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年醫學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循證醫學;老年醫學;教學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37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將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快、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1]。老年醫學是研究人類壽命、衰老,探尋延緩衰老與關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與老年人群衛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綜合性學科[2]。隨著時展,老年醫學教學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術、出色的教學能力,同時也需要具備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循證醫學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明智、準確、慎重的尋找現有的最好證據,結合臨床醫生專業技能與經驗,充分考慮患者意愿與價值,正確應用研究結果指導臨床,提供疾病的診療和預防方案[3]。
1循證醫學與老年醫學發展密切相關
循證醫學是有別于傳統臨床醫學的以臨床醫生對患者的個人診療意見為主的模式,循證醫學強調的是新的臨床診療決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對一個臨床問題的最佳研究證據總結,可以是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雙盲\單盲試驗、交叉對照試驗、隊列研究等等,結合臨床試驗結果,審慎的制定臨床決策。傳統醫學是經驗教學,對疾病理論知識掌握理解來診治病患,通過教師課堂授課,學生課堂學習與考試,經典教材閱讀與掌握,來學習臨床醫學。而循證醫學更加強調醫療決策的主體應該建立在大量的臨床數據、科學的研究證據之上,可以是橫斷面調查研究數據,可以是隨機對照試驗數據,也可以是回顧性研究等等的數據,總之是有據可查,有據可循,以科學的視角評價臨床數據從而得出的臨床決策結論[4]。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來臨,大數據、遠程醫療、云計算等等都為循證醫學儲備大量的數據基礎,為科學的闡明問題提供可能。老年醫學是研究人類壽命、衰老,探尋延緩衰老與關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與老年人群衛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綜合性學科。老年醫學強調把患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患者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維持和恢復老年患者的功能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老年醫學的發展得益于循證醫學的大力發展。為老年醫學的發展、提高、推廣提供科學保障[5-6]。
2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方式
2.1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的建立
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首先是要在教學環節中的教師群體中得到重視與推廣。通過循證醫學科研培訓、專業知識學習、授課經驗交流,讓廣大授課教師具有雄厚的循證醫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的應用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授課,傳道授業解惑。為提高學生學習老年醫學教學效果提供可能。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與專業水平及授課技巧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建立至關重要。教師的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的建立已經有研究及文獻報道,建議從確定臨床實踐問題,檢索文獻,評價文獻,應用最佳證據,檢驗臨床決策五步執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為探索提高教師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
對學生循證醫學學習方式進行培養建立是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成敗,教學的好壞,以后的發展方向,都直接或間接與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相關。教學相長,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可以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可考慮先采用試點工作,或討論式授課,讓學生先儲備掌握必備的循證醫學基本概念,了解循證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基本步驟[8],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深化培養科研興趣,建立敏銳的洞察力,觀察力,發現臨床問題,解決問題入手,加強循證醫學思維訓練,提高自學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尋找研究熱點,學術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快的進入臨床工作,更好的把握臨床思維,是與臨床工作相輔相成的進展[9]。
2.3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在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建立
循證醫學的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的教育教學中,還需要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教育管理體系是教學環節中的承載者,有著為教學活動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學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協同努力將整個教育體系規范完善,若想將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中,這一環節必不可少,需要大家為之努力,規范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的具體工作流程與規范,如授課教師需懂得文獻檢索,循證醫學基本理論,并將其與教學重點結合,啟發、引導學生,具體工作的時間、地點、教學效果評估方法等。學生的循證醫學學習方式建立,需要明確考核方式、方法,評價結果的用途等。這些有助于更好的將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體系中。
3小結
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應用,適合老年醫學的教學特點,符合當前醫療技術發展的現狀,能夠更有力的培養醫學生學習老年醫學,掌握老年醫學學科前沿,為培養優秀的老年醫學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通過教師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的建立、學生循證醫學學習方式的建立、循證醫學教學思維在教育管理體系中的建立3個方面努力,將循證醫學教學思維真正應用于老年醫學教學中,為培養思維敏捷、與時俱進的優秀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曉東,章義利,徐永安,等.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循證醫學教育模式的運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40-42.
[4]馮艷銘,夏曉燕,王公平.循證醫學模式在臨床教學中的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2):51-53.
[5]彭曉霞.循證醫學的實踐模式與學習資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爾,周曉輝,帕力達.循證醫學在老年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時代,2012(6):128-129.
[7]姚陽,周傳偉.循證醫學在老年醫學和康復醫學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初探[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6):124-126.
[8]吳曉梅,時景璞,付凌雨,等.對七年制醫學生在循證醫學教學中增設“證據應用”討論課的效果評價[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6(5):3-5.
(一)專業培養目標
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我國醫療護理事業發展需要;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較強的基本護理專業知識、護理操作技能,能從事護理、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課程性質
“老年護理學”是護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老年醫學中的一個學科,同時又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互滲透。本課程是護理專業主干課程之一,也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
(三)課程定位
“老年護理學”屬于護理學專業中臨床階段中的課程,是在學生掌握人體各系統基本疾病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快速發現與判斷問題,并能夠以嫻熟的技能迅速解決問題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必修考查課程。
(四)教學內容
“老年護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探討有關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變化,現存、潛在的各種健康問題的反應及相應的護理措施等。本課程主要介紹國內外老年護理的進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質量評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變化,老年人的保健與健康促進,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護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等幾個方面的專科知識及操作方法。
(五)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與前期課程知識點的銜接,使學生不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類老年人常見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技術,更重要的是能學以致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
(六)教學難點
如何將抽象、復雜的老年人各種護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如何通過理論講解和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相關理論及技能并與臨床有機結合。
(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齡劃分標準,老年人健康評估的方法和內容,老年人安全用藥原則。(2)熟悉老年人各系統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護理要點,心理變化特征。(3)了解國內外老年護理的發展現狀。
