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公共衛生安全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衛生安全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衛生安全概念

第1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衛生 預防醫學 健康

一、公共衛生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的,不同時代對公共衛生內涵和外延界定不同,八十多年來,關于公共衛生的定義很多,每一個定義對于我們認識公共衛生是什么、做什么提供了重要的視角,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描述了公共衛生這一社會事業的重要性。2003年國務院吳儀副總理針對SARS危機后中國各界對公共衛生認識不清的局面,明確地提出:“公共衛生就是組織社會共同努力,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預防控制傳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醫療服務,達到預防疾病,促進人民身體健康的目的。”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完善的影響不可低估。當前,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面臨一下幾個主要問題[1]:重大傳染病仍在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預防和控制各種傳染病仍是今后較長時間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城市化和工業化加劇,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威脅群眾生命安全的殺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仍不完善;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薄弱。因此,在今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在以上各個方面加強公共衛生建設。

二、預防醫學是從醫學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獨立的學科群。它以人類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生物醫學、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的理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發生與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制定預防對策和措施,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作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預防醫學是在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與危害健康的各種因素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預防醫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2]:它的對象包括了個體和群體;重點在于那些健康以及無任何癥狀的個體;重視臨床醫學的結合,將預防整合于治療之中,理論實際相結合;注重環境、健康和人群三者的關系;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

自“非典”事件過后,公共衛生安全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3],不少學者對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概念及內容進行了討論,有的學者認為公共衛生是預防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有的則認為預防醫學是公共衛生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有的仍堅持認為兩者是一回事。但我們要清楚,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并非同一概念,盡管兩者的目標是保證人民健康,工作對象均為群體,在工作內容上有難以分割的部分,但兩者的本質、角度和主體工作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公共衛生從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學,發展到以群體為中心的社區醫學,具有以人為本,以全體人群為對象,以社區為基礎,以政策為手段,以健康促進為先導的特點,已演變為一種社會管理職能,嚴格說它已不屬于醫學范疇,而預防醫學則是醫學的一個分支,不管它的外延多么廣闊,社會性多么強,其本質仍屬于醫學[4]。

總結: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管理密不可分,兩者工作目標一致,都是通過保障人民健康的環境來滿足社會的利益。預防醫學是一門專業的學科,提供的是一種策略,而公共衛生管理則是在這個學科基礎上的社會實踐,更像是一種執行手段。總體上看,預防醫學通過公共衛生來實現,公共衛生管理則是預防醫學服務于科學與民眾的橋梁。隨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及衛生改革的深入,同其他各個領域一樣,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獲得了許多發展的良機。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管理工作者應直面挑戰,積極思考如何將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為人民服務和建設小康社會聯系起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守勤.重構我國公共衛生危機應急管理機制.社區醫學雜志,2010,10(8):1-3.

[2] 張偉,史良科.預防醫學發展的未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的整合.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9,12(30):10-12.

第2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摘要] 本文探討了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和必要性,并從實踐角度研究了浦東新區開展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經驗和成績。筆者發現,中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適合走中西醫結合道路,并應加強專業人才和隊伍培養,繼續研究開發新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手段,加強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宣傳和推廣。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項目] 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研基金課題(編號2010G009A)。

[作者簡介] 郁東海(1971-),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衛生政策及預防保健。

通訊作者

公共衛生是通過組織社會資源,為公眾提供疾病預防和促進健康的一門管理學。早在1923年,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較完整的定義:公共衛生是防治疾病、延長壽命、改善身體健康和機能的科學和實踐。公共衛生通過有組織的社會努力改善環境衛生、控制地區性的疾病、教育人們關于個人衛生的知識、組織醫護力量對疾病做出早期診斷和預防治療,并建立一套社會體制,保障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享有能夠維持身體健康的生活水準。也有學者簡練的把公共衛生定義為“3P”,即promotion(健康促進)、prevention(疾病預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護)[1]。

1 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背景及現狀

公共衛生是隨著人類與疾病斗爭而不斷完善起來的學科,在早期往往帶著宗教和超自然觀的烙印[2],但當時的一些規定、實踐活動的確對預防疾病、保障公眾衛生安全起了積極的作用。國外如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人分別建立的清潔飲水系統;古羅馬人對職業病的發現和預防;中世紀歐洲港口檢疫規定(馬賽)、垃圾處理規定(柏林)、市場清潔制度(佛羅倫薩)、傳染病報告和隔離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國類似的實踐也很多,最早如“殷人灑掃火燎防疫圖”、殷墟等夏商遺跡中發現的完善排水系統;春秋戰國時期提出的養生和食療概念、秦漢導引術的發明及推廣、晉代傳染病隔離區的使用及瘧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預防天花等。

但祖國醫學在公共衛生領域最大貢獻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導意義的預防保健理論和實踐體系。中醫藥的理論精髓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預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狀態來避免疾病的發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體現其核心價值。“治未病”一詞始見于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也有:“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的闡述,該理念經歷代醫家的不斷完善和補充,目前已經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措施,可以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變、瘥后防復”,在病前、病中、病后均體現了“預防保健”的概念。這與西醫學的最新“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有著緊密的契合。

多年來,我國著力于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改革。2003年原衛生部確定了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完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城市基本醫療服務體系、衛生科普宣傳體系和財政經費保障體系。2009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這標志著宏觀層面的全民公共衛生運動正式展開[3]。目前,我國公共衛生服務組織體系由履行衛生服務職能的政府部門和直接提供衛生服務的國有衛生事業單位構成[4]。該體系有利于減少環境對人群健康的不良影響,促進人們維護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強衛生服務的保證,有效保證衛生服務質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該體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衛生支出明顯不足、衛生資源分布不均、廣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識淡薄等問題[5];與此同時,我國傳統西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已無法滿足人們對越來越高的預防保健服務需求[6];而且嚴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發傳染病不斷涌現,對現有的公共衛生的體系形成挑戰[7]。

因此,200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治未病”預防保健理念,國家開展了中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探索。中醫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一般也稱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一些官方新聞或文件也成為中醫“治未病”項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導下,運用中醫藥傳統方法,比如養生保健(比如藥膳、中藥茶飲、穴位按摩等),調整情緒、飲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發生前、或者疾病緩解期,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維護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符合國際醫學界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的醫學模式轉變。

2 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工作步驟

浦東新區一貫重視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工作,很早開展了相關試點工作。2008年起,浦東新區衛生局與上海市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合作,開展了“中醫‘治未病’進社區9+1項目”,在區域內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了8個“治未病”社區服務項目的培訓和推廣,培養社區“治未病”專業人才數十人,服務群眾近萬人次;2010年4月,浦東新區衛生局又推進了“浦東新區中醫預防保健體系‘治未病’中心建設”項目,投入數百萬專項資金,與相關機構合作,在區域內建設了1家區級“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區“治未病”中心,為萬余名社區群眾提供了“中醫體質辨識”及個體化中醫健康宣教服務;同時,衛生局主辦或合作開展了多場相關論壇,包括與上海市曙光醫院、區疾控中心合辦的“第一屆全國‘治未病’高峰論壇”、“中醫‘治未病’與慢性病防控論壇”等。所有這些工作,為我們推進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了理論、實踐、人員等方面的準備。

2009年,浦東新區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首批‘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區域”和“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筆者通過經驗總結和政策準備,在2011年1月,由浦東新區衛生局印發了《浦東新區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開展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組織架構和服務網絡

浦東新區充分發揮現有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實施資源整合,在條線管理上與現有防病體系整合聯動,在工作內容上與目前防病內涵對接補增,形成“浦東新區衛生局—防病專業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科—各醫療機構中醫預防保健網底”三位一體的組織管理架構和服務網絡。

該架構由區域衛生行政部門牽頭,制定相關政策、落實中醫公共衛生經費;專業公共衛生防病機構內建立中醫預防保健功能;各級醫療機構防保科中配備中醫專業人員,指導并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三級服務網絡與原有的公共衛生網絡共享,服務內容互補。

2.2 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

各專業防病機構設置“中醫預防保健科”或相應功能,制定工作規范、內容并組織實施及管理考核;各級醫療機構設置中醫“治未病”門診和相應的“體驗”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區居民的體質辨識、保健指導等中醫“治未病”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村衛生室作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網底,全面實施屬地化、以宣教干預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的健康管理;衛生監督所設立中醫監督科,實施并加強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監管與執法。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已全面開展的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相銜接,推進中醫藥參與家庭醫生制度建設,為家庭提供連貫、有效的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浦東新區從2010年開始試點的全科醫師家庭責任制以全科醫師為責任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點及村衛生室為平臺,服務團隊為支撐,團隊成員包括全科醫師、公衛醫師、鄉村醫生、社區護士等,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12年起,浦東新區開始探索和實施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模式,要求每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中至少配備一名中醫執業醫師、其他人員通過培訓都能做到“能西會中”。其中,中醫全科醫師負責團隊開展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指導和疑難把關,并和團隊其他醫師共同開展中西醫結合的以慢病和傳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婦女兒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傳等為主的家庭健康服務。

2.3 強化人員培訓和服務認可

新區為加強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能力建設,培養一支能開展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的專業技術隊伍,開設了重點針對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的“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預防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班”。培訓采取新區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可、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同意的形式,對考核合格的西醫執業人員統一頒發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和適宜技術操作資格證,在新區范圍內予以服務范圍認可。

2.4 制定服務規范和操作細則

為規范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方式和干預手段,新區聘請中醫藥院校專業教授,制定相應的服務規范和操作細則,包括:中醫健康體檢、體質辨識操作常規;各類慢病、婦幼保健等領域的中醫預防保健干預方案。成為區域性的中醫公共衛生服務指南。

2.5 規范運行機制和落實保障

2012年起,新區將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匹配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年每萬人口3萬元;建立對專業防病機構、各級醫療機構中醫預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評估機制,考核結果與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撥付掛鉤;中醫信息化同步配套,與西醫檔案(總檔)模塊融合;開展基線調查、動態監測、效果評估等工作,建立中醫預防保健監測和評估體系;明確政府職責,同步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對街鎮的衛生考核范疇。

