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微觀經濟學稀缺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稀缺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經濟學思考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直到垂垂老矣,這一生當中,始終都在面對一個基本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已經徹底被經濟所挾持了。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濟學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與經濟打交道,比如說,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基本上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我對現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象的問題不甚了解。但是在學了一個學期的微觀經濟學之后,我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會感覺那么莫名奇妙了,對一些現象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進行解釋了。

下面我就對我身邊經常遇到的一些現象,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來簡單的談談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

一、大學食堂里的經濟現象

1、吃飯問題

每個人只要活著,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吃飯問題。這不僅是在大學食堂里要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大家都要面臨的共同問題。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來到學校食堂,對學校食堂的飯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來食堂吃飯的時候該同學買了4個饅頭,吃完第一個饅頭時感覺很滿足,吃下第二個時也感覺不錯,但是吃下第三個就感覺飽了,看著剩下的饅頭該同學秉著不浪費的心態繼續吃,吃完后感覺特別撐。經過教訓,該同學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

通過微觀經濟學來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微觀經濟學里講到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隨著商品和服務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消費中得到的總效應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斷減小的。該同學在吃完第三個饅頭的時候正好吃飽,滿足值也就是效益值為10。下面對滿足值進行細致化的描述,吃第一個饅頭時滿足值為5,吃第二個和第三個時分別為3和2。在這里,每一個饅頭的成本沒變,獲得的總效益是不斷增加的,但是獲得的邊際效益是不斷減小的,而該同學在滿足值最大時繼續吃下一個饅頭,使得自己處于過飽狀態,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這就使得

滿足值減小,也就是從吃饅頭中獲得的邊際效用逐漸減小。該同學是個理智的消費者,在第二天只買了3個饅頭,這樣就達到了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為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利潤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圖像來對這個例子進行分析:

首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設商品X的效用函數為:

TUU(X)

則邊際效用為:

MUdU(X) dX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可表達為:

dU(X)MUdX 2dMUdU(X)0dX2dX

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造成的結果,所以,經濟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我也有親身經歷,每當打完籃球回到宿舍,感覺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覺太爽了,太滿足了;然后繼續喝第二杯水,感覺還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時候,感覺已經不渴了,此時已經達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繼續喝第四杯水,就會感覺不舒服了,這是總效用就開始減小了,這就是一種很簡單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造成的現象。

2、食堂占座問題(從資源稀缺性和供給需求理論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學(包括我)曾經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好不容易結束了一上午的課后,想到吃飯的時間到了,然后高高興興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滿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隨手攜帶的課本或書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飯,回來之后,到處找自己的位置,本以為是記錯了,可是找遍了整個食堂都沒有,于是不僅失去了座位,還丟了課本。這些同學丟了課本顯示出學生們的道德問題,但這歸根結底要說到學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學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種現象每次新生入學進行軍訓的那幾天最嚴重。我就有親身經歷:大一入學的時候,開學前幾天要進行新生軍訓,好不容易結束了一早上的軍訓,又累又

餓,趕緊跑到食堂吃飯,結果發現食堂全是穿著軍訓訓練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趕緊先占個座再去打飯,不然,等一下沒座位了,結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經用軍訓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個座位,飯打回來,卻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為一眼掃過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頂是自己的了,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開學的時候,又輪到下一屆大一小新生軍訓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課奔赴食堂,結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滿了人,找不到一個空座位,因為軍訓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個點下課的,這個時候,食堂正處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說,吃個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現代大學占座已司空見慣,食堂占座、圖書館占座、自習室占座、上課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習室占座那樣,用筆寫上一個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謂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隨身攜帶的書包或者書籍宣布對該座位的主權,在大學,占座已漸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占座文化。

要分析這一現象,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中的一個問題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所謂資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人們的欲望總是無限的,這就造成了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的欲望總是超過實際的生產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占座行為是對這種稀缺性資源的惡性競爭,食堂的座位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夠的,供不應求,座位這種稀缺性資源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同學們要為座位的使用權而競爭,先到先得,一旦被別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著,不能被同時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買飯問題上,理性經濟人的做法是先占座,這樣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緊缺。

我覺得學校可以實施的的解決方法:學校可以通過增加座位數量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其次還可以對學校食堂進行擴建,但是這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這都需要從學校的經濟實力進行考慮。最經濟的方法是調整就餐時間,可以分時段進行就餐。

面對先占座還是先買飯的問題,理性的人會選擇先占座后買飯。假設先買飯后占座,那么在買飯的時間里有限的座位資源被后來的人占有,在買飯回來時再四處尋找座位,不僅要花更多的時間還要面對端著食物的不方便與尷尬。如果先占座后買飯,會節省很多時間,時間成本較前一種情況小得多,同時不用面對端著飯找座位的尷尬。

3、食堂排隊問題(供給需求理論)

現象闡述:

在知味堂吃飯,總會有這樣的打飯現象,我們發現只有在涼菜間和打白米飯處會排隊,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現排隊。針對以上現象,我將用經濟學原理做一個簡要分析。

為了便于下面闡述的方便,我們假設

其他打菜處為A窗口

涼菜間為B窗口

打米飯處為C窗口

A總特點:需求量大,不穩定,窗口多,打菜的勞動力多

B總特點:需求量不大,較穩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C總特點:需求量大,較穩定,窗口少,打菜勞動力少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到了飯點的時候,大家都蜂擁而上,特別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課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個點下課,每個餐廳窗口前面都是長長的隊伍,這是學生素質高的大學,而在某些大學,餐廳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場,打飯師傅的叫賣聲、學生的嬉鬧聲,亂作一團。

其實,排隊從某種角度看,是資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結果。而要滿足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配套跟進,但這種投入這種跟進,有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這將需要很大一筆資金。

而在一時尚無法解決供需矛盾的情況下,排隊卻是解決供求矛盾的一個相對公平的方式,因為它遵循了先來后到的時間優先原則,給排隊的人一個預期:只要按照順序排著,總能輪到自己。

那么為什么會存在很多不排隊、亂插隊的現象?經濟學里有一個囚徒困境理論,說的是兩個囚犯一起做壞事,被警察抓了起來,分別關押在兩個牢房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囚犯有兩個選擇:一是背叛同伙,與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兩個囚犯都知道,如果他們都選擇沉默拒不承認,那么警方將無法定罪。警方也知道這一點,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無罪釋放,并得到重獎;另一方將被嚴厲懲罰。因為雙方都不能確信對方是否會背叛自己,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會選擇背叛。結果反而使雙方都無法保全,全部坐牢。這個理論映射了部分不排隊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會排隊,生怕自己老老實實排隊吃了虧。于是,只要有一個人亂插隊,就會引起整個隊伍秩序的混亂,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隊者自身利益最終也可能受到損害。

可見,在資源配置不足的情況下,排隊可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成本,使資源得到相對優化配置;不排隊,必然會導致整體效率的降低。

學校食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打飯難問題,學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飯菜人員。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務不足,供求不平衡,學生就餐耗費的時間過長,這種情況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隨之增高了,插隊、欺騙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為一種自然選擇。其次學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數量,這樣不僅解決了打飯難的問題,更防止了壟斷,而壟斷會導致腐敗化和官僚化,從而提高了學校食堂的經營質量。

二、從機會成本角度淺談生活中的小事

關于畢業之后是讀研究生還是找工作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這是一個很多大學生都在糾結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我們未來的生活。這個問題就要考慮到微觀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的問題。通常情況下,一種資源往往有很多種用途,如果某人選擇了某一資源用于某種用途,這就意味著他同時放去了這種資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產生的價值就構成了使用這一資源的成本,經濟學上稱之為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指的是某種資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價值,也就是所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中所能帶來的最大收益。機會成本有如下的一個計算公式:

機會成本總和=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因此,在考慮此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機會成本,所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覺得現在的本科畢業生找工作壓力太大了,學歷已經不能滿足工作要求了,想通過讀研究生,來提高自己的學歷和知識,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卻不想考研,想畢業之后就趕緊找工作,因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競爭也越來越大,誰知道三年之后會發生什么?競爭會變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畢竟三年也不是個短時間,所以有些人選擇不考研,畢業后就找工作。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所做出的選擇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用微觀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的原理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種現象:對于要考研的那些人來說,他們選擇了考研,也就意味著他們暫時不找工作,所以從工作中得到的工資和經驗就構成了他們讀研究生的隱性成本,而他們讀研的學費跟生活費就成為了顯性成本,這兩個成本加起來就是他們讀研的機會成本,算一算,這個機會成本也不算低了;而對于要找工作的人來說,讀研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還有通過讀完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獲得的工資就成為了他們找工作的機會成本。但是每個人對這些機會成本的估價都不盡相同,所以權衡這兩個機會成本之后,所做出的決定就不一樣。

結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隨處可見經濟學現象,因此學好經濟學對我們來說很有用而且很重要,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就可以用相關經濟學的原理來分析和解釋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這就不至于讓我們對這些現象感到困惑。學好了經濟學,我們在做一些選擇的時候,可以權衡其利弊,從而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也不至于讓我們無從下手。

大一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微觀經濟學

摘要

本文寫了大學生兼職的時薪,以及目前我國大學生畢業面臨的失業與最低工資的聯系,并且運用微觀經濟學的供求知識對最低工資進行了簡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最低工資的利與弊。

關鍵詞

兼職 機會成本 最低工資 價格原理 供應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學生活以來,一直想找兼職,想為自己賺一點零用錢。加了各種兼職群每天更新著各種兼職信息。每天都在搜羅著適合自己的兼職,同時還要考慮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當然,既然選擇想要去做兼職,我就要考慮自己所要放棄的。去做兼職,自己相對而言就少了休息與學習的時間。我要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為別人服務。也許我可以在此期間,讀書,提高自己的閱讀量。所以,我選擇去兼職時的機會成本就是在此期間的學習。考慮了很多,最后還是決定有機會去兼職一定要去。

終于在大一上學期的時候,經過班導的介紹,有幸可以和同學在雙十一期間,去太平鳥參加實習,做客服。當時根據日程安排,由于雙十一期間,客流量大。第一天,我們從下午2點,工作到凌晨2點。第二天,從下午2點,工作到了午夜12點。22小時的工作時間,每個小時支付了我們8元錢。現在仔細想想,感覺公司違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資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11年4月1日起,將我省最低月工資標準調整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檔,最高檔增長幅度達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調整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檔。寧波作為浙江省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市區的最低工資歸為第一檔。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標準,我們應該有10.7元每小時的薪資。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共有25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20.2 %。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雖然達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發現,現在在大學生兼職市場上,能達到本市的最低工資的標準,也是不多的。本學期,參加了一次開啤酒的兼職活動,按事先講好的工資是每小時10元錢。也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

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金額的勞動報酬。最低工資不包括加班工資、特殊工作環境、特殊條件下的津貼,最低工資也不包括勞動者保險、福利待遇和各種非貨幣的收入。最低工資一般由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時的時薪制定。

