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勞動是每一個的必然歸宿
勞動對于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會上首先要滿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勞動是人獲得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今天,人們往往不再滿足于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價值的實現,勞動正是實現自己價值的根本途徑。但是在技術經濟的背景下,勞動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教育和學習。勞動是基礎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目前實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就開設了初中勞動技術課程。這對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巨大。應該說,沒有勞動內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實踐中,還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別是在勞動與技術課方面有明顯不足。學校一味追求升學率、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使家校雙方都忽視勞動技術教育,由此帶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學生好逸惡勞、動手能力差、輕視體力勞動者等等。當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后,就會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不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意義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初步的勞動素質,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而,陶行知說“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勞動實踐
初中階段的學習分為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學習兩種。多少年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初中學校已經適應了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但屬于實踐能力學習的勞動與技術課則不適合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新課程理念要求綜合實踐活動不允許有原來意義上的教材出現,不允許每個學習領域都編成教材”。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性是第一位的,要緊緊地圍繞著勞動實踐來組織教學。“實踐活動是加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手段,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更應該是有目的、有內容、有方法、有陣地”。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初中階段各個學科都會涉及一些手工制作,這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很好契機。比如,在數學課中會涉及很多圖形,班級可以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中引導對這些圖形加以制作。物理課中,半導體、滑輪等也都可以在勞動實踐課中讓學生進行制作。第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掃除就是進行勞動實踐的好機會。校園板報、班級板報也是學生進行勞動鍛煉的舞臺。第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給父母洗腳”“周末我做家務”等活動,然后教師通過家訪和課堂點評,總結相關情況,這種方式增進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加強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報紙義賣活動、市區街道清掃活動,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在勞動的艱辛中體驗社會生活。
三、在勞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來自于實踐,向學生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是培養初中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問題情景’‘探究設計’‘自主實踐’‘及時評價’等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才能達到目的”。第一,學生是勞動實踐活動的主體,要讓學生充分發揮勞動實踐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那種參與到了勞動場面中卻飄在勞動實踐表層的行為是培養不出創新能力的,要謹防勞動實踐中的假“實踐”,要把勞動實踐真正地落到實處。第二,在勞動與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教師主導的強勢職業心理。通過讓學生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開創創新性的學教活動。第三,教師通過及時評價,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嚴重的錯誤,教師不適合把問題全部抖開,要給學生留下想象、發揮、革新的余地,這樣可以鍛煉、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第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容易培養各自的創新能力。如果是復雜性的、規模化的勞動場合,學生之間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師要教育、啟發學生通過默契協作,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總結
勞動是應該從少年時期就培養起來的思想,初中生要樹立勞動觀念,并培養出初步的勞動技能。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勞動實踐間活動中打造初中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初中勞動與技術課的根本責任與使命。增強勞動實踐的具體步驟是,第一,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第二,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校園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第三,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與家庭生活結合起來。 第四,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進行。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發揮主體地位,發揮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劉天成. 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課程資源規范研究課題研究報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關鍵詞] 高職教學 室內設計 手繪
高職高專教育與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是有所不同的。高職高專的教育主要是以培養技能型、技術型、高素質人才的職業教育,因此高職高專的課程改革是全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的趨勢。此次課改我主要從項目教學為切入點,以實體項目作為改革內容,從中貫穿課程中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使學生從項目中得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綜合訓練的目的。
