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表現手法及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表現手法及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表現手法及作用

第1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高考散文閱讀中分析手法試題考查的主要有比喻、比擬、夸張、對偶、反復、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九種修辭(前八種為考綱中必考修辭),對比、烘托、襯托、白描、渲染、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虛實結合、以小見大等十種常見表現手法

㈠要明確19種常用表現手法概念的內涵,能夠準確判斷各種表現手法。還要準確辨析以下三組易混的表現手法。

⑴象征與比喻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易引起聯想的形象來表現與之具有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與比喻的區別:一是象征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的一種寫法,即以物示義,象征體與本體間要“神似”;比喻是以物比物,喻體和本體間要“形似”;二是象征是可以全篇使用或局部使用的寫法,與構思和主旨相關;比喻是在句中使用的修辭手法,是語言加工問題。

⑵反襯與對比

反襯是利用事物間相反的條件來襯托,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反襯的兩個事物主次分明,只突出一者;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對照,突出的是這兩種事物或兩個不同方面的特點,對比的兩個事物不分主次,突出兩者。

⑶襯托與烘托

襯托是利用事物間相似或相反的條件,以某些事物作陪襯,來突出要描述和要表達的思想的一種寫法,利用事物間相似來襯托某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間相反條件來襯托某事物稱反襯。以景襯人的情況最多。烘托是用與所表現的事物有關的人、事、物、景進行刻畫以達到側面突出特定對象的目的。襯托與烘托的區別:一是用作襯托的次要事物與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而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與主要事物是相關的;二是用作襯托的事物可以不寫,寫了可增強表達效果;而用作烘托的事物與主要事物是一個整體,一般是非寫不可的。

㈡把握13種常用表現手法及3種人稱的表達效果(作用)。

比喻――具體生動,鮮明深刻;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擬人――生動形象,親切有趣。夸張――感情強烈,引起共鳴;揭示本質,給人啟示;創造氣氛,引人聯想。排比――句式整齊,節奏鮮明;文氣貫通,語勢強勁。對偶――整齊勻稱,節奏鮮明;音調鏗鏘,富有美感;對比集中,凝練概括。反復――承上啟下,層次清楚;多次強調,鮮明深刻。設問――突出強調,引人深思;富于變化,掀起波瀾;承上啟下(篇首或段首),過渡自然。反問――語氣強烈,無可辯駁;激感,鮮明深刻。對比――鮮明突出,啟示深刻。反襯――突出特征,鮮明深刻。白描――鮮明生動,準確傳神。渲染――鋪陳描繪,鮮明深刻。象征――含蓄雋永,意味深長。欲揚先抑――突出反差,鮮明深刻。虛實結合――以實(虛)襯虛(實),揭示題旨。第一人稱――直接抒情,親切自然;自由表達,真實生動。第二人稱――呼告抒情,親切感人。第三人稱――反映現實,靈活自由。

二.試題分析

分析手法試題在高考散文閱讀題中出現頻率極高,此類試題與考綱中“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考點相對應,著重考查考生鑒賞評價文學作品中表達技巧的能力,分析手法試題按所分析的手法分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分析修辭手法試題,題干中有“修辭”一詞,如2006年江蘇卷第14題“文章開頭兩段的景物描寫各有什么特點?你更喜歡哪一段?請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說明理由”;一類是分析表現手法試題,題干中有“表現手法”一詞,有些命題人把修辭手法也歸入表現手法中,因此解答分析表現手法試題,也要分析出修辭手法,如2007年遼寧卷第19題“第四、五段作者運用哪些表現手法寫‘爐火’?請簡要分析”,此題要求分析的第四、五段共運用了對比、擬人和比喻3種表現手法,其中擬人和比喻是修辭手法;一類是分析人稱表達作用的試題,如2006年遼寧卷第20小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絕大多數分析手法試題要求在指出表現手法基礎上結合原文分析其表達效果,因此題干一般包括“兩問三限”。“兩問”就是“手法”和“表達效果”各設置一個問題, 第一問一般是“運用了什么表現(修辭)手法?”,第二問一般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作用)?”。“三限”就是明確限定了分析范圍、手法類型和手法數量,以“第第幾段”限定要求分析的具體范圍,以“修辭”和“表現手法”規定要求分析的手法類型,以“哪些”“什么”等詞語提示要求分析的手法數量。如2006年江蘇卷第14題要求“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分析“文章開頭兩段的景物描寫各有什么特點”,答題時就要分析出第一、二段各自運用的所有修辭手法,而2005年重慶卷第20題“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張潮的話?為什么?”,此題只要求分析第五段中引用修辭的作用。

三.解題指導

【例題】第四段中通過主觀感受來寫壺口的黃河,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2005年廣東卷第17題)

【相關原文】等真正站在她的旁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地竟陷下一層,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壺嘴,水若濁酒,傾瀉而下,一仰難盡的氣勢,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來,耳朵漸漸聾了,只能看見對方開口,卻聽不見聲音;眼也花了,彌漫著的皆是黃色的旋渦,像是從河里蒸騰地上升,又像是奮不顧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煙一樣的股股黃霧,天宇間充漲著黃色帶水的顆粒,碰撞在臉上,散發在天上。腦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著山被水層層劈開,天也被這股黃流斬斷。水從天而降,拍打在谷底,響遏在云里。(肖鐵《壺口的黃河》第四段)

分析表現手法試題一般采用“指析點”三步法來解答。

第一步“指”,就是指出要求分析的語段或句子中運用的表現手法,除極少數試題在題干中明確給出文中運用的手法外,絕大多數試題要求指出運用的手法,而且有的試題要求指出語段中運用的所有表現手法。

