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各種自動化與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不斷運用,制造生產率的提高空間已被充分的挖掘。面對新世紀全球性市場競爭的環境,各國的企業管理者已充分認識到,要取得競爭的優勢,企業必須開始實施從內部生產運作過程的管理轉向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管理和整個供應鏈系統的管理。所謂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將產品生產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連成一體的功能網絡結構模式。
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簡稱SCM)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供應鏈整體結構的優化與協調,對于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與服務水平起著關鍵的作用,但如果在供應鏈實施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等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就必然會制約供應鏈的進一步合理化。因此,國內外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資源利用、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由此產生。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則是由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它旨在綜合考慮制造業供應鏈中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是一種融合環境保護的現代管理模式。它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包括產品的原材料獲取、產品的設計與制造、產品的銷售與運輸、產品的使用以及產品再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通過綠色技術與供應鏈管理的手段,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內環境負影響最小,資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應鏈系統整體效益最優的目標。
綠色供應鏈管理注重綠色及環保理念,試圖改變傳統供應鏈起始于供應商,終止于用戶這樣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模式,把循環經濟的思想運用其中,使整個供應鏈形成一個物質與能量能夠循環流動的閉合回路。將傳統供應鏈管理的T(時間)、Q(質量)、C(成本)、S(服務)四個功能目標轉換為T、Q、C、S、E(環境)這樣一種新的目標體系,盡可能縮短市場響應時間、盡可能提高產品質量、盡可能降低產品成本、盡可能提供優質的產品服務、盡可能減少環境負影響和資源消耗。
綠色供應鏈的設計流程
由于生產過程與方法的環境限制日趨嚴格,在產品的設計、制造、包裝、消費與回收等各個環節都需實現綠色化。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應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又稱“生態設計”或“生命周期設計”。一般來說,綠色設計是指產品在原材料獲取、生產、運銷使用和處置等整個生命周期中充分考慮生態、人類健康和安全的產品設計原則和方法。旨在從源頭上防止污染,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審視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產品在制造、銷售、使用及報廢后回收、重用以及處理對環境的各種影響。同時將循環經濟中的3R原則(Reduce,ReuseandRecycle)引入產品的開發階段,優先考慮產品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將其作為產品的設計目標,在滿足環境目標的同時,再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優化各有關設計因素,使得產品及其制造過程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和資源消耗減到最小。
(二)綠色材料
綠色材料也被稱為生態材料或環境意識材料,是指制備和生產過程中能耗低、噪音小、無毒性,并對環境無害的材料和材料制成品。綠色材料在制備、使用以及用后處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階段,應具有最大的資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環境影響。
綠色化效率要遠遠大于末端治理的效率,并且供應端綠色化的效益在后續的供應鏈環節中可以得到放大,因此,在保證產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采用綠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復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處理),不但達到環保目的,而且由于降低了成本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企業應樹立“環境成本”的觀念,在選擇產品材料的過程中,要盡量選擇那些在制備、加工、重用乃至報廢后回收處理的全生命周期過程中能耗少、資源利用率高、對環境無污染且易回收處理的材料。
(三)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又稱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或不同的國家,綠色生產的提法也不盡相同,但其基本內涵是一致的,即對生產過程、產品及服務采用污染防御的戰略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以期增加生產效率,減少或降低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有關綠色生產的實現途徑主要包括:改變原材料投入,有用副產品的利用,回收產品的再利用,以及對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改變生產工藝或制造技術,改善工藝控制,對原有設備進行改造,將各類風險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減到最低程度;加強生產管理,推行清潔生產,有效的減少環境污染、節省資源能源。
(四)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指供應鏈企業在市場調查、產品研制、產品定價、產品促銷等整個營銷活動中,都以維持生態平衡、重視環保的綠色理論為指導,使企業的發展與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一致。綠色營銷的具體內容包括:收集綠色信息,作為企業實施綠色營銷的重要依據;研究綠色產品,除了對綠色產品材料的選擇、產品功能結構和工藝過程進行研究以外,還要考慮產品包裝與運輸方式、產品的使用及產品廢棄物的處理等環節對環境的影響;重視綠色促銷,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擴大企業的綠色影響,并做好綠色營銷渠道和綠色定價等相關因素的組織工作。
(五)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指消費者盡量使用環保產品、服務,對使用后易造成環境危害的產品的妥善處置等。目前,市場上許多產品都標榜自己是綠色產品,但其中真正屬于綠色產品的卻較少。大多只是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某些階段改善了其環境協調性,但若從整個生命周期來看,其環境協調性仍不盡如人意。這種市場現象往往會誤導、欺騙和傷害消費者,對綠色消費的發展極為不利。具體而言,綠色消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消費無污染的產品、消費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自覺抵制和不消費那些破壞環境的產品。企業若能在生產活動中正確的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必將有利于企業綠色形象的塑造,增加用戶對其產品的忠誠度。
(六)綠色回收
綠色回收是綠色消費的最后環節,指企業及時收回有技術缺陷(可能造成安全隱患和環境破壞)的產品、廢舊產品、包裝物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并力求整個回收過程不給環境和社會造成危害。產品的回收在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回收策略,產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回路。廢棄產品的回收利用能減輕對原材料的消耗,同時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危害,因此,綠色回收也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一環。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一)樹立綠色的企業文化觀念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供應鏈管理理念,能夠創造出企業與社會雙贏的良好局面。這就要求其中的各成員都要樹立綠色觀念,從全局和長遠利益出發,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把經濟目標和社會環境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應用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形成全員參與的綠色企業文化。
(二)實施協調管理
綠色供應鏈是由各個不同的企業合作組成的聯盟體,為了能夠快速響應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以及達到甚至超越環保部門的環保要求,提高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必須在各合作伙伴間進行協調管理,減少供應鏈中不增值的活動,實施并行工程管理。然而要實現供應鏈的協調管理并非易事,企業可能會面臨各方面的挑戰。這就要求供應鏈上的各企業之間彼此合作,相互學習,共同努力,并可通過對供應商的培訓和相關技術支持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綠色化水平,實現供應鏈的組織協調管理。
(三)將供求關系的重心轉向服務
傳統供應鏈一直將產品作為供求關系的中心,產業的增長遵循“資源-產品-棄物”的線性數量增長模式,這必然會與環境管理形成一定程度的沖突。因此,應將以產品為中心的供求關系轉變為以提供服務為中心的供求關系,對于需要回收處理的產品,應以出售產品的使用權為主,由此形成一套即時回流的逆向物流系統,使單向線形的傳統供應鏈轉變為由正向供應鏈和逆向供應鏈雙向循環的生態供應圈。如電視機、空調等家用電器,用戶僅購買其使用權,而企業保留其所有權并進行產品報廢后的回收處理。
(四)建立網絡化的信息系統平臺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之間的協調合作,要選擇符合綠色標準要求的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等,都有賴于行業內信息資源的共享。這就需要企業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將環境信息與其它信息有效集成,實現信息和數據的共享。同時,政府及相關組織應積極構建綠色資源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
(五)以產業集群為依托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
循環經濟工業園是依靠工業生態學與循環經濟理論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通過對自然系統的模擬實現產業系統內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專業化分工,實現物質的循環使用和能量的多級使用,這無疑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循環經濟工業園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行政命令、經濟、財稅、法律手段將一些企業集中在某個區域,或者直接規劃一個生態工業園來吸引一些相關企業進駐園內,其設立具有很強的計劃與指令色彩,與自由進出的市場機制是相悖的,致使循環經濟工業園的系統風險較大。
因此,可以以現有的產業集群為依托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這樣一方面可實現成本的節約,另一方面可依托產業集群建立起來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具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以及抵御風險的能力。
[關鍵詞] 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 石油行業 對策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行業通過改革與調整,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供應鏈。1998年國內石油行業進行戰略性重組和結構調整,按照上下游、內外貿和產銷一體化原則,分別按地域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石油化工兩大集團公司和主要業務集中在上游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形成了國內的三個主要供應鏈體系。