一、高職室內專業手繪效果圖教學的任務與特點
手繪效果圖課程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專業主干課,重點在培養符合設計崗位的人才需求。 在如今計算機效果圖迅猛發展的今天,手繪效果圖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它可以及時有效地供甲方或施工者傳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意圖。它的優勢是比計算機就繪圖還要快捷,寥寥幾筆就可以表現按一定的空間效果。本課程主要是手繪表現方法,以研究如何繪制效果圖為主的一門綜合技能型課程。本課程的設定以高職教育為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產品規格為標準、以學生成才為目標,著重培養手繪表現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手繪效果圖在如今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在高職教育中,手繪效果圖教學就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1、高職室內手繪效果圖教學的任務
手繪效果圖是環境藝術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室內設計專業的核心主干課。它以繪畫形式代替語言進行表達、交流,是圖形表達設計意圖的重要手段。現代人才的培養注重的是實用型,而本課程正是為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實操、實訓能力而設置的實操性課程。著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以“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重點”使學生掌握案例的同時,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各項技能,加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體現電腦藝術設計強制作的培養核心。
2、高職室內手繪效果圖課程的特點
(1) 課程訓練的科學性。科學性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無論透視、光影、空間、材料等一些列的表現都是科學的。手繪效果圖的繪制不同于一般性繪畫避免主觀隨意性,它不能隨設計師的個人愛好、風格、表現內容任意發揮,甚至是讓常人難以理解和琢磨的抽象畫。效果圖要求設計者要達到相當的準確性,從而讓觀賞者有一個真實的感受。效果圖必須真實的反映設計方案建成后的效果,融合了業主的需求和設計師的理念并根據客觀現實的空間尺度、比例關系、透視原則而繪制出來,并以施工成為現實。設計表現圖必須遵循科學性,對空間的結構力學和圖中的每一個元素的存在都要負起責任,要做到真實、可信、切合實際。
(2) 課程內容相對單一化。與一些基礎美術課程相比,基礎美術的課程一般是從簡單的幾何形體到人物寫生、從簡單的靜物色彩到人物色彩,使之訓練扎實的基本功。而室內手繪效果圖涉及的內容相對固定,主要是室內中常見的陳設設計及表現,內容比較單一化,重復率比較高。
(3) 表現技法的單一化。純繪畫表現技法復雜多變,學生從基礎素描到復雜的形體表現、從色彩練習到多種材料的色彩表現,內容相對豐富。 表現的主題和方法也是變化多樣而室內手繪的表現手法相對簡單。從簡單形體透視關系、比例到整體室內的房屋空間的透視,表現方法與內容相對單調。繪畫者常以速寫形式表現,用色也相對簡單,彩鉛和馬克筆則是手繪效果圖表現的主要工具。
(4) 授課對象層次的單一化。高職室內專業的學生一般是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學生,他們的基礎一般是從零開始的。與美術院校學生相比,學生層次較低并且單一化。這樣便使學生必須從頭學起,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和教師授課難度。學生學習的時間短,內容簡單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二、高職室內專業手繪效果圖教學模式
1、目前高職室內手繪教學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手繪教學依然采用舊模式教學,其主要還是由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談談而講,還是從理論基礎到示范講起、從老套的提問到學生回答問題一系列的程序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累,學生困,導致了逆向循環的教學效果,致使大大降低教師教學。
2、高職室內手繪教學新模式――項目教學法
1968年,美國人羅杰?斯貝瑞提出了他對人類大腦左右半球認知功能的研究報告,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根據斯貝瑞的研究人類關于繪畫圖形、空間的認知完全依賴于人類的右腦,也就是說繪畫是依靠我們右腦技能型操作。從而貝迪?愛德華提出一個新穎的并有創意的一些教學模式,通過借鑒再基于高職學生的特點,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手繪教學應以“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重點”的教學理念,安排學生學會考查學習,施工現場考察調研,項目設計實踐等教學內容。在最大程度上實現高職教育的實踐性強的特點。
項目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過發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潮。項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基礎上的現代教育的一種形式,它是實現生產和社會性的統一為內容,以將受教育者社會化,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直接目的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其特點:目標指向的多樣性、培訓周期短,見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現在全國高職教育中,項目教學正在全國展開。其主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提高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開設知識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課程。針對高職室內專業手繪效果圖的教學特點,我采用了項目教學模式的嘗試。室內手繪效果圖表現課程以突出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為特點,以具備室內外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等崗位的職業表現能力為目標,培養學生手繪效果圖的表現能力。在此基礎上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設置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手繪效果圖的繪制技巧,針對教學內容對教學組織方式進行改革,將項目、知識、理論、實踐為一體化設計。此課程主要采用以“四化教學”為理念: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項目化、項目教學崗位化、過程管理公司化,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中,教學方法很多,但以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為主體,實踐教學、行為導向崗位引領、工學結合、教-學-做、課程整合、課考合一等多元化教學新模式。
在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書或一個供學生利用的資料庫,而成為了一名向導和顧問。他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在觀察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專業水平。可以說,項目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共同取得進步的教學方法。在職業學校、職業教育中,項目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應更進一步總結提高,大力試用推廣。
三、結語
新的項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效果。同時也使每節課的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長期的探索、思考,從而制定更加適合高職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