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

第1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考點整理】

【方法點撥】

進行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思路如下:

1.從自然因素角度分析農業區位。首先,綜合考慮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從當地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個分析,并確定影響當地農業區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其次,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選擇適宜種植的地區。

2.從社會經濟因素角度綜合分析農業區位。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也很大。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應從社會經濟因素入手,并著重考慮市場和交通運輸條件這兩個最富變化的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最終確定比較合理的農業區位。

【典例導航】

(2012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圖中甲地出產的小棗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為優質紅棗品種。據此完成(1)~(3)題。

(1)甲地因地制宜種植該品種棗樹,主要是因為其

A.耐旱 B.耐澇

C.抗病蟲害D.占耕地少

(2)對甲地棗樹生長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是

A.干旱B.洪澇

C.臺風D.凍害

(3)甲地小棗品質優良,主要是因為該地

A.光照強,氣溫日較差大

B.氣溫日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綠洲廣布,土壤肥沃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和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根據經緯度可以大致判斷出該區域位于我國西北的河西走廊,甲地年降水量為100~150mm,氣候干旱,所以要考慮農作物的耐旱特征。甲地位于河西走廊,由于其特殊的地形與位置(是冬季寒潮南下的通道),所以對棗樹生長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是凍害。甲地小棗品質優良,主要是因為該地氣候干旱,降水稀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光照強,便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夜晚大氣保溫作用弱,氣溫低,導致氣溫日較差大,便于作物養分的積累。

答案:(1)A (2)D (3)A

易錯點擊:易誤認為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就是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與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是有區別的,如影響河西走廊農作物分布的主導因素是水源(甲地有河流水),而非光熱條件。光熱條件優越是河西走廊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而氣候干旱、水資源不足是其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性因素,是進行農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

二、農業地域類型的種類

【考點整理】

【方法點撥】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稱為農業地域。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的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由于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多種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形成是因為降水、溫度、水源等自然條件為發展小麥種植業和牧羊業提供了必要條件,并在早期形成了以牧羊業為主的農業,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又逐漸演化為以小麥種植、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因此,澳大利亞混合農業是當地居民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適應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逐漸發展而來的。自然條件是基礎,而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起了主導作用。

【典例導航】

(2012年高考福建文綜卷)氣候生產潛力是指一個地區光、熱、水等要素的數量及其配合協調程度。下圖示意中國東北地區玉米氣候生產潛力的空間分布。讀圖完成(1)~(2)題。

(1)影響甲處等值線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位置B.大氣環流

C.地形因素D.海陸分布

(2)在中國東北地區,與玉米氣候生產潛力空間變化規律基本一致的指標是

A.≥10℃積溫B.日照時數

C.太陽輻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區域環境與玉米帶分布的關系。讀圖可知甲地區等值線向北凸出,又根據等值線分布與變化的規律可知甲地區玉米氣候生產潛力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說明生產條件優越。玉米氣候生產潛力要根據光、熱、水等要素綜合分析。結合該地區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可知,甲地區為平原,相對于東、西兩側的高原與山地來說熱量充足。在中國東北地區,玉米氣候生產潛力的空間變化規律是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且同緯度平原比高原和山區高,這一變化與≥10℃積溫變化規律相似,所以與玉米氣候生產潛力的空間變化規律基本一致的指標是≥10℃積溫。

答案:(1)C (2)A

易錯點擊: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自然條件,因此考生易誤認為自然條件是影響農業區位的決定性因素。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技術條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自然條件是農業區位選擇的基礎,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人類可以利用技術條件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決定性因素。

三、農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

【考點整理】

農業生產涉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也影響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循環。它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體現在很多方面,而這些方面又是相互聯系的。

對氣候:農業生產對氣候有利有弊,過度開墾、盲目擴大耕地面積會破壞氣候,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氣候的保持。

對水文:為滿足農業生產用水,人類建設了很多水利工程,改變了徑流的時間與空間分布,這往往對水文和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另外,農藥與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可能導致水污染,圍湖造田等也會破壞水域環境。

第2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地理教學區位考查交通運輸區位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某事物的區位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空間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的空間聯系。

一、農業區位的考查

近幾年的高考,從內容上看,側重考查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從形式上看,多以區域圖、柱狀圖為背景,以綜合題形式呈現,從能力考查上看,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農業區位理論分析典型農業區域的主要區位因素,主導區位因素,限制性因素的能力,根據這些命題方向,學生必須要掌握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思路。

1.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

2.區位因素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條件在不斷變化中,其將通過對地形、光熱、土壤的改造或對市場、交通等因素的影響,間接或直接影響農業發展,具體分析如下:

二、工業區位的考查

近幾年的高考,以世界熱點區域圖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工業的區位因素及變化,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的布局,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生必須掌握并分析影響工業生產的區位因素,理解各區位因素對工業生產的影響。

1.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能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的數量和成本、科技、交通運輸條件、市場、政策和企業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環境質量。

2.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主要變化有:隨交通和科技的進步,對原料的依賴性減弱,對市場的依賴性增強;對勞動力的數量要求減弱,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增強;信息網絡的通達性對工業區位因素的影響增強;環境質量日益成為工業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

三、交通運輸網中線、點的區位考查

近幾年高考,以熱點交通線(點)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因素,與區域自然條件(地形、地質、河流)結合起來考查,學生要掌握分析交通運輸網中點、線分析的一般思路。

1.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分析

(1)自然條件

地形條件、平原地形對交通線路的限制較小,選線時要注意少占耕地。山區地形起伏大,對交通線路的限制很大,應盡量避開陡坡,山地可修建盤山公路和隧道。

地質條件:從地質構造和地質災害兩方面分析考慮,考慮地質構造,應盡量避開斷層地帶,經過山區盡量經過背斜成谷的地區。考慮地質災害,應盡量避開滑坡、泥石流、地震多發區。

氣候條件:要從暴雨的強度、凍土層的厚度、風速等方面考慮。

水文條件:盡量避開沼澤地、湖泊、河流等水文復雜的地區。

資源條件:豐富的資源對交通運輸具有很大的潛在需求,資源的開發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證。

(2)社會經濟條件

應從人口城市分布,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水平、政策等方面分析。其中自然條件再復雜,只要有先進的科技做保障,難題是可以克服的。

2.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分析(以港口為例)

(1)自然條件

水域要保證水深港寬、港灣避風,陸域要保證沿海地區地形平坦。

(2)社會經濟條件

經濟腹地和城市依托影響很大,另外,還需要完善的配套設施和高效率的運作服務。

總之,區位條件的分析應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分析,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都很重要,工業區位因素分析側重社會經濟條件的分析,交通運輸網中線、點的區位因素分析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都很重要。不同的題型,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問法,答案都會有很大差異。學生要掌握一般思路,但更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四、典例分析