在石油公司加強供應鏈管理、實現供應鏈整體的優化與協調、最大限度地開發供應鏈潛能的同時,卻忽略了供應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如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惡化等。石油行業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首先,石油產品(包括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石油化工產品)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氣、地下水、海洋的污染;其次,油氣勘探、開發、冶煉、運輸過程中容易對野外環境、周邊環境造成破壞;再次,整個石油供應鏈中資源的浪費比較嚴重。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在供應鏈管理運作過程中,應該同時注重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客戶要求石油企業提供更為安全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與服務,員工要求工作對生命安全、健康與環境不造成損害,媒體與公眾對企業綠色化經營越來越多地關注、期望與監督。因此,研究在石油行業中如何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來提高企業的形象、帶來良好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競爭優勢、實現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課題。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內涵及其最新發展
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對綠色供應鏈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的認識。199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MRC)進行了一項“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正式提出了“綠色供應鏈”概念。Steve V. Walton(1998)等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將供應商加入到企業的環境戰略中,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綠色供應鏈的領域中。M. H. Nagel(2000)認為綠色供應鏈的管理涉及到產品的使用、組成以及生產的全過程,并且強調在供應鏈范圍內達成一種長期穩定的戰略關系。Zsidisin和Siferd(2001)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為了環境友好地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等而在供應鏈內采取的管理策略、行動及所形成合作管理等。汪應洛等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將綠色供應鏈進行了系統的細分,將其分為:生產子系統、消費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及環境子系統,其構成要素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者、消費者、回收商等,其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提升環境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盡管其提出的時間比較短,但已得到各個領域的關注;從研究現狀來看,現有研究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方法與手段主要依賴于案例研究、問卷調查等,定性的研究較多而定量的研究較少;更多的研究者關注于某一產業如何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
2.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概念層與操作層兩個層次,在上述文獻中大多數研究者均提出了自己對綠色供應鏈或者環境意識采購、環境意識供應鏈等相似概念的理解,其所提出的概念更多強調的是將環境因素加入到供應鏈管理中,而綠色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在內涵與運作上的區別沒有得到深入研究。
3.強調集成的思想來研究環境管理問題,集成管理成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支柱與手段之一,同時也是現有研究成果共識之一。
三、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其結構模型
從產業組織的角度來看,石油產業是指勘探、開發、儲運、加工和銷售石油。石油產品的企業集合具體來說,它包括石油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及石油化工業。石油開采業是指勘探開發石油資源的企業集合,統稱為上游;石油加工業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的企業集合,與石油及天然氣的儲運、石油銷售一起統稱為下游。隨著產業的融合,原先屬于化學工業細分類之一的石油化工業也融入了石油產業,使得石油產業鏈向前延伸了一步。所以,石油企業就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為上游,以石油天然氣的儲運、煉制、化工、銷售為下游的一條產業供應鏈,其大致可分為物資供應、油氣勘探、油氣開發、運輸、煉化、成品油銷售、客戶等環節,如圖2所示。
就供應鏈上各環節來看,石油行業供應鏈比一般的供應鏈關系更為復雜。石油行業供應鏈各企業間的關系既包括企業間的獨立法人關系,也包括企業內隸屬關系,還包括系統內的關聯關系,但整個供應鏈的協調運作還需要依靠核心企業來驅動。
從石油行業的管理體制來看,在整個石油行業供應鏈中,由于石油勘探與生產公司在石油產品的形成過程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石油行業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本文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圖中實線部分表示物流和信息流的過程,虛線部分表示綠色供應鏈的回收全過程;油氣勘探、開發、運輸、煉化、銷售及消費過程都會產生污染和浪費,是實現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動力;社會環境系統是指社會文化、法制、倫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資源、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它規范、激勵、約束和引導石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促使對環境破壞減少,促進社會、企業、環境相容。
四、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及對策
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環境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制約著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提高。我國石油企業引入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已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針對問題,結合我國石油企業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樹立綠色觀念,重視環保工作。石油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業著眼于長遠利益,以整條供應鏈為出發點,要求石油企業的高層領導首先應樹立環境意識,把經濟目標、環境目標和社會目標同整個供應鏈的實施緊密聯系起來。同時還應通過學習和培訓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員工的環保意識,讓全體員工都真正感受到企業對環保的重視,從而自覺參與到其中來,使“綠色”慢慢變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2.政府為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提供法制規范和保障。政府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規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情,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提高對污染源的懲罰標準和打擊力度,而且通過法律法規來降低傳統制造模式的報酬率,為綠色供應鏈運行提供良好的競爭環境。同時政府還應加強綠色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為綠色供應鏈構建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
3.將BPR與綠色供應鏈管理有機結合。BPR是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從本質上重新思考、設計和改變在舊的環境下形成的按職能部門進行運作和考核的機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變過去按職能部門劃分進行“內部橫向型任務管理”的機制,為“跨職能部門的縱向型任務流程管理”,從而提高企業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降低由于環保不達標而導致的供應鏈中斷或延誤的風險,減少石油企業的損失,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
4.石油企業應加強技術支撐。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供應鏈管理的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供應鏈思想的效能也得到了充分發揮。綠色供應鏈管理能夠取得優勢的基礎是有先進的技術做支撐,石油企業一直都是信息化、網絡化的先鋒,現在更要將這種優勢保持下去,繼續重視IT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供應鏈范圍內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業務流和價值流的整合,全面支持石油行業高速化、規模化的發展,贏得競爭優勢。
5.要把環境責任納入石油企業的戰略管理中來。企業只有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樹立社會形象,才能融入社會中。在綠色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這種社會責任就是環保責任。從長期看,環境壓力的刺激使石油企業在環境投資改造中不斷進行技術改造、技術(綠色)革新和管理創新,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另外,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使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減輕末端處置的負荷,使污染處置設施投資及其運行費用降低,通過對污染與廢物實行源頭削減從而避免了后續的環境風險與成本,提高了生產率。
五、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其以石油勘探生產為核心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結構模型,以及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措施與對策。但是由于認識和經驗不足,以及技術落后等原因,石油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和應用還沒有深入展開,需要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模式、績效評價體系、評價方法、評價模式、決策支持系統、激勵機制的設計、綠色技術、綠色供應鏈的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來提高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的整體水平,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C]. Proceedings,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USA, 1996(3): 1295~1297
[2]Walton V S, Hardfield R B, Melnyk S A. The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8(4): 2~10
[3]M.H. Nagel.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J].IEEE, 2000, 219~224
[4]Zsidisin GA, &Siferd SP.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 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 [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Supply Management, 2001(7):61~73
[5]汪應洛 王能民 孫林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則[J].中國工程科學,2003,5(11):82~87
[6]孫 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實施[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6.7
[7]王能民 汪應洛 楊 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管理工程學報,2007(2):118~121
[8]李成標 吳先金:我國石油行業供應鏈管理初探[J].物流技術,2004(1):52~54
[9]張愛國 趙 濤 王茂林:我國農機企業應如何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J].中國農機化,2006(4):20~23
[10]王小麗:綠色供應鏈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5(1):16~18
[關鍵詞] 食品行業;綠色供應鏈;綠色食品
[中圖分類號] F40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880(2011)04-0056-03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費逐漸豐富,而食品污染也隨之加劇。同時,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也更加復雜。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因而,食品行業的發展亟需科學系統的管理模式的實施,以實現安全的食品流通及食品消費。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是食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
