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保護地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作為一種嚴格保護并合理利用自然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舉措在全球得到普遍認可和蓬勃發展。中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空間交疊交錯、保護對象重復、保護目標混亂等問題受到學者的長期關注。近幾年我國逐步開展構建國家公園的步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隨后國家發改委聯合中編辦、國土、財政、建設、農業、水利、環保、林業、旅游、文物及法制辦等12個部門聯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因此,我國許多學者也從國家公園的概念、性質和功能、管理模式和發展歷程、其他國家經驗的對比和借鑒以及我國國家公園試點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希望通過研究找到適合我國的國家公園的發展模式,從而豐富我國自然保護地的管理模式,進而有效的保護和開發我國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
一、國家公園的概念、性質和功能
(一)國家公園的概念
“國家公園”這一概念興起于美國早期自然保護運動,1832年由藝術家喬治?卡特琳提出。目前我國對國家公園的概念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現有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對國家公園的概念都引用美國的定義或是IUCN的定義。其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國家公園的最新定義為“保護大尺度生態過程及其典型物種、生態系統的大型自然或近自然區域,同時在環境和文化方面具有精神、科學、教育、游憩和游客體驗兼容性的區域”。一些學者對我國現有的一些自然保護地與國家公園概念進行了區分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我國風景名勝區最接近IUCN所界定的國家公園類型,但風景名勝區并不等同于國家公園。我國學者對國家公園概念的研究以朱里瑩為代表,從國際層面和國家層面對國家公園主要概念的型進行分析,同時對我國的國家公園概念的設立提出了建議。建議包括四個方面:明確體系定位、突出資源優勢、提倡社會公益、合理平衡保護和利用。另外,還有從生態學角度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角度探討國家公園概念的一些學者,將國家公園劃分到生態旅游的范疇。陳耀華等提出國家公園的生態概念:國家公園應具備完整的生態系統本底,以及排除外來傷害的生態保護機
(二)國家公園的性質和功能
國家公園已被證明是能夠有效地實現生態保護和開發雙贏的管理模式。它之所以與其他類型的公園和保護區不同在于它特有的性質和功能。我國學者多數以美國國家公園為主要研究對象,后延伸到英國、德國、新西蘭、日本、南非等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對國家公園的性質和功能進行研究和分析。早期學者從整體方面得出國家公園的主要功能有:一是為當代及子孫后代保護一個或多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二是保存物種基因庫,保護國家戰略資源;三是排除與保護目標相抵觸的開采方式或占有行為;四是提供科學、 教育、 娛樂和游覽方面的活動,滿足公眾的休閑需求;五是促進生態旅游,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近幾年,學者們將其細分,分別從國家性、公益性、自然生態保護性質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尤其在國家性和公益性的探討較多,而早期主要研究于自然生態保護這一方面。在國家性方面,有學者提出了國家性的在國家公園中的作用和意義。國家公園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在宣傳國家形象和傳播國家文化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如在他的《國家公園中央治理模式的“國”“民”性》一文中提到的那樣:以國家為名,才能樹立國家權威,實現國家所有,體現國家價值。有學者提出了國家性的在國家公園中的作用和意義。在公益性方面,多篇提到“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娛樂”,并認為國家公園是一種公共物品,同時提倡脫離門票經濟,實現全民共享、共保護的局面。
二、其他國家或地區經驗的對比和借鑒
由于國外發展國家公園先于我國,并在理論和實踐上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成果。所以我國許多學者從其他發達國家發展國家公園的經驗和對比,希望找出能為我國所借鑒的經驗和方法。其中,對發達國家國家公園的案例研究較多尤其是美國,與此同時也逐漸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比如越南。在研究方法方面,他們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歷史比較研究法、文獻研讀以及實地考察。其中,研究視角有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制度工具視角、旅游公共管理視角、區域性遺產保護視角等。對于其他國家國家公園起源與發展的這類研究大致分為三類:以國外某個國家公園為例,主要包括美國、新西蘭、加拿大、芬蘭、德國等進行研究;歸納比較國外各個國家發展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將國外國家公園和我國現如今與國際定義的國家公園相近的保護地進行對比;研究內容分為:國家公園的基本特征及管理制度、立法體系、經營機制、利益相關方的協調等等。
三、我國國家公園管理與發展的探索
通過其他國家經驗的對比和借鑒我國學者提出了各自對我國國家公園管理與發展的建議。我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起步、發展和快速成長階段。在管理方面,世界各地的國家公園將“保護與利用并重”的核心理念與各國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形成了三種較為普遍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央政府治理、中央與地方共同治理和地方治理。其中建議采用美國垂直管理模式即中央政府治理的支持者較多,建立類似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部門直接管轄。除此之外,眾學者還提到借鑒不等于照搬,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鐘士恩則認為美國國家公園制度體系被無限放大,與其建立中國的“國家公園”,倒不如建立新時期、新常態的“保護區體制”。除此之外,近年來,立法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許多學者就立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立法的前提是對國家公園概念的界定,立法規范的問題主要來自多部分管理的矛盾。在發展模式方面,我國已經開始局部試點。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應該暫緩或停止試點,重新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后再規劃發展;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可繼續局部試點,但扔需要通過建立新的體制和立法等多方面來保障其健康發展;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與其他國家合作。例如,喻江平提出云南-東盟的國際合作,深刻分析了這種模式的基礎和可行性。
四、我國國家公園試點存在的問題及對措施
自國家公園理念傳入我國后,我國一直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隨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再到《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我國學者對于國家公園理念應用于實際以及試點中存在的問題產生了高度的關注。本文通過歸納,發現我國現階段國家公園的發展存在的許多問題。其中學者們提到最多的有以下幾點:1、我國在國家公園的設立時缺乏綜合的頂層設計:臨時政策和措施多。2、管理體制問題,由于國家公園的權責不明,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從而產生矛盾,這種不統一導致管理混亂;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又使得營利性大于公益性。3、我國目前國家公園無法可依。4、資金不足。5、利益平衡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學者們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首先,明確國家公園定義,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其次,要通過立法來保障國家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先完成這兩項才能不斷完善國家公園的發展。對于資金不足的問題和平衡利益分配問題則可借鑒國外的慈善募捐,倡導公民參與等方式。
五、結語
不管是從我國學者對其他國家國家公園發展的研究還是對我國國家公園發展的研究來看,國家公園的建立、發展和研究是具有艱巨性的,并非一蹴而就的。文獻表明我國在發展國家公園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也通過案例研究和分析國外文研究等提出了建議和對策。總的來說,我國國家公園概念的引入及理解還需進一步界定清晰,立法體系需要建立和完善、未來的國家公園體制的構建、管理與發展模式還需要漫長的探索和實證研究。
(一)研究現存問題
第一,研究方法、理論欠缺以及研究視角的稀少。研究方法主要有歷史比較研究法、文獻研讀以及實地考察,而研究理論鮮有涉及。在研究視角方面,主要有生態保護視角、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制度工具視角、旅游公共管理視角、區域性遺產保護視角等,對于一個包羅萬象的國家公園理念,它的研究視角絕不僅限于此。第二,研究深度不夠。大多停留在表面現象分析,而沒有研究其背后發展規律的原因。對于一些研究國內外國家公園發展的起源和現狀的文章,一部分有所提及其歷史及社會經濟原因。但大部分在談到問題時并沒有深究其內部原因和規律。
(二)研究展望
