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黃帝經;大學;辦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1)11-0104-04
決定大學性質、職能、人才培養質量乃至未來發展的是大學辦學理念。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承擔越來越多的職能,追求越來越多的目標,工具理性曾一度占據上風,隨之人才培養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呼吁教育向生命本位回歸,遵循生命內在規律,關懷生命幸福,關注生命之道。生命之道即生命的生長發展規律,是當今時代大學人才培養應深入探尋的規律。從養生和幸福的內涵出發,大學辦學理念應是對民族生存智慧和對生命關懷情感的傳承、積淀與提煉。生命與孕育生命的本土文化有著內在的契合,只有基于本土生命之道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的高等教育實踐才是文明演進和生命的福祉所在。因此,大學辦學理念需要本土化。外來的理念不僅與孕育主體生命的本土文化不契合,在實踐過程中也難以發揮理念的作用。
一、從探析大學內涵的層面看《黃帝內經》的價值
(一)《黃帝內經》對理解大學內涵的哲學本原問題有細致的闡釋
大學辦學理念是大學人對大學是什么,怎么辦大學,辦怎樣的大學三個問題的理性認知,和此認知基礎上的理想追求的反映,是大學文化的靈魂。辦學理念不僅是主體世界觀的展現,更蘊含著人生哲學和人生理想。對大學內涵的認知是大學辦學理念確立的關鍵。而對內涵的理解必然關系到哲學本原問題。中華民族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最深的層次所指即是哲學層面萬物的本原,忽視本原問題則直接導致內涵的確立無穩固的哲學根基。而《黃帝內經》對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與結構、智慧的本質等問題的細致闡釋是古人對于深層次的本原有價值的探索。
《黃帝內經》展現著對于生命的關懷和探尋生命發展規律的辯證精神,認為社會的發展變化是以生命為根基,以對立轉化為本質。生命質量和承襲文化的生命關系和諧與否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生之本,本于陰陽”,“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其中以陰陽來指代生命最深層次的東西,即對立。生命都有其組成元素,元素以對立的實質而存在,元素與元素之間要發生關系,在關系的基礎上構成生命乃至萬事萬物的宏觀層面的系統;對立雙方會產生沖突,沖突需要找尋和諧的方法。由此作為系統的事物才能夠在和諧的變化之中向前發展。
對大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都進行了論述,為世人普遍認同的答案即“教師和學生共同探尋高深學問的場所”,紐曼更視大學為“智慧之府、世界之光、信仰的使者、新生文明之母”,這僅是描述變化表象的內涵。從《黃帝內經》對于生命關懷的理想出發,大學這一事物即是生命關系尤其是高質量生命關系構成的系統存在。對其內涵的理解不能只關注變化的表象,而要理解本質。大學中布滿了對立相互轉化的生命氣象,生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肉體和精神意志都是緊密聯系的,變化的環境中音樂的、運動的、語言的元素都對生命體產生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進而影響生命質量和內在潛能的發揮。大學的自然環境以及基于生命精神情感、心物作用而構成的人文環境都有著共通的本原。更高的生命質量意味著更融洽的生命關系,更高的文明。從哲學本原問題探討出發,大學實質上是在更高深的層面關懷和探尋生命發展規律,追求高素質生命以及更為和諧的生命關系的場所。
(二)《黃帝經》闡發了淳德全道、德澤下流、上下和親、百姓昭著的大學理想
教育家弗萊克斯納說到“現代世界正在某些彈性無法有效控制的力量的壓力下發展。和這些力量相抗衡,眼下我們的能力還顯得微薄而不能奏效。然而大學的存在,表明過去一些或許多事情值得人們去抗爭、堅持:表明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事情――沒有人知道多少事情――去塑造未來的文明?!狈治鰡栴},探尋智慧,塑造人類未來文明是大學理想所在。未來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融,推動社會可持續的發展,關懷人類幸福的文明,而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幸福哲學思想。對養生文化中的生命之道和幸福哲學思想深入研究,有利于豐富對身心和諧、形神合一的人才培養思想的理性認知,從而立足于與生命相契合的本土文化,實現人身心全面發展的理想。
(三)《黃帝經》明確了大學高深學問的內涵實質
既然大學乃探尋高深學問的場所。高深學問蘊藏著普遍的知識,大學人掌握普遍的知識意在洞悉世間萬物變化規律,了解社會動向和未來文明的出路,從而展現文明的意義,帶給人類真正的幸福?!饵S帝內經》明確指出了所謂的高深學問,即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生長和衰亡的根本,是事物變化的基礎,也是我們要探尋的普遍的知識和規律。我們希望社會發展進步,而對于發展進步的推動力和目的應當進行深入的思辨,從而明確目的和動力?!饵S帝內經》中提到推動力是五運和三陰三陽之候。分析哲學提醒我們要提防語言的誤解?!饵S帝內經》中的五運和三陰三陽并非僅僅指自然現象,而借此闡釋“道統”之下,人的喜、怒、思、憂、恐五種情志變化和關系五臟健康的自然之氣變化有內在密切的聯系。
“夫變化之用也,在人為道,道生智?!钡朗侨伺c自然和諧相親、事物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皆有其相克之物的世間萬物運動的本質,是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天道有常,懂得了道就能產生智慧?!饵S帝內經》中指出道是可以察見的,其以往是可尋求的,重視道就能繁榮昌盛,忽視道就容易損傷遏止生命力。因而道也應是大學力求探尋的高深知識,普遍的規律?!饵S帝內經》說到,“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即深奧的道理精妙難測,變化無窮盡,有學問的人勤勉探求,也不易了解這種道理的精要和精華。而這令人敬畏的理論恰恰是成就事業乃至國治的根本,必須專心修省。
二、從確立育人理想的層面看《黃帝內經》的價值
(一)《黃帝內經》從人發展的內在需求出發指出要培養形志相有、形神合一的人
古今中外諸多教育家對于理想人才的培養都彰顯了形神統一觀的意涵。柏拉圖強調人才心靈器官的訓練,杜
威提出的人才必備的專注力和準確把握事物的能力事實上與《黃帝內經》的形神統一觀皆相通?!胺蛏瞎攀ト酥滔乱?,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專一、形神合一是人成才必備的素質。擁有內在發展動力的社會必然聚集著形志相有、意志堅定、理想崇高的人才。
《黃帝內經》表面上雖似在闡述引導人長生的道理,滿足人的內在需求。但事實上長生的前提在于實現肌肉筋骨與內在精神達成完好的統一,即“肌肉若一”。古典音樂蘊含的古韻、色彩、滋味重在調攝精神、調和內臟,因而對于如何使人形志相有、形神合一,《黃帝內經》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若實現此目標,當使其情緒怡悅,氣機宣暢,通泄自如,了解自然物候和世間人事的變化規律,懂得如何運用身體智慧予以應對調節,從而始終精神內收,擁有飽滿的精神,對外界事物興趣濃厚,使“華英成秀”。這也正是當今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的興趣和好奇心的培養。
