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

第1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Abstract: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eco-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ecological monitoring.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監測技術

Key words: ecological monitoring;ec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X8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3-0109-01

0引言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環境問題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問題,而且還包括環境的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的資源問題,因此,環境監測也從一般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向生態環境監測過渡和拓寬。人們開始認識到,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對環境生態的演化趨勢、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動態監測與控制體系,這就是生態環境監測。環境監測以單純的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監測,只對大氣、水、土壤等中的化學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進行測定,強調“局部剖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態環境監測著眼于“整體綜合”,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破壞和影響進行測定。可以說,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保護的前提,是生態管理的基礎,是生態法規的依據。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生態環境監測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但在我國才剛起步,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技術規范。

1生態監測

生態系統是指地表生物與非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生態質量是環境質量的核心,是以生態學為基礎,通過生態系統各部分組成、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以及人為作用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來評價環境質量。生態監測是采用生態學的方法和手段,從不同尺度上對各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時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環境壓力的反映及其趨勢而獲得。生態監測,又稱生態環境監測,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統一規范的定義。國內有學者提出“生態監測就是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提供決策依據。目前所指的生態監測主要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生態監測的對象可分為農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氣象、物候、動植物等。生態監測可分為宏觀生態監測和微觀生態監測兩大類:宏觀生態監測對象的地域等級至少應在區域生態范圍之內,最大可擴展到全球。微觀生態監測研究對象的地域等級最大可包括由幾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生態區,最小也應代表單一的生態類型。一個完整的生態監測應包括宏觀和微觀監測兩種尺度所形成的生態監測網。

2生態監測技術

生態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從而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特征數據,通過統計,以反映該指標的現狀及變化趨勢。生態監測技術方案的制定大體包含以下幾點:生態的提出;生態監測臺站的選址;監測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數據的整理;建立數據庫;信息或數據輸出;信息的利用。在確定具體的生態監測技術方法時要遵循一個原則,即盡量采用國家標準方法,盡量采用該學科較權威或大家公認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標可按生態站常用的監測方法。生態監測是一項宏觀與微觀監測相結合的工作。生態監測平臺是宏觀監測的基礎,它以3S技術作支持,并具備強大的信息處理裝置。3S技術(即地理信息技術(GIS)、遙感技術(RS)和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是宏觀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方向,它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把遙感、航照、衛星監測、地面定點監控有機結合起來,依靠專門的軟硬件使生態監測智能化,使生態資料數據上網,實現生態監測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監測人員的重點工作內容。

3國內生態監測現狀

在我國環境監測中,對生態環境破壞和惡化的監測與環境污染監測相比,仍處于落后狀況。我國對荒漠生態監測的研究開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環保科研所早在1984年就接受了“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的工作。近年來,我國提出的“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我國代表類型區生態狀況和變遷規律的大尺度時空觀測研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等方案和計劃,均側重生態監測的內容。中科院的“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站網”研究計劃已經實施,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新疆、內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態站的建立,為生態監測提供了廣大的應用前景。中山大學與華南環科所在海南島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樣性、穩定性和清潔度四原則和20個指標參數,并將每個參數按生態學特征及劃分為5個等級。吉林環科所對東北自然保護區生態指標體系研究中,將生態指標體系劃分為三個層次五個指標。目前,我國生態監測工作的特點是注重生態過程的研究,生態監測覆蓋范圍較小,屬微觀監測范疇。隨著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宏觀生態監測有了一定的進步,3S技術成為近幾年來生態監測工作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并顯示出其快速準確的明顯優點,是宏觀監測技術發展的趨勢。“六五”期間內蒙古草場資源遙感調查,“七五”期間三北防護林遙感調查、黃土高原遙感調查均包括生態監測內容。新疆環境監測中心站利用氣象衛星五個波段影象數據,完成了全區土地荒漠現狀的評價工作。利用GIS系統預測預報模型對黃土高原、三峽庫區等重點侵蝕區域進行土地退化預報、景觀生態退化預測、小流域土壤侵蝕預測。近年來,利用遙感技術監測牧場產量、農作物產量、資源調查、水土保持狀況和災害預測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宏觀生態監測積累了經驗。目前,特別需要一套操作性強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并且對各種生態類型監測的技術路線和要求有一個統一的規劃,以便大范圍普遍開展生態監測工作。

第2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兩棲動物;異地保護;宣傳教育

前言

為加強對兩棲爬行動物的保護,博物館系統單位必須在保護兩棲爬行動物中發揮關鍵作用。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改變,數量迅速減少,加強對兩棲動物物種多樣性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已迫在眉睫,而異地保護是最直接有效是保護方式。

1.兩棲爬行動物生存現狀

1.1棲息環境的破壞是兩棲動物種群衰退最主要的原因

近年來,人類活動引起的森林、濕地、水域環境的改變,是導致兩棲類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生存環境破碎化會從棲息環境總面積縮小減少了種群數量和增大了消亡速率、不連續的棲息環境的再分配,影響物種散布和遷移的速率兩方面威脅兩棲爬行動物的數量。此外,棲息環境的破碎,降低了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導致兩棲動物的原有繁殖場和棲息地退化,可能會形成外來種的適宜環境。各種自然災害不定期發生也會造成兩棲動物棲息環境受到破壞。大量觀測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極大影響,氣候變化改變了區域的溫度和降水格局,使動物的生境發生改變,甚至喪失棲息地。

1.2現有數量與種類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面積跨越古北界和東洋界,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我國已知有兩棲動物11科43屬274種,其中有175種為我國的特有種。近年來,新的物種和國外已知物種在我國被發現的新記錄還在不斷增加。據統計,我國已知的爬行類410種(包括亞種)左右,約占世界爬行類動物總數的7%-8%。已知的兩棲動物有3目、11科、58屬、284種,約占世界兩棲類總數的7%-8%,且我國兩棲類的特有種類多達190多種。同時據報道,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學家歷時3年對全球已知的5743種兩棲動物進行徹底普查,得知全球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正在急劇下降。

2.異地保護策略

2.1建設有針對性的專項保護區

濕潤的陸地環境和適當的水體環境是兩棲動物的注意棲息地,所以可以選擇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及生活習慣。對一些極度瀕危沒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兩棲動物,首先要保證瀕危物種的數量穩定,在此基礎上考慮如何恢復其野外生存的可能,所以必須建立科學的異地保護區,同時建立兩棲動物的人工繁育基地,大量進行人工繁殖;因為瀕危物種大多沒有獨立的繁殖生存能力,或者繁殖生存能力弱,必須依靠人類的幫助才能正常繁衍,一旦其數量不能得到保證,人工繁殖也將沒有材料可以利用來恢復物種。同時注意保護野外環境,提前選擇適合的環境進行野化自然化,等人工養殖動物長到適合的階段再放養到選擇好的野外環境中生長。飼養繁殖野生動物最終目的就是實現瀕危物種恢復野外種群數量,所以異地保護必需注意保持動物的野外生存能力。

2.2積極推進人工養殖的研究

異地保護進行的人工飼養繁殖應該注意遵循自然規律,要對兩棲動物實行野外調查和監測,并且要長期進行充分了解它們的種群特點及生活規律,為如何更加科學有效的保護兩棲爬行動物提供足夠多的研究資料和依據。如根據兩棲動物原生地的氣候變化調整人工環境的氣候變化,使兩棲動物能處于與野外環境相似的條件下,不至于失去正常的生存繁殖能力。動物對新環境會保持探索的心理,經常性改變飼養環境的設施可以保證動物不失去活動性,兩棲爬行動物盡管屬于相對原始的類群,但保持其活動性依然不容忽視,這是恢復野外生存的前提保證。

2.3完善保護設施和養殖方法

目前對兩棲爬行動物的行為研究還不如其它動物,但通過對野外生態環境的大量觀察和研究將有利于人工飼養環境的設計。設施的豐容應當建立在對該物種野外生態環境特點和行為特點的研究基礎上。環境特點塑造了動物的適應性特點,這些適應性特點在人工飼養繁殖過程中也應當得到強化和鍛煉,保持與野外生境相匹配獨特的適應將有利于再引入的成功。