3 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取得成績

2012年,新區已開展的14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項目分別為:中醫體質辨識、中醫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壓病)、中醫傳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醫健康檔案管理、中醫健康教育、中醫孕前保健、中醫孕期保健、中醫產后保健、孕婦學校中醫宣教、兒童體質辨識、兒童中醫健康宣教、學生近視中醫保健、老年人認知障礙中醫干預、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的規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區45家社區及10家綜合、專科醫院設置了中醫“治未病”門診,開展中醫體質辨識及健康咨詢服務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區9種體質的分布情況;完成中醫健康建檔59 933份;開展高血壓中醫隨訪干預13 179人次、糖尿病中醫隨訪干預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醫隨訪干預1436人次;開展中醫健康講座520場次、健康咨詢義診186場次、大型健康主題宣傳154場次;開展孕婦學校中醫宣教633課次、中醫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體質辨識4676人次、產后保健12 310人次;開展兒童中醫體質辨識14 230人次、4~6歲兒童中醫健康講座369課次、開展學生近視中醫預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認知障礙中醫干預建檔1028人次,衛生監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基礎信息庫。

隨著上述工作的逐步推進,新區實現了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兩個全覆蓋,即區內防病專業機構全覆蓋和區屬醫療機構全覆蓋,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已基本確立;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項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顯,社區民眾對中醫的認同度及參與率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4 經驗體會

4.1 中醫預防保健已經成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藥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養生方法,對于現階段預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在服務、干預等領域有著顯著優勢。

4.1.1 可操作性高,價格低廉 祖國醫藥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養生方法,如藥膳、中藥茶飲、藥液踏漬、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導引)等,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安全性高、學習容易、花費較少(甚至無需任何經費)等優點,尤其是一些非藥物療法,在社區推廣的可操作性強。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醫藥在我國傳承5000余年,在群眾中有著扎實的基礎,得到了絕大部分中國民眾的信賴。而且,其望、聞、問、切的診療手段使醫生與患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這種貼近群眾的服務方式深受歡迎[8]。通過工作實踐也證明,這些以傳統醫學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聞樂見、接受度極高。

4.1.3 效果顯著 在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推廣項目前,浦東新區衛生局委托上海中醫藥大學對這些項目的有效性開展了科學研究,以前瞻性設計、對比研究、統計學分析等手段驗證了其對防治多種疾病(常見慢病、傳染病、腫瘤等)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特色和優勢能有效的彌補現階段我國公共衛生體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衛生支出明顯不足、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無法滿足人民預防保健服務需求”等。同時,近年來,中醫藥還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如漢川特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醫藥成效顯著[8]。由此可見,中醫預防保健已經成為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有效支撐和重要組成部分。

4.2 中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應走中西醫結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需要中西醫結合 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能明顯提升預防保健、公共衛生服務的效能。因此,開展中西醫結合預防保健服務,是中醫藥和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共同需要。同時,國家現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已比較健全、穩固,而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必須體現公平性及可及性。在這種情況下,中醫預防保健不應再建立另一套體系,否則易導致公共衛生服務的秩序混亂和公共資源的浪費。因此,中醫預防保健應該與現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相融合,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4.2.2 全科醫師制度需要中西醫并用 全科醫師制度的全面建立是為了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為了合理梯度就診秩序和“健康守門人”制度,積極應對當前人民群眾對醫療需要不斷增長而建立基礎性診療體系的需要。基層需要全科醫師,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醫、西醫的全科醫師。只有中西醫并重,才能更好的實現全科醫師制度在基層保障中的作用和價值。

4.3 必須加強中醫預防保健人才隊伍的建設

從業人員的教育與培養關系到中醫預防保健的可持續發展[9]。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西醫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各級大專院校均開設了公共衛生、疾病防治專業課程。但中醫預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國嚴重缺失,上海中醫藥大學曾開設過中醫預防保健專業,但目前已停止招生,僅在全國一些中醫藥院校的臨床專業中有一門“防治學總論”的內容與之相關。這與目前國家的相關政策及快速發展的中醫公共衛生服務需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建議:

4.3.1 院校培養 在國家各級各類中醫藥院校中設置中醫預防保健專業,培養既掌握中醫藥基本理論和實踐操作,又熟悉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知識的專業醫師,夯實中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人才基礎。

同時,我國目前全科教育中,西醫類別全科醫師教材大綱很少涉及中醫內容,因此,必須打破中西醫全科醫師之間的培養壁壘,調整教材的相關內容及教學方向,做到中西醫并重和統一。

4.3.2 職業培養 對目前已經從事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的專業隊伍,開展兩種類型的培養:非中醫類別醫師應統一開展規范化培訓,傳授中醫藥相關知識;中醫類別醫師則開展公共衛生專業理論的學習。其中,尤其要強化對現有在崗全科醫師中醫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并解決服務范圍許可的問題。從而在短時期內打造一支能中會西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團隊,滿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開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手段的研究

一項針對查浙江、上海、廣東三地衛生行政管理人員的抽樣調查顯示,約絕大部分調查對象表示,有必要繼續研究開發新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手段[10]。因此,國家可以根據各地中醫公共衛生服務的試點經驗,有計劃的組織專家制定“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手冊”行業指南,規范服務范疇、服務方式、療效標準等核心內容。

4.5 加強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宣傳和推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生活方式的改變, 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形勢嚴峻[11]。同時,一些現代社會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亞健康等也都出現了高發的態勢,知識分子、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普通員工、機關干部、白領階層成為高發人群,而中醫藥在該領域有著豐富的防治經驗[12-14]。同時,有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對中醫藥知識欠缺了解,獲得途徑不暢[15]。因此,提倡中醫公共衛生理論和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踐操作中,可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針對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領階層、青少年等,推進中醫藥文化、中醫預防保健知識“進社區、進樓宇、進學校”,從而逐步解決我國目前廣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識淡薄這一突出問題。

中醫預防保健工作是當前的一項重大工作,對發展中醫藥事業、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義。浦東新區作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將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總結,進一步開拓創新,從而積累更多的做法和經驗,力爭為國家決策提供有力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吳靜,劉遠立.我國公共衛生系統架構分析及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馬彥.公共衛生概念的歷史演進和思考[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6,22(3):375-376.

[3] 寧博,李士雪.論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政府責任[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曄.論中國公共衛生服務組織體系的變遷與發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探討[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3(2):459-460.

[6] 許必芳,王悅.中外預防保健服務提供體系的SWOT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吳淑金.我國公共衛生的現狀及發展舉措[J].醫學信息,2008, 21(5):615-617.

[8] 楊丹,馮澤永,符美玲.中醫藥在公共衛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醫藥理論研究:醫學與哲學,2011,32(12):68-70.

[9] 陳華,季聰華,陳勇毅,等.預防保健從業人員對我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現狀認知的調查與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啟峰,季聰華,翁艷艷,等.衛生行政管理人員對我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現狀評價的調查與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7):607-609.

[11] 杜曉侯,文郁婷.現代健康觀念改變與預防保健對策的探討[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2):159-160.

[12] 溫曉妮.治未病與過勞死[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2):489-490.

[13] 閆伯華,黃志堅,丁國允.亞健康狀態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5):465-466.

[14] 陳雅,楊義龍,吳莉.運用中醫養生觀探討過勞死的病機與預防[J].江西中醫藥,2012,43(4):13-14.

第3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指出鄉村公共衛生平安應急管理系統建設的核心要務是集成現有的衛生信息系統、消除衛生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與交換;并提出了鄉村公共衛生平安應急管理系統數據采集類型和業務支持部門。此基礎上,國內鄉村公共衛生平安應急管理系統的研究和應用現狀動身。構建了一個基于數據倉庫、以gi為應急響應支持平臺、能統一管理信息、可與其他電子政務系統互連互通的鄉村公共衛生平安應急管理系統框架結構,并詳細闡述了各業務模塊的基本功能和系統實現的關鍵技術方法。

1引言

由于人口繼續增長、鄉村盲目擴張、工業高度密集,公共衛生事件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自然或人為災害。近年來。資源環境破壞,人與人的平安衛生距離不時縮小,使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的形勢日趨嚴峻。因其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預測、預警與應急管理成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公共衛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災防病應急反應專家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潘海東等提出了構建國家級公共衛生應急系統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設計了基于webgi公共衛生平安監督與控制系統方案;杜鵬等基于模型分析規劃了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建設;李琦等在市污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決策支持系統的基礎上,提出了鄉村突發公共衛生疫情分析與決策系統的構建方法。這些思路和方案從不同角度對系統功能模塊、體系結構、業務模型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對豐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系統的應用功能,促進地區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有積極作用。但有關公共衛生平安應急管理系統的應用范圍、系統需要的數據類型,以及系統支持部門等問題尚未明確提出,特別是如何處置公共衛生領域各部門現有的信息系統臨時以來一直被忽視。這些信息系統建于不同時期,采用不同軟件平臺和數據格式,系統之間的衛生數據無法共享和交換,形成大量的衛生信息孤島。另外,這些信息系統存有大量有價值的歷史和現實數據,如果放棄它則需很大的重復投資,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這與建立節約型社會的主題相違背。因此,集成先進技術,整合鄉村現有衛生信息資源,消除衛生信息孤島,實現公共衛生數據的共享與交換,成為當前鄉村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系統建設的核心要務。

2系統總體設計

2.1系統建設目標

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的建設是在城市現有公共衛生安全體系下,圍繞城市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綜合運用計算機工程、衛生統計、人工智能、數據倉庫、中間件、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建立一個能快速、及時、準確收集、存儲、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并以超媒體(文字、聲音、影像等)方式顯示各類信息和分析結果,為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構提供全過程、多層次信息服務和多種支持手段的應急指揮和輔助決策系統。系統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將現有公共衛生領域各業務部門相對獨立的操作型系統集成在一起,以基礎空間地理數據及各類專題圖形數據為基礎,建立集中統一的公共衛生數據倉庫和相應的預警指標、應急預案等知識庫和模型庫;以數據上報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決策一展示為主線,建立具有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仿真預測、虛擬現實、指揮調度、信息等專業應用功能的各子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服務平臺,以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和指揮調度能力,為城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決策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2.2系統所需數據類型與支撐單位