(寧夏卷,200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鋼鐵企業眾多。近年來,鋼鐵出口量增長較快;所需鐵礦石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國大量進口;鋼鐵企業布局呈現由接近煤炭、鐵礦石產地向沿海轉移的趨勢。

右圖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在甲地建設大型鋼鐵企業(M公司),所需鐵礦石依賴進口,但限于港口條件,大型貨輪無法直接停靠,進口的鐵礦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轉運。近期,M公司并購了乙地的鋼鐵廠,并計劃在丙地建立大型鋼鐵廠。

(1)簡述我國在沿海港口建設大型鋼鐵基地的有利條件。

(2)根據圖示信息說明甲地港口難以營建深水泊位的原因。

(3)說明在丙地建大型鋼鐵廠相對于甲地應具備的有利區位條件。

答:(1)便于利用進口鐵礦石,降低鐵礦石運輸成本;便于鋼材出口,降低出口鋼材的價格;(臨近市場)沿海地區經濟發達,鋼鐵消耗量大。

(2)甲地位于長江口附近;長江攜帶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持續大量沉積;導致甲地沿岸地區水淺且水深不穩定。

(3)丙地應具有深水良港(深水停泊條件,可停泊大型貨輪);原料(鐵礦石)運輸路線短,運價低;建設成本低(地價低)。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第3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關鍵詞: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0-01

現階段,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速度越來越快。同時,十也講城鎮化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城鎮化發展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種表現。如何有效的開展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研究,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城鎮化是一種必然的經濟現象。為了更好的進行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研究,結合城鎮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成為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中國城鎮化的內涵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問題,逐漸演化為社會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問題。一般情況下,城鎮化又被稱為城市化,其在社會發展及生產生活中以動態發展的形式呈現在社會公眾的面前。城市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伴隨現象,其發展的具體表現為:從事農業產生活動的人數減少、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漸被消除,而轉向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其次,社會的風氣、城市規劃以及生活方式,都開始向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方向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進步發展的表現。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視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的研究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中國城鎮化的特點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城鄉之間的關系也逐漸發生了明顯變化。加之我國人地矛盾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夠均衡,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逐漸突出。為了有效的協調空間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發展的問題,需要結合城鎮化發展的水平,改革財政制度、戶籍制度,完善城鎮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其次,城鎮化的發展,促使人們更加關注生態環境、人文事業及民生事業的建設。在城鎮化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構建智慧城市,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實際工作中,深入研究中國城鎮化的特點,可以為進一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

(一)規劃起點低,布局不合理

就當前城鎮化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規劃起點低,布局不合理的問題,已經逐漸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規劃起點低,布局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長遠的科學規劃,導致小城鎮的規模布局散亂不堪,地方政府對于城鎮化發展的概念解讀不到位,沒有切實將其看作是經濟發展的表現,小城鎮的不合理設置與建設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間接導致了建設成本的浪費以及資源的流失。規劃起點低,布局不合理,已經成為城鎮化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在城鎮化發展中,關注規劃起點低,布局不合理這一問題非常重要。

(二)戶籍管理制度相對落后

戶籍管理制度相對落后,一直是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傳統的戶籍管理制度,嚴重制約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有效流動,隨時間的推移,成為影響城鎮化發展的主要障礙。戶籍管理制度相對落后,無法有效的滿足城鎮化發展中人口戶籍管理的需求,直接導致戶籍管理工作水平下降。戶籍管理制度相對落后,不但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對城鎮化的正常推進工作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三)基礎設施不夠健全

通過一定的調查數據分析可知,基礎設施置不夠健全仍是城鎮化發展中重要的影響因素。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城鎮規劃與布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基礎設施不夠健全,無法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對于進一步拓展城鎮化的發展規模,也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基礎設施不夠健全,城鎮化的規劃目標就無法實現。基礎設施不夠健全這一問題的存在,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鎮化發展相關工作的開展。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完善基礎設施不夠健全的問題也非常重要。

(四)發展機制缺少靈活性,管理水平低

不斷的社會實踐工作表明,發展機制缺少靈活性,管理水平低,也是影響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會經濟中,由于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強,小城鎮的建設資金主要以政府投資為主,很難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加之鄉鎮政府的資金債務壓力,其管理機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就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在中國城鎮化發展中,發展機制缺少靈活性,管理水平低,已經成為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因此,發展機制缺少靈活性,管理水平低,對于城鎮化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也成為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事項之一。結合我國城鎮化當前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開展影響城鎮化發展因素的探究工作,并將其作為開展城鎮化發展工作的基礎,制定有效的發展方面,才能進一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分析,將成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重視中國城鎮化影響因素研究,并積極的開展相關工作,可以有效的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冒小棟,劉瓊芳.中國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因素及溢出效應[J].商業時代,2014,(5):29-31.

[2]杜萌.中國新型城鎮化路徑選擇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構建與檢驗[J].商業時代,2014,(19):45-46.

第4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關鍵詞:農業保險 農村社會福利政策 保險公司

    農業保險模式的選擇是一個國際性難題,它并非單純的保險業問題,而是涉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農業政策、農業與其他部門或產業的關系甚至各級政府責任劃分等,這些因素如果協調得好,就能為農業保險的發展創造一個比較有利的環境和前提條件。因此,農業保險法定模式的選擇實質上是一個通過立法手段對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復雜利益關系進行綜合協調的過程。我們必須進行多重因素的考量,形成不同的類型。任何一種或幾種模式的選擇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發展中的所有問題,這需要立法的不斷推進。

一、農業保險法定模式選擇的考量因素

縱觀中外農業保險法律制度變遷史,我們發現,農業保險法定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農業保險自身特點

    農業保險具有風險的可保性差、交易費用高、產品的準公共物品屬性等鮮明特點,這些特點對農業保險模式的選擇會產生重要影響。農業風險的可保性差使保險組織與投保農戶在農業保險市場上難以自發成交,從而決定了農業保險不能全盤照搬一般商業保險的模式。由經營技術難度高、逆選擇與道德風險特別嚴重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農業保險產品的交易費用過高,決定了農業保險法定模式的選擇應以是否有利于成本控制為一項重要標準,并以組織制度和運行制度的創新為基本原則之一。此外,農業保險產品的準公共物品屬性使政府對農業保險市場的干預成為必要,這決定了政府主導或支持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應是各國農業保險模式的理想選擇。

