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快速檢測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08年11月17日至18日,第四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召開。此次研討會是由內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國家羊絨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東科紡織品檢測服務有限公司承辦。研討會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南非等7個國家的著名檢測機構、行業組織、企業的專家學者等各方100多名代表。部分代表宣讀了關于山羊絨檢測與鑒別的研究論文,與會代表就羊絨檢測技術進行了交流。
作為世界上名貴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山羊絨歷來被人們稱譽為“纖維鉆石”、“軟黃金”。中國是絨山羊的故鄉,羊絨產量占全球75%以上,其中優質山羊絨占全球9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的80%以上,且中國山羊絨纖維細、白度好,品質最為上乘。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羊絨制品技術含量不斷提升,產品出口規模也逐年擴大。然而,由于山羊絨纖維鑒別的特殊性,目前國際上尚沒有形成對山羊絨制品含量檢測的通用標準,從而導致在對外貿易中常出現山羊絨纖維誤判問題,由此帶來的貿易摩擦逐年顯現,也不利于山羊絨行業的發展。為改變這種現狀,鄂爾多斯集團發起組織了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請世界山羊絨制品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的企業及檢測機構專家一起來商討規范山羊絨制品品質問題的對策。
主題:檢測技術需要共識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理事長彭燕麗在講話中認為:“此次研討會就中國山羊絨品質問題、山羊絨及其制品在國內外容易產生爭議的測試技術問題,以及所涉及的相關國際標準、各國標準的采用問題等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達成了一定的共識,為中國羊絨檢測技術標準早日走向世界,提高中國羊絨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創造了條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紡織材料學專家姚穆指出:“自第三屆研討會以來,全球山羊絨生產、使用、檢測和研究單位的專家們沿著大家的共識繼續前進,集成各學科的創新技術,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取得了又一層次的進步,提升了山羊絨的檢測技術。”
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執行總裁張志在致辭中談道:“20多年來,科學先進的檢測技術為中國山羊絨產業的科技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保護山羊絨這種珍貴的稀有資源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在全球面臨‘環境友好’的新形勢,人們將更加珍惜這種天然的高貴資源,用更新的科學手段去探求它的奧秘,從而使山羊絨產業獲得新的繁榮。”
困擾:多樣化的異纖
多樣化的異纖是隱藏在羊絨衫里的“秘密”。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對羊絨制品需求的增長、世界有限的羊絨資源以及羊絨制品供應鏈的復雜性導致了羊絨制品的品質不斷下降,主要表現在羊絨制品的摻雜使假現象,使用不真實的羊絨含量標識來欺詐消費者。由于摻雜纖維的種類較多,而且新類型纖維的不斷出現使得檢測工作變得尤為復雜。牦牛絨、表面改性的綿羊毛、非絨山羊纖維、分梳綿羊毛等混入山羊絨制品中,以及產自不同國家的羊絨本身的多樣性也給檢測帶來了困難。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各實驗室對同一樣品的檢測結果不同的現象在不斷增加,這種檢測結果的差異在國際上會導致貿易摩擦,同時也可能破壞纖維檢測體系的可信度。
據中國毛紡織協會統計,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山羊絨總量已遠遠超過了中國和蒙古生產山羊絨總和。也就是說,最終售出到終端用戶手中的羊絨制品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純絨或者含絨量中有一部分是用了價格較低的動物纖維。這一事實還可以通過德國羊毛研究所DWI檢測過的羊絨制品錯誤標注的羊絨制品的數量加以證實。
26年來,德國羊毛研究所DWI檢驗的羊絨制品錯誤標示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大概40%~60%)。然而,各個檢測實驗室在對羊絨服裝進行含量分析時,由于檢測水平的較大差異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為神秘和復雜。甚至知名的實驗室也存在對同一個樣品卻出具不相同的檢測結果的問題。
關注:德國羊毛研究所DWI和美國CCMI
研討會上,作為國際知名檢測機構的德國羊毛研究所DWI和自稱為“羊絨警察”的美國CCMI始終是眾位代表關注的焦點。
德國DWI:推進顯微鏡技術的標準化,建立纖維屬類的“外形指紋”。到目前為止,商業上對山羊絨進行分析得到認可的只有顯微鏡技術,包括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技術,實現這些技術的標準化需要操作人員具有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原因是這種技術多依靠檢測人員主觀判斷,結果的差異性受人為因素影響比較大,因此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積累多年的實踐經驗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相當重要。另外,為每一屬類的纖維建立“外形指紋”將會有效地辨別出其真實身份,這也是分析角蛋白纖維至關重要的一項工作目標,對纖維進行識別及鑒別將一定能夠實現。
美國CCMI:加強全球信息共享,持續新方法的研究。美國羊絨和駝絨制造商協會CCMI,是處理和協調國內及國外奢華纖維的權威機構。主席Karl Spilhaus先生建議,為解決以上問題,全球羊絨檢測實驗室之間的信息共享不論是對保護實驗室自身的利益還是對整個山羊絨行業的利益都至關重要。另外,為解決世界范圍內羊絨行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CCMI于2008年成立了一個標準委員會,主要目的是將實驗室間檢測結果不一致程度降到最低。為此,標委會正在努力創建標準樣品庫,屆時將與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合作,共同創建這一標準樣品庫,樣品庫將收集各類羊絨樣品,包括純羊絨纖維、變異羊絨纖維和疑似羊絨的異纖。
其他與會代表也對山羊絨鑒別方法作了演講或提出建議。來自美國AATCC纖維分析測試方法-RA24的主席Adam Varley先生介紹了使用鱗片厚度測量法進行纖維鑒別。國內的科研機構及企業專家代表也紛紛獻計獻策,并提出了一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究新進展,如近紅外技術、計算機圖像技術等。其他新技術的應用在此次會議上也有探討,如DNA分析技術、蛋白質分析等,但這些技術目前處在研究階段,在實際應用中還很不成熟,代表們希望今后在新技術上繼續研究和深入,以期早日應用到羊絨的檢測工作中來。
鏈接:
舉辦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的起因和四屆研討會的內容 楊桂芬
1999至2000年,中國爆發了第三次羊絨大戰,國外客商及客商指定的檢測機構(包括香港和進口國家的檢測機構)風聞中國羊絨市場的混亂狀況,對中國的羊絨及其制品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2001年,羊絨大戰造成的惡果開始顯現,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生產的100%羊絨纖維制品,由這些檢測機構給出的檢測報告有時測出只有80%多的羊絨含量。同時,企業的進出口公司頻繁地收到來自客商關于羊絨含量達不到要求的反饋。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尚且如此,其他出口生產企業情況就更差了。鑒于這種情況,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總裁王林祥提出舉辦國際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的想法。
2001年(適逢鄂爾多斯羊絨集團20周年大慶之際)召開了第一屆山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此次會議參會代表多數是邀請來的客商,也有中外檢測機構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論文由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和德國羊毛研究所提出,主題是如何在顯微鏡下鑒別山羊絨與綿羊毛。通過這一次研討會,無論是客商還是檢測機構對羊絨檢測都有了新的認識,上述含量問題得到了緩解。
2003年召開了第二屆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主要對中國山羊絨的品質問題、山羊絨及其制品在國內外易產生爭議的測試技術及所涉及的相關標準的采用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通過研究,在山羊絨纖維直徑的劃分和羊絨制品起毛起球檢測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識。
2005年召開了第三屆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得到了國內外檢測機構、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大批研究人員撰寫論文,共收到學術論文23篇,其中國外13篇,國內10篇,內容涉及山羊絨行業從原料到成品各個環節的檢測技術,包括一些比較前沿的技術,如山羊絨和羊毛纖維直徑外形頻譜分析及鱗片間距的確定。用紅外光譜與熱分析法對山羊絨及其他動物纖維的分析等。使世界各國的羊絨研究人員進一步開闊了眼界。
2008年11月16日召開的第四屆羊絨檢測技術研討會,共收到國外論文13篇,國內論文6篇。來自國內外的
關鍵詞 酶法快速檢測技術;蔬菜;農藥殘留;原理;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TS207.7;TS207.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4-0274-01
