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交媒體營銷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去年底,Facebook資助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實施了一項調查研究活動。該研究結果顯示,很多市場營銷人員認為社交媒體很重要,但是卻沒有充分利用它。因此,這個社交網絡巨頭了兩本白皮書,并統稱為“社交業務藍圖”(Social Business Blueprints),以便與營銷人員分享利用社交媒體的成功做法。這兩本白皮書的名稱分別為“建立網絡品牌”(Building Brand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和“在網絡上謀求成功”(Organize For Success In The Connected World)。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76%的營銷人員認為,社交媒體對于品牌建設非常重要;72%的營銷人員認為,它對于培養用戶忠誠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營銷人員相信,在將來不支持社交媒體的公司將難以生存。71%的營銷負責人相信,公司能夠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競爭力;僅有33%的營銷負責人現在擁有打造社交企業的長遠戰略。這項研究活動對101名副總裁和營銷人員進行了網絡調查,并采訪了12名CEO、CMO和營銷副總裁。
Facebook還羅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來定義社交性:
社交影響力:建立讓品牌用戶影響其朋友的戰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通常會向他們的朋友尋找建議,從而決定如何安排時間、精力和資金。
社交媒體:利用社交網絡為渠道來品牌信息,激勵人們參與其中并分享信息。
社交營銷:將社交媒體和技術融入到規劃營銷戰略和提供品牌體驗的過程中。
【摘要】社會化機制在其他行業的營銷公關活動中早有類似應用,在國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網絡營銷實踐中也有不錯的表現,筆者對這一機制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中的應用空間亦抱持樂觀心態,并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厘清其內在原理,包括動因、價值、參與者、城市品牌與旅游者共生、關系路徑演變及其現實定位這幾個關鍵問題,以使旅游城市營銷者能夠真正理解并把握好其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行為。
關鍵詞 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社會化機制
目前國際市場上運用社交媒體最成功的旅游地營銷當屬澳大利亞,其昆士蘭州繼提出“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創意之后再度發起一波極具話題性的旅游推廣活動,此次面向的是全球所有企業,參與方法也很簡單:只需上傳一段60秒視頻,闡明“為何你的公司是最棒的?以及為什么你覺得昆士蘭是最好的旅游目的地?”完成后提交到活動網址即可,獲勝者將獲得價值100萬澳元的個性化深度旅游體驗,由此大大激發了網友的原創熱情,而UGC產生的內容也使澳洲目的地形象實現多級傳播。這個活動看似簡單,既沒有復雜的內容設計,網友參與的形式也很容易,旅游地營銷者需要做的僅僅是引出一個話題、給予一個平臺,余下的就是期待網友主動喊出“昆士蘭是最佳旅游目的地”并說明理由,這種“普通人的代言”自然顯著提升了旅游地形象的可信任程度,其創意背后所透視出的社會化思維對我國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不無啟示。其實這種社會化協作和分享機制在其他行業的營銷公關活動中早有類似應用,在國外的一些旅游目的地網絡營銷實踐中也有不錯的表現,筆者對其在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中的應用空間亦抱持樂觀心態,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厘清社會化的內在原理,包括動因、價值、參與主體、城市品牌與旅游者共生、傳播關系路徑演變及其現實定位等關鍵問題,以推動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活動發揮更大價值。
一、社會化機制的產生動因及價值分析
Facebook新聞發言人吉利安·卡羅爾認為,旅游業的社會化是一種必然趨勢,因為旅游天生就具有社交性,游客需要向朋友咨詢目的地景點、住宿及美食等各項消費選擇并與之分享旅游體驗,無論直接互動還是數據挖掘所獲得的客戶信息都為旅游城市營銷提供了改善其城市品牌形象的契機。從一個較深的層面進行剖析,就會發現社會化機制其實反映出一種新的以“人”為核心的旅游媒介生態正在形成,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本動因在于——社會群體中個人意識的覺醒和個人需求(含創作和分享)的日益高漲。作為旅游城市形象傳播最常用的新媒體類型,旅游社區、網絡視頻、微博、微信其實都著眼于對“人”的理解,旨在實現對旅游者時間碎片的掌控,需要明白的一點是:社會化絕非終點,在未來它一定還會被某種新的媒介形態所取代,但借助其先打造出一個旅游者互助的平臺,再設法推動這些旅游者圍繞城市品牌主題深入互動,最后其實是旅游者發言真正鑄就了城市品牌形象,這才是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的動機所在和運作機制。作為有共同體驗的、有意義的關系鏈旅游社區,其存在目的不僅在于記錄和更在于互動、分享及黏性,但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的發展取向并非為了建立關系網,而是基于關系網充分激發用戶智慧來建構特定旅游城市形象。
筆者分析借鑒國內外諸多旅游新媒體營銷案例后發現,有關旅游城市形象傳播的新媒體運用應高度重視社交平臺的影響力,建議遵循“聯系一互動一影響一社交化”這一清晰的傳播路徑,就像類似TripAdvisor的業務模式那樣,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將其Facebook朋友圈資源整合到自己的旅游體驗當中,調查發現這種整合能使其用戶黏性顯著提升20%,表明“來自社交好友的意見比價格更有影響力”。2013年澳旅局也推出世界首款整合Coogle Maps和Facebook的應用——“友”賞澳洲,通過整合facebook朋友圈功能,把朋友去過的澳洲旅游地整合形成每個用戶基于其朋友關系的澳洲地圖,圖上標簽代表每個朋友去過的城市和目的地軌跡,還有當地餐廳、酒店及朋友評論和推薦,由此把朋友間信任轉化為對目的地的向往和信任,最終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旅游計劃工具,有效激發了粉絲用戶的澳洲旅游動機。Neurofocus調研機構在測試一個30秒視頻在多個媒介平臺播出情況后發現,新媒體傳播借助社會化機制確實可以與消費者在情感上產生最多共鳴,從而為傳播平臺帶來更高的用戶黏性。有調查報告顯示,一個旅游者平均擁有309個Facebook好友,從影響力層面講好友意見要比廣告信息大5倍,這意味著內容很“贊”的旅游城市社交主頁也會是一個“有價值的媒體”,其觸及到的用戶要比那些依賴付費媒體的用戶數量多得多,這是因為社會化能夠使對有價值內容的關注度隨被“贊”頻次增加而呈現倍增效應。
二、社會化主體——“Alpha”旅游者與“相關人群”
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造就了“Alpha”消費者,這是一個賦予產品意義、積極體驗產品并樂于向他人推薦產品的新型消費群體,相關概念是由娛樂經濟學家Michael Wolf在1999年提出的。旅游業中的“Alpha”人群特征比其他行業更加明顯,因為旅游消費屬于一種典型的體驗經濟,旅游者日益依賴網民分享的旅游體驗來決定其旅游消費決策,包括到哪里旅游、看哪些景點、去哪里吃飯以及到哪里住宿等,由此表明通過營造旅游社區氛圍吸引旅游者互動,絕對是一種高回報率的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手段。尤其是身處低誠信消費環境的中國旅游者更習慣于依賴各類旅游品牌,并視這些品牌及其相關評論以及好友推薦為其個人網絡生活的重要內容,調查數據顯示,有74%的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和獨特性支付更多,有48%的消費者相信網絡視頻并且很容易被說服而沖動消費。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根源于對社交關系的定義過于簡單,其實關系并不只是技術的一個功能或衍生物,追求朋友、粉絲及關注者也不能直接等同于用戶價值。線上互聯的旅游者特別強調不斷投身于各自所定義的興趣圖譜,并實時分享共同的旅游城市偏好及其旅游體驗,此時的關系價值就體現在對彼此信任的旅游體驗分享的評估指標表現上,因此,在消費決策過程中旅游者往往不再遵循傳統的“興趣一目的”式路徑,而是更易于被其他旅游者的觀點、經歷及決策所共同影響。
