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科脊柱護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分層級;崗位勝任能力;護士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23-170-04
為了能充分調動臨床一線護士工作積極性、保證護理隊伍的穩定性及提高一線護士崗位勝任能力,醫院提倡以“優質護理服務”和深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工作宗旨要緊緊圍繞“改革護理模式,履行護理職責,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護理水平”為中心,而能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及優質護理服務。能達到此目標,最根本解決辦法是對護士進行有效的培訓,而傳統培訓方式未能根據各層級護士的特點及需要而設計培訓課程,則培訓效果不明顯,且造成時間和資源浪費。為了提高一線護士崗位勝任能力、培養一支滿足現代護士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護理隊伍,我院骨科中心從2014年1月至今進行分層級培訓,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骨科中心包括手足顯微外科、創傷骨科、脊柱關節外科三個病區,共有43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按職稱分為4個層級,N0-助理護士5名,NI-護士19名,N2-護師13名,N3-主管護師6名,年齡21~44歲,平均27.2歲。學歷:本科6名,大專30名,中專7名,臨床工作經驗5~10年21名,2~4年11名,1年11名。
1.2實施方法
1.2.1培訓內容根據崗位管理方案、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且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而制定分層級培訓重點內容,見表1。
1.2.2培訓方式成立護理培訓小組,組長是手足顯微外科護士長,組員是6名護理組長。培訓期為1年,設計120個學時,設定在各科室教科室,時間在每周周四15:30~17:30。培訓方式主要是集中授課、個案分析、專題講座及經驗交流等相結合。理論培訓:老師是本科室護士長及教學經驗>5年以上共9人,課堂教學是PBL教學法和目標教學法相結合。技能培訓:老師是我科教學經驗>3年,本科以上學歷臨床護理骨干,且通過護理部統一培訓和考核達標,6人,年齡29~36歲,主要方式是觀看視頻、現場示教、分組練習及臨床實踐等相結合。
1.3評價方法
每年年底由護理培訓小組收集培訓前(2011年1月~2013年12月,護士43人)和培訓后(2014年1月~2016年12月,護士43人)相關考核數據及科室護理質量檢查結果,包括護士專科理論、技能、崗位勝任能力、護理質量。(1)護士勝任能力考核:考核內容有:理論、技能、管理、教學等,各層級護士具體考試內容及分值見表2;其中總分為100分,>70分為資格,個案分析、論文撰寫是通過幻燈片形式進行考核,護理技能是根據層次不同安排內容進行臨床考核,剩下內容通過筆試形式考核;(2)護理質量:每季度由大科質控小組對該科室進行護理質量檢查,內容包括消毒隔離、護理文書、急救與毒麻藥品、器材管理、患者護理質量、護理安全及患者滿意度,每項總分100分,且根據《三級甲等醫院評審細則》來進行,其中每項>85分為及格,>92分良好。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有20項內容,總分為100分,分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分值分別是5分、4分、2分和1分。每季度發放50份,由培訓小組統一發放,現場作答和回收,且統一計算,該科室護士在發放時需回避;(3)理論、技能考核:主要根據層次不同,由培訓小組依據培訓手冊制定考核內容和評分細則,總分均為100分,>70分為及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X2檢驗,P
2.結果
2.1培訓前后各層級護士崗位勝任能力考核結果比較
培訓后各層級護士崗位勝任能力考核成績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培訓前后科室護理質量比較
培訓后患者護理質量、護理安全及患者滿意度等科室護理質量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培訓前后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考核情況比較
培訓后護理人員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平均分、合格率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分層級能更有效提高各層級護士崗位勝任能力。該科室有43名護士,職稱是不盡相同,傳統培訓方式未能根據各層次護理人員的特點及需求而進行設計培訓方案,達不到培訓效果,浪費了時間、精力和資源,且降低了護理人員接受培訓的主動性、積極性等缺陷。而分層級培訓能系統分析各層級護士掌握知識程度、工作能力、培訓需要等特點進行設計培訓方案,能有效帶動大家學習、提高工作主動性及積極性,進而提高培訓效果。本研結果顯示,培訓后各層級護理人員崗位勝任能力明顯高于培訓前,明顯提高了各層級護士業務水平,改變了護士思維模式,增強了主動服務意識、風險防范意識、護理管理能力,基礎護理做得更加到位,病情觀察能力更加細致、護理文書更加規范,則整體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高。本次堅持以崗位勝任能力培訓為導向,使得培訓方式和內容得到不斷完善,培訓期間有臨床思維的培養、標準化患者等培訓與應用。
【摘要】 目的:探討手術室專科護理小組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手術室護士分為專科小組,每個專科組設置專科組長1名,組員5-6名,進行相對固定的專科手術配合護理。自設問卷調查護士的技能及滿意度,醫護配合質量評價,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設置專科護理小組后護理人員的專業成就感評分、理論知識和操作考核成績明顯提高(p
