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農業資源利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資源利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資源利用

第1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043-03

近年來,生態農業這一現代農業新模式受到廣泛關注,生態農業的實踐和研究逐漸增多。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00余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范點2000多處。雖然我國生態農業試點不斷增加,但生態農業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尚不成熟,對生態農業資源利用的評價還不完善。

學術界對生態農業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偏重于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如劉剛等以區域研究為基礎提出不同功能區發展不同模式的生態農業;[1]二是關于生態農業效率的研究。如吳小慶等將農業生態效率指標分為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兩個子系統,對無錫市農業生態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2]潘丹等將農業污染作為非期望產出指標,測算中國 30 個省份的農業生態效率;[3]三是對生態農業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程翠云等運用回歸模型分析了中國2003―2010年農業生態效率的影響因素。[4]高亮等運用DEA 方法對安塞縣商品性生態農業系統耦合效率進行了評價。[5]這些研究無疑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借鑒。

一、生態農業和資源利用效率

(一)生態農業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農業的內涵是構建其評價體系的基礎,對生態農業的準確把握直接影響評價體系的構建。生態學家馬世駿認為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6]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生態農業是依靠農業內部來維持土壤肥力,促使農業穩定持續發展的一種農業,它既能帶來生態的良性循環,穩定地、持續地提供農產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7]綜合以上觀點生態農業的內涵可概括為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綜合農業體系。生態農業本質上更關注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其中土地、水、勞動力、機械、肥料、農藥、農膜等應受到重視,這為構建生態農業條件下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提供了思路。

(二)資源利用效率的詮釋

經濟學認為物質的稀缺和人類需要的無限必定帶來資源配置的問題――即如何配置資源才能達到兩者的平衡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生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從兩方面展開:一是資源的利用效率,從單位產出消耗的投入來衡量資源的利用效率,它體現了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性,包括研究單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多要素配合時的綜合利用效率。二是資源的配置效率,[8]農業生產的投入多種多樣,一方面需要考慮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實現了技術的最優化,即考察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情況,所以還需考慮要素投入的整體規模是否合理,即決策單元的規模效率。

二、生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指標體系構建

生態農業的投入主要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其中農業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氣候、土壤微生物、土壤自然肥力等;社會經濟資源包括勞動力、財政投入、技術、管理、農用物資、能源等。其中農業自然資源中的氣候、土壤微生物、土地自然肥力傾向于農業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社會經濟資源中的能源更傾向于對農業技術的研究。

生態農業的產出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既包含其為社會產生的經濟總貢獻,也包含對農戶帶來的微觀收益;生態效益既包括其正面效益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也包含負面效益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氣污染等,而這些污染可以從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量側面反映出來。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其食物保障功能、農產品的質量方面。

生態農業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體現生態農業的總體目標即資源投入的減少和產出效益的增加;準則層則是目標的細化,其中資源投入分為農業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指標層是將準則層的具體化,其中的分項有的屬于農業經濟研究方向,有的更偏重于農業自然科學研究或農業技術研究,如表1所示。這里主要從農業經濟方面研究生態農業的資源利用效率。

三、資源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標選擇

研究資源利用效率既可以對生態農業生產中的單個要素進行分項衡量,也可以對若干重要要素進行綜合衡量。

(一)分項要素資源利用效率

1.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可通過土地產出率來表示。土地產出率=,體現了土地資源集約、合理利用的綜合水平,是反應農業生產力的綜合指標。[9]其中使用產量指標時可體現土地作為糧食基本保障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使用產量時側重土地投入產生的經濟效益。

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體現了單位農業用水獲得的農業產量或產值,可選用農業用水效率系數=,這一數據體現了農業用水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為了體現節水灌溉等技術的應用程度也可使用節水灌溉面積比重= 來表示,這一點體現了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程度。

2.社會經濟資源

勞動力的利用率可通過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利用效率體現,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同一勞動力在單位時間內生產農產品的數量來表示,[9]勞動生產率=,這一指標傾向于對微觀農戶的研究。宏觀來看,當研究對象為某一區域或地區時可運用勞動力利用效率來計算,勞動力利用效率=。

農用物資主要包括機械、化肥、農藥和農膜。農用物資利用效率=,其中的物資投入量可以是農用機械總動力、化肥折純量、農藥施用量、農膜使用量等。這些指標中化肥、農藥、農膜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污染物,所以,這些指標對應的利用效率可體現農業污染程度,可表征農業的生態效益。機械總動力則可表征農業的經濟效益。

財政投入主要指用于農業生產的政府財政投入,在統計數據上主要體現為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財政利用效率=,用來衡量農業財政投入的產出效益,體現農業財政投入的高效利用情況。

農業技術投入方面,受限于直接農業技術投入數值較難統計,可以根據歷年統計數據中的農業技術成交額或動植物新品種技術成交額等數據從側面反映農業技術的投入情況;也可以選擇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數量、農業科學研究人數等從技術研究平臺方面反應農業技術的投入情況,其利用效率的計算使用公式為:技術利用效率=。也可使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體現農業科技的使用效果,農業科技貢獻率=。

(二)多要素資源利用效率

單要素利用效率分析側重對農業要素的分項對比,在考察多要素的綜合利用效率是會顯示出不足,所以,應使用多因素綜合評價的方法綜合考查資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方法上可選用多因素綜合評級模型,其公式表達為P=Wi×(Wij×x'ij)。其中,P 為綜合農業資源利用生產率評價分值;Wi為各類型要素 i 的權重,Wij為要素 i的指標 j的權重(權重可根據專家咨詢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確定);x′ij為要素i 的指標 j的標準化數值。由于農業資源利用的指標存在量綱不同的情況,所以,需要在研究時換算為標準數值。[8]

式中:yij為指標標準化數值;xij為指標原始數值。

在指標的選擇上可選用資源耗用的絕對數來表示,其中土地資源可選擇農用地面積、耕地面積表示;水資源可以用農業灌溉供水量表示;勞動力可選用農業從業人數或農業勞動時間來確定;農用物資可選擇農用物資的耗用量,如農用化肥折純量、農膜使用量、農藥施用量表示;財政投入可使用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技術可選用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數量、農業科學研究人數、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經費支出等指標表示。在具體運用是可根據研究側重點或回歸分析找出主要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四、資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標選擇

資源配置效率旨在研究各類資源的投入比例和投入規模的合理性,其中投入的最小化或產出的最大化是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標志,它是一個相對值,是幾個決策單元資源配置有效性的對比,取值在0和1之間,越靠近1的決策單元資源配置越有效,反之越無效。同時資源配置效率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現有資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即技術是否有效;二是現有的資源投入規模是否合理,即規模是否有效。

測量資源配置效率可使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它不受量綱的限制,可測量不同決策單元在多投入多產出的情況下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其具體表達公式為。

(DC2R)minθ

xjλj-θx0+s-=0,

yjλj-y0-s+=0,

λj,s-,s+≥0,j=1,2…,n,θ∈E1

其中n為被評價對象的數量( 即 n 個決策單元);

每個 決策單元中分別有 m 種投入( 輸入) 與 s 種產出( 輸出);

xrj為第j個決策單元所使用的第i種投入的數值;

yij為第j個決策單元所創造的第r種產出的數值;

xj =(x1j x2j… xNj )T ,j=1,2,……,n;

yj =(y1j y2j… yNj )T ,j=1,2,……,n;

θ 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

λ 為評估該決策單元的效率時參考的其他決策單元的比例;

s- 為松弛變量,表示該決策單元應減少的投入量;s+為超額變量,表示該決策單元應增加的產出量。

在指標的選擇上,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側重點選擇不同的指標,如若研究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可重點選擇土地面積、耕地面積等;研究農用物資的配置效率可選擇機械、化肥、農藥等指標。產出方面可根據研究的側重點選擇農業產值、農業增加值、農戶經營性收入、農產品產量、糧食產量等指標。

第2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困境;技術;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283-02

