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看云識天氣的諺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

第1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

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云鉤向哪方,風由哪方來

云交云,雨淋淋

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

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

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

天上掃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東云長,有雨不過晌。

早晨云擋壩,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曬死人。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天上豆莢云,不久雨將臨。

天上鐵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結了駕,不陰也要下。

云吃霧有雨,霧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烏云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烏云腳底白,定有大雨來。

低云不見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惡云長,冰雹在后晌。

暴熱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煙,雹子在當天。

黑黃云滾翻,冰雹在眼前。

第2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P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1-0338-01

引言

我國古代《相雨書 》曾言:“云乃雨之微” ,這就一語道破看云論天的關鍵所在。廣大勞動群眾對看云有十分豐富的經驗,他們能根據云的形態結合天氣的冷暖,風向風速的變化,準確地做出長、中、短期預報。“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就是廣范流傳在民間的一句很好的諺語。“日出貓瞇眼,不雨也風顛” 、“天上炮頭云,地下雨淋淋” ,更是百試不爽的準確無誤,等等……。所有這些諺語他們雖然不能從理論上揭示出天氣變化的規律,但大都符合客觀實際,切實可行。

一、看云識天氣內涵概述

我自參加氣象工作二十多年以來,對群眾的看天經驗非常重視,總想把這些經驗加以驗證最后上升到理論,用天氣學大氣物理方面的知識解釋清楚,做為所謂經驗以 聊讀者。

看云能看到大氣的物理狀態:如水汽含量、穩定程度、運動狀態等等。并且這些與天氣學中天氣系統的演變有相當密切的關系,一定的天氣系統有一定的云天分布,我們看到什么樣的云,就能判斷出我們處在什么樣的天氣系統部職位所在,甚至判斷出這一天氣系統的強弱盛衰。

云是大氣物理變化所產生的,它體現了很多大氣物理的特性與狀態。我們怎樣看大氣中云的濕度來預報天氣呢?首先簡單地說就是要看云的薄厚、濃淡。天氣中云如果較多較厚,它表示大氣中水汽充足,這個時候當有系統來臨,冷鋒過境,就會下雨;如果東部山區有積云生成(老百姓所說的“棉花堆云” ),表示當地低空有暖濕空氣存在,如果有低值系統入侵,就如群眾所言:“天變,地也變,大變”了。其次要看云的肥瘦,大小。如果低空對流云肥大,表示空中濕度大,下雨的可能性也大;如果低空對流云瘦小,表示空氣干燥,不會有雨下。還有云層光滑明亮表示云中水汽少;云黑暗表示云中水汽足,積云向上發展出現云幞,表示有一個穩定而濕度較大的云層存在,可下雷雨;下衍趨于平坦說明水汽少,不利于降水,當然與大氣的垂直上升運動也有關系。另外,我們又怎樣看大氣穩定程度來預報天氣呢?這要看云的垂直發展與否,云隆起嚴重,表示對流發展快,上升運動強,多數要下雨。在早晨或傍晚看到濃積云出現,表示云層不穩定,未來可能有雷雨,群眾說: “老云接駕,不陰就下”,就是指我們西部上游地區的大氣層不穩定,很可能后半夜有雷雨出現。相反,平行衍光滑,表示氣層穩定,是晴好天氣。我們觀測到的積云性層積云或積云性高積云,乃至莢狀高積云,莢狀層積云就是一例,說明它在那個高度上有一個穩定層或逆溫層,對流受阻而平衍,給我們帶來好的天氣,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在此也不一一累述了。

再其次,我們怎樣看云的移動方向來預報天氣呢?云的移動方向一般表示該層氣流方向如何,而各種云層的氣流如何對天氣變化影響很大。“云彩往東一場空,云彩往西披雨衣,云彩往北發大水,云彩往南棄馬上船”, “對流云,雨淋淋”,等等,都說明了云移動方向對未來天氣的影響。我地東部山區比西部平原面積大,幾乎過半,地面風由于受地形影響有時失去了代表性,因此用云的移動方向代替地面風向預報天氣有很好的實用價值。“云彩往西披雨衣”,是因為我們居住在北半球,受西風帶的控制,如果低層有東方(即云往西)出現,一定能與西風相遇產生垂直上升運動,導致降水;用鋒面氣旋解釋,我們如果在暖區控制下,云向自東南向西北移動,這就說明有鋒面即將過境,快要下雨了。再者東風的垂直地轉偏向力就是向上的,就是說它本身就會產生上升運動,使水汽逐漸升高凝結成水汽或冰晶乃至于水冰混合體而后產生降水天氣。那么, “云彩往東一場空”就可以解釋為上層是西風帶,下層有西風出現(云往東),盡管云層有時很厚很濃,時間不長就會移過我地,最后日出天晴。當然這是指云自西北向東南移動而言,如果自西南向東北移動又不同了,西南上云多屬系統性天氣將要影響我地, “云彩往北發大水”就是指此而言,它表示我地區處于高空槽的前部,云自西南來水汽條件充足,未來將有一場降水,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高,低空都是西南風,天氣還是晴好的。“云彩往南棄馬上船”,就是說冷鋒即將過境,騎馬跑已經來不及了,馬上丟棄上船吧,要下雨了,這只是民間諺語的一種形容詞,實際上只能說明雨很快就會到來而已,不至于雨大得陸地要變成河需要坐船的地步。這里面還有個雨前,雨后之說,諺語說: “雨前北風雨,雨后北風晴”,雨前北風是鋒面正在過境,雨后北風時鋒面已經過境,所以就晴天了。“對流云,雨淋淋”表示有鋒面過境或有切變線過境,上下層云方向相反,所以會有雨下。