由于研究者的專業背景以及研究角度與目的之間的差異,導致對生態旅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從而在學術界和實業界使用這一概念時出現了嚴重的泛化現象。至今生態旅游概念和內涵依然模糊不清,使得在學術研究上其邏輯體系無法建立,在實踐應用中就成了萬能的標簽。
一、生態旅游定義的分析
對生態旅游的定義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環境保護與責任說,回歸體驗說,客體原生態說與居民利益中心說。
大部分的定義都是從生態旅游所需要實現的目標來界定的,有些同時提及了實現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說,人們將旅游可持續的要求都綜合表現在生態旅游身上,這樣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隨著人們對可持續性認識的逐步加深,也反映在生態旅游概念的表述變化上,從而導致了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之間界限的模糊與使用的混亂,并且生態旅游的概念所包含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逐步超過了一個概念的內涵,實質上成為描述一種完整的模式了。
生態旅游是優質生態人文環境與旅游的結合,強調的是旅游者在面對良好的生態旅游資源時獲得的特殊的深層次的生態人文體驗。同時,生態旅游體驗就是旅游者通過與優質生態人文環境取得聯系從而改變其心理水平并調整其心理結構的過程。
二、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性
可持續旅游需要一個整體性的方法,需要所有參與者在所有層次上的高度合作、協同與一體化。但是在現實中,有關旅游發展的很多重大決策都是相互排他地做出的,很少有合作或協商。同時,旅游業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在旅游發展中有著各自不同、甚至相互沖突的利益,他們帶著不同的動機、態度和價值觀進入旅游這個體系,以至于“可持續旅游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我們能夠希望的最好的結果是發展更加可持續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具體的旅游形式(產品),帶著這樣的期望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以至于在概念中也鑲嵌入了可持續的要求。
對于生態旅游概念的可持續限定,我們需要區分到底是生態旅游的可持續還是可持續背景下的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歸根結底是一種旅游形式,是人們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選擇了將資源利用于旅游活動而放棄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在生態旅游概念內加入了可持續的要求,就意味著需要一個潛在的前提就是資源的利用方式不能發生變化,而這是違背了基本的市場經濟規律的。如未來的某一天人們利用相關資源開發的生物制藥方面的綜合收益超過了開展旅游活動,可能就會將資源的利用方式從旅游轉變為制藥了。當然,除非資源的產權本身就是殘缺的,而且資源還附加有其它的目的(如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允許資源以其它方式利用。
如果認為生態旅游是可持續發展背景下開展的旅游,也就是說,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在一定時空范圍內開展的旅游活動,“它不會將其存在于其中的環境(人類和物質)降低或改變到阻止其它活動的程度,而且從長期來說,對經濟、社會、文化或環境的完整性不構成威脅”。那么,在生態旅游概念內就不適合加入可持續性的直接表述。而且由于可持續發展本身的含義、現實可行性、原則的導向以及實現方式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爭議和未決之處,導致“生態旅游的概念就像是畫在沙灘上的一條線,其邊界是模糊的,而且被不斷地沖刷、修改”。如果在生態旅游概念內加上可持續的要求,將不可避免的引起概念的爭論。
對于開發區域的不同,需要區分普通區生態旅游與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也就是說,對于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的生態旅游,由于附加了一個保護的特殊要求,導致了對于整個生態旅游要求的提高。現在的問題在于,開展生態旅游的區域大部分處于受保護地區,從而使兩者混淆不清。對于大部分的研究者而言,生態旅游開展的一個潛在前提就是在自然保護區。
生態旅游歸根結底是一種旅游活動,是人們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選擇了將資源利用于旅游活動而放棄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對生態旅游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期望其成為一種完美的狀態,導致能符合生態旅游要求的實際旅游開展活動規模過小,那么生態旅游研究的意義也就只是停留在理論研究上了,當生態旅游和大眾旅游之間的差距過大時,甚至都缺少對于大眾旅游生態化的實際引導意義。
在國家目前大力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旅游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隨著旅游規模的快速增長而日益突出,因此,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一種發展形式,有著極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旅游活動是人類消費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對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的直接或間接不利的影響是明顯的,只是旅游活動相比于其他的人類活動形式來說,對資源的損耗程度可能要小一些。但是,當旅游活動成為人類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后,生態旅游對旅游資源的消費最小,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從而成為引導旅游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形式。
關鍵詞 風景名勝區 現狀 立法
中圖分類號:922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風景名勝區保護的立法概況
(一)我國風景名勝區的現狀。
風景名勝資源反映了重要的自然變化過程和重大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是人類祖先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它是國家的一項特殊資源,是風景名勝區賴以生存的命脈,是保護型的社會公事業。對于有關風景名勝區概念的界定,國內最早對其做出較權威定義的文獻是《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隨后,《中國風景名勝區形勢與展望綠皮書》、《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等國家重要文件也對其做了相應定義。此外,不少專家學者的著述中也涉及風景名勝區的概念。對于風景名勝區概念的界定主要來源于2006年9月19日國務院(474)號令頒布的《風景名勝區條例》,其第二條第二款指出風景名勝區“是指具有觀賞、文化或者科學價值,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比較集中,環境優美,可供人們游覽或者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區域。” 自1982年國務院審定批準首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來,全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數量已高達177處,這就標志著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名勝區體系。然而,隨著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現象日趨嚴峻,由于忽視對風景名勝區資源的科學保護,過度的、無節制的開發利用風景名勝區資源,使不可再生的風景名勝區資源遭到破壞。
(二)我國風景名勝區保護立法的現狀。
針對風景名勝資源的現狀,我國政府早在1985年就頒布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現已作廢),而后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根據該條例于 1987年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實施辦法》,隨后,國家建設部于1994年3月4日制訂并了《中國風景名勝區形勢與展望》的綠皮書,對風景名勝區事業的發展、形勢等作出了說明,而后2006年《中國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條例》出臺,《風景名勝區環境衛生管理標準》等都是針對風景名勝區保護的專業性立法。此外,我國關于風景名勝區保護的法律還散見于各種法律之中,主要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支撐,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之中。
除了國家層面的立法外,各省市在國家的指導和改制下也開始了制定一系列的地方性環境法規,對各個地方的風景名勝區加以改善。盡管如此,由于地方政府各自為政,難以協調,地方性法規發揮的作用還不盡人意,遠遠不能滿足對我國風景名勝區保護的要求。因此,制定一部足夠權威的“法”勢在必行。
二、加強我國風景名勝區保護的必要性
(一)保護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
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不斷地征服自然、擴大消費,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這種畸形的價值觀念及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大自然造成嚴重破壞,生態失衡,生物多樣性嚴重減少,環境惡化,在自然日益人化的同時,自然界對人類活動的報復反過來又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在這傷痕累累的地球上,優美的自然風景是難得保存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國建立了512處風景名勝區,為中國乃至世界保存了512處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本底,這是不可復制的,然而人類活動的不斷侵蝕成為風景名勝區健康發展的噩夢。
