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病學病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神經內科;疑難病例查房;教學
Use of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of Neurology in Teaching
Liu Ruo-zhuo1, Ma Ming-hui2, Yu Sheng-yuan1
(1.Dept. of Neur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2.Ministry of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hiese PLA Medical Library Beijing 100039)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neurology rotary training is to make residents maste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inciple of neurologic common diseas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to cultivate resident ability of agile use knowledge to solve clinical problem.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participants 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speaking enthusiastically, can help residents organically combine neurologic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clinical practice, then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Neurology;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Teaching
總醫院作為北京市住院醫生培訓基地之一,每年均承擔著北京市住院醫生的培訓任務。神經病學作為臨床二級學科,是一門理論和專業性都很強的臨床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內容繁多,理論深奧。神經病學輪轉培訓階段的主要目的是使住院醫生掌握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診療原則,培養住院醫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神經病學與神經解剖密切相關,所以剛剛接觸神經內科臨床工作的住院醫生常常感到抽象難懂,不易理解。因此,臨床實踐便成為住院醫生理解神經病學理論知識,掌握神經病學思維方法的最佳途徑。由于住院醫生在神經內科輪轉培訓時間較短,要短期內達到上述目的,教學查房便成為了幫助住院醫生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工作銜接的有效辦法[1]。本科室每周一次的疑難病例查房已堅持多年,在我科輪轉培訓的北京市住院醫生出科時反映良好。本文總結了我科多年來疑難病例查房中的幾點體會,現匯總如下。
1. 建立規范的疑難病例查房管理規章制度
為了保證疑難病例查房秩序,提高教學質量,我科制定了嚴格的疑難病例查房管理制度,并嚴格遵照執行。規范的查房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既規范了查房程序,又在確保了教學任務完成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了醫療及教學質量。
1.1 查房時間定為每周二上午9:00;查房地點為神經內科會議室;參加查房人員為神經內科老專家、各亞專科主診醫師、各亞專科主管醫師、全體住院醫師、實習醫師及各病區護士長,根據患者病情特點,必要時可邀請與疾病相關的科室專家共同參加查房;查房對象為我科住院患者中診斷不明確的疑難雜癥和危重病人。
1.2 查房前準備:
每周五由各亞專科病區主診醫師上報擬查病患,并提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得到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醫療秘書于查房前3天通知全科人員參加疑難病例查房患者的簡要信息,全體醫師應主動熟悉疑難病例的病情,各亞專科主診醫師提前至病房檢視患者,并復習有關理論知識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準備查房發言。疑難病例的經治醫師對病例進行充分準備,每次查房要求制作PPT,同時整理準備好患者的所有病例資料,尤其是神經影像學資料,必要時可拍攝患者的錄像,拍攝同時注意患者隱私的保護。疑難病例所在病區的主管醫師通過仔細詢問病史和專科查體,了解掌握患者病情演變情況與近期存在的問題等,事先查閱、復習與該病例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做好主要發言準備并提出診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1.3 查房程序:
疑難病例的經治醫師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匯報病歷后,疑難病例的主管醫師進行病例分析,提出診斷及鑒別診斷,以及本病例診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各亞專科病區主診醫師及老專家按照既定順序發言,對病例進行分析,提出下一步診療計劃。發言順序為:疑難病例的主診醫師其余亞專科病區的主診醫師老專家;發言間隙參加查房的人員可根據查房患者的病例特點對專家進行提問,專家根據相應問題進行解答。最后,疑難病例查房的主持人對全體專家會診討論意見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患者進一步的診療計劃。疑難病例的主管醫師負責執行會診意見并對患者進行隨訪,及時向全體醫師通報隨訪情況。
2. 疑難病例查房相關注意事項
2.1 查房前一定充分準備。
醫療秘書于查房前提前通知全科人員,各亞專科主診醫師提前至病房檢視患者,并復習有關理論知識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真正做到“三看”(看病人、看病歷、看資料),結合患者病例特點及當前最新研究進展,充分準備查房發言。各位主管醫師及住院醫師認真復習病患相關的知識點,帶著問題參加查房討論,才能有所收獲。各級醫師的充分準備將直接關系到疑難病例查房的質量及其教學效果。
2.2 查房期間遵守查房制度。
全體人員按規定時間參加查房,不得遲到、早退,不得隨意中途離開。查房參加人員衣裝整潔,儀表端莊,手機要處于震動狀態,非醫療事件不接打電話。參加查房人員,禁止交頭接耳或高聲喧嘩。查房報告病歷及討論發言時,均應注意聲音清晰,使用普通話,使全體參加查房人員都能聽清楚。同時注意做好保護性醫療制度,凡對病人有不利影響的討論都應在會議室內集中討論。
