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禁忌 餐桌 禮儀 中西方
一、引 言
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較為深,有不少課題對此進行過探究,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進行系統的概述與總結并探析背后的原因。我們調查后發現被調查者對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了解。大家對于極少數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幾個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我們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并究其根源,使大家能夠加深了解。本文將主要從中西文化餐桌的入席離席這一方面對比并進行分析研究。
二、問卷的數據分析
通過對問卷進行發放,采訪被調查者,我們了解到大家對中西方餐桌禮儀禁忌的認識很局限,并且極少數人對其后的文化背景進行過探析,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下面是我們分析問卷的詳細情況,通過分析問卷,我們可以得出被調查者中大二的較多,占有效百分比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為11.2%。被調查者中英語類所占比例為52.4%,非英語類占47.6%,英語類和非英語類所占比例幾乎相當。但除此之外,大家對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徑較多:有從課堂、書籍、社交等途徑獲得的,但是大家從網絡和娛樂生活獲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訪者多數認為我們的課題對平時的影響比較大,在某些場合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具體分析問卷得出,大家對于極少數禁忌了解比較深,但是卻很少有幾個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淵源,對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禮儀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強。因此,我們系統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禮儀并究其根源,這一方面使得大家對其了解能夠加深,另一方面豐富我們的課外生活。本文旨在介紹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差異,主要從入席與離席這一方面來比較中西文方餐桌禮儀禁忌的差異,并剖析這些差異背景。
三、正 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萬里不同食。”而在“食”中又以“坐”為先,中西方座次安排存在著很大不同,那么它們所對應的座次禁忌也不同。
(1)入席
在中國,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中座為尊,面門為上,觀景為佳。”[1]
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以主人的桌為基準,右高、左低,近高,遠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以主人的座位為中心,如果女主人參加時,則“以主人和女主人為基準,近高遠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2]。其次,通常要把主賓安排在最尊貴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賓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盡可能與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談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賓,翻譯一般都安排在主賓右側。家宴的席次相對簡單,主人與女主人一般相對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對廳壁。
因此,中西餐的座次安排一旦和上面所述有很大差距,那么就餐者就會觸犯禁忌。而這禁忌與其文化背景緊密相關。第一,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思想主要強調“仁、義、禮、智、信”;道家主張“順應自然”、“清凈無為”。荀子《修身篇》言:“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而西方國家主張民主、自由、平等,宣揚個人的力量,看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個人主義。第二,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國的宴會或多或少地缺乏對女性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影響最大、滲透面最廣的文化是基督文化。基督教認為基督耶穌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救世主,而瑪麗亞(Mary)作為唯一生育、養育上帝之子耶穌(Jesus)的人,有著高貴、貞節的形象和慈愛、謙卑的品格,理應受到極大尊敬,被稱為圣母。人們將基督教文化對圣母的虔誠、尊敬擴展和延伸,便產生了尊敬世間婦女的行為準則。“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平等、博愛思想也使尊重婦女的社會風尚發揚光大。”[3]第三,中國長期以來以農為本,而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經驗,人越老經驗越豐富,因而認為年長者是家與國穩定與繁榮的關鍵,很早便形成了“尚齒(年長)尊老”的社會風尚。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在貴賤相等的前提下逐漸形成尊重老者,以老者為先的傳統。但由于西方許多國家的畜牧業、工業較發達,更需強壯、易動和勇于冒險特點,而人越老越喪失這些特點,于是難以形成尊老社會風尚。
(2)離席
常見一場宴會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因為有人想離開,而引起眾人一哄而散的結果,使主辦人急得真跳腳。“欲避免這種煞風景的后果,當你要中途離開時,千萬別和談話圈里的每一個人一一告別,只要悄悄地和身邊的兩、三個人打個招呼,然后離去便可。”[4]西餐中途離開酒會現場,一定要向邀請你來的主人說明、致歉,不可一溜煙便不見了。
然而在中餐過程中,離席不是非常講究。一般可以選擇給主人說一聲,也可以選擇給身邊的人說一聲,讓他或她給主人說一下情況。造成這種離席禁忌很大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不同。
參考文獻:
[1]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N].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2]卞浩宇.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N].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背景:外語教學與研究社,1999.
[4]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N].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5]蔡德貴,田辰山.三極世界文化差異(上)——筷子、手指和刀叉的視角[J].東方論壇,2007(02).
[6]林美泳,吳曉芳,吳家銘.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2009(16).