(二)發展旅游事業,豐富文化生活。
風景名勝區是我們接近自然、回歸自然的優良之選。風景名勝區的壯麗山河、燦爛文化、歷史文物、民俗風情,是經過數千年的歷練沉淀,我們驕傲于它的存在,宣泄著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同時也增強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愛國熱情和
族凝聚力。
(三)開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進社會進步。
風景名勝區是地球演變過程和人類發展進程的結晶,蘊涵著諸多地質、地理、動植物、生態、水文、氣候等自然科學特質,是研究地球變化、生物巖體等自然科學的天然實驗室和博物館,是開展科普教育的生動課堂。風景名勝區是一種符號,一種積淀,是傳統文化和國家、民族、歷史人文精神的象征, 風景名勝區內的優秀文化資源,是歷史上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可供研究借鑒,對發展人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四)通過合理開發,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風景名勝區既有多種資源,有直接的經濟效益,又可通過風景名勝區“搭臺”,通過合理開發,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交流、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及人民素質的提高,為群眾脫貧開辟捷徑。 風景名勝區是發展旅游業的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旅游業的中流砥柱,通過適度開發,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并使得整個國家均衡發展。
三、完善風景名勝區保護的立法構想
近年來,我國的風景名勝區保護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風景名勝區的資源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鑒于目前我國風景名勝區保護法律法規建設的不完善現狀,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構想。
(一)明確風景名勝區保護立法的指導思想。
除了對風景名勝區實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外,還應更加明確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保護風景名勝區真實性和完整性這些指導思想。風景名勝區就是一種稀缺性和不可再生資源,要想實現永續利用,其涉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因此,要建立完善風景名勝區的環境保護事業自然也離不開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指導。
風景名勝區一般認為是不以贏利為目的、滿足社會物質和文化需要的社會公共物品,其發揮著科研、教育、游覽、生態及其動植物多樣性保護等基礎性功能作用。因此,不能把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置于同等的地位,應把保護優先作為其基本原則,這樣才能保障風景名勝區的基礎性功能作用。另外,真實性和完整性是國際公認的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評價標準和保護標準,也是我國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的一種基本準則。 保護風景名勝資源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是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一個的強制性標準。脫離真實性與完整性,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工作將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必須對周圍的有機組成的環境進行統一規劃,保護其整體風貌與特征。
(二)制定專門法律,提高立法層次。
為了加強對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 2006年《中國人民共和國風景名勝區條例》出臺,對風景名勝區的設立、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但風景名勝區的環境保護,還需要制定一部切實可行、更加“強”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盡快出臺《風景名勝區保護法》才能有效保護風景名勝區可持續發展。同時,結合國家有關政策和方針,使得風景名勝區永續利用并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
現有學者呼吁國家頒布《自然保護地法》。 筆者認為可將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保護地的一種獨特類型,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內。這樣就可以在“保護優先,可持續利用”的共同原則指導下,將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保護區域一并納入調整范圍,打破部門、行業和地區的界限,對其法律地位、管理制度、機構設置、經費保障等問題做出統一的規定。然后再對各自特殊的要求分門別類的加以規范。這樣就可以提供風景名勝區法律保護的立法規格。對于地方性法規,應改變其龐雜無序、相互矛盾的局面,使得地方性法規也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穩定性。
(三)強化風景名勝區保護的法律監督。
我國風景名勝區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權實際上依然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其在履行其監督職能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地政府利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影響。因此,在依法管理的前提下,還要加大監管查處力度,加強日常監督工作,包括公眾監督,上級對下級監督,人大監督等。
筆者認為,應尤為重視公眾和ngo(非政府組織)的監督作用,明確其法律地位,把其作為風景名勝區監管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風景名勝區的利益相關者是一個代表各個不同利益
的龐大群體。作為利益相關者,他們既有積極監督的動機,也有積極監督的權利和義務。應盡快建立公眾和非政府組織參與風景名勝區監管的工作機制,完善有關非政府組織成立、管理、監督和接受募捐等法律法規建設,這樣既可降低風景名勝區的人力資源成本,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又可充分發揮資源的教育功能,在社會上廣泛形成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的風氣,加強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還能對風景名勝區的經營管理進行輿論監督,增加信息上達的渠道,協助國家主管機構更好地進行監督管理。
(四)以立法的方式使風景名勝區保護教育法制化,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風景名勝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全人類的事業,其有效的保護一方面在于立法保護,一方面在于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只有最大限度地動員全社會的參與才能更優的發展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目前,公眾還普遍缺乏風景名勝區的保護意識,對風景名勝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我們必須把風景名勝區保護教育通過立法方式予以法制化、制度化,通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社會對風景名勝區功能的認識,強化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公眾參與意識,以確保風景名勝區保護法規的順利執行。推進行政過程的民主化、科學化、法制化,讓民眾對當地政策有一個更加明確的預期,可以使行政監管的過程更加公開,透明,民眾不僅享有了監督權,還擁有了參與決策的機會。這也是踐行民主制度、落實民主承諾的必然要求。
(作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政法學院2010級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生)
注釋:
張曉. 自然文化遺產的內涵和資源特殊性.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7.
丁文魁. 風景名勝區研究 . 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國家建設部.中國風景名勝區形勢與展望綠皮書,1994年3月4日.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統;綠道;惠州市
Abstract: The greenway, which is a linear green open space, is important for low-carbon society building. On the basis of AHP, GIS techniqu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of Huizhou City, this paper researched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Greenway network, and raised the ecological, systematic, regional proble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way network.
