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歐姆定律比例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歐姆定律比例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歐姆定律比例問題

第1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1)牛頓第一定律。采用邊講、邊討論、邊實驗的教法,回顧“運動和力”的歷史。消除學生對力的作用效果的錯誤認識;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理想實驗加外推法。教學時應明確:牛頓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不能簡單地按字面意義用實驗直接加以驗證。但大量客觀事實證實了它的正確性。第一定律確定了力的涵義,引入了慣性的概念,是研究整個力學的出發點,不能把它當做第二定律的特例;慣性不是狀態量,也不是過程量,更不是一種力。慣性是物體的屬性,不因物體的運動狀態和運動過程而改變。在應用牛頓第一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時,應使學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詞:“物體因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教師還應該明確,牛頓第一定律相對于慣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確的慣性系,但當我們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研究力學問題時,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當好的慣性系。

(2)牛頓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礎上,從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與本身的質量存在什么關系引入課題。然后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歸納出物體在單個力作用下的牛頓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結論推廣為一般的表達: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學時還應請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數K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等于1;a隨F改變存在著瞬時關系;牛頓第二定律與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關系,以及與運動學、動量、功和能等知識的聯系。教師應明確牛頓定律的適用范圍。

(3)萬有引力定律。教學時應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頓總結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卡文迪許測定萬有引力恒量的實驗,海王星、冥王星的發現等物理學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②要強調萬有引力跟質點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減少學生在解題中漏平方的錯誤。③明確是萬有引力基本的、簡單的表式,只適用于計算質點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發現了它的局限性。

(4)機械能守恒定律。這個定律一般不用實驗總結出來,因為實驗誤差太大。實驗可作為驗證。一般是根據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內力都不做功或所做的總功為零的條件下推導出來。高中教材是用實例總結出來再加以推廣。若不同形式的機械能之間不發生相互轉化,就沒有守恒問題。機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項都是狀態量,用它來解決問題時,就可以不涉及狀態變化的復雜過程(過程量被消去),使問題大大地簡化。要特別注意定律的適用條件(只有系統內部的重力和彈力做功)。這個定律不適用的問題,可以利用動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決。

(5)動量守恒定律。歷史上,牛頓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動量守恒定律不能從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出來,主張從實驗直接總結。但是實驗要用到氣墊導軌和閃光照相,就目前中學的實驗條件來說,多數難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課堂里準確完成實驗并總結出規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還是從牛頓運動定律導出,再安排一節“動量和牛頓運動定律”。這樣既符合教學規律,也不違反科學規律。

(6)歐姆定律。中學物理課本中歐姆定律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公式為I=U/R或U=IR。教學時應注意:①“電流強度跟電壓成正比”是對同一導體而言;“電流強度跟電阻成反比”是對不同導體說的。②I、U、R是同一電路的3個參量。③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教學難點和關鍵是電動勢的概念,并用實驗得到電源電動勢等于內、外電壓之和。然后用歐姆定律導出I=ε/(R+r)(也可以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推導)。④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公式可變換成多種形式,要明確它們的物理意義。⑤教師應明確,普通物理學中的歐姆定律公式多數是R=U/I或I=(1/R)U,式中R是比例恒量。若R不是恒量,導體就不服從歐姆定律。但不論導體服從歐姆定律與否,R=U/I這個關系式都可以作為導體電阻的一般定義。中學物理課本不把 R=U/R列入歐姆定律公式,是為了避免學生把歐姆定律公式跟電阻的定義式混淆。這樣處理似乎欠妥。

第2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一、電學計算題教學

【例1】 把電源(電壓一定)、開關、兩個未知阻值的定值電阻R1和R2、滑動變阻器R、一個電流表和兩個電壓表、導線連成了如圖1所示的電路。閉合開關后,調節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發現V1、V2、A表的示數都在改變,把電流表A的示數和對應的電壓表V1、V2的示數記在下表中。(設電阻不隨溫度變化而改變)

(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求出定值電阻R2的阻值。

(2)求出電源電壓U和定值電阻R1的阻值。

(3)求整個電路消耗的最大電功率。

解:(1)從表格數據可知I=0.2A時,R2兩端的電壓U2=0.8V,由I=UR 得R2=U2I=0.8V0.2A=4Ω 。(2)設電源電壓為U,由表中數據知,當電路電流I=0.2A時,R2和滑動變阻器R兩端總電壓U2=2.8V。根據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和歐姆定律有:U=0.2R1+2.8;

當電路電流I2=0.3A時,R2和滑動變阻器R兩端總電壓為U3=2.7V,根據上面推導有:U=0.3R1+2.7,聯解得U=3V,R1=1Ω。

(3)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為零時,電路消耗的功率最大則有:I最大=UR1+R2=3V1Ω+4Ω=0.6A ,

P最大=UI最大=3V×0.6A=1.8W。

這道物理計算題主要考查學生審讀電路圖的能力和運用串聯電路的特點,歐姆定律等的知識,學生就要對串聯電路及其特點、歐姆定律有確切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串聯電路及特點、歐姆定律入手考慮。解答這道題首先要知道電路是串聯電路,再根據串聯電路的特點,當然也要求學生理解好歐姆定律,才能準確地解答出答案。若學生對這些知識沒有掌握好,電路連接方式判斷錯誤或者歐姆定律的運用錯誤,就會導致本題的大失分。

二、力學計算題教學

在初中物理的力學中,浮力計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很多學生對這類題束手無策,其主要原因是學生不熟悉掌握浮力的求法及其受力分析能力差,教師在講解浮力計算題時應加強解題方法的指導。

圖2

【例2】 如圖2甲所示,把邊長為0.1m的正方體木塊放入水中,靜止時有2/5的體積露出水面,然后在其上表面放一塊底面積為2.0×10-3m2的小柱體,如圖2乙所示,靜止時方木塊剛好能全部浸入水中。(g=10N/kg)求:

(1)甲圖中木塊受到的浮力。(2)木塊的密度。

(3)小柱體放在木塊上面時對木塊上面的壓強。

解:(1)甲圖中木塊漂浮在水中,木塊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0.1)3×35 =6N。

(2)甲圖中木塊漂浮在水中,F浮=G木,ρ水g×35 V木=ρ木gV木,ρ木=35 ×10×103kg/m3=0.6×103kg/m3。

(3)方法一:小柱體放在木塊上面時,F浮1=G柱+G木,

G柱=F浮1-G木=ρ水gV木-G木=1.0×103kg/m3×10N/kg×(0.1)3m3-6N=4N,

小柱體放在木塊上面時對木塊的壓強為:

p=FS =G柱S =4N2.0×10-3m2 =2×103Pa。

方法二:小柱體放在木塊上面時對木塊的壓力等于小柱體的重力,從圖甲到圖乙增加的浮力就等于小柱體的重力,即:

G木=F浮2=ρ水gV排2=1.0×103kg/m3×10N/kg×(0.1)3m3×25 =4N,

小柱體放在木塊上面時對木塊的壓強為:

第3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1 改變復習“套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創造的源泉.在物理教學的復習環節中,更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已經學過的知識,教師再用一般的做法,如:羅列章節知識點、出示知識結構圖,然后重復結構圖中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感到老套,自然學習積極性不高;若教師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改變復習的套路,如:把知識結構圖、框架圖由教師的板書改為學生的板書或口述,然后請其他的學生進行補充,最后由教師補充總結.這種形式,一改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既提高了學生復習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

