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在職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化學教學 資源共享 生命體征 正能量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深受廣大教師的喜愛與關注,它的出現為實現新課標的要求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為教學方式的優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質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教學發展的要求。,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的優勢,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運用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它能變靜為動,變復雜為簡單,變難懂為易懂,以直觀形象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客觀合理的將信息技術用于化學課堂教學,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現代化學教學活動中的必然選擇,有其合理的價值所在。
一、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模擬現有條件無法完成的實驗,學生可更好地觀察反應的實質,掌握反應原理。
化學教學中,有些實驗由于時間太長、危險性大、污染性強、藥品缺乏等原因無法動手實驗,而高科技領域、化工生產過程等學生不能親臨其境。比如氯氣的制取、工業分離液態氧等。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可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模擬和處理。通過錄像機將氯水光照下的分解反應,亞鐵離子在空氣中與氫氧化鈉的反應以及稀釋濃硫酸時若反向操作造成的結果分別做以速度和效果的處理,極大的方便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模擬工業生產過程則可把宏觀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的實驗過程,情況逼真,可見度大,可豐富學生頭腦中的形象信息,有助于學生順利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擴大教學容量,實現了教學效果的高效性。
傳統教學模式一本教材、一支粉筆,老師口述,黑板書寫,教學速度慢,課堂容量小,學生學習效率低。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情況則大不相同,知識傳授的高密度,大信息量的優化組合,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地輸出信息,利用文字閃動,圖像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比如《氧氣的制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學生剛剛接觸化學,涉及的實驗有氧氣的工業制法、常用的實驗室三種制法,內容較多,知識點間的聯系較大,邏輯性較強。如果運用傳統教學手段不僅單調,老師板書也非常困難,而且學生會不感興趣。如果把現代教學技術運用于這種課上,播放視頻氧氣的工業制法,再把加熱過氧化氫或氯酸鉀實驗室制法用視頻加以處理,完全可以克服這種缺點,原本一節課完成非常困難的課就非常輕松完成了,且學生學習收到的效果還是特別好的。
三、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素材,資源共享,豐富了化學教學。
互聯網上有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很多網站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資料,成為化學教學一個極為豐富的知識平臺。Internet上的信息資源是個巨大的信息寶庫,互聯網實現了資源的共享。“中學化學教學網絡資源網站”給教學提供一個研究的平臺。網站設新課程研究、高考研究、教案學案、試題匯編、課件交流、化學實驗、化學競賽、網站推介、課題研究、趣聞軼事、在線測試等欄目,教師可以隨時將開發或收集的資源上傳到相應欄目下,同時可以下載所有資源用于教學和研究。每個人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且同一所學校的化學教師相對較少,相互之間交流少,我們化學教師應該有比較地吸收、利用、改進和開發網絡資源,能夠充分運用網絡資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同時,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功能,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尋找化學資料,如與本學科相關的趣味知識、人文史話、專題講座、學法指導、網站資源、學習經驗交流和網絡課程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讀物,開闊學生的視野,有效的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演示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使抽象的概念煥發出生命體征
化學研究的物質結構屬微觀世界,在化學教學中,由于微觀粒子及其結合、運動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數學生對物質微觀結構的相關知識都感到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一些在課堂上難以講清的化學概念、化學規律的形成過程、復雜的化學反應和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利用圖片、動畫等清楚地展示出來。比如在《原子的構成》中“核外電子排布”,多媒體課件可以很直觀的展示出原子的構成和核外電子的運動,從而避免了使用圖片因為缺乏動感而使學生誤以為電子的運動有一定的規律和使用模型讓學生認為原子是一些實心的幾何體的錯誤結論。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利用它可以創設接近學生實際的、適合學生興趣的教學素材,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把宏大場景作縮微處理,對瞬間變化進行定格分析,化枯燥為生動,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順利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五、以多媒體和網絡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改變了學生化學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學生自我完善的正能量。