根據微觀經濟學所學的知識,利用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中的供求關系,分析由最低工資引起的勞動力過剩情況。

對于,我這兩次參加的兼職,所給的工資并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標準,但是,我還是去參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兼職,還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職的薪資已達到了市場的均衡工資,市場的勞動量與薪資達到均衡。勞動者愿意接受這個價格,市場也愿意提供這個價格。一旦,市場被強迫要求達到最低工資,那么公司就會減少對勞動者的需求,同時,會挑選競爭力更強的勞動者。大學生,沒有過多的工作經歷,也沒有過硬的技術,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學生。

最低工資的制定反映了監管機構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同時最低工資標準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而強制規定用人單位必需支付給勞動者的最低工資報酬。但是,由大學生的兼職,所產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資并沒有保護一些弱勢的勞動者的利益。反而將這些勞動者擠出了勞動的市場,變得更加的弱勢。大學生作為缺乏經驗和技術的勞動者,就將在最低工資的打壓下,產生失業的現象。今年,畢業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學生面臨著一畢業就失業的現狀。

所以,對于兼職,薪資沒有達到最低工資的水平,還是有很多的大學生爭搶著工作。因為我們缺乏經驗,我們不介意用底薪水來換取社會經驗,與吃苦耐勞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們,畢業了,面臨的也不僅僅是現在兼職這么好的場面。要和很多人竟爭崗位,必須要比別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們還是要好好的增強自己的竟爭力,只有強大了自己,才會不被最低工資打壓。

第2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理解;掌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1890年,馬歇爾(1842 —1924)發表《經濟學原理》,初步建立20世紀微觀經濟學。這是對19世紀邊際效用論及其以前的庸俗經濟理論進行綜合的結晶。該理論率先采用“經濟學”以代替傳統的“政治經濟學”一詞,以完全競爭和充分就業為基本假定、運用邊際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統闡述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創立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構成20世紀微觀經濟學的主體,后經過20世紀中期的擴展,微觀經濟學不僅研究內容有所擴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論、建立了福利經濟學,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創新,如引入數理經濟分析法、博弈論等,還關注經濟理論的實踐應用。

微觀經濟學研究資源稀缺性條件下社會經濟主體的決策與選擇問題。屬于“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西方經濟學”二級學科,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高等教育中,微觀經濟學不僅已經成為所有經濟類課程和經濟管理類課程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也成為大多數非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課程。微觀經濟學作為一門基礎性、思維性、理論性和實用性并重的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課程體系中具有平臺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礎性意義

學習該課程要具備一定的《微積分》知識。要學好《微觀經濟學》,需要具備《微積分》的知識。這要求學生要把微積分課程學好,這對學習好《微觀經濟學》課程有很大幫助。而學習好《微積分》課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上經管類的學生是文理兼收,特別是對于文科生,學好《微積分》非常困難。《微積分》學不好,對于理解《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相關內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比如對于利用數學方法推導利潤最大化的原則,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有的學生在做題時,計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沒有較好地掌握求導公式,導致計算出錯誤的結果。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1.該課程難度大。《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它的知識體系來源于西方。故《微觀經濟學》教材有國外的原版教材,還有把國外的書翻譯過來的教材,還有就是國內作者所著的教材。前兩種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國內學生理解的困難。即便是國內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內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設、案例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會讓學生感覺比較生疏,造成學生理解的困難。該課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論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接受起來難度大。此外,這門課的內容邏輯性強,前后章節聯系比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內容掌握不好,要學好后面的內容,更是難上加難。還有就是這門課所涉及到的圖形多,坐標的表示又與數學上所學的相反,這些都增加了這門課學習的難度。鑒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和基礎課,該課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學期,而此時,這些學生剛接觸了一兩門經濟管理方面的課程,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更是剛剛接觸。而對學生本身來說,因為這門課是考研課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學生,會下工夫去學;而對于其他學生,特別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職上的學生,花在學習上的精力有限,就會選擇知難而退,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影響教學效果。

2.該課程內容多。《微觀經濟學》包含的內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論、要素理論、一般均衡理論、福利經濟學和微觀經濟政策等等,而這些理論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內容,如市場論又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壟斷市場。雖然這門課邏輯嚴密,學生們依然會覺得內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較困難。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領域面非常廣闊,如數學、金融學、財政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等,無論對老師或者學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在大學教學活動中,老師一般都是站在講臺從上課講到下課,學生坐在下邊聽邊記的教學形式,學生只能理解和記憶教師所講的內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記錄、整理和背誦課堂筆記上,很少有同學去主動學習和研究同課堂教學有關的經濟學知識,也很少能獨立進行社會調查和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經濟學的課堂上缺乏老師與學生的雙向溝通,缺少學生與社會的雙向溝通。大多數教師也缺乏所教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因此,講課的針對性也不強。

三、解決的對策

1.學好微觀經濟學應多做習題。做練習題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經濟學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解決所提出的經濟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啟發式和對比式教學。啟發式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啟發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實施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教師在轉變傳統教學方法觀念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中國本土案例興趣的教法。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性強的特點,應理論聯系實際,多運用本土化的案例開展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把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潛力挖掘出來,從而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微觀經濟學》一些章節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如果注意對相關內容的對比,就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給理論和需求理論的比較,二者的概念、影響因素等大都一一對應。又如,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在結構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費者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以預算收入為約束條件,而生產者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一定的成本為約束條件;在幾何圖形的分析上,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和生產者的等產量曲線、消費者的預算線與生產者的等成本線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費者消費的均衡條件與生產者生產的均衡條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場理論部分,不同類型市場的含義及長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過程,如果在講解的過程中注意對比不同類型市場的異同,就非常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對圖形的講解。在《微觀經濟學》里,有大量的圖形。學生如果對這些圖形不理解,想死記硬背就太困難了,也會漏洞百出。而一旦學生理解了這些圖形,會幫助他們掌握相關的理論,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加強對圖形的講解,講清它的推導過程,不但要讓學生掌握某個圖形是什么樣的,還要明白它為什么是這樣的。同時,還要注重圖形和理論的結合,讓二者相得益彰,使學生能夠作到通過圖形來理解和闡述相關理論。比如在講解需求變動和需求量變動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時,就可以通過圖示法來說明。圖表可以清晰地說明了需求量變動是指由于商品本身價格變動引起的消費者購買量的變化,需求的變動是指商品價格本身不變情況下其他因素變動所引起的需求的變動。又比如,在講解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時,把概念和畫圖結合起來,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講解斯威齊模型時,通過它的假設條件可以畫出彎折的需求曲線模型圖,結合圖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導出寡頭壟斷市場的價格剛性。此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其他要注意的問題。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很多名詞都有英文縮寫,也要求學生掌握。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縮寫,需要教師把這些概念的英文表達告訴學生,從而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又如,還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經濟讀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包括經濟思想史,一些經典著作,反映經濟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經濟學動態》等,介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的書籍,還有經濟理論應用方面的書籍如茅于軾的《生活中的經濟學》等等。這樣即可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聲音的大小、語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豐富程度、語言的幽默詼諧、板書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總之,《微觀經濟學》教學就像是一門藝術,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而作為任課教師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經過不斷地改進,讓我們的教學趨向完善,進一步地提高教學效果。

4.穿插講解式案例教學。穿插講解式講授案例側重于講述與解釋方式呈現案例,用于說明和論證微觀經濟學原理與規律。教師在講解某一章節基本原理過程中,可以使用各種案例作為理論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學生通過案例理解基本理論問題。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論講解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如在講授“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自己選擇就業還是就學來解釋,機會成本的含義就是當選擇了就學而放棄了就業,失去了四年就業應該獲得的最大收入,這個被放棄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學的機會成本;在講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學生難以理解,就以學生自己喝水的親身體會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別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難受,以此講解說明效用理論和邊際效用的遞減規律;通過鄰居種花及工廠污染來講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通過“囚徒困境”和“田忌賽馬”等案例講授簡單的博弈論等等。此外,還可以引人國內外有關理解經濟學原理的寓言故事、歷史故事等作為案例,使學生真正在心理上“樂”起來。通過所學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學生感到了微觀經濟學就是身邊的學問,學習的興趣高漲,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微觀經濟學理論。但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過于復雜,最好是一些對重點、難點能闡述透徹的小案例。這要求教師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現實生活,組織和積累一些案例,在課堂上能信手拈來。穿插式講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識點案例,能起到加強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4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劉施揚.《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改革的探討[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12).

[3] 張秋.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科技經濟市場,2009,(8).

第3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經濟評價是項目評價的核心內容,是項目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一個投資項目在整個社會中,既是一個單獨的實體,又是區域經濟不可分割的一個細胞,它在壽命期內的投入與產出,都會對區域經濟產生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通過對項目的經濟評價,可以使投資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并促使產業政策的實現、產業結構及規模結構的合理化,從社會范圍內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經濟評價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

微觀層次的經濟評價即項目層次的經濟評價,其理論基礎主要是根據微觀經濟學的有關“均衡”、“消費者支付意愿”、“消費者剩余”、“機會成本”等微觀經濟概念及理論,推導出反映項目所處特定區域的資源“真實經濟價值”的影子價格體系,評價項目在特定區域的微觀層次的資源優化配置狀況,計算有關經濟評價指標。宏觀層次的經濟評價,是從項目的宏觀區域經濟影響的角度的評價,對于特別重大項目應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角度,評價項目對影響區域或整個國民經濟的資源配置。

二、凡國家投資建設的所有項目,應重視經濟評價工作

經濟評價是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來評價項目的經濟可行性,而國家審批投資項目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社會經濟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現代經濟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經濟資源的稀缺性及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國家對經濟資源的配置具有強有力的調控手段和能力,因此更應該重視項目投資的資源優化配置問題,重視經濟評價方法的研究工作。

三、對于不同類型的項目,經濟評價體現其不同特點

1.對于通過市場手段能夠有效配置資源的項目,不需要再單獨測算影子價格進行定量的經濟評價。經濟評價的作用在于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對投資項目進行分析和評價,資源配置的核心是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特定資源稟賦差異,通過計算項目所在地區的各種投入物和產出物的真實經濟價值的影子價格,評價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對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一種是采用市場手段,另一種是采用非市場手段。

2.對于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項目,應進行以“費用―效益分析”為核心的經濟評價。在資源配置方面,市場手段并非萬能,往往會出現一些“市場空隙”,即市場無法發揮作用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市場的微觀利益驅動與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可能出現偏離,需要政府采用各種宏觀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進行調控;在一些特殊行業,對市場機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從而使市場機制失靈,資源配置失當;對于一些公共服務產品,無法通過市場的力量進行提供,或者一些經濟活動的外部效應,市場尺度難以準確衡量。對于這些單純通過市場手段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項目,必須強調單獨進行經濟評價,以獲得理想的資源配置效果。