(二)《黃帝內經》指出理想的人才是在心臟系統的主導之下各臟器相互配合的完整的統一體
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生長發展與自然息息相關,社會環境也因人的作用發生變化。楊叔子先生說到:“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記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影響人能力發揮的關鍵因素是精神意志。外在環境無不對人的精神意志發揮作用。形體組織是一切精神活動的本源。形神合一,則十二官各按其規律發揮功能,人成為身心和諧健康的生命體,潛能才得以發揮。
人體臟腑各有其生理和情志功能,通過順應生命規律的調節活動實現著協調統一。不和諧的臟腑不僅帶來生理上的疾病,還會造成情志不振和心理疾病。看似玄妙的理論,《黃帝內經》以其詳盡的闡釋論證了如何成為理想的人,如何實現臟腑的和諧從而提升人的精神狀態?!靶恼撸髦僖玻衩鞒鲅?。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黃帝內經》強調心靈的培護,其中所指的心并非今天我們所指的心臟,而是主管人精神情志思維活動的系統。身修則國治,“故主明則下安,天下大昌?!比梭w之心好似一國之君功能失常,則志情意紊亂,本生受到危及,社會自然動蕩,道德世風出現嚴峻形勢。
(三)《黃帝內經》闡明實現臟腑和諧須調和五行、四時、色、聲、味
行即變化運行,“金木水火土”是對事物屬性的指代,意在說明人與自然相應。而自然及人為環境存在的色彩、語言、音樂、運動等都對臟腑活動有著強化或抑制的作用。五臟皆有其音。畢達哥拉斯也指出五臟緩慢的震動與音律。而應和五臟之音而創作的古典樂曲有利于開發人體潛能,激發人的想象力。
不同色彩不同音樂對臟腑生理功能和情志狀態影響不同。古代就有治世之音、亂世之音之說。大教育家柏拉圖和孔子的治國言論中都強調國君對音樂的掌控,引導音樂家以及民眾對于治世之音的創作和欣賞。在色彩和味道方面中國有著悠久的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傳統,究其根源也在于從調和臟腑出發,實現滋養臟腑和諧生命的養生愿望。當今我們在確立育人理想時,也當注重從傳統養生智慧出發,去塑造擁有均衡協調的臟腑系統、和諧的心智以及幸福人生的理想人才。
三、從探尋育人之道的層面看《黃帝內經》的價值
(一)《黃帝經》確立了務本循序的育人實踐
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富的治身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需要務“本――生”。所謂本立則道生,而這個本不在外,恰恰在于本生,也即是教育幸福人生的宗旨。凡事之本即在于“生”,教育之本實質在“養生”,關照生命幸福。偏離本忽視本的教育實踐,容易導致事倍功半,忽視生命發展規律,往往給主體帶來負擔和壓力。唯有遵循“生”的本義,才能真正意識到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經典養生著作中折射出的修身治國的幸福哲學。當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分析哲學認為,哲學上有許多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這并不是因為它們太高深,而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沒有意義,它們是由于語言誤解而產生的。“生”意為探尋生命機理,遵循生命之道,使生命在素質提升的過程中擁有更深的幸福感。人們形神畢具,各得其所,從其所愿,盡其誠,立其命,造福社會。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五異則動卒有喜。”使教育實踐恢復到本來的軌道。根本沒有發生變異,就會吉祥?!胺矠樘煜?,治國家,必務本而后末。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也,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苯逃殑毡狙?,遵循先治身養生而后治國安邦的順序。舍本逐末,背離生命發展規律智慧導致生命本應有的創新性、靈活性逐步湮滅,創新的民族更無從談起。
(二)《黃帝內經》借“著至教”論確立了育人所要借助的媒介即長久的學問
《黃帝內經》指出,長久的學問是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曉人事的學問。只有將這樣的學問教授給人才方不至有深度的困惑。事實上《黃帝內經》確立了長久的學問為依托的育人媒介,在其內容的選定上是以人與自然和諧觀的樹立為前提,在當今看來即生態文明觀的樹立。以和諧人類創造和諧自然和諧社會為理念,確立了探尋生命生長發展規律的學問作為傳授的內容。旨在使人了解天人關系、區別陰陽,適應四時,相配五行。
長久的學問使得人上通天文,了解天有八紀,即八節,下通地理在于使人知曉地有五理,即五方。中曉人事在于使人感悟自然相息,同歸于道,互促共進,從人同類、綱紀相通的生命關懷的視角出發,五臟協調均衡,無使志怒,使自身的嗜好和欲望自覺適應社會,沒有憤怒埋怨的情緒。生命內在有共通的節律,陰陽相互協調,行為不背離世俗的一般要求,這種共通的節律就表現為共同遵守的世俗規范,成就理想的德治社會。
(三)《黃帝經》確立了本土化大學辦學理念所蘊藏的通識教育意涵
愛因斯坦曾經明確說過:“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碑斍昂粲醺叩冉逃叱龉ぞ呃硇?,貫徹通識教育。通識實質上蘊藏著“和諧發展”的內涵,具體而言即情志和諧,身心均衡,擁有想象力、專注力和身體智慧。通識教育的貫徹首先在于主體對通識教育的內涵及意義有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建立在對生命的認知以及生命和社會發展關系的哲學思辨的基礎之上。
《黃帝內經》早巳指出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由擁有健康感到幸福的生命所推動的。生命通過與自然的天地之氣和社會人事的相互作用養護五臟,從而內在擁有更高的生命素質。社會發展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形與神俱,內在修德,外合社會,業進樂鄉?!饵S帝內經》中對人體實現健康幸福狀態有清晰的描述:神清氣爽、形神合一、耳聰目明、三百六十節皆通利,而識天地萬物之理,通養生之道,處處均衡謂之賢人。“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敝侵\策略、自我情志調節能力、決斷力、自制力、掌握并施展自我智慧與技巧的能力都是基于十二臟腑各按其固有規律所彰顯的人的潛能,
養生關鍵在于養神,穩定的精神和良好情志活動可使氣血協調,臟腑和諧,情志波動可直接損及內臟?!饵S帝內經》還從養生視角出發,指出想象力和潛能的激發與臟腑的和諧有著密切的聯系。想象力和潛能智慧的激發也是通識的目的所在?!饵S帝內經》的幸福哲學思想與通識的內涵是相通的。
真正的大學需要有其科學的生活樣法,對前人生活智慧的提煉、擇選與承襲為生命發展和質量的提升服務是大學文化傳承的價值所在。對生命的關懷,成就更高素質的生命也是文化承襲的價值所在。本土化大學理念的確立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