食品業是從農戶的原料生產開始,經商企加工、制造及流通,到商販的分銷,再到消費者,最終還包括食品廢棄物的處理,從而形成其經營體系。根據其加工程度不同,有各自不同經營環節。但每一環節出現質量安全問題都要影響到最終食品質量。因而,食品綠色供應管理強調經營體系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合作,以及單位企業內部的系統化的管理。同時,我國是食品消費大國,食品業的集約化經營也關系到我國糧食安全,資源瓶頸等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
綠色供應鏈管理也是國際上近年來提出并研究的課題。主要內容是在供應鏈當中強調“綠色”和“環境意識”,以求得整個供應鏈的清潔安全,資源消耗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具體說就是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部的溝通,從產品的設計、清潔安全材料的選擇、產品制造、產品的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中考慮環境整體效益的最優化,同時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因而,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是實現食品安全以及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選擇。
二、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因素
(一)食品相關行業的成本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素
1.食品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本分析
食品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將帶來短期的成本上升。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不僅限于食品綠色安全,整個管理過程中還要求節能、節水即對資源的集約使用。食品綠色供應管理還要求使用環保和可再生的材料,減少環境的污染,加強對廢棄物的科學處理和循環利用。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會增加食品初期的生產加工制造成本、銷售成本及相關的管理成本。此外,通過實施食品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可產生環境的保護、稀缺資源的節約等正外部性,但由于外部性難通過市場價格表現,也會增加相關食品企業的成本。再者,由于信息不對稱性,實施綠色供應管理的企業在初期有可能難以將經營優勢和產品優勢的信息有效傳遞到市場,在食品市場還未形成良好經營環境和完成體系建設時期,消費者的逆向選擇亦會增加企業成本。因而,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形成之初,如果不能由其市場競爭力及外部支持等方面的收益所彌補,將會成為制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因素。
但從長期來看,食品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將會降低體系的整體成本。如減少食品不安全事件產生的對生命財產及健康的損害。同時,減少相關企業因此而招致的破產損失。其次,良好的市場形象使相關食品生產、加工、制造企業降低由于貿易壁壘限制而增加的國際化發展的路徑成本。此外,資源節約及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是降低整個社會長期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
2.食品行業利益相關者實施綠色供應管理的利益因素
從食品行業來看,食品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農牧業原料生產者、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食品銷售者、食品流通環節的物流經營者、政府、食品消費者。民以食為天,食品行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整個社會群體。共同的利益是食品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因而,目前的粗放式經營,相對混亂的市場秩序,食品污染日益復雜的現狀是相關利益者忽視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的表現,這種現狀必然是難以持續的,尤其隨著消費者水平和健康安全意識的提高,需求偏好會更加傾向于綠色安全的食品選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從長期看將會增加管理體系內食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增加相關企業的收益。
(二)消費者參與因素
目前,消費者參與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食品價格。一般在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建立初期,成本上升而導致食品價格偏高。目前我國人均消費水平總體相對較低的條件下,價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整體的參與程度。而隨著消費總體水平的提高,參與程度會逐漸上升。其次,消費者認知程度因素。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食品的相關知識的了解,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的認同是影響消費者參與的又一因素。相關科學的普及和宣傳教育會增加消費者的認知,從而會提高消費者的參與程度。第三,消費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因素。食品的健康、安全是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而食品污染的加劇會使消費者使用食品的偏好向注重食品的綠色健康安全方向發展。第四,食品質量承諾可信度因素。由于監督管理的缺位,產品信息不對稱性等因素,導致承諾質量的產品出現劣質,承諾質量標準不能被嚴格執行。結果會擾亂市場秩序,影響消費者參與程度。
(三)政策環境及制度因素
國家食品管理體系由5個單元構成:1.食品法規;2.食品管理;3.食品監管;4.實驗室檢測;5.信息、教育、交流和培訓。在食品生產企業中,有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出口企業的出口食品衛生注冊制度等官方要求,有些企業同時建立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衛生質量體系、HACCP體系等。但是企業同時運行兩套或三套體系文件,各個管理體系相互獨立,互不銜接,程序文件不能相互引用,造成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成本增加。目前,我國實行以市場準入為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食品管理涉及農、工、商三大產業,他們的標準和原則存在著廣泛的不一致性。這種廣泛的不一致性,造成食品安全質量監控的低效。
(四)利益相關者的能力因素
食品在整個供應鏈中利益相關者提供綠色供應的能力也是制約綠色供應鏈實施的因素。其中,農戶難以控制環境污染對原料的污染,農戶對于農藥獸藥的使用控制,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等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對于一些小食品生產企業,尤其是在市場準入以外的加工制品的人員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安全也是知識匱乏;在食品運輸過程中,如何保證食品質量最佳以及食品安全的冷鏈技術也是許多食品企業不能完整提供的;在食品銷售環節,很多銷售人員不具備如何使用安全的食品包裝知識。同時,要使整個體系實現充分合作,成本降低,需要高效管理能力與合作能力,但目前這方面也存在各種局限。
:食品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三、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原則是一種基于自然的活動原則。生態性原則的核心是保護。食品綠色供應鏈的設計要以生態學為指導,設計中緊緊圍繞環境保護和生態性,使食品業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小,使飲食活動成為人們加深對自然系統和文化系統更好理解的促進因素,樹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
(二)3R原則
要堅持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為內容的3R運行原則。在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中要做到能源消耗最小化和廢棄物生產最小化。食品建筑物、加工設備、照明設備、食品清洗和食品冷藏等的設計都要高效利用能源,并充分利用可能被浪費的能源,以達到能源最小化。廢棄物最小化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各種對廢物處理的辦法來減少廢物量和其帶來的危害。對于綠色食品供應鏈管理,在食物和原料購買、食品包裝、食物儲藏、食品廢棄物處理等方面,都要進行嚴格有效的管理,使廢棄物達到最小化。
(三)全程控制原則
企業大多只注重于食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而對食品消費后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則缺乏相應的管理。因此,實施以產品為龍頭,面向全過程的管理是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原則之一。
(四)共贏原則
在處理環境與經濟的沖突時,必須追求既能保護環境,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方案。這就是企業經濟與環境的共贏,也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四、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一)做好綠色食品生產的基礎工作
首先,以生產基地為立足點,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產品結構的多樣化。促進綠色食品的產業發展。如遼寧省盤錦、營口等沿海地區利用稻蟹套養技術,大力發展米業和水產業,建設綠色大米生產及加工基地。在阜新、朝陽的半牧區及環境未被污染的大城市郊區建設肉禽蛋奶等畜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其次,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體系,促進綠色食品的快速發展。第三,加大綠色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聯合科技攻關,努力開發和創新綠色技術。要有選擇地引進國內外、省內外的先進綠色技術,提高技術引進中“軟件”的比重。第四,要按照質量安全和綠色生態的理念,推進食品生產源頭的潔凈化、生產與經營的標準化、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保證綠色食品質量水平。
(二)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
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設計應從原料生產開始,貫穿整個供、產、銷的各個環節。因而,對于企業來說首先是生產中使用清潔的能源及各種節能技術的創新和運用等。其次原料使用和加工不僅要注重原材料的綠色無公害,對于大型食品企業可以通過建設集中加工、采購、貯存和配送。對原料進行統一加工來減少浪費,同時也減少運輸成本及能源的浪費。在物流配送環節要避免產生包裝物污染及運輸過程來自外界的污染。第三,在企業環境方面,涉及到環境裝修、裝飾材料、燈光色彩等,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是經營理念問題。企業內環境上,要減少乃至消除空氣污染、水體污染、生產車間環境污染。最后在食品生產廢棄物的處理方面構建食品垃圾的“源頭減量—集中回收—資源化再利用”的閉路循環體系。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下食品企業合作關系管理
供應鏈是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將供應商、生產商、貿易商、直到最終用戶耦合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食品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良好的合作關系具有信息共享、相似性和社會聯系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能夠提高合作企業的核心能力,使合作企業的績效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穩定合作伙伴間的關系。由于合作企業在各自追求目標之間有一定的差異和沖突,合作主體之間收益分配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供應鏈的運行效率與穩定。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協調機制來解決這類非對抗性沖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成功的關鍵。但供應鏈上各個企業在規模、資產投入和創造能力等各方面各有不同,進行利益分配時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評估,但這種評估是相對復雜的,要根據實踐進行科學具體的設計。