2.4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目前,我國尚沒有制定一部專門管理外來物種的法律,一部法律的形成于頒布是耗時耗力的,生物入侵又是不可逆轉,在相關法律出臺前我們急需找到切實有效的方法來防止外來種入侵。防患于未然,建立、完善生物入侵預警系統是最有效的方法,現在動植物檢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生物入侵,為人類爭取時間找出對付生物入侵有效的方法。對于已將發生的生物入侵現象,及時開展外來生物的環境影響與風險評估研究,找尋針對特定目標的有效消滅措施或控制外來有害生物的方法,可以從人工防止,機械防除,生物化學消除等方面進行考慮。最重要的是要及時制定相關法律,強制的手段往往最為有效,可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3.宣傳提高人們對兩棲動物的保護意識

在現今的信息時代,必需充分發揮各種媒介的作用,加強宣傳兩棲、爬行動物資源的危急現狀和物種特點,讓公眾能了解和認識到兩棲爬行動物在生態、經濟及藥用各方面的價值,鼓勵公眾積極參與保護兩棲爬行動物的活動中來。同時要讓公眾認識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重性,提高公眾抵制外來入侵生物的自覺力;倡導科學的飲食觀念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外來物的偷渡貿易行為,從而減少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行為,維護本土生態安全和平衡。

4.合理開發利用

目前國內市場貿易的兩棲爬行動物資源仍然是人們歷來開發和利用的物種,并未找到新的可替代性的資源。所以在建立兩棲動物保護基地,保證一定物種數量的基礎上加以開發利用,既可以保證它的遺傳多樣性和繁殖數量的穩定性,也可以好好發揮其經濟、藥用、食用等方面價值。對于瀕危的兩棲類物種,應盡早列入國家和地方的保護動物名錄,對于確有經濟利用價值的,可以大力開展人工繁育工作,但要注意培育一定數量的適于繁衍的群體,不可因一時的利益而致物種生存于險境。

參考文獻:

第3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森林;環境污染;環境保護;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251-1

1 森林生態、資源及其功能

森林與人類存在重大關系,首先森林能夠維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其次,森林不斷為人類提供木材、能源材料,各種林產品和動物、植物性的副產品,這些仍然是現代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可缺少的物資。

1.1森林生態系統的優勢和特點

森林系統是地球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與陸地其他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有著最復雜的組成,最完整的結構,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最旺盛,因而生物生產力最高,生態效應最強。具體地說,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和優勢:森林占據空間大,林木壽命延續時間長;森林是物種寶庫,生物生產量高;森林是可以更新的資源,繁殖能力強。

1.2我國的森林資源

一個國家森林資源的消長,每日每時都在發生變化。因此,關于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狀況,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變化。我國的森林資源,按林種劃分,可分為用樹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竹林、特用林等幾大林種。按林齡組劃分,可分為幼齡林、中齡林、成熟林三種。我國現有的森林資源,從面積、蓄積量和覆蓋率來看,都是不足的,與我們這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相比是極不相稱的。

1.3森林的多種功能

森林具有多種功能,對人類社會所能發揮的效益也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一是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這是直接效益;二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的作用,這是間接效益。森林的主要功能和效益,具體表現在以下各個方面: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護田保土;調節氣候,增加降水;保護環境,凈化大氣;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

2 森林保護對策

多年來,我國森林的培育和保護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問題。森林大面積的采伐,加上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和森林火災的毀壞。主要林區的可采資源顯著減少,新培育的中幼齡林,多數林分質量差,生長率低,相當多的地方造林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光山禿嶺面貌沒有多大改變,隨著對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亟待解決。

2.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對森林作用的認識

森林作為維護良好的陸地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人類是處處離不開它的防護作用的。一個國家的林業發達與否,對國家的富足,民族的繁榮有著密切關系。有了發達的林業,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

2.2提高森林資源的造林速度和質量

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了植樹造林運動,投入的勞力和時間確實不少。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把造林看作是挖坑栽樹的簡單勞動,而沒有注重科學造林、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樹種選擇不當、栽植不講究質量、缺乏必要的檢查驗收制度和撫育保護措施,沒有控制人為的和牲畜的破壞,因而年年造林不見林,即使成活了也生長不良,不能成林。

2.3加強采伐森林資源管理,嚴厲懲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毀壞植被的行為

我國森林資源少,對森林采伐應嚴加控制。但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對木材的需要量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得不多采一些木材;同時現行的采伐管理體制混亂,造成采伐難以控制。加強采伐管理可通過統一掌握采伐計劃,產銷集中經營、各級地方政府加以限制計劃外采伐、企業應按原設計修建林場和道路,合理鋪開采伐等措施。

2.4預防森林資源火災和病蟲危害

我國森林防火工作,盡管年年在各地堅持不懈地開展,近年來森林火災的發生次數也有所減少,但總的來說火災的損失是嚴重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一方面由于機構不健全,監測、預報和防治技術跟不上,一方面是我國人工林的比重越來越大,森林病蟲危害不僅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十分危險。

2.5提高森林經營水平

我國森林普遍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森林多的林區多數沒有進行森林撫育。大部分人工幼林和一部分天然幼齡林中,都存在林分過密問題,有的因為沒有砍伐,林木十分擁擠,大部分處于嚴重被壓境地,影響生長,并使林分狀況不穩定。在采伐中,應注重森林“破壞容易恢復難”這個特點。在計劃投資等方面,單純從增多角度考慮,按照森林生長規律,做出合理安排全面經營好森林。從政策上來說,在制定和執行多樣林業政策,鼓勵群眾造林的積極性。

2.6健全法制,依法治林

健全法制,實行依法治林,是勢在必行的根本之計。我國的森林過去所以遭到嚴重的破壞,歸根到底是沒有盡早制定森林法和與之相適應的各項林業法規,人們的法制觀念非常淡薄,加之一度無政府思潮泛濫和其他人為的原因,致使我國森林長期處于被肆意摧殘的境地。對破壞森林的各種案件,要認真清查處理,對違法分子要嚴厲打擊,根據肇事情節和森林法及國家有關法律的規定,給予應有的處理。各地應根據森林法的規定,建立健全林業公、檢、法機構。

參考文獻

[1]潘家坪,常繼鋒.中國森林保險政府介入模式研究[J].生態經濟,2010(3)

[2]陳仲新,張新時.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J].科學通報,2000(1)

第4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一、國內外生態旅游研究文獻統計

在CNKI中以“生態旅游”為關鍵字進行期刊文獻檢索,并限定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輸出3025條檢索結果(截止于2015年1月)。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ecotourism”為關鍵字,并且限定來源為Journals,時間為最近二十年,共輸出3763條檢索結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發表時間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此外,將歷年生態旅游研究文獻數量占該年旅游相關研究文獻數量的比重的變化趨勢與歷年生態旅游研究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比較,同樣可以佐證上述結論的內容。雖然2000-2011年生態旅游研究文獻數量持續增加,但是其占當年旅游相關文獻的比重卻是在逐漸下降,說明旅游研究內的其他領域或學科的研究增長,使得生態旅游的研究趨勢下降。

通多對比可以發現,1999年之前我國生態旅游相關研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為“生態環境游”主題旅游年,也是自該年后,發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關研究文獻超過100并且持續增長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之后的相關研究在下降之后繼續呈增長態勢。而國外的相關研究近二十年來持續增長并且其峰值超過我國2011年峰值。生態旅游深度和廣度都有較大突破。圖1中并未顯示1995年之前國外相關的文獻數量,實際上此前的相關研究數量累計達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概念是由國外引進的,相比于H.C.Lacsurain正式使用這個專業詞匯晚了近10年。

