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生態規劃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規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規劃設計

第1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設計;規劃原則;設計內容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城市科學合理規劃設計是進行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手段,能夠有效的將城市特色資源與城市建設合理的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極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生態規劃設計就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城市的結構、功能以及協調性,實現城市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保證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體來說就是采取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的對策,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措施,從跟上本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因此,本文根據城市生態規劃設計理論,提出相應的設計原則,分析了進行城市生態設計的內容,最后討論了城市生態設計的要點,同時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設計的原則

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設計過程中,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根據城市建設的現狀控制好城市空間發展和延伸的趨勢,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自然生態的原則。為了維持生態平衡,設計規劃過程中要考慮到城市發展對生物和自然

的影響,避免對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二是經濟生態的原則。在進行城市生態設計規劃過程中,要以促進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分析各行業之間的能量流動規律以及對外界的依賴型等。三是社會生態的原則。城市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是城市繼續向前發展的動力,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滿足人類的需求。四是復合化生態的原則[1]。要對整個城市生態和區域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規劃,要采取節約用水和防止水污染,實現城市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成防污型的城市;同時還要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從建設公共、生產、防護、附屬等綠地方面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實現城市綠化點、線、面的有機結合,使自然、城市、人類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還要加強對城市的綜合治理力度,重點解決人口密度、交通擁擠以及臟亂差等難題,大力推廣和應用建筑節能技術;另外,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有效控制水資源、建筑、交通等城市環境質量的影響。因此,為了提高城市生態規劃設計的質量,要遵循自然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以及復合化生態的原則,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城市生態規劃設計的內容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利用土地換來生態環境必經之路。就目前而言,比較突出問題主要道路、河流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設計過程中,要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保證形成多種功能的城市生態系統布局結構[2]。

在具體的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對城市的結構和模式進行合理的配置,不斷優化綜合功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取得良好的景觀效果同時,獲得比較好的生態效益;同時要營造各種模式的生態配置類型,要滿足游憩、隔離、美觀、生物多樣性等功能。進行城市生態建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具體包括生態衛生、安全、整合、文明以及文化。

在進行生態衛生建設過程中,要采用生態導向,保證經濟可行,同時做好生活廢物和垃圾的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在進行生態安全設計過程中,要保證城市居民飲水、飲食、居住、減災和生命等安全;在進行城市生態產業設計過程中,要對生產、消費以及運輸等產業進行合理非控制和調整,實現工廠生產與周圍社會系統的區域耦合,形成靈活多樣的產業結構,促進硬件和軟件的協調開發;在進行生態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充分不斷優化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最大程度的降低熱島和溫室效應以及水資源的消耗,生態景觀設計具體包括地理格局、水文環境、生物種類以及人類活動,通過合理的設計,達到物理、生態以及美學等方面的創新,具有很強的整合性、流通性、多樣性以及可持續性等特點[3]。在進行生態文化設計過程中,要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要保證形成良好的管理體制、道德規范以及價值觀念等,保證城市居民建立一種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三、城市進行生態規劃設計的要點

在進行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精心編制生態城市設計,從而體現獨具一格的城市環境、形象、文化和風格等。具體包括城市景觀、城市工業以及城市居住區的生態規劃設計等。

(一)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建立以建筑和園林、自然生態景觀為主的自然生態系統,設計人員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環境特性,設計出獨具特色的物質和人文環境,其中物質環境主要包括各種地形水文等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生態學和系統性理論對對整個城市的發展做出合理規劃,建立城鄉一體的大面積綠地,從而快速有效的達到人類理想的宜居環境,從根本上維護城市的格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要對非建設用地進行合理的保護,尊重地域的特征,保護生態景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另一方面要族中城市地域的文化和人文背景,具體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遺跡,在設計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做好文化的繼承和保護[4]。城市的地域和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的格調和風貌,因此,要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態城市。

(二)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對城市居住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保證生態建筑、生活環境以及精神文明有效結合,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態系統,在進行城市居民設計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充分考慮到城市的地質、水文、氣候以及地理等因素,同時滿足城市長遠發展的需要,保證居住區的選位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要保證建筑節能低耗,要選擇環保的建筑材料,避免形成光、化學以及放射性的污染;在進行建筑設計過程中,要控制好建筑之間的朝向和間距,有效解決采光、通風的問題,同時還要采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中產生的垃圾等;最后,要不斷增加居住區的綠地,進行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提高城市的綠化率,適當增加公共綠地等[5]。

(三)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工業經濟的發展,許多城市出現人口和交通擁擠的情況,因此,在進行城市生態設計過程中,要合理利用生態理論等知識,促進城市的協調發展,促進城市生態建設,有效的改善城市居住環境[6];要根據城市發展的現狀和實際情況,采取高起點和高標準,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中的各項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對于新建的工業園區要建立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采用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形成良好的生態工業體系,同時為了促進城市的全面協調發展,對產業進行適當的生態轉型,擴大生態產業的開發力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提高城市生態規劃設計水平,保證設計質量,設計人員要不斷總結經驗,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從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要處理好眼前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從城市景觀、城市工業以及城市居住區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生態規劃設計,從根本上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創造適合人們居住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沈麗娜.基于物能代謝的城市生態化建設研究[D]. 西北大學 2013

[2] 楊昭明.析城市生態住區規劃設計[J]. 城市建筑. 2013(22)

[3] 2013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規劃學術委員會年會學術綜述[J]. 江蘇城市規劃. 2013(06)

[4] 李琦,趙斌.現代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與可持續發展[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3(20)

第2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規劃;生態環境;持續發展

前言: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生態環境破壞現象日益加劇,它極大的威脅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生態規劃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互作用和協調的方式,只有用生態的理念去進行規劃設計,才能夠真正做到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合理地對城市生態進行規劃,處理好城市化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矛盾,是關系到城市發展的頭等大事。

一、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1.1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當下,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不容樂觀,總體上生態環境在惡化,雖然局部在進行改造,但治理能力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等現象。另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當前的生態經濟指標和預期的發展。

1.2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

綜合分析,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1)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2)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經濟,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3)市場壓力: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負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為了改變日益惡化的環境形象,應當采取刻不容緩地行動,迅速提升生態環境水平。

二、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及內容

2.1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2.2 生態城市的規劃內容

(1)規劃內容包括四個層次:A、新生環境的自然屬性,即城市的區位,地勢氣候等,是人類活動的自然層次,包括生態位的趨勢、開拓、競爭和平衡過程,最后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B、社會功能屬性,主要指城市的社會經濟,功能結構,包括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增強城市有機體的共生能;C、歷史文化的內涵屬性,考慮到城市歷史文獻的延續,指在增強人的歷史文化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變自發為自為;D、管理和規劃意識屬性,重在提高全民規劃意識和加強規劃管理機制,保證規劃按計劃分期實施。(2)規劃內容要點為:A、新生環境的自然條件;B、區域經濟分析及資源的開發利用,生產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C、城鎮的合理體系和職能的合理搭配;D、適宜的城市規模及環境容量;E、有機完善的城市形態及適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結構;F、綠化系統及生態保護和區域的涵養;G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廢棄物無污染處理及環境污染的防治;H、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I 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J 完善的管理機制。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實施路徑