Key words: AHP; GIS; Greenway; Huizhou City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綠道的概念
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并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間。[1]“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謀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形的公園。[2]
美國馬塞諸塞州立大學教授Jack.Ahem將城市“綠道”定義為:一種以土地可持續利用為目的而被規劃或設計的包括生態、娛樂、文化、審美等內容的土地網絡類型。[3]在景觀生態學領域,城市“綠道”屬于有別于兩側基質的廊道系統,廊道是景觀構成的基本元素之一,通常起連接作用。[4]
二、生態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AHP層次分析法基本思路為:首先找出問題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將這些因素按照關聯、隸屬關系構成階梯層次模型,通過各個層次中因素的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最后進行綜合排序,確定評價對象的影響力程度。
規劃選取對綠道選線影響較大的資源作為系統要素,通過各種要素內指標因子的篩選,得出綜合評價因子。指標因子選取原則如下:
1、代表性:指標對所描述的資料具有代表性;
2、方便性:資料取得容易,能夠直接或間接取得;
3、應用性:評估因子可適用于進行評估的城市環境;
4、獨立性:因子的選擇避免重估評估的情形發生;
5、可量測性:能夠利用現有資料,針對各項因子特定質化或量化的準則;
6、易操作性:使用簡單、方便,便于規劃者與決策者使用。
三、生態資源評價分析
將評價資源劃分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旅游區、城市公園、河流水系、人文景點等六類。其次利用GIS的distance空間分析功能計算規劃區內各點到各類資源的距離,得出六類資源的影響分布圖。最后將以上六類資源的空間分布圖進行加權疊加分析,生成區域生態資源影響分布圖。
生態資源影響值由下式來計算:
其中, 為影響源與各像元的距離, 為影響,隨著距離的增加,影響呈反距離遞減。
通過對惠州市區生態資源的綜合影響分析,并結合區內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可見,規劃區自然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呈現明顯的軸向分布特征。主要包括:
(1)橫一軸:沿東江經惠城中心區至北部山區次組團的東西向軸線。該軸線涵蓋了以西湖為中心的歷史人文景點集聚區,以“兩江四岸”為核心的景觀帶,以及以黃沙洞自然保護區、惠林湯泉為代表的北部山區風貌。
(2)橫二軸:中部連接陳江—仲愷組團與惠陽組團至惠東的東西向軸線。該軸線上的主要節點資源包括白云嶂自然保護區、黃巢嶂自然保護區、大坑自然保護區、金桔自然保護區,以及惠陽區眾多的歷史人文資源,該軸線也是惠城組團與惠陽組團之間的重要生態屏障。
(3)橫三軸:南部濱海軸線。依托大亞灣海濱,包含筆架山森林公園、猴仔灣、大亞灣水產資源自然保護區、鐵爐嶂森林公園等生態資源。
(4)縱一軸:南北向水軸線。依托西枝江(新開河)、淡水河、淡澳河等河流廊道,形成以水體景觀為核心,以歷史人文資源為補充的南北向河流景觀軸線。
(5)縱二軸:南北向山體景觀軸線。依托紅花嶂、白云嶂、筆架山、鐵爐嶂,共同構成的南北向山體景觀軸線。該軸線縱向聯接惠城組團、陳江—仲愷組團和惠陽地區,不僅是市區內部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惠州聯系深圳、東莞等地區的重要綠色走廊。
四、綠道系統規劃
結合AHP和GIS的評價結果,結合惠市的地形地貌及現狀建設情況,規劃確定惠州市區綠道網空間布局為:“三橫兩縱”的主線結構和環形網絡狀的支線結構。
1、城市1號綠道
城市1號綠道全長約51.4公里,以東江風情、人文古邑為特色,主要依托東江及其沿岸的濕地公園和歷史人文景點。規劃線路為:東江水利樞紐工程——梅湖濱江濕地公園——合生大橋——西湖風景名勝區——東江沙公園——東江大橋——中信大橋——望江濱江公園(規劃)——廣惠高速——廟灘自然保護區。
2、城市2號綠道
城市2號綠道全長約60.5公里,以濕地休閑、山水風光為特色,主要依托潼湖涌、馬過渡河、村道、西枝江等自然和人工廊道。規劃線路為:潼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潼僑鎮——惠環街道辦事處——黃沙水庫——蓮塘布水源林自然保護區——瓦窯嶺窯址——平潭鎮。
3、城市3號綠道
城市3號綠道全長約50.0公里,以山林景觀、人文風情為特色。規劃線路為:瀝林森林公園——惠陽鎮隆圍屋——白云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故居——沙田溫泉旅游區——金桔自然保護區——世外梅園生態旅游度假區。
4、城市4號綠道
城市4號綠道全長約43.0公里,以自然生態景觀和現代工業景觀為特色,主要依托規劃四環路、紅花嶂山脊線、205國道等廊道。規劃線路為:梅湖濱江濕地公園——紅花湖風景區(紅花湖生態綠道)——紅旗森林公園——鎮隆鎮——佛祖坳森林公園——白云嶂自然保護區——新墟鎮。
5、城市5號綠道
城市5號綠道全長約64.6公里,以河流景觀和城市景觀為特色,主要依托西枝江、新開河、淡水河、淡澳河等河流廊道。規劃線路為:東平——金山湖——瓦窯嶺窯址——鄧演達故居——357省道——大坑自然保護區——惠陽經濟開發區——紅花寨森林公園——河口公園——亞公頂森林公園——虎頭山公園——紅樹林公園——澳頭老城風貌區。
6、城市綠道支線
充分利用現有村道和河流,連通區域綠道和城市綠道主線,形成環形網絡狀的支線結構。城市綠道支線全長共約215.2公里。
五、結論
1、生態性的首要地位
綠道本質為生態性廊道,其生態性意義在于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為動植物的繁衍、遷徙提供廊道和生境。綠道建設要著重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對原有景觀造成影響。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的綠道建設應利用生態性材質,通過多種建設類型,避免人類活動對該區域的干擾。
2、綠道網絡的系統性
多條綠道串接成網絡,并形成主線、支線等不同等級,才能形成綠道網絡系統。綠道的系統性對于保證綠道暢通、維持生態格局至關重要。因此綠道網的規劃設計不能只看重單條綠道的選線,更應從區域視角明確綠道的系統性,使綠道網絡化、系統化。
3、與地域性要素相結合
歷史、文化等地域性要素是綠道的重要支撐,也是決定綠道不同建設類型的依托。傳承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以及歷史人文資源,并以此帶動旅游業,促進城鄉經濟發展,這也是綠道的吸引力和經濟外延性的突出表現。
4、建立健全綠道法律體系
盡快建立健全綠道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管理主體和維護目標。加強對轄區內綠道各項配套設施的養護,定期對慢行道、標識系統、服務系統、基礎設施等綠道相關配套設施進行專項檢查與安全維護,確保綠道的正常使用。
參考文獻:
[1] 珠江三角洲區域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2010-2012)
[2] Charles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Ahem,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134.