四、應積極探討經濟評價的其他方法

經濟評價并不等同于進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不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價格進行費用―效益分析。利用影子價格進行定量分析只是經濟評價的眾多方法之一。采用多指標法,一般根據投資項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提出諸如環境質量、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社會公平等目標,評價每個項目滿足這些目標的程度,并對計算結果加權匯總,進行項目排隊和投資決策。

我國現行的項目評價方法中,不重視甚至排斥項目的產出效益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如何分配進行分析。事實上,這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強調項目的有關利益群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分析不同的受益對象對項目的態度,從而對項目的實施往往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項目的經濟評價,應包括不同利益群體的經濟利益、經濟關系和分配結構的評價。另外,在經濟評價中,定性分析的方法也十分重要。針對某一項目,邀請各專業的經濟學家從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評價項目建設的經濟合理性,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比定量分析的結論更具有價值。總之,不能將經濟評價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價格進行的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五、經濟評價參數

1.參數的選取應重視微觀經濟的分析

事實上,經濟評價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微觀經濟學”,所從事的經濟分析重點是微觀經濟分析,特別是非常重視對微觀層次的人的行為及意愿的分析,并將這種微觀經濟分析貫穿于經濟費用和效益計算的各個方面。

2.應按照可交易程度測算投入物和產出物的影子價格

經濟評價主要分析資源的配置狀況,其影子價格主要根據資源的配置范圍來確定,主要分為三種情況:①一些資源具有天然的不可流動性,如房屋、土地、礦產資源;②能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流動的資源,按照該種資源可以配置的市場半徑空間來分析其經濟價值,根據區域市場的市場均衡價格對資源的經濟價值進行定價;③對于一些資源可以流動的市場范圍足夠大,以至于可以超越了國家的界限,這種資源就可以在國際市場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因此就可以按照國際市場價格來推算其影子價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類資源影子價格的確定,都是以項目所在地作為一切分析的基點,以項目本身的特點出發,分析項目有關的各種資源可能進行的資源配置范圍,及限制因素(包括經濟的、政策的、法規的和人為的)。因此,要求由國家出面各種貨物全國統一的影子價格,是相當困難的。

3.參數的取值應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

第4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與教學內容常常發生矛盾。上述教改在具體實施中會遭遇很多困難,如進行案例教學可能會導致基本教學內容無法按時完成。這就迫切要求我們提供某種輔助教學工具,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靈活的自主學習。

本研究擬探索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引入畢博平臺,為西方經濟學提供現代化的輔助教學工具,使課堂中無法完成的內容由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一、畢博平臺與傳統課堂

教學比較研究

畢博平臺是一個具有資源共享互動交流等功能的課程管理平臺,教師可以借助畢博平臺創設互聯互動的網絡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更為充裕的時間內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擴展知識。這里將畢博平臺與傳統課堂的教學進行比較:

1.傳統課堂教學

西方經濟學的傳統課堂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內容,教師根據學校指定的教材制定PPT或者通過板書,通過語言講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主要通過平時問答、期末考試這兩種方式來實現,教學地點僅限于課堂。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學生遵循教師的教學思路,即使有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等互動環節,也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由于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大多數財經類本科院校的教學課時為64個課時,需要完成整個西方經濟學教學大綱內容,多數教師只是疲于完成教學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將學生排除在教學之外,只讓他們被動地去接收西方經濟學的知識,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枯燥無味很容易導致學生放棄這門課程的學習,所以傳統課堂教學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2.畢博平臺教學

畢博平臺教學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而言,具有以下優勢:教學活動不再受到傳統的時空限制,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主學習,也可不必遵循固定的教學速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調整學習速度。畢博平臺教學可以實現學習資源的開放性、學習形式的開放性、學習目的的開放性、評價方式的開放性。教師只需要在畢博平臺上提供豐富的在線資源,指引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與方向。在畢博平臺上,教師可以在線實時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還可以在線指導學生學習,在拓展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是極其豐富的,各經濟學流派觀點不一;經濟現象是極其復雜的,很難用單一理論知識進行完整解釋。這些知識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很難在傳統教學課堂中完成,而通過畢博平臺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自己閱讀相關知識,討論經濟現象,提高學生觀察經濟問題、解釋經濟現象的能力。

二、基于畢博平臺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研究

由于西方經濟學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遭遇課程內容多而課程時間少的難題,大多數教師只能疲于完成教學任務而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畢博平臺教學將西方經濟學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師通過在畢博平臺上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并可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在線互動溝通,學生興趣小組實時在線討論,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興趣及解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本研究主要以畢博平臺為輔助教學工具,就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考評方式等三方面進行改革研究。

1.教學內容改革

西方經濟學教學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應該覆蓋這門課程的基本框架。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我們可完成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大綱內容,如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為價格理論,研究對象為個體經濟包括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涉及到的基本內容有:需求與供給、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論及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微觀經濟學從資源的稀缺性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經濟行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如在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研究消費者在收入有限的前提條件下如何根據商品的價格購買商品以實現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行為理論研究生產者在成本有限的前提條件下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消費者及生產者的行為又通過市場中的價格機制反映出來。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為國民收入理論,研究對象為經濟總體(通常以國家為單位),涉及到的基本內容有:國民收入的核算、國民收入的決定、宏觀經濟政策、失業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學的內容是以實現無失業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為目標,使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核心。

上述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可在傳統教學中完成,但由于西方經濟學內容多、理論強、流派雜的特點,教師可通過畢博平臺這一輔助教學工具的使用讓學生在更為充裕的時間內掌握經濟的基礎知識和擴展知識。

(1)可以在畢博平臺中放入教師上課用的多媒體課件,這樣可以節省學生的做筆記時間。學生在課堂上只需要認真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如仍有問題,可課后自學,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提高教學質量。

(2)西方經濟學是一門與現實聯系很緊密的課程,其理論可以解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經濟現象及經濟問題。但課堂中由于時間的有限性,教師只會對一部分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可以在畢博平臺以討論的形式列舉出一部分經濟現象,讓學生自己運用經濟學知識進行解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自己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理論經濟學的興趣。

(3)在授課過程中,由于時間有限,教師通常都只對傳統經濟理論進行講解,如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論、國民收入決定論等,很少涉及到經濟理論的前沿問題,如不完全信息理論、博弈論等。對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在畢博平臺中完善,這樣可以完善學生的整個經濟學理論體系,有利于他們更好的掌握經濟學的知識。

(4)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系統的理論經濟學,其理論的完善有利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更好的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如貨幣政策與貨幣銀行學,財政政策與財政學,這樣相關課程也可以在畢博平臺中進行鏈接,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知識的寬度與深度。

2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教學中由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大多數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都有意的將討論環節刪除,整個教學課程都以教師為主導,由教師講授,學生只能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被動地接受知識,使學生覺得西方經濟學枯燥無味。畢博平臺可跨越時空界限,教師可以通過畢博平臺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1)案例教學法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與現實經濟生活很緊密的學科,經濟現象無處不在。教師可通過畢博平臺實現案例教學。如在畢博平臺中由教師提出經濟現象,由學生運用經濟理論來解釋經濟現象。如微觀經濟學中供求理論,在這部分理論學習過程中可以用供求理論來解釋我國房屋價格變化的原因及理解為什么房屋價格越漲消費者越買,跌時反而不買。在講解消費者行為理論時可以用邊際效用原理來解釋婚姻生活中的七年之癢,解釋為什么鉆石的價格高于水的價格等。在宏觀經濟學部分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介紹我國2008年的經濟形勢和目前世界的經濟形勢,及美國次貨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是如何演變為金融危機進行轉化為債務危機的,并介紹各國在面對經濟問題時是如何使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及效果如何。這些內容都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經濟學無處不在。

(2)比較教學法

西方經濟學中很多理論內容不同,但使用的分析方法卻大同小異。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存在很多變量,但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卻是相似的。如邊際效用、總效用、平均效用;邊際產量、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成本、總成本、平均成本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使用比較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分析消費者均衡的方法與分析生產者均衡的方法、短期產量曲線與短期成本曲線、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與完全壟斷的短期均衡等等。在宏觀經濟學部分中的三大模型。這些內容的分析方法相同,教師可通過畢博平臺進行列表,進行比較教學,使學生發現規律,較輕松地掌握這門課程。

(3)討論式教學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有限,很少有西方經濟學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但討論式教學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也可通過畢博平臺實現。首先將學生分組,并將討論問題放在畢博平臺中。在微觀經濟學部分可結合供求理論討論分析如何解決我國火車票一票難求的困境;結合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我國的犯罪行為,并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上討論怎樣降低理性人犯罪;結合生產者行為理論討論分析我國高校擴張是否存在規模經濟等。在宏觀經濟學部分可結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討論我國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使用及帶來的效果。在線討論有利于激發學生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輔助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三、西方經濟學畢博平臺建設

畢博平臺作為傳統教學的輔助教學平臺,有利于學生的課后學習,但是教師應該注重畢博平臺建設,完善畢博平臺教學資源。具體而言,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基本內容:

1.提供與教材相配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服務,也可供課后上網自學,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

2.提供配套的習題和試題以構建在線測評系統,供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自我評估;

3.以討論區的形式供學生對經濟學學習過程及經濟問題開展網上討論;

4.提供現實中經濟學案例資料,提高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

5.提供經濟前沿理論資料以及各經濟流派代表人物和觀點,完善學生的知識面;

第5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一 對經濟人修修補補,使經濟學貼近現實

到目前為止,對經濟人進行修修補補,使經濟人更加貼近現實仍是重新解釋經濟人的主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這一方向上的研究成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最多。

1 羅納德·H·科斯的解釋

科斯看來,經典經濟人暗含著這樣的假定,即每個經濟人都具有完全的制度知識,他們完全了解在資源稀缺性和未來不確定性約束下的相互競爭的自利行為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由于人具有完全理性,制度在傳統經濟學中也就不重要了。科斯指出“應當從人的實際出發研究人,實際的人在由現實制度所賦予的制約條件中活動”。[2]科斯認為實際生活中的人是受制度約束的,是有限理性的,人的交易活動是有交易成本的。科斯在對經濟人重新解釋的基礎上,利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提出交易費用理論,并把交易費用理論、企業理論和產權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說明產權不同的人會導致不同的效率,而產權的明晰會實現“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

科斯因為揭示并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對經濟的體制結構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2 加里·貝克爾的解釋

表面上看來,貝克爾是利他主義經濟思想的一個代表。他認為人不僅有利己的一面,而且還有利他動機,他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一書中建立了利他主義的模型。在模型中,貝克爾實際上是將利他主義的行為動機解釋為行為主體的效用最大化,將自利原則用之于利他主義現象。這表明貝克爾并沒有超越亞當·斯密所講述的關于面包師和釀酒師的故事。[3]