第二步“析”,就是分析手法在具體語段或句子中是怎樣運用的。分析一定要準確到位,分析比喻(主要是暗喻和借喻)要指出本體和喻體,并用“把‘……’喻為‘……’”的語言格式描述出來;分析擬人要指出體現擬人化的詞語和事物,并用“以‘……’等詞語將‘……’擬人化”的語言格式描述出來;分析對比手法要指出對比的兩個事物或兩個方面,并用“‘……’與‘……’的對比”的語言格式描述出來;分析反襯要指出襯托物與被襯托物,并用“以‘……’反襯‘……’” 的語言格式描述出來;分析烘托要指出烘托的事物與被烘托的事物,并用“以‘……’來烘托‘……’”的語言格式描述出來,等等。

第2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所謂“文學性表現手法”,即將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白描、倒敘、插敘、對白、比擬等手法,運用到新聞報道之中,從而給人以美的感受。

1.短消息。電視新聞短消息的特點是短小快捷,直裁了當,容不得拖泥帶水。一般認為,短消息報道難以運用文學性的表現手法。但最近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藏羚羊渡河遷徙的新聞,擬人式的導語,感人的情節,以及新鮮、活潑的語言,描繪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人心馳神往。由此可見,短消息的電視新聞報道完全可以運用文學性的表現手法,其功力主要來自作者的觀察力、知識面和駕駛語言文字的能力。

2.長消息。電視新聞中優秀的長消息報道大多都成功地運用了文學的表現手法。2010年,宛都播報積極參與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南水北調中線行”采風活動,行程一個月,集中報道沿線各省市在南水北調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累計發稿40余條長消息,特別是在南水北調中線行”大型采風團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北京頤和園團城湖舉行注水儀式時,我們這樣寫到:“把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丹江口庫區取來的一壺清水注入明渠,南陽,北京,雖遠隔千里,此時此刻,由于一壺清水的注入,調水情、奉獻情、感激情,這情與情的相牽,也許從此,再也剪不斷。”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些文學語言的升華,活動現場的情緒就不能很好調動起來,活動的價值、意義也不能很好體現出來。

3.現場特寫。特寫新聞往往以時效性強、形象生動而受觀眾青睞。為此,我在實踐中注意選擇典型的人與事,運用文學的手法寫作。如:在2010年10月16日重陽節到來之際,宛都播報欄目為十六對金婚老人們舉行了“相約九九?金婚大典”儀式,在記錄現場每一個精彩畫面的同時,我們加上了這樣的解說:伴著溫馨浪漫的婚禮進行曲,十六對老人穿著喜慶的服裝,手捧鮮花,在眾人的祝福聲中,手挽手緩緩走上紅地毯。他們,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共結連理,他們與時代一起經歷大起大落,卻依然牽著彼此的手,安然走到21世紀的開端。可以說,這樣出情得現場特寫,如果缺乏很好的文學語言烘托,將是多么蒼白無力。

第3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摘要:渲染是文學作品中寫作論文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它具有自己的特點,并與反襯等手法相區別。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渲染的使用十分常見。恰當的使用渲染,對于突出描寫的主要對象,增強藝術表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學表現手法渲染特點應用

渲染原屬中國畫技法的一種,為突出形象之用。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畫面,以烘染物像,增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渲,是在皴擦處略敷水墨或色彩(皴,國畫畫山石時,勾出輪廓后,再用淡干墨側筆而畫)。染,是用大面積的濕筆在形象的著色或著墨,烘托畫面形象。渲染技法后用于文學領域,成為文學作品中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作為文學表現手法的渲染,指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鋪敘、形容和拱托,以突出描寫的主要對象或主要方面,加強藝術表現效果。渲染的對象主要是環境、氣氛、事件和人物。渲染的具體手法主要有反復、排比、夸張、層遞、鋪陳、烘托等。

一、渲染具有的特點

1.渲染要圍繞一定的中心展開

在繪畫中,這個“中心”就是指“需要強調的地方”,在文學中則指描寫的主要對象或主要方面。使用渲染手法,要始終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意象及詞力始終指向描寫的主要對象或主要方面。如宋代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該詞的中心在于抒發濃重的離別之苦。詞人描寫環境時寫了凄鳴的寒蟬,傍晚雨后的長亭,催發的蘭舟,煙波浩渺的楚天,還寫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細節,以及別后的凄涼情景,這些描寫都緊緊圍繞著“離別之苦”這一中心鋪展。經過詞人如此層層鋪墊堆積,別情確實讓人難忍難承了。

2.渲染要圍繞中心正方向展開

渲染手法的這一特點,要求用于渲染的材料必須正方向支撐渲染的中心,而不能是相反。上面柳永《雨霖鈴》一詞中的環境及細節等描寫,全都正方向支撐強化了“離別之苦”這一中心。因此,正襯手法屬于渲染之下的具體手法,而對比、反襯則與渲染有著明顯的區別。特別說一下其中的反襯。運用反襯手法,用于反襯的材料雖然也能對描寫對象起到襯托作用,但這種作用是反方向的,這與渲染手法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像“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類的句子,均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但不是渲染。3.要對用于渲染的材料著色加彩

渲染,繪畫中就是在畫幅需要強調之處,加上或濃或淡的墨彩。引入文學中,這“色彩”指的是鮮明的顏色,有特點的形象,特具表現力的詞語,運用了鋪陳、排比、比喻、夸張、神話等手法。經過這番“著色加彩”,這些渲染材料會更形象、更鮮明、更有力。僅舉張衡的《二京賦》為例。張衡的《二京賦》,為了諷諫當時統治者戒奢以儉,體恤百姓,故而鋪寫了前朝京師的壯美華麗以及統治者浩大的田獵場面。宮殿樓臺、車馬兵戈、林草獸鳥,物象繁密,詞藻富麗,手法迭變,作者以濃筆重彩渲染奢糜以達到諷喻的作用。