看云來判斷天氣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以上看云物理狀態來預報未來天氣只是一個方面,他還不能完全說明未來怎樣演變,還必須在另一方面去判斷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天氣系統所帶來的云系,這樣對天氣預報來說才有完全的意義。各種天氣系統的各個部位都有其不同的物理特性,不同的云天分布,我們根據云天狀態去判斷本地所處的天氣系統部位,再結合其它要素判斷系統的強弱,盛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低值系統來臨前的高云(毛卷云,卷層云,卷積云)常常預示天將下雨, “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些諺語都是說高云的出現是下雨的前兆.當然這并不是說高云一出現就一定會降雨,氣團內部或者山區局地對流云蛻化也可形成高云,就不能以此而論了.再比如:付熱帶高壓控制時的云,西太平洋付熱帶高壓對我國具有很大的意義,我地夏季的來臨,付高影響就到來了,在它的控制之下,天氣一般是晴熱穩定的。天空多以對流云為主,一般是淡積云,也有濃積云出現,如果我地東部山區有積雨云存在,晚間經常有遠電亂閃,下雨也不會太大,甚至不下雨,正如諺語所言: “電光亂明,無雨風平”。

二、結束語

第3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有趣的天氣諺語大全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到。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曬水坑。

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

久雨冷風掃,天晴定可靠。

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烏云蓋,大雨來得快。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

河里浮青苔,畢有大雨來。

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螻蛄唱歌,天氣晴和

長蟲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頭發響,風一場。Δ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老牛抬頭朝天嗅,雨臨頭;馬嘴朝天,大雨在前。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螞蟻壘窩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龜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泥鰍靜,天氣晴。

豬銜草,寒潮到。

一、看云識天氣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

天上掃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東云長,有雨不過晌。

早晨云擋壩,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曬死人。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天上豆莢云,不久雨將臨。

天上鐵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結了駕,不陰也要下。

云吃霧有雨,霧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烏云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烏云腳底白,定有大雨來。

低云不見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惡云長,冰雹在后晌。

暴熱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煙,雹子在當天。

黑黃云滾翻,冰雹在眼前。

黑黃云滾翻,將要下冰蛋。

滿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脫。

二、看風識天氣

久晴西風雨,久雨西風晴。

日落西風住,不住刮倒樹。

常刮西北風,近日天氣晴。

半夜東風起,明日好天氣。

雨后刮東風,未來雨不停。

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

南風怕日落,北風怕天明。

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寒霜。

夜夜刮大風,雨雪不相逢。

南風若過三,不下就陰天。

風頭一個帆,雨后變晴天。

晌午不止風,刮到點上燈。

無風現長浪,不久風必狂。

無風起橫浪,三天臺風降。

大風怕日落,久雨起風晴。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

雨后東風大,來日雨還下。

雹來順風走,頂風就扭頭。

春天刮風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識天氣

天空灰布懸,大雨必連綿。

天上拉海纖,下雨不過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風浪。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日落黃澄澄,明日刮大風。

日出太陽黃,午后風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

日月有風圈,無雨也風顛。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

大霧不過三,過三陰雨天。

霧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

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

先雷后刮風,有雨也不兇。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悶雷拉磨聲,雹子必定生。

陰雨亮一亮,還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識天氣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瘡疤癢,有雨在半晌。

棗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澇。

晴天不見山,下雨三五天。

喜鵲搭窩高,當年雨水澇。

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海雀向上飛,有風不等黑。

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過。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第4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關鍵詞:地理教學;詩歌;諺語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1-0177-01

語文學科是學習文科的基礎,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數千年的文化傳承,深厚的文化積淀,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在地理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古詩、諺語、成語等語文知識,既可以加深同學們的印象,方便記憶。又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詩歌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事物,仔細體會,我們會發現其中蘊藏著深刻的地理原理。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前兩句寫的是玉門一帶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后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玉門因為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幾乎不受來自海洋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影響,氣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 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首詩把平原與山頂的氣候作了形象對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若平原(海拔為50米)上為10℃,此時為春天的最低氣溫,那么山頂僅1℃多,兩者竟相差8℃,難怪在“人間”百花凋謝,綠葉滿枝后,“山寺”桃花才盛開。借助于本詩學生可以生動形象的理解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識;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又稱匡山,飛峙于長江南岸,江西省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原來和鄱陽湖是連成一體的,因發生斷層,成為斷塊上升山,鄱陽湖卻是斷塊下陷地區。廬山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格外險峻。海拔高,降水多瀑布氣勢壯觀宏大,正如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云海彌漫,眾峰隱沒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詩句反映了地球的自轉現象。