2 注重聯系實際,合理的設疑,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

學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在知識點的總結工作過程中,對一些要求達到“理解”及“掌握”層次的知識點,可以通過設疑來提醒學生注意,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解答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 “對于蒸發的致冷作用”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提出:“你能證明或說明蒸發的致冷作用嗎?”學生聽到問題,自然會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去說明,如:“ 夏天教室灑水可以降溫”;“人發燒后可以用酒精擦身起到降溫作用”等事例.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問“你們采取的是用實例說明的方法,誰又能設計出簡單的實驗證明呢?”,學生自然會聯想到溫度計,從而可以設計出在溫度計液泡上沾上酒體,觀察到酒精在蒸發的過程中溫度計示數下降,來證明蒸發具有致冷作用.教師在此處設疑,把原先由教師介紹物理現象,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方式,改為學生主動思考,自己去應用知識點聯系實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再如,對于理解電度表銘牌上“220V5A 1200 r/kW·h”的含義,教師可以提出“討論一下生產廠家給出這些值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學生討論,會得出“可以表示出電壓電流的最大值”;“可以知道允許同時使用的用電器的總功率”;“可以測出用電器的功率”等結論.這一疑問的設置,通過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自己突破“利用電能表測小燈泡功率”的教學難點.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設疑”要始終不忘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應當指引而不束縛、誘導而不替代,讓學生動手動腦、動中求疑、疑中求解、解中求學,合理地激疑、設疑,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以使學生思維發散,學以致用,使復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精心設計題型,以開放性習題為載體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由于初中學生的思維形式為集中思維占主導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并受之消極影響.使他們的思維形式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維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們創造的熱情,尤其在復習課中,這一現狀表現尤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復習課中經常設計和引用一些條件不斷變化、結論不斷變化的開放性習題,.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對問、一題多論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克服思維障礙,打破思維定勢,培養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靈活性及廣闊性.

3.1 設計殘缺性題目,以條件開放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及變通性

例1 如圖1所示題目:已知:R1與R2串聯,U總=10 V,I總=1 A,求R1=?

題目給出后,教師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要求解出此題,得出是錯題的結論,此時教師提出問題“那么要想解出此題,應怎么辦?”學生自然想到加入一個條件,教師繼續問:“加入什么條件?”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種:給出R1兩端的電壓值,根據歐姆定律求出R1

第二種:給出R2兩端的電壓值,根據串聯電路電壓關系式結合歐姆定律求出R1

第三種:給出R2的阻值,根據串聯電路電阻關系式結合歐姆定律求出R1

第四種:給出R1的功率,利用電功率的計算公式求出R1

第五種:給出R1,R2的比例式,結合歐姆定律求出R1

第六種:給出R1,R2的電壓的比例式,結合歐姆定律求出R1

第七種:給出R1,R2的電功率的比例式,利用串聯電路中電功率與電阻的關系結合歐姆定律求出R1

由此題使得歐姆定律與串聯電路特點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得到訓練,突破復習難點,并以此提高學生解題興趣,較好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和變通性.

3.2 設計結論開放性習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多端性及廣闊性

例2 如圖2所示,給電路通電1秒鐘,利用初中物理所學的電學知識,能夠求出哪些物理量(要求:寫出計算公式,計算過程)

例3 一邊長為a ,質量為m的正方體實心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根據已知條件,你能推算出哪些與木塊有關的物理量?并將你推算的物理量及計算式以表格的形式填寫下來.

評析 此類題型的設計,不是就題論題 的解決問題,而是從知識點出發,啟發和誘導學生從一個問題聯想到與其相關聯的大量的知識,從中找出要解決問題 的內在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的物理知識起到“牽一機而動全局”的作用.這種題型的設計,既全面復習了基礎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多端性.

3.3 設計創造性思維的題目,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第4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由于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和電路、電壓和電阻知識之后,并且內容是定量地探究電壓、電流、電阻的關系.所以直切主題,啟發學生通過對三者的概念理解初步得出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定性關系.

2強化電路設計、突出難點,合理利用課堂生成

筆者認為實驗電路圖的設計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打破以往過分重視實驗過程,輕設計的觀念.學生只有清楚地理解實驗設計的原理及目的,才會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得心應手.引導設計實驗,這個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教學模式.在設計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的電路時,學生很容易想到的是用電壓表、電流表來測量電壓和電流.用電器的選擇學生會提出用小燈泡、定值電阻;而如何改變用電器兩端電壓將成為學生思維的障礙,學生會提出更換電池節數、串聯定值電阻分壓等方案.由于前面變阻器的學習學生通過把變阻器串聯在電路中移動滑片觀察燈泡的亮度變化這一直觀實驗現象,清楚了變阻器可以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及保護電路的作用.而對滑動變阻器可以改變用電器兩端電壓這一性質理解模糊,所以幫助學生理解滑動變阻器可以改變用電器兩端電壓成為此次實驗設計的難點.教師可以通過連接實物電路圖,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觀察電壓表示數來實現教學.強調探究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要控制變量.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線路而設有激情的形成”,課堂上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有價值的資源,所以教師不應抓住預設教案不放,要及時調整預設,關注并有效利用生成資源.所以在電路原理圖設計部分,是教師與學生思維碰撞的最佳時期,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思維的盲點,及時調整方案.

3合理設計實驗,巧妙處理數據

課標對《歐姆定律》這一節有三個要求:(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的定量關系,分析歸納得到歐姆定律;(2)理解歐姆定律,能運用歐姆定律分析解決簡單的電路問題;(3)通過計算,學會解答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顯然,這節課教學內容比較緊張,需要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完成第一個課標要求教師要設計兩次實驗才能完成,這種方法受課堂時間限制可能完不成教學任務.實驗設計完畢,再提出連接實物圖有哪些注意事項,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對前面所學內容進行回顧,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課堂關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收獲.這樣可以從學生中發現問題,及時修正教學,便于抓住教學的契機.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行為上的探究和思想上的探究都要有.教師可以合理設計實驗,在實驗報告單記錄數據設計兩項規定,一項是規定動作,要求每組都測1V、2V、3V電壓下通過定值電阻的電流;另外再附加一項,在量程范圍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幾組電壓值進行測量.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每三組發放同一個阻值的電阻,發三個不同的電阻。啟發學生通過數據發現當電壓是1V、2V、3V時電流有什么變化?通過表格不難看出成正比關系.每一橫行成正比關系,每一縱列為何差別很大?循序漸進地引出是由于電阻不同引起的.同學們的數據是否說明同樣的問題呢?為了將每組數據盡量匯集到一起說明問題,要求學生將剩余數據以描點的形式描在坐標紙上,以電壓為橫軸電流為縱軸,強調不需要連線,因為學生手里的是單獨的數據.坐標紙的設計是將透明膠片放在坐標紙上,相同阻值的三組發放相同顏色的描點筆.教師只收集膠片,最后將所有的膠片疊放在一起展示給學生,會發現阻值相同的三組同學的數據大致在同一直線上.由此得出結論,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提出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可不可以仍然用這個電路圖呢?因為在設計電路圖時學生清楚滑動變阻器是可以改變電壓的,引導學生更換不同電阻通過滑動變阻器實現電阻兩端電壓一定,教師在前面演示.回歸前面表格通過記錄的數據能否找到在相同的電壓條件下,電阻變化時電流有什么變化?觀察表格中一縱列很容易得出,電壓一定時,電阻越大電流越小.通過引導學生把數據依次畫在坐標紙上,以電阻為橫坐標電流為縱坐標,很明顯看出是反比例函數.所以得出結論: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物理規律教學,規律表達要嚴謹,所以最后不僅要給出歐姆定律內容的文字表述還要有公式表述,強調公式表述中I、U、R是針對同一導體同一時刻而言.

