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商業銀行監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銀行監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商業銀行監管

第1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日前,央行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實施辦法,為基層央行對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實施監管提供了有效的法規依據。那么,中間業務作為國有商業銀行新興的一項業務,難免有許多不盡成熟的地方,它需要中央銀行加強監管、規范與引導,才能確保其健康發展;同時它也是中央銀行監管面對的新工作,有待中央銀行認真研究和改進。

一、加強中間業務監管是金融業發展的必然

在國際金融一體化和自由化的趨勢下,既要增加效益又要規避風險,大力拓展中間業務是我國銀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商業銀行只有開辟新的業務領域,擴大中間業務市場,才能把握市場競爭先機,占據市場制高點。

1、中間業務是未來商業銀行發展主流。我國已經加入WTO,在國際間銀行業競爭日漸加劇的情形下,世界各商業銀行新業務層出不窮,中間業務有了迅猛的發展。從國外商業銀行來看,中間業務收入占其總收入的40%以上。近年來,我國各商業銀行對中間業務的發展也非常重視,中間業務從量上、質上都有較大的發展,中間業務作為新的效益增長點,越來越受到國內商業銀行青睞,逐漸成為各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從國內國外銀行競爭來看,中間業務將成為未來商業銀行發展主流,因此,為建立一個有序競爭的市場,作為金融監管部門必須強監管。

2、中間業務并非“零風險”。

雖然中間業務是一項低成本、低風險、高效益的業務,但它的風險并非等于零,中間業務可能產生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等,特別是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的中間業務,以及與證券、保險業務相關的部分中間業務,相對于其他中間業務來說,它的風險就較大了。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開展中間業務時注意風險控制,尤其要加強對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的控制,防范風險。因此,為降低中間業務的風險,要防止不顧成本,一哄而上,盲目追求擴大中間業務規模的現象,作為金融監管部門必須加強監管。

3、實現金融監管目標要求央行加強對中間業務監管。從目前來看,我國金融監管目標主要是保護存款人利益,建立有效、競爭的銀行體系,創建金融安全區。銀行在當前存貸利差越來越低的前提下,中間業務就成了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雖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能有效降低和分散風險,但不是毫無風險。如信用卡透支、篡改IC卡數據信息、竊取網絡資金等,都是潛在風險。為了實現金融監管目標,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維持公眾對一個安全、完善和穩定的銀行體系的信心,創建金融安全區,因此需要監管部門加強對中間業務的嚴格監管。

4、中間業務監管國際化需要央行作出決擇。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內銀行業的發展將遇到激烈的競爭,金融市場的安全將遇到嚴峻的挑戰。東南亞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啟示表明,在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過程中,沒有真正做好迎接這種開放的政策、法制準備,導致本國金融市場一旦放開,由于宏觀經濟、金融調控能力不足、內部監管不力等原因,使得本國經濟發展不能適應快速的國際經濟一體化,將嚴重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因此,號稱“金融百貨公司”的國外商業銀行進入中國后,對我國中間業務的爭奪將是首選目標。相對于我國央行來說,為提高自身監管水平,以適應未來國際銀行業在我國中間業務市場上激烈競爭的監管,維護市場的繁榮穩定、有序競爭,必須加強監管。

二、加強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監管的思考

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具有潛在的風險,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既能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得到長足發展,又能保證其健康運作和規避風險呢?筆者認為應從八個方面加強對中間業務的監管:

1、嚴控中間業務市場準入關,穩妥謹慎開放中間業務市場。由于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風險“非零性”的特性,央行應嚴控中間業務市場準入關。即金融監管當局要根據市場發展變化以及客戶的需求,做好有關中間業務審批或備案工作,推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開展。首先,央行應嚴格審查擬開辦業務品種的風險特征和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預測、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配備情況、業務支持系統、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相關內部控制制度等資料的完整性;其次,央行再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金融業發展狀況、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及自身監管能力來確定是否允許商業銀行擬開辦的業務品種。央行監管工作提前介入,通過嚴格的市場準入關,把中間業務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不把風險帶入市場。

穩妥謹慎開放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市場,可以起到在國外商業銀行資本沖擊下構筑“防洪堤壩”的作用。在目前復雜的國際金融環境下,草率開放我國目前尚不成熟的中間業務市場,顯然不可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市場的開放應該是一個漸進、穩妥的過程,應該在國內金融體制改革較為完善,金融體系逐漸健全,證券市場運作規范,法規制度建設齊備,國際金融環境穩定,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能力增強等條件下進行。

2、建立科學合理的中間業務風險監管體系。首先,對中間業務的風險監管實行“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商業銀行開辦中間業務的風險和復雜程度,分類制定不同的風險系數和費率系數。如: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資本充足率的管制,根據對象、內容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資本充足率,以規避其可能帶來的業務風險。其次,要根據審慎原則,加強對中間業務的風險監測和控制,從市場特點和產品特點出發,適時調整有關風險系數,做到動態監管風險,改善金融監管方法,提高金融監管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監控、預警制度,通過先進的電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預警體系,提高金融預測及化解風險的能力。第四,隨著中間業務廣泛深入的開展,商業銀行逐步向證券、保險等多種業務滲透,這就要求我們實行監管體系的改革,以適應監管國際化的需要。

3、督促商業銀行加強自身管理。首先,各商業銀行建立統一規范的核算體制,完善各商業銀行會計核算科目,保證中間業務核算的真實和完整。其次,建立中間業務初級核算系統,充分發揮財務管理作用。即在基層商業銀行實行統一的大業務核算的同時,建立單獨的中間業務核算系統,保證中間業務核算的真實性,還中間業務的“山真面目”。財務管理部門應根據對風險的預測,提前作出安排,消除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這樣,有利于基層商業銀行了解自身經營狀況,分清各項業務的效益性,及時把握發展方向;有利于基層央行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監管的操作性。第三,督促商業銀行健全內部經營機制,各商業銀行可考慮改變傳統業務部門的職能,新成立一個綜合業務部門來統一籌劃、協調發展、規范管理各項中間業務。第四,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內部控制,保證制度落到實處,確保中間業務得到有效管理和規范發展。第五,加強對客戶的信用調查和信用評估,加強信用管理,在央行確定的分類指導費率范圍內,商業銀行費率要與客戶的信用等級和業務風險系統相聯系,避免企業經營風險的轉嫁,降低信用風險,增加經營效益。

4、健全監管機構,落實監管人員,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培訓。首先,明確中間業務的監督管理部門,對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進行統一的、日常的、現場和非現場的監管和協調,使央行對中間業務管理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并抓好實施,搞好落實,使我國中間業務具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競爭環境。其次,明確專門的監管人員,實行“人盯機構、人盯業務”、“誰審批、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中間業務的監管納入監管目標責任制,充分調動各級監管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防化金融風險。第三,針對目前基層監管人員對中間業務監管不適應的現狀,建議上級央行注意培養一批具備管理、金融、法律、財稅、工程、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夠有效降低中間業務風險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同時,應從目前著手,培養高層次、綜合性監管人才,從而適應未來外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監管的需要;

5、建立非現場和現場監管操作程序。首先,要求商業銀行定時向央行報送中間業務報表,及時報告中間業務的交易情況,增強中間業務的透明度,央行根據商業銀行報來的有關報表,進行相關風險指標的考核分析,按“分類指導”原則,針對不同的中間業務,根據其報表反映風險程度的大小,制訂相應的監管措施,通過有效的非現場監管避免或減少中間業務產生的副作用。其次,建立現場檢查操作規程,加大處罰力度,對不公平競爭,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商業銀行進行嚴厲查處。

6、建立中間業務二種監管制度,改進央行監管方式,完善“四位一體”監管機制。為維護中間業務市場公平有序競爭,完善“四位一體”監管機制。首先,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商業銀行必須建立自律運行機制,以自我約束、自我調節,并有一整套行業內部的規章制度,來明確本行業的指導思想與原則,以維護本行業的市場中介活動中的正常秩序。另外,金融機構之間的中間業務競爭要貫徹公平的原則,不得以任何不正當手段招攬客戶或壟斷經營,而應以自身的信譽、業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去爭取客戶,實現優勝劣汰的良性運行局面。其次,央行應建立中間業務三方人員的聯系制度,即監管方央行應加強與提供方商業銀行和享受方第三人的聯系,在充分保護商業銀行和享受中間業務服務者的合法利益條件下,加強三方人員的溝通和協商,杜絕惡性競爭、壟斷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建立一個繁榮、公平、有序競爭的中間業務市場。第三,加大央行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窗口指導”和“道義勸說”的力度,為中間業務的創新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政策導向。“”版權所有

第2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 國庫集中支付 監管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也不斷進行著改革。在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現象越來越廣泛的背景下,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效率不斷提高,伴隨業務發展所產生的風險和問題也不斷增多,人民銀行的監督職能的重要性不斷增強。