【關鍵詞】 手術室;專科護理;分組;管理模式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醫療質量不斷提高,護理學科不斷進步,對大型醫院綜合手術室的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護士的專科化、專業化發展是提升護士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1]。綜合性醫院手術專科多,高質高效的手術配合護理質量促使手術室護士向專科性發展,其目的在于使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手術配合能力、技術操作水平及專科手術技術能力向高、精、尖發展。我院從2005年開始實行手術專科護理小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手術室共有護理人員63人,其中副主任護師占5%;主管護師占30%;護師占23%;護士占42%。大專及以上學歷占91.6%。對手術室護士及手術醫生、患者發放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通過問卷調查和評價,手術室實行專科護理分組前后的手術配合質量及滿意度情況。
1.2 專科護理小組的設置方法
1.2.1 專科護理小組設置:根據各外科手術量及手術難度,進行多少和難易搭配,使各小組工作量大致相當。我們將手術科室分為10個專科組:普通外科組、肝膽血管外科組、腦外科組、泌尿外科組、婦產計生組、小兒及整形外科組、創傷修復組、脊柱骨科組、耳鼻喉組、器官移植組。每個專科護理組設專組長1名,組員5-6名。專科組員按資歷、工作能力、個人意愿等配置,進行相應的專科分組,形成正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隊,保證專科組的穩定運轉和發展[2]。
1.2.2 專科組長設置:每個專科組設專科組長1名,負責專科護理工作安排和人員的管理。專科組長應接受過專科知識進修,具有良好的專科知識和技術操作水平,有學科帶頭作用,并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及良好的醫德。專科組長工作評價標準,是由專科手術配合質量、醫生滿意率、繼續教育、業務培訓、護理論文撰寫情況等項目對專科組長實施考評[3]。
1.3 專科護理小組運作模式
專科組長基本固定,負責本專科組的手術配合。專科護士相對固定不輪換。新護士入科2個月內,首先進行基礎知識培訓,盡快熟悉手術室基本操作技能和手術配合程序,然后開始進入各專科護理小組輪轉,每個小組需輪轉3個月,通過此階段的強化培訓,以培養新護士的手術配合技能,作為專科護士的后備人才[4]。專科操作技能培訓,由每個專科組員輪流講解并進行操作的示范。專科護理查房選擇一些疑難、危重病例或術中有特殊問題的病例[5]。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完畢后,由護士長及專科組長定期對組員進行輪流抽查考核。
1.4 手術配合質量、護士技能、醫患滿意度效果評價
專科護理小組設置前后對護士進行專業成就感評價:采用成就感量表進行評價[6]:包括持續性集中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理解規則和能夠按照要求操作的適合性、有明確的學業愛好、對未來充滿計劃性和有確定的愛好4個因素,共有18個條目,每個條目總計1分,總分18分[7];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知識與技術操作考核;患者滿意度調查:手術后2天向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填好后回收統計;醫生滿意度調查:向相關專科醫生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
1.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X2 進行檢驗。P
2.結果:
2.1 專科護理小組設置前后護理人員的專業成就感、考核成績比較設置專科護理小組后護理人員的專業成就感評分、理論知識和操作考核成績明顯提高(P
2.2 患者和專科醫生滿意度比較 專科醫生的滿意度由設置護理小組前的71.2%提高到設置專科護理小組后的98.6%。患者的滿意度由設置護理小組前的80.4%提高到設置專科護理小組后的96.4%。
3. 討論:
3.1 護士專業成就感增強 通過設置專科護理小組,專科組員均能接受計劃、有組織的培訓,專科組員不僅系統的接受本專科知識,還熟悉掌握了本專科手術配合的特殊要求,大大提高了專科配合水平,使專科組護士專科素質不斷提高。護士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充分調動了專科組員的學習積極性,她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更好的發揮。本文結果表明,設置專科護理小組后,護理人員的專業成就感明顯上升,理論、技術操作考試成績均提高。
3.2 醫生和患者的滿意度提高 手術室專科護士的設置是現代化外科手術技術發展的需要,是激勵護理人員努力進取,提高手術配合質量的科學管理方法[8]。設置專科護理小組,相對固定專科護士;制定本專業護士職責與標準,建立考核體系,使手術室護士向高度專業化發展;實現專科分組,定室配合,定病種配合,使得醫護手術配合更加默契,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得到了專科醫生的認可和肯定,同時醫生能及時征求相關科室意見與建議反饋給組長,及時傳遞到組長并上報給護士長,從而改進工作提高護理質量。專科醫生滿意度、患者滿意度提高。
3.3 有效利用人力資源 手術室專科護理小組的設置,發揮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各個年資護士合理搭配,便于培養新人。同時專科組長的管理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也得到提高。專科化形成了護士長原專科組長原組員的垂直管理模式,提高了護士長的工作效率,專科護士之間相互協調,合理配合。手術室專科化分組改變了傳統手術室工作模式,實現了專業人員專職化,工作流程科學化,增加了護士直接護理時間,提高手術室服務質量。在手術室人員缺乏的情況下,該模式的開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專科護士,使她們的職業化素養、學術興趣、創新精神、團結協作意識不斷提高[9]。加快手術室護士專科化進程,有利于培養出高度專業化的現代手術室護士,以適應現代大型綜合醫院的發展。
總之, 手術室實施護理專科分組, 整體配合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改善了醫護關系, 提高了手術配合質量滿意度, 從而可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彩云,胡秀蘭.神經外科專業護士分層使用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0):70-71.