4總結

第5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關鍵詞:中考;復習;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物理與其他科目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① 知識點多、知識面廣。

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需要理解。

③物理實驗的方法及操作需要掌握。

④會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生產實際問題等。

針對物理學科的這些特點,怎樣確定復習方向、方法,進行高效復習呢?下面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在近幾年初三物理復習中的實踐和思考,以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 重視基本概念和規律的復習-----緊扣課本,夯實基礎

我們知道中考試卷是按《考試說明》來命題的,試卷中易、中、難的試題比例為6:3:1。從近幾年的中考題來看,能力的考核與基礎知識是緊密聯系的,因為基礎知識的強化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因此我們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深入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規律方面,突破重點,形成有機的知識結構,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二、重視科學探究及其過程與方法的復習---專題復習,優化網絡

物理知識點間存在著“縱”與“橫”的相互聯系,某一知識點可能是為另一知識點引橋鋪路,而另一知識點又往往是前一知識點的深化與延伸。在第一輪復習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第二輪復習時應打破章節的限制,完善并梳理初中物理知識結構,找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要使前后知識聯系起來,系統鞏固知識,形成一個由知識點到知識面、最后到知識網絡的綜合體,使復習具有系統性。

三、重視開放性問題的訓練------關注熱點及社會

年年中考年年變,但萬變不離其“重”,初中物理中的一些主干知識仍然是每年中考的重點,因此我們在第二輪復習中要以《考試說明》中圈定的知識點為著眼點,圍繞考點,突出“重點”。

通過對某些特殊知識點的深挖細究,達到對某一類知識或某一專題的融合、深化。例如電學中的滑動變阻器,是“探究歐姆定律”、“測定小燈泡的電阻”、“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等實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器。讓同學們可以總結滑動變阻器在每個實驗中的用途,深化對電學實驗的理解。例如所有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共同作用是:保護電路;通過改變自身電阻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而由于每個實驗的不同,使滑動變阻器分別具有不同的作用:

探究歐姆定律中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為了保證兩端的電壓不變。

探究歐姆定律中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從而達到多次實驗探究規律的作用。

測定小燈泡的電阻——改變小燈泡兩端電壓,達到多次測試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的目的。

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改變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從而比較小燈泡亮度與電功率的關系。

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改變電路中的電流,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電流的關系,還可以控制電流相等,研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的關系。

例題:如圖所示,燈泡L和電阻R2的阻值分別為R1=10歐姆和R2=5歐姆,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為20歐姆,電源電壓為6V,求當S1,S2,S都閉合滑片P在a時R1、R2消耗的電功率。

一變:求當S1,S閉合,S2斷開,把滑片移到某一位置,使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為其最大值的1/4時,燈泡恰能正常發光,求燈泡L的額定功率?

二變:求當S1,S2,S均閉合,滑片移到中點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分別是多少,通過燈泡和電阻R2的電流之比是多少?

三變:當S2,S閉合,S1斷開,滑片P在b點時,R2消耗的電功率是多少?

四變:當S2,S閉合,S1斷開,滑片P從a端滑至b端的過程中,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變化的范圍分別是多少?

五變:當S1,S閉合,S2斷開,滑片P從a端向b端滑動時()

A、電燈L變暗,電壓表示數增大B、電燈L變暗,電壓表示數減小

C、電燈L變亮,電壓表示數增大D、電燈L變亮,電壓表示數減小

四、綜合考練提高應試能力-----仿真模擬,體驗中考

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系統復習,學生不論是知識技能上,還是解題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進行恰當的適應性訓練或模擬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掌握一個度和量。

這一輪復習的時間不長,是演習模擬、查漏補缺的階段,是整個復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環。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是為增強同學們考試的自信心、熟悉中考的氛圍和時間、調整中考前的心態。在這一輪復習期間,可以將第一、第二輪復習中做過的易錯題進行歸納、梳理,建立錯題檔案集,研究學生的錯題,尋找學生思維或知識的漏洞,進行有目的性的訓練,達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目的。

第一就是要選題(在第二輪專題復習時就應該這樣做),每年的中考我們都有一條深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學生在基礎方面丟分丟的相當厲害,特別是一些優秀學生,難題他們都做上來了,但是基礎的部分丟了。我覺得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第二就是要抓錯誤題,就像我前面所講的把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總結出來,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做這方面的事情,準備一個錯誤記錄本,把錯誤集中起來,叫做積累錯誤,整理錯誤,最后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這樣錯誤就變成了資源,考試的時候就可以不重犯錯誤。

第三就是要教會學生反思,有一位學者總結出一個公式叫“1+100”大于“100+1”,什么意思?就是說同樣的題做一百遍不見得有提高,而你把你的每一道題做一個認真的分析,倒是可以提高很大的成績,所以我覺得,要學生學會反思,就是每一道題做對了,學生是怎樣找到切口的,怎樣答的?答案怎樣形成的?學生要反思;做錯了的題更要反思,為什么做錯了?為什么切口找不到?是審題問題還是計算問題?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認認真真的對待復習工作,復習方法是多樣的,任務是繁重的,需要各個學校初三的老師團結協作、相互分工、步調一致的努力,用集體的智慧排除困難,穩步推進,努力使復習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借此機會,也預祝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愉快,讓我們共同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第6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3.數理化學習(初中版) 公切線--解決兩圓相切問題的鑰匙徐連升