傳統的公共衛生領域以傳染病防治為主要內容,數據類型單一;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也主要由衛生部門唱獨角戲。隨著社會進步,公共衛生安全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廣泛。因不合理飲食結構、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因空氣、水源、噪聲、化學污染等環境危害引發的健康問題,也正上升為公共衛生問題。因此設計系統建設方案時,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健康與生命財產安全的需求,除衛生監測數據、疫情監測數據、衛生資源數據等基本數據類型外,環境衛生數據、食品藥品衛生數據、公共衛生危險因素數據,以及社會經濟數據、地理空間數據等一并列為系統采集的數據類型(見表1)。

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支持單位除醫療衛生行業各部門外,把與數據供給和應急管理有關的如環境監測、食品藥品監督、質量技術監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門也列入系統支持單位(見表2)。

2.3系統業務結構模型

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系統圍繞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構建,在體系結構上采用開放式的網絡結構設計,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系統與其他應用系統之間都能容易地實現互連互通。其概念模型從底層至頂層分為數據層、應用服務層和用戶層3個層次。

數據層有分布數據源、數據倉庫系統、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統組成。在該層中,信息采集系統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業務部門異構系統中的衛生數據采集到公共衛生數據倉庫系統中,并建立面向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專業數據集市。城市基礎數據倉庫中存有大量基礎空間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包括影像、地圖、氣候、人口、宏觀經濟等。城市基礎數據倉庫的應用是對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的資源支持。

應用服務層由面向事件的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應急響應服務平臺和專業應用分析子系統三個功能子層組成。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是系統各子系統實現集成的關鍵和基礎,它以靈活的方式與數據倉庫和數據管理系統連接,為各業務子系統提供基本的數據組織形式,并設有系統與其他應用系統對接的公共數據接口。

gis應急響應服務平臺實現城市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所需的各種基礎及平臺支撐,能為各業務子系統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塊,還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構建應用系統。該平臺本身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并能把各業務子系統的分析結果展示出來。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疊置分析等屬于此層。

專業應用分析子系統在繼承gis通用功能層的基礎上,針對城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決策需求,開發出多種專業應用模塊。其中知識管理和決策支持系統實現知識庫和模型庫的管理,并把相應的知識和規則運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監測與預警、分析與預測、指揮調度等系統中;突發事件分析與預測系統針對事件特點和應急管理需求對衛生數據進行多種分析,并根據歷史經驗及專家知識對相關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進行仿真模擬和預測,為控制事件發生提供輔助決策;突發事件監測與預警系統根據事先定義好的邏輯關系定期掃描檢查衛生數據倉庫,對發現的異常現象發出預警;突發事件應急調度系統通過gis應急響應服務平臺實現跨部門分散資源的統一調度;公共衛生信息系統主要向公眾公布已經或正在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的各類信息。

用戶層主要將下層數據的分析結果以友好直觀的方式反饋給各個不同需求層次的用戶。整個系統從下到上互為基礎,互相作用。

3系統實現的關鍵技術

3.1利用數據倉庫技術進行數據中心建設

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需要對分散在各部門異構系統中的衛生數據進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異構系統的分散性、數據類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歷史數據的離線等問題,使目前這種以事務處理為主體的數據環境難以滿足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對數據的分析要求,因此網絡環境下的城市應急管理系統需要建立獨立于應用的數據環境和相應的技術支持。數據倉庫是一種面向數據應用的數據管理技術,它提供集成化、歷史化的數據管理功能,支持綜合性的數據分析。對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來說,數據倉庫可為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與預警、分析與預測、決策支持等子系統對數據的分析與處理創造良好的條件。

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數據倉庫的創建過程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從各分布數據源系統中抽取有用的公共衛生數據到數據準備區(如圖2),然后對數據準備區中的數據進行清洗、轉換,并通過元數據映射后裝入數據倉庫,再根據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的具體需要建立專業數據集市,其結果由前端各專業應用子系統經過多種分析后展現。

3.2利用中間件技術進行系統應用集成

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要在不同網絡產品、硬件平臺、網絡協議等組成的異構環境中運行,同時還需支持多種應用軟件和管理多種應用系統。因此系統內部各軟、硬件平臺之間、系統與其他電子政務系統之間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傳遞與數據轉換技術支持。中間件是基于分布式處理技術的一類軟件,它介于應用軟件和系統軟件之間,既能解決客戶與服務器方的互聯,又能實現不同技術組件之間的集成。

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的應用集成分為系統內部服務集成和系統外部服務集成,它們因功能不同對中間件的要求也不同。內部服務集成需要整合長期形成的大量遺留系統,共享不同平臺和異構數據庫間的數據資源;外部服務集成要求系統能自動檢索到其他電子政務系統提供的相關服務,以構成更為廣泛的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網絡。考慮城市已有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系統、軟硬件支持臺的特點,及將來系統擴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實現過程中,將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換中間件集成應用。其中j2ee標準用來解決服務器端應用間跨平臺、數據異構的集成及數據挖掘任務;webservices用于系統的信息與獲取;信息交換中間件在內外集成系統之間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橋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可視化顯示

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具有自身的屬性特征,更具有空[5]間分布特點。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系統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統的無縫集成,是地圖和空間分析在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中的具體應用。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如緩沖區分析、疊置分析、路徑分析、網絡分析等)以其可視化、實時化、動態化等直觀的表現形式可廣泛應用于隔離區設置(以傳染病為例)、疫區定位、疫情顯示、空問傳播分析等方面,為管理部門迅速了解疫情傳播態勢,進行應急預案生成、衛生資源配置等提供實施平臺。

第4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關鍵詞 政府購買 社區公共衛生 服務 景洪市X社區l

社區指的是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在整個社會管理過程中,社區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發展,人們漸漸開始加深了對社區重要性的認識,并相繼開始對社區及其安全建設進行探索研究。現如今,從我國城市社區醫療保障制度發展來看,政府購買社區衛生服務已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將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由于每個地方的政策指導不盡相同,因而各個地方的政府購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具體模式也是不一樣的。相同的是,都是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對服務效果的考評由政府進行,最終對于社區服務機構的運作是以補貼的方式來進行。因此,本文對景洪市X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了相關方面的探討。

一、政府購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相關概念

(一)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概念

湯尼斯將社區定義為:在某一地域范圍內的人類共同組成的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叫做社區。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目的是維護和加強社區中居民的身體健康,由政府提供資金聯合各衛生部門以及醫療機構,為社區內居民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疾病預防、計生指導等。保障社區居民得到平等公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使他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健康并養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實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目的。

(二)政府購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概念

政府首先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然后向社區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以此來分離政府當前所承擔的籌資與生產雙重責任,而且在購買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有效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最終實現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整體提升。也就是說,政府購買社區衛生服務是通過訂立合同、契約的方式來為社區居民提供衛生服務,而不能將其視為一種雇傭對象來看待。

二、案例分析――以景洪市政府購買X社區為例

(一)景洪市政府購買X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現狀

景洪市X社區位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曼聽路XX號,下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直接管理一個居民委員會。X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模式是以社區全體員工參與為中心的,實施對轄區居民的健康檔案采集工作。社區服務中心還制定了傳染病預防及管理方案,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隊伍,社區中心組織全體員工進行了公共衛生事件模擬應急演練。同時,社區中心積極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及計劃生育指導服務管理工作。并且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社區中心每月定期召開例會,每季度配合社區管理中心對各社區服務站的服務質量、工作進展等各項指標進行檢查和督導。通過努力,目前社區一體化管理已經形成一定的模式,取得了有效地成績,增強了社區在公共衛生服務的聯防、聯控功能。

(二)政府購買X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

(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才缺乏。社區衛生中心的醫療人員無論是學歷還是職稱都比較低,人才結構不是非常合理,全科醫生的數量不多,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比較嚴重;大部分工作人員的年齡都偏大,致使后備力量不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主要是由醫院退休人員組成的,缺乏中年骨干力量,這就導致了專業人員技術水平存在差異,衛生服務能力不能達到一個規范的標準。另外,因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太多的病源,醫護人員專業技術不能得到快速的提高、缺乏先進的職稱評定以及工資不高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的優秀人才拒絕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這就形成了大學應屆畢業生不想來、即使來了也留不住的現象,從而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素質提升和機構的進一步發展。

(2)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不能被納入到定編定崗管理中去,醫技人員存在很大的流動性,對其進行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難。而當前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對于全科醫師以及全科護士的法定地位的規定還比較缺乏,導致社區執業面臨職業風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一些醫療機構之間缺乏合作保障機制,缺乏合作基礎,在多發病、常見病以及慢性病防治等服務方面目前還很難形成合作關系。

(3)監督評估機制不完善。對于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而言,目前還不能進行公開招標,而政府購買的公共衛生服務也不能夠對市場化的競爭進行有效的開展。同時政府對這類公共服務的購買,由于服務質量的標準評價以及成本的核算等含有的專業性較強,在經營者與監督管理者以及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就會致使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因此,專業監督機構評估信息的真實性和保障供給的公正性是極為需要的。但是,目前的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缺乏獨立的監督機構,監督主要是以政府內部監督為主,這就導致了信息的真實性與供給的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證。

三、完善政府購買社區衛生公共服務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全科醫療人才的培養

針對目前全科人才嚴重缺乏的困境,首先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培養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采取內部共享、有償外租等做法,提高新配置設備使用率,防止資源閑置和浪費,充分發揮這些資源設施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有作用。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鼓勵社區探索人才培養機制。應由政府引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培訓。以政府引導的方式加強社區服務機構對于醫療人才的重視和培養。二是建立健全全科醫師資格認證制度。

(二)健全社區衛生服務制度建設

(1)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合同制建設。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一種新的政府經濟行為,由政府組織實施,將某一類服務交給社會組織或企事業單位,按照市場合同進行,在對服務質量驗收合格后履約的行為。按照市場合同,明確了政府和承接組織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存在一種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比較選擇,最終達到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2)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招投標制度作為一種合理公開公正的競爭方式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青睞,已經成為了政府購買的主要運作手法。但是在招標過程中存在尋租等腐敗行為,中標后投標者和政府官員分贓行為等。這是由于社會誠信的缺失造成的,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首先要對誠信制度進行完善,將信用評價精細化、檔案化、系統化,將良好的信用作為具有投標資格的首要條件,在全社會形成守信用的良好風氣,提高社會信用的重要性。其次,要建立便于登記和管理的信用評級體系,將公眾的社會行為與信用評價體系相聯系,將市場行為納入到規范化管理中,在多個市場分支中整合不同信用信息加以匯總整理,建立完善的信用網絡,便于公眾查詢。

現如今,在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實踐中,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逐漸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作為一個新興的合作模式,政府購買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因此,應該盡快明晰權利與責任,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促使政府購買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困難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

(作者單位為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作者簡介:許海婭,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碩士。]

參考文獻

第5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方法] 引入風險管理思路,借鑒國內外大型活動的公共衛生保障準備經驗,開展對策的探討。

[結果] 通過梳理和分析表明,存在著傳染病疫情、食品和生活飲用水安全、高溫中暑等公共衛生風險,但是資源的儲備(尤其是能力)和協調溝通方面還存在著差距。

[結論] 需通過風險評估過程,改善應急管理,對世博會的公共衛生保障提供對策和依據。

關鍵詞: 公共衛生; 風險評估; 保障能力中圖分類號:R 1 文獻標志碼: B

Pre-assessment of supportive capabilities for public health during EXPO 2010 in Luw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LU Hui-min1, ZHAO Ming-yao2,YAO Zong-bei1 (1.Luw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023, China; 2. Luwan Health Bureau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s the public health risks in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and prepare to face possible emergencies.

