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村落格局
中國傳統村落的選址與布局大多受風水觀念的影響,普遍遵循后有靠山,前帶流水的相對封閉的空間模式[1],村落布局強調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蔣家村地勢平坦,背靠亭山,面臨大源溪,前有珠山,村落布局依山就勢,巧妙自然,大量民居(當地人稱為“臺門”)布置期間,巷道縱橫,錯落有致(圖1)。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蔣家村逐漸形成了以宗祠為核心的宗族聚居形式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村落格局與空間尺度。
1.2古建遺存
蔣家村作為歷史悠久的氏族村落,古建筑遺存較為豐富,在規模、布局和建筑藝術上都體現了村莊的發展歷史,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村落的核心建筑蔣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祠堂建造考究,內部雕刻精美,經專家研究,認為是東陽木雕的經典作品。村內現存包括“錫紀”臺門、“慎脩思永”臺門等古民居共計18處,大多為清代建筑,部分建于民國時期。這些民居大多保存較為完整,建筑格局、門窗等構件能夠體現當時的特色,建筑的木雕、石雕精美。特別是一處建于民國年間的“篤慶錫光”臺門的12扇開門中,有4扇絳環板上刻有火車、汽車、輪船、自行車、留聲機等當時的西洋產物,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1.3民間文化
村民提倡孝道文化,重祭祀,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歷代蔣氏宗譜中的《家箴十則》和《家訓八則》亦是佐證,村中有清明節祭拜祖先的蔣氏祠堂和兩處“香火堂”;蔣家村有兩次村民共有的節慶日:即農歷二月半(二天)和十月半(四天),期間有“社戲”,以鼓勵農民生產及慶祝豐收;蔣家村一向重視教育,舊有私塾啟蒙,一九一九年蔣氏族人創辦鼎新小學并置校產,解放后稱民樂完全小學,其間涌現大量文人、學者,如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家麥家,著名黃公望研究專家蔣金樂等。
2歷史風貌現狀與存在問題
2.1歷史文化要素保護乏力
蔣家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在現代經濟快速發展,生產、生活方式急劇改變的社會背景下,這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落后的代名詞,村民的認同感逐漸減弱,再加上缺乏建筑、規劃等相關專業人員參與,古村獨有的歷史文化無法受到科學、有效保護。2.2村莊布局、肌理面臨挑戰由于現代居住、出行等方式的改變,村落傳統的建筑、道路布局已經很難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家族聚居的合院式傳統民居逐漸被拆除或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獨門獨院的別墅式住房,而這些建筑在風格、色彩、高度上較為隨意、多樣,與現存歷史建筑產生了較大反差,傳統村落質樸淡雅的色彩、相對統一的格局逐漸弱化;出于方便車輛出行的考慮,村莊內的原卵石、石板路面多被水泥地面覆蓋,僅部分偏僻的小巷內還有一些遺存。因此,村落傳統肌理遭到破壞,地方特色風貌也逐步喪失。2.3配套設施有待完善主要表現為村落內部道路未形成系統,人車混雜,缺乏合理的停車場地,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坑洼不平;村內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部分用戶雨、污混合水直接通過溝渠排放到附近水體中,對環境影響較大;電力電信線路多架空鋪設,甚至直接與古建筑木構件接觸,不僅影響歷史村落的景觀,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村落內缺少村民集聚、交流的文化娛樂設施和可供休憩的綠地。
3規劃理念與思路
3.1留住歷史文化的記憶
古村落歷史遺存的價值不僅在于其令人緬懷的建筑物或構筑物等物質內容,更在于它承載著發人深省、蘊涵豐富意義的歷史記憶等精神內涵[2]。規劃注重村落傳統的格局肌理、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的全面保護,保持村落歷史文化的原真性[3],讓人們從文化遺存中探尋村落悠久的歷史記憶。
3.2注入有機更新的活力
在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上,注重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環境質量,提升村落宜居性;將村落豐富的歷史文化要素與景觀營造、產業培育相結合,提升村落的吸引力,激發村落發展的活力。3.3激發村民參與的動力村民是組成村落歷史文化的主體,因此村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注重維護村民的利益,尊重他們的意愿,若具有重要價值且切實可行的項目不被廣泛接受或認可,可先通過試點示范,讓農民逐步理解并參與其中;注重激發當地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和自 信[4-5], 使其認識到村落文化遺存的價值,愿意留住在村里并主動加入到歷史文化的保護中來。旅游業等產業的順利開展,也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收入[6],進而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使鄉村的歷史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4規劃策略
4.1布局分區延續鄉村肌理
規劃通過對蔣家村的綜合分析,充分尊重蔣家村傳統的布局模式,從村莊特色、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入手,可將蔣家村劃分為三個區域,即歷史文化區,新農村建設區和田園風光區(圖2)。歷史文化區,是以祠堂為中心的傳統聚落區,以保護傳統鄉村肌理為主線。區域內現存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樹等含有歷史記憶的要素都要登記評估和保護,禁止破壞,現狀基礎上禁止再進行大拆大建,以保持歷史村落布局的整體性。完善區域內的水電、消防等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活條件。新農村建設區,是近幾年來村落的新建部分,以疏散歷史文化區域內的村民,避免歷史文化區域的過度開發,同時還為歷史文化區內騰出住房開設旅館、茶室等服務場所的村民提供了住房。規劃注重呼應歷史文化區內的傳統聚落布局及建筑風格,尊重周邊自然環境,實現村落的良性發展,同時該區域還可利用新村完善的現代化設施作為旅游服務區[7],為體驗歷史文化村落的游客提供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田園風光區,是村落現有的耕地以及部分經濟林區,以田園風光和休閑農業為特色。保護現有村落耕地,可對作物種植種類進行規劃,形成統一的規模化的田園景觀,完善灌溉設施、機耕路等基礎設施,結合周邊山體景觀的修復,部分田地退耕還林,創造優美的鄉村田園景觀。另外還可借助村落旅游產業開展,大力發展以休閑采摘、菜園租種、農耕體驗、觀光農園等形式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
4.2街巷里弄串聯古村景觀
街巷空間是組成村落格局的重要部分,體現了村莊的整體脈絡[8]。規劃保留傳統街巷的空間格局,保持原有的尺度、斷面、鋪裝和步行方式,不輕易拓寬或占用。村落街巷的道路采用條石、石板、石塊等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進行修復,并注意區分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鋪裝形式的不同,增強村落街巷的可識別性。宗祠前的澳溝路是村落最具特色的路段之一,周邊有宗祠以及數量較多的古建筑,開辟成為歷史文化特色街,路邊的澳溝進行疏浚,形成村莊內的水系,還原村莊傳統的水系布局,集中展示村落獨特的街巷結構(圖3)。對以村莊原有“古道”為基礎的后山游步道的鋪裝進行改造,打造俯瞰村落全景的最佳觀賞線。最終以街巷空間為核心,結合大源溪濱河游步道、澳溝路、后山游步道等線性元素構成古村落觀賞線,串聯起村莊內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場所如蔣家祠堂、古建筑(臺門)等。
4.3遺存保護傳承歷史文脈
蔣家村的歷史文化區內存有數量較多的古建遺存,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毀甚至已成危房,若全部修繕,難度很大且成本很高,因此在規劃中可視現狀對歷史建筑進行有針對性的修繕。對于現狀質量較好,建筑類型較為典型的傳統建筑進行修繕、缺失構件修補、防腐等措施,恢復其原有風貌,而建筑內部進行改善,尤其是地面、墻面的防水防潮處理,以及安裝室內衛生間等必要的生活設施,改善居住條件。部分歷史建筑賦予其新的功能,可改造為民宿,讓游客近距離感受蔣家村的民居文化,也可開辟為展覽館,全面展示蔣家村村莊歷史、農耕文化、著名人物成長史等。對于建筑損毀較為嚴重或已部分坍塌的、修繕成本很高的建筑可對遺留部分進行加固處理,以“露天廢墟博物館”的形式展示出中國傳統建筑的消逝,配合建筑知識講解牌等給人以教育的意義;村落內建筑木雕等工藝精湛,可以將古建筑區域設置為實習基地,供相關專業人員的實習,使村莊的歷史建筑煥發新的活力并延續下去。
4.4節點構建體現文化特色
規劃利用村落主要出入口、中心建筑、古樹名木等重要的空間節點,結合歷史文化要素進行節點景觀營造,展示村落歷史文化,并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娛樂的場地。村落的主要出入口是人們對村落的第一印象,是展示村落歷史文化特色的重要節點,規劃選擇村落的兩個主要出入口進行景觀營造,龍門灣入口節點以“臺門迎客”為主題,選取蔣家村最具特色的臺門、高墻、窗花、農具等為景觀元素,組成一系列的動態景觀序列,展示蔣家村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文化,同時也可成為游客的最佳駐留點(圖4);老虎頭入口節點以一株百年古樹為景觀核心,結合景石、傳統石材鋪裝場地,展示蔣家村悠久的歷史(圖5)。蔣氏宗祠作為村落的精神核心,是村落歷史文化的代表,規劃在保護蔣氏祠堂建筑的基礎上,利用祠堂周邊廣場設立碑記園,介紹蔣氏祠堂歷史以及歷代名家題詞等,全方面展現蔣氏祠堂的文化價值,同時結合綠化營造,構成蔣家村標志性的景觀節點。村落道路周邊可利用水系、埠頭、空地、古樹名木等景觀元素進行景觀節點營造,以滿足游客的駐留賞景及村民的集聚、休閑的需求。
4.5產業謀劃激發鄉村活力
