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效益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杉木;不同坡位;施肥;生產量;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S7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07202
1引言
近十幾年來,世界人工林的發展極為迅速,尤其是熱帶、亞熱帶地區。人工林的發展為人類帶來巨大的效益,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弊端,最主要的就是林地土壤質量的下降,嚴重影響了林地的生產力,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各國林業研究人員的普遍重視。大部分研究人員比較傾向于采用施肥技術來提高林地的生產能力。杉木是著名的速生林木,并且是我國特有的,主要的產區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區,杉木人工林也創造了一定的經濟價值,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林木的質量有所下降, 這就使如何培育優質的林木成為重要的課題。本文主要分析探討杉木施肥的效益。
2我國目前人工林施肥研究現狀
我國南方造林面積最大的樹種主要是杉木,正是由于其一直種植杉木,致使土地的生產能力有所下降,杉木的產量也逐年降低。關于實驗結果很多研究者都有相關的論述,但是因為杉木施肥實驗有很多影響其結果的因素,所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綜合來說,可以總結為氮磷鉀肥對施肥效果的影響有著一定聯系,混合施用氮磷鉀肥的效果要高于單獨施用以及兩種混合的情況。另外,由于不同地區的土壤性狀不同,所以對杉木種植以及施肥的研究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肥效差異最明顯的就是土壤的理化性質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當給杉木施完肥之后,其肥效有時空上的差異,比如在林木生長的第幾年施肥效果會更好等一系列問題,如今國內外對此的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很難得出比較統一的意見或是規劃。對林業施肥的研究雖然普遍受到關注,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到其實微量元素對樹木的生長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樹木的生長,以及氮磷鉀肥的施用,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不能及時提供林木所需的營養,從而影響了樹木的產量和質量,目前由于種植杉木的地區是多年連續栽種,土壤中的鋅和銅元素嚴重不足,因此在施肥時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下文具體以實驗的形式探討杉木施肥后的效益。
3材料與方法
3.1實驗地概況
福建省建陽范橋國有林場位于福建省建陽市麻沙鎮,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足,特別是在春、夏季,雨水更為豐沛,光合作用比較好。這里的氣溫以及相關因素都比較適合植被的生長,濕度比較大,土壤種類比較多,土層也比較厚,有機質含量較豐富,經過測定水肥的條件比較好。
3.2實驗方法
肥料種類的選用以日常和對杉木生長適用的肥料為其用量,每畝施肥10kg。實驗的設計方法主要是隨機排列小區,主要的肥料種類有氮磷鉀復合肥、氯化鉀、過磷酸鈣以及含銅或是鋅的微肥。
施肥方法:首先,在施肥前應該把肥料攪拌均勻,精確地算出小區內每株杉木所需要的肥量;然后用比較精確的彈簧秤稱出需要的肥料用量,稱好后放在塑料袋內備用。杉木的追肥也是使用溝施的方法,挖溝時溝深不能超過10cm,其位置應在杉樹樹冠垂直投影處,并且在杉樹主干的上方25cm處挖半弧形;最后,將事前準備好的肥料均勻地撒在溝內,然后把土覆蓋上。實驗區的林木管理同林區的其他樹木管理是一樣的。
在進行施肥以前,應該做好對實驗區杉木具體情況的記錄。比如在每一個實驗小區中選取比較平均的杉木作為觀測的對象,測量小區內每株杉木的胸徑和樹高,并根據這些相關數據進一步計算出杉木材積和蓄積量的多少。
4結果與分析
4.1施肥對2年生杉木生長量的影響
肥效的指標是通過當年生長量來客觀地表達出來,本文主要分析連續2年施肥的杉木的生長量的變化情況。
(1)地徑:經過調查對照發現施肥處2年間的生長量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2010年施肥處杉木與對照區的杉木的地徑相比生長量增加了7%~25%,2011年施肥處的杉木比對照區的地徑生長量增加更多,即10%~40%,還發現施氮、磷、鉀、鋅肥的效果好于銅肥,可能是由于銅肥抑制其他肥料的營養成分的作用。
(2)樹高:2010年和2011年間的施肥處理的杉木的生長量與對照區相比也有所提高,2010年不同肥料杉木的生長量與對照區的杉木相比分別提高了10%、5%、14%,2012年則分別提高了30%、14%、15%。由此表明2011年的施肥效果比2010年的好,氮磷鉀肥對杉樹的生長有比較大的作用而且不同地區因為氣候、土質等一系列因素的差異,不同的肥料等原因,實驗的結果存在一定區別。
由實驗可知,在福建省建陽市施用氮磷鉀肥以及氮磷鉀加鋅肥的效果比較理想,明顯促進了杉木的地徑和樹高的增長。雖然實驗中氮磷鉀加銅肥的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隨著樹體長大,肥效也在呈上升趨勢。
4.2施肥對2年生杉木林地土壤有機質的影響
土壤肥力中的有機質作用是多方面的,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的判定標準就是有機質含量的高低。各種植物中養分的主要來源依靠土壤中有機質的提供,它不僅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進而提高土壤肥力,還能夠改善土壤的孔隙結構,使土壤可以為杉木的根系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因為孔隙結構變化使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以及通氣性得到改善,這樣水的入滲速度加快,進而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
4.3施肥對2年生杉木林地土壤養分的影響
植物生長所需要最多的營養元素就是氮、磷、鉀,每一種養分對于植物的生長都很重要。①氮素,土壤中的速效氮素是植物直接可以吸收的有效養分,土壤中含量的多少直接決定林木的生長情況,判定土壤中氮素供應狀況的指標是土壤中的全氮量。②磷素,它也是影響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其含量的增減直接決定土壤的肥力狀況。③鉀素,速效鉀也是反映土壤中鉀元素的供應狀況,這種元素與植物吸收的鉀量是密切相關的。其中,土壤的全鉀含量是其提供鉀能力的潛在的指標,影響著速效鉀元素的增減。在對杉木林地的施肥實驗中發現土壤中的養分元素在施肥后含量明顯增加,施肥還能夠明顯提高土壤中的微量養分元素,比如鋅、銅養分的增加。
4.4施肥對2年生杉木養分含量的影響
杉木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不僅需要水分,還需要各種礦質元素,比如氮、磷、鉀等大量的礦物元素以及銅、鋅等微量元素。觀測2年生的杉木的針葉養分含量,在2009年和2010年這兩年的養分含量情況,發現如果是施肥的杉木針葉養分含量高于不施肥的杉木,混合施肥要比單純使用一種肥料的效果要好。在對這一情況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2年生的磷元素的含量有所上升,但是原因尚不明確,其他養分有所下降的可能是因為土壤被稀釋的緣故。在對杉木施肥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微肥的重要性,第二年生長量比對見表1~表3。
綜上所述,通過施肥杉木的樹高和地徑的生長是比較顯著的,以2009年和2010年為例,施肥后林地的杉木樹高的連年生長量比對照區的杉木增高了5%~14%和15%~30%左右,地徑的生長量大致是在7%~25%和10%~40%,也了解到施肥不能只是單一地施一種肥料,要相互混合并且增加一些微肥效果更好。
5結語
(1)經過實驗研究表明,給杉木施肥不僅可以減少工人的工作量,還能夠提高木材的產量,進而使經濟效益也明顯提高,成為擴大林業生產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施肥這項技術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為杉木的生長提供好的環境,林木生產質量得到發展,進而林業的生產水平得到提高。
(2)杉木的施肥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如何利用有效的資金并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如何選擇比較有前景有潛力的林地值得探討:一是林地的土壤條件要好,土壤中的養分資源比較充足,物理條件也要好,這樣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資金就可以解決缺失的養分問題;二是如果土壤條件一般,物理條件也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通過施入一定的養分原料后,土壤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明顯體現出增產的潛力,就是有限的資金發揮出了其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Abstract: In 2011, the National Children's Hospital presented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utilization was high and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is high, which played better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ut we should focus on asset structure, improve asse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trengthen cos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costs expenditure.
