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甲狀腺疾病預防和治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碘攝入量 甲狀腺疾病 對比研究 尿碘量
碘是一種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也是人體甲狀腺激素組成元素,人體微量元素碘的含量與人體甲狀腺激素含量有直接影響,并與人體代謝工作密切相關,換言之,甲狀腺疾病即是人代謝系統失常的表現。過高或者過低的碘攝入量會引起甲狀腺疾病,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并且至今為止還未有明確的甲狀腺疾病預防措施[1]。為降低因碘攝入量缺失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我國相關政府部門頒布落實了食鹽碘化的政策。然而由于近幾年人們生活食用中的碘攝入量的增加使得全國上下不同地區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有所增長。有關流行病學探究發現,碘攝入量過少或者增加都有可能引起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疾病[2]。本文就碘攝入含量與甲狀腺疾病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34462例研究對象選自高碘地區黃驊與碘適量地區彰武,對象均為常住居民(居住歷史有5年以上),其中男性18161例,女性16301例,年齡范圍13~70歲;其同意接受甲狀腺疾病的流行性疾病的調查與研究;并已有相關研究表明,黃驊地區的水源屬于高碘水源,彰武地區為適碘地區。
1.2采樣方法
問卷調查形式:通過問卷收集的方式調查地區居民的碘攝入量狀況、家庭病史包括甲狀腺疾病歷史,并進行全面的體格體檢。采樣調查:在不攝入任何食物的12個小時后采集對象的血液標本。
1.3甲狀腺B超檢查和細胞病理學檢查
對其采用HS-2000,7.5MHz/50mm的探頭B超檢查儀器檢查,獲取甲狀腺兩側葉四周徑值,以及甲狀腺中心回聲測量數據。在B超檢查過程中,用細針穿刺甲狀腺獲取微量甲狀腺組織,對其組織進行細胞病理研究和甲狀腺的病理檢查。
1.4實驗室研究
使用固相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ICMA)的方法測量超敏促甲狀腺激素(stash)、動態狀況下的甲狀腺激素(fT4)和動態狀況下的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的數值,三者的正常數值標準分別為:0.45~4.50 MI/L、10.3~24.5 pol/L、2.3~6.3 pol/L。
1.5分析方法
采用SAS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用χ2檢驗標化的患病幾率與其它率的比較。
2結果
2.1一般狀況
在2006年黃驊和彰武地區所采集的34462例研究對象中的男女比例為1:1.09,黃驊和彰武的常住居民人數分別是28220和21226人,在追訪期間兩地區,有部分人外出,黃驊與彰武的實際追訪率為95.3%和92.3%。兩地區的追訪中的男女比例為1:1.13。
2.2高碘地區(黃驊)和碘適量地區(彰武)的甲狀腺疾病患病幾率對比
高碘地區(黃驊)和碘適量地區(彰武)的甲狀腺疾病患病幾率對比數據如下表1所示。
從表1數據中不難看出,高碘地區黃驊的甲狀腺患病幾率大大高于碘適量地區彰武(P
2.3年齡差異的甲狀腺疾病患病率比較
黃驊地區和彰武地區不同年齡的居民甲狀腺疾病患病率比較數據如下表2所示:
由表2數據可知,黃驊高碘地區的所有階段年齡人群的甲狀腺患病幾率均高于彰武碘適量地區的甲狀腺發病幾率,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碘的攝入量對甲狀腺疾病的影響一直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健康問題,醫學界亦展開不少的相關性研究。人們生活的水平提高使得日常食用碘的含量增加,以至于導致甲狀腺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結果。因此本實驗就高碘地區與碘攝入適量地區的甲狀腺疾病流行特點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高碘地區黃驊居民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為34.59‰,明顯高于碘攝入適量地區彰武(發病率12.36‰),并且在甲狀腺的發病中,單純性的甲狀腺腫所占比例較大,同時青少年人群為高發病人群。通過本次的大量數據研究,足以證明水源性中碘含量較高的地區的居民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會高于碘攝入適量地區的居民,換言之,碘攝入含量的增加會引發甲狀腺疾病。本次的研究結果與國內醫學界以及國外的相關甲狀腺疾病與碘攝入量增加的關系研究結論一致,具有一定的可參考價值。然而國內關于碘攝入量增加導致的甲狀腺疾病的預防問題還未有深入研究,因此應當注意對水源性高碘地區的甲狀腺疾病研究,找出科學的預防對策[3]。
參考文獻
[1]呂勝敏,徐棟,王玉春,杜永貴,馬景,賈麗輝,種振水,趙君. 高碘地區兒童碘營養影響因素和甲狀腺腫大及結節的流行特征[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2(03):161-164.
