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等級劃分規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界定清晰的考試評價目的
考試本身有多種目的,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命題要求。期中、期末考試指向于學習診斷和學習改進,評價目的指向促進學生學習。其一,指導學生理解知識的連貫性。其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標志在于轉化性,在新情景的評價試題中,學生可將新的價格情景材料轉化為熟悉的知識,從而易于解決實際問題。考試評價起始于目的,這些目的可以是知識的、技能的,也可以是價值觀的,目的都是促進學生學習。
二、選擇有效且恰當的評價題型
政治學科題型可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在選擇題型時,我們面臨的挑戰往往是如何將題型與特定目標匹配,如果要測驗出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程度,則是非題、選擇題在這方面更有效率,而且對知識的取樣更精確。但這些題型的弱點在于把知識劃分得太細,不能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掌握情況。主觀題彌補了這一不足,它不僅考查更大范圍的知識單元或邏輯關系,還利用論述試題考查學習者更復雜的認知活動和更深層的思維水平。如考查“做理性消費觀”這個知識點時,運用情景材料,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解決熱點問題,提高思維能力。
如(經濟生活期中評價試卷):在一片“漲”聲中,不少人想趕在“漲價”之前囤積生活必需品,他們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囤族”,甚至還有人自稱“海豚(囤)”,即海量囤儲。
請你以理智的消費者身份,給“囤族”一些建議。
三、建立考試評價的基本框架
只有評價標準規定的內容具體、清晰時,評價目標才會明確,評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荚囋u價框架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點,它要求命題人根據課程標準的知識模塊,填寫各考點的認知要求,明確各認知要求的表現,把握各知識點的認知要求和權重。考試評價框架可從六個維度考察:考查內容、考查目標、難度、題型、價值取向、評分規則。高質量的試題不僅是手段,更是目的,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不僅感受試題的知識和能力價值,還起到價值取向引領的作用。
四、編制評價試題并制訂評分規則
編制評價試題并制訂用以確定學生在相應試題上的表現水平的評分規則,是整個考試評價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編制試題應符合這樣的標準:根據考試評價框架恰當地體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使用簡潔、明晰的語言清晰表述要完成的任務;避免設置會導致消極價值觀的問題,應有利于促進學習。以經濟生活試題為例:
劉阿姨與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兒子媳婦均是外企白領。加上劉阿姨每月的退休金,全家3口人的月收入總計1萬元。每月兒子給劉阿姨1500元伙食費,每月還能節余6000元,進入10份月劉阿姨的飲食支出同比多花了200塊錢。
問題:劉阿姨家生活水平有什么變化?
從上述試題中可以看出考試評價必須做到:清楚答題者在答案中表述哪些內容;明確要求學生具備的推理或問題解決能力。這里主要是計算能力與轉換能力。學生計算出恩格爾系數,并轉化為生活水平等級,由富裕水平下降到小康水平;情景切合考查要求,又能引發合適的回答,卻不會泄露答案信息;指向清晰、表達準確且角度巧妙地設問。
評分規則的質量反映了教師對課程標準和學生表現的把握程度,它直接影響了評價結果的信度。清晰有效的評分規則有助于學生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并從中測量出自己的學習水平。我們可以用等級量表評價上題中學生的掌握水平:
五、基于標準的評價結果運用
基于標準的考試結果的反饋不能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指出學生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并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及時有效的反饋有助于激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評價結果的運用應采取這樣的做法:建設性教師的評語、評定的等級,這對學生增強自信心和學習熱情有促進作用?;跇藴实脑u價結果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評價應該強調學生的進步和成就,用評價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基于標準的考試還應該告訴學生如何評價自己,學生可以用列清單的方式描述在考試中穩定表現出的學習優勢,成為評價結果的享用者。
參考文獻:
[1]盛群力,褚獻華.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修訂的二維框架[J].課程.教材.教法,2004(09).
[2]文開艷.探析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J].當代教育論壇,2006(06).
關鍵詞:大學物理實驗;成績;管理;Excel
作者簡介:楊廣武(1970-),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天津城建大學理學院,副教授;石飛飛(1981-),女,遼寧盤錦人,天津城建大學理學院,講師。(天津 300384)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研究計劃項目(課題編號:C04-0832)、天津城建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G-131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4-0164-02
大學物理實驗是高校理工類專業的重要基礎實踐課程,一般為獨立設課,成績由多個實驗成績及考試成績等按比例合成,但是由于實驗項目、指導教師、授課班級較多,往往一屆授課學生達數千人,所以成績的合成與統計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錯。目前各院校的綜合教務管理系統中很少有用于實驗成績管理的功能模塊,理論課的模式不適合實驗成績的匯總,所以大學物理實驗的成績一般是由實驗中心或實驗室匯總出總評成績后再次錄入學校的教務系統中。有些高校購置了網絡化的選課系統,實行網絡選課和網上匯總成績,但這需要增加軟件、硬件以及相關維護人員的投入。我們對成績管理方式進行了改革,摒棄了傳統的手工方法,采用當前普及的辦公軟件Microsoft Excel,運用其強大的自動計算功能,編制了實驗成績匯總表格,并且在多年的應用中不斷改進和提升,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能夠準確、高效、靈活地實現成績的匯總、管理和統計。[1]
一、工作簿整體設計
使用Excel進行實驗成績匯總,需要將一個工作簿中的幾個工作表互相引用才能完成。工作簿包括三個工作表:一是成績匯總表,是工作簿的主體,用于錄入和顯示學生成績;二是設置與統計表,用于設置百分制到五級分制的轉換標準,同時統計五級分制成績分布情況;三是填寫說明,向各位教師說明成績錄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工作簿中的“成績匯總表”和“設置與統計”兩個工作表相互關聯?!俺煽儏R總表”根據“設置與統計”劃定五級分制的等級,“設置與統計”對“成績匯總表”各等級成績的人數和百分比進行統計,供管理人員核查科級劃分是否合理。
二、成績匯總表
1.評分規則與管理分工
以我校面向理工類專業開設的大學物理實驗第一學期課程為例,學生要上一次緒論課,做10個實驗。緒論課上進行考試,滿分10分,每個實驗100分,則每名同學的百分制平均分為:
平均分=緒論分+(十個實驗平均分×0.9)
百分制平均分按統一標準換算成五級分制,為學生的總評成績。另外,有違紀或曠課者,總評成績不及格。
緒論考試和每個實驗的成績由相應任課教師錄入,然后經專門管理人員進行匯總轉換為五級分制。
2.匯總表格式
大學物理實驗A(1)的成績匯總表格式如圖1所示,每一行為同一名學生的成績,共包括從A到Q的17列。其中A、B、C三列分別為學生的班級、學號、姓名等基本信息;D列為五級分制成績,由E列平均分轉換得來;F列至P列為成績錄入區,由教師輸入緒論課和每個實驗的成績;Q列對特殊情況造成的不及格成績進行備注說明。
3.原始成績的錄入
每個實驗和緒論的成績由相應的任課教師錄入完成,然后形成匯總表。錄入規則:有分數者正常錄入;對于特殊情況,曠課錄入“-1”,違紀錄入“-2”,不得錄入其他數值或文字。
為了突出顯示特殊情況,避免出現成績錄入錯誤,對G列至P列十列錄入實驗成績的單元格進行了條件格式設置,如圖2所示,圖中由上至下的3個背景顏色依次為:黃色、綠色、紅色。[2]這樣設置的效果是:如果未輸入成績或成績為0,則單元格背景為綠色;如果曠課或違紀,即輸入“-1”或“-2”的情況,單元格背景為黃色;如果成績不及格,單元格背景為紅色。F列緒論成績的單元格條件格式也做類似設置,不同之處是低于6分為紅色。總評成績不及格為紅色。在圖1中,I4和F6單元格均為不及格成績,所以背景為紅色;K4和5行F至P列均為“-1”,表示曠課,背景為黃色;N6單元格“-2”表示違紀,背景也為黃色;第7行空白,F至P列單元格均為綠色。這樣的設置利用了醒目的顏色提示,更有效地避免教師的錄入錯誤,方便查找有問題的學生成績。
4.百分制成績的生成
根據評分規則,在甲同學的“平均分”單元(E3)格中輸入公式:[3]
“=F3+((AVERAGE(G3:P3))*0.9)”
然后用下拉的方式將公式應用到該列所有單元格就實現了百分制平均分的自動計算。對平均分和總評成績所在的單元格,通過條件格式設置將“不及格”的單元格背景顯示為紅色。
5.特殊情況的備注說明
對于因缺課、違紀等特殊情況導致總評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在備注中要進行必要的說明,在“成績匯總表”中這一功能是通過公式自動實現的,在“備注”一列的單元格Q3中輸入公式:
“=IF(COUNTIF(F3:P3,-2)>0,"違紀",IF(COUNTIF(F3:P3,-1)=11,"全未做",IF(AND(COUNTIF(F3:P3,-1)0),"未做全","")))”
然后下拉應用到該列所有單元格,功能如下:如果錄入成績中出現“-2”,則備注中顯示為“違紀”;如果錄入成績中有但不全是“-1”,則備注顯示“未做全”;如果錄入成績全部為“-1”,則備注顯示“全未做”。
三、設置與統計
1.五級分制成績的轉換
百分制平均分最終要轉換成以優、良、中、及格、不及格表示的五級分制,然后錄入綜合教務系統。盡管學校對每個實驗以及每個老師的打分進行了限制,如平均分應在80~85分之間,整體成績應在65~95分之間正態分布等,但是評分的隨機性然不可避免。如果按一般的等級成績劃分方法,即優、良、中、及格分別對應90、80、70、60分,將使大部分學生成績為良,平均分的分布并不是正態的,如圖3所示,所以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等級劃分標準進行重新設置。
