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調查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們傾向于通過強化自身虛榮心理來獲取自以為是的自信和尊嚴,往往給他人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危害。因此,在社會認知方面,虛榮心理自始至終都處于被人們逃避、貶義的地位,人們普遍認為虛榮心理有弊無利,只能給人們帶來消極影響,沒有以客觀公正的態度看待虛榮心理,從而忽略了其影響的雙重性。實際表明虛榮心理對于強化成就動機、追求優越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論文首先通過文獻閱讀法對國內外虛榮心理的研究現象進行查閱回顧;其次,在明確其研究目的、意義的基礎上,對“虛榮心理”進行全面的分析解讀,確定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然后,對軍校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軍校學員的日常行為表現,分析總結軍校學員虛榮心理的現狀和特點。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軍校實際和學員的具體情況,對虛榮心理的產生和發展進行歸因。最終綜合上述情況,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將虛榮心理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持并發揚虛榮心理的積極影響,使虛榮心理成為促進人們成長成才的強勁動力。
關鍵詞:軍校學員;虛榮心理;雙重性;應對策略
1. 研究背景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的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愛情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1]?,F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強勢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已經逐步實現了“溫”“飽”等生理需要,轉而開始追求高層次的滿足和享受。
虛榮心理的本質就是個體為滿足自我需要,從而采取一系列行為措施獲得某反應的行為傾向,過于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需求滿足的心理現象。個體渴望擁有但是實際上卻尚未擁有或者沒有能力去擁有的某種榮譽,在言行舉止上努力地表現出自己擁有該榮譽的表象是虛榮心理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它的產生、存在以及發展是個人自尊心的過分體現,是對尊重以及成就的需要和渴望,但是由于某些客觀因素的限制,最終導致了虛榮心理在每個個體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影響甚至左右個體的生活。
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受地域、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國民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沒能接受父母以及老師的正確引導,而且他們本身社會經驗不足、自制力欠佳,無論是個人心智還是心理承受能力均有待提高,所以使得虛榮心理對年青一代造成的影響極具代表性。但是,長期的傳統文化積淀,使得物質攀比、惡性競爭以及等級觀念等消極影響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變為了虛榮心理的代表,人們對于虛榮心理是否存在積極影響以及存在哪些積極影響都不曾深思,而是對虛榮心理持排斥的態度,導致虛榮心理一直無法得到科學客觀的評價和認識。
軍校作為部隊基層干部的人才培養基地,聚集了大量來自天南海北的優秀人才,使得軍校學員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訓練時接觸的都是同齡人,競爭壓力巨大,并且軍校學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以一線帶兵人的身份深入基層部隊工作,身份特殊、影響較大。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對軍校學員進行引導,對虛榮心理視若無睹、不以為然,那么,虛榮心理的消極影響必將侵蝕軍校學員的思想,使得軍校學員難免陷入物質攀比、弄虛作假、惡性競爭的泥潭,甚至可能將這些消極影帶進基層部隊,危害部隊內部和諧,為部隊的安全穩定埋下隱患。因此,制定正確有效的應對策略迫在眉睫。
2. 虛榮心理的相關概念
“虛榮”一詞,《辭海》解釋為:表面上的榮耀,虛假的榮耀。虛榮心理就是個體為滿足自我需要,采取一系列行為措施獲得某反應的行為傾向,過于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需求滿足的執念。
高立寬認為,虛榮心理是指因期望擁有但實際上并未擁有某種榮耀而在行動上竭力表現出似乎擁有的個性特點,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社會情感,其產生實質是由于心理過程中認知過程發展不平穩、不穩定所致[2]。他將虛榮心理同自尊心、榮譽感和成就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的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他將虛榮心理視為一切惡行的源頭,因為虛榮的存在,所以導致了種種惡行的橫行。但是這種看法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是片面的,并不能科學地說明虛榮心理的利與弊。
任中平認為,“虛榮心是用一種虛假的榮譽來保護自尊,或者說用以維護自尊的‘榮譽’是一紙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所以虛榮心就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6]。每個人都有一種對于自尊的渴望和需求,這也恰好論述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們因為對于自尊的渴望和需求而產生虛榮,又以虛榮心理為工具去維護自尊。
本研究認為,虛榮心理是一種非常普遍且無法避免的心理活動,是過于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需求滿足的執念,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的,由于以往關于虛榮心理的研究和關注相對較少,因此虛榮心理始終被人們放置于負能量的范疇??墒翘摌s心理并非僅僅是一種惡行,它還是人們追求優越的動力來源,也許它屬于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但是只需對人們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教育,虛榮心理完全可以轉變為個人成長成才的勁助力。
3. 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研究選取了XX學院400名學員為調查對象,問卷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2份,其中有效問卷371份。有效回收率為92.7%。在抽樣時已經考慮過年級、生源、職務等問題,樣本數據具體如表2.1
3.1.研究工具
由于以往關于虛榮心理的調查研究少之又少,軍校學員為調查研究的主體更是沒有前例,因此本次調查問卷是在軍校學員關于虛榮心理的表現、認知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并參考鄭霞論文中的調查問卷,結合軍校實際進行了部分修改而成。
本問卷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員的基本情況調查,主要是統計被調查者的自然情況,共6道題;第二部分為本問卷的正文部分,主要是了解軍校學員關于虛榮心理的具體表現并發現其中問題,共有問題17道;第三部分主要是調查軍校學員關于虛榮心理的認知和態度,共有問題7道。在編制本問卷時,根據軍校學員的實際情況并參考相應的文獻,注重問卷針對性以及分配合理性等方面的問題,使得填寫問卷者可以明確調查問卷的主題,從而根據自身實際進行填寫,確保了問卷的有效性。
問卷采用封閉式問卷,即由調查者事先針對研究內容和對象設計好問題,并確定問題的答案,使被調查者只能選擇已確定答案中的一個或多個現成的答案,極大地提高了問卷結果地統一性,便于分析,為研究調查提供數據支撐。在調查對象的選擇上,隨機選取大一至大四各個年級、部隊生與青年生、骨干與學員,使每個類型的學員都有所涉及,避免出現調查空白,確保本問卷的信效度。
4.1 個人因素
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有著一定的需求,即使我們已經過上了富足和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我們仍然想過得更好,仍然想獲得更多的幸福,而且這種欲望是永無止境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這N欲求不滿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
首先是對食物、水、空氣等的需求,即“生理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是最低的。之后,是確保自身安全和安定的“安全需求”。如果這種需求也得到了滿足,接下來就會產生融入同伴和集團并被他們接受的情感和歸屬需求,即“社交需求”。在“社會需求”之上的,就是被承認、被尊敬的“尊重需求”,渴望在平時的生活中以及日常的工作中得到上級的肯定、同級的認同以及大家的尊敬,因此,尊重需求為虛榮心理的發展、壯大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最后,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即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這是非常高端的要求。當開始考慮滿足這種需求并付諸行動時,人就會進入更高的階段[10]??释约旱哪芰Φ玫奖憩F,渴望自己的成績得到肯定,渴望自己更加完美等等,這些渴望都是“自我實現需求”的本質體現,也是激發人們上進心的重要因素。同時,在自我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些迫切的渴望就會激發人們的虛榮心理,希望以虛榮心理為手段來滿足自我實現需求。