[Methods] Risk management was introduced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planning.

[Results] Through analysis, it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public health risks, includ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ater related diseases, foodborne illness and heatstroke etc, and there wasthe capability gap between the preparation and responding.

[Conclusion] These risk pre-assessment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predict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EXPO 2010 and improve urgent management.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Risk assessment; Supportive capability

2010年將在上海舉辦世博會。世博會的舉辦在促進城市發展進程的同時,也是對公共衛生體系的考驗。本課題引入風險管理的概念,旨在借鑒國內外公共衛生保障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和世博會的特點,找出應對策略。

1 材料與方法

1.1 疾病資料

相關數據來自于世界衛生組織(WHO)、國家衛生部、上海市和本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的監測數據。

1.2 訪談

訪談采用錄音和現場記錄方式記錄整理。

1.3 問卷調查

開展對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市民等的公共衛生能力和認知調查,用SPSS 11.5軟件統計分析。

1.4 評估指標的選擇與依據

查詢到相關文獻資料100余篇。將《澳大利亞/ 新西蘭風險管理標準AS/NZS 4360∶2004》(Australian/New Zealand Standard RISK MANAGEMENT)作為本課題主要的參照標準。

2 結果

2.1 風險管理的概念

所謂風險,是指突然發生的一些事可能影響目標的實現。風險管理,是指針對肯定有風險的情境,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

風險管理的過程和要素及相互關系見圖1。

2.2 上海世博會公共衛生風險管理背景分析(盧灣區)

2.2.1 地理位置 盧灣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全區面積8.03 km2。2008年底全區戶籍人口31.01萬人, 外來人口27 985人,流動人口(未住滿6個月)16 696人。世博園區規劃用地范圍為5.28 km2,盧灣區納入世博會規劃區的范圍約0.85 km2。

2.2.2 世博會參展情況及預計人數 世博會在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舉辦,預計有7 000萬人次參觀。據方穎研究預測,世博會的參觀者中,上海市民、長三角地區游客、長三角以外地區游客、境外的游客比例為20∶30∶45∶5;經測算,平均日、高峰日和極端高峰日客流量分別為40、60、80 萬人次。

2.3 風險識別與風險分析

2.3.1 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① 盧灣區情況:2005―2008年盧灣區處理的突發傳染病疫情和公共衛生應急事例見表1。

② 全國公共衛生事件:2008年10月30日―2009年5月31日發生的傳染病疫情,包括甲型H1N1流感、霍亂、手足口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生的食物中毒有瘦肉精、集體性食物中毒;還有集體性急性胃腸炎,不明原因集體中毒,化學中毒,食品毒物,化學泄露等。

③ 世界各國疾病爆況:2008年1月―2009年5月,WHO疾病疫情報告涉及傳染病種13種,A(H1N1)流感、人禽流感、霍亂、腦膜炎球菌病、脊髓灰質炎、埃博拉出血熱、埃博拉萊斯頓病毒、黃熱病、沙粒病毒科的新病毒、馬爾堡出血熱、腸道病毒(手足口病)、裂谷熱、登革熱/登革出血熱。

2.3.2 法定傳染病疫情 2008年盧灣區居民和外來人口均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居民乙類傳染病共報告10個病種747例,總發病率為240.57/10萬;報告病種為急性病毒性肝炎、菌痢、猩紅熱、麻疹、百日咳、乙腦、淋病、梅毒、HIV、肺結核。丙類傳染病共報告3個病種134例,總發病率為43.15/10萬;報告病種為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瀉、手足口病。外來人口乙類傳染病共報告9個病種399例;丙類傳染病報告3個病種。

2008年上海市甲、乙類傳染病共報告19種38 039例,發病率為204.73/10萬。傳染病報告例數居前5位的病種為:梅毒、淋病、肺結核、病毒性肝炎和痢疾,占全年總疫情的93.44%。

2.3.3 公共場所風險 據陳悅等對上海市6個區部分中央空調冷卻水中軍團菌的調查,平均陽性率為53.17%;6―9月的夏季,其陽性率達67.32%。本區各種人群軍團菌抗體總陽性率為7.59%,中央空調冷卻水軍團菌培養陽性單位人群軍團菌抗體陽性率比陰性單位高4.09倍。

2.3.4 食源性疾病

① 食源性疾病報告:據WHO 2007年3月報告,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很難估計,但據報告僅2005年就有180萬人死于腹瀉,其中大部分病例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有關。

據衛生部通報,2008年全國報告食物中毒431起,中毒13 095人,死亡15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報告起數和中毒人數最多,分別占總數的39.91%和58.00%;9月份是2008年食物中毒報告起數、中毒人數最多的月份,分別占全年總數的18.56%、15.47%。

② 食源性疾病監測(2008年):上海市臨床監測病例中,7―9月副溶血性弧菌陽性率較高,沙門菌和志賀菌在每個月都有一定的陽性率,還檢出腸致泄性大腸桿菌。食品污染物監測,9月是微生物檢出率最高的月份。

2.3.5 生活飲用水

2005―2007年,盧灣區每季度1次的二次供水9個點、末梢水8個點、水庫唧(汲)站1個點的水質監測結果,細菌和大腸菌群的合格率為100.0%;耗氧量合格率最低,平均為5.70%,氨氮的合格率為57.6%。2008年監測結果,二次供水和末梢水的耗氧量合格率分別為36.11%和59.38%,細菌和大腸菌群的合格率為100.00%。

2.3.6 高溫中暑

據中國氣象年鑒,2006年上海市區35℃以上高溫天數達27 d,37℃以上炎熱日數有9 d,極端最高氣溫達38.6℃;各大醫院的門急診人數比平時增多13.0%,出動急救車次比高溫前增多近3倍。2005年市區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日數為31 d, 6月25日―7月5日,市區出現了連續11 d的高溫,其中有連續5 d日最高氣溫≥38.0℃。2004年市區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日數為24 d,7月16―26日出現了連續11 d的高溫;各大醫院的門急診人數比平時增加近1/3,出動急救車次是高溫前的1.5倍。

2.4 風險評估

由于一些健康相關影響因素的改變,如大規模的人群聚集、高溫高濕的季節,病媒生物、環境及室內空氣質量、飲用水安全、食品衛生安全、飲食習慣的變化,加之腸道傳染病及輸入性傳染病的威脅,增加了上海世博會公共衛生風險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近四屆奧運會均在奧運會開始前進行了風險評估,樹立了風險管理目標,提出風險管理措施,制定了多種應變和應急預案(未查見世博會風險預測報告)。近四屆奧運會風險預測情況見表2。

悉尼奧運會期間沒有傳染病爆發,沒有發現食源性疾病以及環境相關疾病。雅典奧運會期間在奧運場館或巡邏船沒有發生任何由于食物或水污染而引發的病例爆發;8月的高溫沒有上升到很高,沒有對觀看戶外賽事的觀眾造成嚴重的影響。沒有查見關于北京奧運會期間疾病發病情況的報道。

根據澳大利亞/ 新西蘭風險管理標準(AS/NZS 4360),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評估和風險識別矩陣分別見表3,4。

2.5 風險處理

風險處理是選擇和執行減少風險管理措施的過程,有時可以把風險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就理解為風險管理。風險的危險度與防備性和能力等因素有關。

2.5.1 實驗室檢測能力(以盧灣區疾控中心為例)

① 水質檢測能力:對照2006年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增的項目還不能檢測,主要是微生物中的賈第鞭毛蟲、隱孢子蟲,飲用水消毒劑、毒理指標中的無機和有機化合物指標。

② 微生物檢測能力:按照上海市疾控中心對各區縣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檢測能力要求,排除項目尚未申請實驗室認定評審的原因,還有3項沒有條件開展。

2.5.2 現場檢測能力

區食品衛生監督部門配備的檢測車可檢項目33項(物理6項、化學23項、微生物4項);區疾控中心、區衛生監督部門配備的都是公共場所空氣質量檢測設備,項目分別是12和15項;3家單位有現場常規檢測設備和能力,尚不完全具備突發事件的檢測能力。

2.5.3 專業人員能力

參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護理學院衛生政策中心研究提出的生物恐怖和突發事件公共衛生人員能力標準,采用適用于所有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的核心標準,對本區部分公共衛生應急人員(疾控中心50人,食品藥品監督所15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人)進行問卷調查。對自己的應對能力作評價,設定的內容有:① 清楚公共衛生在突發事件中的作用;② 清楚突發事件應急指揮工作流程;③ 熟悉本部門突發事件應急預案;④ 清楚本人在應急突發事件中的職責,并能在演習中認真執行;⑤ 能獨立進行流行病學或衛生學調查;⑥ 熟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流程和時限;⑦ 能正確使用突發事件信息溝通設備(如傳真機、電話、電腦)。疾控中心在各項中選“完全可以”的比例最高,食品藥品監督所多數選“絕大部分可以”,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選“部分可以”的人居多。