蔬菜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農產品之一,其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一直高度重視蔬菜安全問題。同時,農藥在蔬菜、水果中的殘留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據初步統計,全國每年發生農藥中毒事件逾10萬例,死亡3 200人。因此,為了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蔬菜食用安全,采取有效的手段對蔬菜質量安全進行監測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農藥殘留檢測方法大致q可分為三大類:第1類是生物測定法(bioassay),第2類是化學分析法(chemical analysis),第3類是兼生物及化學的免疫分析法和生化檢測法。由于蔬菜、水果類鮮食農產品保存時間相對較短的特點,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生化檢測法中的快速檢測技術——酶法。
1 酶法快速檢測技術的作用原理以及優缺點
1.1 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農藥的作用機理
昆蟲神經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中乙酰膽堿酶的活性被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抑制,使乙酰膽堿積累,影響正常傳導,導致昆蟲中毒而死。它能與昆蟲或人體中的酶(酯酶、膽堿脂酶)分子中的絲氨酸上的羥基牢固地結合,從而強烈地抑制酯酶和膽堿脂酶的活性。以有機磷農藥為例,有機磷農藥與膽堿酯酶結合,阻礙膽堿酯酶分解乙酰膽堿,導致神經肌接頭和體內其他部位乙酰膽堿的過量積聚,神經中毒癥狀繼而發生。
1.2 酶法快速檢測農藥殘留的作用原理與具體應用
從生物化學的角度看,一方面,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農藥與乙酰膽堿是競爭性作用于膽堿酯酶,即膽堿酯酶可以與乙酰膽堿結合,催化乙酰膽堿生成乙酰和膽堿;另一方面,若膽堿酯酶與有機磷農藥結合,會阻斷反應[1-4]。因此,利用膽堿酯酶的催化反應的抑制法,設計一種檢測方法,即通過顏色的變化快速檢測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農藥的殘留[1,5]。因此,酶法是利用某種酶受影響的程度反映農產品中農藥的殘留量。如將乙酰膽堿脂酶(AchE)置于薄層色譜板、紙片或者,當乙酰膽堿脂酶(AchE)與樣品混合并提供合適條件時,酶促使底物進行反應,產物本身具有顏色或通過顯色劑顯色;而若樣品中有農藥殘留時,可抑制酶活性,導致底物不反應而無產物,故不顯色。目前利用此原理已開發出相應的各種速測卡和速測儀,如速測儀法(酶抑制分光光度法)、農藥速測卡法(酶抑制顯色紙片法)[4,6]。
1.3 酶法快速檢測技術的優缺點
1.3.1 優點。整個檢測過程最多需20 min,簡單方便,快捷。
1.3.2 缺點。酶試劑易失活,導致反應不穩定,重復性不好,檢測結果誤差較大,實際應用中的確認率為60%~70%[1,7-10]。需要對檢測人員進行專門培訓。
2 使用酶法快速檢測技術的常見問題
2.1 空白值偏小
比色時記載的空白3 min前后吸光值差值在0.3~0.8為好,如果空白吸光值低于0.3,主要有2個原因:一是酶活性不夠;二是溫度太低。
2.2 檢測結果中抑制率為負值
酶分解底物,分解物與顯色劑結合的過程很快,檢測員稍有耽擱或技術不熟練都會產生人為誤差,導致抑制率為負值。究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操作人員操作不熟練造成的系統誤差;二是檢查酶失去活性;三是樣品無農藥檢出。
2.3 假陰性與假陽性
假陽性、假陰性可能會由于反應過程中化學、物理干擾而發生[5-8]。假陰性即表現出無農藥殘留的假象,而這種假象是由于某些農藥對酶抑制作用很小或無作用而導致的。因為酶活性降低或失活,底物不與之反應,從而不能被水解,無法與顯色劑結合顯色,即為假陽性[1-7]。
2.4 樣品吸光值偏高
主要是由于反應中化學、物理的干擾以及樣品顏色深,使透過光被額外的吸收或被散色,透光率變小,吸光度表現為數值增大[5]。
3 對策
3.1 定期維護、校準儀器,加強檢測人員的技術培訓
每年或儀器維修后應進行計量校準,確保儀器穩定性;加強對檢測人員的業務知識和檢測技能培訓,規范試驗操作,如:提取液的量取、試劑的添加要準確,比色前后3 min的時間要卡準,以確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11]。
3.2 規范操作,科學使用、保存酶
該方法檢測過程中,所用水建議使用蒸餾水。電子天平在使用前應注意檢查水平儀中的水泡是否置于正中,所要稱量的物品必須放在稱量容器中或稱量紙上,千萬不能直接把物品放在稱量盤上。不能用水沖洗所需檢測的蔬菜樣品的可食部分,若其沾有泥土或水時,可用干凈毛巾擦,再切碎,用四分法稱量。樣品加入底物后應立即上儀器檢測,盡量縮短操作時間,否則空白值變小。嚴格控制檢測環境溫、濕度,尤其是溫度應控制在20~25 ℃,確保酶的活性。酶的種類、活性、純度、貯存以及酶的濃度都會對測試結果造
(下轉第276頁)
(上接第274頁)
成很大影響[4-5],應嚴格控制試劑保存條件。夏季,酶、底物、顯色劑易變質失效,應對配制過的溶液分裝,即取即用[1,10]。需在0~5 ℃下保存顯色劑、底物、解凍后的酶。酶粉必須在冰箱的冷凍層保存,使用時再溶解。解凍后的酶最好在1周內用完,如果當時用不完還需重新冷凍,反復解凍不能超過2次[11-13]。
4 參考文獻
[1] 邢建民,喬傳令.農藥殘留污染的生物整治[C]//第二屆全國植物農藥會議論文集.2001:44.
[2] 錢允輝,陸自強.農藥殘留速測技術方法與進展[J].中國測試技術,2008,34(5):85-88.
[3] 趙麗麗,陳寧,張克旭.果菜中常用有機磷農藥快速測方法的研究[J].食用科學,2001,22(6):54-57.
[4] 普春,歐陽繼敏. 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方法介紹及注意事項[J].云南農業科技,2009(S2):97-98.
[5] 蒙迪冰. 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常用技術比較[J]. 北京農業,2011(9):69-70.
[6] 曾艷紅,辛煥發.常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方法及注意事項[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12):31-32.
[7] 郝峻緯.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酶抑制法檢測常見問題[J].新疆農業科技,2012(5):44.
[8] 趙亞玲.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329.
[9] 李 凌.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方法比較[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41-43.
[10] 劉永杰,張金振,曹明章,等. 酶抑制法快速檢測農產品農藥殘留的研究與應用[J].現代農藥,2004(2):25-27,42.
[11] 俞曉.蔬菜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常見問題及對策[J].農村科技,2010(11):33.
【關鍵詞】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檢測技術
中圖分類號:TU996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是檢測燃氣管道的是否發生油漏氣的常用技術,主要是用于燃氣管道的日常檢測項目中。保證檢測的質量是整個燃氣管道日常維護的重要環節。下文將對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
二、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1、發展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鎮燃氣管道的數目也與日俱增。據統計,截止 2000 年底, 我國城市燃氣管道總長度已達 89 473km, 其中煤氣管道 48 384km, 占 54.08%; 天然氣管道 33 655km, 占 37.61%; 液化石油氣管道 7 434km, 占 8.31%。而城鎮燃氣具有易燃、易爆和有毒等特點, 一旦發生泄漏, 極易發生火災、爆炸及中毒事故, 使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必須加強對燃氣設施的運行維護。那么加強定期檢驗, 防范事故于未然, 便是強有力的措施之一。本文就公用燃氣管道外檢測技術現狀及其適用范圍進行了介紹。
2、公用燃氣管道的特點
(一) 管道隨城市和小區的建設逐步形成。同一個小區的天然氣管道投產時間可能不同, 設計、施工和驗收標準往往參差不齊, 質量缺陷相對較多。
(二) 管道周邊環境較為復雜,環境的改變有時為突變。另外, 雜散電流干擾很普遍且嚴重。
(三) 管道結構多為環狀、枝狀,閥門、三通等管件密布, 管道變徑較普遍
(四) 管道管理十分薄弱, 日常管理僅是出現問題時, 做出臨時性的搶修。
三、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簡述
1、超聲導波技術。
導波屬于超聲波的一種,即在波導結構中傳播的超聲波。導波具有頻散特性,一次激發的導波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幾何形狀中傳播時其頻率和群速度具有特定的關系,可用頻散曲線進行描述,當工件內出現缺陷引起結構變化時,接收到的導波回波將發生變化,通過對缺陷波形的信號分析,可對缺陷進行判斷和定位。目前的導波檢測主要使用的是單一的L(0,2)模態的導波,該模態導波在管線中傳播時,由于衰減小,覆蓋范圍廣,相比較于常規的脈沖時差法超聲波逐點檢測的方法,導波檢測可實現長距離檢測,除了能檢測發現焊接接頭的內部缺陷缺陷,還能能檢測出管內表面、材料內部及外表面的缺陷,特別是管內大面積腐蝕,從而實現快速檢測。在國外,導波技術已經商業化,如英國的wavemaker公司已有成熟設備出售。而國內導波檢測技術研究起步較晚,現已有多家研究機構進行了實驗室仿真,研究重點在于多模態導波的激勵與接收,導波檢測設備的成型以及缺陷波形的分析處理。
2、聲發射。
聲發射即固體材料或構件因受力產生塑性變形至斷裂的過程中,儲存的應變能斷續地釋放發射出瞬態彈性波的現象,通過接收和分析材料的聲發射信號可以評定材料的性能或監測構件的破壞過程從而實現設備探傷。被檢工件中存在活動性缺陷,在外加應力的作用下從缺陷處釋放出的彈性波被置于工件表面的傳感器接收后經放大處理,通過波形分析確定缺陷的性質。聲發射檢測屬于動力學檢驗,對線性缺陷尤為敏感,可獲取缺陷的連續信息實現管線的實時監測。
3、磁記憶檢測。
磁記憶檢測技術是在傳統的磁粉檢測技術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針對鐵磁性材料的無損檢測方法,也稱漏磁檢測技術,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俄羅斯科學家提出。在地磁場中,鐵磁性材料的磁性能在應力集中區和形狀突變區會產生永久性變化,即具有磁記憶性,使得金屬構件的表面磁導率遠遠小于其他區域,從而形成漏磁場,通過對漏磁場的檢測可確定被檢設備的應力集中區和形狀突變區。相較于傳統的磁粉檢測技術,金屬磁記憶檢測不需要外加磁場,設備便攜性好,可實現缺陷和應力集中區的快速篩查。