在對經濟人進行新解釋的基礎上,貝克爾將經濟學作為研究社會關系中人的行為的分析工具,提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在于是否具有物質性或商業性,而在于是否具有稀缺性。所有與稀缺和選擇有關的問題都是經濟問題。在貝克爾看來,“經濟人是一種統一的方法,適用于解釋全部人類的行為,這些行為涉及貨幣價格或影子價格,重復或零星的決策,重大或次要的決策,感情或機械似的目的,富人和窮人,男子和女子,成人與兒童,智者與笨伯,醫生與病人,商人與政客,教師與學生等等。經濟分析能夠預見的應用范圍如同強調稀缺手段與各種目的的經濟學定義一樣寬泛。”[4]因而,他勇敢地將經濟人模式從經濟領域擴展到非經濟領域,廣泛地分析了種族歧視、犯罪與懲罰、家庭與婚姻等包括利他主義與道德在內的人類行為,開創了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研究,從更廣的維度揭示出經濟人的某些實際行為特征。

貝克爾由于“把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包括非市場行為和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而獲得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3 道格拉斯·諾斯的解釋

道格拉斯·諾斯認為人是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為了解釋制度的穩定與變遷,諾斯考察了人的認知過程,對經典經濟人的理性進行批判,認為人的學習對人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人的學習不僅僅是個人在其一生中的經驗產品,而且還包括那些沉淀于文化中的經驗積累,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存量又被置入人的學習,并成為路徑依賴,即過去對現在和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學習變成一種經過特定社會文化過濾的累加過程,而文化則決定著人們對損益的判斷。也就是說,生活在特定社會中的人總是受到所在社會的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的影響,而人在決策中會不知不覺地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偏見。比如一個中國人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與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在接受同一事物后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在各自的社會里接受的文化不同。這些文化在他們的決策過程中往往左右他們的思想,使他們看問題有失客觀、公正。在這種情況下,人很難成為新古典經濟學意義的“理性”人。似乎在諾斯的論證中,把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等因素包括進去以后,人的行為就變得非理性了。但是,諾斯仍然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此,他關于經濟人的認識可以說沒有超出經典經濟人的巢臼。

諾斯在重新解釋經濟人的基礎上,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與羅伯特·福格爾同獲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4 經濟對策論中的經濟人

博奕論(策略對策論)由20世紀初的一些數學家提出,設計用數學公式表達棋、牌類選手下棋和出牌的技巧。約翰·豪爾紹尼、約翰·納什、賴恩哈德·澤爾滕等人將博奕論研究領域的策略對策論運用于經濟方面的分析,形成經濟對策論。無論是完全信息或不完全信息博奕,策略對策論都刻畫了競爭中的經濟人的互動關系,從而使理性經濟人從靜止的狀態活躍起來,從多個方面加深了人們對經濟人的認識。在豪爾紹尼所建立的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合作博奕和不合作博奕中,局中人都是有限認知能力的人,從而使其成為現實中的人;在“囚徒困境”例子中的納什均衡局中人通過理性思考得出的決策是不合乎理性的結果,即人人都具有理性,都具有理性的人在相互交往的經濟活動中,理性與博奕的結果,就有可能得出對經濟活動所有當事人來說都是非理性的決策,個體的理性可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他們三人把博奕論的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在非合作博奕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奕論和經濟學產生重大的影響,改造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大大豐富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從而獲得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5 信息經濟學的解釋

信息經濟學在繼承傳統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承襲了有限理性理論。根據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論,一個有限理性的人總是試圖最大化其效用,但它只具備有限地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有限的能力導致私人信息的存在不可避免。當一方試圖獲取另一方已經擁有的信息,其成本可能超過收益;或即使一方主動地向另一方披露這些信息,但對于接受方而言,這些信息可能是不可證實的,這意味著信息注定是不對稱的。不對稱信息的引入產生了全新的微觀經濟學分支,這些分支的理論成果被稱為激勵理論、契約理論或理論等等。

信息不對稱按時間分為事前非對稱和事后非對稱,事前的非對稱可能使契約當事人隱瞞關于自己的私人信息,并可能提供不真實的信息來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從而導致逆向選擇。事后的非對稱則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在委托—關系中,由于委托人不能把人的行為后果與他不能控制的因素分離開來,人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行為后果的責任推到委托人的身上而回避了風險。價格機制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便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要尋求一種與特定的交易信息結構相兼容的契約安排,這構成了委托—理論研究的主題。

以上的信息經濟學各研究主題其實也包含了經濟行為主體的博奕行為,也描述了從事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在競爭市場上進行交易的過程,使靜止的經濟分析動態化,使處于靜止狀態的人進一步成為生動而又現實的人。

在對經濟人重新解釋的基礎上,詹姆斯·米利斯和威廉·維克里由于他們“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激勵經濟理論做出基礎性和開拓性的貢獻”而獲得199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喬治·阿克勞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里茨三人“在現代信息經濟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尤其是對不對稱信息市場的研究”而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6 阿馬蒂亞·K·森的解釋

阿馬蒂亞·K·森認為:“現代經濟學把亞當·斯密關于人類行為的看法狹隘化了,從而鑄就了當代經濟理論上的一個主要缺陷,經濟學的貧困化主要由于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分離造成的”。[5]他指出了經濟學與倫理學同源的思想,認為要把經濟學放歸回“關注真實的人”。還認為“在倫理學的研究中,人這一概念具有不可約減的‘二元性’。我們可以就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方面來看這個人,認識和關注他或她建立目標、承擔義務、實現價值等的能力;我們也可以就福利方面來看這個人,這方面也需要引起我們注意。但是,這一兩面性,在純粹自利動機的模型中卻完全消失了,在那里,一個人的主觀能動完全出自他或她對自己福利的考慮。不過,一旦自利這一束縛被解除,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即個人主觀能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由他或她的個人福利來啟動的。”[6]森的貢獻在于承認經濟學在研究世界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時,經濟學需要人類“自利”普遍人性的假設,以追求最大化的目標來解釋和預測經濟生活;但是應該加入倫理的內容,承認人類行為動機的多樣性,使人性假設最為逼近真實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阿馬蒂亞·K·森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解釋經濟人,因“在福利經濟學的基礎研究方面以及對貧困和不平等問題的突破性創見”而獲得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二 堅持傳統經濟人,發展傳統經濟學體系

第6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關鍵詞]排污權交易 外部性 產權理論

環境資源稀缺性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關注及重視,排污權交易正是基于市場的力量來實現環境資源外部性問題內部化,并充分借助產權理論實現污染總量控制。排污權的初始分配狀態是國內外理論界在排污權交易機制中的爭論焦點,也是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研究熱點。排污權初始產權的配置直接影響資源的最優配置與公平分配。

環境問題是我國現今社會必須正確面對的問題。通過美國排污權交易的實踐證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可以通過市場方法克服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而排污權交易制度的設立是解決環境利用活動經濟性的有效途徑,排污權交易可以重新分配污染消減責任,降低總量控制的成本,改善環境質量,節省企業減排費用,提高社會整體經濟效益。

一、排污權交易的產生及全球發展概況

排污權交易體現了一種環境管理思想,即在滿足環境要求的條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簡稱“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一樣被買入和賣出,以此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實現環境容量(以下或稱“環境容量資源”)的優化配置。其主要思想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這種權利通常以污染許可證的形式表現),以此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控制。排污權交易的前提條件是排放總量控制,一般做法是:政府機構通過技術手段評估出一定區域內環境容量能夠容納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將最大允許排放量分成若干規定的排放份額,每份排放份額為一份排污權。(圖1)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J. H. Dales)首次提出了排污權交易的理論設計,同時界定了排污權。在《污染、財富和價格》一文中,戴爾斯提出:讓污染的權利像股票一樣賣給最高的投標者,政府作為社會的代表和環境資源的所有者,可以出售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權利(排污配額、排污許可證或排放水平上限等),污染當事人可以從政府手中購買這種權利,或與持有這種污染權的其他當事人彼此交換污染權。面對二氧化硫污染日益嚴重的顯示,1974年,排污權交易被美國聯邦環保局(EPA)首先與用于大氣污染管理。此后, EPA不斷完善排污權的交易制度和準則,最終取得了成功。于是其他國家,如德、澳、英等也紛紛借鑒美國經驗實行了排污權交易的相關實踐。

二、排污權交易的理論分析

西方經濟學曾把環境資源定義為公共資源,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口的劇增,環境資源逐漸由公共資源變成了稀缺資源,并伴隨著產生了經濟生產的負外部性問題。美國首創了排污權交易制度,將環境資源轉變成商品并將產權理論應用于解決環境資源問題。通過明晰初始產權界定,制定出合理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從而有效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

1.國外研究綜述

(1)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理論既是排污權交易的理論基礎之一,同時也是環境經濟學和制定環境政策的支柱。外部性的概念是由劍橋學派的兩位奠基者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和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率先提出的,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庇古(Pigou)從“公共產品”入手,得出外部性問題具有“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人都不可能排他性的消費公共產品,并在《福利經濟學》中進一步研究和完善了外部性問題。西方經濟學家對外部性與公共品領域的研究可以歸納如下:1927年蘭姆賽(Ramsey)揭示了征收最優產品稅的原則。1928年庇古(Pigou)首次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了庇古稅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薩繆爾遜(Samuelson,1954)解釋了公共物品的實質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最優準則。1960年科斯(Coase)創造性的提出通過明晰產權,以自愿談判方式解決由外部性導致的社會成本問題。

(2)產權理論體系

產權理論的形成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對正統的微觀經濟學進行批判性思考,指出市場經濟中存在摩擦,即交易費用。第二階段是50-60年代中期,科斯在分析“外部性”問題時,全面分析了產權明晰化在市場運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產權的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會成本。以科斯在1960年發表的論文《社會成本問題》為代表。

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科斯認為庇古是沿著錯誤的思路討論外部性問題的。庇古等福利經濟學家對外部性問題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不簡單的在于分析方法上的不足,而是因為福利經濟學的方法存在根本缺陷。隨后斯蒂格利茨(Stigler)在其《價格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科斯定理”并加以運用,在70年代~80年代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諾思(North)、舒爾茨(Schultz)、阿爾欽(Alchian)、德姆塞茨(Demsetz)和張五常(Steven Cheung)等人豐富和發展之后逐步形成新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

科斯(Coase)在《社會成本問題》中首先探討了產權問題,他認為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根本基礎,對資源配置由于根本的影響。所有權、財產權失靈是市場失靈的一個根源;資源配置的外部性是資源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稱所導致,市場失靈是由產權界定不明所導致。只要明確界定產權,市場主體間的經濟活動就可以有效解決負外部性問題,即通過產權的明確界定可以將外部成本內部化。

登姆塞茨(Demsetz, 1967)在《關于產權的理論》中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實上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合理預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產權包括一個人或其他人收益或受損的權利,這一認識能很容易地導致產權和外部性之間的密切關系。產權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導引人們實現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的激勵。

阿爾欽(Alchian, 1950)對產權的定義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社會中的稀缺資源的配置就是對使用資源權利的安排”。他認為產權源于物品的稀缺性及產權排他性的觀點,而產權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一個人形成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易時的預期。