蔣家村歷史資源較為豐富,區位優勢明顯,可在村落歷史風貌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以傳統民居、孝道文化以及村落周邊優美的田園風光為特色,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推動鄉村經濟健康發展。規劃歷史文化區內可發展以地方傳統民居為特色的古村落精品游,以村落傳統的街巷布局為基礎,合理規劃參觀線路,設置多樣的參觀、體驗內容,如古民居、傳統手工作坊、蔣家村歷史文化展覽館、傳統建筑科普館等,使游客近距離感受村落古老的歷史;新農村建設區集中設置游客服務區,集住宿、品嘗農家飯、土特產品購物等為一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歷史文化區的游客得以疏散,減輕游客人數過多對古建筑等的不利影響;田園風光區通過規模性、季節性的農作物種植,形成多個色塊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田園景觀,開發觀光、攝影、采摘、花卉休閑、鮮花生產等多種旅游項目;設置家庭農場區,將農具開發成可供兒童游戲的道具、設施,并可適當布置露宿營地、自行車道及配套設施,提供鄉村郊野可參與的農業生產綠色空間。蔣家村村民重視孝道,尊老敬老的傳統深入人心,以此為特色,可發展鄉村養老產業,利用村落內空置住房以及部分新建的住房開發養老地產,同時加強商業、醫療和老年文化活動等設施的建設,注重老年病相關醫療人才和護理服務團隊的培養[9],將村落建設成適合老年人養老養生居住生活的樂土,同時也解決了村內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
5小結
在鄉土農村中,農民通過“鼓吹樂”、“傳統的經典曲目”、“地方戲曲”、“說唱藝術”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文化訴求、倫理要求及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看法。以這種“群眾性聚集狂歡”的方式,并通過一定的民俗傳統來表達農民群眾的一種樸素的信念和追求。改革開放后的農村公共文化活動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私性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私性文化資源較為豐富,電視機、VCD、DVD、衛星電視接收設備、有線電視,甚至電腦等現代文化信息產品逐步進入了大多數普通的農民家庭,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和上網等文化娛樂活動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農民個體的日常文化。而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缺乏多樣性,難以滿足當代農民日益增長的健康文化活動需求。目前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主要是廣播和寺廟教堂。寺廟教堂在農村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而寺廟和教堂基本上是農民自己籌資建設的,每年的寺廟廟會和基督教活動的經費也是由村民自籌。基層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數量有限、缺乏多樣性。民間的公共文化活動中,以廟會、祭祖、修家譜、燒香拜佛和做禮拜居多,在當前社會的農村,農民在改革開放后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的問題,在很多農村都以把信仰轉化為信佛和地方神,以及在農村蔓延的基督教會。從整體上來看,農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發的、個體的或傳統的,乃至封建迷信的狀態。從鄉土農村文化活動的內容上看,當前農村呈現了現代的私性文化活動快速發展與傳統的民間公共文化活動的復興。就筆者家鄉所在的鄉村,基層政府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稀少,尤其在農村的公共文化活動幾乎沒有,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農村私性文化沒有發展,基層政府每年會有農村流動電影播放若干次,其余的公共文化活動就沒有舉辦過。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嚴重缺少,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缺乏,其具體體現于:體育場和體育器材缺乏,文化活動室、圖書館等缺失。據筆者調查的農村地區,幾乎沒有村莊存在圖書館和文化活動室,有個別村莊存在體育場,但也是以農村小學的體育場為主,村莊體育場也僅有籃球和乒乓球臺(農民因愛好自籌自建)。農村公共文化活動一年僅有一次的廟會,如“三官廟”廟會,以地方戲曲和燒香拜神為主;少數群體性的基督教會,影響較小;若干次的婚喪嫁娶,農村的婚禮和喪事幾乎使整個村莊的大大小小的農民參與其中;若干年一次的修訂家譜(不同宗族修訂時間不一);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農民、勢力強大宗族等以自籌資金方式,燃放煙花爆竹送“火神爺”。總而言之,農民私性文化有了較快發展,農村的公共文化卻嚴重式微。特別是一些健康的、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嚴重缺乏。一是政府供給的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嚴重匱乏,部分村莊的公共文化供給被寺廟、教堂、封建習俗所占領;二是政府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不但數量少,而且極少針對農民的文化需求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即使舉辦了一定的文化活動,也主要限于節慶等特定場合,或者是為了滿足政府經濟活動方面的需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不是真正為了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的需要。〔2〕
農村公共文化衰微的原因
1.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資金投入不足中央以及省、市、縣政府對公共文化資金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公平現象。無論投入總量還是人均投入總量,農村都遠遠落后于城市。2006年,國家對農村公共文化投入44.6億元,僅占全國財政對文化總投入比重的28.5%,而城市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高達71.5%,超過對農村投入比重的43個百分點。扣除對縣級文化單位的投入,作為直接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鄉鎮文化站資金為7.37億,2006年獲得的財政投入經費只有10.9億元,每個農民一年僅能享有1.48元的文化投入。基層政府大多數又存在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對農村文化投入甚少。原來的農村文化活動經費,來自于政府撥款、鄉村自籌、群眾負擔和社會捐助等多條渠道,幾管其下,資金容易籌集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成了產業,基層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比重明顯偏低,特別是對農村公共文化難以顧及;社會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機制,企業或個人的社會責任缺失。農村文化經費的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文化的發展。2.農村公共文化管理缺乏科學的運轉機制目前,在鄉鎮有文化站的機構,最多的有三個工作人員,大部分鄉鎮是一人一編制。由于基層文化站工資少、待遇低,難以吸引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以前文化站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退休的文藝工作者,雖然有舞臺表演經驗,但公共文化活動組織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難以使鄉村公共文化活動有效展開。〔3〕從管理體制上來說,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者。文化管理既無外在競爭,又無內在創新動力,缺乏監督與約束,弱化了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強化了謀求部門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性職能。公益性職能弱化的背景下,必然導致基層公共文化管理運轉機制的缺失。農村公共文化市場管理不到位,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在管理文化,特別是黨委宣傳部門更是包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政府也在強化自身的責任問題,不愿放棄管理權。這種多頭管理造成管理難以到位,遇到利益問題同時爭搶,遇到困難棘手的事情同時避讓,文化市場管理不到位,并由此導致文化市場的萎縮,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衰退。3.農村文化人才缺乏且素質低,服務效率不高長久以來,由于鄉鎮文化建設缺乏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缺乏相應的人員和經費預算,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和文化事業經費得不到妥善解決,導致農村青年從事文化服務的內在動力缺乏。農村文化活動從“內”產生不了,從“外”引不進來,無論是專業還是業余的人才都是稀缺。文化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淡化和業務素質不高,嚴重影響文化服務的效率。主要存在文化建設隊伍素質低,文化程度偏低,專業修養不高;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干部隊伍不健全;參與文化活動的農民對文化活動的理解能力有限,對新事物有排斥心理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4.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缺乏績效考核對于鄉村公共文化活動,鄉鎮一般年初無規劃,平時無安排,年終無考核,任其農村公共文化活動自行消長。原來的農村電影放映隊,現在都已銷聲匿跡,許多農民一年到頭難得看到一場電影。原來紅紅火火的農民文化藝術節以及農村文藝演出等等也都難得一見了。鄉村的廣播站也沒有了,高音喇叭也悄然無聲了,現在農村文化活動基本上已經完全消失。〔4〕鄉鎮對文化活動的重視遠遠的拋在經濟發展的腦后,考核鄉鎮政府的業績主要以經濟發展、城鎮的基礎建設、社會治安為主,而對公共文化活動的考核微乎其微。只要經濟上去了,文化搞不搞都不會影響到鄉鎮政府的業績考核。5.片面政績觀導致農村公共文化“邊緣化”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強調經濟發展,追求GDP指標,成為了國家一個時期的追求核心。在這種片面的追求經濟建設的社會環境下,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形成一種壓力型體制關系,各級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經濟發展指標,想當然的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關注不高。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前,鄉鎮文化站主要就圍繞著收費征稅、計劃生育等運轉,幾乎沒有將精力放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上;農村稅費改革之后,現在鄉鎮財政只能勉強維持單位的正常運轉,在保證工作人員工資的情況下,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基層政府的工作中便處于了邊緣化狀態。農村文化的邊緣化以及一些地方鄉鎮機構中的鄉鎮文化站的“形同虛設化”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嚴重匱乏。