4.構造一元二次方程解競賽題張景強

5.易混淆的兩個字"或"與"且"許開成

6.常值換元法應用舉例袁民華

7."最值求法"的常用方法和技巧郭際順,王傳亮

8.例談用旋轉解題陳振良

9.數學題中錯誤解法的隱蔽性姜國基

10.用二次函數的對稱性求解析式夏立勛

11.變式課本作圖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畢保洪

12.""--聯系三個"二次"的紐帶趙育紅

13.巧用四邊形性質妙解一類問題程景德

14.重視解題后的反思和評價曾衛東

15.代數式"典型錯例"剖析韓玉海

16.為什么零不能作除數劉鳳楨

17.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常見錯誤鄭冠彪

18.例析一元二次方程整數根問題的解法朱元生

19.補形法解題幾例翁獻忠

20.二力平衡解題分析楊東泉

21.對幾例物理競賽題錯解的分析王小未

22.一道電學題的題解與歸納劉志標

23.開拓思路善思多解華興恒,王維靚

24.彈簧秤問題種種于順,劉玉海

25.漫話"摩擦"數理化學習(初中版) 戴金龍

26.歐姆定律的再理解楊元俊,曾繁珍

27.辨析兩道開放題沈麗,吳俊

28.歐姆定律計算與論證新題型例析邢海根

29.中考物理改錯題二則張偉

30.小燈泡亮暗的分析與比較鄭加宏

31.萬變不離其中的"慣性"鄭燕

32."運動和力"典型問題分析楊軍

33.學習"碳和碳的化合物"要"五抓"徐宜秋

34.分類探析"碳和碳的化合物"中考題王兆才

35."碳和碳的化合物"創新題型探究孫玉明

36.CO與CO2的比較及題型例析趙立新

37.與CO2有關的中考化學評價型試題類析何如濤

1.判定三角形形狀初探十法彭玉瑞

2.怎樣證明線段倍分題袁民華

3.因式分解分組分解法的若干思路李慶社

4.中考數學開放探索型試題簡析劉頓

5.列方程解應用題中找等量關系的四種方法曹術環,韓月芹

6.近年中考中反比例函數縱橫觀渠英

7.怎樣解中考推理型問題楊通剛

8.例談幾何試題要注意討論答案的不唯一性宋毓彬

9.梯形學習中的思維障礙剖析劉金江

10.一道課本習題的再思考張現立

11.中考表格題的常見類型唐躍月

12.謹防二次根式問題中的"陷阱"朱元生

13.例析機械能探究性實驗試題程龍劍

14.磁浮列車是怎樣運行的王雄

15.磁懸浮列車究竟是怎樣浮起來的潘富海

16.滑輪使用中機械效率的求解金月升

17.功、功率、機械效率典型錯解分析王恒HttP://

18.例談幾何知識在物理解題中的應用成際秋

19.杠桿平衡條件應用四例吳艷霞

20.解答電學綜合題的幾種方法楊元俊,曾新明

21.妙用"3"巧記物理知識李愛民

22.動滑輪的使用有四種類型張玉柱

23.用"連線填空法"解電學黑匣子題毛德林

24.關于杠桿的再平衡問題崔秀玲

25.數理化學習(初中版) 物理量及其單位的符號陳菊清

26.初中化學"十守恒"姚元芝

27.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詮釋及題型殷日紅

28.學好"酸、堿、鹽"把住題型關張水華

第7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既然都是用“伏安法”測量,故在實驗器材的選取上必存在著相同的地方,如均要用到電壓表(電壓單位為“伏”)、電流表(電流單位為“安”),簡稱“伏安”.用“伏安法”可測定許多物理量.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分析.

1 實驗原理的類比

①用“伏安法”測定值電阻: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UI” 測出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求出導體的電阻.

②用“伏安法”探究歐姆定律:“I=UR”,保持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換用不同阻值的電阻,當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發生改變時,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觀察電流表讀數的變化,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③用“伏安法”測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阻: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UI” ,測出燈泡在不同電壓下工作時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求出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阻.

④用“伏安法”測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根據公式:“P=UI”測出燈泡在不同發光情況下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求出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

2 實驗電路設計,類比并遷移知識點

下圖分別為測定值電阻的阻值、測小燈泡的電阻、和測小燈泡的電功率實驗的電路圖.

比較圖1和圖2相似及不同之處,可以發現:圖2僅僅是比圖1多一個滑動變阻器,請問:這一較小的改動對測定值電阻的阻值究竟有什么好處?顯然圖1只能測到一組數據,而圖2由于滑動變阻器的介入,通過移動滑片能測多組數據,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能減少誤差,這一概念的引入就非常自然化了.在探究歐姆定律電流與電阻關系時,要用到“控制變量法”的基本思想,當換用不同阻值的電阻接入電路時,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確保電阻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時,這樣探究才有意義.而圖3與圖2比較,僅僅是將定值電阻替換為小燈泡,但需要指出的是:后者與前者的實驗原理不同,是因為所測量的物理量不同.圖2只能測定值電阻在不同電壓下的電阻值,隨著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改變,電路中的電流也作相應的變化,由測出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關系可以看出:其比值幾乎為一定值(變化不大),即“R=U1I1=U2I2=U3I3…”.從而引出電阻是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的電流的比值來描述的,它是由導體本身因素所決定的所謂 “屬性”的物理量.而圖3既能測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燈絲電阻,又能測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在測小燈泡燈絲電阻時,由于金屬導體的電阻雖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除與導體的長度、材料、橫截面積有關外,還與溫度有關.因電流的熱效應會引起燈絲溫度的變化,故:“R=UI”比值并不是定值!這一點應十分關注.

3 實驗操作及應該注意的事項

(1)在上述圖2、圖3電路中,除應合理地選擇電表的量程外,還應注意:當滑片向右移動時接入電路的電阻變小,故因電路中總電阻變小的原因而會導致電路中電流變大.最終均會導致定值電阻、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升高,并引起電阻和燈泡溫度的升高,故“定值電阻和小燈泡兩端的電壓不宜太高”.否則會由于溫度的影響而導致所測電阻的阻值有較大的誤差,同樣也會由于小燈泡兩端的實際電壓超過額定電壓值較大時,會導致小燈泡炸掉而引起電路斷路!另外,在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時,除應保持電阻兩端的電壓不宜過高外,還要確保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為定值應作為前提,譬如:當將阻值較小的電阻從電路中拆下而換用阻值較大的電阻時,變阻器的滑片應向阻值較大的方向(如圖2中的左方)移動.

(2)在測小燈泡電功率時應注意:

a.在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應移至阻值最大位置.

b.在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時,應先調節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兩端的實際電壓分別小于、等于或略大于額定電壓,然后測出電路中對應的電流大小,根據公式“P=UI”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

4 根據實驗設計表格記錄數據,描點繪圖并作分析

表一是根據圖2的裝置,用“伏安法”測量定值電阻所記錄的3組數據及由此數據描繪出的“U—I”圖像.

由實驗數據及描繪出的“U—I”圖像可知:①隨著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逐漸增大,通過它的電流也相應的增大.②但電壓與電流的比值為一定值.這通常是求電阻的一種方法.

因該圖像類似于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y=kx”,即:k=yx ),由“R=UI”可知:U與I的比值為一定值,該比值即為導體的“電阻”.由此便可說明: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導體電流的大小無關,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這樣通過“類比”并將此“遷移”必產生共鳴的效果!

表2仍是根據圖5的實驗裝置,用“伏安法”“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所記錄的3組數據及由此實驗數據所描繪出的“R—I”圖像.

由實驗數據及描繪出的“R—I”圖像可知:保持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結合用“伏安法”測量定值電阻的實驗,我們還可以得到:“保持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綜合這兩點,歐姆定律的得出便順理成章了.

相關鏈接一 小剛用如圖6所示電路探究“一段電路中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在此實驗過程中,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 Ω更換為10 Ω后,為了探究上述問題,他應該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保持變阻器滑片不動

B.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左移動

C.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右移動

D.適當增加電池的節數

分析 因電源電壓一定,當將5 Ω的電阻更換為10 Ω的電阻后,電壓表的示數必增大,為此便不能保持電阻兩端的電壓為原來的數值,故應將滑片向右移動,方能減小電路中電流,從而使電阻兩端的電壓與原來一樣.所以本題應選C.

表3是根據圖3的實驗裝置,用“伏安法”測量額定電壓為“2.5 V”的小燈泡的燈絲電阻所記錄的3組數據及由此數據描繪出的“U—I”圖像.

