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計學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1
近些年隨著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人才的需求已經全面擴大,這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就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為了解決長春軌道交通集團的用人需求和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方面的專門人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于2011年被批準開設,2012年開始面向全省正式招生。為了更好地建設和發展該專業,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按照“工學結合”的特點和要求,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進行了精心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院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通過進行廣泛深入的企業調研,依據企業的人才需求要求,崗位的能力要求,按照“工學結合”的思路就如何進行專業定位、構建課程體系、設置課程和教學模式創新等問題,與企業專家進行了共同研討,以制定出“工學結合”特色鮮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的“工學結合”特色應在教學模式上充分體現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頂崗實習的深度融合,在教學過程上,重視教學的內容和工作任務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有機地結合,通過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的形式,來完成教學計劃,這是對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能夠培養企業所需求的具有綜合素質的高技能型人才。
2 “工學結合”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2.1 以軌道交通行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科學地結合長春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來進行專業定位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長春經濟的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發展培養所需求的人才,其體現方式是科學地對專業進行合理定位。與此同時,合理地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科學的專業定位的前提條件,必須要進行企業的人才需求分析和行業市場調研。長春軌道交通3號線是吉林省長春市第一條輕軌線路,自2002年10月30日開通以來,長春市的城市軌道交通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截止到目前,仍然急需城市軌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非常之大。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直接地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企業的調查,并對本次調查的結果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我院完全針對長春市現階段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情況,成立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本專業以長春市軌道交通發展的需要為依據,從培養具有本地區特點的人才入手,主動的尋求與長春軌道交通集團的合作途徑,共同商討專業的科學定位。同時,實時關注長春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動態,合理地調整專業的發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長春市特色的專業特點。
2.2 注重崗位的專業能力的培養,構建“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我院始終堅持著以就業為導向,能力培養為基準的辦學理念,課程體系的建設始終以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培養為中心來進行,這樣可以達到使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與職業崗位的定位相結合的目的。具體的實施計劃如下。首先,邀請長春軌道交通集團的運營部門的領導,專家及其一線的技術人員與在校教師,領導共同組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課程體系開發小組。其次,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開發的流程進行合理化的規范。在開發的流程上,大概可以分為4個流程。(1)專業的定位及分析。小組人員要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有關的崗位進行定位,所謂定位,就是在學生畢業后具體要從事的工作崗位的確認。一般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基本包括行車崗位和客運崗位兩大崗位體系。行車崗位包括行車調度員,行車值班員等。客運崗位主要包括車站值班員,售票員等。(2)職業能力分析。由于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畢業生所就業的崗位都是軌道交通系統在運營當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崗位,所以要求學生要具備比較豐富的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知識;掌握比較系統的工程領域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特色知識;具備安全有效運營管理能力;具備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實踐綜合分析能。(3)具體課程的設定。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業的需求增加,所以課程的設置并非是固定的,一定要切合實際地按照企業的用人需求來設置.一方面,要以市場的調研作為基礎,加強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的建設.要實時觀察企業的動態,并聘請企業核心員工作為外聘教師,參加專業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以上綜合分析,依據該專業職業能力體系,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方法和開發步驟構建課程體系,按照就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及工作內容,將為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歸屬到相應的課程,形成以學生工作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
2.3 校與企深度合作,推動“工學結合”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醫學科研方法》的主要內容包括醫學基本科研方法的講解、醫學文獻的閱讀、醫學科研論文的寫作等,可以使醫藥專業的學生了解醫學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醫學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對專業的熱愛。為今后的就業和繼續深造做好鋪墊。
隨著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從原來的培養臨床醫生轉變到了培養全面的醫學創新人才。醫學創新型人才應有濃厚的創新意識、高尚的創新人格、豐富的創新知識、飽滿的創新精神、活躍的創新思維、高超的創新能力、科學的創新實踐[2-3]。為了適應這種轉變,很多醫學類院校都在研究生中開設了《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方法》這兩門課程,以達到培養全面型人才的目的。近年來,逐漸在本科學生中也開設了這兩門課程。