關鍵詞: 兒童醫院;效益;分析
Key words: children's hospital;benefit;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2-0312-02
0 引言
中國醫療資源集中在醫院[1],其中專科醫院主要分布在城市,非公立醫院多于公立醫院,私營醫院略多于國有醫院[2];兒童醫院效率利用指標居全國專科醫院前列[3]。因此,本文擬研究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的發展情況,選取若干數據指標進行效益分析,以期找出影響因素并提出對策,給其他專科醫院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路。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本文數據來源《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采用各數據采用SPSS數據預處理,運用比率分析法和環比增長速度分析。
2 結果
數據處理結果見圖1-6。
3 分析與討論
3.1 衛生規模。從圖1看,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衛生機構數環比增長速度為9.72%。農村較城市環比增長速度高8.27個百分點,為16.67%;非公立機構較公立醫院環比增長速度高7.73個百分點達15%。提示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在農村、非公立性醫院得到良好發展,中國基礎醫療體系進一步完善。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的衛生人員數環比增長速度與衛生機構數增長速度大致相同,為9.08%,衛技人員的環比增長速度為10.05%,其中注冊護士的環比增長速度達10.35%;相比,工勤技能人員的環比增長速度較大達8.76%,較執業(助理)醫師環比增長速度高2.84個百分點。
3.2 收入支出、醫療服務質量指標的環比增長速度分析。從圖2看,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的總收入、業務收入、總支出、業務支出、人員經費支出的環比增長速度均呈2位數字增長,分別為16.18%、14.35%、17.11%、15.14%和26.56%,但支出比高于收入比。診療人次數、入院人數的環比增長速度分別為6.19%和4.49%,但健康檢查人數環比增長速度高達24.45%,提示重視兒童預防有助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兒童治愈率。
3.3 人力資源利用指標分析。從圖3看,職工平均診療人數達944人次,平均住院床日數為231.7日,醫師人均擔負診療人次數14.5人次,醫師人均擔負住院床日2.4日,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人力資源利用較充分,社會效益良好。職工平均業務收入38.06萬元,醫生平均年業務收入146.1萬元,人力資源利用率高,職工與醫生產出高,經濟效益也高。
3.4 經濟效益指標分析。從圖4看,收支結余率為5.71,總資產結余率為0.06,凈資產收益率為5.89,雖然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能依靠自身經濟、技術和人力資源獲利,但應關注資產結構、管理水平和自有資產及利用效率,加強總資產的獲利能力。業務收入結余率為0.08,百元收入支出為99.9,經費自給率略大于1,提示兒童醫院加強成本核算,節約成本,控制成本支出,確保醫院經常性收支能夠自給,減輕政府負擔。人員經費支出比為27.87%,較2010年高2.08個百分點,注意合理配備人員的薪酬結構與水平。
3.5 效率指標分析。從圖5看,病床使用率高達105.5%,病床周轉率達48.64,而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7.9日,提示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的病床使用效率和資源有效性高,每張病床的工作效率較高,且平均住院日低,醫院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均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得到較好的發揮。
3.6 營運能力指標分析。從圖6看,總資產利用率為0.73,流動資產周轉率為2,提示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營運能力較強,而流動資產運用力一般。
3.7 發展能力指標分析。從圖5看,業務收入、總資產和凈資產增長率分別為14.35%、9.28%和6.6%,提示醫院呈健康、持續發展,運營狀況良好,市場占有力強,有發展潛力。
3.8 償債能力指標分析。從圖5看,資產負債率為21%,無論對公立還是非公立醫院,雖然醫院長期償債能力較強,但提示醫院利用經濟杠桿能力較弱,都應該加強運用外部資產的能力。
4 小結
綜合上述,2011年全國兒童醫院在農村、非公立性醫院發展良好,中國基礎醫療體系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利用率高,職工與醫生產出高,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均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得到較好的發揮。總體全國兒童醫院呈健康、持續發展,運營狀況良好,市場占有力強,有發展潛力,但應關注資產結構、管理水平和自有資產及利用效率,加強總資產的獲利能力和運用外部資產的能力,加強成本核算,節約成本,控制成本支出,減輕政府負擔,注意合理配備人員的薪酬結構與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敏,李霞.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國衛生事業效益分析.價值工程[J].2012,(26):
283-285.
[2]李敏,顧俊.中國醫療衛生事業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10年全國專科醫院效益分析.價值工程[J].2012,(30):288-289.