關鍵詞:熊耳山;形成機理;旅游開發
一、熊耳山簡介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山東棗莊市山亭區東南部,主峰海拔483米,東西延綿6公里,南北寬兩公里,其主峰遠看像一只大熊耳,故稱之熊耳山 [1]。熊耳山隸屬沂蒙山區,是泰沂山脈南部的岱崮群體。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以熊耳山為主體,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等自然景觀為一體,堪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之作,是“山東僅有,國內罕見”的石灰巖地貌奇觀。
二、熊耳山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研究
地質旅游是指開發旅游地質資源,利用地質遺跡進行旅游活動,大力宣傳與之有關的地質科學知識,尤其是地質遺跡的形成、演化和發展規律,以期提高人們的地學知識和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對其旅游開發的深入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概念、分類、資源及建議等方面法規建設、理論方法及技術手段還不成熟。結合中國地質公園科技旅游的開發現狀,借鑒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旅游開發經驗,尋求地質旅游開發的理論和規范,探討開展地質公園旅游的方式方法,對保護資源環境、釋放資源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旅游規劃忽視地球科學的指導,缺乏地質專業人才。熊耳山地質公園只重視對游客的服務,而忽略了景區中廣泛分布的地質資源,在景區的規劃、設施設計和布置、游客的安全和教育、資源的管理和保護等方面,常常對地質因素缺乏考慮和說明。 把地質公園的開發僅僅停留在觀光旅游上。熊耳山只是把游客引進來但對地質地貌演變過程、特點、成因沒有進行科學的解釋,對地質景觀的地質結構、形成機理等沒有較詳細的說明,游客只是覺得驚訝卻沒有實現地質公園的真正價值。 市場開發方面,科學價值被白白浪費。目前熊耳山地質旅游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商業價值的開發上,還存在市場的拓展能力弱、促銷機制不完善、促銷手段單一、促銷經費不足等問題。未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絡等高科技開展地質旅游促銷,沒有獨立網站,電子商務。
四、地質公園旅游開發模式與選擇
借鑒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地質旅游開發的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熊耳山地質公園地質旅游開發應采取以下三種模式。
1.生態科普與地質旅游并重模式。該模式適合于原生環境極好且幾乎無破壞、地質構造及其他自然景觀構成并重、地質環境奇特、地質特征獨特且科研價值及資源品質極高、人文景觀較缺乏的地質景區,兼具國家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特質。 以地質旅游為主,輔以生態及其他旅游項目的混合模式。該模式適用于生態環境處于原生態且較為粗放、地質構造占主體、地質內涵獨特、人文景觀豐富的地質公園。該類景區可進入性好,人類活動較多,有不同程度的開發,尤其是旅游生命周期進入發展、鞏固階段的地質景區。地質科技旅游以地球科學知識普及為主要目的,適當建立相關的自然地質科學、人文歷史及風俗民情博物館等設施,如某些國家級、省級地質公園與以地質景觀為主的風景名勝區。 以生態科普為主,地質旅游和其他旅游項目為輔的混合模式。對生態環境保護極好、地質特征較為普遍、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欠缺的地質公園可利用該模式進行開發,重點保護,地質科技旅游以自然生態教育和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為目的,開展觀光、探險、漂流等項目。根據熊耳山地質景觀特色,旅游發展階段,熊耳山旅游開發應采取第二種模式即以地質科技旅游為主,輔以生態及其他旅游項目的混合模式,建立一些人文歷史及風俗民情博物館等,開展一些人文旅游,彌補熊耳山景點太少的缺憾。
五、熊耳山開發建議
1.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建立地質公園,開發地質旅游產品,開展地質旅游。為了保護公園的生態平衡和自然景觀原貌,達到永續利用之目的,應該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游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 健全管理體制。世界上建設好的國家公園一般都設有公園管理局,全權管理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因此,我們也應該建立相關的公園管理體制,對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管理關系。 多方籌集資金開發旅游產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旅游的積極性。在不破壞旅游資源、不違背公園總體規劃和統一管理、保護的前提下,進一步放寬政策,積極引入外資和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公司的資金,進行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旅游接待服務與旅游娛樂設施建設和經營。
六、結語
在合理選擇旅游開發模式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形象,提高其在同類地質旅游資源的知名度。真正實現熊耳山地質公園經濟、科學價值的雙贏。
:
[1]丁霞,徐春堂.棗莊鄉土地理[M].濟南:齊魯書社,1996:20.
森林康養是以森林資源開發為主要內容,融入旅游、休閑、醫療、度假、娛樂、運動、養生、養老等健康服務新理念,是一個多元組合,產業共融業態相生的商業綜合體,是健康產業一種連鎖經營新模式。
現代人新選擇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森林康養在中國自古有之,在林中養生的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劃分為環境養生,藥食養生,理療養生,氣功養生等等。
19世紀40年代,德國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形成了最初的森林康養概念。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森林康養正呈方興未艾之勢。
每公頃森林每天可產生0.7噸氧氣,森林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超過5000個,是普通陸地的10倍。林中不僅有優美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景色,還有豐富的溫泉、礦泉等豐富的療養資源。當人們在森林生態環境中游憩、度假、療養、保健,參與一些生態文化活動,可以達到修身養心、調適機能、延緩衰老的目的。
目前,飲食結構失衡、作息時間不規律、生活壓力大等原因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存在健康問題。中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
森林醫學證明森林可通過減輕壓力促進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森林的治療、 康復、 保健、 養生功能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也是一門新興的介于林學和醫學之間的交叉科學。森林及地貌組合形成了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的森林環境,其具有的殺菌、凈化空氣、降低噪音、產生負氧離子等影響人類生理健康的功能以及對人類心理的 調節作用。科學研究表明,“森林療法”具有緩和心理緊張、提高免疫細胞活性、增加抗癌蛋白數量等作用。
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旅游兩大產業在與森林康養復合后延伸和交叉,其產業的內涵正在不斷充實,外延正在不斷擴展,森林康養的需求日益增大,森林保健養生市場巨大,預計2025年將形成超萬億元產業鏈。
從世界旅游業的發展歷程來看,旅游市場的發展一般要經歷“觀光游―休閑游―度假游”三個發展階段,我國已開始進入休閑游和度假游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全年法定休息日已超過110天,隨著帶薪年假制度的落實,居民的閑暇時間不斷延長,人們對森林康養的認識度越來越高,有關調查顯示56.1%的被訪者最青睞森林養生法,72.8%選擇森林保健旅游,2016年全國林業旅游人次已超過20億人次。
我國森林物質資源豐富,森林面積有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1.6%,對于森林康養的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據國家林業局統計,截止2015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3,234處,國家級森林公園826處,國家級森林旅游區1處,省級森林公園1,402處,為發展森林康養業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快速到來,養老服務市場年需求存在巨大的缺口。日本老年人森林康養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他們所建的休閑療養型養老康健設施,多依托日本特有的溫泉和森林風貌,利用目前日本森林地帶人口減少、空余土地較多的特點,以低廉價格供應房屋。如在東部的千葉、神奈川和靜岡等縣名勝地有不少養老項目,僅需人民幣數十萬元,即可購買一套數百平方米、帶有菜地和花園的現房別墅,還輔以相應的醫療、生活和娛樂設施。在我們國家隨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將有眾多林業人口生態移民離開林區城鎮,這些空閑出來的土地和房屋都可利用起來用于森林康養。
為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在2016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國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國家藍色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基地標準》4個旅游行業標準,推動康養、人文、藍色、綠色等旅游示范基地建設。2月,國家林業局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啟動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建設試點的通知》,開始啟動由林業主管部門推動的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試點建設。5月,國家林業局正式印發的《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康養,發展集旅游、醫療、康養、教育、文化、扶貧于一體的林業綜合服務業,強調重點發展森旅游林休閑康養產業。十三五將是生態養老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國家林業部門已經開始充分利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和有林業局,森林城市、森林小鎮、森林人家等,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力爭到2020年,森林小鎮達到1000個、森林公園等達到10000個,建成一批森林人家、森林步道和森林療養康復場所,每年林業旅游休閑康養人數突破25億人次。
連鎖經營最佳
森林康養具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包括住宿、餐飲、交通等,通過創建掛牌加盟連鎖方式,拓展以森林康養為特色康養基地,構成全國連鎖布局,這給投資者帶來了新的商機。
森林康養是圍繞森林資源,深度挖掘森林價值的朝陽產業。它既需要相關產業的配套、支持,又能帶動很多產業如旅游、酒店、餐飲、養老、醫療、康復、健身、交通、通訊、互聯網、電子商務、物流等行業共同發展。
從現有市場情況看,目前中國森林康養旅游開發運營主要包含兩種模式,最為常見是政府性經營管理模式。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專業投資商作為度假類項目的一級運營商和戰略合作伙伴。這種開發模式,適用于旅游產業相對發達的地區,且對投資商門檻要求較高,一般多為國企、央企等或國際知名集團。還有一種是政府負責統籌管理和進行開發引導,并相應的成立管理機構和開發公司,引進多家投資商進行高端養生項目的自主開發。
什么是生態旅游?