1、在多媒體網絡學習的模式中,化學教學形式是在班級的環境中小組協作學習或個別化學習,教師起組織、指導、咨詢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可根據自己的
學習計劃、個人能力自主調節學習的進度。這對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大有裨益。 2、在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由于課堂教學內容與時間之間的矛盾,師生之間不可能有充分的、盡可能多的交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師生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彌補傳統教學中交互不足的問題。同時,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同一化學主題不同觀點的分析綜合機會,這樣就為師生、生生之間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的舞臺,這不僅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高級認知能力與合作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化學發光分析;植物激素;應用進展
0 引言
化學發光分析法是一種高靈敏的微量及痕量分析法,具有儀器設備簡單、靈敏度高、操作方便、易與其他技術聯用和實現自動化顯著等優點,在藥物分析、食品分析環境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植物激素作為內源性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的生長發展中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其測定方法受到國內外廣大研究者的關注。化學發光分析法以高靈敏痕量分析優勢在植物激素分析測定中具有重要應用。本文介紹了化學發光分析的原理,并綜述了化學發光分析法植物激素分析中的應用進展。
1 化學發光分析
化學發光分析法是依據某一時刻化學發光反應產生的輻射光強來確定參與反應的相應組分的含量的分析方法。化學發光體系是化學發光法的應用前提和基礎。高靈敏度、高選擇性的化學發光體系的選擇和使用是建立滿意化學發光分析方法的關鍵。隨著化學發光分析技術的成熟及其與其他技術的聯用迅速發展,人們已發現了許多新的化學發光體系,目前常見的化學發光體系有:魯米諾化學發光體系、高錳酸鉀發光體系、Ce(IV) 發光體系、過渡金屬超常氧化態發光體系等。
2 化學發光法在植物激素分析的應用
植物激素主要有6類: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內含量甚微,分離時易破壞,掌握植物體內激素的含量變化規律,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的發育,但其在使用的同時,對環境、以及人類的健康的影響亦日趨嚴重,已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1]。化學發光分析法具有線性范圍寬、靈敏度高、儀器設備簡單和分析速度快等優點,其在實際樣品中植物激素的含量檢測中已有文獻報道。張韶虹等[2]基于吲哚乙酸(IAA)對 [Ru(phen)32+]-Ce(Ⅳ)化學發光體系的發光增強作用,建立了一種化學發光直接檢測IAA的新方法,該方法實現了合成樣品中IAA含量的準確測定。Xi等[3]采用高效液相-化學發光法([Ru(phen) 32+]-KMnO4體系)實現了綠豆芽中的吲哚乙酸和脫落酸的含量檢測,檢出限分別為0.02 μg/mL、0.2 μg/mL。Neves[4]等采用Ce(Ⅳ)-HNO3-β-環糊精為發光體系實現了環境水樣中IAA的含量測定,檢出限為0.1mg/L。劉麗珍等[5]利用鐵氰化鉀-魯米諾體系分析測定了土壤中IAA的含量,方法的檢出限5.8×10-10 mol/L。米娟等[6]采用固相萃取-化學發光法測定Leukamenin E處理前后擬南芥中IAA含量的變化,回收率為90.9~100.9%。馬桂賢等[7]采用鐵氰化鉀化學發光體系實現了土壤和池塘水中IAA的含量測定,檢出限為3.0×10-8mol/L。Han等[8]采用高錳酸鉀-甲醛體系對生物樣品和土壤提取液中IAA進行了含量測定,檢出限為1.0 nM。周國華等[9]發展了一種簡化的磁性免疫分析方法,結合CdSe/ZnS納米粒子放大化學發光信號,實現了脫落酸的高靈敏檢測,脫落酸的檢測范圍為1pM到10 nM。
3 研究展望
隨著化學發光分析法的應用日益廣泛,化學發光分析法與流動注射系統、免疫技術、液相色譜等技術的聯用必將拓寬化學發光分析法在植物激素分析中的應用,從而在農業和工業生產中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冬敏,李亮,鐘鳳林.吲哚乙酸在蔬菜上的應用[M].現代農業科技,2011(24): 204-205.
[2] 張韶虹,郗 娟,何治柯. Ru(phen)32+-Ce(Ⅳ)化學發光體系檢測吲哚乙酸的研究[J]. 分析科學學報. 2005, 4(21): 387-389.
[3] Xi ZJ, Zhang ZJ, Sun YH, Shi ZL, TianW. Determination of indole-3-acetic acid and indole-3-butyric acid in mung bean sprouts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immobilized Ru (bpy) 32+-KMnO4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Talanta,2009,79(2): 216-221.
[4] Neves A I P, Albert-García J R, Calatayud J M.Chemilumin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he pesticide 3-indolyl acetic acid by a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assembly. Talanta,2007,71(1): 318-323.
[5] 劉麗珍,韓素琴.魯米諾-鐵氰化鉀化學發光體系測定吲哚乙酸[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2):74-77.
[6] 米娟,周敏,丁蘭,李玉杰,劉彩云,馬永鈞,陳慧. 固相萃取-化學發光法測定植物中的吲哚乙酸. 分析試驗室.2011(8): 44-47.
[7] 馬桂賢,趙守苗,王會麗,趙盼,韓素琴. 鐵氰化鉀化學發光體系測定吲哚-3-乙酸[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63-65.