(一)差距增大帶來的不平衡心理問題
城中村改造后,隨著財富的倍增,村民之間的經濟差距也被放大了,因此村民之間階層分化明顯。有少數人由于改造前地理位置優越,又有經濟頭腦,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改造后又憑借補償款做生意,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有部分村民沒有什么技能,文化程度低或缺乏做生意的頭腦,僅靠一點補償款維持生計,生活水平逐漸下降;還有一部分村民生活水平介于二者之間。這種階層分化,極易造成村民心理上的不平衡,形成社會隱患。
(二)素質障礙帶來的不文明行為問題
為獲得城中村村民文明行為現狀的第一手資料,筆者對衡水市前里馬村和青楊樹村的部分村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出以下兩個典型特點:城中村村民在對市民文明素質認知和行為層面具有較大的差距。城中村村民在文明行為的過程中,明顯的存在著公共意識不強的問題。
二、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問題分析
(一)自我價值感低,理財能力不足
拆遷暴富后的非理性消費,其實質是一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因為自我價值感比較低,需要通過買好車、買高檔服裝等最直接、最簡潔的表達方式展示自己的財富,炫耀外在的價值。如果僅是如此,還不至于造成對社會的巨大危害。但是人在沒有更高的價值需求時,低級的需求會表現得更強烈,極易滑向犯罪的深淵,而且這種不適當消費,助長了一些人的消極人生觀,從長遠看,其淪為無業人員甚至返貧的情形將可能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因此,應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知識技能短缺,主觀進取缺乏
知識技能短缺,是造成差距增大的客觀原因。據調查,衡水市前里馬和青楊樹村村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0%左右。雖然改造前也存在這種情況,但因為那時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來源為出租屋,因此知識技能的短缺對收入的影響沒有明顯顯現出來。而改造后,火爆的出租屋經濟消失,村民需要其他的收入來補充,所以這就與他們的職業相關,而職業又與知識技能相關。知識技能的不足使得他們難以獲得之前的收入,社會經濟地位逐漸下滑。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則是造成差距增大的主觀因素。城中村出租屋經濟使得許多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既不勞動也不讀書,成為主觀剩余勞動力。
(三)教育效果不佳,監督制約不力
城中村村民不文明行為特點的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宣傳效果不佳。在對城中村村民群體的走訪中發現,目前關于村民的教育僅僅是停留在零散的宣傳教育上,并沒有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規范教育。監督制約不力是村民文明行為有失偏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村民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生活行為規范,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習慣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仍會出現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這就需要必要的制度懲罰措施,不斷對他們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負強化,從而消除新市民的不文明行為。
三、城中村村民市民化中的思想教育研究對策及建議
(一)反面警示,正面引導
對于拆遷暴富帶來的非理,一方面可以利用大量直觀的事例促其警醒。采用多種宣傳渠道,比如故事欄、露天電影、社區舞臺宣講眾多暴發戶在短時間內敗光家產的故事。并對作為消費主體的年輕村民進行重點教育,使其明白他們的富裕與勞動、智慧無關,純粹是搭上了城市拆遷改造的“快車”,帶有某種偶然性與僥幸。另一方面,要加強正面引導,幫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打理財富。昆明市聯盟路街道開展的“立志工程”就十分有效。他們聘清專業理則師給村民們講課,深入淺出地教村民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村民是最實在的人,看到哪家哪戶賺了錢,自然就會跟著投資。
(二)務實培訓,轉變觀念
為解決村民知識技能短缺的問題,應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就業培訓。首先,要了解培訓對象。政府可通過調研,詳細了解城中村人現有的文化程度,就業意愿與就業傾向,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引導,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其次,要突出實效性。重點開設了計算機操作、電了裝配、電焊工、鉗工、園林綠化、家政服務、縫紉洗燙、小區保安等培訓班,做到急用先學,學以致用。在培訓的同時,要引導村民轉變觀念。
(三)專門教育,多樣懲罰
1.1以人為本的原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基于這一指導思想,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首要原則,致力于滿足鄉村廣大農民群眾物質、精神、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全方位提升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靈活多樣的就業選擇、潔亮綠美的居住環境、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務、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進步的社會觀念等,都應成為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追求的目標。
1.2因地制宜的原則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并不是一定要人為地將鄉村和城鎮割裂開來,將“黃土地”的傳統鄉村地區全盤變成“水泥地”的現代城鎮,而是在充分保留鄉村意象的前提下,有選擇性地依托旅游中心村培育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新城鎮,將散落的農村居民點適時適度聚集發展為新社區[6],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集約化利用,以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務實思想。缺少了鄉村意象,鄉村地區也就喪失了原有的旅游吸
1.3生態優先的原則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就是要樹立建設“生態城鎮”的理念,在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進程中始終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改善,重視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以契合新型城鎮化對“質”的要求。一方面,要明確空氣環境質量、水資源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等的控制目標和保護措施;另一方面,應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科學處理好鄉村地區生態斑塊、生態廊道和生態基質之間的關系。
1.4利益均衡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必然是一個多方參與建設的過程,地方政府、當地居民、旅游企業、旅游者等群體都扮演著重要的參與角色,同時也構成了多元化利益主體之間利益交織的局面,如果不能有效協調好其間復雜的利益關系,勢必將阻礙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的健康、穩定發展[7]。只有遵循“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思路,構建起利益均沾、兼顧公平的“利益均衡”機制,才能保障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最終走向“和諧城鎮”。
2湖北省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鄉村地區的旅游城鎮化建設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各地反復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在的黃山市、張家界市、武夷山市等都具有典型的旅游城鎮化特征[8]。當然,除了這些相對成熟的景區依托型旅游大市鎮之外,還有更多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鎮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9]。湖北省在2008年和2009年先后啟動了“湖北旅游名鎮”創建和“湖北旅游名村”尋訪工作,對納入創建扶持名單的鎮、村分別給予600萬元和100萬元的扶持資金,從而拉開了全面推進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的大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6個鎮和100個村入選創建扶持名單,這些村鎮已經走在旅游城鎮化的前列,通過分析其發展路徑,總結其成功模式,可以為其他起步較晚的地區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所謂模式就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過程,每一種模式都具有典型的意義,能夠為解決同一類型的問題提供參考性的建議和思路[10]。本文從旅游產業作用機理的視角,提出四種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