[2] 程富英,周婭穎,盧艷,等.專科組長在手術室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7,23(1):18-19.
[3] 王彩云,趙學紅.手術室設立專科護士的做法與成效[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863-864.
[4] 曾俊,岳蕤,吳治敏.手術室專科護理小組的設置與體會[J].護理雜志,2007,24(09B):71-71.
[5] 劉蔚晴,鄭三女,劉搖艷.專科手術配合資料冊在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中的作用[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6):1514-1515.
[6] 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06-207.
[7] 黃行芝,劉搖慶,徐搖霞,等.護士分層使用與績效管理的做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7):526-527.
【關鍵詞】 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0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655-02
【Abstract】Artifici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method is to use the artificial knee injury or disease to replace the damaged by knee,purpose is resection lesions 、relieve the pain、recovery of the knee joint activities with the original func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rtifici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 mainly used for treatment osteoarthritis、rheumatoid arthritis、traumatic sex arthritis、correct joint deformities、ankylosing spondylitis etc disease cause severe deformity of the knee joint,Artifici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s a curative effect is very exact operation,is the knee joint disease treatment one of the principal means of,Complet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nursing is surgical success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Key words】Knee replacement;Peri operation period;Nursing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2月手執行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55-85歲,平均62.5歲。糖尿病1例,高血壓12例,冠心病5例,低蛋白血癥1例。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一般行全膝關節置換的患者都是經過長久的考慮,希望能通過手術解決行動不便和疼痛等問題。但由于患者患病時間長,常伴有行動不方便、關節疼痛等癥狀,并四處尋醫就診,常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加之患者及家屬對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知識缺乏了解,特別擔心一旦手術失敗,很可能發生肢體的殘疾,擔心無法忍受手術本身帶來的痛苦,容易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擔心手術的效果。因此,術前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生活要求、文化程度等因素,盡量全面細致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該項手術方法和本院醫生技術水平,并詳細的講解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目的、效果及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多向患者介紹身邊的成功案例,使病人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根據護理程序解決患者各種心理問題,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疑問,消除患者和家屬的擔心和顧慮,使其在手術前對醫院放心,對醫生放心,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充滿信心,使其認識到早期康復運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覺進行有計劃的訓練確保醫患關系和諧,患者心態穩定,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1.2 術前準備
2.1.2.1 評估患者全身情況,了解病史,包括一般情況和全身健康狀況,術前膝關節的功能情況。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包括血常規、血凝常規、肝、腎功能、血糖情況、心電圖、胸片等),手術前一天做好藥物過敏試驗,根據醫囑給予配血,吸煙者勸其戒煙,使用激素者停用激素,給予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術前晚根據醫囑用鎮靜劑,以減輕病人緊張和焦慮,保證充足睡眠。手術前1天指導病人練習床上大小便,做好身體衛生。對病人進行常規備皮和消毒處理,觀察患者膝關節周圍皮膚有無破損,癤腫等感染。如有,應積極治療之。要求病人在術前12小時開始禁食、6小時開始禁飲,以防因麻醉或手術過程中所致的嘔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1.2.2 呼吸道準備 術后病人常因傷口疼痛不愿做深呼吸或咳嗽排痰,因此術前應訓練病人做深呼吸運動。