(四)政府在食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提出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推廣和受益有很大的市場外部性。因而,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應承擔相應的推介和引導責任并強化政策制度的監督管理與規范。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實行的是多部門管理,按照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分工原則,實行分段監管。具體就是由農業系統、質檢系統、技監局、工商系統、衛生系統、環保系統、藥檢局系統負責。這就要求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分工明確,密切配合,相互銜接。首先,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提高環境監管效能。其次,加強環境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健全各類信息傳遞渠道,降低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市場秩序混亂及消費者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第三,綠色供應鏈管理在一定時期內會提高企業經營成本與管理費用,因此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可通過適當降低“綠色餐飲”企業的稅費標準,減免部分收費項目來減輕企業負擔;通過表彰并適當獎勵那些執行和實施情況較好的企業來調動企業積極性。此外降低信貸門檻或建立相關發展基金,從資金環節給予支持將有助于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慶華.影響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制約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
[關鍵詞]循環經濟 綠色供應鏈管理 構建
一、循環經濟與綠色供應鏈的基本概念
1、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指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等融為―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要求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以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狹義上講,循環經濟僅指通過廢物的再利用、再循環等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來發展經濟;廣義上的循環經濟則是指圍繞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所進行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主要包括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環境保護等產業形態,技術方法有清潔生產、物質流分析、環境管理等,目的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2、綠色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的既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國國際科學基金(NRC)資助的一項“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提出,其概念和內涵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中,至今尚無統一的定義。Jeremy Hall將其定義為:綠色供應鏈是指從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引入新的設計思想,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生產、消費,直到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個企業內部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環境最優化。
綠色供應鏈管理仍然以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只是更加關注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吸收了環境管理的思想,但又不同于―般傳統意義的環境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把企業內部和鏈內節點企業間的業務流程看作是一個整體,形成集成化供應鏈管理體系,具體涉及綠色供應、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物流四大領域。綠色供應鏈管理追求的目標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優化,即實現盡可能短的市場響應時間、盡可能高的產品質量、盡可能低的資源消耗。實施綠色供應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消耗,從而直接降低成本;可減少或消除環境污染,從而減少或避免因環境問題而造成的罰款;可塑造企業更好的社會形象,從而為企業增添無形資產,是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循環經濟與綠色供應鏈的關系
1、具有相似的提出背景與目的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今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環境、資源及生態的影響越來越大。環境公害喚起了人們對發展模式的反思,石油危機成為人們節約資源能源的導火索,廢物管理戰略的轉變要求人們循環利用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越來越有共識地認識到,要實現經濟和環境雙贏(即在資源環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促進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就必須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被認為是最好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早期的循環經濟萌芽出現在20世紀60-70年代環境保護思想興起的時代,正式提出這一理念是美國學者鮑爾丁(1965),他在《地球像―艘宇宙飛船》一文中提出,人類不應將地球看作是垃圾場,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并使用“循環其廢物(re―cycle its wastes)”及“循環流(circular-flow)”等詞語。首先使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這一術語的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和圖奈(1990),而現在,“循環經濟”一詞已被廣泛提及,對其研究也越來越深入。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隨著人們對供應鏈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對環境的日益關注而產生的,它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當時只是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方面,大規模、有意識地研究綠色物流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綠色供應鏈的目的旨在綜合考慮制造業供應鏈中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可以說,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產生是基于人類對環境、生態和能源有效利用的日益關注,其目的是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和解決環境問題。
2、均以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經濟學為理論支撐
循環經濟以持續發展理論為支撐,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然的選擇和重要保證。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利用自然資源和考慮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和綠色化。其資源流動方式是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表現為經濟增長、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減少。
而綠色供應鏈則將“綠色”和“循環意識”理念融入供應鏈,使得整個供應鏈對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是現代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種有效途徑。綠色供應鏈涉及生態和經濟兩大系統,它以生態學為基礎,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對供應鏈中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和經濟規律,以及它們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生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
3、循環經濟的研究范疇大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范疇
綠色供應鏈是指從社會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引入新的設計思想,對產品從原材料購買、生產、消費,直到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各個企業內部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達到系統環境的最優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的范疇主要是經濟活動的微觀層面。
循環經濟則涉及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的和諧統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諧、共同發展的觀念,其研究的范疇不僅包括企業或部門層次上的問題,還涉及到生態工業園區和社會層面上的各類問題。可見,循環經濟的研究范疇要比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范疇大得多。
4、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微觀基礎
循環經濟要求人類在生產和消費的所有領域都能做到物盡其用,不給環境造成危害。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微觀層面,要求企業在縱向延長生產鏈條,范圍涉及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的處理和再生;在橫向拓寬技術體系,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在宏觀層面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實現跨產業循環利用,綜合對廢棄物進行產業無害化處理。由此可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微觀基礎。
三、面向循環經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1、將綠色性原則貫徹在合作伙伴的選擇與評估體系中
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對合作伙伴的選擇和評估,不僅要考慮生產能力、生產成本、產品質量、交貨期、服務和信譽等因素,而且要重點考慮環境因素,包括環境法規指標和積極環境管理指標等,將綠色性原則貫徹其中,將非綠色企業排除在綠色供應鏈之外,或者強制企業達到綠色標準后方可加入該綠色供應鏈。
2、加大對于綠色技術的培訓和推廣
綠色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作為整條供應鏈的領導者和維系者,應加大對綠色化技術的投入和推廣,為其它節點企業提供大量的綠色培訓和綠色技術支持,不斷優化整個供應鏈的物流、信息流和組織機構,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環境管理能力,實現整條供應鏈的綠色化,以追求綠色供應鏈的全局最優。
3、在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中推行生態設計和清潔生產
生態設計又稱面向環境的設計,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環境的努力和對污染的預防從設計開始做起,在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盡可能選用綠色材料,優化設計因素,使得產品及其制造過程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和資源消耗最小。
清潔生產則要求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所有活動均按iS014000標準進行。清潔生產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實現:改變工藝,將排放工藝改成少廢或無廢工藝;改進生產設備,提高設備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設計現場循環回收和利用工藝,建立生產過程中的廢物循環利用系統;加強廠內生產過程的管理,力爭最合理地利用資源。
4、延長生產鏈條,加強逆向供應鏈管理
延長生產鏈條通常的做法就是在供應鏈中加強對于逆向供應鏈的管理,即從用戶手中回收產品,對回收的產品進行分類、檢測,直到最終處置或者再利用。回收回來的物品有兩條物流路徑:一是有利用價值的物品經過再制造、再分銷,被并入正向物流;二是無利用價值的物品進行報廢處理,如經過粉碎、焚燒掩埋等方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加強逆向供應鏈管理,延長了生產的鏈條,使得綠色供應鏈成為―個閉合的環境型循環,使達到傳統物流末端的廢舊物資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過程或抑制其對環境造成危害。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綠色供應鏈;博弈分析;政府政策;企業對策