2.1產業帶動模式———十堰“紫霄模式”以十堰市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紫霄村為代表。紫霄村位于武當山核心區域,方圓約90平方公里,與金頂、南巖、紫霄宮等著名景點比鄰相依。在當地政府的規劃安排下,紫霄村依托武當山道教圣地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在“旅游富民”和“旅游強村”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村民80%從事旅游服務,通過開辦個體農家賓館、農家樂餐館和經營商業攤位實現了致富夢想,旅游生意做得最好的村民家庭年收入逾百萬元;村集體也投資旅游業,旗下的旅游酒店和花轎公司每年可為村里增加10多萬元收入,收入所得均用來為村民提供福利。據統計,2011年全村旅游收入達2100萬元,人均純收入7300元。同時,紫霄村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也大幅度提升了村民的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目前,全村戶間道路已全部完成硬化,生活垃圾及時清運下山,清潔安全的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農村超市、衛生室、圖書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合率達到100%[11]。紫霄村是一個典型的依靠旅游業作為產業引擎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村莊,旅游業替代了農業的位置,讓村民從地頭走向街頭,農民的身份逐漸褪色,變身為店主、員工,收入也有了成倍增長,其成功在于充分發揮了背靠武當山景區“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利優勢。產業帶動型的旅游城鎮化模式以旅游服務業為絕對主導,適宜于在地理區位上依附于著名旅游景區的村鎮。
2.2產業轉型模式———大冶“坳頭模式”以大冶市靈鄉鎮坳頭村為代表。坳頭村是馳名荊楚的礦業大村,曾一度依托村內豐富的鐵礦和石膏礦資源富顯一方,但與富裕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大量排廢造成的水土流失與環境破壞。在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枯竭危機”的現實挑戰時,坳頭村鮮明地提出“依托資源創業、超越資源發展”的轉型理念,并將旅游業作為產業轉型的主導選擇,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在旅游發展資金方面,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村集體參與、鼓勵村民入股、吸引個體業主或外來企業投資等方式多管齊下,持續投入;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立足本地資源特色,通過礦冶景觀建設和礦井探險體驗產品設計,開發出滿足游客求知100和探秘體驗的旅游產品,使游客能夠獲得豐富的礦冶知識和獨特的旅游互動體驗;在旅游設施建設方面,先后大手筆引資建成4A級景區、四星級酒店投入運營,具備較強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場接待能力[12]。2012年,坳頭村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名村”稱號。旅游業大發展的同時也強力帶動了坳頭村硬件設施的改造、配套與升級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對優化村莊環境質量、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及加速其城鎮化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比產業帶動模式與產業轉型模式,兩者同樣都是以旅游業為主導促進鄉村地區城鎮化發展,但前者產業結構單一,主要是通過向村鎮所依附的著名旅游景區提供旅游配套服務實現經濟發展;而后者涉及到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村鎮自身應該演變為旅游目的地,從而實現全旅游價值鏈收益。
2.3產業融合模式———鐘祥“彭墩模式”以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為代表。彭墩村自2006年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與湖北青龍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產業聯姻,由彭墩村提供土地和人力,青龍湖公司提供資金和管理,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大力發展規模農業和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遷村騰地、村企共建”的特色發展之路,僅數年時間就由一片窮山荒水的“貧困村”躍升為享譽全國的“明星村”,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生態文化村、亞太地區鄉村旅游觀察點等稱號。“遷村騰地”使彭墩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大幅增加,依據統一規劃建設,全村9個組317戶陸續遷入附帶庭院和車庫的兩層小別墅集中安置區,騰置出來的宅基地經土地整理后新增3000畝耕地;“村企共建”使彭墩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生產,借助產業融合拉長增粗產業鏈,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已建成6000畝優質稻、2000畝有機蔬菜、2080畝生態水蓮、2000畝健康水產養殖、10萬只蛋雞、12萬只種鴨、2000萬只鴨苗孵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國家4A級彭墩鄉村世界旅游景區。2011年,彭墩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1.5萬元,與2005年相比,6年翻了3番[13]。彭墩村高效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離不開關聯企業的主體作用和產業融合的增值效益。產業融合型的旅游城鎮化模式強調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旅游服務的聯動并舉,適宜于具有一定農業基礎和資本介入的鄉村地區。
2.4產業集聚模式———黃陂“木蘭模式”以武漢市黃陂區北部旅游特色鄉鎮群為代表。近年來,黃陂區堅持旅游興農富民戰略,充分利用北部地區鄉鎮資源、品牌和區位優勢,推行黨政主導、企業主角、農民主體、行業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著力打造“木蘭山水之鄉”、“木蘭杜鵑之鄉”、“木蘭泥塑之鄉”、“木蘭茶香古鎮”、“木蘭民俗古鎮”、“木蘭明清古鎮”等一批特色旅游鄉鎮,通過“名鎮效應”推動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使北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區向旅游強區、名區的蝶變[14]。目前,北部地區鄉鎮已建成華中地區最大的生態旅游景區———木蘭景區群,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7家,3A景區3家,現正在合力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已建成休閑特色集鎮6個,休閑專業村58個,休閑山莊168家,星級農家樂579家,其中五星級休閑農莊9家,位列全省第一。2013年,全區旅游接待人數達1007.9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30.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45%和50.55%;有10萬農民吃上了旅游飯,涉及旅游產業的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黃陂區北部旅游特色鄉鎮群如同一個有著強大磁力的“旅游場”,吸引了大量民營企業家們紛紛回歸投資,景區數量不斷增加,旅游人口不斷聚集,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益。產業集聚型的旅游城鎮化模式需要“資源、資本、市場”三大要素共同提供原生動力,適宜于大城市周邊環城游憩帶上的村鎮打造“旅游衛星鎮”。
3結束語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的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85-02
1.梅州鄉村旅游文化資源及其開發現狀
1.1 博大精深的文化。 梅州歷史悠久,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自古為人文秀區,人杰地靈,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譽。造就了丘逢甲、黃遵憲、 宋湘、丁日昌、張弼士、李惠堂、、曾憲梓、林風眠等一大批中國著名人物;孕育了23名梅州籍兩院院士、227名大學校長、474名將軍。梅州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客家文化底蘊深厚 ,梅州是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有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的客家圍龍屋、客家山歌、廣東漢劇、花環龍、埔寨火龍、席獅舞、五華提線木偶等一批國家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梅州市共申報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381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3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4項;梅州市還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3個,"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7個;梅州市申報公布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21個,其中國家級4人、省級29人、市級67人。此外,梅州還有千年古剎靈光寺、萬福寺、神光山、千佛塔等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1.2 豐富多彩的客家菜和客家小吃。客家菜屬于粵菜的三大流派之一。客家菜的特點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講究鮮嫩;突出主料,原汁原味;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講究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 梅州客家菜品種豐富,特色名菜有:客家鹽h雞、梅菜扣肉、客家釀豆腐 、釀苦瓜、客家盆菜、、開鍋肉丸、客家娘酒雞、客家咸菜燜豬肉、客家蘿卜丸等;梅州客家特色小吃有:客家腌面、蕉嶺三及第湯、清明{、、發{、味窖{、百侯薄餅、大埔算盤子、仙人{、筍{、豐順捆{等。客家美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之一。