2.能力目標:能對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進行評估和護理,能夠應用護理程序為老年期常見疾病病人提供整體護理。
3.素質目標:具有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的博愛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二、學情分析
課程授課對象為護理系高職護理四年級學生,已具有醫學基礎理論知識,一定程度的醫學臨床知識和護理理論知識及技能。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思路靈活,但理論知識不夠扎實,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較普通大專學生差。
三、教學設計
(一)課程設計
1.設計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教學過程體現開放性、科學性、職業性、實踐性。
2.設計思路:基于崗位工作過程――學用一致,“教、學、做”合一。
(二)內容的選取
1.根據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教學內容必須遵循“必須、夠用”的原則,體現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實用性,強調基本理論知識、基本實踐技能和基本態度方法。
2.教學內容分為三大模塊:(1)總論。任務一:緒論;任務二:老年人的健康評估。(2)各系統、組織老化性改變及相關問題護理。任務一:老年人認知與感知的護理;任務二:老年人營養與排泄的護理;任務三:老年人清潔與舒適的護理;任務四:老年人休息與活動的護理。(3)其他常見問題的護理。任務一:老年期其他常見問題的護理;任務二:老年期常見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的護理。
(三)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除了采用較為通用的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自學討論法以外,筆者還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以下兩種教學方法改革:
1.以搶答競賽為基礎的教學法。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通過各種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選代表進行搶答,最后優勝組給與加平時成績分。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2.以方案設計競賽為基礎的教學法。提出設計目標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選代表闡述設計方案并解答學生疑問,以非參與小組長和教師評分方式選出優勝組給予平時成績加分,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興趣。
四、教學評價
(一)教學考核
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占40%;平時成績含課堂提問10%、學習態度15%、出勤率5%、單元自測10%。
(二)教學反饋
通過學生、督導組、教學組、自我反省等多種途徑進行反饋。
參考文獻:
[1]化前珍.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關鍵詞:清熱化濕法;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療效
老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是指在醫院外所患的感染性肺炎性反應,是老年人呼吸系統常見病及多發病,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是對生命具有一定潛在危險的疾病[1]。老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平均病死率為10%,在特殊人群中可高達45%[2]。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臨床癥狀常不典型,易被漏診或誤診。老年人免疫功能和身體的各項技能減退,對致病菌的防御功能明顯減弱,多數病變發展迅速,可導致難治的嚴重肺炎,病死率很高。老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分為邪犯肺衛、痰濕阻肺、濕熱郁肺、痰瘀互結、肺脾兩虛五種證型。其中濕熱郁肺型臨床癥狀較重,病死率較高,因此臨床治療濕熱郁肺型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采用自擬清熱化濕湯治療濕熱郁肺型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系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就診的內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制定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2~85歲,平均73.5歲;對照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65~86歲,平均76.6歲。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自擬清熱化濕湯的處方組成:黨參30g,白術30g,麥芽20g,清半夏10g,陳皮10g,黃芩10g,山梔子10g,知母10g,桑白皮10g,瓜蔞仁10g,貝母10g,澤瀉10g,麥門冬10g,橘紅10g,茯苓10g,桔梗各10g,甘草3g。辨證加減,舌苔厚膩者用六君湯以健脾化痰燥濕;口臭者加大黃10g以消食導滯;大便干結者加全瓜蔞10g以潤腸;舌苔花剝陰虛者加白芍10g、當歸10g以養陰柔肝。1劑/d,水煎分2次口服。連服1w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未見效者停用。對照組:頭孢哌酮注射液3.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痰熱清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0ml中,靜脈滴注,2次/d,療程7~14d。
1.3觀察內容 用藥后觀察患者癥狀、體征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均作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胸透X線拍片檢查,觀察療效。
1.4療效判定 顯效咳嗽、咳痰、胸痛癥狀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肺部音消失,白細胞計數正常,X線胸片炎癥明顯吸收;有效:咳嗽、咳痰、胸痛癥狀減輕,體溫較前下降,肺部音明顯減少,增高的白細胞計數下降,X線胸片仍提示有肺紋理增粗的現象;無效:發熱持續不退,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白細胞計數高于正常,X線胸片無改變。
2結果
臨床療效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優于對照組(72%),見表1。
3討論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CAP)患病率有不斷上升趨勢,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4]。老年人免疫系統隨年齡增長而減退,尤其是T細胞在免疫應答中的作用減弱,所以肺炎的局部反應常不明顯,同時由于體液免疫水平降低,對病菌的防御能力大為減弱,細菌可在肺內立足、生長和繁殖而發生感染,多數病變發展迅速,導致難治的嚴重肺炎[5]。嚴重肺炎也叫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 急性呼吸系統傳統病,俗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6]。冬春季是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的高發季節[7],由于老年人肺部感染起病常隱匿,缺乏特異性表現[8],因此對不明原因的病情加重應考慮肺炎的可能。本組病例提示尤其應對呼吸和脈搏加快的患者常規進行胸部X線檢查,并進一步做痰培養。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最多,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到目前為止,西醫對社區獲得性肺炎除靜滴抗菌藥物外,尚無較好治療方法,容易導致抗生素的濫用。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中醫辨病歸屬于風溫肺熱病,陳志斌[9]等認為風寒化熱,或外熱內寒,或風熱犯肺,灼傷津液,化為痰熱,治以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為法,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風溫肺熱病32例,有較好療效。歐江琴[10]認為邪犯肺衛,肺失宣肅,肺氣閉塞,煉液為痰,日久生熱,痰熱壅肺,治以清熱祛邪,化痰止咳為,采用清金化痰湯治療40例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治愈28例,好轉10例,有效率95%。沈敬鴻[11]認為社區獲得性肺炎可歸屬于祖國醫學的咳嗽、喘證,病因病機為痰熱郁肺或邪熱壅肺,采用了清肺泄熱,化痰通腑的治療方法,方選麻杏石甘湯為基本方,加入大黃上開肺氣,下通腑氣,使熱去邪散,肺氣肅降,為釜底抽薪,上病下取,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療效。后期多以余熱未盡,氣陰兩虛為常見證型,表現為低熱、干咳、甚或咳聲無力、痰少、神疲乏力、口干渴、納差,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12]。中醫辨證治療方案參見文獻[13]。中醫在治療方面方法眾多,療效顯著,且可避免因長期而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帶來的諸多不良反應。合理運用中藥方劑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能明顯提高療效,更快緩解癥狀,縮短療程,既能減少病人的負擔,又能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199-201.
[2]馬利軍,李素云.老年人肺炎的研究進展[J].河南診斷和治療雜志,2002,16(2):106.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4):651.
[4]孫,劉兵,楊敏.社區獲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臨床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2):100-102.
[5]王秀香,楊敬平,烏日娜.老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特征[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4):473.
[6]衛生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臨床診斷標準(試行)[S].2003,05,03.
[7]張清君.老年人重癥肺部感染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04,9(3):262.
[8]顧玉旗,劉寶勤.老年人肺部感染305例臨床分析[J].中原醫刊,2004,31(8):33-34.
[9]陳志斌,陳碧蝦,袁麗麗,等.加味麻杏石甘湯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痰熱壅肺)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5):725-726,733.
[10]歐江琴.清金化痰湯加減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40例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9,31(4):33-34.
[11]沈敬鴻.清肺泄熱化痰通腑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60例[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4):664-665.