2.3 查房過程中踴躍發言。
疑難病例查房過程中,切忌老專家“一言堂”,應鼓勵各級醫師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否則容易使其他醫師成為陪襯,既影響查房質量,也容易使住院醫生喪失積極性[3]。鼓勵住院醫生在疑難病例查房中踴躍發言,能使住院醫生有主動意識,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疑難病例查房中的專家發言切忌高談闊論,脫離查房患者的具體病情,這樣容易使疑難病例查房變成純粹的理論授課;老專家及各個亞專科主診醫師需要從醫療角度出發,針對查房患者的病情提出診治措施,同時發言既要涉及該病相關的基礎理論,又要介紹相關亞專科的最新學術進展。這樣才能達到醫療與教學的統一。而住院醫生通過對具體患者病情的認識,主動參與查房,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問題有機聯系起來,從而達到鞏固和提高神經病學理論知識的目的。
盡管神經病學是內科學中比較難以入門的臨床學科,但是我院的疑難病例查房由于準備充分,全體醫師積極參與,不但讓住院醫師將神經病學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而且還激發其學習神經病學的主觀能動性。住院醫生在我科輪轉培訓過程中養成了神經內科獨特的臨床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將我院老專家老前輩的醫療作風繼承發揚。
參考文獻
[1] 王永清, 仇元峰, 李延鵬. 加強住院醫師臨床能力培訓的做法. [J]實用醫藥雜志, 2012,29(7): 667-668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b)-117-01
神經源性肺水腫(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是繼發于各種中樞系統損傷所致的突發性顱內壓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腫,無原發性心、肺、腎等其他系統疾病。本文就16例急性腦血管病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的臨床特點病因及診斷進行分析并總結其診治體會,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16例病人均為急診入院。男10例,女6例;年齡32~81歲;其中大面積腦梗死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腦出血(出血量均>50 ml,最大出血量>100 ml)12例,全部病例均經頭顱CT確診,且排除原有心、肺、腎疾病;病后發生肺水腫的時間24 h以內12例(最短病后0.5 h),24 h以后4例。
1.2臨床表現
1.2.1意識障礙全部病例均有較嚴重的意識障礙,譫妄1例,淺昏迷2例,中度昏迷7例,深昏迷6例。
1.2.2呼吸困難、發紺本組病例均為原發病基礎上突發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次/min,口唇發紺。
1.2.3咯吐泡沫樣分泌物粉紅色泡沫樣痰3例,白色泡沫樣痰6例,1例于原發病后0.5 h即出現呼吸困難,口唇及全身發紺,咯粉紅色泡沫樣痰。約1 h后呼吸暫停,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
1.2.4肺部體征全部病例于突發呼吸困難時,雙肺可聞及明顯濕音。
1.2.5 心電圖心電圖各種異常改變者14例,但無急性心肌梗死改變。
1.3診斷
根據突發呼吸困難、發紺、咯白色或粉紅色泡沫樣分泌物,肺部明顯濕音,排除補液過快過量等原因導致的左心衰竭,無原發心、肺、腎疾病,即可確診為NPE。
2結果
立即給予高流量吸氧,吸出氣道內分泌物,其中有3例行氣管插管,應用大劑量地塞米松、20%甘露醇、利尿劑控制顱內高壓及減輕肺水腫,同時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穩定血壓、強心利尿等一系列搶救措施,有4例于1.5 h左右肺水腫消退,8例于2.5 h內消退,10例死亡,4例直接死于肺水腫,6例死于原發病及多臟器衰竭。
3 討論
隨著急性腦血管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繼發的多臟器損害也越來越得到重視,NPE即為一來勢兇猛,進展迅速,早期并發很快能危及生命的一個嚴重并發癥,死亡率達到90%以上[1]。NPE出現是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害的早期危險信號。
3.1發病機制
多數學者目前認為,各種原因(急性腦血管病、顱腦外傷、腦腫瘤、腦炎、癲癇持續狀態等)所致突發高顱壓可引起視丘下部功能紊亂,機體在應激狀態下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大量α-腎上腺素能遞質,引起彌漫性、一過性血管強烈收縮。使毛細血管靜水壓上升和通透性增加,產生肺水腫[2]。另外在中樞神經系統急性損傷后,可促使自由基引發的脂質過氧化增強,從而發生繼發性腦損害,更加重腦水腫和肺水腫。
3.2診治體會
3.2.1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原來無心、肺、腎疾病而突發的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次/分,發紺,咯粉紅色、白色泡沫樣痰,兩肺可聞及濕音,血壓早期多升高在210~140 mmHg,應首先考慮NPE,特別是急性腦血管病后24 h內出現臨床表現者。而不應以急性左心衰或肺部感染為第一診斷。本組1例病人于突發意識喪失后0.5 h左右即出現上述癥狀,予以搶救,后行頭顱CT證實為大面積腦出血破入腦室。
3.2.2一旦確診,應立即救治。常見救治方法如下:
3.2.2.1改善肺通氣氧療:即刻清理呼吸通道分泌物,必要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上呼吸機,輕度肺水腫缺氧者,可鼻導管吸氧,流量5~6 L/min;嚴重者面罩、高濃度氧療。
3.2.2.2大劑量早期應用地塞米松:診斷明確即可20 mg靜推,每日量可達80 mg。地塞米松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地塞米松在轉錄及翻譯水平即可降低TNF-α產生又能抑制TNF-α活性,從而減少神經毒性因子(氧自由基、NO、EAA等)所致腦繼發損害,輔助治療腦水腫[3]。
3.2.2.3病因治療:盡快降低顱內壓。脫水劑首劑可加大劑量,必要時可行開瓣減壓術,腦室引流術等。
3.2.2.4調整大、小循環:適當應用強心劑、血管擴張劑。嚴密監測血壓。
總之,NPE為一突發、病死率較高的繼發性疾病。故臨床醫師應積極有效的救治,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如延誤診治,病情會迅速惡化,導致全身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參考文獻]
[1]江新梅,佐夢華.神經源性肺水腫[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11):642.