⒈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現代教學論告訴我們:人對知識的需求只有在精神需要的體系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教學過程就是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所言:“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的有效作用。”若說傳統數學教學對學生的情感培養是在某一個“點”或“面”上,那么,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會將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帶進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如:在八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中,教師應用信息化技術展示色彩鮮艷和優美的圖案,如等腰三角形、飛機、多幅對稱形的古建筑圖片等,并用紅線呈現對稱軸,讓學生觀察。通過模擬逼真的圖像,直觀再現事物,給學生以見其物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輕松而愉悅的情境中很快地掌握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完成了學習目標。
⒉變靜為動,讓學生破解重難點
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的整體功能,可以將數學課堂的靜態教學變成動態教學,有利于學生破解學習中的重難點。傳統的幾何教學中教具的運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幾何概念真正地形象化、具體化,而信息化技術手段可以使幾何概念真正“活”起來。
如:利用《幾何畫板》破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重難點時,可以使直線轉動,產生與已知圓的相離、相切、相交的各種動態的位置關系,并在其旁顯示圓的半徑(r),以及動態地顯示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讓全體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并理解圓的半徑(r)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的數量關系。信息化技術很容易利用動畫展示地顯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而且還能夠借助動畫的直觀性揭示其中所含的數量關系。學生通過利用信息化媒體的求索,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產生了一次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飛躍。
⒊信息化教學技術本身具有無窮魅力
信息化技術通過“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讓學生充分感知,從而產生積極的教學情感體驗,引發思維和拓展思維,同時激發學生在學習探索中的興趣,讓歡快的氣氛伴隨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 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的反思
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介入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培養信息化社會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時,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發揮其多功能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能夠改變課堂教學環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體系與空間的概念,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充分感受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有利于真正地提高教學效率。
然而,在大力推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并探討以下幾點:
⒈教師是教學全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路人
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課堂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更新教師的觀念,增強教師的現代教學意識,自覺參與或自我實現現代教學技術的培養或進修,學習媒體操作、課件制作、媒體設計與組合、課堂信息化教學設計等基本技能。
⒉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手段
所謂科學、合理,涵蓋兩方面因素:其一,媒體介入課堂,是以優化教學目標為宗旨,而不是利用更多的媒體向學生灌輸更多的知識,那么,要求教師能夠科學合理地處理加工教材內容、選擇媒體教學的切入點,從而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二,選擇信息技術手段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不要認為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就說明是信息化教學,或認為運用媒體的種類越多,檔次越高,教學效果越好。信息技術運用既要注意擇優性原則,又要注意有沒有排他性,傳統教學的精華我們不可摒棄,仍要發揚光大。
⒊處理好學生、教師、媒體三者關系
盡管信息技術介入課堂,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仍然沒有變。我們應該高度警惕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只顧利用媒體對學生的灌輸或學生脫離教師而單純與機器交互學習的現象。只有規避這些現象,教育教學質量才能提高,信息技術優勢才能發揮,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的真正含義才能充分體現。
關鍵詞:信息技術 中職語文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熱點。而中職教育以培養動手能力為出發點,以職業化發展方向為根本。其中,中職語文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學科,也必然要迎合這一發展趨勢。信息時代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學習世界,并為任何愿意獲取知識的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那么,面對這樣的信息環境,我們的中職語文教學應如何開展呢?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意境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是口語表達和作文,而在口語表達教學中,非常注重思維的邏輯性和語言的條理性。聽說的能力訓練,都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進行口語表達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營造生動多彩、聲形并茂的情境,以引發學生的口述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生動的課件配上聲情并茂的圖片,可以讓同學對口語表達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用課件執教某些口語訓練環節時,既設計了人物的形象模型,還能從網上下載的有關的資料、圖片,還有用 FLASH 動畫制成的短片,再加上給人物的生動配音,讓學生沉浸在教學設計所給予的情境之中。上課時,同學們不但能夠聽老師講課,還能像看電影一樣的學習,同學們的學習效率也能提高很多,也會大大提高學生們表達的意愿。在作文的教學中,根據同齡學生們喜歡動畫片的特點,借助多媒體讓同學們觀看生動的影片,從影片的語言、色彩、空間、時間等內容的形象性,激發同學們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們避免只是單一地面對枯燥的文字閱讀。這樣,當同學們有了閱讀的興趣之后,慢慢地再去引導寫作。
二、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學習感受
學習是真情實境的體驗,同學們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習變的更加有效。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激發靈感,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戲劇單元的課堂表演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節,如上《項鏈》,讓學生表演弗萊思節夫人的夢想、陶醉、驚恐、懊惱和哀怨;這樣的表演我們看不出其意圖,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樣,聽到的只是學生陣陣哄笑聲。學生被這一有創意的教學設計吸引過來,展開大膽而有創造性的想象。這些富有創見性的見解,無疑得益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營造的良好教學氛圍。由此可見,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增大課堂容量,讓學生綜合適應多種感官接收信息,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發現、善于總結、敢于創造的學習習慣。
三、運用信息技術擴充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光盤、書籍掃描途徑來搜集一些圖片資源,這些圖片資源可以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準備一定的物質基礎。許多文學作品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這些作品為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我們可以通過購買及通過電視錄制的方式,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電影。比如在學習《雷雨》時,我們把搜集到的電影片段通過多媒體大屏幕顯示出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文字材料,談談你對哪個人物印象最深。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爭論,學生從多個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了故事。目前,我們可以建立唐詩、宋詞、現當代名著名篇、現代戲劇話劇的資料數據庫,這不但大大豐富了教師的備課資源,還能極力于組織學生進行網絡上的研究性學習。在視頻作品對比教學時,選用以錄像帶、VCR、DVD、MPEG、FLASH等數字格式的視頻作品,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小說《項鏈》時,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同學觀看電影《項鏈》,通過觀看電影,同學在接受文學作品就不會太困難了。然后對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字作品的體會。信息技術中的電子圖書庫,還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讀課外書難的問題。電子閱讀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閱讀方式。在線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整合,拓展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我們應該從語文知識的純教學內容中走出來,把理論知識升華為語文能力、思維發展、創造力的培養以及人格完善的全方位教育。我們教師在中職語文的教學中,應該更多的去注重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這也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