法定職責認知(根據傳染病防治法)的調查結果,被調查單位對自己的職責認定程度較高,但職責范圍界定還有混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混淆項目比較多,而食品藥品監督所應急處置就是圍繞食物中毒開展,所以混淆的選項和人數較少,疾控中心介于當中。對區衛生監督所30人的行政職能認知調查結果,對各項違法行為查處的認知率在96.7%以上。

2.6 溝通與咨詢

在內部和外部相關利益人的適當的溝通和咨詢應貫穿于風險管理的每一階段和整個過程。對區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食品藥品監督所的一線人員和主管領導進行訪談,主要了解在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處理中的職責定位、溝通協作、本區公共衛生體系是否能滿足世博保障等。

訪談結果:① 認為在應急機制、溝通協作方面各部門的職責有交叉,職能界定不是很清楚。② 人員素質和能力應付常規工作可以,但世博保障人員缺口大;人員能力需提高,技術需強化,尤其是現場處置和事件調查能力方面。③ 指揮協調方面要形成好的機制。

對245名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本地居民197人,非本地居民16人,不明32人),

了解對公共衛生和防病方面的認識。

結果有33.9%的人認為食品安全是目前構成威脅的最大衛生問題;評價現在的公共衛生狀況,認為優良、良好、一般、不太好、差的比例分別為10.1%、32.8%、48.5%、7.6%和1.0%)。

2.7 風險監測與再評價

本區已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重點控制疾病預警預報系統、傳染病監測信息系統、癥狀監測系統(如“不明原因肺炎”監測)、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監測系統等。但存在著網絡結構和對疫情預測預警分析較少等問題。

3 討論

風險管理是個過程,通過風險管理的方法,識別風險因素,以期達到防備風險、應對危機、修復災害、減緩風險的循環過程。

識別出的風險還要考慮發生的可能性:風險=結果(風險)×可能性。根據矩陣表方法,參考奧運會的風險評估經驗,考慮上海世博會歷時時間長、人員不特定、人流量大、控制范圍不確定和季節性等特點,進行風險因素預測分析。高風險:世博會期間食物和水的銷量大幅增長,因此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首先應被列入;經預測,國內游客占到95%,因此傳染病危險因素應以內源性傳染病為主;由于國際交往頻繁,輸入性傳染病,尤其是輸入性新發傳染病的風險依然存在(如甲型H1N1流感)。5―10月是上海的梅雨和高溫季節,高溫中暑是危險因素之一;使用中央空調的場所嗜肺軍團菌感染也是一種危險因素;另外,眾多游泳場館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低風險:霍亂、流行性腮腺炎、風疹、季節性流感和近年來高度散發的人禽流感。

舉辦大型活動,各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進行環境評估和風險預測。日本2005年世博會的環境因素評估方法,就從環境因素背景和評估等作了闡述。涉及政策、標準、方法、恢復措施,考慮了人與自然環境、本地居民與外來參觀者等諸多因素。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的準備文件,關于審核、風險管理和報告的章節中,要求一旦確認了任務表,對于中央戰略規劃和風險控制的循環審核過程開始:①根據恢復預案的可靠性和自然因素的強度,判定被識別風險的級別(高、中、低);② 闡明預案中的每一個風險,并落實責任人;③ 對未解決風險逐步提高處理層級;④ 糾正行動必需由最高決定層貫徹到執行層,確保發生問題區域的執行層能接受和執行。

經初步的風險評估,舉辦世博會存在著眾多的公共衛生風險,但是資源的儲備(尤其是能力)和協調溝通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建議:① 建立世博會公共衛生協調指揮中心,統一運行機制,統籌資源,建立相關部門協作協定;② 世博場館區域涉及3個區,旅游者的范圍則在全市,因此風險評估要考慮上海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的多因素權威性評估,建議應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開展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級別;③ 在市級層面的部署和規劃下,完善以呼吸道、消化道、腦炎、出血、皮疹等5大癥候群的“癥狀監測”系統;④ 完善和熟悉公共衛生網絡框架,建全相應的危機溝通路徑和計劃;⑤ 針對本區公共衛生資源缺陷,通過增添設備或多方互助協定獲得資源共享;⑥ 制定基于能力的應急預案,貫穿風險管理的全過程; ⑦ 對專業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⑧ 可以借鑒國外成熟演練模式,開展多層次多部門的合作演練,多樣化的演練和文件核查可以幫助完善預案和熟悉程序。

4 參考文獻

[1]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風險管理標準\. .

第6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關建詞:幼兒園;突發事件;應急管理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263-02

2006年《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明確了國務院處置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則、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標志著我國的突發公共事件處置步入了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目前,全國諸多省市根據這一體系建立了適合當地的突發事件預案管理方案和原則,而且不同類型的幼兒園也根據實際制訂相關操作辦法,很多幼兒園總結了可行性方案,對幼兒園突發事件預案管理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國內諸多教育研究者也投入到突發事件的研究中,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從經驗總結、個案報告、法律建構、調查追蹤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從應急預案管理概念出發,幼兒園應急預案管理界定為:在幼兒在園內期間,針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人身安全和意外事故等突發事件所制訂的管理及處理方案。概念主要強調兩類突發事件:一類是公共突發事件,主要指由于各種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傷害;一類是幼兒園特有突發事件,主要指由于幼兒園教師或相關保育人員疏忽、失誤而造成的幼兒在衛生、安全和意外事故等方面可能出現的傷害。而管理和處理方案是幼兒園作為實施主體,面對兩類突發事件所制訂的一系列辦法。突發事件并不會隨時發生,但必須時刻做好準備。根據突發事件的變化周期,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法。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任何的研究預案都不可能全部概括各種發生的可能,所以在預案管理時必須具有動態可調整性,必須對于某些超常的災變留有余地。

二、幼兒園突發事件的主要類型

1.安全類突發事件:幼兒園中主要是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大型群體活動公共安全事故,火災,針對師生的各類恐怖襲擊事件,師幼非正常死亡、失蹤等可能會引發影響校園和社會穩定的事件等。

2.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幼兒園內發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損害幼兒園師幼健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幼兒園所在地區發生的、可能對幼兒園師幼健康造成危害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3.事故災害事件:幼兒園事故災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擁擠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的后勤供水、電、氣等事故,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影響幼兒園安全與穩定的其他突發災難事故等。

4.自然災害事件:幼兒園常見的包括洪水、臺風、雪災、地質滑坡、地震災害以及由地震誘發的各種次生災害等。從實際情況看,近幾年發生頻率高、問題突出、社會關注度高的幼兒園突發事件,主要集中在心理問題、幼兒管理、師德等方面。

三、成立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制定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成立應急管理機構,為了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必須健全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加強幼兒園應急預案的制訂與管理,切實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2.提高幼兒園教師及相關人員的憂患意識,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幼兒園應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并嚴格執行。要通過分層次的宣傳教育和有針對性的培訓,增強幼兒園教師及有關人員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識,培養和提高幼兒園教師、領導干部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對幼兒園幼兒而言,應從兒童心理及生理特點出發,吸取幼兒園各種突發事件的經驗教訓,重在引導幼兒了解日常安全規范,通過說教、故事、實踐等途徑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而對幼兒園教師和領導干部而言,則要強化以孩子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的意識,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幼兒飲食、衛生、交通等易發生突發事件的預防。同時,幼兒園領導要抓好對教師、管理人員的應變能力培訓,掌握防范措施和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并適當組織模擬演習,鍛煉應變能力。

3.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幼兒園管理體制,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的管理是幼兒園常規管理的組成部分,對幼兒園應急預案的制訂和落實情況開展檢查,可以有效地落實演練責任,加大力度,從思想上引起相關責任人的高度重視,真正將預案管理當作幼兒園常規管理的重要內容。

4.增強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凸顯幼兒園應急預案的特點。目前,幼兒園應急預案的主要問題在于操作性不強,雖然已經制訂了諸多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但實效性不強,不僅沒有達到制訂預案的目的,而且沒有突出幼兒園本身的特點。因此,在制訂預案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國家預案編制的框架,更重要的是應該盡量本土化,并體現主動性,應盡可能地標準化、規范化,與幼兒園實際相結合,如幼兒飲食衛生食物中毒應急預案,成立食物預案小組;落實各部門職責;日常工作要求;食品原材料到信譽好的廠家購買;掌握好視頻原材料庫存量及存放時間,原材料的儲存要分類、分架、離墻離地等。事故應急處理,做好留樣及時向衛生防疫部門匯報。幼兒家長接送制度的制訂及相關事件的預案處理、幼兒出門制度等,針對幼兒易發生的諸類事件進行預案和后期更新管理。

第7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衛生,演化,評估

Abstract : We have roughly separated the approaches according to four main purposes of evaluation: basic research,status assessment, measuring effectiveness, and accounting and compliance.from the evolvement of Public Health,we can learn:Trend towards project cycle management approach, Increased presence of both outcome & process evaluation, Emphasis on Methodological Rigor, Increased use of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Iterative Feedback, Accountability to Public,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st public health organizations.