[2]戴自英.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892.
(1.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282;
2.韶關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韶關 512005)
摘 要:統計比較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結果顯示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平均引文數、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均呈上升趨勢,分別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論文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論文比呈下降趨勢(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別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經解剖學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
關鍵詞 :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術影響力;期刊評價
中圖分類號:G23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項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項目”;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B060200005)
學術期刊的評價是期刊質量發展的的“指揮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圖書情報研究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方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主要以指標評價為主。為探討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變化,本研究依據2010~2014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的數據[1-5],統計比較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7項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并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以期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今后的辦刊和發展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0~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中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為研究對象,統計比較其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變化,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計量指標(來源文獻量、平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的比較結果見表1.
來源文獻量即載文量,指期刊當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來源文獻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豐富,代表期刊的生產能力越大,但期刊載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學術質量就越高,部分期刊發文量少、質量也較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載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載文量229,年均載文量215篇,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無大的變更。
平均引文數即期刊平均每篇論文所引用的文獻數,衡量科研工作者對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況,反應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就單項指標來說,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越高說明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高,期刊質量越高。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平均引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3.01,2013年最高為16.74,增加28.7%。提示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學術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增強。
基金論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種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2009~2011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總體呈上升趨勢(0.318~0.362),2011年達最高點后2013年又呈下降趨勢(0.362~0.338),提示近年來神經醫學領域的科研項目成果在國內發表量降低,可能與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醫學研究成果進入到國際交流領域有關。
2.2 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所載論文被引情況指標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來源期刊引用計量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H指數)的比較結果見表2.
總被引頻次是期刊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總次數,反應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及在科學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頻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學術價值越大。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被引頻次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最低為1472,2013年最高為1968,增加33.7%。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學術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學術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響因子是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評價當年被引用次數除以其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的值。目前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于比較同類型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穩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相關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創新性均增加,雖然各刊的專業側重點不同,但均在各自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
