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師德師風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采用教育行動研究法,在湖南桃源縣文昌中學(簡稱我校,下同)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研究結果表明:校園文化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內在機制是結構功能機制、同化順應機制和文化引領機制。校園文化形成的基本過程一般經歷需求引發、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五個階段。以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三個維度七個要素為內容,以五個階段為工作流程,形成的“375”發展型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
一、課題的提出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中小學校園文化通過校風教風學風、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和自然的校園環境等給學生潛移默化而深刻的影響,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辦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是新時期學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
我校是一所由原文昌實驗中學,桃源縣進修學校初中部,桃源九中初中部三校合并組建成的全日制初級中學。全校4000多名學生,近300名老師。要構建特色鮮明的學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優勢,需要共同的校園文化凝注人心、規范人的行為,于是便提出了校園文化建設課題。
國內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的現狀呈現兩大特點:一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較多,針對中小學的研究很少。在中國知網(cnki.net)“學術文獻總庫”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題檢索,共有文獻17000多條,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題檢索,只有86條;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問題與對策的研究,對校園文化形成的機制與規律、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與方法的深層次研究較少,對校園文化建設如何如何促進辦學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課題的切入點是,在實踐中探索中學校園文化形成的機制、過程,以及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探討校園文化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內在機制。這對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規律性研究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課題界定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師生員工在其教育、教學、學習、交往、生活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價值體系、情感風貌和行為規范系統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定位是: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諧,關注發展”的校園文化,突出“美德”、“才能”、“和諧”、“發展”四大主題。
辦學特色是指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有別于其他學校的辦學突出特點和風格。我校辦學特色的定位是:“德能雙馨、和諧發展”。“德能雙馨”是指教師職業道德高尚,教學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學生道德品質好,文明程度高,基礎扎實,基本能力強、特長突出,譽滿三湘。“和諧發展”是指學校人際關系和諧,學生身心發展和諧,學生全面、和諧、自主發展,學校科學發展、可持續性發展。
三、研究目標
1.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諧,關注發展”的校園文化。
2.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德能雙馨、和諧發展”的辦學特色的形成。
3.探討校園文化形成的過程及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4.探討校園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內在機制
四、研究內容
1.制度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研究。
2.物質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研究。
4.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研究。
5.校園文化建設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內在機制研究。
五、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我校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校師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六、研究實踐
1.加強制度文化建設。
(1)開展原三校校園文化調研,引發校園文化建設需求。查閱三校管理資料,調查走訪三校的管理人員,對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師以及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各自的校園文化特色。
(2)開展制度文化建設交流,引導啟發制度文化定位。先后與桃源縣九溪中學等七所中學進行了制度文化建設的交流與探討,到常德市幾所中學進行了校園文化建設參觀學習和制度文化建設交流。在全省名優校長論壇上,就“如何喚起老師的工作熱情,創建和諧的校園制度文化”進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訂、宣傳、學習與實施,實現制度文化的引導、體驗與認同。讓師生參與管理制度的修訂和制定,制度體現“美德”、“才能”、“和諧”、“發展”四大理念。
2.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1)校園景觀彰顯“和諧”之美和“發展”的生機。如富有“萬眾一心,遠航”詩意的中心花壇,文化氛圍濃郁的勤思園、篤行園、修身園,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諧,高低層次和諧,布局疏密得體的樹木花草,整個校園顯得優美和諧、生機盎然。
(2)校園宣傳展現“美德”、“才能”、“和諧”、“發展”四大主題。
學校給每棟教學樓安裝了一條精銅雕刻的體現校園文化的大型標語,每棟教學樓每層的樓道墻壁上均貼上了精美的、富有人情味的樓道提示語。學校在辦公樓前建立了極具藝術色彩的兩塊大理石墻,墻上雕刻了銅底大字的校訓,即“基礎扎實,特長突出,身心健康,素質全面”,“追求卓越,創和諧教育,辦人民滿意學校”。學校在每棟教學樓的走廊,把學生和教師的優秀美術和書法作品用精美鏡框固定在墻壁上,并附上作者的簡介和創作意境,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1)加強教師德能文化建設。學校圍繞教師的師德、教風和專業技能開展教師德能文化建設。通過師德標兵評選、獎勵與宣傳、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校內外優質課觀摩、參加校內外教學比武、承辦教學研討會、評選教學能手、評選德能雙馨教師、教學骨干的獎勵宣傳等,營造重師德、重教學能力、重教風、重教師自我發展的文化氛圍,讓“德能雙馨”成為教師的追求,成為我校的師風。
(2)加強學生道德與學風建設。
首先,以規范引領學生文化。制定《文昌中學學生行為規范細則》等多項規范,規范體現“美德”、“才能”、“和諧”、“發展”四大主題。
其次,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遵紀守法法制教育,珍愛生命安全教育,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誠實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題教育。對七年級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入學教育與訓練。運用榜樣激勵,開展周送喜報、月評小明星、期末評“三好”、班風評比等活動。利用校主題活動、班團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正面教育與訓練。