1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生對西方歷史知識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歷史的學習內容主要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文化概論課不是歷史課,但是離不開歷史知識的基礎,學生對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紀的歷史知識存在著較大缺口,造成教學效率較低;
第二,從上古時期到當下,西方文化概論課程內容涉及的時間跨度長;“西”的概念指向多個民族國家,課程內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層面又包括物質層面,知識體系龐大,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取舍困難;
第三,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不強,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導致教學和學習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學目標的確定
對外漢語專業西方文化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是立足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培養學生運用西方文化知識與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了解西方思維模式、文化特征與中國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間的文化隔閡和差異,更好地進行漢語教學。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識體系,包括體制的演變、宗教、科技、教育、哲學和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和特點;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在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運用到漢語文化、漢語語言的教學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避免文化沖突,更好地傳播中國語言和傳統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對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 教學內容的選擇
目前,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總課時為36課時,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3.1 本體知識
搭建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西方文化概論的知識體系,包括:西方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西方文化發展歷史階段的分期與發展進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會生產與生活狀況、科學技術、教育、政治經濟與國家制度、文學藝術等相關方面的分析;通過對西方文化的系統學習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質特征和文化精神;強調以理性分析的方式來把握西方文化變化的規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論這一學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闡釋方法。
3.2 能力
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能力培養極其重視,在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學生在對文化知識體系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文化現象的關注度和敏銳度,能夠從多個角度對文化現象進行剖析和探究,找尋其本質和規律。第二,文化教學的能力,語言教學即文化教學,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學習,把握西方文化本質、西方思維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進行文化導入、文化滲透和文化傳播。第三,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通過中西文化對比來實現,跨文化對比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西兩種文化之間差異的理解,并激發他們去了解產生這一差異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原因,從而使他們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增強跨文化意識,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學。
4 教學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學習與教師講授相結合
西方文化概論的本體知識教學要突破以往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往往只是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來進行。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某些教學內容簡單、學生熟悉的章節可以安排學生自學,教師只是指出該部分的知識要點、重點和難點,課上課下給予學生答疑。另外,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提供學生武漢大學西方文化概論的精品課程網站;針對每個章節,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提供課前預習知識;根據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提供課下鞏固和拓展知識。
4.2 開展專題介紹和討論
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是遵循時間線索、分歷史階段來展開講授的,突出的是階段性特點,缺乏對宗教、科技、哲學等專門文化領域進行全面縱向的總結和歸納,缺乏對各文化領域的橫向對比;因此,教師可以開設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學、西方教育等多個專題,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各選一個專題進行研究,通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撰寫報告,最后再全部展開討論。
4.3 強調中西文化對比
對外漢語專業學習西方文化的最終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過“知彼”更好地“知己”,從而減少和消除對外漢語教學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隔閡和沖突,更有利地推動對外漢語語言和文化教學。在西方文化概論的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西方文化的知識點與相關的中國文化進行對比,鼓勵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和特點。
5 課程測試
【關鍵詞】軍事院校 傳統文化 專題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8-0052-02
軍事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對學員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其根本任務是幫助學員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國傳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學員的人文修養和對文化現象的自主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和創新先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發揮該課程的作用,必須正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模式轉換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該課程的人文內涵和育人效果。作為一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授課教員,筆者認為專題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明顯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專題式教學模式概述
(一)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專題式教學是指以原有教材為基礎,打破原有教材章節體系的限制,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和邏輯關系,有選擇地整合、提煉、優化、充實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成既前后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并根據專題確定教學實施方案,相對集中深入地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突破了傳統的按章節體系依序授課的教學模式,矯正了以注入式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對某一專題的強化和知識內在關系的整體把握,導致學員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出現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學員綜合能力培養的弊端,突出了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專題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教學內容新穎務實,重點突出