相關鏈接二 觀察表3和圖7的圖像,同樣是用“伏安法”測量電阻,為什么小燈泡的燈絲電阻卻不是一“定值”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金屬導體(鎢絲)的電阻還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電阻越大,由此可見:電流的增加并不是成正比例增加的.所以我們絕不能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來作為小燈泡的電阻值.

表4仍是根據圖3的實驗裝置,用“伏安法”測量小燈泡電功率所記錄的3組數據.

在測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的電功率時,我們發現:燈泡的亮度(由實際電功率決定)隨其兩端的電壓的變化而改變.從而得出:

①當小燈泡U實>U額時,P實>P額;

②當小燈泡U實=U額時,P實=P額;

第8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1.電路的組成

電路就是用導線把電源、用電器、開關等元件連接起來組成的電流路徑.

(1)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電源的作用是持續提供電壓.

常見的電源有直流電源和交流電源,最常用的直流電源是電池,當直流電源對用電器供電時,電源外部的電流從電源的正極通過用電器流向負極,電源內部的電流從電源的負極流向正極,電源內、外部的電流形成閉合回路.

(2)用電器的作用是利用電能進行工作,工作時把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3)導線的作用是輸送電能(傳輸電流).

(4)開關的作用是控制電流的通、斷.

2.電路的狀態

(1)通路:處處相通的電路叫做通路.

(2)斷路(開路):在某處斷開的電路叫做斷路(開路).

(3)短路(全短路、部分短路):

導線不經過用電器直接跟電源兩極連接的電路,叫做全短路.發生全短路時,電路中的元件會被燒壞,這是不允許的.

電路中有多個用電器時,把其中一個或部分用電器的兩端用一根導線直接接通,這時該用電器不工作,這種情況叫做部分短路.部分短路是允許的,有時還是必要的.

3.電流、電壓和電阻

(1)電流

電流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電流用字母I表示.在國際單位制中,電流的基本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為A.此外,還有毫安(mA)、微安(μA).1A=103mA,1mA=103μA.

(2)電壓

電源的作用是維持正、負極間有一定的電壓,電壓是使導體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用字母U表示.電路中要獲得持續電流的充要條件是:①要有電源;②電路為通路.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壓的基本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為V.此外,還有兆伏(M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MV=103kV,1kV=103V,1V=103mV,1mV=103μV.

(3)電阻

電阻是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的物理量.電阻用字母R表示.在國際單位制中,電阻的基本單位是歐姆,簡稱歐,符號為Ω,此外,還有兆歐(MΩ)、千歐(kΩ).1MΩ

=103kΩ,1kΩ=103Ω.

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跟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等有關.多數金屬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4.歐姆定律

(1)實驗:研究電流與電壓及電阻的關系

A.研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應保持電阻不變,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阻中的電流和電阻兩端的電壓.

結論:當導體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成正比.

B.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時,應換不同阻值的電阻,通過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保證每次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結論:當導體兩端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2)內容

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這個規律叫做歐姆定律.

(3)公式 I=■

說明:

A.該定律只適用于純電阻性電路(即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的電路).

B.該公式中的三個物理量必須對應著同一狀態下的同一段電路.

C.由變形得到的公式R=■,提供了測量和計算電阻大小的一種方法,并不表示R是由U、I決定的.

5.伏安法測電阻

(1)實驗原理: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

(2)實驗器材:直流電源、電流表、電壓表、開關、阻值未知的定值電阻、滑動變阻器和導線等.

(3)實驗電路圖(如圖1):

(4)實驗步驟:連接電路圖,多次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讀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并記錄于表格中;將每一組數據代入公式,計算出電阻值,然后再對多次實驗的計算結果求平均值.

6.重點電路元件的應用

7.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及其特點

二、考點掃描

考點1.電路

例1 小燈泡的結構如圖1,圖2的4個圖中連接后能讓完好的2.5V的燈泡發光的是( ).

解析 這道題是課本后面兩道習題的綜合變形.A圖的接法會使電流不經過小燈泡而直接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造成短路;B圖沒有導線,燈泡斷路;C圖連接正確,是通路,小燈泡能夠發光;D圖實質跟A圖是一樣的.

答案 C

考點2.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

例2 如圖3所示,汽車在轉向前,司機會撥動方向盤旁邊的橫桿,汽車同側的前后兩個轉向燈就會同時閃亮、同時熄滅,這兩個轉向燈在電路中的連接方式為 ;

司機所撥動的這根橫桿就相當于電路中的

.

解析 這道題考查電路連接的兩種基本方式的特點,有的同學看到“兩個轉向燈同時閃亮、同時熄滅”立刻想到的是電路是串聯的,因為串聯電路的特點是開關控制所有的用電器,用電器會同時工作或者同時不工作,但卻沒有考慮到并聯電路只要開關在干路上,開關也可以控制這個電路,也能實現上述效果,這跟我們平時經常提起的路燈的連接方式相同.這道題為何是并聯而不是串聯?因為兩個轉向燈之間不能互相影響,例如一個壞了,不會影響另一個的工作.

答案 并聯 開關

考點3.電阻;變阻器

例3 如圖4所示電路,導線a的一端固定連接在鉛筆芯上,當導線b的一端在鉛筆芯上左右移動時,燈泡亮暗會發生變化這個實驗說明鉛筆芯是 (選填“導體”或“絕緣體”),還能說明導體的電阻與 有關.受此啟發,人們制造了一種可以改變電阻的元件,叫做 .

解析 燈泡能亮說明鉛筆芯可以導電,鉛筆芯是導體.移動導線b的位置燈泡亮度發生變化說明鉛筆芯的電阻隨它的長度的改變而改變,此處考查同學們對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的掌握程度,并且涉及到了滑動變阻器的原理,就是利用改變接入電路的導體的長度而改變電路中的電阻.

答案 導體 導體長度 滑動變阻器

考點4.電表的讀數方法;串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規律;歐姆定律的應用.

例4 在如圖5甲所示的電路中,當閉合開關后,兩個電流表指針偏轉均為圖乙所示,則電阻R1和R2中的電流分別為( ).

A.1.2A,0.24A

B.0.24A,0.96A

C.0.96A,0.24A

D.0.24A,1.2A

解析 (1)辨別電路的連接方式,由于電流表的內阻很小,我們在分析電路時可以將其看成一根導線,這樣可以分析出R1和R2是并聯的.

(2)看各個電流表分別測誰的電流,就看電流表串聯在哪條支路或者干路上,由圖中可知A1在干路上測干路電流,A2在R2的支路上,測R2的電流.

(3)根據并聯電路電流特點“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可知,A1的示數應該大于A2的示數,而題中的兩個電流表指針所指的位置相同,那只能是它們所選的量程不同,A1是大量程,示數為1.2A,A2是小量程,示數為0.24A,則R2的電流是0.24A,R1的電流是1.2A-0.24A=0.96A.

答案 C

例5 如圖6甲所示的電路中,電燈L1的電阻為10Ω,開關閉合后,V1、V2的示數分別如圖6乙所示,則V1的示數為 V,

L2兩端的電壓為 V,通過L1的電流為 A.

解析 (1)由于電壓表的內阻很大,我們在分析電路時可以將它所在處看成斷路,直接拆除,這樣可以分析出L1和L2是串聯.

(2)看各個電壓表分別測哪個部分電路的電壓,就看電壓表與哪個部分電路并聯,由圖中可知V1測L1和L2的總電壓,也是電源電壓,V2測L2兩端的電壓.