所謂“冬病冬治”,即指在冬季容易罹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反復感冒、咳嗽、哮喘、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小兒肺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頸椎病、強直性脊柱炎、痛經、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等,在冬季適時預防和治療。應該說,“冬病冬治”是“冬病夏治”的補充或延伸。
那么,何謂“夏病冬治”7即指在夏季容易罹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白癜風、黃褐斑、光敏性皮炎、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瘙癢癥、暑濕感冒、咳嗽、哮喘、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小兒肺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過敏性鼻炎、頸椎病、腰肌勞損、潰瘍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復發性口腔潰瘍、梅病、癲癇、夏季汗癥、色素斑、痣、紅斑狼瘡等在冬季適時預防和治療。其次,有些陰虛陽亢的病在夏天會加重,那么就應在冬天加緊養陰,因為冬天是陰長的時期,陰氣最濃厚,質量也最好,陰虛陽亢的病在冬天抓緊養陰,夏天時癥狀就會減輕。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病人,因為甲狀腺分泌過多,致使代謝加快,產熱增多,冬天不但不怕冷,反而怕熱,那么冬天就應多進食一些滋陰降火的食品,如龜、鱉、鴨肉,必要時可服用丹梔逍遙丸或知柏地黃丸。
冬(夏)病冬治源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是中醫學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夏病”是指在夏季氣候炎熱時好發及遇熱后易發的一些宿疾。“冬治”是只在冬季氣溫低和機體陰氣旺盛時,采取一些治療手段,調整人體陰陽,使達到陰平陽秘,宿疾得以根除。這種療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防患于未然”的疾病預防觀。中醫治病重視“治病必求其本”扶助正氣才能外驅邪氣。夏季疾病欲除根,最有力的時機只有在冬季培補。夏病冬治是中醫治病求本、因時制宜的具體體現。
中醫理論認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毛孔閉塞,易患多種疾病。此時以辛溫藥物敷貼特定穴位,可溫陽益氣,益肺健脾,補腎散寒、通經活絡,活血逐痰,使人體陽氣更加充沛,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抑制過敏狀態,提高抗病能力。三九灸能有效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病。另外一些虛寒頭痛、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肩腰腿痛等。效果亦佳。而對于普通人群,三九時節貼藥也有助于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冬(夏)病冬治的治療方法很多,臨床上主要采用針灸加灸膏的方式治療。另外,還有灸療、拔火罐等治療方法。至于冬病夏治與冬病冬治的不同在于,冬病夏治是將藥粉制成餅狀,敷在患者的相關穴位處,而冬病冬治則將藥粉制成膏狀,患者在完成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過程后,將灸膏貼到穴位上,并貼上加熱的灸療貼,患者就可以回去,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因為是采用發熱的灸療貼加在灸膏上敷在穴位上,發熱讓人體皮膚毛孔舒張開,更容易吸收。
關鍵詞:新生兒;疾病篩查;進展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對每個出生的寶寶,通過先進的實驗室檢測發現某些危害嚴重的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從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避免寶寶因腦、肝、腎等損害導致智力、體力發育障礙甚至死亡。這些疾病有些是由于單純的遺傳因素所引起,有些是由基因異常及染色體異常引起,另一些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診療技術的提高,新生兒死亡率逐漸降低,而死亡原因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先天缺陷[1]。2009年《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開始實施,對新生兒疾病篩查現狀進行綜述并對其護理研究新進展進行探討以期更好的進行篩查和進行相關護理。
1 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發展
1.1 篩查技術:1961年美國Guthrie醫生建立了新生兒苯丙酮尿癥(PKU)篩查方法,他通過細菌抑制法,對濾紙干血樣中的苯丙氨酸進行半定量測定。此后歐美一些國家相繼利用相同方法對同型胱氨酸尿癥、糖尿癥等疾病進行了篩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濾紙血片法測量T4篩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樣方法測定TSH篩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國CH篩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為主,1998年以后,CH篩查主要采用靈敏度較高的時間分辨免疫熒光分析法(DELFIA),少數地區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國開始使用細菌抑制法篩查PKU,截止目前熒光定量法已經被大部分地區采用,但還有少數地區采用定量酶法來測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篩查技術方法向著簡單易行、結果精確、費用低廉方向發展。
1.2 篩查疾病種類:我國主要對新生兒血標本篩查CH和PKU這兩種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發疾病種類也有差異,也由于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病種也不同。例如:廣西廣東地區增加了G6PD 缺乏癥篩查,江蘇和上海部分地區增加了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篩查[7-8]。
1.3 新生兒篩查比率:全國各地(除西藏)均建立了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每年篩查290萬人次新生兒,依據國家統計局數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萬人計算,我國平均篩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衛生部《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規劃》2012年中部地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50%,以省為單位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80%,以省為單位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
1.4 我國發展情況:我國的新生兒疾病篩查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1981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和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開始對新生兒篩查3種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癥),1982年3月成立了全國11省市PKU篩查協作組,首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新生兒PKU篩查。隨著隨著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普及,新的篩查實驗室不斷增加,至2009年,全國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負責對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進行質量控制[8]。1994年《母嬰保健法》頒布,新生兒疾病篩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篩查情況:徐艷華等1985年~2006年間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和苯丙酮尿癥篩查情況進行了回顧,期間共對13 666 750例新生兒進行了苯丙酮尿癥(PKU)篩查,檢出患兒1 170例,患病率為8.6/10萬(1 11 681),同時對13 666 750例新生兒進行了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CH)篩查,6 505例,患病率為49.2/10萬(1:1 063)[9]。全國按地區分析,西部地區CH發病率高于東、中部地區,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區、高原,較易導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區篩查覆蓋率較小和篩查切值不同所致。PKU發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廣州最低。1998年之后發病率明顯提高,這可能與檢測方法的改進與可疑患兒召回率增加等有關[10-12]。