二、國外生態旅游研究綜述

“生態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顧問,墨西哥學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語“tourisimo ecologico”, 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為:“到沒有擾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區,以研究或觀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資源以及過去或現存的文明現象為目的的旅行”。Elizabeth Boo(1991),更為嚴謹的將生態旅游描述為以觀光、學習自然景觀、野生資源和目的地過去或現在文化為目的,此外,生態旅游能夠起到給目的地籌集經濟支持,為本地社區提供就業崗位,為大眾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倡導,并且對保護環境和發展可持續旅游活動有促進效果。此后隨著國際范圍內的生態旅游研究不斷深化,不論是世界各地的旅游組織或者是學者,都闡明了各自的觀點。Fennell(2001)在對八十多個定義歸納比較的基礎上,總結出生態旅游主要集中于價值導向型,例如可持續性發展、品德道德、教育、當地社區等。Blamey(1997)的研究認為以下原則是主要核心:旅游吸引物是以當地的天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旅游者與目的地的交互主要是學習與倡導;旅游體驗與相關產品管理依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國外相關研究的一個重點是關于CBET,即社區參與旅游。研究內容涉及可行性分析、社區參與的主體、方式以及其發展、利益相關者等方面。例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認為社區參與旅游的條件有:有吸引力天然生態風光和野生資源能夠吸引旅游者以及專業研究人員。社區的生態系統承受力可以容納一定數量的觀光客。目的地社區居民在感受旅游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并依然對接待旅游者感興趣。目的地管理者可以有效的做出管理決策。對本地文化和傳統風俗沒有產生不良影響。對市場預測不超出生態旅游區的服務范圍。

三、國內生態旅游研究綜述

國內研究者對生態旅游概念定義的討論也由于各自學術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例如唐建軍(2004)認為生態旅游是以旅游可持續發展為準則,通過保護性開發,使旅游者、目的地企業和本地居民獲得響應的利益,使百姓受到生態保護的教育的旅行方式。盧小麗,武春友(2006)對比了國內外四十個被廣泛認可和引用的概念與定義,歸納出了大多數概念論述中涉及的八個標準:“以天然生態資源為基礎、環境保護、本地社區受益、環境保護教育、道德與責任、可持續發展、旅游體驗和文化”。

國內關于生態旅游資源的研究以分類評價、環境承載力、目的地開發等研究為主要內容。例如王潔,楊桂華(2002),孫道瑋等(2002),李慧欣(2004)認為,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的研究對實現生態旅游能夠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其中,社會承載力、經濟承載力、資源空間環境承載力心理承載力、和環境管理承載力都是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內容。而社會文化因素、社區的文化程度、帶薪假期制度的影響、基礎設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區域經濟發展容量、旅游者心理因素、時間和氣候因素、目的地景區與當地社區的相互關系、內外部的管理等等。環境承載力是衡量生態旅游目的地的資源水平和可利用潛力的重要指標,在學者和企業間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以構造某個環境承載力測量模型為主要手段,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來描述某個旅游目的地環境系統的承載潛力狀況。

四、結論與啟示

第5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通過構建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模型,利用中部地區37個資源型城市2005―2014年城市化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30個指標數據,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動態變化進行測度,并比較分析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生態環境水平及其二者耦合協調度的變化。結果表明:①2005以來人口城市化對資源型地區城市化綜合水平的影響力減弱,社會城市化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并趨于比較重要的地位。盡管資源條件對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影響最大,但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對資源型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影響力正變得日益重要。②各城市間城市化綜合水平差異較大,而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差異較小。自2005年以來城市化發展綜合水平的城際差異無較大改變,但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的城際差異正變得日趨縮小。位于山西省的資源型城市城市化綜合水平和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變動較之其他省份更為顯著。③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協調類型處于勉強協調、初級協調和中級協調,并以初級協調型為主。2005以來中部地區多底試蔥統鞘諧鞘謝與生態環境關系保持不變,關系惡化的資源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和湖南,關系更為協調的資源型城市主要位于山西。④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水平差異顯著,而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差異并不明顯。再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水平較高,成熟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較低。⑤城市化滯后仍是資源型城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關系不協調發展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城市化;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模型;資源型城市

中圖分類號K90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7-0080-09

DOI:10.12062/cpre.20170436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早在19世紀初英國學者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協調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20世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發展規劃(MAB)將人類聚居地的綜合生態研究列為重點研究項目,引起世界性廣泛關注。隨著20世紀80年代《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關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境評價研究掀起了學術研究[1-2],特別是過去的20年來,伴隨全球環境問題的加劇,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的相互關系研究呈快速增長的趨勢[3]。

我國學者關于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作用關系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的環境響應、二者耦合規律的揭示以及協調關系的評價[1-2]。以方創琳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注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作用機理的研究,提出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關系的六大基本定律[4-5],隨著近年來特大城市群地區上升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核心區和城鎮化的主體區,該團隊建立起特大城市群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效應解析的理論框架及技術路徑[6]。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作用的定量評價主要是應用耦合模型[7-8]、EKC模型[9]、灰色系統模型[10]、雙指數曲線模型[11]、投入―產出模型[12]以及模糊物元分析模型[13]等來實現二者關系的定量評估,其中劉耀彬等學者建立的耦合協調度模型被廣泛應用到全國[14]、區域[15]、省級[16]、城市[17]、城市群[18-19]等不同空間尺度。

作為特殊類型區域,資源型城市是我國重要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以資源依賴性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典型特征,普遍存在城市化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來源于資源型產業發展,城市經濟發展結構單一化,城市工礦職能突出、服務職能不足,公共設施建設不足等城市化問題[20-21],而與此相對的是嚴重的生態問題,生態環境對城市化的約束作用以及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脅迫作用較之其他地區更為突出[22-23]。如何協調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關系是該類型區域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資源型地區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到底處于什么樣狀態,尚能和諧共生還是已處于失調發展狀態,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中部地區是我國資源型城市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也是我國產業轉移、城市化發展潛力和增速較快的地區[24],對該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過程及演變趨勢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對不同類型的資源型城市的討論,有助于加深對資源型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1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中規劃的資源型城市中,地級行政區有126個,其中中部地區共37個,占中部六省82個地級行政區將近一半。在37個資源型城市中,山西省10個,安徽省9個,河南省7個,湖北2個,湖南4個,江西5個。各個城市對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因此規劃中依照它的資源供給優勢和協調發展潛力,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即成長、成熟、衰退和再生型(見表1)。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06―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山西省統計年鑒》、《安徽省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河南省統計年鑒》、《湖北省統計年鑒》、《江西省統計年鑒》以及37個資源型城市2005―2014年的各年自然生態質量報告、水資源報告及國民經濟統計報告等。

2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測度方法

2.1指標體系構建與數據處理

2.1.1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準確評價城市化水平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借鑒相關研究成果[14,18],按照典型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可獲得性的原則,對城市化綜合水平的評價從人口城市化、空間城市化、經濟城市化和社會城市化四個方面概括,選取15個指標,構建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標體系;對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評價從資源要素、生態條件、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治理四個方面來概括,選取15個指標,構建生態環境水平綜合指標體系。二者共同形成對資源型城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測度的指標體系(見表2)。

2.1.2數據標準化處理

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指標采用不同的無量綱化方法進行數據處理,當指標值有同向作用時,即指標值越大越好時,采用公式(1)進行數據處理;當指標值有反向作用時,即指標值越小越好時,采用公式(2)進行數據處理。

公式中,Xj表示第j項指標實測數據值,Xmax表示第j項指標實測數據中的最大值,Xmin表示第j項指標實測數據中的最小值,X′ij表示實測數的標準化值。2.1.3權重確定為較為客觀地進行測量城市化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發展水平,在此采用熵權法來確定二級指標權重,在二級指標基礎上加權匯總得到一級指標。從2005―2014年一級指標的權重變化狀況可以反映出人口、經濟、空間和社會城市化在資源型地區城市化系統中的重要程度變化以及資源條件、生態條件、環境壓力和環境治理在資源型地區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重要程度變化。