(3)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特點電路兩端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兩端電壓之和可知,V1的示數應該大于V2的示數,而題中的V1的指針偏轉程度沒有V2的大,那只能是V1是大量程而V2是小量程,V1示數為5.5V,V2示數為2.5V,則L2的電壓是2.5V,L1的電壓是5.5V-2.5V=3V.

(4)利用歐姆定律I=U/R計算出L1電流.

答案 5.5V 2.5V 0.3A

三、實驗探究

例6 小明同學想比較金屬材料甲和金屬材料乙哪個更容易導電.現有金屬材料甲和金屬材料乙制成的各種不同規格的金屬絲,規格如下表所示:

請你幫助小明同學完成下面的實驗方案.

(1)請畫出實驗電路圖(用“ ”表示金屬絲).

(2)根據實驗電路,實驗器材除金屬絲、干電池、開關、導線外,還必須選用什么器材?

(3)為達到實驗目的,寫出實驗應選取的金屬絲(只需填字母代號).

(4)通過實驗,你是如何判斷哪種金屬材料更容易導電的?

解析 電路圖可以用最簡單的電路將電源、金屬材料、開關用導線串聯起來,測量金屬材料乙時就取下甲換上乙,如果采用圖7的連接方法就不需要再連接電路,可以通過開關控制.選用電流表是為了顯示電流的大小,從而知道金屬材料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即可知導電性能的好壞.在材料的選擇時要注意采用控制變量法選擇材料不同而其他因素要相同的兩根金屬.

答案 (1)如圖7所示;

(2)電流表;

(3)A、C;

(4)只閉合SA,讀出電流表的示數IA;只閉合SC,讀出電流表的示數IC;將IA和IC的電流大小進行比較,電流大的導電性能好.

例7 如圖8所示,在“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時,小雨同學用電壓表測出AB、BC、AC兩端的電壓分別為UAB=3V,UBC=3V,UAC=6V,在表格中記錄數據后,下一步應該做的是( ).

A.整理器材,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B.對換L1和L2的位置,再測出一組電壓值

C.改變電源電壓,再測出幾組電壓值

D.換用不同規格的小燈泡,再測出幾組電壓值

解析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一般性的規律,因此要多次實驗才能避免偶然性.A選項實驗次數少,不能僅以一次數據得出結論;B選項對調燈泡的位置并不能改變兩個燈泡的電壓,同時實驗次數也過少;C選項改變電源電壓并不能改變兩個燈泡的分壓比例;而D選項換不同規格的燈泡可以獲得多組一般數據,便于得到規律.

答案 D.

例8 在探究“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關系”的實驗中,電路如圖9所示.先在A、B間接入5Ω的定值電阻R,移動滑片P,使電壓表示數為2V,讀出電流表示數.接著取下5Ω的電阻換上10Ω定值電阻,不進行其他操作就閉合開關.此時電壓表示數及應進行的操作是( ).

A.電壓表示數大于2V,應將滑片P向左滑

B.電壓表示數大于2V,應將滑片P向右滑

C.電壓表示數小于2V,應將滑片P向左滑

D.電壓表示數小于2V,應將滑片P向右滑

解析 探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時,要保持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去改變電阻,但當電阻增大時,它兩端的電壓也隨之變化,為保證結論的準確性,要通過調節滑片使電阻兩端的電壓減小為原來的值,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關系去調節即可.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Ω更換為10Ω后,AB間的電壓將增大,該實驗要控制AB間的電壓不變,所以下一步的操作是:向右滑動滑片,使滑動變阻器連入的電阻變大(分壓變大),使AB間的電壓減小,直到電壓表的示數為2V為止.

答案 B.

例9 用“伏安法”測電阻,小華實驗時的電路如圖10甲所示.

(1)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實物電路連接完整.

(2)正確連接電路后.閉合開關前滑片P應置于滑動變阻器的 端(選填“左”或“右”).

(3)測量時,當電壓表的示數為2.4V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10乙所示,根據實驗數據可得Rx= Ω.

(4)如果身邊只有一只電流表或電壓表,利用一已知阻值為R0的定值電阻、開關、導線、電源等器材也可以測出未知電阻Rx.請設計測量Rx阻值的其他方法(只要求畫出實驗電路圖并寫出Rx的結果表達式).

解析 (1)本題考查的是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法,滑動變阻器要串聯在電路中,并且接線柱選擇一上一下.

(2)為了保護電路,開關閉合前要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最大.

(3)讀電流表的示數先看清量程,再認清分度值,然后讀數.在電路中電流表測Rx的電流,電壓表測Rx兩端的電壓,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U/I可得到電阻值的大小.

(4)這一小問集合了很多知識點,需要同學們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可以將電路串聯(圖12),分別用電壓表測R0和Rx的電壓,利用歐姆定律計算出Rx的阻值,也可以將電路并聯(圖13),分別用電流表測R0和Rx的電流,利用歐姆定律計算出Rx的阻值.

答案 (1)圖11

(2)左 (3)4.8

(4)方法一:

方法二:

四、故障分析

說明:分析電路故障問題,可以觀察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情況.

在串聯電路中如果發生了斷路,電路中沒有電流,電流表的示數就為0,此時將電壓表接在完好的那部分電路兩端相當于接在電源的同一極,則電壓表的示數為0,而將電壓表接在斷路的那部分電路的兩端相當于接在電源的兩極,則電壓表有示數,測的是電源電壓.

在串聯電路中如果是部分短路,電路中有電流,電流表的示數就不為0,發生短路的元件就相當于一根電阻為0的導線,根據U=IR可知其兩端電壓為0,此時將電壓表接在短路的那部分電路兩端,則電壓表示數為0,而將電壓表接在完好的元件兩端,則有示數.

例9 如圖14所示電路,開關閉合時觀察到:L1和L2兩燈均不亮,電流表無示數,電壓表有示數,其原因可能是( ).

A.L1斷路 B.L2斷路

C.電流表斷路 D.電流表短路

解析 圖中是兩個燈泡串聯,因為電流表無示數,可知電路中發生了斷路,再根據電壓表有示數,可以確定是L1發生了斷路,選A.

答案 A

例10 小明同學按照圖15所示的電路“研究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當開關閉合時,燈L1亮,燈L2不亮,電流表和電壓表均有示數.則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A.L1斷路 B.L1短路

C.L2斷路 D.L2短路

解析 這是個串聯電路,因為電流表有示數可以確定電路一定沒有斷路,燈不亮是因為其發生了短路,推得L2發生了短路,選D.

答案 D

例11 如圖16,電源電壓不變,兩只電表均完好,開關S閉合后,發現只有一只電表的指針發生偏轉,若電路中只有一個燈泡出現了故障,則可能是( ).

A.電壓表指針發生偏轉,燈光L1短路

B.電壓表指針發生偏轉,燈泡L1斷路

C.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燈泡L2短路

D.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燈泡L2斷路

解析 可以采用假設的方法分析答案的可能性.如果是電壓表有示數,則電流表的示數為0,可知電路中發生了斷路,而電壓表有示數,說明電壓表連接的兩點之間發生了斷路,即L1斷路;如果是電流表有示數,則電路中不會是斷路,只能是部分短路,根據電壓表的示數為0,可知L1短路.