[作者簡介]冷 雪(1991—),女,東華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00)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世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中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消耗的資源越來越多,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事件屢屢發生。圍繞生態問題,人類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視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兩大基石,缺一不可。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正是將“環境意識”與“經濟發展”兩者并重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
綠色供應鏈的真正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1994年Webb研究了一些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建議通過環境準則來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同時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綠色采購的概念。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資助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進行了一項名為“環境負責制造”的研究,該項目組于1996年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確切定義,目前理論界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表述,但總的觀點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增加環保意識,把“無廢無污”和“無任何不良成分”及“無任何副作用”貫穿于整個供應鏈管理中。
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國外學者做的較多,我國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研究成果有綠色供應鏈概念及內容研究、基于績效的綠色供應鏈研究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模型及成員間的合作研究。
本文將博弈論的分析方法應用于綠色供應鏈管理,建立政企間的博弈模型,綜合考慮各種均衡結果,尋求政府和企業的對策。
二、政企博弈模型的構建及均衡分析
(一)構建政企博弈模型
1.參與人 政府(G)和企業(B)。
2.假設 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后,一方面由于環保要求增加了產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產品的綠色度和質量,從而可以提高產品價格和擴大市場。政府檢查時,如果企業實施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將給予諸如貸款優惠、稅務減免、產品優先采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及補貼,為簡單起見,所有補貼均以現金表示。否則,將對企業處以罰金。
3.策略 企業可以選擇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以下簡稱“實施”),也可以選擇不實施(以下簡稱“不實施”)。政府行使監督與激勵職責,也有兩種策略選擇:檢查企業(以下簡稱“檢查”)和不檢查企業(以下簡稱“不檢查”)。具體的策略組合見表1。
4.收益 對不同策略下政府和企業的成本收益作如下假設:
如果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付出的環保成本為Cb,包括與上下游企業進行環保合作以及企業內部改善所需費用。由此增加的收益為Rb,包括提高產品價格,廢物排放費用的減少等。
如果政府選擇檢查,就會產生檢查成本Cg,包括查處前搜尋環境污染的信息成本,查處時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如果發現企業實施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則給予補貼Sgb;否則處以罰金Pb,并支付環境治理費用Eg。
5.支付矩陣(詳見表2)。
(1)第一種策略組合(檢查,實施),政企雙方的收益如下:
政府:-Cg-Sgb,政府付出檢查成本并給予“實施”的企業以補貼。
企業:-Cb+Rb+Sb,企業“實施”增加了成本,同時提高了收益,獲得政府補貼。
(2)第二種策略(檢查,不實施),政企雙方的收益如下:
政府:-Cg+Pb-Eg,政府付出檢查成本和治理環境的費用,同時得到企業上繳的罰金。
企業:-Pb,企業“不實施”被處以罰金。
(3)第三種策略(不檢查,實施),政企雙方的收益如下:
政府:0,政府無檢查成本,亦沒有治理環境的費用。
企業:-Cb+Rb,企業付出環保成本同時提高了收益。
(4)第四種策略(不檢查,不實施),政企雙方的收益如下:
政府:-Eg,政府付出治理環境的費用。
企業:0,企業無任何成本。
(二)均衡分析
假設政企雙方具有完全信息,即均知道對方的策略以及相應的效用,在短期均衡中,可以按照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處理。
1.當企業“實施”增加的收益大于環保成本(Rb>Cb)時,存在唯一的納什均衡(不檢查,實施)。
2.當企業“實施”增加的收益等于環保成本(Rb=Cb)時,支付矩陣變為表3。利用重復剔除的占有均衡可知“不實施”是企業的劣戰略,最終均衡結果是(不檢查,實施)。
3.當企業“實施”增加的收益小于環保成本(Rb
(1)政府給予的補貼不足以彌補企業“實施”的損失(Sgb
①政府征收的罰金大于政府檢查成本(Pb>Cg)時,納什均衡(檢查,不實施)。
②政府征收的罰金小于政府檢查成本(Pb
(2)政府給予的補貼足以彌補企業“實施”的損失(Sgb>Cb-Rb)
①政府征收的罰金小于政府檢查成本(Pb
②政府征收的罰金大于政府的檢查成本(Pb>Cg)時,沒有純策略的納什均衡。
因此這里利用混合策略納什均衡分析。假設政府以θ的概率選擇“檢查”,以1-θ的概率選擇“不檢查”。企業以γ的概率選擇“實施”,以1-γ的概率選擇“不實施”(0?燮θ,γ?燮1)。
政府的期望效用函數為:
U[θ?熏1-θ]=θγ[-Sgb-Pb]+θ[Pb-Cg]-[1-r]Eg
對上述效用函數求微分,得到政府最優化的一階條件為:?圯γ*=
即當γ>γ*時,政府的最優選擇是“不檢查”;
當γ
當γ=γ*時,政府可隨機選擇“檢查”或“不檢查”。
同理得到企業最優化的一階條件為:?圯θ*=
即當θ>θ*時,企業的最優選擇是“實施”;
當θ
當θ=θ*時,企業可隨機選擇“實施”或“不實施”。
由均衡結果可知(不檢查,實施)是政企博弈的最好結果,但前提是企業“實施”增加的收益不小于付出的環保成本。當前絕大多數企業達不到這一點。在(檢查,不實施)的策略均衡中,由于政府對“實施”的企業補貼過少,而對“不實施”的企業處罰過低,則最終所有的企業都會選擇“不實施”,此狀況可用于解釋我國目前的環保狀況。在(不檢查,不實施)的策略均衡中,由于政府對企業處罰較少,而政府的檢查成本較高,因此,政府最終會選擇“不檢查”策略,這顯然不利于推動企業選擇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三、政策建議
(一)減小Cb
要求企業在“實施”過程中以綠色、系統的觀點為基準,有效控制整個鏈條的成本。例如在生產環節,對產品和加工工藝進行綠色設計,使資源和能源耗費降到最低。
(二)增大Rb
供應鏈上游取得的綠色成就,可以后續過程中得到放大。因此企業要積極與鏈上的成員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信息進行集成和共享,努力提高綠色化水平,增加價值。
(三)增大Pb
加大處罰力度,對“不實施”的企業設置障礙,如難以取得銀行貸款或難以享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出口受限等。懲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必須增加政府執法的透明度,有效打擊企業的“非綠色”行為。
(四)減小Cg
針對較高的政府檢查成本,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引入第三方機制,降低政府的檢查成本;或者是建立網站、開通熱線電話、微博等,利用公眾舉報制度,與公眾充分互動,降低盲目出擊檢查的所造成的損失,相對降低檢查成本。
(五)增大Sgb
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綠色技術涉及到方方面面,單個企業或者是幾個企業很難靠自身的技術積累來實現整個綠色供應鏈的運作,因此,政府應該從政策、信貸、稅收等方面,大力支持綠色技術的研發,激勵綠色運輸、綠色產品專利、綠色材料等的有效供給,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綠色水平。同時可對“實施”的企業予以政策傾斜,如稅收政策,使企業的投入能夠得到補償,從而促進其發展。還可以通過提供環保信息和培訓等方式,幫助企業更好地的開展綠色供應鏈實踐。
四、結論
企業通過積極與鏈上成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享技術和信息,有效控制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水平,這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通過引入第三方機制或充分與群眾互動,嚴格執法,加大對“不實施”企業的處罰力度,對“實施”的企業給予各種政策傾斜等措施,推動我國企業把提高經濟效益與節能環保、生態平衡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對我國政府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Webb LL. Green Purchasing : Forging a New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J].Resource.1994,[6].
[2] 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 :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 2 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USA. 1996,[3].
[3]劉彬,王偉,趙金鏈.論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采購供應雙方的信息共享[J].工業技術經濟,2007,(6).
[關鍵詞] 福利經濟學 綠色供應鏈管理
一、引言
新的環境時代對全球范圍內制造和生產型企業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即如何使工業生產環境保護能夠共同協調發展。福利經濟學作為“研究增進世界的或某一國家的經濟福利的主要影響”的一門學科,可以很好的對供應鏈中的新型產物――綠色供應鏈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外部成本分析
1.環境問題
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是典型的福利經濟學的外部性問題。環境成本對生產經營者而言,是一種社會成本和外部成本。現代社會中的企業,基于企業內部收益計算,把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作為自己的活動目標,因此,如果沒有外部的強制性措施,企業無償使用及破壞自然環境資源、隨意排放廢棄物的行為,就造成福利經濟學所稱的外部不經濟。
2.庇古稅的產生
伴隨外部性影響的揭示,企業行為外部不經濟性的治理由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即企業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庇古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外部成本內在化”的經濟理論,他認為:工廠的污染成本沒有構成生產成本,而是社會成本。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會按照邊際收益和不包含社會成本的邊際生產成本的交點來決定產量,這樣的產量必然大于考慮了社會成本時的產量,導致了排污量的增大。由于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只有政府干預才能將社會成本加入到生產成本中去,迫使企業考慮到污染對社會的危害。由代表政府的權威機構給外部不經濟性確定一個合理的負價格,并據此征收稅或費,這就是“庇古稅”。
3.科斯定理的運用
科斯定理是指通過產權制度的調整,即將造成負外部性的企業與受害企業合并成一個企業,以使負外部性內部化,從而解決負外部性問題。科斯定理主要是使污染者在“停止污染”與“繼續污染向受污染者購買污染權”之間進行選擇。較多的依靠政府干預的庇古手段,容易導致“政府失靈”,而按科斯定理來看政府僅是市場秩序的維護者,不必直接介入市場。因此,從效果的可靠性、公平性、持續性和經濟手段的調節靈活性來看,采用科斯定理的產權協商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國現階段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性與實用性。通過分析可知,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通過每個處于供應鏈的上中下游的企業自覺地行使職責,極大地減少了排污交易成本,最終達到了福利效用最大化。
三、綠色供應鏈各環節的福利效用分析
綠色供應鏈管理已逐漸成為企業通過降低環境風險和提高生態效率以取得利潤和市場份額的雙贏管理模式。企業通過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與供應商、銷售商等上下游企業進行整合,優勢互補,在滿足社會要求和環境法律等前提下,通過提高個體的福利程度來為整個供應鏈中的企業帶來效益。
1.綠色采購
從企業綠色持續創新角度來看,它屬于企業綠色原材料創新。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上來看,采用綠色環保的原材料提高了企業的福利效用。擁有了綠色環保的材料,今后在銷售中就擁有了長久的市場競爭力,生產企業的員工也可在一個綠色環保的環境下進行生產運作,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和保持愉悅的心情進行工作,這也就是福利經濟學中的個人福利的增加,即精神福利的增加。