《黃帝內經》涉及的精粹透徹的理論,立身安邦之道決定了它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哲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塑造本土化大學辦學理念的重要價值。它從生命之本到樞機之妙即志情意的產生和智慧技巧運用的理論剖析,無疑值得當今大學人培植生活風格和選擇生活方式所借鑒。對《黃帝內經》價值的探析與本土化大學辦學理念的塑造有著關注生命本位這一共同起點,不僅為高等教育哲學研究并真正實現向生命本位的復歸提供本土的理論研究資源,更為本民族文化的承襲培植思想的沃土。
參考文獻:
[1][13]劉寶存,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4]胡顯章,曹莉,大學理念與人文精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黃帝內經,素問之生氣通天論篇第三[M],
[5]Newman,John
Henry
Cardinal,The
Idea
of
aUniversity:Defined
&
Illustrated,Chicago,Ill:LoyolaUniversitY Press,1987,p464,
[6]Flexner,Abraham University:American,English,German,New York,et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p3-4,引自劉寶存,大學理念的傳統與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黃帝內經,素問之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M],
[8][12]黃帝內經,素問之靈蘭秘典論篇第八[M],
[9]黃帝內經,素問之上古天真論篇第一[M],
[10]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11][18]郭延東,論黃帝經對“神”的認識[J],南陽理工學院院報2009,(4),
[14][15]呂不韋,呂氏春秋[M],吳茹之編譯,三秦出版社,2008,
[16]愛因斯坦教育的目的[N],紐約時報,1951,韓萌,西方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演進與我國的實施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09,(155),
“智”是指“聰明,有見識”?!爸恰弊挚梢匝苌鲈S多詞匯,如智慧,是指具有分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智力,是指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能夠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內容;智商,是指智力商數,其公式為:智商=智齡÷實足年齡×100,如果智商在120以上者為聰明,100左右者為正常,低于80者為智力低下??傊?,“智”就是聰明機敏、明事理、有見識的簡稱。
從養生的角度講,“智”又有“大智”與“小智”之分?!按笾恰闭?,懂得“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摘自《黃帝內經》,意思是說:天空所覆蓋的,大地所承載的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東西能比人的生命更寶貴)的道理,能夠自覺地尊重生命,保養生命。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說“和諧的社會應以人為本,人應以健康為本,健康則以預防為本”。所以,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明確地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觀點。意思是說,圣人(指有非凡智慧和高尚道德的人)對待身體健康的態度是,不要等到已經患了疾病再去治療,而是要在沒有發生疾病前就應該積極地進行預防;對待治理國家的態度是,不要等已經發生了動亂再去治理,而是要在沒有發生動亂前就應該積極地治理。如果患了疾病再用藥去治療,發生了動亂再去治理,就像感覺到渴了才想起去挖井,已經發生了戰爭才想起去鑄造武器,豈不是太晚了嗎?此言者“大智”也。
“小智”者以功名利祿為第一位,而且將健康與生命放在第二位。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位非常聰明的人,他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有“智圣”之稱。然而從養生角度講,諸葛亮之智只能算是“小智”。諸葛亮的格言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見他并沒有把健康放在心上。他一生謹慎小心,軍中之事無論巨細,事事過問,對手下人做事總是不放心。楊曾勸道:“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意思是說如果你總是事必躬親,將會身體疲乏,精神困倦,最終的結果是一無所成,提的問題不能說不尖銳,諸葛亮也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唯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p>
三國后期,蜀魏交兵,諸葛亮派使者到魏營,魏軍的統帥司馬懿不問兩軍的軍事問題,而是與蜀軍的使者聊起家常,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和工作情況。使者告訴他,諸葛亮公務繁忙,從來都是晚睡早起,連罰打士兵二十軍棍這樣的事,都要親自處理,而且飯菜吃得很少。司馬懿聽后馬上得出結論:“亮將死矣?!惫徊怀鏊?,諸葛亮在不久的撤退途中,便嘔血而亡了,終年54歲,還不夠退休年齡。試想,諸葛亮如果注意養生保健而活到80歲,恐怕西蜀國還能支撐幾年。所以,稱諸葛君為“小智”。
智者壽從何來
“智者壽”出自《孔子家語》。智者,是指學識淵博而明智的人。在《黃帝內經》中有一段黃帝與岐伯的對話:黃帝問:“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意思是說,“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都能活過百歲,而動作也不衰老。當今的人,年齡才過五十便顯得動作衰老而遲緩,是時代變化造成的?還是人們自己因失去了好的習慣造成的呢?”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币馑际钦f,遠古時代的人,能夠懂得養生方法,會按照自然界陰陽的變化來安排生活習慣,并符合養生方法,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所以能形體與精神都很好,能夠活至人類的自然壽命,超過百歲而去。而現在的人則不然,把酒當水喝,把不正常的生活方式當做正常事做,酒醉后縱情,耗空腎中精氣,使自己的真氣耗散。不知道人體的精氣需要飽滿,不知道要時時保養自己的精神,只貪圖一時快樂,而置于生死而不顧,起居無常,所以才五十歲就衰老了。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所稱的“上古之人”只是假設,而提出的“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是智者長壽的根本。
