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轉彎抹角的意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健康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懼死的心理,家庭應滿足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
(2)工作需求。已離退休的老年人,多數尚有工作能力和學習要求,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肯定會產生諸多想法。對這樣的老年人如不給予適當的工作和學習機會,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3)依存需求。人到老年,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社會的關心、單位的照顧、子女的孝順、朋友的往來、老伴的體貼,使自己感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靠。
(4)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環境,不管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只要年輕人尊敬、孝順老人,家庭和睦,鄰里關系融洽,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老年人就會感到溫暖和幸福。
(5)安靜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歡安靜,怕吵怕亂。有些老年人就怕過雙休日,雙休日兒孫都來了,亂嚷嚷鬧哄哄讓人受不了,他們把這兩天叫做“苦惱的雙休日”。
(6)支配需求。進入老年以后,社會經濟地位發生變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權都可能受到影響,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惱。
(7)尊敬需求。有的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后會經歷由官到民、由有權到無權的變化,情緒低落,有自卑感,甚至產生“人走茶涼”、“官去命轉”的悲觀情緒。遇朋友嘆息,甚至不愿出門,不愿到單位去,不愿參加社會活動。長此以往,會引起精神抑郁和消沉,為疾病播下種子。
(8)直爽需求。老年人容易多疑、多憂、多慮及求穩怕亂、愛嘮叨。他們喜歡別人征求他們的意見,愿出謀獻策。我們對老年人的這些心理特點,要以誠相待,說話切忌轉彎抹角。
(9)求偶需求。喪偶的老年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子女照顧,也非長久之計,且也難代替老伴的照顧,所以子女應該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張清華)
好話說錯反傷人
一句恰到好處的贊美能讓人心情好一天,但偏有些奉承話會讓人如鯁在喉。有心理學家就指出,稱贊別人時最忌諱說暗含有比較意味的話。
1.別人越老越丑,你反而越來越年輕漂亮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安慰某人別為年齡和長相擔憂,但是卻讓人感覺到你“話中有話”――“你一直以來都很丑,可現在因為老了反而漂亮些了。”這樣的話,還不如不說。
2.你瘦了好多啊。對一些為自己體重煩惱的人而言,這相當于提醒他們“你以前挺胖”。這句恭維話最好改成無暗示意義的“哇,你看上去真苗條。”
3.這件衣服比你平時穿的好多啦。贊美的同時也透露出“你平時穿著缺乏品味”的信息,不妨把“平時”這些帶比較意味的詞去掉,換成“這個顏色真適合你”等。
4.你真是個好人。對異性這樣說,說明對方對你而言沒有吸引力,有拒絕的意思。同性之間這樣說,也說明對方實在沒有什么突出的優點。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美國哲學家塞爾提出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及其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語言的間接現象
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出于某種原因或意圖,在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時往往不是坦直地按照典型的語法規則和邏輯關系,而是用間接的方式,轉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圖。比如,屋里很冷,門卻開著,說話人想讓聽話人關上門,但出于禮貌或其它原因,說話人不愿意直接提出要求或命令,也就是直接用一個祈使句來表達這個意思,而是采用了一種比較含蓄的方法來提出請求。
例1:a. The door is still open.
b. Don’ t you think it’ s a bit breezy here?
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中,陳述句a和反問句b都表達了同樣一個請求:Please close the door!英語中還有不少習慣用法(idiom)是用于表達間接請求或命令,如:
例2:a. Can you pass the salt?
b. 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c .Would you mind not making so much noise?
d. Will you quit making that awful racket?
從表面來看,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詢問或懷疑一個情況,但實際上它們都表達了一種“請求”,這是它們的深層意思。
例3 : A : How do you like my畫nting?
B :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 I’ m afraid .(何自然,1998)
字面意義:
A:你覺得我的畫怎么樣?
B:我恐怕不懂得欣賞藝術。
深層意義:
A:請告訴我你喜歡我的畫嗎?
B:我不喜歡。
只有考慮深層意義,A和B才能相互理解,他們兩人所說的話才能構成一段連貫的對話。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反語(irony )。在使用反語時,我們字面上說的和我們真正想說的恰恰相反:
例4: What a good friend he is!
=What a bad friend he is !(何兆熊,1998)
再如,以疑問句形式出現的反潔句并非用于提出問題,它的真正功能卻是強調地陳述事實:
例5 : Who down’ t know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Everyone know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正因為說話者在說話時沒有直接表達出他的真實意圖,所以使得聽者很難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這種間接話語中,說話人除了表達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之外,還有另一種“深層意思”,這種“深層意思”比“字面意思”更重要,因為它是說話人說這句話的真實意圖。
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20世紀50至6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丁(J.L. Austin)在他的一系列演講與論文中,提出并逐步發展了他的言語行為理論。言語行為理論從語言的社會功能出發,研究語言的社會運用,認為人們在以言行事。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三個次行為構成:1、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o,2、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 ) , 3、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 )。在此基礎上,美國哲學家塞爾(Searle)修正和發展了該套理論,并形成了著名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塞爾指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用意”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力”(用意),或者說,聽話人如何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何自然,1998)。塞爾(1975)說:“通過施行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施行了另一個言外行為。”因此,當一個人通過話語行為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是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取得的效果。例如,英語很少用命令句來提出要求,而是喜歡使用間接提出要求的句子:
例6: Can you close the door?
這個句子的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是“詢問”,但它們實際上并不是詢問對方是否有能力做這件事。聽話人必須通過“字面用意”(詢問),推斷出說話人要表達的間接用意……這就是“請求”。即:
Can you close the door?
=I request that you close the door.
間接言語行為可以分為常規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和非常規性的間接言語行為。例2中的句子屬于常規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因為人們一聽到這類句子,就可以按習慣推斷出其間接的“言外之力”(用意)。非常規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卻主要依靠說話人雙方共知的語言信息和所處的語境來推斷(何自然,1998)。如例3對話中B不愿直接對A的畫表示不喜歡,而是轉彎抹角地表示了他對A的畫持否定態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B的話: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m afraid=I state that I don’ 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tell you I don’ t like your painting.(何自然,1998)
塞爾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個言外行為共有四個必須滿足的條件:基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s),即說話人的言語目的;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s),即話語所指和預測,實際意圖的表現方式;預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即說話人的語詞和世界狀態的關系;真誠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s),即說話人的心理狀態。對于不同的言外行為,這四個條件有不同的具體內容。
三、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探討了委婉的表達方式,在表示禮貌的基礎上,說話人說話時盡量多的給別人一點方便,盡量讓自己多吃一點虧,從而在交際中使雙方感到受尊重,使交際活動偷快順利地進行。這與以交際法為中心的口語教學的主旨是相一致的,由此也決定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口語教學中的廣泛運用。
會話是日常交際中運用得最普通的方式,而英語口語教學是以教授學生用英語進行會話為主要目的,培養學生通過會話與別人交流思想和感情,進行各種活動的能力,因此,要達到此目的,除了要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形式之外,還必須讓他們懂得其對應的意義和功能。例如,在塞爾提出的通過語言實施的言外行為中,有一類是表示“請求”,即說話人試圖讓聽話人去做某事。在口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構成“請求”的言外行為必須滿足的具體條件,即:基本條件—說話人設法使聽話人去做某一動作;命題內容條件—說話人言及聽話人將要做某一動作;預備條件—聽話人有能力做某一動作;誠意條件—說話人想讓聽話人做某一動作。然后再考慮用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 Leech, 1983),即由于向聽話人提出“請求”是一種使聽話人利益受損的“威脅面子”行為( 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TA ) ( Brawn and Levison, 1978),因此說話人必須采取比較間接,也就是比較禮貌的語言形式向對方提出“請求”,這樣可以給聽話人留有拒絕的余地,而不會產生難堪的局面。在實際交際中,表示“請求”這一功能就可以有許多形式: 轉貼于
例7 : a . Could you…?
b . I hope you won’ t mind but I would like to
c . Would you mind…?
d. I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等等,它們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各種場合,例如:
1)提出忠告(advising)和建議(suggesting)
例8: a. Might it not be a good idea to talk to the teacher first?
b . Why don’t you go to your tutor for some help?
c.Have you ever tho,ight of telephoning your parents beforehand?
d. Don’ t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park the car near the shipping complex?
e. If I might make a suggestion, you could go to the show some time later.
