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食品科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產品的市場化過程是農業經濟融入到市場體系的過程,也是整體市場經濟的眼神與擴大。農產品市場化需要對農產品市場的本身進行限制與該給,促進有效資本的流入,擴大市場發展。土地是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的第一要素,農業生產地區對于周邊地區勞動與資本要素產生吸附,并形成區域限制性。
農產品市場化從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區域限制,將以往農產品內部流通的封閉狀態,轉變為開發的流通狀態。農產品市場化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對投入環節中的市場要素進行市場化,并且逐步開放農業生產所需要設備、農藥等物品的供給,使得工業用品得以大量的進入到農業生產當中,提高農業生產工業化水平,實現工業生產企業與農用生產企業的對接。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市場化需要對其中所有要素進行重視,并且實現信息的充分流通。
農業生產環節的市場化需要進行市場化引導,并且利用信息進行知音。信息本身需要開發農業市場,并且實現農業生產區域對整體市場體系進行開放,農業生產信息在農業生產鏈條中良好的流通與傳達。農業生產中需要的機械設備和技術要素,需要在投入環節中,與工業生產部門進行良好的對接,促進農業生產基礎要素的積累。
與此同時,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周期過程的管理,并且對市場進行良好的規劃。政府在促進農產品市場化的過程中,需要為農業生產提供足夠的公共資源,并且提供相關配套設施服務,以保證農業生產市場化得到有效的執行。
在農產品銷售的過程中,市場化則主要是指農產品的價格市場化。農產品價格在以往計劃經濟時期,難以符合市場需求與供給的實際情況,由于農產品價格制定不合理,造成了農業生產積極性不足,農業資金與人才流失,農業生產的發展難以得到保證。農產品的市場化必須要注重對農產品價格的制定,避免農產品價格偏離真實的供需水平。
農產品市場化中,需要完成品銷售過程的市場化,使得農產品銷售過程開放,直接與農產品的需求方進行對接。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完成職能轉換,退出農業生產與銷售過程的運作參與,將市場管理交回市場,讓市場進行自主的調節。政府在農產品銷售過程市場化的工作中,要明確自身的引導職能,防止市場失靈,并且根據市場的需求提供公共產品的與服務。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較長,并且需求多為剛需為主,農產品與國家基本民生問題息息相關,政府需要做好宏觀調控工作,保證農產品銷售過程市場化順利、平穩的進行。
農產品市場化改革,可以有效的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并且減少農民生產負擔,提高農業發展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經濟的活力。農民的自身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部門的勞動要素得到優化。當市場不斷開放與擴大時,農民得到實在的收益,農業部門的勞動投入也會不斷增加。優質勞動力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并且實現農業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晴隆縣地處我國西南,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縣。一九九一年時被國家定為全國最貧困的山區縣之一,長期以來,由于農業生產的極端落后,當地生產力發展水平仍處于全國的最低點,地形、地貌被嚴重破壞,是我國珠江流域的重要水土防護縣。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珠防工程的實施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在縣域內的廣大農業生產者,由于長期的耕作習慣和地域封閉性的影響,農民對現代科技的接受力表現出特定的特征性。
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推動下,晴隆縣牢牢抓住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不放,把發展作為新階段的歷史機遇,立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這一大局,始終把農業結構調整,整體推進產業化經營作為創建經濟強縣的重大舉措來抓,目前已建立了大批優勢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廣大農村來看,農業結構調整步伐還很慢,嚴重滯后于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與農民對科技的接受能力有著巨大的關系,同農民對科技的心態有必然的聯系,本文就此問題作淺顯簡單的分析。
1 農業結構調整中農民的心態
當前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農民的心態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1 看不準
隨著農業科技不斷進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層出不窮,各種農業信息鋪天蓋地,農資,農副產品市場千變萬化,而農民的素質卻沒有得到質的提高,許多農民憑以往的經驗已無法判斷和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知如何是好。如沙子鎮的農民在種植早熟蔬菜生產中,在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確引導下,認為市場好銷,盲目地大家一起上,家家戶戶一起種,結果是一哄而上,種出來后小瓜只賣0.3元/公斤,農民吃了大虧;而搞復雜一點的長期調整,如栽果樹、種花卉、苗木,又由于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而且不知市場發展情況,擔心自己的心血和投入得不到回報。如在晴隆縣的雞場鎮發展農民種植臍橙時,1986年-1989年是政府出資購買種苗送給農戶種,但很多農民都是互相觀望,猶豫不決,錯失了最佳的發展時機。
1.2 信心不足
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自然、市場和社會三重風險。在貧困地區中,由于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如果連續幾年的水旱災害,廣大農民的承受能力差,就承受不了考驗,對社會風險農民的心理更加脆弱。在結構調整中,政府的引導,指導和宏觀調控必不可少,但做任何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時也會因決策失誤而誤導,讓農民吃了苦頭,或者是大張旗鼓辦的示范不成功,而產生了負面效益。如1989年在晴隆縣光照鎮盲目地大面積種植草莓,由于當年的霜特別大,又沒及早采取防霜措施,致使所種草莓幾乎無收,正是這些不輕意的傷害和影響,使有的老百姓失去了對政府行為的信任,形成了一種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形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以后對某一項調整也只信一、二,不會全信。
1.3 拿不出
高效農業,也是一種高投入農業,特別是設施農業,必須有一定的投入,才會有相應的產出。一個標準高一點的大棚種蔬菜、西瓜、草莓等,每畝能賺3000~5000元,甚至更多,但是一次性投入也不少于2萬元,許多農民想干而苦于一時拿不出資金,當然也有人指望政府投入而不想拿,即使是各級政府大力扶持而獲得成功的項目,一旦斷奶,也可能因投入不足而出現滑坡甚至隨之夭折。
1.4 干不了
這是許多農民想干而又怕干不了的又一心理障礙,對一些技術含量高和操作管理稍微復雜一點的項目,看到別人干得好好的,自己真要動手干,還真有點摸頭不知腦,加之現有的技術服務體系不完善,怕勞神費力不討好而打退堂鼓。
1.5 跟不上
晴隆縣究竟如何調整農業結構還處于摸索階段,一年一個新思路,一年一個新方案,對以往推廣的東西還沒有完全適應和掌握的農民,要他改種其它,他一無思想準備,二無技術儲備,真是無所適從。思維上的慣性讓他轉不過彎來,即使原有的模式效益稍差,也不肯輕音放棄。如晴隆縣碧痕鎮的農民種植薏仁,1991年以前每公斤薏仁米在本地就可賣10-15元左右,而1992年、93、94年連續三年在廣州交貨每公斤就只能賣4-4.5元左右,政府一再宣傳、發動、推廣種植烤煙,農民始終愿種薏仁而不愿種烤煙。