綜上所述,超聲導波、聲發射及磁記憶檢測技術的應用,在降低檢驗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壓力管道檢驗的效率,同時還可作為在役管線在線診斷和壽命評估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很技術還只存在于實驗室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設備進行市場化;另一方面是相關配套的檢驗檢測標準尚未制定,還需要經歷一個標準制度化的過程。因此要將這些檢測技術廣泛應用于常規的檢驗還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重點研究。
四、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方法
現在的燃氣管道敷設中,埋地鋼制管道的外腐蝕保護一般由絕緣層和陰極保護組成的防護系統來承擔。通過對陰極保護系統進行檢測。可以判斷管道防腐層的損壞程度,從而得到管道受腐蝕的情況。
1 、標準管/地電位法
標準管/地電位法是利用數字萬用表測試接地硫酸銅電極與管道上的 CP 電位, 通過電位的分布,間接評定涂層的質量狀況。這種方法能快速測量管線的陰極保護電位, 但它測試的數據受許多因素的制約, 經常會漏檢和誤判, 而且它不能確定缺陷大小、位置以及防腐保溫層的剝離。
2 、密間歇電位法
此法與標準管/地電位類似,可以說是標準管/地電位的加密測試。該法能測定 CP 系統的效果, 間接反映防腐保溫層狀況, 并能判斷缺陷的嚴重性, 自動采集數據。但此法的測試數據受許多因素的制約, 不能確定缺陷大小、位置以及防腐保溫層的剝離。
3、 直流電壓梯度法
此法在管道上加載直流信號,用測量管道防腐層破損裸漏點和土壤之間存在的電壓梯度, 來判別防腐層的缺陷。該方法能準確地檢測出防腐層的破損位置, 亦可估算缺陷大小, 并通過 IR%判定缺陷的嚴重程度。但該方法在沒有陰極保護的管道上不能使用, 需要大量的原始數據, 對土壤的含水量要求也較高, 同時雜散電流、土壤電阻率等環境因素會引起測量誤差。
4、 電位梯度法
此法在管道加載交流信號。當交變信號經過管道防腐層的破損點處時會流失到土壤中, 因而電流密度隨著遠離破損點的距離而減小, 在破損點的上方形成了一個交流電壓梯度, 通過電壓梯度即接受信號的強弱來判定防腐層的破損點。此法能識別破損點大小, 微小漏點也能測到, 但不能指示缺陷的嚴重程度、CP 效率和防腐層剝離,而且易受外界電流的干擾, 對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較高, 還經常給出不存在的缺陷信息。同時, 水泥或瀝青地面接地難。
5 、多頻管中電流法
該法用發射機向管道發射某一頻率的信號電流, 管道外防腐層破損或老化處會有電流流失, 管道周圍磁場的強度就會減弱, 通過磁場強度的強弱來判斷缺陷的存在。這種方法可對破損點進行定位, 受地面環境影響較小, 但測量結果不直觀, 不能測量 CP 效率, 不能測量防腐層剝離, 易受外界電流的干擾, 且需預先獲得一些參數, 如管體的電阻、防腐層的電容率等。
6 、變頻- 選頻法
該方法是在管道上加載交流信號, 通過管道上的標樁檢測同一頻率的信號, 同步改變發、收頻率直到接收功率是發射功率的 5%以下即可認為“信號損耗殆盡”, 然后利用兩標樁之間管體長度和直徑、管壁厚度、土壤特性阻抗等有關參數計算標樁之間防腐保溫層的漏電阻。此法測出的是某一段內平均漏電阻, 可評價整條管道防腐層的綜合保護性能, 受地面環境影響較小。但此法不能檢測出具體的破損點位置, 計算結果中人為因素多,誤差大, 尤其是對于公用燃氣管道, 其線傳輸理論模型在管路復雜的情況下難以適應, 不能有效地判斷破損點位置。
五、結束語
總之,在整個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要重視在線檢測中的每一個環節,保證檢測水平的規范性,使整個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過程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高海林. 在線檢測技術在燃氣管道完整性檢測的應用[J]. 煤氣與熱力,2011,07:31-34.
[2]高盈盈,馬天宏,李小紅. 燃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的應用[J]. 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2,02:95-97.
[3]雷玉蘭. 新型無損檢測技術在壓力管道在線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 科技資訊,2012,23:1.
[4]程華云,關衛和. 高溫壓力管道在線檢測技術[J]. 無損檢測,2010,03:184-188.
[5]李著信,蘇毅,呂宏慶,孟浩龍. 管道在線檢測技術及檢測機器人研究[J]. 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11,04:41-45+53.
[6]任魁杰; 魯岑; 翟培君; 李銳; 宮榮娜 油氣管道在線檢測技術研究綜述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01-01期刊
[7]潘東民; 劉美艷; 郭斌; 黃昆 海底管道在線檢測技術與方法2010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2010-12-01中國會議
關鍵詞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 前處理技術 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們綠色環保理念的提高,磺酰脲類除草劑因高效、廣譜、低毒和高選擇性等特點,已成為當今世界使用量最大的一類除草劑[1,2] 。自美國杜邦公司上世紀80年代開發出第一個磺酰脲類除草劑——氯磺隆以來,磺酰脲類除草劑已有30多種產品問世,常見的有芐嘧磺隆、甲磺隆、氯磺隆、氯嘧磺隆、胺苯磺隆、苯磺隆、醚苯磺隆等[3]。這些磺酰脲類除草劑的基本結構由活性基團、疏水基團(芳基)和磺酰脲橋組成,其品種隨著活性基團和疏水基團的變化而變化(圖1)。
圖1 磺酰脲類除草劑的基本結構
但是,隨著磺酰脲類除草劑使用范圍的逐步擴大,其在農作物和環境中的殘留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日益顯現,因此,對作物和環境中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檢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前處理技術研究,二是快速檢測技術研究。關于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研究的綜述文章較多[4~7],從分析誤差看,前處理技術是檢測的重要環節,前處理技術既重要又薄弱,因此本文就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樣品前處理技術做一綜述。
隨著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向著簡便、現場、快捷、成本低、自動化方向發展,其前處理技術也正向著省時、省力、低廉、減少有機溶劑、減少環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將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前處理技術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前處理技術,另一類是新型前處理技術。
1 傳統前處理技術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傳統前處理技術常用的有:液液萃取技術(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和震蕩提取技術等,這些技術在實際操作中非常實用,雖然存在一些不足:操作時間長、選擇性差、提取與凈化效率低、需要使用大量有毒溶劑等,但目前在實驗室工作中仍被廣泛使用。
1.1 液液萃取技術
液液萃取技術又稱溶劑萃取,即用不相混溶(或稍相混溶)的溶劑分離和提取液體混合物中分析組分的技術。此技術簡單,不需特殊儀器設備,是最常用、最經典的有機物提取技術,關鍵是選擇合適萃取溶劑。張淑英等[8]萃取土壤中豆磺隆選擇二氯甲烷作為萃取溶劑,平均回收率達到75.5%~97.18%。黃梅等[9]使用液液萃取技術提取稻田水體中芐嘧磺隆與甲磺隆,之后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方法的精確度和準確度較好。另外,毛楠文等[10,11]也使用此技術對磺酰脲類除草劑進行研究。此技術不足之處是易在溶劑界面出現乳化現象,萃取物不能直接進行HPLC、GC分析。
1.2 震蕩提取技術
震蕩提取技術也是一種常用磺酰脲類除草劑等農藥殘留的前處理技術,包括超聲震蕩提取、儀器震蕩提取等。例如,毛楠文等[10]利用超聲震蕩等技術提取土壤中磺酰脲類和苯脲類除草劑,甲醇作為提取劑,平均加標回收率達到71.72%~118.0%。 崔云[11]總結震蕩提取等技術提取土壤中不同種類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并進行HPLC、GC等儀器分析,總結見表1。
2 新型前處理技術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新型樣品前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技術(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免疫親和色譜技術(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IAC)、分子印跡聚合物富集技術(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液相微萃取技術(Liquid Phase Microextraction,LPME)、微波輔助萃取技術(Microwave-assistant Solvent Extraction, MASE)及支持性液膜(Sport Liquid Membrane, SLM)萃取技術、連續性流體液膜萃取技術(Continuous-Flow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CFLME)、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Ion Exchange Membrane Extraction Method)和在線土壤柱凈化(Online Soil Column Extraction, OSCE)等其他前處理技術。其中,SPE是這些新型前處理技術使用最廣泛的一種。
2.1 固相萃取技術
SPE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應用于液相色譜中,是利用固體吸附劑吸附液體樣品中目標化合物,再利用洗脫液或加熱解吸附分離樣品基體和干擾化合物并富集目標化合物。