人往往不會安于低層次的需求,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就會往高處發展,這是人類的特性。完整的人生是有缺憾,有了缺憾才會有需求和欲望,世間萬物,難免有一些暫時無法得到或者沒能力得到但恰恰是自己所需求的,這便為虛榮心理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4.2 部隊因素
本次研究的主體是軍校學員,所有的調查數據均取自于軍校學員,通過將本次所得到的調查數據與地方大學的類似數據相比較,發現軍校學員的虛榮表現與地方大學相比,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很多特別的地方。
軍校作為部隊里一個極為重要和特殊的群體,全面的保持并發揚的了部隊的獎懲機制,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以及訓練中,講評工作的落實常態化,獎勵和表揚會更加頻繁。軍校學員的這種鼓勵先進的大環境之下,工作熱情以及日常表現會呈現出良好的上升態勢。但這一切都是在可以得到上級領導以及同學戰友的認可的基礎上才得以保持的,只有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學員才能始終堅信“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并為此努力奮斗,以期獲得更多的認可。
在所有人都需求得到社會認可的條件下,他們對于社會認可的渴望會變得更加迫切,這些迫切的渴望變向來講就是虛榮心理所致,軍校學員在虛榮心理的推動下,對于上級的表揚和認可、同學戰友們的欽佩和支持會表現出極度的渴望,在這種渴望的驅使下,軍校學員為了得到認可,會表現出各種優良的品質,比如工作中積極上進、生活中一絲不茍、學習上認真刻苦、訓練上精武拼搏,一名優秀的軍校學員的標準不就是這樣嗎?若是如此,這樣的虛榮心理有何不可。
參考文獻:
[1]劉新愛.淺談瑪蒂爾德的虛榮心理與名譽心[J]現代語文,2006(9):120.
[2]高立寬.藝術學院學報[J].(季刊),2008(4):93.
[3]任中平.當代大學生的虛榮心理及其矯正探討[J]博士碩士論壇,2008.10:054
[4]成明譯。(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九州出版社,2003.
[5]汪秀麗.虛榮:扭曲了的自尊心[J]中國青年研究,2003(6):30.
[6]查斯特菲爾德爵士.以虛榮心理來提升上進心[J]成功論壇,2002(1):6.
目的 探討地震災后60天住院傷員心理障礙及對策。方法 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對48例住院傷員進行調查,分析焦慮和抑郁情緒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結果 災區傷員焦慮得分(標準分)為41.56±5.38,抑郁得分(標準分)為55.21±10.15,二者均顯著高于全國常模(33.80,41.88P
【關鍵詞】 地震;心理障礙;心理干預;汶川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patients wound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Methods Totally 48 patients were surveyed with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60 day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mean score of anxiety standard was 41.56±5.38 and only two cases suffered from mild anxiety;the mean score of depression standard was 55.21±10.15,and twenty cases suffered from mild depression and fourteen cases moderate depression.Both of the mean sco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young peopl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adults group; the mean score of depression standard of the amputat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etween sex,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occupation.Conclusion Persons wounded in earthquake still suffered from anxiety and depression 60 days after earthquake,especially for the young people and the amputated.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arthquake wounded persons and to provid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ose with mental problems.
【Key words】earthquake;psychological barrier;pyschological intervention;Wenchuan
焦慮和抑郁是現代社會人類最常見的心理障礙表現,也是重大事件的首緒反應。重大的突發災害事件是焦慮和抑郁障礙的首要引發因素[1]?!?.12”汶川大地震是繼唐山地震后我國發生的最大一次災難,由于涉及范圍廣、破壞性強,災區群眾不但經歷了8級地震、余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危險,還承受喪失家園、喪失親人之巨痛。面對如此巨大的災難,個體容易產生無法抵御的感覺,并引發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并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2]。為了解地震傷員的焦慮、抑郁狀況,制定長期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本文利用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3]在震后60天對我院收治的48例地震傷員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震后我院收治48例傷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齡16~76歲,平均(44±16.56)歲。文化程度:小學12例,初中6例,高中20例,中專4例,大專6例。職業:工人20例,農民16例,個體商戶8例,學生4例。傷情:下肢骨折18例,其中8例已行截肢手術,骨盆骨折12例、腰椎骨折12例,上肢骨折2例,多發傷2例,多處骨折2例。
2 方法
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 depression scale,SD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進行評定,并與國內常模進行比較[4]。由2名心理工作者床旁指導傷員自評,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對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或看不懂量表內容者,由調查員向其詳細講解,然后由其獨立選擇,調查員記錄。
3 評分標準
SAS、SDS分別包括20個項目,每個條目均按1~4級記分,評定時間為最近1周內,20個項目得分相加即得基礎分,基礎乘以1.25即得標準分。評定標準:SAS、SDS標準分≥50分,即可判斷為焦慮或抑郁狀態,51~60分者為輕度,61~70分者是中度,>70分者為重度。
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5.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P
結果
震區傷員焦慮得分(標準分)與抑郁得分(標準分)均顯著高于常模(P
成年組焦慮及抑郁均值最低,其次是老年組,青年組均值最高。成年組焦慮及抑郁情緒均值與青年組相差顯著(P
截肢組焦慮均值高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截肢組抑郁均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
不同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傷員的焦慮、抑郁均值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討論
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感覺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于應付的不愉快情緒。主要表現為常常感到某種危險或威脅即將或馬上就要發生,或者用合理的標準衡量,誘發焦慮的事件與焦慮的嚴重程度不相符合。抑郁是人們對自己生活中遭遇的應激無法控制、無能為力時的一種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無助、情緒沮喪、無興趣、無樂趣、自殺意念、驅力減弱。本次調查對象大多是從地震倒塌的房屋中被救出來的幸存者,慘烈的地震場面,生命及財產的突然喪失,加上對自己的病情、家人的安全以及未來的生活狀況等不可預計,而產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