專題式教學根據課程體系和實際教學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體系,統籌兼顧,進行結構性改革,通過專題的設計,將某一領域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有機地統一起來,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教員與學員共同的全面、系統剖析、探討,主題更鮮明,難點、重點更突出,加深學員認識,促進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2.在教學方法上更具有多樣性
專題式教學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導式、研討式、辯論式、案例式、比較式等不同教學法,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有效克服“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局面,使學員思路更活躍,視野更開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充分實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教員在教學實踐中不但是組織者、指揮者,而且是參與者,與學員共同對熱點話題、問題進行研討,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員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同時,在專題式教學模式下,學員通過課后搜集、分析、歸納學習資料,使自己的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實施專題式教學的背景
目前軍校《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教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這門課程的講授適合采用專題式教學模式。軍校《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傳統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教材選用混亂,教學內容駁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廣泛,涵蓋思想、宗教、教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技、服飾、飲食、和民俗等領域,目前出版的針對高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材可謂汗牛充棟,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中國古代思想史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史為主體,闡釋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演進,分析歷史進程中的社會變革、風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變異的影響,理論性、專業性較強,內容偏深,份量過重,導致教員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往往晦澀難懂,學員難以承受;另一類是以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主,這類教材一般從中國歷史分段、地理概貌講起,導出中國文明的發展,然后分哲學思想、藝術、教育、科技、民俗等類型進行分述,因為內容繁雜,所以教員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進行蜻蜓點水式的講授,要么是片面、單薄地截取內容,對學員而言真正內化于心的知識并不多。
(二)教學方法單一,學員興趣索然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識性的內容繁雜,傳統的教學內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論”,或偏重哲學思想,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停留在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員“滿堂灌”的層面上,這樣一來,枯燥、抽象的講解往往讓學員昏昏欲睡,課堂成為了教員的個人表演秀場,沒有令學員激動的實踐環節,缺乏教員和學員激烈交鋒的互動場面,教學氛圍沉悶,勢必影響教學效果,難以達到教學育人目標。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中國傳統文化跨文越理,縱橫交錯,教員因為自身專業及能力所限,在教學過程中勢必產生此生彼熟,甚至現炒現賣,窮于應付的現象,以致形成了教員原有的單一的知識結構與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之間的矛盾。
三、實施專題式教學的意義
(一)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教員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講授,應該本著“擇優務實”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重點選擇有利于培養學員任職能力、學員感興趣、對當今社會發展富有借鑒意義的內容,設置為集知識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體的專題系列,使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得到突出體現,使講授的知識系統化、規范化,強化人文精神對學員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門課程建設團隊經過反復調研探討,制定了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生機制、中國傳統思想、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教育與科技、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塊的專題體系,通過考察中國文化生成演化的環境,闡釋儒、釋、道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分析中國文化的表現形式,最后歸結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國文化和對新世紀中國文化的展望,結構清晰,各專題既獨立成章,整體上又頗成體系,前后呼應,相得益彰。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體例與內容安排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特征作出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又比較切合學員的求知需求,教學效果良好。
(二)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員積極性
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為改革傳統“一言堂”教學法提供了平臺,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實現講授法、研討法、比較法、情景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融通創新。講授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員為知識傳授主體,講授要求概念清楚、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教學內容既要系統全面,又要突出重難點,語言要求精準生動,另外,還要求寓啟發于講授之中;研討法,則是從“以教員為中心”轉向“師生合作”,強調學員的主體性,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注重師生交流,在課堂上既要給予學員話語權,允許學員在課堂上隨時質疑,鼓勵發表獨創性的見解,肯定學員的積極參與態度,以激發學員興趣,達到教學相長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強引導,掌控討論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夠及時歸納總結,切實提高本門課程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教員課前提出討論任務,分好討論小組,指定組長,在組長的安排帶動下,各小組分別搜集材料,組織討論,寫發言稿,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各派一名組員匯報發言,聽完一位學員發言后,先讓其他組的學員提問,本組學員予以回答,然后教員作出點評。隨后下一組學員代表發言,照此進行下去,旨在培養學員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演說辯論能力;比較法,主要是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比較講授,使學員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理解其區別于西方文化的特點,從而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課堂上為了避免純理論的枯燥乏味,可以舉些生動的、現實的例子,寓教于樂,使學員在審美中愉悅心靈,錘煉心智。
(三)教員交叉授課,效果事半功倍
按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名教員獨立擔任一個班次的授課任務,意味著一個人要精通哲學、倫理、科技、美學、文學、藝術、民俗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應該說,對中國傳統文化幾個領域有精深造詣的不乏其人,但對中國傳統文化各個領域、層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實屬罕見,目前的實際狀況是,擔任軍校《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員,單一的知識結構與本門課程多學科交融的特點產生了不小的沖突,導致不同的教員因自身知識結構的不同,對本門課程講授的重點就不同,往往對自己精通的環節大加發揮,而對自己知識儲備較弱的部分則一掠而過,影響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雖然通過培訓、交流、集體備課以及自學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員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員的理論素養,實現每名任課教員都能夠駕馭本門課程的目標,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鑒于目前任課教員知識結構的狀況,可以利用專題式教學法的實施,采取教員交叉授課的方式,來提高教學水平。即授課教員組合為多元化人才團隊,不同的教學專題由擅長相應內容的教員講授,例如中國傳統思想這一專題,由哲學專業的教員講授;中國傳統藝術這一專題,由相對擅長這些內容知識的教員講授等等,這樣的分工協作,使得優勢互補,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必須引起注意的是,較少課時內的頻繁更換授課教員,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的差異往往容易造成學員眼花繚亂、思維斷裂的難以適應感,不利于學員對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性、統一性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產生,可以采取優勢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員選擇兩三個專題作為自己的專攻方向,這樣一個班次的授課任務由兩三位教員共同承擔,這種“互助組”式的教員配備,既擺脫了因教員更替頻率快而造成授課內容產生斷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員有針對性地對自己所擔專題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可以從容順利地進行教學。這種授課方式效果頗佳,富有借鑒意義。