2 促使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接受農業科技的對策
農民是農業科技的實踐者和執行者。在貧困地區,農業調整結構必須要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對他們的不同態度政府只有一要理解,二要寬容,三要檢查政府的宏觀指導思想,找準問題,對癥下藥。要從如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消除他們的思想后顧之憂入手,動員、幫助他們投身到農業結構調整中去,采取各種方法,對此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2.1 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市場脈絡,科學制定農業結構調整規劃
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農業發展新階段的中心任務,大家都在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大搞產業化,茶、果、蔬、花、魚、禽逐步代替了傳統的糧,鄉野平添了許多四季風景園。盡管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路不盡相同,但思路基本相似,那就是搶抓機遇,將農業結構調順、調優。但主觀想法與客觀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因為同一產品的市場空間總是有限的,當我們丟掉計劃種植拐杖之后,“種什么、種多少”似乎是跟著市場走;實際上是跟著感覺走,跟著遲鈍而盲目的感覺走,其結果是“價揚時擴種,上市時跌價”。因而,在調整農業結構的過程中,抓住市場是關鍵,就牽住了發展的牛鼻子,但這條牛必須扣牢了才能牽,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是必要的,但卻不能套用計劃經濟的行政手段,否則易產生誤導,導致農民吃虧,政府失信。
在當前,由于農業的持續豐收和多種經營生產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農產品供求關系已從總體一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多種經營中的一般傳統產品也呈價格下降趨勢;另一方面,由于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不斷改善,市場需要的品種更多、更新、更豐富。因此,在傳統農業轉向市場農業的過程中,將面臨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但市場是動態的,決定了的結構調整也是長期的。只有我們正確認識了市場規律,自覺地調整發展思路,克服在調整中的時間差,把農業結構調整變成廣大農戶的自覺行動,克服了認識和落實的時間差,才能在發展農業生產中沖出一條路,走出自己的特色來,反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做到位,這正如同我們打乒乓球一樣,等你判斷準了球的來路,再換步,挪位,結果總是慢了半拍。如晴隆臍橙是晴隆縣雞場鎮的特產,它的品質在全國橙類產品中排列第一,每年上市價格,每公斤不低于10元,但其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這說明知道自己看準的事,到頭來只抓了一條小魚或者只抓了半截尾巴的原因所在,實踐告訴我們,調整結構要農民有個好的心態,而我們的干部更應如此,即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因循守舊,對自身優勢要心中有數,對市場動態更應追蹤了解,要識其利,避其弊,棄其短,揚其長。該一步一個坎,就一步一個坎,能跳躍式發展的也沒有必要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領導干部要有正確的政績觀,要把個人和班子的政績建立在實實在在為農民謀福利基礎之上,不能搞花架子和急功冒進,衡量一個地方農業結構調整的好壞,不僅要看面積落實了多少,重要的要看調整后新增效益如何。只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從認識市場到把握市場,從眼前利益到長遠利益,從快速發展到可持續發展,做到科學決策在前,科學規化在前,科學組織在前,就能理性地做出充滿可操作性的調整決策,實現調整農業結構的現實追求。
2.2 “以人為本”狠抓素質工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進程
農民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執行者和直接受益者,但目前戰略性調整農業結構與農民文化素質低有較大的反差。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結構調整的難易,一頭熱的調整和強行調整往往事倍功半,事與愿違。培養一批科技的堅定信徒,造就一個層次較高的科技群體是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提高農民素質,增強他們的信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2.1強化意識
首先要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宣傳力度,營造一個大調整的氛圍,使人們感覺到農業調整結構勢在必行,時不待我;其二是搞好典型引路,應更多地有目的地引進外來單位和個人到農村承包土地搞項目開發,種植高效作物和搞名、特、優養殖,讓老百姓親眼看到自己撂荒的田地怎樣在別人手里產出了金和銀;其三是開展大規模的科技致富競賽活動,大搞評先表模,一年一評,或者一季一評,一品一評,評出農口各行業的狀元,為他們披紅戴花,宣傳介紹經驗使大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讓農民群眾看到,同樣的坡,同樣的地,在這些模范狀元手里也能產出高于幾倍,幾十倍的效益。如此激發廣大農民投身到農業結構的調整熱潮中去,社會一但有技術上的需要,則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農民的科學意識越濃,對農業結構的調整欲望越強,其行為也就會越迅速。
2.2.2提高勞動者技能
意識的好壞并不代表技能的高低,科技是需要灌輸的,首先要扎扎實實地搞好不同項目,不同層次的培訓,現在許多地方在年初集中培訓一次,這遠遠不夠,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采取不同形式進行多次培訓;其次,要加大田間指導的力度,多組織有權威的專家,技術人員在關鍵時刻到田間巡回指導和咨詢,基層農技人員還應做到腿勤、口勤、農民需要時一找一個準;其三要組織精兵強將種出有一定規模和說服力的樣板田、示范田;其四是推行農業技術標準化,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將農業結構調整中所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編成簡單的程序和模式,即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零亂的東西系統化,形成一個完整的農業技術標準,它就象一臺“傻瓜”相機,盡管本身包含著深奧的科學原理,但農民朋友使用起來卻感覺簡單、方便。只有超前做好了農民的技術知識培訓,讓農民以農業結構調整思想上有準備,技術上有儲備,使他們在認識上同市場農業的發展同步,才能有效地克服因循守舊心理,信心十足地加快調整結構的步伐。
2.2.3排憂解難