研究發現,人口城市化的權重在城市化系統中不斷趨于下降,且趨勢比較明顯,經濟城市化和社會城市化的權重在城市化系統中趨于上升,且社會城市化權重要大于經濟城市化,表明2005以來在資源型地區人口城市化對城市化綜合水平的影響力在減弱,而社會城市化對地區城市化綜合水平的影響力在逐漸加大,并趨于比較重要的地位。在二級指標中,城鎮人口密度歷年來權重都位居第一(在指標體系中的權重在10%以上),因此,提高人口集聚程度,加強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應是提高資源型地區城市化水平的著力點。

在生態環境系統中,資源條件對資源型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影響較大,而生態環境壓力對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影響最小,近年來生態治理水平在資源型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水平評價中趨于日益重要的地位。在二級指標中,人均水資源量、森林覆蓋率、工業SO2除去率對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貢獻份額較大,因此提高水資源儲備、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工業部門環境污染的治理水平應當是提高資源型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有力措施。

2.2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模型

耦合度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通過受自身和外界的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由于城市化和生態環境這兩個整體具有相互P聯作用,前者能夠對后者產生影響,反之亦然,因此可將耦合理論應用于對二者交互作用研究[14]。即:

其中,C是耦合度,f(U)是城市化子系統,g(E)是生態環境子系統。

進一步,可以建立以下模型測算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度,即:

其中,C表示的是耦合度,D表示的是耦合協調度,T表示的是綜合調和指數,α表示的是城市化的重要性,β表示的是生態的重要性。D的測算數值越大,表示所研究的兩個系統的協調發展水準就高;相反D的測算數值小則表示它們兩者沒有實現協調發展。參考相關研究,將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劃分為十個類型,并根據城市化綜合指數與生態環境綜合指數進一步劃分為城市化滯后、生態環境滯后和基本協調三個子類型(見表3)。

3資源型城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關系動態分析

3.1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動態變化的城際差異

3.1.1城市化綜合水平城際差異

由于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處于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 37個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指數差異較大,2005年以來37個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指數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大都保持在0.4―0.6之間, 變異系數比較平穩,僅2014年最高值銅陵(0.698)與最低值宿州(0.158)之差達0.54,變異系數有微增加。從均值變化看,2005年以來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趨于下降(見表4)。

2005年,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處于高城市化發展水平(城市化綜合指數0.45以上)有12個,除湖南外,各省均有分布;中等發展程度(城市化綜合指數0.35―0.45)的城市有13個,主要包括山西、河南和湖南的資源型城市;低城市化發展水平(城市化綜合指數0.35以下)的資源型城市有12個,主要是安徽和江西的資源型城市(見圖1a)。2010年,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低城市化發展水平的城市減少到9個,忻州、呂梁、運

城的城市化水平都上升到中等發展程度,朔州、長治和三門峽上升到高城市化發展水平,僅淮南和景德鎮城市化水平出現下降(見圖1a,b)。至2014年,大部分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程度未發生變化,變化仍主要發生在山西省,晉中城市化水平提升,而朔州、長治又分別回退到先前的中等發展水平,忻州回退到低發展水平;此外,婁底和郴州城市化發展程度也降低至低發展水平,低城市化發展水平的城市又增加到13個(見圖1b,c)。總的來看,2005年以來城市化發展程度變化劇烈的資源型城市主要位于山西省境內,并且山西省內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水平趨于不斷提升,其他省份的資源型城市城市化發展程度大多未有變化,有發生變化的資源型城市其城市化發展綜合水平則出現下降。3.1.2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城際差異

與城市化綜合水平變化相反, 2005年以來37個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普遍趨于上升, 并且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城際差異不斷減少,2005年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的差距為0.37,到2014年差距減少到0.21,生態環境變異系數趨于下降(見表4),說明2005―2014年間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城際間差異逐漸縮小。

2005年,多數低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綜合指數0.4以下)的資源型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省,高生態環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綜合指數0.5以上)的資源型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安徽和湖南(見圖1e),這與前述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的關鍵因子分布水平密切相關。從變動來看(見圖1e,f,g),2005―2010年生態環境變動明顯的資源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山西省,并且生態環境綜合水平都由低級提升到中等水平,此外,洛陽、景德鎮生態環境水平也由中等水平上升到高級水平;而滁州、黃石的生態環境指數水平下降到次一級水平,到2014年,朔州生態環境繼續好轉,但忻州、呂梁、洛陽生態環境退回到先前低水平,長治生態環境得到提高并提高到高發展水平,南陽、衡陽生態環境惡化到中等水平。總體來看,2005年以來37個資源型城市中以山西省內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變動明顯,一些城市雖有所波動,但總體趨于改善;南陽、滁州、黃石和衡陽等4個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降低,其他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并未有較大改善。

3.1.3耦合協調度的城際差異

基于上述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分析,根據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模型測算2005―2014年中部地區37個資源型城市的各年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二者的耦合協調度水平,發現均處于0.5―0.8的范圍內,根據前述表3分類,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水平在勉強、初級、中級三種協調類別狀態內變化,表明中部地區的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都已進入磨合狀態。

從各城市的耦合協調類型及其變動看(見圖2),2005年中部地區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關系以初級協調為主(0.6≤D≤0.69),勉強協調型(0.5≤D≤0.59)的資源型城市有3個,中級協調型(0.7≤D≤0.79)的資源型城市也僅為5個;到2010年,勉強協調型減少為2個,中級協調型增加為6個,忻州、呂梁由勉強協調型發展到初級協調型,亳州的耦合協調度下降變為勉強協調型,新余由初級協調型向中級協調型轉變;到2014年,有南陽、滁州、亳州、宜春、郴州和贛州6個城市協調關系出現下降,勉強協調型增加到8個,湖南郴州由中級協調下降到初級協調,僅陽泉、黃石的耦合協調度增加,協調類型從初級協調向中級協調轉變,中級協調型城市增加到7個。

總體來看,中部地區多數資源型城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關系保持不變,并以初級協調為主,洛陽、焦作、銅陵始終處于中級協調型,宿州始終處于勉強協調型,平頂山等18個城市始終處于初級協調型。有呂梁、陽泉、晉城、新余一直處于不斷協調狀態,有亳州、南陽、滁州、宜春、郴州、贛州、邵陽7個城市協調關系惡化顯著,有忻州、黃石

處于不穩定狀態,從發生變化的資源型城市分布看,資源型城市協調關系趨于改善的城市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協調關系惡化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和湖南。

3.2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的耦合關系動態分析

資源型城市的資源開發程度不同,與此相伴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耦合關系不同,在此根據《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的劃分標準,基于2005―2014年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各年度均值變動情況來分析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動態變化。

3.2.1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水平的變動態勢

從不同類別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指數及其變化看(見圖3a),發現衰退型和再生型資源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水平較高,而成熟型和成長型資源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水平相比較低。從變動趨勢看,成長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指數總體趨于上升;成熟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較為平穩,僅在2012年之后有所下降;衰退型城市,變動也較為平緩,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不變;再生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雖在2008―2010年有波動上升,但整體趨勢下降,表明再生型資源城市在基本擺脫資源依賴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在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還存在重重困難,導致城市化綜合水平出現顯著下降,2010年后城市化綜合水平尚不及衰退型城市。

從不同類別的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指數及其變化看(見圖3b),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資源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差別不大,且近10年來的變化幅度亦不大,僅成長型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較低,但其生態環境水平提高幅度較大。整體來看,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水平差異不大,2005―2014年間37個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水平總體趨于改善。

3.2.2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耦合協調度動態變動與協調類型

由于耦合協調度分別取決于城市化綜合指數和生態環境綜合指數,由于上述不同類型資源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指數變動不大,因此不同類型資源型城市耦合協調度的水平與變動與城市化綜合指數相似,再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水平較高,成熟型城市和成長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水平較低。從變動來看,2005年以來再生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下降的趨勢比較明顯。成熟型、衰退型城市雖有波動,但大體保持穩定。成長型城市朔州耦合協調度提升明顯(見圖4)。