Study o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YAN Xuan-mei 1 ZHANG Xiao-ling 2 LEI Jin-xia 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s,SAAS,Taiyuan Shanxi 030006; 2 Shanxi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Abstract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y decides the metho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ome exten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heat,water and soi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lemma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furthermore it build a technology system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which taking efficient farming,reduction and resource technology as the core.It established technology pattern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local condition to achieve e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sources;efficient utilization;dilemma;technology;Shanxi Province

1 山西省農業資源基礎特征

1.1 氣候資源

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介于4~14 ℃之間,呈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的分布趨勢。年日照時數在2 200~3 000 h之間,作物生長期間(日溫≥0 ℃)的光合有效輻射為1 840~2 200 MJ/m2?年;作物活躍生長期(日溫≥10 ℃)的光合有效輻射為1 300~l 800 MJ/m2?年。全省各地太陽年總輻射量從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少,最高地區年輻射總量達605.1 kJ/cm2。

1.2 土地資源

山西地貌復雜,土地類型多樣。2012年全省耕地面積為405.094萬hm2,人均占有耕地0.11 hm2,其中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17.6%,宜開耕的荒地很少,耕地后備資源缺乏。全省耕地資源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均耕地較少,而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耕地較多。

1.3 水資源

據《山西省統計年鑒2013》,2011年山西省水資源總量只有124.3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76.65億m3,地下水資源量94.95億m3。全省地區水資源總量分布不均,水資源總量最多的地區是運城市,最少的地區是朔州市;人均水資源最多的地區是晉城市,為600.74 m3,最少的地區是太原市,為130.33 m3。

1.4 農業廢棄物資源

農業廢棄物資源具有顯著的資源化特征和污染物特征。據調查,2012年山西省農作物秸稈生產量達1 680.89萬t。全省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達到19.30萬、0.93萬t,占全國畜禽養殖業排放總量的1.68%、1.43%,環境保護部和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將山西省確定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

2 山西省農業資源利用的多維困境分析

2.1 光能利用率較低,種植結構單一

據資料分析,光能利用率的理論值為5%~6%,我國北方高產區的光能利用率已達2.5%。山西省與全國各地太陽輻射總量相比,僅次于青海、自治區、寧夏、甘肅、新疆,屬我國光能資源高值區范圍。但種植結構單一,耕作制度簡單,設施栽培較少,光能利用率較低。僅以種植農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來論,山西省南部作物光能利用率為1.07%,北部光能利用率為0.31%~0.43%,光能利用提升的潛力巨大(圖1)。

2.2 耕地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承載量加重

從圖2可知,1980―2012年山西省耕地面積整體呈銳減趨勢,而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加,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耕地承載量不斷加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由1980年的0.16 hm2減少到2012年的0.11 hm2,而1 hm2耕地承載人口由6人增加到9人(山西統計年鑒1980―2013)。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占有耕地較多,但質量差,耕地生產能力低,糧食單產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0%;東西部干旱、侵蝕嚴重,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0%左右。

2.3 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山西省水資源總量不足,是我國水資源最為貧乏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346.03 m3,低于國際500 m3的缺水標準(圖3);1979―2012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基本呈平緩下降趨勢。區域工農業用水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據計算,山西省農業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僅為45%左右,按正常要求75%計,約浪費水量30%。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

2.4 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

山西省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率總體不超過50%,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全省農作物秸稈中,作為生活能源利用的有684.81萬t,作為生產用能的有111.98萬t,二者占秸稈資源總量的47.4%。畜禽糞便利用率低,畜禽糞便的無序排放以及畜禽飼料添加劑中的抗生素、激素、銅、鐵、鉻等物質長期過量累積,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目前全省畜禽養殖污染約占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的50%以上[1-2]。

3 山西省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3.1 高效種養技術

3.1.1 立體種植技術。山西省地處暖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性氣候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步,有效積溫與無霜期對大多數作物相對有余,發展立體種植可充分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自然資源。全省適宜推廣以糧食作物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瓜菜、牧草、綠肥、果樹、中藥材等作物之間的間作套種為主的立體高效種植技術,重點發展以麥為主的棉、油、菜、瓜、豆、薯等復合群體組合,以玉米為主的麥、菜、豆、薯、食用菌等間套組合。如:春小麥復播大白菜、蘿卜等;玉米套馬鈴薯、甜瓜、紅蕓豆,水果玉米回茬秋菜、玉米間作南瓜;西瓜套甘藍,核桃套谷子、大豆等;果園套種麥、藥、豆、薯、花生、瓜、綠肥、牧草等。

3.1.2 立體種養技術。山西省平川、丘陵、山地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19.7%、40.3%、40%,根據不同地域特征,發展農牧結合的生態農業,形成林、果、草、糧、畜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循環利用的多元結構。立體種養重點推廣“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林草+生態養殖”“農作物+水產養殖”等生態農業技術。如山西陽城一帶發展桑葉養蠶和桑園養雞循環立體養殖項目,形成“桑―蠶―雞”循環立體養殖生態農業;山西左權麻田鎮西安村在蓮菜地中養殖鴨、魚類,形成菜―鴨―魚農基魚塘生態模式等[3-4]。

3.1.3 庭院立體種養技術。庭院立體種養是以農戶庭院為基礎單元,實施立體種養。山西農戶庭院面積較大,適宜發展農村庭院立體農業,重點發展以蔬菜、果樹、食用菌、養殖為主的庭院立體種養農業。隨著農家樂、觀光農業的發展,種、養、加立體配置與休閑觀光相結合,形成“庭院休閑觀光+庭院立體種養”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

3.2 減量化技術

3.2.1 節水技術。山西省主要采用以下旱作節水技術:以基本農田建設為主的旱作農田土壤水庫建設技術,以秸稈、地膜覆蓋為重點的覆蓋保墑培肥技術,以機械化旱作和保護性耕作為主的耕作保墑技術,以集雨補灌為重點的高效種植技術,以平衡施肥和抗旱保水劑應用為主的化學調控節水技術,以抗旱品種繁育推廣為重點的生物節水技術,以農田整治、輸水節水和田間節水為重點的節水灌溉技術。

3.2.2 節農資技術。通過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農用生產資料或者用新型生產資料、技術來代替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以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使用數量和次數,達到提高利用率,減少排放的目的。如測土配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測土配方技術重點搞好氮、磷、鉀肥的合理匹配,防止盲目增加化肥投入量,提高有限肥料的利用率等。

3.3 資源化技術

3.3.1 畜禽糞便利用技術。一是畜禽糞便能源化技術。山西重點發展“畜禽養殖-沼氣-綠色果菜”的能源生態工程,典型技術模式有:“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五個一”工程能源生態模式、“五配套”能源生態模式。二是畜禽糞便肥料化技術。畜禽糞便肥料化技術分為堆肥化技術和復合肥技術,使用最多的是堆肥法。山西受水熱條件的限制,不適宜漚肥還田,用畜禽糞便制成有機肥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三是畜禽糞便飼料化技術。山西畜禽糞便飼料化技術主要運用于雞糞和豬糞的加工。雞糞經干燥后可適量代替部分精飼料飼喂畜禽。豬糞使用氧化池處理,混合液喂豬,解決糞污環境問題,提高畜禽糞便作為肥料的利用率,增加養殖業收入。

3.3.2 農林枝條秸稈再利用技術。一是農林枝條秸稈肥料化技術。山西水肥條件差,應重點推廣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小麥秸稈覆蓋可采取休閑麥田旋耕覆蓋、休閑麥田粉碎覆蓋、人工播種旋耕覆蓋、旋耕播種機旋耕復播覆蓋、播種摟播種旋耕復播覆蓋和復播田硬茬播種粉碎覆蓋等模式;玉米秸稈覆蓋可采取半耕整桿半覆蓋、全耕整桿半覆蓋、免耕整桿半覆蓋、秸稈地膜二元單覆蓋、秸稈地膜二元雙覆蓋等模式,秸稈翻壓還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桿翻壓、秸桿粉碎翻壓等模式。二是農林枝條秸稈飼料化技術。枝條秸稈飼料化技術主要有: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和復合處理法。枝條秸稈通過粉碎、壓塊、膨化等處理的物理法和通過氨化、酸化、氧化劑等處理的化學法,大大改善了秸稈的適口性和營養價值。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酶制劑作為飼料添加劑是秸稈飼料化利用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三是農林枝條秸稈能源化、原料化技術。山西省重點發展以小麥秸稈、棉花桿等農作物秸稈和果樹枝條、固體廢棄物為原料,代替木柴、液化氣的“秸稈煤炭”加工技術,以解決做飯、取暖、洗澡等生活用能的問題。同時發展秸稈深加工技術,使其進一步轉化為建材、人造絲、糠醛、木糖醇和生物油等,提高農林枝條秸稈的附加值。

4 參考文獻

[1] 李彥,賈曦,孫明,等.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2):10455-10456.