需要補充的是,并非只有濃墨重彩,才算得渲染。運用渲染手法,也可用不太多的筆墨,而收到顯著的渲染效果。魯迅的小說《故鄉》的開頭:“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這里所用筆墨并不多,但卻把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之下農村的蕭索境況充分渲染了出來,也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鄉的悲涼心境。由此可見,渲染運用的效果,不決定于筆墨的多少,而關鍵在于作者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質特點,并進行精致有力的描寫刻畫。

上面分析了渲染手法的特點,下面談談渲染手法的應用,在下面的文章情境中多用渲染手法。

二、渲染手法的應用

1.在描寫人物時,如果這個人物的外貌、某種行為、某個細節對刻畫人物性格的關系非常密切,就要加以渲染。如《孔雀東南飛》中,在劉蘭芝被遣離開焦家時精心打扮:“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要若留紈素,耳著明月檔。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段外貌描寫著意寫蘭芝的精妙裝束和儀容,突出運用了夸張、排比、細描等渲染手法,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鎮定和外柔內剛。

2.在需要利用景物來渲染氣氛、襯托某種心情或想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時,也可以采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朱自清的散文《綠》,在開頭對梅雨潭周圍環境作了描寫,著意描繪了梅雨亭的態勢和潭上瀑布聲音,瀑布的水花水滴的飄散。觀察細膩,文字優美。作者采取這種渲染手法的目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美的意境中去,產生與作者那種舒暢興奮心情的共振。

由上可見,渲染作為一種常用的表現手法,對于描寫環境烘托氣氛、刻畫人物形象,對于推動情節發展、增強藝術表現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4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首先,要想語文拿高分,我們先得知道高考語文怎么考。詩歌鑒賞就是一小題,以下是為大家準備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方法

鑒賞詩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設問方式:

1、請分析抒情主人公當時的心情;

2、這首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方法點撥:

1、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從詩句中確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細節、側面描寫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論世,關注背景;要特別注意作者及其經歷、注釋、題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但不能任意撥高。

在此基礎上明確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義。

應答步驟:

1、性格+身份

2、分條列舉出性格而后點明身份。

鑒賞詩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設問方式:

1、 這首詩描寫的景物特點是什么?

2、 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3、 這首詩寫了什么樣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現什么?

方法點撥:解答這類題目,先準確把握詩歌所寫的物象,再進一步體味這些物象給人的主觀感受,還要弄清物象所體現的時令、方位特征。至于寫景的目的,則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應答步驟: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涼……)

2、 時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畫面(圖景)+抒發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現感情。

鑒賞詩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設問方式:

1、 試分析所寫景物中蘊含的感情.

2、 簡要分析詩歌的意境.

3、 試從景情關系的角度對詩歌作簡要分析.

方法點撥:答這類題要把握以下三個要領:

第一, 分析形象含義,描摹詩歌圖景。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寫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要點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適當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點。在描摹出圖景后,結合主旨分析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或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或高闊遼遠,或恬靜優美,或蕭瑟凄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準確體現其特點和情調。

第三, 講清景情關系。景情關系在詩歌表達中,無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襯情等。作答時應注意區別,一般講,借景抒情,是詩句中有直接表現感情的詞語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則為詩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沒有直接表現情感的詞語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種感情,至于以景襯情,則主要體現在樂景哀情的反襯上。

應答步驟:

1、 通過描寫XXX"氛圍特點"表現XXX感情(對應設問1)

2、 描述圖景"氛圍特點"形成什么樣的意境(對應設問2)

3、 景物"氛圍特點"揭示感情"點出景情關系(對應設問3)

鑒賞詩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設問方式:

1、 詩中所描寫的意象(形象)有何特點(特征)?

2、 作者借助這個形象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方法點撥:

這類題大多涉及的是詠物詩,詠物詩的最大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此類形象,要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即作者借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寫的類型;景物描寫(事物情境、季節、時令、地域),場面描寫(戰爭、農事、獰獵、離別等),色彩描寫。

應答步驟:描摹圖景+概括景象特點+剖析作者感情。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一)

解答這類試題有以下三個步驟:

1、 準確指出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2、 結合詩句闡釋怎樣使用這種表達技巧;

3、 指出此種表達技巧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注:對于已經指明表達技巧的題目可直接進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結構

設問方式:

1、 XX句在全詩有何作用?

2、 XX句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3、 X詩在結構上有幾個層次?

方法點撥:對行文結構的考查,是近年關注的一個問題,對于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命題者的命題切入點,一是開頭,二是過渡,三是結尾。答題時要看清是在全詩中的作用,還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詩歌篇章結構的有關知識:

1、 屬于開頭部分的作用:①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統領全詩;②渲染描寫奠定基調;③作鋪墊或伏筆。

2、 屬于中間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啟下,作過渡;②照應上文,鋪墊下文。

3、 屬于結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顯志;②以景結情;③總結全詩,照應題目或開頭。

應答步驟:先指出作用,再結合詩句進行分析,分條應答為適宜。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二)

表達方式:含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與之相關的有:倒敘,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白描、工筆、渲染,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設問方式:

1、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

2、 詩人怎樣來抒發感情的?

3、 這首詩用了哪些描法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

4、 如何從動靜關系的角度欣賞本詩?

5、 本詩從哪些角度來寫X景的?