國際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認證的原則性指導性文件《莫霍克協定》(MohonkAgreement)指出,生態旅游至少必須包括如下七個方面一致力于讓游客通過親身體驗大自然而更好地了解和贊美大自然,通過解說讓人們認知自然環境、當地社會和文化:對自然區域的保護和生物多樣性做出有益和積極貢獻:對當地社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提供利益;鼓勵社區以適合的方式參與:食宿、游程及設計景點方面都應該尺度適中:最小化對當地文化的影響。
對概念發展的回溯和分析表明 生態旅游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是不斷充實和演進的。生態旅游早期受到環境運動和自然回歸思潮的影響,與自然旅游有著天然的聯系,之后其被賦予了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社區發展與實現旅游教育等多個內涵,成為了一個復合的概念,由于這種復合內涵,生態旅游得以明確的從自然旅游中分化出來。
什么是生態旅游認證與標準?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旅游業的環境和社會影響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初期在旅游行業內發展的大多是產品和服務質量的認證標準,旅游業中關于環境生態的認證體系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才出現。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旅游旗號被濫用的情況逐漸突出。僅僅將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營銷幌子的做法已經成為生態旅游發展的障礙,同時,市場缺乏普遍接受的生態旅游標準以維持旅游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生態旅游市場的混亂情況亟需規范,旅游消費者需要一個權威的標準對眾多的生態旅游產品進行比較與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三方的生態旅游標準認證應運而生,大量的旅游項目加入了各種標準認證項目,各種基于不同生態旅游標準認證的項目不斷涌現。歐洲是生態旅游相關認證最多的地區,2004年,超過50個的認證項目覆蓋了住宿、海灘、海洋、保護區、餐廳、手工藝品、高爾夫、包價旅游等領域。
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生態旅游標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征首先,認證項目在數量上急劇增加,相關認證體系和生態標簽多達上百個:其次,所涵蓋的范圍從相對簡單的旅游膳宿業的認證拓展到旅游行業的所有領域。這些標準多為地區標準和區域標準,同時,少數國際性的生態旅游標準正在形成和推廣。
生態旅游在中國
隨著生態旅游的開發熱,生態旅游泛化的情況也很突出,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出現的生態旅游市場混亂,已經在我國重新出現,旅游經營者紛紛使用生態標簽來進行市場營銷,生態旅游產品良莠不齊,消費者無所適從,在這樣的情況下,為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制定權威標準作為行業管理手段成為必要。
生態旅游標準能夠與相關法律一起構成的生態旅游的政策調控工具,是引導我國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生態旅游標準的權威認證能夠規范旅游市場環境,明確生態旅游產品特質,避免無序競爭和虛假營銷,降低消費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實現國內外生態旅游市場間的對話。
199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標志著生態旅游的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
什么是生態旅游認證與標準的權威性?
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發展演化的歷程說明,標準的權威性極端重要,現有的生態旅游認證項目在我國的實施普遍面臨旅游消費市場認知度不高和權威性不足的問題,同時,GG21等國際標準仍然處于演化和發展期,在其全球推廣的過程中,標準的完善和適應地方性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現實情況來看,還沒有一個廣泛接受的權威標準可以拿來使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國家標準,獲得天然的權威性是較好的選擇。
什么是生態旅游認證與標準的適用性?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態旅游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生態旅游標準的制定需要與區域背景和發展階段保持一致,需要發揮對我國的生態旅游發展引導與規范的功能,這決定了不能盲目采用舶來的標準。因此,在與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的核心特質保持一致的基礎上,發展我國自己的生態旅游標準是較好的策略選擇,一方面能夠避免標準的主導權被國外機構控制;另一方面,能夠使我國的生態旅游標準發揮政策工具的作用,使外來的生態旅游標準在政策的框架內運行,將區域性的要求上升成為其他生態旅游標準推廣需要滿足的前提條件,保障區域的獨特性得到足夠重視。
怎樣把握生態旅游認證與標準“度”?
我國的生態旅游處于發展初期,有其階段特點,生態旅游標準的使命在于引導生態旅游的規范發展,引領我國的生態旅游走過成長期。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生態旅游市場的成熟,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態旅游產品將會不斷涌現,蓬勃發展的現實一定會引發對國家標準的修訂甚至是重新制定的需要,因而制定標準需要把握生態旅游的共性和原則,控制好標準化與多樣性的矛盾,留下適當余地,以有利于生態旅游的個性化發展。
案例
華僑城生態旅游案例:
深圳華僑城是中國首個生態旅游示范地。在華僑城項目建設中,實現了景觀和生態平衡,從規劃、設計、建設和經營管理方面入手.做好對山、水、植被的保護。建設近50萬平方米的人工濕地,為所在地區水庫提供天然生態過濾網:建設10個分散式污水處理站,每天可進行35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對邊坡進行綠化種植復綠工程:充分利用無污染、可循環的能源進行產品設置和開發;利用云中風車、水能、太陽能發電;利用空調余熱為酒店用水加熱;所有物料均用再生紙制成等。
Ecotou rism Australia“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認證項目生態旅游認證有何益處?