[2] 徐春燕,周光玉,丁麗,等.農作物秸稈的飼料化技術[J].飼料與飼養,2008(12):14-15.

第3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

中圖分類號: S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2-0003-1

1 我國水資源的基本現狀

水資源是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會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須具有足夠的數量和較高的質量,并且必須是可以定期更新補充、可持續利用的。但是事實上,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短缺、旱災頻繁的國家,如果按人均水資源量來計算,我國人均占有量僅僅有2500m3,大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建國以來,我國雖然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2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所存在的問題

2.1 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比較低,并且浪費嚴重

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與浪費的情況并存,同時由于我國對水資源的利用屬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這就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2.2 農業資源管理體制的滯后

目前我國現有的農業資源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資源利用和保護的要求,這是造成目前我國水資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問題的主要原因。

3 解決農業水資源問題的建議

3.1 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水資源管理要想實現一體化,就必須有相應的管理體制作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管理體制非常不合理,這就造成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許多問題。概括來說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現象明顯;(2)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政策對于形成有效的水資源保護機制比較難,同時水資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積極性,這樣顯然是不利于節水的;首先,必須將保護水資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個公民有節約用水的理念。另外無論產業結構布局或是結構調整,還是各項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政府都必須考慮到有關水資源的制約因素,從而建立節水型社會。在管理方面,改變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給管理轉向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進而逐步實現需求管理。

3.2 面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國內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是解決21世紀水資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對于開拓國內市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建立節水型經濟激勵機制,包括:補償獎勵機制,即國家或政府根據節水的實際情況,給予供水單位適當的補償獎勵;懲罰獎勵機制,即對于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沒有完成的用戶,給予適當的懲罰,獎勵與懲罰相結合。(2)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科學的水價體系是水資源相關經濟運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保證。

3.3 加強水資源管理

加強水資源管理,必須形成城鄉水資源統籌管理的制度。水資源管理是一個涉及人與自然關系、產業關系、生產生活關系、政府市場關系等在內的系統工程,必須運用系統的思維和方法進行管理,從而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規劃、配置、調度,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必須改變城鄉分而治之、部門“多龍治水”的局面,努力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從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向合理開發、有序開發進行轉變。 加強水資源管理,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所以應該積極探索水權流轉,不斷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同時鼓勵民間投資辦水、興水、護水,保護投資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同時,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完善水資源價格機制使得水企業和居民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科學用水。

4 結束語

水是人類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質,但水資源的狀態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要考慮農業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過尋找替代來解決其貧乏危機,水資源的可持續道路有其自身特點。水資源的高效與可持續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水資源利用與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必須時時刻刻地與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王樂財.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4).

[2] 何俊仕,曹麗娜,逢立輝.現代農業節水技術[J].節水灌溉,

2005,(4).

第4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61-02

以生態學理論和生態規律為基礎的農業循環經濟,是在農業發展領域借用其他領域的循環經濟理論來指導組織農業生產,實現大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與危害最小化,達到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理想狀態。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有效進行資源化綜合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對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農業廢棄物是指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被丟棄的有機類物質。研究發現,我國目前農業生產中對水資源的利用僅僅為35%,秸稈、糞便等再循環為40%,每年有大量可回收再利用資源因被丟棄而浪費掉[1]。而通過大力推廣農業循環經濟,可以對農業生產中的農業廢棄物進行再循環利用,進而減少大量相關農用物資、勞動力的投入,達到緩解資源不足、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目的。

2 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途徑

2.1 能源化利用

近年來,廣大農村地區能源消費數量、種類和結構發生變化,人們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更加重視。其主要是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通過發酵和熱解產生能源,例如建立沼氣池。

2.2 肥料化利用

通過利用農業廢棄物肥料化技術,將廢棄物處理后制成肥料和土壤改良劑,形成有機肥還田,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保證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礦物質,改善了土壤結構,減少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施用量,減少了開支,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使其發展為有機綠色食品。

2.3 飼料化利用

農業廢棄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和纖維類物質,經過適當的技術處理,便可作為飼料用[2]。其中,主要是將秸稈、玉米稈等農產品廢料通過微生物處理轉變成適宜飼料,以滿足家禽等飼養需求。

2.4 材料化利用

可以利用農業廢棄物中的高蛋白資源和纖維性材料生產多種物質材料和生活資料,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又一個拓展領域。秸稈是高效、長遠的輕工、紡織和建材原料,其表面安度小、韌性大、抗沖擊能力強,是很好的工業材料。

3 農業廢棄物循環經濟利用形式

3.1 以沼氣為紐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以沼氣生產為紐帶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是循環經濟在農業生產方面應用最廣泛的形式之一。通過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生產沼氣,將作物種植、動物養殖、微生物發酵和農村環境建設等合理結合起來,解決了現代農業及農村環境所面臨的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生態破壞等問題,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和農業生產的高效經濟利益,達到家居環境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的目的。

3.2 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通過發展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的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最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3.3 以有機農業為抓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施用大量有機肥料,對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進行發酵,將其作為有機肥料施入農田,不但可以解決農業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可以變廢為寶。因此,有機農業可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鏈,發展成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3.4 以休閑農業為依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休閑農業是目前農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通過整合農業生產和景觀資源,吸引游客來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和進行休閑度假等旅游活動,使農業資源可以在不同時間段內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使農民在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從事以種、養、加工為主的商品經營活動獲得收益,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

4 存在的問題

4.1 廢棄物總量不清

據文獻資料[3]指出,目前我國沒有全面和詳細地統計農業廢棄物年生產量,農業廢棄物經過何種方式進行利用處理缺乏明確數據。即使有一些大數據可以粗略估算,但與相關農業部門登記在案的信息不符。

4.2 宣傳力度不夠

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意識較差,相應的技術宣傳推廣力度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及社會價值,絕大多數農業廢棄物未被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導致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4.3 技術轉化落后

我國一些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已經較為成熟,但目前與世界發達國家發展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關研究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知識產權方面、創新性方面等比較落后,同時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宣傳不夠,相關技術推廣和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導致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化程度不足,發展緩慢。

5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5.1 建立健全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政府必須建立長期的工作保障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發動,使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政府應制定能適應當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調動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利用農業廢棄物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對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確保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向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高效化、潔凈化方向發展[4]。

5.2 制訂農業循環經濟長遠發展規劃

政府部門應從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思路、途徑、目標、模式及相關工作措施等方面制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重點打造糧食和農產品加工型循環經濟產業鏈、畜牧和水產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林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及秸稈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為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建立長遠目標。

5.3 推進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針對目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不足,應將工作重點放在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休閑農業的推廣和研究方面,加大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解決我國在相關方面研究的薄弱點;要注意引導市場,鼓勵企業自發介入,以及對國內外相關經驗和技術的消化吸收,最終建立以相關龍頭企業為發展主體,通過市場經濟引導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創新體系。

6 結語

在農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和相關研究有了較大發展,但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還處于探索階段,農業廢棄物所帶來的污染狀況仍然不能忽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潛力還有待開發。因此,應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的意識,制訂相應的法規政策,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最大程度地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加快制訂有利于促進廢棄物資源化的相應政策,明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方向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的根本。積極鼓勵創新技術的發展,增加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使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農業循環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農業循環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7 參考文獻

[1] 張寶悅,王新鋼,王激清.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視角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5):5-6.