方法點撥: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而詩中最重要的是描寫與抒情。描寫的技巧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類,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類試題,首先判斷其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對于描寫,先確定運用了何種描法;對于抒情,先確定運用了何種抒情方式,然后結合詩句加以具體分析,最后指出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

應答步驟:

1、 怎樣描寫(描寫技巧)+描寫了什么+抒發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總分式或分總式皆可)+表達效果。

3、 先確定何種手法或方式,再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三)

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廣而言之,與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達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諸如:描寫方法、抒情方式、寫景角度及景情關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襯情)托物言志;動靜關系(以動定靜、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等。這里我們所說的表現手法是狹義的(我們答題時應理解為廣義的,即所有的藝術手法),包括正襯與反襯,聯想和想象,虛與實,側面描寫、細節描寫,揚與抑,明褒實貶,以小見大及對比、用典、鋪墊、懸念等。

設問方式:

1、 這首詩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

2、 這首詩怎樣抒發XX感情的?(是怎樣來表現XX的)

3、 這首詩在手法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方法點撥:解答此類題,我們應特別注意對題干的審視,要分清是對整體發問還是對局部發問,而后結合對詩歌的整體理解來判定所用的表現手法,再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這種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對表現思想內容,強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應答步驟:手法+手法的形成+表達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四)

設問方式:

1、 這首詩運用了哪種(些)修辭手法?

2、 這首詩的XX句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藝術)手法?

3、 這首詩采用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的?

方法點撥:在詩歌的表達技巧中,修辭手法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了解古代詩歌常用的修辭修辭及其表達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動形象)、擬人(效果:語言整齊)、排比(效果:有氣勢)、夸張(效果:給人以強烈沖擊的感覺)、借代(效果:簡練、含蓄),此外,還有設問、反問、雙關、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辭手法答題的規范:先明確何種修辭,再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是如何運用的,最后闡釋其表達效果(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或表達了何種情感)。

應答步驟:修辭手法+手法形成+表達效果(刻畫了什么形象,表現了什么主旨,抒發了什么感情)。

鑒賞詩歌的語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評詩句中某個字眼的藝術效果即賞析詩眼(煉字);

(二)對尋常詞語的口味(含義及表達效果)與理解(含義、色彩、情味等);

(三)對語言風格的概括(格調、色彩、境界、情味等)。

鑒賞古典詩歌語言的考查主要從語法角度、修辭角度和語言風格方面設題。具體有四種題型及其變格。

煉字(詞)型

設問方式:這一聯中最主動傳神的是什么字(詞)?為什么?你認為某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字(詞)是哪個?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為什么?詩詞中的甲字能換作乙字嗎?為什么?

方法點撥:煉字。指錘煉詞語,指詩人經過反復琢磨,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貼切、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分析煉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解答這類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應答步驟:該字句中含義+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該字形成的表達技巧+表達效果(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鑒賞詩歌的語言(二)

設問方式:

1、 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請簡要分析。有人認為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為什么?

2、 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說說詩中某一詩句的妙處)(前人認為某一句在詩中最有表現力請談談你的看法)(某詩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評價(和前兩點有交叉),提問方式一般為:某人對此詩作過某種評價,你同意他的說法嗎?為什么?(某人認為此詩有某種特點,談談你的理解)

方法點撥:這類試題在題干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后要求結合全詩闡發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理由。解答“詩眼”類題目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 闡發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后聯系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要既聯系整體又著眼于細節,點面結合。

應答步驟:

1、 判定詞句+解釋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內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評價:表明態度+分析證據(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鑒賞詩歌的語言(三)

語言風格特色及疊音詞: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筆調婉約。。。。。。

設問方式:

1、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2、 這首詩歌的語言特點為XX,請簡要分析。

3、 這首詩中,“XX”疊音詞的作用有什么表達效果?

方法點撥:詩歌的語言風格。多了解、多記憶常見的語言風格,然后注意答題步驟。其具體步驟為:第一步,用一兩個雙音節詞準確概括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詞中相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寫的意境或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疊音詞的應答步驟為:先結合詩句指出它描寫了什么景,再說這景傳達了什么情,最后說疊音詞的表達作用(音樂性、節奏感)。

附錄:詩歌鑒賞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詩詞的后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第三步】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了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注釋(可以借此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鑒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鑒賞);

⑤必看題干(題干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給什么,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么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么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第5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一、巧分類

詩歌表達技巧的術語積累和儲備是答題的根本與重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基本的知識儲備,一切方法技巧都是紙上談兵。可是對于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種類,歸類方式很不統一。對大量的教材、資料、試題進行盤點后,我們采用了“”的方法,總結歸納出如下的知識清單:

1.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一般有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五種,在古典詩歌中,比較常見的是描寫和抒情,偶有記敘(多用于敘事詩)和議論(多用于點明詩歌主旨)。

2.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擬人、夸張、設問、反問、對偶、雙關、借代、互文、頂真(多出現在曲或詞中)等,其特點和用法跟現代文學作品大致相同。

3.表現方法:最常見的是描法(點與面,正與側,動與靜,虛與實,遠與近,工筆與白描,細節描寫等)和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寓情于理,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此外還包括聯想想象、渲染烘托、對比襯托(其中樂景襯哀情是考點)、欲揚先抑等。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如果從廣義上談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應當包括在其中。

4.行文結構:主要指開門見山、鋪墊伏筆、過渡照應、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先總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啟下等。

表達技巧是一個最大的屬概念,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行文結構是種概念,都是從屬于表達技巧的。我們要在讀懂詩歌和準確地審題后,進行知識鏈接,充分地調動上面的知識儲備,合理地進行運用,小心地答題,做到找對,找準,找全。

二、看清實質巧析題

有關表達技巧的考題從提問種類上說,形式有很多,或直接或間接,或明或暗,或曲或直,我們要在審題上明察秋毫,透過現象看本質,看清多變的題目下不變的考查實質。表達技巧題設置的角度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小角度”設置題型,另一方面是從“大角度”設置題型。

1.“小角度”設題

這一類問題在設切入點時,往往表現在題干設置上明確指出考查表達技巧的某幾個或者某一個方面內容,如“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2012年浙江卷);“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2012年北京卷)。這類試題將表達技巧的考查范圍縮小,要求比較具體,有鮮明的針對性,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答案的立足點,但“小切口”也要有“大聯系”,要能夠聯系詩歌的內容具體分析此種表達技巧的體現內容以及效果。例2012年上海卷:

春江晚景

張九齡

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廣闊遼遠的樣子。

從情景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前兩聯是如何表達作者情感的。(4分)

解析:本題是對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考查。根據題干知道是從景與情的關系角度來說,那么我們首先要點出它們的關系(在分析結束時總結亦可),結合注釋理解前兩聯都是寫景句,那無非是情景交融的關系,下一步要能結合詩句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詩人筆下的景以及景中傳達的情感即可。

參考答案:本詩首聯描繪了樹木繁茂、落霞與夕陽交相輝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艷麗,含蓄地傳達出作者喜悅的心情。頷聯則直接抒發作者在征路上見到美景時喜出望外的心情。兩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大角度”設題

這一類問題在設置的時候,對表達技巧的考查往往表現出不確定性,要么在題干中籠統地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要么通過考查詩歌形象、詩歌語言、情感主旨等間接地考查表達技巧。后者這種移花接木的方式在2012年的高考試題當中集中爆發,尤其表現在詩歌語言賞析類題型的考查上。

如“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2012年天津卷);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2012年江蘇卷);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2012年安徽卷);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2012年湖北卷);“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2012年福建卷)。等等。

為什么說這些題目的考查本質仍然是要立足于表達技巧呢?這是因為詩歌的語言極為凝練,意韻極為豐富,可謂字句之間包容天地。為達到言簡義豐、意蘊深遠、耐人尋味之功效,詩人都很講究表達技巧的運用,或對比凸現,或修辭穿插,或情景交融,或卒章顯志等等,以突出詩歌內容,彰顯詩歌主旨。所以從運用表達技巧的角度人手,對準確理解詩歌內容、探尋詩歌主旨有很大作用。

這種大角度的題目常見的答題思路是“三步走”:一是“點面結合”,聯系全詩內容的“面”,理解題干中設置的“點”;二是明確用了什么表達技巧以及這種技巧的在詩句中的體現;三是分析其在內容與情感上的作用及效果。有必要強調的是,鑒賞技法時,如果范圍廣,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技巧切入,也就是“大切口,小突破”的思路。采取此種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另外,手法鑒賞題一定要結合語境分析其作用,千萬不能泛泛而談。

例(2012年遼寧卷):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3分)

解析: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妙在何處”主要考作用,主要鑒賞語言與表達技巧,鑒賞時要考慮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再考慮語言特點或富有表現力的詞,然后分析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中突現,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

三、據分答題巧詳略

這幾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分值有上升的趨勢,其中分值最高的是17分(北京卷),最少的是6分(福建卷、重慶卷)。考生答題文字的“質”和“量”就決定了此題的得分。一般情況下,一個詞語對應著1分題(上海卷第14題);一個短語對應著2分題(江蘇卷第9題第1問);一句話對應著2-3分題(重慶卷第2題);一個選項對應著3分題(北京卷第10題第1問);一段話對應著4分及4分以上題(浙江卷第22題)。根據分值,大概詳略程度也就心中有數了,不會存在不合理的“惜墨”和“潑墨”。

例(2012年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錢翊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眷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5分)

解析:該題如果是一個2~3分題,一般只要寫出具體的表現手法,分析該手法在詩中的具體體現即可。而這里設置的是5分的分值,“量”上就要與其分值相稱,在前兩方面的內容基礎上還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手法的作用及所傳達的情感。

第6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對詩歌表達技巧的考查一直是高考詩歌鑒賞的考查內容之一。何謂鑒賞?用葉圣陶的話來說,即“玩賞”“玩味”,是鑒賞者身臨其境地用整個身心去和作品相對的心理活動過程。詩歌鑒賞即對詩歌的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等咀嚼細嘗,仔細體味為何這樣表達,這樣表達的妙處是什么,表達了什么“佳趣”(朱光潛)。2012年全國17套高考試卷共有10套涉及了此考點。這10套試卷考查表現技巧的四種設題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這種題型相對比較傳統,學生也一目了然,設題方式一般為“請簡要分析×聯或整首詩的表現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現手法”。解答這類題目的一般步驟為:準確地指出使用了何種技巧;結合詩句闡述如何使用了這種技巧,有何種表達效果。思考一般從表現手法和修辭的角度出發,然后進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題: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未展芭蕉

(唐)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考查整首詩的表現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聯要復雜得多,思考時不僅要著重每一聯、每一句,還要注意從整首詩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參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聯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將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將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成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立自愛的品格。

2 技巧的異同比較

這種比較鑒賞題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靈活,近年來受命題者青睞。命題方式一般為兩首或兩首以上的詩歌進行比較,或者是同一詩歌中同一描寫對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較,或者是考卷上的詩詞與所學的課內詩詞的比較,今年有兩家試題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題: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關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這種題型一般為將考生曾經學過的一句詩(多為名句)和試題中的某句進行比較。解題思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煜寫愁的千古名句,是運用比喻、夸張手法化虛為實的典型例句。李煜此處的愁為家國滅亡之愁,是遠離小我的大愁;而本詞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也運用了比喻、夸張手法,是暗喻,將愁比作流不盡的春江,同樣表現了愁緒之多,只是此處的愁為離別之愁。

參考答案: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

此外,全國卷是這樣考查的,在同一詩歌中對同一描寫對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較,第12題(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的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當然,這道問題語言上有些拗口,這樣問可能比較清晰,“從描寫落葉的角度來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相比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隨著新課標實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也越來越受重視,不僅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多次出現,就連古典詩詞鑒賞中也留下了它的蹤跡。命題者會選取一些表現技巧多樣,情感豐富的一些詩詞來命題,做好此類題目,除了答好表達技巧的一般步驟外,還需要考生鑒賞詩歌時有較強的概括、分析、表達能力,方能準確并體現出一定水準。