詩歌簡潔生動,有很強的韻律感,運用詩歌進行知識的總結,識記效果很好。例如,在學習了我國主要有色金屬的礦產分布后,為了讓學生便于記住礦產地的名稱和分布,我把所學內容小結成順口溜:“白云鄂博產稀土,金昌產鎳在甘肅,金礦招遠就在魯,甘肅山東內蒙古。德興銅礦大余鎢,錫礦山產銻沒錯誤,水口山鉛鋅咕嘟嘟,湖南江西最突出。平果鋁土個舊錫,廣西云南記仔細。”這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讀起來朗朗上口,記起來頗有情趣,而且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二、諺語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地理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自然地理規律,可謂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其中以描寫氣候、地形以及地理景觀的居多。如“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話描述了西北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到夏天,這里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另外為了表現新疆的風沙大,有諺語“一年一場風,從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兩土,白天不夠夜里補”。“頭上熱滾滾,腳下冷颼颼,日照胸前暖,風吹背后寒。”說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薩是我國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的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多。其次,拉薩的緯度較低(約30°N),太陽高度較大,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光熱集中;同時,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圈的路程較短,由此導致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也較少。此外,拉薩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陽。拉薩雖然日照充足,但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氣溫卻較低,即“腳下冷颼颼”、“風吹背后寒”。

“看山云里鉆,看地在河邊,對面能說話,握手走一天。”生動逼真地講述了橫斷山區山河相間的地貌景觀。“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對氣溫的影響,同時又能說明秦嶺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因而秦嶺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截然不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前常常用來描述內蒙古高原上草原一望無際,牛肥羊壯的地理景觀。現在改成了“天蒼蒼,野茫茫,老鼠跳過露脊梁”,表現過去的林草豐茂、繁榮富庶之地,由于過度放牧或人為開發而草場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過去都會露出脊梁來。“一年開草原,二年打點糧,三年五年變沙梁”表現開墾草原帶來草場沙化。表現黃河含沙量大,有諺語“一年一場風,從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兩土,白天不夠夜里補”,“一碗水半碗泥”等等。

如初中語文課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識天氣》等與課上所學地理知識密切相關的課文,有描述地理景觀,有闡明地理原理,有揭示地理規律,詩歌的深邃凝練和諺語的通俗易懂,會讓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5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摘 要]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明確要求初中地理教學要更加側重地理知識的實際應用性,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在素質教育日益推進的今天,運用文史知識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授“有用的地理”的重要途徑,本文將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擷取一二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語文知識;歷史事實;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

初中地理是一門人文性突出的學科,主要研究人類生存的整體環境及其演變趨勢,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而然地,也就與展現人類生存面貌的文史知識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初中地理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語文知識、歷史事實來解釋、聯系地理現象與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全面進步。

一、語文知識與地理現象相互解釋

語文知識中囊括了大量的民間諺語、名家名作,其中不乏描寫景物、氣候的經典語句,記錄人們生活面貌的精煉概述,這里面往往會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現象。運用語文知識與地理現象相互解釋,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增加對知識的印象。

(一)語文知識與氣候

民間常說:“靠天吃飯”,這里的“天”主要指的就是氣候、天氣。因此,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揚智慧,創造了大量的關于氣候、天氣的民間諺語,文學作品中也描述了許多或壯觀、或瑰麗、或迷蹤的自然現象,其中很多便是與大自然詭秘莫測的氣候、天氣有關。

如“早上云如山,必定下滿灣”,意思是說早上出現山頭狀云彩往往會出現“下滿灣”的大暴雨。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就是如山頭一樣的云通常會是濃積云,其在夏天因太陽暴曬、水分大量蒸發而形成。早上出現的濃積云的下午會因為底層暖濕空氣大量向上流動而變成積雨云,從而陡降暴雨。再比如成語“海市蜃樓”,出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天官書》:“海旁蜄(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云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后人以此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者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合實際的幻想。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就是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由于大氣中光線的折射作用,空氣各層的密度有較大差異,遠處的光線通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就發生折射或全反射,這時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古人誤認為是蜃吐氣而成,所以叫蜃景。這樣科學、真實地解釋自然現象,既可以讓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成語的含義,也會促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勤于思考,自覺、主動地研究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現象。其他的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出東方紅,無雨便是風”,“東轟隆西虹雨”,“日暈三更雨,三更午時風”等民間諺語,都與氣候、天氣有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完全可以運用這些民間諺語幫助學生們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并以此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與能力,幫助學生走出課本,走向更加廣闊的人文社會,汲取更多、更富于實踐意義的知識。

