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脫貧攻堅成果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目標,按照城鄉一體、均等覆蓋的要求,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體系,在全縣建立了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養為主體,以城鄉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專項制度為輔助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截至2021年4月,我縣共有城鄉低保12454戶37307人,其中農村低保有10641戶31854人,城市低保有1813戶5453人,2021年1-4月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3671.07萬元;臨時救助53戶243人,累計發放資金11.65萬元;孤兒55人,2021年1-4月累計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21.63萬元;重度殘疾人2500人,2021年1-4月累計發放重度殘疾人補貼63.08萬元。城鄉醫療救助9952人次,支出醫療救助資金550.89萬元。
社會救助制度是國家和其他社會團體對于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社會救助對于調整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維護社會穩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最大的民生工程。
二、調研情況
調研組深入XX鄉、XX鎮、XX街道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分別走訪農村低保戶、特困供養戶、大病戶、殘疾人戶等。從整體調研結果來看,八開鎮、車民街道的低保戶、特困供養戶、大病戶、殘疾人戶均能享受相應社會救助政策,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得到了根本保障,但總體保障水平還處于較低層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救助管理制度還有待加強。如XX鄉某戶為分散供養戶,該戶家庭人口兩人,均為身體有殘疾無勞動能力的老人,兩人每月特困供養金1876元、養老保險金186元、高齡補貼50元,加上產業項目年分紅6500元,該戶年收入累計獲得31844元,人均15922元。因該戶無生活自理能力,二人居住在兄弟家里,由其兄弟進行日常監護照料,XX鄉政府按季度對起照顧情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報縣民政局按照每人每月1570元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供養照料護理費打入其兄弟銀行賬戶。從政策上來看,該戶累計得到的轉移性收入已達到6萬余元,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從實際分析,該戶兩人已經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國家轉移性發放資金由其兄弟實際進行管理支配,如果監管不到位的話,該戶的社會兜底保障資金可能被用于其他方面的情況。
(二)社會救助分層分類制度還有待完善。2020年底,我縣順利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整縣脫貧摘帽。這也代表著我們之后的工作重心要從絕對貧困救助轉向相對貧困救助,對社會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專業的要求。絕對貧困救助主要是滿足救助對象的最低生活保障,相對貧困救助主要是滿足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最低生活保障層面上,所有救助對象家庭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滿足其維持最低生存需求的一些資金來源和物質保證,但在基本生活保障層面上,不同類型的救助對象家庭差別較大。例如,同樣屬于農村低保對象的不同家庭,一個家庭屬于老人戶,他們較為關心的是醫療救助制度和社會養老制度的問題,而另一家庭為失業人員組成的話,他們可能更關心崗位培訓、就業救助方面的服務。因此,建立更為精細化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是目前我縣面臨的一個難題。
(三)社會力量參與相對有限。雖然政府是社會救助體系的主導,但并非唯一主體,指導和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救助中來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救助中是對政府職能職責的一種必要補充,也是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從我縣目前情況來看,社會救助的很多信息和物資都要通過鄉鎮一級進行匯總上報和發放。因此也導致鄉鎮在社會救助方面的工作過于繁重,工作容易出現紕漏,不利于社會救助精準化、專業化的推進工作。
三、幾點建議
(一)完善社會救助管理體系。在定期開展內部資金管理體系專項檢查的基礎上,利用好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等人員力量,定期對社會兜底保障對象的生活情況開展實地核查,同時充分發揮好社會監督作用,認真聽取周圍村民和鄰居的意見建議,增強社會監督的客觀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