[關鍵詞]甩掛運輸;經濟效益;運輸方式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14-0094-03
1 前 言
甩掛運輸是提高道路貨運和物流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世界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主流運輸方式。在我國,甩掛運輸的發展一直步履艱難,遇到諸如養路費、交強險等種種問題,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緩慢,物流成本高,物流低碳效益無法顯現,和甩掛運輸發展緩慢是分不開的,滯后的政策制約了甩掛運輸的快速發展。
為推動物流業的發展,推進節能減排,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海關總署、保監會五部委出臺了《關于促進甩掛運輸發展的通知》(交運發〔2009〕808號),使甩掛運輸迎來了空前發展的大好機遇,從而有力助推物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振興。
2 甩掛運輸及其特點
21 甩掛運輸的概念
甩掛運輸(Drop and Pull Transport)是指一輛牽引車配制多輛半掛車(即“車架”,簡稱“掛車”),在運輸過程中用牽引車拖帶掛車至目的地,將掛車甩下后,換上另一掛車運往新的目的地,以提高車輛運輸的周轉率和方便貨主裝貨的運輸方式。
甩掛運輸是一種先進的道路物流組織方式。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牽引車與掛車的靈活分離與組合,縮短因裝卸貨物而造成的牽引車或牽引汽車停滯時間,提高車輛動力部分利用率的運輸形式。甩掛運輸的原理如下圖所示:①裝滿貨物的掛車,②卸貨點卸貨(掛車),③裝貨點裝貨(掛車)。
汽車甩掛運輸組織原理圖
22 甩掛運輸的特點
一是組織集約化。甩掛運輸的集約化,表現在對所屬的牽引車、掛車、貨物及行駛路線進行科學的組織與調度,從而提高車輛運輸的高效率,降低車輛空載率,提高運輸周轉效率。因此,高度集約化組織是甩掛運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
二是管理信息化。甩掛運輸必須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才能實現對車輛調度、車輛管理、訂單管理、倉儲管理、裝卸理貨等作業任務的綜合管理。信息化是甩掛運輸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是運營規模化。甩掛運輸針對具有較大規模的運輸網絡,通過大規模運力實現與其他物流市場資源良性互動,可以大大提高運輸生產效率和運輸質量。規模化、網絡化是甩掛運輸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是設備標準化。甩掛運輸由于規模大,只有通過使用標準化、系列化的車輛,才能使不同的牽引車、掛車之間能自由組合、便捷流轉;只有通過標準化的倉儲設施和貨運站場,才能使甩掛車輛“甩得下,掛得上”。因此,設備標準化是甩掛運輸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技術上的充分保障。
3 甩掛運輸與傳統運輸比較
31 甩掛運輸的主要形式
隨著運輸組織工作的手段不斷完善,甩掛運輸理念和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根據運輸汽車后掛車輛配備數量、線路網特點、裝卸點的裝卸能力等,甩掛運輸分為多種形式,一般情況下,甩掛運輸(或作業)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一線兩點甩掛運輸。這是在短途復式運輸線路上采用的形式。汽車列車往復于兩裝卸作業點之間,在整個系統中配備一定數量的掛車,汽車列車在線路兩端根據具體條件作甩掛作業,根據貨流情況或裝卸能力,可采用“一線兩點,一端甩掛”(即裝甩卸不甩或卸甩裝不甩)和“一線兩點,兩端甩掛”。適用于裝卸點固定,運量較大的地區,只要組織得當,其效果比較顯著。
(2)循環甩掛運輸。這是在循環行駛線路上進行甩掛作業的一種形式。在閉合循環回路的各裝卸點上,配備一定數量的周轉集裝箱或掛車,列車或汽車每到達一個裝卸點后,甩下所帶的集裝箱或掛車,裝卸工人集中力量完成主車的裝(或卸)作業,然后,裝(掛)上預先準備好的集裝箱(掛車)繼續行駛。采用這種形式需要有以下條件:
①滿足循環調度的基本要求;
②運量大且穩定,有適宜于組織甩掛運輸的貨物條件。
采用循環甩掛運輸提高了載運能力、行程利用率,壓縮了裝卸作業時間,是甩掛運輸中較為經濟、運輸效率較高的組織形式。但其組織工作較為復雜,對作業條件要求較高。
(3)駝背運輸(或載駁運輸)。這是甩掛運輸的基本原理應用于集裝箱或掛車的換載作業形式。其基本方法是,在多式聯運各運輸工具的聯結點,由牽引車將載有集裝箱的底盤車或掛車直接開上鐵路平板車或船舶上,停妥摘掛后離去,集裝箱底盤車或掛車由鐵路車輛或船舶載運至前方換裝點,再由到達地點的牽引車開上車船掛上集裝箱底盤車或掛車,直接運往目的地。駝背運輸組織方式加速了車輛周轉,擴大了貨物單元,節約了裝卸及換載作業時間,提高了作業效率。
32 甩掛運輸與傳統運輸比較
我們以公路甩掛運輸為例比較。在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牽引車拖帶掛車組成的汽車列車已成為發達國家干線運輸的主力依托,所完成的貨運周轉量占道路貨運總周轉量的比重高達70%~80%,牽引車與掛車擁有量之比普遍達到1∶25以上(例如:美國是1∶3,新加坡達到1∶7),廂式半掛車也成為歐美地區承擔內陸運輸的主要工具。甩掛運輸相對于傳統運輸的區別,主要如下:
(1)降低物流成本。一是降低運營成本。甩掛運輸要求牽引車和掛車按照1∶3的比例進行配置,能有效減少牽引車和駕駛員的配置數量,節省牽引車購置費、人工費和管理費等運營成本。二是降低倉儲成本。甩掛運輸創造的時間效益使得物料隨訂隨到變為可能,有效地增強貨物的流動性,為實現零庫存創造了條件,節省了貨物倉儲成本。
(2)提高運輸效率。一是甩掛運輸使牽引車和掛車能夠自由分離,減少貨物裝卸的等待時間,加速牽引車周轉,提高牽引車生產效率。二是掛車獨特的廂體車軸,使得承載能力與容積明顯要比貨車廂體大得多,長途貨運效益明顯。
(3)提高集約化程度。甩掛運輸客觀上需要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全國性或地區性運輸網絡,引導運輸企業之間合作,在不斷滿足生產企業個性化運輸服務需求的同時,對物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保證供應鏈達到整體最佳。這些客觀要求能夠有效地促使道路運輸資源向競爭力強的企業集中,不斷推進道路貨運業的集約化經營。
(4)提高技術水平。甩掛運輸對道路貨運業整體的技術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一是需要專業化的甩掛作業站場,提供摘掛、停車、理貨、裝卸等生產流程服務;二是需要信息管理系統,提供車輛管理、車輛監控與調度、訂單管理、倉儲管理、裝卸理貨管理、企業綜合管理等功能;三是需要標準化的車輛配備,確保不同的牽引車和掛車之間能夠自由組合。因此,甩掛運輸能夠促進道路貨運業的技術水平的提高。
(5)實現節能減排。一方面,甩掛運輸牽引車和掛車分離的技術特性能夠有效降低能耗。據統計,運輸同樣重量的貨物,廂式半掛車的耗油量只有普通貨車的一半左右。另一方面,甩掛運輸組織模式能夠減少車輛空駛和無效運輸,從整體上降低能耗和減少廢氣排放。
(6)發展現代物流。甩掛運輸能夠促進道路貨運的組織化、規模化、網絡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發展,并推進道路貨運與海上滾裝運輸、鐵路駝背運輸等運輸方式形成多式聯運,促進綜合運輸體系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由此可見,公司開展甩掛運輸后,節油234443t標煤,減少CO2排放508273t;2010年全部采用進口牽引車替代國產車后,節油342084噸標準煤,減少CO2排放741638t;而2010年與2008年采用傳統運輸模式相比,實現節能612150t標準煤,減少CO2排放1327142t,取得了明顯的節能減排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投資效益;全面性
1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概述
1.1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定義
固定資產投資的經濟效益,即在經濟活動中,投入的固定資產數量,與該資產產出數量之間的比率。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投資的時候,資產的投入主要包括建造以及購買材料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工費、材料費以及購買產品、設備的開銷。固定資產的產出指的是利用該部分固定資產進行投資,由此產生的新資產,以及產生的新的生產力,同時還包括利用該部分資產投資所取得的新利潤、稅收等等。能夠反映固定資產投資產生的效益指標分為微觀、宏觀兩種。微觀主要包括了工程所花費的工期、投資的回收率、資產的產值率等等。微觀的指標能夠準確反映出投資產生的直接信息效益,同時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即在該投資當中,所消耗的資源數量,以及在投資結束之后,所產生的供給能力。宏觀指標包括了整個投資的周期、投資率、投資的效果系數等,集中反映了不同建設項目之間的關聯,同時相互之間產生的連鎖效益。
