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如夢令賞析范文

如夢令賞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夢令賞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如夢令賞析

第1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關鍵詞:李清照;《如夢令》;“爭渡”釋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295-01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所作之詞,多寫其悠閑生活。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其中代表作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首詞“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 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由此可見,這里的“爭渡”含有“怎么渡”的意思。但人教版統編教材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卻注釋為“爭搶著把船劃出去”,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又注釋為“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初中文言文譯注及賞析》(長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中干脆采取折中的態度,注釋為“搶著把船劃出去”,一說,“爭”通“怎”。顯然,人們對“爭渡”一詞釋義存在著歧見。 對于它的釋義討論,時有所見。一種注釋為“爭搶著把船劃出去”。另一種注釋為“怎么渡呀”這值得商酌。

我認為這“爭”應作“怎”講。

徐仁甫先生說:“自來宋人用‘怎’字,唐人用‘爭’字。”這就是說,唐人是以“爭”字作“怎”字,宋人才開始“怎”“爭”分用。但這不等于說宋人沒有把“爭”字作“怎”字用的。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來看,“爭”“怎”通用,在當時是很普遍的。如柳永《八聲甘州》“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秦觀《虞美人》“欲將幽根寄青樓,爭奈無情江水不西流”,姜夔《念奴嬌》“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周邦彥《燭影搖江》“爭奈云收雨散”,管道升《漁歌子》“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等,就是“爭”作“怎”字用。

為什么宋人有時還要用“爭”作“怎”呢?原因之一,就是受平仄的限制(雖然可以改用別的詞,但究竟開始階段,沿用也在所難免)。就拿《如夢令》來說吧,這首詞的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它迭韻處的定格就是“一|(韻),一|(迭)”(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如秦觀“消瘦,消瘦,還是褪花時候”和“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都是按這格律填寫的。從詞調的平仄格律看,“爭渡”句的“爭”處于平聲位,如果通假“怎”,讀仄聲不合律。李清照是嚴遵詞律的大家,絕不會唱出拗口的樂句來破壞整首詞的優美韻律,這是無可非議的。從上段所舉例子來看,“爭”都用在平聲位上,通“怎”,不難看出,宋人詞作在平聲位上用“爭”通“怎”,是極為普遍的現象。所以李清照在那首詞中只能用“爭渡”而不能用“怎渡”。

從全詞的感情基調來看,當時主人公的心情是甜美、輕松、歡愉、恬適的。如果突然來一個“搶著劃”(其實質就是盡快地努力劃)的緊張氣氛,這就有損于全詞的完整美。要說“搶著劃”也是一種歡樂的話,那也是一種吃力的、緊張的狂歡,與輕松、恬適的語境背馳,與封建社會的婦女,尤其是封建貴族婦女的禮范不符。事實上,作者所表達的是:一個寧靜的晚上,主人公因沉醉歸家而誤入荷花叢,一時大家歡樂地呼叫“怎么辦(怎么出去)……這嘻嘻的笑鬧聲,驚起了溪邊宿鳥。好一幅天真活潑、充滿情趣的景象,躍然紙上,形聲俱備,讀來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身臨其境,游人開朗愉快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實在妙不可言。如果作“搶著把船劃出去”解釋,就只是一般性敘述,流于平鋪直敘,要遜色得多了。

再說,即已“沉醉不知歸路”,“晚回舟”而“誤入藕花深處”,又怎么“搶著”劃出去,向何方劃?要說這條荷溪就在她家附近,荷溪的一切她們都很熟悉(事實)。當“誤入藕花深處”,發覺錯了,立即端正船向再“搶著”劃的話,這一轉折就未免太突然,角度也太大了些,令人難以接受,詞的情趣也大減。

第2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一、讓學生讀起來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唐朝韓愈曾說:“手披目視,口誦其言,心惟其義。”可見他也是把誦讀作為訓學的規則之一。在誦讀中可采取教師范讀、學生單獨朗讀、齊讀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讀詩的興趣。讀詩時,要求學生首先注意停頓,掌握好節奏,以讀出詩歌的韻味。詩歌的節奏是依據漢語的特點建立的,由“頓”來體現的:四言詩每句兩頓,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五言每句三頓,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每句四頓,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其次在讀詩的過程中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再現詩中描繪的景,在心中體會詩中抒發的情。除了上述的誦讀方法,還可以配樂朗讀。漢字本身就平仄錯落、富有音韻,若配樂朗讀,就錦上添花了。背景音樂可依據詩歌的感情特點而定。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配以古曲《陽春白雪》,樂曲時而低吟、時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詩歌有異曲同工之處。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想象―幻想―童話―創造,這便是兒童所走過的發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樂的旋律在兒童心上喚器鮮明的畫像。這種旋律是認識理智的創造力的一種不可比擬的角度。”可見這樣處理有助于對詩歌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二、讓學生唱起來