本研究顯示災區傷員焦慮和抑郁得分均顯著高于常模,說明地震引起了強烈的的應激反應,對災區傷員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與張琴、郭敏等研究一致[5-7]。本研究中焦慮、抑郁癥狀分級為:輕度焦慮2例,輕度抑郁20例,中度抑郁14例,無重度焦慮、抑郁狀態。較之郭敏等[6]的研究在程度上明顯減輕,可能與我們的調查對象是震后60天住院傷員有關,除部分傷員的心理問題隨著時間的變遷自然恢復外,與早期和一直在震區的人群相比,住院傷員得到了更多的心理輔導和干預。青年組的焦慮與抑郁得分均較成年組高,這與青年人的心理彈性較成年人心理彈性差有關。心理彈性是指面對喪失、困難或者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研究發現如果先前的應激壓力經歷被認為是可以控制,能夠成功應對過去,這種經歷就增加了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心理彈性能使人們減少焦慮和抑郁,對生活挑戰表現出更多的信心和希望[8]。由于青年人社會閱歷不如成年人豐富,心理彈性尚未得到錘煉,加之青年人原本對生活滿懷激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在瞬間出現的巨大災難面前,對未來期望越高,失落感和無助感就越強,因此更易產生焦慮和抑郁。而老年組的得分也高于成年組,可能與老年傷員傾向于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悲傷封閉起來,不愿傾訴有關。研究還發現,截肢組的抑郁得分高于未截肢組,說明肢體的殘缺會帶來更大的心理創傷。一方面殘缺的肢體無時無刻不在刺激傷員的視覺,引起直接的心理創傷,同時,傷口的腫脹、疼痛等不適讓他們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因行動不便,使得他們內心更加孤獨,情緒得不到釋放,因此,抑郁的程度更加強烈。本次調查中不同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傷員的焦慮、抑郁均值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這與郭敏等[6]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有關,也可能與不同性別、文化程度的傷員都得到系統的心理輔導有關。
大量研究已表明,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會影響個體的知覺、注意、記憶及思維等認知能力和作業行為,甚至導致社會功能喪失[9]。因此,跟蹤調查地震災區群眾的心理健康,制定長期、有效的心理干預策略,改善災區人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應受到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郭蘭,霍紹周.災難應對及危機干預[J].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2006,3(2):190-192.
[2]劉靜,肖軍,陳祥慧,等.地震對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9,6(1): 55-56.
[3]陳國鵬.心理測驗與常用量表[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2008.116-118.
[4]席淑華,盧根娣,馬靜,等.心理干預對地震傷員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8,12(12):1063-1066.
[5]張琴,郭瓊.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148例汶川地震外科轉出傷員心理危機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8,8(11):924-926.
[6]郭敏,高允鎖,王小丹,等.汶川地震受災群眾焦慮抑郁癥狀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09,(2):383-384.
[7]李倫,孫甜甜,彭菊聰,等.汶川地震文縣居民心理傷害相關問題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4):389-391.
關鍵詞:涉農;研究生;心理健康;調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099-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培養機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涉農研究生群體諸多心理問題也逐漸顯現。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本研究對象為吉林大學農學部2013級及2014級共326名涉農專業研究生。以整體抽樣為原則,回收問卷326份,回收率為100%。
2.調查方法。本研究采用計算機網上問卷的方式。調查共分為以下五個部分: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大學生人格問卷和家庭環境量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由Derogatis編制,由吳文源引進修改,包括90個項目,共分為10個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癥、其他項目,專門用于測查個體心理癥狀。根據SCL-90量表的評分標準,每一項因子按癥狀嚴重程度,采取1~5級記分,1分為無癥狀,2分為稍有感覺,3分為輕度到中度,4分為中度到嚴重,5分為程度十分嚴重。本次調查中,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為心理異常,因子分在3分及以上者需特別留意??ㄌ貭?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由美國伊利諾州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的卡特爾教授(R.B.Cattell)在多年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制而成。它用以測量人們16種基本的性格特質,這16種特質是影響人們學習生活的基本因素。根據16PF評分標準,每項因素得分在8分以上者為高分,3分以下者為低分。大學生人格問卷是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健康調查表。以了解學生中神經癥、心身癥、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各種學生的煩惱、迷惘、不滿、沖突等狀況的簡易的問卷。
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費立鵬等人于1991年在美國心理學家Moss R.H.編制的“家庭環境量表(FES)”的基礎上修訂改寫而成。該量表含有10個分量表,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廣泛應用于描述不同類型家庭特征和家庭狀況,以及這些特征和狀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和發展,一方面與其在校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其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尤其是學生個性和人格方面的發展。因此,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可以幫助我們從學生的成長環境特征入手,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心理幫扶工作。
3.統計學處理。將所得數據整理后,采用SPSS統計學處理軟件進行檢驗。
二、結果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326份有效量表中,任一因子分≥2.5即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共計48人(14.7%),如圖1所示。碩士研究生根據該量表測查出的心理問題多表現在強迫癥狀和人際關系敏感兩方面。經Z檢驗(見表1),將本次測試所得因子分和總分與全國常模分數進行比較,我校2013級及2014級涉農專業研究生除總分和總均分外,各因子分都與常模分數存在著顯著的差異(P≥0.01)。其中強迫癥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得分高于全國常模;而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和敵對等因子得分低于全國常模。這說明我校2013級及2014級涉農專業研究生在強迫癥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和敵對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對較好。
2.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從表2可以看出,我校2013級與2014級涉農研究生在16種人格因素測試中反映出來的人格特征。
3.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在心研究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類標準的學生,一般要求約請面談。從圖2可以看出,在2013級與2014級涉農研究生中符合第一類篩選標準的人數共57人,占所有施測人數的百分比為17.5%。因為這部分學生或在測試問卷試題中對“想輕生”一項做了肯定選擇,或是表現出最近一段時間對任何事情無興趣、經常失眠,又或者是表達了想要尋求心理輔導的意愿。
4.家庭環境量表(FES)。如表3所示,我校2013級與2014級涉農研究生大多家庭成長環境優良,其中在家庭環境量表中各因子分除“親密度”這一因子分大多集中于高分段外,其余各因子分都處于中等分數段,這說明學生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承諾、幫助和支持的程度較高;但同時“控制性”這一因子分則大多集中在低分段,這也說明大多數學生的家庭不會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序來安排家庭生活。
三、討論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壓力;調查研究