E.G. 菲呂博騰(Furubortn , 1972)和S. 配杰威齊(Pejovich , 1972)在《產權與經濟理論:近期文獻的一個綜述》中提出了產權結構的概念。認為它們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強調了有關所有權、激勵與經濟行為的內在聯系。要注意的中心點是,產權安排確定了每個人相應于物時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他與其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或承擔不遵守這種關系的成本,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每個人相對于稀缺資源使用時的經濟地位和社會關系。

產權是一系列用來確定每個人相對于稀缺資源使用時地位的經濟和社會關系,其基本內容包括行動團體對資源的使用權與轉讓權,以及收入的享用權。從所有權的情況看,產權可分為私有產權、共有產權和國有產權的三種形式。目前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制度中,產權則應被界定為國有產權。

產權有激勵的作用,體現在有效的產權為個人提供了有效使用其財產的激勵,也為建立市場信譽機制和引導人們實現外部性內部化提供激勵。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為人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3)產權理論對排污權交易分析 轉貼于

1960年科斯發表《社會成本問題》后西方理論界對排污權交易制度的認識發生了轉變。斯蒂格勒(Stigler)把其中的產權思想總結為科斯定理,指出:當市場的交易成本為零時,無論初始產權配置的狀態,通過交易總可以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也就是說,初始配置狀態不會影響最有效的資源利用方式,供需雙方通過交易都可以獲得利益(圖3)。在確定環境資源的使用權,并允許這種排污權進行市場交易,以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和降低污染物治理的總體費用,使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即帕累托改進)。(圖中MAC表示邊際控制成本,MEC表示邊際外部成本)

克羅克(Crocker 1966)提出在空氣污染控制方面產權手段應用的可能性。戴爾斯(Dales 1968)提出產權分割的概念,認為環境等共有資源是一種商品,政府是該商品的天然所有者。作為環境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創建一種環境資源的新產權——“污染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在市場上進行交易,以此來進行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控制。排污者之間根據其成本效益進行排污權交易。

鮑莫爾(Baumol)和奧茨(Oates)首次從理論上嚴格證明了戴爾斯和克羅克所設想的結果,提出了許可證交易體系。蒙特格莫里(Montgomery)從理論上證明了基于市場的排污權交易系統明顯優于傳統的環境治理政策。排污權交易系統的優點是污染治理量可根據治理成本進行變動,這樣可以使協調成本最低,并節約大量的成本。這種思想后來被泰坦伯格(Tietenberg)進一步詳細說明,認為可以通過對各污染源設置相互獨立的排放許可證,并做為污染物濃度單位來衡量環境的被污染情況。

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杜勒斯(Dules)最早提出排污權交易的基本思想。70年代后期,美國國家環保局制定公布了“總量控制與交易”規則,該規則規定,排污量在《清潔空氣法》(QAA)所規定標準之下的企業可以進行有限制的排污許可交易。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早期的CAA排污權交易項目。該項目確定了排污權交易的四大類政策:抵消(offset ) 政策、泡泡( bubble) 政策、凈得(netting) 政策、銀行(banking) 政策。

1995年初,美國酸雨計劃是世界第一個用來控制空氣污染的排污權交易制度,同時這個計劃是“總量控制與交易”的最初情況。這個計劃不僅實施規模大,其所建立的信息系統也為研究者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排污權交易實施的狀況并開展深入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條件。因此對排污權交易的研究在近年來可謂洋洋大觀。圖4所示為美國酸雨計劃的控制政策體系圖。

2.國內研究綜述

由于排污權交易制度在我國屬于初期階段,從產權經濟學的角度對排污權交易的研究文獻有限,且分析尚不深入。

馬中、杜德克(Dudek)、吳健、張建宇、劉淑琴分析了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一體化政策對于環境經濟、環境管理、企業管理及宏觀經濟等領域的意義,并提出了實施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的政策條件。

王小軍考察了美國排污權交易的實踐工作,入探討了美國經驗及其對我國實施排污權交易的啟示。認為排污權交易具有污染控制成本最小、有利于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續削減、不受經濟擴張和通貨膨脹影響、更有利于政府進行環境管理等優點。西方國家的排污權交易實施工作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鑒的地方, 例如其完善的法制基礎、多樣的交易主體和中介機構、許可證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完備的監督管理體制、對時空折算的忽略等。

陳穎(2008)指出,排污許可權交易制度始創美國,應逐步引入我國,在政府的管制下實現其市場化,同時,政府也應該進行其功能定位,使用更多新的行政管理方式管理環境問題和市場問題。

管瑜珍(2005)認為“可交易的排污許可”制度是將環境資源轉換為商品并納入到市場機制的一項環境監管制度。較之傳統的“命令——控制”環境監管制度,它具有“成本效益好、靈活性強”的優點,并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我國“排污權交易”實踐的開展及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該制度法律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該制度將來在我國的實施也面臨新的問題,特別是該制度與市場的結合、初始權分配等。

參考文獻

[1]吳健:排污權交易——環境容量管理制度創新. 200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羅勇 曾曉飛:《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 2002, 北京大學出版社. p.135

[3]保羅R伯特尼、羅伯特N史蒂文斯, 《環境保護的公共政策》. 2004,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p.47

[4]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馬中 Dan Dudek 吳健 張建宇 劉淑琴:論總量控制與排污權交易. 中國環境科學,2002,22(01):89-92

[7] 王小軍:美國排污權交易實踐對我國的啟示.《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年5月, 25卷第五期

[8]管瑜珍, 美國可交易的排污許可制度——兼論在我國建立該制度面臨的幾個問題.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4): p. 98-101.

[9]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0]Dales, “Pol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s” 2002, Edward Elgar

[11]A.C. Pigou, “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 &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1928.s

第7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企業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微觀主體,承擔著人類社會最主要的活動――生產活動。從工業革命以來,分工、合作為主要特征的企業就代替了個人和家庭作坊,大規模的生產從此登上歷史舞臺,市場經濟成為全世界的主導經濟模式。但是伴隨著這一歷史性轉變,一個難題一直困擾著學者、立法者和理論界人士:合作生產模糊了個人(及其他要素)在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從而生產出的產品無法在參與生產的人(及其他要素)中合理的分配。一般情況下,在支付完所有生產要素報酬之后,產出仍然有一個剩余,這個剩余如何分配,是有很多學術爭議、社會爭端的起源。

本人認為一種制度安排,如果長期存在,那它都是一種在當時情境下的均衡解。本文目的不在于分析企業“應該”采取何種剩余索取權安排,而是致力于去解釋“為什么”會有這種制度安排。

在早期的市場經濟中,企業主既是資本所有者也是企業管理者。企業主在勞動市場上雇傭工人,工人在勞動市場上尋找雇主,雙方平等地談判訂立和約。勞動結束后企業主支付給工人工資,產品歸企業主所有。在這個時期,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完全歸企業主所有。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企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單一業主式的企業逐漸被多個股東出資,聘任職業經理人的有限責任制度取代。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股份制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完全歸股東所有,股東可以將股權在市場上自由買賣。而由于經理人對企業起實際控制權,為避免企業經理人采取損害股東利益的行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二戰后的股份制企業采取給予經理效率工資或一部分股份的方式來對經理進行監督或激勵,使得經理的利益與股東的利益相一致,二者共同承擔風險,共同索取剩余。

2企業剩余索取權理論的簡要回顧

2.1 經典理論關于企業剩余索取權的歸屬,經濟學家存在著重大分歧,一個多世紀以來,眾多學者運用各種手段對其加以解釋,因為這個問題不僅是學術爭議,還是意識形態的爭端,所以這方面有價值的著作很多,我認為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2.1.1 風險與不確定性理論以奈特為代表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理論認為企業家應該享有剩余,因為他承擔了風險,工人不擁有剩余索取權,但是擁有固定的有保證的工資。市場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使企業隨時面臨著贏利或虧損的可能。企業家作為風險的承擔者,工人作為無風險者。工人將剩余索取權讓渡給企業家,是為規避風險所付出的代價[1]。

2.1.2 生產團隊監督理論這種理論由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提出,認為團隊生產必須設計出一種方法來防止團隊成員偷懶的搭便車行為。團隊生產可以由監督者來監督,但是監督者的努力程度不受契約的約束,且監督者是沒有人監督的。一種解決辦法就是付給團隊其他成員工資,而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這樣才能對監督者實施有效的激勵。[2]

2.1.3 專用性資產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控制權應該分配給最大限度保護交易專用性資產的的當事人。專用性資產是指在某一特殊交易中的價值大于下一個最優選擇中的價值的資產,如果一方進行了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后,交易的另一方可以進行敲竹杠相威脅,那些做了專用性資產投資的人由于退路下降在談判中就處于劣勢,結果將出現專用性資產不足的情況。因此,專用性資產投資者必須有激勵進行投資,這在現實中通常是通過擁有剩余索取權實現的。比起勞動供給者,資本所有者更有機會進行專用性資產的投資,那么資本供給者就應該擁有全部的談判力量,即資本供給者將擁有剩余索取權。[3]

2.1.4 人力資本理論[4]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舒爾茨,他們認為由于技術進步,勞動已經是帶有高技術含量的腦力勞動。勞動者學習技能也是一種投資,勞動者“投資”于學習技能時也付出了時間、金錢和閑暇,同樣承擔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人力資本也應該有與非人力資本同等的分享剩余的權利。

2.2 “修正瓦爾拉斯范式”的不完全契約理論微觀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新古典范式的基礎上的,其核心思想是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所以也叫瓦爾拉斯范式。瓦爾拉斯的關鍵假設在于完全理性人、外生穩定性偏好和完備契約交往。嚴格的假設忽略了現實中很多因素,對諸多現象的解釋缺乏說服力。雖然科斯等學者用外部性等方法解決了若干問題,但仍然不夠清晰地解釋真實世界。只有修正瓦爾拉斯范式,回到真實世界中和真實企業。

新古典的勞動市場模型是由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和一條向左下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組成的,兩條曲線交點處是勞動市場的均衡點,決定了市場出清時的勞動數量和工資。該模型有幾點缺陷①:①雙方信息是不完全的,勞動者不了解對方企業的情況,雇主也不了解勞動者的真實特質。②實際上勞動市場是從來不會出清的,不是愿意接受相同工資的勞動者和顧主都可以達成交易。③工人并不愿意經常更換新工作,且很多企業并不經常開除工人。④工人和雇主地位是不平等的。雇主通常擁有一種對雇員的控制力,一種壓過對方的談判力。很多西方學者建立了比瓦爾拉斯范式更一般的模型。其中有非契約性社會交往、內生偏好、一般收益遞增、強互惠性等。本文的研究需要用到非契約性社會交往理論。