洪昭光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四種人:第一種是聰明人:他們主動健康,投資健康,結果健康增值,健康長壽120歲;第二種人是明白人:他們關注健康,儲蓄健康,結果是健康保值,平安90歲;第三種人是普通人:他們漠視健康,無動于衷,結果是健康貶值,帶病活到七八十歲;第四種人是糊涂人:他們透支健康,提前得病,提前死亡,結果生命濃縮,只活到五六十歲。提倡每一個人都要爭取做聰明人,最起碼要做明白人,不能滿足于做普通人,絕對不能做糊涂人!可見大道至簡,古今相同。
智者壽的醫學理論基礎
《黃帝內經》稱:“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币馑际钦f,聰明的人懂得如何保養生命,一定會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特點來調節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適應氣候變化,調整自己的情緒并且起居有常,時時注意調節自身與外界的陰陽平衡,就會不患疾病,健康長壽。其實“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二十一個字,包括了傳統養生學的精髓,值得我們細細地體會,認真地實踐。
智者壽的實例
我國的著名生物化學家――鄭集教授,1900年5月6日生,四川南溪人。鄭集教授一生致力于營養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為我國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并在古稀之年開辟了衰老生化機制研究,提高衰老機制的代謝失調學說,奠定了我國衰老生物化學的基礎。2004年,已經104歲的鄭集教授被“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授予“21世紀最有成就獎”,并入選該中心編撰的《世界名人傳記專集》。
鄭老曾自作《生死辨》一首,可見其是大智慧者:
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僅朝夕。壽夭雖各殊,其死則為一。
造物巧安排,人無能為力。勿求長生草,世無不死藥。只應慎保健,攝生戒偏激。
欲寡神自舒,心寬體常適。勞逸應適度,尤宜慎飲食。小病早求醫,大病少焦急。
來之即安之,自強應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當可必。
1964年出生的曲黎敏是當今中國健康領域名副其實的熱門人物,一部《黃帝內經》的電視演講讓這個優雅智慧的東方女人家喻互曉。
曲黎敏198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天人醫易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多年來,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醫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多次應邀前往北大、清華、浙大等著名高校以及中國教育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講解《黃帝內經》與養生智慧。
她的演講深入淺出,內容廣博,使觀眾、讀者于綿綿細語中既能領略到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又能參悟到大道至簡、真切實用的養生智慧。
《從頭到腳說健康》也是曲黎敏在中醫養生健康領域最系統、最完整、最深刻的力作。
節目中,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廣博的中醫文化知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健康問題入手,以一種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講解人生、分析人生,從病癥、病因到養生方法,進行多角度跨文化的闡述,點出生活中常見但不為人重視的生活陋習、養生誤區以及大道至簡的養生之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做運動。
她主張從生命之道來解讀文化和科學,她認為:中國文化之“道”只有落實到“人”的層面才有意義。她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臨床實踐,編著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醫與傳統文化》、《中華養生智慧》、《易學氣功養生》等多部醫學專著受到廣泛好評。
記者:您在解讀《黃帝內經》時,特別強調兩個觀點:一是“道以醫顯”――醫道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二是“從醫入道”――醫學是掌握傳統文化精髓的捷徑。那么,傳統健身與“醫道”有什么關系?
曲黎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的最佳體現當屬傳統健身了。它既可以讓人體驗到自我身心氣機的生發與斂藏,又可以讓人感悟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在古代,傳統健身稱為“導引”。
首先,它源于生活,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在遠古時代,由于天常陰雨,水道淤塞,沼澤遍地,先民們常年居住在這種潮濕陰冷的地方,導致人體內氣血瘀滯,筋骨萎縮,腿腳發腫,行動困難,于是當時的堯帝便編了一種舞蹈,教人用舞蹈來宣導氣血,通利關節,消除腿腳病痛,這種“舞”大概就是“導引”術的前身。
“導引”主要注重“以形導氣”,以肢體的形態來引導氣的運行,利用人體緊滯、松暢的原理來導引氣,以達到治療效果。
其次,它符合人體的生理需求。比如,我們每個人都伸過懶腰,這幾乎是傳統體育健身的核心動作,其理論化的表達如《八段錦》中的“雙手托天理三焦”、《易筋經》當中的“韋馱獻杵”第三勢。從醫理上講,“善伸數欠”是胃氣不舒的表現,當人兩臂上舉,掌根外撐時,人體的五臟六腑,也就是三焦氣機就得以舒布,胃氣不舒的毛病就得到了緩解,如能長期堅持,必然對身體有益。
記者:中醫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那么,傳統健身如何體現這一理念?
曲黎敏:傳統健身是儒、釋、道、易、醫的生動體現。學習傳統健身,淺則健身,深則悟道。
比如道家重自然,體現在傳統健身上,就是身體始終保持松、靜、自然,堅持“以形領氣”,不刻意,不勉強,先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
儒家重德行,但修德的前提是先正身,而正身形也是傳統健身的功夫。佛家重修心,健身功法的起式都在于靜心,而收式重在引氣歸元,氣機或收于心,或收于丹田。
傳統健身與《易經》的關系就更密切了。比如處處講坎離相交、水火既濟,《易筋經》里的每個動作里都呈現太極之象。
但總的來說,傳統健身與醫家的關系最為密切。醫道的經絡氣血就來源于遠古練功家的體悟;而不明經絡氣血,也就不知道健身在干什么。
如果說舞蹈如同少女對天性的盡情表達,那么,傳統健身則像一位尊貴的老人參禪悟道,冷靜、柔和、寫意,但根底深厚,因為其背后有強大的醫學理論支撐。
記者:西方的體育鍛煉和中國的傳統健身有什么不同?