一、對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進行監督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各商業銀行在國庫集中支付業務時缺乏統一的制度標準,業務的監督也往往游離于銀行內部的監督體系之外,資金劃撥渠道繁雜,導致國庫集中支付業務常常出現問題。因此,人民銀行必須加強對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業務的監管力度,促使商業銀行合法、有效地辦理集中支付業務,提高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規范性和有效性,進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

二、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商業銀行自身以及外部存在的諸多監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國庫集中支付業務效率的快速提高,以下淺談了幾項有關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監督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存在操作風險,整體規范程度相對較低

商業銀行在對集中支付業務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實質上是代替人民銀行來實行其管理職能的,因此其處于人地位。大量信息表明,當前許多商業銀行在對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進行性質的管理時,缺乏人民銀行詳細有效的授權證明、客戶詳細的開戶證明,以及授權書上簽章不符等事項,種種現象導致商業銀行在國庫集中支付業務時大量風險的產生,極不利于國庫支付業務質量的提高。

(二)商業銀行對財政資金的劃撥流程繁瑣,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降低

商業銀行對財政資金的劃撥流程繁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業務處理流程繁瑣。事業預算單位收到財政部門下達的預算支出額度時,需要向支付的銀行發出支付令,支付的銀行針對預算單位發出的支付令,先將墊付的資金放在零余額賬戶,最后將預算資金從零余額賬戶劃撥到申請人賬戶。這種劃撥資金的形式比較復雜,延長了資金流動的時間,從而使資金到達使用人賬戶的時間比較晚,資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二是資金結算過程復雜。支付的銀行運用的清算方式依據的是統一的國庫單一賬戶體系,該賬戶體系是國庫集中支付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先墊付的資金需要在與人民銀行進行清算的同時,與人民銀行預算執行單位和財政進行有效對賬。這種國庫支付業務管理方式,需要事先墊付的資金,事后還要進行對賬和清算,這在一定程度上拉長了資金的流通鏈條,使得人的主觀不良行為在其中有了可乘之機,加大了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管理的風險。三是清算方式效率偏低。小額支付是商業銀行進行資金劃撥的重要方式,該方式運用于商業銀行與人民銀行之間的倒清算。小額支付業務具有集中性、業務量大的特點,其常常發生在每天下午,由于時間有限,小額支付業務又具有業務大量性,導致W絡運行緩慢的情況時常發生。以上三個方面綜合導致了劃撥資金在途時間的延長,使得資金的利用率降低,最終導致國有經濟發展緩慢。

(三)商業銀行、財政部門對資金的控制相對較為寬松,運營存在較大風險

由商業銀行集中支付業務,人民銀行由業務的直接參與者變成了間接參與者,國庫資金沒有直達預算單位,人民銀行只負責商業銀行墊付資金的最終清算。財政部門、預算單位和銀行形成了集中支付業務的實際交易主體。人民銀行對財政部門撥付資金的合規性失去有效監督,對銀行的行為也難以實現有效監管。由于制度設計和監督管理上存在缺陷,預算單位在進行財政直接支付時可能會采用和提供偽造虛假收款人的賬戶或是經過變造、偽造重要信息的虛假申請和合同,一旦沒有被察覺,資金將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到達虛假收款人的賬戶,造成財政資金的流失。在進行財政授權支付時,不僅預算單位可能會通過偽造、變造虛假的收款人賬戶非法騙取資金,銀行也會因為支付系統缺乏監督而與預算單位進行合謀,最終導致大量國家資金向外流出,這時造成的風險就會更大。因此,人民銀行如果不能夠對預算單位和銀行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財政資金將會被非法移出,最終導致國家經濟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四)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經驗不太成熟,監督管理缺乏科學的體系

商業銀行作為人受理人民銀行委托的國庫集中支付業務,其經驗還不太成熟,商業銀行內部缺乏有效、科學的監督管理體系。

1.銀行的監督管理體制制約著監督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提高

銀行的監督管理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監督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提高又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人民銀行對銀行缺乏有效的監督控制體系。比如說在財政直接支付活動之中,預算單位可能會偽造虛假收款人并且提供虛假收款人賬戶,對于合同進行偽造或者變更,所以資金就很容易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直接劃出或者轉移到非法收款人賬下,而人民銀行卻不能有效地對其進行監管。另外,法律以及監督制度對違規行為的處罰規定不充分。現有的法律以及監督制度雖然對監督內容、職責和范圍的規定不斷進行完善,但很少完善針對具體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規定,導致沒有有效的依據對違規、違法現象涉及的單位和人員進行處罰,違法、違規分子行為猖獗。最后,不能夠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合法性進行有效的監督。

2.監督措施、考評機制與監督工作要求之間存在差距

監督措施、考評機制與監督工作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財政單位內部缺乏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目前,財政單位內部對考評機制采取的措施依賴于科學性較低的考評機制體系,導致監管不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另外,優勝劣汰機制不完善。優勝劣汰機制是激發部門內部人員積極性和防止違法、違規現象發生的重要途徑。然而,人民銀行一直沒有實行嚴格的年檢制度,導致銀行壓力較小,內部違規現象頻繁發生,監督效率不斷降低。

三、應對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監督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加強業務處理規范性,提高監督效率

人民銀行是管理國庫的主體,而國庫會計是進行國庫管理的具體實施者,其在進行業務處理時應嚴格遵守《中國人民銀行法》、《國庫會計核算業務操作規程》等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庫會計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國庫核算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形式也越來越豐富,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監督管理的效率。作為人民銀行日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內控制度越來越完善。規范、科學的國庫會計操作技術和流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弊端,從而為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監督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進而為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建構科學、合理的國庫監督管理體系

建科學、合理的國庫監督管理體系應盡快完善相關制度。首先,應針對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監督管理中的制度問題,根據現實需要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有效的法律法規是約束銀行進行非法操作的關鍵手段,對提高監督管理的效率具有重大意義。人民銀行應依據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國庫的監督管理職能進行強化,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對監督管理中的懲罰問題進行詳細劃分,從而提高監督管理的效率,進而提高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規范程度。

(三)加強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網絡信息化建設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經濟鏈接為一個整體。信息的便利性、快速性和共享性運用到商業銀行的國庫管理中將極大地提高商業銀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效率,并提高人民銀行的監督效率。建立國庫集中支付網絡信息化平臺,進一步建立先進的財政管理信息系統,人民銀行、財政部門、預算單位和銀行可以在有效的國庫集中支付網絡信息化建設中互聯互通、相互分享信息,進而快速、準確地對預算資金進行劃撥和清算,提高國庫資金運用的安全性。

四、結語

第3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會計制度;資本監管;影響渠道

一、引言

“會計準則是否助推了2008金融危機的升級和擴散”是G20華盛頓、倫敦、匹茲堡3次峰會持續關注的議題。它緣起于銀行會計制度與資本監管的捆綁實施問題,即現行金融監管制度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核算以其財務報告數據為基礎。會計制度與資本監管目標不同,前者致力于市場信息透明、后者聚焦于金融系統穩定;金融危機期間,當金融穩定成為監管機構優先目標時,市場信息透明度常常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基于透明度目標,財務報告要反映危機中資產價格持續下跌的情況,但卻引發商業銀行核減資本潮,動搖了銀行系統根基,引起G20高度關注。本文聚焦G20議題的基礎性問題,即銀行會計制度是如何影響資本充足水平核算的?全面認識這一問題對G20議題的解決有借鑒意義。在比較巴塞爾資本框架與銀行資產負債構成基礎上,本文鎖定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和SPE并表等4個會計制度影響資本充足率核算的渠道。本文分析基于國際制度和市場背景,我國會計監管和資本監管制度與國際趨同,因而研究結論對我國監管機構有參考價值。

二、監管資本要素與財務報表項目比較

BaselII(2006)①核心內容是資本要求、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三個支柱。本文重點分析BaselII資本要求(第一支柱)與財務報表數據的關聯度。BaselII資本要求的核心是最低資本充足率,計算該比率分數式的分子是各類符合條件的資本要素,分母是依據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調整確定的風險加權資產。資本要素是依據財務報表數據調整確定的,與財務報表數據直接相關;而風險加權資產是依據BaselII的專門調整比率或方法確定的,與財務報表數據關聯度不大。資本監管主要目的是要求商業銀行保持一定損失吸收能力。一級資本應具有在持續經營情況吸收損失的能力,二級資本應具有在破產清算情況下吸收損失的能力。BaselII(2006)所界定的一級資本要素有:普通股本、股本溢價、永久性非累積優先股、留存收益、一般儲備、法定儲備和少數股權,這些資本要素對應的財務報表項目分別是:實收資本(普通股)、股本溢價、優先股、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一般風險準備、盈余公積和少數股權[1]。除優先股外①,BaselII的一級資本內含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內容一致,見表1。BaselII(2006)所界定的二級資本有資產重估增值(包括確認和未確認的)、一般準備或儲備(包括公開和未公開的)、混合資本工具(債務和權益)以及長期次級債等4類,對應的財務報表項目是:資產賬戶(如資產重估增值)、資產備抵賬戶(如一般準備)和負債賬戶(如混合工具和次級債),也包括一些財務報表未列示的項目。不同于集中在財務報表“所有者權益”部分的一級資本要素,BaselII界定的二級資本分散于財務報表資產與負債之中,有一些還游離于財務報表之外③。BaselII(2006)界定的一級資本要素對應財務報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項目,二級資本要素對應財務報表中的部分資產項目、部分資產備抵項目和部分負債項目①。這些財務報表項目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基本穩定項目”,包括:普通股、優先股、股本溢價、少數股權、混合工具和長期次級債等6項,它們屬于長期持有項目,按歷史成本計量,在財務報表上列示的金額保持基本穩定不變,對監管資本的貢獻也穩定不變;第二類是“受損益影響的波動項目”,包括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一般風險準備等3項,它們與利潤直接關聯、受其直接影響,在發生虧損時最先被用于吸收損失,短期看損益既受經濟周期、宏觀政策、經營管理能力等因素影響也受會計制度影響;第三類是“受市場影響的波動項目”,包括資產重估增值和貸款損失準備,這些項目既受市場影響又受會計處理方法影響。在這樣分析之后,我們認為可能對商業銀行資本監管產生重要影響、又可能受到會計制度影響的財務報表項目主要集中在“損益”和“資產增減值”兩方面,對這些項目產生直接影響的會計制度包括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等相關會計規范。