非契約性社會交往在鄰里、公司間、家庭中以及市場里廣泛存在。貸款時的還款承諾是不可執行的;家庭中,夫妻之間常常實施一種沒有合約規定的非常不具體的勞動分工和廣泛的交易。企業中,工人必須努力工作是一種不完備契約,雇員有義務對工作盡職盡責,但沒有任何手段要求他必須履行,對工作的努力程度根本無法控制。達克漢姆(Durkheim,1967)對不完全契約的定義是:一個當事人提供一筆支付,另一個當事人則擔負起未來“彌散”的義務,回報的性質不能通過談判決定,而必須取決于那個做出回報的人的決斷。[5]

有了不完全契約的定義,下面來看不完全契約的一方是如何對另一方行使控制力的。

3一個真實勞動市場的雇傭模型和短邊權力[6]

3.1 模型建立假設:①產出為“有效勞動”時間的函數,而“有效勞動”是工人“努力程度”的函數,因此產出也是工人“努力程度”的函數。勞動契約具有不完備性,工人的努力程度不可觀察。②雇主為工人支付一個工資率,并確定監督水平,如果發現工人沒有在工作則終止契約。③終止契約后工人仍然擁有一個次優選擇,也叫退路。④博弈期數是無限的,即假定工人生命是無限長的。⑤工資對工人有正的邊際效用,勞動對工人邊際效用為負。工人根據工資、監督水平、勞動的負效用和被解雇的退路來決定努力程度,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

令e∈[0,1]為工人每小時的努力程度(表示一個小時內工人工作時間的比例),產出為y=y(he)+ε,其中h為工人工作的小時數,y′>0,y″<0。因為存在一個隨機擾動項ε,特定工人的努力程度不能從產出中推斷出來。雇主給定工資率ω,監督水平m,工人被解雇的退路為z。其中ω,m,z都用貨幣作為度量單位。

工人最優反應為e(ω,m,z),且雇主知道工人的這個反應函數。雇主公開宣布契約的終止概率t(e,m)∈[0,1],te<0,tm>0②,工人也了解這個概率。在雇主宣布上述激勵政策后,工人了解了這些變量值并選擇e來最大化他一生效用的現值。在這一期博弈結束后,工人得到支付ω并得到效用(效用包括工資的正效用和努力的負效用)。若雇傭關系繼續,則下一期發生同樣的非契約交往,若雇傭關系終止,則工人一生剩下的時間效用現值為z。工人每期效用為u=u(ω,e),uw?叟0,ue?燮0。假定時間偏好率為i,工人變動e來最大化無限期期望效用的現值:由于無限期假定,整理得:等式右邊第二項是工人的退路,第一項是雇主給予工人的租金,所以我們有:工作的現值=雇傭租金+退路。工人選擇e使 得ve=0,得到ue=te(v-z),可見,工人選擇的努力水平將使得降低終止概率帶來的邊際效用恰好抵消努力帶來的邊際負效用。當工人的退路等于繼續工作的現值時,即雇傭租金為零時,v=z,從而ue=0,u(e,ω)=iz。這樣,工人只會選擇勞動邊際負效用等于0的努力水平,也就是說無論監督水平有多高,工人只會選擇雇主不采取任何激勵策略時的每小時工作量,監督完全無效。

3.2 短邊權力的提出從上一節的模型中可以看出,雇主擁有對工人的控制力的根本原因是雇主給予了工人一個優于競爭均衡z時的支付v,工人不愿意失去這個雇懼怕契約的終止,這樣雇主始終掌握著談判的主動權,有說“要么干要么就算”的本錢。市場均衡時擁有權力的人都處于市場中愿意交易數量最少的一邊,即市場的短邊,受控制的人處于市場的長邊,短邊對于長邊擁有的權力叫做短邊權力(Bowles and Gintis,1992)[7]。例如消費者權力,只要買者轉向另一個賣者的威脅是可置信的,并且能夠給予賣者租金,那么買者就可以對賣著施加權力,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短邊權力的來源是稀缺性資源,供給不足的要素占有市場的短邊。資本、才能、技術、知識、甚至聲譽和人際關系都是權力的來源。在市場中,擁有優秀的管理能力和卓越的戰略眼光的經理人是很稀缺的資源,他們在與企業談判時便擁有短邊權力;老雇員、老干部擁有長期的工作、社交經歷,就算“什么也不會”也有可能身居高位,因為聲譽和人際關系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在不完全契約的世界里,控制權的分配將賦予一方當事人以權力,由他對契約中未作規定的事宜做出決定。在這個框架下,雇傭就意味著購買,由于資本處于市場交易的短邊,雇主擁有資本,通過限制雇員與資本相結合而控制工人,從而可以對契約中未做規定的事宜進行規定。至于剩余索取權,則在不對等談判時簽訂的契約里已經明確規定屬于雇主了。

4事實:分行業比較研究和歷史趨勢研究

4.1 行業比較上述分析中的“剩余”是一種狹義的概念,即企業合約總收入扣除合約固定總支出后的剩余額。而在第二部分里,接受效率工資,承擔經營風險的“工人”也應當被看成是剩余獲得者。由此便可以給剩余下一個更廣的定義:凡是承擔風險,與經營狀況相關的收益都是剩余。廣義剩余已經不再由資本獨享了。這一現象在不同行業表現不同: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如紡織業),工人從事的勞動有著高度重復性和低技術性。這些行業中工人工資很低,且幾乎完全相同,除去基本工資外很少有獎金、提成等移動工資。這些行業的剩余索取權完全歸資本所有者和經理占有。在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如IT業),工人從事高技術含量的腦力勞動。這類行業中工人的工資很高,工資中包括大量效率工資,且不同工人間差距很大。這些行業的剩余索取權不完全被資本和企業家占有,工人也擁有部分剩余。在上述兩類行業中,技術型工人擁有高工資可以部分被解釋為他們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價值,但人力資本價值不能解釋高工資的全部。他們的工資中包含一定量的自己勞動成果的剩余,擁有剩余的根源是他們的勞動具有稀缺性③。

4.2 剩余索取權歸屬的演變在人類社會早期,資本匱乏,早期企業出現的時候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資本和企業家為一體的業主占據了市場短邊,因此他們是剩余的所有者。職業經理人出現以后,由于企業家才能的稀缺性④,企業家也擁有一定的短邊權力,與資本共同分享企業剩余。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全社會資本不斷地積累,高技術水平的勞動者越來越多。資本積累的速度要快于勞動者總人數的增長速度。因此,以后的企業必然會發展到這樣一個形態:在全社會范圍內,勞資雙方達到均衡,資本不再具有對企業的控制力,資本、管理者、勞動者將依據實力共同分享剩余;不同行業勞資分配剩余的比例不一樣。但無論如何,勞動索取剩余會越來越普遍,未來的趨勢必然是“人本復歸”。[9]

5結論

勞動合同的“一紙契約”規定剩余歸資本所有,這不是事情的原因,而是結果。決定剩余歸屬的本質是交易雙方的不對等性,取決于雙方的控制力,即短邊權力,它來源于資源的稀缺性。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擁有權力的一方通過給予另一方一個高于其次優選擇的租金來對其實施控制,便擁有了對不完備契約未做規定部分的解釋權。正是因為這些控制力,談判的一方才有可能在簽訂契約時提出剩余索取權歸他所有,而另一方只有接受。

市場的短邊可以是需求方也可以是供給方,意味著資本并不是“天生”就擁有剩余索取權。隨著資本不斷積累,資本控制勞動的能力將漸漸消失,最終必將是人力資本享有剩余。⑤

注釋:

①暫且不考慮勞動異質性的問題,因為這不影響對所探討的問題的分析,所以這個簡化是必要的.

②終止函數t(e,m)基于這樣一個想法,每一期,雇主將以概率?濁(m)看到工人,由此確定工人是否在工作.簡化的終止函數可以表示為t(e,m)=?濁(m)(1-e),如果m=0,則?濁(0)=0,且t(e,0)=0,意味著監督程度為零時,雇主在整個時期都不可能看到工人,那么終止契約的概率也為零.如果e=0,則t(0,m)=?濁(m)意味著如果工人從來不工作,那么終止契約的概率也就等于雇主看到工人的概率,只要雇主看到工人,契約必然終止.所以,努力的增加降低終止概率,監督的增加提高了終止概率.

③人力資本價值越高的勞動者,通常稀缺性較高,但也有例外.

④企業家才能是否具有稀缺性有待證實,通常的理論認為他們與普通人有不一樣的風險偏好,普通人都是風險厭惡者,而企業家是風險偏好者.

⑤本文的分析忽略了分散協調問題,如果考慮分散協調分析會很復雜,得到的結果會略微異于我的結論,但不改變大體趨勢.

參考文獻:

[1]弗蘭克?奈特.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Alchian, 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e Organiz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e Review,1972.

[3] Malcomson, Janes. Individual Employment Contracts.[J].pp.2293-2372 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Orley Ashenfelter and David Card,eds.Amsterdam:North-Holland. 1999.

[4]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5] Durkheim, Emile.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J].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67.

[6]薩繆?鮑爾斯.微觀經濟學:行為,制度和演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Bowles, Samuel, and Herbert Gintis. Power and Wealth in a Competitive Capitalist Economy[J].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21:4,pp.324-353. 1992.

第8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各高校不斷引進西方經濟學的知識,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紛紛開設此類課程,高職院校也緊隨其后。但是自1999年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傳統的經濟學教學受到了巨大挑戰,許多學生認為《經濟學基礎》難學且用處不大,教師花費大量精力講授經濟學理論和模型而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教學效果急待提高;另一方面,學校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經濟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外,人們認為大學生必須要掌握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和經濟思維,經濟學是必修課程。基于經濟思維的重要作用,我們認為經濟學不僅是高職院校經濟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而且很有必要作為通識公選課面向全院學生開設。為了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重要地位,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把《經濟學基礎》公選課的課程名字改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并對課程內容做了調整,強調經濟思維。教學內容除了源自《西方經濟學》等教材外,還有《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等通俗易懂的經濟學讀物。

一、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內涵

一般而言,理論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知識總結與升華,同時也是認識世界的思維和方法。經濟學不僅是關于資源配置,關于經濟運行機制和規律的理論知識體系,而且它也是分析人的理性選擇行為,解釋和理解經濟現象,探究經濟活動規律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1]。

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稱之為資源的稀缺性,而人們的欲望或者說需求是無限,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需求之間必然是矛盾的。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經濟學要研究的主要問題,也就是資源配置問題。人們進行選擇的過程也就是資源配置的過程。基于此產生了經濟學中的兩大基本概念:機會成本與理性選擇。

(一)機會成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做出最佳選擇的學問。選擇意味著放棄,意味著付出代價,確定了某一選擇,便會產生相應的機會成本。因此,機會成本是指做出一項選擇時所放棄的其他可供選擇的資源所帶來的潛在收益。比如讀大學是有機會成本的。上大學所花費的學費、書費僅僅是一部分成本,還有更重要的時間成本,即把讀大學的這段時間用于工作可以掙到的工薪。學費加上書費加上工薪就是讀大學的機會成本。