1.3 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 梅州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客家傳統民居類型多樣、民間藝術和民間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客家傳統民居有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和中西混合的騎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著名的客家民居景點有:南華又廬、故居、長樂學宮、丘逢甲故居、花萼樓、承德樓、石寨土樓和花螺墩圍屋等。代表性的客家民間藝術有:客家山歌、廣東漢劇、木偶戲、平遠船燈、興寧杯花舞、鯉燈舞、豐順埔寨火龍、花環龍、席獅舞、大埔廣東漢樂等,其中,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優美,歌詞通俗易懂,在客家地區廣為傳唱。傳統節慶活動主要有:元宵節"鬧元宵"、正月二十"補天穿"、端午節掛葛藤、六月六敬公王、七月半"扛仙師"和年底入年掛等;現代節慶活動主要有:梅州客家山歌旅游節、梅縣金柚節、平遠臍橙節、豐順溫泉文化節、大埔漢樂文化節等,豐富多彩的客家民俗是發展鄉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資源之一。
1.4 古村落資源豐富。 古村落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大量古建筑,古村落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村落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資源。梅州歷史悠久,古村落資源非常豐富。目前,梅州認定的省級古村落達46個,中國古村落5個。梅州古村落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在已開發利用有:梅縣南口鎮的僑鄉村、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梅縣區桃堯鎮桃源村、梅縣區雁洋鎮橋溪村、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和興寧市羅崗鎮柿子枰村等。
1.5 創建了一批鄉村旅游特色品牌。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梅州市創建了一批鄉村旅游特色品牌。目前,梅州市擁有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個:大埔縣百侯鎮和豐順縣八鄉山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6個:大埔縣百侯鎮、大埔縣茶陽鎮、大埔縣三河鎮、梅縣區松口鎮、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和蕉嶺縣南w鎮石寨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個:梅縣水車鎮茶山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梅縣松口鎮、大埔縣茶陽鎮、大埔縣三河鎮、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蕉嶺縣三圳鎮芳心村、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興寧市石馬鎮刁田村等。這些名鎮名村都富有較好的歷史風貌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的重要窗口,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文化資源。
1.6 根據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題小鎮。 最近,梅州市《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游產業帶發展規劃》正式定稿。未來15年梅州將依托生態資源和客家文化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為特色,以文化旅游產業為載體,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具有強大集聚能力、帶動能力和文化感染力的國家養生休閑產業創新區,《規劃》中明確了重點項目的分布,根據各地特色打造旅游主題小鎮。五華橫陂鎮老樓村建設足球運動小鎮、平遠差干鎮圍繞五指石景區建設地質觀光小鎮、大埔高陂建設陶瓷文化小鎮、梅縣松口規劃絲路文化小鎮等。通過打造旅游主題小鎮,使梅州鄉村旅游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提升和完善,形成種類豐富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和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鄉村旅游格局。
2.梅州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2.1 開發形式單調,豐富度不夠,還停留在淺層次開發階段。 目前,梅州鄉村旅游的開發形式主要有梯田、農家樂、休閑農莊(農場)、觀光花果園等,缺乏高端鄉村旅游俱樂部;缺乏富有文化內涵的農家樂;缺乏高端的鄉村意境體驗旅游產品,跟北京懷柔區"虹鱒魚一條溝"的農家樂的創意還有很大差距。現在,梅州鄉村旅游主要還是利用鄉村自然美景吸引游客,對于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還不夠深入,各級政府還不夠重視,對客家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的挖掘、整合和宣傳包裝還遠遠不夠,要搞好鄉村旅游,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因此,今后梅州鄉村旅游應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還要重視客家文化景觀的設計和布局。
2.2 缺乏整體規劃,鄉村旅游資源處于散點開發狀態。 梅州鄉村旅游點大多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形成的,發展鄉村旅游的自覺行動還未全面形成,目前,梅州市大部分鄉村旅游點還沒有編制規劃,更缺乏主題形象鮮明的鄉村旅游策劃,還沒有形成片區狀態。今后,從大的層面講,梅州市應大力推進粵贛閩"千里客家文化長廊"的旅游合作品牌建設,打破行政區域界線,根據市場需要靈活組合多種旅游產品,精心設計客家文化精品旅游線路,把粵贛閩客家地區各鎮(村)旅游點組合到一起進行旅游開發。從小的層面講,梅州市各縣(區)、各鎮(村)應該做好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編制規劃,還要做好主題鮮明的鄉村旅游策劃。目前,國內鄉村旅游片區開發比較成功的有黃山鄉村旅游、宏村、婺源和皖南鄉村旅游等,梅州鄉村旅游可以向上述這些鄉村學習借鑒。
2.3 旅游產品趨于雷同,缺乏特色。 目前,梅州市各鎮(村)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大同小異,旅游產品趨于雷同,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影響了梅州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的客源地主要是城市,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旅游產品對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因此,應該尋求和開發具有濃郁地方鄉村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而且盡量做到"一村一特色",避免雷同,避免各鎮(村)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2.4 旅游產品缺乏創新與創意 目前,梅州鄉村旅游產品主要是一些傳統的旅游產品,在創新與創意方面還遠遠不夠。在創新方面梅州市可以向浙江省永康市中山村學習取經,永康市中山村,依托全市最高的五指巖,每年在重陽節舉辦農民藝術節,連續舉辦了18年,但是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旅游經濟效益,直到2003年,中山村改變招數,請專業攀巖隊伍表演攀巖,讓游客體驗攀巖,吸引了大量青年游客,這年重陽節門票收入增加了一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可見,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此外,梅州鄉村旅游還要大力開發富有創意的旅游產品,例如,開心農場、瓜果花卉節、捕魚節、采摘節等,讓游客回歸自然,放松身心、學習知識和開闊眼界。
3.結語
梅州市是廣東省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市,旅游業是梅州市重點打造的產業,梅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梅州廣大鄉村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文化資源 ,但目前,梅州鄉村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開發利用文化資源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解決好這些問題對于梅州鄉村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CCTV《致富經》欄目組.專家指點鄉村文化旅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7.
[2] 謝小康.梅州旅游研究文集[C].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1.8.
[3] 莊偉光,鄒開敏,符永壽.論廣東鄉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J].新經濟時代,2012(5).