(二)語文知識與地形

中國古代文人常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表現自己知識的淵博,他們在游歷祖國大好河山時,往往興之所至,會寫下許多動人的詩篇,其中許多都可以拿來為初中地理所用。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廬山瀑布的氣勢磅礴;“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夸張但相對真實地展現出長江三峽水流一瀉千里的壯觀景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則描繪出山地地形的奇形怪狀,亂象雜生;“仰望山接天,俯視江如線,對面能說話,相會要一天”表現出了橫斷山脈“多江并流”、交通不便的現狀等。

(三)語文知識與人文地理

教師在教授中國地理中“內蒙古大草原”一部分知識時,可以援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對內蒙古大草原的形象描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此為契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民歌所蘊含的內容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內蒙古與陰山的地理位置關系。

2.為什么說天似穹廬?從氣候、地形因素等給出解釋。

3.由歸納內蒙古高原的地形、氣候、植被、主要職業。

4.現在,河套平原已經改變了過去人跡罕至的局面,而是變成了“北國江南”,試探究其轉變過程。

這些問題,單純地依靠地理知識或語文知識都無法給出正確的完整答案,教師需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多種這兩種學科知識,透過文字看本質,運用發散性思維,循序漸進地得出答案。

二、利用歷史事實聯系地理知識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沒有停止“仰望星空”,探索大自然與人類命運的聯系。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當地引入這些名人軼事,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促使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的學生全神貫注,主動吸收、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在教授學生們世界地理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鄭和下西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日本突襲珍珠港等歷史事件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給學生們詳細講解他們當年的路線,幫助學生貫穿整個世界地圖,理解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作為交通要道的不可或缺作用,理解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建設意義等等,幫助學生以歷史知識打通地理知識的“任督二脈”,將整個世界地理融會貫通,了然于胸。

三、總結

美國《生活化的地理學:國家地理標準1994》中指出:“地理在實際情景中變得強大起來,地理通過幫助人類理解各自的經歷日益豐富起來。”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利用古今中外豐富的文史知識構建起充滿趣味性、教育性的“實際情景”,幫助學生借助古人的雙腿走遍大江南北,借助古人的雙眼看遍世間景象,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康習強.運用文史知識輔助地理教學的嘗試.散文選刊(理論版),2010.12

第6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關鍵詞: 古今詩詞 諺語 民謠 地理知識

我國古今詩詞、諺語、民謠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其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為課堂增彩添色,其中隱含的地理知識更是值得我們推敲揣摩。

1.“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描繪的是天氣特征。(區別氣候)

3.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指我國長江的上游地區。

4.“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個時節反映的是我國6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天氣,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江淮準靜止鋒)。

5.“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直觀地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及太陽高度與影長的關系。

6.“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國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之一,說明氣溫日較差大。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中的“陰晴圓缺”指的是月相變化規律。

8.“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一詞是指來源于太平洋上的夏季風(東南季風)。

9.“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形象地描繪了我國長江三峽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繞的自然景觀。

10.“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國的一種地形類型:丘陵地區。

11.“山嶺高,山路長,樣樣東西用肩扛,半世光陰路上忙”反映的是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

1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從不同角度觀賞到的廬山景色。

1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我國的四川盆地。

14.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反映的地區是我國的南嶺一帶。

15.“日似金丸,月似金盤”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導致日月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

16.“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描繪的是山地東西兩側由于屬于迎風坡和背風坡,因此兩側的降水情況不同。

17.“一年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國云南省的昆明的氣候特征。

18.“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描繪的是我國的東岳泰山的自然景觀。

1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繪的是我國的橫斷山區的自然景觀,是氣候和植被垂直變化的形象寫照。

20.“青蓮出水,碧蓮玉筍世界”描繪的是我國廣西的桂林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述的是我國的廬山瀑布。

22.“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是我國內蒙古高原的草原和一望無際的地表特征。

2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24.“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指的地區是赤道地區。

25.“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描繪的是月相中上弦月的變化情況。

2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是由暖鋒形成的。

27.“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描繪的是我國西北從東到西的自然景觀,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帶的規律:由于從東到西的水分遞減,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帶景觀。

28.“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帶性規律。

29.“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對山二人看得見,一個往返若干天”描繪的是我國橫斷山區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見”的地形特點。

30.貴州民謠“天無三晴日,地無三尺平”描述了貴州地區受華南準靜止鋒影響的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氣特點,又反映出了貴州高原崎嶇不平的喀斯特地形狀況。

31.民謠“走千串萬,比不上淮河兩岸”描繪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氣候宜人,農產豐富。

32.民謠“一年有四季,全年備寒裝”生動地反映出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特征。

33.的“一架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漢長江大橋。

34.李白的“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中的“赤壁”位于湖北省。

35.民謠“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講述的是四川省的樂山大佛旅游勝地。

36.諺語“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華山”位于陜西省,描繪了其“險”的特征。

37.“淮河四月風怒號,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噴沫天吳驕,一堤如線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與秦嶺合稱秦淮線,是亞熱帶和暖溫帶分界線,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分界線,東部地區南方和北方分界線,耕地以水田為主和旱地為主分界線)。

38.“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述的是我國的杭州西湖。

39.“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句考察的是對旅游景觀的欣賞角度的選取,對山峰的觀賞,應該是遠眺,欣賞其雄偉氣勢。