在新媒體傳播出現社會化機制以前,旅游城市形象只能停留在旅游者的個體記憶之中,而社會化使得傳播不再僅僅針對目標旅游者,而是開始關注更大范圍內的“相關人群”,其核心價值就體現在使旅游者進行消費決策時易于得到其“相關人群”的推薦,同時激發他們在線分享對旅游城市形象的個人觀點甚至自愿代言該城市品牌,從而使旅游城市形象能夠更廣泛地留存在旅游者互動之中。為此筆者通過在線親身體驗總結出旅游者消費決策是如何被網絡“相關人群”口碑所影響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是好友精彩評論引發潛在旅游者觀看旅游城市網絡視頻,對視頻內容初步分析后給出評論并與好友反復互動,對內容細節進一步分析后再通過社會化媒體與更多朋友分享,然后去視頻網站搜索更多相關視頻并看到很多網友評論,當發現自己和大部分人看法一致時隨即產生“群體歸屬感”,進而通過搜索引擎查找更多旅游城市相關資訊并由此激發購買欲,當身處購買情境時最終促成消費。為此筆者建議旅游城市營銷者以更動態性的觀點來看待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也要對傳播所依托的社交關系作出更加寬泛的界定,以推動更多人、更多組織之間進行更有意義的觀點分享和行為交互。
三、以社會化思維激活旅游者與城市品牌共生
社會化思維要求城市品牌不能再停留在“怎樣讓城市曝光”的單向傳播上,而是要思考“怎樣激活城市品牌與旅游者共生”,因此,為了更大程度激發旅游者共鳴,旅游城市營銷者應善于從電影、社會事件中捕捉時代性議題以持續創造“旅游者——城市品牌”故事,并引導旅游者圍繞城市品牌主題在線互動。為此筆者建議旅游城市營銷者在城市形象傳播視野上要盡可能寬泛,而不要像城市營銷那樣單純聚焦在明確的旅游消費需求點上,應著重考察整個旅游產業鏈中發現還未被滿足的相關非消費性需求并積極介入之,借此與旅游者建立起互動并為日后的潛在購買培養城市品牌偏好,這一自然而然的前期鋪墊充分體現出城市品牌對旅游者需求的細致洞察。那么,如何通過活動設計來激發旅游者與城市品牌建立共生關系?筆者以為,旅游城市營銷者應緊密圍繞其城市形象定位,基于社會化思維設計出易于激發旅游者參與的線上活動,以使其增值成一個個與目標旅游者直接溝通的關系接觸點,再將其轉化成一系列便于旅游者展示自我價值的社會化協作崗位,由此可將目標旅游者對旅游城市形象從“認知”層面提升到“參與”甚至“構建”層面,而旅游城市也因此收獲了構成其品牌忠誠的兩個最核心要素——認同感與歸屬感。
由此表明,社會化思維就是決定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旅游營銷實踐中往往將其分為兩種形式:一類是個體性的獨立創作,城市品牌主動推出一個開放式構建平臺,邀請目標旅游者集思廣益,例如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可以舉辦以展現城市品牌形象為目的的旅游者DIY城市旅游路線活動,另一類是群體性的社會協作,筆者建議旅游城市形象傳播不妨借鑒“宜家搬家秀”的創意思維,可以設計推出一個富含各類城市品牌元素的在線游戲,并在網上游戲高手選拔公告,通過提供各種游戲角色來吸引目標旅游者踴躍參與。社會化其實就是信息互動及分享,這也意味著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的所有社會化技術創新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便于旅游者獲取和利用城市旅游信息,為此旅游城市營銷者必須理解如何以社會化思維來統領新媒體運作并整合新舊媒體,使之無縫融入整個旅游城市形象傳播組合戰略當中。
四、社會化傳播的關系路徑演變
旅游者與旅游城市品牌的互動渠道及方式在不斷變化,“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的傳統生意經早已深人人心,而新媒體傳播基于社會化思維在網絡空間里能更好地踐行這一理念。根據斯科特·斯特萊登的理解,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帶來的最大創新就在于與客戶真正建立起長期互動,這種關系與傳統的人際關系極為相似,同樣包括熟悉、了解、關心等,將其拓展到旅游城市形象傳播領域就是——將簡單的私人關系變成城市品牌與旅游者復雜的公開關系。我國傳統的社會文化通常表現為熟人“圈子”內人際關系友善而互助,但對“圈子”外的人卻沒那么熱情,伴隨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這種封閉式“關系圈”會逐漸走向開放式“關系鏈”,社會性組織力量也會促使人際關系發生深刻變化,主要表現為陌生人基于互聯網很容易建立起“弱聯系”關系鏈。中國旅游者對旅游城市的選擇總是具有很強的品牌意識,但同時又缺乏品牌忠誠,而社會化機制可以促使中國傳統的“強聯系”關系型文化轉變為更易于快速建立及拓展的“弱聯系”關系型文化,為此筆者建議旅游城市營銷者換一種思路,可以嘗試放棄以往從“強聯系”到建立品牌忠誠度的直線傳播模式,轉向從建立“弱聯系”開始再逐步形成品牌認同乃至忠誠的曲線傳播模式。
通過接觸傳統廣告建立起來的旅游者與城市品牌關系是“硬”性的,只有通過實地旅游體驗才能建立真正的“軟”性關系,而社會化就是一個使一大群彼此陌生的旅游者先建立起“弱聯系”再通過頻繁互動轉化為“強聯系”的傳播過程,其最終目的就是幫助旅游城市品牌實現“旅游者代言”。由此可見,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引入社會化機制更多是想在留住老客戶上發揮作用,其衍生品才是借助老客戶口碑傳播獲得新客戶,其互動性傳播優勢使城市品牌能直接而迅速地獲得目標旅游者聲音,而旅游城市營銷者對此要做的就是快速反應,力求以正面聲音壓倒負面聲音。為此筆者建議旅游城市營銷者主動加入旅游者對話,并盡可能豐富旅游者之間、旅游者與城市品牌之間弱聯系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或微信可以在新年之際為用戶提供多種有趣的視頻賀卡生成工具,其中可富含其城市各類標志性旅游元素,以使目標旅游者之間的在線問候成為城市品牌形象傳播的有效載體。
五、社會化機制的現實定位
面對旅游者不斷產生的新需求,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應始終著眼于為“他們”創造意義和價值,其關鍵價值并不體現在任何新功能或新應用上,而是如何使他們的在線社交活動變得更有針對性和條理性。從本質上講,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體現出來的是旅游者社會心理及價值觀的變化,由此也決定了它更應是一項戰略而不僅僅是一個戰役,那些把它放在戰略高度去重視和運用的旅游城市都已借此積累起較強的社交品牌資產。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化機制已日漸清晰,但對廣告功能的過度強調致使其忽略了其他更有價值的互動及分享特質,而社會化機制對傳統的城市營銷傳播所帶來的最大變革就是——改變了城市品牌一旅游者之間及旅游者之間的溝通方式。新媒體傳播有可能成為旅游城市在實地旅游以外能讓旅游者參與城市品牌體驗的最大契機,調查表明,新媒體傳播基于社會化機制在幫助組織實現各類商業目標中的作用依次為:塑造品牌、構建社區、客戶服務、聲譽和危機管理等,其中有超過70%選擇的是“塑造品牌”。
然而,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依靠社會化機制,是否一定就能構建起社交媒體所具備的用戶黏性還有待考量,畢竟旅游屬于一個相對短暫、消費頻次不高的體驗性產品類型,因此,期冀依靠旅游去建立起長期性社交關系的想法明顯不太靠譜,但反過來依靠社交關系去刺激有關城市品牌形象的UCC互動還是非常現實的。實證結果表明,借助于社交網絡新媒體傳播的受眾定位精準度可高達90%,而完勝于平均精準度僅為35%的一般性新媒體,表明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借助社會化機制可以深入挖掘客戶細微需求,從而使城市旅游體驗分享更有針對性,客戶關系也不再僅僅是旅游者在旅游城市停留期間而是會在持續互動中,旅游城市也憑借這種隨時陪伴旅游者的關系價值構筑起其城市品牌競爭優勢。
結語