曲黎敏:西方的體育鍛煉是“練”,而且只練不養,理論基礎是解剖學和肌肉組織學,重點在于力量的表現。其有氧運動,讓人全身大汗淋漓,容易發生猝死。
中醫理論認為,汗為心液,大汗法對身體的損害不言而喻。華佗指出,鍛煉應該適度,“沾濡汗出”,也就是微微全身出汗就可以。如果毛孔宣發過度,不僅傷人體肺氣(肺主皮毛),而且對心臟也有損害。
中國的傳統健身氣功是“煉”。古人把身體當作鼎爐,以氣血為內容,外煉筋骨皮,內煉精氣神。又煉又養,養煉結合。其理論基礎是醫道里的經脈、氣血、陰陽、升降、開合理論。它的動作,可以說處處有陰陽。
比如蹲“馬步”,中國人練功時的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但是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沒有不同?
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右邊為肺,主氣。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如果先開右腳,本來右邊主氣,氣比血快,血就很難跟上。
為什么還要“兩腳與肩同寬”?實際上,就是讓腿部打開的三條陰經,然后腳尖再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就隨之開啟。如果兩邊陰陽經沒有感覺,這個站姿對練功就沒有任何意義。
傳統健身的重點不在力量,而在“勁兒”。這個“勁兒”很難拿捏,但用好了,可以“四兩撥千斤”。如果真正能領悟這“勁道”,那就不是“道不遠人”了,而是道就運行在指掌之上,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言“掌握陰陽”之真意吧。
記者:傳統健身的要點是什么?
曲黎敏:傳統健身的要點在于調形、調息、調心,最終達到身心和諧。
調形就是調整外形。身體健康的標志是經脈通暢,保持經脈通暢的重要方法是注意人體以下幾個重要區域: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髓者骨之府。所以,無論《易筋經》、《六字訣》還是《八段錦》,都是從這幾處下手,頭正,背直,腰膝柔韌。
調息就是從調整呼吸入手。現在心肺疾患和腸胃疾患很多,依據傳統醫道,從調呼吸入手是一個非常主要的方法,因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足了,人就會有力氣;肺司呼吸,呼吸順暢了,人就會愉悅;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足則大便順暢。
炎黃文化之歷代圣賢―哲學家、醫學家、養生家,均視音樂為藥,以養生延命:
伏羲精造瑟塤調理百病,亦樂亦藥,拯救萬民苦疾;
三皇五帝試竹葦定五音十二律,通人體十二經脈;
軒轅黃帝研五音應五體,傳承后人,撰寫醫之經典《黃帝內經》;
老子《道德經》破天機五千佳句:大道無形,大音稀聲……;
周公、孔子制習《禮樂》教化身心,令人健康向上;
醫圣孫思邈傳唱《六字訣》,與大禹創練《禹步歌》,樂幫萬民;
德國科學家已實驗證明,音波可殺死癌細胞之神奇功效;
當代養生音樂醫療專家吳慎,破譯《易經》五音八聲之玄理;解秘《黃帝內經》五音治五體之哲理,首創《養生醫療音樂》之法寶,與美國癌癥權威芬格樂博士合作實驗治癌成果,科學地向世人證實了中華先祖高度發達的智慧與文明。
觀察當代的養生之道,目前人們多研究如何用五味―酸、甜、苦、辣、辛之食物來營養自己,而缺乏或者不相信五音音樂的營養及重要的醫療作用。本期雜志關注來自上古中國的“角、徵、宮、商、羽”五音體系,并解析吳慎教授的音療密碼。
樂與藥
中華文字,寓形寓義,內涵豐富。這里介紹一下“樂”字的造字原理:樂字,古字為“樂”,上中部為“白”字,本音“鐘”。五行中“白”字為“金”,屬“商”音,對應人體的肺臟,肺主“氣”、藏“魄”?!鞍住弊窒虏繛椤澳尽弊?,屬“角”音,對應人體的肝臟,肝主“血”、藏“魂”?!饵S帝內經》中明確指出:“魂魄和合,血氣元神旺盛,則心生神明。”
“樂(樂)”字,上部左右兩側合成“絲”字,對應人體的心臟,屬“徵”音,是五行中的“火”。絲制的弦樂能撥動人的心弦,通人體的心經,修復人的心臟,使人精神舒暢,人自然因病愈而喜,即是歡樂。
因此,“樂(樂)”字用于形容喜,是后世引申的喻意。若單從成字結構來看,即可判明“樂(樂)”與人體有關,而且是治療疾病的材料。
李少波教授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語言清晰,也平易近人。對他的學術,老人侃侃而談,從上古“三圣”到諸子各家,從《黃帝內經》到《道德經》,從中醫預防醫學到真氣運行學說,可謂如數家珍。但對他的個人修養方面的話題,老人卻非常謙虛,一再說“沒什么好談的?!辈贿^,通過交談,筆者還是了解到了老人家的一些相關情況,現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一、恬忄詹無為,隨遇而安。李少波教授幼年體弱多病,在祖父指導下,習練吐納導引之術,不僅治愈了自身疾病,而且還由病而學醫,由醫而悟道。他一生致力于醫道的探索與研究,創編了體現以“預防為主”的醫理思想的真氣運行醫療保健方法,開創了醫學以真法調控的先河,亦力圖以此補充《黃帝內經?素問》所遺失的第七卷“全真導氣”內容。這是他唯一割舍不下的追求,鍥而不舍,矢志不移。至于其他一切,他則始終遵循《道德經》“見素抱樸,少思寡欲”之訓,對此看的非常平淡。無論是青年時期的飄泊生活,還是建國初期在環境艱苦的藏區工作,以至現在相對比較優裕的生活條件,他都是隨遇而安。老先生認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注定要為社會民眾做出自己的貢獻,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一味追求個人享受,就會喪失自己的志向;淡泊方能明志,對身外的一切不要有什么奢望;認準自己所干的事業,刻苦鉆研,專心致志,終究會有成就的。正因為有這樣一種思想,所以他一直以來不為任何瑣事所累,總是以同樣的心態工作和學習。在工作單位,從來不去考慮報酬的高低,職稱的晉升,住房的大小。就是到現在,他還不清楚自己每月的工資是多少;直到前幾年,他才搬進了單位修建的面積稍大一點的宿舍樓,之前多少年一直住在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屋里。