“設置與統計”工作表格式如表1所示,在相應五級分對應的“百分制”一列中輸入各等級的劃分界限,與“成績匯總表”數據的相互引用計算,在“人數”和“百分比”兩列分別顯示出每一等級的總人數和所占百分比。表1等級劃分標準為:60分以下為不及格;60分至69分為及格;70分以上按2∶4∶3比例劃為優、良、中三個等級,通過適當調整分數界限可以使課程的成績分布趨于合理。
表1 “設置與統計”工作表格式及內容
A B C D E
1 五級分 條件 百分制 人數 百分比
2 優 大于 85.5 525 21.70%
3 良 大于 82 1041 43.03%
4 中 大于 69 785 32.45%
5 及格 大于 59 4 0.17%
6 不及格 小于等于 59 64 2.65%
7 合計 2419 100.00%
實現“設置與統計”對“成績匯總表”中等級成績的控制,是在“成績匯總表”中“總評”單元格(如D3單元格),輸入公式:
“=IF(COUNTIF(F3:P3,-2)>0,"不及格",IF(COUNTIF(F3:P3,-1)=11,"不及格",IF(AND(COUNTIF(F3:P3,-1)0),"不及格",IF(E3>設置與統計!$C$2,"優",IF(E3>設置與統計!$C$3,"良",IF(E3>設置與統計!$C$4,"中",IF(E3>設置與統計!$C$5,"及格","不及格")))))))”
用下拉的方法將此公式應用到“總評”列所有單元格,把“平均分”按統一標準輪換為五級分,并在“總評”欄中顯示出來。另外,上述公式對特殊情況也進行了處理,即只要學生十一列錄入成績中出現一次“-1”或“-2”總評成績就不及格。
2.總評成績的統計
實現“設置與統計”對“成績匯總表”中等級成績的統計,是在“設置與統計”中“人數”單元格(如D 2單元格)輸入公式:
“=COUNTIF(成績匯總表!$D$3:$D$2421,A2)”
式中“2421”是成績匯總表最后一行的行號。應用下拉或下拉功能,把公式應用于所有成績等級就實現了對成績的宏觀統計,如表1所示。表中C列用于設置“成績匯總表”中五級分制的轉換標準,D列統計出五級分制各等級成績對應的人數,E列統計出各等級成績所占的百分比。重新劃定等級分數標準后,成績分布如圖4所示,這一分布符合實驗教學的正常規律。
四、實施效果
天津城建大學用Excel管理大學物理實驗成績已經實行了多年,經過不斷地改進,其功能也日趨完善,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首先,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師通過統一的表格各自在計算機上錄入成績,不受網速限制,也不會出現使用在線登錄系統同時在線人多而擁堵的現象。成績錄入后可能通過郵箱或其他在線通訊工具傳遞文件,由管理員直接匯總,通過自動計算直接轉換為五級分制,在期末工作較繁忙的情況下用時少、效率高。
其次,操作簡單。所有教師對Excel軟件都能夠熟練運用,不用專門培訓。教師可以通過篩選功能,從幾千行數據表格中直接找到自己的任課班級進行錄入。對于管理員,也只是根據總評成績分布進行合理的五級分制轉換標準設置,再進行適當檢查即可。
再次,便于檢查,不易出錯。老師錄入成績時要自行檢查核對;五級分制轉換以后,管理員要對整個成績匯總表統一審核。這一工作通過檢查單元格顏色即可,主要檢查特殊成績,如不及格、曠課、違紀等情況與教師的原始記錄是否一致,有無漏報的成績。面對幾千人的教學規模,多年來成績匯總一直準確無誤。
最后,在不改變學生百分制成績以及名次的前提下,通過手動設置五級分制轉換標準可以適當調節各等級成績的人數,從而使總評成績分布更加合理,避免了以往“優秀”等級幾乎無人、大部分同學集中于“良好”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劉云.基于Excel平臺的成績錄入及統計分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4).
摘要:鋼筋混凝土結構在現代房屋建設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原因是基于鋼筋混凝土結
構有其自己的特點,所以在建筑結構、地下結構、橋梁、隧道、鐵路等土木工程中得到廣泛
應用。本文結合實例進行設計。
1工程簡介
某建筑工程為商場辦公為一體的高層建筑,地下兩層為停車庫及設備房,局部為人防地下室,地上建筑由A、B、C 三棟多層塔樓及兩層的商業裙樓組成,一、二層為商業用房,三層至頂層為辦公用房。其中C 塔樓為19 層,總多度58.6m,與一棟兩層的裙樓相連;A、B 塔樓為18 層,兩棟塔樓在地上兩層處相連,總多度64.4m,A、B 塔樓與兩層裙房間通過鋼結構連廊相連,連廊與塔樓間設置伸縮縫。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本工程A、B 塔樓采用框架- 剪力墻連體結構,底部局部大空間轉換采用剪力墻結構,轉換層在第3層頂面。由于同時采用了兩種復雜結構,且結構體形較復雜,故本工程按超限多層結構進行了送審。該地區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擬建場地為Ⅳ類場地土。結構抗震等級:剪力墻Ⅲ級,框支柱Ⅱ級,框架為Ⅲ級。基礎采用樁基礎。
2結構整體設計及計算結果
2.1基礎及地下室設計
本工程采用樁基礎,樁型采用抗拔性能較好的鉆孔灌注樁,樁徑根據上部荷載情況選用φ700 和φ800 兩種,主樓部分采用φ800的樁,其它部分為φ700的。樁基持力層為8~2層圓礫層,樁進入持力層2.5~6.4m,有效樁長為48.1~56m,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結合
設計試樁結果和地質報告情況分別確定為3500KN和4100kN。兩層地下室平面呈“廠”字形,局部為兩層人防地下室,人防等級為6 級。地下室東西向最長150m,南北向最長120m,中間不設伸縮縫,超過規范建議的結構伸縮縫最大間距,設計采用縱橫向設置多道后澆帶
(后澆帶間距40m左右)等措施減小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的影響。
2.2結構選型及結構布置
一般來說對于高層建筑內,除了極特殊的設計需求外,在高層建筑內每一個獨立結構單元都不宜采用嚴重不規劃的平置布置設計,也就是說,應該追求形狀簡單、規則,盡可能做到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均勻,高層建筑宜選用風作用效應較小的平面形狀,例如抗震設計的A級高度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其平面長度不宜過長,突出部分長度不宜過大,不宜采用角部重疊的平面圖形或細腰形平面圖形。1、結構平面布置應減少扭轉的影響。
首先考慮地震作用下的偶然偏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評估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具體規定是,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其位移值不應大干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干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混合結構高層建筑以及復雜高層建筑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2、抗震設計時的高層結構平面布置。高層建筑宜調整平面形狀和結構布置,避免結構不規則,不設防震縫。然而當建筑物平面形狀復雜,我們又無法通過簡單的辦法將其平面形狀和結構布置調整,從而形成較規則的結構時,這時我們就應該設置防震縫,以便將其劃分為幾個較簡單的結構單元。設置防震縫時,對于框架結構房屋來說,高度不超過15米的部分,一般取70毫米。超過15米的部分,還要加寬2O毫米。另外,剪力墻結構的房屋可按上述規定數值的一半采用。而對于框架~剪力墻結構房屋可按原規定的70%采用,但無論如論,防震縫的設計不應少于70毫米。同時,防震縫的寬度的確定應按最不利的結構類型確定。具體規定是,如果防震縫兩側的房屋高度不同,那么說防震縫的寬度應房按照較低的房屋確定。如果出現相鄰結構有較大的沉降差時,還要增大防震縫的高度。連體結構因振型豐富,且平動與扭轉振型多耦合在一起,因此采用平扭耦聯方法計算結構的扭轉效應,且考慮雙向地震的影響;連體部位復雜,對連體部分采用彈性樓蓋進行計算。考慮到連體結構的兩塔樓體型相似且間距較近,因此風荷載取值時考慮建筑物相互間的影響,將體形系數乘以相互干擾增大系數,并對連接體最下一層的樓板考慮了向下的風吸力影響。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見表1,計算結果表明自振周期在合理范圍內,結構扭轉為主的第1 自振周期與平動為主的第1自振周期之比為0.85,基本滿足規范要求。地震力作用下的樓層最大層間位移1/1791(Y+5%偶然偏心)和頂點位移1/2048均小于1/800,亦滿足規范要求。
3鋼筋混凝土結構布置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存在體型不是十分規則,承重結構的布置也是不
合理的問題。關于規則的問題里,包括了建筑綜合因素的要求:承載力分布、抗側力構
件布置質量分布、平立面外形尺寸。在抗震概念設計的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
是合理布置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但是,太多的因素會造成結構不規則的問題,尤其是
復雜的建筑體型,用相對比較簡單的的指標來定量的規定限制范圍并劃分不規則程度是
十分困難的。例如,柱箍筋沒有采用焊接封閉的方式,這是不符合規范要求的;配筋的
構造設計沒有按照相的設計規定,沒有按抗震規范的要求,對框支柱和框架柱、箍筋進
行全面的高度的加密的處理。另外,在高層建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規程中,
缺少了不規則與規則結構的準則,失去了劃分定量的準則,也沒有針對不規則結構進行
相應的規定,僅僅對規則結構的準則進行了規。這樣的情況,有些設計人員有時聽任建
筑師和業主的要求,往往容易造成結構規則性非常的難以把握,所以,在鋼筋混凝土結
構設計實際工程中規則性錯誤大量的出現。
4、抗震加強措施
4.1加強連接體結構的抗震措施
在抗震構造方面有針對性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1)連接體及連接體相鄰的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提多一級;
2)樓板厚度增大到150mm,加強連接部分的周邊板配筋,雙層雙向貫通布置,并加強邊梁的配筋及構造;
3)加強連接體最底層構件的配筋;
4)加強連接體下面兩層的設計,指定其為薄弱層,放大地震力。
4.2抗震等級的設計