【關鍵詞】 :老年性慢阻肺、診治要點、穩定期、急性加重期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519-01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均屬于慢阻肺范疇(COPD),是臨床老年常見疾病之一,其嚴重危害著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來隨著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慢阻肺的病死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因而,對慢阻肺的治療和診斷逐漸引起廣大臨床醫師的重視,本文就本人多年慢阻肺診治經驗簡單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間收治的102例老年性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介于62~84歲,平均年齡為74.38±4.2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診斷標準,排除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診治要點
仔細觀察患者的癥狀,詳細咨詢患者的發病過程,結合肺功能診斷、X射線以及CT等方式確定患者的病情。COPD可以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穩定期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其它一些藥物并輔以家庭氧療;急性加重期的治療手段包括控制性氧療、抗生素治療、霧化吸入性治療以及機械通氣。
2 結果
上述所有患者在我院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及精心護理下,其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1例患者死亡。
3 討論
COPD初期癥狀不明顯,主要為氣道不順,痰比較多或者感冒時容易咳嗽且咳嗽容易加重且不宜治愈,因而往往因不被重視而耽誤治療時機。COPD診斷的金標準是肺功能診斷。進行肺功能診斷時臨床醫師應細致觀察患者的用力呼氣容積(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值的變化。與血壓、血糖等生理生化指標一樣,肺功能也是重要的生命指標之一。肺功能診斷只需患者用力呼吸幾次,就可以讓臨床醫師了解患者的氣道及肺組織的纖細情況。只需用力呼吸幾次,就可反映人體的氣道及肺組織的狀態情況。
COPD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不同臨床分析的治療目的不同,因而治療方案也具有明顯的差異。COPD穩定期的治療旨在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減緩病情發展進程,避免患者肺功能進一步下降以及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該階段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其它一些藥物并輔以家庭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是老年性慢阻肺穩定期的主要治療手段。暫時應用可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長期應用可以預防患者病情惡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癥狀。且長期臨床實踐結果表明,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效果比短效的好,聯用應用不同作用機理的支氣管擴張劑比使用單一種類的擴張劑效果好。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對于COPD的治療作用尚沒有明確的說法,但其能夠減輕患者所承受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家庭氧療是COPD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氧療能夠使患者進行自由活動,延長活動時間,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急性加重期治療的目的為控制病情進展,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在此時期,臨床醫師應根據癥狀、血氣分析、胸片等綜合評估,制定包括控制性氧療、抗生素治療、霧化吸入性治療以及機械通氣在內的治療方案。控制性氧療是COPD患者加重期治療的基礎,但氧氣吸入濃度不宜過高,吸入速度控制在2L/min左右為宜,此外應仔細觀察患者吸氧過程中的病情變化,避免呼吸性酸中毒及 CO 2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COPD患者的病情的加重多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的,因而,在此時期輔以抗生素治療是十分必要的。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痰細菌培養結果,選取該細菌最敏感的抗生素,將患者機體細菌量控制在較低水平,避免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霧化吸入療法是將藥物經吸入裝置霧化后直接送到呼吸道患病部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局部給藥方法,作用迅速、直接,如果配合全身治療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正確使用這些藥物可以使患者呼吸困難減輕、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常用藥物包括有 β 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藥物、黏液溶解劑等藥物。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慮使用無創的通氣支持治療,可以使大部分患者避免氣管內插管,可以降低氣管插管和有創呼吸機的使用,降低患者病死率,縮短住院天數。
對于老年性慢阻肺患者,結合患者臨床癥狀、患者主訴以及肺功能診斷等檢查手段可以清楚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進程,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進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樣能夠顯著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于GOPD的治療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臨床醫師應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優化用藥方案,應注意監督患者的醫囑遵從性,幫助患者接受長期合理的治療,穩定患者的病情,改善其預后情況及生活質量,避免病情惡化,降低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Ana S.M. Afonso,Katia M.C. COP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Prevalence,incidence and survival [J].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05(01),1872-1884.
[2] 張穎,張濤.聯合吸入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舒張劑在 COPD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01):78-79.
[3] 鐘南山.COPD 流行病及防治戰略[J].醫學研究通訊,2003,32(11):2-3.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實用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25(-8):453-460.
[5] 繆競智.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9,24(5):329-331.
[6] Apostolakis E,Filos KS ,Koletsis E,et al. Lung dysfunction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J Card Surg,2010,25:47-55.
[7] 閆潔.霧化吸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5(11):2930-2931.
[8] 尚輝輝,卜慶恩.兩種霧化吸入方式對 COPD 治療效果的對比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0):1646-1647.
[9] 王志頤,王秋萍,辛曉峰.鼻部疾病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關系[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26(04):301-302.
【關鍵詞】 老年; 膽道結石; 膽道感染
doi:10.14033/ki.cfmr.2016.30.0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0-0030-02
膽道結石是肝膽外科常見病、高發病之一,包括肝內膽管結石、膽囊結石及膽總管結石,其中膽囊結石與膽總管結石易誘發膽道感染,引起明顯的臨床癥狀,是外科手術治療的重點[1]。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老年患者膽道結石發病率相對較高,機體各項生理功能相對減退,免疫力下降,對合并膽道感染患者進行準確分型,把握手術時機,對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3],本研究回顧性選擇膽道結石合并膽道感染的老年患者,觀察其臨床分型,分析手術時機的選擇,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老年膽道結石合并膽道感染患者,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61~83歲,平均(69.56±8.37)歲。均經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膽道結石合并膽道感染,均無手術禁忌證(不含術前PTCD引流者)。本研究上報醫學倫理學委員會同意,并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分型標準及分組
參照劉維政等[1]報道的分型診斷標準進行分型診斷:(1)急性重癥膽道感染:包括確診型膽囊炎穿孔與確診型急性重癥膽管炎,①確診型膽囊炎穿孔:既往膽囊炎并有右上腹甚至全腹腹肌緊張及反跳痛,影像學提示膽囊穿孔,腹腔穿刺抽出液或膽汁;②急性重癥膽管炎(ACST):出現精神癥狀,脈搏超過120次/min,白細胞計數超過20×109/L,體溫高于39 ℃或低于36 ℃,膽汁為膿性,術中證實膽管內壓力明顯增高,血細菌培養陽性。(2)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①先兆型膽囊炎穿孔。膽囊炎癥狀明顯,但不能證實膽囊穿孔,脈搏、呼吸明顯加快伴右上腹局限性腹肌緊張、反跳痛。②先兆型ACST:急性膽管炎癥狀明顯,尚無休克、無精神癥狀,脈搏轉弱及以下1項或1項以上:脈率≥120次/min,呼吸≥30次/min,WBC≥2.0×109/L。(3)輕癥膽道感染:以上兩型膽道感染之外的膽道感染,包括慢性膽囊炎、單純性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及輕癥膽管炎。
膽道結石合并急性重癥膽道感染患者列為A組;合并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列為B組;合并輕癥膽道感染列為C組。
1.3 手術方法
根據上述分型結果及患者個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治療,膽囊穿孔、ACST行急診手術;合并先兆型急性重型膽道感染者經抗炎治療24 h無效者,立即行手術治療;輕癥膽道感染給予積極保守治療后,行擇期手術。合并肝內結石者應用膽道鏡盡量取凈結石。對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和輕癥膽道感染在保守治療過程中出現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時,保守治療24 h無好轉者則應果斷行手術治療。具體術式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囊切除和膽總管切開取石之后,均置T型管引流,所有患者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觀察納入研究的膽道結石合并膽道感染患者的臨床分型分布及一般資料;(2)比較A、B、C三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殘石率;(3)比較A、B、C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所選患者臨床分型分布及一般資料比較
A、B、C三組患者分別為8例(16%)、22例(44%)、20例(40%),A、B組膽囊+膽管結石發生率為37.50%、36.36%,高于C組的30.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A、B、C三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殘石率比較
A、B、C三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A組長于B、C兩組,B組長于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A、B、C三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A、B、C三組術后并發癥發病率分別為37.50%、18.18%、5.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9.87,P
3 討論
膽道結石合并膽道感染是60歲以上老年人群常見的肝膽外科感染性疾病,發病率高達30%以上[4],老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對疼痛不敏感,白細胞計數及體溫反應敏感性差,臨床上早期診斷存在一定困難,同時部分患者病情進展迅速,易引起嚴重的菌血癥或膿毒血癥等,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對人體的危害極大[5-6]。目前臨床治療膽道結石并膽道感染大多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7]。但是,準確的判斷病情,把握最佳手術治療時機,對獲得滿意治療效果,早期康復,避免并發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8]。
針對三型膽道感染患者選擇不同的手術時機,發現急性重癥膽道感染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較長,殘石率較高,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住院時間相對縮短,殘石率明顯降低,同時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急性重癥膽道感染患者,一方面說明把握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的診斷對獲得良好預后,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另一方面,把握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有助于提高手術安全性。進一步與輕癥膽道感染患者比較發現,輕癥膽道感染的患者采取擇期手術,術前給予抗感染、基礎疾病治療,術后康復更快,并發癥更低,提示早期篩查膽道結石,發現輕癥膽道感染,及時的采取主動治療方案,可以取得最佳的臨床效果。分析原因認為,一方面老年患者多臟器功能減低,極易導致爆發性感染的可能,早期發現,可避免膽囊穿孔、膽管急性化膿感染引起的腹腔積膿、膿毒血癥及菌血癥,對減輕手術難度,減少創傷具有重要幫助。另一方面,手術時機選擇在先兆型急性重癥膽道感染、輕癥膽道感染階段,老年患者全身免疫系統破壞相對較輕,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影響輕微,在促進早期康復,避免術后用藥困難等方面具有一定臨床意義。
C上所述,老年膽道結石合并膽道感染的臨床分型較為復雜,膽道結石易誘發急性膽道感染,合并先兆型急性重型膽道感染早期手術效果優于合并急性重型膽道感染者,合并輕癥膽道感染者術后康復快,安全性最高,及時準確地臨床分型對指導制定手術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劉維政,馬吉安.膽道結石并膽道感染的臨床分型及手術時機[EB/OL].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4,8(3):245-247.