[2] 陶思源.基于農業循環經濟視角下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J].農業經濟,2013,4(4):22-23.

第5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農業 水資源利用 節水 農業發展 對策研究

第一章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節水農業現狀

1、 我國水資源利用現狀

水資源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種水源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且必須具備可以更新補充、可供永續利用的特點。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如果按水資源總量考慮,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資源量計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經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我國年降水總量為61 88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為127 11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 288億立方米,全國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為28 124億立方米。1998年我國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漁用水占5.0%,農村生活用水占5.3%。各流域片用水情況是:松遼河片用水量624億立方米,農業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億立方米,農業占72.5%;黃河片用水量395億立方米,農業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億立方米,農業占72.2%;長江片用水量1663億立方米,農業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億立方米,農業占65.0%;東南諸河片用水量308億立方米,農業占65.3%;西南諸河片用水量82億立方米,農業占78.9%;內陸河片用水量536億立方米,農業占94.6%。 1998年,各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是:海河片和黃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61.8%和73.7%,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70.2%和44.5%;其次是內陸河片、淮河片和松遼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34.2%、34.9%和16.6%,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26.9%、24.7%和15.4%;珠江片、長江片、東南諸河片和西南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14.0%、12.1%、9.9%和1.3%,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6.6%、6.3%、5.6%和0.9%。松遼河片中的遼河流域利用程度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39.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33.5%。

2.2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據初步分析,全國平均渠系利用系數0.4—0.6,灌區田間水利用系數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數0.5左右。從表1-2-1可以看出,全國水資源利用情況是:渠系綜合水利用系數為0.40-0.6,灌區田間水利用系數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3-0.5。華北地區是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較高的地區,其各灌區利用系數存在較大差異。衡量水資源高效利用指標,不能僅僅考慮水資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3 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導致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共存

我國地表水灌區每公頃次灌水量1200-1500 m3,最高達2258,地下水灌區達900-1050 m3,高出適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區每年灌水定額可達16537 m3/hm2,是全國的1.4倍。

另外,我國農業水資源污染也非常嚴重。椐統計, 199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共593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這些污水排放污染了水質。椐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09700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占5.4%,Ⅱ類水河長占24.4%,Ⅲ類水河長占33.0%,Ⅳ類水河長占13.7%,Ⅴ類水河長占6.6%,超Ⅴ類水河長占16.9%。

(5)水資源“農轉非”現象嚴重

盡管農業水資源“農轉非”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農民的水權如何得到保證,節水農業投資如何合理分配等。

3、節水農業現狀

3.1 節水農業發展概況

節水農業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資源,采用水利與農業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農業,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農業,節水農業的核心是節水灌溉。

由于我國水資源及其有限,擴大灌溉面積的水量必須立足于現有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因此,發展節水農業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農業用水量始終保持在3500~3900億m3,我國水的利用率和效率均有提高。

3.2 節水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節水農業認識上存有誤區,認為節水農業就是節水灌溉農業,節水技術是灌區的專利。

3.3.2 節水技術總體水平低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農業節水技術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以節水灌溉為例,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1/3,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噴灌和微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僅占有效面積灌溉面積的4.3%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節水灌溉設備品種和質量還不能滿足節水灌溉的發展需要。3.3.3沒有形成高效的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機制。

(3)管理。現行水管機構節水功能缺損,不適應市場經濟和節水農業發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統缺乏效率。我們從僅從重水利輕灌溉,水利與灌溉分家現實就可以窺視一二。其原因出現在管理歸屬上,興修各種水利工程歸水利部管,農田水利歸水利部管,水利部與農業部又分屬不同的部,而灌溉技術與農業密不可分,部門分割影響了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

3.3 節水農業發展態勢

尤其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3.3.2 投資力度加大,為節水農業發展增添的活力

3.3.3 適宜國情的節水技術,為節水農業的發展掃平了道路

多年來,隨著節水農業的發展,各地廣大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適合中國國情節水技術,并對節水農業發展模式進行了認真總結和推廣,效益顯著。3.3.4 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極大地推動了節水農業的發展

到2015年,使全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6億畝,灌溉水的利用率達到的60%以上,年節水700億立方米,以滿足擴大灌溉面積和提高保證率對水量的需求。到2030年,井灌區80%以上實現噴灌或低壓管道輸水灌溉,自流灌區60%以上的骨干渠道實現防滲、水稻全部采用控制灌溉,通過采用節水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全國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65%,每年可節水1000多億立方米。

第二章 農業水資源供求預測

西北地區目前耕地灌溉率為39.1%,從土地資源看擴大灌溉面積的潛力比較大,但該地區水資源相對短缺,而且水土資源部匹配,生態環境相對脆弱,但如果解決水資源問題,或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尚可擴大部分灌溉面積。華北地區耕灌溉率較高,1997年全區平均為44.6%,通過節水及調水,具有進一步發的耕地條件。在我國現有灌溉耕地中,水田占31.7%。水田灌溉用水量較大,但畝產量較高,且我國糧食需求中稻米需求較大,因此水田需水較多,但其種植面積應保持一定比例。

3、農業需水預測

水資源需求受人口增長有與經濟發展驅動,同時還受水資源條件、水資源市場、水工程條件和水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制約。市場條件下需水增長將受到水價的抑制。

3.1、農業水資源的歷史變動趨勢

農業用水比例下降,總量趨穩。農業用水比重,1949年為97.1%,1980年為88.2%,19993年為78.0%,到1997年下降到75.3%。農業用水增長地區差異大。北方農業用水的增幅大于南方。

1980年北方地區農業用水占全國農業用水總量的51.3%,1997年上升到52.5%,這與北方土地資源豐富及灌溉面積擴展規模大于南方有關。

3.2、2005-2030農業需水

農業需水包括農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漁業用水。農田灌溉需水又包括水澆地和水田,灌溉需水預測采用灌溉定額預測方法,灌溉定額預測要考慮灌溉保證率水平,本次預測采用中等干旱年份灌溉定額。灌溉需水預測見表2-3-1。南方地區雖然水資源相對充足,但灌溉供水需要資金投入,且在局部地區灌溉供水的水源也受城市和工業的擠占,因而其灌溉需水增長受到抑制。1997年全國林牧漁業用水量為321億立方米。考慮林牧漁業用水后,我國農業總需水量,1997年全國為4300億立方米,農業需水高峰預計在2010年出現,其需水量約4350億立方米。 表2-3-1 2005?2030年農業灌溉定額與需水量

4、農業水資源供需態勢

農業水資源的供給能力主要取決于水資源總量的增長和其它競爭性用途(如工業和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增長狀況。表2-4-1 2005?2030年農業水資源供需態勢

5、農業節水潛力

它主要包括節水的輪作制度、節水灌溉制度與管理制度、節水高產品種、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術等。

第三章 農業水資源高效持續利用

水資源高效利用是世界性課題,無論是富水國家還是缺水國家,都十分重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下面從開源、工程節水、農藝節水、化學節水和管理節水等方面綜合介紹國際經驗,以利于我們借鑒,提國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

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徑。管道輸水,大大地減少了水資源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并有效地避免水質惡化。