2)發出邀請(inviting)
例9: 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lunch with me?
b. 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Sunday evening.
c. I wonder whether you would~ to come on a picnick with us one day.
d. Could you come to a party at my place next Sunday?
此外,在引導學生懂得語言形式與功能意義想對應的同時,還要反過來引導學生懂得同一種結構還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比如用疑間句可以表示:
例10:a.請求—Could you do me a favor?
b.建議—Why not try the smoked salmon?
c.邀請—What about going to the movie tonight?
實際上,在更多的情況下,以言行事交際行為是依賴言語交際的環境,即言者和聽者之間因語境共知而產生的配合來實現的,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語言形式與功能的對應關系。因此,口語教學還必須超越單個言語行為,進行連續話語的教學,才能有效實現語言形式的交際價值,
例11:A: 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to help you?
B: Oh no, we’re all right . Thank you very much.
A: Are you quite sure?
B: Well, this car refuses to go.
A: Shall I see if I can find out hhat the matter is?
B : Oh ,we wouldn’t like to put you to any trouble .
A: No trouble at all,
以上對話中,B的話”Weli, this car refuses to go .”是一個陳述句,但從上下文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作如下推斷:
This car refuses to go=This car is broken=I cannot use this car=I must get this car repaired=Please help me repair.
只有當A作出了這樣的推斷之后,才能說出下一句’’Shall I see if I can find out what the matter is?"提供幫助的話,使交際順利地進行下去。再如:
例12:A: Let’,go to the movies tonight.
B: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在B的話語中,首先是拒絕A的建議,它是通過陳述我要復習考試這一事實這樣一個言外行為來實現的。在這里,“拒絕”的意思不出自語句本義,而是由語境和交談雙方有關語言的外現象的知識而產生的:兩個人都清楚,準備考試需要大量時間,不允許把時間花在娛樂上。依靠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以及聽話人的推理能力,說話人向聽話人傳遞了比話語的字面意義更多的信息(Searle,1975)。如果不通過語境和上下文相關的話語進行推斷,就很難真正理解說話人的真實意圖而順利地進行交際,就不能實現交際法教學的真正目的。
在口語教學中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與分析,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達到掌握使用正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
這就需要機智。
讀《晏子春秋》,真正讓我領略了晏子的機智人生。他一生事兩君,能做到長袖善舞,平安著陸。如果不是他的機智,他的人生結局是難以想象的。
他服侍第一個君王是齊莊公。莊公是個好色尚勇的人,他一生有兩件大事,一是首次設立“勇爵”,立“五乘之賓”以寵勇士,但又不能教好勇之人使之以禮。幾次大戰皆敗于勇士之手。二是愛棠姜之色。一次與棠姜偷情,被棠姜之夫催杼所殺。
晏嬰遇上這么一個君王,麻煩可就大了。對莊公的尚武,他曾與莊公有一次精彩的對話。齊莊公問晏嬰,古代也有只憑勇力就能在世上立身的人嗎?晏子說:“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這番苦口婆心的話,莊公聽后大為不悅。一次莊公宴請群臣,莊公就戲弄了晏子一番。晏子剛入門,莊公便命樂工奏歌,一邊奏樂一邊唱:“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為來!”晏子坐下后,樂工又連唱三遍。這時晏嬰才知道是唱給自己聽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面向北方席地而坐。莊公問他你坐在地上干啥啊?晏子說:“我聽說訴訟的人是要坐在地上呢。我聽說過,人口眾多卻沒有道義,勢力強大卻沒有禮儀,愛好勇士卻厭惡賢人,他自己一定會趕上災禍的,這些就是像說你的呢。”晏子說完這些話,便離席而去。“徒行而東,耕于海濱。”
晏子這次離開莊公,耕于海濱,應該說是他的一次明智選擇。事實上,齊莊公的“催杼之難”已被晏子不幸言中。“德厚而受祿,德薄則辭祿”,這是晏嬰內心深處的想法,連良禽都擇木而居啊!
晏子接觸時間最長,打交道最多的是齊景公。景公也是一個難侍候的君王。他一生最喜歡建高臺,愛嬖妾,行遠游,異熒惑。對于晏子來說,這些他認為都是害民傷民,于國無益之事。但是,他憑著自己的機智,每次都說服了景公。
最有意思的是景公愛馬的事。有一次,景公喜愛的一匹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要叫人拿刀肢解養馬人。晏子在一旁不便直接阻止,便問景公,“古代堯舜肢解人,先從身體的哪一部分開始呢?”景公一聽,猛然醒悟到堯舜從不肢解人,吃驚的說:“肢解人的事從我開始的。”于是不好意思地叫手下人停了下來,要交給獄吏治罪。但是,作為君王,此時在面子上卻有些過不去。這時晏子為了保全景公的面子,又要說服景公放棄對養馬人治罪,便對景公說,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我替你數說罪狀吧。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然后再把它交給獄吏治罪。晏子就對養馬人說,你的罪有三條,君王讓你養馬,你卻把馬養死了,這是你第一條應該處死的罪狀。你養死的又是君王最喜愛的馬,也是第二條應該處死的罪狀。讓君王因為一匹馬的緣故而殺人,百姓聽說了,一定怨恨我們的君王,諸侯聽說了,一定輕視我們的國家。你養死了君王的馬,讓君主在百姓中積下怨恨,讓軍隊比鄰國弱,這是你第三條處死的罪狀。現在把你交給獄吏治罪吧。景公一聽,知道晏子的弦外之音,只好放了養馬人。晏子的機智既保全了君王的面子,又救了養馬人的命。
還有一次,景公種的竹子被人砍了。景公驅車追上砍竹人,將要治罪于他。晏子覺得不妥,又不好直接說不行,便轉彎抹角地說,你聽說過我們先君丁公的故事嗎?景公不知他要說什么,便問怎么樣。晏子說,丁公攻打曲城,取得了勝利,禁止在城里的財物出城,把城里人遷了出去。丁公每天親自查看。有一次有人抬死人出城,丁公感到奇怪,命令官吏查看時,發現棺材里裝的都是金銀財寶。官吏請求殺掉那些人,沒收財寶。丁公說,依靠軍隊攻克城池,依靠人多謀反財物,是不仁德的。況且我聽說過,當百姓君主的,應該對百姓寬厚仁慈,不親自傳令殺人,就命令放了那個人。齊景公一聽,知道晏子在說情,于是立即釋放了砍竹人。
有時候覺得他像一部制造奇跡的機器
葉錦添,第一個捧回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的中國人,作品涉足攝影、繪畫、服裝造型、電影美術、舞蹈戲劇、雕塑、建筑等多個領域的美術奇才。蔡康永曾形容葉錦添的才華如同七層寶塔,從不同的角度釋放不同光芒。從1986年參與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英雄本色》以來,葉錦添參與的《臥虎藏龍》、《戀愛中的寶貝》、《胭脂扣》、《夜宴》、《大明宮詞》、《橘子紅了》、《風聲》、《紅樓夢》等電影電視美術、服裝設計,給觀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影視劇創作中,葉錦添將電影、電視、戲曲、舞臺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相互雜糅,一方面用衣服幫助演員入戲,另一方面也將觀眾帶入了一個難以捉摸的美學境界。
《紅樓夢》可以寫實也可以虛幻
記者:給《紅樓夢》中的人物做造型,你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什么?
葉錦添:我考慮演員的條件,有些人就特別好,我們找了一些京劇演員。像薛寶釵,因為她有昆劇的底,所以她很會用那身衣服,在戲里面呈現出很小心的感覺,林黛玉是學芭蕾舞的,后來就一直改她的動作,就呈現一種純真。
記者:哪個人物造型做的時候最費神?
葉錦添:每個都費神,賈寶玉是開始的時候比較難。林黛玉是最有底氣的。
記者:十二金釵的服裝造型上的特點是什么?
葉錦添:十二金釵我有加入現代女孩子穿衣的元素,像洛麗塔很可愛的元素,投入古代的感覺,用了很多的蕾絲,不是古代顏色很硬的,用了很多粉色,整個風格有點像法國的顏色,粉金、粉藍、粉紅。我區分十二金釵就是用顏色來區分,同時間要表現很青春的感覺,同時又分得清哪個是誰,用顏色區分最容易。所以分完顏色之后,誰站在一起都構成粉色系物障對比,整個顏色很青春的感覺。一到后期他們每個人遭遇不好的時候顏色開始重起來。
記者:貼片的造型最先曝光的時候引起了很大討論,你怎么想?