(四)有利于開展“主課堂+第二課堂+網上課堂+社會課堂”的四堂聯動
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優化了教學內容,減輕了學員在課堂上的疲憊感和焦躁感,為實現“主課堂+第二課堂+網上課堂+社會課堂”的四堂聯動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利條件。主課堂基本采用研討、啟發等教學方法和手段;第二課堂依托國學等俱樂部舉行演講、詩歌朗誦、禮儀大賽、人文知識競賽等活動,調動學員的課后學習實踐積極性;網上課堂主要是根據教學專題擇優搜集一些課本和講義之外的優質教學資源,包括音像、書籍、評論文章等上傳到校園網絡平臺,指導學員課后時間自學;社會課堂就是布置學員利用節假日到家鄉或駐地觀察當地的建筑、飲食、服飾、禮儀等領域保留下來的傳統和地方特色,讓學員以小論文的形式概括總結出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當前,在軍事教育轉型的背景下,根據教材逐章逐節按部就班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適合軍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對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專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將過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轉化為關鍵處點撥、梳理,避免了簡單知識的不必要重復,增加了知識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學員的知識體系,提高了學員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介永強.關于中國文化史教學的一些思考.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 06
[2]葉崗.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體系和重點探討.臺州學院學報,2004, 12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 本土文化 跨文化意識
隨著經濟全球化,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其重要性已日趨突顯。學生就業和生存對英語的要求不僅僅只停留在語法和詞匯層面,高職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在人際溝通中也需要了解英語文化,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培養學生較敏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還應注重本土文化的融人,能有效幫助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來.跨文化教學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全球化,各國交往日趨頻繁,在高職英語教學逐漸將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相合的改革大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在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于是西方文化積極主動地走人了高職英語教學課堂內外。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只有西方的語言、西方的文化,中國的本土文化很少融人英語教學過程。對一種新文化的了解應該是建立在對本國文化了解的基礎之上。外語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單向的文化交際活動,在培養跨文化意識過程中.融入本國文化,在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的同時,將本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吸收兩種文化的精髓。比起單一地學習一種文化,更有助于培養跨文化意識。文化交流與互動是雙向的,在外語教學中讓學生學習、適應外國文化的同時,不能舍棄本國文化全盤照搬外國文化,不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方式也很難培養較敏感的跨文化意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增強本國文化的融人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的鑒別能力,使他們樹立更加全面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對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有敏銳的洞察力.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如今各國之間交流呈多元化趨勢發展.我們交流的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把英語作為母語的民族,也包括把英語作為中介交流媒介的其他民族,因此英語學習者也承擔著將本國文化傳播、發揚的使命。
2跨文化意識與本土文化
“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主要指外語學習者對其所學目的語文化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目的語本族人一樣來思考東西并作出反應.順應各種社交活動。隨著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逐漸被人們重視.建立在目的語文化認知和應用基礎上的交際能力被視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因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占據外語教學的重要位置。于是學習外國文化,尤其是英語國家文化,成為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而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極大地推動著不同文化間的的互動,既有融合,也有滲透。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日趨提高,經濟蓬勃發展,在如今的國際交往中我們與國際社會已不再是單向的文化吸收與輸出,而是平等的雙向交流。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再是培養既掌握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知識。又了解英語文化的應用型人才,而是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因而高職英語教學應在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過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要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們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傳統、演變及各種表現形式。
3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措施與方法
3.1導入本土文化
要幫助外語學習者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首先必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其次要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導人本土文化。在課程內容上,可以在教材中適當加人中外文化對比的內容。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比如在教材中適當加入英語介紹本國文化的文章材料等,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感知本土文化。
3.2高職英語教學中融人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措施