把音樂引進教室,除了作為背景音樂配以朗讀,還可以直接來唱。因為中國上古時代詩歌、音樂、舞蹈原是三位一體的,詩歌和音樂有一種難解難分的特殊關系,音樂美應是詩歌藝術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利用歌曲和詩歌都可和樂而唱的特點,讓學生詩、歌共賞,可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并能把詩歌的情感內化為自我的審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煩憂”和黃安的歌曲《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有相似之處,可讓學生在唱中背詩,在唱中體會詩和歌的異同,從而體會詩歌的意蘊之美。一些廣為流傳的詩歌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學習時,可先讓同學聽完不同的兩種版本,然后讓他們就自己喜歡哪一種詮釋的方式進行討論。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能準確地把握原詞的內涵和藝術風格。

三、讓學生“畫”出來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立象盡意”,“象”即客觀物象,“意”即主觀感情,意思是詩人將感情注入客觀景、物,而不直接地表述。所以就有了“詩是無形畫,畫時無聲詩”的說法。詩人在創造繪畫美時,往往通過色彩來描繪大千世界的音容笑貌,使詩的形象具有繪畫的可觀性和直觀感。像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紅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像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是通過色彩豐富審美形象,強化藝術效果。因此我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可采取將詩歌中用語言文字表現的色彩轉變為真實可感的顏色的方法,讓學生先大膽地用色彩畫出他心中的景物特征,然后比較詩中的色和畫中的色的差異(這種差異包括色彩本身,也包括這種色彩在表現作者的主觀感情時的作用)。比較中學生在把握詩歌的物象特征的基礎上不難發現詩歌中的摹虛和繪畫中的寫實的異同,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第3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一、把同一作者的相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詩作選入教材的詩人都有較豐富的詩歌創作,同一個詩人、同一個主題風格,詩人可能用不同的詩作來表現,在教學時可選擇該詩人的類似主題的不同詩篇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詩人,走進詩人的內心,了解詩人某一段時間的特殊的思想狀況。

如學清照的兩首詞《武陵春》和《醉花陰》,這兩首詞都表達的是作者自己對已經逝去的丈夫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及自身無限的憂愁苦悶的思想感情,詞中無一不透露著哀婉動人的悲切之情。但是兩首詞卻在寫作手法上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過描寫人的內心的心理活動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擬以及假設的情景道出了詞人深重的的憂愁之情,與萬般美好的春天的景物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醉花陰》主要是借景抒情,借對景物的描寫來表現自己的情感世界,“薄霧濃云”“玉枕紗櫥”“暗香盈袖”“簾卷西風”等詞句無不烘托出“愁永晝”“涼初透”的秋季蕭條、凄涼的氛圍,塑造出詞人“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二、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題的詩詞作比較

詩歌作為最具抒情特點的體裁,往往能反映出不同的主題,總體說來,古詩一般選用一些“人之常情”的題材,通常表現的是親人請、思鄉情、朋友情、古人情等。不同朝代、不同生活區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經歷、不同生活狀況、不同性格的詩人,面對相同的主題,能唱出各具風格的歌、吟出各具特色的詩。對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家的詩作進行比較,可以讓學生形成對某一主題的詩歌的一種整體的認識,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塊兒。

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悟出某種事物所代表的具體的思想感情,還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對詩詞的感悟能力。

再如,同是送別詩,王維在《渭城曲》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種少年剛腸的離別。李白的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后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這種通過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詩歌的比較閱讀,引領學生了解不同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不同詩人的詩歌特點,形成對特定主題與特定環境的形象而又具體的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詩詞的印象,加深學生對詩人的感悟。