即年指標是期刊在統計當年在來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數除以期刊當年的數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標越高,期刊產生的學術影響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即年指標呈上升趨勢,而且2013年即年指標與200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了實質性的增加。說明在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研究非常活躍,即時有效地傳播了新近的學術成果,反應了相關學科的學術前沿。
期刊H指數與影響因子有較好的相關性,可以同時衡量期刊的發文數量和質量(被引量),反應了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2009年~2011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H指數無明顯變化(7~7),2011~2013年H指數呈上升趨勢(7~8)。
2.3 各項評價指標較高期刊的篩選及其評價指標的比較
篩選各項評價指標較高的期刊,結果顯示:連續5年來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數較高;基礎類雜志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論文比較高;中華神經科雜志的總被引頻次連續排名第一。精神醫學領域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影響因子較高,神經醫學領域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影響因子較高,2009~2011年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2011~2013年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H指數較高,影響力較大。計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項評價指標的平均值(因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縮短出版周期,提高載文量
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載文量總體無明顯變化,說明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的刊期、版面數均很穩定,沒有明顯的變化。隨著神經醫學相關學科的發展,優秀科研成果層出不窮,大量的新論文等待發表,要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縮短刊期將是期刊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出版周期是信息傳播速度的一個決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較短的期刊易獲得較高的被引用次數。另外在保證每期論文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縮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載文量,從而獲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數,擴大期刊的影響力。2013年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雙月刊很多(20種),可考慮改為月刊,季刊(3種)可考慮改為雙月刊,如果不具備變更條件可以考慮出版增刊、專輯或者增頁、改版、壓縮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過縮短審稿周期和編輯處理時間等提高的時效性。
3.2 重視基金論文的篩選,堅持專業化和特色化
近年來關于基金論文比的爭議較大,俞立平等[7]認為科技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與影響因子幾乎無關,劉雪立等[8]認為基金論文比與科技期刊實際影響力之間并無直接關系,甚至建議舍棄此項來源指標,但也有作者證明了基金論文比作為科技期刊評價指標是科學合理的[9]。筆者認為基金論文比對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貢獻和作用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基金論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論文比肯定不會低。基金論文仍是衡量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2009~2013年間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基金論文比的變化趨勢與其他指標不一致,原因可能為:(1)基金論文比僅與統計當年已發表的論文有關。(2)近年來基金論文的掛名現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稱與論文內容不符的現象使很多基金論文的質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數下降,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下降,從而導致基金論文比與其他期刊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不一致。因此期刊編輯部一定要重視基金論文比,加大監管和審查力度,嚴格篩選高質量基金論文,因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論文才是提高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核心。
神經解剖學雜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論文比連續5年均較高,可能與這2本期刊刊載的均為基礎類研究,專業特色較強,我國神經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經費來源豐富有關,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學科優勢與其發展密切相關,各期刊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中要注重內容的專業化、特色化,定位適合本刊特色的讀者;緊密聯系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創辦特色欄目和策劃專題,從而贏得更多的優質基金論文。
