉式。在柱間有運輸、通行域、放置設備等要求時,可采用門架式柱間支撐和單斜式柱間支撐。此外,還有人字形、K 形、L 形等支撐形式,對于常用的支撐體系,在相同用鋼量下,十字支撐體系和人字支撐體系對提高結構側向剛度的作用相對顯著。
4 節點設計
連接節點的設計是整個設計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節點設計得當與否,對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可靠度以及建設周期和成本有著直接影響。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在結構分析過程中就應該想好用哪種節點形式,根據結構構件的選用,傳力特性不同判斷是選用剛節點、鉸節點還是半剛節點。
對于焊接節點,焊縫的尺寸及形式應符合我國現行規范的有關規定。如焊條的選用應和被連接金屬材質強度相適應,E43 對應 Q235,E50 對應 Q345。此外,焊接設計中應考慮焊縫的重心盡量與被連接構件重心接近。對于栓接節點,普通螺栓由于其抗剪性能差,只能在結構次要部位使用。高強螺栓的使用相對廣泛,常用 S8. 8 和 S10. 9 兩個強度等級,高強螺栓連接根據受力特點分承壓型和摩擦型兩種連接,在設計時應注意兩者計算方法的差別。連接板可簡單取其厚度為梁腹板厚度加 4 mm,然后按我國現行規范進行相應驗算。
此外,節點設計應考慮制造廠的工藝水平、施工空間及構件吊裝順序等,盡可能讓工人方便進行現場定位與臨時固定。
解構主義,從字面意思理解即是一種分解構成的主義,就是將事物整體,分解成獨立的單個元素,對單個單位元素進行研究,再進行重組構成的一種主義。它最初是一種哲學思維,始于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當時的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對語言文字學中的結構主義提出批判,反對它的固有序列似的結構主義,認為這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把結構的構成當成一種枷鎖。主張對其單位元素的研究,反對結構,通過對單位元素的研究,形成自我的解構。這一哲學思維反映到設計領域始于八十年代,受到當時社會開放化的環境影響,人們在設計領域也在不斷的尋求突破,打破固有思維,以適應即將到來的大開放、大爆炸時代。解構主義體現在服裝設計領域,就是將服裝構件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輪廓進行解構。通過對服裝的內部造型設計的結構線、領型、袖型和其它零部件的研究設計,注重對某一單個零件的研究設計,然后重組此類零部件,以期突破傳統,打破固有的設計思路,形成新的設計風格,炫亮人的眼球。
二、解構主義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解構主義在服裝構成的構件上的應用是解構主義應用的一大亮點,它通過對服裝的某一個零部件的分析研究,對其進行創新,然后應用于服裝的整體之中,實現服裝設計的新發現。在1999/2000年秋冬的迪奧公司的產品中,其推出一款與傳統的開片方式結構很是不同的一款新式綠色長裙,采用了由右肩向右腰部傾斜,再向左下方旋轉的的縫合線開片方式,同時它對縫合線部位還進行了深綠底色寬飾邊的修飾。如此打破傳統的開片方式使人眼前一亮,首先設計者對縫合線這一單位元素進行了抽離,從服裝整體中將縫合線這一元素抽離出來,對其進行單獨的設計,通過對這一元素的創新,然后應用于整體的創新,實現以點破面,達到以小博大的目的,同時它又體現出服裝設計者的一種思維,一種線條思維,變換的縫合線,改變的線路,是否也反映了設計者對這快速變化時代的感想,由此反映到設計當中,打動人心,讓人喜愛呢?服裝上的圖案的結構向來是服裝設計的一個重點,服裝設計中的圖案反映了人們的思想,可以說通過對服裝圖案的挑選,人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而對服裝設計圖案的選擇,是服裝設計師的一個敏感點,這一圖案的選擇可以反映時事,也可以反映設計者的思想,總而言之,圖案的設計是有思想的,有靈魂的,它必定要有所反映,能讓人看到能夠引起思想的共鳴。在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后,有一段時間伊拉克新聞發言人的頭像作為一種服裝設計圖案,在美國曾流行一時,因為這一頭像代表了不畏強權,敢于反抗的一種象征。這引起了一些有反抗精神的青年的共鳴,所以它就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元素作用于服裝設計之中。所以對于服裝圖案這一元素的研究,就在于其所代表的含義,通過對這一元素的分析研究,運用解構主義,將其實現的時代精神歸于服裝設計之中。解構主義思維對解構主義在服裝設計中的影響,服裝設計者的解構主義運用是服裝設計解構主義運用的靈魂核心,無論是服裝的構件還是圖案的分析研究、精選創新,都離不開服裝設計者,它都是服裝設計人員思想的一種體現,服裝設計的解構主義實際上是服裝設計者思維方式結構主義的一種體現,它運用于服裝的設計當中就是在服裝中體現設計者的思維情感。譬如就個人而言,筆者比較喜歡“安特衛普六人組”中的維爾特•范拜爾唐克,它的服裝設計主張“無性別主義”,認為它所設計的服裝男女皆宜,其作品的靈感來源源自于視覺藝術、文學、大自然和音樂、宗教等。它喜歡大自然的狂放,在其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強烈的色彩對比,感受到無比的視覺沖擊力,引起人們對大自然狂放力量的無比共鳴,這種思維的打破傳統,從根本上改變了其對服裝元素的及其組合的固有思維,從思想元素進行創新,體現在服裝設計當中。如此實現服裝設計的解構主義創新。
三、結語
關鍵詞:加工貿易;產業結構;出口產品結構;政策
1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加工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工業中又以重化工業為主,輕工業被置于次要地位,產業結構失衡。在改革開放時,恰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日本和東亞新興國家因為收入的持續增長,工資成本快速上升,勞動密集型生產部門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我國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迅速增長,帶動了我國輕工業部門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直接投資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其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一些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很多跨國公司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將中國作為其生產基地,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90年代后,我國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明顯提高,改變了過去初級產業占據統治地位的局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加工貿易開始迅速發展。加工貿易產業層次的提升直接帶動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2006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約90%都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完成的。