高職英語教育模式是由我國的英語教育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不同于改革開發初期。我們主要以單向學習西方文化為主.但這種模式已不適應現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人本土文化.培養須生多元跨文化意識,更能適應現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英語教育者本身要轉變觀念。從單一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模式轉變至多元跨文化意識培養模式。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與英語國家本土民族交際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如何用英語做為媒介與非英語國家民族交際的能力,在實踐這兩中能力的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互動的,融入本土文化能更好地實現英語學習者與英語國家民族和非英語國家民族的跨文化交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融人中西文化對比的教學內容。文化理解和文化對比是外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學方法上,學者胡文仲(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93—194.)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闡述的信息提供法和原因分析法為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路徑。教師可以將本土文化以閱讀材料、影視等形式為信息源與相應英語教材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辯論等,將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文化差異的根源所在,在對本土文化有深刻認識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課堂教學外的跨文化意識滲透。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采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收集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實物。設置模擬場景開展中西文化結合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索文化知識,發現文化差異.體會文化沖突.實踐跨文化交際。在積累到一定階段時,為今后就業中的多元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將學生收集的郵票、報刊、照片等進行展覽,相互交流,以直觀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中西的文化的興趣。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1.引言
隨著世界聯系的不斷加強,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往日益頻繁,然而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中遇到不少誤解與挫折。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兩國有著許多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而美國是一個只有兩百年歷史的國家,其主導文化為歐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美兩國文化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2.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形式
2.1婚姻觀的差異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離婚率較中國高得多。在美國,如果某一對夫婦的婚姻歷程能夠超過五年,人們就會為此感到吃驚。他們會想,和同一個人相處那么多年不感到乏味嗎?而如果有人說自己要結婚,他將要迎娶的是他第五位或第六位妻子時,并沒有多少人會感到吃驚。對多數美國人來說,當他們認為夫妻之間已經沒有愛情時,就會考慮并最終選擇離婚。而中國人受傳統倫理觀、道德觀的束縛,以及考慮到對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特別是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會維持所謂的沒有愛情的婚姻。并且從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女子從一而終”的思想至今還影響著很多中國人。
2.2對贊揚的反應的差異。
聽到別人的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不同。如果有人說:“You are soclever!”“Your English is so good!”美國人在表示接受贊揚時,會高興地說:“Than kyou!”而中國人深信謙虛是人類的美德,往往以“No!No!I’m very clumsy.”和“my English is very poor!”之類的話回答。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斷然否定別人的贊揚并言不由衷,有失禮貌;而中國人則認為美國人過于自信,不夠虛心。在稱贊別人的問題上,也會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樣出色。她也會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聰明,在什么地方的音樂會上演出過,等等。在中國,人們一般不會在外人面前夸贊自己家里的人。
此外,中國人還忌諱男士夸別人的妻子長得漂亮,否則就會認為他不夠穩重,對中老年人來說尤其是這樣。然而對西方人來說這卻很平常,被夸獎的人往往頗為高興。
2.3稱呼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人們常常用名字稱呼別人(如Tom、Lucy等),而較少用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這種做法在美國人中尤為普遍,不僅年齡相近的人之間這樣稱呼,年齡懸殊的人之間也這樣稱呼,沒有不尊重對方的意思。可以聽到孩子叫年長的人Peter、Helen等,甚至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學生可以叫老師的名字,老師們對此并不反感,也不認為學生不尊重自己。中國長期以來尊師重教,對于老師,學生是不能當面直呼其名的,否則會被認為是沒禮貌沒教養的表現。中國人自古以來尊老愛幼,稱呼涉及禮貌,按上下、長幼有別的傳統體現人際交往的社會關系。中國人常尊稱比自己年長的人“您”,在比自己年幼的人的姓前加“小”,如“小李”,以表示親切。
2.4時間觀的差異
在時間觀念上,中國是一個以過去取向為主的社會。尊重過去,人們敬老尊師,重經驗,重資歷,因為這些都與“過去”相關。中國人注重面對過去看問題,因而有“前所未有”、“前車之鑒”之說。美國人則立足于未來。未來取向是他們重要的時間觀,在他們看來,將來是更重要的。另外,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赴約時間觀念上也存在著些許差別。對于美國人來說,一般的社交時間差是5分鐘。如超過5分鐘,遲到者就必須向對方表示歉意了。而在赴約方面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相對較淡薄。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顯著增強,對于正式的社交約會大都準時赴約。
2.5倫理觀的差異
傳統的中國文化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主張禮節與孝道,人們行事應符合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人們往往以社會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也是傳統中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人際關系得以和諧的重要依據和保證。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美國文化深受基督教思想影響,追求個人的自由和解放。美國人認為在家庭中,兒女與父輩之間的關系純屬感情關系,并非必然的道德義務關系。在美國,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成年之前盡養育之責,而父母年老了子女也沒有贍養的義務。
2.6等級觀的差異
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確定等級和地位的標準不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尤其是在人與人交往時都必然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約。例如,晚輩見到長輩或下級見到上級時要主動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在交談時,職位高或年長者常是談話的主導一方,另一方則要表現出洗耳恭聽的謙卑舉止。此外,傳統的中國文化有“貶己而尊人”的交際規范,說話時盡量抬高對方的地位。如說話人表達自己的見解后,往往會補充一句,聲稱那是自己的“拙見”,請求對方“指正”、“幫助”,即便其見解確實很好、很正確。與中國文化不同,美國文化強調平等。美國人認為,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在美國,父子、師生、不同職位的人并無明顯尊卑之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無不體現平等觀念。在美國文化中,人與人交往時較少拘禮,甚至子女對父母都可直呼其名。美國人在談話中毫無年齡、輩分之顧慮,彼此意見不同時,常是各持己見,不會僅僅因為對方年長或地位高而改變自己的看法。
2.7價值觀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認為,個人的價值是通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出來的。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主張個人融入集體,依靠集體,團結協作,共謀發展。中國有句古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充分表明了中國人重集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美國是以個體主義為基本文化特征的國家,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強調個性原則,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因此,他們主張個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不愿受到別人的干預和限制。個人主義使美國人習慣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去獨立地求生存,求發展,而不依賴他人。
2.8其它方面所表現的中西文化差異
在家庭內部的道謝方式上中國人和西方人人也存在著不同,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很少說謝謝。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在家庭內部不注意講禮貌,而是中國人表達謝意的方式較含蓄,不常說出口。而西方國家家庭成員之間無論長幼,只要接受對方的幫助就要表示感謝。
中國人常把提供某種服務或物品等看作是熱情周到,比如中國人在宴請別人時愛勸食且不停地為客人添加飯菜以表示熱情周到,有時甚至勸酒,使得西方人感到無所適從。而西方人只是會禮貌詢問客人是否還需要添加飯菜或飲料。
“你吃了嗎?”在漢文化中是一種寒暄語,類似于英語的“Hello”。但對不了解漢文化的美國人來說,此話并非是寒暄語,而會認為是對方想邀請自己吃飯,有可能造成誤解。諸如此類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舉例。
中國人在傾聽別人講話時,會時不時地插話表示附和或理解。否則,會讓講話者感覺傾聽者對此不感興趣或已經厭煩。而西方人在同樣情境下則插話較少,會讓講話者長時間傾訴,而自己只是保持沉默,以示對說話者的尊重。