因此,當學生學完《我的母親》這篇課文,當學生強烈地感知到我們的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的撫養自己,而自己卻忽視了他們的感受,隨意地向他們發泄不滿、憤怒,突然間意識到母親對自己深厚的愛,產生了強烈地想要和母親對話的意愿。學完課文,教師就把教材中的資源問題轉化成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媽媽,您該好好歇一歇了》。這樣把學習與感悟結合起來,充分挖掘了學科資源,把學科內部開放性的作業轉化成有主題的探究實踐活動。
總之,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的整合,要有效地借助日益發達的信息技術,革新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切實做到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的整合、與學生學習的整合、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教學管理的整合。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使教師經歷“我有信息技術設備和資源”到“我用信息技術”,到最后“我離不開信息技術”這三個層次,才能真正達到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終極目標,實現教育信息化。
參考文獻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在科學發展中我們要不斷的深化體育經濟,本文針對體育經濟機制在科學發展的不斷深入進行研究,運用科學知識提高體育經濟機制的完善,實現體育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 :科學發展;體育經濟機制;研究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重視體育經濟機制的發展,通過對體育教育的研究,不斷深入提高體育經濟全面系統的培訓。對于體育經濟主要就是再生產和經營中人們的體育生活和經濟行為進行合理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所說的體育經濟,在對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強調體育經濟的發展,提高學生體育的綜合能力,體育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在科學發展中影響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
1.體育市場職業文化程度低
對于體育經濟的發展中,體育教學也就是提高體育經濟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的時候,體育教師也就是體育教學的主體,不僅是體育技能的傳授者,同時還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于體育老師的選擇的時候也就要對他們的自身的職業素質和體育技能進行重點考察,因為體育老師的自身修養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素質,所以對于體育老師的文化素養的建設十分重要。由于現在很多學校對體育老師不重視,出現工作量大報酬少的現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對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也受到很大影響。
2.缺少高素質的體育管理人才
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體育市場中人才嚴重不足,很多的高校都沒有培養體育產業中的經營人才,同時在對體育教學中很多的學生都沒有能夠很好的認識到體育文化的重要性,學校也沒有重視體育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能很好的要求體育教師的素質,也給體育教學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同時這些影響又是因為學生和環境所導致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制定體育教師資格評價體系,選擇合適的人來做體育老師,首先體育老師要有體育競技的能力,還要對老師的人文素質進行考評,這樣也就可以培養更優秀的學生,主要就是注重體育教學中人文修養的教育,這也是提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措施。
3.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目前我國體育市場中管理制度中缺少發法律依據,缺少明確規定體育經濟法律法規,對于相關的管理權也不明顯,對于法律的界定十分的模糊。因此在對體育經濟發展中要設定目標和計劃,對體育教學進行規劃有計劃的教學,同時建設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把體育經濟的發展歸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中,樹立正確的目標。同時還有提倡政府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體育經濟的良好發展,還要提高人們對體育經濟機制的認識,不斷激發對體育經濟學習的積極性,對體育經濟進行全方位的提高。
二、在科學發展中深入體育經濟機制發展建設的建議
1.促進體育產業的職業規劃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下,體育職業化的規定是體育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體育產業中必須具有企業的法人資格,推動體育俱樂部的發展,提倡體育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人才綜合素質的組成部分,當今素質教育更加強調綜合應用能力,提倡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在這些教育模式下,與其他的產業是一樣的,提高運動員的積極性,不斷的提高技術水平,不斷的規劃體育經濟的發展。同時分層次的教學要求有利于貫穿教學的每個環節,對于目前我國大虛體育教學主要定位在體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將體育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同時體育產業的職業化規定的進程,必須真正的面向市場,改變政府部分過去的被動的局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作為體育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
2.加強體育經濟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我們提高體育經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建立良性的體育產業,不斷的發展良性體育產業,提高體育水平和自身的綜合能力,體育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主動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如,在學習健身操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發揮各自的主動性,這樣可使學生從心理上來適應課堂教學的需求,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改變傳統體育經濟的人才培養的觀念,要擴充體育知識和體育教育內容,培養出既懂體育、又懂經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教育活動,增加對體育經濟學習的興趣。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實踐人才,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也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在這里面既有競爭,同時又充滿了挑戰和機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著各種的成功和失敗,同時在學校群體生活中也會面臨各種不同的社會問題。在體育經濟培訓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建設一支既懂體育、又懂經營的的經濟型符合人才。
3.增加體育經濟的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力度
在社會生活中是復雜多變的,在社會上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在社會中生存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增加體育經濟發展中的法律保護,對體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更具體育經濟的實際出發,滿足體育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嚴格執行相關的法律法規,長期發展法律效益,促進體育經濟更好的發展。對于體育經濟政府還要不斷加強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改變傳統的體育發展的理念,同時還要對以往的體育設計進行改進,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拓展體育事業的渠道。同時也要盡快確定體育的投資法規,不斷的確定體育投資中的利益,要實現體育水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須重視體育事業的發展,不斷的將體育事業產業化,更好的激活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不斷的提高體育事業的發展。
4.增加科學發展中體育經濟機制的應用
在科學發展中,體育經濟應該協同體育共同開展好體育經濟發展,給體育經濟學習者參與社交和自我鍛煉的平臺,對學生進行生存性教育和適應性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很難完成的,適應能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或者在校外環境中更好地去完成。我們只有提高科學發展的宣傳才能帶動體育的發展,對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之后我們應該大力的宣傳體育經濟機制,增加人們對體育經濟教學的重視。
綜上,在科學發展中我們要不斷的深化體育經濟機制,體育經濟機制的不斷發展也不斷的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在對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素養,強調體育經濟的發展,提高學生體育的綜合能力,體育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賈桂云.體育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應對[J].學術探索,2012年第3期.
