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際關系心理輔導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活動地點:各班教室
活動目的: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同學們更快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針對許多同學都是第一次離開家長,我們部門組織了這次活動,使同學們能夠正確的看待大學。
活動方案:篩選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問題,在各班的教室發給同學們,規定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題作完,并找出有一些心理問題的同學進行心理輔導。
活動總結:通過本次活動,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有了一定的心理調節能力,但也有部分同學因為第一次離開父母而出現了一些厭學的癥狀,經過我們私底下的談心。開展走訪寢室活動,走進大一新生寢室,傾聽大一新生的心聲。幫助他們盡快走出離開家的悲傷的氛圍之中。
十月院里的心理老師對心理委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
活動地點:綜合樓206教室
活動方案:心理老師進行專業的輔導,各班的心理委員聽講座,并自由提問。
活動目的:學院針對心理委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為心理委員灌輸了專業方面的知識為他們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在活動中請一些專業的心理老師對他們進行培訓,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時發現同學們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制定心理助理工作計劃及培訓內容,幫助心理助理明確職責所在。每周一晚心理助理工作例會,各心理助理反映了最近各班級開展活動的情況,提出優缺點,并對不足之處探討對策;集中培訓學習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集體主義、團隊精神等項目),在骨干分子中演練并在所在班級中推廣,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活動總結:在這次的活動中各班的心理委員學到了專業知識,更好的為同學們服務。因為同學們是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所以發現問題最早的也是各班的同學們。在班級的心理委員就是要及時發現同學之間的心理問題,經過這次的心理培訓為他們以后的工作做了鋪墊。讓我系心理部對學生各方面了解更加全面。對學習、工作、生活、成長、家庭、父母、舍友、社會以及其他方面,包括和諧心理、人際關系、情緒管理、職業生涯、自強自立、女性心理、網絡成癮、情感戀愛、考試心理、學習心理等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進行了實質性的探討,讓我系心理工作,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度。
十月心理委員聯誼
活動地點:休閑草坪
活動對象:各班的心理委員
活動方案:組織各班的心理委員集合并讓他們表演節目。
活動目的:培養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現突出的積極分子作為骨干力量,為以后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使心理委員進行交流,為更好的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提前進行討論。心理委員可以說一些本班的一些事例請其他心理委員幫助進行解決(注意不能說出有心理問題的同學的名稱)從中心理委員可以學到解決不同問題的方法。認識更多的心理委員,以后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求助他們的幫助。更好的服務同學。
活動總結:活動受到了預期的效果,心理委員都是性格開朗的,更容易讓同學接近,更好的為同學服務。心理委員自由組織活動加深之間的友誼,也交流了心得體會。進行了一對一的采訪活動,大家自由問問題,然后進行集體爆料,這一過程中大家驚嘆聲一片,成員間許多以前互不知曉的事情被挖掘了出來,加深了大家對彼此間的印象和性格的了解。第二個環節進行了“伸手指,做朋友”的活動,考驗了團隊成員間的默契程度。
十一月心理知識搶答賽
活動地點:綜合樓205教室
活動方案:1:組織同學進行心理知識的交流會,講解一些心理知識,使同學預防心理疾病。
2:各班選同學參加心理知識搶答賽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152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75人,男29人、女46人;實驗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齡在18-23之間,兩組在年齡和性別差異上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研究工具
采用的調查工具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由美國的德羅蓋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該量表涉及情感、思維、意識、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飲食和睡眠)10個因子。每個項目為5級評分,0表示沒有該癥狀;1表示自覺有該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不嚴重;2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輕度到中度;3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中度到十分嚴重。此量表作為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1.教學設計。根據教育部辦公廳2011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姚樹橋主編的第六版《醫學心理學》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選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與醫學心理學教學重疊的內容,作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結合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并在教學前通過調查了解高職醫學生存在哪些心理問題、困惑,以及對醫學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期望等,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與方法制定中,融入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原有醫學心理學心理知識傳授的講授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主要內容、目標及方法,詳見表1。
2.教學的實施。對實驗組進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教學時間為每周3學時(每學時50分鐘),共計30學時。對照組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醫學心理學的教學。
(四)調查和統計方法
在教學前后一周,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測評,測評工作由任課教師嚴格按心理測量學原則進行操作。采用EXCEL整理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數據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教學前后兩組SCL-90各因子分進行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別對干預前后對照組和實驗組SCL-90各因子分進行組內比較。