3.中西文化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它們的淵源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中國是一個傳統導向的社會,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占統治地位。中國人崇尚和諧統一,注重集體的力量。此外,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國文化傾向于重視過去。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信奉個人主義。其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強調通過個人奮斗達到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
4.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研究文化差異,研究怎樣進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我們應寬容對待文化差異。在跨文化的交際和溝通過程中,這有助于消除誤會,加深感情,促進中美,以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將有利于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Larry A,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顧嘉祖.跨文化交際[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4]何自然.認知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6]汪德華.英漢文化差異及思維方式[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43-45.
[7]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8]饒紀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美文化差異[J].江西社會科學,2005,4:165-167.
關鍵詞:高職英語 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08-02
1 引言
就高職院校來說,它追求的不是與對手的激烈競爭,而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發展力的提升。核心發展力源于高職院校的內在需求,其本質是堅守質量本位,彰顯發展特色,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1]
2 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而高職英語在高職教育中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與其他高職科目應用性相比,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因為其教學目的是培養高職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2]而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有其獨特的學習特點。
2.1英語學習能力上
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興趣淡漠。當今高職學生,與錄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較,錄入高職院校的統招生的英語成績明顯低得多,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很多統招生在參加高考時英語基礎差,底子薄,成績低,導致缺乏興趣、上進心,對英語學習沒有信心;其次,英語學習屬于文科專業,相對于理工科專業來說,學習起來比較枯燥,記憶性的內容比較多,由于學生學習的懶惰性更是造成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無興趣性。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了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能力相對較差。所以進入大學之后,學生中就普遍存在著英語學習興趣淡漠,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的現象。
2.2英語學習動機
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成績較差,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屬于學習自主性差的學生群體。大多數學生忽視作為公共必修課的英語課,他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專業課上。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獲得英語等級證書,為今后能夠參加專科升本科的考試和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提供條件和硬件基礎;單純為了學習語言知識,為了將來能使用英語的學生只占少數。針對高職高專的特點和將來要承受的就業壓力,學生們產生這樣的動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學生們的這種學習動機會阻礙英語學習的進步。
3 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3]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例如“愛人”這個詞,如果不清楚他的特定含義,那么在與英美人交際時就可能被他們誤解為英語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這就是由于缺乏交際文化知識從而導致的交際失誤。胡文仲先生說過:“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抓住外殼而不會領會其精神”。[4]
另外,文化教學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引發他們語言學習的求知欲,對英語語言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從而促進高職英語教學。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和愛好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高職英語教材選材豐富,內容涉及英語國家歷史、地理、社會、人文等各個方面,在講解課文之前,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領略風格迥異的風土人情,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滿足學生學習語言的要求,進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4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途徑
首先,在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在課件中引入相關背景知識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圖文并茂的給學生講解國外的相關文化背景。另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一些富含英語文化的報刊雜志、新聞故事、文學作 品等,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覺不同的文化內涵,比如有關風土人情、宗教、價值觀等內容。
其次,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便利。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有相當大的難度,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多媒體介入英語課堂教學中,為創設語言環境提供了有利條件。運用多媒體設備活化教材,給學習播放中西文化對比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在影視資料中深刻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對
比和差異,從而加強了英語語言的學習。
另外,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生活,比如說學校圖書館,口語角等日常生活交流的場所。大學英語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將所有的中西文化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學生自主學習,且要注意積累,自己發掘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比如中西方國家對同種顏色的含義或者對同種動物所蘊含的意義有所差別。例如,白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基本禁忌詞,體現了中國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擯棄和厭惡;如自古以來親人死后家屬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辦“白事”,要設白色靈堂,出殯時要打白幡;舊時還把白虎視為兇神等等;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義主要著眼于其本身色彩,西方人認為白色高雅純潔,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純真無邪,如a white soul純潔的心靈,
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禮服的婚禮等等,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交流中多積累和記憶。
5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語言區域中的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下,通過口語或書面形式等方式相互交流而使用的。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
快,對外交流變得越來越廣泛,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英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詞匯各個方面,更應該提高自己的文化交際能力,進而大幅度地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J].2008年7月24日第三版.