三、把同一作者不同主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隨著時間地點人物的變化,詩人的思想感情也會隨著外界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詩人,卻有可能寫有不同風格的詩作。將同一作者不同主題風格的詩作進行比較,可以體會詩人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古詩詞中美的意境,陶冶學生的情操。下面以李清照的兩首詞《如夢令》《武陵春》來進行這方面的比較: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寫于作者前期,豆蔻年華,與友人出游后,是一首早期的憶昔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悠閑寫照。其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當時的李清照過著一種悠閑的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春、活潑開朗、天真純潔的那種蓬勃的朝氣。本詞的意境優美,寫景如畫,從溪亭、日暮到荷花、鷗鷺的描寫,在恬靜淡雅的畫面勾勒中,作者年輕時期閑適風雅的貴夫人生活,瀟灑豪放的性格,也就十分鮮明地表現出來,而由人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構成的新鮮、美麗而又迷人的藝術境界,更給讀者呈現出美的境界,使人久久沉浸在一種清新愉快的感受中。

后期,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趙明誠病死后,自己孤身一人、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依舊是一年一度不變的春景,可惜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禁悲從中來,無窮落寞。《武陵春》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武陵春》寫于宋高宗紹興五年也就是1235年。當時正值金兵南下宋朝面臨國破人亡的時期。李清照攜家眷避亂到當時一個叫金華的地方,環顧四周凄涼的環境回憶自己悲慘之往事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詞。這首詞并不是其他一般的閨情怨婦詞所能比的,它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做的。這首詞借暮春之時的景色,抒發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整首詞意境豐滿到位,一唱三和,非常人所能描述,繼承了傳統詞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通篇采用深沉憂郁的語氣,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境中流蕩無所依的才女的形象。

第4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103―01

文學,博大精深。文學作品,浩如煙海。作為一門藝術,文學猶如蒙娜麗莎的微笑,永遠透溢著神秘而又靈動的人性氣息!高中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賞析探究文學作品,在文學的海洋里暢游。培養學生文學的賞析與探究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積累,強化素養

學習語文要重視積累。肚子里積存了“墨水”,說話、寫作時才會信手拈來,表情達意才能隨心所欲。教師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推薦好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多聽、多讀;督促學生采用制卡片,做筆記,寫批注等方法,積累一些詞語、熟語、文言知識、文學常識、寫作素材等;同時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多說,多寫。 “積跬步”,才能“致千里;“積小流”,才能“成江海”,積累的越豐富,語感就越好,駕御語言的能力就越強。語文素養提升了,鑒賞探究的能力自然會提高。

二、走近作者,把握內容

每一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的思想、觀念、情感的表現,他包孕著作者的性格、經歷、情趣、志向。就是同一個作者,由于生活境遇的變化,作品的風格主題也會發生變化。比如,詩人杜甫,年輕時生活順暢,豪情滿懷,《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展示了他勇登人生高峰的志向;而當遭受戰亂、漂泊之苦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現的卻是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李清照前半生,安逸幸福,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閨中生活:《如夢令》通過寫出游“誤入藕花深處”,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熱愛自然的少女形象,《醉花陰》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抒發的是相思閑愁;而國破家亡后,作品以悲苦為主,《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抒發了詞人淪落天涯、孤寂落寞的悲涼凄苦。就是同樣的主題,時代不同,情調也各異,如都表達的是愛國之情,屈原的憂傷,辛棄疾的激憤,的樂觀……所以只有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掌握作品的時代背景,才能更準確地欣賞和探究作品。

三、變換教法,激活興趣

教學時,教師可通過識文繪圖,依圖做文,配樂朗誦,啟發聯想等方法,激活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領略文學的迷人風采。如賞析《詩兩首――再別康橋》,先播放《風吹麥浪》歌曲,同時展示一張成熟麥子的圖片,讓學生隨美妙的音樂和優美的歌詞進入情感世界,感受收獲的愉悅;然后,回歸文本,對“新娘”“青荇” “金柳”“柔波”等意象進行解讀,體味作者熱愛與眷戀的情愫。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依文配圖,電腦展示荷花盛開時的不同狀態,讓學生在視覺美的享受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從而讓學生親近文學,熱愛文學,在文學的海洋遨游,愉悅精神、凈化心靈、增長學識,提高鑒賞和探究能力。