40.“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表明了該地區黃昏時月亮升起的情景,此時的月相為滿月。

參考文獻:

[1]傅德岷.倘使三百首鑒賞辭典.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

[2]蔡義江.宋詞三百首全解(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7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摘要:地理學作為一門研究自然及人類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學科,與我們的衣食住行等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但現在的地理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例如天氣與氣候這一章節對廣大地理老師的教學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學內容非常枯燥,知識點非常細而且繁多,易混詞匯也很多,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很難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倦抵觸的情緒,考試的效果也很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狀況,本文就天氣與氣候的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探究實踐,分析了天氣與氣候教學難點,設計了天氣與氣候生活化教學實例,旨在解決這一章節的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推廣地理生活化教學。

關鍵詞:天氣;氣候;生活化;地理教學

1 天氣與氣候教學難點

1.1 內容枯燥

具體表現在:名詞多、復雜,概念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初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知道天氣與氣候概念的區別,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以及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但是在實際考查中,比如在選擇題中,要求根據詩句判斷天氣和氣候,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和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船棹風。初中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天氣與氣候的特點來區別這兩個概念,做題時基本靠蒙,學習興趣不高,考試成績不理想。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幫助學生提煉關鍵詞,用生活化語言教學,天氣特點是多變,不穩定,氣候特點是相對穩定性,從而正確理解詩句含義,做出準確判斷。

1.2 書本內容設計太過簡單

圖表只有簡單的圖例和符號,沒有注釋和說明,導致學生讀圖時容易陷入誤區。例如判讀常見的天氣符號,書本上有風旗的符號,對于初中的W生來說,判斷風向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比較薄弱,所以在判讀方向時存在一定的障礙。所以在判讀風旗時,學生無法根據一個簡單的符號判讀風向和風力,教材上也沒有注釋和說明。所以在做題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誤區,不知道什么是風桿,什么是風尾,往往把風桿所在的方向等同于方向。

1.3 對比記憶內容較多,學生易混淆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氣候資料,歸納出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由于全球的氣候類型比較復雜以及某些氣候類型的特點比較相似,所以學生記憶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容易混淆。例如我們判斷某種氣候類型的時候,常用的步驟是兩步。首先以溫定帶,根據氣溫曲線圖判斷是熱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溫帶氣候還是寒帶氣候;第二步是以水定型,根據降水量柱狀圖判斷氣候類型。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例如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都屬于熱帶氣候,最冷月氣溫均在15℃以上,降水量的特點也是分干濕兩季,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學生在讀圖過程中往往不能識別出兩種氣候的不同點,容易把兩種氣候理解為同一種。

2 天氣與氣候教學生活化教學實例

為了改變學生在學習這一章節內容存在的一些問題和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地理,我在前輩們的研究基礎上,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實踐,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實踐進行了嘗試和研究,設計了天氣與氣候章節的教學實例。

2.1 組織學生觀察分析自身周邊天氣狀況,記錄自己觀察所得,激發學生對天氣與氣候學習的興趣。重點強調所記錄的數據可以不規范,可以不精確,但必須是自己觀察所得的真實數據。

(1)觀察常德市西湖管理區四月下旬的天氣情況,記錄天氣數據,總結簡單規律。

根據天氣狀況記錄表總結出西湖管理區4月下旬天氣狀況多變的特點,晴,雨,多云天氣均有出現。

(2)網上查詢常德市2016年各月平均氣溫、降水數據,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根據圖表歸納總結常德市的氣候類型及特征。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直觀地發現常德市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和秋季較短,夏季較長;春秋氣溫多變,夏季氣溫較高,降水多且集中,冬季低溫少雨,對應的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2 組織氣象知識學習實踐活動,拓展教學空間,創造學習氛圍

(1)集中收看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的天氣預報。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的好處在于:①學著認識衛星云圖、降水等分布圖、氣象圖標等;②了解天氣變化,根據天氣合理安排學習生活,及時增減衣物、晴帶雨傘等。

(2)開展知識競賽,激發競爭氛圍。選取部分天氣圖標制作成卡片,開展猜卡得獎小競賽。知識競賽讓學生在比賽中收獲了知識,獲得了參與的快樂,還創造了積極向上與競爭的學習氛圍。

(3)組織學生參觀常德市國家氣候觀測站,探秘神奇的氣象世界,學習氣象知識。常德市國家氣候觀測站是全市最大的大氣、氣象知識科普教育基地,在這里學生們可以看到風向標、百葉窗、雨量計、測溫儀等氣象觀測儀器,以及學習溫度的觀測、雨量的測量等;還可以觀看氣象云圖和氣象知識視頻,學習了解常德市的氣候特點、全市氣象現代化發展和氣象災害預警體系建設情況等。在這里還可以滿足同學們最大的好奇心---天氣預報圖是如何制作的。

回到課堂組織一次情境表演---模擬天氣預報,做一次氣象播報員。此類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增長了氣象知識,還在學生心中埋下了一顆未來投身氣象事業的種子。