2我國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作用的實證研究
2.1研究思路
在我國出口產品中,傳統產品增長緩慢,紡織品服裝出口在對外貿易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相當活躍,由于這兩類產品的出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說明我國貿易總量的增長與出口產品結構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工貿易的發展。
從圖1中看到,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科技含量較高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到2006年,兩者的出口總和占總出口的85.74%,已經成為我國主要的出口產品。而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貿易出口,越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加工貿易出口的比重越高。(見表1)
從表1中看出,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機電產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到2006年分別為87.3%和71.2%,而且這個趨勢在不斷擴大,而紡織品服裝加工貿易出口占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梢钥闯黾庸べQ易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作用不可忽視。
2.2模型的建立與數據選取
通過研究上述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在各產品出口中的比重與各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TC)的相關性,來驗證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
貿易競爭指數(TC)定義為:TCij=(Xij-Mij)/(Xij+Mij)
它表示i國j部門的產品的凈出口與該部門進出口總額的比,其中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TCij的取值范圍是區間[-1,1]。如果貿易競爭指數大于0,則表示i國j部門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凈出口部門;反之,如果貿易競爭指數小于0,則表示該部門是凈進口部門,具有比較劣勢。
2.3檢驗結果
以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出口所占比重為解釋變量,以貿易競爭力指數為被解釋變量,驗證加工貿易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推動作用。(見表2)
從上述得出的相關矩陣來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與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之間存在較大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隨著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的不斷上升,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競爭力不斷的增強,可以說目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加工貿易在其中的推動作用,按此思路我們在二者之間建立回歸方程,進一步研究其量化的關系。
選取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X)為解釋變量,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Y)為被解釋變量,運用SPSS軟件計算,根據分析結果建立一元回歸方程如下:
Y=-3.614+0.04X
(-3.954)(3.806)
R[2]=0.617;F=14.483
方程式的擬合優度為R[2]=0.617,F檢驗值為14.483,解釋變量t檢驗值為3.806。其檢驗結果都大于相應得臨界值,說明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X)作為解釋變量是顯著的。其經濟意義說明,從1996年到2006年期間,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每上升一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會上升0.04。加工貿易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加工貿易的發展為中國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徑。
3政策建議
3.1加大加工貿易國內采購率,延長國內產業鏈
充分利用和不斷提高當地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為配套產業的快速增長提供微觀主體。最終帶動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產業鏈條。
3.2引導加工貿易向高技術產業發展
積極利用信息通訊技術改造傳統加工貿易產業,提高傳統加工貿易產業的技術含量,還要努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發展,設立具有標志性的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制定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扶植性政策。同時積極培養相關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
3.3引導加工貿易向中西部發展
我國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的相對優勢,而且地域遼闊,中國的資源性加工產業也大多數集中在這些地區。引導沿海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而沿海地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從而使得東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
3.4加強監管
加強海關、質檢、港務等管理部門的協調,提高監管效率,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加工貿易管理體制,遏制加工貿易走私犯罪活動,適當簡化加工貿易進出口的相關手續,為加工貿易的良性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廖涵.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郭建宏.中國加工貿易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黃菁,楊三根.中國加工貿易結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