答案 B

例12 在如圖17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電路正常工作,過了一會兒.燈L熄滅,兩個電表中只有一個電表的示數變小,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燈L斷路 B.燈L短路

C.電阻R斷路 D.電阻R短路

解析 L與R串聯,電流表測電流,電壓表測R的電壓.L熄滅有3種可能,分別是L斷路、R斷路、L短路.

(1)如果是L斷路,則電流表示數變小為0,電壓表示數也變小為0,不合題意,舍棄;

(2)如果是R斷路,則電流表示數變小為0,電壓表則測電源電壓,示數增大,符合題意,選項C正確;

(3)如果是L短路,那么電路中電阻減小,電流就增大,電流表示數變大,電路中只剩下R一個電阻,其兩端的電壓等于電源電壓,電壓表的示數增大,不符題意,舍棄.

答案 C

五、典型例題

例13 下列對如圖18所示電路的分析,錯誤的是( ).

A.當斷開S1、S2,閉合S3時,R1與R2為串聯

B.當斷開S3,閉合S1、S2時,R1與R2為并聯

C.當斷開S1,閉合S2、S3時,R1與R2為串聯

D.只要同時閉合S1、S3,就會出現短路現象

解析 識別電路的連接方式,有下列幾種方法:

(1)定義法,此法使用于簡單的電路.

(2)電流法,就是沿著電流的方向看電路中的電流是不是始終是一條路徑,如果是則是串聯,如果大于一條則是并聯.此法是我們常用的方法.

(3)拆除法,就是拆除任何一個用電器,看其他的用電器有沒有電流,如果沒有則是串聯,有則是并聯.此法適用用暗箱電路.

(4)節點法,無論導線有多長,只要中間沒有電源或用電器,導線兩端點均可以看做為同一個點.此法可以簡化導線較多,看起來比較繁瑣的電路.

本題比較適用的方法是電流法,沿著電流的方向,看電路的連接方式.當斷開S1、S2,閉合S3時,R1與R2為串聯,則A選項正確;當斷開S3,閉合S1、S2時,R1與R2為并聯,B選項正確;當斷開S1,閉合S2、S3時,電流在流過R1之后分成兩條路,一條路上是閉合的開關(相當于一根導線),另一條路上是R2,則R2被短路,電路中只有一個電阻R1,C選項錯誤;如果同時閉合S1和S3,電流將從電流正極直接經過S1和S3這條路回到電源的負極,造成全短路,這是決不允許的,D選項正確.

答案 C

例14 圖19中的電路圖和實物圖相對應的是( ).

解析 沿著電流的方向,發現在電流流經L1之前分路,一條支路上是L1,另一條之路上是S2和L2,然后電流匯合,再流經S1回到電源的負極,折換成電路圖時,L1在支路上,S2和L2在另一條支路上,S1在干路上.

答案 D

例15 從歐姆定律可以導出公式R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當電壓U增大為原來的2倍時,電阻R也增大為原來的2倍

B.當電流I增大為原來的2倍時,電阻R減小為原來的1/2

C.通過導體的電流若為零,電阻也為零

D.即使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電阻也不為零

解析 導體電阻可由導體兩端的電壓值與流過導體的電流值的比值求得,但是導體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流過的電流和兩端的電壓無關.

答案 D

例16 如圖20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恒定,R1為定值電阻,閉合開關S,滑動變阻器R2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都變大

B.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示數都變小

C.電壓表示數變大,電流表示數變小

D.電壓表示數變小,電流表示數變大

解析 分析電路,R1和R2串聯,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電壓表測R1兩端的電壓,當滑片有b端向a端移動時,R2的阻值變小,電路中的總電阻變小,所以電流變大,則電流表示數變大,R1的阻值不變,電流變大,根據U=IR可知其兩端電壓是變大的,則電壓表示數也是變大的.

答案 A

例17 甲、乙兩只定值電阻,甲標有“10Ω 1A”,乙標有“15Ω 0.6A”,把它們串聯起來,電路中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

A,兩端允許加上的最高電壓是 V.把它們并聯起來,電路中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 A,兩端允許加上的最高電壓是 V.

解析 兩電阻串聯,則兩電阻的電流相等,所以電流不能超過任一電阻的額定電流,可確定電流值為0.6A,由歐姆定律求出允許加的最大電壓.兩電阻并聯,則兩電阻兩端的電壓相等,所加電壓不能超過任一電阻的額定電壓,則由歐姆定律求出兩電阻的電壓,即可知允許加上的最高電壓;由最高電壓可求得電路中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

具體計算過程:

(1)串聯:

先確定I=0.6A;

由歐姆定律得:

U總=IR總=(10Ω+15Ω)×0.6A=15V.

(2)并聯:

由歐姆定律得:

U甲=I甲R甲=10Ω×1A=10V;

U乙=I乙R乙=0.6A×15Ω=9V.

故電路兩端所加電壓U最大不得超過9V.

此時通過甲的電流

I1=■=■=0.9A;

通過乙的電流I2=■=■=0.6A.

所以電流中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

I=I1+I2=0.9A+0.6A=1.5A.

答案 0.6 15 1.5 9

六、仿真測試

1.LED燈是種新型的高效節能光源,它的核心元件是發光二極管.二極管由下列哪種材料制成( ).

A.陶瓷材料 B.金屬材料

C.半導體材料 D.超導材料

2.下列關于導體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根金屬絲被均勻拉長后,它的電阻將變大

B.導體中沒有電流通過時,導體就沒有電阻

C.保險絲都是用半導體材料制成的

D.粗導線的電阻一定比細導線的電阻大

3.為了比較電阻R1和R2的大小,4位同學分別設計了圖1所示的電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

4.小剛同學用圖2所示的電路研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當A、B兩點間電阻由8Ω更換為6Ω后,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

A.記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

B.將變阻器滑片向左移動

C.將變阻器滑片向右移動

D.增加電池數

5.如圖3所示電路,電源電壓不變,滑動變阻器上標有“2A 20Ω”字樣.以下四個圖像中,能正確表示當開關S閉合后,通過小燈泡L的電流I與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R的關系的是( ).

6.如圖4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不變,當開關S1、S2都閉合,電流表的示數為0.5A,電壓表的示數12V;斷開電路后,將電壓表、電流表的位置互換,S1斷開、S2閉合,電流表的0.3A.則( ).

A.R1=16Ω B.R1=40Ω

C.R2=16Ω D.R2=24Ω

7.一節干電池的電壓為 V.家庭電路中,電冰箱與電視機是 的(選填“串聯”或“并聯”),家中電燈工作時將 能轉化為光能.

8.大量實驗證明:人體安全電壓不能高于36V,當通過人體的電流接近30mA時就會有生命危險.據此可以推斷,人體是

(選填“導體”或“絕緣體”),人體電阻約

Ω.

9.圖5中,電阻箱的讀數是 Ω.

10.如圖6所示,虛線框內有兩個阻值分別為5Ω、10Ω的電阻,小明同學想了解其連接方式,于是用3V的電源、電流表和開關進行了檢測,閉合開關后,測得電流表的讀數為0.2A.則這兩個電阻的連接方式是 ,若要增大電流表的讀數,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11.如圖7所示電路中,當閉合開關后,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片P向右移動時:電壓表示數 ,電流表A1示數 ,電流表A2示數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12.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提出問題】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及導體電阻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猜想】①導體的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成正比.