1.2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特征
固定資產的投資于其他經濟活動相比,其效益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間接性的特點。從宏觀層面來分析該投資效益,其包括了從固定資產最初的投入,到該資產最終的產出全過程;從微觀層面來分析,通過對固定資產的投資,使得原本的資產實現增值,同時也滿足了社會當中各種需求。比如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改善、文化生活豐富等。上述的不同改變,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同時也會在不同地區的GDP中有所反應。
2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效益提高的制約因素
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固定資產投資占據了很大比例。如果投資沒有取得較好的收益,勢必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統計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能夠帶來的宏觀經濟效益,通過指標來正確反映這一數值,成為了對經濟發展監測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實踐當中,對該效益進行衡量的各項指標,與當下經濟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進一步改進。
2.1效益指標反映不全面
在實踐當中,投資效益的衡量指標重點放在我國的建設領域當中。這一衡量方式,僅僅能夠反映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的進度如何,但是對于該固定資產的投資究竟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很難反應出來。從實踐上來說,固定資產的投資呈現出長期性、多樣性、階段性的特點,因此僅憑某個單一的項目來判斷該投資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對于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益進行評價,應當從多個方面展開,能夠反映出投資的復雜性,同時也能夠準確反映該投資行為對經濟產出帶來的影響。
2.2效益評價指標過于靜態化
正如上文所述,投資效益是個動態化的發展過程。在實踐當中,我國采取的是每年度編制下年度的固定資產投資效益指標,這顯然是一種靜態型的指標,無法對投資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不能準確反映效益情況。
2.3效益指標缺乏應變性
投資效益評價指標的制定缺乏應變能力,指的是我國制定的效益評價指標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投資與經濟增長方面,重點討論的是資產的投資是否能夠幫助經濟增長。但是卻忽略了固定資產的投資,是否能夠引起經濟變量發生變化。眾所周知,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也為投資提供了更多機會。改善周邊環境質量等等,通過對這些內容進行評估,都能夠反映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所取得的效益。
2.4評價結果片面化
目前,對于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益評價僅僅從單方面討論,投資是否取得良好的效益,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穩步提升。換句話來說,如果想更加全面地監督目前的投資情況,全面分析投資的效益,對投資進行嚴格的管理,就需要采用定量的方式來分析投資中的各個要素,找到與投資效益密切相關的因素,展開重點研究。
3完善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途徑
3.1規模效益合理規劃
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的規模效益,可以從該投資的規模,以及該投資行為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幫助兩個方面展開。換句話說,在某一段時期當中,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與該階段社會經濟發展規模相適應,能夠促進經濟平穩有序發展。
3.2投資結構效益的正確界定
我們可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具體界定投資的結構效益。詳細地說,我們應當從動態、靜態兩個方面去探討結構效益。一方面,從靜態角度去分析投資的結構效益,可以了解該投資的結構是否科學合理,資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是否存在部分資源浪費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指標是“投資邊際產出效益均方差”;另一方面,從動態角度去分析投資的結構效益,是具體研究該投資結構發生的變化,會對其它領域、其它部門的投資產生的影響。
3.3把握投資效益的整體性
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投資的效益,具體從質量、關聯性、直接效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首先,通過直接效益的評價指標建立,通過“房地產銷售率”這一指標的制定,能夠反映出在房地產領域中,開發與最終經營效果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關聯效益的指標,尋找與固定資產相關聯的其它要素,比如就業率、環境指數等,來評價投資的效益。
4結束語
綜上,在對固定資產投資效益進行分析的時候,要從多個方面開展,確保評價的全面性、準確性,通過合理的評價來確保各項資源都能夠得到合理配置,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王子龍 單位: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膜下滴灌打瓜試驗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S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134―01
最近幾年,額敏縣節水滴灌技術越來越完善,徹底改變了農業用水從大水漫灌到浸潤式灌溉的轉變,達到節水增產的目的。額敏縣把節水滴灌建設作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來抓,通過強化領導、加大宣傳引導以及嚴把工程質量關.使全縣節水滴灌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讓農民掌握了節水灌溉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效。僅去年一年,額敏縣就完成高效節水種植面積超過35萬畝。
1試驗地工程概況分析
試驗地選擇在額敏縣農業示范區,試驗面積170公頃,整體土地資源比較充足,地勢平坦。將試驗地劃分為五個系統,分別使用五口機井加壓進行膜下滴灌,每一個滴灌系統長度為659m,南北朝向寬520m左右,面積34.1公頃,整個膜下滴灌系統為手部樞紐、干管、支管和滴灌帶,保證干管、支管和毛細管之間相互垂直分布。在每一個系統中都配置一個每小時120立方米流量的機組,干管和分干管為埋地的聚乙烯管材,間距大概為260m,每個分干管鋪設六條支管,支管間間距維持在110m左右。毛細管呈現單翼迷宮式鋪設,沿著支管雙側進行鋪設,長度一般維持在55m左右,系統運行后系統內部壓力為0.4M pa。
2試驗過程
2.1整地
整地時間一般選擇在四月中上旬進行,整地前每畝施入尿素5公斤,磷肥5公斤,使用除草劑做好滅草工作,采用機械翻耕整地。
2.2膜下滴灌種植
四月中下旬開始播種,播種采用一膜兩管四行種植,分寬窄行機械膜上穴播,保證保種一次性完成。選擇使用0.7m的地膜,打瓜種植模式為0.4+0.8m,穴距維持在0.24m,每畝定植4500株左右。一般每畝需要種子2.5公斤。出苗為了避免出現苗期病害,按照每100公斤種子拌種0.8公斤的敵克松,整個生育期可以劃分為苗期、甩蔓期、開花初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