當前農民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門路,缺的是資金,難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盼的是服務,怕的是保守。很多農民通過引導,培訓以及自我實踐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和自我決策能力,但有些問題不是農民單槍匹馬和自身能力能夠解決的。農行和信用社要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簡化貸款程序和擔保手續,為真正需要資金的農戶送上及時雨;農業執法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整頓農資市場,即防假冒偽劣坑農,害農,又防高價傷農;農口各部門要加快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逐步形成農業集約化經營。改善過去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經營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加農戶或公司加基地加農戶以及訂單農業等生產經營形式,發揮公司連接市場和農戶的紐帶作用。鼓勵農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土地租賃等多種形式,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等要素與鄉鎮企業,農業莊園和城市工商資本相結合,形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逐步由土地的直接承包者轉變成產業化集經營的企業員工。讓農民一方面通過土地使用權胡償轉讓獲得土地承包收益,另一方面通過在產業經營的龍頭企業就業獲得收益、學習技術。
和美科盛公司是以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工業乳酸菌為主營方向的高新生物技術企業。和美科盛公司在乳酸菌原料、乳酸菌產品和動物微生態市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產品面世的一年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同時,也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亦莊發改局、北京市亦莊科技局、內蒙古發改委、內蒙古科技廳、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等各級政府的項目支持和獎勵,為公司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答謝各級政府、技術同行及合作伙伴的長期支持,分享年度國內外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和美科盛公司決定建立起一個長效互動交流的平臺――北京和美科盛生物技術交流大會。
此次會議邀請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元昆教授(國際微生物學會聯盟主席,第三屆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主席)、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教授(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乳酸菌分會 副理事長)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陳衛教授(中國食品科技學會乳酸菌分會 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李勝利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重慶醫科大學謝鵬教授、中國海洋大學何艮教授、第三軍醫大學魏泓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周志剛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玉柱教授等相關專家發表了演講,同時行業相關媒體到會現場報道和采訪,與會專家和企業共同商討乳酸菌行業的技術發展和研究現狀、產業應用和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食品科學概論;雙語教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小組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040-02
隨著中國社會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具備專業英語能力成為一種基本要求。食品工業在全球和全國都屬于第一大制造業。隨著國內與國際食品科學與技術方面的交流愈來愈頻繁,我們很清醒地意識到自身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掌握食品科技英語是食品專業本科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這一能力不僅可以使他們持續了解乃至把握先進食品科技,也使他們有可能參與到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跨國食品企業,有條件到食品科學研究處于更高水平的、高度國際化的高等學府去繼續深造,這些都將為我國食品科技的進一步提升、擴大國際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了培養符合食品國際化時代的食品專業高級專門人才,陜西科技大學早在2002年就開始開設食品專業的雙語課程――食品科學概論。開始僅面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設立后,則同時面向2個專業的學生授課。通過在11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革,這一課程在教學團隊、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方面都不斷提升和完善。該課程在第5學期開設,56學時,3學分,為專業課和主要必修課程,融合了2個專業人才培養所需的專業理論和專業英語。每個專業2個班級,4個班共計約120名學生合并授課。
一、教學過程
1.教學團隊。食品科學概論(雙語)(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課程在開始設立的時候只有一位授課教師,目前已發展為4位任課教師的教學團隊,每位教師都具有本專業學習經歷、高級職稱、企業工作經驗、出國經歷、博士學位或博士在讀,都是碩士研究生導師,并且在食品科學研究某一領域有所建樹。課程負責人黃峻榕,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獲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2011―2012年在美國普度大學食品科學系從事訪問學者研究工作。美國食品科學學會(IFT)會員;陜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高級會員。主講教師李宏梁,博士在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獲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碩士學位。2005年到荷蘭訪問,2012年到美國訪問。主講教師易建華,博士在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獲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專業碩士學位。2011―2012年在美國麻省州立大學從事訪問學者研究工作。主講教師朱振寶,博士,副教授。2010年獲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2012年到美國訪問。中國微生物學會終身會員,陜西農業工程學會會員,中國食品科技學會會員。
2.教材選用。本課程曾采用過不同的英文教材,最早采用的是第五版《Food science》(Norman N. Potter & Joseph H. Hotchkiss. New York:Chapman & Hall,1998)作為教材。自2007年起選用美國英語原版教材《食品科學導論(影印版)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Rick Parker.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該書非常適宜作為教材使用,一直沿用至今。該教材在多所高校的食品專業作為食品科學概論或導論雙語課程的教材[1-4]。課文包括4大部分:A.引言和背景(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B.保藏方法(Preservation),C.各種食品(Food and Food Products),D.相關問題(Related Issues)共28章內容。
二、教學內容選擇與安排