基于對以往城市的建設經驗積累和理論的探索,規劃梳理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生態城市建設系統構架由5個層次構成,上一個層次的提出是構成下一個層次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和依據,構架以此逐層遞進,將消減生態危機,使城鄉建設逐步回歸到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上來。

3.1目標層:“低碳”、“生態”、“綠色”是生態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

中國的城市化道路要立足國情,引導城市以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最大限度的維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模式來建設和發展。這既是當前切實可行的緩解發展與生存矛盾、優化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路徑,也是中國在席卷全球的生態危機中領導這場“生態革命”的責任。

3.2理念層:真正確立“人本、協調、創新、可持續”的政府治理理念

政府治理理念的轉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根本動力。生態問題已成為涵蓋整個城鄉的區域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生態城市的生態不單單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城市生態,它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和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協調關系。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時代,無論是城市生產要素及其資源優化配置方式,還是城市功能和空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堅持“人本、協調、創新、可持續”的治理理念,并以此為基本準則統領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全過程。

3.3技術層:全面、系統、完整的技術支撐作為保障

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沼氣能)的開發、節約能源的建筑設計,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和碳的低排放的循環經濟、污水和固體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生物多樣化、城市生態規劃等。生態城市建設需要全面、系統、完整的技術支撐作為保障。不但應重點研究綠色建筑、低碳能源使用、綠色交通、循環經濟、水生態系統、廢棄物利用和綠色基礎設施等多種復合技術體系,還應大力研發低成本、高回報的低碳適宜技術。

3.4執行層:制定政策、創新思路、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公眾參與

(1)制定政策:定制合理的生態建設政策,修改完善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從城鄉規劃關鍵要素土地、設施、建筑等方面對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基本標準、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進行修編。

(2)對接規劃:主要通過生態建設目標、理念和技術手段,指導規劃編制、建筑設計和項目設施,從土地、設施、建筑等城市建設關鍵要素入手,強調與不同層次的規劃對接,即區域規劃、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建筑設計等不同規劃階段對接。

(3)轉變方式:生態城市建設還反映在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上,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應通過開展系列的宣傳教育、示范評選、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推廣綠色生態的理念,形成集約、智能、環保和健康、文明、節約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4)發揮合力:生態城市建設要以資本為后盾,應充分發揮整個社會的合力,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可通過政府扶持、民間融資進行技術創新,開發環保節能產品。

(5)搭建平臺: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有條件、有選擇地引進國外成熟、適宜的技術和經驗,同時應向國際輸出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共同推動城市向低碳、生態、綠色的方向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要加大園林綠地規劃力度,除城市應有的公園,苗圃,防護林等外,還應規劃諸如郊區森林公園、水土保護林、水源涵養林、寬型的環境林帶、大面積草坪等綠化并將一產生產中的農田地景引入城市中,共同構筑立體交互、網狀聯接的點、線、面的三維綠化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志靖. 淺談綠色生態建筑的規劃與設計[J]. 才智,2009

第3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 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which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d of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concep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ies and eco-city ar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first step in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city.

Key words: eco-city; urban plann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生產、積累和傳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類活動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人與自然環境矛盾最為突出、生態失衡最為嚴重的地方。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數量的激增,資源的銳減,使得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居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質量正在不斷的下降,城市生態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在嚴峻的客觀事實面前,人們必須重新分析和評判當今國內大多數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體系,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己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一個強烈呼喚。為使城市能夠成為人類有效利用資源及能量的綠色家園, 使城市環境得以改善并給城市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研究,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理念應運而生。

一、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 以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 結合生態學的原理、 方法, 應用規劃科學、 系統科學的手段, 去辨識、 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 確定最佳生態位, 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 環境規劃、 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 政策和計劃, 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 以生態學、 環境學、 城市學、 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 以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 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發展方向, 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 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 環境協調發展、 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 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 資源、 環境問題, 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既與城市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和環境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 但又有一定的區別。城市規劃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土地利用空間配置和城市產業及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的合理設計等,也可以說主要是城市物質空間與建筑景觀的規劃。 城市生態規劃強調規劃區域內水、大氣、 土壤等生態環境的保護、管育、 修復和重建, 主要涉及區域環境污染、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水源涵養、 城市綠化等方面。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則強調運用可持續發展、 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觀點,在對規劃區域社會、經濟、 環境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基礎上, 提出城市社會、經濟建設、 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目標的總體規劃。

二、合理的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 并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 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 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設計, 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 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筑。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 河、 湖、 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 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 融生態環境、 城市文化、 歷史傳統與現念及現代生活要求于一體, 提高生態效益、 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 完善生態功能, 提高其生態效益、 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范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 立足于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 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高起點、高標準、 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 同時努力發展旅游、 教育、 醫療、 物流、 文化、 信息、 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 設計、孵化中心, 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 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 提高生態經濟在 GDP 中的比重。

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 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 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 ① 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 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 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②節能低耗無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 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 化學污染、 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間距等, 以解決住宅采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③ 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 生活垃圾。④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 推廣屋頂綠化、 垂直綠化、 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等, 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居住區內必須設置集中公共綠地。

三、城市生態規劃設計途徑

第4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 規劃設計

1.生態城市規劃的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是指以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環境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因此,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以及合理地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的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的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及合理規劃和布局等,是解決目前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等問題的重要途徑,以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2.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和特點

2.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基本原則

①合理的節能布局原則: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同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原則,從源頭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②循環性社會(3R)原則:所謂循環型社會,是以3R為取向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包括現代生態價值觀和綠色消費的理念。3R即減少廢棄物、再利用和循環。這是有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新型發展模式。傳統發展模式是直線型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資源,甚至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觀念和規則支配的社會,而循環型社會的模式是環形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是以3R為原則的社會。

③多樣性共生原則:任何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間總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將城市生態系統置于整個生物圈范疇內進行規劃,建立市區和郊區的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城區及周邊的各種生物。

2.2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特點

①系統觀念復雜特點:生態城市是一類極其復雜的城鄉復合系統,其中各種社會、經濟、自然因素通過各種功能流和反饋關系結成一個錯綜復雜的時空網絡。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必須有系統觀念和網絡思維,綜合分析、研究和處理生態城市各要素的整體聯系。系統思想將生態城市看作一個功能整體,而不是組分間的簡單關聯。

②綜合觀念強特點:城市規劃不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物質建設的需要,必須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考慮到生態環境安全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生態城市的規劃也不再只局限于對物質的規劃,而是要把空間、經濟、社會、環境等規劃融于一體的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規劃。