“一人說不如眾人說,自己說不如他人說”,所謂社會化簡而言之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社會化機制對群體智慧的高度依賴與新媒體傳播的用戶主導性非常契合,從本質上講也屬于新媒體傳播所獨有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必然產物。結合社會化的內在優勢及城市形象的多維度特點,并基于構建旅游者對旅游城市品牌信任這一考慮,旅游城市形象新媒體傳播應更多側重于發揮在線互動、客戶服務、市場監測等功能而非廣告展示功能,畢竟從某種程度上講社會化的題中要義就是——將傳統城市形象傳播中的城市品牌“硬”基因變得更加“接地氣”。
關鍵詞:社交媒體;企業營銷;消費者
近年來,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企業的市場營銷工作范圍也逐漸向社交媒體擴展,社交媒體營銷工作的重要性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知,未來的企業營銷必將會以社交媒體營銷作為營銷的主要方式。社交媒體由于平臺的廣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約性等優勢特點,為企業社交媒體營銷工作的開展及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最堅實、最便捷的基礎。通過社交媒體,企業能夠實現與客戶、潛在消費者的雙向溝通,可實現即時溝通交流互動,增強彼此的依賴性。此外,社交媒體還在塑造品牌形象,進行產品宣傳,進行危機公關等多個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社交媒體的定義與分類
社交媒體的原始技術是web2.0系統,該系統包含了大量的與網絡相關的應用。主要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移動平臺技術實現公司組織機構、政府機構、社區和個人之間的溝通聯絡,用戶可以達到創建、交流、消費等目的。Wikipedia網站上對于社交媒體是這樣定義的:社交媒體其實是一個虛擬的社區和網絡平臺,用戶借此來實現創作、交流彼此觀點和意見。相較于一般常見的社會大眾媒體,社交媒體的顯著特點是可以讓用戶享有自己的創作權及言論自由權,自由進行各種編輯創作工作,并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分享。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趨成熟,社交媒體可以以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當今國內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的形式十分眾多,諸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支付寶、微信、QQ等。國外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的形式主要有Facebook、Twitter、Line、Google+等。
根據奧美中國對社交媒體類別進行的研究,社交媒體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專業社交網絡(professional SNS);移動聊天(Mobile Chat);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在線交易(Online Trade);微博(Micro-blogging);博客(Blogging)圖片分享(Photo Sharing);視頻分享(Video Sharing);知識問答(Q&A);百科知識(Wikis);在線音樂(Online Music);簽到(Check-in);留言板(Message Board)等。
2.企業社交媒體營銷的特點
企業社交媒體營銷通常以微博、微信、支付寶等平臺為基礎,通過社交媒體企業需求或企業產品信息,從而達到市場營銷的目的。企業社交媒體營銷通主要有以下特點:
2.1自媒體化
企業的客戶不再只是局限于受眾群體,客戶同樣可以參與產品的營銷。
2.2互動化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可以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互動交流。
2.3全媒體化
企業、客戶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對產品進行描述、營銷。
2.4信任化
社交媒體特有的性質使得企業和消費者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
2.5關聯化
在互聯網時代的環境下,社交媒體可以實現多種媒體之間的相互關聯。
3.企業社交媒體營銷的實際應用
3.1展示企業品牌
口碑傳播的力量是在營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口碑傳播更貼近于日常生活,是人際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形式的廣告,而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因此,相比于廣告的信息,我們更傾向于相信口碑,尤其是來自親朋好友的推薦。當我們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有人曬出自己使用的并且覺得很好的某種產品或服務時,我們大多數人如果自己有需要都會去進行購買或嘗試。所以說通過社交媒體可以廣泛展示企業品牌、營銷企業產品或服務。
3.2 創建忠實用戶群
企業可以依靠社交媒體的營銷方式檳勘昕突Т罱ㄒ桓齬餐的交流平臺,即忠實用戶群,使目標客戶群能夠從中得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比如企業相關的行業新聞、企業動態、生活小貼士等信息內容。從而企業可與目標客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消費者可以快速準確的獲得企業相關消息。忠實用戶群的創建有助于企業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尊重。
3.3 提升企業服務水平
社交媒體平臺使得企業與客戶間的交流更為透明化,客戶可以對企業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使得企業可以對自身進行及時改正和產品升級優化,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3.4 提高企業銷售業績
企業中一個合格的銷售人員不可能離開社交媒體的幫助。每個銷售人員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潛在客戶,不斷提高企業的銷售業績。
3.5 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廣告費用的投入是企業進行產品服務宣傳必不可少的,而通過社交媒體軟文、廣告等信息內容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大量的廣告宣傳費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和回報。因而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具有低投入、高回報的特點。
結語
社交媒體由于平臺的廣泛性、自由性、不受制約性等優勢特點,為企業社交媒體營銷工作的開展及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最堅實、最便捷的基礎。因此,未來的企業營銷必將會以社交媒體營銷作為營銷的主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張淼.社會化媒體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研究――以消費電子行業為例[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彭蘭.社會化媒體與媒介融合的雙重挑戰[J].新聞界,2011(01)
[3]斯科特 斯特萊登.強關系――社會化媒體營銷制勝的關鍵[M].魏微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鄒立清.論社會化媒體發展趨勢下的營銷變革[J].科學科技社會,2012(01)
[5]唐興通.社會化媒體營銷大趨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3.