    (二)宏觀社會經濟政策

    一方面,宏觀社會福利政策對農業保險法定模式的選擇會產生重要影響。發達國家將農業保險作為農村社會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因而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很強;發展中國家視農業保險為農業自然災害損失補償政策的一部分,故農業保險的政策性顯得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宏觀經濟政策對農業保險法定模式的選擇也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主要表現為經濟體制的影響、農業產業政策的影響和外貿政策的影響。如在外貿政策的影響方面,根據WTO規則,政府不可以依黃箱政策對農產品進行直接補貼,但可以依綠箱政策對農業保險實施補貼,并向農業生產者提供與產量無關的收入補貼以支持農業。現在,許多WTO成員國正在充分利用這一綠箱政策,在國內以立法形式建立或完善以財稅扶持為核心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通過這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農業保險中的政府扶持作用凸顯。

    (三)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體現為該國或該地區政府財政收人和國民人均收人狀況,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政府財政收人就越好,國民人均收入就越高,反之,則相反。由于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屬性,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農業保險補貼支持,同時農戶也須采取“選擇性進人”的方式,即只有付費才能享受相應服務,而不同農業保險模式對政府支持能力和農戶付費能力及保障程度的要求有別,因而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農業保險法定模式的選擇。國際比較角度看,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特別是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經濟實力差距大,農業保險法定模式的選擇也就千差萬別。而在一國內部,亦可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選擇多樣化的農業保險法定模式。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均衡,是此類混合式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5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1災害抗御能力變量

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最直接的評估標準就是災害所造成的人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大小。災害損失和影響越大,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越弱,反之則越強。對于不能直接度量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我們使用區域災害損失和影響來間接度量。萊斯基(Rasehky)認為僅使用直接經濟損失數據難以全面描述災害損失,因此他增加了因災死亡人數來表示災害損失。本文借鑒了其研究同時也考慮到災害的發生會對正常的社會生活造成巨大的沖擊,繼而誘發社會生活、工作秩序的非正常狀態和間接經濟損失,因此進一步以受災人口數來表征災害對社會生活的沖擊以及由此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從而較全面地對災害人員、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做出描述。因災死亡人數(Death)和受災人口數(People)分別指在災害事件中死亡的人口數量和因為災害事件而致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人口數。直接經濟損失(Loss)是指受災體遭受自然災害襲擊之后,自身價值降低或喪失所造成的損失。其基本計算方法是受災體損毀前的實際價值與損毀率的乘積。具體包括農業損失、工礦企業損失、公益設施損失以及家庭財產損失等。災害損失變量數據來源于由災后流行病研究中心管理和維護的緊急災難數據庫(EM-DAT)。該數據庫是國際上影響最大、應用最為廣泛,并可免費方便獲取的災害數據庫,為國際計劃、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

2社會經濟環境變量

為了準確地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做出描述,本文借鑒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于2008年所提出的“經濟社會指標體系”,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及合理性原則,同時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選擇了人均生產總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增長速度、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和每千人醫生數8個指標作為研究變量。這8個指標變量從多個角度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果、人民的生活質量、區域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及社會結構的合理性。

與已有文獻相比而言,其劃分較為細致,更符合中國國情且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有利于完成對中國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與區域社會經濟環境關聯性的全面考察。在省級區域的劃分上,我們遵循傳統意義上東、中、西部的劃分,僅將重慶的數據并入四川。此外,由于自治區和海南省數據大量缺失,故將此兩個省舍去,未進入樣本;因此本文所使用的省際數據樣本僅涵蓋28個省、市、自治區。上述8個社會經濟環境變量數據均來源于各省、市、自治區歷年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

實證模型

為了論證前述表征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因素對區域自然抗御能力的影響,本文收集了中國28省份1991~2010年的數據對如下三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模型(1)、(2)、(3)中,i表示某一區域,t表示時間年份,Deathit則表示i區域在第t年的因災死亡人數,下同;People表示受災人口數;Loss表示災害直接經濟損失;Rgdp表示人均生產總值;Pcdi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cni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Sfai表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g表示GDP增長速度;Tior表示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Efr表示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Ndp表示每千人醫生數。fi是個體省份無法觀察到的效應;εit是殘差項,我們將一些無法量化或未納入解釋變量但卻有可能對災害損失產生影響的因素比如說地理氣候等因素歸入殘差項中,并假定εit~iid(0,δ2)。

本研究所使用的面板數據分析技術,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選擇省際數據作為樣本觀測值以構造和檢驗更為真實的模型,從而克服了在考慮區域社會經濟因素不同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時候未能同時考慮社會經濟因素自身發展演變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缺憾。此外,面板數據分析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數據點,增加了自由度,同時減弱了解釋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共線性,使得估計的有效性得以改進。

實證模型的參數估計

本文采用阿雷拉諾(Arellano)和博維(Bover)設計的系統GMM方法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這一方法適用于短時期、大樣本的面板數據。為了解決模型中變量量綱不統一的問題,以及改善各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我們取各個變量的自然對數進入模型。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見表1。

結果分析

我國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由各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程度的不同來加以解釋。本文實證研究表明總體而言人均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每千人醫生數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有顯著地正向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增速對區域災害損失的影響不明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對因災死亡人數和受災人口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而,其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影響不能確定。

(1)農村居民純收入的高低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最主要的因素。

頻繁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不僅會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可以毀壞經濟發展已取得的成果。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中,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束縛和影響最為嚴重。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自于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是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動植物的整個生命過程,從生長、發育到繁殖,都必須首先和外在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因此,農業“受自然條件之影響最為深刻”。由此,農村居民是我國社會各階層中最具災害易損性的群體。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居民收入偏低,除去日常生活開支之外,一方面難以有剩余資金用于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制備,另一方面無力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缺乏基本的減災、防災常識。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大量的氣象、地質等自然災害往往多發于農村區域,造成重大人員和農作物損失,成為影響城市農產品持續供應、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因而,在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社會,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強農村居民的災害抵抗能力意義重大。

(2)區域每千人醫生數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從實證結果來看,每千人醫生數較多的省區其因災死亡人數、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受災害影響人數均相對較少。每千人醫生數衡量了區域內醫療人力資源的發展狀況,被是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組織廣泛用于平價各地區醫療服務質量和生活質量。WHO在2000年提出要實現全球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人的目標。美國社會學家英克斯爾提出的社會現代化標準中,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25人。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和美國,其每千人醫生數已達到2.2人和2.4人,而按我國目前每千人醫生數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還需要25~30年左右才能達到美國和英國的水平。醫療改革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一件大事,通過對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將有更多優秀人員進入醫療衛生隊伍,這對增強我國自然災害抗御能力,減少因災人員和財物損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公共教育經費與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高低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有顯著的影響。