③區域觀念廣特點:生態城市本身就是一種城鄉結合的區域概念,規劃必須以其立足的更大區域范圍為基礎,并把城鄉、區域、國家乃至全球不同地域空間層次規劃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思考研究和共同的行動。生態城市與區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城市應當力求與其區域共存、與自然共生,這要求生態城市規劃不能僅局限于小范圍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關注大范圍的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層次的規劃。

3.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具體表現

3.1城市基質、廊道和斑塊 規劃

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城市整體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質、能量、信息及生態多樣性集中地區,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增加廊道綠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綠化網絡。城市中的斑塊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園、公共綠化地、休閑廣場及建筑周圍綠化等,共同構成城市的綠化系統,同時能夠調節局部地區的微氣候,減少環境污染。

3.2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將治污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組織綠地,制定出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量(市區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等),合理設計群落結構、選配植物,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3.3文化生態規劃

如何將城市的特色資源與城市規劃、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城市文化,這是搞好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歷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遺憾。既要保護原有文化資源,又要體現時代特色,做到在協調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協調,不斷創作出有地方特色、時代特征,有整體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3.4社會生態規劃

要完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完善的社會服務保障體系是生態城市體現對人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應包括對人從生到消亡整個過程的關懷,這既體現對人在正常生活狀態下的關懷,更能體現人在需要幫助時得到的關懷,同時,也要體現在社會性、自然性災難時有安全保障。同時,社會管理機制健全是保證生態城市穩定、民主、安全的重要方面,沒有完善的社會管理機制,生態城市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也不可能順利運行。

3.5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3.6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規劃

城市產業結構不僅表現在3個產業的比例關系,還有生產工藝合理沒計的問題,即在功能區(工業區)中要設計合理的“生態工業鏈”,推行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調整、改善老城市產業布局、搞好新建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態結構、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7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

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現象,掠奪式開發導致了人類面對資源枯竭的危險。因此,生態城市規劃工作應根據國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依據城市社會發展趨勢和環境保護目標,制定對水、土地資源、大氣、動植物物種資源、礦產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

結語: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自然基礎,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態環境,這是生態城市規劃的重點。因此,在對現代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各個部分都加以合理的規劃,不但要從當前城市發展的趨勢和居民生活角度的來進行規劃,還要從當前城市的實際生態環境現狀出發,在對城市建設規劃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的對自然環境生態圈進行保護使得自然能夠與城市和諧共處,達到城市與自然結合產生經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沈清基.生態城市及其規劃方法的探索[J].城市規劃2008.

第5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領,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前提,在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從目前形勢上看,我國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現象,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不僅阻礙了現代城市化進程,還對社會生產及人們生活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而,須強化對生態城市的認識,提高對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視,通過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優化城市生態系統,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為現代綠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對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進行研究.

關鍵詞

城市規劃 規劃設計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政府逐漸展開了生態城市的建設,設定一些生態省、市、縣、村進行試驗點,進行生態建設,使我國的生態規劃建設工作在全國內蓬勃開展.下面我們就針對生態城市的建設事業的發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規劃的原則以及內容,以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發展.

正文

一、生態城市規劃原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生態城市建設的規劃中必須有一定的原則可循,在既定的原則指導下去進行城市建設的工作才能夠達到目的。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講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

1、成長性原則

城市的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它是人們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礎。因此,城市的建設必須要站在長遠的利益上,同時城市是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的,那么城市的規劃就應當根據城市的發展步伐而不斷的進行方針改變,在規劃的時候要為城市的未來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另外對于城市資源的利用也應當遵循成長性的原則,否則將會造成資源的短缺。生態城市的建設應當注重城市的持續發展,其中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質和精神的建設。

2、最優化原則

生態位主要是物種在群落中,其對空間和營養等因素所占據的作用。城市生態位在現代化城市中能夠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維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態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生產生態位,主要有城市的經濟實力;第二,生活生態位,是環境質量、生活水平生態位,主要有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實現城市生態位的最優化原則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即“宏觀、微觀”。宏觀上,城市生態位是表現了整個城市的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們物質、精神等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主要集中表現在人們的生活活動,但必須保證和生活水平相互適應協調;微觀上,城市生態位對每個地區創造的生態環境體系都是一致的,對于每個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協調的。盡管城市提供給居民的居住空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其本質上的區別不是很大。

3、承載力原則

承載力就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的生態系統對人們長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這主要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做好其規劃要注意這幾個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必然會增加多方面的消耗,過多的人口不僅會造成的資源的不足,還會產生大過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難度。其次是城市能夠承受的生態能力,這就應當從城市的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考慮,并從全局去把握生態的建設。再者是對城市的產業結構的維持,要構建一個生態城市,就必須有著良好的產業鏈,實現資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減少浪費,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最后是環境問題的解決,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廢棄物的處理是城市環境的關鍵。要對一些可以回收的廢棄物進行合理的利用,這是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浪費的重要途徑。對于一些不能循環利用的資源要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以及人工的處理去解決。一個城市的自凈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質量和發展的規模有著很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在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綠化面積的規劃,做好綠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凈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

4、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針對城市范圍排出人的活動,其它各種生物的活動原則。在遵生態規律之下呈現的基因、物種等不同物體之間的差異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系統結構,功能作用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其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巖土環境等要素相互協調后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總體反映了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__與人類間交錯復雜的關系。而城市生態環境主要說的是是在某個區域內,其人口、資源、環境等受到某種關系的影響而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區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條件具有較大的不同,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樣性體現了各種不同的特色。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1、生態城市注重的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其目標主要包括:

(1)和諧性。這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主要強調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可持續性。針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錯誤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3)高效性。這主要是改變了“高能耗”、“非循環”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更加注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相互關系的協調共生。(4)整體性。生態城市是在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效益的基礎上,更加突出社會建設與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生活質量之間的整體協調。

2、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主要有:

(1)城市區域規劃。這需要對城市進行準確定位,通過對土地、能源、交通、綠地及水資源等方面的科學規劃,實現城市區域間的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相互協調發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規劃。更突出人在城市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城市生態建設,通過生態建筑、生態景觀、生態產業及生態教育等方面,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高度和諧。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實踐案例

筆者通過自己的實施的案例來實踐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以及其內容。在進行柳州南三級六場片區規劃中,以將柳州南站建設為一個現代化、高標準、園林式的以運輸生產為主、集合學習研究、旅游復合型的綜合運輸生產基地為目標進行規劃。本項目規劃從“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出發來進行空間規劃,將交通與辦公區、生產區、職工培訓基地、工業旅游休息區、宿舍區進行統一的規劃,并且規劃出了專門的綠化區域,從而實現整體的綠化生態水平。

結束語

城市是人們生活居住、工作等的主要地域,其環境質量、規模和合理的布局直接關系到人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生態城市的提出就是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城市的整體規劃時,一定要從全局出發,從長遠的利益出發,綜合考慮人口、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因素。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平衡,為人類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最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歐兵,韋蘭.關于生態城市規劃之對策綜述[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3,(06):135.