1.6 護理進展:護理方法的改進有利于提高篩查率,由于新生兒年齡小,許多家長因為心疼小孩而放棄篩查,所以首先應該安排專門人員對需篩查人員家屬進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釋工作,簽訂知情同意書,確保每位新生兒得到篩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屬更容易接受篩查。采血必須在嬰兒出生滿72 h后,充分哺乳后進行,暫時不宜進行篩查者在1個月內采血篩查。控制采血室溫度,溫度宜在22~25℃之間,采血時間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兒沐浴后進行;選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腳根內外兩側,采血前保證新生兒足部足夠溫暖,下肢發冷者或寒冷季節可用溫暖的濕毛巾(≤42℃),熱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膚,讓足根周圍皮膚充血變紅,以保證血液順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兒足根,常規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膚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繞新生兒足根部并繃緊皮膚,另一手用無菌采血針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輕輕用無菌干棉簽棄去第一滴血,通過輕微擠壓交替放松,以形成較大的血滴(約1 cm),不得局部用力擠壓,如擠壓超過3次,穿刺點仍未有血液滴出時應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響采血效果和質量,每個新生兒取3個血斑,每個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濾紙,血樣必須透過采血卡濾紙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3~5 min,必要時用膠布加壓止血。血標本充分涼干,不能互相重疊或豎立放置,避免標本堆積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樣,避免紫外線照射和液體污染,血樣保存于4℃冰箱,可長期保存以備復查[13-15]。
2 新生兒疾病篩查存在的問題
由于新生兒疾病篩查對先天性疾病預防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因此新生兒疾病篩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視并且獲得了廣泛開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過程中篩查技術不斷革新,篩查疾病病種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16]。
2.1 新生兒篩查率低:雖然新生兒疾病篩查得到了較快的推廣,但是篩查中心數量相對于我國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來說較少,到目前為止部門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沒有設置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新生兒疾病篩查相關知識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區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屬于收費項目,患者依從性差,另外國家投入資金相對較少等導致新生兒篩查覆蓋率相對較低。
2.2 篩查病種需要增加:目前常規篩查疾病為PKU和CH,而實際存在的新生兒疾病包括異染性腦蛋白質營養不良、戈謝氏病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些遺傳代謝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漸引起社會重視,這種疾病由人體內某些酶、膜及受體等的生物合成遺傳缺陷導致,大多數在嬰兒期起病,涉及機體各系統組織器官。IMD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育,如早期發現可調整飲食和補充相應缺乏物質控制治療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目前己發現的遺傳代謝病達600多種,常見的即有30余種。總發病率約占出生人口的1%。可導致小兒智力發育異常和身體發育障礙。
2.3 篩查技術有待創新:由于傳統的檢測方法需要每檢查一種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檢測時間長,結果不穩定等導致篩查者和家屬都較難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應用于診斷遺傳代謝性疾病,之后通過不斷改進[17]。它可同時檢測有機酸、氨基酸、糖類和核酸的堿基,可有效篩查遺傳代謝病。該技術一次能篩查多種IMD,靈敏度及準確度均高。我國于20世紀末引進了GC-MS技術,應用于高危兒童的篩查,并陸續在全國推廣應用,該技術穩定,各地陽性檢出率相似,為8.26%~10.4%。雖然該技術應用范圍廣,但存在著分析成本高、耗時長等缺點。目前最新的串聯質譜分析技術(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漸成為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的有力手段。該技術有篩查病種多(一次能篩查出氨基酸代謝異常、脂肪酸代謝異常及有機酸血癥等30余種遺傳代謝病)、分析時間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點。該技術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從2005年后,全國各地相繼開始應用串聯質譜技術用于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的群體篩查。
2.4 篩查質量有待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缺少監督,大部分省市區沒有制定督導方案,也沒有專門針對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專項監督指導工作,缺乏統一管理和統一的技術規范,篩查質量不能保證。隨訪制度和評估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對于陽性或疑似陽性患兒由于經費或其他原因導致不能及時隨訪,特別是對流動人口的新生兒實行早期篩查及對病例的隨訪與評估均有待加強。
2.5 護理水平有待不斷提高:護理水平是新生兒疾病篩查中提高篩查率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新生兒疾病篩查陽性患者的發現與及時治療與否,由于篩查技術不斷更新,篩查病種不斷增加,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更新知識適應新技術新病種,盡可能的提高篩查率。
3 新生兒疾病篩查展望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一定會被社會家庭所重視。國家會進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篩查質量控制系統,實行網絡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評估督導機制,推廣新技術,提高護理水平,提高新生兒篩查覆蓋率、召回率和治療率,使新生兒篩查健康持續地向前發展。
4 參考文獻
[1] Fingerhut R,Olgemller B.New born screening for 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opath ies:an update[J].Anal B ioanal Chem,2009,39(8):1481.
[2] Guthrie R.Maternal PKU-a continuing problem[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88,78(7):90.
[3] Dussault JH,Coulombe P.Evaluation of thyroid response[J].Union Med Can,1973,102(12):2480.
[4] Smith L.Review of neonatal screening program forphenylketonufia[J].BMJ,2005,30(3):333.
[5] 呂 軍,楊 青,張德英,等.我國新生兒疾病篩查開展及管理現狀[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5):720.
[6] 楊里福,盧 源,馬啟玲.DELFIA與RIA測定甲狀腺激素水平的比較[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4,17(1):160.
[7] 田國力.上海部分地區新生兒篩查18年回顧[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4,5(3):484.
[8] 趙正言.新生兒疾病篩查在我國的發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2(1):97.
[9] 徐艷華,秦玉峰,趙正言.中國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與苯丙酮尿癥篩查22年回顧[J].中華兒科雜志,2009,22(1):18.
[10] 顧學范,周建德,葉 軍.上海地區新生兒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篩查[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2,36(1):16.
[11] 金 平,蔡宗友,胡定波,等.湛江地區8年新生兒篩查回顧性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3):526.
[12] 王 軍,王窄珍,張 展,等.河南省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篩查及群體分布規律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5):825.
[13] 姚艷艷,汪存玲.干預措施對新生兒足跟水平進針采血法的影響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0,8(11):43.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部關于印發《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的通知[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5,16(1):4.
[15] Wilcken B,Wiley V,Hammond J,et al.Screening for new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by tandem masss pectrometry[J].N Eng Med,2003,34(8):2304.