高層結構的抗震等級的設計要結合當地的地震發生狀況,按照百年一遇、兩百年一遇的標準來設計,在可能的情況下,還要提高抗震等級。當本區域的抗震防烈度為6~IJ8度時,抗震等級還要在這個基礎上再提高一度。在進行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時,其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所采用的搞震等級,主要考慮到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因這三個因素不多而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級。一般來說,高層建筑都是有地下室的,當高層建筑把地下室頂層作為其嵌固端時,這時地下室的搞震強度就應該與整體結構完全相同,否則仍然會對整體建筑有著較大的影響。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地下室的搞震等級可以稍微降低一下需求,根據每個地區的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四級??偠灾?,高層建筑鋼混結構設計要從豎向和平面的結構設計、抗震等級多方面的角度來分析,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規定。如果僅從混凝土的構造要求來說,例如鋼混立柱,對房屋高度大而柱中軸力較大時,同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或者鋼管混凝土柱,也就是說要采用高強度混凝土柱??拐鸬燃墳樘匾患壍母邔咏ㄖY構中,其鋼筋混凝土框架柱宜采用型鋼混凝土柱或鋼管混凝土柱,底部加強部位及其上一層的彎矩設計值應按墻底截面組合彎矩計算值的1.1倍采用。另外,對于高層建筑物混凝土的質量也要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增加一定的添加劑到水泥和石灰中,用來增強混凝土的配筋率。同時還要高濕度的養護,以保障混凝土部件的不變形。概言之,只有科學的結構設計、嚴格的操作規范和高質量的標準要求,才能有合格的高層建筑。
結束語
總而言之,鋼筋混凝土高層結構設計是一個長期、復雜甚至循環往復的過程,任何在這過程中的遺漏或錯誤都有可能使整個設計過程變得更加復雜或使設計結果存在不安全隱患。因此我們設計工作應按規范相應的構造要求嚴格執行,才真正確保設計質量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趙麗巍.施工管理的有效實施對于工程質量的影響[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2007,
一、普高會考的實施特點
1“.標準參照”的測試性質。教育測試一般分為標準參照考試和常模參照考試。標準參照考試是以能力標準水平對測試結果(分數或等級等)進行解釋,側重于能力標準與測試結果對應性,如英語四六級考試既是典型的標準參照測試,無論何時何地420分及以上才能定位合格等級。福建省普高會考具有明顯的“標準參照”的測試性質:一是《方案》規定測試標準依據新課程改革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二是試卷命制依據每年頒布的以能力為取向各學科考試大綱,2014年普高會考語文學科考試大綱,就將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六項能力對應為A、B、C、D、E、F六個能力層級,且考試大綱內容的各部分分別規定了學生要達到的能力等級要求,并制定了相對明確的各等級要求對應的學習結果,如:現代文閱讀部分分析綜合為C級,其學習結果表述為“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便于試卷命制人員根據標準命制試題。
2“.科學合理”的等級認定。福建省普高會考較為科學合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依據測試分數(段)判別普高會考各科目的等級,如,85分以上對應A等級、70-80分對應B等級,相對比與安徽省等省按照按照學生普高學測結果在參測學生中的排名比例劃分學生普高學測的等級,更加能夠體現標準參照測試的性質。二是學生多次參加普高會考,其會考等級按照最高分數對應認定相應的等級,對比河南省學生參加普高學測科目會考等級最高認定為“合格”,就顯得更為科學。三是將英語、計算機等等級考試或競賽獲獎納入普高會考等級認定,如:《方案》規定“普通高中學生參加國家統一組織的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并取得一定級別證書,可以認定其通過對應相關學科的學業基礎會考,成績記載為A等級。在高中學習期間,凡參加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含與其他部門聯合)組織或同意組織的學科競賽獲三等獎以上的學生,獲獎學科可以免于參加全省學業基礎會考,成績記載為A等級?!?/p>
3“.多次可選”的考試安排。與廣東、安徽、河南等省每年舉行1次普高學測不同,福建省普高會考分別在每年的1月初和6月中旬舉辦兩次,學生在修習完成某科目所有必修模塊,并進行該科目學分認定的基礎上,可自主選擇參加普高會考的時間。學生可有多次機會參加普高會考,無論對學校、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不會顯得壓力過大。同時,學生每次可自主選擇參加普高會考的科目,也不會面臨每次參加普高會考過多科目的壓力,顯得合理,較為人性化。
二、普高會考的實施建議
1.研制普高會考的學業標準。從構成要素上來說,課程標準一般分為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內容標準一般規定了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表現標準詳細說明“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所處的掌握水平”,相對內容標準更加具體和可測量。“內容標準起著統領作用,它規定了學習的范圍,而表現標準描述了課程內容標準的深度(如難度和復雜度),當內容標準規定的領域是清晰的,而且表現對內容標準的描述也是具體時,評分規則也就明確了評價的內容和難度?!盵1]我國普高各科目課程標準也同樣包括了內容標準和表現標準兩部分內容,但總體來說,對“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的內容標準表述較為清晰明確的,而對“學生應該知道什么、能夠做什么所處的掌握水平”的表現標準缺乏清晰可測的界定。國家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的明確性,表現標準的闡釋性,既規定了各省實施課程的剛性,又為各省實施課程預留了空間。當前,福建省乃至全國其它各省,實施普高學測缺乏明確、可測量的參照標準,其每年的實施只能依靠命題專家的經驗,難以體現普高學測的標準參照性,也難以為預測監控和改進教學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只有在國家課程標準的框架內,細化內容標準,準確描述表現標準,制定符合本省普高學業標準,才能真正有效實施普高學測。
2.提高試卷命制的信度效度。信度即穩定性,試卷的信度是指試卷的可靠程度,簡單地說即是使用同一組測試題對同一組測試對象進行數次測試,測試對象分數的穩定性越高,表明測試題信度越高,反之如測試對象分數呈現忽高忽低的現象,則表明信度越低,體現的是試題難度、測試對象和測試分數之間的關系。效度即有效性,試卷的效度是指測試的目標達成度,即試題是否測量了預設的測量內容,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主要體現了測試內容與測試目的之間的關系。測試信度是測試效度的必要條件,沒有信度就沒有效度,但是有力信度也未必能夠實現效度。因此,普高會考對試卷的效度和信度都有較高的要求。從現實情況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制約了普高會考信度和效度的達成:一是缺乏明確可測量的學業標準,測試目的和測試內容難以對應,限制了測試效度的達成;二是尚未建立基于學業標準能力要求的試題庫,學業標準能力等級和測試分數難以匹配,影響了測試效果的實現;三是依靠命題專家的經驗命制試題和組卷,測試分數和測試試題缺乏穩定性,測試的信度難以保障。因此,加強學科專家試卷命制培訓,提升其命制基于標準測試試題的水平,按照“內容領域或主題的一致性原則、知識深度與水平的適應性原則、內容主題知識范圍的對應性原則、內容主題或知識的平衡性原則”命制試題,建立基于學業標準的試題庫,根據現代教育測量原理科學組卷,才能有效提升普高學測的效度和信度,真正發揮其監測、評價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主提功能。
關鍵詞:世界技能大賽;技術文件;技術說明;競賽規則;評測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7-0075-05
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將于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羅開賽。2013年以來,世界技能組織在德國萊比錫、中國香港和瑞士盧塞恩召開了系列技術工作組會議(Technical Working Group Meeting),并在盧塞恩召開了世界技能組織成員2014年度全體大會(General Assembly),就第43屆世賽項目的有關技術說明、技術標準規范、評測策略和競賽細則等進行了調整,并正式宣布將有18個競賽項目于第43屆世賽中進行綜合評分試點。
研究我國即將參賽的29個項目的最新技術文件發現,第43屆世賽對相關技術文件進行了較大調整。此外,相關技術文件的調整、新增技能標準規范、部分競賽項目的綜合評分試點、技術翻譯隨機抽簽試點等改革內容,將在今后進一步推廣到其他競賽領域及項目。經過評估修訂之后,預計在第44屆世賽擴大試點范圍,并在45屆世賽中全面推行。
本文的分析結果主要涉及如下內容:相關競賽規則等技術文件更新情況,及更新后的文件內容簡介;28個項目技術說明更新對比及簡要分析;新增內容技術標準規范和評測策略的相關背景及內容介紹;其他評分規則及競賽相關調整情況分析。
一、世賽技術文件體系
按照對競賽技術信息的描述層面分類,第43屆世賽的主要競賽相關技術文件體系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所有項目必須遵守的整體規則;二是各項目的具體技術文件,如表1所示。
相關文件內容解釋如下:
1.競賽規則(Competition Rules)
對世界技能大賽的基本原則、組織、競賽項目的數量及項目引入與淘汰機制、可持續發展、健康與安全、專家選手領隊裁判等參與者、大賽管理方式、技術說明、測試項目(賽題)、評分方式、獎牌與獎勵規則、質量保證、爭議及突發事件解決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是組織、實施世界技能大賽最重要的技術規范文件。目前為2014年11月14日的6.0版,競賽現賽分為兩個規則:世賽的組織(For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Skills Competitions)、世賽管理與實施的規則與流程(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duct of the Skill Competitions)。
2.道德規范(Code of Ethic)
道德規范內容相對較為宏觀,對如何確保競賽公平透明、問責機制、回避制度、環境與可持續性進行了規定。目前,官方對外公布的為2014年2月21日公布的1.3版。
3.技術說明(Technical Description)
技術說明為針對具體競賽項目的核心技術文件。規定了競賽項目的工作角色和職業范圍、賽題開發形式、以及評分方法等重要技術信息。
4.基礎設施列表(Infrastructure List)及相關文檔(Supporting IL Docs)