該課程主要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學的背景,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各類食品配料、加工、包裝、銷售和儲存之間復雜的關系,并探索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食品的質量與安全,糧食安全;如何更好地設計自己的職業。通過讓學生掌握食品的基本組分、食品種類和在食品中最常使用的加工、保藏技術,使他們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年級課程中更深的理論和更專門的知識。該課程需要學生先修大學英語、有機化學、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等課程。由于教材基本比較全面反映食品科學與技術所有應包含的內容,因此講授時基本按照教材的內容和順序,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內食品科技的水平和實際情況,補充了一些在中國食品實踐中需要掌握的內容,比如在食品成分方面,介紹中國的食物成分表;在發酵產品方面,介紹中國的醬油、豆腐乳、糧食醋;在肉禽蛋方面,介紹中國人消費更多的豬肉和羊肉。每次課2個學時,完成1章。每次課程的備課除進行英文課件的制作外,還要準備相關視頻,并從中選擇4~5min課文中最難懂和最關鍵的內容。另外根據關鍵知識點設計1~2個案例,4~5個課堂提問,以及課后作業內容。
課堂教學改革。本課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課件,為4個班級,約120名學生的大班課。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借鑒其他教師全英文授課的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訓,采用中英文雙語講解的模式。為了達到本課程的教學理念與目標:使每位同學都能主動參與和學習,使每位同學在課堂教學中都有較高的學習效率,掌握食品科學的概貌和相關專業英語。在課堂教學方面重點進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習的節奏感,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首先借鑒中國之聲廣播,重新進行了課程環節設計:每次課2個學時,共100分鐘,分為4個環節,即每25min一個環節。為了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課程內容學習,并鍛煉英文課件的制作、英文口頭表達和時間控制能力,設計了課后作業(Student activity),要求每位同學根據課程內容講授進度,選擇章后Student activity的任一題目,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制作英文PPT課件。在每次課堂上,進行作業檢查,也就是安排4位同學的英文口頭報告,每人3min,授課教師當場點評并計分,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借鑒高等教育水平較高的歐美學生學習模式,要求學生4~5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學習(Group Study)。在課堂提問中有一部分要求必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回答問題,并計分,作為小組每位同學的平時成績之一。視頻是比較直觀的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此通過大量的工作,收集了一系列與課程相關的視頻,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關系,只節選最關鍵和最難用語言、文字、圖片表達的部分,一般每次4~5min。另外借鑒MBA課程中使用案例教學的模式,根據關鍵知識點進行案例講解。
三、考核方式
在每屆學生中,都建立了課程郵箱或者是課程QQ群,通過這種方式與所有同學共享課程資料,主要是課件,學生提交作業,進行考前答疑等。不僅師生交流效率提高,方便了學生的自學,而且避免了因集中提交作業而造成教師郵箱擁堵的情況。經過長時間的考核實踐,本課程考核從最初的完全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最終成績,過渡到平時課堂回答問題、課堂參與等占30%,期末考試占70%。期末考卷從采用傳統的英語試卷考題形式,名詞解釋、選擇、填空、翻譯等,直到現在完全摒棄“一考定終身”和僅考知識點的考試方式。選擇更全面和客觀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試占總評成績的50%,采用全英文試卷,考卷內容沒有選擇題和填空題,全部為綜合性大題,每道大題的內容貫穿幾個章節,包括幾道簡答題。平時成績占50%,包括課后作業(Student activity),課堂口頭匯報成績,小組翻譯作業成績,小組課堂回答問題成績等。
四、教學效果評價
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分為學生網上評教、學院和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督查等方式。在期末考卷的最后也設計了學生對本課程提出意見和建議的附加題。通過以上多種方式的反饋,以及課堂的到課率、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我們對教學效果總結如下:課程4個環節設計比較成功,基本上能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內都能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其中學生student activity口頭報告、小組提問、視頻播放、課程翻譯的效果最好,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節奏感強,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率增強。其中學生student activity口頭報告,能保證每位同學的參與,每位同學都在課件PPT制作、英文口頭報告方面有一定的提高,實施效果非常好。第一屆同學開始進行的時候,部分同學只進行口頭講述,后期就發展到全部準備PPT課件,內容豐富、生動,學習興趣大大提高。還有Group Study(學習小組)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搶答的形式,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五、總結與展望
本課程的教學還存在以下不足:(1)4位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每一部分的把握程度有所差異,使得教學節奏并不完全一致,給小部分學生造成困擾。(2)本課程的內容較多,需要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但是每一屆學生在這方面完成得都不理想,加大了課堂教學的難度。(3)學生習慣了個人學習、個人努力,對小組學習都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到完全理解和參與小組學習的時候,已經是課程的末尾了,因此在小組學習方面,需要其他課程也同步進行。(4)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強,使得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有內容松散的感覺,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逐步完成課程試題庫建設、課程多元考核體系建設、課程授課教師人才梯隊建設規劃,有條件時,聘請外籍教師(專家)授課,課程網站建設,另外進行更適合中國食品科技現狀和學生學習特點,融合最新食品科技的教材建設等。使學生不僅了解國內、國際食品科技現狀,同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對后階段更專業課程的學習,能夠更加有興趣和主動,在畢業時具備一定的食品專業英語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能力和自學能力,具有可持續的專業英語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柳,付熙哲,吳東亮.以食品科學概論為例進行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06):84-85,88.