關鍵詞:胺碘酮注射液 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1-0115-01
由于心臟激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變叫心律失常,這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表現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可無任何不適,偶于查體時被發現,嚴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近年來我院心血管內科用胺碘酮靜注治療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1月-2011年10月間我院住院部收治了33例心律失常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齡46-87歲。生命體征:非器質性心臟病22例,冠心病11例,所有陣發室上性過速患者均有反復發作史。體格檢查要點:對心律失常的定性診斷,心電圖無疑是最簡單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記錄一段很短時間內的心律情況,對間歇性發作的心律失常診斷帶來困難。動態心電圖則在這方面彌補了常規心電圖的不足,它可連續記錄患者24-48 h內的心律變化,對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診斷均有重要意義。雖然多數心律失常須靠心電圖檢查來確定性質,但一些簡單的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顫動等通過聽診基本可確立診斷;通過聽診獲得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如心臟擴大、器質性心臟雜音、心功能不全等。
2 治療方法
室上性過速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藥30 min以上,室性過速者立即給藥。取胺碘酮注射液5 mg/kg稀釋至20-40 ml,緩慢靜脈注射不少于20 min。無效或控制不滿意者間隔15 min以后靜注75 mg,繼而以0.5-1.0 mg/min的速度持續靜滴1-3天,并同時給予口服胺碘酮200 mg,3次/d;用藥期間持續心電監護、監測血壓及不良反應,用藥時間2-3個療程。
3 結果
經過2個療程的用藥治療,顯效患者24例,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其中18例在給藥5-30 min內控制,3例60 min控制,3例2 h控制。6例室性過速者首劑注射后10-40 min完全控制,以上30例患者均未復發;3例再發后再次給予首次劑量靜注后完全控制,靜注胺碘酮中3例出現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未見明顯Q-T間期延長、血壓下降和心功能不全。顯效達到72.72%,有效率90.90%。
4 討論
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包括心臟激動起源異常、傳導異常以及起源和傳導均異常。激動起源異常主要與心肌細胞膜局部離子流的改變有關,其表現形式有二,即起搏點自律性增高和觸發激動。心肌細胞自律性即心肌細胞自發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自律性是竇房結、心房傳導束、房室交界區以及希一浦系統的正常電生理特性。正常情況下,竇房結的自律性比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竇房結以下的起搏點受到竇房結激動的抑制而不能表現出來,一旦竇房結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級起搏點的自律性或次級起搏點自律性異常升高而超過竇房結的自律性時,自律性較高的次級起搏點就代替竇房結發出激動,觸發心臟的興奮與收縮,其中由于竇房結自律性下降導致的異位搏動稱逸搏或逸搏心律,而由于潛在起搏點興奮性異常升高所引起的異常搏動稱為早搏或心已動過速。心臟本身病變或植物神經興奮性改變,均可使心臟組織自律性受到影響,甚至使原來無自律性的心肌細胞也可在病理狀態下出現異常自律性。觸發激動由后除極引起,后除極牌期后除極和延遲后除極。早期后除極發生于動作電位復極過程中,尤其2相平臺期。由于早期后除極緊跟前面的動作電位并由其引起,故又稱第二次超射。早期后除極所引起的期前激動將產生與前一激動聯律間期相對固定的早搏,這種情況常表現為良性心律失常。早期后除極的發生可能與除極時K+通透性下降有關。延遲后除極是在動作電位復極完成后發生的短暫性、振蕩性除極活動,也是由于前面的動作電位引起。延遲后除極可以是閾下刺激,但當其增大到足以使膜電位到達閾電位時,即可產生緊隨后除極的觸發激動。延遲后除極的發生主要與心肌細胞內Ca2+大量增加有關。無論早期后除極還是延遲后除極,因為如果沒有前面的動作電位,后面的觸發活動也不會出現,所以稱此激動為觸發激動。觸發激動常見于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低血鉀、高血鈣或洋地黃中毒時。心臟激動的傳導異常分傳導障礙和折返激動兩大類。傳導障礙是指激動沿傳導系統傳導的速度減慢或傳導中斷。其發生的基本原理有三:①組織處于不應期;②遞減性傳導;③不均勻傳導。折返激動是指心臟激動沿一條途徑傳出,又循另一條途徑返回原處,再次激動心臟的現象。單次折返引起早搏,連續折返導致心動過速、撲動或顫動。折返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見的發生機制。
胺碘酮注射液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主要電生理效應是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時程及有效不應期,減慢傳導,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動[1]。同時具有輕度非競爭性的及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和輕度Ⅰ及Ⅳ類抗心律失常藥性質,減低竇房結自律性。對靜息膜電位及動作電位高度無影響,對房室旁路前向傳導的抑制大于逆向。短時間靜注時復極過度延長作用不明顯。靜注有輕度負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原為心絞痛藥,具有選擇性對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的直接擴張作用,能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可影響甲狀腺素代謝。本品特點為半衰期長,故服藥次數少,治療指數大,抗心律失常譜廣。應用胺碘酮注射液注意事項[1]:①對碘過敏者對本品可能過敏。②下列情況應慎用:竇性心動過緩;Q-T間期延長綜合征;低血壓;肝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嚴重充血性心力衰竭。③對診斷的干擾:心電圖變化:例如P-R及Q-T間期延長,用藥后患者可能有T波減低伴增寬及雙向出現u波,此并非停藥指征。極少數有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及堿性磷酸酶增高。甲狀腺功能變化,本品抑制周圍T4轉化為T3,導致T4及rT3增高和血清T3輕度下降,甲狀腺功能檢查通常不正常,但臨床并無甲狀腺功能障礙。
1. 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
食養食療的首務是對人體的滋養作用。《難經》曰:“人賴飲食以生,五谷之味。薰膚、充身、澤毛”。飲食的滋養作用是人身賴以生存的基礎。飲食進入人體,通過胃的吸收,脾的運化輸布全身,即成為水谷精微而滋養臟腑、經脈、乃至筋骨、肌膚、皮毛等,并與人體的真氣結合,形成人體的正氣,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和抗御邪氣。此外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精、氣、神也離不開飲食的滋養。機體營養充盈,則精充、氣足、神全。《壽親養老新書》:“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明確指出了飲食是“精、氣、神”的物質基礎。
凡對人體有滋養作用的食物,大多味甘、性平,為營養豐富的上乘之品,能有效補充人體的氣、血、陰、陽、津、液,改善這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物質的質和量,以充養全身臟腑、經絡,使氣血充盈,陽生陰長,精氣神充沛,形體壯實。