在醫學科研相關內容的學習中,《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方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兩門課程[4-6],但是我在教學中發現,我校的醫學類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中,有的專業兩門課程都學習了,有的專業只學習了一門課程,兩門課程都學習的專業中,有的設置在同一學期,有的設置在不同的學期。為了探討課程設置的最佳效果,我對這幾類班級做了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12級醫學本科本學期開設了《醫學統計學》的班級為研究對象,分成三大類,分別是在學習《醫學統計學》之前沒有學習過《醫學科研方法》的班級、在學習《醫學統計學》之前的某學期學習過《醫學科研方法》的班級、以及在學習《醫學統計學》的同時正在學習《醫學科研方法》的班級,在這三類中分別隨機選擇一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稱為甲班、乙班和丙班,共208人。這三個班級所使用的《醫學統計學》和《醫學科研方法》的教材一致,授課學時、內容相同。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給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
1.3 統計學處理
資料錄入和分析均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2.1 調查問卷結果
在整個學期的教學結束以后,對所選三個班的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表2。
三、討論
《醫學科研方法》這門課程主要的教學內容為:科研設計的基本概念、科研設計的三要素、科研設計的原則、科研設計的類型、動物實驗、醫學文獻的閱讀、醫學論文的寫作等。《醫學統計學》的主要教學內容為:醫學統計學的基本概念、數據的分類、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非參數檢驗等。
在本次調查中,上過《醫學科研方法》的班級對科研的興趣和了解比未上過《醫學科研方法》的班級要高,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醫學科研方法確實有開設的必要,能讓學生們在本科的學習階段對科研有所了解,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礎。
在內容上,醫學統計學中學生們會學習到的統計學方法,都是與醫學科研方法中學習到的科研設計類型相對應的,在沒有上過醫學科研方法課程的班級中,就需要教師額外給學生講解相對應的科研設計類型,并且還要給學生解釋統計在醫學中的應用,這就耗費了上課的時間,且很多學生在上課時簡單的講解中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各種科研設計類型。如果兩門課程分開兩個學期進行教學,學生們對之前的內容就會有所遺忘,因此乙班和丙班兩個班級的大部分學生都覺得將兩門課程放在同一個學期教學能促進相互的理解,內容上顯得更加的連貫。
本次研究只是對《醫學統計學》和《醫學科研方法》這兩門課程在內容理解上的相互促進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為以后的學生培養方案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在任何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效果不僅僅是由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開課順序決定的,對教學效果有影響的還有教學模式,要將好的教學模式與合理的培養方案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實際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學生。
關鍵詞:統計學 課程教學 基本步驟 設計內容
課程教學設計是指在課程教學活動之前,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的目的要求,利用系統的手段和方式,在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有序的策劃和整合,進而達到形成科學化教學方案的過程。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課堂教學設計作為課程設計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一個必要條件。統計學課程是很多中職院校許多專業(包括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學生普遍開設的一門基礎專業課。我們都知道,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要做到能夠熟練的掌握和運用統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必須能夠熟練的應用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數據的方法,利用統計學的方法來完成對社會現象的分析,真正做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因此,為了能夠達到這一最終教學目的,有效合理設計統計學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設計基本步驟
統計學課程教學設計是起始于對教學情境的合理分析和探討,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決定了教師如何設計統計學的課程教學設計方案。除此之外,當前學生的學習能力、經驗和學習積極性也是決定教學設計的關鍵因素。當然,教師本身的教學態度和知識結構等也是其中之一。統計學課程教學涉及很多的基本的數學和計算機相關的內容,學好這些內容對于更好的學習統計學是很有幫助的。而對于教師而言,不僅要熟悉統計學的教學思想,還要有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統計學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關于統計學教學設計步驟可以歸納為:(1)教學情境分析;(2)教學目標設計;(3)教學評價方案的設計;(4)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結構、設計教學方式、設計教學媒體;(5)獲得教學設計方案。
二、中職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設計中存在問題
首先,教材的選用問題;部分中職院校在選擇教材時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育背景,選用的是本科生或是研究生的教材,進而導致層次上的脫節。其次,學生在學習基礎上存在問題;有很多中職生基礎薄弱,如果教師未能在上課前設計出合理的、有序的統計學課程則會導致學生在一些問題的學習中表現的很吃力。再次,課程設計方法存在問題;一些院校的教師思想相對保守,教學觀念落后,在設計統計學課程教學時不愿意接受或是采取先進的教學教育技術,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最后,一些中職院校還存在著不夠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和人才的引進,以及在內容體系中存在種種問題。
三、統計學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根據上述的統計學的課程設計步驟,統計學教學設計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
(一)教學情境分析
主要以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進行分析。根據學生所在的年級和班級不同,給予適當的調整。例如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適應了中職院校的學習,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式,并具備了一定了知識儲備。而對教師而言,在教課的過程中,應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設計
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從以下三個層面來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一,對于知識的掌握,尤其是一些基本理論知識和一些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第二,對于技能的熟練掌握,尤其是數據分析軟件的使用;第三,實踐素質的培養,要培養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時能夠用“統計學”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三)教學評價方案的設計
通常以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個方式進行的。前者是依據課程內容的需要,進行課程相關內容的提問和給予學生適當的作業,目的在于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后者主要是在課程結束后的考核,包括平時成績的考核和期末成績的考核。同時,鑒于統計學課程的實用性,通常也會將統計軟件的應用考核列入到最終的考核范圍內。
(四)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靈活的內容設計,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由淺及深的進行授課,對于學生應該掌握的必備知識和技能,給予適當的深入講解。
參考文獻:
[1]黃金梅.高職院校統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4,(6).