劣質水利用 劣質水包括工業、生活廢污水、地下咸水等。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加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資源危機逐漸顯露,為了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各國均把利用劣質水開發利用作為彌補淡水資源短缺一個途徑。美國目前已建成3400余處污水再利用工程,全國50個州中有45個采用了污水灌溉。印度自80年代開始,每年用于農田灌溉污水占城市污水量的50%以上。以色列污水利用率已達70%,其中1/3用于灌溉,約占總灌溉水量的1/5。ARO的水土研究所的資料表明,目前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微咸水用于農業灌溉的分別為2億m3和1億m3,計劃到2010年,工業廢水利用量將達到5.4億m3,60%生活污水也將用于灌溉,而淡水用于灌溉的量從11億m3下降到5.0億m3,即農業灌溉用水的一半左右將由經處理工業廢水和其他劣質水來滿足。

如以色列采取各種方法綜合利用水資源,包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污水利用和微咸水利用。1.2 工程節水

改進地面灌水 在發展噴、微灌同時,各國重視對常規灌水方法的改進與發展,并研制出繩索控制灌溉、波涌灌、地面浸潤灌溉、負壓差灌溉、土壤網溉、集水灌溉、皿灌、水平地灌、膜上灌、抗旱坐水種、水稻淺濕趕循環交替間斷灌水方法和水稻節水控制灌溉等許多新方法、新技術。

1.3 農藝節水

二是利用田內集水,即通過收集周圍平地或集水區的水分來穩定作物產量。

1.4 化學節水

制訂合理的節水農業發展政策,是節水的關鍵。

1節水農業投資政策

1.1 節水農業投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對農業水利投資非常重視。3年來,全國共投入節水灌溉資金250億元,其中,利用節水灌溉的貼息貸款53億元,各級財政投入73億元,群眾自籌124億元,大大地促進了節水農業推廣,新發展節水灌溉工程面積8450萬畝。截止到1998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已達1533萬公頃,其中噴灌、滴灌和微噴灌面積146.7萬公頃,管道輸水灌溉面積520萬公頃,渠道防滲面積866.7萬公頃,推廣水稻節水灌溉和坐水種等非工程節水面積1333萬公頃。

(4)忽視節水農業效益的外部性。

2、節水科技政策

2.1 節水農業技術系統

節水農業的概念有多種說法,但我們認為節水農業最基本的內涵是應用節水技術高效利用水資源,水資源包括灌溉水和降水,高效指提高水資源的“有效性”和“轉化效率”。節水農業技術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工程節水、生物節水、農藝節水和管理節水四個子系統組成。

1)工程節水子系統。包括:(1)輸水工程--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2)集水工程--梯田、水窖、坑塘、水庫等;(3)灌水工程--常規節灌(如小畦灌、細流溝灌、隔溝灌、膜上灌、間隙灌、淺濕曬等)和現代噴微灌等措施。

2)生物節水子系統。理論上講,生物節水技術的“水分轉化效率”功能具有無限性,對節水農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農藝節水子系統。4)管理節水子系統。包括水資源優化調度、灌溉自動化控制、節水灌溉制度、節水種植制度、價格杠桿、農戶參與等措施。 發展節水農業應以上述四個子系統為基礎進行優化集成,節水灌溉農業和節水旱作農業并舉。消除“節水農業=節水灌溉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噴滴灌”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應全面推進節水農業。節水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農業同屬節水農業范疇,二者不可偏廢,節水灌溉農業不應排斥農藝、生物和管理節水措施,節水旱作農業也不應排斥工程節水措施。

2.2 節水農業技術存在的問題

節水技術水平尚處于低層次水平

節水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

節水技術選擇缺乏科學性

節水技術與增效相脫離

用水效率低下

用水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偏重于單位水資源所獲得的效益。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但是水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下,導致寶貴的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如我國的農業長期以來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水的有效利用率僅在40%左右,現有灌溉用水量超過作物合理灌溉用水0.5至1.5倍以上,椐有關資料分析,美國1990年用水效率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為32.4美元/m3,我國1995年用水效率為10.7元/m3,我國1995年的用水效率只有美國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匯率按1995年1.32美元計算),說明我國節水潛力很大。

2.3 節水農業科技政策

(2)建立節水技術選擇論證制度。(3)科學地制定節水高效農業標準。

3節水農業水價政策

3.1 農業水資源市場特征及交易原則

3.1.1、農業水資源市場

建立和完善農業水資源市場是非常必要的。3.1.2 農業水資源市場特征

主要表現在:首先,農業水資源市場的壟斷性與廣闊性,這就決定了農業水資源市場不可能放開,不完全的市場,培育水資源市場只能是在政府調節下的有步驟地進行;其次,農業水資源市場的雙重性,水資源具有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雙重性,因而農業水資源市場也具有雙重性;第三,農業水資源市場失效性,主要表現在節水效益的外部性及其農業水資源的保護方面;第四,農業水資源市場交易所有權恒定性,農業水資源市場中水資源所有權是不變的。

3.1.3 農業水資源市場交易原則

由于農業水資源市場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水資源市場交易原則具有特殊性。3.2 農業水資源市場存在的問題

為了實現水資源國內水資源市場發揮作用,對水資源市場進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農業水資源市場的培育,其關鍵是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科學的水價體系是水利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保證,也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調解器。 3.3 農業水價政策

(4)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確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聯調機制順利實施。如對于河水灌區,為了充分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適當提高地表水資源價格,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比價足以刺激地下水資源開發為限,對于地下水資源潰乏而地表水資源豐富地區,可以適當提高地下水資源價格,確保地表水資源合理利用,保護地下水資源。

4、21世紀節水農業管理戰略

4.1、水資源管理一體化

如區域水量與水質管理的協調統一,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的協調統一、水資源管、供、用和治理協調、水資源利用和濕地保護統一,水資源地表與地下水— 降雨聯調,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森林保護相統一,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布局充分考慮水資源承受能力等等。

流域水資源管理一體化包括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質和開發利用,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具體而言,流域水管理機構給各地區和各部門分配地表水,要以這些地區和部門做到合理開發利用當地地下水資源為前提。地區和部門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包括利用當地地表徑流人工補給地下水的各種措施。

4.2 面向國內國際市場,適當開展水資源貿易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國際、國內市場要水資源,并且適當開展水資源貿易,是解決21世紀水資源的重大方略之一。

對于國內市場,主要是通過水資源的市場調解實現水資源的合理的調配。研究結果表明,水價與水資源量之間存在如下關系:Q=Q(P/P),式中,Q2為調整后的用水量;Q1為調整前的用水量;P1為原水價;P2調整后的水資源價格;E水資源價格彈性系數。由此可見,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是水資源合理調配的關鍵。

4.3、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資源管理機制

(1)將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4 .4 以水權為中心,建立節水交換激勵機制

所謂的水權,指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水資源配置過程,實質上就是水資源“水權”的重新分配過程。水權在調節水資源供需和水資源轉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水權是水資源管理的中心,研究建立水權的理論和可操作性的交換機制,通過市場的交換,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分配,是21世紀農業水資源管理的重要趨勢和方向。

水資源只是農業持續發展眾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用水向城市生活和工業轉移沒有根本影響農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優質種子、化肥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其中農業節水技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水資源“農轉非”擠占了農業生產所必須的農業水資源資產,他迫使農業生產走高效用水之路,因而促進了農業節水技術的發展,其最終結果是水資源資產增殖。

針對水資源“農轉非”問題,必須采取“以益補農”的戰略,即,水資源“農轉非”受益者采取經濟補償的政策,補償農業水資源水權轉移額外投入或經濟損失,如根據水資源“農轉非”實際情況,可以適當提高工業用水或生活用水等價格,所積累的資金用來投資節水農業或對水資源轉移者給予補償。

對于水資源流域管理,采用以水權為中心的管理,建立流域級水權交換機制。特別針對大江大河,水權在科學調配水資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水價是否合理,節水對供水單位的收入帶來一定沖擊,為了鼓勵供水單位節水,國家或政府根據節水的實際情況,給予供水單位適當的補償獎勵,補償獎勵的數額足以調動節水的積極性;