[關鍵詞]共享工程 資源共享 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4-0071-01
自實施文化共享工程以來,全國已展開了全方位鋪設文化共享設施的舉措。作為惠及千家萬戶的基礎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共享工程,不僅帶動全民政治、經濟、社會工作的整體升位,同時也促進了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人民科技文化素質”,“有利于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利于加快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文化共享工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保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文化共享工程體系的建立,充分發揮出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里程碑。文化共享工程具有凝聚、整合、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作為新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文化共享工程,不僅是社會文化的載體,也是信息傳播、知識服務的主渠道;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保證和物質保證,在一定層面上也對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文化共享工程的體系建設既實現資源共享,也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進程,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文化共享工程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建設新農村,經濟發展是關鍵,文化建設是根本。文化信息資源設備鋪設不均衡,會對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一)提高認識,加強投入,完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礎工作
在推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此項工作不僅是德政工程,也是關系社會是否安定和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為廣大農民提供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的教育工程,更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民心工程。為此,不僅要提高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認識,同時要加強投入資金、人力和設備,這樣,就保證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工作的正常運行。
(二)延伸服務領域,結合分館建設,開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工作
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節奏,滿足廣大農民朋友的需求,要不斷拓寬工作覆蓋面,加強對分館的建設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的建設,更好地為農村科技提供優質服務。要通過科學地制定規劃,統籌城鄉圖書分館建設,延伸服務領域,實現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促進農村軟實力由弱變強,加快實現新農村建設。
(三)組織農民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進一步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
為使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不流于形式,做到有系統、有側重點、有針對性地利用各文化資源基層網點,組織農民開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新穎獨特的活動,是共享工程和諧發展的必要措施。
三、文化共享工程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文化共享工程作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共享資源日益豐富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條件
資源建設是共享工程建設的核心,也是共享工程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目前,共享工程在吉林省分中心接收國家資源達10TB,已構建四十個多媒體資源庫組成的文化信息資源庫群,內容涉及農業科普、醫療保健、知識講座、文藝欣賞、未成年人教育、法律服務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現中華民族從古到今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為共享工程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
(二)共建共享機制逐步完善是新農村建設的保障措施
文化共享機制不斷完善,全國已形成較大規模的文化信息資源庫群,利用互聯網、衛星等通迅傳輸到基層文化服務點,使廣大群眾更便捷地享受到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完善,為新農村的建設提供有力的后盾。
(三)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服務效果日益顯現
為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進一步鞏固基層文化陣地,利用各種傳輸方式,積極主動地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優質文化信息服務,真正做到了讓共享工程的優秀資源惠及普通百姓、服務于千家萬戶。
1.依托共享工程載體,開展服務工作。基層服務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廣大群眾服務的載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文化科技服務,抓好基層服務網點,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讓廣大群眾認識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切實作用,促進基層服務點的建設,保證文化共享工程順利實施。
2.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在基層群眾服務工作中,要注重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明確服務內容、方式、范圍,擴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施展空間。針對農村的文化需求特點采取多種手段,為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當好農民的小助手。
【關鍵詞】 乳化瀝青 理論研究 研究進展
1 乳化瀝青簡介
乳化瀝青因具有常溫態施工、節省能源、環境污染小、降低工程造價等一系列優點,從而在多種領域中廣泛應用,包括公路建設養護、建筑屋面及洞庫防水、金屬材料表面防腐、農業土壤改良及植物養生、鐵路的整體道床、沙漠的固沙等方面,其中在道路工程中的用量最大[1]。目前,每年全球乳化瀝青的產量大約為10MT,隨著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在其需求量的影響下還會繼續增加[2]。尤其是在我國,公路建設日新月異,其建設和養護對乳化瀝青的需求量必將不斷增大。
不僅如此,乳化瀝青因其顯著的優勢,其應用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展。按照瀝青的設計壽命15~20年測算,每年約有12%的瀝青路面需要翻修,并還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如果大量經翻挖、銑刨的瀝青混合料被廢棄,一方面污染環境,另一方面浪費資源,而且大量使用新石料、開采石礦,會破壞生態環境。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冷再生技術,不僅可以節約能源和資源,100%利用舊瀝青混合料,而且可以延長施工季節,改善施工人員的工作條件,減少環境污染[3]。據估算,與其他傳統的施工方法相比,冷再生一般可以節省總投資40%~50%。該技術因其明顯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成為瀝青路面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歐洲,每年已有超過5千萬噸的舊瀝青混合料被再利用。該技術中使用的冷再生劑,因乳化瀝青類產品不含溶劑、環保無毒、瀝青抗老化性能更佳,而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4]。
2 乳化瀝青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因乳化瀝青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很多科研工作者已投身到該領域中進行研究,然而相關的理論研究還較為匱乏,存在許多亟待闡明的問題,比如乳化瀝青的破乳現象[2]。現存的理論主要有兩種,至今未能完全證實,無法確認主導機制是表面活性劑與石料的吸附還是液滴的聚并[5]。除此之外,由于破乳后,乳化劑仍然殘留在瀝青材料中。那么殘留在瀝青中的乳化劑以何種形式存在,對瀝青材料有何作用,對瀝青材料路用性能有何影響,這些都是受到關注且亟待解決的問題[6]。
3 乳化瀝青相關理論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動態分析
國內外已開展的乳化瀝青研究中,因穩定性是制約其應用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受到關注。Al-Sabagh[7]從宏觀實驗出發,通過測定多種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HLB值及其穩定性,來建立兩者之間的關系,為乳化瀝青中非離子乳化劑的選擇提供參考。Wang等[1]則認為Zeta電位可作為判斷穩定性好壞的依據,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Zeta電位值越高說明液滴之間的斥力越大,因此體系越穩定。Liu等[8]的研究結果也為上述觀點提供了依據,指出Zeta電位可以體現分散粒子的表面性質,從而很好地指示出液滴的穩定性,該方法尤其適用于乳化瀝青體系。其他一些研究結果則顯示體系的界面張力、流變性質、界面粘彈性以及乳化劑的性質同樣與乳化瀝青的穩定性有關[9,10],這些研究方法和手段均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應用。
不同尺度上的研究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加拿大的Moran[11]和Yeung[12]課題組使用微量管這種直觀的方式,同時結合Zeta電位,從微觀的角度探究瀝青液滴在水溶液中的聚并,測定了兩個液滴聚并過程中因相互作用、變形而產生的壓力,解釋了DLVO理論中幾點明顯不適用于該體系的原因,這些研究為變形壓力評估穩定性方法的實現及乳化瀝青體系穩定理論的完善做出了貢獻。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計算機模擬技術致力于觀測更小尺度的范圍,可以為宏觀實驗研究做補充,十分有效地考察一些實驗中難以觀測的現象,這種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為我們理解和探究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者將其中較為常用的分子動力學(MD)模擬應用于瀝青體系的研究。Lu和Wang通過使用MD模擬研究瀝青與石料界面的力學性能,發現環境溫度和應變速率過低會影響瀝青與石料的脫附行為[13]。Rogel和León則研究了一種表面活性劑低濃度和高濃度下在瀝青質表面上的吸附,解釋了這種表面活性劑促使瀝青質增溶的現象。表面活性劑在高濃度下更容易通過極性頭基吸附在瀝青質表面,且吸附了的分子排列有序,研究還發現表面活性劑的頭基大小與其吸附后的厚度無關[14]。由此可見,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方法各具特色,有各自擅長處理的問題。如果將它們相互結合,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作用過程和作用機制,從而豐富、完善乳化瀝青的理論研究。
關于瀝青、乳化瀝青與石料的相互作用,也有一些科研人員開展了宏觀實驗研究,向破乳現象的闡釋邁開新的一步。Liu等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和Zeta電位儀研究了瀝青-瀝青、瀝青-硅石、瀝青-土、瀝青-細粉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指出相互作用力很大程度上受溶液pH值和Ca2+加入的影響[15]。Mercado等則針對乳液破乳機理開展了研究,將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制備的乳化瀝青與表面帶負電的固體接觸,認為水包油型乳液與親水礦料接觸后,表面活性劑分子優先吸附在礦料表面,使其表面親油,隨后液滴朝向礦料表面運動[2]。然而,這些研究結果尚不能闡明破乳現象,且關于殘留乳化劑的影響、作用機理也未能說明。
4 展望
通過相關理論的建立除了有利于解決上述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對乳化瀝青性能進行綜合調控,為高性能產品的開發和研制提供有力指導:①為乳化瀝青組分中乳化劑分子結構的設計提供理念,有助于改善我國市場上乳化劑產品品種單一和依賴進口的現狀;②提升乳化瀝青各組分的配伍性,解決冷再生用改性乳化瀝青產品中膠乳與瀝青混合不均勻的問題,從而改善瀝青混合料的各項路用性能;③有利于提出詳細的評價、鑒定標準,用于乳化瀝青產品的設計和評估。正由于基礎理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十分有必要不斷開展,并深化、完善理論體系。
由于瀝青和乳化瀝青已被認可屬于膠體體系[16],因此膠體體系的研究方法同樣適用于乳化瀝青的研究,且這種交叉學科間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如膠體化學中的DLVO理論已被用于解釋乳化瀝青中液滴穩定分散的現象。因此,使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對路用乳化瀝青進行研究十分必要,這種方式也會因其顯著的優勢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Wang F Z,Liu Y P, Hu S G. Effect of early cement hydration on the chemical stability of asphalt emulsion [J],Constr Build Mater,2013,42:146-151.