四、反復吟誦,主動探究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道出了鑒賞的基本方法――反復閱讀。文章畢竟不像繪畫那樣直白,一目了然;也不像樂曲那樣,激昂澎湃,情感外露。含蓄雋永是文學的本真。“見多”并不一定“識廣”,碰到的知識如果我們都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那也只能是“蜻蜓點水”,永遠難識“廬山真面目”。不潛心研讀,不咀嚼,不體味,如何了解個中味?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理解、感知,對文章提出自己的觀點,交流時有話說,變被動為主動,鑒賞和探究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一、看題、序、注。

1、看題目,找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地方,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而詩歌的題目往往是全詩內容的體現。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緊緊圍繞“望月”展開,詩人由望月寫到了什么?聯想到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看序言,明意圖。交作緣由和思想內容,則為序。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便有典型的序言介紹:“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顯地表達了作者在中秋之夜醉酒后賦詞以表達節日之興,并寄托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二、分析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或心中的物象,詩人借助意象來達到抒發內心臆愿,表達內心情感思想的目的。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中:“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諧音“留”,寫出了對友人的情重與不舍。古詩常見的意象有以下幾種:1、表達離愁別緒、漂泊的愁苦之情:“孤舟、征帆、長亭、楊柳、西樓、芳亭、羌笛、楊花”等;2、表達對故鄉、親人和朋友的思念與眷戀:“月亮、大雁、鴻雁、蟋蟀”等;3、表達凄涼、哀傷、悲痛、落寞和衰敗:“杜鵑、猿啼、秋蟬、梧桐、白霜、煙霧、秋風、西風、夕陽”等;4、表達惜時、人生短暫和歷史發展趨勢以及綿長愁苦等情緒:“落花、落紅、殘紅、流水”等。以上種種意象,可謂豐富多彩,一切景物皆情語。

三、找表達技巧。

古典詩詞十分講究表達技巧,詩人通過表達技巧來體現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常見的有:

1、運用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仗、夸張、引用等手法在古詩詞中使用較為廣泛,如“載不動,許多愁”妙用夸張和比喻手法,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

2、運用表現手法:襯托、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以小見大、對比映襯等也是比較普遍。如王冕的《白梅》中,運用了襯托(以冰雪襯梅的堅毅)、對比(與桃李對比凸顯梅的高潔)、象征(借梅表達詩人的理想追求)。

3、運用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法在詩歌中運用比較廣泛,重點為描寫和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包含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斷腸人在天涯”抒發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和愁苦之情,但全詩主要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四、賞析語言。

賞析詩歌的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體悟煉字煉詞。詩歌多以凝練傳神的字、詞來表達豐富的內心情感,此類賞析語言的題目,一般考試題型往往設計為:“你認為詩中某個字寫得最妙?為什么?”舉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中的“直”字更顯得荒漠的無際。“圓”字更顯得長河的磅礴,二字構成了大漠縱橫交錯的壯觀景象。還有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應是綠肥紅瘦”一句中,“綠”代指葉,“紅”代指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而“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分充足而更加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風雨吹打而凋謝稀零。一句就包含了兩種狀態的對比,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精絕之筆。

第6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一、誦讀感知詩意,藝術解讀詩境

詩歌被創造出來的本質就是詩人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只有通過學生反復地朗讀才能夠對詩的意義有所體會和理解。而且就對于培養語文語感這一教學要求和目的,也說明朗讀的重要性。其中,朗讀的方法又分為:對白讀、首尾讀、齊讀、范讀等,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方法對詩進行反復地朗讀,從而對詩產生初步的印象,有自己的感情體會,教師再進行有節奏的教學過程,充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對詩歌中蘊涵的情感融會貫通,從而對詩歌的藝術格調能夠有所體會。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就說明了朗讀對語文詩歌學習的重要程度,“讀”是詩歌教學的生命,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朗讀才能感知詩意。

詩歌的情感都是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是詩人用藝術的手法來表達出的,雖然每一首詩歌蘊涵的情感、所描述的事都不盡相同,但是其藝術表現手法都是相通的。比如在我國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播放輕快調皮的音樂,配合詩人喝醉后掉進池塘的素描畫,讓學生體會到詩人愉快的情感,從而對詩歌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