三、商業銀行會計制度對資本監管影響渠道

(一)金融資產計量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所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大多為各類金融工具。統計發現,美國所有銀行控股公司資產負債表上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例為90.44%[2],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金融資產占比也超過90%[3]。因此金融工具計量規范成為銀行會計制度對資本監管產生影響的重要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允價值在金融工具計量使用的范圍不斷拓展,分析會計計量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實質上就是分析公允價值計量對資本監管的潛在影響。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統計結果表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上平均有45%的金融資產和15%的金融負債按公允價值計量[4]。畢馬威(KPMG)針對歐洲大型商業銀行的統計結果是,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占所有金融資產和所有金融負債的比率最高超過70%、最低約為20%[5]。上述統計數據說明,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在商業銀行總資產中普遍占有較大比重。表2整理各類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確認位置及對監管資本影響渠道。按照現行會計制度,在每一報告日均需要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項目主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衍生金融工具、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實施公允價值選擇權)。依據計量結果確認位置的差異,這些項目可進一步劃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計量結果計入損益的項目,第二組是計量結果計入權益的項目。按照當前的資本監管規范,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要將計入權益的金融工具未實現利得或損失予以剔除,因此這些項目的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對監管資本核算沒有直接影響。

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影響的僅限于公允價值計量結果計入損益的項目,具體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非套期衍生金融工具、部分套期工具、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Song(2011)參照美國十大商業銀行各項資產和負債占比以及相關財務比率編制了一份簡化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假設該銀行本期收益為1,350,000元并直接向股東分配該收益且假設沒有稅收負擔[6]。這份資料符合本研究需要,本文稍加調整后予以采用,見表3。從表3可知,該銀行按公允價值計量并將變動計入損益、從而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影響的金融資產金額為2500萬元,在所有資產中占比為25%。出于簡化分析和突出影響程度考慮,假設該銀行其他資產和負債數據保持不變,僅對“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工具”項目設定增值20%和貶值20%兩種情況,觀察這兩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會計制度對監管資本核算的影響方式和程度。首先依據該銀行資產、負債和收益的“期初數據”對其盈利能力和監管資本充足狀況進行分析評價,然后依據相同標準分析在金融資產升值和貶值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結果的潛在影響。美國商業銀行最低資本充足要求主要關注“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和“核心資本/杠桿比率”三項指標,據此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狀況劃分為五檔:資本十分充足、資本適當充足、資本不足、資本顯著不足和資本嚴重不足。①計算上述三項指標還需要了解該銀行風險加權資產數據,它是各項資產乘以各自風險權重后的總和,本文假設該數據為7500萬元。這樣可依據表3的數據計算“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工具”項目升值和貶值20%情況下該銀行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變化,見表4。從表4可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結果對商業銀行獲利能力和監管資本充足水平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

從獲利能力角度看,按期初數和常規盈利水平,該銀行的獲利能力為15%;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上升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獲利能力為45.36%,上升幅度大于200%;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下降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獲利能力為-91.25%,下降幅度大于700%。從監管資本充足水平角度看,按期初數和常規盈利水平,該銀行“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是8.6%,“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是8%,“核心資本/杠桿比率”是6.19%,屬于“資本適當充足”;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上升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是15.3%,“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是14.7%,“核心資本/杠桿比率”是11.3%,屬于“資本十分充足”;在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市值下降20%情況下,這些變動計入損益后該銀行“全部風險資本充足率”是2%、“核心資本/風險資本比率”是1.3%,“核心資本/杠桿比率”是1.03%,屬于“資本嚴重不足”,該銀行將被接管,面臨破產清算或兼并的命運。SEC(2008)統計表明,25%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是美國商業銀行普遍情況,歐盟大型商業銀行2007年也有20%以上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表3確定的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規模并非脫離實際。以上分析的金融資產計量規范對商業銀行監管資本影響可總結為三點:(1)使收益大幅度波動;(2)使資本充足水平大幅度波動從而引發監管風險;(3)負面影響遠遠大于正面影響,即在經濟下行、金融資產市值下跌時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下降的幅度,遠遠大于經濟上行、金融資產市值上升時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水平上升的幅度。這一結論解釋了為什么銀行家們一直對拓展公允價值應用強烈抵制,因為盈利水平大幅度波動預示風險的存在,會增加資本成本,而由此引發的監管資本違規風險更難以應對。因此,歐洲中央銀行(2004)將拓展公允價值應用所衍生的“收益波動性”問題列為公允價值六大罪狀之首[7]。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金融危機期間公允價值會計會備受關注,因為經濟下行期間其負面影響遠遠高于經濟上行期間其正面影響。

(二)金融資產分類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金融資產分類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是通過影響計量規范選擇以及計量結果確認位置而實現的,也是通過影響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金融資產的規模而實現的。如果商業銀行劃歸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數量大,則對資本監管影響大,反之則小。從這個角度看,計量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與金融資產分類規范對監管資本的影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金融資產分類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具有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商業銀行在金融資產初始分類時具有一定選擇空間,二是在金融資產持有期間可行使重分類選擇權。這里有一個說明在金融資產分類時商業銀行非常關注劃分結果對監管資本影響的客觀證據[8]。在SFAS115頒布之前,美國商業銀行金融資產投資組合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是納入監管資本核算的。①據此,按照SFAS115劃歸為“交易性”和“可供出售”證券投資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都要計入監管資本。但在SFAS115生效9個月后,銀行監管機構突然宣布調整監管資本核算制度,將劃歸為“可供出售”證券投資的未實現利得和損失排除在監管資本核算之外。之后在1995年11月,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允許商業銀行在1995年12月31日前將前期分類的金融資產投資進行一次性集中調整。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了金融資產分類會計制度對監管資本核算具有重大影響。在金融危機期間,歐洲商業銀行強烈要求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案例進一步佐證了金融資產分類對監管資本的重大影響。SFAS115的金融資產重分類規范比IAS39寬松,前者允許對所有類別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后者禁止對劃歸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危機期間的價值下跌直接計入損益,對監管資本的侵蝕性最強。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金融資產市值大幅度下跌,歐洲商業銀行監管資本面臨很大壓力,它們游說金融監管機構向IASB施加壓力,要求歐盟商業銀行也能向美國銀行一樣可以通過金融資產重分類的方式將未實現損失排除在監管資本核算之外,從而降低監管干預風險。Fiechter(2011)發現,在重分類限制放松后約有1/3歐盟商業銀行實施了對原歸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處理,重分類資產金額約占商業銀行總資產3.9%,占權益賬面價值的131%[9]。這說明金融資產重分類會計規范對監管資本核算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三)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規范要求商業銀行將所確認的減值損失計入損益,因而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影響。金融資產減值對資本監管影響可劃分為兩類,一是貸款減值的影響,二是其他金融資產減值的影響。貸款是商業銀行主要資產,該類資產占銀行總資產比例高,減值金額對監管資本充足水平影響大。當商業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時,在資產負債表上該準備沖減貸款資產總額,在損益表上該準備沖減稅前利潤,它既影響資產又影響收益。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核算影響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會削弱一級資本,是監管資本的扣減項;二是可能計入二級資本,是監管資本的增加項。但由于稅收的存在,扣減項與增加項的金額并不相同。假定某一商業銀行在一個會計年度中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100美元(適用所得稅率是40%),其稅后利潤減少60美元,即100*(1—40%),致使所有者權益和一級資本均減少60美元;但因貸款減值準備可計入二級資產,使二級資本增加100美元。此次計提貸款減值準備,不僅沒有侵蝕監管資本總額,反而使其增加40美元。這一例子說明,在沒有其他限制情況下,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會提升其監管資本充足水平。但BaselII(2006)限制計入二級資本的貸款減值準備金額,要求不超過加權風險資產的1.25%。在這一限制條件下,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會出現三種情形:(1)如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遠低于限制標準、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可全額計入二級資本,則一級資本會受到負面影響,二級資本會受到正面影響,總資本會受到正面影響;(2)如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接近限制標準、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部分計入二級資本,則一級資本受到負面影響,二級資本受到正面影響,總資本受影響的方向取決于計入二級資本金額是否超過計入一級資本金額;(3)如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已超過限制標準、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無法計入二級資本,則一級資本受到負面影響,二級資本不受影響,總資本受到負面影響,程度與一級資本相同。