心理學先驅耶斯基與多得森證明,在生理激勵沒有達到最高點之前,人們處理某項特定的任務的能力會逐漸下降,但超過這個點之后,當激勵繼續提高,人們的表現會下降。對身體而言,當你長期受到壓力的影響時,很明顯你的免疫系統就會減落,易受疾病的攻擊。同時壓力還在心理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壓力是引起焦慮、恐懼癥、沮喪、強迫性思維等其他心理疾病的原因。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抽取徐州市2所小學學生155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78名,女生77名。三年級學生73名(男生35名,女生38名),五年級學生82名(男生43名,女生39名)。普通小學學生80名(三年級35名,五年級45名),重點小學77人(三年級40名,五年級37名)。對學生進行調查時,主試在場依據指導語解讀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選擇,以保證低年級學生能理解題目意思,準確作答。(二)方法。運用自編的“徐州小學生學校心理壓力問卷”進行調查。根據壓力理論的構想與小學生的特點,在參閱有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部分小學生的訪談,了解小學生現狀,對小學生心理狀態的分析,編制成徐州小學生學校心理壓力原始問卷。該問卷含20個題目,采用5等級封閉式選項(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確定、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依據各題百分比的多少,評判小學生受心理壓力的程度與廣度。共發放問卷162份,回收問卷162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155份,有效率為95.7%。(三)統計方法。調查采用集體施測、當場收回的方法。數據統計采用百分比分析。
二、討論
(一)男女心理壓力比較。女性在生理功能方面比男子堅強的多,女子通常更能忍受惡劣環境的壓力。社會在男女兩性的生物差異的基礎上,塑造著兩性的心理行為模式,使兩性承擔著不同的性別角色。致使社會各層對男女的期待不同,造成男女不同的心理壓力狀態。普通小學低年級的女生在學業上的壓力要明顯低于男生的壓力,女生認為每天作業量多的比例為31.3%,認為學業成績給學習帶來來影響的比例為12.6%,上課害怕被提問的比例為20.0%,這些在學習方面所面臨的壓力都比男生所面臨的學業壓力要小,其重點小學的男女生在此方面的差異也幾乎相同,僅在成績排名上有所不同,此類女生更注重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她們的成就動機要高于一般的男生。
在師生關系方面,小學期間女孩語言能力較男孩強,學習成績普遍較好,受教師的表揚較多,因而容易受到重視。
一般情況下,女生比男生更渴望友誼。在選擇伙伴的標準上,女生更傾向于選擇溫順、禮貌、整潔的同學為友,而男生則傾向于選擇剛強好奇的同學為友,在學習表現上,女生較細心,有耐力,成就動機較高,有時還相互嫉妒,男生則較粗心,自制力差,過錯行為較多,成就動機不穩定。在小群體的聚集力上,女生弱于男生,但在師生關系方面,女生則強于男生,他們較多地得到老師的贊許和表揚。
(二)低年級與高年級心理壓力比較。小學兒童克服困難的毅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強的。觀察表明,小學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對待困難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低年級的兒童面對困難,他們表現得慌張粗心、懦弱,屈服于困難。隨著兒童年齡的的增長、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中年級的兒童克服困難的毅力也逐漸增強。30.2%的低年級學生認為作業量很多,高年級的比例為16.9%。高年級小學生的受挫力較低年級的學生強,面對困難與壓力更為積極樂觀。近80%的中低高小學生熱愛學習,學習動機較強。隨著兒童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中年級以上的兒童,逐漸學會自覺的、獨立的向自己提出行動的動機和目的,逐步具有比較遠大的、有較大社會意義的動機和目的。
低年級的學生受到外控力影響,如權威等,自我意識不如高年級學生那樣的強烈,因此經常受到教師的管制與懲罰,12.8%的低年級兒童認為老師經常懲罰自己,并且近15.9%的兒童認為老師對自己的管制極其嚴厲,而高年級的學生比例分別占2.4%和8.8%。但低年級的兒童與老師的關系更為和諧,他們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高年級學生由于學習學業以及自我意識的增強,與教師的關系較為疏遠。在同伴關系方面,不管是低年級兒童還是高年級的兒童他們與同學相處很愉快,僅在嫉妒感方面有所差異,低年級的學生認為受他人嫉妒的比例要比高年級的高。
結論:基于“徐州市小學生學校心理壓力調查”的分析結果,發現徐州市的小學生的學校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學業壓力、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學校環境。
其中學業壓力是學生主要的學校心理壓力的來源;其次學校環境的不同也導致了學生心理壓力程度的不同;最后是學校中的師生關系與學生間的同伴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心理壓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壓力減弱,高年級的學生承受壓力的能力增強??傮w來講,男女生的心理壓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低年級的兒童中,男生的心理壓力要比女生的心理壓力重,而到高年級則相反。兒童的同伴關系比較良好,能與同學和睦相處,其受的壓力較小。在師生關系方面,普通小學低年級的男生承受的壓力比較重,與女生的心理壓力有明顯的差異,但在重點小學中,師生關系良好,只存在高低年級的差異,男女間的差異很小。
針對小學生的學校心理壓力狀況,學校管理者與教育者不僅僅要從學校、教師方面著手,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還應注重從學生知情意內部方面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況,正確對待心理壓力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自己減壓。
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本學期作者所在的學校進行了文理分科,結果作者發現班上一些理科成績還不錯的學生竟然選擇了讀文科。作者通過調察,發現一些學生是因為化學學科而不讀理科的,這是為什么呢?筆者對他們的化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進行了研究,總結如下:
1.初中進入高中后,化學成績差異太大,心理落差大。初三時學生開始接觸化學,全新的學科、新奇的實驗現象讓學生充滿了好奇和學習的熱情,而且初中化學簡單易懂,學生的化學成績非常不錯。進入高中后,由于教學內容的深化,在教學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使這些目標過高而理解能力并不出眾的學生感到不適應而產生焦慮。這些學生以前缺少受挫折的體驗,更缺少應對挫折的方法、技巧和心理,因而一旦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一段時間后,由于成績不甚理想,思想包袱也變得很沉重。開始不自信,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對前途感到迷惘。心理負擔的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2.進入高中后,學習科目多,作業壓力大。進入高一后,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每一科都重要,每一科都有作業,而做作業的時間又只有每天的晚自習時間,有時還會有教師把晚自習時間用來講題或上課,更是沒有時間完成作業。部分學生就開始選擇抄作業,這樣的結果導致學習的知識得不到鞏固和訓練,知識記不住,掌握不了做題方法,考試就考得一塌糊涂。長此以往,造成惡性循環,一步步走入差生行列。
3.缺乏學習方法。長期以來,從小學到初中,學生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注入式的成分較多,啟發式的成分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不強。高中化學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理解、分析、思維、知識遷移、綜合等能力,而一些學生對知識點不進行透徹的理解只一味做題,一些學生又天天抄作業,不注意習題的積累,幾次考試以后,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
4.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心態起著重大的影響。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家庭比較民主,能正確認識孩子的學習能力,對孩子的要求比較恰當,這些學生學習心態往往較好。有的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經常與別人家的孩子攀比,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認識不足,似乎自己的孩子非得上名牌大學不可。一旦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還常諷刺、挖苦。盡管他們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他們的接受能力與優秀生存在先天的差異,長期形成的學習方法也不科學,成績不甚理想。加上來自家庭等的沉重壓力,心理崩潰了,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鑒于上述種種引起化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如何去正確應對呢?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只有讓學生處于最佳的心境狀態,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成效。而學習上的順逆、工作中的成敗、人際關系的親疏、健康狀況的好壞、生物節律的起伏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境。要如何克服學生學習心理障礙?筆者提出以下的對策以供參考:
1.學生要對初中和高中的學習有正確的定位。高中化學在深度、廣度、難度上都比初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能僅僅看分數來定位自己學習的好壞。要確定自己學習得如何,可以跟其他的同學來進行下比較,比如說看一看自己的名次與開始時的名次相比或者與上一次的名次相比來看看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
2.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激勵機制對學生進行鼓勁。教學激勵機制是寓教于樂原則的一種表現形式。情感教學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處在快樂—興趣情緒狀態中時,最能發揮其智能水平。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第一條便是愉快而不緊張的原則。人總是很愛面子,不喜歡別人批評。對于重點中學的學生,學習又很努力,但努力不一定都有好的結果。老師提問的一些問題,在老師看來是極其簡單的,但學生就不認為簡單。即使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有時很簡單的問題也可能回答不出來。因此,當老師提問時,對回答不出的學生,要有耐心,應多暗示、多提示、多鼓勵、多肯定。要善于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看到希望,看到成功,看到老師的笑容。否則,對于已經化了很大苦功的學生而言,其傷害的程度是無法形容的。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愿意跟別人進行思想交流,自卑心理又強,也許就在你的一次不經意的批評中,使他們對化學學習產生了恐懼,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導致學習成績下滑。
3.教師要注意關系學生的身心健康。作業量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作業量超出學生的承受能力,必然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沉重的作業負擔是產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催化劑。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作業并不是布置得越多越好。過多的作業量,必有過多的重復訓練。而這種重復訓練浪費了學生的大量精力,占用了很多應該由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學生感到厭倦,影響了學習興趣。古人也懂得樂學,更何況我們呢?作為一名老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努力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又要高質量地完成教學目標,既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要保證教學質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競爭日益加劇,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及學者開始意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繼財力、人力、社會三大資本之后,心理資本成為企業的第四大資本。美國管理學會前主席Fred Luthans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不是財力,不是技術,而是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資本[1]。
“心理資本”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紀的“積極心理學”運動。該運動提出心理學應更關注人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個性特征和心理過程,幫助健康的人更幸福。2004年,Luthans和Youssef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以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為核心的“積極心理資本”概念,并認為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相對于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個體積極的心理能量無論對個體本身還是組織的長遠發展都更有影響力。Luthans2008年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并且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自我效能:有信心接受挑戰性的任務,并經過必要的努力能夠成功;(2)樂觀: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對于成功都有積極的歸因;(3)韌性:能夠從困難和逆境中,快速恢復過來;(4)希望:堅定不移地指向目標,為了取得成功,必要時重新設定努力方向。[2] ”他同時強調心理資本是可以測量、可以無限開發和能夠管理的。
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是指大學生在大學發展的特殊階段所表現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3],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如何,會影響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甚至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生處在青春期與成年期的轉折點上,如何憑借自身的積極力量去適應角色的轉變,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追求自我實現,這些對其自身的成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分析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特點對于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四川師范大學學生為被試,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220份,有效問卷203份。其中男84人,女119人。
(二)研究工具
1.積極心理資本問卷
采用張闊等編制的問卷,題目按利克特七點記分進行評價,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的心理資本水平越高。整個問卷共26道題,包含自我效能、韌性、希望、樂觀四個維度,單維結構,部分題目要反向計分。該問卷整體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各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以上[4]。
2.施測程序
由研究者本人擔任主試,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
(三)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進行數據處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心理資本在性別上的差異研究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資本得分在性別上是否存在差異,見表1。
表1 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性別差異
注:*P
從表1發現,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資本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男女學生之間的心理資本有顯著區別。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心理資本平均分上,女生得分明顯高于男生。
2.大學生心理資本在學生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研究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資本得分在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見表2。
表2 大學生心理資本在大學生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
注:*P
從表2發現,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資本在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存在顯著差異,獲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心理資本比沒有獲得過獎學金的高。在心理資本各個維度上,兩類學生在韌性、樂觀兩個維度上存在著顯著差異,沒有獲得過獎學金的同學韌性比獲得過獎學金的同學高,獲得過獎學金的同學在樂觀維度上得分比沒有獲得過獎學金的同學高。
3.大學生心理資本在年級、專業類別、是否當過學生干部上的差異研究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資本得分在年級、專業類別、是否當過學生干部上的差異發現,四川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資本得分在年級、專業類別、是否當過學生干部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四、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資本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