[2]李浩,李建東.生態城市規劃實效論――兼議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矛盾性與復雜性[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03):53-57+88.

第6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城鎮;生態小區;涵義;內容;規劃設計

Abstract: to create a good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area ecological culture, the residential area set to become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an ideal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area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rection, and then realize the 21 st centur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quarter and planning content, probes into the town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quarter.

Keywords: town; Ecological village; Meaning; Conten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 G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速度加快和人們對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建設生態小區成為推動城市和諧發展的根本。小區建設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居民居住環境的優劣。營造良好的以人為本的小區生態文化,使小區成為集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物質精神文明于一體的理想住宅小區,成為今后居住小區建設和發展的方向,進而實現 21 世紀生態居住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小區的涵義

生態小區是通過調整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內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 使小區成為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城市城市小區。生態小區空間結構合理、基礎設施完善, 生態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廣泛應用,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它符合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 與區域和城市融洽, 是生態城市的一部分, 體現了所在城市的風貌和特質。

生態小區與傳統小區相比有本質的不同, 主要有以下特點: 和諧性的 生態小區內是自然與人共生, 人類回歸自然, 親近自然, 自然融于小區, 小區融于自然; 同時, 能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求的環境, 富有人情味, 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 擁有強有力的互幫互助的群體, 呈現出繁榮、生機和活力。

可持續性的生態小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 因而它能實現小區社會、 經濟、 環境的發展,能夠在取得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 實現經濟快速高質增長;能把小區自然環境作為小區公共資源得到持續利用。整體性的 生態小區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 而是兼顧了社會、 經濟、 環境三者的整體協調發展, 小區生態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態化, 而是小區整體上的生態化, 實現整體上的生態文明。因此, 生態小區的建設將會逐漸改變目前我國城市建設中環境污染、 缺乏有效環境保護的不合理現狀, 實現節能、 節地、 節水、 低污染以及物業等的有效管理, 為城市和小區自身環境改善帶來強大動力。

二、生態小區的規劃內容

1、生態小區規劃原則

以生態學 “整體、 協調、 循環、 再生” 原則為指導, 通過生態設計方法促進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和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協調, 實現小區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整體協調而達到一種穩定、 平衡、 有序狀態的演進過程。

2、生態小區規劃的方法

運用生態規律, 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以工程措施和技術手段為支撐, 對傳統意義上的小區進行規劃設計, 使小區成為真正的生態小區, 以小區生態文明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 生態小區規劃的內容

(1)自然生態規劃

綠化指標: 該指標是衡量生態小區建設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綠地率( 包括景區和水面) 須達 50%以上, 人均公共綠地應在 28 平方米以上。

地面保水指標: 本指標強調建筑基地滲水保水能力, 盡量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 采用自然排水系統, 以利于雨水的滲透, 理想指標是小區 80%的地具有透水性能。

節水指標: 此指標以開辟另類水資源( 開源) 與省水器具的使用( 節流) , 作為節水的主要方法。前者系指在小區建筑設計中導入雨水利用或凈水系統的設計, 后者系指把雨水、 生活廢水匯集處理后, 達到規定的用水水質標準、 重復使用于非飲用水及非與身體接觸的雜用水。

節能指標: 重視節能建筑的設計, 通過空調系統、 采暖系統、 照明與白晝光利用、 太陽能利用等途徑節約能源。

二氧化碳與廢物減量指標: 此指標鼓勵應用輕量化的建筑結構, 如使用鋼構造建筑來減少砂、 石、 磚等建材的使用; 提倡居家簡樸的裝潢設計、 建材的回收利用, 以達到節約能源、省資源、 減少廢物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

污水垃圾處理指標: 前者要求建設雨水、 生活污水分流管道系統, 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的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可減少污水的處理量。后者指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資源的回收利用。

綠色交通指標: 采用低污染、 適合都市環境、 對健康有益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交往活動。生態小區綠色交通規劃應鼓勵居民使用綠色交通。

(2) 經濟生態規劃

總體目標是資源的低消耗、環境的輕污染來取得經濟的高速增長, 并養成文明科學的消費方式。為此, 應用綠色消費科技和綠色生產科技, 逐步改變能源結構, 加速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 應用水能、 風能、 生物能、 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 減少能源消耗; 在小區內實行綠色生產、 綠色消費。

三、城鎮生態住宅的規劃設計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 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但在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 我國平均建筑能耗是發達國家的 2~3 倍, 造成的污染也相當嚴重, 我國的一些城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 “嚴重污染”城市。 房地產開發和使用是一種消耗大量資源, 產生大量廢物的產業。 為了人們衛生、 健康、 舒適地生活, 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四、生態小區建設的措施

1、以人為本,改善居住環境

人性化的設計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建筑設計者們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線的安排上,盡量利用融合設計,使道路成為景觀的一部分,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均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間。只有將人們物質層面的安全健康問題和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問題結合起來解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本,體現出個性化與人性化的有機統一。

2、做好規劃設計,避免盲目開發

在城市生態小區的建設中,各項工程的實施均需要全面的規劃,開發建設中充分利用該城市的自然資源和條件,使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和諧。要因地制宜、合理選址,盡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開發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就勢造景,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并做出有利當地生態平衡的規劃,絕不能照搬,否則生態小區建設的良好初衷反會帶來破壞該地區原有生態環境的后果。

3、合理利用水資源

我國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 一些地方, 一方面缺水嚴重,另一方面浪費嚴重。 節水的關鍵措施還是 “開源節流” 。 居民對水的消費主要是飲和用,其中飲食用水量約占總消費量的5%, 其余 95%用于洗滌、 排污等。在住宅小區, 根據兩種用途設置 A、 B兩套供水系統。A系統專供飲用水 (包括沖茶、 洗米、 洗菜、 煮飯) 。這個系統的水必須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B系統專供使用水。 這個系統的水應該循環使用。 將住戶洗菜、 洗衣、 洗澡水以及屋面雨水, 地面雨水引入蓄水池內, 進行過濾、 凈化、 去污等物理、 化學處理, 再輸入住戶的 “使用水管” , 供洗地、 洗車、 綠化、 水景、 沖廁、 排污等使用。這個系統的水循環使用, 可節省大量的用水。

4、充分利用太陽能

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廣泛存在的天然能源, 其優點是極為豐富、 潔凈、 安全、 廉價。目前,在住宅區中太陽能的利用主要有 3 個方面: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空調和太陽能電池。據資料介紹, 安裝一套供 300 人全年用熱水洗浴的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需投資約 15 萬元, 全年的節能費約為 8 萬元, 2 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資, 而太陽能熱水系統的使用壽命為 15~20 年, 那么這套設備的節能費就高達 100~140 萬元。近幾十年來, 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究、 開發、 利用太陽能,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 年日照時數為 2500h, 有的地區高達3000h。 這為我國開發利用太陽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太陽能利用的范圍將會更廣, 能量轉換效率將會更高。