這說明,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不是開放式的,監管機構為鼓勵商業銀行多計提貸款減值準備而允許部分計入二級資本的政策使兩者關系復雜化,但由于金融資產減值處理涉及估計和判斷,商業銀行利用這種關系操縱監管資本可能性仍存在。這種監管資本操縱的基本規律是,在面臨監管資本壓力情況下,如果新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可全額計入二級資本,則商業銀行會利用超額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方式增強資本充足水平,因為這種會計處理對監管資本總額有增量貢獻;如果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無法計入二級資本,則商業銀行會不提或少提貸款減值準備,即使預示貸款減值的事件已發生,以防這類會計處理進一步加劇監管資本壓力。Ng(2014)對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商業銀行新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情況研究發現,前期累計貸款減值準備接近或超過監管限制標準的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動機遠低于其他銀行[10]。這一證據說明,商業銀行了解和重視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的影響并將其作為應對監管風險問題的重要工具。從表5可知,貸款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比重很高,美國2008~2010年三年均值是55.06%,歐盟2008~2010年三年均值是43.55%;美國商業銀行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三年均值為1961.6億美元,占貸款總額的2.96%;歐盟商業銀行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三年均值為2137.4億歐元,占貸款總額的1.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占貸款總額2.96%的貸款減值準備可能計入監管資本核算,對監管資本產生直接影響;歐盟占貸款總額1.5%的貸款減值準備可能計入監管資本核算,對監管資本產生直接影響;美國商業銀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程度較大,約是歐盟商業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影響的兩倍。Sanders(2010)將金融危機期間美國主要商業銀行支付股利數據與計提貸款減值準備數據對監管資本影響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貸款減值準備對監管資本的負面影響是-15.36%,支付股利對監管資本的負面影響是-6.15%[11]。貸款減值準備的負面影響超過支付股利影響的兩倍。

這進一步說明貸款減值準備會計規范對監管資本核算影響是非常大的。除貸款之外,其他涉及減值問題的金融資產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等。在這些金融資產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其價值變動計入權益,由于審慎過濾器作用,這些變動不影響監管資本核算;但如果商業銀行確認這些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在美國這些減值還要是“非暫時性的”),相關減值損失要從權益中轉入損益,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負面影響。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按攤余成本計量、不確認價值變動,但如確認減值則要將其計入損益,也對監管資本核算產生直接負面影響。與貸款減值不同的是,上述三類金融資產投資如確認發生減值,均直接將該減值計入損益,只會對監管資本產生負面影響,而不會對其產生正面影響。與貸款減值相同的是,這些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也主要依據估計和判斷,因此商業銀行也可能利用相關減值操作影響監管資本充足水平。表6是2008~2010年歐盟商業銀行合并報表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的金額及其減值數據。在這三年中歐洲所有商業銀行平均每年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的平均金額分別為16428.5、2601.8、1732億歐元,所確認減值損失平均金額分別為125.4、2.8、4.8億歐元,減值損失所占比率平均值分別為0.77%、0.1%、0.28%。從這三年數據看,歐盟商業銀行在2008年對這三類金融資產確認的減值損失較多,其后在2009和2010年逐漸減少,這與歐洲金融市場在2008年步入深度危機,其后逐步恢復的基本經濟形勢一致。三類金融資產每年合計的減值金額分別為248、110.3、41.2億歐元,遠遠小于對應三年的貸款減值準備金額;三類資產每年計提減值比率平均為0.67%、0.35%、0.13%,也遠低于對應三年的貸款減值比率1.37%、1.56%、1.57%。這說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無報價權益工具投資三類金融資產合計減值金額對監管資本的影響遠低于貸款減值準備的影響。隨著經濟形勢趨好,三類金融資產減值對監管資本影響還有進一步減小的趨勢,但貸款減值的這種趨勢并不明顯。

(四)SPE并表會計規范對資本監管的影響除了金融資產會計處理規范之外,另外一些對資本監管產生重要影響的會計規范是與“特殊目的主體”(SPE)并表相關的會計規范。這些規范界定商業銀行的某些表外業務是否應并表列報,進而確定它們是否應納入監管資本核算之中。在商業銀行各類表外業務中,資產證券化業務對資本監管核算的影響是最大的,在某些時期,這種影響還可能是持續性的,因而受到廣泛關注,焦點是商業銀行為資產證券化之目的而創設的SPE是否應并表。BaselII(2006)要求的最低資本充足率是8%。通過使用SPE進行資產證券化操作,商業銀行能夠將一些風險資產出售給名義上的獨立主體,從而將風險資產轉化為無風險資產。在會計規范允許上述業務表外處理情況下,這一操作會大幅度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Jack等(2010)在分析美國相關會計規范變更對商業銀行監管資本管理影響時所列舉的例子生動地描述了上述情況,本文予以引用[12]。表7是樣本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操作之前的財務狀況,下面是該銀行利用SPE進行資產證券化操作的步驟以及完成后資本充足水平變化情況。第一步,該銀行設立一家SPE。在本例中,該銀行向SPE注入37億美元資金,其中:0.5億美元以權益投資方式出資,36.5億美元以短期借款方式提供;這些資金的來源是:15億來源于自有資金、22億來源于聯邦基金借款;另外,依據2008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美國相關會計準則,如果權益資本的10%來源于非發起銀行的投資方,則在財務報告日發起銀行不需對SPE并表操作;為此目的該銀行為SPE融得第三方權益資本800萬美元(第三方權益投資為權益資本總額的13.7%),使其成為了“符合條件的SPE”,無需并表操作。第二步,該銀行將36.5億美元貸款出售給SPE,對方以自有資金支付相關款項。第三步,SPE以貸款資產為基礎發行過手型債務抵押證券,完成整個資產證券化過程。第四步,SPE用發行證券獲得收入償還該銀行的短期借款,該銀行在收到該筆資金后償還聯邦基金借款(22億美元)并新發放貸款(36.5億美元)。

在創設SPE之前,樣本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8%①,達到資本監管的最低資本充足率指標要求。在創設SPE之后,該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為5.8%,因為對SPE進行權益投資和發行短期貸款,增加了風險加權資產總額(增加的金額為37億美元)。但當該銀行完成向SPE出售36.5億貸款交易之后,其資本充足率又上升至7.9%,基本恢復至最初的水平,因為這一操作使加權風險資產總額減少了36.5億美元。在完成貸款出售交易之后,SPE可發行基于貸款資產現金流量支持的債務抵押證券,完成資產證券化的最后一個環節,回籠資金,有能力償還創設銀行的短期借款。樣板商業銀行因出售貸款現金資產大幅度增加情況,可以償還聯邦基金借款并再次放貸,假設此次放貸量為36.5億美元,現金余額再次下降為11.74億美元。在二次放貸之后,樣本商業銀行因風險資產增加而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至5.8%。但這種資本充足水平惡化的情況在樣本商業銀行再次向SPE出售貸款資產(假定金額與二次放貸量相同)后恢復正常,見圖1。理論上講,在商業銀行創設SPE之后,通過“出售貸款資產回籠資金發放貸款出售貸款資產”的循環無限制地擴充社會信用,而由于相關會計規范允許某些符合條件的SPE進行表外處理,使商業銀行的上述行為不會因資本充足水平監管限制而受到影響。這一情況說明,會計制度通過影響資本監管核算間接地影響著商業銀行的決策行為。 已有研究文獻(JalalandJack,2004)在分析商業銀行創設SPE的目的時,重點關注隔離風險資產和獲取流動性兩個方面[13]。事實上,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隔離風險和獲取流動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創設SPE并出售貸款資產,商業銀行在剝離風險資產的同時回籠了資金,為進一步放貸提供了資金保障,但如果會計制度不允許對SPE進行表外操作,則商業銀行會因資本充足水平限制而無法進一步放貸,獲得額外流動性的意義也大打折扣。因而,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如何通過完善企業合并財務報告相關會計規范以限制商業銀行資產剝離行為,進而約束商業銀行肆意擴充社會信用,成為金融監管與會計制度關注的焦點。

四、結論

在現行監管制度框架內,商業銀行受會計制度與資本監管雙重約束。會計制度能夠通過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和SPE并表等渠道對資本監管產生實質性影響,這種影響在金融危機期間演變成市場順周期性的一種推動力量,因而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議題。理解和認識會計制度影響資本監管的渠道不僅能幫助我們厘清這些熱點議題的實質,而且也能為監管機構設計有效應對策略提供借鑒。2008金融危機以來會計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針對金融資產計量、分類、減值和SPE并表等方面,如FASB放松公允價值計量標準、封殺符合條件SPE(QSPE)的表外操作;再如IASB放松金融工具重分類標準、基于未來預期損失的貸款減值操作準則等。這些會計制度改革背后的推動力,除了某些會計規范存在的缺陷在危機期間充分暴露急需調整之外(如允許SPE表外操作),主要源于危機期間這些會計制度對銀行資本的負面影響遭到銀行業和銀行監管機構詬病,它們游說政治家強迫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做出一些應急反應,從而減輕或終止這一負面影響。但政治家們把會計制度視為金融市場救助工具的做法是否恰當值得深思。雖然銀行資本充足率核算基于財務報告數據,但銀行監管機構有許多靈活手段對這些數據進行篩選,如使用審慎過濾器等。為什么監管機構不在監管資本規范方面做出應急調整而將矛頭對準會計制度呢?另外,會計制度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和多重經濟后果性,監管機構僅為穩定銀行資本之考慮而推動會計制度調整是否會傷害其他財務報告信息使用者,從而影響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有效發揮?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CapitalStandards,ARevisedFramework[EB/OL]/publ/bcbs107.htm,June2006.