2.3 運用諺語、詩詞等豐富教學語言,引導學生代入生活情境

比如,關于天氣預報的諺語:東虹日出西虹雨。虹,是一種大氣光像,通常出現在大氣層里有較大的水滴時或者大氣比較濕潤的情況下。當大氣中水分較少或者大氣比較干燥的情況下,虹是不會出現的。所以天空里有虹出現,表明大氣狀況較濕潤或大氣中存在較大的水滴。虹在東方,表明在我們東邊的大氣里有大水滴存在或者有雨。而大氣運動規律是自西向東,所以東方的陰雨天氣只會越來越向東邊移動,因此東邊的虹難以影響到西邊的天氣。如果虹在西方,表明在我們西邊的大氣里有水滴或者已經有雨,隨著大氣運動,雨水就很容易影響到本地的天氣。因此虹在東邊時,當地下雨的可能性很小,而虹在西邊時時,當地很有可能下雨。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語言,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更濃,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2.4 運用遙感共享資源輔助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初步培養學生的遙感(Remote Sencing,簡稱RS)意識

LANDSAT8下載共享系統是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提供的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系統,免費提供LANDSAT8熱紅外數據下載,極大方便我們運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輔助教學,讓學生了解遙感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熱紅外數據是一種反應地表溫度的遙感數據,同時可以提供顯示地球云量的衛星圖片。ENVI是一款遙感數據處理軟件,可以查看和處理LANDSAT8的熱紅外數據。通過簡單演示ENVI軟件的使用,教授給學生在信息時代對RS的初步認識和應用。在LANDSAT8下載共享系統中可以下載常德地區的衛星影像,在2017年4月12日和28日的兩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衛星圖片(圖3、圖4)上有很多灰白色的區域,這就是云,結合實際天氣與氣候狀況,我們可以得出此時段為常德地區的雨季。而在晴朗時衛片(圖5)上是無云的,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常德市主城區的全貌。

2.5 結合學生自身生活情境,將課堂內容引入生活體驗

通過調查得知,暑假班上有2位同學家里準備外出旅游,目的地分別為四川九寨溝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此,我們必須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天氣狀況,選擇所帶衣服或者防曬等裝備。進一步思考,為何這兩地的天氣狀況完全不同?原來這都是氣候導致的,九寨溝海拔較高,屬于高原山地氣候,由于地形地勢因素的影響,氣候特征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比較溫涼,降水較少且集中在夏季,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由于暑假正值夏季,此時九寨溝的平均氣溫20℃左右,可以帶短袖衣物,但夜晚較涼,晝夜溫差較大,宜備薄毛衣,且7~8月正值降水集中的月份,需要帶雨傘。新疆深居內陸,距海遠,四周是高大的山地阻擋了海洋的濕潤氣流,所以降水稀少,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大,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說法。暑假正值夏季,此時晝夜溫差大,所以厚衣物和薄衣物均要攜帶,且暑假期間新疆白晝時間長,光照較強,所以還需做好防曬措施,帶好遮陽傘和防曬霜。

3 天氣與氣候生活化教學評價

通過天氣與氣候的生活化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于天氣與氣候這一章節內容的理解,有了明顯進步。首先提高了學生對天氣與氣候這方面的學習熱情,能體會到該章節的內容的學習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而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是生活技能的學習。其次,能夠把握天氣與氣候的特點準確區分天氣和氣候,基本理解氣候的形成原因,學會了如何識別及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并能由此歸納出相應的氣候類型及特征,掌握全球氣候的分布情況,區分不同氣候類型的特征,以及天氣和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等。最后,在班級內部組織的天氣與氣候章節小測驗中,通過卷面成績也反映了同學們在這一章內容的學習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地理生活化教學確實有益于激發同學們對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極大促進了地理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繆漢華.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周建梅.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13).

第8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關鍵詞:地理課程;教師指導;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200-01

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動起來

自主學習是一種獨立性學習,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核心品。俗話說的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還”學生于課堂,減少課堂上講授時間,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講黃河的治理時,由于黃河流經中衛,滋潤中衛,使中衛市成為西北干旱區難得的一塊富庶之地,學生對黃河既熟悉又陌生,關于黃河基本概況學習這一環節,若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為此,讓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圖并結合我國氣候、地形等自然概況圖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1、黃河呈什么形狀?2、黃河發源于哪里?流入什么海?3、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處在哪里以及支流有哪些?4、黃河流經哪些省級行政區?5、黃河中游流經哪些氣候類型區?當這些問題提出后,學生積極讀圖進行自主學習,在合作討論中得到了問題的答案,然后通過老師的多媒體展示,對知識加以鞏固。