Key words:Public Health,Evolution,Evaluation

一、引言

評估即價值的評定,是通過對照某些標準來判斷測量結果,并賦予這種結果以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評估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從人類開始出現它就存在了。在公共衛生領域里的評估包括收集關于特定的醫療衛生保健產品或者服務的信息,意在達到這些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判斷。

公共衛生評估的產生實際上可以追溯到流行病學,或者研究影響人類疾病的發生分布和原因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流行病學和醫學一樣古老。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認為是現代醫學之父,在公元前5世紀他就暗示一個人的外在環境和個人行為與生病是有關系的。 流行病學自從希波克拉底時代就有明顯的發展,在近年來它大大受益于社會科學里的方法和技術,尤其是心理學。然而,公共衛生評估的發展絕不囿于某個學科的發展,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本文探討了公共衛生歷史上應用的所有的評估方法,并提供了一些這個領域里的關鍵進展,對每種方法提供了人們或者組織要么使用該種方法要么在它的發展中有幫助的例子。一般而言,這個總結主要集中在監控和評估的方法而不是實際的用于說明項目或者活動成功的實際標準或者指標。我們對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興趣,因為我們想通過使用它們去監控和評估相關的項目以及從公共衛生監測和評估的歷史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

二、西方公共衛生評估的演化邏輯

在這個部分我們提供了一個公共衛生評估歷史的總結,討論公共衛生評估是如何取得進展的。按照四種主要的評估目的,我們粗略的把公共衛生評估方法分為:基本研究、狀態評估、衡量效力以及責任和遵從標準。對最重要的部分我們按時間的順序討論該種方法,有時和例子結合起來以更有效的說明該種方法。最后,重要的是注意某一種方法可能滿足不止一個評估目的。下圖是一個簡化的公共衛生評估演化樹,但是所提供的方法并沒有涵蓋公共衛生歷史上應用的所有的評估方法。

(一)基本研究

在公共衛生中,任何評估回答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它發生的環境和影響它的結果的機制,例如:從業者需要理解疾病背后的原因,它們最終使用的任何活動的獨立性。實際上,在從業者發展它的活動之前,它們首先必須理解疾病的分布以及它們如何轉播的,對基本研究的知識積累在評估中是經常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它們為發現和或檢驗理論以及與活動相關的假設打下基礎。

正如前面所指,早在公元前5世紀,像希波克拉底這樣的學者至少已經思考到了環境、個人習慣和疾病之間的關系。在希波克拉底工作后的兩千年里人類思考疾病的原因,但是很少去衡量影響,直到1662年Londoner John Graunt出版了The Nature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Made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該書第一次在人群中量化疾病譜,它用可利用的關于出生死亡和疾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去確定趨勢,檢查潛在的原因以及定量化影響,按標準化程序收集人口統計學數據形成了現代流行病學的基礎,這種研究方法意味著公共衛生評估的起源。Graunt的工作也經常被認為是人口統計學的誕生,它是一個致力于研究人口的規模、構成和分布以及源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遷徙模式變化的學科。像流行病學一樣,人口統計學在公共衛生評估里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狀況評估

早期在理解疾病,疾病分布及其原因方面的努力為后來公共衛生的項目評估打下了基礎。這樣的信息是相當重要的,公共衛生評估者和政策制訂者也需要去了解人類疾病的狀況和潛在的威脅。他們甚至需要知道隨著時間的過去,人類健康的變化。對狀況的評估為政策制訂者提供這方面的信息。狀況評估包括評估特殊變量的條件和狀況(例如,死亡率,兒童營養,心臟病的發病率),通常設計一些活動去影響變量。

在1970s之前,公共衛生研究者和從業者已經使用較小規模的或者非常特殊的研究和調查去理解衛生活動,以評估相關的小范圍人群的健康狀況。在1970s早期,尤其是在政策層面,越來越認識到需要數據進行大規模的對比。對大規模比較數據的需求促進了產生世界生產力調查(WFS),它在1972-1984年間實施。WFS是我們定義的大規模標準調查的例子。

大規模的標準調查像WFS在財務上,技術上和后勤上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導致需要確定成本-效益方法,這樣才能收集到最需要的和最及時的信息。這樣,快速評估方法在1970s的后期應運而生。在公共衛生領域,與在其他學科里一樣,存在不同的快速評估方法。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快速評估方法可用于健康教育項目、計劃設計和評估的各個環節,具有快速、無需大量理論數據資料,并能評估潛在信息等優點,但它不提供評估特殊項目層面的活動的細節性信息。

在公共衛生領域,快速評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由擴大的免疫計劃(EPI)所使用的方法。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在1974年設立擴大的免疫計劃,以增加對白喉、破傷風、哮喘、麻疹和肺結核的免疫覆蓋率。為了評估項目進展,在信息不是太可靠的情況下,世界衛生組織需要一個簡單的調查設計以衡量各國的免疫覆蓋率。為擴大的免疫計劃而設計的抽樣戰略雖然沒有傳統研究方法的嚴格,但是它更簡便和快速。

(三)衡量效果

經常地,公共衛生評估者尤其是那些工作在第一線的人不僅僅對知道一般人群的狀況感興趣,而且它們更想知道它們的項目是否對目標人群有理想的效果以及它們如何能為現在和將來的項目取得更好的效果,評估效果反映了這種需求。通過使用評估結果去確定項目的效果,在一些情況下,這種類型評估很明顯的和項目活動評估緊密地連系在一起,因而直接地有助于項目的實施。然而,直到

1960年代早期這種類型的評估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此時,用在公共衛生和社會服務上的資金卻增長迅速,隨著在社會項目上的投資,捐贈人、政府機構和公眾想知道他們的資金運行效果的證據,這樣公共衛生機構開始把重點集中在更系統地衡量特定項目的效果。以項目導向的衡量效果的監測和評估和前述的為狀態評估而使用的監測與評估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模糊的,主要的區別正如我們已經定義的一樣,就是狀態評估獨立于一個活動,然而評估效果必須與一個活動效率相連。在公共衛生衡量效果中出現了一些主要方法和創新,這些既包括以影響評估又包括采用的一些管理辦法,我們主要討論健康影響評估和實踐研究。

健康影響評估,它源于前述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案,該法案在確保新的發展項目、行動或者政策時充分考慮到環境問題的一股強制力量。它反映一些特殊的,在環境影響評估里沒有得到充分地對待的健康問題。環境影響評估方法在1986年世屆衛生組織報告關于環境影響評估的衛生安全之后,在1980年代后期開始更多地直接提出這些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影響評估定義為“政策、計劃和項目可能是用于判斷關于人們衛生的潛在影響以及在人群中這些影響的分布的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結合。”

實踐研究。在1960s中后期,由于試驗研究較之在實踐、技術和倫理等方面地問題難以實施,作為一個替代選擇,實踐研究出現了。實踐研究的主要貢獻來自在資源受限的條件下,它為決策者提供一個決策合理的基礎。實踐研究是公共衛生評估方法在嚴格和可靠性上邁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項目計劃和在項目編制中監控和評估系統卻落在了后面,作為回應,在70年代早期,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 由Leon Rosenburg領導的咨詢小組,應用投入產出原理,開發出第一個邏輯框架分析法(LFA),用于項目的規劃、實施、監督和評估。1973年由USAID正式采用邏輯框架分析法(LFA),接著傳遍了世界各地,迅速被一些組織采用。

公共衛生從業者從1980年代后期廣泛使用該邏輯框架,在一個完整的形式里,邏輯框架為理論以及項目的基本假設提供了一個的圖形化的解釋,描述投入活動、產出、結果和影響的結構已經成為公共衛生標準評估框架,它可以確定這些因素之間的項目關系和相應的指標。邏輯框架最完整的形式可以提供一個明確評估問題、衡量數據來源和數據收集點的操作性框架。

1980s尤其是90年代更加把重點放在可問責性上,雖然已經設立一些改進的方法去確定項目影響,但是效率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公共衛生活動也許會產出理想的結果,但是和這些結果相關的支出是多少呢?資源用在其他的活動是不是更好呢?效率分析——結果分析的一種類型,通過衡量效果或者是單位成本(財務的和非財務的)的效果回答上述問題。效率分析是評估研究回答的是關于項目成本與其收益的資金價值或者它提供的設備狀況的產生的效果這樣的一些問題。效果評估的兩個眾所周知的類型就是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率分析。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在公共衛生領域內績效監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需要說明影響的具體指標,尤其是在衛生保健管理領域和地區政府機構,如,美國衛生和人力服務部。加拿大政府定義績效監測為:“正在收集資料的過程意在評估滿足戰略結果的進展,可能的話提供進展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警告。”

績效衡量一般有三個特征。第一,開發一個明顯的目的目標和戰略;第二,開發和實施戰略以評估績效;第三,使用績效信息以改善管理實踐或者資源配置。當績效監測可能包括過程指標時重點經常首先放在記錄結果和影響上,當績效監測緊緊集中在結果和影響上時它就不能說明投入和過程可能會有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以及這些產出和影響的獲得。同樣的緊緊基于績效結果和績效影響的評估沒有提供充分的信息去完整的理解活動的效用和它實施的效果。

在1990年代早期,責任運動在公共部門里得到廣泛開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993年美國政府績效和結果法案相聯系的結果管理運動,無論是動機還是責任運動都促成了在公共衛生組織里采用基于結果的管理方法。例如,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他們在1990年代后期采用了基于結果的管理方法,基于結果的管理運動直接回應了監控和評估往往只集中在產出而不是項目的實際影響的批評,基于結果的管理完全把績效管理和監控相連。在文獻中,最完整的定義之一來源于加拿大政府,它清晰地區分了RBM(results-based management)和PM(performance

monitoring)。按照這個定義RBM是“一個綜合地有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法,它整合商業戰略、人、過程和標準以提高決策和驅動變化。該方法集中于過程早期的正確設計實施績效衡量,學習和變化以及報告績效”。同樣的UNFPI定義RBM為一種改進項目和管理效力和責任的方法。根據UNFPI,RBM使用結果作為計劃管理報告的基礎。RBM努力通過比較和分析實際結果和計劃結果通過一般的監測和評估報告,反饋和調整來提高績效。RBM方法在公共衛生里的評估通常在大型的多邊的捐贈組織里是非常普遍的。在那里,政府的政策需要結果導向的方法。

同時績效監控和基于結果的管理變得流行起來,一些組織開始采Cracknell所描述的項目循環管理方法去監控和評估。Cracknell使用該術語是針對開發領域的,盡管有一些公共衛生組織使用監控和評估系統被歸入到項目循環管理中去,這種方法結合了邏輯框架和基于結果管理的優點。項目循環管理認識到監控和評估在孤立的項目計劃和實施情況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它必須溶入到項目循環中去,一些項目循環管理在公共衛生中的運用,強調直接與項目目的、目標和活動相聯系的投入、過程、產出、結果和影響指標應該是混合的。當用這種辦法實施時,該種方法使組織沿著活動和產出的因果鏈以獲取特定的影響,從而顯示進展,把經驗教訓反饋到項目管理中去,也是公共衛生項目循環管理中一些方法的普通要素。