3.3 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的平均引文數連續5年較高,一方面說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數處于優勢地位。因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語種,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與期刊編輯部正確地引導作者利用文獻有關。因此各期刊應鼓勵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國外讀者群對我國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譯文,設立英文專欄,引導作者正確的利用文獻。2009~2014年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總被引頻次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提示其在神經醫學界的重要學術地位及廣大作者對該刊論文的認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雜志總被引頻次上升很快(22~417),與其較大的載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關;從影響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和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在精神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中華神經外科雜志、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在神經醫學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各刊雖的專業側重點不同,均在相關學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即年指標最高的期刊為中華神經科雜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雜志,論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應了該學科的學術前沿問題。說明編輯在挑選稿件的時候偏向于學術水平較高和讀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中H指數最高的是中華神經科雜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多年來積累了非常好的學術聲譽,影響力較大。但中華神經外科雜志H指數近3年增長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國神經病與精神病學期刊總體影響力還不夠,但呈上升趨勢。優秀的學術期刊是學術前沿信息的及時者和提供者。學術期刊必須有渠道、有能力及時了解學術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現有的各種學術交流平臺外,各期刊編輯部還應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會或參觀訪問,交流和學習優秀的辦刊經驗,發揮優秀期刊的帶頭作用,推動期刊整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
(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4)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5)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87):92-95.
(7)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來源指標與影響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6):173-179.
關鍵詞:腎病綜合征靜脈血栓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365-02
腎病綜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由多種病因和多種病理類型引起腎小球疾病中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典型臨床表現為大量蛋白尿(每日≥3.0~3.5g/d)、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
1觀察
盡早發現血栓形成的先兆。當患者出現一側肢體突然腫脹、淺表靜脈曲張、皮膚僵硬和色素沉著,腰痛、腎絞痛和肉眼血尿、胸痛、咳血、呼吸困難、突發性暈厥、低血壓、重度低氧血癥、皮膚有暖變冷、甚至蒼白等表現時,要考慮血栓的可能,記錄疼痛部位,觸摸肢體相關動脈搏動,及時報告醫生,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2]
2治療
腎病綜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改變而處于血液高凝狀態,尤其是當血漿
2.1肝素:主要通過激活抗凝血酶Ⅲ活性。常用劑量50~70mg/d靜滴,使ATⅢ活力單位在90%以上。
2.2尿激酶(UK):直接激活纖溶酶原,導致纖溶。常用劑量為2~8萬U/d,使用時從小劑量開始,并且可以與肝素同時靜滴,但要注意尿激酶的副作用。UK的副作用是出血。
2.3華法令:主要是抑制肝細胞內維生素K依賴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常用劑量為2.5mg/d口服,監測凝血酶原時間,使其在正常人的50%~70%。
2.4潘生丁:為血小板拮抗劑,常用劑量為75~100mg/d。 一般高凝狀態的靜脈抗凝治療為2~8周,以后可以改為華法令或者潘生丁口服。
2.5已經有血栓形成者。
2.5.1手術移除血栓。
2.5.2溶栓:經介入導管在腎動脈端一次性注入UK24萬U以溶解腎靜脈血栓。
2.5.3全身靜脈抗凝,即用肝素加尿激酶,療程為2~3月。
2.5.4口服華法令至腎病綜合征緩解以防血栓在形成。
3護理
3.1調整飲食控制血脂。由于高血脂是造成血流粘稠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日常的飲食中應控制膽固醇的入量,飽和脂肪酸的食量應該低于總熱量的10%,而由于應用激素后有增加食欲的現象,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以免進入人體后轉化為脂肪而加劇高血脂癥[4]。
3.2合理安排休息及活動。腎病綜合征在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但長期臥床會導致血流減慢,容易發生動脈血栓形成。對病情較輕的患者應鼓勵其下床,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嚴重水腫需臥床休息的患者,指導進行床上翻身、拍背、做四肢的主動運動,促進四肢的血液循環,預防血栓的發生。
3.3加強臨床護理觀察,盡早發現并發癥。護理人員要協助醫生做好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血漿白蛋白和D-DIMER水平的定期監測和早期篩查,同時要增強責任心,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早發現血栓并發癥。如果患者出出現神志、瞳孔改變,要警惕腦栓塞;出現肢體疼痛、腫脹、活動度下降。要警惕肢體血栓;出現劇烈腰痛、血尿、少尿時,應警惕腎靜脈栓塞;出現不明原因咳血或呼吸困難,應警惕肺栓塞;出現靜脈采血后血液凝固加快,提示患者有高凝現象。[5]當患者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時,應積極向醫生報告,做好及時的治療與搶救的準備。
3.4合理治療,減少醫源性血栓的形成。在臨床中疾病本身類固醇激素和利尿劑的使用,以及臨床上對患者進行穿刺或置管等情況都可成為誘發腎病綜合征并發血栓的醫源性因素[6]。
3.5溶栓用藥護理。抗凝和溶栓治療能改善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癥狀,靜脈應用溶栓藥物時應注意:一是要從患者靜脈遠端穿刺;二是速度要快,盡量在1小時內輸完;三是藥量要足,7~10天為一個療程。用藥前要了解患者有無出血性疾病,用藥期間監測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藥后觀察有無出血反應。
3.6心理護理。“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宣傳、解釋工作,以美好的語言及行為感化患者,鼓勵患者,使其解除思想障礙,保持樂觀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7]護理人員要采取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做好患者住院期間和出院后的連續性指導,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4小結