葉錦添:我覺得是一個悲哀,現在社會氣氛的確就是這樣,很快就想炒作,也不會尊重創作者,先拿去炒作再說,最好越多人罵越好。
我們很注重自己東西的呈現,但是在這里面大家好像有點亂,大家沒有辦法建造一些真正有期待值的東西給觀眾,比如說我們很想知道每一個觀眾對下一個作品的期待值,所以每次拿出來的東西都要很準確,但他們不會重視這個東西,能炒就炒。我已經很避免這種情況,很多人找我做,我嗅到這個味道就趕快走了。可能是價值觀不一樣,我寧可讓觀眾知道哪些東西不能差,當發生事情的時候也沒有做有效的回應,就造成了一些話題,創作做成這樣蠻悲哀的。
記者:你最初做《紅樓夢》的創意是怎樣的?
葉錦添:當初很多人和我一起做,很多紅學家會來檢視你所有的東西,那個氣氛很不錯,蠻認真。那時候我們很怕出錯,問了很多細節的問題,跟他們一直討論。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越是專家反而越希望我們不要完全按照一個老套的東西來做,他們覺得應該有新的東西。我們在這個組的整體體現就很想做一些新東西,所以我們在想,現在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中國也要有非常獨特的東西出來,我們從哪里開始?那么我開始想一個可能性是,我們真的要玩寫實的,我玩《赤壁》,但是我玩完《赤壁》再玩《紅樓夢》覺得更有深度,我連三國的所有細節都做出來了,但是這個根本做不了。連大觀園都沒法建,因為沒有這個預算。起碼真的重新做一個大觀園了,才有可能寫實嘛,否則叫什么寫實。
我原來有個更大膽的構想,整個全部是虛化的,林黛玉進大觀園整個景是一個模型,可以做得比較古典,音樂也可以隨時進來,場景也會特別詩意。我們開始想到這個大家都很興奮,但其實他們也做不出來。最后這個戲沒法構成我想象中藝術的含量。因為我的版本的《紅樓夢》是每個景都要想一個很特別的東西,連兩個人講話后面都要有很多東西,那種真真假假的東西都能拍出來是非常好看,像絲一樣,一片一片,再加入現在的當代藝術,那種層次的表達,到后來變成光影,變成整個都在文字氛圍里面。所以如果要做的話就做電影,不要做電視劇。
記者:所以最終采用了半寫實,半寫意的風格?
葉錦添:我們決定讓大家演好這個東西,一個是寫實主義另外一條路是傾向于意境,所有東西都帶一點虛幻的風格,我們不知道古代人怎么走路,怎么呈現曹雪芹所謂虛的部分。我承認這個想法有點傾向于弗洛伊德。而他講的是心理層面那種潛意識的東西。所以我想如果再拍《紅樓夢》的話,在我們這樣的條件,我們走另外一條路線就是更有現代意識的東西,等于一直在講一個潛意識的狀態,曹雪芹眼中的世界,所以他可以寫實也可以虛幻。我看過很多版本的《紅樓夢》只有戲曲的借的上來。所以我們講的是寫實中出現的詩意,有點舞臺化。現在可能不是我原來想象的那些東西,但也應該是有意思的,他會留得下來。
二十年之后,觀眾會覺得這個東西非常棒
記者:你對《紅樓夢》的解讀是什么?
葉錦添:我覺得曹雪芹寫的時候自己是分裂的,他其實有一個私人的特質,但是他又把私人的特質融入到很討厭的現實生活里面去,所以他整個是帶著恨來寫這些東西的,心情非常之憤怒,所以寶黛釵都是他的“王”,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在他們身上,每個都有不同的性格,林黛玉的缺憾和賈寶玉的無能是他自己最不舒服的地方,但是他這兩個描寫得最完美。他這個完美是要死亡的,要推到犧牲那個點的美感是最純最真的東西。
現在等于說他把自己相信最純最真的東西在他的手上毀滅,所以到最后十二金釵都慘得不得了。寫得很尖銳而且還轉彎抹角,另外像古代的情懷,黛玉葬花等又是最原始、最單純、最美好的東西。當時不能直接罵,所以他變成轉彎抹角地罵,他也是一個膽小鬼。《紅樓夢》好看的地方是他的文字真的好,中國人的劣根性都被他寫出來了。
很可惜的是中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小說,如果我們不用一個正確的方法去看《紅樓夢》,我們會抵消我們創作的底氣,他每一個都完整,我每一次看《紅樓夢》都覺得他有一點像《莎士比亞》,因為他講那個東西跟人物的刻化本身有可能是另外一個《莎士比亞》。如果曹雪芹生活的那個時代是文采很豐富很開放的時代,那么他可能不得了了。現在等于曹雪芹是被那個時代悶死的,所以用現代藝術來看他反而比較精準。就像一個裝置,放一個鏡子在中間,一邊不透明一邊透明,寶黛玉跟十二金釵的玻璃是鏡子,他們都在里面,另外一邊看得透他們。
記者:你的這些構想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也要求觀眾有相當的欣賞水平?
葉錦添:我現在要找一種詩意變成畫面的過程,我們做那個都是用詩意的做法而不是用通俗的做法,來跟觀眾交流。你要知道中國的動作、哲學、音樂、意境怎么來,你才知道我講的東西是什么,他怎么能那么美。我覺得我們做這個東西很有意思,你把東西做出來,現在觀眾看不懂,以后會看懂,不是每個人都能察覺,但是這個東西是現在這個時間需要的。可能過二十年之后觀眾會覺得這個東西是非常棒的。
記者:你在《紅樓夢》創作前后有什么不同感受?
葉錦添:《紅樓夢》對我來講還是一個創新的過程,讓我也開始接觸到非常多不同的東西,很多東西都在開拓我語言的掌握,《紅樓夢》歸根究底就是希望他語言能突破,在新的溝通模式下產生新的語言。這個過程在我的人生里面是必須存在的,我已經決定我要做這個東西的時候就必須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沒有遇到就等于你根本沒有做到。
葉錦添Vs李少紅
他是我創作領域里的第一個外來人,無意間帶來很多與我們的習慣思維和方法不同的東西,甚至生活方式、成長經歷、語言系統和世界觀。他給我的沖擊不只是所謂唯美的服飾,也是一種欣賞習慣每一個開放的美學思想。因為他的思想是狂放的,無拘無束的。
有時候覺得他像一部制造奇跡的機器,或者礦藏,在不停地噴發。而這也讓我害怕,使我忍不住會體恤地提醒他說,他不可能不休息,不可能沒有生活,他永遠在講他的很多計劃、歌劇、電影、小說,還有攝影展、美術展、唱片。我羨慕他的創造力,慚愧于我的勇氣和想象力的貧乏。
――李少紅
我真的覺得她(李少紅)是一個軍人,她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時候就要貫徹到底,她真的是在誠懇地盡力做一個東西,并且堅持到底。她是個老實人,這是她很好的本質。
――葉錦添
后記
“不知道為什么我這輩子經常是給人家‘救火’的,很多戲都是開拍前臨時找我的。”眼前的葉錦添身穿一件整潔的白襯衫,頭戴棕色貝雷帽,嚴謹中帶著隨性。電影《風聲》開拍前十天找到葉錦添,而電視劇《大明宮詞》更是在導演李少紅和制片李小婉在找遍內地、香港之后,距離開拍還有六天時間在最后一站臺灣找到了葉錦添。
“我有自信我的東西懂得很多,所以他們一找到我我就做得出來,好像別人做一年都不夠做。”葉錦添樂呵呵地說。這次新版《紅樓夢》找到葉錦添是在街上,李小婉與葉錦添兩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次偶遇促成了又一次合作。“李少紅那個時候有很多想法,我感覺她之前沒有做到她要的東西,剛好我拍完《赤壁》有四個月時間,我就答應幫她做一個開頭。”
1.復述課文,了解本文的情節特點,把握文章的主題。
2.學習本文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寫方法。
3.領悟本文景物描寫的妙處。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運用各種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了解文章的情節特點,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意境之美和意蘊之深。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誰看過《小兵張嘎》這部故事片?我們大多數同學在影視作品中都看過,這是一個戰爭題材的故事,故事發生在白洋淀一帶,講述的是小英雄張嘎的英勇事跡。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白洋淀,去領略那里的風光,聆聽發生在那里的老英雄的故事。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
竹篙( ) 瘧子( )
寒噤( ) 舀水( )
吆喝( ) 躥出( )
瘧疾( ) 仄歪( )
2.解釋下列詞語:
寒噤 張皇失措 仄歪 轉彎抹角
3.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回顧小說文體知識,包括小說的定義、小說的三要素、刻畫人物的方法、小說的情節、環境描寫的作用。
(提醒學生注意積累,可以讓自己的賞析有理有據。)
2.朗讀課文,注意文章的情節特點,能復述故事。
(找生復述,師生評議:一評內容是否完整;二評思路是否清晰;三評表述是否嚴謹;四評是否帶有感情。)
3.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4.讀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動筆寫一寫。(可以從文章內容、寫作方法、作品思想等多個角度思考,注意抓住一個角度去寫。)
5.交流感受,互相點評。
四、精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1.默讀課文,請用“老頭子是一個 的人,你看 ”的形式說說你對本文主人公的認識。(前一空歸納老頭子的性格,后一空從文中找到相應的情節和語句來印證。)
2.總結文章描寫老頭子都用到了哪些描寫方法?