[2]李矗宋京海,華彬,等.結構脂肪乳的腸外營養支持在高齡老年膽道感染患者急性期治療中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5,34(2):165-167.
[3]蔡秀軍,劉金鋼,張學文.膽道感染及其處理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9):877-879.
[4]于聰慧,梅建民,余昌中,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繼發性膽道結石術后并發癥分析[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1,17(9):732-734.
[5]袁小偉,張震生,吳奕強.肝內膽管結石外科治療的術式選擇[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3,28(11):822-825.
[6]羅程,陳琪,李波.膽道系統的損傷及修復方式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2015,36(16):2594-2596.
[7]敖勁,曾令雯,蔡爭,等.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術后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5,24(8):1195-1197.
【關鍵詞】 老年人; 肺結核; 治療及預防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isk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treatm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uberculosis and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method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68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ffects of infilt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chronic fibrocavernous,miliary tuberculosi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And 72 young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ure by using one-way linked list,rank data were compared using Wilcoxon rank sum test.Result:In the older age-group,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with infilt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ronic fibrocavernous patients,the cure rate of nondiabetic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diabetic patients,the cure rate of patients without abnormal functions of hepar and kidne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functions of hepar and kidney,and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of elderl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young adults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lderly peopl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264th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19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和衰退與年齡增長呈負相關,如結核菌素反應的陽性率60歲為80%,70歲為70%,80歲為50%,90歲為30%。免疫功能下降[1-2],使內源性復燃和外源性再染而發病增多,無論國內國外,老年肺結核今年來又呈逐漸增多的趨勢。沒有及時診治的肺結核以及老年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的痰菌陽性率高,成為社會上重要的感染源。
由于臨床表現和胸部X線改變往往不典型,故老年肺結核誤診率較高,抗結核治療的效果也常不如年輕人。結核桿菌可在人體內長期潛伏,當老年人由于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肺組織彈性減弱,呼吸道分泌功能減低時最易發病,機體反應不敏感,癥狀不典型,誤診率較高,若延誤治療病情發展快,預后較差。老年人肺結核的傳染往往在家庭和干休所老年人集聚的地方流行,而且易引起小爆發。因此,防治老年人肺結核不僅僅是讓老年人身體健康,而且還在于消滅或減少傳染源,這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2014年收治的68例浸潤型肺結核老年患者作為病例組,年齡57~84歲,平均72歲,伴有空洞24例;其中有明確既往結核病史者61例;其余7例患者中,X線片或CT片顯示有鈣化灶者6例。所有患者中,男47例,女21例。
在診治的青壯年患者中,隨機抽取72例作為對照組,年齡15~37歲,平均23歲,伴有空洞者26例。所有患者中,男31例,女41例。
1.2 診斷標準 即入組標準,肺結核診斷按照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的標準進行[3]。肺結核類型按照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1998年制訂的《中國結核病分類法》[4]。符合上述的病例方可入組;化驗痰結核菌檢出結核桿菌即可確診,這是肺結核診斷的金標準。
排除標準:肺部非特異性感染診斷標準,即:(1)肺部干濕性音或其他肺部感染征象;(2)痰培養發現非特異性致病菌;(3)血白細胞計數(WBC)和/或中性粒細胞(N)升高,伴血C-反應蛋白(CRP)升高;(4)肺結核無法解釋的其他臨床表現如高熱、寒戰等。
肺結核影像學診斷標準:根據《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以患者入院X線胸片為準,按照放射科專職報告及臨床醫生三級檢查診斷結果作為判斷標準。藥敏試驗方法:參照《耐藥結核病規劃管理指南》(2008年緊急修訂版)[5]。
痰液檢查:標本采集和檢驗如下,入院后連續3 d留取清晨來自肺深部的新鮮痰液或整日總痰液,無痰者霧化吸入高滲鹽水促進排痰,或經支氣管鏡于病灶相應部位留取;厚涂片直接抗酸染色后光學顯微鏡檢查;培養采用自動培養儀。
1.3 研究及治療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研究所有病例的臨床資料。治療方法:用異煙肼(INH)300 mg,利福平450~600 mg,乙胺丁醇0.75 g,均可清晨一次頓服,1次/d,強化治療3個月后評定效果。以后去乙胺丁醇,可加用吡嗪酰胺,以消滅休眠期結核桿菌。
1.4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癥狀緩解,痰AFB轉陰,肺部CT顯示病灶明顯減少(>50%)、縮小并穩定3個月以上,空洞閉合者;(2)有效:癥狀減輕或緩解,肺部CT顯示病灶部分縮小或減少(2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按照治愈程度采用單向有序列聯表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本組老年人患者多數癥狀較輕,以輕咳為主,部分伴有低熱、乏力、盜汗、食欲不振,這些癥狀往往被忽視。當咳嗽影響睡眠或咯血,體重明顯下降才就診,而體重減輕者有相當一部被誤認為是糖尿病所致。有高血壓者,部分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頭暈、肢體活動障礙。肝腎功能不全者有相應的生化檢查異常,如肌酐升高。痰AFB陽性者26例。約1/3的病例是按非特異性感染治療兩周后無效,改用抗結核治療。
2.2 結核分型 老年組中浸潤型41例,粟粒型3例,慢性纖維空洞型24例。青年組中浸潤型38例,粟粒型8例,慢性纖維空洞型26例。
2.3 合并疾病 老年組中,合并糖尿病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合并高血壓者57例,男31例,女26例。未用抗結核藥前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9例,男4例,女5例。青年組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男1例,女2例;合并高血壓者1例,為男性;未用抗結核藥前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3例,男2例,女1例。
2.4 臨床療效 老年組中,浸潤型(治愈33例,好轉7例,無效1例,惡化0例)。粟粒型(治愈1例,好轉1例,無效1例,惡化0例)。慢性纖維空洞型(治愈14例,好轉4例,無效5例,惡化
1例)。治愈患者中,患有糖尿病者11例,未患有糖尿病者37例;肝腎功能異常者4例,無肝腎功能異常者44例。
青年組中,浸潤型(治愈32例,好轉4例,無效2例,惡化0例)。粟粒型(治愈7例,好轉