大學生心理資本總分及在樂觀維度上的得分在性別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心理資本總分、樂觀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說明女大學生的樂觀水平、心理資本水平顯著高于男生。
“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的教育觀念得到了中國大多數家庭的認同,女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父母及長輩更多的關愛和呵護。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師范大學的學生,師范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培養目標更適合女生,大學里每年獎學金的獲得者絕大多數是女生,這些都無意間強化了女生對大學學習的投入,因此,女生更容易在學習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再者由于傳統社會觀念中對男女生的期望不同,給予男生的期望更高,在此觀念及競爭的促動下男生面臨的壓力也大,而女生相對而言,壓力弱些,因而女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男生[5]。Schweizer等人的研究中發現個人樂觀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而女生的生活的滿意度較高,所以其樂觀水平也相對較高。
從心理資本的總分來看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也就是說,女生的心理資本水平顯著高于男生的心理資本水平。在大學階段,相同年齡下的女生要比男生更為成熟,她們對于學習更為專注,她們更認真積極地為自己將來的職業做準備,加上她們普遍成績優異這使得她們具有比男生更高的心理資本水平。研究結果說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提升男生的心理資本水平,在關注和鼓勵女生發展的同時要提升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韌性水平。
(二)大學生心理資本在學生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分析
關鍵詞:心理健康;現狀;起因;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28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各方面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一個很好的或正常的狀態。平常所說的健康心理狀態是指一種能夠維持認知準確、情緒得當、態度積極、活動適當等的狀態。
2榮昌校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現狀
在2014年到2015年這一年內,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榮昌校區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300名學生進行SCL-90心理測量表問卷調查,并收回247份有效問卷。從回收的問卷分析得出,不在測量表中所列癥狀的人數有74人,約占30%;有點癥狀的人數有143人,約占58%;有癥狀的人數有25人,約占10%,中到嚴重的人數有5人,約2%;非常嚴重的人數為0人。
榮昌校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總體上來看一部分的學生心理比較健康,大部分的學生在心理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心理上面存在著相對嚴重的問題。
3榮昌校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校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可忽視。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以及其他的原因。找出心理問題發生的原因能夠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良后果。
3.1個人
3.1.1生活環境的變遷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有4.6%的對象會在軀體上感到不適應,且主要分布在大一的學生群體中,還有86%的學生存在焦慮的癥狀。而對于許多大一的學生來說,在軀體上感覺不適并出現焦慮等癥狀是因為剛進入大學就面臨角色轉換與適應環境的變化。
3.1.2心理平衡的喪失
問卷分析得出有5.7%的學生有強迫癥,2.8%的學生存在抑郁癥。而大學生的生活中的心理失衡主要是因為榮譽的喪失。比如沒有處理好名聲、處罰等問題,常常會引起學生的不悅、怨氣、憂郁等心理,影響大學生的自尊心,嚴重時甚至會對他們的情感和生活造成重大的障礙,從而導致強迫癥和抑郁癥的產生。
3.1.3人際關系的困擾
從校區的被調查者中發現有10.9%的學生存在人際關系敏感癥狀和8.6%的學生有敵對癥狀。主要是因為在校大學生適應新的人際關系的能力遠比適應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能力低得多。一方面由于無傾訴對象,從而增加大學生的心里壓力,另一方面因為交往困難,致使大學生出現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
3.2學校
在我校,大部分的同學對“心理問題”還存在誤區,自己去尋求個案咨詢的人數十分少。一部分同學不會使用心理測量表對自己進行測量診斷,因此即使覺得心理難受以至于導致身體的不適,也不會想到是自己產生了心理問題;還有一部分的學生對于心理病存在不恥的觀念,在發現自己的心理有問題時也不愿意主動去尋求幫助。
同時,我校心理輔導老師嚴重缺少,學校有5000多名學生,但全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只有三位。學校也沒有開展多渠道的心理輔導活動,沒有形成對大學生心理問題治療的嚴謹規范的心理輔導流程,使得我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
3.3其他原因
從接受咨詢的學生中發現,不良的家庭環境和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以及父母教養方式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社會缺少對大學生的心理重視,使他們易產生抑郁自閉等心理問題。
4解決辦法
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大學生適應環境、承受挫折的能力。為更好的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
4.1大學生自身
其一,要求大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心理治療觀念轉變為自主自助觀念。大學生要學會使用心理測量表對自己進行測量診斷,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主動發現心理問題,尋求幫助,及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其二,學會簡單心理調節辦法,在發現自己心理不適的時候,運用簡單的心理調節辦法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而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的時候,要積極主動到學校心理輔導咨詢處,向心理老師尋求幫助,請老師給自己進行心理疏導。
4.2學校
其一,建立專業團隊,加強心理疏導。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工作,未經訓練的指導方法容易出現偏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合格的輔導隊伍。
其二,展開多渠道、課程化的心理教育。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心理狀況,學校有針對性地開設相應的課程;同時,展開心理咨詢活動,通過??⑿V播站等載體,普遍推廣心理健康知識,讓大學生學會自我調整心理,提高受挫能力。
其三,倡導學校規范心理輔導流程,形成自查-咨詢-面對面交談-行為矯正的心理輔導流程,改變校區傳統單一的心理咨詢模式。
1、問卷調查研究方案
1.1問卷調查研究目的
與建筑火災相比較,毒氣泄漏情況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泄漏事故被感知慢、泄漏源不易被確認等。在泄漏中人的行為反應也是多樣的、有差異的。一般地講,與火災發生時人們的行為反應相似,人們一旦感知泄漏信息,要先查證、確認、判斷所面臨的泄漏的危險性,再決定離開泄漏危險場所。這一階段的行為反應受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過程。而一旦決定要離開泄漏危險場所,其逃生過程的運動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影響[1]。
目前人在火災中的行為已成為火災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而針對毒氣泄漏時人的心理行為研究較少。為了在毒氣泄漏時科學合理地考慮人的逃生問題,有必要對毒氣泄漏區域及周圍人們的行為反應進行調查研究。
1.2問卷調查對象
為了研究毒氣泄漏中人的行為反應,保證收集到的數據有效,為人的行為反應研究提供比較可信的依據,我們針對發生過毒氣泄漏的企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廠區內工作人員。
1.3調查問卷的設計
調查問卷的設計直接影響著調查結果,科學的設計調查問卷,是毒氣泄漏時人的行為調查研究的關鍵之一[2]。問卷設計不僅要便于研究者研究,而且還要便于填寫者閱讀與填寫[3]。讓填寫者確信此項調查純粹是為了了解情況,沒有任何利害沖突[4]。為此,根據已有的毒氣泄漏知識及火災調查問卷[5],設計出調查問卷。在問卷中突出了主要研究的泄漏行為反應及心理問題。
1.3.1廠內人員毒氣泄漏疏散調查問卷
工業有毒氣體泄漏人員疏散廠內調查問卷內容如下:
(1)個人信息
問卷的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員工的個人信息。這部分的問題包括調查對象的年齡、性別、所受教育程度、工作崗位、在該廠工作時間、工作環境、是否經歷毒過氣泄漏事故等7個個人信息。