SPE基本操作步驟見圖2。分萃取柱預處理、上樣、洗去干擾雜質、洗脫及收集分析物4步。岳霞麗等[12]使用美國Supelco公司3mLENVI-18規格固相萃取柱測定水體中芐嘧磺隆,檢測限達到0.01mg/L。葉鳳嬌等[13]比較SupelcleanTMLC-18 SPE Tube(500mg, 3mL)和Oasis HLB SPE Tube(60mg, 3mL)2種不同規格固相萃取小柱的凈化吸附和濃縮效果,并選擇Oasis HLB SPE Tube測定12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將煙嘧磺隆等12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樣品用85%磷酸溶液調整pH值至2~2.5之后過柱,各組分回收率達到90%以上。在洗脫及收集分析物步驟,用含0.1mol/L甲酸的甲醇-二氯甲烷(1:9,v/v)溶液洗脫磺酰脲類除草劑,用兩次小體積洗脫代替一次大體積洗脫, 回收率更高[7],或者用CH2Cl2可洗脫芐嘧磺隆[12]。
另外,Carabias-Maninez等[14]用SPE提取水樣中酸性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嘗試選擇不同吸附劑和洗脫劑,回收率70%~95%。Furlong等[15]利用SPE同時提取濃縮磺酰脲類和磺胺類農藥殘留并用HPLC-MS進行檢測。Galletti等[16]對LLE、SPE 2種前處理技術進行比較,土壤和水中分離提取的綠磺隆、甲磺隆、噻磺隆、氯嘧磺隆回收率后者明顯高于后者,噻磺隆更明顯。
近年來,固相萃取在復合模式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SPME)、基質分散固相萃取(MSPD)[17,18]和新型固相萃取吸附劑4個方面展開新應用。
SPE前處理技術因其簡單,溶劑用量少,不會發生乳化現象,可以凈化很小體積樣品(50~100μL),水樣萃取尤其方便,易于計算機控制而得到廣泛應用。不足之處是提取率偏低,多數要求酸性條件。因此,對于在酸性條件下易分解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需要及時分析或進行酸堿平衡。
2.2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超臨界流體是物質的一種特殊流體狀態,氣液平衡的物質升溫升壓時,溫度和壓力達到某一點,氣液兩相界面消失成為一均相體系,即超臨界流體。SFE是利用超臨界流體密度大、粘度低、擴散系數大、兼有氣體的滲透性和液體分配作用的性質,將樣品分析物溶解并分離,同時完成萃取和分離2步操作的一種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用于工業有機化合物萃取,90年代用于色譜樣品前處理,現已用于磺酰脲類除草劑等農藥樣品分析物的提取[19]。
近年來,SFE的使用已相當廣泛。例如,史艷偉[20]采用SFE技術萃取土壤中芐嘧磺隆,不僅對SFE萃取壓力、溫度、時間等因素做具體分析,而且研究高嶺土、蒙脫石和胡敏酸含量等對芐嘧磺隆萃取率的影響。郭江峰[21]在其博士論文中用超臨界甲醇提取土壤中14C-綠磺隆結合殘留,獲得85%以上提取率。另外,Bernal等[22]利用有機溶劑、SFE和SPE 3種方法提取土壤中綠磺隆和苯磺隆。HPLC檢測顯示,SFE-CO2在綠磺隆和苯磺隆土壤殘留測定中提取更加優越,回收率更高,達到80%~90%。Berdeaux[23]用SFE-CO2從土壤中萃取磺酰脲類除草劑綠磺隆和甲磺隆(甲醇或水作為改性劑),回收率均大于80%,結果與SPE技術相似或稍好。Kang等[24]用SFE技術萃取2種土壤類型中的吡嘧磺隆,以25%甲醇為改性劑,溫度80℃,壓力300atm,萃取時間30min,添加濃度0.40mg/kg,萃取率均達到99%。另外,Breglof等[25]用SFE技術與同位素跟蹤法相結合研究甲磺隆、甲嘧磺隆和煙嘧磺隆殘留,以土壤為基質,以2%甲醇為改性劑,回收率達到75%~89%(煙嘧磺隆除外,回收率為1%~4%)。
目前常用的超臨界流體是CO2,廉價易得,化學性質穩定,無毒、無味、無色,易與萃取物分離,萃取、濃縮、純化同步完成。SFE前處理技術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提取中克服常規提取法的缺點[26],具有分離效率高、操作周期短(每個樣品從制樣到完成約40min)、傳質速度快、溶解能力強、選擇性高、無環境污染等特點。隨著SFE技術與越來越多的快速檢測技術聯用,其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研究分析中具有較大潛力,尤其在多殘留分析中,能夠顯著提高分析效率。
2.3 免疫親和色譜技術
IAC是一種將免疫反應與色譜分析方法相結合的分析技術,是基于免疫反應的基本原理,利用色譜的差速遷移理論,實現樣品分離的一種分離凈化技術。分析時把抗體固定在適當載體上,樣品中分析組分因與吸附劑上抗體發生的抗原抗體反應被保留在柱上,再用適當溶劑洗脫下來,達到凈化和富集目的。特點是具有高度選擇性。技術關鍵是選擇合適的載體、抗體和淋洗液。例如,邵秀金[27]采用IAC和直接競爭ELISA法相結合對綠磺隆進行分析檢測,選擇pH7.2磷酸緩沖液作為吸附和平衡介質,80%甲醇作淋洗液,結果顯示:IAC動態柱綠磺隆最高容量達到3.5μg/mL gel;樣品中綠磺隆含量250倍;空白土壤樣品添加0.1μg/g綠磺隆,平均回收率達到94.09%。另外,Ghildyal等也利用IAC結合酶聯免疫法對土壤中醚苯磺隆進行分析檢測[28]。
2.4 分子印跡聚合體富集技術
MIP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分子識別技術,是利用MIP特定的模板分子“空穴”來選擇性吸附聚合物,從而建立的選擇性分離或檢測技術。MIP對磺酰脲類除草劑具有很好的粘合能力。例如,Bastide[29]等用MIP富集提取綠磺隆、噻吩磺隆、氟磺隆、氯嘧磺隆、氟胺磺隆5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用4-乙烯基嘧啶或2-乙烯基嘧啶作為功能單體,乙烯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作為交鏈,甲磺隆作為模板,結果顯示MIP在極性有機溶劑中具有很好的識別能力,鍵和容量達到0.08~0.1mg/g,這種方法可以從水中富集75%以上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Zhu等[30]使用MIP鍵合甲磺隆,鍵合容量高,能夠測定ng級的甲磺隆。湯凱潔等[31]采用芐嘧磺隆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柱(MISPE)對加標大米中的芐嘧磺隆、甲磺隆、苯磺隆和煙嘧磺隆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進行凈化和富集預處理,幾種物質能直接被萃取柱中的印跡位點保留,雜質幾乎不保留,表現出良好的識別性能。
2.5 液相微萃取技術
LPME是1996年Jeannot和Cantwell等提出的一種新型前處理技術[32]。LPME相當于微型化液液萃取技術,因樣品溶液中目標分析物用小體積萃取劑萃取而得名。例如,吳秋華[18]將LPME與HPLC聯用,分析水樣中甲磺隆、氯磺隆、芐嘧磺隆和氯嘧磺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限達到0.2~0.3ng/g,并且將基質分散固相萃取結合分散液相微萃取與HPLC聯用分析土壤中上述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檢測限達到0.5~1.2ng/g。
2.6 微波輔助萃取技術
MASE是匈牙利學者Ganzler等提出的一種新型少溶劑樣品前處理技術。MASE利用微波能強化溶劑萃取效率的特性,使固體或半固體樣品中某些有機物成分與基體有效分離,并保持分析物的化合物狀態[33]。MASE萃取時間短,消耗溶劑少,具有良好選擇性,可同時進行多樣品萃取,環保清潔,回收完全,越來越成為替代傳統方法的新前處理技術。但使用時應對萃取溶劑優化,確保萃取過程和溶劑中分析物的穩定性[34]。現階段MASE已廣泛應用于磺酰脲類除草劑等農藥殘留前處理中[35,36]。
2.7 其他前處理技術
有支持性液膜萃取技術、CFLME、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OSCE等。支持性液膜萃取技術,又叫膜法提取,是一種以液膜為分離介質,以濃度差為推動力的膜分離技術,萃取的化合物范圍較窄,只能萃取形成離子的化合物,流速比較慢。例如,Nilve[37]用膜法提取測定水樣中的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CFLME是將LLE和SLM連接起來的一種技術,首先分析物萃取進入有機相(LLE),然后轉入液膜支持設備形成的有機微孔液膜表面,最后通過液膜受體被捕獲(SLM)。這一技術被用來萃取水中的胺苯磺隆和甲磺隆,胺苯磺隆回收率達到88%~100%,甲磺隆達到83%~95%[38]。CFLME技術和支持性液膜萃取技術均適合在線檢測水中痕量磺酰脲類除草劑,方便快捷。不足之處是受體容量易受酸影響,而水樣和土樣中一般都有酸存在。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是一種采用離子交換膜作隔膜的萃取技術,通過離子交換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膜狀功能高分子電解質)的選擇透過性來實現對分離物的萃取技術。離子交換膜萃取技術對生物測定有良好的評估,萃取過程成本低,能耗少,效率高,無污染、可回收有用物質,與常規的分離萃取技術結合使用更經濟。已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檢測中得到應用[39]。 OSCE適合土壤樣品中痕量污染物的萃取,方法有效、簡單、快速。Lagana等[40]用OSCE萃取土壤中綠磺隆、芐嘧磺隆、煙嘧磺隆等6種磺酰脲類除草劑,其回收率達到63%~99%,比超聲波萃取和MASE高,精確度最好。
3 小結
目前,在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前處理技術中,LLE和SPE仍占據重要位置,新型前處理技術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前處理技術,很多情況下樣品前處理過程是在常規的傳統前處理技術基礎上與微型化、自動化、儀器化的新型前處理技術結合共同完成的。
磺酰脲類除草劑的痕量殘留及其獨特的理化性質,給該類農藥殘留的分析檢測造成較大困難。為確保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和準確性,前處理過程及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SFE、MIP、CFLME及OSCE等新型前處理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和發展,儀器分析技術(如液-質聯用、氣-質聯用等)、免疫分析技術(如熒光免疫技術、酶聯免疫技術等)及生物傳感器法、活體檢測法、酶抑制法等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新型檢測技術方法的不斷涌現和快速發展,經濟環保、微型化、自動化、儀器化的前處理技術及液-質聯用等新型檢測方法的發展已成為其首選和重要發展方向,多殘留檢測、在線實時檢測、自動化檢測等已成為國內外共同關注的焦點。
參考文獻
[1] 鄧金保.磺酰脲類除草劑綜述[J]. 世界農藥, 2003, 25(3):24-29,32.
[2] 張敏恒.磺酰脲類除草劑的發展現狀、市場與未來趨勢[J]. 農藥, 2010,49(4):235-240, 245.
[3] 張一賓.磺酰脲類除草劑的世界市場、品種及主要中間體[C]. 上海:2009年中國磺酰脲類除草劑360°產業論壇, 2009.
[4] 魏東斌,張愛茜,韓塑睽,等. 磺酰脲類除草劑研究進展[J]. 環境科學發展, 1999, 7(5).31-42.