根據城市化綜合指數與生態環境綜合指數的關系,計算2005年以來各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綜合指數和生態環境綜合指數的均值,對各城市進行子類型的劃分發現,城市化滯后型有12個,生態環境滯后型有3個,基本協調型有22個(見表5)。

在中部的37個資源型城市中,只有朔州市一個成長型城市,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基本協調。朔州市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開采在近年來進入穩產高產期。由于資源開發處于上升階段,生態環境整體水平較好,從近十年來朔州市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可以看出,朔州市處于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的初級協調階段,但由于資源型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發展屬性,朔州自2010年以來城市化綜合發展已經開始滯后于生態環境綜合的發展。

成熟型城市的資源開發處于穩定階段,現有資源的存儲規模仍較大,也是目前我國能源資源保障的核心區。該類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較高,從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看,多數成熟型城市屬城市化滯后型。2005年以來中部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程度等級發生顯著降低的城市亳州、滁州、宜春、贛州主要是成熟型城市,這些城市耦合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綜合水平的下降,導致城市化滯后現象沒有改善,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惡化。

衰退型城市的資源消耗殆盡,歷史遺留問題相對嚴重,由于該類型城市一般經歷資源開發的興盛階段,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水平較高,處于中級協調類型,但是一些城市在轉型增長過程中面臨著內生動力缺乏問題,城市化綜合水平較低且發展緩慢,導致尚處于初級協調階段,江西景德鎮2008年后已開始從基本協調向城市化滯后類型轉變。

再生型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較高,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協調關系多為中級協調。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洛陽自2006年起由生態環境滯后型向基本協調型轉變;馬鞍山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有不斷上升趨勢,生態環境滯后的情況在不斷改善。由于再生型城市大多大已從資源依靠模式中進入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隨著城市功能的不嗤晟疲城市發展質量提升,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關系有望提高到高級協調階段。

[7]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中國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關聯分析[J].地理學報,2005,60(2):237-247.[LIU Yaobin,LI Rendong,SONG Xuefeng. Grey associ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 sinica,2005,60(2): 237-247.]

[8]劉耀彬,宋學鋒.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模式及判別[J].地理科學,2005,25(4):408-414.[LIU Yaobin, SONG Xuefeng. Model and criterion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pling[J].Scienita geographica sinica,2005,25(4):408-414.]

[9]劉剛,沈鐳,劉曉潔,等.資源富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互動作用初探――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7,29(4):18-24.[LIU Gang,SHEN Lei,LIU Xiaojie,et al.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in resourcerich and economypoor regions: a case in Yulin City Shanxi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07,29(4):18-24.]

[10]嚴姍,孜比布拉?司馬義.北疆地區城市化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灰色關聯性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4(1):47-51.[YAN Shan,SIMAYI Zibibula. Gray relevance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orth Xinjiang[J].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34(1):47-51.]

[11]喬標,方創琳.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動態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區的應用[J].生態學報,2005,25(11):3004-3009.[ QIAO Biao,FANG Chuanglin. The dynamic coupling model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rid are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11):3004-3009.]

[12]姜濤,袁建華,何林,等.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系統分析模型體系[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12):67-72.[JIANG Tao,YUAN Jianhua, HE Lin, et al. An analyzing model system on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2(12):67-72.]

[13]郭月婷,徐建剛.基于模糊物元的淮河流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系統的耦合協調測度[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5):1244-1252.[GUO Yueting,XU Jiangang. Coupling coordination measure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system in Huaihe River basin of China based on fuzzy matter element theory[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3,24(5):1244-1252.]

[14]劉耀彬,李仁東,宋學鋒.中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105-112.[LIU Yaobin, LI Rendong, SONG Xuefeng. Analysis of coupling degree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1):105-112.]

[15]曉紅.東北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63-90.[CHEN Xiaohong.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China[D]. 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8:63-90.]

[16]聶艷,雷文華,周勇,等.區域城市化與生態環境耦合時空變異特征――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11):56-62.[NIE Yan, LEI Wenhua, ZHOU Yong, et al.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 a case of Hubei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2008,22(11):56-62.]

[17]趙安周,李英俊,衛海燕,等.西安市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52-156.[ZHAO Anzhou,LI Yingjun, WEI Haiyan, et al. Study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ecoenvironment of Xi’an City[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19(6):152-156.]

[18]王少劍,方創琳,王洋.京津冀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關系定量測度[J].生態學報,2015,35(7):2244-2254.[WANG Shaojian, FANG Chuanglin,WANG Yang.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35(7):2244-2254.]

[19]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0(2):78-87.[SONG Jianbo, WU Chunyou.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mong city clus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China soft science,2012(2):78-87.]

[20]翟順河,郭文炯,景普秋.資源型區域城鎮化動力、特征與戰略取向――基于山西的實證[J].城市規劃,2010,34(9):67-72.[ZHAI Shunhe, GUO Wenjiong, JING Puqiu. Driving forc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resourcebase area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J]. Urban planning,2010,34(9):67-72.]

[21]文忠, 王岱.中國資源型城市的城鎮化特征和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4(6):12-17.[ZHANG Wenzhong, WANG Dai.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of Chinese resourcebased city and the path selection in promoting its development[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014(6):12-17.]

[22]張復明.資源型趨于面臨的發展難題及其破解思路[J].中國軟科學,2011(6):1-9.[ZHANG Fuming.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its solution in resourcebased regions[J]. China soft science,2011(6):1-9.]

[23]景普秋.資源型區域礦-城-鄉沖突及其協調發展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5):146- 151.[JING Puqiu. Studies on mineurbanrura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 resourcebased regions[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3,20(5):146-151.]

第6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鄉土樹種;園林綠化;應用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2-111-02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是居住環境和城市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園林綠化日益受到重視。近年來,淮北地區在進行城市園林樹種選擇時,舍近求遠,鄉土樹種應用較少,外來樹種的大量使用打破了植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規律,片面追求新、奇、特、異的景觀效果,致使外來樹種特別是南方樹種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的主角,這樣就導致城市綠化中出現了物種多樣性低,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千城一面”。由于外來樹種適應性低,常出現生長不良、病蟲害嚴重等情況,遠遠達不到設計者預期的效果,比如香樟、廣玉蘭、紅花木等。而鄉土樹種適應當地的土壤、環境、氣候條件,易于栽植成活,與周圍的生物易構成穩定的生態系統,在園林綠化上應該積極推廣。

1 鄉土樹種的優勢

鄉土樹種就是多年來生長在本地的樹種,淮北地區常見的鄉土樹種有榆樹、楝樹、泡樹、刺槐、香椿、臭椿、柳樹、楸樹、皂莢、棗樹、銀杏、國槐等。經過當地氣候及土壤條件長期考驗,對于當地自然環境已經十分適應,對病蟲害有較強的抵御能力,完全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共同維護著淮北地區的生態安全。

1.1 對環境適應性強 淮北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經常出現較重的春旱。這種氣候往往導致外來樹木不易適應本地環境,雖然投資大但景觀效果差;而鄉土樹種是在淮北地區特有自然環境條件下經漫長的自然選擇,對于淮北地區自然環境十分適應,易于栽植成活。

1.2 綠化成本較低 鄉土樹種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資源,相比于外來樹種,成本更低,更加經濟實惠。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分布廣泛,溝塘河堰隨處可見,刺槐、柳、臭椿、泡桐、苦楝等幾乎不需人工專門培植,具有自然繁衍的特點,數量多,資源豐富,且不需要長途運輸,在園林綠化施工中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1.3 易于管理養護 鄉土樹種與環境長期融合,對環境極其適應,比如土壤肥力的供應,土壤的酸堿度,溫度變化,光照條件,氣候的適應性等。鄉土樹種在生長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病蟲害的侵襲,有較強的抗病蟲能力,有益的昆蟲與有害生物處在微妙的平衡狀況,對鄉土樹種正常的生長提供了一定的保護。因此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特有自然氣候條件下可以更好的發揮保持水土、蒸騰降溫、防塵降噪等作用,栽植后能夠適應生長環境,無需過分養護,即可保持其自然特征。