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是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關鍵概念,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參數,被用于度量政府對教育投資的努力程度。民眾素質體現著防災抗災的“軟實力”,全面提高民眾素質必須從教育入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綱領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通過教育達到一方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意識、價值觀和態度,自覺合理開發、有效保護并持續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災害形成的自然誘因。另一方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以減少人為災害的發生,提高民眾面對災害時自我保護和生存的能力。我們的實證研究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教育投資的增加對減少災害人員和財物損失,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個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第三產業是單位能耗較少的產業,從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第三產業是最有利于節約能源的產業。經濟發展對能 源的依賴性是導致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因而是影響區域災害脆弱性的原因之一。為此,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能源,減少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積極扶持低碳產業和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減輕傳統產業的鎖定效應;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提高市場準入標準,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有效降低單位GDP能耗的強度等是實現區域低碳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災害抗御能力。

(4)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幾乎無影響。

讓我們略感意外的是,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幾乎與區域自然災害抗御能力無關。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還有導致災害經濟損失增加的風險,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嚴重偏低,無法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足夠的保護,導致大量的其他固定資產在自然災害中受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經濟增長是增強國家實力和提高國民福祉的重要因素。

但是,地方政府純粹為了增加GDP而大干快上的思路和做法已不適合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由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所造成的各種災害,使得大量的投資和多年的積累毀于一旦,形成巨大的國民財富損失。因此,如何在追求GDP增長和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環境可能造成的沖擊,用更為高遠的眼光和開闊的思路來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所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6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1工學和經濟學各自發展情況分析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分類標準,工學包括土建、水利、化工、電氣、材料、能源、地礦、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農業工程、公安技術等學科;經濟學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統計學、產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學科而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09-2013年,我國在工學和經濟學領域中,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生分別占總數的38. 8%和8.31%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生分別占總數的40. 13%和6.44%,國內共21406名博士生導師中,工學和經濟學的博士導師數分別為8614名和743名;2014年開設工學和經濟學學科的大學分別為527所和426所這些數據可以直觀看出工學和經濟學在我國學科研究中的地位,這兩個學科均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其中經濟學科學被視為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合理選擇和利用稀缺資源,并生產出社會所需產品和合理分配產品的學科;工學所輻射的分支范圍更廣,目前所培養的人才最多,尤其是19世紀技術革命以來,工學科學的分化和綜合發展,推動了該學科的興旺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知識源泉盡管工學和經濟學在各自的領域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成績,并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目前這兩門學科尚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甚至受到各自學科領域中條條框框的劃分限制,很多學科之間己經達成的共識,事實上尚未全而彰顯出來

2工學和經濟學融合發展的建議措施

筆者認為,單學科的發展,面對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系統,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全部知識點,而更多時候需要眾多學科的同時發力,方可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并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此,筆者提出了工學和經濟學融合發展的若干建議措施

2. 1尋求學科之間的知識兼容點

工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分支科學眾多,每種學科都有可能取得飽和狀態,而我們將工學和經濟學融合發展,就需要突破學科之間條條框框的限制,尋求學科之間的知識兼容點,進行兩個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形成學科協調效應譬如工學中的農業工程和經濟學中的環境經濟學,我們站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就需要研究如何在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保證農業發展環境的無污染,此時就需要借助環境經濟學中的節能環保知識點,保證農業工程的環保性開展再如農業屬于中國重要的產業經濟之一,其發展需要借助龐大的資金鏈支撐,因此有必要將工學中的農業工程與經濟學中的金融學互相融合

2.2強調學科之間的公共辦學理念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木科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十原則意見》,其中鼓勵高等學校致力于打破學科壁泉,在遵循專業學科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交叉學科專業,強調工學與經濟學相融合的辦學理念當前己有諸多學科互相融合的實際教學案例,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結合工學與經濟學各自的發展特征,其公共辦學具有明顯的可行性筆者認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下,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各種資源要素,正處于不斷變化狀態,而社會需求正處于不可逆轉的擴展階段,要求參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的相關人員,具備盡可能多的專業知識,以便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即應該致力于培養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從側面要求我們強調學科之間的公共辦學理念,工學與經濟學的融合發展,正符合我國學科發展的總導向筆者認為學科之間公共辦學理念的強調,必須結合學科之間的知識兼容點,對兩個學科之間的資源展開統籌配置,進而明確交叉學科學習的目標、手段和途徑,以及研討兩個學科兼容之后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各個領域起到的作用,譬如經濟學研究如何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水平,而工學則重點研究在社會經濟活動開展期間,如何提供科學的技術與工具,使得兩者均能夠共同致力于預期目標的實現

第7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關鍵詞: 耕地;主成分回歸模型;主成分分析法;MATLAB;北京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19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ultivated Land Loss in Beijing City with PCA MATLAB

LI Xu1, MA Hui-lan2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ed land loss occurred in Beijing c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of new century, this paper chosed 17 socioeconomic factors , which divided into 5 classes, extracting front 2 principle components and building PCA regression Model, above all based on complete comprehension of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population roar and urbanization with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were the main factors for cultivated land loss, meanwhil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made a good effect for cultivated land increment.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scale and accelerating tertiary industry were effective measurements to slow down the cultivated land los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PCA regression model;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ATLAB; Beijing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耕地不僅具有農業生產功能,而且是北京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宜居城市重要的生產性綠色空間。隨著北京城區不斷擴張和人口增加,北京市耕地面積一直持續的減少,改革開放三十年間全市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0.66×104 hm2,2000─2008年間年平均減少1.08×104 hm2。2008年中央制定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北京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為22.6×104 hm2,到2020年為21.47×104 hm2,2020年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8.67×104 hm2。未來伴隨人口與經濟增長,北京市土地供需矛盾將會日益尖銳,影響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也有農業產業內部調整方面的影響,并且還要考慮到政府相關政策的影響。本研究結合北京市的實際情況,選取五大類17個指標分析影響2000─2008年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的主要社會經濟因素,在充分理解主成分分析法原理的基礎上,使用MATLAB 7.7.0實現相關的計算過程,分析得出2000─2008年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與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1 研究區概況

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角,地處華北平原向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總面積164.11×104 hm2,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0.17%。西部和北部為山地,占全市的62%;中部和南部為平原,占38%。北京市行政區劃現轄16個區縣,習慣上劃分為城區(含東城和西城2區)、近郊區(含朝陽、豐臺、石景山和海淀4區)和遠郊區縣(包括門頭溝、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平谷、懷柔8區和密云、延慶2縣)。北京市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近郊區和遠郊區縣的平原地帶,昌平、房山、門頭溝、密云等半山區和山區地帶耕地面積相對較小。北京市2000─2008年之間耕地面積由329 248 hm2下降為231 688.2 hm2,同期人均耕地面積由0.0 241 hm2減至0.0 137 hm2,即截止到2008年年底人均耕地面積已經下滑為0.0137 hm2。