2.3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首先,做好苗期滴灌工作。滴灌時間在四月下旬,每畝滴水15立方米;其次,做好孕蕾期的管理工作。滴水時間一般在六月下旬,滴灌量30立方米;再次,開花初果期。滴水時間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中旬,滴灌量35立方米,這個時期結合滴灌施入尿素7.5公斤,滴灌調理肥1公斤。在這個時期隨水使用20%的病易克水劑15g,防治立枯病和枯萎病;第四,果實膨大期的管理。這個時期是果實發育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滴灌兩次,分別在七月中下旬進行兩次。隨水用藥60g的瓜枯寧、1公斤的滴灌調理肥以及7.5公斤的尿素。兩次滴灌量為35立方米;最后,成熟期的管理。滴灌時間在八月上旬,滴灌量為20立方米。在整個生育期一共滴灌六次,一共用水170立方米。
2.4適時收獲
收獲日期一般為中九月底到十月初,采用機力脫粒,人工自然晾曬并要經常翻動。
3打瓜膜下滴灌試驗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首先,物化成本合理每畝420元;其次,間接費用合計成本為每畝120元,總的成本為540元,試驗地膜下滴灌平均收益每畝360元。
3.2打瓜膜下滴灌和常規灌溉方式對比分析
首先,實現了增產增收。膜下滴灌技術根據土壤結構、作物生長需求、土壤墑情滴灌,不需要修整土地,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操作簡單,顯著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其次,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膜下滴灌技術減少了常規灌溉所帶來的病害傳播問題。滴灌還減少了傳統灌溉方式導致果實腐爛的現象;再次,提高了果實的品質。膜下滴灌技術采用統一播種,統一灌溉,統一收獲,解決了常規灌溉施肥不均衡,作物高矮不一,成熟期不統一的問題,收貨后打瓜瓜子大小均勻,整潔度高,殘次品少;最后,抑制雜草生長。膜下滴灌技術屬于局部灌溉技術,控制水肥分布在作物根系附近,雜草不容易生長。
黑豚原名豚貍,是一種繁殖力極強的節糧型小型草食動物。黑豚肉鮮嫩味美,香酥可口,無腥臊味,屬低脂、低膽固醇肉類,野味濃。豚肉富含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和鐵、鈣、磷等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抗癌元素硒。它的皮毛是一種很好的裘皮服裝和工藝飾品的加工原料,豚、膽和血是制藥工業的原料。黑豚全身黑色,黑色素含量極高,具有藥食兩用效果。它能降血脂、助陽功、緩解胃痛,對高血壓、冠心病有明顯的食療作用,民間視為“強身珍品”。
與那些飼養成本高、技術難度大、見效周期長的養殖項目相比較,養殖黑豚具有明顯的優勢:
黑豚疾病少,飼料容易解決,飼養管理比較容易,老弱婦孺皆可飼養,成活率均在90%以上。飼養規模可大可小,飼養方式多種多樣,不僅可以集約化生產,也可以小規模飼養,更適合家庭養殖。養殖1只重量為500~750克的商品黑豚,成本4元左右,1人可養200~400只。養殖黑豚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家庭養殖業,具有一定的養殖前景。
黑豚養殖市場前景很好,市場需求量在不斷上升。目前內地商品肉豚每千克38~50元,沿海大城市每千克60~80元,產品供不應求。投資1.2萬元,1~2個勞動力飼養300只(1公2母為1組,共100組)種黑豚.年售商品肉豚2800只,以每千克最低售價38元計,年純收人4.89萬元。以下是黑豚養殖效益分析和養殖前景養殖場建設分析。
(一)黑豚養殖場規劃建設
1.飼養房舍:飼養1公2母為1組,共100組,種豚采用立體籠養,需要44平方米房舍。可利用閑置舊房或畜舍改建,也可以在房前屋后空地搭蓋。若在空地上搭蓋,以水泥地面夏能散熱、冬能保暖為好。
2.養殖籠:飼養100組需建立方體繁殖籠104個。設計為每列13個,4層52個,兩列共104個。每個規格寬為50厘米,高第一至第三層為45厘米、第四層為30厘米,深第一至第四層分別為50厘米、55厘米、60厘米、65厘米。
3.產仔、保溫雙聯箱:104個,木板釘制,安插在兩籠之問,規格為寬25厘米、深5盯厘米、高35厘米。箱內一分為二,箱底左右各開一個洞供黑豚進出。
4.中池和大池:池高均為45厘米,可用磚圍建或水泥板組裝。中池3個,用于飼養斷奶幼豚,面積1.5平方米,在池一邊設置一條30厘米寬的保溫槽,保溫槽隔離墻底部有2~3個圓洞相通,供黑豚進出。大池3個,用于飼養種豚和商品肉豚,構造同中池,面積2平方米以上,保溫槽加寬至35厘米。
各種養殖池內部均用水泥抹光滑,防止黑豚攀爬逃走。
(二)黑豚養殖辦場投資效益概算(08年數據)
1.飼養房:44平方米,每平方米80元,共3520元。
2.養殖籠:104個,每個12元,共1248元。
3.產仔、保溫雙聯箱:104個,每個6元,共624元。
4.養殖池:中池3個,每個30元,共90元;大池3個,每個50元,共150元。合計240元。
5.引種費:黑豚繁殖極快,飼養300只種豚只需引種100只,然后通過自繁自養選擇1公2母為1組共100組。引種100只,每只25元,共2500元。
6.飼料周轉金:按300只120天計算,每只每天0.05元,共1800元。
7.水電、防疫和消毒藥品共500元。
8.飼養用具200元。
9.牧草種苗費100元。
10.不可預測的開支(以上1~9項的總和×15%)共1609.8元。
以上1~10項合計1.234萬元,投資概算取1.2萬元。
(三)黑豚養殖經濟效益分析(08年數據)
1.出賣商品肉豚收入:以每只母豚1年產5胎、每胎平均3.5只成活90%計算,1年共繁殖15只仔。200只母豚年產仔3000只,除去當年留種200只,從自繁自養達到辦場規模后開始計算,第一年可出售商品肉豚2800只,飼養120天每只體重0.65千克,每千克38元,每只賣24.7元,可收入6.916萬元。
2.飼養成本支出:
①繁殖種豚全年飼料,每只每天0.05元,300只365天,共5475元;商品肉豚飼料每只每天0.04元,2800只120天,共1.344萬元。飼料費共1.892萬元。
②水電、防疫和消毒藥品共500元。
③籠具維修500元,飼養用具200元,牧草種苗費100元,共800元。合計支出2.02萬元。收支相抵,盈利4.896萬元。
(四)辦場經營提示要獲得上述黑豚養殖效益,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引種后必須進行選育高產種群,將年產5胎、每胎產4只仔以上的母豚的后代留做種。
紅肉蜜柚是從溪蜜柚中發現的變異株系培育而成,2005年9月份通過江西省非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組織的果樹專家鑒定。其果形倒橢圓形,單果平均重1480克,最大3500克以上,果皮薄、綠黃色,囊瓣半月形或腎形,囊皮粉紅色,汁胞淡紫色,果汁豐富,品質佳。果實發育期從4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可在中秋、國慶兩大節日前上市,比溪蜜柚早熟20天以上。
二、效益分析
1.投資預算:①每667平方米(1畝)栽植種苗110株,按目前種苗價格10元/株計算,果苗投資為1100元;②每667平方米果園每年需農藥、化肥等費用約200元,5年共計1000元(即200×5)=1000);③人工費用每年每667平方米需2000元,5年共計1萬元(即2000×5=10000)。
2.收入預算:紅肉蜜柚結果早,種植嫁接苗,第3年可試果,第4年有一定產量,第5年起進入豐產期,按每667平方米種植110株、每株平均掛果30個、每個1.5公斤計算,667平方米可掛果4950公斤(即1.5×30×110=4950)。若按最低售價6元/公斤計算,則667平方米收入為:4950×6=29700元。
由此可見,種植紅肉蜜柚第5年就可收回全部成本,第6年開始就有較豐厚的收入。
三、技術要點
我國南方地區一般能種植柚子的地方都可種植紅肉蜜柚。根據紅肉蜜柚的生長習性,需采用自然開心形整形,在主干高30~40厘米處留3~4個主枝,主枝上間隔40~50厘米選留左右分枝的側枝3~4個,在主側枝上的分布空間選留方向好的輔枝1~2枝,形成前期的結果枝組和樹冠;修剪時,注意開“天窗”采光;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少用化肥,成年樹年施肥3次,分別為發芽肥、壯果肥和采果肥。
四、災害防治
紅肉蜜柚災害主要有病害和蟲害兩大類。對病蟲害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療的方針,科學用藥,盡量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絕對不能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在果實采收前1個月不能使用農藥。最好給果實套袋,以減少病蟲害的危害。