正面描寫,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側面描寫。
3.文中提到“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哪些地方體現了他這一特點?你認為這是優點還是缺點?結合文中的具體情節加以分析。
4.文中還寫到了兩個女孩子大菱和二菱,他們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征?請做簡要分析。
(他們勇敢堅強、舍己為人、愛國、不怕困難。)
五、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后并沒有感到非常的凄慘,沒有讓人感到壓抑,而是感到寫得非常優美,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其中一個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對白洋淀美麗風光的描繪。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關于環境描寫的句子,揣摩這些環境描寫的作用。
1.找出文章中環境描寫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描寫了怎樣的環境?
2.分析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作用:渲染故事的氣氛,襯托人物的心情,給作品增添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
結尾處烘托作用:這是老頭子置敵人于死地時,“向著葦塘望了一眼所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之中,那鮮嫩的蘆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會顯得格外美麗。襯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時內心萌發出的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
3.總結環境描寫方面的知識: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交代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
六、品味語言
默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你從“呆望”一詞中感受到了什么?文中的哪些內容和這里的“陰森黑暗”形成了對比?)
2.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藏戰火去了。(你從水鳥深夜飛動和歌聲這一反常現象中讀出了什么意思?)
3.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干部。(聯系課文第二段中敵人的兩個“提防”揣摩句中“飄”字的表達效果。)
4.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如果讓你用字來概括老頭子的特征,你應當提取哪幾個詞語?)
5.他(老頭子)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灑。(你認為這里的景物描寫和當時打鬼子的場面一致嗎?說說看法。)
七、課堂小結
從本課中你學到了什么?(提示學生總結本文描寫人物和景物的方法,以及清新富有感染力的語言。)
八、課外閱讀
小說《荷花淀》與課文《蘆花蕩》堪稱姊妹篇,是最能代表孫犁小說獨特風格的優秀作品。課下閱讀《荷花淀》,領略“荷花淀派”作家孫犁作品的藝術魅力。
九、板書設計
劉靜是個辦事爽利、很有主意的人。當她調到新產品部負責會計工作時,竇娜在這里當部長,她感到自己大展宏圖的好時機到了。竇娜是劉靜在13年中所貝到的最愛幫助和支持員工工作的上司。可是調來不久,麻煩出現了。
“她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決定一件事。比如,我寫了封推銷信,這信與3個月前寫的一樣,效果很不錯,可她就是遲遲不柑準我發出。我請求她支持我的工作,可過了一段時間仍不見效。我有些沉不住氣了,決心與她面對面爭論一次。我給她寫寸個便箋,連同我的備忘錄一起交給她,同時遞給她一支筆,等她簽字。她立刻簽了字,可第二天早上,她在我桌子上放了一個便條,告訴我不要按這個已經簽了字的計劃去做。
“我還和她打過兩次交道,但都沒有成功。更傷心的是,她竟懷疑我不好好為她工作。后來,我再也控制不住幾個月以來積壓的憤怒,對她諷刺挖苦,說她軟弱無能,向她發泄怒氣。她轉過身,一聲不晌就離開了。第二天,我們倆都盡量裝作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似的,而實際上我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糟,開始產生隔閡。之后如果我必須找她辦事,就寫個便條,在吃午飯時放在她的桌子上,而她則通過公司內部信箱給我回信,僵局就這樣持續著,我的工作效率和干勁受到很大影響。”
在你必須求別人為你做些事情時,沒有什么比你所求的人拖拖拉拉、猶豫不決更令人著急、生氣的了。
像竇娜這類優柔寡斷者屬于難以對付的人,心理學家稱之為推宕者。因為他們在重大決策問題面前,有意推宕直到事情完結為止。好玩的是,推宕者在你面前,尤其在遲遲不為你做出決定時,幾乎總是表現出笑容可掬、盡力助人的樣子。這就是你與他們打交道由希望發展到失望的原因。
想讓人人滿意的猶豫不決者
奇怪的是,令人煩惱的推宕行為恰恰出現在那些熱心幫忙的人身上。當有強烈助人愿望的人處于有決定權地位時,他們就有進退維谷的感覺。這是因為任何重要決定都存在不同意見。對自己有利的決定,人們就傾向于贊同;對自己不利的決定,人們就傾向于反對。在有組織的社會生活中,如社區、學校、公司,甚至在家庭生活中,做出任何一項決定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人的實際利益一一金錢。時間、地位、友誼、分數……猶豫不決者面臨的嚴重問題是,無論自己做出什么決定,總影響一些人的利益,總有些人不滿意。他們誰都不想得罪,也就什么都不肯做了。
因為猶豫不決者想讓人人滿意,就有意識地按照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和自己訂的計劃,也會按照同樣標準要求你,當他們面臨進退維谷的局面時,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就干,否則就不干。為達到這一目的,只有一個簡單又有特效的方法,就是盡力拖延、擱置,使你要求迅速作出決定的愿望逐漸消失。
180度直線跳出猶豫不決的謎團
人們都殷切希望別人直言不諱、坦率真誠,不要總是猶豫不決,令人失望。實際上,誰這樣天真設想,誰就會遇到麻煩,你若想讓他們說老實話,就必須給他們創造一種輕松環境,促使他們對你或別人有幫助,使其克服不良習慣,或至少應當讓他們直接說出拐彎抹角的原因。下面的方法往往有效:
0度――查清原因
成功地與推宕者打交道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他們拖延擱置的真正原因。只有這樣,你才能為解決問題作出積極、有價值的努力。
為推宕者說實話創建一種輕松環境。推宕者害怕作出重要決定,是因為這樣做會得罪一些人。如果你能讓他們明白,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你聽后是不會介意的,這能幫助他們說出老實話。
抓住線索,順藤摸瓜。你要注意聽轉彎抹角、含糊不清的話,聚精會神尋找線索,并注意分析這類話:“我看這個報告總的來說不錯。”(”總的來說”是什么意思?)“沒什么疑問,就是這個應該完成。”(為什么不是“全”完成,而是“這個”?)”你的報告太漂亮了,從頭至尾。”(真的是“從頭至尾”嗎?)