4.5 制定《節水法》,促進節水農業發展和水管理機制的轉變。

第6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農業;水資源;新技術

一、前言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維持的基礎是農業。而水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成分,是一種在一定限度和時空范圍內可更新、可循環利用的重要農業自然資源,區域農業發展也被水資源的供給能力所制約。水資源對維系農業生態系統及糧食安全生產,作物產量起著關鍵作用。

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是農業水資源,而我國水資源相對短缺。用水總量有限的條件下,在農業用水量方面將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建國以來,我國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隨著迅速發展的工業和城市,不斷增加的需水量,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某些地區經濟開發已經被水資源的保證程度所制約。

二、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現狀

(一)農業水資源概況

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內陸面積巨大,大陸性季風氣候導致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形成了年內明顯的干濕季節,在經過山地、丘陵、高原、臺地等地形的再分配,使降水在空間分布上也極不平衡。根據文獻報告,如果全世界糧食生產中灌溉水能減少10%,就可以滿足其他所有的人類用水。整個水資源研究領域的重點是農業水資源安全和高效利用。

從區域分布格局來看,農業用水所占比例下降并不均衡。急劇下降的地下水位、不斷萎縮的流量,都昭示著日趨緊張的中國北方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地區用水。

(二)農業水資源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水資源浪費嚴重

現階段中,無論是灌溉農業,還是節水農業,在輸水過程中或者在田間灌水時造成嚴重浪費。由于灌溉技術落后,大部分浪費是由大水漫灌方式和輸水管道滲漏引起的。我國農業水資源的利用一直屬于粗放低效的范疇,更加加劇了水資源的缺乏程度。

2、田間蒸發強烈

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均要轉為土壤水才能被作物利用。有限的水大都沒能轉化為可被農作物利用的土壤水,而在最后階段消耗于毫無效益的蒸發。

3、水污染嚴重

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使水資源的可利用程度下降。嚴重的水污染,不但影響地方的農業發展,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導致水資源緊缺。

三、農業水資源利用新技術

1、“U”形渠槽防滲技術

渠道防滲是發展高效用水灌溉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使用混凝土“U”形渠槽防滲可以提高渠道流速和輸沙能力。渠道防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襯砌材料,目前,襯砌材料逐步由單一材料向更高端的復合材料發展。

2、噴灌技術。

它是將有壓水送到灌溉地段,通過噴頭噴射到空中散成細小的水滴,均勻地散布在田間進行灌溉的灌溉方式。早在1970年,國家重點研究噴灌及微灌技術項目,組織水利農機農業等部門聯合攻關。國家又將其列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計劃,有力地促進了噴灌技術快速發展。

3、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

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是為減少水在輸送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損失利用低壓輸水管道代替輸水土渠將水直接送到田間灌溉作物的技術措施。低壓輸水管道埋于地下,便于機耕和養護。另外,管道輸水流速比土渠大,所以灌溉速度提高,省工省時,可顯著提高灌水效率。

4、微灌技術

微灌包括滴灌、微噴灌和涌泉灌,是一種新型的最省水的節水灌溉技術。它是根據作物需水要求,通過管道系統和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水器,將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層。微灌基本沒有沿程滲漏和蒸發損失,并且不產生地表徑流和深層滲漏,水的利用率較高。

5、水肥一體化技術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水肥一體化是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使水肥相融后,通過管道和滴頭滴灌在作物根系發育生長區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

第7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我國民族地區已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新型城鎮化是當前民族地區研究的熱點,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物質保證。以我國八個民族地區省份為研究對象,在闡述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作用機理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復合指標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體系,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對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協調關系進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據實證研究結果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

我國地域廣闊,各區域間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極大,尤其是內陸民族地區,無論是城鎮化質量,還是數量都遠低于東部地區。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地區推進城鎮化,要注重民族特色,在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差別化支持。研究民族地區城鎮化發展問題,一直是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本文研究的民族地區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五個民族自治區和青海、云南、貴州三個多民族省份。從“十一五”起,這八個民族省區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35%以上、農業產值降到15%以下,這標志著八個民族省區已逐步過渡到工業化中期階段[1],協調城市與農村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城市反哺農村應成為民族地區未來發展的普通性趨同政策。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在于土地集約利用[2],因此,新型城鎮化應秉承土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本著集約、節約用地原則,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圈地式”城鎮化的內涵式發展道路。近年來,學術界開始對新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進行了研究,其研究內容更為關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市或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狀況,對農業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研究較少,對于民族地區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研究則更少,至于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關系研究還未見報道。然而,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密切相關,定量揭示二者耦合關系,能更深入和有針對性地提出協調二者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機理

耦合源自物理學概念,是指兩個或多個系統由于相互作用而彼此聯系的物理現象,由于自然界物體間普遍具有耦合關聯屬性,對于耦合的研究已滲透到經濟和社會諸多學科中。耦合常用耦合協調度予以表示。本文所指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的耦合關系就是要揭示二者內部關聯關系,通過選取合理指標,分析、判斷二者關系是一種正向的推動力還是反向的互斥力。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是改“化地”為“化人”,因此,增加城鎮人口,促進人口自愿合理聚集城鎮是建設新型城鎮化基本路徑。為達到“化人”目的,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就需要通過產業調整與升級,推動一大批特色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向園區和各級中心城鎮聚集。而所謂產業調整與升級,必須通過現代科技來引領,以現代技術為依托,最終完成新型城鎮化經濟的可持續綠色發展。因此,新型城鎮化就是要透過科技引領和經濟發展,實現人口和產業共聚集。單卓然等(2013)在深刻剖析新型城鎮化三大內涵的基礎上,提出集約城鎮化是實現新型城鎮化質量內涵的基礎,其關鍵在于通過集約和高效解決城鄉土地集約使用和城鄉各類設施高效利用的問題[3]。因此,集約化的農業土地資源是新型城鎮化的物質保障和建設依托,只有集約、高效的現代農業才能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和可供持續開發的土地資源。當前,對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頗多,大致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4]。胡衛星(2014)基于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進一步將城市建設用地評價指標分為土地投入與土地產出、土地利用狀況與土地利用結構四類。而當前被多數人普遍接受的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仍然是指通過對土地投入更多的生產資料、勞動和技術,并采取現代農業管理方法,獲取更高收益的行為,即表現為一種投入與產出關系。基于農業土地集約利用的投入與產出關系,并考慮新型城鎮化綠色利用土地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本文建立包括土地投入水平、土地產出效益和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持續狀況等四大指標的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指標。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機理圖,如圖1所示。

二、指標體系與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構建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間的相互耦合發展,是一個極為復雜、漸進和長期的過程,此過程中,縱向的時空特征和橫向的差異性相互交織。為定量揭示二者的耦合關系,并進行更好地測度,遵循科學性、整體性、動態性和可量化原則,參考已有研究成果[5],同時為避免單一指標的偏向性,構建了基于復合指標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體系,如表1。由此可見,該耦合體系包括目標層、因素層、指標層三個層次,每個因素層均選取了1個核心指標作為解釋變量,下面將實證研究和觀測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度(被解釋變量)。

(二)研究方法鑒于所選指標的正負屬性、量綱不一致以及量級差異,首先采用極差標準法對指標數據進行處理,見式(1)。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后,為獲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耦合關系,還須對二者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基于以往理論,綜合測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其中,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主要借助專家過往經驗對指標權重進行賦值,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而基于多元數據處理的因子分析法,更為客觀,因此,本文選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耦合關系,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首先進行KMO檢驗和Barlett檢驗。其中:α和β為待定系數,對于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同等重要,故取值為α=β=0.5,k為調節系數,k=2。然而,耦合度N僅僅描述了兩個系統間聯系的緊密,并無法解釋二者耦合發展的水平,因此,本文進一步引入耦合協調度CP來反映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耦合協調度,見式(4),0≤CP≤1,并且CP越大,表示所研究的兩個系統間耦合發展越佳,反之則越遜,具體的分類見表2所示。