1例,無效0例,惡化0例)。慢性纖維空洞型(治愈22例,好轉3例,無效1例,惡化0例)。治愈患者中,患有糖尿病者2例,未患有糖尿病者59例;肝腎功能異常者2例,無肝腎功能異常者59例。
2.5 老年組中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在老年組中,非糖尿病患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糖尿病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494>1.96,P
2.6 老年組中浸潤型與空洞型肺結核臨床療效比較 在老年組中,浸潤型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慢性纖維空洞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216>1.96,P
2.7 老年組中有與無肝腎功能異常者臨床療效比較 在老年組中,無肝腎功能異常者的治愈率明顯高于有肝腎功能異常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682>2.58,P
2.8 老年組與青年組肺結核臨床療效比較 青年組肺結核治愈率明顯高于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047>1.96,P
2.9 老年組與青年組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臨床療效比較 青年組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治愈率明顯高于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190>1.96,P
3 討論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結核病中毒癥狀不明顯,起病多隱匿,是其最大特點。本組病例臨床癥狀多屬于此類。老年人患肺結核為兒童的26倍,比成年人高70%,于60~70歲達到高峰。
老年人大多經歷過艱苦的生活和環境,所以對身體輕微的不適,有一種扛一扛就過去了的心態。當出現咳嗽、咯痰、乏力、低熱時,總認為是感冒,加之臨床癥狀和胸部X線不典型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本研究中,老年組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明顯低于青年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免疫功能對療效的影響: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和各種生理功能衰退,使內源性復燃和外源性再染而發病的幾率增大。研究證明,老年肺結核發生與CD3+和CD4+ T淋巴細胞降低有關,體液免疫狀態與是否發生老年肺結核無關[6]。(2)慢性疾病對療效的影響:老年人患慢性疾病者明顯高于青年人,其中糖尿病是影響療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獻[7]報道稱,糖尿病患者的結核病發病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而且,糖尿病患者由于物質代謝紊亂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和機體抵抗力降低,從而降低了機體對結核桿菌的免疫應答[8];而結核桿菌引起機體產生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加劇了患者胰島素抵抗并減少胰島素的分泌[9],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使患者病情加劇。(3)依從性與耐藥性對療效的影響:對常規抗結核藥物耐藥是降低肺結核治愈率的關鍵因素。而影響抗結核藥物耐藥性的因素眾多,如對患者的有效管理、詳細的治療方案和患者的依從性等[10]。本組病例中療效較差的患者與之關系密切。老年人堅持正規用藥率低,依從性差,不能嚴格遵守醫囑治療,并經常錯誤用藥,間斷用藥,未滿療程中斷用藥,如此不規律的自服藥治療,常導致治療效果差或治療失敗,需對治療嚴格管理。抗結核藥物供應及質量管理不善,也是耐藥的原因之一[11]。因此,對老年結核患者最好采用住院治療或門診加強監督化療,是治愈老年肺結核的重要保障。(4)肝腎功能異常對治療的影響:抗結核藥物中利福平一類藥可引起不可逆肝壞死,用藥初期應每周檢查肝功能,1個月后無肝功損害可改為每月檢查一次肝功能,并加服保肝藥物,減少肝損害。研究顯示,抗結核藥物已成為引起藥物性肝炎的最大病因,約占30%[12]。本組病例中顯示有肝腎功能異常者的療效低于肝腎功能正常者。老年人應用抗結核藥物容易發生毒副作用,65歲以上患者的發生率達40%,結果不得不改變治療方案。
近年來,老年肺結核發生率又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沒有及時診治的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由于病灶壞死及干酪樣物質液化,形成空洞,痰集菌陽性率高,成為社會上重要的傳染源。本組病例顯示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的治愈率低于浸潤型,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正規強化抗癆3個月無效時,應考慮到以下兩點:(1)被耐藥結核桿菌感染,應調整治療方案;(2)非典型抗酸桿菌感染。人型、牛型以外的抗酸桿菌稱為典型抗酸桿菌,此菌與結核桿菌很難區別,病理性質相似。本組2例治療效果無效者,經細菌培養證實為非典型抗酸桿菌感染。該菌相對地對抗癆藥物具有高耐藥性,一般每天用氨基糖甙藥物,換選用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聯合治療,痰涂片轉陰后繼續治療兩年[13]。也有人提出選擇對革蘭陰性桿菌有較好的藥物,大環內酯類(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甙類、喹諾酮類有效,而抗癆藥物效果不理想[14]。可試用頭孢三、四代類藥物,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碳青霉素類:亞胺培南、帕尼培南;有人曾用四環素、氯霉素治療有一定效果,但氯霉素易引起再生性造血障礙,應慎用。
老年人肺結核經過3個月強化治療,雖然不如青壯年肺結核治療效果好,但治愈率也是較高的。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使其不必過度緊張。然而,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死亡率較高,應高度重視。同時,由于少數患者結核合并肺癌者偶有發生,在肺結核病基礎上發生的瘢痕癌,多見雙上肺,常位于肺結核的典型部位[15]。當治療不佳時,對可疑腫瘤患者需穿刺活檢進一步確診或除外其他病變,以免耽誤治療。
總之,在提高醫務人員對老年肺結核病臨床表現不典型認識的同時,應對患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參考文獻
[1] Couser J I,GIassroth J.Tuberculosis.An epidemic in older adults[J].Clinics in Chest Medicine,1993,14(9):491-499.
[2]葉昌遠,潘勝紅.老年性肺結核X線影像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5):2458-2459.
[3]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74.
[4]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中國結核病分類法[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21(12):716-717.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耐藥結核病規劃管理指南(2008緊急修訂版)[M].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臨床中心,世界衛生組織結核病 研究培訓合作中心,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譯.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臨床中心,2008:1-6.
[6]趙暉.老年肺結核患者細胞和體液免疫狀況及免疫干預治療對其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5):4186-4188.
[7] Resende Co T,Hirsch C S,Toossi Z,et al.Intestinal helminth co-infec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both anti-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mmunity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tuberculosis therapy[J].Clin Exp Immun,2007,147(1):45-52.
[8] Lin H H,Murray M,Cohen T,et al.Effects of smoking and solid-fuel use on COPD,lung cancer,and tuberculosis in China:a time-based,multiple risk factor,modeling study[J].Lancet,2008,372(9648):1473-1483.