二、研究結果
教學前兩組SCL-90各因子分無差異(P﹥0.05),教學前后對照組SCL-90各因子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實驗組SCL-90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教學后實驗組SCL-90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學前。
三、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實驗組SCL-90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實驗組SCL-90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學前,與馬定松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醫學觀,掌握醫學心理學研究和實踐方法,掌握應對和處理個人可能出現的人生難題的方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兩者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是一致的。醫學心理學內容中大部分與心理健康有關,如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心理干預、心理評估、異常心理等大部分章節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自我調適等方面的理論。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涉及的內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自我意識、人格、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與挫折、心理危機干預等內容,兩者的內容大部分是重疊的。因此選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醫學心理學課程相同的教學內容,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能有目的地引導醫學生將醫學心理學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及調適方法,以及在課堂上獲得的啟示、感悟應用于自身的學習、生活中。同時,為了達到教學目標,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體驗等多樣化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能進一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積極從自身出發,學會認識和調控自我消極情緒,提高面對挫折的應對能力,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提高了醫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使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改善。
1987年,衛生部規定醫學心理學為高等醫學院校的必修課,醫學心理學成為每一名高職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因此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時立足于醫學角度,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充分發揮醫學心理學的學科優勢,建立高職醫學生關于健康的整體觀,使得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上述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恐怖、偏執兩項因子分改善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心理復雜多樣,在30學時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完全改善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受到一定局限的,因此未來還需要結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來探討促進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應該多樣化,如嘗試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或者調動社會資源,聘請有關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給有特殊心理問題的高職醫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各類活動,多方位、多樣化、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進一步維護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盛立英,侯文,徐曼,等.醫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4(8)
[2]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S)
[3]馬定松,秦竹,向泰.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
[4]姚樹橋,孫學禮.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3JGB401)
【作者簡介】黃辛(1978—),女,本科,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心理教研室講師。
(責編王一)
【關鍵詞】90后;80后;師生關系
當前,90后學生已成為大學生中的主體部分,受社會、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鮮明的特點。同時,80后輔導員也已成為高校輔導員隊伍的主力軍。他們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應對,幫助90后大學生順利成才,走向社會,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鍛煉和完善自我。
一、90后大學生的特點
受來自社會、家庭、網絡等各方面的影響,高校90后大學生的思想具有鮮明的特點。一般來說,他們思維活躍,獨立意識較強,但獨立能力較差,易產生叛逆情緒;他們個性張揚,競爭意識較強,但應對失敗的心理耐挫能力和合作意識較差;他們勇于表現自我,實現自我,但往往缺失理想信念,其人生觀、價值觀不成熟。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90后學生人際交往空間在擴大,但是他們易沉溺其中而忽視了現實的語言溝通,參加集體活動不積極。
二、80后輔導員應對90后學生的優勢
80后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90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針對90后大學生的特點,80后必須客觀分析自身優勢,切實履行在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教育、管理、服務的職責。80后輔導員的優勢主要在于:
(一)年齡差距小,易建立友誼
80后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與學生年齡差距小的優勢,通過日常交談、宿舍走訪、參與學生活動等方式走進學生,逐步建立與學生之間的友誼,取得學生的信任。
(二)生活背景相似,易產生情感共鳴
由于出生的年代接近,師生接觸到的社會文化因素相近,易對某些現象或者事物產生相似的看法。因此,師生間開展朋友般的交談,而非“老師談話”,可使輔導員以朋友的身份走進學生內心,真正了解學生的喜好和關注熱點,產生情感共鳴。