[5] 張蓉,岳永德,花日茂,等.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分析技術研究進展[J]. 農藥,2005, 44(9):389-390.
[6] 呂曉玲,佘永新,王榮艷,等.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 分析測試學報, 2009, 7(28):875-880.
[7] 歐曉明. 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檢測分析研究新進展[J]. 精細化工中間體, 2006, 1(36):1-6.
[8] 張淑英,蘇少泉,楊長志. 土壤中豆磺隆殘留的氣相色譜測定[J]. 農藥,2000,39(9):23-24.
[9] 黃梅,劉志娟,蔡志敏.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稻田水體中芐嘧磺隆與甲磺隆及乙草胺殘留量[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31(2):213-215.
[10] 毛楠文, 李方實. 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土壤中殘留的苯脲類和磺酰脲類除草劑[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8,27(6):2509-2512.
[11] 崔云,吳季茂,將可.磺酰脲除草劑的殘留分析[J].上海環境科學, 1998,10(17):22-25,42.
[12] 岳霞麗,張新萍,董元彥.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水體中芐嘧磺隆的殘留量[J]. 光譜實驗室, 2006,2(23):321-323.
[13] 葉鳳嬌,孔德洋,單正軍,等.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水中12種磺酰脲類除草劑[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11, 2(23):36-40.
[14] Carabias M R, Rodriguez G E, Herrero H 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henyl and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water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iode array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J]. Anal Chim Acta. 2004,517:71-79.
[15] Furlong E T, Burkhardt M R, Gates P M, et al. Routine determination of sulfonylurea, imidazolinone and sulfonamide herbicides at nanogram-per-liter concentrations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Sci Total Environ, 2000,248:135-146.
[16] Galletti G C, Bonetti A, Dinelli 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sulfonylureas in soil and water[J]. J Chromatogr A, 1995,692:27-37.
[17] Barker S A, Long A R, Short C R. Isolation of drug residues from tissues by solid phase dispersion[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989,475:353-361.
[18] 吳秋華.液相微萃取前處理結合高效液相色譜法在農藥殘留分析中的應用[D]. 石家莊: 河北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2011.
[19]徐寶才,岳永德,花日茂.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在農藥殘留分析上的應用(綜述)[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6.
[20] 史艷偉.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土壤中芐嘧磺隆的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 2009.
[21] 郭江峰. 14C-綠磺隆(Chlorsulfuron)在土壤的結合殘留特性研究[D]. 博士學位論文, 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1997.
[22] Bernal J L, Jimenez J J, Herguedas 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hlorsulfuron and tribenuron-methyl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soils[J].J Chromatogr A,1997, 778:119-125.
[23] Berdeaux O, Alencastro L F, Grandjean D, et a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soil samples[J].Int J Envion Anal Chem,1994,56(2):109-117.
[24] Kang C A, Kim M R, Shen J Y, et a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for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Pyrazosulfuron-Ethyl in Soils[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6, 76(5): 745-751.
[25] Breglof T, Koskinen C. K, Kylin H.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metsulfuron-methyl, sulfometuron-methyl and nicosulfuron from soils[J]. Int J Envion Anal Chem,1998, 70(1-4): 37-45.
[26] 戴建昌,張興,段苓. 超臨界萃取技術在農藥殘留分析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 農藥學學報,2002,4(3):6-13.
[27] 邵秀金. 綠磺隆殘留免疫分析化學研究[D]. 揚州: 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
[28] Ghildyal R, Kariofillis M. Determination of triasulfuron in soil: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s a soil extract cleanup procedure[J]. J Biophys Methods,1995, 30: 207-215.
[29] Bastide J, Cambon J P, Breton F, et al. The use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extrac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s[J]. Anal Acta, 2005, 542: 97-103.
[30] Zhu Q Z, Haupt K, Knopp D, et a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er for metsulfuron methyl and its bingding characteristic for sulfonylurea herbicides[J]. Anal Chem Acta. 2002, 468: 217-227.
[31] 湯凱潔,顧小紅,陶冠軍,等.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對4種磺酰脲類除草劑殘留的測定[J]. 分析測試學報, 2009(12)28:140-144.
[32] Jeannot M.A,Cantwell F F. Solvent microextraction into a single drop[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96, 68: 2236-2240.
[33] 武漢大學主編.分析化學[M].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3-304.
[34] Li Y T, Campbell D A, Bennett P K.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ultratrace HPLC-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s in soil[J]. Anal Chem, 1996, 68:3397-3404.
[35] Font N, Hernandez F, Hogendoorn E A,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ion for screening soils for sulfonylurea herbicides[J]. J Chromatogr A,1998,798:179-186.
[36] Hogendoom E A, Huls R, Dijkman E, et al. Microwave 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coupled-column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detection use of an analytical restricted-access-medium column for the efficient multi-residue analysis of acidic pesticides in soils[J]. J Chromatogr A, 2001,9 38: 23-33.
[37] Nilve G, Knutsson M, Joensson J A. Liquid chromatographic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 in natural waters after automated sample pretreatment using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s[J]. J Chromatogr, 1994, 688 (1-2):75-82.
[38] 張蓉. 幾種磺酰脲類除草劑高效薄層析殘留測定技術及應用[D]. 碩士學位論文,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2003.
現代無損檢測的定義是:在不損壞試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學方法為手段,借助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器材,對試件的內部及表面的結構,性質,狀態進行檢查和測試的方法。
(一)射線檢測
射線檢測技術一般用于檢測焊縫和鑄件中存在的氣孔、密集氣孔、夾渣和未融合、未焊透等缺陷。另外,對于人體不能進入的壓力容器以及不能采用超聲檢測的多層包扎壓力容器和球形壓力容器多采用Ir或Se等同位素進行γ射線照相。但射線檢測不適用于鍛件、管材、棒材的檢測。
射線檢測方法可獲得缺陷的直觀圖像,對長度、寬度尺寸的定量也比較準確,檢測結果有直觀紀錄,可以長期保存。但該方法對體積型缺陷(氣孔、夾渣)檢出率高,對體積型缺陷(如裂紋未熔合類),如果照相角度不適當,容易漏檢。另外該方法不適宜較厚的工件,且檢測成本高、速度慢,同時對人體有害,需做特殊防護。
(二)超聲波檢測
超聲檢測(UltrasonicTesting,UT)是利用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產生衰減,遇到界面產生反射的性質來檢測缺陷的無損檢測方法。
超聲檢測既可用于檢測焊縫內部埋藏缺陷和焊縫內表面裂紋,還用于壓力容器鍛件和高壓螺栓可能出現裂紋的檢測。
該方法具有靈敏度高、指向性好、穿透力強、檢測速度快成本低等優點,且超聲波探傷儀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和操作,對人體沒有危害。但該方法無法檢測表面和近表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表面的缺陷,此外,該方法對缺陷的定性、定量表征不準確。
(三)磁粉檢測
磁粉檢測(MagneticTesting,MT)是基于缺陷處漏磁場與磁粉相互作用而顯示鐵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無損檢測方法。
在以鐵磁性材料為主的壓力容器原材料驗收、制造安裝過程質量控制與產品質量驗收以及使用中的定期檢驗與缺陷維修監測等及格階段,磁粉檢測技術用于檢測鐵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紋、折疊、夾層、夾渣等方面均得到廣泛的應用。
磁粉檢測的優點在于檢測成本低、速度快,檢測靈敏度高。缺點在于只適用于鐵磁性材料,工件的形狀和尺寸有時對探傷有影響。
(四)滲透檢測
滲透檢測(PenetrantTest,PT)是基于毛細管現象揭示非多孔性固體材料表面開口缺陷,其方法是將液體滲透液滲入工件表面開口缺陷中,用去除劑清除多余滲透液后,用顯像劑表示出缺陷。
滲透檢測可有效用于除疏松多孔性材料外的任何種類的材料,如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陶瓷材料和塑料等材料的表面開口缺陷。隨著滲透檢測方法在壓力容器檢測中的廣泛應用,必須合理選擇滲透劑及檢測工藝、標準試塊及受檢壓力容器實際缺陷試塊,使用可行的滲透檢測方法標準等來提高滲透檢測的可靠性。
該方法操作簡單成本低,缺陷顯示直觀,檢測靈敏度高,可檢測的材料和缺陷范圍廣,對形狀復雜的部件一次操作就可大致做到全面檢測。但只能檢測出材料的表面開口缺陷且不適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檢驗,對工件和環境有污染。滲透檢測方法在檢測表面微細裂紋時往往比射線檢測靈敏度高,還可用于磁粉檢測無法應用到的部位。
(五)聲發射檢測
聲發射(AcousticEmission,AE)是指材料或結構受外力或內力作用產生變形或斷裂,以彈性波形式釋放出應變能的現象。而彈性波可以反映出材料的一些性質。聲發射檢測就是通過探測受力時材料內部發出的應力波判斷容器內部結構損傷程度的一種新的無損檢測方法。
壓力容器在高溫高壓下由于材料疲勞、腐蝕等產生裂紋。在裂紋形成、擴展直至開裂過程中會發射出能量大小不同的聲發射信號,根據聲發射信號的大小可判斷是否有裂紋產生、及裂紋的擴展程度。
聲發射與X射線、超聲波等常規檢測方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是一種動態無損檢測方法。聲發射信號是在外部條件作用下產生的,對缺陷的變化極為敏感,可以檢測到微米數量級的顯微裂紋產生、擴展的有關信息,檢測靈敏度很高。此外,因為絕大多數材料都具有聲發射特征,所以聲發射檢測不受材料限制,可以長期連續地監視缺陷的安全性和超限報警。
(六)磁記憶檢測
磁記憶(Metalmagneticmemory,MMM)檢測方法就是通過測量構件磁化狀態來推斷其應力集中區的一種無損檢測方法,其本質為漏磁檢測方法。
壓力容器在運行過程中受介質、壓力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易在應力集中較嚴重的部位產生應力腐蝕開裂、疲勞開裂和誘發裂紋,在高溫設備上還容易產生蠕變損傷。磁記憶檢測方法用于發現壓力容器存在的高應力集中部位,它采用磁記憶檢測儀對壓力容器焊縫進行快速掃查,從而發現焊縫上存在的應力峰值部位,然后對這些部位進行表面磁粉檢測、內部超聲檢測、硬度測試或金相組織分析,以發現可能存在的表面裂紋、內部裂紋或材料微觀損傷。
磁記憶檢測方法不要求對被檢測對象表面做專門的準備,不要求專門的磁化裝置,具有較高的靈敏度。金屬磁記憶方法能夠區分出彈性變形區和塑性變形區,能夠確定金屬層滑動面位置和產生疲勞裂紋的區域,能顯示出裂紋在金屬組織中的走向,確定裂紋是否繼續發展。是繼聲發射后第二次利用結構自身發射信息進行檢測的方法,除早期發現已發展的缺陷外,還能提供被檢測對象實際應力---變形狀況的信息,并找出應力集中區形成的原因。但此方法目前不能單獨作為缺陷定性的無損檢測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必須輔助以其他的無損檢測方法。
二、展望
作為一種綜合性應用技術,無損檢測技術經歷了從無損探傷(NDI),到無損檢測(NDT),再到無損評價(NDE),并且向自動無損評價(ANDE)和定量無損評價(QNDE)發展。相信在不員的將來,新生的納米材料、微機電器件等行業的無損檢測技術將會得到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魏鋒,壽比南等.壓力容器檢驗及無損檢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王自明.無損檢測綜合知識: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沈功田,張萬嶺等.壓力容器無損檢測技術綜述:無損檢測,2004.