目的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安排進行調整,并進行調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斷優化實習方案。方法選擇廣州醫科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參加實習的2009、2010級學生共95名學生。2009級實綱按舊計劃,2010級實綱按新計劃。實習結束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計劃實施合理性,結合畢業考核成績分析兩組差異。結果兩組同學的畢業考核成績中總成績、理論成績、操作成績經分析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提高專業能力和實習安排合理方面,2010級的同學認為更有利于提高專業能力,安排更合理,與2009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習醫院總體滿意度、基地設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導老師教學效果方面兩個年級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新的方案的實習安排較合理,新增的實習醫院在管理、實習基礎設施及指導老師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滿足同學們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專業能力。
關鍵詞:
中西醫臨床醫學;實習方案;問卷調查
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是適應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需要,在中醫學專業基礎上分化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專業,它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長期實行的一項工作方針,是我國醫學事業發展的特色和亮點。我校中西醫臨床專業從2007年招生,從當前實際出發,著重培養臨床實用人才,面向基層培養中西醫全科醫師與專科醫師。以“中醫與西醫并重、能力與素質協調、人文與科學兼顧、醫德與醫術相長”為專業教育特色。本專業截止2014年有四屆學生完成全部培養計劃,第一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6.2%,從事醫療技術職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88.9%,基本完成培養目標。調查研究前四屆實習生實習情況后,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如實習基地少、中醫專科特色實踐少、學生自主選擇機會少等。針對實習安排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對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安排進行了調整,并進行調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斷優化實習方案,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實用型臨床人才。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廣州醫科大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參加實習的2009、2010級學生共95名學生。其中2009級32名,2010級63名。兩組學生年齡、性別、入學成績及前期基礎課成績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2009級實綱按舊計劃,2010級實綱按新計劃。
1.2研究方法對2009級的學生應用原有的實習方案,其資料作為空白對照。對2010級的學生實施新的實習方案。原方案:實習時間共52周,中醫門診6周,中西醫內科病房18周;西醫內科14周,外科4周,婦產科3周,兒科3周,傳染科2周;選科2周(急診科,皮膚科,影像科,心電圖。)新方案:實習時間共52周,中西醫綜合科12周,中西結合內科8周,中西醫結合婦科4周,中西醫結合兒科4周,中西醫結合骨傷科4周,針灸科4周,西醫內科4周,西醫外科4周,傳染科2周,急診科2周,選科4周(影像科,心電圖,其他)。實習結束后收集學生對實習中遇到的困難、專業輪科安排、實習基地條件等進行反饋,提出建議等。評價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實習學生參與調查。結合畢業考核成績分析兩組差異。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ANOVA分析。
2結果
2.1畢業考核成績比較兩組同學的畢業考核成績中總成績、理論成績、操作成績經分析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
2.2問卷調查結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提高專業能力和實習安排合理方面,2010級的同學認為更有利于提高專業能力,安排更合理,與2009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實習醫院總體滿意度、基地設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導老師教學效果方面兩個年級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各高校雖有開展中西醫結合專業,但培養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數觀點認為中醫和西醫是在兩種異質的文化土壤和社會背景中發生發展起來的科學,屬于典型的不可通約的理論框架,培養絕非簡單的將知識相加。中西醫研究的對象都是人體與疾病,但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很大差異[1]。因此目前在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強調“中西醫并重,相互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中醫、西醫各自的優勢與不足,更好地應用中西醫兩套知識及技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畢業后可以更快地適應臨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國內各高校對中西醫臨床專業的培養沒有固定的統一的模式,根據各自的優勢及特點有“兩個基礎,一個臨床”模式,也有“兩個基礎,兩個臨床”模式,在實習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點,如隨著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和高等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以附屬醫院為主的優質臨床教學資源已相對緊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設計模型求解的錯位生成算法,在確定附屬醫院對實習生的最大容納量后用該算法制訂實習輪轉安排表,使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學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據教育部、衛生部新近下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醫學院針對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比如醫學生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工作中擅離職守、缺乏鍛煉機會、心理問題等,積極開展對臨床實習教學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強學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訓,優化實習輪轉安排,增加了康復科、社區衛生中心、老年病科、腫瘤科等科室的輪轉,并在實習期間有3~4周機動時間供學生考研復習。總結各院校對中西醫臨床專業培養的安排,大都結合培養目標以及各院校實際情況,依據“以人為本”的原則,規范學生的實習行為,全面提高實習質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理論聯系實際,獲得實際工作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觀念、工作作風和敬業創業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實習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畢業生走向社會和上崗前提高全面素質的必經階段。在實習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解決臨床問題相聯系,培養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畢業后向合格醫師成長奠定基礎。在調查研究前兩屆實習生實習情況后,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第一,由于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為新專業,而我校是以西醫教學為主的綜合醫學院校,因此實習基地以西醫教學基地為主。前兩屆實習生的實習基地較局限,以目前廣州醫科大學三間附屬三甲醫院為主。第二,由于實習基地的限制,實習輪科安排以西醫科室為主,中醫科室輪轉時間上雖然沒有減少,但中醫科室以門診為主,一些如骨傷、康復、婦科、兒科的中醫特色不明顯。第三,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的機會不大,大多數時間已經按規定排滿,而有的學生如果對某個專科感興趣,希望將來朝某個專科方向發展,選擇在相關科室輪轉的時間自主性不大。隨著近幾年中西醫臨床醫學學科的不斷發展,拓展了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山中醫院等幾間以中西醫并重的實習基地,結合以上實習安排中出現的不足,對實習方案進行了一些改革,突出“臨床實用型”目標,從融合中西醫并重理念、拓展實習基地、強化專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優化實習方案,并推行建立實習生檔案,嘗試進行實習后調查追蹤機制,分析實習改革結果,不斷優化實習方案,提高實習生整體素質。具體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醫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師資優勢特點,培養方案中按照“兩個基礎,兩個臨床”進行教學,即中醫基礎、中醫臨床、西醫基礎、西醫臨床等分別由學校附屬臨床學院的中醫教師和西醫教師進行授課,在原實習方案中的具體安排也是按照中醫臨床和西醫臨床進行輪轉實習。只有在中西醫結合病區實習生才可以體會到中西醫融合的理念。雖然中醫、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但在實際臨床中取長補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兩套理論如何互補融合是優化實習方案的一個重點,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醫結合內科、婦科、兒科的實習安排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合中西醫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實習基地:由于我校中西醫臨床專業為新專業,所以前兩屆招生人數每屆為30人,實習基地為學校附屬的醫院。而附屬醫院均為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所以學生的中醫技能實習機會少,不全面。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加和專業依附學科的發展,我們拓展了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山中醫院等幾間以中西醫并重的實習基地。給學生選擇鍛煉的機會更多,更有利于培養“實用型”綜合人才。
③強化專科技能:原實習方案中除中醫、西醫,內、外、婦、兒外,急診、皮膚為選科,又根據目前臨床中對醫師急診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專科如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針灸科的發展較好,市場需求大的現實,在新實習方案中增加了專科實習的時間,如中西醫結合骨傷科、針灸科實習時間各為4周,急診為必選科室,時間2周。這樣的調整有助于增加專科技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符合實際臨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實習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臨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醫綜合科室、中西醫內科、西醫外科等科室輪轉中,設定了總的時間,具體的專科輪轉時間可由學生選擇,如中西醫結合內科總實習時間為8周,在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中西醫結合呼吸科、中西醫結合腎病科、中西醫結合消化科和中西醫結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選擇2個,每個科室4周。這個情況可以根據實習基地醫院的實際情況,如可選擇基地醫院的重點專科科室,也可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進行選擇。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也充分利用了優勢資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學到更實用的知識,也為學生今后專業興趣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果顯示兩個年級在畢業成績上沒有明顯差異,調查問卷結果顯示2010級同學對新的實習安排、對專業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較滿意,與2009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新方案的實習安排較合理,新增的實習醫院在管理、實習基礎設施及指導老師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滿足同學們的需要。另外,同學們也提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如在實習期間加強師生互動,增加動手能力;實習講課增加實用性內容;實習安排上對重要科室可以適當增加實習時間等等。結合培養目標,通過與同學們以及實習基地老師的溝通,我們會不斷優化實習方案,提高實習生整體素質和動手能力,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實用型臨床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寧,李文剮.用比較的觀點看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J].北京中醫,2004,23(6):365-367.