5、強力整治、 促進環保

房屋的建設和使用都存在著對環境污染的問題。環境被污染, 直接危害人類健康, 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關于環境污染問題, 過去只提 “三廢” (廢水、 廢氣、 廢渣) 污染, 現在增加了防治聲污染和光污染的內容。這是切合現實情況的。還有個問題, 就是電磁污染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電器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在日益提高,電磁污染已經出現,并有不斷增長之勢。建議把這方面的內容納入治污計劃和措施之內。

6、引入新思想,構筑綠色生態環境

沿環路布置集中公共綠地,供居民休閑活動,注意以休閑活動的綠地為主,只設少量觀賞綠地,追求立體空間綠化。小區入口處放置大片高差4m多的斜坡綠地,兼顧人車分流的上下兩個空間;中水站、垃圾站、消防站坡頂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區自然地平,坡頂上以硬塑綠地格子板植草皮,構成幾片小景點;選擇能凈化空氣及吸音的樹種植。

生態小區作為一種小區規劃新理念,是我國住宅小區的發展方向,又是未來城市追求的遠景目標。滿足可持續發展理論對人居環境的需求以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家居理念必將成為 21 世紀人們對居住生活的一種追求。如何體現綠色、生態和健康發展要素,以達到城市整體功能轉化,是一項宏偉而艱巨的綜合工程,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要把建設綠色健康的生態小區作為今后住宅建設的主要工作,為人們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居住條件和環境,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小區。

參考文獻:

[1] 蔣曉輝. 生態小區及住宅的規劃設計與建設[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7)

[2] 楊碧珊. 淺談人居環境的生態設計[J]. 廣東科技, 2007,(03)

[3] 劉云, 鄧玉林, 趙悅, 李召. 生態小區及其規劃設計研究[J]. 今日科苑, 2009,(04)

第7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景觀規劃;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生態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3000703

1城市濕地公園概述

1.1相關概念解析

城市濕地公園指位于城市或者城市邊緣,將存在或已退化的濕地通過人工修復或重建濕地生境,按照生態學的原則來恢復、規劃和建造,使城市也成為一個“生態城市”[1]。建造城市濕地公園是濕地生態理論的現實結晶,其促進了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規劃是指導部分具備強實施性的土地利用類型規劃、景觀建筑規劃、園林景觀規劃等的一種方法論[2]。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就面臨著退化。

1.2城市濕地公園現狀分析

由于濕地保護觀念逐漸被社會各界認同,當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中國城市竦毓園主要是河流型公園或與河流成因相關的公園[3]。城市濕地公園發展迅速,缺乏規范管理,導致在公園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由于對濕地的認識不全面,過度夸大其社會效益,而無視其生態效益,使得濕地被盲目開發,自然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部分濕地公園布局重疊,建設內容重復,缺少區域特色。因此,如何將自然景觀與特色人文融合在一起,應是設計者重視的問題[4]。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降低人為活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干預,最大程度維持城市濕地系統的平衡發展,而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建設是面對嚴峻挑戰的關鍵措施之一。

2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理論基礎

生態承載力指滿足在不會導致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前提條件下,能夠承受的社會經濟活動量的閾值。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其承受閾限時,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失衡,面臨著退化。可持續性包括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自我更新、自我修復能力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生態規劃方面,引入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保證整個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完整性有十分關鍵作用。

遵循生態學原理對正在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運用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使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修復與重建,達到濕地原始狀態即為濕地的生態恢復[5]。由于人類日益頻繁的活動對城市濕地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城市濕地生境逐漸退化,其生態功能和效益降低,為實現城市濕地原始生境的修復,恢復生態學的理論方法的應用是十分必要的。景觀生態學主要探究景觀結構―功能―廊道―斑塊是其一種基本結構。景觀功能就是各景觀元素互相影響,即養分流、物種流以及能量流都可以從一個景觀元素轉移到另一個元素。對于景觀結構組分之間的流動,物質、能量以及物種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對于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規劃,除了依據景觀生態模式外,還應該考慮生態功能分區和結構規劃[6]。

3案例分析―梧州滄海濕地公園總體概

念規劃3.1場地概況

蒼海城市濕地公園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南部蒼海湖邊,梧州市位于東經111°51′14″~111°40′,北緯22°58′12″~24°10′14″之間,北回歸線從市區通過。蒼海城市濕地公園選址位于蒼海上游的下小河,北面包括龍母湖的南部,南面沿下小河至蒼郁高速交界,東面沿石獅河至僚村北與社學工業園區交界,總用地面積約783 hm2。

3.2問題與挑戰

蒼海濕地公園規劃區域內,北部有石獅河,西南部有下小河通過,河流兩側地勢較平坦,中西部和東南部為山地地形,總體地勢西高北低,東南高。場地區域內主要有6種地形:水域、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村鎮建設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區域內道路總體形成“三橫、兩縱”網狀線結構。梧州城市發展戰略調整中,將其定位為粵港澳后花園、區域旅游目的地與旅游集散地、西江經濟帶核心節點、東部產業轉移大西南首要門戶。與蒼海湖整體定位一致,未來成為蒼海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場地內主要的河流有下小河、石獅河,以及一些零散分布的小水塘,與此同時,河流中還有大量從蒼海湖流下來的泥沙,水質問題、雨洪問題一直是困擾村民的難題。建筑主要集中西北部,建筑風格較為雜亂,沒有體現嶺南民族文化特色,需在保留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滄海濕地公園現有的植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觀賞性不強、凈化水質能力較弱、物種豐富度不高,整個生態系統不夠穩定。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漁業,產業較為單一,產業缺乏文化特色,從長遠來看,經濟效益不高,當地村民的收入整體偏低。

3.3規劃策略

3.3.1文化與地理記憶串寫場地脈絡

場地中存在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人類破壞自然所造成的,那么針對于被破壞的場地,該怎么去修復呢?根據“呼喚大地的記憶”這一概念,運用“千層餅”的方法對整個場地肌理進行規劃,從而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呼喚“大地記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生態環境由于人為破壞,人與自然失衡,通過對場地各大斑塊、廊道進行分層規劃比如:建筑斑塊、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道路廊道等,斑塊、廊道相疊加,最后形成了總規圖結構、布局。

建筑斑塊代表了場地的肌理、文化記憶,水系廊道;水系廊道是場地河床、地形記憶的象征;濕地斑塊是結合場地原有濕地,將所有濕地規劃為一個整體,相互 “聯系”,但又互成 “個體”,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是群落與肌理記憶的現實化。植物斑塊是整個場地的初始群落、肌理,個體植物組成植物組團,植物組團組成形成群落,各群落最后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維持著整個場地的生命與活力。道路廊道是生活在滄海濕地公園內部的人們對于場地所留下的肌理、慣性記憶。五種“大地記憶”的重疊,最后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場地記憶,也就形成了滄海濕地公園整個的規劃布局。