從現代營養學研究而言,具有滋養作用的糧食、水果、蔬菜、禽蛋、肉、乳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激素等物質,可直接補充人體內物質不足,有效防治多種營養不良性疾病。此外,近年來發現,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對機體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某些微量元素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也是其對機體有養生作用的物質基礎。
2. 飲食對人體陰陽平衡的調整作用
人體的生理機能只有維持協調,才能使機體處于健康狀態,從而避免疾病的發生。而注重飲食調養,可起到維持人體機能協調、陰陽調和的作用。《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認為臟腑、經絡、氣血等等,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協調,才能維持“陰平陽秘”的正常生理狀態,調整人體陰陽的協調平衡就成為一條重要的中醫養生法則。食養食療的調整作用就是要陰陽平衡,以平為其宗旨。對某些因陰陽失調所導致的不同情況,可利用飲食的性味進行調整。如對陽衰陰盛者,可扶陽抑陰;對陰虛陽衰者,宜育陰潛陽;對陰陽俱虛者,宜陰陽平補等等。如陽虛的人可用溫補,宜選用羊肉、牛肉、狗肉、胡桃仁、海蝦、韭菜、干姜等甘溫、辛熱類食品補助陽氣;陰虛的人當用清補,選用甲魚、海參、銀耳、百合、黑木耳、藕、荸薺等甘涼、咸寒類食品養陰生津;偏熱的體質或熱性疾病,可選用性質屬寒的食物,如梨汁、藕汁、西瓜、綠豆、茶等清熱、生津、利尿;偏寒的體質或寒性疾病,可選用性質屬熱的食物,如胡椒、茴香、辣椒、生姜、芫荽等溫里,散寒。
食養食療的調整作用,還包含對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的調整。人體生命活動的過程也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體內的各種新陳代謝諸如吸收與排泄、同化與異化、酶的生成與滅活等等。貫穿生命活動過程的始終,從而使體溫、血糖、血脂都相對穩定在一定的生理范圍內,保持人體的平衡。同時,人體通過陰陽消長運動和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攝取自然界水、空氣、食物等供應機體需要,又把機體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維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平衡。所以人與自然界的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食養食療的一個根本任務,就是運用陰陽平衡規律調整機體功能,使體內的陰陽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都能達到協調平衡。
3. 飲食對人類疾病的預防作用
人類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體的正氣虛衰。正氣旺盛,就能避免邪氣的侵襲,使機體處于健康狀態;反之則易發生疾病,已患病者也易轉危變重。恰如《素問?遺篇刺法論》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合理安排飲食,不但可以保證機體營養,使臟腑功能旺盛,氣血充實。一旦有外邪侵襲,也能有效抵御而使機體免于患病,即使患病后,也能較快康復。因此,注重飲食調養能增加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現代研究證明,人體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會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從而導致生病,患口舌炎、壞血病、軟骨癥等;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缺少鈣會引起佝僂病,缺乏磷質會引起神經衰弱,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缺乏鐵質會引起貧血,缺少鋅和鉬則會引起身體發育不良等。而通過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針對性地增加上述食物成分就會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中醫學早在1 000多年以前,就有用動物肝臟預防夜盲癥;用海帶預防甲狀腺腫大;用谷皮、麥麩預防腳氣病;用水果和蔬菜預防壞血病等記載。
[關鍵詞]轉化醫學 內科實踐教學 新模式
隨著科學的發展,醫學研究也不斷深入,醫學領域日益呈現對多元化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而目前醫學人才的培養出現臨床與基礎醫學嚴重脫節的問題,屏障日益增大,有學者稱之為“死亡之谷”[1]。因此,重視教學改革,促進臨床應用和基礎醫學的相互轉化,根據醫學研究與教學的發展方向,才能使臨床診療效果受益于其機制研究。要培養適應21世紀的高素質新型醫學人才,就必須引入新的臨床醫學教育理念。
一、前言
(一)轉化醫學的概念
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這個概念首次出現于1992年美國《科學》雜志,也叫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它是近幾年國際醫學領域出現的一種新概念[2]。1996年,在《柳葉刀》雜志上,第一次出現了“轉化醫學”這個名詞[3]。轉化醫學是從實驗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從病床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的連續過程,簡稱為“B-to-B或B2B”。轉化醫學最初的目的是打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實現從臨床實踐中尋找課題,加速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治療應用的快速轉換,促進基礎研究成果快速為臨床醫學服務,為疾病防治和完善政府公共衛生政策服務。它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該概念現在已發展為在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工作者中互通有無的一門學科。轉化醫學這門大綜合學科的實質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它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多學科、多層次、多靶點,微觀與宏觀、靜態與動態、結構與功能、生理與病理、預防與治療、人文與科學的交叉融合。通過轉化醫學這門學科,最終促進整個醫學向最有效和最合適的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預防模式的轉化。從廣義上來說,它不僅涉及到基礎和臨床各個專一學科科研與學科發展的改革,更有助于現在和未來的醫學人才的培養。隨著轉化醫學概念的出現,整個醫學在教育,科研模式及人才培養方面都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在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如何在這個新的醫學理念指導下,對內科實踐教學進行探索,為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新的途徑,是當代內科實踐教學所需探討的一個新問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轉化醫學發展引發全球關注:歐盟每年用于健康領域轉化性研究的資助達60億歐元;英國近5年投資了4.5億英鎊用于轉化研究中心建設;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2003年提出,到2012年建成60個轉化中心,為此每年投5億美元。在此期間,中國的轉化醫學進程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全國一些院校和科研單位都成立了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為我國轉化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轉化醫學的出現是多學科、多層次的交叉融合,增進了學生對不同學科領域的了解,彌補了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隔閡。把轉化理念貫穿于整個醫學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培養具有較高轉化能力與素質的醫學人才,是醫學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改革課題,具有長遠重大的意義.