[2]詹麗娟.食品科學概論雙語教學初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1,(09):137-139.
主要工作情況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供銷社是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成員單位之一,承擔著化肥、農藥安全經營和專業合作社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重任,為此,供銷社系統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加強直屬企業和基層供銷社食品安全工作的監管,各縣(市、區)社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工,各負其職,層層落實食品安全責任,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建康。xxxx年全系統沒有發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二、增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
(一)進一步落實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硫、磷胺等五種高毒農藥的銷毀工作。經過幾年的宣傳、查處,這五種高毒農藥已徹底退出供銷社系統農資經營領域;
(二)進一步推動農資農家店和“莊稼醫院”規范化建設,加強農資科技裁體服務。今年新建農資農家店36個,完成計劃36個的 100%,全市達460個,完善“四有”莊稼醫院11個,完成計劃10個的110%,全市達78個,據不完全統計,新增投入15萬元。
(三)繼續抓好從業人員業務培訓和宣傳教育工作。共培訓經營人員123人,所有的“莊稼醫院”都已配備了農業科普圖。并繼續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指導農戶科學用肥用藥,為廣大農民提供生產無公害綠色食品科技信息,引導農民食品安全生產。不完全統計:xxxx年全供銷系統“農資農家店”和“莊稼醫院”為農民提供農村食品安全信息3600多條次,印發各種食品安全宣傳材料18000余份,接受農民咨詢5600多人次。
關鍵詞: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種子;總黃酮;抗氧化;自由基
中圖分類號:O657.32;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2-0423-02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為裸子植物門杉科水杉屬,是世界珍稀孑遺物種。據《中國中藥資源志要》[1]記載,其葉、種子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功效,常用于治療癰瘡腫痛,蘚瘡等癥,《名醫別錄》列為中品,謂煮湯洗,可治臁瘡,《本草綱目拾遺》載杉木油治一切頑癬[2]。水杉中化學成分較為復雜,包括黃酮類、萜類、木脂素、類胡蘿卜素、甾醇等[3]。水杉中的黃酮具有抗心肌肥厚和心律失常的藥理作用[4],其葉中的總黃酮具有抗氧化功能[3],早期研究表明,腫瘤、冠心病和衰老均與自由基引起的膜脂質氧化性損傷有關。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杉葉方面,而對水杉種子的研究較少。本試驗對水杉種子中黃酮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進行分析,為其進一步的開發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水杉種子于2011年11月采自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校園內。
TU-181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購自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蘆丁標準品(批號10080-200707)購自中國藥品生物鑒定所。
1.2 方法
1.2.1 總黃酮的提取 稱取1.0 g水杉種子粉末于25 mL三角瓶中,加60%(V/V,下同)乙醇10 mL,超聲萃取30 min,靜置,冷卻至室溫,過濾,藥渣再加60%乙醇10 mL超聲萃取30 min,過濾,藥渣用60%乙醇5 mL清洗1次,過濾,合并濾液,定容至25 mL,得樣品液。
1.2.2 標準溶液的制備 精確稱取10.30 mg蘆丁,以6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配成濃度為1.03 mg/mL的標準溶液。
1.2.3 含量測定 分別移取0.2、0.4、0.6、0.8、1.0和1.2 mL蘆丁對照品溶液于25 mL容量瓶中,加 60%乙醇4 mL,搖勻,靜置6 min,加5%(m/V,下同)NaNO2 0.4 mL,搖勻,靜置6 min, 加10% Al(NO3)3 0.4 mL, 搖勻,靜置6 min,再加入4% NaOH 4 mL,搖勻,用60%乙醇定容到刻度,放置15 min。同時作空白對照,分別在510 nm處測定吸光度,以對照品濃度C(mg/mL)為橫坐標、吸光度A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得A=0.079 5C-0.001 6,R2=0.996 8
1.2.4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DPPH)是一種穩定的自由基,在517 nm處有一強吸收峰,DPPH自由基與自由基清除劑的電子配對后吸收峰逐漸消失,并與其接受的電子數成定量關系,可用分光光度法對其抗氧化性進行定量分析[5,6],用二丁基羥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和維生素C作對照。分別吸取樣品液2.0 mL,加入DPPH溶液 (0.2 μg/mL)2.0 mL,搖勻、靜置30 min,以溶劑(70%乙醇)為空白,測定試液在517 nm處吸光度D1;同時測定樣品液2.0 mL與70%乙醇2.0 mL的混合液在517 nm處吸光度D2;再測定DPPH溶液2.0 mL與70%乙醇2.0 mL的混合液在517 nm的吸光度D0。每組測定3次,按下式計算樣品的清除率:清除率=[1-(D1-D2)]/D0×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總黃酮含量
精確吸取樣品提取液0.01 mL于5 mL容量瓶中,定容后,測得吸收度,重復3次,計算總黃酮含量(以蘆丁計)為34.7 mg/g。
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由圖2可知,水杉種子總黃酮提取液清除DPPH的能力隨其濃度升高而增強。總黃酮濃度低于100 μg/mL時,低于BHT的清除能力,隨著濃度增高,其清除能力高于同水平的BHT,而低于維生素C,當濃度為400 μg/mL時,其清除能力與維生素C相當,且該結果與文獻報道[6,7]基本一致。水杉種子總黃酮清除能力EC=145.6 μg/mL與BHT清除能力EC=149.2 μg/mL接近。
3 討論
本試驗測定的水杉種子總黃酮含量為34.7 mg/g,高于水杉葉的總黃酮含量[3,8],因此水杉種子中總黃酮的利用價值高于水杉葉。水杉種子中的總黃酮比BHT抗氧化能力稍強,與維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相當,而大量的油溶性抗氧化劑如BHT不僅可導致動物肝臟腫大,還會增加微粒體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負作用[9],因此水杉種子總黃酮作為天然抗氧化劑具有良好的開發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材公司.中國中藥資源志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 姜明凱,厲建燕,孟昭禮,等.水杉葉甲醇提取物的農用抑菌活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7(10):55-56.