冷靜思考。人們往往容易低估作出和執行決策的潛在困難。其實,任何人都有很多拖延擱置的原因,只不過推宕者善于陳述這些原因罷了。這些難以對付的人能輕而易舉地誘使你一直興致勃勃地等下去。
30度――分析問題
問題的線索明朗了,你就可以著手幫助推宕者解決問題。他們能不能擺脫羈絆,取決于你運用什么方法,
①如果問題根源與你有關,那么,當人們懷疑你是否有處理這方面工作經驗時,你應當這樣作:
承認自己過去在技術和經驗上的不足之處以及失誤,這會贏得人們的信任,特別是推宕者的信任。
丟掉偏見,講清事實。如果推宕者不了解與決定有關的事實,要盡力實事求是地描述清楚。
提出有關自己要求的計劃。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提出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盡管這個方案可能得不到立即實行,但也能使推宕者認識到,你能心甘情愿去為一件好事而犧牲另一件。
②如果推宕者拖延擱置的原因與你無關,你就應當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無論誰面對進退維谷的局面,都要讓他盡量詳細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把問題清楚地擺在桌面上,這是果斷做出決定的前奏。
60度――選擇
要想說服推宕者,就要盡量減少被選擇事物的數目。你可以建議推宕者按興趣大小進行排列,推宕者會十分高興地這樣來做,但決不會輕易地說“是的,我們干。”或者“不,我才不干呢!”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為什么不一起討論一下冬季銷售會的地址呢?每個人選出三個地點,我們再從中選出一個最佳的。”
90度――目標和利益掛鉤
無論何時,在可能情況下都要指出你所喜歡的選擇究竟具有什么優越性,原因何在。推宕者關心工作計劃好壞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只要這一點就會促使他下決心。
120度――敦促
正是因為你迫使推宕者一步步前進,做出決策,所以更不要立刻撒手不管,否則,推宕者會動搖。你應該意識到,自己只是使推宕者暫時服從,你的影響力一旦減弱,他們就可能馬上反悔。因此,你必須把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措施安排好。
150度――掌握主動權
盡可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某些情況下,最好這樣說:“好的,我是這樣看待這一問題的,如果在10天之內聽不到你的消息,我就不得不改變做法了。”再有,最好商定一個作出決定和執行決定的時間,不要讓他們把事情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180度――防止激化
(1954年秋,10歲多)
從我家到峰市中心小學有六七里路。峰市境內的第一條公路還沒有開通時,走的雖然是大路,卻是石砌的,路面高低不平,石磴寬窄不整,每走一步都得看清腳下,預防崴腳。自從三峰到峰市的公路開通以后,除了從我村到岔路口一段還是原樣,從岔路口以下直到學校,都是四五米寬的公路。那時路剛剛開通,還有人養護,走在平整寬闊的路面上,別說有多么的愜意!
我們交椅山村子里,有四個人在峰市中心小學讀書:上村的阿勝頭、佑生古和我,下村的嘉德古。(這時的彩華隨父親俞潮到龍巖師范附小讀書了。)上半年以前,我吃住在街上,現在也成了“寄午生”,每天都跟他們一起上學。早晨上學,我們相互招呼,等聚齊以后才一起上路;下午放學,也是一同回家。
一天上學,我們談論著現在的路如何如何的好走。在牌樓石下下長坡時,我踢一下路上的小石子,那小石子便咕嚕咕嚕一直朝下滾。大家覺得好玩,又看見路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石子,也踢了起來,從錦岡田塅這頭踢到那頭,玩得饒有興味。后來,我們覺得這樣太劃不來,鞋頭上很快就會裂開。還是阿勝頭年紀較大有辦法,他說:“我們家里不是有箍尿桶的鐵圈嗎?我以前看過有人用鐵線鉤子趕著它走路,叫做什么‘滾鐵環’,那才有意思呢!”我們被他說得心動,約好明天每人都帶一只鐵環、一段鐵線和一支竹棍來,他會幫我們做好。
那時,我們農家的尿桶都是用木頭做的,十幾塊小木片圍成一圈,再用大小兩個鐵圈分別在中間和底部箍緊。下午放學回家以后,我想到自己灰寮里有壞尿桶,就跑去卸下一個較小的鐵圈,看了看接口,很光滑;又從尿桶甲(用來掛住尿桶耳朵便于挑運的竹夾子)卸下一段鐵線把它弄直,再到屋后砍了一根金竹子(里面的孔比較小),然后把三件東西藏在屋外的柴火堆中,準備明天上學時一起帶去。
第二天上學,我們背上書包、飯包,還不忘帶上準備好的鐵環、鐵線和竹棍。我們過了岡,到了沙背岡倉庫(這時新倉庫已經建好)旁邊的石砌路邊停下。阿勝頭檢查過我們帶去的鐵環,覺得銹得不厲害,用了會很光滑。他再看看鐵線,長度都夠,只嘉德古的比較弱,可能不耐用;竹棍都是金竹子。然后,他給我們分別加工鐵線鉤子:先將鐵線彎成直角,一端向左拐轉90°彎成凹形;另一端金竹子的孔洞里,再塞進隨地找來的小竹枝把鐵線擠緊。接著,他一一試過,覺得可以了,就教我們怎樣滾鐵環。
倉庫門前是一個大坪,是我們理想的訓練場所。阿勝頭先試了一遍,他右手用鐵鉤托住鐵環后下方,左手捏住鐵環上方朝前一推,腳步跟了上去,那鐵環就一邊發出“嘎嘎嘎”的聲音一邊朝前方滾去。阿勝頭加快腳步,鐵環也滾得更快。
我們看完他的示范,也都拿起自己的鐵環滾起來。剛一試,還真行,那鐵環就會滾,但是走不多遠就歪倒了。我們又反復試了幾遍,終于可以走上一段路程了。
我們想,還是到路上去玩才更有意思。于是,我們就到牌樓石下的公路上去。這里是一段長坡,剛把鐵環一推,鐵環就脫離鉤子自個兒往下滾,速度越滾越快,我們跑步都追不上它。脫鉤的鐵環無法控制方向,有的鉆進路旁的草叢里,有的跳到路坎下的稻田里,有的沿著長坡一直往下滾得不知去向。我們急了,分頭去找自己的鐵環,然后又湊起來討論一番,覺得下坡滾鐵環時鉤子要反過來,不能讓鐵環自個兒亂跑。
到了錦岡田塅,這里路面比較平緩,正適合滾鐵環,于是,我們就用最先學到的辦法來滾。那鐵環真聽話,一直發出“嘎嘎嘎”的聲音朝前方滾去,我們走得快它也滾得快,我們放慢腳步它也滾得慢。到“下岡尾”上坡時,我們加快速度,加大推力,鐵環也順利地上到了坡頂。我們又相互交流了一會,手頭也漸漸覺得熟練了起來。
這時,我們忽然感到做鐵環、學滾鐵環花去了不少時間,必須加快腳步趕到學校去,免得遲到挨批評。于是,我們放開腳步,驅趕鐵環,朝峰市街走去。途中遇到下坡,鐵環還會脫鉤,就要迅速跟上,翻轉鉤子控制它的速度;碰到拐彎,就用鉤子往左或往右加點力,鐵環就自然改變方向。
我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了,鐵環也越來越聽話了。我們由加快腳步變成一路小跑,速度也越來越快,途中好幾次超過其他上學的學生。這時,我們的鉤子都先后從竹棍子里脫落下來,把它插回去,不久又掉落下來。我們只得把鐵環寄放在路旁的草叢里。幸好,我們還算準時到達了學校。
下午放學了,我們取出路旁的鐵環,跟著路隊回家。來到沙背岡倉庫旁,我們坐下來分析鐵鉤掉落的原因。原來那鐵線插入金竹子后,當時是擠緊了,但是受到長時間的震動,去的小竹枝會松動,鐵線也會跟著松動,最后掉落下來。怎么辦呢?大家一起想辦法。最后一致認為:用鐵絲把鐵線鉤子纏在小木棍上,肯定比較牢固。于是,大家決定回家分頭找小鐵絲和小木棍。
第三天早上,我們照樣上學,把各自找來地小鐵絲和小木棍帶到倉庫邊。我們互相參照,互相學習,很快就把鉤子纏好了,試一試,覺得都很扎實。大家一陣高興,背起書包、飯包,鉤著鐵環來到公路上,決定全程滾鐵環上學。
我們有了經驗,下長坡,走平路,上緩坡,轉彎抹角,都相當的熟練了。在平直路段,甚至可以讓鐵環脫鉤一段時間再接著推。我們的鐵環大小不同,發出的聲音高低不一,但隨著相同的步伐,有著相同的節奏,一路上,鐵環發出“嘎嘎嘎”的聲音,和諧配合,就像一首美妙的樂曲。
我們一路順利,很快來到峰市街。一種從來沒有聽過的聲音,驚動了街坊。群眾紛紛走出店鋪看究竟,見一串兒四個小孩滾著鐵環穿街而過,都感到很驚訝。我們一路小跑,超過了許多學生,從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我們有多么的羨慕。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是早晨滾著鐵環上學,下午滾著鐵環回家,成了峰市中心小學的第一支“滾鐵環車隊”。