3.3.2水系與濕地重構

通過對雨水匯水面的分析,了解雨水的大致走向和流量,結合現有的濕地斑塊,將分散的濕地串聯起來,從而合理擴大水域面積,有效的改善了泥沙淤積以及水質、雨洪問題。最后也形成了水系骨架,以及一部分濕地斑塊。濕地斑塊可以有效解決泥沙淤積、水質污染等生態失衡問題,雖然現有濕地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生態群落,但是許多濕地并不是相互聯系的,所以綜合效益相對較低。所以將各濕地連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3.3.3植物分級規劃

現有植物群落整體觀賞性不強,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物種豐富度低、生態系統不穩定等問題,對現存的水質問題改善作用不大,凈水能力較低,給村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針對以上問題,在已有的植物基A上,合理選取植物種類,以鄉土植物為主。規劃形成一級群落、二級群落、三級群落,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

3.3.4建筑分類保留、改造或新建

場地原有村莊的布局大部分保留,對于建筑主要采取保留、拆遷、整合改造的3種方法,具有龍母文化、騎樓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內涵的建筑予以保留;對于景觀性較差或者建筑風格不統一的建筑進行改造;對于景觀性非常差或存在安全原因的建筑進行合理拆遷。在滿足居住、商業、休閑度假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滲透當地文化記憶,對村落進行布局規劃。

3.3.5產業與地方文化相結合

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比如茶文化、特色文化飲食等產業,形成一個較為綜合的產業體系,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對于種植業布局,還可以合理與濕地斑塊布局相結合,打造經濟、生態相結合的規劃布局。

3.4規劃布局

場地的總體概念演繹,斑塊―廊道相結合,通過“呼喚大地記憶”這一概念,對水系廊道、濕地斑塊、植物斑塊、村落斑塊、產業斑塊等進行概念演繹規劃,形成最后形成蒼海濕地公園整體布局。通過對場地的規劃結構“一軸線、五區、三十景點”,下小河、石獅河形成的景觀軸線,五區分別是植物園山林保護區、石獅河濕地景觀長廊、古鳳濕地園區(建設開發區、服務園區、古鳳濕地園區)、民宿文化區、下小河濕地景觀區。

4結語

該案例中營造濕地景觀主要是為了涵養凈化水源,城市濕地公園的生態保護在方案中是側重點,所以在規劃中要盡量營造原生態景觀。而城市濕地公園中規劃不同的功能區域,這樣能使濕地區域的生態系統受到保護,濕地中的動植物能夠自由生長,人類活動也不會破壞其水源地的環境。通過分析城市濕地生態資源,運用適宜的生態規劃手段,從而來保護城市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同時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需齊頭并進,共同發揮生態、經濟效益。如今我國的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經驗相對不足,其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趙思毅,侍菲菲.濕地概念與濕地公園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33.

[2]趙學敏.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20~123.

[3]張慶輝,趙捷,朱晉,等.中國城市濕地公園研究現狀[J].濕地科學,2013(3).

第8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一、低碳式生態小區的特色是什么

生態小區是通過調整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內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使小區成為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城市居住區。生態小區空間結構合理、基礎實施完善,生態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廣泛應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低碳式生態小區建設,是合理利用、適度開發、節省資源、減少污染,依然是當今保護環境的重要課題,今后小區建設如果能夠按照低碳式生態要求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將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和不懈追求。因此低碳式小區規劃建設不僅是一個小區,甚至是某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建設規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住房建設、城市改造等民居建設諸多方面產業政策。而且,最終逐步納入低碳式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會深刻影響到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健康發展目標和有賴于科技進步水平的提高。

生態小區具有和諧型。生態小區內體現以人為本,生態安全的原則。自然與人互利共生,把自然融進小區,讓小區回歸自然;生態安全是富有實際意義上的生態,生態是建立在低碳生活基礎之上的,那么它所發揮的作用是更加有利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同時能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求的、富有人情味的、充滿濃厚的高尚文化氣息的生存環境。這是低碳式生態小區與之盲目、粗放、重復、浪費建設的本質區別。

生態小區具有可持續性。生態小區是以持續發展為指導的,因而它能實現小區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能夠在取得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把小區自然環境作為小區公共資源得到繼續利用。這是合理利用開發低碳式生態小區的基本要求。

生態小區具有整體性。生態小區不是單單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協調發展。小區生態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態化,而是實現整體上的生態文明。

二、低碳式生態小區規劃所涉及的內容

低碳式生態小區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以低碳式 ------ , 以生態學“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為指導,通過生態設計方法促進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于是低碳式生態設想規劃和建設便應運而生,低碳式生態小區規劃建設可涉及到自然生態規劃、經濟生態規劃和社會生態規劃三大方面。

1、低碳式自然生態規劃 低碳式 生態小區建設最重要的指標其一就是地毯式環境,綠地率(包括景區和水面)須達總建筑面積的5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應在28平方米以上(甚至更高)。盡量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采用自然排水系統,以利于雨水的滲透。其二是大力提倡使用低碳式能源:重低碳式建筑的設計,通過空調系統、照明、白晝光利用、太陽能利用等途徑充分利用清潔式能源。其三是大力采用低碳式建筑:鼓勵應用輕量化的環保、保溫建筑材料和結構,如使用鋼構造建筑來減少砂石、磚等建材的使用;提倡居家簡樸的裝潢設計和建材的盡可能回收利用,以達到節約能源、節省資源、減少甲醛等廢氣、廢物排放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低碳的目的。其四是積極營造低碳式環境,科學處理污水垃圾;前者要求建設雨水、生活污水分流管道系統,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可減少污水的處理量。要做好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資源的回收利用。其五是低碳式綠色交通;采用低污染、適合都市環境對健康有益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交往活動,鼓勵居民使用綠色交通。

2、低碳式經濟生態規劃總體目標是以資源的低消耗、環境的輕污染來取得經濟的高增長,并養成文明科學的消費方式。為此,應用低碳式綠色消費科技和低碳式綠色生產科技,逐步改變能源結構加速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大量開發應用水能、風能、生物能、太陽能等低碳式綠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風、降溫和取暖技術和自然采光技術,有效地減少部分能源消耗;在小區內實行低碳式綠色生活方式、低碳式綠色消費涉及到諸多方面。

3、低碳式社會生態規劃為增強小區的歸屬感,除了建立醒目的標志性建筑、具有中心性的廣場和對居民有吸引力的開闊空間外;還應建立配套齊全、布局合理的生態基礎設施,創造便利于各個年齡層次人群的生活環境;提供多樣性、個性化住宅,以保證不同經濟收入的人群與各種年齡層次人們的需求;有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商業活動、市民服務、文化、娛樂活動等集中的功能齊全的中心地區。