[4]林俊明,林春景等.基于磁記憶效應的一種無損檢測新技術:無損檢測,2000.
[5]葉琳,張艾萍.聲發射技術在設備故障診斷中的應用:新技術新工藝,2000.
關鍵詞: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檢測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80
0 引言
今天的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施工需要了,需要進一步研究其主要原材料。既要急于弄清楚其主要影響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因素,又要把施工中混凝土防滲墻暴露出的問題和施工檢測時不準確沒達到要求的情況都進行,防治在施工中引起不便。
1 施工用泥槳
作業過程中現在有一種施工用泥槳讓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得到有效保障,其主要有功能有防止孔壁掉塊或坍塌,大膽的懸浮巖屑,攜帶巖屑并凈化孔底。不論是大面積采用施工用泥槳,還是運用泥漿冷卻與鉆具都能起到引人眼球的效果。施工用泥槳的質量越好那么墻混凝土防滲墻質量就越堅固。防滲墻的施工用泥槳處理主要作用是:加孔壁的固定,防止孔壁坍塌;把巖屑進行懸浮處理,同步進行巖屑攜帶和清洗井底。
2 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物
防滲墻混凝土是在自密實、無振搗的混凝土。具有合格試驗資質的單位通過實驗選擇其比例,同時其比例是根據防滲墻承擔的工作量和現場實際條件而定的,結合混凝土防滲墻的施工經驗原材料和混凝土澆筑要求包括:
(1)有必要優化配合比,保證工程質量。(2)水泥應選用低標號水泥,砂應選用純天然河砂。(3)混凝土拌合物必須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易性,坍落度和擴散度應符合規范要求。(4)如果想要實現混凝土防滲墻的功能就必須要求混凝土必須具有良好的抗滲性能。(5)原料級配應良好,一般用二級混凝土。
3 混凝土和泥漿的密度
混凝土和泥漿密度差越大,混凝土的流動性越大,促進力更大,對混凝土墻的質量更好,因此在泥漿的防滲墻施工總(粘土)不超過1.3g/cm密度在2500公斤/米的混凝土的密度,從而提高混凝土和泥漿的密度差,確保混凝土防滲墻質量。
4 成孔工藝
我們可以從成孔工藝上進行指導,根據不同的條件和鉆機選擇確定常用于鉆、割、鉆、抓幾種方法:
(1)鉆劈法:目前國內許多防滲墻工程仍采用鋼絲繩沖擊鉆鉆劈法造孔槽成槽時先鉆孔,切割側孔與普通鉆孔在相鄰的兩主孔中將地面砂斗渣切邊后,當用反循環鉆機的的影響,鉆井泵吸渣砂。由于鉆頭是圓的,它將被留在后面的主孔鉆。
(2)兩鉆抓法:此法是目前廣泛采用的防滲墻方法。一般使用沖擊鉆鉆主孔、側孔抓取。你可以鉆一二個釣點,三個也可以鉆兩個釣點,四鉆三抓不同槽長的形成,要注意邊孔的長度小于抓斗的最大開口,或可能漏或小部分的墻。
(3)這是抓主側孔的施工,每個槽是由三個或更多的抓。主孔的長度不大于抓斗最大開度,側孔長度小于主孔長度。這種方法適用于軟土或細顆粒的形成,無大顆粒。
(4)銑槽法:液壓機設備由三部分組成:吊機,銑床,泥漿站。巖渣泥鉆井泥漿泵用泥漿挖至地面站進行集中處理。這種方法適用于各種土壤和抗壓強度低于100MPa基巖,缺點是不適用于非均勻地層和巖石。
5 導管埋深
在發現問題后,可采用導管埋深影響混凝土的流動狀態、現場試采樣分析、薄膜界面探測器(MIP)等技術方法來完成快速應急調查。導管埋深收集的數據包括環境背景信息和具體的混凝土防滲墻質量兩個基本信息。環境背景信息主要包括施工周邊環境等。檢測基本數據可以建立基礎設施、設立網站、現場踏勘、人員訪談等形式進行收集。基于收集的基礎數據,可嘗試使用層次分析法和經驗公式法進行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檢測分析,全面實現數據準確的深埋導管方案。
6 澆筑速度
澆筑速度太快,使混凝土表面成鋸齒狀裂縫,甄別出滲漏潛勢較大的混凝土以備進行重點澆筑。當混凝土澆筑速度過快時,應該通過對周邊及澆筑相關人員的進行提醒,確認混凝土澆筑速度是否適當和對上限作出明確規定來解決問題。
7 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的查勘
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日常監控與調查系統主要包括嚴密性測試、內液位自動檢測器、人工量測、土壤氣體監測孔、水固定監測、混凝土防滲墻質量間隙監控器以及其他輔助方法。每種方法的滲漏認定標準和調查頻次和監管部門可根據混凝土防滲墻質量的日常施工標準資料做統計分析,大致判斷是否出現泄漏。在混凝土防滲墻或沿管線附近適當位置安置固定監測點,定期人工取樣或用自動感測裝置決定是否有滲漏。在日常監管中,需要同時結合多種方法來判斷混凝土防滲墻是否出現滲漏。
本文在閱讀大量國內外文獻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精確的和可靠的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建立混凝土防滲墻模型及其墻體無損檢測。適時進行詳細普查和損失預防的組合后,為以后的混凝土防滲墻工程施工質量檢測技術提供參考。本文基于現有的理論和方法在混凝土防滲墻上對成孔和搭接厚度檢測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設想有效地控制施工過程中的質量;主要研究領域為分辨率和檢測方法在對施工用泥槳模型試驗理論進行研究和原材料及混凝土拌和物測試,利用混凝土和泥漿的密度差和成孔工藝測試的方法來修改完善配套建設控制指標,以澆筑速度為標準來進行有效的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的查勘。
參考文獻:
[1]薛云峰.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研究[J].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2]混凝土防滲墻質量控制及檢測技術研究[J].互聯網文檔資源,2013.