1.瘡痂病:是一種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主要侵染葉、梢、幼果的幼嫩組織。可在春芽萌發期、花落期、幼果期、夏梢期、秋梢期各噴藥1次進行防治。藥劑可選用可殺得、科博、多菌靈、托布津等殺菌劑。
2.潰瘍病:是細菌性病毒,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和未成熟的果實。可用可殺得、科博、托布津等殺菌劑進行防治。
3.炭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毒,主要危害葉片、枝梢和果實。可用可殺得、科博、多菌靈、炭疽靈等殺菌劑進行防治。
4.紅蜘蛛和銹壁虱:可用達螨酮、倍樂霸、滅掃利、阿維菌素制劑進行防治。
5.蚜蟲:可用抗蚜威、吡蟲啉類殺蟲劑進行防治。
6.潛葉蛾:可用菊酯類、萬靈、功夫殺蟲劑進行防治。
關鍵詞:生豬養殖業;政府補貼;效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56-02
2007年,豬肉價格大幅上漲,拉動了物價的全面上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穩定豬肉價格,保障豬肉市場的有效供給,減少豬肉市場供求平衡壓力,調動生豬養殖戶的養殖積極性,加快發展畜牧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國家出臺了六項針對生豬養殖業的補貼政策。
一、績效指標分析
(一)綜合指標分析
1.補貼構成分析。在該區2007年和2008年度執行發放的六項補貼資金中,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補貼、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補貼、生豬良種與豬種引進補貼、禽畜防疫檢疫補助、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補貼分別為850萬、802萬、226萬、240萬、97萬、963萬,占補貼總金額的27%、25%、7%、8%、3%和30%。
2.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因為“養豬總收入=每頭均重×出欄數×單價”,而生豬出欄的每頭均重在這三年當中沒有變化,所以這里主要分析出欄數和單價對養豬總收入的影響:
(1)2006―2007年收入的因素分析:
用C表示出欄數,W表示每頭均重,P表示每公斤單價,1表示報告期(2007年),0表示基期(2006年),采用指數多因素分析法對2007年度出欄數及單價對總收入的影響程度和金額進行分析進行,得到以下結論:
①相對變動量:
收入總變動幅度(%)=== 160.22%
出欄數變動幅度(%)=== 98.88%
單價變動幅度(%)=== 162.03%
②絕對變動量:
收入總變動金額 =WCP- WCP =100×951 089×10.84-100×961 828×6.69 =387 237 122.97 (元)
出欄數引起的變動 = WCP- WCP=100×951 089×6.69-100×961 828×6.69 =-7 184 391.00 (元)
單價引起的變動 = WCP- WCP=100×951 089×10.84-100×951 089×6.69 =394 421 513.97 (元)
2007年度,該區生豬養殖環節的收入增長到2006年的1.6倍,比2006年增加了387 237 122.97元。其中,由于生豬出欄平均單價由6.69元/公斤上漲至10.84元/公斤,增長到1.62倍,使得收入增加394 421 513.97元。然而出欄數降低到2006年的98.88%,降低了1.12%,使得養殖戶減少收入7 184 391.00元。由于2006年豬肉市場的低迷,生豬養殖戶的養豬積極性不高,使得2007年度的出欄數較2006年度減少,相應的,出欄數減少使得市場供應量減少,生豬出欄價格隨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上漲。
(2)2007―2008年收入的因素分析:
用C表示出欄數,W表示每頭均重,P表示每公斤單價,2表示報告期(2008年),1表示基期(2007年),采用指數多因素分析法對2008年度出欄數及單價對總收入的影響程度和金額進行分析進行,得到以下結論:
①相對變動量:
收入總變動幅度(%)= == 120.94%
出欄數變動幅度(%)= == 96.18%
單價變動幅度(%)===125.74%
②絕對變動量:
收入總變動金額=WCP- WCP=100×914 798×13.63-100×951 089×10.84 =215 825 016.31 (元)
出欄數引起的變動=WCP-WCP=100×914 798×10.84-100×951 089×10.84 =-39 328 743.89 (元)
單價引起的變動 = WCP- WCP =100×914 798×13.63-100×914 798×10.84 =255 153 760.20 (元)
2008年度,該區生豬養殖環節的收入增長到了2007年的1.21倍,比2007年增加了215 825 016.31元。其中,由于生豬出欄平均單價由10.84元/公斤上漲至13.63元/公斤,增長到前一年的1.26倍,使得收入增加255 153 760.20元,然而出欄數卻只是2007年的96.18%,出欄數的減少使得養殖戶減少收入39 328 743.89元。
3.2006年豬肉市場的低迷產生的消極影響延續到了2008年。國家在2007年和2008年出臺的各項政策對于生豬的規模化養殖產生了非常樂觀的效果,規模豬場的出欄數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增長了19.92%和9.36%。但是對于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效果不甚明顯,整個該區的生豬出欄數在政策執行的同時卻在持續下降,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下降了1.12%和3.82%。
4.由于2006年豬肉市場的不景氣,在2007年該區的生豬出、存欄數之和減少了7.14%,隨著國家補貼政策在2007年中期的出臺,2008年度的生豬產業開始復蘇,出、存欄數之和較2007年度增長了2.78%。豬肉產量增長了8.12%,是2007年的2.02%的4倍之多。生豬養殖業的扶持政策切實發揮到了實效。
5.資金補助投入產出比,即生豬養殖業總收入/補貼總金額,由2007年度的82.39減少到2008年的64.69,降低了21.48%,說明在2008年補貼發揮的作用沒有2007大,補貼的邊際效益開始遞減。
(二)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補貼指標分析
1.該區的規模豬場個數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別增長了19.44%和13.49%,規模化率也由2006年的15%增至30%和40%。說明標準化規模養殖補貼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但是在政策出臺的當年刺激效果更為明顯。
2.生豬養殖的成本在不斷增加,養殖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仔豬購買成本和飼料成本的增加導致,人工成本并沒有顯著地變化。
3. 2007年規模豬場的出存欄數和收入在全區出存欄數和收入的比重分別增加了22.82%和28.78%,2008年規模豬場的出存欄數和收入在全區出欄數和收入的比重分別增加了6.8%和13.69%,可見,這次生豬市場的恢復中,規模豬場所起到的作用是逐年遞增的,生豬養殖產業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三)能繁母豬補貼指標分析
能繁母豬存欄數分別增加了23.75%和24.39%,能繁母豬存欄數的大幅增加說明能繁母豬補貼確實起到了作用。
(四)能繁母豬保險補貼指標分析
能繁母豬的參保率在政策實施前幾乎為0,很少會有養殖戶為能繁母豬投保。政策實施后,能繁母豬的參保率達到100%,為養殖戶減少損失額高達240萬,該項補貼的積極效果最為明顯。
(五)生豬良種與豬種引進補貼指標
該區出欄的育肥豬在補貼政策出臺前后的良種覆蓋率均為100%。良種政策的作用并不是體現在良種覆蓋率上,而是在人工授精百分比上。由于本交方式配種的成本為每胎50元~60元,而使用人工授精方式每胎只需20元的費用和10元的技術費。因此,使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種的百分比在這兩年分別增加了66.67%和96%,該項補助大幅度地降低了配種成本。
(六)禽畜防疫檢疫補助指標分析
該區生豬的免疫密度在補貼政策前后無變化,均為100%。對于養殖戶來說,不管防疫檢疫補貼發放與否,該打的疫苗還是要打,因為疫苗的成本并不高,但一旦生豬因為疫病死亡,養殖戶的損失將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即使國家不實施防疫檢疫補貼,養殖戶仍要做好生豬的防疫檢疫工作,要保障出欄豬肉的安全性。此項補貼的現實意義較小。
二、補貼金額、建設規模、出存欄數、收入、成本敏感度分析