2.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是指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在充分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開發周期和成本的同時,提倡廢物利用、可回收設計技術,將3R(Reduce,Reuse,Recyling)直接引入產品研發階段。綠色設計的核心思想在于徹底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治理方式,代之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環境保護策略。設計中的綠色是必不可少的,獲得了顧客的長期信任,就可進行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員工和企業的福利水平自然有所提高。
3.綠色物流
在運輸過程中伴隨著能源的消耗和廢氣的產生,以及有可能產生的物料和產品的泄露,這些都對環境產生影響。成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都要求有綠色的物流,使物料和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并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物流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好的物流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節省原料的耗用和降低成本,達到福利效用的最優。
4.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的著眼點在于綠色資源的開發、尋找節省能源的途徑和生產工藝、對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綠色營銷知識的訓練和吸收等方面。企業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利用新科技、開發新能源、取得綠色標志、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和擴大知名度。綠色營銷也涉及了整個社會福利和企業福利,對廢棄物的回收大大減少了環境的污染,不僅給當代的人們帶來了可生存的環境,而且也給子孫后代造福,使得社會、企業效益有了大幅度增加,真正實現了雙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使供應鏈中的企業持續不斷地獲得經濟效益的增長,從而獲得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提高,增加企業和社會的福利效用。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企業擁有綠色創新意識和精神,以及政府的相關制度的支持和保證,在綠色供應鏈各環節企業地一起努力下,實現企業、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Abstrac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an important sector of material p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people. Public aware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aws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have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關鍵詞: 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performance;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6-0020-02
0 引言
近幾年國內外政治環境、技術自然環境、經濟人口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不斷變化,國內建筑企業的發展面臨的挑戰,尤其是面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增加對基礎建設的投入,如何拉動內需的良好局面,建筑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環境的前提下保證企業的價值利潤最大化,綠色供應鏈已成為建筑企業發展戰略重要的因素。中國建筑企業與同類企業中比較發達的國家比較,有管理體制、法律體系、運行機制、市場競爭能力的差距。本文重點分析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實施情況,通過基于綠色供應鏈理論的績效評價來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1 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內容及特征分析
建筑企業是合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從事建筑業務和商品生產和經營、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具體來說,建筑公司是從事鐵路、公路、隧道、橋梁、水壩、碼頭、機場、體育場館、住房(如工廠、影劇院、賓館、醫院、商店、學校和住房等)和其他土木工程建設活動,在電力、通信路線、石油、天然氣、供水、排水、供熱及其他類型的管路系統和機械設備,在內外裝修及裝飾設計、施工和安裝活動,從事對建筑物內、外裝修和裝飾的設計、施工和安裝活動的企業。它通常包括建筑公司、建筑安裝公司、機械化施工公司、工程處和其他專業施工公司。根據工程特點,建筑企業有不同的名稱,如工程局、處、建筑公司、工程公司、市政公司、房屋維修公司、建筑安裝公司、機械施工公司、基礎設施公司、裝飾公司等,建筑公司是其總稱。目前,綠色供應鏈的研究分散,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一直沒有統一的綠色供應鏈的概念。一般認為,綠色供應鏈是一個融合了現代管理模式的環保思想,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考慮到原料收購、產品設計和制造、銷售及運輸的全過程,到使用和回收,通過綠色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手段,實現產品生命周期中環境負面效應是微乎其微。從社會和企業來看,引進綠色環保理念,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和消費,廢物回收到通過生態設計來分析整個供應鏈,通過在企業內部各部門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來實現供應鏈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使其和諧統一,實現供應鏈的最低能源消耗和環境的負面影響,以達到最佳的系統環境的環境管理。可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形成跨企業的協作,覆蓋了所有的過程,從原材料的選擇到最終產品的銷售。主要包括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生產、綠色包裝和運輸、綠色營銷和綠色回收7個環節的選擇。
2 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的內涵
供應鏈績效評價是指反映供應鏈的目標,對整個供應鏈尤其是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各環節之間的關系,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和評估。通過綜合性能從整體考慮不同的綠色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角度看綠色供應鏈的評價,分析供應鏈作為一個整體的評價指標,反映的是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性能,以評估整體性能,而且操作為每個成員企業和性能,成員企業之間的整體利益分配,從而建立綠色供應鏈的綜合績效評價體系,不僅分析最大限度的整體供應鏈的績效,而且要深入了解每個企業成員的利潤。
實施綠色供應鏈,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系列的決策問題,不能片面檢查決定,從綠色供應鏈管理角度全面、客觀地考核和績效評估,需要建立一個規范的、科學的、具有實用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第一個要求指標體系應能充分體現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滿足綠色供應鏈節點企業的信息使用者(投資者、債權人、監管者、政府部門等)之間的所有方面,以評估和了解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的性能。此外,指標體系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考慮財務指標和供應鏈的非財務指標相結合。
3 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任何評價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評價體系。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就需要設計一個客觀、全面、全方位反映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本文采用理論創新、科學設計、實驗調查、反復選擇、運用試驗、反復論證方法進行指標的選取。具體來說,首先進行科學論證,運用多學科知識構建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緊接著進行問卷調查,向有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發放問卷了解他們對績效評價的因素的看法得到初步的指標體系;最后試用這個初步的指標體系,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這種方法運用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考慮的相關人員的實際經驗,比較合理,構建的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指標體系如表1。
4 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流程
模糊數學綜合分析法是利用模糊集理論的評估方法。采用模糊聯系合成的原則、多項因素,判斷事物的評級狀態下的綜合評價方法。模糊評價方法,不僅可以評估和評價對象的整體分數的大小進行排序,但也可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的模糊評估值設置為評估對象的水平。這種傳統的數學方法的包含統一的客戶服務的結果。主成分分析是設法將原來眾多具有一定相關性(比如P個指標),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相無關的綜合指標來代替原來的指標。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個變量間相關性一種多元統計方法,研究如何通過少數幾個主成分來揭示多個變量間的內部結構,即從原始變量中導出少數幾個主成分,使它們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且彼此間互不相關.通常數學上的處理就是將原來P個指標作線性組合,作為新的綜合指標。根據提出的模糊層次和主成分分析法的思路,作者建立模糊層次—主成分分析法的評價模型。
4.1 原始數據收集 由于所選指標體系主觀性比較強,很難直接收集到數據,所以本文采用了專家打分的方法對各企業的各指標進行評分。具體的做法是,首先搜集待評價的企業的各項具體資料,然后將搜集到的資料整理總結后分別交由專家組審閱。然后專家對企業各項指標獨立打分。每項指標分為四個等級:優、良、中、差,其中優、良、中、差四個等級所對應的分值分別為4、3、2、1。每個專家打分的結果權重相同。由公式表達如下:
Am=a11 a12 a13 a14a21 a22 a23 a24┊ ┊ ┊ ┊ai1 ai2 ai3 ai4(1)
Am為第m家企業的打分結果;ai1表示第i個指標得優的票數;ai2表示第個i指標得良的票數;ai3表示第i個指標得中的票數;ai4表示第i個指標得差的票數。
b=(4 3 2 1)T(2)
lm=b·Am(3)
X=(l1 l2 … ln)T(4)
4.2 對二級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出該級指標的綜合值 ①企業相應的設施及工作能力A1=(x1,x2,x3,x4);企業管理層管理能力及工作人員素質A2=(x5,x6,…,x12);企業產生的文化A3=(x13,x14,x15)。②分別對A1,A2,A3進行主成分分析并求出各自的綜合評價值f1,f2,f3。
4.3 對一級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求出綜合值
令F=(f1,f2,f3),對F進行主成分分析并求出一級指標的綜
合值及總體綜合值U。
U=(u1,u2,…,un)T(5)
則u1,u2,…,un為第n個建筑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的最終結果。
5 結束語
綠色供應鏈能夠實現預期的目標,從而實現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使用到報廢的整個綠色流程,綠色供應鏈管理要做好,以確保并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研究和標準化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參照提供一些建議,旨在開發能夠滿足他們的施工企業的資源,并且更有針對性的績效指標體系,從而為全面、客觀地評估綠色供應鏈整體績效服務,推動行業的健康綠色供應鏈的發展,使從源頭上就開始讓整個供應鏈的廢物處理成為示范典型,以利于協調和控制,體現環保性來構建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協調優化的目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建筑業綠色供應鏈的延伸和內涵正在日益增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進一步的研究:綠色供應鏈如何創新轉型,綠色供應鏈的變化對建筑企業的負面影響應如何界定和預防;進一步的綠色供應鏈理論和實踐中,如何利用綠色供應鏈的角度來解釋企業的核心能力理論和組成,并確定企業的價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化對建筑業綠色供應鏈的影響及對策。中國建筑企業的信息技術處于起步階段,對信息的了解,需要加以改進,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仍遠遠未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術供應商尤其是開發和制造信息技術產品公司應該結合中國的國情,提供多樣化的、先進適用技術的企業和個人需求提品,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趙曉軍,郇金寶.供應鏈績效評估體系研究現狀分析[J].商業研究,2005(20).