《九要論》傳抄久矣,其間不乏錯訛脫漏之處,《九要論》的原型是《心意六合拳譜》,所以《九要論》中的錯誤可以對照《心意六合拳譜》加以改正和理順。就面世的《九要論》版本來說,各有其錯漏不通之處,所以各版本之間的差異很容易辨識。2006年7月筆者在濟源神拳傳人的手中發現了古版本《九要論》,這是目前最早的《九要論》版本(簡稱濟本),為我們研究九要論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證據,本文以酒小郎先生收藏的兩本《九要論》為參照,(簡稱濟甲本、濟乙本)以濟甲本為主,濟甲本不通之處參照濟乙本。李本抄自于濟源原家,原家版本和今之濟本關系最近,對照濟本,李本中屢見錯訛之處;凌本和李本大致相同,但在李本抄誤、錯漏等等文理不通之處作了有明顯的修訂和改正,痕跡一目了然;董本語句又加整飭,文風大變,但細考其文字來源,當為凌本的改頭換面。后來形意拳界著作所采用的《九要論》大都不外乎以上三種版本。
流傳在趙堡太極拳中的《九要論》,已知在趙堡等地廣泛傳抄的時間約為1930年,(見吳文翰《的來歷》,《武魂》1996.9)正式印入書中公開發行首見于劉會峙《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陳溝版本的《太極拳十大要論》是《九要論》外加一節《剛柔論》,最早見于1935年陳績甫之《陳氏太極拳匯宗》(南京版)。1985年陳小旺《世傳陳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中也錄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其中把“根基在膊”寫成了“根基在腳”。趙堡抄本的九要論一些字詞和李劍秋本、凌善清本不同,而又和濟源本同,可見也很接近本真,來歷仍是個謎,尚須專家們進一步考證。陳溝本具備趙堡本的特征,而內容上又比趙堡本為少,所以認為陳溝本實是抄自于趙堡本。太極拳內流傳的《九(十)要論》皆為上述二版本,或為二版本的結合。
從內容上判斷,《九要論》必是心意門內的作品,至今心意六合拳的練法和《九要論》內的記述都絲毫無差,只是現存的馬學禮一脈的心意六合拳一系中并無《九要論》一文的傳承。濟本《九要論》不署撰人,形意門內署名岳飛,太極門內或無署名,或署名陳長興或王宗岳,皆無理無據,乃后人偽托。《九要論》注定了神秘。
所以,目前可以認定《九要論》的不同版本有:濟本、李本、趙堡本,其中李本又衍發出凌本、董本,趙堡本衍發出陳溝本,所有面世的《九要論》版本概不出此六種范圍。李本源出明確,序言言明是濟本的抄本,趙堡本在極大程度上同于濟本,疑也是抄自于濟本,而濟本中尚有錯誤處,對照心意六合拳譜可以了然,濟本的來源是個不解之謎。
濟本和李本的異同
濟源神拳本《九要論》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版本,原本現收藏在酒小郎先生手里,業已流傳了幾代人,民國年間抄本,和鄭濂浦抄自于原作杰家的拳譜應是同宗同源。通過濟本和李本的比較可知,兩本還是最為相近的。濟本比李本更完整,一些漏字不同之處在濟本中可以找到答案。但現知濟本也有不同傳抄本,在濟源神拳門內抄本有很多,濟甲本中有幾句脫漏,在李本、趙堡本等卻有,是以知之。可以認為,濟本正是李本母本的姊妹本。
濟甲本作“若火雞之內攻”,濟乙本作“若火之內攻”,李本同濟乙本,趙堡本、陳溝本為“火機”。“火雞(機)”懷疑為“火急”之誤,河南話中常有“火急”之詞(如:別火急。火急啥。),也正與心意拳經中所云“遇敵好似火燒身”之意相仿。濟本“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李本作“可分為二”,二者意義大相徑庭。濟本:“身之節無定數,何分為三。”李本少“何分為三”四字,意義又不同,濟本此四字開篇明旨,非議“三節”之論。濟甲本:“既無非三節之所,即無非著意之處”,濟乙本作“既無三節之所,即無著意之處”,李本同濟乙本。兩者意思迥異,“三節論”本為否定三節,前者與主題相合,后者著意分出三節,不合本意。“四要論”中濟本作“梢之梢”,李本作“氣之梢”。
“五要論”濟本:“性命之源、生氣之本。”李本作“生性之源、生氣之本”。濟甲本:“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動,奉命焉。”濟乙本作“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莫不奉命焉。”李本“心為君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顯系抄誤。濟本作“兩脅之下”,李本作“兩脅之間”,趙堡本、陳溝本也作“之下”,可知李本有改動。濟本:“故腎水足而金、木、火、水、土莫不生機焉。”李本作“故腎水足而金、木、火、水、土咸有生機”。濟本“兩鬢則為肺”,李本作“兩發則為肺”,“兩發”難以理解,顯系抄誤。李本、濟本同作“心者為心”,凌本作“凸者為心”,趙堡本、陳溝本作“中者為心”。
濟本:“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李本作“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濟本寫法和趙堡本、陳溝本以及與心意六合拳譜之《六合十大要序》(見唐豪《行健齋隨筆?形意拳鼻祖與譜》)相照應,懷疑李本有人為改動。濟本《九要論》抄本非一,濟甲本中無“肝與筋合”、“然此特分而言之也”兩句,濟乙本中完整。濟本:“頭為六陽之首……莫不本此為問。”李本作“惟此是賴”。濟本:“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也。”李本作“堂然”語義不當,顯系抄誤。濟甲本“統全體而俱無抽扯之形”,濟乙本、李本作“……抽扯游移之形”,趙堡本為“……抽扯之形”。濟甲本:“低則抑其身,而身若有攢促之形”,“領其氣而回轉扶勢”,趙堡本與之相同,濟乙本亦有作“攢捉”、“伏勢”,李本同此,凌本、董本等又與李本同。濟甲本:“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歟?而要勉以致之也。”濟乙本、李本作“而所以轉彎抹角,千變萬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斷句不同,而諸本皆作“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這是和濟甲本最大的不同,以致于意思截然相反,“九要”論“步法”,作者對于步法的重要性再三致意,并強調說“而要勉以致之也”,句中“勉”謂努力,作“盡力”解,而其他抄本寫作“勉強”致使意思顛倒。
《心意要訣》濟甲本:“此捶一名心意”,濟乙本作“此拳亦名心意”,李本作“捶名心意”。河南習慣上稱“拳”為“捶”,“此捶一名心意”意思為“這個拳又叫心意拳”,那么就是說這門拳術除了“心意拳”之外還有其他的名稱,什么名稱呢,我們知道心意拳又稱作六合拳、六合捶、心意六合拳、六合心意拳等。濟本:“發手快如風箭,響如雷崩。出沒遇眾園(圍),如生鳥入群籠之狀。”李本與濟本相同。濟本:“靜以待動,有法動以處靜。”李本與濟本同。濟本:“起如箭攢落如風,委催崩絕手摟手,昏合暗迷中,由路入(如)閃電。”李本濟本基本相同,語義斑駁難讀,疑有誤。濟本:“兩邊提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李本作“兩邊撾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撾”古同“抓”,用指或爪撓,不如濟本意義明確。濟本:“鷂子鉆林麻著翅,鷹拐(捉)四平足存身。取勝四梢要聚齊,不勝必因含(寒)射心。”李本類此,“含射心”意義不明,在《心意六合拳譜》上有:“進不能勝者,必有寒勢之心。”可知“含射心”實是“寒勢心”之誤,凌本做了理順,但不合心意拳譜原義,可知承襲李本而作了修改。濟本:“意從足下起,足起快向心火作。”李本作“從足下起,足起快向心火作”,李本少一字,凌本在此基礎上另有發揮,作“足從地下起”,不能脫李本窠臼,而濟本原文應為“力從足下起”,凌本修改但不能還原出原意。濟本:“我有心肝脾肺腎,五行相推無差錯”,李本作“五行相推無錯誤”。差錯重在相差,錯誤重在有誤,“差錯”比“錯誤”貼切。值得注意的是,在濟乙本中有“搶上搶下勢如虎,好似鷹下雞場”一句,在全文中“”字僅出現一次,而李本中無此字,凌本中出現兩次。