例如天津卷第14題:

野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

解題思路:題目雖然未說從表現手法還是修辭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賞析,但是表達技巧是一個考生在做題時必須思考的一個角度。仔細分析頸聯,如果從修辭的角度思考,本聯使用了對偶、借代的手法;從表現手法的角度思考,“碧”與“黃”相映襯,情感的更好抒發則是表達技巧的使用效果。

參考答案: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辭:對偶、借代;②表現手法:映襯;③煉字:“逢”“折”等;④情感:喜愛之情。

廣東卷第10題(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題目中問到有多種表現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種進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間接考查

指不直接設題,而是通過鑒賞詩歌中某個有特色的字或句來考查表達技巧。設題的方式一般有:“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聯”或“請對某聯中的‘×’‘×’二字作簡要賞析”“請賞析某聯中‘×’‘×’二字的妙處”等等。命題者所選取的詩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運用了某種表現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細咂摸玩味。解題思路為:仔細體味所選的字或句的妙處,點出所使用的表現技巧,再回原詩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后談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

解題思路:“軟”是觸覺,“紅光”則是視覺所見,用“軟”來修飾“紅光”,指夕陽的霞光可感可觸,溫暖宜人。“涌銀山”實則為“銀山涌”,山如何“涌”,必用比擬手法,化靜為動,景象更為壯麗。

參考答案:“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運用比擬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此外,采用此考查方式的還有江蘇卷的第9題的(3)“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通過對景作結句子的賞析來考查;湖北卷的第14題(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重慶卷第12題(1)“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福建卷第6題(1)“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二、教學思考

1 注意詩歌鑒賞的平時滲透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詩歌鑒賞題目得分率低,并非是教的表達技巧、答題模式他們沒有掌握,而是由于面對詩歌他們有時因一詞、一句或一聯看不懂而錯誤地理解詩意或無法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當一首詩詞學生讀不懂時,答題時便會心生畏懼,事實證明此時一切答題模式與答題技巧的教學都是枉然。高三僅憑一兩周復習詩詞鑒賞,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詩歌鑒賞的平時滲透。每天利用課堂開始的五分鐘,由學生輪流推薦一首詩詞并帶著同學共同讀背鑒賞,教師作補充。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每天都接觸優秀的詩詞,鑒賞領悟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這種教學小技巧開始的越早越好,學生在掌握了幾百首詩詞后,沒有了陌生感,長期的熏陶讓他們答題游刃有余。要注意的是:①學生推薦的詩詞教師要把關,不可過于冷僻、過難、過長,以唐詩宋詞為主;②學生鑒賞時,要有意識地從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表達技巧三方面人手,讓同學們明白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的,教師補充時要有考點意識,要不露痕跡;③要堅持,不可半途而廢,要求課后將詩詞熟背。一段時間后,學生做題時就有了詩歌的感覺,在平時的作文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引用到,一舉多得。

2 熟悉考綱,掌握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常見題型并熟知答題模式

在復習備考時,教師要借助試題,借助專項復習,指導學生梳理、建構起表達技巧鑒賞的知識系統,歸納好常見題型,并熟知答題模式。

(1)表達技巧鑒賞的知識系統

表達技巧是指詩歌作者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形象、創設意境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它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烘托、渲染、鋪墊、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征、用典、聯想和想象等等。

常見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等。

(2)表達技巧考查的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表達技巧考查的常見題型有:①這首詩采用了某種表達技巧或那些表達技巧?②比較這兩首詩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異同;③詩或詞的某一聯在寫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指出一種并結合詩句談談表達效果;④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常規答題模式: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這是最基本的答題模式,具體題目稍作變通則可。

第7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關鍵詞:視錯覺;創意;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7-0053-01

一、視錯覺概述

視錯覺是常見的藝術創作手法之一,主要是人類在條件和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錯誤的視覺影像,而且往往難以克服和避免,而設計者就是利用這種巧妙而特殊的視覺效果改變空間層次和關系,從而達到人的視、感、知三者強化的目的,保障傳播效果的有效性。

平面設計中視錯覺的運用基本包括下述幾種類型,一是幾何圖形視錯覺,應用最廣的形式就是反轉錯覺和矛盾空間,還有點線面的獨立錯覺或者組合錯覺,角度錯覺、位移錯覺等。二是光滲透視錯覺,在黑白等色彩對比強烈的條件下,受眾如果凝視色彩交界處時間較長,就會感覺中部光亮遠強于邊緣部分,產生光是從圖像中滲透出來的錯覺。三是色彩視錯覺,一般情況下是明度、色調不同的色彩因在特定的空間中形成對比從而產生視錯覺,如色彩的前進感和后退感等。四是知覺恒常性錯覺,人對常見事物的知覺比較穩定、持久,但有時也會產生錯覺,如對平面中的字體進行變形、夸大等修飾時,容易使人誤讀,此時利用知覺恒常性就能正確理解信息了。

二、視錯覺在平面設計創意及表現手法上的體現

(一)視錯覺在平面設計創意中的體現

1、打破思維定勢: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廣告要想脫穎而出,必須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但思維定勢是創新的死穴,嚴重制約著設計者靈感的挖掘和發揮,而視錯覺為打破思維枷鎖提供了可能,它賦予常見的事物以新奇和獨特,成為平面設計靈感重要的來源之一,如長短視錯覺的應用,眼中看到的長度明明不同,但實際長度偏偏相同,這種視錯覺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使人們情不自禁的產生了關注和思考的欲望。

2、擴展思維視角:思維是人類提高認知的基礎,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動力,這就要求設計思維需要不斷的突破傳統,超越現實,而視錯覺的應用在擴展思維視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因為視錯覺原理提示設計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擴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思維空間更靈活、更廣闊,從而發現事物的新特點、新規律,激發設計靈感,如負空間、同構圖形、影異圖形、殘缺圖形等的合理運用。