基礎設施列表包括了競賽主辦方提供設備的清單、型號、乃至制造商名稱、設備規格型號等信息,在賽前通過首席專家向世界技能組織提交的資料逐步更新,對于針對性訓練、集訓設備、工具采購熟悉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職業健康與安全規則(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職業健康與安全規則規定了世界技能組織、大賽主辦國的職業安全相關法律、規定及認證要求,并對參賽所需穿戴的個人安全防護設備認證標準級別乃至競賽中的安全操作、檢查方式進行了規定。對于競賽項目所采購攜帶的設備、工具的使用集訓,競賽中使用的個人防護用品采購及認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技術說明更新情況
相對于41屆、42屆的技術說明而言,第43屆世賽的技術說明進行了全新改版,其版面、圖、文字、表格等均進行了較大改進,各方面變動較大,相關變動情況主要如下:
(一)技術說明新增章節及內容
所有競賽項目新版技術說明均新增兩章,分別為第二章“技能標準規范(WorldSkills Standards Specification,WSSS)”;第三章“評測策略與規范(The Assessment Strategy and Specification)”。
1.技能標準規范
在第43屆世賽的技術說明中,將技能標準規范(WSSS)單獨作為一章,取代了原有技術說明中第二章的“工作范圍與相關能力(Competency and Scope of Work)”。該規范從職業技能培訓的角度出發,對構成特定的競賽項目(職業)的“國際范圍內的最佳技術、職業實踐方法與慣例”等要素進行了定義,包括理論知識、概念的理解、專門的技能等。此規范將用于指導競賽項目(賽題)的設計開發以及評測策略的制定。對該職業的國際性的工作角色、職業表現進行定義,包括對選手專業方面的自律(Self-regulation)、認知能力(Recognition)等關鍵素質、最佳實踐方法等。
技能標準規范旨在“有目的性地將世界技能大賽與各成員國、地區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系統聯系起來,以幫助技能標準規范成為一個穩健的、被全球認可的最佳實踐標準,并反映技能在全球經濟發展及社會中的變化和多樣性”。該規范從職業技能培訓的角度出發,規定了構成特定競賽項目職業國際性實踐方法與慣例的要素,即理論知識、理解力、特定的技能等。此規范將指導競賽項目(賽題)的設計開發以及評分規則的制定,確保最終的賽題既能反映業界的最高水平,也具備在競賽中實施的可能性,而且評測策略能夠兼顧各競賽環節配分及權重及總體上的均衡。
2.評測策略與規范
評測策略旨在確保技能標準規范(WSSS)規定的內容在評分環節得到正確實施,以反映更多的專業內容、體現技術新趨勢、突出專業性,并使評估流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及連續性。2012年8月以來,世界技能組織對標準和評估、實際效果進行了回顧性測評,自2013年5月以來,世界技能組織對評測策略進行了為期三個階段的開發。評測策略的主旨在于以職業標準為基準、測量(客觀評分)與人工評判(主觀判斷)相結合、評估方法的穩健性、更加注重質量和差異化、在技術文檔中的變化、強調專業領隊、開發和實踐、對不能反映優秀技能的因素加以消除及制約的措施等。其最終目標旨在“確保表現最優秀的選手勝出”。以下為其建議的評測策略的循環流程,如下頁圖1所示。
其中,流程各環節主要內容及相關情況如下:
(1)標準(Standards)。標準將作為每個競賽項目的評估、評分的唯一依據。標準的開發主要由以下幾步構成:一是以技術、專業及職業技能形式,確立技能競賽的內容范圍;二是確定在工作角色中構成高級技能的相關要素;三是以權重(百分率)對每一個能力項目,就其相關性及重要性進行標識。在今后的大賽中,將以標準為引領,相關的變化趨勢包括:測試項目(賽題)將成為備賽、訓練、能力開發和相關準備的基礎;評分方案將做出相應調整,以能體現技能規范中的權重(百分率);將對選手的技能進行更全面的考核,即按職業工作中的實際需求,增加對選手工作組織管理能力的考核。
(2)選擇評估方式(Choice of Assessment Methods)。2013年競賽項目評估顧問報告指出:“部分裁判的偏好、個人品味和主觀感受,在專業的集體評判環節限制了專家們的進步和發展?!币虼?,建議在競賽中應合理地劃分主觀與客觀評分方式,即合理采用測量與判斷等評測方法,如通過觀察選手是否能按時完成工件,以判斷選手是否具備了良好工作組織能力;通過對選手提問話及根據選手的反應及回答,從而判斷選手是否掌握了與客戶、主管領導的有效溝通與互動等高層次技能。
(3)選擇評測媒介(Choice of Assessment Vehicle)。評測媒介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測試項目(Test Project)的設計與開發。通過擬定整體框架、通過賽題樣本(模板)、引入外部參照標準、實施質量監控、測試項目協同開發等措施,對測試項目進行改進。二是評分方案(Marking Scheme)的開發。評分方案的開發需要嚴格按照技能標準規范(WSSS),與測試項目同步進行,采用過程和結果評判相結合、客觀測量與主觀判斷相結合、分段評估或集中評估相結合、合理采用整體評估等方法,以鼓勵“最佳的技能和表現”。三是選手賽前不能拿到完整評分方案。
(4)選擇評測用的技術及輔助手段(Choice of Assessment Technology and Aids)。賽前6個月左右,按照相關指南及現場支持,各項目專家需確定評測方法的實現方法、方式,并進行相應的計劃修訂,以確保在競賽環境下正確實施,避免專家們因競賽環境的壓力而出現錯誤。同時,也要考慮并避免對評估標準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
(5)質量保證與控制、回顧(Preparati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Control[QAC] and review)。本環節將著重對世界技能競賽最終的準備、實施、回顧總結等環節進行重點實施,并為下一輪循環流程做出安排。
鑒于在職業教育及培訓中的評測是一項復雜、專業性極強的活動,世界技能組織的報告專門提出了“持續性專業知識發展(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這一概念,要求所有專家,尤其是首席專家(CE)、副首席專家(DCE)、裁判長(Jury Presidents)以及相關的特殊職責的專家(Expert with Special Responsibility,ESR),應積極參與、持續提升自身專業知識,以確保上述評估循環的實施。同時,需要成員國(地區)對各項目專家合理選拔,并給予相關的培訓,確保他們能有效參與到這一持續性專業知識發展中。此外,質量保證與控制(QAC)在2013世賽中開始實施并在今后將逐步增強,基于以下兩個環節進行監控:一是評測之前:框架、指南和建議、批準與簽發;二是評測中和評測完成后:入門培訓與訓練、文檔與返回體系、監察、抽樣、審計、分析。
(二)章節名稱及位置調整
原來的技術文件中1.1.2項,技能描述(Description of Skill)更新為“對相關工作角色或職業的描述(Description of the Associated Work Role(s) or Ocupation(s))”。對競賽工作內容描述乃至職業相關信息有較大篇幅的增加,對技能(職業)的分支領域、應用范圍進行了更詳細的分析及描述。
此外,評分方案與測試項目的位置順序有所變化。新版強調評分方案與測試項目一同開發,故在技術說明先對評分方案進行了說明規定,然后再介紹測試項目。老版則是測試項目在前,評測在后,順序相反。
(三)內容的進一步規范及調整
首先,新版技術說明2.2部分“技能標準規范(WorldSkills Standards Specification)”替代了老版2.1“能力規范(Competency Specification)”。
其次,新版技術說明格式進一步規范,統一以表格形式列出,各項目的技能標準規范均新增了“工作組織與管理(Work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最后,在技能標準規范中的各項專業能力規定了權重(百分率),從標準層面上對賽題開發、評分標準開發進行規范。
三、評分規則及競賽相關變動
(一)評測策略(Assessment Strategy)與綜合評分試點
1.雙重評分(Dual Marking)
世界技能組織的評測顧問珍妮?夏克頓早在第42屆德國萊比錫世界技能大賽的競賽準備周提案中就提出對客觀評分實施雙重評分,并在第42屆大賽中對數控車、數控銑等5個項目進行試點。從第42屆世賽開始的連續5屆試點,競賽評測時可以由兩組不同的專家對同一內容進行客觀打分并比較結果,如果分差較大,將兩組專家再次共同評分直至達成一致意見。在第43屆世賽中,將繼續保留客觀評分子項目的雙重評分試點,是否采用雙重評分為可選,由擔任評分的專家組決定。
2.綜合性評分(Integrated Assessment)
第43屆世賽將對18個競賽項目進行綜合性評分試點,并計劃于2019年完成并在第45屆世賽正式全面實施。其中涉及我國的綜合性評分試點項目(Integrated Assessment Pilot Project,IAPP)有12個,如表2所示。
此前的評分較為強調盡量利用客觀評分,盡量減少主觀評分。本次更新更加強調競賽作品按照“行業標準”進行評判,并鼓勵選手掌握“行業通用技能”。本屆世賽將進一步提高主觀評分比例,使之支持專業判斷,并探索聯合和互相補充的評分方法。
新的試點綜合評分將主觀評分原來的1-10分改為評判為四個等級即“0-1-2-3級”,對應關系及得分如表3所示。
試點的綜合性評分方式可為如下三種之一:對操作過程的觀察;對產品或結果的檢驗;以及對選手進行提問。其最終目標旨在“確保表現最優秀的選手勝出”,評測方式如表4所示。
另外,為鼓勵選手在競賽中按職業角色工作,避免賽前按照評分方案項目針對性訓練以及按照評分方案實施競賽可能導致整體表現不好但得分較高的情況,從第43屆世賽開始,選手在賽前不能拿到完整的評分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評分計劃摘要。
(二)測試項目(賽題)和評分方案的開發
根據近期技能標準規范和評測策略的實施建議,為了盡可能地反映國際性的最佳實踐方法,建議將來的測試項目和評分方案將同時設計及開發。為了適應評估和打分的新模式,競賽信息管理系統(CIS)也將進行相應的改進或升級。
(三)技術翻譯改革動向及試點
在近兩屆的大賽中,對技術翻譯是否對選手存在直接幫助、對競賽公平是否構成影響一直存在爭議。此前,在2014年6月在香港舉行的技術工作組會議上,世界技能組織的技術主任簡?斯托克(Jane Stokie)曾提議進行翻譯試點:“在2015年,由世界技能大賽主辦方及巴西提供技術翻譯。”
伴隨著世界技能組織的品牌重建計劃,以及相關技術層面相關計劃的進行,在第43屆世賽中,無論是技術說明內容及格式,還是競賽規則均進行了全面、大幅度更新,并引入了全新的技能標準規范、評測策略等全新內容。相關部門、我國參賽項目的專家組長、專家、教練等應對此高度關注,在競賽前充分研讀并了解新版技術說明、新版競賽規則、職業健康與安全規則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渠道與方式,積極與首席專家及其他國家專家保持密切溝通,參與相關討論及決議,充分了解競賽相關技術細節,以做好技術相關準備工作,最終在2015年第43屆世賽中創造佳績。
參考文獻:
[1]陳曉曦,袁名偉.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項目技術文件、競賽規則評分規則變動及相關分析 [EB/OL].(2014-12-19).[2015-01-02].http:///.
[2]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PETITION RULES - 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duct of the skill competitions[DB/OL].(2014-11-04).[2014-11-23].http://.