[2]蔡榕生,吳祈宗.基于聚類分析的供應鏈績效標桿選擇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5(11).
[3]曹杰,陳森發,吳剛.綠色供應鏈評價原型系統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3).
關鍵詞:電子行業;大數據分析;綠色供應鏈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big data have become the new trend and influenced the oper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of enterprises on the global scale, accelerating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conservation culture, China's electronic industry has many problems in data platform, recovery mechanism and policy mechanism.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industry should make use of the functions of big data such as accurate analysis, predic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to strengthen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the electronic industry, build the management alliance for the green supply chain and formulate effective green incen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big data analytics;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產生的廢棄物處理不當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作為污染環境的重要行業――電子行業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勝且有效保護環境是當前該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在當前形勢下,要求中國電子行業必須在其供應鏈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產業良性循環。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將“綠色化”和“環保意識”理念融入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使得整個供應鏈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副作用最小,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1]。
目前理論界已分別對大數據和綠色供應鏈作了許多研究,但結合具體行業的不多,就大數據時代下綠色供應鏈管理在我國電子行業中的實施狀況進行進一步研究的還很少。為此,本文將大數據引入到我國電子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進行研究。
1 大數據時代電子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現實要求
1.1 外部環境的要求
1.1.1 環境方面的法規及貿易壁壘
近年來,國際標準化組織和許多發達國家紛紛出臺跟電子電氣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中最常見的是歐盟制定的WEEE和ROHS,以及國際化標準組織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等。例如,WEEE規定歐盟各成員國電子電氣產品應達到回收目標4kg/人,目標回收率在70%~80%之間,而這個指標大部分中國企業做不到。
據我國對外經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平均有100億美元(較2006年50億的提高近150%)產品出口難以達到環境保護標準而受到影響和沖擊[2]。綠色貿易壁壘正在成為我國電子行業對外貿易的主要關卡。
1.1.2 大數據對電子行業的影響
大數據是電子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必然趨勢。數據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看作是重要資產,擁有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將成為政府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013年3月22日,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拉動大數據相關產業發展,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其將數據定義為“未來的新石油”,并表示一個國家擁有數據的規模、活性及解釋運用的能力將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對數據的占有和控制甚至將成為陸權、海權、空權之外的另一種國家核心資產[3]。因此,大數據對電子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及早站在行業管理的制高點,無疑是行業制勝的重要法寶。
1.2 內部環境的要求
1.2.1 現實環境的驅動
從2003年起,我國進入家電報廢的高峰期,每年至少要報廢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500萬臺洗衣機;目前,全社會電腦保有量近2 000萬臺,手機保有量1.9億部,其更新速度遠遠大于家電產品,淘汰數量近億臺[4]。這些電子產品若沒有妥善處理,其所含的有害物質如鉛等重金屬會因為隨意丟棄或掩埋的瞬間滲入地下,造成土壤和水質的污染,如果焚燒的話,其產生的有毒氣體如二惡英等會進入空氣,造成大氣污染。
1.2.2 客戶需求
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產品,甚至十分依賴,許多電子產品幾乎天天貼身使用,對于這些產品,人們除了注重功能、樣式、性能以外,還很擔心電子產品的輻射是否影響健康、制造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這些都要求企業開發和推出綠色產品才能贏得顧客的長期信賴。
2 大數據背景下電子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存在的不足
2.1 企業環保意識還需增強,現有的觀念尚待改善
在觀念上,我國許多電子制造企業往往只重視眼前的經濟利益,甚至認為環保不是我一個企業努力就有效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不會產生效益的,沒有認識到這也是提高企業聲譽的有效途徑。這些觀念都會影響到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2 數據成本、綠色要求成本上升,管理要求提升
為了節約成本,進行精準的數據預測需要購買數據庫、培訓數據分析工程技術員,前期總成本將上升10%左右;同時,為達到環保標準,電子制造業必須額外增加綠色材料、綠色制造、綠色營銷、綠色回收等支出,總成本也將上升10%~15%,除了要有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企業還需具備較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對電子行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2.3 缺乏大數據庫的支撐,更缺乏對數據分析的平臺和軟件
海量的數據是大數據發展的基礎。我國電子行業數據資源總量較低,相應的數據分析技術較缺乏,難以滿足大數據大規模應用的需求。電子行業數據分析的平臺和軟件更是屈指可數,尚無法支撐起整個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數據基礎要求。這方面,國外又一次走在我們前面,特別是近年來以開源模式發展起來的Hadoop等大數據處理軟件平臺,及其相關產業已經在美國初步形成[5]。電子行業若想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上有創新,必須掌握大數據關鍵技術,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才能事半功倍,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2.4 回收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電子產品回收機制不完善。以手機電池為例,隨著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智能手機普遍存在待機時間短的問題,電池過度充電或者使用電壓不穩定的充電寶,都會導致電池壽命銳減,有的顧客反映手機電池使用幾個月就充不了電了,只能更換新電池,但是商家出售原廠電池,卻對舊電池沒有回收機制。我國電子產品回收目前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賣給走街串巷的小販,這種方式容易被買方壓低價,挑三揀四,挑肥揀瘦,而賣方也只能無奈接受,總比賣廢品強。二是商家隔階段進行的以舊換新活動,但這種活動涉及產品、區域,持續時間有限,很難成為主流。
2.5 國家相關法律體系、市場政策機制不完善
國家政策和激勵機制是促進電子行業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發展的動力。但就目前來說,我國尚缺少推進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機制,如財政、稅收、金融政策體系和法規體系及措施等。這些機制的缺乏將阻礙綠色供應鏈管理在電子行業的實施和推廣。
3 大數據時代我國電子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思考
3.1 利用大數據加強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目前很多先進的現代系統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的技術特征,采用了最新的紅外、激光、無線、編碼、認址、自動識別、定位、無接觸供電、光纖、數據庫、傳感器、RFID、無線傳感網絡、衛星技術等高新技術[6]。這些技術的應用要產生大量數據,形成海量數據[6]。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到電子行業的綠色供應鏈中進而挖掘和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供企業決策,是電子行業大數據戰略的核心所在。
3.1.1 核心企業戰略上的支持,聯合建立支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大數據分析平臺
在電子行業的供應鏈中,核心企業首先要制定綠色戰略,實現自身的綠化,然后基于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向企業外部延伸,向供應鏈的合作伙伴提出“綠色”要求。在此基礎上將大數據理念引入供應鏈中,積極構建綠色資源大數據庫、數據分析系統,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實施提供數據支撐。
3.1.2 利用大數據對數據預測的優勢把握產品設計關
要想從根本上防止污染,關鍵是研發設計人員在設計產品時要充分考慮到該產品在后期生產制造、銷售、使用以及報廢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使用綠色環保零部件對電子產品進行綠色設計。在大數據平臺上,研發設計人員可以很方便地挖掘出供應鏈其他環節中有價值的信息,如在生產中、銷售中新產品可能遇到的問題,消費者在使用中反饋的意見問題等。這些信息都將成為研發設計重要的參考。
此外通過大數據平臺,還可以分析出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而進行市場需求預測。這些信息以前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資料的收集分析才能獲得,而運用大數據平臺,研發設計人員可以實時得到這些數據,及時改進產品的設計方案,加快產品更新的進程和對客戶的響應時間。