(二)視錯覺在平面設計表現手法中的體現

1、圖形構成:一是圖形同構,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成一個新圖形,這里的組合是指經過突變和超越的再加工,產生視覺沖擊力,如“四喜圖”借助圖形同構使人產生視錯覺,無論怎么看都是四個孩子快樂玩耍的形象,其實只有兩個孩子。二是圖形異構,是指設計者對常見圖形進行變形和重組,但看似又合乎情理,相比之下多了幾分新奇,如“百家姓”中每個字的筆畫都被變形和美化,看似飛舞的蝴蝶,靈動可愛。三是圖形反構,主要是負空間的合理運用,然后變換視角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魯賓之杯”中巧妙的將背景和圖形互換,既可以看到中間的杯子,又能看到兩邊的臉型。

2、空間構建:首先是虛實空間的視錯覺,與圖形同構類似,通過處理圖案、色彩等在空間中的層次和位置,如前后遠近、上下左右,創造出別樣的美感,具有虛實相生的韻味;其次是三維空間,主要是利用遠近視錯覺,改變圖案大小和形態,并在平面中協調好遠景、中景、近景和虛實的關系,增加畫面的外延感,形成三維空間的幻象,其中矛盾空間應用較為廣泛;最后是意象空間,這種表現手法融合了較多的主觀情感,通過展現有限的客觀事物傳達無限的精神思想,經典作品有法蘭克在1978年的爵士音樂節海報,賦予小號以樹皮、樹干和枝葉的形象,傳遞爵士樂雖然古老但生機勃發的思想,畫面既簡潔明了,又不乏詩意,令人回味無窮。

3、簡化畫面,強化視覺沖擊力:復雜的畫面難以突出視覺主題,容易給受眾造成錯誤的引導,因此可借助視錯覺實現畫面的簡約,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如南非在2010年設計的世界杯足球賽標志,閉合現象的合理運用使足球的主題一目了然。同時利用殘缺圖形、大小倒置、圖形重復等視錯覺表現手法突出視覺中心,增強畫面的視覺刺激和震撼力,讓受眾產生深刻印象。

三、結束語

總之,視錯覺因其獨特、豐富的視覺效果被廣泛應用于平面設計中,深化作品內涵的同時,強化了傳播效果,隨著平面設計在內外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朝著多元化發展,因此視錯覺在設計中的發展前景廣闊,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第8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一、賞析“詩情”

1、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遭遇經歷、個性特征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詩歌所寫的內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視權貴,渴望施展才華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窮困潦倒,亂世流離,有感嘆自己不幸、憂國憂國的情杯;劉禹錫、蘇軾屢遭貶官;岑參、范仲淹經歷過邊塞軍旅生活;辛棄疾、陸游遭排擠打擊,報國無門;李煜遭遇帝王淪為階下囚的巨大反差。

2、通過標題來確定詩歌寫的是什么內容和情感。有些標題即指明了詩的主題,如:標題中出現“送”,表明是送別詩,往往是表達真摯友情的;出現“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詩,往往表現的是戍邊將士們的愛國思鄉之情;出現“秋”,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的常常是思鄉懷人之情。

3、通過意象(人、景、物)來確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征入侵的敵人;“柳”與送別有關,古人有折柳而別的習俗;“雁”、“月亮”借以抒發思鄉懷人之情;“花落”、“花殘”令人傷感;“杜鵑”、“子規”,叫聲哀婉,令人感到凄涼哀傷;“”、“梅花”象征是堅強、高潔。

二、賞析“詩技”

“詩技”是指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三個方面,這是詩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1、抒情方式。抒情是詩的靈魂,詩人就是藉此來言志抒懷的。教者在教學中應明確詩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敘事、寫景、議論等,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為:⑴直抒式,即直抒胸臆。如:《關睢》、《蒹葭》,愛慕之情流露大膽、直接、強烈而真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斷腸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發了思鄉之情。⑵敘事式,即通過敘事來抒情。如:《木蘭詩》、《觀刈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是如此。⑶寫景式,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寫景就是為抒情服務的。《觀滄海》、《春望》、《使至塞上》、《錢塘湖春行》、《漁家傲》、《天凈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聯璧合的典范之作。⑷議論式,即通過評論來抒情。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第9篇:表現手法及作用范文

【關鍵詞】《收租院》;社會思想;藝術加工

一、作品介紹和剖析作品的藝術價值

(一)作品介紹:《收租院》作品落成于1965年,現陳列于四川省大邑縣,原稿采用泥塑的表現手法作為展示媒介體現,它通過舊中國農民向地主交付地租的一系列典型而真實場景的展示,揭示了以土地出租為主要特征的封建階級關系。作品中雕塑家們把源于西方的科學寫實技巧與中國傳統雕塑技術融合一起,在118米長的展臺上塑造了114個真人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是中國20世紀藝術作品中蜚聲海內外的藝術杰作。

(二)作品的創作思路分析:《收租院》是依當年地主劉文彩莊園收租的真實情況為主創,并加以構思進行深入創作的。全部泥塑分為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帳、逼租、反抗7個部分展示了收租的全過程。作品所塑人物形象準確,身分、年齡、個性各不相同,人物神情生動逼真,為中國現代雕塑之代表性作品。

(三)作品表現手法的分析:首先,作品采用了一種區別于中國以往傳統雕塑語言(以寫意的造型語言為主)的表現方式,取之的是一種融匯了西方寫實風格的表現手法,其造型語言目的在于,通過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以求得對人物內心刻畫及作品情節以真實的傳達。其次,《收租院》整個作品創作手法的表現方向,是想通過對于人物、場景、道具的深入刻畫,來表達和體現出一種原有的真實,它的作品方向是一種真實的刻畫、真實的捕捉、和真實的再現。這種創作手法也區別于當時以往的雕塑作品,它要求的創作技法,著重體現的是“再現”而不是“表現和升華”。