[3] 翁德寶,臧 蓉,閻白洋.水杉落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測定與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4):46-62.
[4] 劉維莞,楊曉茹,屠治本,等.水杉總黃酮抗實驗性心肌肥厚及抑制心室C-Fos蛋白表達的作用[J].中草藥,2001,32(4):329-332.
[5] 胡喜蘭,韓照樣,陶 瑩,等.DPPH?法測定17種植物抗氧化活性[J]. 食品科技,2006,31(10):264-268.
[6] 魯曉翔,唐津忠.紫背天葵中總黃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4):145-148.
[7] 羅開梅,黃軼群,曹 芳,等.萵苣總黃酮抗氧化活性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6):507-509.
關鍵詞:百香果;總糖含量;酶活性
中圖分類號 TS255.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1-0094-02
Abstract:This study utilized the “NO.1 Tai-nong”passion fruit which was produced by Jingxi City as raw materia,measured the sugar content,POD,CAT and SOD activities in passion fruit,for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basis for enterprise in deep processing passion fruit.The research resulted show that the total sugars in passion fruit was 9.31 percent,the POD was 11.6U?mg-1,the CAT was 37U?mg-1 and the SOD was 84.4U?mg-1.The rich nourishment composition could be used as raw materials in functional food for researching and utilization.
Key words:Passion fruit; Total sugar content;Enzymatic activity
百香果(Passflora edulis Sims),俗Q雞蛋果、熱情果,屬西番蓮科西番蓮屬(Passiflora),是一種生長于熱帶的質常綠藤本植物。原產于澳大利亞和巴西,現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已進行了大范圍種植[1-2],我國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分布在臺灣、廣東、福建、云南、廣西等地[3-4],其具有較易繁殖、適應力強、產量高、易管理等特點[5-6]。近年來,我國百香果種植業發展迅速,廣西省百色市也把其作為經濟作物而引進種植[7-8]。
百香果富含多糖、酶類、類胡蘿卜素、有機酸類、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及磷、鐵、鈣、硒等有益微量元素,其中屬Vc含量偏高,故有Vc之王的美稱[9-15]。因其營養豐富、具有獨特風味等特點,以百香果為原料進行開發應用及食品醫療保健研究已成為一大熱點。本試驗通過對百香果中多糖及抗氧化酶活力進行測定,為企業結合生產實際對百香果活性成分進行深加工及功能性食品研發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提高百香果的商業價值,增加果農的收入,促進廣西農業特色產業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取新鮮采摘的廣西百色靖西產“臺農1號”百香果,于4℃冰箱保存。試驗當天取出,去皮,對其進行果肉均漿,并于4℃冰箱中保存待用。
1.2 試驗方法 DNS(3,5-二硝基水楊酸法)比色法測定還原糖含量,愈創木酚法測定過氧化物酶(POD)活性,紫外吸收法測定CAT活力,鄰三苯酚法測定SOD活力[16]。上述試驗均為3次重復。
1.3 數據分析 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實驗測得,百香果中可溶性糖為9.31g/100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為84.4U?mg-1、過氧化氫酶(CAT)活力為375U?mg-1、過氧化物酶(POD)活力為11.6U?mg-1。結合試驗數據與其他地區研究數據[17]推測,造成“臺農1號”百香果含糖量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百色靖特土壤氣候環境、栽培種植方式及施肥模式的差異性對百香果的生長繁育產生一定影響,使部分生理生化指標發生變化,導致果實的含糖量有所降低。抗氧化酶作為衡量植物抵抗氧化脅迫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曾有研究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及過氧化氫酶等保護酶的活性越高,消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越強,植物的抗逆性也越強。根據其他研究表明[18-19],植物在部分重金屬富集的土壤環境條件下可能影響植物可溶性糖及植物酶的活性,通過測定抗氧化酶活性發現酶活很快降低,分析影響酶活性的可能性原因有多種。周佳敏[20]等指出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物酶及過氧化氫酶等屬活性蛋白質,酶與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溫度、pH值、酶液濃度及抑制劑或激活劑等因素影響,另外酶樣品的保存條件也會影響酶活的測定。因此,果農在種植“臺農1號”百香果時,應結合百色地區獨特的土壤條件及氣候環境,改進產品的儲藏條件,使百香果的酶活性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3 結論
綜上所述,結合實驗對廣西百色靖西產“臺農1號”百香果可溶性總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POD)活力等生化指標的測定結果為參考,今后應結合當地氣候環境不斷的改進栽培種植方式及儲藏方法,以保證百香果抗氧化物質含量的增加,使百香果中的抗氧化酶保持較高的活性,為企業研發百香果抗氧化物質提供優質的原材料,爭取早日實現百香果多種功能性保健品的規模化生產。
參考文獻
[1]鄧定洪.紫色百香果[J].農技服務,2004(1):19.