腎病綜合征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血栓的原因有水腫、病人活動少、高血脂、靜脈瘀滯、血液濃縮使粘滯度增加、纖維蛋白原含量過高及Ⅴ、Ⅶ、Ⅷ、Ⅹ因子增加和使用腎上腺皮質而使血液易發生高凝狀態。血栓形成是直接影響腎病綜合征療效與預后的重要因素。對病人的早期診斷并及時給予溶栓、抗凝治療,可以使血栓消失,改善腎功能,減少血尿蛋白尿,對腎病綜合征合并靜脈血栓形成的預后起到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2001-2007
[2]李錫文,馬周旺,唐麗芳.腎病綜合征的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11年11月第9卷.第31期.418-419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2001-2007
[4]李玉杰.腎病綜合征患者的飲食治療與護理.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25卷第1期.86-87
[5]王文霞.楊林萍.10例小兒腎病綜合征并發血栓的護理[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18(4):86-87
關鍵詞:疏血通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病理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156-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目前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并未完全清楚,故而積極尋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是觀察疏血通聯合甲鈷胺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病理以及治療方法,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7年~2012年在我科已明確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172例,符合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斷標準。甲鈷胺組(對照組)86例,疏血通聯合甲鉆胺應用組(觀察組)86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血糖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都按照1999年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進行診斷[1]。
隨機選取8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分析神經病理以及與臨床癥狀之間的關系。
1.2方法。甲鈷胺由日本衛材株式會社生產,疏血通由牡丹江友搏藥業公司生產。對照組給予甲鈷胺1mg靜脈注射,每日1次,應用4周。觀察組給予甲鈷胺1mg靜脈注射,每日1次,疏血通6ml,靜脈注射,每日1次,應用4周。治療期間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口服降糖藥和應用胰島素,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
研究組分析方法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指標的測量,如血糖、紅細胞山梨醇、神經傳導速度,并記錄數據。
1.3療效評定。肢體疼痛、麻木、腱反射減弱、感覺減退、發熱、腹瀉等癥狀減輕為有效;癥狀無改善為無效。治療前傳導速度低于正常,治療后傳導速度正常為有效,否則為無效。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t檢驗;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臨床療效比較用X2檢驗。
2結果
2.1臨床療效。治療后各組癥狀有不同程度緩解,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2.2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后各組的神經傳導速度均有增加,但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3.1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糖尿病患者中,約有50%的患者會患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由實驗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所有患者的血糖、紅細胞山梨醇等臨床指標相較正常水平有明顯增高,而神經傳導速度有明顯降低。從實驗數據中可以看出,糖尿病病程與患者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是有的患者病程短,神經病變較輕但是血糖與其他患者的差別不是很明顯,如第2例患者,糖尿病患者體內山梨醇含量會有較大增高,會造成細胞水腫,并影響代謝功能,山梨醇的含量增高是通過紅細胞山梨醇的測量表現出的,會使得細胞內酶的代謝,造成細胞內外帶電離子含量失衡,影響神經傳導速度,與神經病變會有較大關聯。在光鏡下觀察到患者的血管均會發生病變,這表明神經纖維中毛細血管數量的明顯減少以及管壁增厚造成管腔狹窄進而影響神經系統的血流量減少,造成神經細胞出現缺氧以及營養障礙,使得神經細胞大量死亡,當患病嚴重時,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大面積損傷癥狀,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造成極大傷害。實驗中還在光鏡下觀察到毛細血管數量減少,并會有血栓現象,這與某些研究的結果不同。
3.2臨床治療表現。甲鈷胺是輔酶型維生素B12鈷賓酰胺制劑,其甲基化的官能基可參與身體中生化甲基轉移作用,甲鈷胺可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促進髓鞘的主要結構脂質卵磷脂的合成,從而促進髓鞘形成,促進軸索結構蛋白的輸送正常化,從而使軸索再生[3]。疏血通注射液中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龍。地龍中有效成分蚓激酶,具有降低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激活纖維蛋白酶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4]。水蛭是特異的直接作用于凝血酶的抗凝劑,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作用,并且對高脂血癥有一定的療效[5]。
本研究對86例2型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采用疏血通聯合甲鈷胺治療周圍神經血管病變治療2周后,對70%以上患者的長期肢體疼痛、麻木、發熱及感覺障礙癥狀效果明顯,患者疼痛及麻木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28%以上患者腱反射得以恢復,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單用甲鉆胺組(P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3版.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7:54-57
[2]王馳仲,趙永波.糖尿病性神經病變[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雜志,2006,6(4):296-297
[3]李寶軍,關小宏.糖尿病肢端壞疽的誘因及預防性護理[J].現代護理,2006,12(5):426-427