(2)所具備的相關知識
問卷的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員工對毒氣泄漏有關問題的了解程度。這部分的問題主要有:是否懂得毒氣泄漏事故時的自救常識、工作環境、是否了解該廠生產工藝流程、是否熟知本單位各條疏散通道、是否清楚本單位危險化學品堆放或儲存的位置及性質、是否清楚本單位危險化學品可能導致的事故等。
對毒氣泄漏有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關系著人們對泄漏事故作出的判斷情況。這很大程度上引導了人們在泄漏時作出的行為反應。
(3)安全教育
問卷的第三部分主要了解是員工所接受的安全教育情況。這部分包括兩個問題:否接受過事故應急疏散等安全教育、是否參加過事故應急疏散的演習。
接受安全教育是員工上崗前及工作中非常必要的一項內容,它有助于員工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有科學全面的了解,從而防止事故發生,并在事故發生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及時采取行動;而疏散演習更有助于員工在事故發生后各盡其職、各行其道,對保證人身財產安全,降低事故損失起到很大作用。
(4)獲悉泄漏信息后行為、心理反應情況
問卷的第三部分主要了解員工獲悉泄漏信息后的行為、心理反應情況。主要調查內容包括:聞到異常毒氣氣味的第一反應、得知事故信息的第一反應、聽到事故報警的疏散行動時間、在事故中可能的最初反應、在事故疏散中可能有的反應、如何選擇疏散通道、疏散通道人多時的行為反應、成功逃出事故現場后是否會返回救工友等。
2、問卷調查研究的方法
在本論文研究中,問卷調查全部采用當面訪問的方法。調查研究人員在企業的配合下深入企業內部,直接與工作人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指導被調查者將真實答案按照調查問卷的格式及要求進行正確的填寫和記錄。當面訪問的方法比起電話等其他訪問方式具有較大的優勢,如被調查者的回答率比較高、被調查者會經過仔細的考慮之后再填寫問卷,可信度高。這樣可以保證調查資料具有較好的質量。
本文數據統計應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V13.0進行,首先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員工的基本信息分布及泄漏后的行為反應情況。在此基礎上對部分差異較大的行為心理反應做進一步分析,檢測其與個人因素的相關性。
3、問卷調查統計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83份,收回的有效結果問卷169份。
4、調查結論
本章對西安西化熱電化工公司員工的169份問卷作了統計分析。被調查人群覆蓋公司的管理人員、財務人員、技術人員及崗位工人,其中以崗位工人居多,占總調查人數的52.6%。并且員工中男性、中年、經歷過毒氣泄漏事故的人居多。
從整體的統計來看,該廠的員工基本都有一定的危險化學品及自救的相關知識,知道本廠生產中存在的危險性。但本廠對員工的安全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視,只有61.8%的人接受過專業的安全教育,其他人靠生活積累或根本不知道。
本章重點分析了毒氣泄漏時人的行為及心理反應。經過統計分析發現:
(1)員工聞到異常毒氣氣味時的第一行為反應與工作崗位相關,而與年齡、性別等因素沒有很大關系;
(2)員工得知事故信息時第一行為反應與是否經歷過毒氣泄漏事故、工作環境、工作崗位相關,并且他們的影響度大小為:是否經歷過毒氣泄漏事故>工作環境>工作崗位;
(3)員工在事故中可能的最初反應與安全教育情況相關性較大;
(4)員工基本都能在1分鐘之內采取疏散行動,在疏散時保持理智、冷靜,配合救援工作并引導他人逃生;在選擇疏散通道時多數會選擇離自己近的通道;在逃出后多數人會根據當時情況選擇是否返回現場救其他工友。
安全教育對事故中人的最初反應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企業應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根據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有針對性的編制安全教育內容,定期地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并對應急疏散進行演習,這樣會有效的降低事故的傷亡率。應配備專人在事故發生時組織疏散工作,避免危險區外的人誤入危險區。
參考文獻
[1] 劉小春,周榮義.國內化學危險品重特大典型事故分析及其預防措施[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6(14):6.
【摘要】 目的 對基層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進行調查,為開展心理社會干預提供依據。 方法 學采用SCL-90、EPQ、SAS、SDS、生活質量問卷及心理需求問卷,對基層醫院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及同期健康體檢人群共878例,分別進行調查評估,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耳鼻喉科疾病對患者心理狀態均存在不同程度影響,其中焦慮發生率最高,抑郁及強迫次之,并且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主要表現為睡眠質量、生活樂趣及治愈信心下降,患者迫切想知道疾病的知識、得到社會支持及康復知識。結論 心理因素與耳鼻喉科疾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并且與診治效果密切相關,它可以作為誘因、加強因素存在,也可作為致病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中起重要作用。在臨床工作中忽視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可能導致嚴重后果,醫護人員自覺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加強醫護人員之間的合作,完善社會心理因素病史記錄,從單純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并使患者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回歸社會。
【關鍵詞】 耳鼻喉科疾病 醫學心理學 門診
【Abstract】Objective ENT outpatient hospital on the primary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urvey, for the carrying out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Methods Using SCL-90, EPQ, SAS, SDS, 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questionnaire, ENT diseases, to grass-roots hospital patients and people over the same period a total of 878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investigated evalua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ENT disease exist in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affect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whic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forced the second, and so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mainly for the quality of sleep, life enjoyment and confidence in the cure, patients are eager to know about disease knowledge, social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expertise.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ENT diseases, clos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between, and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it can be as an incentive to strengthen the presence of factors, but also as a pathogenic factor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 In clinical work, ignored the rol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may lea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 and consciously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workers,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mprove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medical history records, from a purely biomedical model into a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medical model is conduciv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enable patients to achieve a real sense of the health and return to society.