[2]郭煜,孫思文,朱曉霞.基于目標規劃的臨床實習輪轉安排優化設計[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6):669-671.
[關鍵詞]左氧氟沙星;結核;耐多藥;肺結核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b)-057-02
耐多藥肺結核病的臨床治療極為困難,患者成為十分難處置的傳染源,為尋求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筆者采用含左氧氟沙星的抗結核方案治療耐多藥肺結核患者28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鐵嶺市結核病醫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耐多藥肺結核患者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25~60歲,平均47.5歲。人選標準參照參考文獻,55例具有痰結核菌培養加藥敏試驗結果,且鑒定均為感染人型結核分枝桿菌。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左氧氟沙星組28例,對照組27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情、病變范圍、空洞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左氧氟沙星組選含LVFX(V,商品名:利復星,由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0.2 g/粒),治療方案為3ADLEV/9DLEV(含義為:3個月A、D、L、E、M;9個月D、L、E、v);對照組3ADLE/9DLE。
上述方案中藥物劑量與用法,A:阿米卡星0.4 g,每日1次,肌內注射;D:力克肺疾0.4~0.5 g,每日2次。L:利福噴丁0.45~0.60 g,2次/周,(飯后服用);E:乙胺丁醇0.75~1.00 g,每日1次;V:0.4 g,每日1次。
強化期治療均至少3個月,繼續期在痰菌轉陰15個月或總療程18個月時停藥。
1.3療效判斷標準
1.3.1細菌學每3個月復查痰,分別記錄3、6個月痰菌陰轉率(以每2個月痰菌陰轉不再痰陽為陰性)。
1.3.2 X線評定參照1982年全國結核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肺結核化療法》中的有關規定。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l4.0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間療效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由表1可知,治療后3個月時痰菌陰轉率左氧氟沙星組
為71.43%,對照組為48.15%,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時左氧氟沙星組為92.86%,對照組為74.07%,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痰菌陰轉速度左氧氟沙星組優于對照組。治療結束,X線胸片示,病灶好轉吸收率對照組為66.67%,左氧氟沙星組為82.14%,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主要有輕度肝功能損害、胃腸道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及白細胞減少,經保肝及對癥處理后好轉,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
3 討論
不合理的化療方案、患者的依從性差以及因藥物不良反應、經濟困難而不能全程治療等諸多主客觀原因。耐藥菌株不斷產生和增加,特別是耐多藥結核病已成為結核病防治的難點之一。
耐多藥結核病是指結核患者的痰或其他標本分離出的結核桿菌至少耐INH、RFP兩種主要抗結核藥物或兩種以上藥物㈣。因此常用一線藥物往往不能取得滿意療效,其治療費用高,治愈率低,病死率高。研究表明,氟喹諾酮類藥物在支氣管黏膜、肺組織、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及巨噬細胞內藥物濃度較高,組織濃度與血清濃度之比>1,說明此類藥物在治療肺結核方面的優勢,尤其在耐多藥結核病治療方面。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改革;融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78
1專業基礎課教學現狀分析
專業基礎課是高等院校設置的為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必要基礎的一類課程,它往往在一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必須的重要課程,專業不同,將設置不同的專業基礎課。同一門課程也可能成為多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以統計學為例,它是一門關于數據的收集、整理、顯示和分析、解釋數據的方法論學科。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來說,在校學習和畢業后的工作中,都會涉及到很多社會經濟方面的數據,也會涉及到一些大數據分析。因此,統計學一直是經濟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之一。通過統計課程的學習與培養,希望學生能掌握統計學科的基本思想,并將其用于不同學科背景下的數據分析,形成數據統計分析的思維方式,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現有教學模式基本解決了專業基礎課將理論課教師與實驗課教師分離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分離問題。但這還未能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完整統一。以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統計學》為例,主要表現在:目前的統計學理論教學材料與實驗教學材料仍然相對獨立,缺乏統一的知識體系。然而,作為一門工具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統計理論與統計實驗二者本應該是屬于同一知識體系下的兩個不同教學環節,但因為歷史原因,統計理論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而統計實驗卻相對滯后,因此形成二者獨立存在。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理論課學習的知識和方法不能恰當地在實驗課中得以實施和訓練,實驗課的訓練未能與理論課同步進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統一的問題,還必須有能將理論課和實驗課統一一體的教學材料。因此本文探討專業基礎課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材料融合模式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并以統計學為例,提出總體的融合方案、融合模式,為其它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2統計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材料融合方案設計
2.1整合統計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目標
統計學是處理數據的一門科學,通過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并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統計研究的是來自各個領域的數據,統計方法是適用于所有學科領域的通用數據分析方法,只要有數據的地方就會用到統計方法,比如政府部門、學術研究、日常生活、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而今,人類已步入大數據時代,知識總量急劇增長。大數據給企業運營、政府管理和科學研究等都帶來了革命性變革。大數據對統計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順應時展,統計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在統計學教學改革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現有教學目標的調整。在以往的教學中,通常把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孤立開來,其教學目標也不統一。大數據時代使得統計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整合統計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教學目標:通過統計學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培養學生扎實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及運用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的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準備必要的統計知識和統計技能。基本內容要求:描述統計重點培養學生統計資料收集、整理、綜合能力;推斷統計重點培養學生進行統計抽樣、運用樣本信息對總體進行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以及統計回歸等能力。同時,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一至二種統計分析軟件,培養學生運用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構建統計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知識體系融合架構