【關鍵詞】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活血化瘀;滋養肝腎;中醫藥療法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致殘因素之一,其發病率達 40%~91%,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清楚,中醫藥治療有一定的優勢,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導致肢體的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甚至肌肉萎縮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質量。我們于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使用自擬中藥湯藥治療該病 23例,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3例,男13例,女 10例,年 齡 45~72歲,平均58.2歲,病程8~15年;對照21例,男13例,女8例,年齡49~73歲,平均年齡 60歲,病程 7~14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有明確的糖尿病(DM),其診斷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并具有多發神經病變癥狀,有手腳發麻、疼痛和感覺異常,燒灼感或冷痛,雙足踩棉花感等癥狀,查體可有腱反射減退。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
1.3 治療方法基礎 治療:兩組患者均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在5.0~7.5 mmol/L之間。對照組在維持基礎治療同時加服彌可保 500 mg/次,3次/日。治療組在維持基礎治療基礎上加服中藥,中藥基本方:黃芪30 g,丹參15 g,當歸15 g,赤芍12 g,天花粉15 g,水蛭6 g,地龍15 g,木瓜15 g,桑枝30 g,牛膝15 g,雞血藤 30 g,狗脊10 g,柴胡10 g,白芍10 g,生地10 g,甘草6 g。上方加水煎服,頭煎取汁150 ml,二煎取汁150 ml,兩煎混合,分兩次服,早晚各1次。15天為一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觀察其癥狀改善情況及膝跟腱反射檢查等,以判斷療效。
1.4 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為顯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膝跟腱反射明顯改善或恢復正常,深淺感覺明顯增強或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癥狀好轉,膝跟腱反射有所改善,深淺感覺有所增強;無效:自覺癥狀無好轉,膝跟腱反射較前無改善,深淺感覺無改善。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3 討論
頸椎病是與年齡有關的一種頸椎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為特征的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主要是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脫出或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椎間動脈受壓導致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頸肩疼痛、頭暈頭痛、胳膊疼痛、肩部沉重、上肢麻木或疼痛、頭頸拘急不適等。近年來,筆者自擬柔肝補腎活血湯治療頸椎病45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為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的門診病人,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40-50歲18例,51-60歲15例,61歲以上12例。病程最長5年,最短30天。頸肩疼痛不適18例,頸肩疼痛伴頭痛頭暈16例,頸肩疼痛伴上肢麻木11例。所有病例均經頸椎拍片與頸椎CT檢查確診,其中頸椎勞損(韌帶鈣化)15例,頸椎生理弧度改變(變直)12例,頸椎(椎體)骨質增生10例,頸椎間盤膨出或突出(椎間隙狹窄)8例。
2、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柔肝補腎活血湯治療。藥物組成:生地黃、白芍、葛根、雞血藤各30g,枸杞子、當歸、木瓜各15g,制首鳥20g,川芎10g。風邪侵襲者加防風、天麻各10g;偏寒者加制川烏、制草烏各9g;偏濕者加薏苡仁30g,威靈仙12g;偏熱者加忍冬藤30g,絡石藤15g;兼氣虛者加生黃芪30g;疼痛日久不愈者加蜈蚣4條,全蝎10g。每日1劑,水煎溫服,日服2次。15天為1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X線頸椎拍片及CT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x線頸椎拍片及CT檢查病變明顯好轉。好轉:臨床癥狀部分消失,X線頸椎拍片及CT檢查病變有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未消失,X線頸椎拍片及CT檢查病變無改變。
3.2治療結果:經1-6個療程治療,45例中,痊愈18例,占40.0%,其中頸椎勞損(韌帶鈣化)10例,頸椎生理弧度改變(變直)6例,頸椎骨質增生(椎體)1例,頸椎間盤脫出(椎間隙狹窄)1例。顯效12例,占26.7%,以上四型分別為,4、4、2、2例。好轉8例,占17.8%,以上四型分別為1、2、3、2例。無效7例,占15.6%,以上四型分別為0、0、4、3例。總有效率為84.4%。
4、體會
從臨床表現看,頸椎病可屬于中醫學痹癥、骨痹、筋痹、眩暈等范疇。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腦,肝藏血主筋,通四肢肌肉。筆者認為頸椎病與肝腎關系甚為密切,若腎之精氣虧損,易導致肝血不足,所謂“肝腎同源”,血不潤筋,則可產生筋脈肌肉攣急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頭暈頭痛等癥狀。因此,頸椎病發病為肝腎精血不足,風寒濕之邪,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柔肝補腎活血湯方中,生地黃、白芍是養血柔肝要藥,據“精血互生”之論,以枸杞子、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以加強生地黃、白芍養血柔肝之效。又以當歸、雞血藤補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以榮養筋脈,木瓜味酸入肝經,以舒筋活絡,葛根能解肌治項背強痛,又能引諸藥直達病所。據現代醫學藥理研究表明,方中主要藥物,生地黃能擴張血管減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抗炎鎮靜作用;白芍具有明顯鎮痛、解痙、擴張血管作用,而川芎、當歸具有改善微循環的藥理作用,是本方的主要作用機理,全方配伍密切,切中病機,故獲良效。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92
[2]王樸,生地黃的現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學,2008,6(8):986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患者;低血鉀;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0-0164-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50例,男性22例(44%),女28例(56%),年齡在55-80之間。其中城市退休老人35例(70%),農村老人15例(30%)。
1.2診斷及用藥情況精神分裂癥14例(28%),情感性精神病3例(6%),老年性癡呆6例(12%)腦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礙12例(24%),麻痹性癡呆3例(6%),精神分裂癥合并心血管疾病6例(12%),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6例(12%)。用藥情況:單用氯丙嗪14例(28%),氯氮平5例(10%),奮乃靜6例(12%),氟哌啶醇3例(6%),利培酮4例(8%),舒必利合用奮乃靜3例(7.2%),氯丙嗪合用氯氮平2例(4%),奮乃靜合用二甲雙胍8例(16%),利培酮合用地高辛5例(10%)。