[2]Mercado R A,Sadtler V,Marchal P,Choplin L, Salager J L.Heteroflocculation of a cationic oil-in-water emulsion resulting from Fontainebleau’s sandstone powder addition as a model for asphalt emulsion breakup[J].Ind Eng Chem Res,2012, 51:11688-11694.
[3]Brovelli C,Crispino M.Investigation into cold recycled materials:Influence of rejuvenant, mix designprocedure and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compaction [J]. Constr Build Mater,2012,37:507-511.
[4]Dinis-Almeida M,Castro-Gomes J,Antunes M L. Mix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warm mix recycled asphalt with bitumen emulsion [J].Constr Build Mater,2012,28: 687-693.
[5]Bourrel M,Verzaro F.Breaking mechanisms of asphalt emulsions for road construction [J].Actual Chim,1996,2-3:42-48.
[6]Andrew C.Slurry surfacing around the world [M].Washington DC:ISSA,2006.
[7]Al-Sabagh A M.The relevance HLB of surfactants on the stability of asphalt emulsion [J].Colloid Surf A,2002,204:73-83.
[8]Liu J,Zhou Z,Xu Z,Masliyah J.Bitumen-clay interactions in aqueous media studied by zeta potential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J].J Colloid Interf Sci,2002,252: 409-18.
[9]Sjblom J, Li M Y, Christy A, Gu T. Water-in-crude-oil emulsions from the Norwegian continental shelf 7. Interfacial pressure and emulsion stability [J]. Colloid Surf 1992, 66: 55-62.
[10]Boyd J, Parkinson C, Sherman P. Factors affecting emulsion stability, and the HLB concept [J]. J Colloid Interf Sci, 1972, 41: 359-370.
[11]Moran K. Roles of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n the stability of emulsified bitumen droplets [J]. Langmuir 2007, 23:4167-4177.
[12]Esmaeili P, Lin F, Yeung A. Stability of emulsified heavy oil: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deterministic DLVO forces and random surface charges [J]. Langmuir 2012, 28: 4948-4954.
[13]Lu Y, Wang L B. Nanoscale modelling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aggregate interface under tensile loading [J]. Int J Pavement Eng, 2010, 11: 393-401.
[14]Rogel E, León O.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 alkylbenzene-derived amphiphiles on an asphaltene surface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J]. Energy Fuels, 2001, 15: 1077-10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040-01
一、園林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對成本管理認識不足
成本管理的主體是施工組織和直接生產人員。長期以來,有些企業簡單地將項目成本管理的責任歸于項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財務人員。其結果是技術人員只負責技術和工程質量,施工組織人員只負責生產和工程進度,材料管理人員只負責材料的采購和發放工作。這樣看起來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各司其職,但忽略了成本管理責任。
(二)缺乏可操作的成本控制依據
工程作為園林綠化施工企業的產品,由于其結構、規模和施工環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間缺乏可比性。有些園林綠化施工企業對于工程目標成本的制定過于簡單化和表而化,只是簡單地按照經驗工程成本降低率確定一個目標成本,而忽略了該工程的具體實際情況。在項目成本管理措施方而,只有簡單的規章制度,但沒有明確具體職責和程序。目標成本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無法分析出成本差異產生的原因。
二、施工各階段項目成本管理對策
(一)投標階段
投標階段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過編制施工預算,為最終確定投標價格提供依據。根據施工現場的踏勘情況,提出施工技術措施、施工組織方案和設備配備規模、工種結構和人員規模;結合招標文件規定的材料供應方式確定出施工中各種消耗材料價格;根據工程所在地與現駐地距離及需要調遣的人員和設備數量計算出動和遣散費用:根據項目經理部管理人員數量、交通工具及檢驗工具等配備情況計算出現場管理費用。最后根據招標文件規定的工期要求,按上述各方案計算出工程的總體施工進行費用預算。然后根據規定計算工程應交稅金,再加上投標費用,如購標書、差旅費、公務費用等,預計發生的交工后保修服務費等費用構成了園林綠化施工企業承攬該項工程的全部直接支出,并依此可作為投標的最低報價。
(二)施工準備階段
工程中標后開工之前,園林綠化施工企業應確定項目經理部的目標責任成本;項目經理部應根據目標責任成本編制實施責任預算。
1目標成本的確定
工程中標后,公司應根據中標額調整預算成本以確定項目經理部目標責任預算成本。將計取的間接費用、計劃利潤等項目從中標額中減掉;按國家現行規定工程稅金一般在工程所在地交納;臨時設施費和現場管理費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由項目經理部提出該項費用計劃,經公司審批后作為預算成本的組成部分。項目經理部目標責任預算成本是項目經理部成本的最高限額,不得突破。其計算公式為項目經理部目標責任預算成本一中標額一間接費用一計劃利潤一現場經費+經審批的臨時設施費和現場管理費預算。
2.實施責任預算的制度
項目經理部要根據公司制定的目標責任預算成本再制定出實施責任預算。一是根據技術資料對施工技術措施、施工組織程序、作業組織形式機械設備的選型、人力資源調配等進行認真分析研究,以優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產要素,為編制科學合理可行的責任預算創造條件。二是在對當地勞動、材料(構件)、工程機械等進行全而調查的基礎上,詳細確定勞動定員、機械運行及材料供應。同時,經過反復比較制定出物料、機械單價控制表,結合現場施工條件計算出各分部分項工程的責任預算。二是以分部分項工程實物量為基礎,按照部門、施工隊和班組的分工進行分解,形成各部門、施工隊和班組的責任成本,為以后的成本控制做好準備,
三、施工項目成本管理的保障對策
明確了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徑,要真正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實處,還要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結合的目標責任成本管理體制,為施工項目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一)分清管理層次,明確考核指標
企業對本管理機關費用實施控制外,對工程項目的成本管理應分為2個層次:一是公司對項目經理的管理;二是項目經理對所屬施工隊和班組的管理。分清層次后,還應明確各層次的考核指標,即逐級地下達任務。要本著先進合理的原則,實行成本倒算,所下達的指標必須在相應各層次可控制的范圍,各層次通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指標下達后,應賦予各級成本管理充分的權利,上級僅對其進行監督,而不干涉其正常管理工作,以保證各級成本管理能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對各級成本管理的獎罰比例政策要掌握在確實足以調動管理者的積極性的程度,起到獎優罰劣、多勞多得、職工與企業雙贏的作用。此外,應將上述內容通過內部經濟合同的形式加以確定,逐級簽約,落實到具體人。
(二)適時考核,獎罰到位
畢業論文(設計)題目:我國鄉村旅游開發開題報告
畢業論文(設計)研究的意義:
隨著國內外旅游逐步的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青睞,現代人對旅游需求的多樣化已不僅單純限于名勝古跡的觀光,且旅游勝地在旺季人滿為患,無形中激發了人們對集短途、經濟、娛樂、度假、體驗、回歸為一體的旅游產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是為了尋求一種使旅游業得以平衡發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區的旅游產業發展速度過快,從而達到保護國家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目的。通過對鄉村旅游整體的研究,借鑒國外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的發展經驗,再結合中國目前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地方案例相結合,找出目前中國鄉村旅游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是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務。
鄉村旅游是由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并獲得快樂的一種旅游,是一種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生產形態、生活風情和田園風光為對象的一種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旅游開發;其基本形式是憑借城市周邊地帶的農村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面向城市居民開發的集觀光、旅游、科普、健身、娛樂為一體的農業園區。這是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與城市不同的環境,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形成鄉村旅游獨有的鮮明特色。
鄉村旅游早期發源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1863年,托馬斯·庫克組織了到瑞士農村的第一個包價旅游團;1865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著鄉村旅游的誕生;而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的鄉村旅游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國鄉村旅游產生背景與開發意義研究概述