[2]薛偉善.體育經濟的誤區與產業化的發展機制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關鍵詞:石墨烯 制備 功能化 化學應用
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結構的新材料,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2雜化軌道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認為是假設性的結構,無法單獨穩定存在,直到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格夫成功地在實驗中分離出石墨烯,從而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
石墨烯是已知的世界上最薄、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它幾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是一種透明、良好的導體,因此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兼具良好的軍事和民用用途。時至今日,石墨烯材料的制備已經更加的多元化和功能化,制備模式也更加豐富,對于促進當代化學領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石墨烯的制備
1.微機剝離法
微機剝離法是石墨烯最早的發現和制備方法,該方法的操作原理是利用癢等離子束在高取向熱解石墨材料表面進行槽面的刻蝕處理,具體刻蝕的尺寸標準為20.0nm~2.0nm(寬度),5.0nm(深度)。將講過處理后的高取向熱解石墨壓制在SiO2/Si基底基礎之上,通過熔燒的方式,對多余的石墨片進行反復的剝離。經過以上處理以后,將石墨薄片完全浸潤在丙酮溶液中,通過超聲清洗的方式,依賴于顯微鏡挑選鏡下檢出單原子層特點的石墨烯材料。微機剝離法剝離制備的石墨烯結構完整,具有高電導性,但制備過程繁瑣,生產效率較低,并不適用于大規模石墨烯材料的生產。
2.外延生長法
外延生長法是利用生長基質的結構種出石墨烯。通過將含有4H/6H-SiC的Ir或者Ru等單晶在超高真空環境下高溫退火處理,使碳元素向晶體表面偏析,形成外延單層石墨烯薄膜。通過優化生長條件獲得理想的毫米級外延石墨烯二維單晶材料。這種高質量石墨烯的獲得,為石墨烯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及其進一步在器件方面的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和理想體系。但采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石墨烯薄片大小受限于基底的尺寸,成本高,實驗消耗大,往往石墨烯厚度不均,而且石墨烯和基質之間的粘合會嚴重影響碳層的特性。
3.氧化還原法
氧化石墨烯的還原制備方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可大量制備石墨烯的方法之一。在氧化石墨烯的制備過程中,盡管氧原子的引入,破壞了石墨層的共軛結構,使剝離生成的氧化石墨烯失去了導電性,但通過還原的方法,可以對氧化石墨烯平面的共軛結構進行脫氧修復,這樣就可以得到還原態的石墨烯,其導電性顯著增加。已經知道的還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主要有水合脛還原法、純脛還原法、維生素C還原法、強堿超聲還原法、紫外光化學換研法、電化學還原法、高溫還原法、水熱脫水還原法等。通過對氧化石墨烯進行還原來制備石墨烯的方法具有諸多優勢,石墨原材料豐富,制備工藝設備相對簡單,可以實現大規模石墨烯的制備。
二、石墨烯的功能化
1.石墨烯的共價鍵功能化
石墨烯的共價鍵功能是當前研究最廣泛的功能化方法,盡管石墨烯的主體部分由穩定的六元環構成,但其邊沿以及缺陷部位具有較高的反映活性,可以通過化學氧化的方法制備石墨烯氧化物。由于石墨烯氧化物中含有大量的羧基、羥基和環氧鍵等活性集團,可以利用多種化學反應對石墨烯進行共價鍵功能化。其方法包括石墨烯的有機小分子功能化、石墨烯的聚合物功能化等。
2.石墨烯的非共價鍵功能化
除了共價鍵功能化外,還可以利用離子鍵以及氫鍵等非共價鍵作用,使裝飾分子對石墨烯進行表面功能化,形成穩定的分散體系。非共價鍵功能化技術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應用聚合物包裹技術或者是物理吸附技術的方式,在不對石墨烯材料自身分子結構產生影響的前提下,實現功能化處理。有關研究中表示,可以在經過氧化處理的石墨烯材料表面應用聚苯乙烯磺酸鈉進行修飾處理,通過化學還原的方式,實現對石墨烯材料的功能化處理。經過處理后的石墨烯材料與聚泵乙烯磺酸鈉之間的非共價鍵作用相對明確,避免了石墨烯片的規模性聚積反應,從而達到了鞏固石墨烯材料應用性能的重要目的。
三、石墨烯在化學中的應用
1.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中的運用
對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一直都集中在碳質材料、合金材料和符合材料等方面。碳質材料是最早為人們所研究并應用與鋰離子電池商品化的材料,石墨烯作為一種由石墨出發制備的新型碳質材料,單層或者薄層石墨在鋰離子電池里的應用潛力也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石墨烯應用與鋰離子二次電池負極材料中的性能,其比容量可以達到540mAh/g。如果在其中摻入C60和碳納米管后,負極的比容量可以達到784mAh/g和730mAh/g。
2.石墨烯在化學、生物傳感器中的應用
石墨烯是碳原子精密堆積成單層二維蜂窩狀晶格結構的一種碳質新型材料,是構建其他維數碳質材料的基本單元,具有良好的結晶性和機械強度,非常高的電子轉移速率和電導率,便于銹蝕,非常高的比表面積,對分子有很強的吸附能力,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對生物分子的選擇性吸附,對于常見的熒光物質具有高效的淬滅作用,目前在化學、生物傳感、活細胞成像和生物分子分離方面,已經展現了獨特的優勢。
3.石墨烯在儲氫/甲烷材料中的應用
石墨烯與碳納米管結合,可以形成三維網絡結構用于儲氫,通過計算方法得知在摻雜羥離子的情況下,其常壓儲氫能力可以達到41h/L。利用剝離氧化石墨并進行納米轉換得到的材料在一個大氣壓下,77K可以吸附1.7%的氣體,氫氣吸附量歲表面的改變而呈線性變化,在100個大氣壓,298K條件下吸附量可以達到甚至超過3%,表明單層石墨烯具有更大的儲氫量。
四、結語
作為當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堅硬、最薄的碳質材料,石墨烯的應用領域極為廣泛。關于石墨烯應用的研究層出不窮,石墨烯的發現必然將改變現在人類的日常生活方式,在人們的生活中大放異彩。然而,石墨烯如果想實現真正的產業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繼續對石墨烯的制備和應用進行更加努力、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胡耀娟,金娟,張卉,吳萍,蔡稱心.石墨烯的制備、功能化以及在化學中的應用[J].物理化學學報,2010,26(8):2073-2086.