《交手法》濟本:“用拳拳要卷緊,用把把要有氣。”李本作“用拳要卷緊,用把把有氣。”李本有漏字。濟本:“出手先占正門,此是巧地。”李本作“出手先占正門,此之謂巧。”濟甲本:“伸從腳,指東頭,防西殺。”濟乙本:“抬腿伸發,腳指東頭,須防西殺。”李本作“抬腿伸發,腳指東顧,須防西殺。”李本“顧”當為“頭”之誤。濟乙本比濟甲本通順,可見,李本所依還應是濟甲本的母本。濟本:“手急打手慢,俗言即是,其真的確。”李本與之相同。濟甲本:“腳踢頭歪,拳打膊詐”,濟乙本作“腳踢頭歪,拳打膊作”,李本作“腳踢頭歪,拳打膊體”,“詐(作)”應為“乍”誤。李本和濟甲乙本、趙堡本同有“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一句,為其他版本所無。濟本:“雨行風,鷹捉兔,鷂鉆林,雞摸鵝,摸塌地。”李本和濟本相同。濟甲本:“拳打膀功踢須歪,把勢審人,能叫亦思進。”李本作“拳打踢膀,頭歪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濟甲本“功”似為“動”之誤。濟乙本:“拳打腳踢,膀搖頭歪,把勢審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遠。”濟乙本意義最為完善,尤其是“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遠”句,為先前之所未見。濟乙本有“腳落時如埋樹栽根”,與“身動時如山崩墻倒”對仗工整,可確定世傳版本中漏一“山”字。濟本:“總要以心為主”,李本作“總要一心為主宰”。濟本:“時時操演思悟,朝夕盤打。”李本作“時時操演,勿誤朝夕,盤打……”“思悟”誤為“勿誤”,句讀再無正確。結尾濟乙本有“誠哉是言也,是在習武者潛心體會玩索而有得焉”,李本有“誠哉是言,豈虛語哉”,濟甲本無,此結語或為抄錄者評語。
李本和凌本的異同
李本源于濟源原家,和現濟本的比較中看到,李本中尚有為數不少的抄誤。在李本中的不通、難解之處,在凌本中都有相應的反應,作了修改和理順工作,但凌本的修改并不盡符合原本或照應心意拳譜論,所以,修改痕跡一目了然,可以肯定凌本源于李本,是李本的修正本。
李本和凌本諸多相同,如皆作“若火之內攻”、“必俟多聞強識之后,豁然之境”、“不可急遽,按步就步,循次而進”、“夫氣主于一,可分為二”,“而身之節無定數”后皆無“可(何)分為三”一句,“若無三節之分,即無著意之處”、“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等等,是為其同源的證據。
“五要論”李本、凌本、董本皆同作“五臟實為生性之源”,“心為君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脅之間”,可見李本、凌本、董本,一線相承。“背脊十四骨節皆為腎,此固五臟之位。然五臟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腎髓,故為腎。”“故腎水足而金、木、火、水、土咸有生機,此乃五臟之位也。”“兩發則為肺”等數句李本、凌本完全相同,可見二者同出或抄襲關系。
李本同濟本作“心者為心”,凌本改作“凸者為心”,董本作“突者為心”,承襲痕跡宛然。濟本“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李本、凌本、董本皆作“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濟本“本此為問”,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賴”;濟本“意則索然無能為也”,李本、凌本作“意則堂然無能為矣”;濟本、趙堡本皆作“俱無抽扯之形”,李本、凌本皆作“俱無抽扯游移之形”,唯凌本同于李本,版本沿襲明顯。濟本“身若有攢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攢捉”;濟本“回轉扶勢”,李本、凌本皆作“伏勢”,而董本作“伏斂”,皆可見凌本承襲李本,董本修改凌本。
《心意要訣》李本、凌本作“捶名心意”。李本:“發手快如風箭,響如雷崩。出沒遇眾園,如生鳥入群籠之狀。”凌本:“手快似風箭,響如雷鳴。出沒如兔,亦如生鳥之投林。”凌本對于李本述意不明之處做了理順。濟本有“逢單敵似巨炮推薄壁之勢”,李本作“單敵”,含義不清,凌本改作“應敵”。李本:“靜以待動,有法動以處靜。”疑有脫漏,語意不清,凌本作“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以處靜有借法”,凌本補充使之句子通順、意義完整。濟本作“不可思悟”,李本、凌本皆作“不可思誤”,而趙堡本也作“思悟”,唯凌本承李本。濟本:“起如箭攢落如風,委催崩(烹)絕手摟手,昏合暗迷中,由路入(如)閃電。”李本、趙堡本與濟本基本相同,語義斑駁難通,惟凌本語義順暢,作“起如箭攢落如風,手摟手兮向前攻,舉動暗中自合,疾如閃電在天。”濟本、趙堡本皆作“兩邊提防”,李本、凌本皆作“兩邊撾防”,又是凌本獨同于李本。濟本:“鷂子鉆林麻著翅,鷹拐(捉)四平足存身。取勝四梢要聚齊,不勝必因含(寒)射心。”李本、趙堡本和濟本同,凌本作“子鉆林莫著翅,鷹捉小鳥勢四平。取勝四梢要聚齊,第一還要手護心。”“含射心”莫名其妙,凌本修改,但與原型心意拳譜中所云“寒勢之心”大相徑庭,可知非有所依,實是自忖而改。濟本、李本、凌本皆作:“五道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心意六合拳論的《武夫子曰》中有:“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可知《九要論》此句的來源,“道”應該是“行”之誤。濟本“意從足下起”,李本少字作“從足下起”,凌本改作“足從地下起”。李本、凌本皆作“五行相推無錯誤”。
《交手法》李本、凌本皆作“用拳要卷緊,用把把有氣”,“出手先占正門,此之謂巧”,“抬腿伸發,腳指東顧,須防西殺,上虛下必實著,詭計指不勝屈,靈機自揣摩”,查濟本知皆是抄誤。李本“手急打手慢,俗言即是,其真的確。”凌本作“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輕,的確有識見。”凌本顯然做了潤色。凌本缺少“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一句,濟本、李本皆有,可能是主動刪節。李本同濟本:“雨行風,鷹捉兔,鷂鉆林,雞摸鵝,摸塌地。”凌本作“雨行風,鷹捉燕,鷂鉆林,獅搏兔。”李本和趙堡本、濟本皆作“雙手雙心打”,語意不明,凌本改作“雙手護心旁”。濟甲本“拳打膀動踢須歪,把勢審人,能叫亦思進”,濟乙本作“拳打腳踢,膀搖頭歪,把勢審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遠”,李本作“拳打踢膀,頭歪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凌本作“拳打足踢,頭至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凌本承襲了李本之誤,稍作了修正,但仍差之千里,濟乙本此句最完整。李本、凌本皆作“總要一心為主宰,統乎五行,運乎二氣”,濟乙本作“總要以心為主,統乎五行,運乎二氣”。李本、凌本皆作“時時操演,勿誤朝夕,盤打……”對照濟本知“勿誤”原為“思悟”,李本之誤,凌本承襲。結尾濟乙本有“誠哉是言也,是在習武者潛心體會玩索而有得焉”,李本有“誠哉是言,豈虛語哉”一句,而濟甲本、趙堡本等皆無,似為李劍秋所加或所改,凌本亦承襲。
董本與他本的異同
董本前有一段序言,不見于他本,可知是董秀升所加,董本在文法上作了改動,去除了些虛詞的應用,文風為之一變,更顯古雅。但從董本中可以看出是以凌本為原型所作的修改,凌本中所抄誤的地方依然存在,凌本中所修正的地方也出現在董本之中,所以董本的所依原型昭然若揭。
濟本作“何分為二”,李本、凌本作“可分為二”,董本作“實分為二”,李本、凌本是濟本的抄誤,董本是李本、凌本意義的承傳。濟本“身之節無定數,何分為三”,趙堡本多作“可分為三”,唯董本與李本、凌本同樣少此四字。濟本、趙堡本皆為“既無非三節之所,即無非著意之處”,李本、凌本作“若無三節之分,即無著意之處”,董本作“若無三節之所,即無著意之處”,由意義上分析,李本是濟本的抄誤,董本是李、凌本之意的沿襲。“四要論”濟本“梢亦烏可弗講”,李本“梢亦焉可不講”,凌本“梢亦烏可不講”,趙堡本“梢亦焉可弗講哉”,董本作“梢亦烏可不講”,在否定詞的應用上,各本各有不同,唯凌本和董本相同,承襲何本已是一目了然。董本同李本、凌本作“氣之梢”。
“五要論”濟本、趙堡本“性命之源、生氣之本”,李本、凌本作“生性之源、生氣之本”,董本作“性之源、氣之本也”,意與李本、凌本相同,實是前文之修改。李本、凌本、董本作“心為君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李本、凌本、董本皆作“而兩脅之間”,而濟本作“兩脅之下”,趙堡本作“而兩肘之下”,陳溝本作“兩乳之下”,可知唯董本同于李本、凌本。董本、李本、凌本同作“故腎水足而金、木、火、水、土咸有生機,此乃五臟之位也”,而與濟本、趙堡本皆不同。董本、李本、凌本皆作“兩發則為肺”,“兩發”顯系“兩鬢”抄誤,而董本錯處與李本、凌本相同。濟本為“心者為心,窩者為肺”,凌本作“凸者為心,窩者為肺”,董本作“突者為心,陷者為肺”,董本對凌本的修改痕跡明顯。