(四)作品展示形式的分析:《收租院》作品的展示形式完全是根據現實的真實場景(交租、驗租、風谷、過斗、算帳、逼租、反抗)的過程進行作品的造型布置和展示安排。這種展示情節的布置充分體現了作品創作的意義和目的,它不但是真實情景的一種真實的再現,也體現了人們從“被壓迫的開始”到“達到極點”到“決心反抗”的心路歷程。作品里有連環畫的表現因素,其作品展示的主體是要表達一種真實情節的再現。而人物刻畫情節安排只是作品中的點綴。也就是說《收租院》作品它所要傳達的不只是一種單一的空間造型藝術,其更高的要求是,要傳達在造型背后有關于時間的記憶和真實情景的呈現。

作品展示布置實際空間也是根據這個過程進行了一個環形的設計,使得我們在觀摩作品的過程中,有一個完整的感受體驗,從而更加能夠促進一種作品精神的升華,人們在作品觀摩的全過程之中,會隨著作品情節展示的安排來達到一種思想上的升華。在此,作品本身已不再是一種表現的主體,人們會通過作品形式的刺激產生一種對于作品表現空間的無限遐想。這才是《收租院》作品最為打動人心的地方。并且,當時有很多人在作品觀摩后,便在展示區內發表現場演講或現場組織能夠表達自身強烈意愿的研討活動,可見其作品展示效果所帶來的真實互動情景。

二、作品形式內容及其現實的社會意義

通過上文,對于作品的分析使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其作品的形成和它所創造的歷史時期背景及現實的關系。《收租院》作品所體現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

1、作品充分表達出了當時人們的一種心理需求和精神向往。作品通過表現作品手法、情節安排,展示布局的設計,把能反應當時社會階級矛盾的典型,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以真實場景的再現呈現社會群眾的面前。這不但是他們的經歷,也是當時萬萬勞苦大眾的現實血照,其作品的現實意義達到了于觀眾的共鳴,并且作品通過藝術的處理手法完全將他們的內心和人物形成了交換,仿佛自己及其親人就是作品中所表達的角色,進而完全抒發了當時勞苦大眾以往受盡壓迫的悲憤之情。

2、作品完整的體現了明確的政治思路和社會精神取向。通過作品的互動效果我們可以了解到作品傳達的精神高度,要遠遠超出了作品造型本身的藝術表達范圍。這其實更是一種作品美的高級表現形式,在作品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作品精神的傳達,作品造型是表現這種精神的一種載體和形式。且這種作品精神的取向就是當時的政治思想方向,作品通過生動的情節、刻畫、展示布置、等一系列手段把這種政治思想導向,和群眾的精神需求以一種藝術的形式,在現實中呈現出來。作品通過這種有意的形式來提升和烘托政治表現主題,進而達到了對人民群眾進行有意的宣傳教育。它的產生不適藝術家的結果,而是當時社會思想導向和社會需求的結果。所以它的產生和存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社會意義。

三、文藝理論特色與作品的關系

文藝理論中注重強調了“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以真為基礎,以求得真善美的統一。”其文藝理論的側重點是“文藝一定要和人類的實踐相結合”。本文中通過對《收租院》作產生的年代和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分析后,會使我們了解到其作品本身產生的前提就是被賦予了一種真實和反應當下背景的創作前提。作品從創作思路的確定和表現手法的實施到展示手段的布置等,一系列作品語言也都是根據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需求所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不但是一種時代的產物,更是一種時代審美需求而結果。包括其作品創作者本身也具備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思想境界。試想讓我們當代人們在進行創作或是受眾的體驗效果會是什么結果,我想會遠遠的失去很多關于作品升華的東西。為什么?這說明作品的產生根源和作品形成的原動力。就像本節開頭所提及的馬克思文藝理論所論述的“現實是文藝形式來源的基礎,而文藝形式是表現現實的一種手段”所論述的一樣。作品失去了其生長的土壤和其生存的環境,怎么會產生?反之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收租院》作品本身所具備的深厚現實條件和其自然生成的作品因素。另外《收租院》作品的形式來源也不是憑空捏造,他是在現有原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一種藝術加工,其作品的現實意義要遠遠高于作品的藝術處理。這一點也是作品成功的基點。根據馬克思文藝理論原理分析,《收租院》從作品產生到形式是和當時社會需求及政治理論導向等多個角度具備了結合了的因素結果,進而是這些條件造就了《收租院》的藝術高度。且通過這些對作品的剖析,也能深刻夠體會到“馬克思文藝理論作用于作品實踐的關系”應用于作品實踐中的實際效應。我認為這不是一句空話,是一種對于作品走向成功的思想指引,我們恰恰缺少的是對于它的“理解”和“深入的體會”,更缺少的是通過對于作品的深入拋棄來體會這種理論應用于實踐中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级黄视频 | 欧美特黄aaaaaaaa大片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 | 久草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看 |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 伊人色综合久久成人 | 亚洲制服欧美自拍另类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中文区 |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18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爽爽窝窝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视频网 | 精品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小说 | 99久久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99久久久 | 毛片视频网址 | 日韩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免费看孕妇毛片全部播放 | 最刺激黄a大片免费网站 |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 | 国产亚洲一级精品久久 | 欧美大片毛片aaa免费看 |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 成人毛片高清视频观看 | 久草在线看| 国产三级日本三级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视频 |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免看一级a一片成人123 | 欧美视频久久久 | 加勒比色久综合在线 | 国产爽爽视频 | 国产全部理论片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制服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