[9]王興洲,徐凌忠,劉志敏,等.老年肺結核患者焦慮心理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22):3362-3363.
[10] Wallis R S,Pai M,Menzies D,et al.Biomarkers and diagnostics for tuberculosis:progress,needs,and translation into practice[J].Lancet,2010,375(9729):1920-1937.
[11]吳茜,劉蓉,吳琦.天津地區296例老年肺結核住院患者耐藥狀況分析[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0,29(10):811-813.
[12]谷會娟.抗結核藥致肝功能損傷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2):52-54.
[13]崔祥賓,王鳴歧,薩滕三.實用肺臟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58.
[14]王仲元.老年結核病治療特點與對策[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5):335.
資料與方法
本院2003年8月~2006年8月3年共收治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636例,其中因濫用抗生素而導致真菌性肺炎30例(占4.7%),較醫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率為低[1]。男19例,女11例,年齡66~86歲,平均76歲,均有原發基礎疾病,慢支-肺氣腫患者且病史超過20年25例,糖尿病患者3例,腦卒中行氣管切開2例,30例患者均有吸煙或吸二手煙的病史。有典型的真菌性肺炎的臨床表現,反復使用抗生素仍有發熱,陣發性咳嗽、咳痰,痰為灰白色,量30~50ml/日,10例出現咯血、氣急,其中有6例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腹瀉,在便常規中可查到有真菌菌絲及孢子。X線顯示雙肺大小不等的絮片狀陰影,或團塊狀,有15例波及整個肺葉,5例如肺水腫樣多處融合病變,2例并發滲出性胸膜炎。血象中25例白細胞正常,中性粒細胞正常或偏低,5例白細胞為(11.0~13.0)×109/L,中性粒細胞71%~75%,低蛋白血癥19例。均有在家或衛生所反復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史,用藥時間19.6±8.9天,應用2種抗生素的占66.7%,余為應用3種或4種抗生素。用藥中頭孢二、三、四代占70%,氟喹諾酮類占20%,碳青霉烯類占10%。
標本采集:于入院的第2天開始連續2天清晨,囑患者用3%雙氧水含漱口數次,不用頭一兩口痰,而取以后痰標本,氣管切開者用無菌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采集的痰液標本置于無菌盒內,30分鐘內送檢培養。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制定的《社區獲得性真菌性肺炎診斷的治療指南》。
結果
痰培養結果:痰培養中找到同一真菌2次,白色念珠菌占73%,曲霉菌占14%,毛霉菌占13%。
治療結果:給予營養支持治療,低蛋白血癥的患者給予血清白蛋白輸入。給予大扶康:150mg口服1次/日,用藥1周20例患者痊愈,用藥2周8例痊愈,2例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治愈后痰培養結果26例為正常菌群,1例為陰溝腸桿菌,1例為臭鼻克雷白桿菌。治愈率為86.7%。
討論
危險因素:①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是指患者的年齡≥65歲,本組患者年齡均符合,且有慢支-肺氣腫、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相關的變化,如口腔衛生差、黏膜纖毛清除及免疫功能下降、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等,由于機體免疫力差,故老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表現很不典型,因此會導致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延誤。而且老年人常存在吞咽障礙及誤吸,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導致吞咽功能障礙者,一旦口咽部寄生的細菌進入下呼吸道,便成為老年社區獲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險因素。②吸煙或吸二手煙:本組30例患者均有吸煙或吸二手煙的病史,煙草是惟一一種可導致一半以上吸食者死亡的消費品,呼吸系統是煙草煙霧侵入人體的必經途徑,受煙草煙霧的影響,呼吸系統的氣體通過能力及防御功能均會降低,并出現氣道壁增厚及管腔變窄,還會使黏膜纖毛的清除功能減弱,從而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的功能,氣流受限的長期并發癥即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③在抗生素治療的指征不充分的情況下給予抗生素治療,藥物選擇、給藥途徑錯誤,或1種抗生素療程不足的情況下換藥,致使反復應用大量廣譜抗生素,療程長。
病原菌因素:①真菌有10余萬種,但致病的僅100余種,且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均為條件致病菌。這些真菌的致病性不強,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會出現:a.患有基礎疾病(肺結核、惡性腫瘤、糖尿病、營養不良、燒傷等)。b.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c.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化療,器官移植,氣管插管等情況。出現機體免疫力下降的情況可造成真菌的條件致病,我們主要討論第2種情況。②由于應用大量的抗生素防治感染性疾病,特別是慢支-肺氣腫患者每年均反復發病,因此導致致病菌耐藥的問題日趨嚴重,如耐青霉素、大環內酯類藥物的肺炎鏈球菌、腸桿菌科細菌的耐藥和超廣譜β-內酰胺酶導致的耐藥以及氟喹諾酮類藥物耐藥等菌株的出現,易發展為多重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及革蘭陰性桿菌的嚴重肺部感染,而且常并發厭氧菌參與的吸入性肺炎,感染多重耐藥菌株往往可導致錯誤的經驗性治療。
建議社區醫生在接診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及治療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慎重考慮用藥指征,藥物選擇,給藥時間、途徑、劑量,給藥頻率和療程等問題,要根據當地耐藥情況及患者的用藥史來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方案。規范應用抗生素,用1種抗生素能控制的感染不要聯合用藥,能用窄譜的抗生素不要選擇廣譜的,對治療有效的患者將療程限制在7~8天。②特別注意反復應用抗生素后仍有發熱的患者,注意痰的性狀,對具有灰白色拉絲狀痰的患者,要及時轉到正規醫院就診,完善痰培養,以明確病原菌的診斷。③充分評估患者因素,糾正不利于感染控制的因素,恰當應用非抗菌藥物治療手段,尤其注意口腔黏膜破損、有菌斑形成、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瀉的患者,早日轉到正規醫院就診,完善便常規檢查,以利于進一步治療。④對于有以上臨床癥狀但又不能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可預防用藥。⑤因有些患者不單純是真菌性肺炎,還可能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適時應用新喹諾酮類藥物,預期后果會相對較好,對于是否立即停用抗生素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臨床考證。
現有報道建議血中測TNF、IL-2R、IL-6、IL-8檢測提高革蘭陰性桿菌及真菌的可能性大[2],比痰培養的結果快,指導臨床用藥。相信隨著醫療保險的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到醫院就診患者數目的增多,社區獲得性真菌性肺炎的發病率會有所下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校轉型;老年福祉;專業集群;社會化養老
中圖分類號 G6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14-0020-03
在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高齡化、家庭“空巢”化、家庭小型化及“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化養老需求不斷提高。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需要大量老年福祉專業人才,滿足不同老人的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指數,推動社會化養老服務進程。
我國的高等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我國老年服務業及社會發展進程。2013年,教育部確定了“應用型大學改革試點研究項目”,經過充分論證,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轉型試點高校和轉型發展試點專業(群)。本文將結合高校應用型轉型背景,探討如何加強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以為社會培養全面的高質量老年服務專門人才。