[2]DoronNissimandStephenPenman.FairValueAccountingintheBankingIndustry[EB/OL].academiccommons.columbia.edu/catalog/ac%3A125367,2007.

[3]成潔.中國資本充足率監管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理論與經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47-60.

[4]SEC.ReportandRecommendationsPursuanttoSection133oftheEmerg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of2008: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EB/OL].sec.gov/news/studies/2008/marktomarket123008.pdf,2008.

[5]KPMG.FocusonTransparency,TrendsinthePresentationofFinancialStatementsandDisclosureofInformationbyEuropeanBanks[EB/OL]2009.

[6]GuoxiangSong.TheBenefitsofDecouplingFinancialReportingfromBankCapitalRegulation[EB/OL]./abstract=1955453.2011,56-60.

[7]EuropeanCentralbank.FairValueAccountingandFinancialVolatility[EB/OL].ecb.europa.eu/home,2004.

[8]Beatty,A.TheEffectsofFairValueAccountingonInvestmentPortfolioManagement:HowFairIsIt?[J].Reviewof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1995(January/February),25-38.

[9]PeterFiecher.ReclassificationofFinancialAssetsunderIAS39:ImpactonEuropeanBanks'FinancialStatements[EB/OL]./abstract=1527107.2011.

[10]JeffreyNgandSugataRoychoudhury.DoLoanReservesBehaveLikeCapital?EvidencefromRecentBankFailures[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2014,Volume19,1234-1279.

[11]SandersShaffer.FairValueAccounting:VillainorInnocentVictim[Z].FederalReserveBankofBoston,2010,WorkingPaperNo.QAU10-01.

[12]JackDorminey,BarbaraApostolouandNicholasG.Apostolou.RegulatoryCapitalatRiskunderAccountingRuleChanges,BankAc-counting&Finance,Volume23,2010,40-46.

第4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經濟危機銀行監管

一、經濟危機下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銀行經營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

銀行風險是指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使其資產和預期收益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銀行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戰略風險類。

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為違約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信用風險幾乎存在于銀行的所有業務中。信用風險是銀行最為復雜的風險種類,也是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

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資產價值不發生損失的條件下及時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從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包括資產流動性風險和負債流動性風險。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不能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負債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過去籌集的資金特別是存款資金由于內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規則波動,受到沖擊并引發相關損失的可能性。

聲譽風險,聲譽風險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銀行的政策調整、市場表現或日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負面結果,可能對銀行的這種無形資產造成損失的風險。

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因為無法滿足或違反相關的商業準則和法律要求,導致不能履行合同、發生爭議/訴訟或其他法律糾紛,而可能給銀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

戰略風險,戰略風險是指銀行在追求短期商業目的和長期發展目標的系統化管理過程中,不適當的未來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可能威脅銀行未來發展的潛在風險。主要來自四個方面:銀行戰略目標的整體兼容性;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制定的經營戰略;為這些目標而動用的資源;戰略實施過程的質量。

其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風險。

由美國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在全球范圍內殃及各行各業,而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是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經濟危機使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的影響程度均加大,如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信用風險,在經濟危機中會加劇,經濟危機使借款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而借款人經營財務狀況惡化,會使銀行產生大量呆壞帳,加劇了銀行的信用風險;另外,經濟危機使國際金融環境發生惡化,造成匯率、股市大副波動、投資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加劇了銀行的市場風險;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使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可能會加劇銀行的操作風險。

最后,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有優勢。

一般來說,我國商業銀行受到的監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外部監管和內部監管,外部監管主要指銀監會、人民銀行、審計署、外部審計機構等監督檢查部門的監管;內部監管主要指銀行管理層、內部審計部門等的監督檢查。因此其監管具有及時性、全面性,這也是內部監管有別于外部監管的重要特點之一。另外,內部監管來自銀行內部,監督檢查人員一般對銀行風險、銀行業務流程比較了解,一般能夠提出對銀行的經營具有增值作用意見和建議,商業銀行內部監管比外部監管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綜上,經濟危機下銀行不能僅依靠外部監管防范銀行風險,而應該加強內部監管,銀行內部監管不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加強銀行內部監管的應對措施

在經濟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該如何切實有效的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如何有效的防范銀行風險,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供參考。

1.重視銀行內部監管

銀行經營管理層必須正確認識銀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經營管理中,必須始終貫穿科學健全的內部監管制度是商業銀行安全穩健運營的前提和基礎的思想,把加強銀行內部監管作為促進業務發展的寶劍,而不是認為銀行加強了業務發展會阻礙業務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內部監管真正起到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員工

銀行操作風險來自銀行內部員工,在經濟危機帶來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近期,各家銀行發生案件的勢頭有所上升,分析這些案件的發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銀行員工參與的內外勾結的案件,這類案件在內部審計監管中很難發現,如何應對這類銀行風險,筆者認為,目前銀行類金融機構在為客戶提供各類金融服務時,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戶”的風險控制原則,此條原則同樣適用于銀行各層管理者對下屬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員工”,一名合格的銀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內部控制中除了通過加強培訓學習,提高員工職業道德素質外,對員工的了解不應僅限于八小時內,應該對員工八小時外的情況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員工是否參與賭博、其消費是否明顯與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教育

隨著金融環境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業務品種、業務范圍也不斷的有所創新;隨著高科技的應用,商業銀行業務流程也不斷發生變化,銀行面臨的銀行風險發生的原因也多種多樣,無形中加大了銀行內部監管的難度,一名合格的銀行內部監管從業人員,只有不斷的學習提高,學習先進的內部審計理念,學習銀行業務專業知識,只有這樣,其在日常的檢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才能真正體現其增值的作用。

第5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運營管理,監管模式,改進

引言:本文依據商業銀行運營管理體系的基本理論,客觀分析商業銀行現有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在比較商業銀行原有監管模式與現有模式之間差異的基礎上,剖析了原有模式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改進措施。

一、商業銀行現有運營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非現場檢查的局限性

一是運用監控系統有時會阻礙監管人員對網點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非現場檢查不便于監管人員與網點的溝通,影響制度的落實,導致信息傳達的滯后性、間斷性。同時影響了風險防范的效率,不能對員工進行區分管理。二是規章制度的傳達不到位。由于各專業條線對本專業都有自己的規定,這樣就造成網點對制度的執行有疑惑,不知該執行哪個條線的規定。從而造成在線監管的局限性,文件執行的矛盾性。三是非面對面的溝通不暢通。當在線監管人員通過監控系統發現營業機構存在問題時,對于營業機構的整改情況只局限于通過截圖、對講、錄像等手段,對于網點整改過程的真實情況不能及時準確了解,所以非現場檢查存在的弊端必須要通過現場檢查來彌補。

(二)業務處理過程繁雜

首先,業務處理環節過多。審核的環節過多,不僅減慢了業務辦理速度,給客戶帶來不便,在無形中增加了人力資本的損耗,而且給檢查人員造成一種視覺疲勞、忽略意識,更不利于風險的防范。其次,業務審核環節重復。增大了銀行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影響到銀行的凈利潤。此外,也會帶給員工消極的工作情緒,影響員工的辦事效率。重復審核必然帶來連帶責任,員工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時,還有承擔因審核不利帶來處罰的風險,工作壓力便會不斷增大,抱怨便會增多,這樣就會影響員工對銀行的歸屬感。

(三)實時監控的不完善性

實時監控容易導致負面情緒,實時監控的錄像是影像、聲音、圖片并存的,營業機構的辦公角落都安裝有攝像頭,柜員、主管、客戶的一舉一動、談話內容都在監控范圍內,可想而知發現問題的及時性,但同時這樣的氛圍給營業機構工作人員帶來的了壓力和緊張情趣。所以,有時營業機構會出現對監管人員的抱怨,在與監管人員的對話中出現語氣生硬等現象。這樣,不但影響了監管工作的效率,更影響了和諧的工作氛圍,阻礙了實時監控作用的發揮。