[3]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PETITION RULES -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Skills Competitions[DB/OL].(2014-11-04).[2014-11-23].http://.
[4]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petition Rules[DB/OL].(2013-02-01).[2014-10-22].http://.
論文摘要:證券行業作為金融服務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信息技術的行業。信息安全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資本市場的穩定。介紹了維護好證券行業信息安全的重要意義,分析了行業信息安全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成為國民經濟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老百姓重要的投資理財渠道。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關系著億萬投資者的切身利益,關系著社會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的大局。證券行業作為金融服務業,高度依賴信息技術,而信息安全是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資本市場的穩定。
目前.國內外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從資本市場看,近年來,隨著市場快速發展,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市場交易模式日趨集巾化,業務處理邏輯日益復雜化,網絡安全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水災冰災、震災等自然災害都對行業信息系統的連續、穩定運行帶來新的挑戰。資本市場交易實時性和整體性強,交易時問內一刻也不能中斷。加強信息安全應急丁作,積極采取預防、預警措施,快速、穩妥地處置信息安全事件,盡力減少事故損失,全力維護交易正常,對于資本市場來說至關重要。
1 證券行業倍息安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行業信息安全法規和標準體系方面
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是確保證券行業信息安全的基礎。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平穩運行,中國證監會自1998年先后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規和技術標準。其中包括2個信息技術管理規范、2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通知、1個信息安全保障辦法、1個信息通報方法和10個行業技術標準。行業信息安全法規和標準體系的初步形成,推動了行業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安全工作向規范化、標準化邁進。
雖然我國涉及信息安全的規范性文件眾多,但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立法主體較多,法律法規體系龐雜而缺乏統籌規劃。面對新形勢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發展需要,行業信息安全工作在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一是法規和標準建設滯后,缺乏總體規劃;二是規范和標準互通性和協調性不強,部分規范和標準的可執行性差;三是部分規范和標準已不適應,無法應對某些新型信息安全的威脅;四是部分信息安全規范和標準在行業內難以得到落實。
1.2組織體系與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模型方面
任何安全管理措施或技術手段都離不開人員的組織和實施,組織體系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目前,證券行業采用“統一組織、分工有序”的信息安全工作體系,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
為加強證券期貨業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組織協調,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切實提高行業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根據證監會頒布的《證券期貨業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暫行辦法》,參照iso/iec27001:2005,提出證券期貨業信息安全保障管理體系框架。該體系框架采用立方體架構.頂面是信息安全保障的7個目標(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可審計性、抗抵賴性、可靠性),正面是行業組織結構.側面是各個機構為實現信息安全保障目標所采取的措施和方式。
1.3 it治理方面
整個證券業處于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下,it治理已直接影響到行業各公司實現戰略目標的可能性,良好的it治理有助于增強公司靈活性和創新能力,規避it風險。通過建立it治理機制,可以幫助最高管理層發現信息技術本身的問題。幫助管理者處理it問題,自我評估it管理效果.可以加強對信息化項目的有效管理,保證信息化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應用效果,使有限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績效。
2003年lt治理理念引入到我國證券行業,當前我國證券業企業的it治理存在的問題:一是it資源在公司的戰略資產中的地位受到高層重視,但具體情況不清楚;二是it治理缺乏明確的概念描述和參數指標;是lt治理的責任與職能不清晰。
1.4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方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網上交易系統功能的不斷豐富、完善和使用的便利性,網上交易正逐漸成為證券投資者交易的主流模式。據統計,2008年我同證券網上交易量比重已超過總交易量的80%。雖然交易系統與互聯網的連接,方便了投資者。但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來自互聯網上的病毒、小馬、黑客攻擊以及計算機威脅事件,都時刻威脅著行業的信息系統安全,成為制約行業平穩、安全發展的障礙。此,維護網絡和數據安全成為行業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證券行業各機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相對安全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和災舴備份系統,基木保障了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但細追究起來,我國證券行業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及災備系統建設還不夠完善,還存存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網絡安全防護體系缺乏統一的規劃;二是網絡訪問控制措施有待完善;三是網上交易防護能力有待加強;四是對數據安全重視不夠,數據備份措施有待改進;五是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1.5 it人才資源建設方面
近20年的發展歷程巾,證券行業對信息系統日益依賴,行業it隊伍此不斷發展壯大。據統計,2008年初,在整個證券行業中,103家證券公司共有it人員7325人,占證券行業從業總人數73990人的9.90%,總體上達到了行業協會的it治理工作指引中“it工作人員總數原則上應不少于公司員工總人數的6%”的最低要求。目前,證券行業的it隊伍肩負著信息系統安全、平穩、高效運行的重任,it隊伍建設是行業信息安全it作的根本保障。但是,it人才隊伍依然存在著結構不合理、后續教育不足等問題,此行業的人才培養有待加強。
2 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2.1進一步完善法規和標準體系
首先,在法規規劃上,要統籌兼顧,制定科學的信息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框架。一是全面做好立法規劃;二是建立科學的行業信息安全標準和法規體系層次。行業信息安全標準和法規體系初步劃分為3層:第一層是管理辦法等巾同證監會部門規章;第二層是證監會相關部門制定的管理規范等規范性文件;第三層是技術指引等自律規則,一般由交易所、行業協會在證監會總體協調下組織制定。其次,在法規制定上.要兼顧規范和發展,重視法規的可行性。最后,在法規實施上.要堅持規范和指引相結合,重視監督檢查和責任落實。
2.2深入開展證券行業it治理工作
2.2.1提高it治理意識
中國證券業協會要進一步加強it治理理念的教育宣傳工作,特別是對會員單位高層領導的it治理培訓,將it治理的定義、工具、模型等理論知識納入到高管任職資格考試的內容之中。通過舉辦論壇、交流會等形式強化證券經營機構的it治理意識,提高他們it治理的積極性。
2.2.2通過設立it治理試點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
根據it治理模型的不同特點,建議證券公司在決策層使用cisr模型,通過成立lt治理委員會,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監督制衡的責權體系;在執行層以cobit模型、itfl模型等其他模型為補充,規范信息技術部門的各項控制和管理流程。同時,證監會指定一批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作為lt試點單位,進行it治理模型選擇、剪裁以及組合的實踐探索,形成一批成功實施it治理的優秀范例,以點帶面地提升全行業的治理水平。
2.3通過制定行業標準積極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