3.1.3 利用大數據實現電子產品環保安全追溯
通過信息化手段,為電子產品建立統一的“身份信息”,從零部件采購、生產到產成品銷售全過程,消費者可以使用產品條碼通過網絡、手機終端快速查到相應的信息,從而得知自己正在使用的電子產品是否含有有害化學物質,或者含量是否超標,輻射大小,碳排放量多少。這樣做的目的既是消費者權益的保障,也是對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到銷售整個過程進行市場監控。
3.1.4 利用大數據構建電子產品的產業循環渠道
電子廢棄物中很多含有鉛、砷、汞、銻、鈹、六價鉻、聚氯乙烯塑料等有毒有害成分,同時也含有很多有價值的可回收再利用資源,如玻璃、聚酯、稀有金屬等,如果將其合理利用,則可變廢為寶。
消費者購買產品主要通過實體店和互聯網兩種渠道,在商家信息系統和互聯網平臺就會存在大量消費者購買數據,一般來說,購買量就決定了一定時期后的報廢量,應充分利用這些數據搭建大數據平臺建立回收體系。可借鑒百度回收站的做法,用戶只要打開百度回收站應用,對家中的待回收電子產品進行拍照,該應用就會自動顯示出該電子產品的類別和回收價格等信息;用戶填寫相關資料后,就會有正規回收廠商上門回收。這正是利用百度大數據技術,把用戶和回收廠商聯系起來,實現電子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這種做法容易形成規模,使得電子產品的回收就像網購一樣方便。
3.1.5 以數據分析為依據,以科學抉擇為準繩,有效降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本
電子行業要將“綠色”引入供應鏈中,許多企業擔心成本會上升。因此,以精準的數據分析為依據,以科學的抉擇為準繩,是提高生產效益、降低成本的關鍵。本文多次提到大數據以及數據分析,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要求以數據分析為抉擇的前提,不能隨意拍腦袋決定。在數據庫及分析方面的成本中,應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規劃好,分析好,才能降低成本,才能做大做強,提高效益,如我國的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的“聚石塔”平
臺[7],極大地降低了企業在選址及投遞等方面的成本。
3.2 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聯盟,高效整合利用數據資源,提高行業競爭力
從發達國家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來看,要建立大數據庫和數據分析平臺,要完整的實行“綠色化”管理,單靠某個企業是不行的,應建立一個行業聯盟。綠色供應鏈管理行業聯盟就是在行業內和行業間建立的一種實施“綠色”管理的行業聯盟,它不僅是一種數據分析能力、信息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集合體,同時也是一種標準和意識同步的標準集合體[8]。所以,對正處于綠色供應鏈管理起步階段的我國來說,通過形成綠色供應鏈管理行業聯盟,充分發揮各聯盟企業的優勢,來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有助于在綠色供應鏈行業之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增強環境管理意識,最終實現供應鏈行業的“多贏”[9]。
3.3 完善市場機制,建立有效的綠色激勵政策和措施
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完善符合國情的環保法律體系,強化污染排放標準的監督與落實,為行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鼓勵行業協會建立統一的“綠色化”行業標準,起到行業約束和管理的作用。同時,政府還可以采取一些鼓勵性或限制性措施來激勵和引導綠色供應鏈管理主體的行為,促使企業行為與環境相容。
4 總 結
綜上所述,在電子行業的整個供應鏈管理中,大數據精準分析和綠色化是行業實施供應鏈管理中關鍵的節點,由于我國現階段尚缺乏大數據庫及數據分析平臺,市場機制不健全,成本高昂等問題阻礙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在電子行業的順利實施。為促進電子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應及早建立支持綠色供應鏈的大數據分析系統平臺,構建產業循環渠道,完善市場機制,建立有效的綠色激勵政策和措施,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聯盟,高效整合利用數據資源,有步驟地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在電子行業中的實施,實現電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慶華,曲英. 中國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統計分析[J]. 管理科學,2005(4):2-7.
[2] 張漢江,吳娜,唐維. 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促進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對策分析[J]. 生態經濟,2006(5):241-244.
[3] Meghan M. Biro. Why Big Data is a Big Deal[J]. Leadership, 2011(10):55-56.
[4] 楊靜,熊凌. 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模型的構建分析[J].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24-27.
[5] 唐永建. “大數據”現狀及發展淺談[Z]. 淄博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3.
[6] 張天琪. 大數據時代農產品物流的瓶頸及突破[J]. 商業時代,2014(18):10-12.
[7] 王辰越. 大數據:未來的新石油[J]. 中國經濟周刊,2013(4):62-63.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綠色供應鏈管理;可持續發展
一、構建綠色供應鏈的意義
“綠色供應鏈”的提出往往會給許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一種錯誤的觀點:將資金用于一項不會帶來任何經濟收益的活動中,只為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但事實并非如此,據美國大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一項預測,僅通過在2013年前減少5%的包裝材料,就能為沃爾瑪自身的供應鏈節省34億美元,而對于其全球供應鏈,節約的金額將高達110億美元。自入市以來,中國企業就不斷遭受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例如防污標準、噪聲標準、電磁輻射標準等,為我國產品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增加了難度。只有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力度,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才能成功地打開全球市場。
二、構建綠色供應鏈面臨的困難
盡管綠色供應鏈已經成為全球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處在經濟轉型時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使得綠色供應鏈的管理困難重重。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不穩定,存在利益沖突
供應鏈企業間的關系可以定義在一定時期內共享信息、共擔風險、共同獲利的協議關系,構建這一關系的基礎是合作和誠信。而建立使供應鏈整體利潤最大化時就分擔綠色供應鏈所產生的成本容易產生沖突,企業都從自身利益出發,任何一方都愿意只享受實施綠色供應鏈帶來的收益而不愿承擔其成本。
(二)綠色技術遭遇瓶頸
無論綠色設計、供應、生產、營銷、還是回收,都需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而綠色供應鏈在中國是相對新鮮的事物,產生綠色管理的意識比較晚,這方面的人才儲備也相對匱乏,同時由于技術上的限制、成本過高和實施復雜性導致企業不能從事綠色供應鏈管理。
(三)跨企業、跨部門的合作加大管理難度
由于環境管理的特殊性,往往需要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在構建綠色供應鏈的過程中通常會成立一個跨企業、跨部門的合作小組,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管理難度。
(四)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方法有待完善
從事任何一項工作,都要對該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進行度量和評價,以此判斷這項工作的績效及其存在的價值,綠色供應鏈管理也不例外。但是現行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僅僅包含成本、生產與質量、客戶服務以及資產管理等方面,對環境污染和資源的使用尚未建立起有效且便于衡量的指標;另一方面,也很難將環境污染或資源利用率量化。
三、建立綠色供應鏈的途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應在如下方面采取措施,克服種種不利因素,盡快建立我國的綠色供應鏈。
(一)增強企業對綠色生態的認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相對于“供應鏈管理”,我國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更為陌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使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制定符合企業自身運作的綠色發展計劃。
(二)所有成員企業的積極參與
供應鏈是一個涉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乃至最終消費者的功能網鏈結構,這條鏈上的每一節點都應該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的有效參與者。
(三)有效降低庫存水平,提高資源使用率
盡快通過大數據信息的整理、分析使得供應商管理庫存、聯合庫存管理以及多級庫存優化與控制等方法得以成為切之有效的理論和方法。
(四)使用科學的方法計算并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衡量一項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需要借助量化的指標,一種科學有效地分析方法有助于企業在綠色供應鏈的構建中清晰地看到投入與產出比。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是一種制品從制造、運輸、買賣、使用、廢棄、再生所產生對環境負荷的綜合評價方法,可以檢查產品和服務對環境造成的全部影響。通過成功運用生命周期分析,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說服供應商采取環保措施,能為他們節省大量成本,除此之外還為其他企業構建綠色供應鏈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方法。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
供應商處于整個供應鏈的上游,其對于減少環境污染的意識和行為往往會隨著整條供應鏈逐級傳遞,并且有被放大的趨勢。因此,從培養供應商的環境意識和環境管理能力出發,通過ERP、Internet等信息技術的支持,建立一個動態的、集成的、無縫連接的綠色E-供應鏈以實現企業內外部信息的共享,對整個綠色供應鏈的構建和管理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鄭芬蕓.美國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及借鑒[J].商業研究,2009(12)
[2]黃國青,華鳳燕.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模型研究[J].工業工程,2007(10)
[3]王紅曼.現代物流與環境保護[J].商業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