[2]辛建剛,芮漢明.酶法澄清西番蓮果汁的工藝研究[J].飲料工業,2005,8(4):22-26.
[3]陳玲,楊文彬,李劍政,等.海南西番蓮果實香氣成分研究[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1(5):1-4.
[4]黃循精.雞蛋果[J].世界農業,1994(7):31-32.
[5]羅年輝.百香果無公害栽培技術初探[J].福建農業,2014(8):110-111.
[6]王力鈞.西番蓮綜合開發利用研究[J].熱帶農林,2005,2(33):25-26.
[7]楊鋒,黃永春,何仁,等.酶處理對降低百香果鮮榨汁中不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J].食品科技,2008,(4):42-45.
[8]趙蘋,焦懿,趙虹.西番蓮的研究現狀及在中國的利用前景[J].資源科學,1999,21(3):77-80.
[9]陳智毅,李升峰,吳續軍,等.西番蓮的加工利用研究[J].現代食品科技,2005,22(87):186-189.
[10]樊香三.V西百香果無公害栽培技術初探[J].南方農業,2015,(12):13-15.
[11]洪振童,陳潔,范璐,等.HS- SPME-GC―MS分析冷榨和熱榨葵花籽油的揮發性物質[J].中國油脂,2015,40(2):90-94.
[12]黃華,吳穎,趙雅松,等.SPE凈化一氣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對油脂中多環芳烴的測定[J].食品工業科技,2014,35(7):308-311.
[13]覃日宏,王秋玲,陽春苗.廣西百香果營養成分的研究[J].中外食品工業,2015(8):88-92.
[14]P.E.Nelson,D.K.Tressler,肖家捷,等.果汁和蔬菜汁生產工藝學[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7:363-379.
[15]付雅麗,康欣娜,劉鐵錚,等.百香果的營養保健價值及無公害栽培技術[J].河北果樹,2005(3):35-35.
[16]郝再彬,蒼晶,徐仲.植物生理實驗[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45-89.
[17]鄧博一,申鉉日,鄧用川.海南百香果、蓮霧、青棗營養成分的比較分析[J].食品工業科技,2013,12:335-337.
[18]陳宏,徐秋曼,王葳,等.鎘對小麥幼苗脂質過氧化和保護酶活性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0,20(3):399-403.
[19]龐欣,王東紅,彭安.汞脅迫對小麥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環境化學,2001,20(4):351-355.
關鍵詞:馴化;富鐵鋅酵母;轉化率
中圖分類號:S963.327文獻標識碼:A
鐵元素和鋅元素是機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它們在機體內參與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應,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營養素[1,2]。鐵在機體內主要以鐵蛋白的形式存在,構成了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等,參與了氧的運輸和組織呼吸過程及多種新陳代謝反應。鋅在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代謝,及身體和智力的發育有重要作用,同時它還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生物體一般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微量元素,這種方法利用率低,對機體刺激大[3],而利用酵母的富集能力,可以將微量元素與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結合,利于機體吸收,副作用小[4]。富鐵-鋅酵母細胞中除有豐富的鐵和鋅元素外還富有核酸、氨基酸,小肽,維生素、多種消化酶和未知的生長因子等多種利于動物體生長,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物質。因此可以作為新型的飼料添加劑,生產新型微生物飼料[5]。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種及試劑
啤酒酵母、蛋白胨、葡萄糖、磷酸二氫鉀、磷酸氫二鉀、瓊脂粉、酵母浸膏、硫酸亞鐵、硫酸鋅、氫氧化鈉、硫酸等。
1.2 培養基配制
YPD培養基:2%蛋白胨,2%葡萄糖,1%酵母膏,0.11%磷酸二氫鉀,0.1%磷酸氫二鉀(固體培養基中添加2%瓊脂),115℃滅菌20min。
鐵-鋅離子培養基:向YPD培養基中添加800μg/mL硫酸亞鐵,200μg/mL硫酸鋅(固體培養基中添加2%瓊脂),115℃滅菌20min。
1.3 菌種的活化
將酵母菌液接種到5mL YPD培養基中28℃下180rpm培養24h,置于4℃中待用。
1.4 富鐵-鋅酵母的篩選
取1mL活化好的酵母菌培養液,梯度稀釋法稀釋100倍。再取100uL菌液涂布于鐵-鋅離子YPD固體培養基上,28℃恒溫培養72h,篩選出生長狀態好的單菌落、具有耐鐵、鋅能力的菌種接種到鐵-鋅離子YPD培養基中活化培養,于180rpmin搖床中培養28℃恒溫培養48h,保存部分菌液用于后續試驗。將剩余發酵液在4℃下6000rpmin離心20min,收集菌體,經無菌水沖洗2次至無鐵鋅離子,再次離心,60℃恒溫干燥處理,稱重后取0.2~0.3g保存菌,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鐵鋅含量,篩選出鐵鋅含量高的菌株作為試驗所用菌種。