關鍵詞:中職英語;信息技術;應用;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32-0046-01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正確使用信息化教學技術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探討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中的應用原則和方法,對于促進中職生的英語學習以及提高中職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中的應用原則
(1)以英語教學為中心的原則。在中職英語課堂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時,應以英語教學為中心,有主有次。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不是為了應用而應用,忽視教學本身。在應用過程中,要避免學生過多地被其他因素吸引而忽視學習的情況發生。
(2)易于學生學習理解的原則。中職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自我學習能力也較為欠缺,在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時應遵循易于學生學習理解的原則。在設計課件時要注意內容的實用性,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難度,以方便學生學習理解為主,而不是單純地注重樣式的設計。
(3)操作簡便且不斷更新的原則。信息化技術更新周期短,老師在技術操作等方面的學習進度遠遠跟不上信息化技術更新的速度。因此,在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時要以操作簡便為原則,避免課堂上出現老師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技術問題而耽誤課堂進度,影響課堂教學。同時,老師應注意關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要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斷地更新信息化設備、與時俱進。
二、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中的應用方法
中職學校更側重于社會性人才的培養。因此,在中職英語課堂的教學中要根據學校的實際去制定教學方案,同時根據中職生英語學習興趣不強、基礎薄弱等實際情況采取適合中職生英語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方法。
(1)設計簡單實用的課件,增強學生學習英語信心。大部分中職生的英語基礎都比較薄弱,如果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勢必會讓學生更加厭煩英語,從而影響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和教學效果。因此,老師在應用信息化技術時,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英語水平設計適合學生的課件。讓學生能夠看懂課件內容,跟上老師的教學思維,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比如在第一冊的What do we eat這一課的教學中,在設計課件時老師可以多添加學生熟悉的食物,并且單詞的拼寫較為簡單。例如,noodles,rice等,然后讓學生們念出來,同時讓學生再進行添加。由于是較為簡單的內容,學生在發現自己認識且可以讀出課件上的內容時會覺得自信心提高,這樣就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2)多樣化教學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中職學生大部分對學習英語興趣不高,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在課堂上多播放老師精心挑選的英語視頻、歌曲等,還要創造情景對話,增加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的氛圍,并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老師可以選取《功夫熊貓》《超能陸戰隊》等熱播的電影,通過截取較為經典的片段進行播放,既避免了課堂時間的浪費,還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電影鍛煉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可根據課本內容或者視頻內容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情景對話,通過親身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單詞識記、快速搶答等互動環節,老師問學生答,活躍課堂的氛圍,同時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和諧。多樣化教學可以避免單一乏味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3)巧用圖像和音樂,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在中職英語的學習中,學生會因為對英語單詞、語法等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差而學習積極性不高,或者是效率低,從而導致對英語學習的厭煩、倦怠等多種不良情緒。因此,老師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巧用圖像和音樂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加強對英語知識的記憶,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在記憶單詞時可將單詞內的字母用圖像形象化,比如balloon這個單詞的意思是氣球,老師可以將單詞中的兩個“O”用氣球的圖像代替,學生一看到就會覺得生動有趣,方便記憶而且通過視覺感官還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于一些沒有規律但是有聯系的單詞可以通過英文歌曲幫助記憶。例如,對于月份的背誦記憶,老師可以教學生唱英語月份歌,通過輕快且具有節奏感的音樂幫助學生記憶月份的順序和單詞。
三、結束語
總之,信息化教學技術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先進的技術,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時,要注意遵循以英語教學為中心、便于學生理解、操作簡便且不斷更新的原則,因為課堂上應用任何技術或者教學方式都是為了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以學生學習理解為主,通過提高學生自信心、學習興趣等達到學生樂于學、老師教得快的高效課堂目標。
參考文獻:
[1]覃宏.中職英語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原則與方法[J].廣西教育,2015(06).