行業監管部門在推動行業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關鍵.應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推動行業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任務和工作機制,統一部署、組織行業的等級保護丁作,為該項丁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證。行業各機構應采取自主貫徹信息系統等級保護的行業要求,對照標準逐條落實。同時,應對各單位實施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情況進行測評,在測評環節一旦發現信息系統的不足,被測評單位應立即制定相應的整改方案并實施.且南相芙的監督機構進行督促。
2.4加強網絡安全體系規劃以提升網絡安全防護水平
2.4.1以等級保護為依據進行統籌規劃
等級保護是圍繞信息安全保障全過程的一項基礎性的管理制度,通過將等級化的方法和安全體系規劃有效結合,統籌規劃證券網絡安全體系的建設,建立一套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將是系統化地解決證券行業網絡安全問題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2.4.2通過加強網絡訪問控制提高網絡防護能力
對向證券行業提供設備、技術和服務的it公司的資質和誠信加強管理,確保其符合國家、行業技術標準。根據網絡隔離要求,要逐步建立業務網與辦公網、業務網與互聯網、網上交易各子系統間有效的網絡隔離。技術上可以對不同的業務安全區域劃分vlan或者采用網閘設備進行隔離;對主要的網絡邊界和各外部進口進行滲透測試,進行系統和設備的安全加固.降低系統漏洞帶來的安全風險;在網上交易方面,采取電子簽名或數字認證等高強度認證方式,加強訪問控制;針對現存惡意攻擊網站的事件越來越多的情況,要采取措施加強網站保護,提高對惡意代碼的防護能力,同時采用技術手段,提高網上交易客戶端軟件使朋的安全性。
2.4.3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專業水平
目前在證券行業內,從業人員的網絡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必要時可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意識考核,從行業內部強化網絡安全工作。要加強網絡安全技術人員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行業網絡安全的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
2.5扎實推進行業災難備份建設
數據的安全對證券行業是至關重要的,數據一旦丟失對市場各方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無論是美國的“9·11”事件,還是我國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都敲響了災難備份的警鐘。證券業要在學習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針對自身需要,對重要系統開展災難備份建設。要繼續推進證券、基金公司同城災難備份建設,以及證券交易所、結算公司等市場核心機構的異地災難備份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制定各類相關的災難應急預案,并加強應急預案的演練,確保災難備份系統應急有效.使應急工作與日常工作有機結合。
2.6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證券行業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發展人才的用人制度和機制。積極吸引有技術專長的人才到行業巾來,加強lt人員的崗位技能培訓和業務培訓,注重培養既懂得技術義懂業務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要促進從業人員提高水平、轉變觀念,行業各機構應采取采取請進來、派出去以及內部講座等多種培訓方式。通過建立規范有效的人才評價體系,對信息技術人員進行科學有效的考評,提升行業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效率,促進技術人才結構的涮整和完善。
關鍵詞:電二次系統安全防護;調度數據網絡安全; 防止惡意破壞和攻擊
Abstract: the flood home over power plant power secondary system security protection, is based on the fifth supervisor will order the power secondary system security protection rules, "and" the power secondary system safety protection pla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system in wujiang river flood company considered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crossing home power plant develo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network safe protection, building an efficient, stable, safe and reliable network. Key is to ensure that the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and power real-time dispatching data network security, the aim is to resist the hackers, viruses, malicious code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the system such as launched malicious damage and attacks, prevent which led to a system accident or massive blackout accidents and secondary system collapse or paralysis.
Key words: the second system safety protective; Dispatching data network security; Prevent malicious damage and attack
中圖分類號:U664.15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概述:
為了防范黑客及惡意代碼等對電力二次系統的攻擊侵害及由此引發電力系統事故,特建立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體系,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2005]5號令《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規定》等有關文件精神建設洪家渡發電廠二次安全防護系統,確保我廠機組安全、優質、穩定運行。
洪家渡發電廠二次系統安全防護在生產控制大區與管理信息大區添加防火墻、網絡安全隔離裝置、認證系統等,是為了防范來自外部網絡的攻擊,加強電廠內部網絡的安全性,有效的防止不同部門及非法用戶跨權限訪問,通過獨特的加密體系認證,避免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非法劫持及篡改,確保了用戶訪問網絡資源的合法性、安全性。
一、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策略
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框架要求電廠二次系統的安全防護技術方案必須按照國家經貿委[2002]第30號令《電網和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及調度數據網絡安全防護的規定》和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2005]第5號令《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規定》進行設計。
1.安全防護的基本原則
①系統性原則(木桶原理);②簡單性和可靠性原則;③實時、連續、安全相統一的原則;④需求、風險、代價相平衡的原則;⑤實用性與先進性相結合的原則;⑥方便性與安全性相統一的原則;⑦全面防護、突出重點的原則;⑧分層分區、強化邊界的原則;⑨整體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⑩責任到人,分級管理,聯合防護的原則。
2.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安全防護體系的核心,是安全工程的中心。安全策略可以分為總體策略、面向每個安全目標的具體策略兩個層次。策略定義了安全風險的解決思路、技術路線以及相配合的管理措施。安全策略是系統安全技術體系與管理體系的依據。
電力二次系統的安全防護策略為:
⑴安全分區:根據系統中各業務的重要性和對一次系統的影響程度劃分為二個大區:生產控制大區I、管理信息大區Ⅱ,所有系統都必須置于相應的安全區內。
⑵網絡專用:建立專用電力調度數據網絡,與電力企業數據網絡實現物理隔離,在調度數據網上形成相互邏輯隔離的實時子網和非實時子網,避免安全區縱向交叉連接。
⑶橫向隔離:采用不同強度的安全設備隔離各安全區,尤其是在生產控制大區與管理信息大區之間實行有效安全隔離,隔離強度應接近或達到物理隔離。
⑷縱向認證:采用認證、加密、訪問控制等技術實現生產控制數據的遠程安全傳輸以及縱向邊界的安全防護。
3.電力二次系統的安全區劃分
根據電力二次系統的特點,各相關業務系統的重要程度和數據流程、目前狀況和安全要求,將電力二次系統分為二個安全區:生產控制大區I、管理信息大區Ⅱ,不同的安全區確定了不同的安全防護要求,從而決定了不同的安全等級和防護水平。其中安全區Ⅰ的安全等級最高,安全區Ⅱ次之。
在各安全區之間,均需選擇適當的經國家有關部門認證的隔離裝置。生產控制大區與管理信息大區之間必須采用經國調中心認可的電力專用安全隔離裝置。
在安全區中內部局域網與外部邊界通信網絡之間應采用功能上相當于通信網關或強于通信網關的內外網的隔離裝置。
4.業務系統或功能模塊置于安全區的規則
根據該系統的實時性、使用者、功能、場所、在各業務系統的相互關系、廣域網通信的方式以及受到攻擊之后所產生的影響,將其分置于兩個安全區之中。
實時控制系統或未來可能有實時控制功能的系統需置于安全區Ⅰ。如:機組監控系統,實時性很強。用于在線控制,所以置于安全區I。
電力二次系統中不允許把本屬于高安全區的業務系統遷移到低安全區。允許把屬于低安全區的業務系統的終端設備放置于高安全區,由屬于高安全區的人員使用。
某些業務系統的次要功能與根據主要功能所選定的安全區不一致時,可根據業務系統的數據流程將不同的功能模塊(或子系統)分置于各安全區中,各功能模塊(或子系統)經過安全區之間的通信來構成整個業務系統。
自我封閉的業務系統為孤立業務系統,其劃分規則不作要求,但需遵守所在安全區的安全防護規定。
5.安全區之間的橫向隔離要求
在各安全區之間均需選擇適當安全強度的隔離裝置,尤其在生產控制大區和管理信息大區之間要選擇使用達到或接近物理強度的專用隔離裝置。具體隔離裝置的選擇不僅需要考慮網絡安全的要求,還需要考慮帶寬及實時性的要求。隔離裝置必須是國產設備并經過國家或電力系統有關部門認證。
洪家渡發電廠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結構拓樸圖