2 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園林綠化中應用現狀

城市園林綠化具有景觀、生態、安全多重效應,園林植物景觀供量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化的整體景觀效果。淮北地區鄉土樹種資源豐富,鄉土氣息濃郁、文化底蘊深厚,是地方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而在淮北地區的園林綠化中,一提到鄉土樹種,很多人認為是生長在農村房前屋后、溝塘河堰或山旮旯的普通植物,自生自息,很難與城市“高、大、上”的園林綠化景觀聯系起來,用于城市綠化顯得檔次太低,沒有開發價值,因此使用外地樹種成為一種時尚。隨著淮北地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園林綠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成為城市園林綠化目標,而淮北地區鄉土樹種多為落葉喬木、灌木,入冬后樹葉調落,樹形稀疏,景觀效果差,致使多數園林綠化設計者、決策者不愿意采用鄉土樹種,這也是園林綠化大力引進外來樹種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鄉土樹種在淮北地區園林綠化中的作用

3.1 鄉土樹種體現淮北地區的自然風貌 我國有著悠久的園林建設歷史,歷代的園林設計者、建造者都非常注重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利用鄉土樹種造景,表現出自然林的野趣,符合現代人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心理。鄉土樹種體現淮北地區的自然風貌,其地帶性植物群落表現出淮北地區的地方特色。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注重鄉土樹種在園林綠化中的運用,滿足人們視覺景觀需求的同時,也實現了經濟、有效、生態的園林綠化目標。

3.2 鄉土樹種已與當地的自然條件達到穩定性的平衡 維系著淮北地區園林植物生存和群落演替,鄉土樹種在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方面有著外來樹種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適地適樹的角度看,鄉土樹種對淮北地區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尤其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對于土質不良的土壤,一些鄉土樹種具有避免地力衰退、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的肥力、抵御自然災害、防風抗旱等特點。由鄉土樹種構成的生物群落,林分結構穩定,林相整齊,生長旺盛,抗逆性強,病蟲害不易爆發成災。

3.3 鄉土樹種是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最佳保障 任何外來物種的到來都會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平衡,這不僅需要時間,有時在重建平衡的過程中還會使原有的一些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若多用鄉土樹種,少用外來植物,本地區的生態平衡不易打破,即使打破,重建平衡也較容易。

4 提高鄉土樹種措施

4.1 提高對鄉土樹種的認識水平 部分決策者和園林綠化設計人員對鄉土樹種缺乏全面深入地認知和了解,認為鄉土樹種不夠大氣美觀,觀賞價值有限,而外來植物更加有氣勢或美觀,視覺效果好。該觀念忽視了鄉土樹種的優良性質,片面地美化了外來植物。因此,園林綠化部門應大力宣傳鄉土樹種的優良性能,宣傳盲目引進外來樹種給淮北地區生態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矯正人們對于鄉土樹種的偏見及對外來品種的盲目偏好。

4.2 提高鄉土樹種苗木的級別及質量 現在鄉土樹種的很多優良品質還沒有被大家所認識,苗圃對繁育鄉土樹種熱情不高,因而在種植鄉土樹種時出現結構性重復,導致區域整體優勢難以發揮,弱苗、病苗較多,市場競爭力不強,大多數苗圃管理粗放。隨著苗木產業的不斷成熟,粗放經營將逐漸被標準化、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取代,因此,鄉土樹種的推廣首先要提高苗木的等級質量。

4.3 制定科學合理的鄉土樹種發展方案 淮北地區應在充分調查樹種資源的基礎上規劃出相應區域,建立鄉土樹種資源研究基地和數據庫,加強對鄉土樹種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充實完善鄉土樹種數據庫,指導合理保存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生態文化遺產,杜絕挖掘、遷移古樹,保護淮北地區的生態植被。

4.4 加大對鄉土樹種推廣的政策扶持力度 鄉土樹種繁育要建立長期的、統一的規劃,建議林業主管部門將鄉土樹種繁育、推廣列入政策補貼范圍。可采取政府鼓勵農戶以及大、中型苗圃繁育、推廣鄉土樹種,既可保證有充足苗源,又可帶動淮北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5 結語

第7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 生態安全 格局影響

一 引言

本文選取內蒙古多倫縣為研究區,在3S的支持下,研究2000~2010年多倫縣的土地利用變化;在吸收已有區域生態安全評價、環境評價以及國土資源評價相關成熟經驗與方法的基礎上,建立多倫縣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利用GIS提供的空間分析功能,研究多倫縣近十年土地利用與生態安全的內在關系。

二 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研究區域概況

多倫縣地處內蒙古波狀高原的南緣,地理坐標115°54′E~116°55′E,41°46′N~42°39′N。東與河北省圍場縣接壤;南與豐寧、沽源縣交界,西與鑲白旗、正藍旗為鄰,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毗鄰,縣境南北長110千米,東西寬70千米。地貌為平緩起伏的沙地,土壤以發育在砂性母質上的風沙土為主,也有草原栗鈣土,間有風沙土、棕鈣土和草甸土等土類,植被以典型的草原植被為主,氣候屬于溫帶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的典型大陸性氣候。目前,多倫縣已演化為沙漠化較重的地區,其北部為著名的渾善達克沙地。

2.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源包括:2000年和2010年TM影像;1﹕50000的地形圖、2000年和2010年土地詳查數據;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現狀圖;2000~2010年間多倫縣統計年鑒、環境公報和其他相關社會統計數據。

三 方法與結果

1.土地利用動態

主要利用ERDAS9.2進行遙感影像預處理及解譯,采用ARCGIS9.3進行矢量化數據處理、空間分析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變化專題圖的制作。分類過程中對混合像元采用實地校驗的方法,運用GPS手持接收機現場調查并記錄土地利用狀況與經緯度,然后用采集的樣本定義監督分類模板,并結合現有的結合現有的土地利用現狀圖與其他圖件,分類結果精度評估顯示研究的遙感影像解譯精度達到應用要求。土地利用轉移矩陣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2.指標體系及模型

第一,指標體系及權重。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在考慮區域特點基礎上,運用PSR模型構建了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分別用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態、人文環境響應模擬現實的生態狀況;為了避免AHP在確定權重時的主觀性,本文采用信息熵與AHP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指標體系及權重如表1)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在考慮區域差異的基礎上,擬定了生態安全的5個等級(表2)。

第二,生態安全綜合指數測算。本文采用功效函數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假定各指標變量為uj(j=1,2,…,m),aj,bj分別為各評價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指標值xj對生態安全綜合指數的功效Ui(uj)由式(1)確定,再根據表1中的各指標權重wj,運用綜合指數法計算生態安全綜合指數ESIj,計算公式見式(2)。

Ui(uj)= Ui(uj)具有正功效時 (1)

ESIi= Ui(uj)具有負功效時 (2)

3.生態安全動態

本文采用Kriging插值法將統計數據進行格網化轉換,柵格大小為25m×25m,地圖采用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投影,參考橢球體為Krasovsky,基準面為Beijing1954。將表2中各指標進行格網化后分層存放,在ARCMAP中通過,按

照生態安全綜合指數測算方法得到2000年與2010年生態安全評價圖,限于篇幅未列出。在ARCMAP提供的屬性統計功能對生態安全綜合評價圖與生態安全動態圖屬性表分別進行統計,可以得到多倫縣生態安全格局(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多倫縣生態理想安全區域、安全區域和臨界安全區有所增加,局部區域正在向不安全區域和很不安全區域過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區域過度的幅度很大。說明從2000~2010年由于多倫縣采取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幾年來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但有些局部地區有加劇惡化的趨勢。