二、體驗古詩情感,再現古詩畫面

古詩是一代代人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魁寶,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的韻律和節拍。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偶爾會出現詩歌中的插圖部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插圖,提出問題:大家觀察圖片,發現詩歌中的哪些意境呢?圖中的人又是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學生可以爭先恐后的暢所欲言,教師再按照一定的感情,進行朗誦,充分引導學生對詩中的情感進行理解,和詩中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還可以借助錄音進行范讀,讓學生在不斷的聽和模仿中得到感悟。為了加大學生的模仿力度,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仿大賽,促進學生通過對詩歌的深度理解后,根據自己的想法用相應的情感和朗讀方式來對詩歌進行朗讀,朗讀到位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獎勵。

初中語文詩歌中“詩中有畫”的詩不在少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期間,按照自己的理解來畫出詩中描寫的圖畫,自己具體而又非常形象地對詩中的畫意進行重現,完成對詩的自主理解。比如在學習《泊秦淮》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在深秋時節,秦淮河上煙霧迷茫,船和人都籠罩在輕紗里……一幅迷茫冷寂的畫面。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自主學習。

三、引導自主學習,拓展教材內容

因為是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而新課程標準提出:要以學生為絕對的主體地位。所以在初中語文詩歌賞析中還是要以學生的自主賞析為主要教學目的,教師應該給學生創設自主對詩歌內涵進行探討學習的空間,同時在課外引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主探索,自主體會詩歌情感,了解不同詩歌、不同詩人所代表的不同藝術特色。在課內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前,教師需要提前設置教學問題,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探究材料,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詩歌之間情感、藝術特色進行聯系的能力。在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學習,依次朗讀理解、對比品讀、查找資料、分組品讀四個步驟。其中對比品讀主要體現在讓學生在不同年代、內容的詩歌中,把情感、意境、主題風格、抒情方法等進行對比,比較的方向多了,自主學習也就有了深度。

第7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一、感情朗讀體會音樂美

古詩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與其他文體相比具有獨特的節奏美。小學生進行古詩學習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感情朗讀的過程中體驗古詩的音樂美。教學中,教師具體采取的方法是引導學生掌握古詩朗讀的技巧,比如根據古詩內容確定朗讀的基調,掌握朗讀的重音與節奏等。

例如,教學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因為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杜甫的喜悅、激動之情,在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時,要從以下幾方面把握這首詩的音樂節奏。“劍外忽傳收薊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是這一首詩的起始句和結束句,因此在朗讀時要急促一些,而“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因此在朗讀時要舒緩一些。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古詩中的“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等詞語讀出重音。學生只有掌握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節奏和重音后,朗讀時才會抑揚頓挫,才會讀出詩歌的音樂美。

閱讀是學生一種自主的學習方式。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把古詩情感朗讀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從情感基調、節奏、重音等方面表現出古詩的音樂美;這樣,學生學習古詩的方式才能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學習興趣才會濃厚,并進一步在朗讀的過程中體驗到古詩的音樂美。

二、賞析品讀感受意境美

古詩雖然語言簡短,但是卻意境深遠,這就是古詩的獨特魅力所在。《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賞析品讀,從而提高各方面的語感。古詩是小學生進行賞析品讀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賞析品讀的方式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1.鏈接背景,進行品讀。古詩,如果單從字面上去品析,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古詩離學生的生活現實比較久遠。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古詩品讀時,教師要根據古詩內容鏈接詩人寫詩時的時代背景。這樣,小學生在進行古詩品讀時就會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陸游的《示兒》(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時,要讓學生明白詩人寫這一首詩時正值金人入侵,再加上南宋政局動亂,內憂外患讓南宋屈辱求和,從而導致民不聊生的景象。陸游是愛國詩人,雖然已經85歲高齡,卻依然對此感到氣憤。學生在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后,才會感受到古詩所創設的意境,才能在品讀中體驗到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感。

2.延伸拓展,進行品讀。學習古詩的過程應該是拓展延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能在有效的品讀中感受和理解古詩的意境美,從而有效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在教學《游園不值》(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時,當學生通過朗讀明白了這首詩的主體內容后,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辯論題進行辯論:詩人游園是“值”還是“不值”?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這首詩所蘊涵的深刻意境:這是對人生觀的價值取向。詩人雖然沒有遇到園主人,卻從“一枝紅杏出墻來”感受到了春的氣息。這樣,學生對古詩的感受與理解才是深刻的。

實踐證明,古詩品讀是小學生解詩的重要形式。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品讀,就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三、想象精讀領悟詩情美