二、現有模式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對現場檢查的重視程度不夠

商業銀行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主要集中到在線實時監控,每天的監管工作就是通過監控系統來進行。在線監管的頻率比現場檢查的頻率要高,檢查力度的重心傾向于非現場檢查,對現場檢查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現場檢查能切實發現營業機構的工作環境和狀況,對商業銀行運營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落實情況一目了然,并且能夠及時地對營業機構日常業務進行檢查指導。可見,對現場檢查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到監管模式的有效性。

(二)業務處理流程不夠成熟

風險審核的環節設置的過多,對于大額、特殊業務的審核流程包括:前臺柜員對受理業務的原始憑證、錄入要素、客戶身份的真實性、現金實物等進行審核;營業主管對客戶身份證件、柜員錄入系統的要素、憑證要素是否齊全,大額的現金是否賬實相符等進行審核;后臺授權人員通過遠程授權系統依然要對以上信息進行核對無誤后再進行審核授權;監管人員通過傳票影像、實時監控、回放錄像,對客戶身份、柜員憑證要素、柜員辦理業務流程、主管授權流程是否合規進行審核。這樣一筆業務要通過4道審核程序,這就造成業務處理流程環節過多,減慢了業務處理的速度,降低了業務處理的效率。因此,業務處理流程的不成熟是監管模式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三)實時監控制度缺乏實踐

實時監控是運營管理的一大突破,它實現了對營業機構所以前后臺柜面業務辦理流程的監督檢查,是有效控制風險的手段。但這一新生事物需要在實踐中得以完善,才能真正發揮它監督、監控的作用。可見,實時監控制度缺乏實踐是監管模式出現問題的另一個原因。首先,實時監控的手段單一。實時監控手段的單一局限了實時監控制度的落實,使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并使運營監管模式固化,缺少創新。其次,實時監控的效果落實具有滯后性。在實施監控的過程中,監管人員及時發現問題,通過與營業機構溝通、交流,告知營業機構立刻整改,但有的問題并不能在發現問題時就能整改完畢,這樣就需要監管人員后續跟蹤整改情況,也就是說從發現問題到營業機構整改、再到運營主管將需要注意的規章制度傳達到柜員,中間需要時間段,實時監控效果的落實具有滯后性。

三、銀行現有運營監管模式的改進措施

(一)實施監管有效性的具體對策

首先,積極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各項業務都應有相應的操作程序和實施細則,確保操作人員有章可循。提高員工認真執行制度的自覺性,懲獎分明,使各項制度有效地得到貫徹落實。其次,精簡業務處理程序。監管部門應根據業務集中處理體系改革的要求,實現業務流程和憑證等的標準化管理,組成專業小組對現行的業務處理流程進行了全面梳理,切實做到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再次,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強化監管人員工作責任心,樹立愛崗敬業的意識;根據工作性質、任務、業務范圍等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監管人員進行政策法規和業務技能培訓;設定合理的管理單元和考核標準,激發監管人員加強學習的自覺性,不斷完成知識的積累和更新。

(二)切實發揮有效溝通的作用

首先,管理者與監管人員之間需要有效溝通。建議管理者和監管人員應每周開一次例會,監管人員將監管工作中的問題、疑問及時能在例會中暢所欲言,管理者給予及時答復,或文字、或語言,這樣才能促進管理者與下屬之前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 監管人員與營業機構之間需要有效溝通。監管人員與主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相互理解,和睦相處,有效溝通,當主管工作忙的時候,可以心平氣和和監管人員說讓其稍等,監管人員也要理解主管工作量大,可以合理安排與營業機構對講的時間,相互間都要避免煩躁情緒,這樣才能將工作順利完成。

(三)緊密結合非現場與現場監管

一是要提高非現場監管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強統計執法檢查,以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其次,完善非現場監管技術手段。二是加大現場監管工作的力度。首先,增強現場監管的針對性;其次,提高現場監管計劃性,確保現場檢查深度和持續性。

緊密結合非現場和現場檢查,對于提高監管工作的有效性至關重要。非現場檢查發現的問題,提供的數據提高了現場檢查的針對性,為現場檢查的后續跟蹤整改提供的保障;而現場檢查是對非現場檢查的重要補充,現場檢查往往是專項檢查,是對某些業務具體方面的重點突波,更容易發現日常非現場檢查難以發現的問題,為非現場檢查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 潘麗娟. 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2] 韓宗英,孟文新,何辛,伏麗娜.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1.

[3] 張玉慶,馬樹江,宋利鵬.現代商業銀行運營管理模式探討.華北金融,2011;5:109-110

第6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監管

2007年,因三家中資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相繼成立私人銀行部,開展私人銀行業務,而被銀行業稱為中國“私人銀行元年”。今年,國內的主要商業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等,也陸續開展了這一業務。可見,私人銀行業務將成為中外資金融機構競爭的又一個重點。與業界的趨之若鶩相比,目前國內并沒有針對私人銀行業務出臺專門的監管法規。那么,私人銀行業務這一金融創新有哪些特點,其面臨的風險有哪些,出現這些風險的原因是什么,現有的針對理財業務的監管制度是否適用于私人銀行業務,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完善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監管,促進業務的穩健發展。

一、私人銀行業務的特點

私人銀行(privatebanking)的發展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它通過客戶經理向擁有高額凈資產的私人客戶及其家庭提供以財富管理為核心的、高質量、專業化金融及相關服務獲取收入。私人銀行業務具有五大特點:一是客戶的特殊性。其目標客戶群不是一般大眾客戶,而是高額凈資產客戶(HNWIs);二是服務多元化、個性化。私人銀行提供了多元化的產品結構和個性化的服務方式來滿足客戶的需求;三是信息不對稱程度高,易導致利益沖突。由于銀行無法完全掌握客戶的準確信息和客戶無法了解私人銀行業務的相關信息,存在較高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利益沖突問題的產生;四是服務期限長、私密性高;五是賬戶復雜、交易金額巨大。私人銀行業務和理財業務不是同一個范疇,私人銀行業務更為廣泛,包括投資、融資、保險、咨詢顧問等多項業務在內,跨多部門、多業務領域;而理財是縱向的,理財服務只是私人銀行業務的一小部分內容,所以不能將私人銀行業務規范劃歸到理財業務框架之中。

二、私人銀行業務的風險的特點

私人銀行業務是一項高風險業務,需要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與理財業務相比,私人銀行業務風險特點表現為:一是面臨的風險多。由于私人銀行業務的產品和服務范圍遠遠豐富于理財業務,因此其面臨風險更多。二是風險發生的概率大。私人銀行業務更復雜,存在更多的潛在風險事件和風險點,需要較高的風險管理水平。但作為一項新興業務,銀行相應的內控管理較弱,因此更容易引發風險。三是風險復雜,有較強的關聯性。私人銀行業務集多種風險于一體,各種風險的抵補或交叉關系更為復雜,更容易相互傳染、轉化。四是風險計量難度大。由于私人銀行業務是針對極少數的客戶,面臨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許多新型風險,傳統的計量方法較難預測和計算。五是從風險分類來看,操作風險與合規風險是商業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面臨的最大風險。

私人銀行業務由于其組織形式和業務特點,導致了其風險生成有如下特殊的原因:一是私人銀行業務與利益沖突。私人銀行的存在和發展降低了市場的交易費用,改善了市場和投資者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了市場的發展。但私人銀行的中介地位決定其難以規避利益沖突,由于私人銀行獲得信息的機會和能力遠勝于客戶,客戶不得不依賴私人銀行提供的信息進行決策,當一項交易為客戶服務而可以有兩種解決方式時,私人銀行可能會選擇從自己的利益角度看更為有利的方式,進而引發“利益沖突”。“回扣”是利益沖突的典型表現形式。私人銀行可能會選擇給予自己回扣多的產品與服務推薦給客戶。私人銀行給客戶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時,利益主體也隨之多元化,利益沖突就更為激烈。二是私人銀行業務與合謀行為。在私人銀行業務中,合謀主要是指私人銀行可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協助客戶從事“洗錢”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損害社會福利。

三、我國現有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私人銀行業務實施的監管主要是依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進行的。盡管他們都是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監管手段、指標設定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性,但對私人銀行來講,它畢竟與理財業務有不同的業務特點,面臨不同的風險,因此,對它的監管還應考慮其經營模式的特殊性,否則監管就極可能出現低效率的情況。具體來說,私人銀行業務在風險監管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沒有針對私人銀行監管規定。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暫時采用理財業務的監管規定,這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理財業務只是私人銀行業務的一小部分,因而不能將私人銀行業務劃歸到理財業務框架之中。二是上述的管理規定與辦法,或主要針對某一種產品,或主要針對某一種風險,而私人銀行業務是一種產品多元化且具有復雜風險的業務,這些規章制度不能替代對私人銀行業務的監管。