一、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的意義
(一)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戰略基礎
2014年2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明確提出要加快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為切入點,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結構性戰略調整[1]。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及充分論證,2015年,國家教育部公布了轉型試點高校和轉型發展試點專業(群)。自此,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試點拉開帷幕,通過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深刻變革,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發展。
(二)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多元化的現實需要
從宏觀上看,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和我國老齡化特點來看,我國已確立“老有所養”事關全局的政策和戰略布局。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提供的數據,2010年老年市場需求達到1萬億元以上。目前,市場上每年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還不足1000億元。老齡產業的興起必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從微觀上看,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老年人個性化服務需求不斷提高。充分利用產業化、社會化的運行機制,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養老、安老、樂老服務的不斷提高,滿足老年人身體、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增加老年人所需的社會服務業,包含老年人的吃、穿、用、住、行、樂等各種需求,因此,需加大各方面人才的培養力度,組建多學科融合的專業集群,服務多元化的養老需求[2]。
(三)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社會外部環境變化靈活調整專業發展方向,形成獨特的內部結構和自身學科專業特色,構建共享的實驗實訓實踐、技術和資源庫平臺,發揮協同效應,是塑造核心競爭力和高校教育品牌的戰略舉措[3]。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正契合了國家養老人才專業化和多元化所需,通過設計集群鏈―專業鏈―智力鏈―產業鏈的產學研用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專業社會化,個人發展、高校發展、社會發展相統一。
二、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的現實問題
(一)思想觀念尚未轉變
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要以老年福祉為特色專業,圍繞老年吃、穿、住、行、樂等需求與老年人有關的資源和技術組成有機整體,形成老年福祉特色學科專業群。集群的組建需要相關學科專業帶頭人提高認識,增設老年福祉特色方向,形成集聚效應,但目前相關專業建設尚未形成共識,思想觀念的轉變還存在困難。
(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完善
高校轉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群策群力做好頂層設計,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支持高校轉型,但目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規定還不明晰。除了支持高校要與企業合作外,應出臺政策支持企業與高校合作,做好利益分配合理化,促進企業積極性;加快制定高校課程、學分等的再分配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性文件內容。我國的老年服務業起步比較晚,社會觀念、教育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政策法規相對滯后,還沒有形成老年福祉專業集群發展的支持性政策文件。
(三)應用型教師隊伍缺乏
高校引進教師一直都是學歷第一位,入門要求高,幾乎全部要求博士學位,所以青年教師基本是出了校門又進校門,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和工作經歷。特別是老年福祉專業剛剛起步,教學計劃往往圍繞社會養老服務所需而設,課程設置新穎實用,但為了滿足教學任務,青年教師更多是疲于備課上課,集中于理論教學,很難將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到社區、養老機構等部門掛職鍛煉的時間和精力不足,難以成為“雙師型”教師。
(四)專業集群建設經費短缺
老年福祉專業集群轉型,除了理論教學外,更多的是創造實驗實訓實習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因此,要投入先進的硬件設施,設立實驗實訓室,教學成本較高。同時,要安排學生深入國內外社區、醫院、養老機構實習,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投入成本很高。因此,對于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資金短缺是現實問題。
三、老年福祉專業集群建設的策略
(一)組建多學科融合的老年福祉專業集群
老年福祉專業集群的組建既要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又要與地方養老事業緊密結合。通過校內、校際合作,進行跨學科、跨院系合作,組建老年健康福祉(健康老人養生保健)、老年社會福祉(老年介護技術、老年康樂技術、文化養老、社會學、老年心理學、管理學、法學)、老年醫學福祉(老年康復、老年護理、老年病學)、老年工學福祉(老年服裝、老年宜居設計、互聯網技術)特色學科專業集群。
(二)制定老年福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應用型人才要與行業需求相匹配,增設以老年福祉為特色和就業方向的集群選課系統。根據老年服務崗位職業能力標準,與老年服務業相關部門共同開發課程,增加職業技能課程。形成“專業教育+老年福祉”人才培養方向;深入社區、養老機構走訪調研,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借鑒國內外養老服務業的行業標準和崗位標準,形成“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如在老年福祉集群課程體系內,服裝學專業學生可選擇老年福祉方向選修老年心理學、老年相關醫學選修課程,增加老年服裝設計發展方向,服務于老年群體。
(三)搭建實踐、實驗、實訓、實習育人平臺
為培養應用型老年福祉專業人才,增加學生實踐、實訓、實習時間,精簡提純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可采用專題報告和講座形式。組建多學科融合的社會服務組織,包括多學科融合的老年服務志愿團、老年社會工作組織、老年產品研發工作室,作為老年福祉人才培養實踐基地,與國內外養老服務機構建立聯系,作為學生實習基地。通過校內實驗實訓、校外實踐實習,培養學生愛心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信心。
(四)創新老年福祉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舉措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應用型學生,必須強化教師實踐技能,改變原有書本化教學模式,根據國家養老社會化體系,教師要深入社區、養老機構掛職鍛煉,強化職業技能。不僅要有高校專業技術職務的晉升,還要鼓勵教師獲得與老年福祉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同時,采用“走出去,引進來”方式,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學習,聘請國內外養老行業工作人員和專家為兼職教師,構建一支穩定的專兼結合的學習型、雙師型專業化教師隊伍,使老年福祉專業集群教師隊伍集約化、團隊化,促進應用型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五)設計集群鏈―專業鏈―智力鏈―產業鏈的產學研用良性循環系統
通過專業集群的建立,建立多學科融合的老年社會工作組織、老年服務志愿團、老年產品研發工作室,學生在實踐、實驗中獲得直觀體驗,通過老年服裝、老年宜居設計、老年舞蹈等的開發與研制,形成產業鏈條,提升學生社會服務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專業社會化,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最終形成集群鏈―專業鏈―智力鏈―產業鏈,共同服務于老年事業與產業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關麗梅.地方高校轉型背景下的學科專業群建設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12):72-74.
[2]養老藍皮書:中國養老產業和人才發展報告(2014-2015)[R].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5.