古詩中總是蘊涵著作者濃厚的思想情感,這就是古詩的詩情。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他們的語言積累和社會閱歷都不豐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想象精讀中領悟古詩的詩情美。所謂想象,就是引導學生根據原有的認知經驗對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通過加工改造形成新意象的過程。學生通過想象精讀才能與古詩內容產生共鳴,并在共鳴中進行移情,在移情中進入詩情。

例如,在教學《如夢令》(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時,我讓學生根據古詩內容進行想象,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有的學生說自己通過想象看到了“溪亭日暮圖”,有的學生說自己通過想象看到了“誤入藕花圖”, 有的學生說自己通過想象看到了 “驚起鷗鷺圖”……接著,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用文字寫下來,并進行朗誦。這樣,學生通過想象精讀,就有效地感受到了這首古詩的詩情美。

第8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們都把背誦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忽略了對詩歌的全面感知,結果導致學生只會一些簡單的背誦,不能真正理解到詩歌所構建的精美意象。語文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全面感知詩歌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突破。

1. 從繪畫角度來感受詩歌的圖畫美

詩以高度凝練的語言給我們展示出無限廣闊的空間,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師可以把書中涉及的實物檢索成繪畫素材,引導學生去發揮想象,把它描繪成一副完美的圖畫,讓學生從欣賞畫的角度去領會詩意美,這樣就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們在學習賀知章的《詠柳》時可以嘗試著來描繪出這樣的景象:春回大地,柳樹發芽,那柔軟的柳枝從樹梢上垂下,綠綠的,在水中映出美麗的倒影,一陣微風吹來,嫩綠的柳葉在陽光下婆娑起舞,讓人不由聯想到一定是二月春風的杰作吧!倘若遇到有繪畫天賦的學生,讓他把這些景象畫成一幅畫,“柳”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更為直觀了。

2. 從音樂的角度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一首好詩給人帶來的情感體驗往往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而一首好歌兒給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說得出來的。讀詩的感覺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廣闊”,似“瀟灑走一回”一般灑脫;猶“二泉映月”一般悠長,若“賽馬”一樣奔放。借助音樂來體味詩意,學生一定會感到趣味無窮。我國古代的樂府詩可以配樂演唱,其實這也是一種以音樂來感受美的形式,學生如果能以優美的樂音唱出全詩的內容,不論他采用何種曲調,只要他能從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就說明學生對詩的理解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了。

3. 從改寫的角度來拓展詩歌的內涵

詩歌因為字數有限,很難準確形象地傳達出具體可感的審美意象。中學生社會閱力不豐富,知識水平有限就更難把握其深遠的意境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擴充句子入手,從讀詩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多角度進行思維,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語言優美的散文詩,或者是擴充為寫景敘事的散文,這樣領會詩歌的內涵就不是一件難事了。有位學生在曾經對李清照的《如夢令》進行了這樣的改寫:常常回憶起在溪邊亭子里飲酒賦詩,盡情玩樂直到黃昏的情景,我們高興得忘記了回家。太陽西下,正忙著尋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劃進了荷塘的深處。一陣飛鳥的叫聲映入耳際,原來是我們奮力劃船的聲音驚醒了正在棲息的鷗鳥。看罷這則生動的改寫,領會詩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4. 從賞析的角度來體味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對詩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一首詩的主題并非是絕對的唯一,學生的見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師完全可以鼓勵他們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師也要承認他們動了腦筋。倘使學生實在談不出自己的所悟,就應當指導他們利用豐富的圖書資源來探究詩歌所表達的豐富感情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經過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來的就不再是教師傳授的統一模式了。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提出疑點,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從而得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的結論。

5. 從聯想與想象的角度來創新詩歌形象

第9篇:如夢令賞析范文

關鍵詞:中學教學;語文課堂;古詩詞教學;方法初探;探究與討論

在國家現行的課程標準當中,明確規定“在對古詩詞進行誦讀時,學生應有意識、有目的的去積累以及感悟和應用其中語言知識,并據此來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欣賞品味以及審美情趣。然而現實卻是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一些古詩詞缺乏的感性認識,只能單調的通過死記硬背來他應對語文考試,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產生的厭學的情緒。因此如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教學效果。