(二)監管主體多元化,重復監管與監管真空并存。從監管部門來看,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進行監管。但從整個業務范圍看,涉及的部門更多。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反洗錢,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外匯,證監會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等。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須與不同監管部門溝通,得到不同部門的許可,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監管職能的重復與真空,造成商業銀行的被監管成本提高或是逃避監管。因此,私人銀行這一金融創新實際上對現有的分業監管體制提出了挑戰。

(三)缺乏風險監管,監管能力和效率處于較低水平。目前,對于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準入條件、客戶構成、產品定價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可循,對風險性監管和規范性監管涉及不多,特別是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來抑制利益沖突與共謀行為引發的風險。從風險監管角度分析,這樣的監管措施往往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一旦私人銀行業務出現經營風險,監管部門只能被動地事后處理,這影響了私人銀行業務的穩健發展。

(四)與國際監管標準還沒有接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私人銀行業務已從傳統的自律型監管向政府型監管方向轉化,各國監管機構出于保護消費者、控制業務風險的角度提高了私人銀行業務的監管要求。如,歐盟2007年11月1日開始生效的“金融工具市場法規”,幾乎涉及到私人銀行業務的方方面面。國內目前較為寬松的監管要求易使中國成為私人銀行業務的“監管洼地”,對業務發展迅速、業務范圍相對復雜的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難以真正起到防范風險的作用。

四、改進私人銀行業務監管的建議

(一)制定私人銀行監管條例,加強協同監管。監管的宗旨并不是要消滅所有的金融風險,而是要將金融風險控制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圍內。銀監會應盡快制訂私人銀行業務監管條例,在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準入條件、業務范圍、信息披露、監管流程等方面參考國外立法做出相應規定,使金融監管有法可依。同時,應加強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的協助監管和補充監管,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及時提供監管對象的活動情況和通報監管要求的變化與考慮。

(二)加強私人銀行業務市場準入監管。監管當局應通過一系列定性和量化指標,加強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準入監管。其中,最重要的市場準入標準有三方面:一是銀行的準入標準。由于銀行經營私人銀行業務后其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加大了,因此可考慮對經營私人銀行業務的銀行提出資本充足率要求、合規記錄要求、經營范圍要求等,以保證銀行的安全與穩健經營。二是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制訂從業人員行為規范,對高層管理人員、客戶關系經理的任職資格提出嚴格要求,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可能造成的風險。三是客戶的準入標準。監管當局應規定私人銀行客戶的最低個人凈資產要求,并要求商業銀行實施“認識你的顧客”(KYC)的測試。

(三)強化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合規監管和風險監管并舉。私人銀行最大的責任是充分的信息披露、確保交易的公正及良好的風險控制。監管當局的監管不能有效替代私人銀行內部的風險管理與合規職能,監管當局應對私人銀行的業務流程、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提出具體要求,規范各服務提供方的行為,明確各自的法律責任,促使服務提供商高度重視業務流程,嚴密監控主要的風險集中及其傳遞,保護消費者利益。

(四)加強國際監管合作,與國際監管標準接軌。目前,銀監會正積極推進與國外金融監管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并與英美等國的監管機構達成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還需進一步加強信息交流和監管合作,建立監管高層的互訪和磋商機制,實行跨境聯合現場檢查。同時,還應努力與國際監管標準接軌,促進監管制度國際化,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新規則的形成與發展,以適應金融監管新形勢的需要。

第7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中的個人理財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下面我們就根據商業銀行中個人理財業務的實際狀況進行分析,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現狀;解決措施

1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管的現狀

1.1 沒有專業的人員和管理團隊

現在從事個人理財業務的人員大多來源于各個商業銀行中原有職員,他們雖然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因為工作的影響,他們所認識的知識面只是單方面的,這些知識和從事金融行業人員所具有的專業知識以及經驗都不相符。商業銀行監管機構還沒有制定出針對從業人員的監管制度。現在的主要是采用銀行內部考核的方式來取代監管部門的作用,把所有權利基于一身,從而沒有達到監管的效果。現在國內的商業銀行頻繁出現金融衍生交易、專業人才不足等問題,使得商業銀行不能對理財產品進行正確的定位和評估,其中的創新力度嚴重缺乏,很多產品的設計都要依靠外資銀行進行設計、報價、評價,沒有自主創新意識和強大的競爭能力。

1.2 確保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明顯

所謂的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就是指,商業銀行要根據規定向客戶支付一定的收益,其中的投資風險由銀行承擔,或是銀行根據有關規定向客戶支付最低收益或是承擔其中的風險,其它的投資收益就由銀行和客戶根據規定進行相應的分配,投資中的風險問題由雙方承擔。商業銀行中的理財業務發展迅速,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銀行盲目的提供確保收益理財的產品,根據相應的理財計劃和產品來獲得更高的利息。理財業務在發展的過程也會出現盲目經營和缺乏秩序的情況,這樣就給商業銀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危害,也也沒有很好的維護客戶的實際利益。盲目的承諾保底收益、變相攬蓄。如果這種情況不進行及時的處理,會造成市場經濟的動蕩,當年證券公司委托理財的情況極有可能再現。有的商業銀行在對收益進行宣傳的時候,故意把預期最高收益率轉換成最高收益率,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和說明,這樣就會是客戶誤以為是高息存款,從而影響客戶的判斷。

1.3 投資人利益沒有得到保護

在商業銀行中進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人往往在信息和專業知識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有的商業銀行在向客戶推銷的時候,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客戶的風險問題,承受能力以及具體的財務狀況,從而沒喲普給客戶提供準確的投資產品。而且有的商業銀行就是利用投資人對專業知識的不熟悉,故意誤導投資人,似的投資人最后做出的決定并非出自本意。投資人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有的商業銀行沒有根據合同中的要求使用相應的投資人資金,從而危害到投資人的利益。

1.4 商業銀行對于個人理財業務中的風險把握不充分

我國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風險防控方面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商業銀行不能進行定價和風險對沖,使得產品的創新力度不強;第二商業銀行的風險防控手段和能力不強,沒有自己的產品模型和對沖技術,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產品的成本和收益方面把控不到位;第三就是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激烈,甚至出現了惡劣的競爭氛圍;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很多銀行都把理財存款作為一種攬儲的方式,有的銀行為了吸引客戶就故意提高利息。

2 解決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管的方法

2.1 強化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

使用資格認證的方法,對于理財人員進行嚴格的管理。個人理財業務并不是單純的指銀行產品或是銷售人員,而是指經過專業的培訓,對于理財的工具比較熟悉,而且擁有專業的操作技術和實際經驗的個人理財能手,這些工作人員為客戶提供的不只是金融產品,更多的是要根據客戶的實際要求,為這些客戶提供實現財務目的的綜合性理財方案。客戶和銀行之間不再是單純的交易關系,而是一種長期穩定的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下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就變得尤為重要,所以個人理財業務的工作人員要經過專業的技術認證,還要擁有充足的工作經驗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2.2 要確保理財產品的規范化

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確保收益理財地規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現在對這項業務的風險認識還不全面,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停辦法》中指出,確保收益理財技劃或是相關產品中高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需要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商業銀行不能夠向其中的客戶承諾高于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而且商業銀行也不能盲目的承諾保證收益以后的其他收益。所以在存款利率沒有達到市場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不能向客戶承諾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商業銀行在介紹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根據監管局的要求進行操作,不能故意偷換概念,誤導客戶。

2.3 要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只有保護好投資人的利益,才能夠保證理財業務的順利進行。在商業銀行中開展個人理財業務要根據客戶的實際意愿,采取謹慎盡責的態度,才能夠順利的開展業務。商業銀行在向客戶介紹理財產品的時候,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的了解通鋪自認的資金狀況、選擇意向以及風險的承擔能力,從而給客戶提供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還要根據相應的理財合同來合理的使用資金,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核算,每一個理財計劃都要進行詳細的記錄。商業銀行還要給投資人介紹市場的運作方式和其中的風險問題,盡量使用準確而又通俗的語言,使得投資人能夠準確的理解。

2.4 商業銀行還要根據理財的實際狀況,建立健全理財業務市場風險管理制度和體系

在《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指出,商業銀行在進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時候,需要對利率和匯率等一些重要金融策略的調整和改變進行檢測,預測對銀行造成的影響,并且找到行之有效地解決方案。商業銀行在制定、銷售和管理相關理財計劃的時候,其中的董事成員和高層人員要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要把理財業務風險融合到商業銀行整體的風險管理中。上面所說的都是要求商業銀行在進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時候要加強內部的風險監控。但是商業銀行在去、追求利益的時候可能會忽略一些隱藏的風險問題,根據這個情況,就需要制定出具體和詳盡的風險標準和規定,從而更好的維持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楊俊松.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監管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06,(3):74-75.