為解決現有統計學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分離的問題,需要從教學資源的融合著手,目前在大部分院校的統計學教學中,理論課教學和實驗課教學由同一老師完成,這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二者的融合。但是,由于在教學中使用的理論教學材料和實驗教學材料相對獨立,老師很難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從筆者多年統計學教學經驗看,要較好地解決二者的分離問題,得將統計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知識體系融為一體,各章內容構架設計:引導案例、基本理論和方法、軟件功能模塊、實驗案例、思考練習題、實務操作題。“引導案例”主要反映一些社會經濟熱點問題,其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本章將涉及到的統計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主要介紹經典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也可以介紹一定的前沿理論和方法;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知識,了解前沿統計理論方法;“軟件功能模塊”主要介紹本章實驗需要的軟件功能模塊,其目的讓學生熟悉軟件功能及基本操作;“實驗案例”主要是結合本章的理論方法給出一至二個案例,介紹如何進行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其目的是讓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運用相應的軟件模塊,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思考練習題”主要是體現統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練習題,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統計的基本知識;“實務操作題”主要是給出一兩個案例,要求學生課后運用軟件處理和分析這些實際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選擇相應的軟件功能模塊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經管類專業 統計學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1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SHAN Qin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Zhejiang 322000)
Abstract Statistics courses are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 professional basis.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for students of statistical knowledge and statistical skills,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Currently, there are students low interest, ign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tools and method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o on Teaching Statistics. Higher Colleg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reality, to build statistical scien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statistical theor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course teaching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統計學是一門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統計數據的方法論學科,因此統計學課程是經管類專業必須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性課程。我校從2010年開始,在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經管類專業中開設了統計學課程,并進行了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
(1)使學生掌握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樹立統計思想,培養統計意識。高職院校應根據經管類專業就業的特點,根據就業需求確定統計學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難度適中。既要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的講解,又要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統計觀念。
(2)培養學生掌握統計的基本技能。高職院校的特點就是要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統計學中我們可以設置實驗、實訓、調查等實踐性環節,培養學生統計的基本技能。如利用EXCEL、MINITAB、SPSS等常用統計軟件進行上機操作,使學生掌握繪制統計圖和統計表,編制統計指數,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對變量之間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基本技能;通過統計調查環節,培養學生設計調查方案,實施統計調查,搜集和整理統計數據等基本技能。
(3)培養學生應用統計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管理等實際問題的能力。統計學課程是一門方法論學科,結合專業的特點,可以設置綜合性訓練項目,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大學生興趣調查,新產品市場調查,顧客滿意度調查,行業發展趨勢預測等。
2 統計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較差,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不高,經管類的學生以文科為主,統計學又是以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基礎,有大量的數學公式和計算,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基礎,部分學生對學習統計學有畏難情緒,學習興趣較低,學習動力不足。
(2)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學生應用能力較差。由于某些客觀原因,在人才培養計劃中未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或實踐教學課時偏少。如缺少實際操作課程,學生在課堂學到的知識難以消化和鞏固。另外,在經管類其他課程教學中也不重視學生統計技能的培養和統計學知識的具體應用。
(3)教學手段和方法落后,教學效果不佳。部分教師采取傳統教學形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講授滿堂灌,沒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
(4)教師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師所學的專業不是統計學專業,自身統計學的功底較差。有些教師不熟悉EXCEL、MINITAB、SPSS等統計軟件,不能正確指導學生上機操作。有些教師組織能力較差,不能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
3 統計學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應根據課程教學目的,崗課結合,從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出發,構建統計學課程教學體系。統計學課程教學體系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
3.1 理論教學
(1)教學內容。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根據高職院校的特點,內容適宜,難度適中,以崗位應用為導向,適當選取學術前沿內容。主要內容可包括:緒論,統計數據的收集,統計數據的整理與顯示,統計數據分布特征的度量,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數分析,抽樣與抽樣分布,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教學課時60~80課時,其中理論教學40~50課時,實踐教學20~30課時。
(2)教學方法。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比較適用的有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等。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教師在統計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講授統計學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外,必須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從社會經濟生活中選擇或編輯適合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教師最后總結評價,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統計數據分布特征的度量一章中,可以以一個網店為例,對商品的銷售量或顧客進行分組,通過頻數分布表或直方圖,對商品的銷售趨勢或顧客的偏好進行分析和預測。任務教學法又稱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實用主義作為教育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因此,在統計學各章中,可以設計一個特定的任務,讓學生分組完成。如在統計數據的收集一章中,可以讓學生去收集高職生日常消費數據,興趣愛好數據等。互動式教學法,指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具體情景,通過設問,與學生展開雙向交流。如在假設檢驗一章中,可以對統計決策究竟是確定性決策還是非確定性決策進行分析討論。