(四)責任/和遵從標準

評估要完成的第四個目的就是責任或者遵從標準,遵從標準評估一個項目或者組織遵從規則授權標準或者其他的正式規則的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捐贈人使用遵從標準監控以確保他們的資金接受者完成合同或者要求所強調的活動。在這種意義上,在衡量效力評估中的影響評估方法在有些時候就是用于責任和遵從標準目的。

在1970年,隨著環境保護組織的建立和1970和1980年代對有毒廢棄物的恐慌,政府和公民一樣在監控環境和衛生問題時變得很積極,我們把這類的公民和監控活動稱為是守門人和公民監控。環境保護署(EPA)和職業安全和衛生管理局(OSHA)是法律授權的,保護公民健康和環境的看門人組織的例子。EPA和

OSHA起著正式的規范的作用去監控環境的和工廠暴力的組織,當這種暴力發生時,工廠會受到罰款和可能會失去從業的執照。公民監控是指較在不正式的場合下公民經常不是在法律授權范圍類執行監控的。

當守門人和公民監控采取“大棒”的方法來監控和遵從標準時,資格認定和委派使用“胡蘿卜”的方法去引誘組織滿足保證人民健康和提供高質量服務的標準,這在衛生領域里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其主要是由于醫生被迫獲得營業執照。直到近來這才開始作為一種給組織和公司一個競爭的契機的戰略而變得流行起來。資格認定和委派在組織層次上可以使那些公司和機構區別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是否滿足較高的質量標準,這種監控戰略在管理保健領域越來越流行。

三、啟示

按照評估的四個基本目的,我們討論了在公共衛生領域里的監控和評估的演進:基本演進,狀態評估,衡量效力以及責任和遵從標準。這是一個討論公共衛生監控和評估演進的有用框架,也有些討論了其他的一些評估目的傾向,但這里沒有得以展開。這里提出了當今公共衛生監控和評估系統里的更一般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沒有在演進討論里出現,但是對理解公共衛生監控和評估的方向任然是重要的。我們之所以對一般的程序和原理更感興趣,是因為不僅使用它可以監控和評估項目,而且還從公共衛生監測和評估的歷史中可以得到的啟示。這里我們總結了那些一般的因素和交叉的趨勢以及強調一些上面討論的更廣泛的傾向。

(一)項目循環管理方法傾向

公共衛生評估開始把重點放在可量化的方法上(例如健康風險評估、大規模標準調查),同時現在許多公共衛生組織相應的開發出了很好的、系統的和整合的監控和評估系統。盡管在開發監控和評估系統的這些組織中,具體的步驟都不一樣,但是監控和評估應該包括以下項目應該取得廣泛共識:概念模型開發,計劃編制,實施,監控和評估系統的修正和調整,數據分析,溝通,以及反饋到項目層和管理層的決策制定中去。

邏輯框架在項目循環監控和評估中是重要的工具,他們為概念化理論因果聯系、活動點以及活動和目標狀況之間的假設關系提供了圖示化幫助。一些組織使用理論模型,提出在項目活動和目標情況之間的假設聯系;其他組織使用邏輯框架作為計劃編制工具。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邏輯框架既包括理論之間的聯系也包括項目因素。

(二)結果和過程評估的增加

盡管一些公共衛生組織把結果和影響方法加入到監控和評估系統中去,但是也有一些組織強烈地爭論要完全地把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完全整合到一起,他們認為評估不是簡單地檢查過程或者影響而應該是他二者都很重要,過程評估提供環境和對產生結果的項目的理解。然而許多公共衛生組織對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同等對待,一些組織認為過程導向評估和參與導向評估是為新公共衛生而設計的。

(三)強調方法上的精確

公共衛生領域使用精確的方法和確保在評估設計、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整合方面相應的更為重要。在以研究為導向的組織里尤其是這種情況。在其他許多組織中,對一個特殊活動的變化指標和變化的歸因進行區分有一個清清晰的認識,衡量工作尤其是后果和影響衡量必須顯示因果和影響關系。

公共衛生評估的演進顯示了越來越選擇更復雜的方法和工具以區分項目影響和所屬原因。隨著這些方法和工具也越來越多的用于實踐,把總項目影響從凈項目影響中區分開來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增加。

使用更復雜的方法和工具的趨勢可能更易于面向未來,正如一些公共衛生評估專家所支持的,重新回到使用實驗設計以及多階層模型的增長,縱向的調查回歸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統(GIS)也成為一個通用的工具,隨著對健康監測和監控服務配置應該反映人群需求而這些需求隨著地理狀況變化而變化。

一般地,在公共衛生內部越來越重視生物學方法和系統思想。這些模型認識到真實世界裝置具有動態的和不可預料的特征,模型建議衛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個人之間的,社會文化的,環境的政治因素所影響,為了反映這些更復雜的模型,一些評估方法開始從定量分析、實驗分析到一個更廣闊的系統分析。

(四)越來越多地使用定量的和混合的方法

出現在公共衛生機構里的普通的監測和評估原理使評估應該既使用定量數據也使用定性數據。定量數據來自于那些易于量化的情況,取得這些定量數據所使用的方法變化的范圍很大,但是必須包括調研,實驗,和直接的衡量。然而另一方面,定性數據不能以量化的數字的形式進行總結,使用收集定性數據的方法一般包括焦點人群調查,參與式調查和人種學。

CDC(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強調數量信息和質量信息的整合可以幫助確定證據是充分而全面的。Buckner等指出越來越多的興趣放在對評估項目績效的質量標準上來,例如,保健的質量。從業者也認識到數量方法和質量方法的互補性質,從那些不同方法的到的數據幫助確定更可靠的結果。質量評估方法越來越受到歡迎,盡管他們仍然處在使用的早期階段。

(五)對公眾的責任

近20年公眾越來越重視可問責性。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者通過對項目實施促進參與的方法提供一個平臺。這樣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在公共衛生評估中,這成為一個基本的準則,即公共衛生利益相關者必須參與到活動中去。

對公眾的責任也隱含在績效和基于結果的衡量方法后面,這些方法反映了對更清晰地說明取得的結果和確保資源在獲得這些結果時以最有效的方式來使用等等方面不斷增長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資格認定和委派項目也反映了公眾對了解和他理想的高質量的服務的需求。

總之,公共衛生評估方法可以大致分為四類:基本研究、狀態評估、衡量效力以及責任和遵從標準。通過對公共衛生評估方法演變的考察,我們可得知在改領域對需要良好的監控和評估已經達成共識;越來越多地使用項目循環管理方法,該方法把監測和評估和項目計劃編制清晰的連系在一起;在項目管理中重點放在結果的反饋和使用上;既使用的定性數據也使用定量數據;在機構內與監控有關的問題開始考慮合作。 參考文獻

1、Cummings, Harry F. 1997. “Logic Models, Logical Frameworks and Results-Based Management: Contrasts and Comparisons.” Canadi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Ottawa, Volume XVIII, special issue, p482

2、Hennekens, Charles H. and Julie E. Buring. 1987. Epidemiology in medicine. Edited by S. L.Mayrent.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cMullan, Colin , and John Eyles. 1998. Program evaluation in public health, edited by P. b. 4.Ontario, Canada: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gram & McMaster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3、McMullan, Colin , and John Eyles. 1998. Program evaluation in public health, edited by P.b.4.Ontario, Canada: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gram & McMaster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p159

4、MEASURE DHS+. 2002. About DHS+ surveys and research [Internet]. MEASURE DHS+ n.d.[cited November 14 2002]. Available from measuredhs.com/about/types_of_surveys.cfm.

5、Patton, Michael Quinn. 1997. 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 The new century text. 3rd e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6、Paustenbach, Dennis J. 1995. Retrospective on U.S. health risk assessment: How others can benefit. (6):283-332.

7、Rehle, Thomas, Tobi Saidel, Stephen Mills, and Robert Magnani (Eds). 2001. Evaluating programs for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handbook for program managers and decision makers: Family Health International.

8、Robert Mcdonald. October ,2002.“Practical Approaches To Support Evaluation I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Http://Www.Europeanevaluation. Org/Docs/Macdonald. Pdf.

9、Salomon JA et al. Integrating HIV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rom slogans to impact. PLoS Med vol 2(1):e16, January 2005 (medicine.plosjournals.org/archive/1549-1676/2/1/pdf/10.1371_journal.pmed.0020010-S.pdf, accessed 17 November 2005).

10、Susan Rose-Ackerman.,The Economics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 Studies In Structure And Polic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The Nation’s Progress in Cancer Research: An Annual Report for 2003. Washinton,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3 (cancer.gov/nci-annual-report.pdf, accessed 17 November 2005).

11、The right of everyone to benefit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ral and material interests resulting from any scientific, literary or artistic production of which he is the author (article 15, paragraph 1 (c), of the Covenant). Geneva,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eneral Comment No. 17. (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comments.htm, accessed 25 January 2006)

12、The right to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health, Geneva Committee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General comment No 14. (ohchr.org/english/bodies/cescr/comments.htm, accessed 25 January 2006).

12、W.K. Kellogg Foundation. 2001. Logic model development guide: Using logic models to bring together planning, evaluation, & action. Battle Creek, MI: W.K. Kellogg Foundation.