第8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監管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概述

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通行的會計準則下,所從事的不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會引起資產負債表內項目發生變化但能影響其當期損益的經營活動。表外業務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表外業務是指那些雖未列入資產負債表,但是同表內資產和負債業務關系密切,在一定約束條件下有可能會轉化為表內資產和負債業務的經營活動。廣義的表外業務除了包括上述狹義的表外業務外,還包括資金結算、信托、咨詢等低風險的金融服務類業務。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主要是指狹義的表外業務。

自1979年10月中國銀行首次開發信托、租賃類表外業務以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努力調整經營機制, 不斷吸收國外商業銀行的先進經驗,其表外業務在數量、規模和業務范圍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由表1可知,雖然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有增長的趨勢,但是相對于國際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50%以上的水平,我們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表1.我國四大商業銀行營業收入、非利息收入及占比情況表(單位:百萬元)[ 表中數據來自于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2008、2009、2010、2011、2012年年報]

銀行名稱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

工商銀行 310200 44000 309411 48059 380821 72840 475214 101550 536945 106064

建設銀行 269747 38446 267184 55147 323489 66132 397090 86994 460746 93507

中國銀行 228288 39947 232198 46013 276817 54483 328166 64662 366091 69923

農業銀行 211189 23798 222300 35600 290418 46128 377731 68750 421964 74844

總計 1019424 146191 1031093 184819 1271545 239583 1578201 321956 1785746 344338

中間業務收入占比 14.34% 17.92% 18.84% 20.40% 19.28%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分析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主要風險有:(一)信用風險。它是指業務對象由于主、客觀原因不履行合約而使銀行在表外業務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二)市場風險。它是指由于市場利率、匯率的變動而使銀行在表外業務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在互換交易、期權交易、貸款承諾及遠期利率協議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銀行會經常面臨這種風險。(三)經營風險。表外業務的經營風險是由于銀行內部經營管理及法規制度不健全而使表外業務遭受人為損失的可能性。(四)法律風險。它是指銀行在表外業務中由于對國內外法律了解不足或認識上存在偏差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監管存在的問題

1.表外業務風險監管成本問題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監管成本問題是普遍關注的熱點,如果一味地強調減低表外業務風險監管成本,將會給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監管、發展和創新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2. 表外業務風險監管立法問題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規范性文件體系中,獨立地、專門地針對銀行表外業務的法律與法規較少,在銀行表外業務實踐中監管的可操作性不強,沒有統一的、完善的規范化監管標準,這樣客觀上無法對表外業務的實施有效的指導和規范。

加強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監管的建議

1.規范市場準入標準。由于表外業務的類別較多,復雜性較高,所以在對其設定市場準入時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建立不同的標準。嚴格按照《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設立準入程序,由高級別的監管機構進行審批,保證準入門檻能有效地對銀行表外業務風險進行控制。

2.強化資本充足率的監管。首先,資本充足率的監管應當包括操作風險,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機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事實上都隱藏于操作環節而有可能導致銀行承擔大量的風險并遭受損失。所以操作風險理所應當地該納入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范圍之內。其次,適當借鑒他國做法,分類管理不同的表外業務。

3.開展銀行內部風險評級。根據巴塞爾銀行委員會的要求,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為了使商業銀行具有更高的自主性,以前的直接監管都逐漸演化為間接監管,但是為了達到監管的目標,銀行在權限得到自主的前提下必須建立自身內部風險評級,主動的預防和控制表外業務可能帶來的風險。銀行內部風險評級可通過自評互評聘請金融專家實施評估。

參考文獻:

[1]淮陰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從現代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看我國商業銀行應采取的對策方略[J]. 經濟學情報,2000,04:33-37.

[2]鄧升軍.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認識及其管理[J]. 商場現代化,2006,25:213.

[3]謝啟標. 國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金融論壇,2006,09:49-53.

[4]孔祥林,劉文艷,付靖國.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成因分析與防范措施選擇[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04:18-20.

[5]陳雪梅,羊海燕.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的監管探討――來自華爾街金融風暴的啟示[J]. 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02:37-38.

[6]耿欣昶,金文犀. 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及對策[J]. 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07:162-163.

[7]龐杰,張曉賓.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監管的分析與建議――以邯鄲市為例[J]. 華北金融,2012,12:63-65.

第9篇:商業銀行監管范文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一、“資本辦法”的要點解析

“資本辦法”借鑒國際監管標準,結合國內銀行業實際,重點體現了“巴Ⅱ”和“巴Ⅲ”的統籌推進,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機結合,監管標準的統一性與分類指導相互兼顧的總體思路。“資本辦法”包括正文和17個附件,其主要有以下四個大的要點:

(一)統一配套的資本充足監管體系

“資本辦法”關于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最低資本要求,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不低于5%、6%和8%;第二層次為2.5%的儲備資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資本要求;第三層次為系統性重要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為1%;第四層次為針對特定資產組合及基于監管檢查對單家銀行的特定資本要求。鑒于以上要求,在通常情況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多層次的監管資本要求增強了資本監管的審慎性和靈活性,確保資本充分覆蓋國內銀行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和個別風險。

(二)嚴格明確資本定義

由于為了充分吸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教訓,“巴Ⅲ”提高了資本質量標準,而“資本辦法”則是延續重視資本質量監管的傳統,繼續維護資本工具吸收損失的能力,重新定義了各類資本工具的合規標準,調整了資本扣除和需要調整的項目,對國內銀行已發行的不合格資本工具給予10年過渡期,以緩解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

(三)擴大資本覆蓋風險的范圍

在“資本辦法”實施前,監管資本僅覆蓋了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針對國內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發生頻率較高和管理較為薄弱的現實,“資本辦法”實施后,將進一步把操作風險納入資本監管框架。

(四)四分類的差異監管

主要依據銀行在最低資本要求、超額資本要求、系統性行附加資本、第二支柱要求等四個方面的達標情況,監管機構實施不同的監管措施。

綜合以上要點,如何才能認為一家銀行達到了新的資本監管要求,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標準用于衡量,一是能按照“資本辦法”計算資本充足率,這僅涉及計算規則的改變,生成新的監管報表;二是建立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意味著風險管理能力的提示,管理理念的變革;三是持續優化風險敏感度高的管理體系并用于計算資本充足率,即實現按照高級方法計量監管資本。

二、應對策略

成功實施資本監管新規,有賴于商業銀行在組織、人員、數據、資源等方面的保障,如:董事會和高管層的認知、條線化管理的組織架構、銀行內部的推動機制、基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質量、人才儲備和財務資源等。具體來講,商業銀行應分步驟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將不僅僅體現在內部管理和業務運行層面,更將影響監管當局對其的監管資本要求,從而影響其個體資本監管環境以及相對競爭環境。特別是在當前資本市場融資難度不斷增大、資本約束不斷增強的背景下,良好的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將可能的監管資本控制在合理范圍,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商業銀行應根據新的監管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內部資本充足率評估程序,在個體資本監管上贏得競爭優勢。

(二)完善資本管理流程

從《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到《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變化的只有三個字,但實際卻意味著一個體系的變化和建立,即從單純強調指標的管理和合規,到強調資本管理這項活動和整個管理流程的確立,商業銀行所要付出的絕非三個字那樣簡單。這就要求銀行應建立完善資本管理流程,至少包括資本規劃、資本配置和考核、資本監控和報告等環節,且資本管理應當是形成一個動態的管理循環。同時強調動態和前瞻性的資本規劃,規劃應與風險管理規劃、財務規劃協調展開。

(三)提升風險計量水平

在審慎監管的指導思想下,標準法提供的風險權重一般趨于保守,偏向于要求銀行針對風險計提更多的資本,而高級計量方法由于風險敏感度更高,對于那些風險管理能力強、資產質量好的銀行而言,采用高級計量法意味著比標準法能夠節約資本占用。在三大風險中,信用風險資本的占比最高,因此從資本節約的角度,銀行應首先針對信用風險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在提升內部管理能力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同時,達到資本節約目的。

(四)積極調整考核機制

在面臨較大資本壓力的情況下,銀行需要強有力的工具引導資源向與風險偏好一致的業務領域流動,而考核機制是確保資本規劃、配置結果得以實現的最直接有力的管理工具。在當前形勢下,具有長遠發展目標的商業銀行不能再單純不計風險成本的規模發展和利潤增長,未來中國銀行業必將步入精細化管理階段,作為經營風險的專業機構,必須對風險進行“深耕細作”,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在達到監管要求的情況下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特欧美特级一片 |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不卡 | 成年大片免费视频播放手机不卡 |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 | 国产成人在线网址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 精品国产看高清国产毛片 | 三级三级三级网站网址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本道久久综合88全国最大色 | 国产精品高清全国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看片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 免费观看日本视频 | 亚洲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免费 | 久久久国产高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 日本亚洲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 香蕉视频黄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91精品天天更新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 在线观看 一区 | a级毛片在线看日本 | 俄罗斯黄色毛片 | 长腿校花被啪到腿软视频 | 欧美一级成人 |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免费资源在线 | 91精品久久久久含羞草 | 高清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 欧美日韩高清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免费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