(三)積極運用網絡等新媒體,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
當前,電腦、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已成為80后和90后獲得知識、結交朋友的重要途徑。因此,師生之間利用QQ、飛信等通訊方式進行雙向的“點對點”的交流,擴大了交流的空間,實現無障礙溝通。同時,通過關注學生個人的人人網、微博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找到學生教育工作的切入點,運用網絡用語進行交流,以便更好的向學生講道理,使學生信服。
(四)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
隨著高校輔導員專業化隊伍建設要求的不斷提高,80后輔導員一般都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有些輔導員所學專業與學生的對口,具備一定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導、幫助90后學生,樹立輔導員的威信。
三、80后輔導員應對90后學生的途徑探索
(一)善于發現、樹立“親民”典型,引導學生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
面對與高中截然不同的“放羊”般的大學生活,剛入校的90后大學生對于未來很迷茫,有些甚至開始質疑父母設定的人生規劃。這時,需要80后輔導員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傳統的主題教育大會、講座等對于引導個性鮮明的90后大學生的收效并不明顯。但是,如果邀請歷屆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學生代表組成“優秀大學生事跡宣講團”以自身的經歷進行宣講,對于90后學生來說則更有吸引力。在選取典型代表時,輔導員一方面要緊密結合學生的關注熱點,更多地考慮選擇如自主創業典型、自強不息典型、工作突出典型等多方面代表,滿足90后學生追求個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選擇“親民”典型,即本校或者是本學院的學生典型,讓90后學生覺得目標并不是遙不可及,積極向榜樣靠攏。
(二)依托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能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大學生基本都是父母甚至是祖父母輩的精心呵護和照料下成長起來的,獨立生活和學習的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培養大學生獨立生活和學習能力成為80后輔導員面臨的又一難題。除采取傳統的“查上課、查宿舍、查自習”等方式外,80后輔導員更應結合學生特點和專業特點,以靈活多樣的實踐活動形式進行引導。如結合環境保護主題,鼓勵90后環境專業學生和有志于環保事業的學生自發組建環保類社團,通過引導社團開展環保主題活動等,讓90后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參與到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促使他們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80后輔導員應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到方案策劃、親自示范或者表彰先進等環節中給90后學生提供正確、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使這些活動向著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方向進行,讓90后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動性,提高獨立能力。
(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90后學生往往在進入大學之前也沒有機會展現除學習外的其他才能,更沒有直面社會殘酷的競爭。當他們進入高校逐步接觸社會時,挫折和競爭失敗往往會成為其必須面對和克服的重要心理挑戰。一方面,80后輔導員可通過日常交流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和競賽,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現自我才能,在活動中鍛煉意志,提高耐挫能力。如在開展學生會干部換屆工作中,可采用公開展示、公開競聘等方式鼓勵90后學生參與其中,采取師生共同投票等方式選出一支綜合能力強、心理素質高、人際關系良好的學生干部隊伍。對于競爭失利的學生,80后輔導員要及時與其交流談心,客觀分析競選結果,讓學生明白人生并非處處坦途,要學會承認、接受失敗,切實提高自身心理的耐挫能力,主動走出沮喪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困境。
(四)積極深入學生宿舍,了解真實的學生,助其全面發展
宿舍是90后學生在校期間身心放松、展示真我一面的場所。80后輔導員可以走訪宿舍留心觀察感受90后學生宿舍文化,真正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特別是愛好特長,有針對性的開展交流,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輔導員的關注和愛護,并多向學生提供展示機會方便90后學生實現自身價值。如有些90后學生在宿舍內張貼動漫海報,放置較多動漫書籍,可由此推測出該生是一名動漫迷。80后輔導員可在與該生交流前適當了解一些動漫常識,便于在交流中獲得90后學生的關注與認可,在掌握學生心態后開展有效引導,甚至可以根據談話情況鼓勵學生學習一些常用日語,做到興趣愛好和自我綜合能力提升兩不誤。
(五)以“學生帶動學生”,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包容的學生團體
學生干部一般成績優良,工作能力較強、心理素質較高團結協作意識較強,是90后學生中的榜樣人物。相比于老師身份的輔導員,90后學生更易親近身份更接近的學生干部。因此,培養一支信得過、能力強的學生干部隊伍,深入學生團體中開展“以學生帶動學生”的教育引導活動,讓學生干部和學生共同參與,形成分工協作、體諒包容、勇于承擔的團隊,共同成長。如80后輔導員可以在高年級學生干部中選出優秀代表作為低年級學生的“學生輔導員”,并對“學生輔導員”開展必要的技能培訓,然后讓“學生輔導員”結合自身經歷在班會等活動中積極教育引導。同時,舉辦一些需要多年級合作的比賽如模擬創業大賽,鼓勵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組織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和具有較高參與熱情的低年級學生組隊參與,讓雙方在活動中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團隊。
作為學生工作者,80后輔導員應結合自身優勢,幫助90后制定明確的奮斗目標,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獨立能力、團結協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輔導員也要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相關專業技能,做好自身的職業規劃,向成為高水平的專業輔導員邁進。
參考文獻:
[1]李震,胡煒.淺析如何做好“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延邊黨校學報,2010,25(4):104-105.
[2]欒雯惠.80后教師與90后學生構建的新型師生關系心理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9(8):108-109.
[3]孫凱軍,溫清浩.80后、90后學生特點與需求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5(4):11-12.
[4]閆鵬,王娟,郭紹輝.開展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164-166.
[5]卿臻.高校輔導員開展“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5):49-51.