第8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對此,中國城市建設和管理者們找到的“良方”就是提升城市的整體信息化程度,打造統一智能的城市管理系統。這也為尋覓新商機的IT巨頭提供了豐盛的大餐。IBM、思科等企業都玩起了“智慧”、“智能”等高深的概念,并迅速在中國各地“攻城略地”。

當前,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威脅。如何打破信息瓶頸、合理地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城市管理者關注的焦點。

IBM和思科等IT廠商都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機。在IBM看來,中國短期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和長期的發展目標均圍繞五大主題展開,即經濟可持續發展、有競爭力的企業、和諧社會、能源有效利用以及環境保護。

在思科看來,城市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比如IT技術在能源利用、智能電網、水資源管理、公共衛生及教育以及安全領域的應用,將幫助城市在10年內提高30%的能效。

業內人士表示,IT巨頭玩的這場“智力”游戲,無非是“炒新概念、賣老產品”,IBM賣服務器,思科賣網絡產品。然而,這些并未阻止IT巨頭們展開掠食行動。

“我們相信,思科與重慶市政府之間可復制的合作模式將在未來引領中國‘智能+互聯城市’發展的方向。”9月11日,思科公司執行副總裁威蘭珂在重慶市政府與思科合作備忘錄簽訂儀式上慷慨陳詞。

據了解,此備忘錄簽訂后,雙方將結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就通信產品制造、“智能+互聯”城市試點示范、綠色技術研發與創新及風險投資等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而“智能互聯城市”在重慶的落地,也是這一概念首度引入中國市場。成都、西安等中國西部城市已與思科接觸,并計劃近期引入思科的“智能互聯城市”。

與此同時,IBM繼年初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后,近期其“智慧分析”相關服務部門將深入南京、合肥等中國中部地區。9月16日,IBM還在沈陽成立了生態城市聯合研究院,并籌劃“智慧城市”在沈陽的落地。

第9篇:公共衛生安全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服務 政府衛生管理 管理職能 職能轉變

如今新公共服務理論已經比較完善,在這個視角下對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進行有效的改革,從而有效的轉變政府的衛生管理職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機構的意識要始終保持清醒,將其衛生管理方面的水平不斷提高,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廣大居民。

一、目前政府在衛生管理中面臨的問題

首先,在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實踐下,目前政府和市場兩個機構在進行抗衡,同時也沒有明確的劃分出來政府和市場各自的職責,沒有確定邊界在哪里,有一些問題與公共權力的邊界范圍有關,那么在本質上來說這個問題就和有關。尤其是政府的權力如果過度下放而且沒有產生足夠的約束力的話,必然會對制度建設的進度產生影響,政府在醫療服務這個領域中,還沒有產生足夠的約束力來干預衛生管理工作。

其次,目前的公共服務視角下,政府的衛生管理職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并且在管理公共衛生的時候政府的價值取向有一些問題存在,在治理和價值導向中公平與效率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政府在改革衛生管理的時候,要將民間的經濟力量充分的引入進來,同時考慮到市場競爭的廣泛作用,這樣才能全面的提升目前的醫療服務供給能力,同時也使醫療管理方面更加具有效率、更加的公平,將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給我們的每一位公民,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這樣居民才會具有更高的綜合健康指標。

最后,就是在公共服務視角下,政府還沒有協調好衛生管理這個領域的公共利益和經濟利益,在公共利益觀念方面不夠一致,造成的結果就是公共利益的地位一降再降,已經不能保持一開始的初衷為公民和顧客提供優良服務。在公共服務視角下,人們對政府部門的能力開始產生質疑,認為其沒有能力改善服務的質量,很多情況下都有失公允,同時對病人也不能及時的提供質量和安慰,在實用性方面是非常欠缺的。

二、公共服務視角下政府應該具有的衛生管理職能

在公共服務視角下的政府衛生管理,首先應該保證的是醫療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完善的,并且制定各種規則來對衛生服務市場進行規范和約束,同時進行相關醫療補貼以及醫療保險的構建,在社會救助方面保證制度的完善。這樣一來不僅公共衛生管理變得更加有效,醫療服務的水平以及質量也能得到顯著的提升,切實轉變衛生管理職能,從長遠角度出發進行發展規劃制度的制定,同時在監管醫療市場這一方面要進行強化,保證其體制的完善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醫患關系和諧,在市場調控方面要保證政策的完善和有效。這方面需要專門的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去負責制定,通過行政干預的力量來對目前的醫療環境進行優化,使醫療保障資源能夠充分的將其使用效率發揮出來,建立一個和諧而平等的醫患關系環境。

同時政府衛生管理部門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擔負起監督醫務人員的職責來,在監管醫生的時候主要是以我國頒布的《執業醫師法》為依據,對醫師持有執照的制度進行合理的改革,并且充分發揮第三方的作用來進行有效的監管。在藥品定價制度方面進一步的健全,由政府來完成定價工作,這樣政府部門也能以價格法中的規定為依據來完善衛生管理職能,對藥品的基準價格、上下浮動范圍等,在不超出定價部門的權限范圍的基礎上進行規定。這樣不僅可以對藥品價格進行有效的控制,保障人民群眾就醫的時候自身利益不受到傷害,還可以讓診療過程變得更加的靈活,真正使衛生管理效率得到顯著的提高。

三、轉變政府衛生管理職能

在目前新公共服務的視角下,政府衛生管理職能具體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衛生管理相關部門應該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好宣傳工作,保證其貫徹落實,例如針對食品衛生、環境衛生以及學校衛生等的相關規定,同時做好防治規劃工作,在面對重大疾病的時候不至于束手無策,認真監督消毒產品的衛生情況,并且切實監督管理好違法違規的廣告。政府在進行衛生管理的時候,應該做好各種應急預案,這樣在面對各種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的時候才能井然有序的應對,同時在婦幼衛生方面也要科學的制定工作規劃。

對于公共衛生來說政府應該更有效地監督衛生執法,同時做好傳染疾病、五大衛生防治工作并加強監督。我國衛生方面的立法還不夠完善,需要我們盡快構建完成,不僅能用法律來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權,而且也幫助政府衛生管理部門更好的開展工作。例如認證好健康方面的產品并且做好抽檢和質量監督工作,不僅要對我國境內的醫療機構進行監測,保證醫療質量符合標準,還要嚴格的審批和準入社會內公共衛生,對各種突發事件進行協調從而有效救治。同時政府衛生管理部門要定期開展培訓工作,提升相關人員應對公共衛生事件時候應該具有的技能,同時為衛生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等進行培訓,使他們據有更高的積極性投入工作,面對突發事件做好應對措施,按照相關規定將省市轄區內的衛生技術力量都組織起來,面對緊急事件的時候能夠有效的處置。

政府衛生管理部門要做好自己轄區內各種傳染病以及慢性非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多向居民宣傳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通過公共衛生人力資源作用的發揮,更好的調查疾病以及新發疾病的情況,大力進行監管,使公共衛生具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在新公共服務中善于通過多元化的途徑開展治理工作,在衛生管理職能實施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即民主、公平和公正,政府機構在對醫療衛生制度進行管理的時候,要將其提供的醫療服務供給能力逐步提升上來。這樣也可以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避免出現公共衛生服務兩極分化情況嚴重的問題,利用政府提供政策作為支持,對與人民有關的醫療衛生制度進行改善,保證居民能享受到相同的衛生權利,真正在醫療領域中貫徹公平公正的理念。

同時社會公共安全衛生方面也是政府衛生管理部門需要非常注意的,做好其服務管理工作,實現社會利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政府在公共利益觀念方面應該是統一的,其他方面例如醫療保險、醫療補助、社會救助等都是與我們的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須要構建相應的制度,保證人民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在管理醫療制度方面增加投入,與醫院之間保持更加良好的衛生服務關系。

政府衛生管理部門還需要對醫療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建設。如今我們的時代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為了保證政府衛生管理部門具有與時代特征和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我們還需要為醫療服務市場進行各種規則的制定,在不改變醫療衛生職業自身屬性的前提下,對美國的模式進行借鑒。我國的政府衛生管理部門需要盡快研究出一套與我國情況相符合的醫療體制,這樣不僅可以為政府減負,還能將醫療費用控制下來。將相關的法律體系盡快確定下來,設立一個明確的原則和目的來對我國醫療制度的改革進行指導,保證衛生環境處于良好的法治條件下。同時對《衛生法》進行統一,讓政府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在衛生管理工作中,擔負的權責是什么,為公民應有的利益做好保障。同時藥價問題也是老百姓非常關心的,所以在藥品定價方面要保證制度的健全,藥品的價格以及上下浮動范圍等都由政府來進行規定,這樣就不會出現天價藥的情況了。同時由政府來對常用藥和必用藥進行定價的話,執行藥物價格的時候法律就能充分的發揮其強制力,醫院也就沒有那么大權利進行自主定價,對藥品價格的提升情況進行了有效的控制。還可以專門進行醫療定價中心的設立,成立專門的衛生部門或者醫療保險部門,其中聘用的工作人員都是在醫療、藥品方面專業能力強且經驗豐富的專家以及財務專業人員,科學的確定藥品的價格。這樣可以使藥價變得更加符合實際情況,不存在欺騙性質,并且在公共服務視角下,政府的衛生管理職能也得到優化提升。

傳統醫學模式中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存在的,因為要對醫院知識結構不斷進行完善,從而改善這些弊端,保證醫學知識結構與當今時代的情況更加符合,建立更為科學的觀念來進行醫療,同時進行綜合性的醫學知識結構的建立對專業醫學人才進行培養。政府衛生管理部門不僅要提升醫療服務提供的能力,還要做好三級預防,通過有效地指導來帶領人們增強身體素質、提高人體免疫力、獲得精神健康。政府在機構設置方面可以適當進行創新,增加心理衛生方面的管理機構,同時優化自身的工作模式,完善自身管理職能,真正做到跟上當今時代醫學模式的前進步伐。

參考文獻

[1]劉洋,高國順,李汝德等.解析公共衛生內涵推進政府管理職能轉變[J].中國醫院管理,2006,26(5):5-7

[2]劉靜,李之,王宏志等.新公共服務理論視角下的政府衛生管理職能轉變[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8,24(7):433-436,440

[3]趙映振,鄭程浩.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的關系研究:問題和未來發展[J].社團管理研究,2011,(7):19-22

[4]袁艷,熊昌娥,胡錕等.基層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八位一體"公共服務職能研究[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3,24(2):168-170

[5]孫海濤,陳羲,陽昊等.關于加強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的思考[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5):124-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 | 欧美特黄一片aa大片免费看 |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入口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 | 成人综合影院 | 成人观看视频又黄又免费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草草影院第一页yycccom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 好吊色综合网天天高清 | 美女扒开腿让男生桶爽网站 | 欧美日本一二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不卡午夜精品2021 | 国产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特黄特色免费大片 | 综合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京野结衣免费一区二区 |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 | 国产香蕉成人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 欧美成人久久久 |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 成人亚洲国产综合精品91 | 美女舒服好紧太爽了视频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我要看a级毛片 | 俺来也俺来也天天夜夜视频 | 欧美 另类 精品一区视频 |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 日本一级特黄a大片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免费观看性欧美一级 | 中国国产一国产一级毛片视频 | 免费成年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成人免费视频在线 | 成人做爰视频www片 成人做爰视频www视频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