[2]張愛羚.混凝土防滲墻施工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
關鍵字:控制;系統;檢測;網絡化
一、自動控制的基本概念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中,自動控制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謂自動控制,是指在無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利用控制裝置操縱受控對象,使被控量等于給定值或給定信號變化規律去變化的過程。控制裝置和受控對象為物理裝置,而給定值和被控量均為一定形式的物理量。自動控制系統由控制裝置和受控對象構成。對自動控制系統的性能進行分析和設計則是自動控制原理的主要任務。
二、自動控制系統的基本構成及控制方式
1.開環控制控制裝置與受控對象之間只有順向作用而無反向聯系時,稱為開環控制。2.閉環控制。控制裝置與受控對象之間,不但有順向作用,而且還有反向聯系,既有被控量對控制過程的影響,這種控制稱為閉環控制,相應的控制系統稱為閉環控制系統。3.反饋控制。反饋控制是在外部的作用下,系統的被控量發生變化后才做出相應調節和控制的,在受控對象具有較大時滯的情況下,其控制作用難以及時影響被控量,進而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饋控制。
三、自動控制理論發展簡述
雖然現代控制理論的內容很豐富,與經典控制理論相比較,它能解決更多更復雜的控制問題,但對于單輸入、單輸出線性定常系統而言,用經典控制理論來分析和設計,仍是最實用最方便的。
真正優良的設計必須允許模型的結構和參數不精確并可能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即具有魯棒性。這是當前的重要前沿課題之一,。另外,使理論實用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數學模擬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總之,自動控制理論正隨著技術和生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而它反過來又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理論根據和推動力。它在工程實踐中用得最多,也是進一步學習自動控制理論的基礎
四、自動檢測技術
自動檢測是學一個重要分支科學,是在儀器儀表的使用、研制、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技術。1. 自動檢測的任務:自動檢測的任務主要有兩種,一是將被測參數直接測量并顯示出來,以告訴人們或其他系統有關被測對象的變化情況,即通常而言的自動檢測或自動測試;二是用作自動控制系統的前端系統,以便根據參數的變化情況做出相應的控制決策,實施自動控制。2. 自動檢測技術主要的研究內容:自動檢測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測量原理、測量方法、測量系統、及數據處理。3.測量系統:確定了被測量的測量原理和測量方法后,就要設計或選用裝置組成測量系統。目前的測量系統從信息的傳輸形式看,主要有模擬式和數字式兩種。
1.術的基本概念。檢測技術是以研究自動檢測系統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轉換以及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一門應用技術學科。 廣義的講,檢測技術是自動化技術四個支柱之一,從信息科學角度考察,檢測技術任務尋找與自然信息具有對應關系的種種表現形式的信號,以及確定二者間的定性、定量關系;從反映某一信息的多種信號表現中挑選出在所處條件下最為合適的表現形式,以及尋求最佳采集、變換、處理、傳輸、存貯、顯示等方法和相應的設備。信息采集是指,自然界諸多被檢查與測量量中提取有用信息。 信息變換是將所提取出的有用信息進行電量形式幅值、功率等的轉換。信息處理的任務,視輸出環節的需要,可將變換后的電信號進行數字運算、模擬量-數字量變換等吃力。 信息傳輸的任務是在排除干擾的情況下經濟的、準確無誤的把信息進行遠、近距離的傳遞。雖然檢測技術服務的領域非常廣泛,但是從這門課程的研究內容來看,不外乎是傳感器技術、誤差理論、測試計量技術、抗干擾技術以及電量間互相轉換的技術等。提高自動檢測系統的檢測分辨率、精度、穩定性和可靠性是本門技術的研究課題和方向。自動檢測技術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最重要的熱門技術之一,它可以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并促進科學技術飛躍發展,因此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動檢測系統是自動測量、自動計量、自動保護、自動診斷、自動信號等諸多系統的總稱.在上述系統中,都包含有被測量,敏感元件和電子測量電路,它們之間的區別僅在于輸出單元。如果輸出單元是顯示器或記錄器,則該系統叫做自動測量系統;如果輸出單元是計數器或累加器,則該系統叫做自動計量系統,如果輸出單元是報警器,則該系統是自動保護系統或自動診斷系統;如果輸出單元是處理電路,則該系統是部分數據分析系統、自動管理系統或自動控制系統。2.感器與傳感器的分類 。2.1傳感器。傳感器是一種以一定的精確度把被測量轉換為與之有確定對應關系的、便于應用的某種物理量的測量裝置。2.2傳感器的組成。傳感器的功用是一感二傳,即感受被測信息,并傳送出去。傳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轉換元件、轉換電路三部分組成。最簡單的傳感器由一個敏感元件組成,它感受被測量時直接輸出電量,如熱電偶。有些傳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沒有轉換電路,如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其中質量塊是敏感元件,壓電片是轉換元件。有些傳感器轉換元件不只一個,要經過若干次轉換。
三、傳感器的分類
目前傳感器主要有四種分類方法:根據傳感器工作原理分類方法;根據傳感器能量轉換情況分類法;根據傳感器轉換原
理分類法和按照傳感器的使用分類。3 .測量方法 。3.1直接測量.在使用測量儀表進行測量時,對儀表讀數不需要經過任何運算,就能直接表示測量的結果,稱為直接測量。這種測量方法。這種測量方法是工程上廣泛采用的方法。3.2間接測量.在使用儀表進行測量時,首先對與被測物理量有確定函數關系的幾個量進行測量,將測量值代入函數關系式,經過計算得到所需結果,這種測量稱為間接測量。間接側來那個多用于科學實驗中的實驗室測量,工程測量中亦有應用。3.3聯立測量。在應用儀表進行測量時,若被測物理量必須經過求解聯立方程才能得到最后的結果,則稱這樣的測量為聯立測量。在進行聯立測量時,一般需要改變測試條件,才能獲得一組聯立方程所需要的數據。它只是用于科學實驗或特殊場合。3.4偏差式側量.在測量過程中,用儀表指針位移決定被測量的測量方法,稱為偏差式測量法。應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時,標準量具不裝在儀表內,而是事先用標準量具對儀表刻度進行校準;在測量時,輸入被測量,按照儀表指針在標尺上的示值,決定被測量的數值。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測量,測量過程比較簡單、迅速。但是,測量結果的精度低。這種測量方法廣泛適用于工程測量。3.5零位式測量.在側來那個過程中,用指零位儀表的零位指示檢測測量系統的平衡狀態;在測量系統達到平衡時,用已知的基準量決定被測未知量的測量方法,稱為零位式測量法。 3.6微差式測量。微差式測量法是綜合了偏差式測量法與零位式測量法的優點而提出的測量方法。微差式測量法的優點是反應快,而且測量精度高,特別適用于在線控制參數的檢測。
關鍵詞:無損檢測路基病害高密度電法
路基檢測是路基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路基檢測工作對提高路基質量、加快路基工程進度、降低工程造價、推動工程施工技術進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無損檢測技術逐漸被引入到路基病害檢測與評價中,但其尚處于發展階段,有待進一步的完善與提高。
1路基病害與成因
路基在大氣中、由于路基在承受土體自重、行車荷載和各種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導致各個部位產生變形,變形又引起路基標高和邊坡坡度、形狀的改變,嚴重時造成土移,危及路基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種破壞。下面簡要介紹幾種主要路基病害及其成因。
1.1路基沉陷
路基表面產生較大的豎向位移,引起地基下沉或向兩側擠出,形成不均勻沉陷。形成的原因是由路基填料選擇和填筑順序不當,填筑方法不合理等,如填料中混入種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質土,或土中含有大塊土或凍土等,填筑的石料規格不一,性質不勻,空隙大,在汛期可能產生明顯的局部下沉;或者填筑時未在全寬范圍內分層填筑,填筑厚度不符合規定,填料質量不符合要求,水穩性差,原路邊坡沒有去除植被、樹根,未做臺階處理;不同性質的填料混填,因不同土類的可壓縮性和抗水性差異,形成不均勻沉降,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嚴,又無大型整平和碾壓設備,使壓實達不到要求;施工過程中未注意排水,遇雨天時,嚴重積水,浸入路基內部,形成水囊,晴天施工時也未排除積水,就繼續填筑,以致造成隱患,施工單位責任心不強,自檢控制不到位等因素引起的。路基陷穴的病害成因:造成洞穴頂部塌陷的主要因素是水的作用和行車荷載作用。洞穴在水的侵蝕、潛蝕作用下和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洞頂的巖土結構逐漸遭到破壞,承載力也逐漸喪失,最終突然塌陷。
1.2路基滑坡
斜坡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帶整體下滑的現象,叫做滑坡。滑坡是山區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滑坡常使交通中斷,影響公路的正常運輸。大規模的滑坡,可堵塞河道,推毀公路,破壞廠礦,掩埋村莊,對山區建設和交通設施危害極大。產生滑坡的病害成因: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形成滑坡的先決條件,它包括巖土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等。外因通過內因對滑坡起著促進作用,它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和人為因素等。所以,滑坡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3路基崩塌落石
崩塌落石是塹坡或上山坡的巖塊土石發生崩塌或墜落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具有突然、快速和較難預測的特點,是地形、地質比較復雜的山區公路十分常見的路基病害,對行車安全危害甚大,經常導致中斷行車,甚至行車顛覆。形成崩塌的原因有:①陡峭高峻的邊坡或山體斜坡,坡度大于45°、高度大于30 m,特別是坡度在55°~75°的斜坡,是崩塌多發地段。②由風化的堅硬巖層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如互層砂巖,穩定性更差,容易形成崩塌。③受地質構造影響嚴重,有很多結構面將巖體切割成不連續體的斜坡,特別是有兩組結構面傾向線路,其中一組傾角較緩時,容易向線路崩塌。
1.4基床翻漿冒泥、下沉外擠
基床翻漿冒泥、下沉外擠是路基本體變形而引起的病害。一般發生在基床為黏土類的路基地段,排水不良的路塹和站場比較多見。翻漿冒泥和基床下沉外擠病害,是基床變形不同階段的表征,翻漿冒泥導致陷槽或碴囊基床下沉,陷槽或碴囊的發展使基床抗剪強度下降,導致路肩隆起或邊坡外擠。病害成因:基床排水不良承載力不足或受水浸承載力進一步下降的土質基床在行車荷載反復作用下,將逐漸形成基床翻漿冒泥下沉外擠的病害。水若源于降雨,翻漿冒泥表現為季節性,即雨季發生,旱季不發生;水若源于地下水,則翻漿冒泥表現為常年性,但雨季比較嚴重。基床土遇水承載力下降,原因比較復雜,如基床土為膨脹土未更換或改良;排水系統不完善;基床未作砂墊層或厚度不足。
2無損檢測技術在路基病害檢測中的應用
路基檢測是公路工程檢測技術新科學的重要部分。無損檢測是利用其他學科的先進技術合理有效的應有于公路工程的檢測,它融檢測理論、儀器開發研制和測試操作技術及路基工程相關學科基礎知識于一體。
2.1病害概況