三、我廠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實施方案
二次安防網絡安全設備放置于監控機房專用機柜,電源使用監控系統UPS電源。
1.設備柜上分布情況
2.設備配置命名
設備命名規則按照簡單,直觀,整體性,邏輯性,并充分預留的原則,采用字母與數字結合的方法,洪家渡電廠二次系統安全防護工程的設備命名如下:
3.端口描述
為便于識別和維護,定義VLAN和VLAN端口、物理端口描述的規則如下:
交換機之間互聯用VLAN、VLAN接口的描述規則為:description to-設備名稱
例如:本設備連接到縱向加密A,VLAN接口的描述為:description TO-ZhongXiangJiaMi_A
交換機連接服務器或者用戶的VLAN及VLAN接口的描述為:Description服務器名或用戶組名
例如:本VLAN連接遠動系統EMS,描述為:DescriptionEMS
4.路由協議部署
路由協議用于學習和維護路由,為網絡通訊提供最佳路徑,路由協議選擇原則如下:①開放性和標準化:必須使用國際標準的路由協議,保證網絡的開放性,支持不同廠商設備的路由互連。②可擴展性:使用的路由協議必須具備良好的擴展能力,能夠支持網絡規模的持續增長。③支持數據分流:路由協議應該支持靈活的路由策略,通過調整路由策略,可以實現數據分流。④安全性及穩定性:必須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必須中,不被非法者劫持或篡改。
基于以上四點選擇原則,洪家渡發電廠電網調度二次安全防護改造工程宜采用BGP+OSPF+MPLS-VPN的路由結構體系,結合BGP和OSPF各自的優勢,非常容易實現數據分流,通過MPLS-VPN構建出一條虛擬隧道,使得業務間建立安全的通信鏈路。
⑴省調度網
省調度網使用BGP路由協議。
烏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調度網的路由器與洪家渡發電廠電網調度二次安全防護的路由器之間建立eBGP鄰居關系,相互交換路由,eBGP路由邊界在烏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調度網和洪家渡發電廠電網調度網路由器上。
⑵局域網
烏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調度網、洪家渡發電廠電網調度網與省調度網路由器相連,使用OSPF協議。局域網的CISCO 2800為局域網與省調度網的路由邊界點,負責OSPF與BGP的路由再。將BGP的路由導入OSPF,使局域網學到外部路由,同時也將OSPF 的路由以network的方式導入BGP,使省調度網學到局域網的路由。
為了深入研究表現標準,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研究發展中心與國家教育和經濟中心合作制訂了新標準計劃(New Standards Project)。新標準評價系統創立者為勞倫?雷斯尼克(Lauren Resnick)、馬克?塔克(Marc Tucker),參與人員包括了國內外研究人員、國內一線教師。標準制訂的依據為全國數學教師協會、全國英語教師協會、全國研究委員會制訂的內容標準,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對美國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在英語、數學、科學和應用學習方面的能力表現標準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劃分。其過程是對學科領域中的能力進行了能力分級,其次將每一種能力劃分不同的亞能力層級,并用不同的行為動詞詳細表述。新標準評價系統由表現標準、隨機考試、學生檔案系統組成。該標準嚴格按照各權威機構有關課程標準的標準或原則來制訂,目的是使得表現標準嚴格、達到世界級水平、為教師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程度、為學生達成要求提供公平的機會。同時,該表現標準緊扣教學實際,相對較好地描述了各內容標準應達成的程度,受到了學校、教師歡迎,現已被全美20多個州采用。
一.美國語文閱讀能力表現標準的特點
《表現標準:英語、數學、科學、應用學習/新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s:English language arts,mathematics,science,applied learning/New Standards)作為新標準計劃的研究成果分三卷詳細呈現了小學、初中、高中表現標準的兩個組成部分――表現說明、作業實例及評注。[2]表現說明描述了學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識及如何顯示他們學的知識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力表現說明對應于通用評分規則中某個特定等級及描述。作業實例是對學生完成某個相應表現性任務的具體表現,它很好地說明了學生在此知識點上的表現水平;作業實例的評注闡明了能力表現說明是如何在這份作業中得以反映。
(一)對能力結構詳細的分解?!澳芰Ρ憩F說明”說明了學生應掌握什么知識及應如何顯示他們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小學英語能力表現標準部分以國家英語教師理事會和國際閱讀協會開發的內容標準為基礎進行開發,將英語能力分為:E1閱讀;E2寫作;E3說、聽和觀察;E4英語語言的規則、語法及用法;E5文學。以E1閱讀為例,“閱讀能力表現說明”在以下幾個方面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操作依據。
1.閱讀能力類別的劃分。閱讀能力被劃分為五種類型:E1a廣泛涉獵性的泛讀;E1b專題研究與比較的精讀;E1c信息理解與處理的專業性閱讀;E1d大聲流利地閱讀。
2.閱讀能力亞層級的劃分。每一層級的閱讀表現標準除了標準說明以外還包含有不同數量的亞層級。例如:E1b學生閱讀和領會至少4本關于一個問題或主題的書(或相當的讀物),或由一位作家撰寫的4本書,或同一風格的4本書。
提出有保證而又負責任的有關文本的看法;
為自己的看法提供精細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將這幾篇文本放在一起,就主題、人物、觀點加以比較和對照;
對這些書的內容進行有洞察力和合理發展的聯想;
評價作者的寫作策略和技巧要素。
E1c閱讀和理解信息材料以領會和體驗寫作過程與口頭表達,是對信息理解與處理的閱讀提出的要求。
復述或概述信息;
聯系知識和經驗;
拓展思想;
聯系相關專題或信息。
以上能力亞層級的劃分表現了標準期望學生掌握的全部能力,它更能夠反映出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及能力的內在機制,蘊含了能力習得過程的特點和階段轉化的條件,是標準對能力跨度的充分體現。
(二)對不同能力要素明確的描述。學生閱讀了什么、如何表明其閱讀成效,在“能力表現標準”中得到了清晰的呈現。例如:E1a學生可能會根據要求進行閱讀25本書,其例子包括:
保留閱讀作品的批注列表
生成一個閱讀日志或日記
參加正式和非正式的書會談
E1d學生可能會通過以下方式作為大聲流利朗讀的證明,例子包括:
為同行或年幼的孩子朗讀
參與讀者劇場制作
錄音帶或錄像帶記錄朗讀
以上呈現方式對學生“能做”什么進行了清晰的闡述,可以作為教師評價學生閱讀能力的參考依據,也可以作為學生學業成就與課程標準一致性檢驗的依據,以促進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學業成就。
(三)具體的活動例子。能力表現標準的作品實例部分是以證據為中心的標準呈現方式,是從證據中推導學生掌握學習能力的依據,即能力習得的推理過程。從本質上說,學生對項目或任務提供的呈現作品可以作為分析標準以及心理測量和其它有效性分析的因素,以此建立具有完整性與科學性的表現標準。以《我的生活就像一匹海馬》這一“作業實例及評注”為例作具體說明?!白鳂I實例及評注”包含以下幾項:
1.作業要求。在長達一個月時間內收集海洋的各方面知識,要求寫一本關于海洋生物的報告,在報告中學生可以選擇從海洋生物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2.完成本作業的條件。學生根據如下條件完成該樣本:
√獨立完成 小組完成
課堂作業 √家庭作業
√有教師反饋 有同學反饋
有時間限制 √有修改機會
表1 學生完成作業的條件
3.對照能力表現標準,確定期望達成的標準。本作業實例顯示了“能力表現標準”中的下列標準:
E1c閱讀:閱讀和理解信息材料。
E2a寫作:產生一個報告。
E4a語言規則:對英語語言規則 有基本的了解。
表2 期望學生達成的標準
4.展示學生作業作品實例(略)
5.詳細說明通過本次作業所期望達到的標準及其相應的作業評注?!白鳂I實例”具有真實性、代表性和綜合性。編者在編輯這些實例時并沒有對作業加以修改,而是以原生態的方式編選了不同環境、不同類型的作業作為實例。同時,作業實例還可以反映出多種能力的映射。如上例,既反映了閱讀能力又反映了寫作能力和英語語法規則運用能力。而“評注”作為評價的依據和評價結果,具有指導測量、教學、使標準與測量相一致的特點,進一步引導教師理解標準的實質。
二.我國中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標準存在的問題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高質量的評價可以發揮反饋作用,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但是,當前的閱讀能力評價往往在科學性和客觀性上不能盡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造成這一現狀的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缺乏科學具體的表現標準。從我國語文標準的描述來看,它是一份完整的內容標準,但是缺少表現標準。于是,我國課程標準未能在評價過程中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傳統智能理論和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我國現行中小學課程評價出現了諸多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已經成為全面推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認同,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的改進、激勵、發展等功能。例如,我國學生在國際評價項目PISA閱讀試題項目中表現出高分,但是從“積極參與閱讀”項目調查問卷中卻反映出學生對閱讀興趣不高的現象。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評價過程中過多強調了閱讀的應試功能,而忽略了閱讀素養的綜合考察,例如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和培養出來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情緒態度、行為習慣等綜合素質。