二、轉化醫學在內科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1999 年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了 “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5,6]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能夠從事醫學工作的醫療工作者,醫學教育作為一個為醫學生打下知識基礎,樹立基本理念的階段,在理論及實踐教學方面更應該深刻理解,貫穿執行轉化醫學這個理念。
(一)轉化醫學在內科實踐教學內容中的運用
臨床實習是醫學生教育系統中的重要階段, 作為一門動手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必不可少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鍛煉學生動手能力,而且在灌輸職業道德,教育理念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4]。傳統醫學教學一般把實踐教學分成兩部分: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關類實踐教學。基礎醫學的實踐教學目的在于通過系列試驗臺邊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實驗方法,并且鞏固相關理論課知識。臨床實踐教學則通過病床見習相關患者相關的教學,鞏固臨床專業知識,傳授職業道德,學習成為一名醫師。臨床實踐教學質量的好壞與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長期以來,基礎與臨床實踐教學中存在著頑固的壁壘,具體表現為基礎醫學的實踐教學僅以醫學基礎學科的理論知識為中心,學生在該階段的學習根本就接觸不到與臨床相關的各項內容;而臨床見習教學主要以疾病的診斷,治療為主,而對于研究疾病的相關發病機制的實踐內容花費較少的時間或基本予以忽略。針對實踐教學中這種試驗臺與病床分割的教學狀態,在基礎與臨床兩方面實踐教學都必須予以改革,通過加大雙方實踐內容的轉化力度,不僅能夠提高醫學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而且對于學生深刻了解轉化醫學的概念,并將其運用于整個職業生涯都有較大的作用。
為了提高實踐教學的轉化力度,在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中可摻入部分基礎醫學的內容,比如在內科實踐教學中融入基礎醫學知識,如學習呼吸衰竭時應加上酸堿平衡紊亂的計算,血氣的分析,以便于掌握疾病的治療方案;學習甲狀腺機能亢進癥中加入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之間的反饋調節以加深對甲亢病因的理解。依據內科實踐教學實際情況,添加部分實驗臺相關的內容,學生既溫習了與疾病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在整體思維上得到了完整的訓練,在學習過程還將轉化理念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加大課程綜合化設置的力度,如以內分泌系統或某一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為中心,橫向結合相關的學科領域如相關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理論課程等,縱向貫通不同基礎醫學與臨床知識,為進行轉化醫學的實踐打下理論基礎。另外,還可以講授一些轉化醫學研究手段及方法,以培養轉化醫學理念。鑒于轉化醫學的創新性特點,應鼓勵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利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模式,改變陳舊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查閱文獻、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將臨床與病理、生理、生化等基礎知識進行結合,綜合分析,最后由帶教老師進行補充和總結。完成這一過程必然會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豐富其臨床經驗,學生通過這一過程,體會到臨床實習的真實意義,從中明白基礎聯系臨床實際的重要性。總之,包含轉化醫學理念的內科實踐教學應以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臺為基礎,綜合融合基礎與臨床的多個學科內容。
(二)轉化醫學在學生課外科研課題上的運用
課外科研訓練是實踐教學的一個延續,進行一系列科研訓練是培養高素質臨床醫生的一個必經途徑,進入內科實習階段的醫學生對于整個醫學的大部分知識都有了較完整的認識,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向學生灌輸一定的臨床科研方法和科研意識。長期以來,醫學院校師生科研選題多從學科、個人興趣或學業要求出發,對病癥實際發展需要的開發則較少考慮。高校科研大多滿足于實驗、論文、專著,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醫學院校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促進醫學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的重任,同時,轉化醫學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及創新性,要求醫學院校師生從論文選題、科研立題時,就應有實際應用與產業化的概念,科研成果完成后就應該考慮其向臨床應用方向發展的趨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學生獨立實行資料查閱、完成讀書報告、制定科研計劃、實施實驗操作、撰寫科研論文等。對于基礎研究能力的訓練,應提供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實踐的機會,這是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此階段進行課外科研時,除了了解常用的經典實驗技術手段,此外,還應注重了解基礎研究的思維方式,熟悉基礎研究課題從申報、立項到實施、結題的全過程。通過基礎研究能力的訓練,應使八年制學生對于整個醫學研究有一全面清晰的認識,具備科研思維,從而提高其在未來轉化醫學研究中,所提臨床問題的研究可行性。目前的醫學教學模式主要以獨立的分科式教學為主,強調學生在某一專科、某一領域的深度鉆研。而在轉化醫學的理念下,應重視各學科的整合,包括臨床與基礎研究等,應搭建新的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教育平臺。醫學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將其按前后期斷然分開的結果,必然會導致醫學生對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缺乏必要的實際體驗,從而難以形成融會貫通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一步學習科研的思維、方法、基本技能,培養科研道德和素質。并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設第二課堂,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通過這類課外科研的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嚴謹的科研思維,而且對于培養新一代的具有高度轉化能力的醫生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醫學教育改革任重道遠,轉化醫學是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們實施醫學教改革的平臺和途徑。相信今后轉化醫學一定會成為我國醫學教育和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在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中添加轉化的理念,可以提高內科實踐教學的力度,但對于如何協調臨床能力訓練及基礎研究能力訓練的順序及時間等細節方面,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ButlerD.Translational rese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J].Nature,2008,453(7197):840-84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 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Science. 1992; 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Lancet. 1996; 348(9025):422.
[4]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2, 2:1.
[5]張曉蘭,李曉松,萬學紅,等.醫學畢業生對“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相關教學內容的意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17(1):5-8.