騰訊公司近日宣布,計劃通過一場社交變革整合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資源,打造一個集用戶、產品、技術和方法論于一體的“社會化營銷平臺”。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 網絡媒體業務系統總裁劉勝義將之形容為,“一條整個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貨幣化之路,社會化營銷市場空間不遜于搜索引擎市場”。
于騰訊而言,QQ空間和騰訊微博正在被打造成為Facebook和Twitter兩種社交模式的融合。他們前者屬于互聯網業務系統,商業模式一直專注于個人用戶,如以小額支付為途徑的互聯網增值業務;后者隸屬網媒業務系統,商業模式側重B2B,主要面向企業在線廣告市場。
“讓Facebook和Twitter合作是非常困難的,而騰訊有可能是全球惟一一家,同時擁有兩種不同屬性社交媒體的公司。社會化營銷的開放豐富了社區開放平臺的商業模式和盈利前景。”騰訊高級副總裁湯道生認為,QQ空間和微博分別具有Facebook和Twitter的不同屬性和價值。
騰訊廣告平臺助理總經理劉曜則信奉“粉絲為王”:“可口可樂幾年前在騰訊嘗試虛擬火炬接力,獲得上千萬用戶的參與,但是可口可樂還是很苦惱,因為他們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將這上千萬的用戶沉淀到自己的品牌下,成為長期的受眾(粉絲)。現在騰訊的社會化營銷平臺將可以提供很好的粉絲運營工具。”
得益于微博等社交營銷平臺的打通,2011年,騰訊附件收入超過1億元。騰訊微薄總經理刑宏宇認為,“在騰訊整合社會化營銷平臺中,騰訊微博正是連接以資訊信息為核心的媒體平臺,以及以用戶關系鏈為主體的社交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用戶基數的不斷攀升和用戶活躍度的穩定在用戶層面證明了微博的商業價值,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為社會化媒體提供了新的機會。
社交廣告時代
BQ:如何看待目前中國的社交廣告市場?
L:在美國,Facebook借助社交網絡的興起開辟了一個年收益40億美元的社交廣告業務,確立起來一個和Google搜索廣告一樣重要的社交廣告。在Facebook公開IPO前,Facebook曾建議廣告商進行營銷變革,用網絡社交不斷降低交流的門檻,讓整個網絡有更加多的互動,這個和騰訊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國,社交化的概念正在被人們逐漸認可,中國的社交廣告才初見端倪,人均產生的廣告價值并不高,在全球互聯網社交化的趨勢下,提高我們的ARPU值,會有很多的空間。艾瑞估計兩年后中國的社交廣告市場會超過100億規模,我認為這是我們的歷史性機遇。
BQ:騰訊的社交廣告產品,為何命名為社會化營銷平臺?
L:我們認為,進入社交化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已經不能完全代表在線營銷的價值,社會化營銷無處不在,除了廣告之外,營銷的手段更加多樣化,效果也更加顯著。通過熟人強關系鏈和微博弱關系鏈,品牌的信息被用戶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訊來接受和分享,這種傳播的過程,通常用營銷來形容會更加的貼切。因此用社會化營銷平臺,來形容騰訊的社交網絡和社會化媒體的商業價值更加準確。
BQ:即將上線的騰訊社會化營銷平臺,在騰訊的整個社交變革之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L:騰訊社會化營銷平臺的上線,是騰訊社會化變革最主要的動作。整個騰訊的社交變革,包括有網絡媒體、廣告產品和騰訊營銷方法論三大塊的全面升級,中間也包含了騰訊社會化媒體和社交網絡的內部融合。騰訊社會化營銷平臺的上線,是廣告產品全面向社交化升級的最重要一個環節。
BQ:從網絡媒體業務角度看,以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會給騰訊傳統網絡媒體業務帶來怎樣的變革?
L:網媒業務一直專注于為廣告主提供更好的營銷服務,而互聯網營銷在技術的驅動下,越來越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過去,用戶是讀者,廣告主是作者。而今天,用戶和廣告主、媒體都是作者又都是讀者,彼此間形成溝通與互融,也就真正地形成了以人為本的營銷。
1 好文筆。如果沒人愿意讀你的微博、博文、宣傳稿和新聞稿,那么就算所有工具都用上也幫不了你。洛杉磯的社交媒體大師喬什奧克斯認為,“在Facebook和TwitterJ2,撰寫良好的信息是一切的關鍵。在社交媒體上,你用來完善自己消息的時間越多,就越能結交朋友和賺錢。”他建議所有的信息都采用“輕快、明亮和禮貌”的語氣。
特別建議:宣傳故事的時候,強調令人驚嘆的因素。我有一位客戶是代表各大銀行進行集體訴訟辯護的律師,我為她找到了一個不錯的賣點。本來只是個沉悶的人生故事,但是我提至盯她的愛好——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佛像。在職場努力,在家中參禪。想想什么能使你的故事或企業顯得獨特。
2 關系網。握手致意,會見客戶,會見媒體,與朋友見面,在社交時打消自己的競爭心理。沒人比鮑勃,戈爾德更能充分體現這一點。戈爾德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托蘭斯一位公共關系專家,他主持或參加有6個以上關于公共關系、科技和有線電視的主流電視節目,還亮相消費電子展、有線電視營銷協會,以及全國廣播協會等等。2011年5月在洛杉磯舉行的“數字好萊塢活動”上,戈爾德打造了一支超級演講者隊伍,其中包括一位谷歌公司的人物。他還請來了著名主持人,在重要的商業聯系人面前提高了自己的形象。
關鍵詞 電影;微博;營銷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21-0023-02
0引言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217.69億元,同比增長27.51%。其中,國產影片市場份額高達58.65%,創下近年來歷史新高。在國產片中,中小成本電影風光大賺,新生代導演名聲鵲起,褒揚與爭議齊飛。在票房繁榮的背后,精準的影片宣傳營銷功不可沒。尤其是在在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平臺的社交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使用者與電影觀眾存在著年齡和學歷等方面的契合,因此,結合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社交媒體也是電影宣傳的重要陣地。
實際上,早在2011年,影片《失戀三十三天》就以890萬人民幣的小成本投資獲得了3.5億的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其中就有社交媒體營銷的幫助。這種成本低,傳播廣,見效快的網絡宣傳方式很快成為了電影宣傳的主要渠道。