生態旅游認證能夠為旅游經營者、管理者、旅游地社區和旅游者提供如下益處:
?為旅游經營者規劃和發展生態旅游提供標準
?為旅游經營者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提供指導
?使得旅游經營者能夠持續提高生態旅游運營水平
?能夠使用認證標識進行營銷
?為保護地的管理者提供工具以減少環境影響
?使得旅游地社區能夠得到更多利益,減少負面影響
1916 年美國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 開辟了國家公園管理的新篇章。國家公園系統由聯邦政府內政部下屬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直接管理。克林頓政府對國家機構進行了全面改革后, 新的公園管理體制于1995 年開始實施。新的管理體制是在華盛頓總部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領導下, 全國設立7 個地區局, 并以州界劃分管理范圍, 地區局下設16 個支持系統。一般由生態環境和資源類似的公園組成一個公園組, 以便按其資源類型和特色開展相應的管理工作 。
內容一: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美國的國家公園體系由美國內政部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獨家管理, 而國家公園管理局由美國內政部直接管轄, 不受各州干涉。這是一個國家所有、國家單一管理、目的明確的垂直管理系統。它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實現設立國家公園的根本目的――自然保護和公眾游樂。
內容二:完善的管理原則。首先是保護第一原則。美國修建國家公園的根本目的是自然保護和公眾游樂。而其中自然保護是國家公園成立的首要目的, 觀光游覽次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通過諸多的經驗教訓, 終于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護與游覽相協調的方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國家公園內不允許建造索道纜車和娛樂性設施。美國大多數國家公園面積廣大, 高山峻峰較多,但為了避免對環境大規模的破壞, 均不允許修建索道。如黃石公園的主峰華體布思山, 海拔約3 350 m, 就沒有索道。公園除了建設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旅游設施以外, 在國家公園內不搞開發性項目, 更沒有什么豪華度假村、旅游城鎮、高層豪華酒店等。
車道選線十分謹慎, 不得破壞自然景觀和資源。即便是在完善可進入性方面, 為了避免修建道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也盡量采取各種補救措施。如著名的“野生動物跨越道”就是為了使各種生物能同樣使用道路兩邊的生態環境而設計的。
加強對游客的管理。在國家公園內, 游人住宿的旅館床位和野營地床位, 都是嚴格控制的。這些生活服務設施都必須遠離重點景觀的保護地。游客也是人為控制的, 游人必須事先申請, 獲批準后才能進入。園內十分重視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在園內自由來往生息, 游客不能喂食野生動物, 不能追捕狩獵等。
國家公園內的建筑風格, 力求與當地自然環境和風俗民情相協調, 不得破壞自然景觀和資源。只允許建造少量的、小型的、樸素的、分散的旅游生活服務基本設施。環境保護設施完善, 公園內不設有任何生產性設施及庫房, 但設有先進的污水處理及垃圾處理設施。
其次是以公眾游樂為目的的原則。國家公園嚴格限制門票等的征收, 門票也相當低廉。目前, 大多數公園門票控制在30 美元左右,僅為美國中產階級年收入的千分之一。另外, 還針對不同類型的游客推出了各種優惠措施。如美國有近400 家公園聯手推出國家公園年票制度, 只需50美元就可以在一年內暢游美國所有的國家公園。
內容三:獨立規劃設計管理。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中心全權負責, 獨家壟斷。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保證規劃的質量, 另一方面又預防了違反規劃的事情發生, 確保資源與環境保護。在丹佛規劃設計中心有職員665 人, 其中有風景園林、生態、生物、地質、水文、氣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 還有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方面的專家。美國國家公園的設計、監理均由該中心全權負責, 進一步確保規劃實施的整體質量。規劃設計在上報以前必須先向當地居民廣泛征求意見, 否則參議院不予討論。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公開性于此盡顯, 并與事前監督、事后執行相呼應, 在管理體系中體現出周密與協調。
內容四:具有美國特色的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工作的最高宗旨是切實保護好國家公園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 向國民提供宣傳、講解、培訓、科普知識等方面的服務,把國家公園當作大自然博物館。因此, 國家公園在經營管理上要求層次很高。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
對從業人員的管理。公園的管理人員都由總局直接任命, 統一調配。職員都要求有本科以上學歷, 而且必須經過上崗培訓, 要求掌握國家歷史、游客心理學、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保護、生態學、考古學、法學、導游甚至救生知識等。
對公園食宿設施的管理。國家公園食宿設施實行特許經營權制度。美國國家公園雖由國家公園管理局進行日常管理, 但國家公園的管理者更多是將自己定位于 管家保姆角色, 而不是業主的角色。國家公園作為非營利機構, 專注于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其日常開支由聯邦政府撥款。國家公園的食宿設施則公開向社會進行招標, 使國家公園管理局與旅游企業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無任何經濟利益牽扯, 從而更加有利于國家公園管理局對經營商的監控。
對門票的管理。如上述所述, 國家公園的經費來源于國家撥款,國家公園嚴格限制門票的征收, 現行的門票價相當低廉。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不允許下達創收經濟指標, 這一方面是基于美國的經濟實力, 另一方面也是堵住公園亂搞開發項目以謀取收入的借口。
我國世界地質公園的經營管理比較落后
我國至今擁有27個世界地質公園,是全球擁有最多世界地質公園的國家。這些地質公園的建立, 對加強地質遺跡保護, 恢復地質生態環境, 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 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促進可持續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管理體制復雜。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管轄, 而具體的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 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的問題。而且, 我國的世界地質公園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原有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些世界地質公園分屬建設、環保、林業、國土資源等部門管理。如作為世界遺產的湖南張家界景區, 既是國土資源部的世界地質公園,又是建設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林業局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旅游局的4A 級景點。多年來, 在世界地質公園( 或保護區) 的管理與開發中, 一直存在著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利益沖突。
經營管理相對落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業人員的總體素質不高。地質公園的基本內涵決定了其科學性很強, 在地質公園的規劃、導游講解等方面需要經過專門知識培訓的人才。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大部分都建立了地質博物館或者陳列室, 展出了本區的地質基礎工作成果圖件、標本、專著及論文等, 還有不少國內外相似地質遺跡的對比研究成果, 這無疑是大眾科學教育的重要基地。但其缺點是科普性不夠, 太專業化。各公園導游人員的地學知識培訓應進一步加強, 不少導游人員還不能自如地將地球科學知識融入解說之中。
二是自然旅游資源破壞現象比較嚴重。營造本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目的之一, 但近年來, 不少地方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 甚至把某些旅游勝地出售給大企業來經營, 企業參與公園管理的權利過大, 使景區的社會公益性變得越來越市場化。上述做法對地質遺產資源造成很大的威脅, 破壞了植被、地貌、水文狀況等。如修建索道、纜車、道路等一些旅游設施, 選址不當, 或形式與原景觀不協調; 景區內飲食服務業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垃圾, 造成了環境污染等問題。由于兩國旅游體系發展的不同, 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和美國國家公園在概念界定上有所不同, 因而管理模式也不同。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對我國的借鑒
公園的合法性。美國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就是對地球演化史上形成的重要而獨特的地質遺跡, 予以有效的保護, 如美國的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大峽谷國家公園等。從1872 年的《黃石公園法》到1998 年的《國家公園系列管理法》, 美國國會的立法、決定以及相關管理政策的制定始終伴隨著國家公園發展的全過程。幾乎每個國家公園都有獨立立法, 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各項政策也都以聯邦法律為依據。在中國, 地質遺跡資源的立法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人們對地質遺跡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還不夠。對如何保護世界級或國家級的地質公園, 國家暫時還沒有出臺有關的法律。而目前我國世界地質公園發展正處于一個申報與開發的上升期, 建議國家應該盡快出臺“地質遺跡法”或相關規定, 使世界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公園的公益性。美國國家公園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始終強調這一概念: 必須把國家公園的資源和價值完整地留傳給子孫后代, 讓他們永久地共享這些資源和價值。公園應屬國家所有, 受法律保護, 不準任意開墾、占據和買賣, 公園應該成為為人民永續利用的社會公益事業。即美國人將遺產資源的公益服務排在其使命的第一位, 且非常強調充分滿足當代人的可持續利用需要。
相比之下, 由于我國在世界地質公園管理方面還存在相對復雜的管理層面, 即便是被列為世界級或國家級的地質遺產的管理經營也常常是地方政府主導。由于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門既管理又經營, 政企不分, 在行使行政權利的同時也從事營利活動, 因此改變了遺產資源的公益性。由此, 筆者認為, 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國家公園有關特許經營的規定: 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不得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 公園內商業經營項目通過特許經營的辦法委托企業經營, 管理機構從特許經營項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費用作為公園補償。公園管理機構則為游客提供大量的展覽、展示、說講解、咨詢、安全保護等公益。此外, 對那些合乎法規、規劃及與景觀協調的設施進行特許經營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公園的完整性。所謂的完整性就是指國家公園系統類型的完整性。我國地域遼闊, 地質地理條件復雜, 有著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 其中有不少是獨特乃至世界罕見的景觀。這些罕見的地質旅游資源和地質遺跡景觀類型, 以其獨特的方式, 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 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多的、具有極高美學價值和科普價值的世界級地質公園科普教育之旅。
公園的科學性。美國國家公園系統內外都有大量的科學家, 對國家公園的設立、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這使國家公園的各項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正是由于具有系統的科學研究基礎,使國家公園游客中心的展示內容具有很高的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使國家公園不愧于“天然博物館”的稱號, 成為大、中、小學生樂于前往的“天然課堂”。