4.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

將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圖分別與2000年和2010年生態安全評價圖做疊置分析,得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安全等級面積比例表(表3),與土地利用的生態安全評價圖(限于篇幅未列出)。

四 結論與展望

第一,2000~2010年,多倫縣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劇烈,10年間耕地面積、未利用地面積減少,建設用地面積則增加,林地、草地、水域面積急劇增加。導致建設用地增加的原因,是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林地、草地面積增加的原因,是近年來進一步退耕還林還草的成果。

第二,2000~2010年,按照生態安全評價結果中安全等級像元出現的頻率,2010年較之2000年雖然生態理想安全區域、安全區域和臨界安全區域有所增加,局部區域正在向不安全區域和很不安全區域過度,而且向很不安全區域過度的幅度很大。說明從2000~2010年由于多倫縣采取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而收到良好效果,近十幾年來多倫縣整體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但有些局部地區有加劇惡化的趨勢。

第三,2000~2010年,很不安全土地利用類型面積除林地、草地都有所減少,其中減少幅度最大為耕地,最小為水域。很不安全面積有所增加的林地、草地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土地整理措施,使閑置土地回復其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在不安全的土地利用類型中,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與建設用地面積有所減少;臨界安全的土地利用類型中,林地和草地面積有增加,應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擴大生態建設的范圍,長期推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在安全的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林地與水域均有所增加,證明政府在局地采取生態保護政策取成效;耕地、林地、水域與建設用地理想安全的面積均有所增加,林地的增加幅度最大。整體上,多倫縣的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生態安全狀況都有所好轉。

第四,本文對于土地利用與生態安全動態僅是一個探索性的研究,今后有必要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方面進一步研究。同時,如何對土地利用類型進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形成生態安全格局等命題,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于興修、楊桂山.中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地理科學進展,2002(1)

[2]李子君、周培祥、毛麗華.我國水土保持措施對水資源影響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7(4)

[3]史培軍、江源、王靜愛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與生態安全響應機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4]史培軍、宮鵬、李曉兵等.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研究的方法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陳星、周成虎.生態安全:國內外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5(6)

[6]崔勝輝、洪華生、黃云鳳等.生態安全研究進展.生態學報,2005(4)

[7]周文華、王如松.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方法研究—以北京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5(7)

[8]謝花林、李波.城市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5)

[9]龔建周、夏北成.城市生態安全評價及部分城市生態安全態勢比較[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3)

[10]左偉、王橋、王文杰等.區域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模型分析[J].地理科學,2005(2)

[11]肖容波、歐陽志云、韓藝師等.海南島生態安全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6)

[12]張兵、金鳳君、胡德勇.甘肅中部地區生態安全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7(5)

[13]邱微、趙慶良、李崧等.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的黑龍江省生態安全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2008(4)

[14]李玉平、蔡運龍.河北省土地生態安全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

第8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生態保障機制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廣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還直接制約了農村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最終將影響國家經濟與社會的整體良性運行。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很關鍵的新的政策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黨的十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生態文明”概念,把環保上升到了文明高度。

一、現實農村環境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城鎮生活垃圾造成的農村污染

我國城市發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商品消費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垃圾每天的量大得驚人,中國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國家之一。雖然不少大城市出臺了一些垃圾管理規定,但是由于監管部門的不力和市民的環保意識低,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還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場堆放。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圍便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場。而這些城市垃圾平均含有70%的有機物和無機物:菜葉、碎紙、包裝袋、泥土、果皮、碎玻璃、磚渣、石塊等等,它們的利用價值較低,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廢舊電池等,成分復雜、不但不可再利用,還加劇環境的惡化。由于大多數農民文化素質不高, 再加上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多數農村還是新生事物, 對生態文明建設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不高,思想認識不到位,從而導致環境污染不斷加劇。

(二)農村白色污染的危害

據市場統計,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產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長,已經席卷了整個地球。簡直可以稱作“白色革命”。但它在為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白色災難”。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盛裝食物溫度達到65°C時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對人的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很難處理。如果將它們填埋,會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分解。塑料最早運用于農業地膜,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發展,促進了市場消費,但它能使土壤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農田里的廢農膜、塑料袋長期殘留在田地中,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水分的流動,從而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農作物的減產。若牲畜吃了塑料膜,會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眾所周知,隨著化合制品的增加,例如竹菜籃、木桶、畚箕等傳統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而使用方便的白色垃圾不經任何處理就直接隨意亂扔、亂倒、亂堆,嚴重影響了農村環境衛生,破壞了農村景觀。

(三)農村種植養業造成的污染日益突出

農村種植業污染源主要由農用化肥、農藥、農膜和農田秸桿等構成,起源分散,成因復雜。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破壞農業伴隨型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農村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極為普遍,導致地力下降,引起水體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機物污染,農產品品質下降以及通過食物鏈給人畜帶來危害。

農村是一個大市場,集約化畜禽養殖場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并出現大量養殖專業戶和專業村,畜禽糞便量大且集中,而城郊又沒有足夠土地消納,農牧分離, 種養嚴重脫節,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有機肥施用量大幅減少,使畜禽糞便未得到有效利用。還有生蓄糞便污染是由于農村的環境基礎設施匱乏,供水和垃圾處理等基本需求都難以得到保證,絕大部分生活污水、蓄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滲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溝渠、水塘,污染水源,造成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四)農村落后能源利用方式造成巨大浪費

在農村,農民大量燃燒薪柴破壞了植被,造成木材的巨大浪費;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地方是煤和柴草并用,致使秸稈還田難以大規模操作,而且燃料直接燃燒時產生大量廢氣及廢渣,由于農村生活消費分散,廢氣廢渣難以集中處理,污染了生態環境。還有農民住房建筑多為磚結構墻體,并且被盲目地建得又高又大,保溫隔熱性能較差,這也造成了不少的浪費。

二、以生態文明為基礎建設新農村的對策

新農村建設應該嚴格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結合縣情、鄉情、村情、屯情,以生態文明為基礎,堅持“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尊重民意,村民自建”的原則,統一建筑風格,統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實施污水凈化設施,著重突出以人為本,生態文明的理念建設新農村。文章就如何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作一些思考。

(一)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針對部分農村的農民生態意識薄弱,農民文化知識水平有限,采用農民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制作宣傳板報、印發宣傳資料、結合文藝宣傳、科技下鄉等形式,為生態立村大張旗鼓地展開環境宣,編寫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適合使用的環境和生態鄉土教材,在農村中小學中廣泛普及。摒棄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轉變;同時,積極倡導生態消費模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價值觀;使生態文明理念在生產、科學、社會活動中深入人心,人人積極參與生態家園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增強農村垃圾分類意識

垃圾也是一種寶貴資源,分類處理、回收利用可變廢為寶,節約大量的資源和能源,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亂丟垃圾或簡單掩埋焚燒垃圾,不僅嚴重浪費資源,所滲透出的廢液和產生的煙霧粉塵還會造成土壤和空氣的第二次污染。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在加強對農民科普教育和環保意識培養的同時,建議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從長計議,加大農村垃圾處理設施的投入,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站,真正做到物為我用,變廢為寶。

(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要靠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近幾年,在新農村建設中,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來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特別是用在鄉村公路、飲水、學校、醫院、新型農村社區等方面,有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但是必須看到,目前城鄉之間還有很大差距。其實,造成這種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沒有跟上來:就業難在于農村產業體系不完善,上學難在于農村教學條件差,看病難在于醫療衛生條件跟不上等。在農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的同時,做好村鎮建設規劃,抓好農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處理、改廁系統建設;加強各類養殖場的畜禽糞肥的利用和處理水平;加快農村利用沼氣新型能源建設等,積極推行保護性耕作或免耕技術,開展普及配方施肥技術,加大興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礎設施,為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基礎。