三、實證研究及分析

(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綜合水平分析基于上述八省、自治區2004年至2013年的統計數據,首先,運用極差標準法式(1)對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lett檢驗;最后,運用因子分析法得到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綜合水平。KMO檢驗和Barlett檢驗結果表明,所有八個省、自治區的KMO檢驗值均大于0.65,Bartlett顯著性水平均為0.000,小于0.05,其中,內蒙古、云南兩個省區的KMO值達到了0.8。這表明本文選取的8個指標適合作因子分析。八個民族省區2004年至2013年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綜合水平見表3所示。表3說明,對八個民族省區而言,從2004年至2013年十年間,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綜合水平總體均呈現出了不斷增長的態勢,尤其是2010年之后增長最為迅速,這表明最近幾年在國家城鄉統籌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等戰略支撐下,民族地區城鎮化步伐逐步加快,特別是2012年黨的十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思路,使得2013年數據比2012年均有大幅度提升。此外,各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集約利用之間未表現出明顯的主導關系,二者綜合發展水平呈現出了交替重合增長的趨勢。

(二)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基于上面得到的八個民族省區2004年至2013年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綜合水平數據,根據公式(2)至(4),計算得到八個民族省區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如表4所示。表4表明,八個民族省區耦合度呈現出了振蕩變化的趨勢,并且大約在2008年或2009年左右出現耦合度最小值;而它們的耦合協調度大都呈現出了U型變化趨勢,并且U型的低點也大約出現在2008年或2009年左右,之后,各省區大都經歷了瀕臨失調、初級協調,最終達到良好協調、優質協調的發展過程。

四、結論

(1)民族地區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趨勢總體良好。基于對近十年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綜合發展水平的定量分析,發現民族地區近十年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態勢良好,數據由負轉正,且后勁較足。(2)民族地區兩系統耦合協調關系日趨強烈。基于近十年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雖然個別年份兩系統處于中度失調,除此外,大多在初級協調以上,且所有省區最終均發展為了優質協調,說明兩系統間相互作用明顯。但需看到,大多數省區的耦合協調度高于耦合度,說明兩系統耦合狀態還有發展空間。(3)提升管理水平,推動兩系統協調發展。2008年以來,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均獲得了大幅度增長,這與政府注重新型城鎮化建設,又強調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密不可分。西方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長期來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是正相關的,因此,采取長期策略,而不是權宜之計,以制定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基礎上的土地綜合利用、集約開發規劃是十分重要旳。

參考文獻:

[1]黃群慧.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階段、特征與前景[J].經濟與管理,2013,(7):5-11.

[2]王春敏.土地集約利用:新型城鎮化的關鍵[J].中國房地產,2013,(3):11.

[3]單卓然,黃亞平.“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16-22.

[4]王梅,曲福田.昆山開發區企業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構建與運用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4,(6):22-27.

第8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現代化農業;水資源;高效用水;實現途徑

我國水資源短缺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越來越嚴重了,作為占用水量80%的農業用水必須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讓有限的農業水資源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因此,發展高效用水的現代化農業是長期的戰略任務。

1、現代化農業高效用水的概念

農業水資源是一個相互配合、彼此依存的耦合系統,只有調節好農業水資源系統內部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和作物生長之間的關系,使之處于最佳狀態,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資源系統內在的潛力,充分發揮農業水資源的效益,減少外部資源的投入,獲得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最終實現優質、高產、低耗、高效的目標。

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相對而言是指在同等條件下少投入水資源獲得同樣的產出(節約),或同樣投入水資源獲得更多的產出(高效)。衡量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標準是:節約利用水資源,水資源利用率高;有效利用水資源,水資源產出率高;投入少產出多,經濟效益高;不造成資源退化、枯竭,可持續利用水資源;不污染環境,保持高質量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是高的資源效益(I)、經濟效益(II)和生態環境效益(III)三者的統一。從水資源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農業水資源有限的基本國情,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第一含義應該是水資源利用效率高(亦即水資源效益高),其次才是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2、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理論內涵

效率是一個應用的概念,廣義理解,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一般是指農業水資源利用的程度和有效性,至少包含兩層含義,農業水資源利用率與水資源產出率。從一定意義上講,前者反映資源利用的廣度,后者反映資源利用的深度。圍繞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的高低,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可通過一些意義明確、層次清晰,易于操作的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來表達。

3、農業水資源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3.1人口與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我國年均降水總量61889億m3,其中約有45%轉化為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55%消耗于蒸散。平均年河川徑流總量27115.2億m3,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據全國土地資源詳查資料,按耕地面積算,1995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0336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國總用水量5548億m3,其中農業用水占64.6%,據2004年水資源分析,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預測到2030年,人均水資源量將下降25%~30%,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3.2水土資源分布不均衡

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極不平衡,其總體特點南方多,北方少。南方地區土地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6.596%,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0.996%,而占全國土地近2/3的北方地區,水資源擁有量卻不足全國水資源量的20%。從單位面積土地水資源擁有量來看,全國平均2947m3/hm2,南方地區平均為6542m3/hm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1倍多,而北方地區平均為883m3/hm2,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

我國水資源的地域分布與耕地資源的地域分布差異較大,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配合較差。南方地區耕地總面積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5,水資源量占全國的4/5,北方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的3/5,而水資源量卻只占全國的1/5。南方地區耕地水資源占有量最高的西南地區達到92832m3/hm2,而耕地水資源占有量最少的華北地區只有5621m3/hm2,僅相當于西南區的6%。水資源不足是此類地區耕地資源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3.3水資源緊缺與用水浪費并存

農業用水雖為大戶,但農業用水效率低下,水資源浪費嚴重。一方面,我國輸水方式仍以渠道為主,輸水過程由于蒸發、滲漏等原因,水分損失較多,并且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水量往往超出作物實際需水量的1/3,甚至1倍以上,北方地區95%以上的耕地仍采用地面灌溉,灌溉水利用率渠灌區一般只在30%~40%,井灌區也只有40%~50%,比發達國家低20%~50%。另一方面水的利用效率低,我國糧食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在1kg/m3,僅為發達國家的1/2。

3.4生態環境狀況惡化

在我國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km2,約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積為6818.3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4.26%,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約為33億t,占世界每年耕地表土流失總量的14.35%,是世界上耕地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從流失量看,全國耕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10%左右,而耕地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1/3。隨著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2004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693億t,其中工業污水占2/3,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占1/3。2005年監測顯示,全國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遭受污染的河段已達53.3%,其中劣V類水占到28.4%,特別是北方黃、淮、海三大流域既是我國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也是水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已經嚴重影響到工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的正常生活。即使是在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南方地區,季節性水質型缺水也時有發生。

另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并且隨水土流失進入水體,成為地表污染的來源,從而加劇了對環境的污染,導致生態系統失調。

3.5工業及城鄉發展發展迅速,與農業爭水矛盾加劇

1972~1993年,我國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從19.1億m3增加到1403億m3,2004年達到1779億m3。近30年來,工業和生活用水基本引自農林或灌溉水源地,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農業節水的支持。在全國范圍出現干早,農業用水在大量支持工業和城市建設的條件下,2000后全國糧食總產量逐年增加,2006年達4900億kg,充分地說明了我國農業用水效率的提高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增長。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水資源緊缺、浪費嚴重和利用效率低下。為了解決或緩解農業水資源緊缺的問題,不可再繼續沿用傳統的高耗水種植模式和擴大灌溉面積的外延型增長方式,必須走依靠科技創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走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的內涵增長道路。

4、現代化農業高效用水的條件和實現途徑

農業高效用水是以最少的水量獲取盡可能多的農作物產量和創造最高的經濟價值。通過工程、農業、管理等技術措施,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關鍵在于減少灌溉水從水源進入農田直至被作物吸收利用這一過程中的無效損失。從水資源到作物產量形成,滿足作物用水需要,可以劃分為三個環節:

5.1通過灌溉輸配水系統,將水自水源引至田間,該部分的水資源損失主要包括滲漏和蒸發,這一環節是提高輸配水的有效利用,其主要措施是節水工程技術;