[3]孫峰.專業群與產業集群協同視角下的高職院校專業群設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6-50.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social endowment service system, is also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e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elderly welfare specialty group is faced with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to form a consensus,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lack of technology-applied teachers, and the shortage of funds for integrating specialty group.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form a consensus on the idea, collaborate and innovate in action,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specialty, form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elderly welfare”an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practice, experiment, practical training and internshi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關鍵詞: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編號:15Z20);西安財經學院校級教改項目(2016):地方財經類院校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研究
1.研究的背景
1.1社會需求大量合格養老人才
據統計,到2050年,我國將有4.8億人步入老年,占總人口數的35%左右。2016年10月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共同了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18.3%。按照國際公認的3名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人員的標準計算,我國目前約需養老護理人員1000多萬。與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數量不足100萬,其中,經過專業訓練、持證上崗的護理人員不足10%。目前養老護理人員不足百萬的現狀,嚴重阻礙了養老產業發展。我國民辦養老機構的護工以40多歲、50多歲的農村進城務工婦女為主。她們普遍存在學歷低,缺乏專業護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參加培訓,也拿不到國家要求的上崗資格證。但承擔養老服務主力的民營養老機構卻面臨護工短缺的尷尬,不僅專業護工缺乏,滿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緊張。專家認為,養老是一門科學,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養”老已成為全社會關心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不足百所,招生規模都相對較小,有的學校僅有專業沒有學生,每年畢業的學生數量十分有限。
1.2國家政策積極引導培養更多合格養老人才
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關于做好養老服務業的政策措施論述中,特別強調養老服務業的人才培養,明確指出:“完善人才培養和就業政策。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2014年,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教職成[2014]5號),進一步明確了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工作目標、任務措施和組織保障。
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三部委聯合下了《“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重點部署了9項任務,其中一項就是加強養老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1.3學校培養的養老人才從業能力存在不足
當前,我國開設老年與服務專業的高職院校不足百所,最高學歷設置為高職層面。最早開設老年與服務專業的院校為長沙民政職業學院和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這兩所學校于1999年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后來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南京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陜西工運學院和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開設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先期開設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院校相對師資和實訓設備較為完善,后續新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大多在師資和實訓設備上都不盡如人意。目前,國內大多數職業院校該專業的實訓室建設都不完善,雖然不少養老機構的設施設備都較為先進,但被學生實際操作訓練的機會很是有限,故該專業學生的實操能力也相對較弱,大多數畢業生的動手能力不能滿足養老機構崗位的實際需求。
另外,學生的從業心態不穩定,從養老機構流失率特別高。這雖然與養老行業的整體待遇和社會地位還未達到一定高度有關,但與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能力教育和培養不足也有很大關系,同時也體現出該專業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畢竟是學了幾年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若不能從事養老行業,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1.4養老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明顯不足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在師資建設上,高職院校在逐年重視教師引進,但由于目前國內高校還沒有開設本科以上層次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所以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師資都是相關專業跨轉而來的,教師的知識系統性存在一定不足。加之當前國內養老機構發展的現狀,沒有形成一批專家型和高水平的專業養老人才隊伍,高職院校無法從企業聘任到合適的師資。高職院校自身的師資隊伍雖有一定理論知識,但缺乏更多的“老服”管理的實踐經驗和技能,高職院校若造就“雙師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隊伍還有較大難度。
1.5養老機構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
利益共贏是校企協同育人深入開展的重要前提與保障。企業能夠積極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前提是使企業獲得收益,但現實中有不少養老機構不愿意與學校合作,認為學生參與企業生產服務,不但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多收益,還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操作事故風險,同時還要投入精力和時間來協調管理實習學生,尤其是大多教學實習都是時間較短,機構剛把學生培訓入手,又面臨實習時間結束 ,由此造成養老機構主動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動力不足。目前,較多校企合作育人形式屬于簽訂一紙框架合作協議,缺少專門的管理機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規范的流程標準,養老機構大多是為學校提供實訓實習場地,在教育教學、技術技能指導方面合作形式多于內容,缺少規范,企業的育人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構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
2.1構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體系
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構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養老機構的崗位能力需求,重新定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建立完善的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規范學生企業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文件,突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辦學特色,構建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體系。
2.2“工學交替-511”定義解讀
在三年制學生教學過程中,前“5”個學期每學期最后“1”個月到養老機構進行實踐學習,最后“1”學期(第6學期)為畢業頂崗實習。第1學期的最后1個月,學生進入“涉老”機構,認知今后可能從事的工作的各個崗位,屬于參觀實習;第2學期的最后1個月,學生進入具有康復訓練室的養老機構或醫院康復中心,提高老年保健、康復訓練的實踐能力,正確熟練使用保健康復設備設施;第3學期的最后1個月,學生進入養老機構,學徒制的方式實踐對老年人的生活照護;第4學期的最后1個月,學生進入養老機構,嘗試獨立擔負對老年人進行專業護理,鍛煉獨立工作能力;第5學期的最后1個月,學生進入“涉老”單位的行政崗位,提高辦公、活動組織,溝通能力;第6學期為畢業頂崗實習。
2.3學生企業實踐期間的教育教學模式
學生在企業期間,管理上采用雙重管理方式,學生既受企業以準員工模式進行管理,還要接受帶隊教師的安全和教育管理。帶隊教師對學生實踐期間還要按照校企合作制定的企業教學計劃進行理論方面的指導。企業根據實踐教學計劃安排,對學生進行階段性實際操作培訓,同時進行企業制度和文化教育,使學生對養老行業有一個更充分的認識,為畢業時更好地適應養老機構崗位需求打好基礎。
3. “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破解的問題
3.1提高養老機構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當前,我國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大多都是學歷層次不高或非養老專業的人員,其中有不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這些人員由于沒有什么技術能力,所以工資待遇不高,這樣對于務工人員離職成本較低,故企業流失率較高。尤其是遇到收割季節和逢年過節期間(大多都在高校每個學期末的時間),大多在進城務工人員返回家鄉心思更重,容易造成養老機構階段性人力緊張。如果采取校企合作,尤其是在每學期末讓學生進入養老機構進行實習,加之與暑假或寒假相續,可以緩解養老機構的燃眉之急,在時間長度上也更能為養老機構所接受,可以解除企業剛把學生培訓上手,實習教學就結束的顧慮,從而也更能提高養老機構的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3.2實現高職“學徒制”教育的良好途徑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以教職成〔2014〕9號印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現代學徒制試點的核心內容。校企雙方要緊密結合,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職業院校承擔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企業通過師傅帶徒形式,依據校企合作培養方案進行崗位技能訓練,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按照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設計,每個學期學生進入機構的一個月,由機構集中培訓,可有效利用現代“學徒制”教學方式,由養老機構有經驗的員工帶領學生就某個養老護理業務進行傳幫帶,對提升學生專項業務能力有很大作用。
3.3有利于提升養老人才的專業技能
當前,大多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真正接觸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機會十分有限,這樣無法真正掌握老年人養護方面的專業技能。“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更多的接觸養老機構的設施、設備、資源以及老年人群體。大多養老機構在養老設施設備上都比較完備,這可有效彌補學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實訓條件,在養老機構實訓期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養老設施、設備進行動手實踐,同時在機構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指導下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3.4有利于打造高職 “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師資建設是高職院校一項十分重要工作,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十分缺乏。“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到企業進行學習鍛煉過程中,需要老師帶隊教育和管理,學校可以把帶隊老師作為下企業掛職鍛煉進行考核對待,這樣可以解Q教師在學校不能進行企業實踐的問題,也解決了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學校考核任務。教師下企業鍛煉,可以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到企業中去了解企業的需求,擴充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為學校打造出更多優秀的“雙師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師。同時,在教師鍛煉過程中也使教師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和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促使教師不斷改進和提升教育教學方法。
3.5有利于檢驗學生在校期間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就業率
“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實踐,可以檢驗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知識的效果和水平,讓學校及時地了解和掌握企業對于人才的實際需求,及時找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改善,進而培養出更多能與老年服務與管理企業崗位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工學交替-51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實訓與實習過程中,對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了解和熟悉,讓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適應社會,提升學生的就業率。
參考文獻:
[1]于曉杰.校企合作模式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學評價體系中的作用[J].科技展望,2016(05)
[2]張俊浦.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途徑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