主辦: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編輯部
負責人:陳興洲
電話:025-84121542
時間:2005年12月20日―2005年12月22日
地點:南京總醫院
學分:3
教學對象:神經內科醫生
擬招人數:300
第三屆中國主任醫師學術年會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負責人:吳蘇偉
電話:010-65273103
時間:2005年11月23日―2005年12月1日
地點:北京
學分:10
教學對象:醫院院長、醫療衛生機構主任醫師
擬招人數:200
甲狀腺疾病的臨床進展培訓班
主辦:好醫生醫學教育中心
負責人:戴為信
電話:13520456369
時間:2005年11月25日―2005年11月29日
地點:北京
學分:5
教學對象:主治醫師
擬招人數:200
醫院投融資體制改革
和資本運作高級研修班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負責人:吳蘇偉
電話:010-65273103
時間: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26日
地點:重慶
學分:8
教學對象:各級衛生管理部門負責人
及相關人員
擬招人數:100
第6屆全國氣管外科學術研討會
主辦:上海市胸科醫院、
中華呼吸結核雜志、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負責人:趙珩
電話:13701865603
時間:2005年9月27日―2005年9月30日
地點:上海
學分:5
教學對象:全國各級醫院的胸外科醫師
擬招人數:200
全國醫院感染控制與消毒學研討會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負責人:吳蘇偉
電話:010-65273103
時間:2005年9月25日―2005年9月30日
地點:廈門
學分:8
教學對象:醫療、保健機構人員及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消毒專業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
擬招人數:200
第二屆全國胸部腫瘤外科研討會
主辦:北京醫學會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負責人:王天佑
電話:63014411-3750
時間: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0月22日
地點:深圳
學分:6
教學對象:胸外科醫師及呼吸科肺癌專科醫師
擬招人數:400
全國肺移植高級研討會暨學習班
主辦: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
無錫市第五人民(胸科)醫院
負責人:陳靜瑜
電話:0510-5101232
時間:2005年10月21日―2005年10月27日
地點:無錫
學分:6
教學對象:相關專業中級或以上人員
擬招人數:200
精神醫學臨床新進展研討會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負責人:李明霞
電話:010-51759115
時間:2005年9月15日―2005年9月20日
地點:北京
學分:6
教學對象:精神科主治醫師以上
擬招人數:400
全國腔鏡手術并發癥的防范與處理
學術研討會
主辦:中國微創外科雜志社
負責人:傅賢波
電話:82025751
時間:2005年10月20日―2005年10月25日
地點:海南
學分:6
教學對象:腔鏡外科中級或以上人員
擬招人數:150
全國口腔修復與種植修復技術學習班
主辦: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負責人:王新知
電話:62179977-2348
時間:2005年12月16日―2005年12月20日
地點:海口
學分:5
教學對象:中級職稱以上
擬招人數:80
全國腫瘤放射治療
未來發展新技術論壇會
主辦:陜西省腫瘤醫院
陜西省抗癌協會
陜西省醫學會
負責人:蔡英全
電話:029-85254081
時間:2005年10月15日―2005年10月19日
地點:西安
學分:5
教學對象:腫瘤放射治療及相關學科人員
擬招人數:400
現場流行病學
主辦:山西省預防醫學會
負責人:曲成毅
電話:0531-4135267
時間:2005年10月10日-2005年10月16日
地點:山西太原
學分:7
教學對象:省、地、市三級CDC工作人員
擬招人數:60
菌群失調檢驗學習班
主辦: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
負責人:林三仁
電話:13691515842
時間:2005年11月10日―2005年11月14日
地點:北京
學分:5
教學對象:相關專業中級以上人員
擬招人數:100
全國傳染病防治法與公共衛生管理培訓班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負責人:吳蘇偉
電話:010-65273103
時間:2005年11月18日―2005年11月25日
地點:北京
學分:8
教學對象:傳染科醫師(中級以上)、
各相關單位及各級醫院負責人
擬招人數:150
生物治療技術進展學習班
主辦:中華醫院管理學會
醫療衛生技術應用管理專業委員會
負責人:李剛毅、胡波
電話:010-87701986
時間:2005年12月15日―2005年12月18日
地點:廣州
學分:4
教學對象:臨床專家、衛生行政管理人員
擬招人數:150
病案與法律學習班
主辦: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病案管理專業委員會
負責人:劉愛民
電話:010-65295575
時間:2005年10月24日―2005年10月28日
地點:昆明
學分:6
教學對象:病案科主任、
醫院管理人員(中級或以上)
擬招人數:50
醫療事故防范及外科手術
技術新進展研討會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負責人:吳蘇偉
電話:010-65273103
時間:2005年11月25日―2005年11月28日
地點:昆明
學分:3
關鍵詞:針灸;療法;臨床應用
目前,在亞洲、西歐、東歐等已有120余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術治病,對治療許多疾病都有了顯著的效果。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針灸療法目前在我國醫院治療的實際臨床應用也愈來愈廣泛,經過大量的研究表明,針灸療法對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義。
1針灸治療
針灸療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針灸療法對保身健康,繁衍民族具有重要意義。它屬于一項傳統的物理治療方式,此治療方式簡便快速、效果立竿見影,但針灸對于施灸人員的技藝要求非常高。對于一般疾病,在臨床時通常使針與灸兩者并用,因此,稱為針灸。
針灸主要是通過利用調節虛實和平陰陽的作用,使經絡運行血氣順暢.刺激腦部.使其產生腦內嗎啡,達到抑制緩解疼痛的目的,從而可以抗御病毒,還可以傳導感應等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醫療界中,針灸除了治病之外,常常用于預防疾病方面。
2針灸治療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2.1針灸有助于醫師進一步診斷疾病 醫師在診斷患者疾病時,采取針灸的方式通過檢查腧穴或某些特定部位,來推測疾病的性質、部位以及屬于何經和虛實狀態等。此外,針刺有助于有關理化診斷的順利進行并提高其診斷陽性率,如在上消化道 X 線透視、鋇餐造影、纖維胃鏡、食道鏡等檢查中的應用,有著較好的效果。因此,當前許多醫師采取針灸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疾病診斷,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效率及準確率。
2.2針灸有助于疾病治療
2.2.1針灸在疾病方面的治療現狀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了43個病種適合針灸治療,針灸科運用傳統的針刺、艾灸、火罐和現代的電針、水針(穴位注射)、耳針、頭針、TDP神燈等多種方法來推廣、治療,以及各科的常見病和疑難病,如面癱、中風后遺癥、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失眠、咳嗽、便秘、陽痿等內科、神經科疾病;肩周炎、頸椎病、骨關節炎、腱鞘炎等常見的骨傷科疾病;遺尿、近視、痛經、月經不調等兒、婦科疾病;鼻炎、耳鳴、耳聾等五官科疾病;及肥胖等內分泌代謝疾病。
針灸療法已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常見病的治療。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癥,發展至今已確定達到160多種。1987年 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針灸作為世界通行醫學的地位在世界醫林中得以確立。