一、中小學對待心理教育的態度和做法
1. 有的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觀念不強,重視程度不夠。這些學校重智輕德輕“心”的思想根深蒂固,看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思想守舊落后,甚至有較強的排斥心理。
2. 有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形式主義的招牌,應付檢查,敷衍了事。檢查團來了就準備一節課來“作秀”,檢查團一走,心理健康工作又被束之高閣。
3. 有的學校雖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認識,也愿意去做,但苦于師資力量不足,有心而無力。通過設立兼職教師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作用極其有限,遠遠滿足不了學校發展的需要。
4. 有的學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設立了兼職教師,還聘請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或社會上心理咨詢師來輔導。這種輔導在時間上是有限的,空間上是不確定的,同時也只是泛泛的集體性的。由于心理問題的解決具有特殊性,因此他們的作用很有限,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5. 有的學校雖然擁有了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能夠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起來,但是受到學校的重視程度的影響,其模式和途徑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其潛力和資源仍需進一步挖掘。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 一些教師觀念上仍是“唯分論”。盡管也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唯分是舉,陷入片面重視分數,而忽視心理問題的誤區。
2. 由于心理學理論學習需要專業培訓和長期堅持才能有所收獲,一些教師即使有興趣但是苦于沒有系統的專業指導,加之主觀意志不足不能堅守,所以望“心”興嘆。
3. 一些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大量時間更多地進行常規教學和班級管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靠著長期工作經驗和教學感悟來進行,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更多地依靠教學實踐經驗,搬著石頭過河,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實踐。
4. 一些教師能夠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學習心理學理論,他們在行為上更關注的是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盡管每年雙遼市進修學校都有針對教師心理健康知識上的培訓,但是由于培訓的時間和場次極其有限,一旦面對工作中學生呈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很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就顯得愛莫能助、束手無策。
各校兼職心理教師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校由于師資緊張,就連兼職的心理教師也沒有,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即使有的學校擁有兼職心理教師,而這些教師幾乎都是半路出家,“兼而不專”,他們都同時承擔本專業的課。這些教師自學心理知識,有的甚至經過自身努力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專業成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是捉襟見肘、困難重重。
所以在學校中,很多時候學生個體存在的個性心理問題被當作品德問題來“移位”解決,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存在的心理障礙被忽視、被擱置,換來的是教師“學生越來越不好管”的無奈感嘆。實際上,部分學校和教師都進入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說教誤區。
這就出現了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要求一定數量專業的心理教師為學生和社會服務,而另一方面卻沒有專業人才來滿足需求,而雙遼市教育部門能爭取到足夠的保證學校開課的必備學科教師都存在難度,更難以解決心理教師急需的問題。這就激化了心理教育迫切需求與心理專業師資匱乏之間的“瓶頸”矛盾,成為了目前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窘迫現狀。
如何使雙遼市心理健康教育從困境中走出去,發揮其生命力、更有實效呢?本人認為,在目前難以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的狀況下,各學校除了常規教學管理、校規約束、開展德育等新途徑,應采取如下做法來緩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尷尬。
三、改善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對策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形成強有力的動力保障體制。學校領導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當前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不僅要設立兼職心理教師,而且要求將全校教師都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承擔體系中。從主管德育的領導到各年級主任和組長,再到班主任和教師,形成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的心理教育鏈條。與教學管理體制相協調,每學期有年級和班級的心理教育實施方案和評價機制,層層推進。
2. 轉變教師觀念,形成心理教育“外引內聯”式的培訓模式。由于沒有專業心理健康教師,所以組織教師培訓非常重要。培訓的形式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外引式,即聘請專家來校講課和派專兼職心理教師和其他骨干教師外出學習,對全校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將心理學理論消化和吸收。二是內聯式,即系統學習本校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一般存在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法,訂立人手一冊的心理健康教育叢書,制定學期讀書計劃,安排讀書進度和讀書作業。在學期中和學期末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討論會,將工作中存在的學生問題和教師問題都在討論中群策群力研究解決,以較快地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和心育能力,解決教師身上的心理問題,而不至于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師不僅做到助人,而且做到自助。
3. 科研引領心理教育發展,開辟教育理論工作者與教師的合作研究領域。為了持續提升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學校應走一條“科研心育”之路,與附近省市高校心理專業教師聯合進行合作研究。擁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素材的一線教師,與具有較多研究經驗和理論資源的高校教師在合作中彼此相生相長。學校教師會在這種合作研究中得到持續地指導幫助,深入地學習和實踐,進而得到長足的發展。
4. 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發揮學校心理教育輻射功能。
(1)建立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健康課,直接向學生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學校應選擇適合的心理健康學生讀本,由專兼職心理教師在各年級開課,有年度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結合學校學生年齡特點,系統講解學習心理、適應環境方法、人際關系心理、抗挫知識、良好性格與情緒的培養、性知識教育、應考狀態調節方法及升學擇業教育等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使他們更有自信心和創造力。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
(2)發揮班主任的德育主陣地作用,通過班級管理,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要加強班主任修養和心理品質,要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的人格素養,班主任通過班會、晨會、班級活動等方式有的放矢地教育學生,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成長。
(3)挖掘學科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拓寬心理教育空間。學科教師應抓住課本中顯性或隱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組織教學、講述新課、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對待特殊學生的某個環節或情景時,能有效解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4)在學校教導、團委、政教等部門開展的大型集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等心理素質。
(5)運用板報、櫥窗、校報、壁畫、廣播等形式靈活機動地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創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5. 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框架,發揮家庭和社會教育功能。學校要引導家庭教育,提高家長教育水平,指導家長掌握一些心理疏導的方法,改變家長不良的教育方式,科學地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同時結合周邊社區和其他單位,協調思想,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共同締造良好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