二、起居有常,養生有道。在談到他何以健康長壽的話題時,老先生對《黃帝內經》的主旨做了詮釋。他說,其實,只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端貑?上古天真論》說:“恬忄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指出了一個明白的道理“人在清凈無為的狀態下,體內的真氣便從之而生,并旺盛地運行;集中思想,神不外馳,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疾病就無從生起”。《黃帝內經》以人體為中心,突出論述了“真氣運行”對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返樸歸真、虛無生氣的要訣。老先生說:“我并沒有什么秘訣,只不過是按照《黃帝內經》的精神去實踐而已?!苯庾x老先生的談話,再研究老人的平時修為,筆者以為,他的養生觀體現了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生理規律的哲學思想,反映了人與自然同一性的世界觀。他說:“人應順應自然,對應自然,達到人天合一,陰平陽秘,百病不生;偶染微恙或身體失衡,包括心理失衡,自身與自然失衡,就要調整,使各個系統保持平衡?!彼约浩綍r就是這樣去做的。比如,他的起居很有規律,在氣候溫暖的季節,早睡早起;在氣候寒冷的季節,早睡晚起。這也是符合《黃帝內經》的思想和自然規律的。早中晚都要有一次靜坐,習練他創編的真氣運行五步實踐養生方法,以培養自身的真氣。晚間子時,他從不間斷“河車搬運”法鍛煉,以使自己體內真氣旺盛而又有規律的運行和摶聚,增強生命活力。有時也練習他所創的“捻指通經法”,據講這種方法通過拇指分別和其他手指的捻摹,可以疏通臟腑經絡。老人對大自然更是情有獨鐘,早年他晨起總要到樹木茂密的地方習武練拳術,如今他也盡量多去和大自然親近,吸收新鮮空氣,活動肢體。老人很風趣地告訴人們,要“行立坐臥,不離這個;離了這個,就是過錯?!眴柕健斑@個”是指什么,老人說:“就是時刻都不要忘了呼氣意存丹田。通過注意呼氣,多吸入氧氣;并經常培養丹田真氣,使真氣旺盛地在體內運行,保持經絡通暢,就會健康而不生病。”
一、使人不得病――中醫治未病的目標
健康無疾是人類夢想的永恒主題。成書于二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明確而系統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醫學主張和健康理念,開創了中醫治未病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這無疑是中醫先輩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原創學說,在世界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深遠,至今仍代表著醫學的前沿學科和發展方向。
《黃帝內經》認為,人要健康無疾,就要順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進行養生,如春天要“生”,夏天要“長”,秋天要“收”,冬天要“藏”,并描述有四季起居養生的具體方法。指出陰陽四季的演變,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規律。違背這個規律,自然界就要發生災害;順應這個規律,人體就不會患大病。進而強調:“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賢達的人,懂得在疾病未發之前先進行預防,而不是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療。如果疾病已發生,再去醫治,這好比你已經口干渴了再去打井取水,戰斗已經打響了再去制造兵器,難道不覺得太晚了嗎!主張中醫治未病的目標是使人不得病。《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上工治未病”,這一說法,既體現了醫學的本質,即醫學的目的是追求人類健康;又反映了醫生的境界,能預防疾病的發生,使人不生病的醫生才是好醫生,才是“上工”。
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和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增進健康是人心所向,堅持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是大勢所趨。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虛弱和疾病,而且要有心理上的愉快和社會適應,還需要與環境的交融。疾病與健康并非簡單的病痛與否,而是涉及復雜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天人合一”,以整體理論指導養生實踐,重視環境生態與人類和諧相處、軀體與心神的融合、人體與社會的適應,做好預防和保健工作,強壯身體,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使人不得病或少生病。這與人類對健康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二、中醫養生――實踐治未病的主體
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是“未病先防”,核心理念是中醫預防觀。治未病雖言“治”,實際是預防疾病的發生,遏制疾病的發展,體現在一個“防”字,技術方法是中醫養生,實施途徑是養生實踐。通過養生實踐,達到防病卻疾,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作為實踐治未病思想的主體,理論精深,經驗豐富,方法多樣。隨著環境氣候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類的疾病譜也在改變,如怎樣更好地阻止傳染病,如何防治病毒性疾病,如何減少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精神疾病等的發生,是現代醫學面臨的重大課題。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一味地徹底消毒殺菌,拒病原體于門外,是否還應該找找人自身內部的原因及人與外界的關系。而中醫的養生之道,從宏觀的、整體的角度看待人體,重視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增強自身正氣的抗病能力,強調器官組織的整體性、功能活動的和諧性、人與天地自然的相通性和人與社會群體的相融性,而且注意“未病”狀態的體質辨識,實行多樣的個體化干預手段,預防疾病措施更為積極。這些中醫養生的自身特色和優勢在起居養生方法中,均有具體的體現。
三、起居養生――中醫養生的基礎方法
所謂起居養生,就是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并進行規范持久的保健活動,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起居養生涉及我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各個層面,比如生活方式的選擇,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臥的習慣,一天從早到晚的活動,一年四季變換的適應等等。可以說,起居養生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和基礎方法。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人民非常重視養生保健、延年益壽,并在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通過歷代醫家、養生家不斷地摸索、提煉,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中醫養生方法,如飲食養生、情志養生、運動養生、按摩養生、作息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房中養生、藥物養生、順時養生、娛樂養生等等?!饵S帝內經》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的“道”就是“養生之道”。人能否做到健康無疾,終其天年,不僅要懂養生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就是將養精神、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等養生方法與生活起居相融合,在養生實踐中生活,在起居活動中養生。從這個角度看,起居養生包括中醫養生的方方面面。如果從與日常生活起居更為密切的養生實踐看,起居養生至少包括作息養生、居室養生、睡眠養生、房中養生、四時養生、穿著養生、體質養生、排濁養生和沐浴養生等,這些養生方法就在我們身邊,方法簡便,在家里就可以做??梢哉f,起居養生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