某高速公路出現嚴重的滑坡段滑坡由南東向北西傾斜,該滑坡體目前病害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坡體部分滑落到高速公路路面上,滑落物為塊石夾泥土,坡體多處開裂并在繼續發展,為土質滑坡;滑坡平面形態呈圈椅形,傾向北西,坡向320°,坡角25°~45°,長約200m,寬50~100m,平均寬60m,厚5~10m,平均厚約10m;滑坡主滑方向320°,滑體坡主要由塊石土夾粉質粘土組成,塊石粒徑1~3m,含量約為60%。
2.2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效果分析
高密度電阻率法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垂直電測深、電測剖面和電阻率層析成像,通過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系統中的軟件,控制著在同一條多芯電纜上布置連結的多個(60~120)電極,使其自動組成多個垂向測深點或多個不同深度的探測斷面,根據控制系統中選擇的探測裝置類型,對電極進行相應的排列組合,按照測點位置的排列順序或探測斷面的深度順序,逐點或逐層探測,實現供電和測量電極的自動布點、自動跑極、自動供電、自動觀測、自動記錄、自動計算、自動存儲。
1)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裝置的選擇。一般而言,不同裝置對地質體的異常反應大致相同,但又有不同的特點。溫納四級分辨能力較低,而偶極、微分分辨能力較高;對地形起伏、表面不均勻等干擾,溫納四級的影響較小,而其它不對稱電極則影響較大;在本次檢測實例中,根據探測對象、地形條件選擇溫納裝置AMNB(α)、偶級裝置ABMN(β)電極、α2電極排列方式進行探測。
2)高密度電阻率法測線布置。高密度電阻率法測線在滑坡體的中上部和中下部各布置一條測線、測線近似平行高速公路路線,預案中本來要在滑坡體中間沿滑坡方向布設一條測線,但由于地形、地物因素的影響無法布設。分別測線L1、L2現場探測相片。滑坡體中上測線L2:通過對3種排列方式現場探測數據的正演和反演處理和分析,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有一定的影響因素,三種排列方式中α2排列干擾因素相對較大,α和β排列方式測量效果最好,YK219+61.5~YK219+238.5里程滑坡體中下測線L2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α和β排列成果,經檢測資料及處理推測,L2測線中間段約70~80m寬度(α排列里程大約在YK219+120~YK219+190和β排列里程大約在YK219+110~YK219+190)范圍,測線下部區域電阻率相對較低,其含水相對較豐富,存在滑移,滑移層厚度≥5m,部分區域達到近20m左右。在滑坡探測中,由于滑坡體于基巖之間存在明顯的電性差異,覆蓋層多呈低電阻率的閉合圈,而下伏基巖則表現為高阻反應,且連續性較好,因此基覆界線較為明顯。
關鍵詞:無損檢測;橋梁;樁基
中圖分類號:U4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我國的公路橋梁檢測技術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快速的發展,傳統的檢測方法已經不能對公路橋梁的情況作出準確的檢測和判斷,無損檢測技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統檢測的公路橋梁檢測的現狀,使得公路橋梁的檢測更精準安全,實現了檢測技術由有損檢測到無損檢測的轉變,為公路起來建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所以檢測時要加強運用。
一、無損檢測技術簡介
無損檢測技術就是指在對結構與主體不產生影響的前提下,通過某種物理方法對指標進行確定,從而判斷結構是否發生性能改變,能夠達到使用要求。無損檢測技術基本與最前沿的科學技術相關,借助科技的發展,實現了在現實工程領域的應用。道橋工程中的無損檢測技術主要是為了在不影響正常運營使用的前提下完成對質量的檢測,應用了機械力學、材料力學與物理學等技術,同時是對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
二、橋梁樁基的無損檢測技術
(一)聲波無損檢測
聲波無損檢測主要是利用在混凝土結構聲學檢測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主要檢測樁基的完整性。其主要對在撞擊中傳播的應力波進行分析,如果應力波的波形、波速、波峰值保持不變,如果應力波在樁基中均勻傳播,則表明樁基的完整性比較好。如果應力波的波形、波速、波峰值發生變化,則表明沿樁基在長度方向上存在缺陷。同時,在樁基存在缺陷部位應力波將發生突變,從而使得應力波發生透射波、反射波或者散射波等現象。由于,無損檢測對樁基不產生破壞,所以特別適用于橋梁工程的樁基完整性的檢測工程中。
(二)高應變檢測
這種檢測手法應用的時間已經相當長,它主要是對樁的豎向抗壓承載能力與設計要求是否相符進行判定。使用這種方法對樁身的預制樁接頭以及水平整合型的具體縫隙等各種缺陷進行判定時,能查明其是否能夠對豎向抗壓的具體承載能力產生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對缺陷的程度進行合理判定。這種方法已經普遍應用于一些地區。就目前情況來看,國內外運用的高應變法的測試與結果分析的主要基礎還是一維桿撥動的相關理論,沒有將樁和土之間互相作用的相關機理考慮在內,因此,在對承載力進行測試時,運用這種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三)低應變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對樁身的完整性進行檢測。很多缺陷或者是質量事故都在流水處或者是底層的變化處發生,底層的變化會導致反射波的產生從而影響波形,所以要對地質資料進行查看,了解施工的具體記錄,從而確定缺陷的具置。定量分析軟件能幫助我們判定基樁缺陷的具體程度,雖然這一軟件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但是它對應力波在樁身進行傳播的具體過程進行了分析,只要保證樁周選擇合理的土參數,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在運用低應變法進行檢測時,不斷缺陷屬于什么樣的類型,其共同的表現就是樁的阻抗減小,不能區分缺陷性質。
1.低應變動測法的適用范圍介紹
公路橋梁工程樁基低應變動測法的適用范圍對測量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其中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測土阻力是主要因素,測土阻力包括兩個部分:動土阻力和靜土阻力,后者是主要影響因素,其特點可以概括如下:(1)消減反射波峰值;(2)加快應變力衰減;(3)動土阻力波的產生限制了可測樁基的長度。
通過總結實際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施工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在公路橋梁工程樁基中采用低應變動測法對公公路橋梁工程樁基進行檢測時,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的長度通常在5~50m的范圍之間,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的半徑一般需小于0.9m,盡管一些長度大于50m的公路橋梁工程樁基仍能夠獲得樁底的應力波信號,然而因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的承載力較大,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的一些局部缺陷、深度缺陷的反映不夠準確,同時也會受到公路橋梁工程當地地質條件的影響。
2.低應變動測試過程分析
低應變動測試過程中,測量人員為了提高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測量結果的精確性和準確性,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選取測量點和錘擊點、安裝傳感器等。
(1)選取測試點。測試點的選取應該以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直徑為選取依據,選取原則要保證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測試點滿足實際測量的需求,通常情況下,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直徑不小于0.15m,基樁測量點的選取應該大于5個,而且要保證和鋼筋籠的間距在15cm以上,選取的方式要保證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測量點均勻,打磨處理應該仔細認真,保證后續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施工正常進行。
(2)選取錘擊點。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檢測過程中的錘擊點適宜點為相距傳感器20~30cm的位置,如果錘擊點與傳感器間距離太近,錘擊的沖擊力可能對傳感器造成干擾,而若錘擊點與傳感器間距離太遠,就可能有橫波的影響產生波形震動現象,這將無法準確反映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的狀況。所以錘擊點和傳感器位置選取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檢測效果,可以聘請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檢測專業技術人才進行測量檢測,保證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檢測結果滿足設計要求。
(3)傳感器的安置。按照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測試點的選取情況來確定傳感器的安裝,粘貼方式是最為常用的安裝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檢測傳感器的方法,因此這就要求在公路橋梁工程樁基的頂部干燥的時候,比較常用的粘貼劑包括:橡皮泥、黃油、石蠟、等,粘貼層的厚度應該適中,避免過厚造成公路橋梁工程樁基檢測傳感器應力波接收不準確的情況。
三、加強無損檢測技術在橋梁中應用的措施
(一)加強無損檢測技術的創新
技術創新是將無損檢測技術充分運用到公路橋梁檢測中的首要前提。因為公路橋梁建設技術的發展會帶動公路橋梁結構、用材等的變化,使得檢測的難度加大,現有的檢測方法不一定都能完成相應的檢測工作,所以需要新的測量方法才能有效的完成,所以將加強技術的創新尤為重要。例如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建立實驗室進行相關研究、對現有檢測技術進行改進、結合公路橋梁檢測的實際進行相關研究等都是加強技術創新的有效方式。
(二)提高相關檢測人員的素質
在公路橋梁的檢測中,經常要用到各種儀器設備和各種檢測技術,而且使用這些儀器設備和技術的要求很高,因此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才能順利的完成檢測的任務。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可以進行崗前培訓、定期組織員工學習無損檢測技術的各種知識、開展無損檢測技術知識的講座、錄用專業的高水平的相關人才等。只有這樣才能為公路橋梁檢測的順利進行提供更多的人員基礎,最終取良好的測量效果。
結束語
隨著我國交通業的不斷發展,已建成的道路橋梁的檢測成為維修、維護的重要依據,通過正確有效的檢測技術應用,管理者能夠更加明確地了解道路與橋梁目前的運營狀況,從而形成科學決策,另外檢測技術還對道路與橋梁的設計產生正反饋的影響,不斷提高。無損檢測技術是對道路橋梁進行無損傷性的檢測,能夠保證交通正常進行,經濟活動不受干擾。我國目前要不斷加強無損檢測技術的研發與人員培養,不斷進行技術推廣試驗,提高適用性,通過技術與管理雙重作用,實現道路與橋梁的質量保證。
參考文獻:
[1]譚敏,揭選紅.無損檢測技術在橋梁樁基檢測中的應用思路研究[J].科技資訊,2010,10:92+94.
[2]徐曉東.超聲波無損檢測技術在橋梁健康狀況評定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8.
[3]李波.橋梁樁基缺陷的聲波透射法檢測及其對承載力的影響[D].長安大學,2013.
[4]李學軍.在役橋樁病害導波無損檢測的數值模擬與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