1.3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和血鉀改變
1.3.2神經肌肉表現:全身乏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臥床不起,行走不穩,蹲下站不起來,四肢酸痛麻木,軟弱無力,嚴重者發生肌肉麻痹。
1.3.2消化道癥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1.3.3心血管表現以心律失常為主。在心律失常以前,心電圖上已可出現低鉀改變。心電圖提示如下:a. S-T段壓低。b. T波減低、平坦、雙相(-+)或倒置。c. U波增高,常超過同導聯的T波,T-U相連成雙峰狀。d.可出現心律失常,如過早搏動,房性或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和顫動。少數患者可出現房室阻滯。心室顫動是缺鉀的致死原因之一。
1.3.4泌尿系統表現排尿不暢,尿儲留。血鉀定量:2.5~3.5mmol/L ,重者2.5mmol/L以下
2臨床觀察與護理
2.1病情觀察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各種功能性精神疾患在老年期前因反復發作,病程逐漸轉為慢性,到老年期多表現在慢性精神衰退階段。癡呆病人多伴智能障礙,記憶力減退,缺乏主訴和自知力,往往言語顛倒,答非所問,或者緘默不語,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影響了患者對軀體疾病的軀體反應。因此,臨床護士在觀察病情時應特別注意患者的精神與體力改變。護士應熟悉病房每個患者的病情,對經常言語過多、行為紊亂、精神興奮患者,一旦發現由興奮狀態轉為安靜,言語動作減少,精神差,走路有氣無力,必須警惕是否存在低血鉀癥等異常情況。
2.2補鉀治療時的護理低血鉀的治療原則是補鉀,防治并發癥,預防醫源性高血鉀。
2.2.1服補鉀 大劑量服鉀常引起腸絞痛和粘膜潰瘍,將10%氯化鉀稀釋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則明顯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2.2.2靜脈補鉀護理人員必須掌握氯化鉀的用法。劑量要遵照醫囑執行,用10%葡萄糖稀釋至0.3%以下靜脈滴注,禁止直接靜脈注射。24h補鉀總量成人一般為6g。
2.2.3飲食護理低血鉀患者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護理更為關鍵,低血鉀患者肌無力逐漸加重,活動受限,食欲差,重者累及呼吸肌,呼吸困難,消耗大,應適當給予患者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鉀的易消化的飲食。可進食的患者鼓勵其多飲水,保持體液平衡。應少食多餐,忌高碳水化合物,限制鈉鹽。
2.2.4生活護理老年精神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下降,尤其低血鉀患者大多肌力減退,應加強生活護理,注意口腔和皮膚的清潔,協助病人洗漱;注意觀察病人大小便的情況,防止便秘及尿儲留,三日無大便應給予緩泄劑或低壓灌腸,尿儲留應給予誘導排尿,無效時給予導尿;注意病人安全,行走及上廁所時應給予攙扶,防止跌傷。床旁放置床欄,專人陪護防止墜床。
2.2.5皮膚及呼吸道護理病人由于低鉀伴發肢體無力常臥床,應加強皮膚及呼吸道的護理,定時翻身拍背,局部按摩,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以防褥瘡及墜積性肺炎。
2.2.6泌尿道護理病人由于低血鉀引起排尿不暢或尿儲留,應給予誘導排尿,如聽流水聲,溫水洗會陰,下腹部放熱水袋,按摩膀胱等,無效時給予導尿,預防泌尿道感染。
【關鍵詞】妊娠;脾靜脈瘤;早期診斷
1 病史
患者23歲,因“停經33+2周,突發上腹痛三小時余,暈厥一次”于2014年1月16日10:13入院。該孕婦G1P0,既往體健,月經規則,現孕33+2周,無明顯誘因于三小時前突發中上腹痛,以左上側為主,立即送往當地醫院,途中嘔吐一次,為胃內容物,嘔吐后出現暈厥,數分鐘后清醒,當地醫院未予處理,轉入我院急診。入院查體:T 36.4℃,P 120次/分,R 19次/分,BP 95/44mmHg。發育正常,營養良好,急性面容,表情痛苦,貧血貌,被動,神志清楚,查體尚合作,腹部柔軟,全腹壓痛反跳痛,以中上腹部為主,肝臟未觸及,脾臟未觸及,肝腎區均有叩痛,移動性濁音不明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專科檢查:宮高30cm,腹圍98cm,估計胎兒大小2000g,胎方位LOA,胎心70~150次/分,胎心位置,強度中,先露頭,位置浮,胎膜未破(腹查),骨盆測量髂前上棘間徑25cm,髂嵴間徑28cm,骶恥外徑19cm,坐骨結節間徑9cm。輔助檢查:B超:單胎,頭位,存活兒。雙頂徑87mm,胎盤前壁,Ⅱ級,羊水深度59mm。肝膽胰脾B超:腹腔積液。肝腎間隙14mm液性暗區,脾周9mm液性暗區。血常規:WBC 26.44×109/L,Hb 80g/L,PLT 294×109/ L,心肌酶譜:肌酸激酶27U/L,肌酸激酶同工酶25U/L,血淀粉酶207U/L,生化全套無明顯異常。入院診斷:G1P0孕33+2周待產,LOA,腹痛原因待查:子宮破裂?入院后NST提示胎心頻發減速,已發生胎兒窘迫,隨時可能發生胎死宮內等情況,急診在外科醫生協助下行剖腹探查術,同時行剖宮產手術終止妊娠,術中見腹部切口蒼白,腹膜呈紫藍色,開腹后即有大量鮮血及血塊涌出,子宮外觀未見異常,于12時20分取出一男嬰,新生兒Apgar評分1分,經兒科搶救無效后死亡。探查腹腔:發現肝、脾、胰、腸管及大網膜均完好,見脾門處一靜脈瘤,有活動性出血,脾周積血及血塊約3000ml,與家屬溝通后,行脾臟切除術+脾種植術,止血完善后,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清點器械敷料無誤后逐層關腹[1]。術后診斷:G1P1孕33+2周已產活嬰,LOA,失血性休克,胎兒窘迫,脾靜脈瘤破裂。術中出血約4500ml,術中輸血2000ml,術后患者病情穩定,術后給予抗炎、止血、補液、縮宮素營養及對癥支持治療[2]。患者于術后13天痊愈出院。
2 討論
脾靜脈血管瘤是靜脈中比較常見的靜脈瘤,多發生于婦女,婦女一旦妊娠,一方面由于血容量增多,另一方面腹腔內壓力增加,靜脈瘤容易破裂[3-5]。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母嬰健康尤為重要,否則會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產生不良預后,危及母子生命。脾靜脈瘤一般多無癥狀,且病變范圍較小,位置較深,難以觸及,診斷較困難[6]。通過成功搶救此例患者,給我們如下啟示:
2.1 妊娠期婦女若妊娠檢查一切正常,又突發腹痛暈厥,應高度警惕脾靜脈血管瘤此病存在,一旦發生失血性休克,應立即行剖腹探查術,在搶救時應多科協作。
2.2 中晚期妊娠合并脾靜脈瘤破裂的病例較為罕見。臨床上如遇到急性大量內出血的孕婦也應考慮可能由外科情況引起,如腹主動脈瘤破裂等。
2.3 脾靜脈血管瘤破裂前無任何癥狀,術前不可能明確診斷。所以,臨床上如遇見急性腹痛伴急性失血的孕婦,應考慮為肝、脾血管瘤自發破裂或動、靜脈血管瘤破裂出血。超聲檢查和腹腔穿刺是必要的[7-8]。
2.4 積極開展孕前指導、提供咨詢服務,可以有效避免不適宜的妊娠,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妊娠的潛在威脅。
參考文獻
[1]王成英.妊娠合并脾動脈血管瘤自發破裂1例[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9):574.
[2] 胡銘榮,徐德征,孫玉林,等.自發性脾破裂18例報告[J].臨床外科雜志,2005,13(7):423-425.
[3]覃新干,黃源,林進令,等.脾血管瘤手術指征探討[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3,(11):5147-5148.
[4]嚴富國,楊紅江,金錦春,等.自發性脾破裂12例臨床分析[J].浙江實用醫學 ,2013,(4):250-251.
[5]許達峰,朱鵬,張必翔,等.肝血管瘤自發破裂出血一例[J].腹部外科,2012,25(3):146.
[6]唐羿,姜耕,宋輝,等.脾靜脈血管瘤彌漫浸潤自發出血一例[J].臨床外科雜志,2009,17(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