(3)教學手段。目前統計學的運用一般是基于常用的EXCEL、MINITAB、SPSS等統計軟件,因此統計學課程教學應選擇多媒體教學系統,如電子白板教學系統。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統計軟件的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提供教學視頻、教學案例等。
3.2 實踐教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實踐教學課時的比例較大(高職院校一般為40%~50%)。統計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一般采用以下形式:
(1)統計調查。統計調查是根據調查的目的與要求,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有計劃、有組織地搜集數據信息資料的統計工作過程。統計調查的步驟包括確定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設計調查方案,實施調查,對調查數據分類整理,數據分析和預測,并寫出調查總結報告。如在學校內部,可以進行學校環境調查、學生食堂調查、學生網購情況調查等。另外,在其他的專業課程(如市場調查)、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教學環節中,學生也可以進行統計調查。
(2)實驗。統計學課程實驗一般借助計算機軟件進行,有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等實驗類型。常用的計算機軟件有EXCEL、MINITAB、SPSS等,EXCEL 是微軟辦公套裝軟件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進行各種基本的統計計算和統計分析,在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MINITAB軟件和SPSS軟件的功能較EXCEL強大,但MINITAB軟件相對來說操作簡單,深受非統計學專業人員喜愛。統計學課程實驗的項目較多,主要包括: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特征的度量、統計指數的計算和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
(3)大作業。統計學課程在講完某一個章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大作業,讓學生主動完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某些大作業可以由一個小組完成,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如讓學生小組進行某一個統計調查,再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統計結論,并提出改進建議。
4 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1)緊跟社會需求,構建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高職院校應根據經管類專業的就業需求和崗位需要,分析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確定統計學課程教學體系。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合理確定課程的總課時(包括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和開設時間,二是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及實驗(實訓)教學大綱,明確課程教學的目的、教學要求及主要內容。
(2)加強多媒體和實驗室等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教學水平。一是采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如電子白板教學系統),提高教學效果;二是建設高水平實驗室,配置先進的統計學教學軟件和計算機設備,滿足統計學實驗的需求,并為統計調查分析等提供服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一些開放性實驗項目,由學生自主進行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加強統計學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是采取進修和培訓等手段,提高統計學教師的知識水平;二是統計學教師應掌握多媒體教學系統和統計學軟件的操作,提高操作水平;三是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進。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是培養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生動有趣,善于提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三是教師要有責任心,對學生要求要嚴格。
5 結論
統計學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必須依據崗位需求確定統計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和主要教學內容,構建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學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等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滿足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 羅金華等.經管類專業統計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文教資料,2015(1).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區獲得性肺炎;頭孢呋辛;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頭孢哌酮-舒巴坦鈉;成本-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9(b)-0122-03
目前我國老年人最常見且易好發的呼吸系統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由于老年人往往抵抗力弱,免疫功能低下,且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不同的基礎疾病,所以COPD患者易并發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CAP是COPD常見并發癥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作為基層醫院,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如何合理選擇抗生素,制訂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方案,顯得至關重要。本文采用三種不同的臨床用藥方案來治療老年COPD并發CAP患者,觀察其臨床及細菌學療效并進行成本—效果分析,以期為基層醫院的臨床合理治療老年COPD并發CAP患者提供較優的治療方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呼吸內科住院的老年患者78例,年齡60~82歲,平均(69.4±9.4)歲,其中男47例,女31例,隨機分為A、B、C組,每組26例。所有患者診斷均同時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分會2007年COPD診治指南指定的診斷標準[1]和2006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CAP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①既往對頭孢菌素藥物或阿奇霉素或喹諾酮類藥物有過敏史者;②患有腫瘤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患者;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④48 h內用過除頭孢呋辛、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鈉以外的其他各種抗生素者。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起病時間、病情嚴重程度等各項基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A組:每日2次頭孢呋辛(商品名明可欣,意大利伊賽特大藥廠,規格0.75 g,價格30.3元/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467)1.5 g加入0.9%生理鹽水100 mL(杭州民生藥業,規格100 mL∶0.9 g,價格5.9元/袋,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1772)靜脈滴注,并同時每日一次口服阿奇霉素片(商品名希舒美,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0.25 g,價格12元/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770)0.25 g。
B組: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商品名可樂必妥,第一三共制藥,規格100 mL∶0.5 g,價格120.2元/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794)0.5 g靜脈滴注。
C組:每日2兩次頭孢哌酮一舒巴坦鈉注射液(商品名舒普深,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5 g,價格79.7元/支,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60113)1.5 g。加入0.9%生理鹽水100 mL(杭州民生藥業,規格100 mL∶0.9 g,價格5.9元/袋,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1772)靜脈滴注,2次/d。所有78例COPD并發CAP患者臨床用藥治療時間均為10 d。
1.3 觀察方法