(二)理性選擇

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資源的稀缺性問題。資源是稀缺的,而人類的欲望又是無限的,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欲望之間充滿矛盾,因此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得不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這就產生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或者稱之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理性選擇問題。當下的理性選擇就是在承認人類自私的前提下,設計科學的激勵機制,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發展經濟的外部正效應,積累正能量,避免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現象。

當然,除了機會成本與理性選擇之外,《經濟學》中還有很多重要原理,比如邊際遞減、貿易原理、“看不見的手”、消費者剩余等等。在講授這些經濟學原理時,通過綜合運用假設前提、經濟模型、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等等經濟學的各種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二、高職院校經濟學公選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職院校中,《經濟學基礎》一般是經濟與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而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經濟學通識公選課的院校數量有限。即便是為數不多的開設經濟學公選課的院校,教學設計也是沿用《經濟學》專業課內容,只是限于課時數,刪減壓縮了專業課內容,沒有改革與創新,更沒有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目標沒有針對性

我國的高職院校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職業學院或技校合并而來,二是普通專科轉來的。前者在教學目標上偏技能化和實用性,后者教學要求的理論性和系統化過強,他們都與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不相吻合[3]。

高等職業院校《經濟學》教學的知識目標要求過高,學生們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大量的經濟學概念、原理、規律,并沒有真正理解與掌握經濟學原理。能力目標欠缺,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不足,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邏輯分析能力也不達標。另外,高職院校對經濟思維能力的重視不夠,學生不具備經濟思維能力。

(二)教學內容編排不科學

教學內容和結構不合理。國家歷來重視本科教育,為此集中了大量優秀的人才,組織編寫了很多優秀教材。但是,對于高職教材建設卻較薄弱,導致教材建設滯后,沒有對路教材。

(三)教學與考核方法不科學,理論知識偏多,經濟學思維方法訓練少

《經濟學》本身抽象,不具有技術性和操作性。在經濟學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照本宣科的向學生講授各個章節的知識,較少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忽視了對學生經濟思維和邏輯能力的訓練。學生上課忙于記筆記,習慣于死記硬背知識點,僅限于掌握結論,通過考試,不去探究經濟學原理的形成思路,很少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更談不上進行社會調查和分析經濟學問題,也不會用相關原理分析經濟問題,指導生活。學習狀態被動,不利于培養學生經濟思維能力。

考核方式不科學。一般只用期末考卷作為評價尺度,不注意考評學生學習過程投入狀況和平時學習成績[4]。因為課堂表現、作業等不計入考核,學生平日很難做到自覺學習和理解經濟理論,也不會運用經濟理論來解釋日常經濟現象,很難形成經濟思維習慣。

三、高職院校經濟學公選課課程改革的措施與經濟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一)教學目標具有針對性

為了突出經濟學思維方式的重要地位,也為了使課程名稱更符合授課內容,即注重經濟思維的培養,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把《經濟學》公選課的課程名字改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教學目標就是理解經濟學基本原理,能夠運用所學分析經濟現象,培養經濟思維,最終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5]。

在知識目標上,要求學生掌握實用的概念和原理,比如機會成本,比較優勢等;在能力目標上,要求學生能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日常經濟現象。比如航空公司如何根據彈性理論進行市場營銷。[3]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1)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理性人假設、機會成本、需求與供給、邊際遞減規律、比較優勢、博弈論等。(2)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這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公選課的重點培養目標。(3)具備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教學中要把理論與經濟現象和現實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對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具備觀察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3]。

(二)教學內容編排合理

第一,授課內容不僅參考國內外著名經濟學類教材,如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等,而且充分利用經濟學類通俗讀物,比如王福重的《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保羅?海恩等編著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聊職院經濟思維公選課教師團隊充分利用這些著作,整合資源,集體備課,編制校本教材,精心準備教案。另外,學校還從國內著名高校聘請經濟學教授給學生舉辦經濟思維講座,學校領導高度重視,與經濟思維公選課教師團隊一起全程聽課,課下與教授一起探討公選課的課程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聊職經濟思維公選課教學內容沒有深奧的理論或者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從現實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發,從分析經濟現象、社會問題中學習經濟學的道理,告訴學生經濟學家是怎樣思考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基于高職學生基礎薄弱,專業不同,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經濟學,微觀部分的內容相對宏觀部分較簡單,具體教學內容以微觀經濟學為主。另外課時數量也有限,目前只開設了16個課時,未來計劃增加課時。所以聊職院校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公選課教學內容以微觀經濟學為主,重點講解上大學的機會成本、理性人分析、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2]、供給與需求、效用論、比較優勢、博弈論等。

第二,注重案例教學,提高學習興趣。針對高職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經濟原理時普遍有一定難度,教師在講解原理時,應注意實行案例教學法。比如講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先提問學生,“人在饑餓時為什么不會一直吃饅頭,永不停止?為什么感覺第一個饅頭最好吃?提出問題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并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6]。每節課都可以選用一些案例和學生關心的經濟話題,比如春運期間火車票票價問題展開分析、討論,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靈活運用

首先,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綜合運用“案例法”、“討論法”等教法,提高教學效果。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應強調課下作業。要經常布置一些經濟學的熱門話題和真實案例。比如美國1990年針對游艇、私人飛機等這類物品通過的新的奢侈品稅帶來的結果。讓學生課下查閱有關資料。既考核了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又鍛煉了他們學以致用、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實踐,并隨時整理,相互討論交流[3]。

其次,實行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穿插相應的統計資料、圖形分析,比如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另外播放相關的視頻影像資料。比如講博弈論時,賞析電影《美麗心靈》,讓學生了解“納什均衡”理論的創立者約翰?納什的生平,可以大大增強授課的形象性、直觀性和生動性。

第9篇:微觀經濟學稀缺性范文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市場觀

中圖分類號:f09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1)01-0031-06

摘要: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市場是一種制度,是作為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而產生的,市場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是因為其能夠比戰爭等其他方式更有助于促進社會經濟效率。界定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是使市場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市場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新制度經濟學這種市場觀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著深刻的差異。它揭示并彌補了后者的許多不足或局限性,有助于人們對市場形成更為完整深入科學的認識。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市場觀

中圖分類號:f09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1)01-0031-06

新制度經濟學市場觀,是指新制度經濟學家對諸如市場是什么、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其有效的運行需要什么樣產權制度前提、有什么經濟社會代價等有關市場的一些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觀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著深刻的分歧。他們的思想揭示并彌補了主流經濟學市場觀許多重要的局限性或不足,有助于人們對市場獲得更為完整、深入、科學的認識。

一、市場是一種制度

“市場并不像它表面上所顯示的那樣,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者對“市場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看法并不一致。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是買賣雙方自由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地方,是價格存在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地方。如馬歇爾認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并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貨物交易場所,而是指地區的全部,在這個地區中,買主和賣主彼此之間的往來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價格有迅速相等的趨勢”。②斯蒂格勒也認為,“市場是一個區域,在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是趨于一致”。③普瑞爾指出,市場是“(1)買者和賣者碰面議定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2)價格存在的地方,(3)價格受到供求力影響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地區”、“區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確定的空間,也包括無形不確定的空間。④在邏輯上,價格的存在是由供求關系決定,是買賣雙方在自由進行商品或勞務交易時必然伴生的現象。所以,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來說,買賣雙方對商品或勞務進行自由交易的行為是“市場”的根本。只要存在著關于某種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著關于該物品的市場的存在。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對市場的看法與主流經濟學有明顯的不同。他們認為,主流經濟學所說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個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時才會普遍存在和有效地進行的現象。科斯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經濟體系與法律體系之間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存在著私人法律,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則和規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達成”。⑤布倫南和布坎南認為市場意味著一系列運作規則,“個人行為恰好是在這些規則之下在市場中產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自由交易行為并不是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是使此種行為能夠有效進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則和規定”的“法律體系”。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他們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安排”或一種“制度”。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個社會體系視為依靠技術、法規或習慣對稀缺資源使用導致的沖突的解決方案”,市場只是人類所曾采取的許多“解決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種⑦。張五常說,“市場本身是一種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樣,市場被創造出來在其他約束條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魯博頓和瑞切特說,“市場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進行反復交易(與個體之間的零星交易相對應)的社會安排,‘市場’這個組織由一系列的制度規則(一種制度)和人構成,人們創造了這些規則并將它運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這些制度“決定了每個潛在交易者的產權分配并對這些產權如何使用或轉讓作出了規定”,其目標是使“絕大多數潛在交易方有機會參與競爭”,⑩并“有效地組織交易”。[11]

總之,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市場是一種制度,是價格機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們所看到的買賣雙方自由地確定交換物品的價格和數量的過程或行為,只是在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社會安排”或“法則和規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普遍性存在的現象,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市場”所力圖促進的東西。

二、市場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

由于主流經濟學把市場歸結為人們自由自愿的交換行為,所以,對他們來說,自由交換行為的發生,即意味著市場的產生。在主流經濟學看來,導致交換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作為人類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14]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觀念中,無論是斯密說的交換傾向,還是門格爾所說的人類經濟行為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還是“分工”,都不是由人們可識辨的外在于個人的人為的有形強制行為的結果,而是自然或基于個人理性而自發生成的。把交易行為的發生或市場的產生歸因于這些自發性或自然生成的有關人性或經濟的事實表明,在主流經濟學里,市場被看作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市場制度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資源稀缺性所必然導致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它是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問題的一種方式而產生存在的。阿爾欽指出,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阻礙了每個個人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社會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它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通稱為競爭。因為,按照定義,既然沒有辦法消除競爭,那么剩下的問題就在于:為了解決利益沖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競爭形式。”[15]阿爾欽和德姆塞茨認為,人類為解決這種“利益沖突”而“作的安排包攬了人類經驗的全部范圍,包括戰爭、罷工、選舉、宗教權威、法律仲裁、交換和投機。每一個社會都采用過這些方法。社會組織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它們所強調的解決與資源稀缺相聯系的問題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這里的“交換”是作為一種社會的“安排”,因此顯然不是主要指行為,而是指人們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為他人擁有的財物的制度,即其所說的市場制度。

轉貼于中國

由于在歷史上或在現實中,人類還常用許多非市場手段如戰爭、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來解決經濟利益沖突問題,所以他們強調,人們選擇市場作為解決因資源稀缺問題所導致的利益沖突的一種社會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理所當然”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主要依靠市場來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17]自由交換要成為一種現實的普遍的行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權力來加以補充”,[18]需要得到“以國家暴力或懲罰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沒有政府的協助是不行的”。[20]中國

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用于解決其所面臨的公共經濟問題即由于稀缺資源使用而發生的利益沖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強調它需要公共權力的“補充”表明,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看來,市場不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而是一個社會的公共選擇或集體選擇的結果,因此是基于集體理性人為建構的,具有強制的性質。這一點在新制度主義所提出的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中有著更為明顯的體現。