【Key words】 ENT disease medical psychology out-patient
WHO報告的中國疾病負擔分布情況顯示心理障礙已成為引起我國疾病負擔最大的第二號疾病,將成為21世紀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生理疾病引發心理疾病,心理理疾病引發加重生理疾病,兩者互為作用,對人們健康造成雙重打擊。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早已生理、心理干預同步進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我國的臨床工作中,治療主要著眼于緩解癥狀,而未能廣泛地應用,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待疾病。耳鼻喉門診病人疾病特點包括:急癥多,如異物、鼻腔出血,多阻塞性,多器官性,多疼痛不適性,多變化性,多交叉性。很多患者受疾病的困擾,影響了工作、生活、睡眠、娛樂及與他人的正常交流,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患者多有焦慮、恐懼、激惹和急迫的心理,特別基層醫院的病人由于多為知識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的病人,對疾病各種信息的認識及來源不足,對他們實施心理干預,使他們戰勝身心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尤為重要。本課題旨在通過對基層醫院耳鼻喉患者心理狀況的調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特征,不同情緒表現而引發的心理反應,分析原因,作出判斷,尋找對策,為實施心理干擾提供客觀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調查的對象為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4間基層醫院耳鼻喉科2009年6月-2010年1月門診病人,同期體檢的健康人。共收回有效問卷878份,男542人(占61.73%),女336人(占38.27%)。年齡45.5±14.2歲,將調查對象分為2組,其中耳鼻喉疾病組600人,健康組(既往無耳鼻咽喉科病史)278人,經χ2檢驗2組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上無顯著差異(P>0.05)?;颊咧獣宰约旱募膊?,具有正常的語言表達能力,并知情同意配合本調查。為保證問卷質量,現場調查前由項目負責人對參加調查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統一調查方法,掌握調查中的各項內容標準和交流指導語。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3]。按Deragatis5級評分法,因子分1.5分為陽性征,與健康組相比較。
1.2.2 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Questionnaire, EPQ) 要求調查對象如實填寫,分為精神質(P)、內外向性(E)、神經質(N)、掩飾性(L)等四個分量表進行評分。
1.2.3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 scale,SAS) 要求調查對象如實填寫,用于評定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
1.2.4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 SDS) 要求調查對象如實填寫,用于衡量抑郁狀態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
1.2.5 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作者自行制定問卷,觀察耳鼻喉科疾病對睡眠質量、生活樂趣、家庭和睦、與他人的交往、正常工作、自尊心及治愈的信心等方面的影響。
1.2.6 分3方面共8個問題調查患者對疾病知識方面的需求(藥物療效及副作用;并發癥的發生及預防;治療過程及愈后);患者對心身健康方面的需求(康復指導如飲食、運動怎樣堅持;勞動力是否會下降;此病是否影響生活);患者對社會支持系統方面的需求(渴望得到高級??漆t師診治;擔心患病給家庭帶來負擔)。內容的8個項目分別量化為3個等級,需要解決為3分,一般需要為2分,不需要為1分。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由SPSS 10.0軟件包統計完成。
2 結果
2.1 耳鼻喉疾病組的總分、陽性項目數、焦慮、抑郁、強迫、恐怖4個因子分均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
2.2 耳鼻喉科疾病EPQ、SAS、SDS的評定結果 耳鼻喉疾病組四個因子較健康組均顯著性升高,而SAS評分及SDS評分 亦高于健康組。
2.3 耳鼻喉科疾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四種耳鼻喉科疾病對睡眠質量、生活樂趣及治愈信心的影響較大,對社會人際交往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2.4 基層醫院耳鼻喉門診病人對疾病知識需求最迫切,其次是社會支持系統方面的需求,再次是心身健康方面知識。
3 討論
既往對身心疾病已有部分臨床研究[4],但耳鼻喉科尚無綜合性社會心理調查分析。本研究調查基層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心理狀況,發現患者均出現焦慮心理,并造成抑郁情緒,表現為強迫癥狀,生活質量也下降,而患者對疾病知識方面知識的需求最為重視, 其次是社會支持系統方面的需求,再次是心身健康方面知識,主要原因是基層地區的病人多為知識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的病人,對疾病各種信息的認識及來源不足,而且經濟能力較差又缺乏醫療保障。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況又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因此心理社會干預,需要實施個性化而不是統一的標準和模式。事實上,疾病對患者心理反應的影響程度、持續時間長短,是根據疾病的性質、個體特點和社會支持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而異[5]?;颊甙l病后出現軀體化癥狀和復雜的心理癥狀,常影響患者休息,注意力不能集中,產生煩悶、焦慮不安、乃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障礙,對于有一定個性基礎的患者,甚至會使人產生悲觀失望及恐怖感。這些心理因素反過來又會加重癥狀,從而造成疾病與心理因素之間的惡性循環,導致癥狀反復發作。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與人體免疫系統有關[5],此時,僅按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去認識該病癥是不全面的,必須根據個體的心理反映,按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等多種模式,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及診斷,并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本實驗觀察的耳鼻喉科病人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均受疾病影響,而且因為疾病、康復知識的缺乏及社會支持不足更加重了焦慮、恐懼、抑郁令療效大打折扣,因此醫護人員應當給予患者及時的心理指導,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講解該疾病知識,康復指導并聯系家人給予社會支持。并向患者說明該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并不危及生命,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打消患者的疑病心理,減輕或消除患者各種不良情緒。當疾病不能徹底治愈時,學會“與疾病共存”[8],以適應疾病的存在,從而積極地進行生活和工作,改善生活質量。能否針對心理因素進行恰當的處理,將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因此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提高疾病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并能縮短治療周期,降低治療成本,減輕患者負擔。
參 考 文 獻
[1]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2]肖世富,嚴和駿,陸余勞,等.世界衛生組織初級保健病人心理障礙合作研究的上海樣本結果[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7,30(2):90-94.
[3]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27.
[4]馬梁紅.我國心身疾病的臨床研究現狀[J].臨床薈萃,2000,15(18):841-853.
[5]王征宇,編譯.臨床心理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179-184.
[6]杜方.心理社會因素與惡性腫瘤[J].醫學綜述,20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