[2]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11】12號.
[3]Edward Sapir.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2.
關鍵詞:手風琴;中國風;創作;發展;民族音樂;傳統音樂
中圖分類號:J6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112-01
一、中國手風琴作品分類
(一)20世紀80年代之前
第一類:根據歌名歌曲改編而成。典型的代表是《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等。我們可以看到,這類作品有些過多地為政治服務,缺少音樂內涵的發掘,音樂成為演繹故事的一種手段。這樣的創作,曲式和聲都比較單一,器樂語言過于簡單,并且有聲樂化的趨向,手風琴音樂幾乎成為聲樂的附屬品。
第二類:根據樣板戲音樂改編而成的。如:《打虎上山》,《白毛女組曲》。從客觀上來講,這類作品不乏成功之作,但它們的產生卻是在創作者的創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的情況下,以不可為而為之的狀態下,被動地編制出來的,缺少自身的情感,樂曲缺少一種內在的活力與朝氣。這樣的作品,更多的是技巧,沒有充分發揮樂器的性能,同時也缺少創作者的感情。
(二)20世紀80年代之后
第一類:改變移植優秀的樂曲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追求審美的通俗化和音樂語言的群眾化。如:《北京喜訊到邊寨》、《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瑤族舞曲》等。
第二類:以民族民間音樂為素材,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的手風琴作品。如:《漁歌變奏曲》、《塔吉克舞曲》、《春到涼山》等。
第三類:借鑒西方現代化作曲技巧,保持民族神韻的手風琴作品。在中國風格的手風琴作品種,這一類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以李遇秋的作品為代表。
二、關于中國風格手風琴音樂發展的思考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國外現代手風琴作品傳入我國,同時,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在各類手風琴考試或比賽中,中國作品尤其是優秀的中國作品還為數不多,中國風格的手風琴作品創作呈現一種滯后的狀態。①
我認為,手風琴在中國想要更好地發展,是離不開中國風格的手風琴作品的。因此,創作是中國手風琴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沒有手風琴的創作又何談更好地發展?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于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由于審美理念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的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在調式、節奏、表現手法等方便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②
由于德奧音樂體系的影響,在當今學音樂的學生中,總認為西方的就是好的。不錯,我們不能否認他們先進,但同時也不能總是甘愿落后,甚至無視自己所具有的潛能和創造力。在外國人面前,我們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信心。
中國手風琴要發展,創作是必要的,對此,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1.重視本土文化。只有在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蘊,深入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精、氣、神,才能寫出更具有中國風格特色的作品。在俄羅斯,有這樣一批作曲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使手風琴作品在現代技術與傳統風格上達到完美的結合。他們把現代和聲運用到傳統調性中,使人們耳目一新。因此,現代技術與本土文化的結合,是手風琴在中國發展的一條新的道路。
2.對外國手風琴作品的吸收以及借鑒。③這一方面也是手風琴演奏者們一直在努力學習的。
3.演奏手風琴的人應當掌握一定的作曲技巧。在培養下一代演奏家的同時,應在作曲理論方面加強學習和訓練,不要把演奏和作曲分割開來。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會彈手風琴又會作曲的大師正在漸漸消失,而我們這些正在學習手風琴的學生們,看起來似乎是越來越“專業化”了,但這樣,只是會演奏而已。而作曲好的又不一定會演奏手風琴,造成的局面是:手風琴演奏者不會作曲,作曲家寫出的手風琴作品演奏起來又很難上手。所以,身為手風琴手的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作曲的知識,大膽嘗試,從小曲子入手,不斷探索,這樣才能寫出既符合手風琴特性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好作品。
4.對我國欣賞習慣的把握以及尊重。說到底,音樂還是要給人聽的。藝術作品生命力的大與小、長與短,除了可聽性以外,還應具備深刻的思想內涵。一切技術手段和創新發展都應服務于這個基本原則。
5.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身為一位手風琴教師都不喜歡甚至看不起中國手風琴作品的話,那么學生又何談了解、喜歡中國手風琴作品呢?
注釋:
①③李聰.中國手風琴的多元化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②馮效剛.中西文化傳統與音樂審美思維的異同[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81).
參考文獻: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中西文化;手勢語;目語;著裝
【中圖分類號】H01
Introduc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of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except for the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like our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our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example: gesture language, eye contact, dressing.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
I. Gesture language
H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hile gesture language, by which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msel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nverbal language. The same gestu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even the opposite meanings.