本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影片官方微博運營進行考察,本項研究的數據來源于新浪微博,利用孔明社會化媒體管理平臺作為分析工具,選擇2013年全年上映的華語電影(產地包括香港)票房前十名的影片官方微博進行數據分析,對其官方微博運營情況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并分析其優缺點。
1 影片官方微博運營分析
1.1 2013年華語電影與社交媒體營銷
2013年,國產片總票房達到127.67億元,占比58.64%,反超進口片。截至2014年1月6日,2013年度上映的華語電影票房前十名的分別是《西游?降魔篇》,《致青春》,《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私人訂制》,《中國合伙人》,《警察故事2013》,《北京遇上西雅圖》,《小時代》,《風暴》,《天機?富春山居圖》,這十部影片票房達58億,首位的《西游?降魔篇》票房達12.24億,位列中國總票房第三位。這十部影片無一例外地都在新浪微博開通了官方微博進行宣傳,尤其是《致青春》,早在2012年3月2日影片未開機之際就開通了官方微博,與影迷溝通選角和拍攝進程,豐富多彩的圖片,文字,視頻和線上活動吸引了大批粉絲。
1.2 2013年華語電影票房前十影片官方微博頁面的基本情況
從分析可以看出,各個官方微博的粉絲數很不均勻,由于《小時代》系列還未完全上映完畢,因此其官方微博仍持續運營。其影片的粉絲效應不僅促成了其低口碑高票房的現象,也使官方微博的粉絲數在各大影片官博里成為翹楚,達到34萬。《致青春》和《天機?富春山居圖》的微博粉絲數都超過了10萬,這與官方微博上線時間較早有一定關系,尤其是《天機?富春山居圖》的官方微博,比上映日期提前近20個月進行宣傳。在官方微博關注對象方面,影片的主創人員,電影相關制作發行組織微博,影迷會微博等是電影官方微博關注的首選,而網絡紅人,社會名人,媒體微博等也會受到官博的關注。多數官方微博的總微博數在1000條到3000條之間,而《風暴》的微博數只有509條,而且粉絲數也較少,宣傳期短,可以看出相對于其他電影,《風暴》并未在微博上做足力氣。多數影片官方微博的最后一次發微博時間是影片下檔階段,但《致青春》和《北京遇上西雅圖》的官方微博卻在電影下檔后仍活躍了半年的時間。
粉絲的粉絲數量和粉絲的活躍度是判斷粉絲質量的重要指標,一個擁有幾百粉絲的用戶的信息傳播覆蓋率要遠遠大于一個擁有幾十粉絲的用戶。
1.3 2013年華語電影票房前十影片官方微博的部分數據分析(影片上映一個月內)
影片上映一個月內正是加緊宣傳的重要時段,各個電影官方微博的每日微博數都較往常更多。在這個期間微博內容多是票房捷報,轉發影片主創人員微博和影迷媒體評論等。在上映一個月間也是影片最受關注的階段,微博的轉發數,評論數都達到官博運營期間的高峰,但是各大微博的平均每條轉發量和評論數相差較大,小時代的官博微博的每條轉發數能達到1670.96次,評論數達到342.99次,遠遠超過了其他官博。這也說明了《小時代》是部粉絲效應很強的電影,除了有頗受歡迎與爭議的原著做鋪墊這個原因以外,導演郭敬明在個人微博不遺余力的宣傳也是導致官博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電影開通官方微博的優勢
筆者瀏覽了十部影片的官方微博內容并根據上文的數據分析,從優秀的官博中可以提煉出電影開通官博的以下幾點優勢。
2.1針對社交媒體使用者進行影片宣傳,針對性強
根據2013年7月份的“移動互聯沃生活指數之電影指數”,數據顯示,面對眾多的信息源,白領和大學生主要通過互聯網獲取電影信息。調查中還顯示,在信息渠道中微博APP的應用最廣。在觀影結束后,白領和大學生還會通過微博、微信和QQ空間等媒介分享影評。而影院觀影的主力就是都市白領和大學生。可以看出,社交媒體在互聯網中的角色愈加重要。電影以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作為平臺開通官方微博,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觸社交媒體用戶,通過官博電影海報,信息,預告片,花絮等,吸引到廣大白領和青少年走進影院。
2.2宣傳速度快,覆蓋面廣
在電影未上映階段,官方微博已經上線,有的甚至可以較電影正式宣傳提前一年。例如《致青春》的官博早在2012年3月就已經上線,第一條微博宣告影片即將開機,該條微博轉發量將近六百,做到了“早”和“廣”。
網絡是目前已知的媒介中信息最快的渠道。影片上映階段是官博發微博量最多也是最受關注的階段,人們關注官博就是為了取得更多影片的信息。從表2中可以看出,宣傳階段的官博甚至可以每日發二十幾條微博,每日獲得幾千的轉發量。《西游降魔篇》的官博在影片上映后期,每日都會發表影片票房的捷報,最終影片獲得了華語片總票房第二名的好成績。除了官博以外,影片主創人員也會參與到微博宣傳中來,《致青春》的導演趙薇,主題曲演唱者王菲,主演趙又廷等擁有上千萬粉絲的明星電影有關內容,其轉發數評論數遠遠大于官博,影響范圍極廣。
2.3開辦線上活動,與粉絲互動,加強情感聯絡
與影片主創人員微博內容的個人化不同,影片官方微博可以開辦線上活動,吸引粉絲參與到互動中來,推動票房。發動活動最頻繁的當數《致青春》的官方微博,從上映前到上映中和觀眾的互動不斷,例如“致青春“影迷版”海報征集”,“青春享愛最具創意告白”,“陪媽媽致青春”,“青春印象”,“青春朋友日”,“我的青春我的城”等活動,都吸引了大批粉絲參加,形成了全民致青春的熱潮。除了活動外,官博還持續影片相關信息,包括影片下檔半年后獲獎情況等。除此之外,該片的微博營銷團隊還制造了“你神經病啊!”一躥紅話題,也獲得了關注度。甚至有電視媒體,平面媒體也報道了這一話題,起到了網絡議程設置的效果。
3 缺陷和建議
同樣,從已有的材料和數據還能看出一些影片官博存在的缺陷,建議影片團隊用更完善的經營策略來彌補缺陷。
3.1官博粉絲數量過少,影響力有限
除了《小時代》《致青春》等微博粉絲數量可以超過十萬以外,多數官博的粉絲數都是三四萬左右。刨去水軍,僵尸粉等,也許一個官博的影響力還不如一本雜志。筆者認為,增加官博的活躍粉絲數有兩個途徑,一是舉辦加關注轉發有獎的活動,二是堅持“內容為王”,用官博話題新聞,借力影響力較大的賬號進行轉發已達到電影官博的宣傳和話題性。
3.2官博運營時間過短,過于重視短期效益
在這十部電影的官方微博中,部分微博在影片下線一個月后便停止了運營。而《致青春》的官方微博,做為社交媒體宣傳的范例,直到影片上映半年以后官博仍然在發表影片相關信息。官博的持續運營也與之前的成功經營密不可分。官博的持續運營說明影片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即使已從影院下檔,人們仍在回味余韻。而這種回味的表達和傾訴又可以通過官博體現出來。并且,筆者認為持續的官博運營對影片海外發行,DVD發行,網絡付費播出具有一定有益的作用。
4結論
隨著中國電影網絡營銷的影響力的擴大,2011年該費用規模已經突破億元,但仍處于起步階段。2012年中國電影在網絡營銷費用投入占營銷總費用的8%,相比較于票房規模達百億元的好萊塢電影,中國網絡營銷費用極低。一部高投入的好萊塢影片在北美花費3000萬至5000萬美元用于營銷,在互聯網的廣告投入占到總營銷費用的5%。中國雖不必全盤照搬好萊塢影片的網絡營銷,但社交媒體營銷是未來的趨勢。近年來的《失戀三十三天》,《致青春》的影片的突出表現已經說明了影片社交媒體營銷的效果。未來,社交媒體營銷將在影片宣傳中占有最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葛進平,鄒立清.電影微博立體營銷策略探討.當代電影,2012(2).