②導體的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的平方成正比.

③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實驗器材】電源(電壓恒為4.5V),電流表、電壓表各一只,開關一個,3個定值電阻(5Ω、10Ω、15Ω),2只滑動變阻器(20Ω 2A、50Ω 1A),導線若干.

【實驗過程】

(1)小明按圖8正確連接電路后,閉合開關,發現電流表有示數,電壓表指針超過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錯誤是

.

(2)小明改正錯誤后繼續實驗,通過改變定值電阻R兩端的電壓,測得電流、電壓的值如表一.分析數據可得出結論

.

表一

(3)小紅在探究猜想③時,先將5Ω的電阻連入電路中,閉合開關,移動滑片,使與電阻并聯的電壓表的示數為1.5V,并記下電流值;再分別改接10Ω、15Ω的電阻,重復上述實驗,得到了表二中的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猜想③是正確的.實驗中,小紅多次移動變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

表二

(4)小華在探究猜想③時,重新設計了電路,保持電壓表的示數為3V,得到了與表二相同的數據,也完成了實驗探究.小華與小紅的實驗相比不同之處是:

.

(5)小紅實驗時選擇的變阻器規格是

.

13.小華想利用電流表和阻值已知的電阻R0測量電阻Rx的電阻值.他選擇了滿足實驗要求的電源、電流表,并連接了部分實驗電路,如圖9所示.

(1)請你添加兩根導線幫助小華完成實驗電路的連接.

(2)當開關S1閉合、S2斷開時,電流表的示數為I1,當開關S1、S2均閉合時,電流表的示數為I2,請用I1、I2和R0表示Rx . Rx= .

14.小華同學用下列器材做“測量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實驗,已知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2V.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在圖10甲中完成該實驗的電路連接.

(2)開關閉合前,應將滑動變阻器滑片P置于 端.

(3)開關閉合后,小華發現,無論怎樣移動滑片P,燈泡總是不亮且電壓表、電流表均無示數.如果電路中只有一處故障,則不可能是 造成的.(答一種情況即可)

(4)故障排除后,小華將實驗數據在坐標上描點連線成如圖乙所示,則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燈絲的電阻為 Ω.

15.如圖11所示電路,電源電壓為12V,R1=10Ω,滑動變阻器最大阻值為100Ω,電壓表量程為0~3V,電流表量程為0~0.6A,為了不燒壞電表,變阻器阻值變化范圍為多大?

16.如圖12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6V且保持不變,燈L1的電阻為15Ω.

(1)開關S1、S2都閉合時,電流表的示數為1A,求燈L2的電阻;

(2)開關S1、S2都斷開時,電流表的示數為0.3A,求燈L3的電阻.

仿真測試參考答案

1.C 2.A 3.D 4.B 5.D 6.C

7.1.5 并聯 電 8.導體 1200

9.4635 10.串聯 將兩個電阻并聯

11.不變 變大 變大

12.(1)沒將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一端

(2)導體的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其兩端電壓成正比.

(3)調節電阻兩端電壓使其保持為1.5V不變.

(4)小華是將電壓表并在了滑動變阻器兩端,而小紅是并在電阻兩端.

(5)50Ω 1A

13.(1)如圖

(2)Rx=■R0

14.(1)如圖

(2)A (3)燈斷路或燈短路 (4)4

第9篇:歐姆定律比例問題范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在六年級上冊第51頁以“你知道嗎?”的形式介紹了“黃金比”(圖1),為了使小學一線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更好地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以下將對“黃金分割”從起源到發展及生活中的應用進行整理和介紹。

1.“黃金分割”的定義

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使較大部分與全長的比值等于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則這個比值即為黃金分割,這個比值是=0.6180339……通常用希臘字母?準表示這個值。中世紀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開普勒在《宇宙之秘》中寫道:“‘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和‘中末比’是幾何中的雙寶,前者好比黃金,后者堪稱珠玉。”[1]他用黃金形容勾股定理,用珠玉形容中末比,后來逐漸演變成用黃金形容中末比。

2.“黃金分割”的起源

2500多年前,古希臘的著名數學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以正五邊形的五條對角線構成的五角星形作為自己學派的標志。正五邊形的五條對角線交點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分割對角線:每條對角線都被交點分成兩條不相等的線段,使該對角線的整體與較長部分之比等于較長部分與較短部分之比,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分割”。我們并不知道畢達哥拉斯學派是用什么方法求解黃金分割的,“黃金分割”這個名稱也不是來自該學派[2]。最早在書中正式使用“黃金分割”這個名稱的是德國數學家歐姆(1792-1872以歐姆定律聞名的G?S歐姆之弟),在1835年出版的第二版《純粹初等數學》一書中,他首次使用了這一名稱。到19世紀之后,這一名稱才逐漸通行起來,成為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名稱[3]。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公元前4世紀)從比例論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加以研究和推廣,并把這種分線段的方法叫做分線段成“中末比”[4]。公元前300年前后,歐幾里得撰寫《幾何原本》時記載下了歐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這也是最早論述有關“黃金分割”的著作[5]。在該書第四卷記述了用黃金分割作正五邊形、正十邊形的問題。

3.斐波那契數列與“黃金分割”

4.“黃金分割”的應用

古希臘以來的美學家有一條公認的美學定律:符合黃金分割的平面圖形或幾何體是最美的。古希臘雅典的帕特農神殿就是按黃金分割建造的,其大理石柱廊高恰好占整個神殿高度的0.618。古埃及修建的胡夫金字塔,其高與底部正方形邊長之比為0.62。埃菲爾建造巴黎大鐵塔在比例上應用的也是黃金分割法[9]。法國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寬度比例是8:5,每一扇窗戶的長寬比也是如此,這個比值接近于黃金分割比[10]。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根據斐波那契螺旋溶古代建筑藝術與現代最新技術于一體設計的華盛頓國家藝術館,該館的每一個房間一年四季太陽都能照射到[4]。

美麗的女神維納斯的雕像其下半身長與全身長的比值約為0.618[5]。健美身段的比例中有許多黃金分割比:頭部以眼睛為界的上下比例,全身以肚臍為界的上下比例,肚臍以上部分以肩部為界的上下比例,手臂以肘部為界的上下比例等[11]。著名畫家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就完美地體現了黃金分割在藝術上的應用,蒙娜麗莎的頭和兩肩在整幅畫面的位置完美地體現了黃金分割,使得這幅油畫看起來那么和諧和完美,使它成為一幅傳世名作。報幕員報幕的時候應站在舞臺寬度的0.618位置最佳[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特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 久久免费香蕉视频 | 欧美激情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 老司机精品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扒开腿被男人猛视频 | 特黄特黄一级高清免费大片 | 曰本一区 |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 国产香蕉影视院 | 欧美在线做爰高清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超级碰碰碰视频视频在线视频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亚州视频一区 |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欧美性毛片大片 | 高清 国产 日韩 欧美 | 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特级毛片a级毛免费播放 | 国产毛片a | 日本在线观看www免费 | 亚洲视频一 | 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老外的毛片清高 | 亚洲第一成人天堂第一 |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播 | 亚洲综合欧美综合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在线观看 | 大臿蕉香蕉大视频成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久久久综合结合狠狠狠97色 | 亚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