Abstract: Pharmaceu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main cours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can't meet the demands of students, and digital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on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earning enthusiasm on this subjec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關鍵詞: 數字信息化;中藥藥劑;教學手段
Key words: digital informatization;Pharmaceutics of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ans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6-0178-02
0 引言
中藥藥劑是高職院校中藥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強、應用面廣、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技術學科[1]。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中藥藥劑的基本理論、生產工藝技術及質量控制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實訓及實習,讓學生掌握中藥制劑的操作技能以及解決制劑質量問題的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中藥藥劑的教學中正面臨著諸多的難題和挑戰:第一、有效的實驗儀器數量嚴重不足且比較陳舊,與國家GMP要求規定的藥品現代化大生產相脫節,不適應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不能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第二、實驗教學內容大多以基礎性、單項驗證性試驗為主,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科研設計能力。因此,全日制高職中藥藥劑的教學急需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來輔助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蘇教高〔2012〕16號《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于開展“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建設工作的通知》也要提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等[2]。數字信息化校園建設為中藥藥劑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數字信息化在中藥藥劑教學中的應用將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掌握與適應藥廠發展需要的操作技能,增強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1 理論教學,形象生動
利用數字信息配以圖片、動畫、視頻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將藥品生產工藝流程、制劑設備的工作原理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3],提高學生對技術原理的理解力,進而為實踐操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例如,在介紹中藥片劑章節,我們利用數字信息化技術,向學生展示旋轉式壓片機的三維立體圖,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對這個“龐然大物”有感性認識,然后給學生展示旋轉壓片機壓片過程原理的Flas,最后給學生看一段旋轉壓片機壓片的視頻錄像,如此操作,使學生循序漸近,由淺入深地理解和掌握了抽象、死板的旋轉壓片機工作原理。另外,針對中藥片劑章節中的教學難點——如何解決中藥壓片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我們采用在實訓車間,現場演示的方式,對裂片、松片、粘沖等現象加以展現,讓學生邊看動畫邊思考“如何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理解全部的教學重點。
2 緊貼生產,重組內容
《中藥藥劑》的實踐教學最終要服務于大生產,而實驗教學使用的教材明顯滯后,學校實驗室和實訓中心的設備陳舊落后、衛生條件也達不到GMP要求,也不太可能每年更新設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數字信息化,邊講解邊上網,把最前沿的內容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緊緊跟上中藥藥劑發展的步伐,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利用數字信息化技術,在課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通過wi-fi上網,瀏覽中藥藥劑精品課程網站或多媒體資源庫,隨時隨地溫習上課內容或做課后練習題,也可以在中藥藥劑的論壇中發貼跟老師探討學習問題,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
3 模擬實訓,身臨其境
藥品生產必需符合《國家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全日制中藥專業的學生應掌握GMP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崗位的規范操作(SOP),但學校的教學實驗室不可能建設成符合GMP要求的藥品生產車間,也不可能將教學實驗放到正式的藥品生產車間進行,如果我們應用數字信息化技術,將各種設備和工藝流程與軟件結合起來,開發模擬工廠、模擬車間、模擬工藝、模擬實驗,使學生在學校就能在模擬環境下進行模擬生產。如中國藥科大學研制的《藥物制劑實訓仿真系統》,有逼真的虛擬實驗環境,學生可以采用單項練習、綜合練習和對比練習三種操作方式,具備高度仿真度,滿足了高職院樣的教學要求,實現了與藥品生產企業零距離接軌。
僅管數字信息化為中藥藥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它只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因為數字信息化教學信息量大,教師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一定要將重難點放在與實際生產聯系緊密的環節上,使學生在掌握重難點的同時再拓展一些內容。要實現高職中藥專業學生的 “零距離”就業,主要應該在實訓和實習教學上花大力氣,只有不斷地實際操作才能讓學生具有過硬的生產技術能力,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數字化信息教學只是輔助手段,對它的作用不能夸大。
參考文獻:
[1]胡文主.職業院校中藥藥劑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7):55-56.