(四)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加大鄉村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制度,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嚴把項目審批關,認真落實環保法律法規,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上馬,杜絕污染產業向農村轉移。環保機構要加強對鄉村的監管,為環保部門配備必要的執法和監測設備,以便能夠全面掌控農村環境的動向趨勢,才能保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開展。

現在農村普遍存在畜禽糞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廢等方面的污染,影響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整治,有利于減少農村環境污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要以凈化潔化美化農村環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為目標,實現生活污水處理排放,垃圾固廢統一收集,畜禽糞便污染和化肥農藥污染明顯下降,綠化水平顯著提高,使農村環境面貌有根本性的變化。

(五)積極發展農村生態農業

農村生態農業包括循環農業發展,綠化造林,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綜合治理等四個方面。

循環農業發展即指農村沼氣建設、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業生產救災等,加快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升農作物防病防災能力,全面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保護森林即指支持植樹造林、造林補貼、森林撫育、建設綠化基地等,進一步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切實加快了農村綠化美化步伐。

保護森林資源即指支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森林防火、濕地生態保護和恢復、白蛾防控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防火防病能力,有力保障森林資源安全,大大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

生態綜合治理即指支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農業、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進一步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災害,大大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全面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和農業多功能開發。

采取積極有效的現代農業技術,充分利用農業資源,通過綜合利用現代農業技術,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扶持發展生態型農業,建設生態家園、區域性(小地域范圍內)生態農業產業,培植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生態龍頭產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繼而大力發展生態富民農業產業,減少農藥、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產綠色、有機及生態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安全衛生水平。

第9篇:近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范文

關鍵詞 草地退化;現狀;原因;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332-01

我國有草地面積近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在數量上,我國是世界上草地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在農業發展史上,我國是最早利用草地資源進行畜牧業生產的國家之一;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又是全球草地退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1 草地退化現狀

目前,西部6省區(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因各種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總面積為14 253.23萬公頃。其中輕度退化面積7 298.62hm2,占退化總面積的51%;中度退化面積4 933.6hm2,占退化總面積的35%;重度退化面積2 021.12hm2,占退化總面積的14%。

草地退化的直接反應首先是牧草產量的下降,其次是牲畜草食量嚴重不足,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的牲畜個體變小,生產能力明顯下降。以青海省為例,1949年青海省的牲畜總數為646.9萬頭(只),單位占有草地面積約為7hm2;到1997年,牲畜總頭數上升為2 082.52萬頭(只),單位占有草地面積下降為1.527hm2。草地生產力僅為1 575kg/hm2,單位面積產草量下降了50%~80%。如今,雖經多方努力,單位面積產草量仍在繼續下降。草地退化反應最明顯的是氣候變化,降水量下降,蒸發量增加,由此引來的沙塵暴肆虐不止,以至于影響到了大半個中國。

2 退化原因

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化,但是,人類卻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無序的開墾耕作破壞了原有草原植被,松散了生草土層,松散的土地又極易受到風蝕,成為沙丘的物質來源。過度的開墾,既縮小了草地面積,又增加了單位草地的牲畜負荷量,從而引起草地植被的退化。我國西部6省區的牲畜數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2 181.3萬頭(只)發展到90年代的14 708.7萬頭(只),增加了5倍多。而草地面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 000萬公頃。草產量明顯下降,牧草高度也降到8cm左右。截至2008年末,青海省草地總面積為3 644.94萬公頃,可利用草地面積為3 160萬公頃。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全省草地約有90%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積為833.3萬公頃。草食牲畜年存欄數為2 130.5萬頭(只)。據統計,我國40多年來為草地投入嚴重不足。草地建設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經費不足,科技人員少。以青海為例,9萬公頃才有1名草地工作者。其他因素諸如亂砍濫伐、濫用水資源、濫牧、氣候變異、干旱、病蟲害等均是導致草地退化的直接原因。

3 經驗與教訓

草地是否能夠穩定持續生產,關系到牧區人民的生存大計,也關系到全國人民生活環境是否能得到改善。生存是真理,發展是必然。但是,不尊重科學,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結果會事倍功半,竹籃打水一場空。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態系統緩慢逆向演變的過程,當系統失去平衡,畜牧業生產下降后,人們才逐漸認識到草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要想恢復生態至少還得幾十年。草地的演變過程證明,人的生物屬性決定了人與草地的生存依賴關系,所以人與草地的關系只能是和諧統一、協調持續的發展。

世界各國對于草地保護都十分重視。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草地退化后,立即頒布了一系列保護草地的法令;日本在50年代就提出以“草”保國的口號。我國的草地分布區也是風沙分布區,草地生態系統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西北、華北、東北、西南、華中等近2/3的國土安全。在進入21世紀之前,國家提出“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戰略決策,為保護草地、建設草地、發展草地拉開了帷幕。

4 草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社會最關心、最迫切需要的問題。而持續發展就是尋求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發展的一種良性發展模式。持續農牧業的提出,有利于解決農牧業發展的環境的雙向協調,在發展的同時,要注意資源、環境的保護,使資源能永遠、持續地支撐農牧業發展;有利于重新認識農牧業的地位和作用,使農牧業的功能不斷拓寬,促進農村牧區全面、綜合、協調發展;有利于增加農牧民收入,消除貧困;有利于從國情出發,調整農牧業發展戰略和方向,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農牧業發展之路。草地資源是有限的,給人類的奉獻也是有限的。根據人口預測,西部5省區人口增長比例大于內地,到2040年,全中國約有16億人口,對牛羊肉的需求將遠遠超出草原的生產能力。其中,1億多人口還要依靠草地來生存。近年來,草地生態系統總體生產力明顯提高,但開發與治理不夠協調,致使草原生態環境變得異常脆弱,對經濟和牧業的壓力逐步增大。這一切都要求草地發展必須走優化結構、節約資源、生產集約化經營、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現代化集約持續畜牧業的道路。

5 青海省草地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青海省的草地資源豐富,但是退化也非常嚴重。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開始,青海生態建設已全面展開。天然草場保護和人工草地建設恢復生態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要有計劃地分步驟分階段展開;加強針對性,提高工作成效;避免形式主義和,使青海省再現“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景。一是建立草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對已有的草地技術體系進行持續性評估,制定技術和管理細則,提高持續發展的管理、技術水平,制定持久的發展戰略規劃。從長計議,避免盲目單一發展,科學決策。二是建立生態、畜產品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制定和完善資源管理和畜產品的政策、法規和安全體系,制定草原生態信息系統和模擬運行系統以及動態監測系統,確保生態安全、食品安全。三是建立實施“種植業三元結構調整”工程,有重點、分區域地進行試點和示范,制定不同區域的三元結構調整策略。并對資源開發、作物開發、作物種植制度、養殖體系、加工體系、銷售體系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建議。四是建立草地持續性發展的技術研究和推廣體系。好的適用技術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推廣、應用、普及。重視實施機械化技術,加快發展速度。五是建立持續性農牧業知識和技術培訓體系,通過各種途徑,全面推廣季節性畜牧業,嚴格限制草場載畜量,提高飼草料的轉化率和加工能力、個體生產率和商品率。提高農牧民的文化和科學技術水平。六是加強草原科學的研究和草地建設投資力度。西部的人才和資金無法和內地、沿海相提并論,而草原建設是一個長期任務,同時重點突出社會生態效益需要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

6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九一 | 国产精品推荐 | 成人国产精品999视频 | 92看片淫黄大片看国产片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国内视频自拍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美女啪啪 | 成免费网站 | 九九综合 | 多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7777在线 |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 韩国美女一级毛片 | 欧美另类孕交 | 日韩国产毛片 | 伊人www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2021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久久国产影院 | 日韩美香港a一级毛片 | 中文字幕亚洲不卡在线亚瑟 | 韩国美女豪爽一级毛片 | 亚洲三级毛片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丝袜美腿福利视频在线看 | 日韩在线看片中文字幕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第一区 | 日b毛片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 欧美激情国内自拍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