2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應用在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相關因素分析中的模型原理為:首先,以年份時間序列收集各種指標因素數值,假設這些指標因素都對耕地面積變化產生影響,則有n個年份樣本(n=年份數量),每個樣本有m個變量(m=指標因素數量,X1,X2,…,Xm),建立n×m階的指標數值矩陣F,即

(1)

其中,Fj表示第j個指標在各個年份樣本的數值形成的n階列向量,Fij表示Fj在第i年份的數值。

其次,將指標數值矩陣F中的每一個元素Fij(i=1,2,3,…,n;j=1,2,3,…,m)進行標準化處理。數值標準化是為了消除不同指標數值之間不同單位、不同數量級的影響,便于指標數值之間的綜合分析,標準化之后的指標數值平均值等于0,標準差等于1。數據標準化的方法有很多,但目前還沒有通用的固定方法,本研究選取應用較多的偏差法作為本文的標準化方法[2],公式為:

(2)

其中,Mj 、Sj分別表示指標因素矩陣F第j列向量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原始數據標準化之后的新矩陣記為B,即n×m階B=(Bij)n×m。

第三,通過坐標變化手段,將含有m個指標因素的Bj(j=1,2,3,…,m)做線性變化,轉化為一組相互無關的綜合變量Z1,Z2,Z3,…Zm,

(3)

Z1,Z2,…,Zm分別稱為原始指標變量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其中Z1在總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綜合原始指標變量的能力最強,包含的信息量最大,其余主成分在總方差中占的比重依次減少,即Var(Z1) ≥Var(Z2)≥…≥Var(Zm)。l=(lij)m×m(i,j=1,2,…,m)為標準化后的矩陣B的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構成的矩陣,且■l■■=1(i=1,2,…m)(4),即主成分公式右側各項系數平方之和為1。

3 影響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指標的選取

影響耕地面積變化的各種因素按其屬性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3.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質、地貌、大氣、植被等因素。一般來說,自然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10 a),影響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的自然環境是比較穩定的,或變化十分微小可以忽略其影響。

3.2 社會因素

由于耕地面積變化與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故選擇代表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時應盡量全面,但選擇的指標太多又會導致分析問題的難度加大。本研究依據SMART原則,即簡單性(Simplicity)、可測性(Measurability)、獲得性(Avail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和時效性(Time-based),結合北京市的具體情況,參考前人研究[3-5]的基礎上從《北京統計年鑒》選取17個指標,概括為5個對耕地變化構成影響的方面,Y為耕地面積(104 hm2)。

4 主成分分析模型的MATLAB計算實現

在主成分分析的計算過程中,從頭至尾都涉及矩陣、數列運算,而MATLAB是一款完全面向矩陣運算的強大數值分析軟件,它包含有內容十分豐富的函數庫,可以組合或調用這些函數完成各種計算過程。目前,主成分分析計算大多是依靠統計軟件SPSS,其優點是簡單快速,但這不利于研究者深入的理解模型原理,并且無益于改進模型使之更具有針對性。

MATLAB實現過程如圖2,其中corrcoef是函數庫中用于計算列向量相關系數矩陣的函數,主成分Zi貢獻率公式:

5 影響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指標主成分分析

5.1 主成分的確定

經過如圖2步驟的運算,得到相關系數矩陣corr的特征值及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

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5.44,能夠解釋總變異的90.8%,即第一主成分包含了原始信息量的90.8%,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14,解釋了總變異的6.7%,前兩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超過了97%,說明前兩個主成分已經能夠反映17個指標的97%以上的信息。另外,提取的主成分原則上要求各指標因子的公因子方差(主成分載荷值的平方和)盡可能接近,如果某一指標因子的公因子方差與其他公因子方差相比數值過小,則說明這一評價因子在提取的主成分中信息損失較大,可考慮增加主成分的數目[6]。表3顯示各個公因子方差都大于0.9且相互比較接近。再者,根據確定主成分的一般原則:特征值≥1或累計貢獻率≥85%,綜合衡量確定主成分的個數為2,提取前兩個主成分。

5.2 主成分與原始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

主成分載荷是主成分與原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該數值(絕對值)越大則該主成分的代表性越強,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表3中,下劃線標注的載荷顯示了都大于0.9的數值,由表2、表3分析得到主成分與各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一主成分的方差高達90.8%,集中了除糧食總產量之外的所有指標大部分信息,主要體現為社會總體發展對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而第二主成分只與糧食總產量呈高度正相關,其它各載荷絕對值均未超過0.5,故第二主成分很好的概括了糧食總產量信息,主要體現為糧食產出對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

5.3 主成分回歸模型的建立

主成分分析通過構造原始指標的線性組合,得到一組互不相關且能夠反映原始指標大部分信息的新變量。從其中挑選前幾個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可以在解決原始指標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同時保持了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基本過程為:將前兩個主成分(Z1、Z2)代替原自變量(各指標)進行多元回歸分析[7],應用MATLAB中regress()和stepwise()函數得到的結果相同,回歸模型如下:

Y=25.613 3-0.713 9Z1+1.724 4Z2

從回歸結果看,判定系數與相關系數為R2=0.899 7、R=0.948 5,說明模型總體擬合效果很好,同時表示這五大類17個自變量對因變量Y的解釋程度達90.0%,且通過F檢驗(F=26.918 4)與t檢驗(t1=-6.135 3和t2=4.024 3),P=0.001 0

從Y與Z1、Z2的模型來看,Z1表示社會總體發展對耕地面積呈負相關關系,Z2表示糧食產出與其呈正相關關系,為便于確定各指標與耕地面積變化的相互關系,將2個主成分經線性變換建立各原始指標與耕地面積的經驗公式。

將主成分Z1、Z2轉化為原指標變量,得到因變量Y與原始指標X1、X2、…、X17的線性回歸方程:

Y=61.003 4-0.153 3X1-0.094 2X2-0.651 9X3+0.006 2X4-0.248 2X5-0.153 1X6-0.335 7X7-0.023 7X8

-0.291 9X9+1.583 8X10-0.191 1X11-0.196 8X12-0.072X13-0.288X14-0.255 4X15-0.038 3X16-0.062 5X17

從最終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只有X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X10(糧食總產量)對Y(耕地面積)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其它指標均與Y(耕地面積)呈反向促進作用。其中,人口與城市化、綜合經濟水平、非農產業發展水平對耕地面積變化的負向影響作用最大,原因在于伴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非農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尤其是城市近郊區和交通要道附近的耕地轉換為其它用途,包括居住用地、商業辦公用地、交通倉儲用地等,城市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會導致北京市耕地面積減少6 500 hm2,其次,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每增加1億元北京市耕地面積將減少3 400 hm2等。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耕地面積增長起正向促進作用,雖然增長彈性只有0.62%,效果甚微,但正向促進作用這一點很特殊 [8]。究其原因,第三產業產值占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大,自1994年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8.9%,此后比重仍處于不斷遞增之中,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必需占用大面積耕地,并且因其(軟件業、咨詢業)高附加值對第二產業有擠出效應,新世紀2009年比2000年比重增加10.7個百分點,達到75.5%,又鑒于同期北京奧運對全市產業結構的影響更加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北京市耕地面積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農業發展水平對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也較為顯著,一方面,在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不利條件下農業科技投入為糧食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針對農業的財政支出、科技投入的增加,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迅速,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9-10],使農業不僅可以獲得農產品收入,還具有休閑、觀光、娛樂、教育、創意等非傳統收入,受比較利益的影響導致耕地在農業內部轉換為采摘果園、垂釣魚塘、農業觀光園、農業主題公園等等其他利用形式,轉變耕地利用方式追逐更高的物質收益。

7 結論與不足

通過以上對2000─2008年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與諸多社會經濟指標的主成分分析,可得出以下的結論與不足。

(1)北京市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城市化和農業結構內部調整。作為一個仍將持續的影響因素,人口增加與城市化加快必然推動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滿足新增人口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又導致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占用耕地數量的增加,如引起學校、交通、綠地、商貿、工礦等等用地的擴張。都市型現代農業帶給農民比單純耕地產出更高的收益,也促進耕地轉向其他農業用途而造成面積減少。第三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吸納比工業更多的從業人員,減少工業發展占用耕地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受政府 “退二進三”政策的推動,北京市新增大型工業項目少之又少,這些都對耕地面積增加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因此,控制人口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并舉,是有利于減緩耕地面積減少速率的有效舉措。

(2)2000─2008年,正是北京從申奧到成功舉辦奧運會的時間,奧運場館的建設、奧運對社會經濟的帶動,進而對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因缺少相關的數據而沒有在此討論,這是本研究的不足,留待以后有條件再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統計年鑒201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 俞立平,潘云濤,武夷山.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標準化方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53):136-139.

[3] 吳佩林,魯奇,王國霞.近20年來北京市耕地面積變化及其相關社會經濟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3):109-116.

[4] 岳禧慶,黃朝禧.武漢市耕地資源動態變化及驅動力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3):58-62.

[5] 王海鴻,馬瓊,付士波,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耕地面積變化與人口、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25(1):74-80

[6] 馮長春,侯玉亭.城鎮土地評價中主成分分析法的應用[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7(7):27-32.

[7] 辜子寅.基于主成分回歸模型在江蘇省農民增收研究中的應用[J].統計教育,2009(4):21-25.

[8] 吳業,楊桂山,萬榮榮,等.蘇州市耕地面積變化的社會經濟驅動力差異性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2):75-80.

第8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關鍵詞:公路路線設計;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X73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我國交通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公路路線也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進行公路設計時,由于受到地形因素、城鎮分布等因素的影響,會存在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我們為了保證公路建設的質量,為了創建一個更加通暢的交通環境,必須要采取措施解決這些難題,要設計出更加科學的公路路線,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促進經濟的發展。

一、在公路選線原則

1、路線的基本走向必須與公路的主客觀條件相適應

限制和影響公路基本走向的條件很多,但歸納起來有主客觀條件兩類,主觀條件是指設計任務書規定的路線總方向、等級及其在公路網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條件是指公路所經地區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鎮、工礦企業、資源的狀況,土地開發利用和規劃的情況及地形、地質、水文、氣溫等自然條件。上述主觀條件是公路選線的基本依據,而客觀條件是公路選線必須考慮的因素。選線人員要從各種可能方案中選擇出一條最優的路線方案,就要充分考慮上述條件對公路的影響,使之相適應。

2、正確掌握和運用技術標準

在工程數量增加不大時候,應盡量采用較高的技術標準。不要輕易采用較小指標或極限指標也不應不顧工程數量增加,片面追求高指標。路線布設,應在保證行車安全、舒適、快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數量小、造價低,運營費用少,效益好,有利于施工和養護。

3、注意與農業配合

選線時候要處理好公路與農業的關系,注意與農業基本建設的配合,做到少占農田,并應盡量不占高產田、經濟作物田或穿過經濟林區(如果園、橡膠、茶林)等。注意與修路造田、農田水利灌溉、土地規劃等相結合。

選線應該注重水文、地質問題

不良地質和地貌對公路的穩定影響極大,選線時候應對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進行深入勘測調查,弄清它們對公路的影響。

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加強環保工作,重視生態平衡,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選線時候應綜合考慮有公路修建、汽車交通運行所引起的環境保護問題。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名勝、風景、古跡地區的公路,應注意保護原有自然狀態,并注意與周圍環境、景觀相協調,嚴禁損壞重要歷史文物遺址。

(2)路線對自然景觀與資源可能產生的影響。

占地、拆遷房屋對環境帶來的影響。

(4)路線布局對城鎮布局、行政地區、農業耕作區、水里排灌體系等現有設施造成分割而引起的影響。

(5)噪音以及對大氣、水源、農田污染所造成的影響。

(6)充分考慮對破壞自然景觀、資源和污染環境的防治措施及其實施的可能性。

二、路路線比選的工程技術

1、技術準備

完成一條公路的勘察設計工作,必須精心勘察、精心設計、按全面質量管理要求、結合沿線自然條件、充分吸收國內外公路建設的成功經驗。大家都知道,公路建設技術標準高、工程艱巨、涉及面廣,應結合中國的公路設計規范,統一按照測設標準和規范要求進行測設。

2、工程可行性研究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重點對各項工程建設方案進行比較,定量地分析和論證。總體設計是設計階段的重要部分,設計階段分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兩階段。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階段的總體設計是在預可研、工可研階段的基礎上,再經多方面的研究而審查確定的設計原則,如主要技術標準、橋涵結構形式、測設要求、服務設施、養護工程等。

3、路線方案要求

公路路線設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路線走向,二是線形設計。前者是路線方案的選擇,后者是如何在平縱橫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同時也對路線線形設計如何合理利用地形、保證線形的均衡性進行全面考慮,特別是公路在路線方案選擇上,更要著重考慮公路線形的平縱橫三個方面的綜合設計,以確保各個元素之間的協調一致。