如在其他國家一樣,互聯網增長最熱的領域之一就是“社會媒體”,即具有互動性、以社區為主的網絡平臺。互聯網用戶(簡稱“網民”)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來建立聯系,談論興趣愛好,交換信息和內容。在美國,有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網站,但中國的3億多網民還是喜歡一些本土的網站,包括數百萬計的博客,在線視頻分享網站優酷(Youku),社交巨頭QQ以及無數的在線論壇。
社會媒體網站正在中國蓬勃發展。調研機構Netpop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92%(接近2.24億)的中國大陸網民使用某種形式的社會媒體,在美國只有72%(約1.05億)。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SingaporeManagementUniversity'sLeeKongChianSchoolofBusiness)的助理教授邁克爾·奈茲利(MichaelNetzley)說,中國不僅擁有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而且中國網民在網上內容的制造和消費方面非常積極主動。的確,他們不僅在網上觀看視頻節目,閱讀內容或下載圖片,他們還是積極的內容貢獻者,比如發表博客,在論壇發言,上傳手機圖片和分享內容。比如,上述調查中76%的人說他們會把有趣的內容轉發給其他用戶。
很明確,社會媒體并非只是中國人用來娛樂的形式;他們還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施加影響。尤其是當傳統的溝通渠道越來越失去吸引力的時候。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4份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中稱,48%的受訪者稱與電視相比,他們更相信在線獲得的信息。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在做出購買決策之前參考他人的意見,社會媒體渠道就會在產品的成功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一個流行口碑相傳的文化里,中國消費者正在利用各種渠道了解產品。Netpop發現,用戶生成的內容,包括消費者點評、論壇討論和博客內容,對受訪者58%的購買決策有影響,而美國這個數字只有19%。另外一家研究公司CIC在2009年的7一項調研中發現,有超過半數的中國受訪消費者指出社會媒體渠道在手機、消費電子產品、化妝品和嬰兒護理用品這幾個類別中,對購買決策的影響最大。
奧美廣告中國公司(OgilvyChina)的數字戰略總監凱瑟·郭(音譯,KaiserGuo)認為,“中國互聯網上關于品牌的交流很多其實是通過公告板(BBS)進行的,BBS就是人們可以就任何話題發帖,并且對帖子進行回復評論的網絡平臺。”提供在線BBS服務的天涯網(tianya)就開設了幾百個不同的討論版,用戶可以在社區里討論任何話題,從重大社會問題到護膚心得都可以。
這就是這些網站的吸引力所在。CIC對640名中國網民的調研發現,即使沒有購買計劃,九成的中國消費者也會關注網上的點評。很多人喜歡在網上社區里追隨自己喜歡的品牌,并在網絡社區里與人分享個人的觀點,而近半數的受訪者同意,讀到正面的在線信息可能改變或減輕他們對某個品牌的負面看法。56%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的口碑相傳是認識一個品牌的有效方式。
指尖下的權力
社交媒體實際是把權力賦予了消費者;他們的在線交談對于一個公司的品牌資產起著重要影響,無論是以正面還是負面的方式。
但是如果有壞消息發生,情況就會很危險。奈茲利警告說:“中國網民很容易就能在網絡上形成一種激動情緒。[關于公司的]壞消息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傳開,而如果其中混入了民族主義情緒,網民的點評可能會非常負面。”
沃頓商學院的助理教授喬納·伯格(JonahBerger)也認同社交媒體比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形式的媒體更難控制。他表示:“假如消費者的討論是以不利于品牌的形式進行,那么允許消費者塑造品牌形象就可能造成危險。”
星巴克(Starbucks)就曾體驗過中國網民的憤怒。2007年,當時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持人芮成鋼在自己的博客中稱,反對星巴克在北京的歷史古跡紫禁城開設門店。他的博客題為“星巴克不得進入紫禁城的理由”,他在文中說,“這不是全球化而是對中國文化的侵蝕。”這個帖子在兩天之內被點擊了50萬次,憤怒的網民表達了對芮的支持,猛烈的批評之聲迅速被各大傳統和在線新聞媒體轉載,星巴克被迫撤出紫禁城這個文化遺跡,但這件事已經激起了數百萬中國消費者的憎恨與懷疑。
為了解消費者的談論內容,公司可以利用一些程序“潛入”中國的網站和搜索博客、在線BBS和社交網絡,以發現人們對產品的看法。通過這項技術,公司可以監控口碑相傳,同時采取措施來防止在網絡上爆發公關危機。比如,今年年初,奧美廣告公司推出了名為“OBuzz”的新工具,以該公司的語言,是“對純粹的消費者情緒進行觀測”。
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把社會媒體當作吸引觀眾的新機會。去年,蘋果電腦在人人網(以前稱“校內網”,一個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社交網站)上發起一次營銷活動。品牌的主頁名為“蘋果大學”,主要提供有關蘋果產品的信息,包括從PC轉向Mac的視頻演示,同時每月向會員發放小禮品。蘋果還鼓勵會員與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線社區里去,成為自己的“iPod之星”。
但即使是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也從社交網站中嘗到了甜頭。“妞妞”是一本針對年輕女士的在線雜志,創始人白手起家創建自己的品牌。由于沒有預算在電視和報紙上做昂貴的廣告,這本雜志就利用免費的社交媒體工具來吸引關注度。結果該雜志六周之內就在中國的社交網站上吸引了135,000次訪問和6000多個用戶。
雙向的對話