三、低碳式生態居住小區涵蓋的內容

低碳式生態社區是有生態住宅單元集合而成的社會群體,并與低碳式社會發展密不可分。

1、國家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標準規范。低碳式生態住宅它有著嚴格的技術標準,不是哪個開發商隨意標榜、自封的。它具有可參照的操作性的國家技術標準來使之有序、規范運作,要求在能源和水、氣、聲、光、熱環境以及綠化、廢棄物處理、建筑材料等多個方面達到國家有關標準。

2、在供熱、冷及燃氣等能源系統上,應該避免多條管道人戶。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冷熱系統進行節能設計,鼓勵使用新型保溫材料、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低碳式能源;保持室內四季溫度適宜。

2、在水環境系統上,建立水的大循環概念。設立室外污水處理再利用系統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室內外采用節水型器具,采用節水型的景觀用水系統。

3、在空氣環境系統上,要求室外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室內保證自然通風,衛生間有通風換氣設施,廚房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國家規定的居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4、在聲環境系統上,建筑設計中采要用隔音降噪措施,要求室外日間噪聲小于50dB、夜間噪聲小于40dB室內日間噪聲小于35dB、夜間噪聲小于30dB。

5、在光環境系統上,要求室內設計滿足日照時數,盡量采用自然光;室內外避免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室內外采用低碳式節能燈具,提倡使用太陽能綠色照明。

6低碳式生態小區要求采用取得國家環境標志認可委員會批準并被授予環境標志的建筑材料,要符合無毒、無害、無放射性、無揮發性等化學物質污染的要求。

7、小區環境綠化是低碳式生態小區的主題,區內綠化率要求達到占地總面積的50%以上,與周圍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8、區外無污染源,如化工企業,遠離污水、糞便處理設施,同時,生活垃圾的處理也是相當主要的一個環節。對于低碳式生態小區以及住宅內的生活垃坡收集要全部袋裝、密閉容器存放,收集率達100%,分類率達5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95%以上。

四、低碳式生態小區的類型及特點

低碳式生態小區的類型包括多種類型一是低碳式生態環境類:提倡以藝術為本源,最大限度地開發生態小區的藝術功能,使小區無論從外部還是從內部看起來都是一件藝術品;二是生態智能類:是以突出各種生態智能為特征,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區的智能性;除此外,還有低碳式生態宗教類、原始部落類、部分低碳式生態類等。

低碳式生態小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健康。低碳式小區住宅又稱“健康小區”。生態小區不只是綠化。從規劃上看,生態小區的總體布局、單體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另外,在具體設計上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與建筑物的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質、殺滅細菌病毒等,甚至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總之,低碳式生態小區要把健康落在實處。

五、低碳式生態小區的設計及建設

低碳式生態小區建設的重要環節是具有環保理念的規劃與設計,貫徹于整個建設過程。做到科學規劃、科學施工。

1、規劃設計之前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處理好居家單元房內最佳結構面積與整個小區的合理布局。以適于不同規格、功能先進、設施配套、結構合理、堅固耐用、經濟環保等的要求。達到節約資源、能源與開發利用資源、能源并重的原則,合理利用土地、空間和保護環境、保持水土及生態安全相結合,達到人居與自然和諧。

2、必須充分利用太陽能。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廣泛存在的天然能源,豐富、潔凈、安全、廉價。我國的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年曰照時數為2500h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有的地區高達3000h。這為我國開發利用太陽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3、必須合理利用水資源。我國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節水的關鍵措施還是“開源節流”。居民對水的消費主要是飲和用,其中飲食用水量約占總消費量的5%,其余95%用于洗滌排污等。在小區規劃設計中,根據兩種用途可設置兩套供水系統。一套專供飲用水(包括沖茶、洗米、洗菜、煮飯)。這個系統的水必須是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潔凈水。另一套專供使用水,盡量考慮循環性用水。

4、必須合理規劃用地。因建筑用地,我國平均每年減少耕地50萬hm²,由建國人均0.2hm²減少到0.11h1m²。住宅小區的節地問題,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容積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非越低越好:二是建造立體化的多層停車場或地下、半地下停車場;三是從節地與節能兩個因素綜合考慮,宜建造多層和小高層公寓,控制建設單門獨戶的別墅,尤其是依山傍水、景觀優美的“風水寶地”更不應建造高檔別墅和私家花園供極少數人享用,而建造小區公園等公共設施,創造優美的環境,供大眾享用。

5、必須依法強力整治、促進環保。提倡低碳式環境小區的建設和使用。關于環境污染問題,過去曾有“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現在增加了聲污染和光污染的內容。還有就是電磁污染的問題,必須納入治污計劃和措施之內,對直接危害人類健康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要依法追究。

6、建設低碳生態小區仍然是一項長遠發展目標,國家從經濟和社會的長遠利益出發,有關部門要盡早出臺規劃建設標準和方法,要用盡可能多的符合生態標準的低碳小區建設精品杰作作為樣板來示范、推廣、普及,努力引導全社會關心支持低碳生態小區建設,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9篇:生態規劃設計范文

關鍵詞:生態休閑區;林相改造;植物設計;植物群落

Abstract: to build an ecological beautiful recreational area, this design from forest physiognomy improvement, fitness, local tree nes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plant landscape function to consider the area of plant landscape.

Keywords: ecological leisure zone. Forest physiognomy improvement; Plant design; Plant community

中圖分類號:G32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項目建設背景與概況

為了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創建宜居城鄉、宜居灣區和優質生活圈,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加快東莞產業升級,東莞市政府啟動了《中央生態休閑區規劃》的建設工作。

本項目位于東莞市中央生態休閑區的核心――“黃旗―同沙―水濂”區域內,東北面為同沙片區,西北面為水濂山片區,總面積約1.93平方公里。

2設計主題與功能分區

本規劃充分考慮游客心態、市場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特征、基地環境等綜合因素,以園區原本特有的濕地景觀、植物景觀和地域人文景觀為基礎,得出“碧野芳蹤、人文山水”這個主題,并以“果香飄林迎莞人,花田林間踏青山,水清碧綠龍泉隱,石尚形奇載厚德,文明傳承留千古”來規劃富于特色五個景觀功能區:以突出荔枝林景觀,以觀果、采果、品果為主要游憩活動的“果香景觀功能區”;以突出花容、花境為主要景觀特色、結合花卉生產、銷售產業的“花田景觀功能區”; 以濕地、泉眼、池塘景觀為主,突出水體景觀的“水清景觀功能區”;以石景展示為主的“石尚景觀功能區”;以東山書院為主體,突出人文的景觀“文明景觀功能區”。