4、路線方案比選

(1)平面路線選擇

路線方案的選定首先確定大的控制點,然后應根據地形、地貌等條件合理布線,使所選定線形自然流暢,能與地形、地貌相協調,與河流、道路、管線等相配合,做到既經濟合理,又盡量減少干擾與拆遷。

(2)縱橫斷面設計

首先考慮與研究的重點,切忌先定平面后定縱橫面線形的錯誤做法。只有當縱橫斷線形在地形圖上放坡通過后,再定平面線形,并檢查平、縱、橫線形的各項指標是否達標與合理。

二、公路路線比選的社會經濟

1、社會經濟因素

公路路線比選不僅要考慮工程技術方面的因素,而且更應該考慮社會經濟因素,所以對公路路線比選的社會經濟因素應提出其具體的方案,該方案主要為社會經濟評價,可為設計人員利用社會經濟因素選擇路線方案提供方便可行的方法,共同促進我國公路社會經濟評價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社會經濟評價主要包括工程經濟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兩個方面,下面就工程經濟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來探討公路路線比選。

2、工程經濟評價

在市場經濟時代,公路路線設計的工程經濟評價,不僅側重于初期建設投資的多少,簡單地以此來評價工程的經濟性和合理性進行比選。而且要從長遠考慮,這樣的工程經濟評價和比選結果才是完美的。工程經濟評價作為公路路線方案選擇的重要評選依據,它是判別工程項目局部方案經濟優劣的一種手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國民經濟評價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路建設的市場化,對于公路設計從養護、運輸和社會效益的成本角度提出了新要求,這也是公路建設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僅要從工程經濟評價來確定路線方案,更應從國家利益的宏觀角度來看,快捷、高效是針對公路運輸能力的總體要求。由于公路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及其帶來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便是這種要求的直接體現。

三、公路路線比選的自然環境

1、環境保護要求

公路路線的比選不能僅局限于滿足工程技術原則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應重視保護沿線的自然環境,實現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沿線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評價公路選線的合理性是公路路線比選的重要環節。

2、土地占用和拆遷

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民占大多數的國家,土地是農民們的立身之本,因此土地尤其是耕地,是我國極其寶貴的自然資源。筑路占地會加速減少本已不多的耕地,加劇對剩余耕地的壓力。因此選線時盡量少占用耕地。同時在公路建設的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前,需對部分居民以及企事業單位進行拆遷與再安置。

3、對生態平衡的影響

公路運輸線路長,其間會穿越各種生態系統,如:各類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棲息地,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森林公園,成片林地與草原,水源區,濕地等。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尤其是對地面動物,都生活在這些區域,但公路是一道屏障,起分離與阻隔的作用。由于公路的這種效應,分割了動物的活動領地,公路在穿越或接近這些地區時,有可能影響到這些地區的生態平衡,破壞自然資源。

4、造成環境污染

公路路面的徑流水會造成附近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由于貨物運輸過程中在路面上的拋撒,汽車燃油在路面上的滴漏及輪胎與路面的磨損物,當降水形成路面徑流時,就挾帶這些有害物質排入附近水體。公路建設同時會帶來大氣污染,施工中主要是揚塵和瀝青煙,投入運營以后主要是由機動車輛排出的空氣污染物引起的。因此在公路路線比選時因考慮公路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盡量避免對水體等自然資源造成污染,同時考慮選用盡量少占森林的路線。

結束語

公路建設有利于周邊的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但是,在公路路線比選時,應充分考慮工程技術、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樣的路線方案才是合理和科學的。

參考文獻

[1]周雪琴,許曉春.道路線性設計影響車禍事故的因素[J].中華民居,2011(8).

第9篇:影響農業的社會經濟因素范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從農村到城市,從中西部到東部,再從東部到中西部的巨大人口流動潮(朱傳耿等,2001a)。人口流動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人口領域的顯著現象,它既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又反過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因此,加強對中國流動人口的分析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朱傳耿等,2001b)。從人口流動的影響因素來看,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流動的資本、文化和科技要素的作用增大(林盛中,1993),制度因素已成為影響人口流動的關鍵(丁軍,1993;李永寵,1995),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也進一步激發人口遷移和流動(蔡fǎng@①,1995)。但從總體看,這些研究沒有從全國角度并利用定量方法對流動人口的影響因素作深入探討。本文利用公安部1996年流動人口統計數據和國家統計局199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資料,對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研究。

國外學者認為,人口流遷的動因可以理解為“推和拉”兩個方面的力量(Bouvier,et al,1977)。“推”是指原居住國或居住地的不好的條件,包括人口過多、惡劣的氣候條件、居住條件不好、缺乏機會和宗教迫害等;“拉”的力量是指吸引移民遷居別地的因素,包括豐富的就業機會、適宜的氣候、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廉價的土地和政治自由等。許多別的因素可以調節這些推和拉的力量(Stouffer,S.A.,1940)。距離、搬家的費用、欲遷居的人的身體狀況、家庭紐帶的強弱等都會最終影響遷居的決策;法律及物質的因素也會起作用。但總的來看,人口流動的主動因是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這里我們重點分析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拉力”因素。

二、數據采集與處理

公安部1996年流動人口統計數據,包括全國3406個縣市(其中包括區,以及省、設區市的累計)的流動人口分布情況,每一個縣市構成一個調查表,列包括合計、性別(男、女)、居住時間、來源地(省外市、省外縣、省內市、省內縣、港澳臺、國外)、居住情況(旅館、居民家中、單位內部、工地現場、租賃房屋、其它),行代表遷移原因,包括合計、務工、務農、經商、服務、因公出差、借讀培訓、治病療養、保姆、投靠親友、探親訪友、旅游觀光、其它13個項目。為了分析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影響因素,我們對公安部1996年流動人口統計數據進行匯總,并提取流動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包括所轄縣、區)進行分析。匯總數據顯示,全國流動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有84個,其中最多的城市是深圳市,達283.45萬;100萬以上的城市有6個,分別為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北京、上海,6座城市中廣東省就有4個,遠遠高于其它省市對流動人口的吸納能力。

從《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采集1996年16個社會經濟統計因素,它們分別是:地區人口(萬人)、市區人口(萬人)、市區非農業人口(萬人)、市區從業人口(萬人)、市區個體勞動者(萬人)、市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億元)、市區工業總產值(億元)、市區利稅總額(億元)、市區百元資金實現利稅(元)、市區客運總量(萬人)、市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億元)、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元)。

表1 城市流動人口與社會經濟因素相關分析結果

社會經濟因素 相關系數 相關系數臨界值 檢驗結果

地區人口(萬人)