濟本作“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李本、凌本、董本皆作“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濟本和趙堡本、陳溝本以及心意拳譜皆有照應,可知李本等為后人修改。濟本“本此為問”,趙堡本作“本此為向背”,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賴”,董本作“惟首是瞻”,董本是李本、凌本基礎上的變化。濟本“意則索然無能為也”,趙堡本與濟本同,李本、凌本作“意則堂然無能為矣”,董本作“意則瞠然無能為矣”,“堂然”語義不當,顯系“索然”之誤,董本作“瞠然”顯然是對“堂然”一詞的修正。濟本、趙堡本作“身若有攢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身若有攢捉之形”,“捉”顯系“促”字誤,“攢捉”難解,董本改為“撲捉”。濟本趙堡本作“回轉扶勢”,李本、凌本作“伏勢”,董本改作“伏斂”,可見董本是依據李本或凌本而修改。濟本“要勉以致之也”,李本、凌本、董本皆作“要非勉強以致之也”,皆和濟本大不同,以致于意思完全相反。
一、計劃文書的種類與作用
計劃一類的文書,有計劃、規劃、方案、綱要、要點、打算、設想、預測和意見等,這些文種的內容都是寫的未來,即還沒有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東西。但是,它們之間有范圍、時間、粗細、遠近等方面的差別。一般地說,規劃、綱要的時間跨度大、范圍廣,帶有全面性和長期性;方案、預測的時間跨度小,多指專項工作,思考得較細;計劃的時間有長有短,內容可全面可單項,如五年計劃、年度計劃、季度和月度計劃,其內容有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工業生產計劃、教育工作計劃等;設想、打算屬于初步的或非正式的東西,設想的時間較長,打算的時間較短,思考不很周密,帶有粗線條的想法。因此,作者可以根據內容、時間、重要程度等多種要求,確定選用哪一個文種。例如,考慮未來的十年可用規劃,考慮未來的三、五年可用計劃、考慮近期的要做的某項工作可用方案、意見、打算等。
計劃文書在工作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明確奮斗的目標和方向;二是對人們的行為可以作指導性的規范;三是可以激勵人們的熱情和斗志。
二、計劃文書的基本特點
寫計劃一類的文書,必須了解其基本特點:
1、超前性。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超前思想,而寫計劃文書這一點尤為突出。因為,規劃、計劃必須事前制定,所以,在制定規劃、計劃前,必須有超前思想,才使規劃、計劃立于不敗之地。
2、創新性。不論是中、長期計劃,還是近期計劃,其內容都要有新意。如果每年的計劃都是老套套,那么這個計劃可以不要。對一個地區來說,在發展的規劃、計劃中,要有新項目、新指標、新措施、新的增長點。否則,這個地區的經濟建設望洋興嘆能前進,甚至倒退。對一個企業來說,在發展的規劃、計劃中,要有新產品、新技術、新的經營戰略,否則,這個企業不僅不能發展,而且連生存也難以為繼。所以,寫計劃文書一定要堅持創新精神。
3、指導性。規劃、計劃、方案等經過上級機關審批以后,就具有權威性。它既是行動的方向,又是指導工作的根據。所以,寫計劃文書前一定要認真調查研究,落筆慎重,防止失誤。
4、客觀性。計劃文書雖然是人們主觀意志對未來的設想,但是,這種思想并不是幻想,或者胡思亂想,而是有依據、有實現可能的設想,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一般地說,在寫規劃、計劃前,先要深入調查,充分占有資料,了解各種因素,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任務、指標和措施。因此,計劃文書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不是純主觀的產物。
三、計劃文書的一般寫法
計劃文書的結構,大體可分為:
標題:計劃文書的標題直截了當,是什么規劃、計劃就是什么名稱,不轉彎抹角,不需要文采式的或形象生動的標題;一般也不分正副標題。例如,某某市國民經濟第九個五年計劃,某某縣“九五”農業發展規劃,某某鄉2000年植樹造林計劃。有時在地區或單位下面插入“關于”介詞,如某某局關于2000年工作計劃,有點類似公文標題。總之,計劃文書的標題,應該按照規劃、計劃的時間和內容來確定。
正文:計劃文書在通常情況下,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它介紹寫此規劃或計劃的背景,交待其依據,說明目的及其重要意義。按照意思分層次寫,不一定用一二三四等序數詞來排列。(這部分的篇幅不要太長,如中長期的計劃可以多說一些,年度工作計劃或忖項工作計劃用幾句話交待一下根據就行),使人知道這個規劃、計劃是有依據的,不是憑空寫的。
第二部分,任務(含指標)。這部分是計劃文書的核心,也是奮斗的目標和方向。計劃文書中如果不提任務、指標,那就沒有制定規劃、計劃的必要。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總的任務和指標,說明本地區本單位在計劃期內,經濟增長的總體水平,達到怎樣的規模,經濟總量的發展要求;二是具體任務,比如農業、工業、交通、財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行業的任務和指標,以及發展的程度。總的任務要概括寫,具體任務應分項分條寫。這樣使人看了一目了然,知道在規劃或計劃期間,該地區該單位的總任務是什么,各行各業的具體任務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目標明確。
上述任務部分是指大的全面的計劃而言,至于短期計劃和某項工作計劃,不必要這樣分開寫,總的任務和具體任務可合并起來,可分條寫,也可不分條寫。因為這類計劃比較簡單,內容又不太復雜。
第三部分,因素分析。這部分是對完成任務的各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也可以說對完成任務的可能性進行評估,說明完成任務的有利條件有哪些,不利條件或困難有哪些,從而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正視不利因素與困難,達到趨利避害,完成與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寫這部分時可梳理成幾條寫寫,即有利條件幾條、不利條件幾條,對于那些不穩定的可變因素還要估計在內。既不要把各種因素寫得過分具體,也不能寫得空洞抽象,點明了,說到為止。因為因素分析,畢竟屬于依據客觀情況推斷出來的認識,難免不含有個人的意志,決不能把話說死了。
第四部分,措施和步驟。這部分是計劃文書的重點,也是任務部分的延伸。沒有任務,就談不上措施;沒有措施,任務就是空中樓閣。所以,寫計劃文書兩大部分最重要:一個是任務,一個是措施。這是相互依存、不可缺少的兩部分。寫措施可梳理幾條寫,可用一二三四序數詞,亦可用小標題,使措施之間隔開,重要的放前面,將要的放后面,盡可能寫細寫實,便于執行單位操作。至于不太重要的措施,可概括寫,一筆而過,也可省略不寫。
計劃文書的四個部分,在內容上是有機的聯系,是一環套一環的。即使結構有改變,或寫三個部分,或寫五個部分,也是四部分內容的某一部分的展開或濃縮。不管如何調整,這樣三個問題是要回答的,即寫計劃文書的依據是什么,它的任務要求是什么,怎樣來完成這個任務。只要掌握這些原則,就能駕馭自如,寫好計劃文書。
四、寫計劃文書應注意三點
1、基礎材料要準確。計劃文書中的設想是建筑在各種材料基礎上的,是科學的設想,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并不是毫無根據的天方夜譚。因此,寫計劃文書的各種基礎材料,包括數據、信息、資源情況、歷史資料等凡是需要參考的資料,一定要準確、真實、不能有假。如果以假材料為依據,推測出來的設想,將使規劃、計劃很難實現,還會造成重大失誤。
2、任務指標有余地。計劃文書里所提出來的任務、指標和各種措施要求,一定要實事求是,既不能脫離現實、好高騖遠,也不能因循守舊、停滯不前。否則,不是保守,就是冒進。所以,在任務、指標、措施上應留有余地,允許上升的空間。就是說,在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的基礎上,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和超額完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