3植物規劃設計

3.1植被現狀總分析

項目的地形以山體為主,及小面積的緩坡、平地、濕地。山體植被主要是桉樹林與荔枝林,局部有少量針闊葉混交林。其他地帶植被種類較多,有荔枝林、花圃、濕地植物群落、本土植物群落等。總體植物長勢較好,郁郁蔥蔥,只有少量黃土的區域。但植物品種少,林相單一,植被的生態保護功能低,景觀效果不強。

3.2植物的設計原則

(1)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已馴化的外來樹種。

(2)生態優先,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優化配置。

(3)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3.3植物設計的總體構思

原有植被的缺點是品種單一,生態及景觀功能較差。為打造一個天然的休閑景區,其植物的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尤為重要。因此,在設計中除了應重點突出各個功能區域的植物景觀主題外,還應對原有山體植被進行林相改造,使原有的植被逐漸演變及恢復為地帶性植被――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總體改造分為三種類型:鄉土植被恢復型,生態保護型,生態景觀型。

3.4林相改造分析

3.4.1林相概況

該范圍為丘陵地貌,植被以桉樹林與荔枝林為主。植被現狀可分為2種類型:一、桉樹林,郁閉度0.5~0.8,上層喬木均為桉樹,中層有少量馬尾松、馬占相思、槭樹、木荷、構樹、三角楓、苦楝、白背葉等鄉土樹種,下層有淡竹葉、芒草等。二、荔枝林,郁閉度0.3~0.5,喬木均為荔枝樹,下層有少量野生灌木及地被。

3.4.2改造的必要性

首先,在這個提倡生態環保的時代里,人類需謀求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共生關系。

其次,“青山綠地”是完善城市功能的必然。

最后,改造其林分林相,增強整個種植區域的生態及景觀效果是我們本次設計的最終目的。

3.4.3林相改造類型及植物配置

主要分為2種類型:桉樹林改造,荔枝林改造。

桉樹林改造:屬于鄉土植被恢復型。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恢復地帶性植被,構建出結構穩定、生態保護功能強、養護成本低、植物之間相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在恢復地帶性植被時,應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種、忽略先鋒樹種、首選鄉土樹種,構建喬、灌、草復合結構,撫育野生地被。減少人為干預,任其自然發展,在10~20年后逐漸演變為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

荔枝林改造:鄉土植被恢復型與生態保護型相結合。由于原有荔枝果林區域較廣,改造時可選擇保留部分生長良好的荔枝果林,套種或間種鄉土野生樹種,使其部分成為觀賞性果林;其余部分則可運用按樹林改造的模式,大量種植鄉土樹種,減少人為干預,使其在10~20年后向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演變。

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舉例:

香樟+潺槁樹+浙江潤楠+山杜英+五月茶+九節+梔子+淡竹葉

秋楓+儀花+紅花荷+鴨腳木+楊梅+山蒼子+桃金娘+蘆葦+芒萁

樸樹+深山含笑+楓香+黃牛木+山烏桕+白楸+刺葵+淡竹葉

木荷+貂皮樟+三角楓+大頭茶+梅葉冬青+野牡丹+春羽+沿階草

3.5分區綠化景觀規劃

3.5.1果香景觀功能區

(1)設計理念:果果相趣

(2)營造方式:以嶺南果樹為為骨架,讓人體驗觀果、摘果、品種的樂趣;利用植物的葉、花、果的生長情況來營造四季景觀;魚塘處則種植滿池荷花來營造清新怡人的夏日景觀。

(3)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舉例:

水翁+水蒲桃+洋蒲桃+芭蕉+花葉良姜+腎蕨+千屈菜+荷花

芒果+荔枝+龍眼+楊桃+春羽+龍船花

3.5.2花田景觀區

(1)設計理念:繁花似錦

(2)營造方式:以花卉植物為主,利用木本花卉與草本花卉的形態差異來來展示豐富的花鏡花帶景觀;加重高大的上層景觀樹種,忽略中層植物,使景觀視線自由開闊。

(3)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舉例:

秋楓+盆架子+臘腸樹+翅莢決明+肖黃櫨+繡球花+何氏鳳仙+蔓花生

莫氏欖仁+錦葉欖仁+月季+石竹+朱頂紅+半枝蓮

桃花+紫葉李+風雨花+紅花酢漿草

3.5.3水清景觀區

(1)設計理念:綠野醉人

(2)營造方式:以濕地植物為主,以野生鄉土植物為主,營造生態野趣的濕地景觀;保留原有生長良好的野生植被,適當增加景觀樹種;種植一些漿果類等植物來吸引鳥類停留。

(3)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舉例:

山杜英+水葡桃+芭蕉+姜花+華南省藤+鐵線落蕨+海芋群+鳥巢蕨

水石榕+希美麗+紅絨球+馬纓丹+胭脂花+沿階草+春羽+白蝴蝶+荷花

落羽杉+水杉+木芙蓉+再力花+水芋+蘆葦+千屈菜+鳶尾+狐尾藻

3.5.4石尚景觀區

(1)設計理念:蒼勁拔萃

(2)營造方式:以高大喬木與爬藤植物為主,以耐旱及生命力頑強的植物為主,對石場局部進行覆綠,同時以植物頑強的生命力來呼應景區的主題。

(3)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舉例:

馬尾松+貂皮樟+野牡丹+桃金娘+芒萁

臺灣相思+火力楠+銀柴+胭脂木+朱砂根+芒萁

白千層+野牡丹+爬山虎+蟛蜞菊

3.5.5文明景觀區

(1)設計理念:古林清幽

(2)營造方式: 以高大及形態優美的喬木為主,營造一種古木林立的幽靜環境,同時又似在見證著書院的歷史和故事;加強中下層植物,突出密林景觀;配以芳香類植物,凈化空氣,增強植物景觀的生態效果。

(3)植物群落配置模式舉例:

香樟+大葉榕+大葉紫薇+桂花+肖黃櫨+黃金榕+鴨腳木+白蝴蝶

白蘭+宮粉紫荊+桃金娘+野牡丹+含笑+腎蕨+蜘蛛蘭+海芋

菩提榕+桂花+紫薇+海芋+鳥巢蕨+一葉蘭+鴨指草

4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成 人 亚洲 综合天堂 | 手机看片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久草最新在线 | 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 | 毛片高清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男人天堂欧美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夜色 | 成人性视频在线 | 波多野结衣免费视频观看 |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片 | 日韩经典欧美精品一区 | 日韩精品a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 欧美视频一区 |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 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麻豆亚洲 | 日本黄区 | 成人a毛片久久免费播放 | 看中国毛片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 九九99香蕉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色视频在线播放网站 |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看v片网站 | 日韩欧美在 | 欧美亚洲激情视频 |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欧美视频 | 啪啪一级视频 |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 波多野结衣免费免费视频一区 | 波多野结衣中文无毒不卡 | 爱综合| 99这里只有精品66视频 |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