在SPSS軟件中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模型,對調查中走訪的30家規模豬場提供的數據進行整合,可得出以下幾點:
1.新增建設規模――補貼總金額分析。各個規模養殖場在政策出臺后收到的補貼金額隨著其新增建設規模而增加,雖然二者不呈密切的線性關系,但可以大致得出一個趨勢:規模豬場的改擴建規模越大,得到的補貼金額越高。補貼政策的分配和落實情況基本符合政策制定時調動養殖戶規模生產的目的。
2.總收入――建設規模分析。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法通過SPSS軟件分析數據,可以得出總收入與規模豬場的建設規模之間的相關系數R2=0.887,二者之間的函數關系式:y = 63 494.187+ 1 268.478 x。
規模豬場的總收入隨其建設規模線性增長,當建設規模每增加1m2時,總收入就相應地增加1 268.478元。
3.出欄數――建設規模分析。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法通過SPSS軟件分析數據,可以得出出欄數與規模豬場的建設規模之間的相關系數R2=0.912,二者之間的函數關系式:y = 49.941+ 0.822 x。
規模豬場的出欄數隨其建設規模線性增長,當建設規模每增加1 m2時,出欄數就相應地增加0.822頭。
4.出、存欄數之和――建設規模分析。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法通過SPSS軟件分析數據,可以得出出存欄數之和與規模豬場的建設規模之間的相關系數R2=0.856,二者之間的函數關系式:y =321.472+ 0.939 x。
規模豬場的出存欄數之和隨其建設規模線性增長,當建設規模每增加1 m2時,出存欄數之和就相應地增加0.939頭。
5.頭均養殖成本――建設規模分析。頭均養殖成本不隨建設規模嚴格遞減,但可以大致得出,頭均養殖成本會隨著建設規模的增加相應減少,建設規模越大,規模化效益越大,單位成本越低。
三、生豬出欄價格走勢分析
關鍵詞:外匯儲備;效益最大化;風險規避;人民幣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我國外匯儲備效益最大化對策分析
收錄日期:2016年1月21日
一、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這幾年一直在增長。而在2009年12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位于世界第一,并且達到了2.4萬億美元之多;2013年第四季度末,它的總額一度曾經達到3.82萬億美元的數額。伴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表現出來。鑒于此,我國相關機構應該主動采取措施,進一步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率,增強對外匯儲備的管理。
從21世紀初年開端,我國外匯儲備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快速軌道。2005年第四季度末位于全世界第二,數額達到8,188.72億美元。另一個數據節點在2006年2月的時候,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躍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數額也達到8,537億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38,213.15億美元。根據中國銀行在2014年1月15日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到2013年12月月末,中國國際外匯儲備余額為38,200億美元,比上年凈增加額度達到5,000多億美元,年增量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成績。
另外,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中國正尋求一些方法和手段盡量避免人民幣對美元過度貶值。除此之外,我們發現我國外匯儲備過度依賴美元,這樣對我國的經濟以及金融穩定都很不利,要警惕美國采取“貨幣戰爭”的方式來影響到我國的經濟,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二、外匯儲備利與弊
一般來說,一國的外匯儲備需要適度的衡量和存儲,而過高的外匯儲備不利于一國的經濟穩定,并且有可能會成為其他國家轉嫁風險的領地。例如,2009年美國產生的金融危機影響了全球很多國家,同時由于我國在外匯儲備上的巨額壓力,在2014年末到2015年初都采取了減持美元的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我國對于外匯儲備有了清晰的認識和見解,所以外匯儲備也是有利有弊的,應該注意在外匯儲備上保持適量的度。
(一)外匯儲備的有利之處
1、有利于維持一國的匯率穩定。根據傳統的一些研究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外匯儲備的主要作用表現在,假如某一國出現應付國際收支失衡的現象的時候,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一國的匯率穩定,比如兌美元的匯率進行相關的穩定和發展。一般來說對表現國際收支和償付外債方面以及我國的信用評價方面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2、有利于實現經濟均衡穩定。作為一國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定的外匯儲備是舉足輕重的。如果國內宏觀經濟出現失衡,總供給小于總需求,這個時候利用外匯儲備進行擴大進口,使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平衡狀態;如若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的情況,利用外匯儲備的差額可以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而在一國匯率出現波動情況的時候,這個時候更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對匯率采取合理的調節,使它不斷達到穩定的狀態。
3、有利于提升國家的信心。一國的外匯儲備的多少,在傳統的看法認為,反映著該國的經濟實力,也可以提升該國的信心,說明該國在經濟上表現出巨大的優勢。在當前新興市場方面的一些國家,在這上面的認識是:國家外匯儲備往往被認為是一國經濟信心的一種標志。
(二)外匯儲備的不利之處
1、不利于實施一國貨幣政策。外匯儲備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在外匯方面的政策實施,同時也會增大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困難程度。我國如果在外匯儲備上保持過度的量和其他因素,就會導致我國的貨幣政策不可以很好地達到我們所想達到的目的,會給國內貨幣均衡帶來壓力。
2、增加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在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說,可以表現為一國的金融債券的持有,同時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并不是可以為本國其他所用,也并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在外匯儲備上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假如一國貨幣當局不再持有一國的外匯儲備,那么他們就可以根據一國的實際情況,把這些儲備的資產用來進行購買消費,進口商品或勞務,這對于他們來說是更不值得的。
3、加大持有國的經濟風險。當一國的外匯儲備增多的時候,就會加大持有國的經濟風險,因為一國的經濟穩定與否也是值得我國注意的,特別是2009年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就影響到我國的經濟穩定和風險,并且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外,在對外貿易方面更是影響著國家采取對外需求政策,當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一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都會采取一些措施來規避風險。