5.2在田間灌溉水轉化為土壤水為作物所吸收,該部分的水資源損失為田間儲水損失,主要包括深層滲漏和田面蒸發,這一環節是合理地調控農田水分狀況,使引至田間的水最大限度地為作物所利用,提高水資源在田間的有效利用,其應用基礎是田間水轉化關系,主要指標是采用先進灌溉技術、田間覆蓋保墑技術和改進灌水方法等。這是當前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科研領域的熱點和前沿;

5.3土壤與大氣環境條件下作物本身的生長生理機制,該部分的水資源損失主要作物的無效蒸騰,其主要措施是選用耐早作物品種,采用節水灌溉制度和抑制作物無效蒸騰的化學及生物機制,這是目前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

以上三個環節中,第二、三兩個環節是在田間發生的過程,是以內涵為主挖掘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潛力的研究。這三個環節中都應采用管理技術,使先進的管理技術貫穿于整個農業水資源的利用過程。為解決農業缺水問題,我國農業繼續沿用傳統的高耗水種植模式和擴大灌溉面積的外延型增長方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對于有限的資源而言,只能提高其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走農業水資源節約、高效、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若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全面推進農業水資源高效節水技術、配套和完善灌溉供水工程設施等一系列措施,將我國灌溉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產率分別提高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則可節水約900億m3,這不僅可滿足未來農業用水需求,而且還能向國民經濟其他行業轉移約300億m3的水量。

5、結束語

總之,在水資源本身不足的情況下,由于農業用水存在很大浪費,水資源就更為短缺了,所以發展高效用水的農業尤為重要。提高水的利用率,發展節水農業是解決未來農業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第9篇:農業資源利用范文

關鍵詞 農牧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前景;新疆托里

中圖分類號 S1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4-0238-01托里縣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塔額盆地南緣,準葛爾盆地西側,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氣候,具有豐富的光能和風能,資源豐富,但是同時也具有熱量條件和水分條件欠缺的特點。

1 光能資源

光能是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的能源,植株中90%~95%的干物質都是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托里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光能利用的潛力很大。

1.1 太陽輻射

托里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大陸性干旱氣候,水汽含量少,太陽輻射量大,光資源豐富。經計算,托里縣年總輻射量達567.35 kJ/(cm2·a),在農作物生長盛期的5—8月最為豐富,占全年總輻射量的50%以上,對農作物生長和促進籽粒形成有利。

1.2 日照時數

托里縣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839.7 h,其中日照百分率 ≥60 % 的日數為237.2 d,5月下旬至7月下旬日照時數較長,對長日照作物的生長有利。

總之,托里縣太陽的總輻射量大,日照時間長,光質較為優越,但是光熱條件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農作物所需求的水、肥條件不足以及農業技術措施不當等造成。因此,需要不斷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選擇高光效品種,增加光合效能,達到高產的目的[1-2]。

2 熱量條件

熱量條件是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之一。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必須在一定的熱量條件下進行,熱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作物種類的分布、品種的選擇、種植方式的確定以及產量的高低。熱量條件還制約著畜牧業的生產、畜群種類的布局、畜種改良以及草場質量、牧草種類、數量等。此外,熱量條件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林業的發展。

2.1 托里縣熱量條件概況

托里縣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涼爽,地勢南高北低,三面環山,易受偏西冷空氣入侵影響,氣溫分布懸殊,南北四季溫差較大,北部平原寒暑分明,山區夏季涼爽,冬季有一逆溫層,使托里縣的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縣城年平均氣溫為5.3 ℃。

2.2 極端氣溫的分布

根據托里縣氣象局30年氣象資料顯示,托里縣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2 ℃,出現在1979年8月3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6.6 ℃,出現在1974年2月21日。

2.3 積溫

2.3.1 ≥0 ℃的積溫。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土壤開始解凍,田間活動開始,秋季氣溫<0 ℃,土壤開始凍結,是冬小麥的利用下限。托里縣氣溫≥0 ℃的日數為206 d,積溫為2 906.0 ℃。

2.3.2 ≥5 ℃的積溫。≥5 ℃的積溫日是越冬作物越冬后的積極生長期,也是喜涼作物的始播期,春小麥、油菜等作物開始播種[3]。托里縣氣溫≥5 ℃的日數為169 d,積溫為2 710.4 ℃。

2.3.3 ≥10 ℃的積溫。氣溫穩定通過10 ℃以后,喜溫作物開始播種,喜涼作物進入生長盛期,小麥開始拔節,油菜開始抽薹、開花等,期間的光合作用是植物干物質形成的基本因素。托里縣≥10 ℃的日數為132 d,積溫為2 345.9 ℃。

2.4 農作物對熱量條件的要求

綜上所述,托里縣≥10 ℃的積溫,北部平原地區有2 513.1 ℃,可滿足除喜涼作物外的部分喜溫作物的生長要求,如早熟和中早熟玉米、喜溫油料及瓜菜類等。縣城附近積溫為2 000 ℃左右,不能滿足喜溫作物成熟,一般只以喜涼作物品種為主[4]。沿山農區積溫范圍為1 500~2 000 ℃,只限于喜涼作物生長。

3 水分條件

在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牲畜、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水,水分資源的狀況對干旱區的農牧業生產尤為重要。托里縣屬于灌溉農業,農業用水除了自然降水外,主要靠發源于各山系的河水供給。

3.1 托里縣降水分布特點

托里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242.1 mm,山區降水量大于北部平原地區,降水量分布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季6—7月最多,冬季1—2月最少。可見托里縣降水多在暖季且分布在山區,為牧草、林木的生長及農業用水提供了有效保證。

3.2 降水對農牧業生產的作用

農牧業生產和發展除了與溫度、光熱條件有直接關系外,自然降水也是重要的影響因子。在農作物生長的4—9月,托里縣平原地區降水量約占年總降水量的56%,其中5—7月最多,此間正是小麥拔節和小穗分化期,降水量多,能補充田間土壤水分消耗,減少蒸發,有利于小麥增加小穗、粒數、粒重,使之豐產。山區4—9月有豐沛的降水,有利于牧草的商場和林木的生長。

4 風能資源

托里縣風速分布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區大于縣城(下轉第246頁)

(上接第238頁)

附近并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一般風的日變化以中午到傍晚或云生云消是較大,其他時間較小,四季變化不明顯,≥8級的大風多出現在4—8月。托里縣的風向分布以南風最多,可占全年各風向的24%,靜風次之,為15%,最少是東風和西風。縣城各季節都以南風最大,并以冬季最多,靜風次之。風作為重要的氣象要素之一,不僅對農牧業生產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風還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為人類所利用[5]。托里縣受山區地形影響,各月平均風速都在3 m/s左右,且風速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強。

5 參考文獻

[1] 黃文.在保持生態平衡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地區農業優勢[J].江西社會科學,1982(5):42-45.

[2] 張龍生,矯鳳健,劉宗婉.縣農業自然資源地圖的編制[J].資源科學,1982(4):49-55.

[3] 顧庭敏.華北平原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视频日本片免费高清 |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 手机看片国产免费 | 免费看成人播放毛片 | 日本在线加勒比 | 国产成人综合一区精品 |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 | 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之 | 国产午夜不卡在线观看视频666 | 欧美一级做一a做片性视频 欧美一级做一级爱a做片性 | 国产一级特黄一级毛片 | 免费刺激视频 | 宅女福利视频在线看免费网站 | a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日 | 日本αv|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久网站 | 厕拍精品 | 午夜精品尤物福利视频在线 | 99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视频 | 国产黄色三级 | 久草在线青青草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小说 | 亚洲在线中文字幕 | 2000xxxxav影院| 亚洲精品第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三级免费网站 | 日本全黄 |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成年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一 | 国产a级特黄的片子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综合怡春院精品 | 欧美成人se01短视频在线看 | 亚洲加勒比在线 | 7777在线 | 手机看片国产免费永久 |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