我國鄉村旅游的產生有著十分深厚的時代背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經濟建設的逐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旅游意識在日益增強,對旅游形式的需求也變得日新月異。鄉村旅游以其一種既滿足旅游者休閑、求知和回歸自然的需求,又以對環境、生態的保護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早期的鄉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紹了鄉村旅游的意義及背景。對意義的闡述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及農業觀光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可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為農村農民增收創利,緩解就業壓力等;可以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如梁明珠(1999)總結了觀光農園的重要創新意義,提出了觀光農園對農業、農村、農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義。白琳(1999)以歸縣為例分析了發展農村旅游對解決三峽庫區農業人口的就業壓力和重構社會、經濟系統的特殊意義。李立華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別以西藏和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區地方為例,分析了鄉村旅游對邊遠貧困地區扶貧的積極意義。
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回顧二十多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經歷,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開辟了農村由單一農業向農、工、商、游多元發展的道路,我國的鄉村旅游開始得以展露頭角,發展較快的江浙地區的部分農村,作為先進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國內外各方人士,甚至還有境外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農業資源得到開發與利用,村鎮得以揚名,農民也從中受益,企業從中有利可圖,旅游規模得到壯大,一些村鎮開始興辦起旅游企業。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農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旅游局確定創建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后,鄉村旅游產品在我國得以正名,被正式列為旅游產業的一部分。凡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村民,每年來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就地搞旅游服務,不離土、不離鄉,幸福指數高。實踐證明,鄉村旅游迅速成長為我國旅游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靠旅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走出了一條重要的成功之路。
黨和政府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為鄉村旅游大發展和上一個新的臺階提供了強大的政治、經濟平臺。同時,鄉村旅游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理想、有效的途徑。
二、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和模式研究一直是個熱點問題。學者們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見解。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和模式進行了闡述。一方面就全國范圍而言,分析鄉村旅游的發展特點和模式;另一方面細化到某個地區、景區,以特定的區域對鄉村旅游的模式和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對我國鄉村旅游的特點進行了總結,提出根據區位把鄉村旅游分為3種類型地區:景區邊緣地區、都市郊區、老少邊窮地區。舒伯陽(1997)將觀光農業劃分為3個階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階段的自發式、初級經營階段的自主式、成熟經營階段的開發式,以及兩種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華(2004)提出開發我國鄉村旅游要采取“做減法”的開發模式,加強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許春曉(1995)分析了欠發達但資源豐富農村旅游業成長的3種模式,即旅游資源主題型、旅游資源共建型、旅游資源附屬型,并對邵陽市西部3個縣級行政區的旅游業成長模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三、鄉村旅游主要研究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游的研究內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個具體的側面,而是一種試圖全面覆蓋的“大雜燴”式的格局。從鄉村旅游定義、鄉村旅游特點、鄉村旅游開發意義、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資源、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鄉村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鄉村旅游開發對策、鄉村旅游開發規劃到鄉村旅游的開持續發展無所不包,范圍很廣,但宏觀研究較多,深入到企業、游客、當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衛管研究和分析則還不夠,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較多,理論性不強。這種全景式的研究狀況,表明我國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層次還相對較低,整體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歷史較短,現實開發中存在不少產品、市場、體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問題,我國學者在不同尺度上,結合具體案例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和對策。潘秋鈴(1999)認為我國鄉村旅游存在整體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設施不完善;產品雷同,未脫離觀光的特征等問題。李太平(2003)認為南京鄉村旅游發展問題有:缺乏統一的布局規劃;缺乏參與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待服務水平低下;缺乏應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等。吳建華(2004)等認為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曹艷英(2004)等認為,我國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盲目投資和粗放式經營;在經典建設和項目開發上缺乏科學的規劃;項目單一。缺乏內涵和特色,人工傾向化、城市化嚴重;產業規模小,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不完善管理與經營體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場的季節性較大。王云才(2002)提出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劉愛服(2005)以北京為例,指出北京鄉村旅游存在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落后;人才欠缺乏等問題,并提出了對策。
四、臨安白沙村“農家樂”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居民回歸自然、感受鄉村的需求,也帶動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收入,明顯的得到了提高。
臨安市地處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區,東臨杭州,西接黃山,幅員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76.5%,生態優越,氣候宜人,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臨安市的西北角,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村域面積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長谷蜿蜒,兩側峰巒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現。夏天白天最高溫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蓋棉被”的說法。近年來,白沙村通過積極保護森林和生態資源,依托太湖源景區和優美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家樂”,全力打造“鄉村休閑度假勝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態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選。
基于以上條件,本文將從白沙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與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進行結合,通過對白沙村鄉村旅游的區域發展特色,反映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
畢業論文(設計)的提綱:
一、鄉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類型
二、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和現狀
三、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四、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條件分析
五、白沙村鄉村旅游開發規劃思路
六、論文小結
參考文獻
劉偉,等.以色列鄉村旅游發展迅速[J].世界農業,1998,231(7):12-13[2]
周玲強,黃祖輝.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4,(7):36-38.[4]
文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2003,(10):30-34.[5]
李慧欣.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學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韓麗.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9(4):87-89.[8]
胡巍.鄉村旅游開發中的旅游資源評價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從鄉村旅游的非農化看鄉村旅游的興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84-89[10]
楊旭.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J].旅游學刊,1992,7(2):38-42.[11]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關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旅游學刊,1999,14(1):15-18.[13]
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16(3):8-10.[14]
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科學,2006,21(3):12-19.[15]
烏恩,蔡運龍,金波.試論鄉村旅游的目標、特色及產品[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8(5):125-128.[17]
林剛,石培基.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認識[J].開發研究,2006,23(6):72-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