三、市場是確保稀缺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實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對于主流經濟學家來說,要對為什么市場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就需要對他們賴于解釋的市場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對于人類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換這個傾向”,斯密本人和后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予以解釋或證明,也是難以證明的[21]。分工的程度與市場范圍是相互依賴的[22],所以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獨立于市場對其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人類經濟行為遵循“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只是經濟人假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西方經濟學家至今都沒能對該假設的普遍存在性進行嚴格的邏輯證明。所以,總的來說,在西方傳統主流經濟學里,還沒有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給予合理的理論解釋。

由于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選擇的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制度安排的一種,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就從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較的角度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經濟學的解釋。他們認為,之所以是市場而不是“戰爭”等其他手段成了人類社會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為總的來說,市場制度的運行成本較低,能確保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率。

德姆塞茨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產權制度其實就是一組界定行為的原則,它規定了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而具體規定“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與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他說,“依靠暴力進行競爭一般不受稱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許使用暴力,就看不清這種競爭的前提,即無法估計其凈收益了”。而在市場上“通過‘自愿’談判進行的競爭”之所以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權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術手段,同樣還提供了排除造成凈損失的手段”,[23]即“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這就使得它“要比通過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競爭,更能為社會增加實際財富”。[24]德姆塞茨還認為,如果不經過市場協調就使用民主政治體制的集體決策或法庭裁定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就無法得到通過自由市場交易所揭示的為確保經濟的高效運行所需要的信息,這樣“不管它們采用哪一種效率標準,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癢’,還很容易錯判”,導致比市場更低的效率。總之,在他看來,“恰恰是由于要掌握這些關于效率的先決性條件過于困難,才使得通過自由市場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權及資源使用方式成為一種很實用的方法”。[25]

張五常指出,市場上的競爭“匯集了所有潛在所有者的知識——即可供選擇的合約安排知識和資源使用的知識”,而“合約當事人之間的競爭”又“降低了執行合約的成本”,這樣就“降低了尋找和追求最有價值的選擇來簽定合約把一種資源用于生產的成本”。[26]他還認為,市場價格是“唯一已知的幾乎不導致或完全不導致租金消散的標準”,[27]所以在他看來,“一般來說,管理決策是不可能優于通過價格機制作出的決策。當價格信息引導從事的每一種活動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必然減少”。[28]因此張五常認為,正是由于實施自由市場制度社會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場制度的社會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才使得市場能廣泛地拓展到原來排斥市場的國家。[29]

很明顯,德姆塞茨和張五常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從市場更能促進經濟效率或生產力的角度來解釋,而后者則是從市場更能節省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但對于新制度經濟學來說,所有的經濟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經濟制度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這表明,他們二者的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場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為根據來解釋市場的普遍存在性。這種解釋也進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市場的集體理性和集體選擇的基礎。轉貼于中國

四、界定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是使市場有效運行的一個前提條件

市場運行是買賣雙方的自由交易過程,也是物品價格的形成和決定的過程。價格形成和決定的理論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市場運行的理論。從該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經濟學家把任何經濟物品或勞務的價格描繪成了只是由那些與其產權制度安排無關的諸如偏好、生產技術和社會經濟資源結構等客觀因素決定的函數,因此,完全忽略了產權安排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另外,在該理論里,“交易成本被假定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為零時,產權界定不會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會影響市場運行的效率。這表明,主流經濟學蘊涵著產權與市場運行效率是不相關的市場觀。中國

對于新制度主義經濟學來說,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設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該經濟理論的最為核心的命題。它認為,在該假設條件下,產權界定會通過影響市場交易成本而影響資源配置效率。所以,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的關系是該學派經濟學家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根據經濟人假設,他們認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強烈的動力以最有價值的方式使用其產權”,[33]而個人產權即個人對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權、收益權和自由的轉讓權等的任何弱化,如產權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無法獲得有效的保護,都會導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場價格信息質量的下降,[35]從而使得以市場出清價格的交換不能實現,影響資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37]。要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產權界定必須首先高度穩定”,[38]“要求不存在對合約條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對合約選擇的限制”,以確保每一個人即“可以自己將物品或資源用于他認為是最有價值的用途,也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合約安排達到這種用途”。[39]由于在現代文明社會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要靠國家,對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來自國家。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政府對尊重私有產權給以可信的承諾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40]嚴格限制政府剝奪財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礎是繁榮的市場所必備的。[41]

五、市場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

為給市場經濟提供意識形態上的支持,從亞當•斯密開始,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除了宣揚社會利益會因為個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為得到有效促進的“無形之手”原理之外,他們還不斷地提出各種不同的學說或定理來證明,在市場經濟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普遍和諧。如薩伊定律宣揚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是休戚與共的;[42]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則更是把市場經濟描繪成一個能讓每一個人“憑自愿對它作出貢獻,而獲得的則超過他的貢獻,并且總是增加著他的滿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個人獨立完全協調”的“美麗組織”;[43]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把自由市場經濟描述成為沒有剝削的正義的世界。[44]在目前,許多主流經濟學家都把介紹阿羅和德布魯等所證明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作為微觀經濟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來宣揚任何一個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競爭性市場的存在而變得更差的觀點。[45]

新制度經濟學家明確反對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這種和諧論。在他們看來,市場并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這不僅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利益沖突是市場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還在于他們認為:

1. 市場并不能消除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沖突,任何交換都必然包含著沖突或競爭的方面。阿爾欽說,由于資源“稀缺”這一“約束的存在”,“每個人”都不可能“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資源不能同時用來滿足競爭性的需求”,[47]“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在每個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都“必然地”是“沒有辦法消除”的。“市場”是“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在市場制度下,“交換行為是一種手段,借助于這種手段,買者就能夠為了從賣者那里獲得商品而同別的買者展開競爭”。[48]因此,市場交換固然可能因為它是每個買者和賣者借以達到更理想境況的手段而具有協作行為的性質,但它具有競爭行為的性質也是顯然的。所以,阿爾欽認為,經濟學家不應該只把交換當作協作行為來考察,忽視它的“競爭方面”。[49]

2. 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說‘自由市場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也能使社會效用實現最大化’就不正確了”。因為“市場在權衡比較得益和受損時,是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自由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舉例說,“當新產品進入市場時,自由市場在運作中承載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種新產品能給其消費者帶來多大的益處,人們購買了這種產品,則被它取代的、原有產品的生產者就受到損害。”所以,他強調指出,認為“自由市場制度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或認為 “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的觀念”,是出于“對市場功能和運營”的“完全錯誤”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必須摒棄”[50]。

轉貼于中國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場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認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常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種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那樣,那么也會因其無法容忍的非實用性(即沒有效率),而很快就讓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場“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該制度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爾欽認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沒有哪個完美無缺的標準是有效的”。“市場”的這種“不完美”或“缺陷”是人們要獲得它的“更大優點”所必須承受的“代價”。[52]中國

從其反對市場和諧論的最后一個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經濟學反對市場和諧論,揭示市場的不和諧性,特別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點,其目的不是為了反對自由市場制度,而是為了反對那些一看到市場有缺陷就認為應該用政府來取代市場的干預主義。從這一角度講,它的目的其實和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和諧論一樣,都是為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辯護的。

六、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制度主義市場觀與主流經濟學的市場觀有深刻的差異。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新制度主義市場觀是一種新的市場觀。在筆者看來,無論從推進人們對市場的認識來說,還是從現在還沒有建立起能夠確保經濟持續有效運行的穩定均衡制度的社會來說,這種新市場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綜合起來,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它強調市場存在的制度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樣是僅僅依賴個人理性就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的行為,它需要某種特定經濟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場(sound market)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全自發的秩序,它包含并體現著某種人為的秩序,它需要建構理性主義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場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這一性質,有助于人們認識到,一個社會選擇市場,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場擁有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那些美好的性質,而是因為該社會存在著需靠它來解決的由于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無法消除的使用沖突。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為他人所擁有的物品的市場行為,首先并不是如正統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是一種個人自發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強制的行為。其三,它較為深刻地闡明了市場在確保經濟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為其他任何社會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之所在,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為充分地認識到在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選擇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對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所具有的影響的揭示,有助于政府認識到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制度對確保市場運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識到濫用國家權力——這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唯一能夠合法地對個人產權進行侵犯的權力——對經濟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較為客觀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消除的社會沖突以及由這些沖突所導致的為有效率的市場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們較為充分地意識到,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市場和諧論是不現實的,市場效率不是免費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應對市場經濟的不和諧甚至危機,才可能實現市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諧。

注釋:

①【美】e•曼斯菲爾德:《微觀經濟學:理論與運用》,鄭琳華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頁。

②【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10月版,第18頁。

③【美】j•斯蒂格勒:《價格理論》,施仁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頁。

④【美】f•l•普瑞爾:《東西方經濟體制比較:研究指南》,錢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頁。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頁。

⑨⑩[11][18][20]【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頁。

[12][2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13、16-20頁。

轉貼于中國

[13]【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20頁;【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卷),陳良璧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版,第18頁;【英】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郭大力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版,第81頁。

[14][21]【奧】c•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劉絜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頁。中國

[15][19][46][48][49][52]阿曼•阿爾欽:《產權經濟學》,載于盛洪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頁。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產權制度中的道德與效率》,載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權、控制與企業》,段毅才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頁。

[26]張五常:《佃農理論》,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版,第83頁。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張五常:《共有產權》,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30頁。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評論》,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69頁。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頁。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轉引自【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頁。

[42]【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頁。

[43]【法】巴師夏:《經濟和諧》,載于季陶達:《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選輯》,1963年9月版,第205-220頁。

[44]【美】克拉克:《財富的分配》,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2月版,第1-16頁。

[45]【美】安德魯•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下),劉文欣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頁。

參考文獻:

[1]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界定理論述評[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6).

[2]唐志軍.《佃農理論》的一般性貢獻[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1).

責任編輯:武玲玲中國

責任校對:馬 斌

conception of the market i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hen meiyan

abstract: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holds that market is an institution, which emerges as a method adopted by the society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in using scarce resources and has become a universal being because it can boost the social economy more efficiently than other ways, such as war. it also holds that the specifically delimited and stable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which is not an institution based on a universal harmony. these conceptions are profound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western orthodox mainstream economics. they reveal and remedy many defects or limitations in the latter and could help people to achieve a more complete, deeper and mor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market.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看中国毛片 | 成人亚洲精品777777 | 中国老妇另类xxxx | 91久久色|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 | 亚洲免费一级视频 |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 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日本欧美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一级毛片美国一级j毛片不卡 | 男人透女人超爽视频免费 | 91精品国产91 | 女人把腿劈开让男人桶的网站 | 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免费视 | 成人免费观看国产高清 | 欧美一级α片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嘿咻嘿咻在线播放 | 夜色www国产精品资源站 |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 思思91精品国产综合在线 | 1024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 免费国产成人α片 | 91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俄罗斯aa毛片一级 | 免费老外的毛片清高 | 久久久网久久久久合久久久久 | 国内成人自拍 |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看免费 | 99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 欧美在线观看www | 日韩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不卡 | 欧美日韩精品国产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