三、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外匯儲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形勢有著深遠的影響,短期來看,我國雖然在持有的外匯儲備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特別在近年來增長速度奇快,并成為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當然這也會造成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巨大壓力。
(一)干擾貨幣政策,提升通膨壓力。1994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新的外匯管理制度,進行強制結售匯制度,這項制度導致外匯儲備迅速擴大。隨后2009年至2015年,伴隨我國連續貿易順差和不斷擴大的外匯儲備,宏觀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程度上牽制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使得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減弱,更加加大了貨幣政策調控的不穩定性,影響貨幣政策的最終實施程度。
(二)資產結構單一,遭遇儲備風險。我國的外匯儲備風險也在不斷加大,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末,以美元計價的我國外匯儲備約為2萬億美元,占據我國的一大部分,同時我國共持有美國國債金額達到1.2689萬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出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單一,并且在我國目前的外匯儲備中,歐元占比達到20%,而日元占比達到10%。與此同時,美國信用評級下調,金融市場的匯率波動也受到流動的國際資本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外匯儲備資產遭受著比較大的匯率風險,尤其是美元方面的匯率風險。
(三)會降低資金使用效率。外匯儲備作為一種貨幣資源,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也就形成了巨額的機會成本。因為美國仍然是第一大經濟體,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其國債相對來說更有安全性、流動性等方面的優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額的外匯儲備放棄了可以獲取較高投資收益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貨幣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就難以實現。
(四)擴大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導致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壓力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斷增長的國際收支順差,而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額的外匯儲備所造成的。伴隨著本國貨幣的升值,其外匯儲備是一定會增長的,因此可以說本國貨幣升值壓力是源于其外匯儲備的高漲。從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會造成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不斷上漲。
高額的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在貨幣政策方面的影響,也會對我國的通脹壓力不斷提升,所以我們應該保持適量的外匯儲備。
四、外匯儲備效益最大化對策
根據上文對我國的外匯儲備的情況進行分析,我國外匯儲備逐年增長,并且成為了外匯儲備的世界第一大國,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水平,但是正如上文所說,外匯儲備不是越多越好,并且很高的外匯儲備也會造成我國存在一定的風險,我們認為應該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對于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注意貨幣多元化。在全世界經濟普遍蕭條,經濟舉步維艱的情形下,對于我國的高額外匯儲備,這已經不是一個嚴重的量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本著長遠考慮,主動做好經濟產業的優化升級,為經濟周期做好準備。特別是需要改變目前的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應逐步適度地降低美元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適當地將多種國際貨幣引入儲備資產,實現儲備貨幣多元化。
(二)擴大人民幣使用范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面對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我們應該適時采取相應的策略,比如擴大人民幣適用范圍,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由于我國在近年來也提出一些經濟組織的發展,特別是亞投行和絲綢之路等新戰略的提出,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匯儲備的合理利用,同時在亞投行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進行相關的協調發展,讓全世界相信人民幣的作用和其他的影響,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三)降低美債的購買量,增加黃金儲備。在2013年之后,美元出現貶值的趨勢的情況下,應該降低美債的購買量。因為當前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負擔在不斷地加重和擴大,這些變化都將動搖美元在全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仍然不放棄,它不僅想要阻撓我國崛起的進程,還想通過出售其武器來進一步一解其國內的債務燃眉之急。因此在如此的局勢下,我國需要采取適度的減少對其國債的購買和其外匯走勢,從而實現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
(四)加強自主創新變革,主動走出去。建立在強大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所在。我國在金融方面也在尋找自主創新的辦法,特別是2014年提出的亞投行的建設,這對我國利用外匯儲備都有深遠的影響,這樣利于我國的人民幣國際化和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在這個基礎上盡快建立全方位的要素資源的戰略儲備制度,特別是人民幣的交易條件改善和資源價格回落時,我們要抓住時機擴大我國一些產品的進口。
五、小結
總體上說,當前世界經濟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不斷推行,歐洲債務危機解決困難,人民幣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這都使得我國外匯儲備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別是對于相關機構采取適度寬松的政策刺激下,當前巨額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壓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緩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和國內投資者進行海外投資的水平和意識,金融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建設也會進一步推進下去,為更好地達到“藏匯于民”的目標建立優良的外部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吳鋒林.外匯儲備經營效益管理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1.
[2]鄭俊濤.中國外匯儲備有效管理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4.16.
[3]黃峰敏.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問題與管理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