2.2.2針灸在治療疾病的具體臨床應用效果 此外,《黃帝內經》說:"喜怒傷氣,寒暑傷形";"百病生于氣"。也就是說情志變化太過,則病從內生,直接損傷五臟氣機;而六傷人是先侵犯人體的肌表。因為此類人群的不適主要是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壓力過大引起,所以在治療中,以調肝膽為主,配以心包經和脾胃經的腧穴,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從臨床報道看,針灸可以調動人體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抑制病變過程,消除致病原因,從而起到肯定的治療作用。其中對于各種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和感覺、運動障礙等神經性疾病能起到顯著的療效而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應該看到,針灸對多數明顯的器質性改變換無法治療其根本原因,對多數疑難重癥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針灸療法在麻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應用效果,通過在前顱窩手術、甲狀腺切除術、頸椎前路手術、肺葉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剖腹產和輸卵管結扎術等手術中,應用針刺麻醉。此麻醉放松不僅具有調整功能,使用安全,而且可以保持患者處于清醒的狀態,便于與醫師進行更好的配合與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
2.3針灸有助于預防疾病
2.3.1針灸有助于幫助調節人體內部器官運行情況 對于這些亞健康、疲勞過度的肥胖患者來說,去中醫門診進行針灸療法以及適當的進行針灸減肥是非常有幫助的。針灸刺激相應的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條理內分泌及機體平衡 減去多余脂肪.標本兼治,它突破了傳統認識,利用調節人體內分泌來達到減肥目的[1]。
2.3.2針灸有助于減壓負重 針灸療法是中醫的精髓所在,與西醫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講究未病先防。現在,大部分人去醫院 是由于實在沒有辦法自己解決,才會想到去找醫生,而此時,病已在人體內潛伏了很久。而根據現代研究已經證明,針灸對人體細胞免疫功能及體液免疫功能都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同時對人體各系統的功能活動也都有調節作用。這為古人將針灸用于預防保健提供了科學依據[2]。
而現代人容易疲勞、緊張、失眠、抑郁因為生活節奏太快.導致亞健康癥狀多發。多數患者的癥狀都是頸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呼吸道傳染病以及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黃褐斑、青春痘等,而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等。他們缺乏疾病的預防及身體保養意識,導致缺少運動鍛煉,如得不到很好的調理和保養,身體就會不堪重負。
2.3.3針灸有助于保持人體身體健康 從目前臨床看,如冬病夏治防治哮喘,以及常灸足三里、關元、氣海等穴強壯身體、延年益壽,都有較好效果。此外,除了定期去做針灸療法之外,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保健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3結論
針灸之所以能治病,從現代醫學來說,豐要是由于激發和調整機體的神經系統作用,使針刺對神經起到成用的興奮或抑制作用,這在臨床上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作為針灸學者,我們必須要掌握針灸學的基本理論,結合現代醫學,在傳統的針灸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林甸縣醫院設有內科、外科(其中包括骨外科、普外科、腦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肛腸科、皮膚科、病理科、理療室、中醫科、醫務科、護理部等十二大類36個科室。2012年,林甸縣醫院共診治病人約10萬余人次(其中:門診9萬余人次,住院6243人次,出院5991人),實現業務收入3100萬元。
通過全體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林甸縣醫院先后被大慶市衛生局授予先進縣區級醫院、大慶市婦聯授予大慶市“三八”紅旗集體、大慶市紅十字會授予先進服務團隊、黑龍江省日報社授予群眾放心滿意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林甸縣醫院以臨床服務為主,兼有疾病預防保健、科研教學等功能,除了多發病、常見病的診治外,還進行疑難病的治療,如內、兒科對休克、心衰、心梗、腦出血、腦梗塞、消化道大出血、重癥胰腺炎、呼吸衰竭等搶救治療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
林甸縣醫院外科開展的手術項目:顱腦外傷、腦出血、顱內血腫碎吸術、顱內血腫微創手術;頸部腫塊甲狀腺瘤手術、血氣胸手術;肝葉切除手術、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除術;胃大切、骨癌手術治療、乳腺癌、結腸腫瘤手術;腎臟切除術、輸尿管結石手術、前列腺手術;四肢骨折、重大骨科手術、腰間盤突出癥手術、脊柱骨折固定術以及二級綜合醫院所開展的常見手術治療項目等,婦產科開展盆腔膿腫手術、陰式子宮切除術、卵巢腫瘤手術、子宮脫垂手術、宮外孕手術、剖宮產等進行無痛人流術等。
林甸縣醫院在原有的醫療設備基礎上增添和更新部分醫療設備以達到二級醫院的設備配備要求,滿足臨床的醫療需求,主要大中型設備有:日本東芝全身螺旋CT 1臺、500MA大型X光機1臺、自動洗片機1臺、DR X光機1臺、日本歐林帕斯電子胃鏡1臺、日本產生化分析儀1臺、法國產血球自動計數儀和尿十項分析儀1臺、彩超3臺、腦電、三維腦地、碎石機1臺等大中型醫療設備60余臺(件)。
多年來,林甸縣醫院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深入開展優質的診療服務,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一)優化服務流程,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林甸縣醫院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廣泛開展便民服務,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通過合理安排門急診服務、簡化門急診和入、出院服務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檢查結果查詢服務等;重點抓好收費、藥房、門診等窗口,改善窗口服務。醫院在收費、藥房等窗口設置了“65周歲以上老人專用”窗口,并在各門診、輔助檢查科室注明了“65周歲老人優先”的標志,以方便老年人就診;在輔助檢查科室公開了檢查結果咨詢電話,同時該院還實行了預約門診、綠色通道、雙休日及節假日門診,充實門診力量,延長門診時間,為群眾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溫馨的服務。
(二)規范診療行為,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林甸縣醫院奉行以醫療質量為核心,嚴格落實首診負責、疑難病例討論、危重患者搶救會診、術前討論、死亡病例討論、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嚴格落實《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和《手術安全核對制度》,規范病歷書寫和手術安全核對工作,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完善了管理制度、質量控制標準和指標體系,提高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水平;繼續強化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和醫務人員“三基三嚴”培訓,建立了醫療質量、醫療安全評價體系,加強了醫療服務過程中重點環節、重點區域、重點人員管理,持續改進醫療質量;認真落實臨床路徑、《臨床技術操作規范》、《臨床診療指南》、《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規章、規范,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