但在我國, 很多世界地質公園旅游管理技術的應用處于低水平、低效率的狀態。部分地質公園缺少旅游環境檢測系統和保護設施, 污水、垃圾處理仍采用原始的方式, 就近排放, 造成環境污染, 景觀質量下降。為此, 各世界地質公園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 請專家配合, 長期進行資源保護及旅游服務的研究、規劃工作; 對地質公園內的從業人員, 則要經常進行業務培訓, 使之能更專業、更有效地傳遞地質公園的科普信息, 增強游人的保護意識; 對公園內的各項工作及服務設施都應以不破壞資源及自然景觀為原則, 突出自然, 展現地質景觀的自然之美; 對游客, 同樣也需要對其進行大量科普和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工作。
關鍵詞:濕地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 設計與建設
Abstract: the fuyang city in 2010 is evaluated garden city in anhu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2015 years ago, striving for the national garden city. Fuyang city regard this as the opportunity, rating since 2011 key build with green and landscape yinghe large landscape engineering.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shaying alo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will become the scene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ying with the pen that nods eyeball. This paper try to combining the fuyang with wetland landscape of shay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k, wet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from the design contents, principle of desig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get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o it in a planned way and step-by-step, reasonable protection make already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an reach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un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eywords: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態環境之一。濕地被喻為“地球之腎”,與海洋、森林一起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它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最高的生態系統,是人類和經濟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自然資源,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同時,濕地也是野生動植物,尤其是鳥類最重要的棲息地。濕地有著很重要的生態功能,它在抵御與調節洪水、減緩徑流、調節氣候、控制污染與降解污染物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具有巨大的生產功能,豐富景觀和文化的價值。由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濕地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正是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和系統的不易恢復性,濕地的保護和開發一直都受到社會極高的關注。人們對于濕地的保護和利用熱情也空前高漲,并開始針對這一特殊類型用地的開發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
1 基本概念
1.1 濕地的定義
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的類型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
1.2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的定義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即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濕地生態景觀公園發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觀、園林的綠色空間,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
根據園林學的研究內容和層次,濕地生態景觀公園包括濕地造園(濕地公園)、濕地綠化、濕地景觀3個層次和內容。
濕地造園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手法基礎上,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兼顧生態和景觀的一種造園方式,是傳統園林內容的拓展。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以景觀(視覺美感)設計為主,再現自然山水,可以說,它們只是濕地造園的一部分。
濕地綠化是指運用園林學、園林樹木學等學科為基礎,對濕地環境進行保護、修復等一系列的活動。
濕地景觀是由濕地人類文化圈和濕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濕地風景名勝區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指濕地自然性較強、科學價值較高其核心區通常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的區域。
1.3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與其它公園是區別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強調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和展示,突出了濕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內容和自然文化屬性。
1.4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區別
濕地生態公園強調了利用濕地開展生態保護和科普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濕地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屬性豐富人們休閑游樂活動的社會功能。
2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的設計內容
2.1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總體規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周邊環境、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用地的現狀,確定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規劃游覽方式、游覽路線和科普、游覽活動內容,確定管理、服務和科學工作設施規模等內容。提出濕地保護與功能的恢復和增強、科研工作與科普教育、濕地管理與機構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
對于有可能對濕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干擾的、甚至破壞的建設項目,應提交濕地環境影響專題分析報告;對于新建設的項目也要以保護濕地為前提,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2 規劃功能分區與基本保護要求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一般應包括重點保護區(核心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等區域。
2.2.1 重點保護區(核心區)
針對重要濕地,或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區域,應設置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應針對珍惜物種的繁殖地及活動區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應設立臨時性的禁入區。此外,要充分考慮生物的生息空間及活動范圍,應在重點保護區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場所。
重點保護區內只允許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可根據需要設置一些小型設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遷徙通道。本區內所有人工設施應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
2.2.2 濕地展示區
在重點保護區建立濕地展示區,本區的重點是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以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對于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形態相對缺失的區域,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工作。
2.2.3 游覽活動區
利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可劃為游覽活動區,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覽活動。游覽活動區內可以規劃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安排適度的游憩設施,設計應以避免游覽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為原則。同時,應加強對游人的安全保護工作,防止意外發生。
2.2.4 管理服務區
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置管理服務區。其目的是對濕地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對游人進行濕地游覽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項的宣講;對游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3 濕地生態景觀公園的設計與建設原則
濕地生態公園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在美化環境中的作用。
3.1 系統保護的原則
3.1.1 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對生境的改變應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提高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并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對本地所造成的危害。
3.1.2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
保持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析息、避難場所安全;避免人工設施的大范圍覆蓋;確保濕地的透水性,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
3.1.3 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
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濕地環境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周邊經濟及環境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
3.1.4 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
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確保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則
3.2.1 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教育活動。
3.2.2 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3.2.3 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
3.2.4 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3.3 協調建設原則
3.3.1 濕地生態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
3.3.2 建設項目的建筑風格應與濕地生態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征。
3.3.3 公園建設優先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
3.3.4 嚴格限定濕地生態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