在臨床治療開始前、治療過程中及停藥后7 d內,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每日體溫、咳嗽、咳痰及肺部呼吸音等各項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變化,并記錄有無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在治療開始前和治療結束時,所有患者均常規行各項輔助檢查包括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肝腎功能、胸部X線、痰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等。
1.4 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價
藥物的療效評價包括臨床療效和細菌學療效兩個方面[3]。依據我國衛生部在1998年制定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療效可以分為4級評定。痊愈:患者體溫、咳嗽、咳痰及肺部呼吸音等各項臨床癥狀、體征及各項輔助檢查包括血常規、C反應蛋白、胸部X線等均恢復正常,能夠完全清除痰液中細菌;顯效:臨床癥狀較入院時明顯改善,但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原學檢查3項中有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藥物治療后癥狀有所好轉,但不夠明顯,同時上述3項中至少有一項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應用抗生素治療72 h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有加重趨勢。臨床治療的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細菌學療效評價根據治療結束時痰培養分離出的細菌情況分為清除(細菌完全或部分被清除)、未清除(細菌仍然持續存在)、替換(分離出新的致病菌)3級。藥物不良反應評價根據我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分為6級:肯定有關、很可能有關、可能有關、可能無關、待評價、無法評價,計算肯定、很可能和可能有關三者的例數。
1.5 成本確定
在藥物經濟學中,成本分為直接成本(包括直接醫療成本和非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和無形成本三種。由于非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及無性成本影響因素較多,難以估算,本文不予統計。且所有患者在住院過程中除治療藥物以外所產生的檢查費、護理費及住院費等相同,可比性不強,因此在本文藥物經濟學分析中只計算治療藥物的費用,藥物價格以我院2012年6月份銷售價格為準。本文所采用的三種不同臨床用藥方案的藥物成本分別為:CA=1330元,CB=1202元,CC=1712元。
1.6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多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A組26例患者,15例痊愈,5例顯效,總有效率為76.9%,B組26例患者,15例痊愈,6例顯效,總有效率為80.8%,C組26例患者,16例痊愈,5例顯效,總有效率為80.8%。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37,P = 0.157 >0.05)。見表1。
表1 三種臨床用藥方案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細菌清除率比較
A組26例患者,分離菌株22例,細菌清除率為81.8%,B組26例患者,分離菌株23例,細菌清除率為82.6%,C組26例患者,分離菌株23例,細菌清除率為87.0%。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23,P = 0.257 > 0.05)。見表2。
表2 三種臨床用藥方案細菌清除率比較(例)
2.3 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輕微的藥物不良反應,對治療未產生影響,停藥后癥狀均能自行緩解。A組出現3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11.5%;B組和C組均出現2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7.7%,三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7,P = 0.314 > 0.05)。見表3。
表3 三種臨床用藥方案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2.4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找尋一種治療成本最低而治療效果一致的用藥方案。本文分別以有效率(E1)及細菌清除率(E2)為系數,計算成本效果比(C/E),比值越小說明成本效果最佳。見表4。
表4 三種臨床用藥方案成本-效果分析
2.5 敏感度分析
由于藥物經濟學研究中分析結果受到多種難以控制的因素的影響,敏感度分析就是通過改變某一具體變量(即成本)來檢驗結果對該變量變化的敏感性。現假設所有藥品價格下降10%,進行敏感度分析。見表5。
表5 三種臨床用藥方案敏感度分析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COPD已成為嚴峻的臨床挑戰及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老年COPD患者一個重要的死亡原因就是患者年齡大,機體免疫力下降,且常常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疾病,容易繼發肺部感染從而導致病情惡化最終引起死亡。因此,近年來國內關于老年COPD合并CAP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臨床和科研的極大關注。
目前臨床治療老年COPD合并CAP的難度逐漸增加,其根本原因是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過分依賴抗生素和大量不規范使用抗生素導致COPD合并CAP的細菌耐藥譜發生改變及耐藥菌株增多。研究表明老年COPD合并CAP病原菌革蘭陰性菌以銅綠假單胞菌、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及不動桿菌屬為主;革蘭陽性球菌以葡萄球菌屬和屎腸球菌常見[4-6]。目前臨床主要應用各種不同的抗生素治療老年COPD合并CAP,經驗性使用抗生素主要針對少數病情較輕的患者,而對于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較重的患者,則需要根據痰培養及藥敏結果來選擇適當的抗生素。頭孢呋辛是第二代頭孢菌素,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均有抗菌活性,阿奇霉素是一種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由于在肺組織分布濃度高、穿透力強且作用時間長久,因此對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肺炎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所致的肺部感染有良好的抗菌作用[7]。兩種藥物聯用是臨床經驗性用于治療CAP的方案,并且被證實具有良好的療效[8-9]。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抗菌譜覆蓋面廣泛,包括多種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及非典型致病菌等,且有很強的抗菌活性,同時又具有局部吸收良好、組織分布廣泛、作用時間長久等特點[10]。頭孢哌酮-舒巴坦鈉是一種復方制劑,由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頭孢哌酮和廣譜抗菌酶抑制劑-舒巴坦組成,不僅抗菌譜廣泛,而且對各種產生β-內酰胺酶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陰性桿菌等有強大的抑制作用[11]。本文所采用的三種臨床用藥方案治療老年COPD合并CAP不僅在臨床療效和細菌清除率方面無明顯差異,而且藥物不良反應輕,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亦無差別,表明這三種用藥方案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均是安全可行的。
藥物經濟學分析不僅可以使基層醫院的廣大患者節約醫療成本,為患者提供一種療效最佳又最安全的治療方案,還可以使藥品得到更充分合理的應用。本文表明左氧氟沙星治療老年COPD合并CAP成本-效果比低于頭孢呋辛加阿奇霉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兩種,并且敏感度分析也進一步證實左氧氟沙星治療老年COPD合并CAP成本-效果比小。總之,左氧氟沙星治療老年COPD合并CAP不僅臨床療效顯著,而且安全可靠,值得基層醫院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25(8):8-7.
[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0):651-654.
[3] 趙永龍.三種不同類型抗菌藥物治療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4):67-68.
[4] 蔣雁,林奇龍,沈忠海,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7):1444-1446.
[5] 黃大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3):1968-1970.
[6] 楊智,劉曉慧,符曉華,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部感染239例痰培養和藥敏結果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8(1):37-40.
[7] 肖艷紅.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療效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2):196-198.
[8] 高微華,吳開松,林宇輝,等.莫西沙星與頭孢呋辛聯用阿奇霉素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對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2):3105-3107.