關鍵詞 社區健康教育;中醫養生;治未?。火B心
中醫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大約成書于先秦到兩漢時期,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養生要從養心入手
其他方法暫且不再贅述,主要著重強調一下這個“神”,中醫講“心藏神”也是我所講的“養心”中的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我所指的是思想(思,會意兼形聲。從心,從囟,囟亦聲。囟腦子。古人認為心為君主之官,靈機記性在腦,心腦產生思想)?;钌娜?,有血有肉有骨骼有思想。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似大海中的一滴水,小小的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要融入社會才能生存,現代的社會不比以前簡單,現在的社會不得不要而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各種各樣的、愿意不愿意的應酬,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家庭、生活、工作、婚姻、學習、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以及各種變故等一系列紛繁復雜生活狀況)。這些情況作用于人體后所產生的是混合(消極一積極)反應。當你累的時候你會說身心疲憊,我要好好保養一下身體,幾天泡泡澡、隔天按按腳,每天心情好。你有了調養的思想意識,此時此刻你身體內就產生了正向激素,反之你在生活當中不能夠控制住、調節好自己的不良情緒體內就會產生消極毒素,繼而損害你的形體。所以我們理清思想這根神經,讓他能化解各種不利因素為正能量,從而有益于我們的身心。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邪不能惑其心”?!肮拭榔涫?,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這幾句祖訓是不是讓你豁然開朗。眼、耳、口、鼻、舌每一個器官所感知的信號在向中樞傳遞的過程中都變成為有益遞質,不能惑其心。強烈的、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的自身的心理、生理調節范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盡可能地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因素對身體產生不利體影響。綠樹成蔭、山澗小溪優美的自然環境;社會文明、公平、公正、誠信友善、良好和諧的社會環境;妻賢子孝、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這些都有利于精神、身心的調養。我們要積極創建這種舒適環境和氛圍,盡量避免來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人們常說的心態平和就是這個道理,反過來講平和之后心態才能夠正常。所以善養生一定要從養心人手,做到養心有道。
社區居民的健康教育
何為養生
那就來看這個生命的生怎么寫。中國古人造字是很講究的,生字是上面一棵草,下面是大地,是草從大地上長出來,就叫生生不息,生長的意思。這樣看來,這個生字已經遠遠超越了身體的概念。養生第一是過程,第二是生命的境界。其實人生命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健康、快樂和智慧。
現代人對養生有一種誤區,覺得養生就是把身體養好。要把身體養好,無外乎做兩件事,第一是要運動,第二吃營養品。這種認識是比較狹隘的。真正的養生,除了這個層面之外,還要有生命的升華,那就是要快樂,除了快樂之外,還要有智慧,這三點齊全了,才是正確地走完了人生的整個歷程,而且是提升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的含義
治未病它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未痛先防,就是說還沒有得病的時候,就要去預防它;第二個階段,叫已病要防變,就是已經得了病了,要防止它變化、加重;第三個階段,是叫病后防復,就是這個病,治愈之后要防止它復發。如今有人認為,中醫似乎就要偏重于治未病,是不是因為中醫現在治不了已病了,所以退守到治未病這兒來了。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饵S帝內經》上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說最高明的醫生重點是在治未病,而不在治已病上。所以中醫的重點在治未病。而它把治未病這種思想,貫穿在治已病當中。
養生四要素
《黃帝內經》中說,養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叫食飲有節,在飲食方面,第一個字是雜,就是吃的東西要雜,不要偏,第二個字是要少,第三個字就是要淡,第四個字就是要慢,第五個字就是要溫,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子。
第二叫起居有常。起居它有廣義和狹義的意思,廣義的起居就是日常生活,狹義的就是起床睡覺。人的睡眠特別重要,按照現代醫學來說,是大腦皮層細胞的一種有效移植。它是非常重要的,起到一個調節的作用,睡眠要是不足,或者睡眠失常的話,這個人就容易疲勞,精神上萎靡不振,體力也恢復不了。
第三叫做不妄作勞?,F在好多人養生的時候,早晨起來鍛煉,那是鍛煉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其實這是不適當的,現在有一句話叫生命在于運動,在我看來應該是,生命在于動靜之間,我們要多做有氧運動不要做無氧運動。
第四點非常重要,這是中國養生的一個精髓叫形與神俱,就是形神要合一。前面說的那些都是有形的,人人都可以達到的??墒沁@個時候,如果不加上神,形神如果分離的話,那對身體照樣是沒有幫助的,照樣是有害的。
(據《文匯讀書周報》)唐朝官員“容顏衰老者”要提前退休