二、讓學生在辯論中動起來

實踐證明:“有爭論才有獨見,有發現才有創新。”辯論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辯論能使我們的學生變得更為出色。如在學習我國水資源時,在講到節約用水時,我國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項是地方水費價格的上調,中衛市水費近幾年來也是一漲再漲,水費價格上漲,是利是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現在進行一次聽證辯論會,把全班分成兩組,既正方支持水費上漲和反方反對水費上漲,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職業,如正方可以是水廠廠長、環保專家、教師、公司職員等,反方可以是國有大型企業廠長、個體工商戶、下崗職工、退休工人等。雙方辯論很激烈,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通過這種課堂辯論式教學,可以開發學生的潛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高,課堂上會出現一種主動、積極地拓寬知識面的向上的學習風氣。

三、讓學生在文學展示中動起來

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年齡和知識水平,巧借文學知識中與地理有關的詩、詞、民謠、諺語甚至是廣告用語等加強課堂語言審美化,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從而擴大知識面。如在學習多變的天氣時,我國在現代化的天氣預報前,人們大多根據一些自然現象來認識未來天氣變化,從而出現了一些民間諺語,老師問:“你知道的有關天氣預報的民間諺語有哪些?”學生稍做思考,紛紛發言,現例舉如下:不刮東風不雨,不刮西風不晴;蟻搬家,魚翻花,路上行人快回家;重霧三日,必有大雨;晝霧晴,夜霧雨;半夜無星星,大雨快來臨;起云有雨,收云天晴……。堂氣氛甚是活躍。又如在學習水資源一課時,讓學生每人說出你知道的或現場編出一句廣告用語,學生的發言也很精彩,甚至超出了老師對他們能力的想象,現例舉如下:珍惜用水,就是珍惜人類的生命;不要讓地理上最后一滴水成為我們人類的眼淚;節約用水,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吧,地球在哭泣……通過這個環節的展示,可以說老師又發現了學生的另一面,值得鼓勵和肯定。

四、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動起來

初中生青春勃發,大都喜好模仿,樂于表現,課堂中參與角色扮演的學生期望自己的表演得到教師、同學的認可,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角色扮演正是適應了學生的這種年齡特點,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并在此過程中,改變以往教學中“滿堂灌”的情形,達到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如在講到多民族的國家一節時,如果按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無疑是既枯燥又乏味,于是讓每位同學課后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搜集查閱至少一種少數民族的語言、服飾、傳統運動、風俗習慣等知識,以便課堂展示。在上這節課時,由于學生準備充分,積極踴躍,被有幸點到的學生到講臺前通過口頭表達并伴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有的學生為了達到喜劇效果,故意動作夸張,惹得同學在歡樂一笑中學到了新知,如若哪位同學在表演中表達不全面,其它同學再加以補充,給更多同學展示的機會。說實話,這真是一節有趣有義、生動又活潑的課堂教學。

五、讓學生通過知識競賽動起來

從某種意稱上來說,學生總是爭強好勝,不甘居人后,老師要針對學生們的這種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模仿和借電視綜合類節目形式,開展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賽中學”、“學中賽”,這樣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競爭意識。如在教學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一節時,我先出示本課學習目標,給學生一課時了解北京基本情況,強化記憶主要知識點,后兩課時考查學生掌握情況。通過競賽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感覺是既緊張而又興奮,富有挑戰性但有成就感,競賽讓學生感到學地理有無窮的樂趣。

第9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

關鍵詞:科學;生活化;導入;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一個精彩的導入,既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又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同時還可以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科學大門的金鑰匙,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所說的:“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針對科學源于生活、服務生活這一學科特點,把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提高課堂效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嘗試幾種小學科學生活化導入的方法。

一、故事導入,牽線搭橋

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愛聽故事一直是小學生的重要特點。教師可趁學生在剛上課時無意注意仍占上風之機,講述一些與課本內容相聯系的生活事例或故事等,使學生從無意注意及時轉換到有意注意上來,以最佳狀態進入新課學習,這些故事便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上課伊始,我對學生說:“今天講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學生一聽講故事,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有個地方種植水稻,大米的質量很好,就是產量不高,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長越好,產量也有所增加,當地的人都很高興。但是,從1955年開始這個地方突然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關節疼,不久就全身疼痛,連呼吸、吃飯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長越矮(有的學生笑起來),身體縮短,最多的矮了30厘米左右,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學生無人再笑,眼睛里現出驚疑的目光)。這是什么病呢?從死者遺體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有的人體內骨折甚至多達70多處(學生大吃一驚),后來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禍首(學生急切想知道)。原來,在這個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煉鋅廠(學生議論,河水污染了),工廠廢水中含鎘,用這種水澆灌稻田,大米就含鎘,人們長期食用鎘米,就出現了上面的悲劇。”

一個近乎離奇的故事,使學生驚訝不已,產生巨大疑問,誘發學生想象力。學生不但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又能使課內和課外緊密結合,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二、諺語導入,畫龍點睛