-0.01

0.3

x

市區人口(萬人)

0.28

0.3

x

市區非農業人口(萬人)

0.28

0.3

x

市區從業人口(萬人)

0.41

0.3

*

市區個體勞動者(萬人)

0.59

0.3

*

市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  0.19

0.3

x

市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  0.12

0.3

x

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0.55

0.3

*

市區工業總產值(億元)

0.51

0.3

*

市區利稅總額(億元)

0.42

0.3

*

市區百元資金實現利稅(元)

0.08

0.3

x

市區客運總量(萬人)

0.25

0.3

x

市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0.39

0.3

*

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0.51

0.3

*

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億元) 0.58

0.3

*

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元)

0.7

0.3

*

注:相關系數顯著性檢驗結果中,*代表相關顯著,X代表不顯著。

三、相關分析

為了分析城市流動人口和其它16個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首先計算城市流動人口和16個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由于是二元相關分析(城市流動人口和其它的每個因素),因此采用了皮爾森(Pearson)積矩相關系數。取顯著性水平0.01進行雙側檢驗,得到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臨界值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流動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中,流動人口總量和市區從業人口、市區個體勞動者、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市區工業總產值、市區利潤總額、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和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相關性顯著。其中,流動人口總量和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相關系數最大,達到0.7,相關系數超過0.5的從高到低依次是: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市區個體勞動者、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市區工業總產值和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市區人口、市區非農業人口、市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百元資金實現利稅和市區客運總量相關不顯著,與地區人口呈負相關。

四、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城市流動人口總量與這些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我們采用了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進行處理。首先對流動人口超過10萬的84個城市用上述9個相關性顯著的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見表2)發現,市區從業人口、市區個體勞動者、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和職工年平均工資6個因素回歸效果顯著,總體回歸效果也顯著,但回歸結果不理想。

表2 各個規模的城市流動人口回歸分析參數

附圖

為了進一步揭示城市流動人口與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再按流動人口規模將城市分級,分級標準為:10萬—15萬,15萬—25萬,25萬—50萬和50萬以上,回歸結果見表2。(1)10萬-15萬規模的回歸分析中,9個因素中只有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2個因素的F統計量大于臨界值F(9,15)[,0.05]=2.59,回歸效果顯著,其余7個因素回歸效果都為顯著。總體F統計量也小于臨界值F(1,15)[0.05]=4.54,總體回歸效果不顯著。(2)15萬—25萬規模的回歸結果中,9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以及總體回歸效果都不顯著;25萬—50萬規模也是如此。(3)大于50萬規模的城市回歸分析中,市區個體勞動者、市區工業總產值、市區利稅總額、市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5個因素回歸效果顯著,總體回歸效果也顯著。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流動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其流動人口總量和市區的社會經濟因素之間才有一定的線性關系。流動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有13個,這些城市流動人口數量很大,應該是人口流動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其流動人口和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直接的規律性應該更強。因此,除了采用與上面相同的9個因素外,還將所有的16個因素考慮在內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和逐步回歸分析,所得結果列為表3。

表3 50萬以上流動人口城市的流動人口回歸結果

附圖

從三種回歸方法的結果可以看出,16個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效果相當好,幾乎所有的13個城市都能很好地回歸,誤差幾乎為0。采用F統計量3.0為引入值,1.5為剔除值的逐步回歸分析,結果有11個因素引入到回歸方程中,分別為:市區個體勞動者、市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市區工業總產值、市區利稅總額、市區百元資金實現利稅、市區客運總量、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和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逐步回歸分析的離差平方和為55845.2656、回歸平方和為55841.3555、殘差平方和為3.9090、復相關系數為1.0000。可以看出,用上述11個變量構建的回歸方程和16個變量的多元回歸分析效果相差不大,其F統計量為F(11,11)=1299.0813,遠大于顯著性水平0.01下的F臨界值4.54,說明引入變量回歸效果顯著。從回歸結果看,回歸誤差最高為3%,有8個城市幾乎為0,因此回歸效果很好,完全可以用逐步回歸分析取代16個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而9個因素多元回歸分析效果不太理想,有6個城市回歸誤差超過10%,最高誤差達27%,因此9個相關性較強的因素進行回歸的效果不太理想。

可見,流動人口50萬以上城市的回歸效果較好,其中用回歸分析得到的11個因素可以很好地表達流動人口總量,并用于預測的目的,回歸方程為:

流動人口總量(萬人)=-64.2655+0.2877*市區個體勞動者(萬人)+0.9874*市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2.9195*市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0.2680*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億元)-0.1720*市區工業總產值(億元)-0.8649*市區利稅總額(億元)+5.1261*市區百元資金實現利稅(元)-0.0051*市區客運總量(萬人)+0.0531*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13.0708*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億元)+0.0208*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元)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中國城市流動人口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城市流動人口規模與市區從業人口、市區個體勞動者人數、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市區工業總產值、市區利稅總額、市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市區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和市區職工年平均工資相關顯著;與市區人口、市區非農業人口、市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市區百元資金實現利稅和市區客運總量相關不顯著;與地區人口呈負相關。

(2)流動人口超過50萬以上的城市,其流動人口規模與市區的社會經濟因素回歸效果較好,回歸方程可以用于預測。

參考文獻

[1] Bouvier,Leon F.,with Henry S.Shryrock and Harry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Yesterday,today,and tomorrow.Population Bulletin,1977,(32):26.

[2] Stouffer,S.A.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 and d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1940,(5):845~867.

[3] 蔡fǎng@①.人口遷移和流動的成因、趨勢與政策[J].中國人口科學,1995,(6):8-16.

[4] 丁軍.沿海地區城鄉人口流動制度屏障分析[J].城市問題,1993,(2):21-24.

[5] 李永寵.對我國流動人口制度的探究[J].經濟問題,1995,(12):14-16.

[6] 林盛中.試論市場經濟與人口流動[J].人口學刊,1993,(4):31-34.

[7] 朱傳耿,顧朝林,張偉.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學刊,2001a,(2):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欧美一级毛片片aa视频 |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高清国产品国语在线观看 |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最新 |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欧美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伦理久久精品久久久久 | 一级特黄国产高清毛片97看片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一 级 黄 色 片生活片 | www.黄免费| 深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成人毛片免费 |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 | 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 豆国产97在线 | 亚洲 | 久久九九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 久久国产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 国产大秀视频 | 538prom精品视频在放免费 | 玖草 | 成年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 | 美女网站18 | 免费观看日本特色做爰视频在线 | 黄色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综合网 |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黄色a一片 | 亚洲三级精品 | 性生大片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在线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