2.1.2.3 胃腸道準備 術前指導病人練習床上大小便。因絕大數病人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尤其是術后,因手術創傷和麻醉的影響,很易發生便秘和尿潴留。術前給予必要的練習,可減少或避免術后尿潴留及便秘的發生。
2.1.2.4 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 為預防感染,術前2-3日、術中遵醫囑給予抗生素。
2.1.3 行為訓練 向病人講明術后咳嗽、咳痰可減少肺部并發癥如感染等的發生,指導病人掌握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的訓練,指導病人利用床上拉環做引體向上和抬臀訓練,教會患者行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活動以及踝關節的主動活動,教會患者助行器和拐杖的使用方法。
2.2 術后護理
2.2.1 基礎護理
2.2.1.1 根據醫囑給予床旁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給予氧氣吸入。
2.2.1.2 行聯硬外麻的患者應術后去枕平臥6h,抬高患肢,使膝關節處于屈曲30°-40°位。
2.2.1.3 預防感染 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是非常嚴重的并發癥,防止感染是該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因此要保持敷料清潔、干燥,若有污染及時更換,遵醫囑常規使用抗生素,使用時現配現用。嚴密觀察體溫及傷口疼痛情況,術后使用預防性抗生素10-14天,要求廣譜、足量、有效。應根據術前不同的疾病進行相關的復查和治療。
2.2.1.4 心理護理 患者在術后都會出現疼痛、活動不便等不適,會使患者產生情緒低落。護理人員應主動跟患者溝通,給予患者鼓勵,穩定患者情緒,給予患者康復的信心,使患者能主動積極的配合治療。
2.2.2 引流管的護理 應保持傷口引流管通暢、妥善固定,保證傷口引流有效,延長管長度適中并低于傷口平面,防止引流管扭、折、屈、保持引流管通暢;并及時觀察并記錄引流液顏色、量,一般每日引流量不超過500ml,術后24-48h引流液量
2.2.3 疼痛的護理 疼痛是術后最常見癥狀,可影響到術后功能的恢復。術后第一天即可在術側膝周上下置冰袋冷敷(冰袋外包裹毛巾,傷口敷料外應包裹防水油布),每30-60min給予更換1次,冰敷至手術后2d拔出傷口引流管,目的是防止并減少關節腔出血及膝周腫脹,緩解術后疼痛。早期疼痛可遵醫囑使用止痛劑,條件許可還可使用持續性止痛泵,但需防止腓總神經受壓損傷。晚期疼痛病因比較復雜,應細致分析,要注意除外心理性因素。教患者通過聊天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緩解疼痛。
2.2.4 飲食護理 術后當日禁食6小時后,可進半流質飲食;次日可進普食,增加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食物,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病人營養狀況。指導病人按摩腹部,防止便秘。高齡患者還應適當補鈣,如喝豆漿、牛奶等,糖尿病患者應選用優質蛋白飲食,如動物食物中的奶類。
2.2.5 防治深靜脈血栓 膝關節置換術后較易發生深靜脈血栓,術后應抬高患肢并穿彈性襪后應用彈力繃帶,長度從足部到大腿根部,以促進回流,早期活動患肢;消除水腫;囑患者主動做踝關節屈伸運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引流管要定時給予擠壓,保持有效通暢;嚴密觀察患肢循環,若發現小腿、踝部腫脹、皮溫升高等立即通知醫生;術后遵醫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
2.3 功能鍛煉 術后早期開始鍛煉對患者術后的康復尤為重要,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應向患者詳細介紹術后功能鍛煉的過程和重要性,爭取患者的主動配合。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術后第一天即開始指導患者把膝關節伸直、踝關節折屈背伸和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運動(每小時屈伸10次,每天2-3次)。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要求股四頭肌每次收縮保持10s,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術后中期使用CMP機被動鍛煉,CPM機可通過溫和而持續的被動屈神肢體,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術后晚期主要是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為主,加強站立、下蹲、步態訓練、下地行走等練習,并練習上下樓梯,次數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以不感覺勞累為準。叮囑患者量力而行,切勿過度訓練。
2.4 出院指導 出院前需要對病人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教育,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各種感染等。指導患者應多進食高鈣食物,同時叮囑病人及家屬繼續加強患膝的功能鍛煉及肌肉鍛煉,適當鍛煉后要充分休息避免關節負重,避免反復下蹲,減少上下樓梯次數,不做長跑爬山等運動,關節出現不適時及時到醫院就診,以盡早恢復患肢功能。并注意預防各種感染,告知隨訪時間,一般為1、3、6月,以后每年復查1次,不適隨診。
3 討論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是保證手術療效的重要措施。對圍手術期各個環節進行監控,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保障手術效果。由此可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的圍手術期護理是患者痊愈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王亦璁.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01-502.
[2] 房曉軍,丁勇,田娟.下肢創傷患者術后應用持續被動運動的康復護理.中國臨床康復,2002,6(8):1189.
[3] 王青,陶松年,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功能康復[J].臨床骨科雜志,1999,2(4):268.
[4] 顧曉園,張中南,侯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早期康復[J].中華理療雜志,1999,22(4):215.
[5] 劉鳳然.全膝關節置換術36例健康教育效果觀察[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