In China, the thumb up means “good”, while the little finger means “bad” or “poor”. It embo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seniority. In USA, the thumb up means asking for a lift, while the thumb down means “bad”. Circling the temple by using the finger means using brain in China, while in America it means being crazy.
II. Eye contact
One could draw up quite a list of “rules” about eye conta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n Western culture: to look or not to look; when to look and how long to look; who to look at and who not to look at.
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need more eye cont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m eye contact mean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trust. So the time for eye contact is longer and more often for west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an that for Chinese. Because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lack of eye contact means the lack of honesty or bashfulness. In China, people avoid staring at others just because of politeness, respect or obedience. Therefore, if we Chinese give less eye contact than western people, they will think we are look down upon them and feel angry; we Chinese, especially young female, may consider they are impolite by staring.
III. Dressing
In modern society, dressing symbolizes social status, or occup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dressed formally show more prestige.
In western, the requirement for dressing in invitations is usually printed i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If writing WHITE TIE, men should dress in formal dress or Tuxedo, with stiff collar shirt and white tie; Women should be in long dress with bare shoulders and back. If writing Lounge suit, male guests need to wear a suit and tie, and there is no strictly requirements for color. Female guests may wear a dress or skirt. If writing Dress informal, people often are dressed more casually. While Chinese have no such detailed requirement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assist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reat them correctly, respect other’s cultures and communicate equally. Only by this way can we communicate easily and well with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王福祥、吳汗櫻,《文化與語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孟小云譯,《體態與交際》,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8]畢繼萬譯,《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的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差異
語言和文化是相伴而生的兩個相關聯的事物,它們之間的關系極其密切。近些年來,人們在外語教學中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語言的文化內涵,及其對語言知識教學的影響。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深受其根植的文化影響。因而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教學,而且應包括其文化知識教學。
不少外語教育家認為,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納入外語教學的內容是區別傳統外語教學和現代外語教學的主要標志。美國外語教育協會在其提出的外語能力要求中已經把文化歸入交流能力的重要內容。交流能力包括五個方面,即四種語言運用能力(聽、說、讀、寫)加上文化素養(社會文化能力)。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進行交流時,應具有的文化素養,而不至于受文化的影響而出現語言失誤或造成誤解,使交流難以成功進行。圍繞在外語教學與文化素質培養的問題上主要有三種觀點:文化教學從屬于語言教學,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同時進行,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盡管這三種觀點強調的重點各有側重,中心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語教學中一定要有文化內涵。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2000)中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交際的環境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把跨文化交際列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英語教學才能達到完整、純正,才能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步了解: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作用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應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文化。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對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強語感的同時,適應英美國家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使交流和溝通不至于受到影響,以達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那么,如何將跨文化教育引入到英語教學中呢?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因此,教師教學中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一) 與詞語有關的文化。如我國文學巨著《紅樓夢》,“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譯法比“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譯法就高明的多。因為“紅樓夢”這個意思在英美和歐洲讀者頭腦中引起的聯想,與在中國讀者引起的聯想完全不一樣。在英美和歐洲讀者群中“紅樓夢”的意思是“一個人睡在一間紅顏色的房間里”,這一本書也頗能引起他們優美神秘的聯想。再如:He is a very white person.這里white的意思是正直的、直率的意思。(二)與篇章有關的文化。當讀到一些關于建筑或住房一類的文章時,我們要向學生講清floor一詞的含義及英美兩國表達方式的異同,常要涉及到“13”這個數字,因某些宗教原因,英美等國認為13不吉利,因此在一些建筑和賓館內不設13層,也沒有13號房間,12之后就是14。這樣,我們的學生就可對英美文化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三)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例如最簡單的幾句問語在我們中國人見面寒暄時顯得十分自然親切,而在英美國家的環境中,這一類問題諸如:“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會把對方弄得很尷尬,他們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在這樣一些國家,這樣一些問題一般只在醫院、旅館、移民局、警察局等地方才會用,但也很少用這種形式問。在需要問及姓名、年齡等問題的場合,一般也只是說“Your name,please?”或“May l know your name?”,因而,只有了解了對方的交際文化,我們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又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那么,實現上述目的有那些具體的方法呢?
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從而能使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會到新的文化環境中去。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以下兩種方法效果很好。
(一)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學習中。
(二)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多種技術,充分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圖片、物品,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多媒體、互聯網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文化有切身體驗。邀請中外專家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講座或報告,組織英語活動,創設各種語言環境,使學生對英語文化深切體驗。
21世紀是國家和民族之間相互依賴的世界,英語是國際性語言。人類社會本身有很多的共性,但各民族之間同時又存在很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和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共同生存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里。因而,我們在外語學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知識,讓學生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及在語言中的不同表現形式。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在將來多元化的社會中學會理解、尊重他人,并在學會相互尊重的同時共同發展,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參考文獻
[1]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