其次,缺乏有效的評價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從單純的定量評價發展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是課程改革一大挑戰。我國現階段很多教師為測量成績所采用的學業測驗大部分是教科書中心主義。雖然教科書比較有效地達成了學生、教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家長等方面對于考出好成績的目標,但是教科書只是課程解讀的技術路線。教師可以根據學科學習內容和培養目標設計觀察、訪談、問卷、成長記錄手冊等多種評價方式。
從以上表現可以看出,雖然關于學生知識學習的評價和檢測的理論已經相對成熟,而對于學生能力發展的評價卻沒有相對成熟的實踐方法,對學生能力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也顯得非常模糊,不能為評價學生能力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因此,一個完善、清晰、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表現標準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缺乏對閱讀能力結構的解析。具體到語文學科中的閱讀能力結構體系就顯得更為模糊了。在2011年澳大利亞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將閱讀標準的總體結構劃分為語言知識、文學閱讀、閱讀技能知識;[3]2014年英國頒布的課程標準中將閱讀標準的總體結構劃分詞語閱讀和理解性閱讀;[4]美國2010年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將閱讀標準的總體結構劃分文學文本閱讀、信息文本閱讀、閱讀的基本技能知識。[5]從國際課程標準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我國應該盡早研究制訂閱讀能力的核心結構,并加以詳細解讀。為了進一步確定語文閱讀能力發展目標的前提是應該明確閱讀能力的核心智力動作是什么,這些核心智力動作是通過什么樣的外顯行為來體現的,進而通過對不同行為表現的分析確定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的發展狀況。另外,閱讀活動是一項個體活動,只有尋找到最基本的,不隨閱讀內容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能力因素,才有可能進行準確的評價。
三.美國閱讀能力表現標準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教學系統;網絡體系結構;B/S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系統開發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通過需求分析盡可能準確的了解用戶的情況和需要,從宏觀角度調查、分析用戶所面臨的問題。本文中設計的系統是一個利用校園網絡開展教學評價、收集評價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的應用系統,它可以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以及教師的教學任務等制訂相應的指標和標準。系統用戶設有學生、教師或同行、專家(教學督導)、教務管理員四類角色,如圖1所示。
它們各自完成相應的管理和使用功能,其中:
⑴學生:根據學校教學進程安排,一般是在每個學期末通過評價系統進行無記名評分,學生只能對本學期所學課程的授課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客觀評價,可以一次評價所有或部分教師,一名教師只能被一名同學評價一次。評價數據提交到服務器后只可查看不可更改。
⑵教師或同行:教師可以查看本次和以前的評教數據,但看不到評教者的個人信息。評教數據只有教師本人以及有權限的教育管理員可以查閱,并且查閱的只是根據評價結果計算出來的各種統計數據,讓教師對其所講授的課程和教學質量有著深刻的自我認識。同時,根據系統權限設置,教師也可以以評價者的身份對其它教師進行網上同行評教。
⑶專家(教學督導、領導):通過內部賬號登錄評價系統,可以對受評對象進行不記名評價,可以查詢個人歷史參評記錄,還可以對受評對象填寫評語。
⑷教務管理員:即具有系統使用的最高權限,可以對用戶管理、評價指標,評價方案、評分規則、評價統計、修改評價等進行設置和管理;可以查詢所有教師評價結果,通過評價結果統計出各種所需要的數據。同時系統管理員還是聯系系統其他用戶的紐帶,督促其他用戶完成評價,對于評價結果直接學校領導反饋。
系統要求所有用戶憑用戶名和密碼登錄系統,根據系統設置的相應權限選擇相關功能模塊進行無記名評議、投票或查看。評議或投票結果由系統自動根據設定參數進行匯總、統計和分析。其評價系統的總體業務功能需求結構如圖2所示
系統從控制不同身份用戶權限的角度從發,以增強安全性與保密性。在進入系統評價前,先要進行用戶身份驗證,由管理員身份的用戶在登錄系統后,對評價的測評指標、評價的參與人員、評價的權重、類別等進行相關的設置。
2 系統設計
2.1 體系結構設計
教學評價系統是基于校園網上相對獨立的運行的子系統,對于教學評價系統的體系結構設計,借鑒了Microsoft公司推薦的分層式結構,結合筆者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編碼習慣,本系統采用基于B/S多層體系結構。系統體系結構如圖3所示,分別是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訪問層以及若干相關服務層,每個層分別負責相應的功能。
采用分層結構,可以降低層與層之間的依賴,使得系統在各層次上的組件能單獨更新而不用考慮其它層次, 開發人員可以只關注整個體系結構中的某一層,可以很容易地用新的實現來替換原有層次的實現。因此,系統維護更方便,代價相對低得多。系統的層次結構,可以使得軟件開發的專業化分工成為可能,有利于標準化及各邏輯的復用[1]。
2.2 系統功能設計
根據系統的功能性需求分析,結合高校的教學特點,從系統評價主體的角度出發,將系統劃分為用戶身份驗證模塊、學生評教模塊、教師(同行)評教模塊、專家(督導)評教模塊、系統管理員模塊。系統主要功能模塊如圖4所示。
2.3 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的設計與規劃在整個系統中起到了存儲評價數據、統計、匯總、分析數據以及查詢評價結果的重要作用,也是協調各功能模塊的重要橋梁。數據庫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對應用系統的效率及實現的效果產生影響。合理的數據庫結構設計可以提高數據存儲的效率,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證系統具有良好的性能、效率和擴展性[2]。
本系統中信息量多、數據量大,在系統數據庫設計中包括學生信息表、教師信息表、課程信息表、教學任務表、評價信息表等多個數據表,在設計數據表時充分考慮運行環境的便利性以及數據的共享性,本系統采用了SQL Server 2005系統作為后臺數據庫,利用其強大的SQL語句,在各種基本表的基礎上生產各種視圖及建立各種存儲過程。
3 系統實現
3.1 教學評價系統算法的數學模型
依據教學評價系統的指標和評價等級分別建立評價指標因素集合F和評價等級集合C。教師教學的評價因素可分為以下:
一級因素:F1,F2,……,Fn
二級因素:
為使簡單快速對評價結果做出判斷,評價分為五級制,即:優秀、合格、中等、良好、不合格。
C={優秀、合格、中等、良好、不合格}
評價因素F到評價等級C的模糊關系矩陣為因素評價矩陣:
其中rij=μR(Fi,Vj),(Vij∈[0,1])是第i個因素Fi對第j個評語等級Vj的隸屬度。權重就是各因素對教師工作的隸屬度,人們對定性事務的評價是希望越準確越好,因此權重十分重要[3]。
評價指標權重:B=(β1,β2,β3,……βn)
評價指標集合:F={f1,f2,f3,……fn}
評價等級集合:C={C1,C2,C3,……Cm}
即C={優秀C1,合格C2,中等C3,良好C4,不合格C5}
根據以上給出模糊評價矩陣:
將評價指標權得集合 與關系集合 進行合成運算:
其中,i=1,2,3,……,m;j=1,2,3,……n。
由于教學評價過程中,包含很過多層次,多因素,每個因素又包含若干個子因素,因此因素要分多層多級進行評價,從最低級開始,逐漸向上,一直到最高一級,從而得出結果。
根據最大隸屬制度原則,在(h1,h2,…,hm)中最大的數所對的評價等級就是該教師的評價,要算出具體得分,則:
其具體詳細計算過程由計算機程序完成。
3.2 主要功能模塊的實現
3.2.1 學生評教模塊的實現
學生登錄系統后,可以實現當前學期所有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評教、修改個人登錄密碼、查看個人歷史評教記錄等功能。
在學生評教頁面中,上邊顯示當前學生的學號、姓名、系部;左邊的工具欄有密碼修改、學期任課教師評價、查看評教記錄等導航鏈接;右邊為評教操作區,一般是以表格的方式列出操作內容,如對教師評價操作的內容是該學生本學期所修的全部的課程名稱、授課教師及其評價內容鏈接等。
3.2.2 教師及專家評教模塊的實現
教師登錄系統后,可以實現對本教研室其它同行進行評教、查看評教結果、查詢歷史評教記錄以及修改密碼等功能。
在教師評教頁面上,上邊顯示當前教師的工號、姓名、部門以及系統日期;左邊的工具欄有查看測評結果、同行評教、密碼修改等教師使用的導航鏈接;右邊為評教操作區,如同行評教頁面是根據系統設置的評價方案顯示評教內容,由于教師測評時相對比較認真,所以采取直接評分方式。
專家或教學督導的評教方式與教師對同行的評教操作類似,專家或教學督導以根據不同的課程體系對全院范圍內的所有教師進行聽課與評價,并提交評價語。
3.2.3 系統管理員模塊的實現
管理員擁有系統的最高權限,可在系統范圍內進行所有的操作,一般由學院教學主管領導或教務部門直接任命。系統管理員登錄系統后,可以進行系統設置、用戶管理、評價管理、數據管理以及其它相關管理。
在系統管理員操作頁面上,左側列出了相應的功能設置的鏈接按鈕,包括:用戶管理、指標管理、教評對象管理、教評時間設置、統計計算和數據維護。右側以圖文并茂或表格的形式顯示操作內容。如在評價指標設置頁面,管理員點擊指標管理按鈕后,會出現“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兩個子鏈接,點擊二級指標后出現上圖所示的界面,此界面是瀏覽界面,在窗口的下方有“添加”、“修改”、“刪除”等鏈接按鈕,點擊會進入相應的功能界面,進行相關的操作。
4 總結
本文對教學評價系統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需求分析,確定了參與評價的主體,理清了教學評價的流程,設計了完善的數據庫,闡述了所開發評價系統的系統設計和結構,運用UML方法構建了系統主要的靜態結構模型和動態行為模型,并根據高校教學任務實際需求,完成了教學評價系統的主要功能設計,包括基礎數據管理、評教方案管理、在線評教管理以及評價結果管理等功能??紤]到教師和學生使用系統時的跨平臺和多用戶等特征,系統采用了B/S模式的三層結構的企業級應用框架,在系統框構具體實現過程中,為了有效地降低層與層之間的深度依賴關系,采用反射技術及依賴注入機制,實現層次之間的動態無縫結合[4]。
[參考文獻]
[1]趙巍,田焱,李正.國內外大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比較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1(05):545-549.
[2]孫曉梅,耿慶軍.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2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