諺語是富有哲理性和科學性而又短小精悍的藝術形式,其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科學內容,可為我們科學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諺語易于上口,便于記憶且記憶深刻。精彩諺語導入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倒如: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時間在流逝》一課,我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導入,讓學生明白諺語意思后引出課題《時間在流逝》,說理性強;在教學四年級上冊《云的觀測》一課時,教師在黑板上摘抄幾條諺語:“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火燒烏云蓋,大雨來得快”“饅頭云,天氣晴”“天上鯉魚斑,曬谷不用翻”。學生看后,津津有味。我趁機問:“這幾句諺語讀后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教師最后總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天氣與云的變化有著內在聯系,這節課我們一同來學習《云的觀測》;又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食物中的營養》一課的導入:“人缺食,臉發黃,地缺肥,禾發黃”“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慌”“三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進見閻王”充分說明人以食為養,那么究竟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呢?,這些都從而進入新課學習。一句簡單通俗的諺語,可以營造活潑歡快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之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

三、經驗導入,貼近生活

經驗導入是指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作為切入點,通過回憶與學生將要學習的教學內容有關的親身經歷,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況且,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的頭腦中帶著豐富的經驗――“先前經驗”。利用學生的先前經驗導入新課,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感到科學是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造福于人類。

例如: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怎樣加快溶解》一課的教學導入:

師:(出示一個杯子,一塊冰糖)陳老師口很渴,想泡一杯冰糖水來解解渴。誰能想個好辦法,讓老師快一點喝到這杯糖水呢?

生1:把冰糖放進一個杯子里,然后用木筷不停地攪拌。

生2:先倒一杯熱水,再將冰糖放在熱水中泡一泡。

師:還有別的辦法嗎?

生3:先把冰糖碾碎了,然后放入水杯中,再用木筷不停地攪拌。

生4:把冰糖碾成粉末狀,然后放入熱水中泡一泡。

……

師:剛才同學們結合日常的一些生活經驗,想出攪拌、用熱水、切碎這些方法可以加快冰糖溶解,讓老師盡快喝到冰糖水,這三種方法到底行不行呢?下面我們一個一個進行研究。

學生們在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也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寶貴資源。經驗導入有利于加強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到科學不是那么高深莫測,而是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體會到“生活處處有科學”這一道理,還能夠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懸念導入,引發探究

懸念導入法是教師通過展示暫時懸而未決的問題或現象,誘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去猜測,產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只想打破沙鍋問到底,盡快知道究竟,從而造成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心態的方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問才有思考,才有探究,才有所得。利用問題巧設懸念、激起疑惑、啟發思維、引發探究是科學課常用的導入方法。

例如:教科版五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的教學導入:

師:(出示一個馬鈴薯)同學們請看,老師拿的是什么?

生:馬鈴薯。

師:如果老師把這個馬鈴薯分別放入標注1號和2號的兩杯液體中,你們認為馬鈴薯是沉還是浮?

(學生猜測)

生1:在兩杯液體中都沉。

生2:在兩杯液體中都浮。

生3:馬鈴薯在1號杯液體中是沉,在2號杯液體中是浮。

生4:馬鈴薯在1號杯液體中是浮,在2號杯液體中是沉。

師:老師把馬鈴薯輕輕放入1號杯中,同學們觀察它的沉浮狀況,然后老師再把馬鈴薯從1號杯里拿出,擦干,輕輕放入2號杯子中,你們再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生(觀察后):馬鈴薯在1號杯是沉,在2號杯是浮。

師:為什么同一個馬鈴薯,放在兩杯液體中,沉浮會不同?大家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板書課題)

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和驚奇開始。”創設巧妙而適度的懸念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種種疑團,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尋求答案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去思、去探、去說,讓學生充分體驗“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執著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五、調查導入,培養能力

調查法是讓學生課前完成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調查,在課上展示課前調查活動的結果,從而引出本課話題的方法。學生在調查和交流以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從而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使用工具》一課的教學導入:

(課前教師分發學生“我們用過什么工具”的調查表)

師: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做事情常常用工具來幫忙。前幾天,老師請同學們對“我們用過什么工具”的狀況進行調查,現在,就請大家展示交流一下各自的調查情況。

生1:剪刀可以剪紙,開瓶器可以開啤酒瓶,鑷子可以夾細小零件。

生2:羊角錘可以起鐵釘,螺絲刀可以擰螺絲。

生3:小刀可以削水果,菜刀可以切菜,斧頭可以劈柴。

生4:鐮刀可以割草,鋸子用來鋸木頭,訂書機可以釘書本,鋤頭可以除草。

……

師:看來,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大家都會使用,面對身邊種類繁多的工具,該如何選用能給我們帶來方便和省力的工具呢?(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视频免费观看 | 在线国产视频 | 久久久网站 | 国产美女白丝袜精品_a不卡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 | 久久性久久性久久久爽 | 久草综合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 国产在线播放成人免费 |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欧美第五页 | 舔操| 国产精品久久永久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 欧美性色生活免费观看 | 日本在线观看www免费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三级在线看 | 亚洲加勒比久久88色综合1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 国产精选一区 | 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 性生i活一级一片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 男女乱淫真视频免费一级毛片 | 欧美成一级 | 黄色三级日韩 | 午夜mm131美女做爰视频 | 欧美高清日本三级人妇 | japanesetubesexfree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 久色乳综合思思在线视频 | shkd在线观看 | 久久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资源在线 | 亚洲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