一、創設一種適宜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應該說,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激發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對其學生古詩詞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依據實際的教學現狀以及學生的能力差異,通過各種采用各種教學措施和教學手段,創設一種輕松、歡快的教學情境,以有效的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努力的營造一種故事情境

比如在學習陶淵明先生的《歸園田居》時,可以學生依據自己對這首詩的大體了解,將其以故事的方法講述出來,老師聽完之后,先對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和激勵,然后參照文章對學生所講述的進行點評和修正,通過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

2、營造一種生活情境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學是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也應結合作者所處那個年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歷史背景對其進行詳細講述,以引領學生進入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射界當中。比如在學習《木蘭詩》時,老師就可以依據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來設計一些導語將學生引入到詩詞中所描繪的那個場景中去,像提問下學生“現在都流行反串,誰能描述下花木蘭女扮男裝之后是什么樣子”,這樣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并激發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

3、營造一種表演情境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都會喜歡表現自己,因此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依據所要學的古詩詞,自編自演一臺情景劇。比如在學習白居易先生的《觀刈麥》時,可以讓學生無實物的去模仿一些收割麥子的情境。

4、營造一種音樂情境

這種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音樂將學生引入到一種詩詞情境當中來。比如在學習《詩經》這種意境深遠且風格簡樸婉約的,可以伴著王菲演唱的《幽蘭操》來開展古詩詞教學。

二、進一步的了解詩人,感受其創作背景

一般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些詩詞作品,大都是作者通過自己依據自身的親身經歷或者是自己的所發所感而創作的。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詩詞創作時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是搞好古詩詞教學的關鍵所在。比如在學習杜甫的《春望》時,可以先描述下詩人所處時代的時代背景: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期,那時的唐朝正處于“安史之亂”的動蕩時期,國家外憂內亂,朝敗,整首詩先是感慨時局動蕩,然后再是念家,最后再念己,將詩人那種心系天下以及憂國憂民的寬襟顯示出來。而這正是本詩那種沉郁悲壯的主要原因。

三、多誦讀,讓學生領悟其中感情

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去朗讀幾遍詩詞,從整體上去了解和感知下古詩文的傳統美,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指導和引領學生進入到古詩詞所描寫的意境當中去,并通過一些富有感染力以及張揚力的朗讀,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以及更加細致的去了解和掌握作品中所強調的中心思想,并親身體會詩詞所表達出的一種強烈又飽含真摯的情感。此外在對古詩詞進行朗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講究節奏,在誦讀時其韻腳要念的響亮些,同時停頓的時間也要稍微長一些,而且在朗讀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的掌握作品中所體現出現的感情基調,比如像蒼涼悲愴的《示兒》、輕松歡快的《清平樂》、觸景傷情的《相見歡》等等。

四、賞析名句,積累素材

應該說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名段、名句進行賞析、品味,對于學生進一步的加強和鞏固對古詩詞意境的分析和了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從某種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句時,因為錢塘湖邊百花齊放,霎時好看,所以采用了“亂花”中的亂來描述花的種類之多。“沒”字看著比較淺顯直白,但卻如同畫龍須點睛樣重要,它不但準確的摹狀,又將錢塘江邊那種春意盎然之感淋漓盡致的突顯出來,可見作者文底深厚。

五、總結:

現階段,有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一些古詩詞缺乏的感性認識,只能單調的通過死記硬背來他應對語文考試,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產生的厭學的情緒。因此如何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金 玉.

鼎其新而守其正————八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狀況的調查及對策[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1(15)

[2] 肖澤祥.

談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09(05)

[3] 買曉英.

古詩在胸 受益良多——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嘗試[J]. 教育革新. 2009(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高清无遮挡免费视频软件 | 韩日一级片 | 另类在线 |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 美日韩一区二区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 | 午夜桃色剧场 | 久草网视频在线观看 | 99re国产视频 | 99视频在线看 | 91aaa免费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思思6 |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 | 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特黄牲大片免费视频 | 最新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色老汉丁香网 | 一本色道久久爱 | 91chinesevideo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 日韩a级毛片免费视频 | 欧美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 男人的天堂免费视频 | 性感美女视频黄.免费网站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免费看 |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不卡 | 欧美一级毛片兔费播放 |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 怡红院成人在线 | a一级毛片录像带 录像片 | 99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日韩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观 | a级毛片免费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 | 另类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