1.5 鋅離子濃度的確定
將活化好的鐵鋅含量高的菌液按2%的量接種到100mL YPD培養基中,再向其中添加800μg/mL鐵離子。鋅離子濃度設定為100μg/mL、200μg/mL、300μg/mL、400μg/mL、500μg/mL和600μg/mL,做發酵培養基中不同鋅離子濃度的單因素試驗,分析不同鋅濃度對鐵鋅酵母生物量和富鐵鋅量的影響。
1.6 鐵離子濃度的確定
將活化好的鐵鋅含量高的菌液按2%的量接種到100mL YPD培養基中,再向其中添加400μg/mL鋅離子。鐵離子濃度設定為100μg/mL、200μg/mL、400μg/mL、600μg/mL、800μg/mL和1000μg/mL,做發酵培養基中不同鐵離子濃度的單因素試驗,分析不同鐵濃度對鐵鋅酵母生物量和富鐵鋅量的影響。
1.7 鐵-鋅離子濃度的確定
根據鐵、鋅離子濃度的單因素試驗測量酵母生物量和離子轉化率結果,選出鋅離子濃度和鐵離子濃度各3組相互組合,添加至發酵液培養后經測定分析,確定最優的鐵鋅離子組合。
2 結果與討論
由表1可知,鋅離子濃度100μg/mL、200μg/mL、300μg/mL條件下生物量和轉化率均高于其他濃度,因此選取這3組做最后自由組合試驗。由表2可知,鐵離子濃度在400μg/mL、600μg/mL、800μg/mL條件下生物量較高,轉化率分別為76.51%,72.84%,63.89%,綜合考慮酵母內鐵含量選這3組鐵離子濃度。由表3可知,由生物量和轉化率在向發酵液中添加600μg/mL鐵離子和時100μg/mL鋅離子時,其生物量與最大生物量相差0.612mg/mL,而鐵轉化率卻高11%,因此,最終確定鐵離子濃度600μg/mL、鋅離子濃度100μg/mL為最佳鐵鋅離子組合。
本試驗通過在酵母培養基中添加硫酸亞鐵和硫酸鋅,成功篩選出了具有富集鐵元素和鋅元素的富鐵-鋅酵母,并找到了富鐵鋅酵母最佳的鐵鋅濃度,在鐵離子600μg/mL,鋅離子100μg/mL時,生物量可達13.68mg/mL,鋅元素轉化率為59.91%,鐵轉化率為71.56%。
參考文獻
[1]李麗輝,林親錄.啤酒酵母富集硒,鉻培養條件優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7,14(06).
[2]許禎瑩,陳代文,余冰.啤酒酵母富鐵培養條件篩選[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0,28(01):52-55.
[3]王占勇,陳珊.富鋅酵母的制備及分析[J].食品科技,2006:143-145.
[4]袁玉蘭,喬傳令,郭雪娜,等.富鐵酵母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雜志,2005,25(03):54-56.
[5]趙川東,朱延恒,曹杰,等.酵母源生物飼料添加劑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中國飼料,2014(06):27-30.
生活好了,食物充足了,但人們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的患病率卻在迅速上升。社會小康,反而身體不健康,問題出在哪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吃”上!
吃,人的本能,似乎是與生俱來、不學自通的本事。其實,吃飯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它是有很多講究的。一個有關飲食行為的教育――“食育”開始受到關注。
其實,在沒有“食育”這一概念以前,就一直存在著食育,即我們每個人從母親那里開始的飲食習慣的建立與培育。母親做的飯菜口味,幾乎對每一個人都是終身的偏好。但在今天,食育被賦予更多更新的內容――以科學的營養知識、適合本國國情的先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讓國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實踐起來并非易事。例如,許多人雖然有正確的營養知識,但往往抵制不住偏食、飽食的誘惑,最終沒能避開生活方式病的危害。拿抽煙來說,一旦養成了嗜煙的習慣,即使明白吸煙的危害,也很難戒掉惡習。因此,食育不僅僅是通常所說的營養知識普及,而是還要通過許多吃的實踐,使每個人形成對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使人們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有益的食譜和攝食方式,變成自己的嗜好習慣,自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說,使每個人通過愉快、簡單的教育,把健康科學的飲食方式變成自己終身的嗜好習慣。
食育的做法是每個人都要通過食育的活動,給自己留下一系列健康美味的記憶。例如:咖啡、茶、酒等嗜好食品,有的人非常喜歡,這就是已經在一些場合,對這些東西形成了愉快的記憶;還有許多人,包括兒童,因為并沒有這方面愉快的記憶,就不會喜歡,甚至會厭惡。實際上許多有益于健康的食品,例如豆腐、粗糧、蔬菜等都需要通過愉快的記憶,使人們形成對它的牢固嗜好。因此,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例如:有的地方組織兒童自己用石磨磨豆漿、點豆腐,通過比賽看看誰做的方法更好、味道更香……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對豆腐、豆漿產生特殊感情,養成喜吃豆腐的習慣;經常組織兒童參加農業種植、食品制作等活動,自己種的東西,自己烹飪的食物,吃起來會特別香,同時也會形成珍惜食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