關鍵詞:蘇北新建本科院校 職業生涯規劃 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a)-0221-01
筆者于2011年3月至4月間對蘇北新建院校的代表院校H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問卷中,筆者發現,蘇北新建本科院校還處于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習和摸索階段,理論研究也剛剛起步,隨著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為了更好地提升就業能力和質量。近幾年各個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斷發展完善。但是,高校生涯規劃指導工作大多都停留在經驗介紹層面,未觸及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現行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著諸多不足,現狀令人堪憂。
1 自我認知的片面性
自我認知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對自我的不同認知和評價,將直接導致職業生涯目標的可行度和持久性。調查中顯示,蘇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較弱,對自己的興趣、能力的認識上缺乏客觀、準確的評價。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并不知道職業適應范圍或者說他能夠勝任哪些職業是應該與個人身心特點、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相結合,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產生好高騖遠的自大心理或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從而影響自身職業發展。
2 大學生目標定向模糊
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目標的確定常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對大學生而言,正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的職業規劃需要有較高的奮斗目標及合理的自身定位。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較快,容易受到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而且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興趣愛好等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培養過程中,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較強;高校學生涉世不深,經驗不足,在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方向的時候,難免搖擺不定。筆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大學生包括學習工作能力相當強的學生干部,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一味地在追求大城市、大企業,甚至都考慮到男(女)朋友的意愿,都沒有根據考慮自身的性格、能力、興趣等為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職業目標,由于目標的缺失,盡管這些學生可能手上有各種各樣的職業證書,但是往往在就業時會到處碰壁,不知所措。
3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蘇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本身及其作用的認同不樂觀,職業規劃教育意識還比較淡薄,特別是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判斷上前后矛盾的現象較為普遍。筆者在工作中發現:首先,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缺乏主動和自覺性,很多大學生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要求或者為了完成作業而進行職業設計,對將來從事的職業缺乏科學認知,實際規劃中多是模仿和抄襲,對未來職業設計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其次,就業目標不明確,目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就業定位不夠明確,自我認知錯位,缺少對自身和專業的了解。再有大多數高校普遍認為“就業率達到要求就可以”,只要學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萬事大吉了,至于這份工作是否符合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力,未得到學校的充分重視。如何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就業指導部門、專業機構的共同努力。就業中心和專業機構可以從增加溝通和信息渠道等方面入手,以強化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導入及普及,進一步改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
4 大學生職業生涯實踐能力缺乏
隨著職業生涯教育的優點凸顯,蘇北新建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的教育,不僅增設了職業生涯輔導課,傳授職業生涯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時常舉辦一些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鼓勵大學生為自己量身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書。但是,盡管許多學生制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但事實上,很多學生當初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書只是為了參加學校的活動拿學分,并沒用把自己的行動與規劃統一起來,認真按規劃執行,自覺激勵和自覺行動,為職業目標而努力,而是規劃完了就了事,將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束之高閣。有的學生雖然也付之行動,但是并沒用與自己的未來職業聯系起來,往往想到哪做到哪,沒用系統科學地去實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5 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和隊伍建設落后
相關的指導機構是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載體。但目前大多數普通院校對職業指導課程沒有統一的規劃,絕大多數高校并無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工作上,承擔這項工作的部門往往也是由原來的就業指導部門轉化而來。大多數學校在時間安排上僅限于大學的高年級階段,地點上僅限于校園課堂內,內容上局限于提供招聘信息、政策指導、辦理相關手續等基本服務上。其次是缺乏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人員,據了解,目前蘇北新建本科院校中的職業指導人員一般都是由做學生工作的老師或輔導員來兼任,盡管他們擁有豐富的學生管理工作經驗,但大多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做支撐,不能以新的理念支撐高質量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和指導服務,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疲于應付。同時,學校對職業指導教師的培訓、進修、學習和提高重視也不夠,由于專業人員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舉個例子來說,筆者所在的H高校,目前專職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是學校某學院的一名黨總支副書記,全校15000多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全由他一人負責,所有的規章制度、措施辦法都是一人制定,這樣勢必增加他的工作量,并且這樣做出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業缺乏科學性。
6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形式落后
目前蘇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形式通常有開設相關課程、專家講座等,比如說,筆者所在的H高校,以前只是在畢業班開設就業指導課,后來逐漸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后,開始在各個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請外校的專家做講座,指導大學生填寫職業生涯規劃的手冊,每年舉辦一次職業生涯規劃大賽。這些形式盡管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科學地制定自己職業目標,但是這些形式落后缺乏創新、沒有針對性,因此沒有引起所有大學生的注意,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通過本次調查顯示,蘇北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所反映出的現狀也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些高校在職業生涯指導工作上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 劉勇.大學生生涯管理與輔導[M].科學出版社,2008(10).
[2] 王兆明.職業生涯規劃[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