[9] 趙宗珉,陳佰義.單用左氧氟沙星與頭孢呋辛聯用阿奇霉素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對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5):594-596.
[10] 季旭榮.左氧氟沙星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90例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1,24(3):149.
統計學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以案例導入所講內容,圍繞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統計原理和方法,對案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對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最終解決案例中的問題的活動過程,是一種模擬統計實踐過程的實踐性教學活動。
(一)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目的
1.培養學生必備的統計思維。正如著名學者Wells所說“統計的思維方法會成為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學的邏輯思維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是統計學的目標之一。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的統計思維較為缺乏,往往是學完了統計學課程,仍然不會用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面對客觀現象的各種數據表現,要善于利用統計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用所學的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調查、整理和分析,發現數據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從而進行科學的統計預測和決策。
2.提高學生熟練運用統計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各種典型的案例都是源于社會經濟的實際問題,通過案例教學,分析和討論案例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使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的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從“理論的學習者”轉變為“實踐的創造者”,并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經驗的學習,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等,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強化學生運用計算機處理統計數據的能力。統計學是一門信息量大且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實踐中需要處理的數據繁多、計算復雜,必須借助于計算機和統計軟件計算出結果,才能利用計算結果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常用的統計軟件SPSS、SAS、EXCEL、E-VIEWS等具有完整的統計分析工具、較強的模擬工具和作圖功能,既能實現對現有數據的統計處理,又可以進行各種數據模擬和試驗,生動、直觀地展示抽象的統計公式、原理和分析結果。通過案例教學,教會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軟件,在掌握統計方法和原理的基礎上,學會使用計算機和統計軟件進行較復雜的計算分析。
(二)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佳的缺點,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其自身的優勢。
1.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統計學的信息量大,內容復雜,表現為一是統計學的概念比較抽象;二是統計原理與數學關系密切,推斷統計部分許多公式需要有微積分、概率論等數理知識;三是各種統計分析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條件和分析步驟,使統計學成為了一門難學的課程,學生普遍感覺枯燥無味、難學難懂,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足。案例教學對實踐活動進行真實模擬,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結合真實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既給了學生自主表現的機會,又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討論中學習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主動參與,積極討論,學生之間相互啟發,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2.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講授法注重統計理論和方法的講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案例教學法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案例將分散的信息、復雜的情景加以描述,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調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對其中的有關信息進行整理,積極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獨立摸索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統計案例教學使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問題的解決者,學會了利用資料來思考、研究并作出判斷,在分析案例過程中充分鍛煉自己的思維及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傳統講授法中,教師主要是“教”,充當講解員的角色,注重知識的“單向”傳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師生間缺乏交流和互動。案例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從模擬的統計實踐活動中“學”,充當導演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從介紹典型案例開始,指導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問題的本質并篩選有關數據信息,通過對案例的組織、討論和分析,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對整個討論情況作出總結和評價,引導學生提煉和掌握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參與案例的討論、分析,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經驗。通過案例教學,師生都承擔了更多的教與學的責任,加強了師生間“雙向”的交流和互動。
4.突出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傳統的統計學教學也重視聯系實際,但往往由于時間短,聯系實際不深入,或者是以干代學,削弱了學校教育的優點,既費時也片面。案例教學的案例來源于社會經濟的實踐活動,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教學目的,學生積極參與案例教學的過程,動腦動手,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會計專業統計學案例教學的實施
(一)統計學案例教學的準備
實施案例教學之前,教師和學生不僅要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還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1.準備合適的統計案例。合適的典型案例是統計學案例教學的前提。教師要準備具有實用性、代表性和針對性的典型案例。首先,案例的內容以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為基礎,必須密切聯系會計專業學生實際和社會經濟生活實際。其次,案例必須使學生真正掌握統計原理和方法在社會經濟中的應用。最后,案例要圍繞學生應掌握的統計基本原理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選擇社會經濟中的實際問題。
2.熟悉統計案例的內容。教師要闡明案例教學的基本思想,如案例分析的方式、過程、常用方法、應注意的問題、教學時間和程序安排等,明確案例的核心內容,熟悉案例的重點、難點。對學生提出學習目的和要求,按要求進行案例的預習,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識,思考案例所提出的問題,初步形成問題的見解、對策和方案,準備好解決問題必備的知識和多媒體應用技術。
3.必要的數據處理。統計學案例分析經常涉及大量的數據,學生在熟悉案例的同時,必須運用合適的統計軟件對相關的統計數據進行處理,做必要的計算和分析,為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做好準備。
(二)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組織
案例教學的組織是教學的關鍵環節,有效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討論是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成功的案例分析活動,除要求學生普遍接受系統的理論學習外,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組織工作。
1.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首先,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案例預習并獲得有關案例問題的見解后,進入小組討論階段。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長組織小組討論。小組成員提出對案例的看法供大家討論,共同解決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后,對其中的關鍵問題再進行重點討論,比較各種決策方案后形成新的認識。小組討論完成后,組長準備案例討論的匯報材料,并在課堂討論中發言。其次,進行班級討論。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提出本組解決方案(小組成員可以補充),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發言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闡述不同的觀點,讓其他學生自由提問或是從個人的角度來分析同一案例。
2.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總結。經過認真的案例討論后,教師要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評判,在案例課結束前做案例分析小結。分析案例教學法對實現學習目標的意義、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明確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實踐的問題,而不是總結個別學生的表現、評價某種觀點或是措施的優劣,從而對學生的討論結果作方向性的指導,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課后繼續深入思考。
3.撰寫案例分析報告。為了加深學生對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要求每位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既綜合學生在案例課上的各種觀點,又可以加入自己的進一步思考。
三、會計專業統計學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