再次,開展心理輔導。學校建立了高標準的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并建立心理檔案。學校還在各班設立了一名心理委員。
(3)校園文學活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首先是指導學生走進名家,品味經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楚三春》為陣地,開辟校園文化專欄、出版校園文化專刊,弘揚以四大主題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再次是開展以校園文化為主題的班級演講比賽;最后是在校園網上開辟“校園文化”欄目,進行校園文化的宣傳。
(4)校本課程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將校內課程資源轉化為校本課程。開設藝體特長班,組織音體美特長培訓,實施了“8個100”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隊,100人的銅管樂隊,100人的舞蹈隊,100人的合唱隊,100人的田徑籃球代表隊,100人的書法繪畫興趣小組,100人的科技興趣小組,100人的武術隊。
其次,將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校本課程。我校將具有文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系統開發,編成《德雨流芳》校本教材。
再次,優化文昌藝術節,體育節,大課間活動等傳統活動。校藝術節,我們力求學生以班為單位自編自演節目。大課間活動,每天35分鐘,包括體操、武術、舞蹈等活動。
(5)家校協作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家長學校每年對家長進行2次面授,創辦2期家長學校簡報,組織學習心得體會交流,家長完成2次面授作業。評出優秀家長、優秀教育理念。家長還可以通過網上聊天、寫信等交流方式與教師交流,參與校園文化建設。 七、研究結果與分析
1.“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諧、關注發展”的校園文化初步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諧、關注發展”,成為了我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師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質修養;師生器重能力和特長的發展,才能突出;師生追求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發展。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突顯“美德”、“才能”、“和諧”、“發展”的文化氛圍。
2.“德能雙馨、和諧發展”的辦學特色正在形成。教師職業道德高尚,教學能力突出;學生道德品質好,基本能力強、特長突出。學校人際關系和諧,學生身心發展和諧,學生全面、和諧、自主發展,學校科學發展、可持續性發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優校長論壇在本校召開。學校的藝體特色突出,“8個100”工程成效突出,得到社會廣泛贊譽。“大課間操”在全市推廣應用。
3.探明了校園文化形成的機制與基本過程。
(1)校園文化的形成機制。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地理環境,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學校師生員工為主體,在其教育、教學、學習、交往、生活實踐活動過程中,以需求為基礎,通過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而形成的穩定的價值體系、情感風貌和行為規范系統。
(2)校園文化形成的基本過程。我們認為,校園文化的形成一般經歷“需求引發——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五個階段。一種新的校園文化的萌芽首先源于變革的需求和重要事件或人物的引發,通過宣傳、理論引導和外校經驗啟發,使新的校園文化初具雛形并被師生所理解,通過實踐體驗,感悟新文化的價值,通過實踐體驗和成功實踐的校內外正強化,實現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和內化,最后通過傳承和創新,形成新的校園文化。
4.探明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1)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我們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可確定為三個維度七個要素: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具體包括教師德能文化建設、學生道德與學風建設、校園文學活動、校本課程、家校協作。)
(2)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我們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是,以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為基本內容,以“需求引發——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五個基本環節為工作流程。
5.探明了校園文化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內在機制。校園文化是如何促進辦學特色形成的?我們認為其內在機制主要是結構——功能機制、同化——順應機制和文化引領機制。
(1)結構——功能機制。結構——功能機制是指,任何一個系統都是一個具有一定結構的、動態的、能起綜合效應的有機整體,系統的本質和功能是由系統的結構及各子系統的結構功能與相互作用方式決定的。校園文化是辦學特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引領——激勵——監控等重要功能,因此,校園文化能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
(2)同化——順應機制。所謂同化,是指將對象納入主體已有的心理圖式(即認知結構),使對象成為已有的心理圖式的一部分。所謂順應,是指主體改變已有的心理圖式以順從對象、適應對象。校園文化之所以能促進辦學特色的形成,就是因為有些校園文化可直接納入辦學特色中,成為辦學特色的組成部分,從而引起辦學特色的變化,此所謂同化;同時,對不能直接納入的校園文化,我們也可主動改變辦學特色,以適應校園文化的新要求,此所謂順應。
(3)文化引領機制。人的行為是由觀念引起的,觀念決定一切。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在價值觀引領下形成相應的校園風氣和校園精神,從而促進行為規范和學校個性的形成,最終形成特色。
6.形成了“375”發展型校園文化建設模式。“375”發展型校園文化建設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三個維度七個要素為內容,以“需求引發——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五個基本環節為工作流程,實施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的形成。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突出了發展性。實踐表明,這一模式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
八、研究結論
1.校園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經歷“需求引發——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五個基本階段。
2.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可確定為三個維度七個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教師德能文化建設、學生道德與學風建設、校園文學活動、校本課程、家校協作)。
3.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應以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為基本內容,以“需求引發——引導啟發——實踐體驗——認同內化——傳承創新”五個基本環節為工作流程,推行“375”發展型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4.文化引領機制。
5.“375”發展型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具有實效性,明顯促進了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高韋芳.論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基于蘇州市金閶區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