但是正如市場營銷機構BA360的創始人蘭德·韓(音譯,RandHan)所指出的那樣,不僅是那些小公司,更多的企業都應該建立起自己的社會媒體營銷策略。“在這個社交日益盛行的社會里,當品牌可以花更少的錢和消費者建立起雙向的聯系,它們有什么理由還要繼續花大價錢投資于傳統媒體進行單方面的溝通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采用互聯網營銷戰略,品牌吸引網民眼球的競爭也更加白熱化,它們都在尋求更多的網絡宣傳手段,比如在社交網站上播放植入式廣告的視頻節目。《蘇菲日記》是一部40集的互聯網劇集,它給公司提供了植入式廣告的機會和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方式。這個劇集由索尼電影(SonyPictures)和中國電影集團(ChinaFilmGroup)共同制作,主角是一個名叫蘇菲的18歲女孩,她搬到上海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在這個網絡電視劇中,觀眾可以進入蘇菲的博客,以在線投票的方式決定情節如何發展。《蘇菲日記》在中國各大流行的視頻網站,譬如新浪和優酷上免費播放,在最初播放的三個月里就吸引了超過1500萬名觀眾。第一季的主要贊助商包括51jobs.com和倩碧(Clinique)。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都在主角的生活中自然地展現出來。
除了增加品牌認知度外,有些公司還利用在線社區來保留現有的客戶。德國的汽車生產商寶馬公司(BMW)沒有選擇在大型的社交網站上做宣傳,而是在幾年前就推出了面向全球受眾的BMW互聯網社區,包括15萬多中國的寶馬用戶在內的注冊者可以在這個社區里創建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和視頻,討論駕車體驗以及分享對最新車型的反饋等等。
盡管社交媒體的潛力很大,但是公司應該如何制定有效的在線戰略來接近和吸引消費者呢?沃頓商學院的伯格教授認為,要利用社交媒體來營銷就必須改變企業的思維定勢。“以前的方法是集中在對消費者的宣傳上,而這些新型媒體則是鼓勵雙方對話,鼓勵消費者對品牌提供反饋。而且,這些社交媒體促進了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公司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對自己產品的反響。這些工具非常有效,但也必須小心對其進行管理。”
如是的管理要求公司要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標受眾,比如他們的喜好和傾向。Onecircle的創始人熊尚文(RobertHsiung)認為,社交網站可以為品牌提供更細分的目標群體。“你要想好你希望接近什么樣的人群,然后選擇合適的平臺與他們交流。許多中國的社交網站現在都瞄準了有自己特色的細分人群。”Onecircle是一家新創建的社交網站,旨在吸引精英階層的全球華人。
另外,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奈茲利教授表示,公司必須了解當地市場的口味,調整自己的在線戰略來適應當地情況。“你不能只是照搬你在歐洲或美國的戰略。任何進入中國市場的人都必須精通當地的情況,或者去聽當地人士的建議,讓自己的戰略符合中國的國情。”
專家還建議公司必須準備好用開放的心態虛心聽取受眾的意見。對網民的溝通內容進行監控只是最開始的一步。要想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就必須加入在線對話,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無論是通過寶馬的BBS社區或蘇菲日記等與受眾反饋同步更新的內容。同時,社交媒體戰略最好與公司的整體營銷戰略融合。加州大學斯隆研究中心的唐娜·霍夫曼教授(DonnaL.Hoffman)在最近于《麥肯錫季刊》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公司不應該只是在MySpace上購買廣告,他們應該把互動性元素[社交媒體]作為自己營銷計劃的一部份。”
業內人士認為,最成功的社會媒體宣傳活動應該能為消費者提供真實的價值,同時要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這個因素很關鍵,因為虛假的社交媒體宣傳會很快被挑剔的網民迅速曝光。2008年,家用電腦制造商聯想在中國的視頻分享網站上播放視頻,講述的是一位男士跟蹤“紅本女”(RedLaptopGirl)的故事。這次網絡營銷旨在宣傳聯想的IdeaPad筆記本電腦,收視率也暫時急速上升。但當中國的網民發現整個故事純屬虛構后,對于聯想品牌的負面情緒也立刻在社交網絡上彌漫開來。
最后,咨詢公司PlusEightStar的創始人本杰明·杰斐(BenjaminJoffe)鼓勵公司把在線渠道視為一種能產生更多創新機會的與消費者互動的形式。“品牌商需要認識到一點,消費者并不只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利益相關人。和消費者互動的活動不應僅局限于抓住他們的眼球,讓他們觀看一部電影,而活動結束之后則煙消云散,而且對公司內部運作也沒有影響。公司應該更多地鼓勵消費者參與產品的創新,并對品牌本身的發展產生作用。”
播客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這種允許聽眾按需自主選擇收聽的在線廣播10年前就已為人所知。不過,近年來投入應用的全新技術手段讓播客的制作和下載簡單了許多。有了智能手機和藍牙設備,人們無論是在上下班路上還是在其他場合都可以盡情欣賞各類音頻節目。而各種新工具的出現也讓播客的錄制和發行不再像原來那么繁瑣,其者遍及各行各業,使得播客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這意味著播客將吸引更多人群的關注。據市場調查公司Edison Research估計,這種在線廣播的周聽眾數量可達9400萬人。
相關報道顯示,芝加哥WBEZ電臺于去年秋季推出的真實犯罪記錄播客《連續放送》(Serial)是2014年最火爆的節目,也是iTunes歷史上最快達成500萬下載/播放量的節目。
作為一個營銷平臺,播客使人能夠與特定的聽眾建立密切關系,培養并引導聽眾養成收聽節目的習慣。根據Edison Research的調查,播客的聽眾更樂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資源,收入也高于一般水平。也就是說,收聽播客節目的人具有高收入、高社交活躍度的特點,而這一點也許能讓你在設計營銷組合方案時將播客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你確實也在考慮創建自己的播客,下面幾點建議也許會讓你有所收獲。
找準內容定位。與市面上的其他內容型產品類似,營銷效果最好的播客,是那些瞄準聽眾特定需求的播客。制作播客前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你的節目能給聽眾帶來什么幫助?他們面臨的挑戰是什么?你能解答什么問題?你能提供什么價值?