唐朝廷規定,官員70歲致仕,即退休,比起如今的60歲,年限可謂很寬松。但70歲退休并非“死規定”。有的年過70,但還身體健康者則可以繼續留任;而未到70者,若容顏衰老,則會被“勒令”提前退休。
武則天時有位兵部侍郎叫侯知一,年齡到了,朝廷下發了關于他致仕的文件,上蓋皇帝大印,意味著武則天已圈閱。但他不愿退,就給皇帝寫奏章,表示自己欣逢盛世,身體健康,還能再干幾年。為證明事實如此,他在百官上朝時當著圣上的面“踴躍馳走,以示輕便”。照當時朝堂空間推斷,這番“踴躍馳走”應是直來直去,類似現今足球運動員體能測試時的折返跑。武則天見了高興,就應允了。
若沒到70歲,但身體不好不能勝任工作者,也可提前半退,保留散官或勛官級別。唐朝另一條規定是:五品以上的官員年齡雖不大但“容顏衰老者”要提前退休,此乃形象工程――大唐官員不僅要充滿朝氣,還要耐看,須拿得出門。所以官員們經常照鏡子,很懂得保養。唐朝皇帝每年臘月初八前都要向官員們贈送面脂和口脂等化妝品。
要想保住位置,保養固然不能忽視,心態更加重要。唐代史書曾說:“代宗時,有術士日唐若山,氣導引,壽不逾八十。郭尚父(子儀),立勛業,出入將相,窮奢極侈,壽臨九十。”當官又能心寬體胖,延年益壽,才是真會當官。
除此之外,如果老眼昏花,仕途也要受影響。武則天當政時,一天散朝后,宰相婁師德在洛陽城門坐等隨從把馬牽來。一位想進宮的縣令走來挨著坐下,和他寒暄起來??h令的兒子走來,驚見父親和宰相平起平坐,忙高聲提醒。縣令聞聽很惶恐,起身便拜,連說死罪。婁師德為人寬厚,說:“人有不相識,法有何死罪?!蹦菚r沒照片和電視,縣令不認識宰相很正常??h令見宰相平易近人,便趁機訴苦――上級說他的眼看不清東西,讓提前退休??h令解釋說,自己看東西并不昏暗,晚上點著蠟燭還能給上級寫報告。婁師德笑道,晚上還能看清字,為何大白天卻分辨不出宰相?縣令聽了嚇得磕頭如搗蒜。
其一,養生天價與養生無價
“李一成神”為什么之前那么火熱,大肆渲染,折人無數?想必也是迎合了大眾的心理,不管有錢人還是普通人,誰不想有個健康的心理與身體?由此可見大家對養生、對健康的追求與渴望。
不過,真有必要去上什么“天價養生班”么?世界五大長壽鄉中,中國就占了兩個:新疆的和田,廣西的巴馬。 這兩處經濟不見得發達,鄉親們更無余財用于養生,卻是長壽者多。
用心探尋,你會發現養生之業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誠心追尋,養生從養心開始,無需外在的代價,都有受益。
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p>
養生,是最樸素的智慧。養生天價?養生無價矣!
其二,養生何須拜“名人”
養生從養心開始。養心,須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黃帝內經》內言:“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所以,我們認為,養生一旦涉入了太多的商業氣息,太多的欲望,這本身于人于己早已不是養生了。
養生須有明師嗎?有明師指點當然是好事,也很重要。但注意這里是“明師”而不是“名師”、“名人”。君不見,現今有些“名人”們,身上多少負有虛假廣告之嫌,更逞論一個個崛起又立撲的“大師”們。
上善若水,大道無為。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遵循自然規律,才是我們至真的養生之道。聆聽身體源于自然的需求,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性,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自然規律,這樣才能保持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從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即身體健康的良好狀態。
再者,“明師”有出名的也有不出名的,明師可遇而不可求。我們若是就看重了“名師”、“名人”頭上的光環,至少急切之心不可免。這種做法本身就離養生太遠,違背了其自然天成的養生法則。
其三,別迷戀辟谷,辟谷很辛苦
傳說中,道家的辟谷之術來源于龜,《異聞記》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有個叫張廣定的人因家鄉發生戰事,要出走避難。但苦于有個四歲的女兒,攜帶不便,不得已竟忍痛棄之。臨走時,他用繩索將女兒墜入村頭的一個大古墓中。
三年之后,戰亂平息。張廣定回到家鄉,準備從古墓中收拾女兒尸骨埋葬。誰知他到那里一看,女兒居然安坐于墓中未死。欣喜之余,問起緣由,其女說:“開始幾天我感到饑餓難忍,后來看見古墓一角有一物伸頸吐氣,卻不吃什么東西。后來我也仿效那物伸伸頸、吐吐氣,就這樣一日一日過去,再也不覺得饑餓了?!?/p>
張廣定聽后,搜尋墓內,發現其女所效之物是一只大烏龜。
其實,備受熱議、爭議的“辟谷”之術,是古人為求“天人合一”,在探尋自然養生之道、適應自然變化的過程中所作的努力與嘗試,是中國自古就有的一種養生方法,并非傳說渲染的那樣神奇。任何學問、真理的本質都是樸實無華的。依據這樣的思想,但凡披上神奇的色彩的事物,要么是我們沒有認識到其本質,要么有故意虛構、造作之嫌。
辟谷,即 “斷谷”、“絕谷”,不吃五谷的意思,該養生方法相傳源于先秦,可考《大戴禮記•易本命》。古人在實踐中認為該方法有“除病”、“輕身”、“延年”之效,如東晉醫家葛洪在《抱樸子•至理》記載,“張良遂修導引,絕谷一年,規輕舉之道”,則是一個成功辟谷而受益的實例。
辟谷可不可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首先,辟谷有藥物辟谷與服氣辟谷之分。
關于藥物辟谷,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卷第十三辟谷,其中記載辟谷方藥多首,所選藥物多有甘溫之性,多歸脾、肺、腎經等。這些藥物大有補中益氣、扶正之效,即能供給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提供能量。
關于服氣辟谷,歷代著作中也多有記載,這需要一定的練習或氣功功底。如“咽津”、“氣沉丹田”等為其中之關鍵。
總之,對于辟谷而言,宗旨是要在排除外在五谷雜糧、六癘氣及內在七情六欲等對身體的影響的狀況下,提供身體以必須的營養、能量,以保生命的持續和臟腑氣機的運行,讓身體在更清凈的狀態下自然調節。
所以有人指出,辟谷者,欲望越少越好,要重視養心、練氣,并且對于不同身體狀況有相應的嚴格禁忌。如《千金翼方》中所指出的“不復服谷及他果菜也”;“禁一切肉咸菜魚醬鹽等”;“渴飲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輕”;“慎房室、五辛、油膩、血食、勞作”,等等。
再者,辟谷不能盲從。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修養性情量力而行。正確的辟谷狀態是“不饑、不疲、精力充沛”,如果自己達不到千萬不能勉強,實踐中大有辟谷不成,反釀悲劇的實例。
另有記載辟谷應選擇農歷陽春三月初三以后,此時正值天地交泰,一陽升,人體與自然相呼應,更有利于借自然之氣調節自身。如果有條件選擇地理環境良好之處則更好,總之,在借自然之力的同時,要注意避免不良外因對身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