切記:(定位)越精準,越得利。與其獨辟蹊徑,不如考慮下自己能在哪個領域創造更多價值。要想讓自己的節目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就要將主題限制在某個具體方面――這是Kerry O'Shea Gorgone的建議。她曾經過一檔面向準父母和新生兒父母的播客――《嬰兒時刻》(Baby Time),營銷資源與戰略公司MarketingProfs旗下的《營銷智囊》(Marketing Smarts)也出自她手。
“一旦確立主題,節目內容就要始終圍繞主題展開。”她說,“如果內容和聽眾的預期大相徑庭,他們很可能就會把你拋在腦后。”
讓托管商成為你的助力。為自己的播客選擇一個優秀的托管服務商,比如Libsyn和Blubrry,會讓你受益良多。它會為節目的創建和提供有力的保障,并允許用戶從你的個人網站、iTunes或其他多種平臺流暢收聽節目,還可以直觀顯示所有統計數據。
你也可以通過Stitcher或類似平臺把節目直接導向移動設備。但O'shea Gorgone提醒要“看清(該類平臺)使用條款的具體內容”,因為有的平臺“會在節目放送前后植入廣告,并要求對節目內容擁有編輯及使用權”。
小技巧讓節目制作更便捷。如果你想通過邀請嘉賓或采訪聽眾來提升節目的互動性,也并非難事,ScheduleOnce就可以幫你達到目的。它的收費不算高,最便宜的套餐價格為每月5美元。愿意擔任嘉賓或接受采訪的聽眾可以在ScheduleOnce登記自己的參與日期和次數,人從登記聽眾中選定合適的人選后,系統會給雙方發送郵件提醒。
借助于Camtasia、Audacity和Audio Hijack Pro等錄制工具,你可以輕松地從常用的在線語音軟件(如Skype和谷歌環聊)中抓取音頻。
O'shea Gorgone會在錄完節目主體內容后使用Camtasia單獨錄制開場白、結束語和公告信息(比如一些營銷信息或者小建議),然后將所有音頻合并成為一個完整的文件。
她說:“我會在編輯采訪內容的音頻時去掉所有背景音,剪掉一些口頭語,從整體上讓內容顯得更緊湊一些,然后將文件導入iTunes保存為MP3格式,再上傳到Libsyn,點擊。”
接受自己的聲音。這并不是在開玩笑,要知道大多數人都對自己在錄音中的聲音“深惡痛絕”。很多播客人都不愿意為節目做后期,因為他們同樣無法接受自己的聲音。但要想做出高質量的作品,后期制作是絕對不能不做的。
順利完成后期制作的要點是,保持客觀平和的心態,不要妄自菲薄。
O'shea Gorgone說:“我盡量不去想‘我的聲音聽起來真傻’,我會專心給我自己的錄音降噪,就像處理其他人的音頻一樣。我發現其實聽多了自己的聲音也就習慣了。”
需要一點靈感?不妨看看以下5個播客。
《創業進行時》(Entrepreneur on Fire)是一檔日更播客,節目中會有嘉賓分享他們最成功和最失敗的過去。而更令聽眾感興趣的是,主持人John Lee Dumas也會公布他的年收入情況,并講述他的創業經歷。
John Jantsch擁有營銷專家和作家雙重身份,他主持的《膠帶營銷》(Duct Tape Marketing)并非定期放送,而是大致每兩個月一次。節目給出的各種建議適用于小型企業,而Jantsch的主持風格也很平易近人。
在《今日工作脫口秀》(The Work Talk Show)中,主持人DJ Waldow和Nick Westergaard會就“你今天是怎么完成工作的”對嘉賓進行采訪,具體包括生活小竅門、App使用建議,以及其他提高工作效率的妙招。
《社交媒體營銷》(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節目主旨是幫助中小企業主找到擴展品牌知名度的有效方法。節目出品方是Social Media Examiner,由Michael Stelzner擔當主持。
我這一生都深受閱讀障礙的困擾,所以我偶爾也會理解不了各種縮寫詞。我曾經鬧過一個很著名的笑話。在一次會議中,我建議我的團隊應該首先具備某種“DNA”,然后再繼續去跟潛在合作伙伴談業務。當時就有人尷尬地咳了幾聲,也有人帶著“他真的說了DNA嗎?”的眼神看著我。這時維珍集團的一位高管解嘲說:“額,Richard,我們不必真的檢查他們的基因吧―讓他們簽一份‘保密協議’(NDA)就好了。”
我們的很多營銷團隊都已經轉而去滿足“UGC”(用戶原創內容)的需求了,而這一次我又栽在了縮寫上。我沒有問“UG啥?”,而是說:“啊,是啊,我記得UGC―就是那家收購了維珍電影集團(Virgin Cinema Group)的公司嘛。”于是我又得到了大家茫然疑惑的眼神,最后又是某人解圍說:“可能是吧,Richard,但是這里的UGC說的是‘用戶原創內容’―你知道,就是像‘免費媒體’那類的東西。”
所幸后來的談話因此得以提升,因為最后我發現,我已經積極地推廣UGC幾十年了。這個想法的核心就是給顧客一個可以和你的產品或服務互動的論壇,讓他們分享、反饋、告訴其他買家,這個品牌有多好。一舉兩得有沒有?!
尼爾森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全世界有47%的顧客依然信任傳統的付費廣告,但卻有高達92%的顧客信賴免費推廣(比如來自朋友的口碑推薦)。同樣地,免費媒體還包含了廣告主無法完全控制的信息―但這種品牌宣傳必須依賴顧客對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日常使用。
從根本上講,我們談的還是諸多應用和平臺上進行的口碑傳播。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當你的朋友說“我總會因為甲乙丙三個理由去用×產品”時,會比×產品在任何華而不實的付費廣告里對自己的吹捧效果好得多。而數字技術讓顧客可以更加容易地推薦產品。
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總是充斥著各種有關“社交”的流行詞,但你要記住一點,永遠不要被這些術語給擾亂了:接觸你的顧客才是關鍵,而你決定采取的策略應該根據你的業務量身訂制。
當你努力去接觸顧客的時候別忘了,你也必須贏得你的內部顧客―也就是你的員工和同事。他們最有可能產生公司品牌最具影響力的“內容”,所以一定要花力氣去營造或者維持公司內部開放的溝通環境。
許多年以前,抵達倫敦希思羅機場的維珍大西洋航空的乘客都會坐上(我們提供的)豪華轎車,而我會很高興地給他們打電話,問他們對這趟旅行的感覺如何、有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做得更好的建議。我覺
得這種策略可以稱做“RGC”―“Richard-Generated Content”(Richard生成的內容)。你別說,這個策略可以很好地收集顧客反饋,同時也是很棒的公關行為。
現在通過我的博客,我可以接觸到數百萬來自網絡的朋友,看到他們之間激發出來的有益的爭論,聽到來自更多方的人的反饋。如果我都能在LinkedIn上贏得800萬粉絲的話,其他企業家(無論年齡多大)就沒有理由不追隨社交媒體的大流、把他們的商業優勢發揮到最大。
你需要把以下的3個技巧記在心里:
01 將員工擺在第一位:當你公司的員工信賴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時候,他們會成為最好的推廣者。